战略储备林

2024-08-21

战略储备林(共7篇)

战略储备林 篇1

连平县是国家定点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广东省重点用材林基地县和广东省首批绿化达标县之一。连平县黄牛石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5′17″~114°29′50″北纬24°25′36″~24°30′54″, 北部与江西相连, 东部与连平县的上坪镇交界、西部与陂头镇接壤, 南面与元善镇毗邻, 总面积4334hm2, 分葫芦洞、横坑、锅洞、九峰四个工区。林场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 具有复杂多变的山区气候特点。林场内的成土母岩以砂页岩、页岩为主, 伴有少量花岗岩。分布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红壤、黄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土, 土壤较厚, 质地以砂粘壤土, 有机质含量高, 土壤肥沃。林场的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6万m3, 森林主要为次生阔叶林和针叶林, 林分质量不高, 迫切需要新造、抚育或改造。开展木材战备储备建设项目, 因地制宜地大力培育珍稀树种, 以科技为支撑, 努力建成一个高标准、多用途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项目建设有利于增加木材资源储备、优化资源结构、改善林分质量、维护木材安全和增加林地产出, 能促进林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项目的开展为连平乃至周边木材战备储备林的建设作出良好的示范。

1 基地设计

1.1 设计原则与林地选择

作好基地的科学合理规划是前提。一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立地条件, 选择最适宜的树种, 并根据造林对象预期的主要功能有目的地进行造林作业设计。二要坚持突出重点, 相对集中的原则。因害设防, 营造地点优先安排在交通方便的商品林林地, 并尽可能做到自然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连片, 以便于建设管理。三要坚持先易后难, 先急后缓原则。为此, 具体林地选择上要选择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立地条件好、土壤深厚肥沃、温润环境和方便管理的林地。根据基地的规划设计要求, 在充分进行林地外业调查的基础上, 林场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选择在林场的葫芦洞工区, 面积为1373.9公顷。

1.2 造林类型设计及树种选择

(1) 造林类型设计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 林地现状和营林技术要求, 结合林场的实际情况, 对规划设计地块中立地条件好的迹地进行新造, 培育速生丰产优质林分;对规划设计范围内的中幼林进行抚育, 提高林分质量;对部分林分质量差的林分, 进行改培。

(2) 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其作用, 结合该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树种生长特性以及林场的造林经验, 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乡土树种, 具体包括杉、红锥、火力楠、樟树、荷木等。

2 造林技术设计

2.1 造林技术

(1) 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的采用不炼山清理整地方式, 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土壤有机质。采用水平环山带状方式清理林地, 带距3米, 带宽1.5米, 对造林地全面劈山, 植树带内清理灌木和杂草。

(2) 整地挖穴

采用穴状整地, 整地时穴土要全部清出穴坑, 表土和心土分开堆放, 经风化一段时间铲肥沃表土 (将树根、草头和石头拣净) 与基肥搅伴均匀后回填半穴, 再将心土覆满全穴, 并高出穴面10~15cm, 在穴面开小明穴用于蓄水。植穴规格为50cm×50cm×40cm。

(3) 良种壮苗

选择种源优良、根系发达、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或损伤、木质化好的一年生壮苗造林。要求苗高40cm、地径0.5cm以上, 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苗木保护工作, 确保造林成活率。

(4) 造林密度

杉新造株行距为1.6m×3.0m, 每亩139株;红锥新造株行距为2.0m×4.0m, 每亩84株。

(5) 树种安排

根据造林树种生物学特点和立地条件,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按要求设计为杉新造、红锥新造、火力楠新造, 并将樟树、木荷作为伴生树种, 营造混交林。

(6) 基肥与回穴土

根据林场林地土壤肥力不高的情况, 造林基肥选用复合肥, 每穴施复合肥250克。基肥施放要求在挖穴验收合格后进行, 先回表土至半穴高, 再施放复合肥并与表土充分搅拌混匀, 使复合肥均匀平铺在穴土中, 然后回填至穴满, 待雨后栽种苗木。

(7) 栽植

造林季节选择在春节前后待下雨穴土湿透时进行, 最好选择阴雨天进行栽植。裸根苗栽植前先用黄泥水+适量磷肥浆根, 栽植时, 必须保证苗木根系的舒展, 防止窝根, 深栽、种正、压实, 比原苗蔸深栽2cm以上, 营养袋苗必须除袋后带土球栽植, 要求成活率90%以上。

(8) 幼林抚育

造林后连续三年抚育5次, 采用全铲水平带与劈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抚育作业时, 要求全面劈草劈灌, 植穴松土、培土, 植株除萌, 带内除草归带作肥, 不压苗;追肥每株每次施尿素150g, 采用挖穴点株施放方法。

(9) 配套工程

按因害设防、合理区划的原则, 在造林设计的同时科学设置防火林带与林道, 防火林带20米以上, 林道宽1米以上。

2.2 抚育间伐

主要采用卫生伐、透光伐和间伐方式进行。卫生伐主要是砍除林内杂草、杂灌、萌条、藤本、枯死木及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其他植物。透光伐主要是清除妨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和不良林木, 一般结合卫生伐进行。间伐是根据林木生长情况, 因地制宜地伐去枯死木、林下木、下层木、双丫木、过密木、弯曲木、生长不良及病虫害木, 保留优良木, 间伐强度为林分密度或蓄积的10--20%, 且郁闭度一次下降的幅度不超过0.2。

2.3 改培

改培一是对林龄偏大或郁闭度偏高的林分进行改造间伐修枝, 将林中胸径小于5㎝的生长差劣的目的树种、杂木伐除;次年进行割灌、修枝、追肥 (0.1kg/株) 抚育作业。二是对杂草灌多、林木长势一般的林分采用除草割灌、间伐、林地清理、追肥方法进行改培, 以促进目的树种生长, 提高林分质量。改培一般安排3年3次抚育, 第1年进行除草割灌、间伐、林地清理、追肥, 第2、3年进行除草割灌、追肥。

3 工程组织与管理

3.1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项目如期、有序完成, 成立项目的领导、实施小组。按规定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按工序制订施工计划, 并对计划执行进行严格管理。

3.2 施工管理

实行工程招标承包责任制, 工程实行公开招标, 新造项目中标者要包造林、包成活达标、包抚育三年、包质量指标, 并制定工程质量奖惩制度;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 控制工程投资, 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要实行工序管理, 对每个工序都要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现场填写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单, 不合格的工序必须翻工, 直至质量合格为止, 否则就不能转入下一工序施工;实行资金按工序结算制度, 为确保资金按工序投入, 在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 就立即兑现承包经费, 以保证经费的专款专用和工程的有序进行。

3.3 资金管理

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单独建账, 单独核算, 专人负责, 专款专用。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帐册, 设立总账和明细账, 按上级批复的建设方案内容项目设置专栏, 核算项目支出。所有支出须有合法票据并附施工合同和工程验收报告以及工程结算单据等。工程结算支付必须按照资金管理规定要求执行, 不得违规用现金支付工程款。

3.4 抚育管理

营造林成功的关键在于加强抚育和后续管理。一要结合当年抚育进行全面的成活率检查, 发现死株应及时补植, 保证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二要认真执行抚育计划, 按时按标准进行抚育, 确保种植的幼苗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促使其早日郁闭成林。三要加强管理工作, 坚持日常巡护, 严防人畜破坏。四要加强信息反馈, 护林员在巡查时发现有生长不良或发生病虫害的林木应进行登记, 及时报告林业部门进行核查和治理。

3.5 检查验收

项目建设完成后, 建设单位先进行全面自查, 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复查和核查验收。

3.6 档案管理

为了完善项目的后续管理, 应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文件归档, 建立项目管理的文件档案。

4 小结与建议

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和林权改革基本完成的大背景下, 木材战略储备林的建设意义重大。通过木材储备基地的建设, 示范带动全社会共同建设速生丰产商用林基地, 增加林地单位面积产出, 改变现在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总量不足的情况, 增加木材供给能力, 解决木材这一战略资源的安全问题, 增加林场及林农收入, 为经济发展助力。但林业是个周期长的弱质产业, 林木从种植到产出周期长, 政策及其他外部环境风险较大, 社会参与的热情有待提高。为加强木材储备基地的建设, 需在各方面得到加强。一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 以市场为导向, 培育速生丰产林为主。二要坚持适地适树, 新造、抚育和改培相互结合。三要以基地示范带动, 建设高标准、高投入、集约经营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基地。四要政府在资金扶持、补贴、政策和宣传等方面进行引导, 实现造林主体的多元化。五要在良种壮苗、森林保险、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科技上多角度进行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付卫华, 冷建文.优质高产的营造林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 2011 (11) :90-91.

[2]亢新刚.森林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10-20.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大增 篇2

汤森路透石油研究和预测的估值显示, 中国2014年12月的原油总进口量首次超过3100×104t, 相当于每日超过700×104bbl。这比之前创下的月度进口纪录高位还高出10%。

另据汤森路透石油测算, 根据中国石油产出、进口和商业库存数据, 再对比炼厂需求, 可判断中国去年为战略石油储备而额外进口的原油高达1.24×108bbl, 这是2013年中国为战略储备补充的6100×104bbl的两倍多。

数据显示, 由于去年经济体系中过剩原油翻番, 中国补充战略石油储备力度比此前预计的大得多。

不过, 分析师并不认为中国的大肆购买可以支撑起国际油市, 油价自2014年6月起已经跌去逾50%。

Phillip Futures的分析师Daniel Ang表示, 经济增长正在放缓,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中的可用空间可能即将填满。

“关于中国增加战略油储的行动, 我们认为这绝对是个意外之举。从他们的经济数据来看, 我们预计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将不会增加了。”Ang说道, “我们预计中国的原油进口不会长时间维持在这样的水平。”

对于中国战略原油储备, 除了存储地点和存储能力外, 其他方面人们所知甚少。中国除通过新华社公布商业原油和油品库存数量的变化百分比外, 也很少公布其他数据。

战略储备林 篇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石油刚性需求不断增长,国内石油产量却增长缓慢,这一供需缺口的存在,使得我国必须通过进口来填补,从而导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因此,我国正在建立和健全SPR体系,以稳定石油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把国民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1]。

SPR关系到国民生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外学者J.E.Samouilidis和Vangelis F.Magirou分析了一些小型经济体国家的SPR的最优水平,David L.Weimer定性研究了有关SPR的技术,并提供了政策建议[2,3];国内学者,冯丹、耿波和王红分析了美日两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并对我国石油储备发展进行了展望,王越、王新新等对当今能源形势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对策建议[3]~[6]。

这些研究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围,而有关SPR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利用国内需求供给缺口量等预测数据,采用不确定性理论将可能发生的石油供给链中断置于某一概率P下,建立SPR模型,创造性的引入上期石油储备因素以及国际石油价格变化,从而计算出我国石油储备量。

1 假设和参数定义

假设一:石油储备率和石油储备量是以年为单位;假设二:战争发生时就会导致石油供给中断,否则石油供给顺畅;假设三:进行石油储备量的决策时,上一期所进行的石油储存被全部用于填补石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SPR的各影响因素,以及下文建模的需要,表1列出了模型所用到的参数的概念的说明和对其的表示。

2 建模和分析

2.1 第一阶段决策

运用冯·诺依曼和奥·摩根斯坦提出的对不确定问题的决策行为选择的期望效用理论,在考虑了某项决策可能产生的所有结果之后,用每种结果的效用Ui乘上相应的出现概率Pi,然后加在一起,如公式:

当I=0时,我国的石油进口供应链中断,国家没有石油储备以备紧急使用,导致国民经济损失是在一定的概率风险下发生,如表2。

计算国民经济损失的期望值为:

从而由公式(2)知

当I≠0时,我国的石油进口供应链中断,国家可以动用石油储备以应对石油供给缺口危机,从而减少国民经济因石油短缺发生的损失,但同时要考虑石油的储备成本。

计算国民经济损失的期望值为:

比较公式(2)与公式(3)得到:当μ>ψ时,E(L)与I负相关,即进行石油储备能减少国民经济损失;当μ<ψ时,E(L)与I正相关,即进行石油储备不能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也就是说我国决定是否要进行石油储备时,要考虑石油短缺带来损失的大小与储备石油的成本进行比较。当石油短缺带来损失较大时,进行石油储备;当储备石油的成本较大时,不进行石油储备。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般出现的是石油短缺带来损失较大,所以我国学者越来越强调国家SPR。

根据参考文献[7][8]中的数据,μ=7874元/吨,ψ=5512元/吨,显然μ>ψ,符合实际情况,根据公式(2)和公式(3)可知,不建立石油储备和建立石油储备的差额为塄E(L):

假设我国的石油储备I=It=1.2×108吨,由以上数据可计算塄E(L)=2834.4×108元,即由于石油储备,可以为国家节省2834.4亿元的开支。若以2008年的314045亿元GDP为参照对象,则1.2×108吨的年石油储备量为国家节省2834.4亿元开支占到2008年GDP的0.9%左右。

2.2 第二阶段决策

第一阶段的分析得出建立石油储备有利于我国平滑国际国内突发事件的影响,从而减少了国民经济损失。为此,决策进入第二阶段,即储备多少。

石油的购入并非全部用来消费,而是会以一定的比率储存以备应急,而预期价格变化会对SPR造成影响,Q一定的条件下,预期价格上涨,SPR增加,预期价格下降,SPR降低,即预期价格与SPR正相关相关,也就是γ与π正相关。

令π′=π/γ,表示消除价格变化的石油储备调整率,按照公式(1),计算国民经济损失的期望值为:

进行石油储备的目标,塄E(L)=0,由公式(5)可知:

μ=7874元/吨,ψ=7740元/吨,λa=0.6,λr=0.4,ρa=0.26,ρr=0.05,代入公式(6);当γ=1,我国石油储备率π约为54.4%;当γ=1.2,我国石油储备率π约为65.3%;当γ=0.8,我国石油储备率π为43.4%。若石油进口量为2亿吨,这三种情况下,则我国用于储备的石油分别约为1.1、1.3和0.8亿吨。

3 总结

我国的石油储备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在确定石油储备量时要根据各影响因素的实时数据对其进行调整,从而真正发挥国家SPR的稳定石油供给、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减少国民损失的作用。

摘要:为了稳定石油供给、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一般需要建立SPR,以增强国民经济抗风险能力,减少损失。通过建立石油储备动态模型,决定国家的石油储备率水平,进而计算出石油储备量,模型运用冯.诺依曼和奥.摩根斯坦提出的对不确定问题的决策行为选择的期望效用理论的原理,分析了我国进行石油储备的合理性,并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下加入动态因素,进一步建立模型,得出中国石油战略的储备率和储备量水平,为我国进行SPR提供参考。

关键词:SPR,储备模型,石油储备率,多阶段决策

参考文献

[1]傅新.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模式的若干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2009.

[2]J.E.Samouilidis,Vangelis F.Magirou.On the optimal level of a small country's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5.

[3]David L.Weimer.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s[J].Encyclopedia of Energy,2004.

[4]冯丹,耿波,王红.从美日两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看我国石油储备发展[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

[5]王新新.关于中国石油储备体系[J].节能技术,2009.

[6]王越,赵强.对完善当今形势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矿业,2009.

[7]李维安.2007-2009年世界石油供需量[J].国外油田工程,2009.

科学构建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篇4

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现状

早在1994年, 即我国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的第二年, 相关专家便提出了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我国的石油储备包括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等四级石油储备体系, 目前已经启动了国家储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企业储备两级体系建设。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总共规划了三期, 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000万至1200万吨;第二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一期四座储备基地分别位于沿海的镇海、舟山、大连、黄岛, 截止2008年12月镇海、舟山、黄岛三大基地已基本建成, 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预计相当于十余天原油进口量, 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 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原油进口量, 到2015年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90天远期目标可望实现;同时, 我国第二批原油储备库也开始兴建、运行, 新疆鄯善、甘肃兰州、四川万州、辽宁铁岭、黑龙江大庆、林源、甘肃兰州、广东湛江、汕头和茂名开始陆续兴建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原油储备库, 中国正在扩大战略石油储备的范围。但是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应该借鉴他国的石油储备经验, 有计划地建立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 分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特点的石油储备体系。在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中, 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构建科学的政府管理体系, 科学规划透明运作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关系着国家的安全,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构体系, 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 透明运作。

1. 组建科学的战略储备管理机构。

世界各国构建战略石油储备体系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美国石油储备的主体是政府, 日本是政府导向, 储备主要由政府进行, 法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由国家、专门机构和石油生产经营者三家共同参与管理, 德国是“联盟储备”机制, 官民联盟储备、政府储备、民间储备量的比率为57∶17∶26。我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由政府 (国家) 储备和民间 (石油企业) 商用储备两部分构成, 国家是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投资者, 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2007年12月18日,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 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中国石油储备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层, 宗旨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石油储备保障, 职责是行使出资人权利, 负责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和管理, 承担战略石油储备收储、轮换和动用任务, 监测国内外石油市场供求变化。该中心的成立增强了中国石油储备管理力量, 理顺了中国石油储备管理层级关系, 拉开了我国石油储备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帷幕, 将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石油储备管理体系, 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规范石油储备运作, 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高了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管理能力。目前, 储油的决策权在发改委能源局, 基地管理者的职能是负责看守储罐和保障注油安全。

2. 资金保障, 科学规划。

国外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来调节。我国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可以考虑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金”, 基金的运用要有规范的程序和监管措施。2008年下半年, 油价低迷为我国大规模增加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很好的时机, 但执行起来并不会顺利, 一方面是原油储备基地的储油基础设施有限,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储备基地都是地面罐, 将来的维护、运行成本会很高, 安全性也不如地下存储的方式好。要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石油战略储备技术路线和储备量,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美国运用盐穹储油技术储油的每桶成本为1.75美元, 如果采用地上储罐设施, 每桶容量的设施投入需要15~18美元, 至少是盐穹的10倍。从长远看, 我国也可以将储备的重点放在地下, 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地下溶洞, 经过改造用于战略石油储备也不是不可能的。战略石油储备属于超级庞大的工程, 需要政府的合理规划设计, 在工作中, 政府机构要坚持透明化、市场化的原则, 打造战略石油储备阳光工程, 以保证石油储备设施的质量。同时增加石油储备政府要有长远规划, 从长计议, 不能一窝蜂来做。

3.慎用国际资源。

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的油源主要来自沙特、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不论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中使用的是原油还是石油产品, 抑或是两者的结合, 国际资源对中国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较高比例地采用国际石油填充中国的战略储备, 将使我们走进一个两难的境地:油价走高时不宜于买, 油价走低时国际石油交易商不见得愿意以低价向中国出售石油以供战略储备使用。所以, 要寻求合适的进口原油的比例。

以油价为信号, 市场化适时调整储备量

1.高油价时坚持“慢慢进、悄悄做、不断做”的储油策略。我国在战略石油储备工程建设之初, 设计的理想吸储价位是30~40美元/桶。超过这个价位吸储, 国家就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市场成本。但迫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 只能上调吸储价位的预期。战略石油储备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繁杂任务, 按照中国设计原油储备能力为9000万立方米的储备总量来推算, 没有一年半载, 不可能实现罐体全部注满。国际油价波动幅度较大, 何时储油是我们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国际油价暴涨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放缓, 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储备石油的步伐, 因为中国的情况与欧美不同, 尚未形成能够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石油储备, 越早完成储备计划就越主动。在油价较高的情况下, 要坚持“慢慢进、悄悄做、不断做”的储油策略。2006年8月, 我国向第一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开始注油, 300万桶原油入库, 这是镇海基地正式注入的第一批油, 也意味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终于实现零突破;2007年3月, 我国开始向第二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舟山注油。在高油价情况下, 我国并未停止注油, 这种决策是正确的。

2. 低油价时坚持“深挖洞, 广储油”的储油策略。油价较低的时候, 要抓住机遇, 适当加速增加原油储备, 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成本, 还可以迅速建立成原油储备, 一举多得。2008年7月份原油价格由最高点开始下跌, 我国原油储备加快了步伐, 11月份向第三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黄岛注油730万桶, 镇海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注油接近尾声。12月又向新疆鄯善原油储备库一期工程开始注库储备, 新疆油库是我国最大的原油储备库, 全部完工后将建成800万立方米的库容, 是国家建设的第二批原油储备库中第一个开始注油的项目。

加快立法, 依法保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实施

在构建本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中, 发达国家普遍通过法律形式来保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对战略石油储备立法, 从美、日、德、法等国的战略储备制度看, 1975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 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日本政府于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 要求所有石油公司和石油进口商, 在政府财政援助下进行基础储备。1978年, 日本政府又修改了《石油开发公团法》和《石油公团法》, 规定由兼有政府职能和国家石油公司特点的石油公团承担国家石油储备任务。德国《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规定, 德国石油储备协会承担国家法定的石油储备义务。法国《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第58—1106号法》确立了政府对战略储备石油实行永久监控。四国对于储备目标和规模在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有法可依, 为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科学有保障的运行。但是,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石油储备方面的条例或部门规章, 自2006年起, 国家连续两年将《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列入抓紧研究范围, 但至今尚未出台。必须抓紧相关立法, 只有在出台相关的法规之后, 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才能真正开始走向完善。

储油于民, 藏油于民, 探索多种储备方式

国内油品体制改革速度明显加快, 希望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迅速上马、多元化经营, 进而真正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1.发挥储油主体多元化。中国参与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在持续多元化, 以三大石油集团为主体, 还有民营企业和外资公司。如广东政府就一直在致力建设地方成品油储备和湛江新基地储备。政府要统一指导、出台相应鼓励政策, 鼓励民营和外资公司合理储备石油, 同时要加强监管, 掌握油储公司的石油储备量。对于一些燃油短缺频发的地区, 一些终端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储备适量的成品油, 充分发挥石油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逐步达到国家石油储备的总体目标。

2. 探索利于增加原油储备的方法。我国第一个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注油已接近尾声, 在镇海基地注油的过程中, 有相当部分储罐租赁给了中石化用于商业原油储备。因为, 一方面, 不管是哪家公司进口了原油, 只要装进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罐, 就等于达到了储备的目的, 一旦国家需要, 随时可以将租赁给中石化的储罐和商业石油储备一并收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所有。另一方面, 如果不租赁出去的话, 这些罐体每年同样会产生高额的闲置和维护费用, 这也减少了石油储备的成本压力。

战略储备林 篇5

一、注重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多年来外贸高速发展和外国投资的大量引进,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在当前我国整体宏观经济环境下,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当前的重点不是被动地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而是积极主动地管理好外汇储备的结构,尤其是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资产组合,提高外汇储备的运营效率,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和风险,以寻求良好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

传统的外汇储备结构管理是坚持外汇储备资金投资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适当兼顾盈利性的原则。在保持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有效和价值稳定的前提下,如果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保障,再考虑收益性。而面临当前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规模的条件下,应当探讨动态、分量和创新思路实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进行积极的投资运作和储备资产的投资管理,以确保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增值。

二、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资产结构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不合理。美元的比例过大,而国际外汇市场的动荡,美元的贬值等因素,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资产损失的风险。第二,储备资产投资结构主要以存款、债券等形式保有,造成外汇储备资产收益较低。外汇储备资产进行专业性的、周密的投资战略安排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其盈利性。第三,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缺乏灵活的投资运作机制,以及完善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在币种结构上选择了美元、日元、欧元、英镑等多币种结构,但仍偏重于美元,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约为7 0%左右,外汇储备中币种组合中仍然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美元占的比重较大的问题应逐渐改变。在资产结构上偏重于美国财政部国债和政府机构债,这两者在我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约为6 0%左右。币种结构上偏重于美元,形成了美元贬值带来的资产缩水风险;资产结构上偏重于外国政府长期债券,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偏低的问题。

目前最现实和最可行的方法,是实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动态调整。在币种结构方面,应该适当扩大欧元资产和日元及其他资产的比重;在资产结构方面,应该扩大投资于美国机构债和企业债的比重,并增加对美国股市上蓝筹股的投资或进行直接投资,以谋求较高的投资回报。近年来,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周期性贬值,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大量持有美元资产,将面临外汇储备财富严重缩水的风险。从国际金融市场及美国整体经济分析,美元中长期仍然面临贬值的风险,因此美元储备的风险也在增加。同时无形中对美国提供低息贷款,美国坐享了我国外贸出口价格低廉的好处,却以我国出口贸易顺差为口实,施压人民币升值。因此,面临当前的国际经济状况,有必要加大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力度。在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国际经济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如何选择合理的货币结构以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是目前值得讨论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应该根据各主要贸易伙伴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及经贸往来建立动态的币种结构体系,以满足盈利性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外汇储备资产合理配置不同的外汇币种。

在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上,我国还处在认识不足,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阶段。因此,应结合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势头,在充分技术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外汇储备币种的合理比例。要优化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

外汇储备结构管理应实施动态管理,并建立实时的监测机制,跟踪国际市场外汇的汇率变动趋势,循序渐进地调整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及投资资产结构和投资方向,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方案与策略的调整。

三、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战略方向

前面提到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超常增长,从总量上过多已经造成了储备资产的浪费。因此,我们应该突破外汇储备资产投资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适当兼顾盈利性的原则,对于大量的超额储备资产首先考虑其盈利性。打破传统储备资产三级结构管理的思路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分量、分为四级储备资产形式的组合与安排。即将超额的外汇储备进行以盈利性为首要目标的、积极的、进取的投资策略,提高储备资产的投资回报。

依据国际收支理论,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偿还外债和维持汇率稳定。结合我国的经济体制、金融与汇率改革的特点,我国的外汇储备用7000亿美元已经可以满足一般意义的储备资产职能。因此,从总量上我们可以将现有的1 5 0 0 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7000亿美元,按照传统储备资产三级结构管理,统筹兼顾各种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为原则进行管理,并由我国外管局统筹运作管理。而其余的8000亿美元,按照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管理进行投资运作,我们称为四级储备资产管理的创新战略,强调这部份外汇储备,一定以增值、盈利为投资管理目标,这部分储备资产由专门的投资公司进行管理。

第一部分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用来满足流动性和预防性的外汇储备策略,并需要建立高流动性的资产组合。具体分为常规的三级储备,从分量上可将外汇储备的3000亿定为一级储备资产,确保其流动性最高,但盈利性最低,以满足我国应付短期外债和外贸进口,短期的交易性需求的那部分外汇储备。一级储备资产的形式为国外银行活期存款、外币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一级储备用于满足中央银行日常交易的基本的政策需要,这一特点决定了储备的管理必须侧重于安全性流动性,投资期限应在1年以内,保证随时可变现的需要。

将我国外汇储备的2000亿美元作为二级储备资产,其流动性低于一级外汇储备,盈利性高于一级储备。二级储备为预防性储备是指被货币当局用于维持本币汇率、维系金融稳定,以及充当信用保证、防患突发事件的那部分外汇储备,以应付金融、外汇改革,对冲风险。二级储备资产在需要时保证可通过贴现的形式变为现金,以在必要时弥补一级储备资产的不足。二级储备资产主要为1年~3年的外国政府债券和中期理财产品,其主要形式为外国中期政府债券及A A A级欧洲债券。预防性储备的管理盈利性高于一级储备,其投资期限均在1年以上。

将2000亿为三级储备资产,其盈利性高于二级储备,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的中长期投资资产。三级储备资产为风险小、收益稳定和期限长的投资性资产,这部分储备资产主要考虑我国中长期的外债偿还的需要,稍偏重于盈利性以弥补借用外债的资金使用成本。我国外汇储备的期限结构必须参考外债期限结构,针对不同的币种与金额与之保持一定的对称性,并根据外债期限结构变化,对储备资产结构加以调整。上述三级储备依然重视流动性和安全性,主要满足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对于这部分外汇储备结构管理,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和资产结构将是逐步的和渐进的,对于市场的冲击可能较小。

其余的8 0 0 0亿美元为四级储备,主要保证外汇资产的盈利性。进行投资管理运作,投资有价证券、能源、房地产甚至直接进行投资,以及投资海外高收益的长期资产,并引入衍生工具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国际实践证明,只有用于满足盈利性和发展性需求的外汇储备资产才适合进行长期投资。

对于我国来说,盈利性应是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中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目标和战略方向,但如何实现盈利性,就要进行考虑各种储备货币的风险收益组合问题。如果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将8000亿美元的超额外汇储备投资回报比较投资美国国债可提高两个百分点,达到7%的水平,我国每年将多获得1 6 0亿美元的收益,这只是最保守的估计,有效投资管理的好,到达8%、9%,海外基金的平均回报是9%。用这笔储备资产额外的回报增加社保投入,全国城镇职工可大幅提高退休后的收入;也可用来增加教育投入,带来全面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总之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国富民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国的外汇储备投资面临着巨大挑战,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引人瞩目,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外汇储备结构管理实施动态、积极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且超额储备以盈利性为首要战略方向。其基本思路是跳出流动性管理,不再仅仅持有国外政府的短期债券,而是进行长期投资,追求相对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张东敏: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化管理问题.科技智囊,2006(,3)

[2]熊连庆:对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考.南方金融,2003,(11)

战略储备林 篇6

煤炭在能源中的主体地位

从国情和资源条件对比,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结构有较大差别。根据1992~1997年我国进行的第三次煤炭资源预测(40万km2国土面积)结果,我国2000m以浅的预测煤炭资源量为55696亿吨。 其中:全国查明煤炭资源量为10176亿吨,预测资源量为45520亿吨。全国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和垂深在1000 m以浅的预测煤炭资源储量为28616亿吨,1000~2000m以浅的预测煤炭资源储量为27080亿吨。在查明煤炭资源量中,已查证资源量6770亿吨(已被生产和在建矿井占用1916亿吨,尚未占用的精查储量810亿吨,详查储量1707亿吨),找煤资源量3407亿吨。根据已探明的储量比较,中国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而石油资源居世界的第十一位,天然气资源居世界的第十四位。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矿产资源储备的90%,化石能源的95%,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煤炭的基础性地位还体现在与其他能源相比,煤炭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与所有化石能源相比,煤炭是最便宜的一种能源,同等的发热量,用煤的成本只相当于用油的3 0%,天然气的40%。经过建国50多年的开发建设, 中国已成为世界产煤大国。全国煤炭产量从2002年14.1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5.23亿吨,增长了78.3%,年均煤炭产量增长12.26%,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76%和69%(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这表明我国石油、 天然气资源相对于煤而言是贫乏的, 煤炭的资源优势需要长期、充分地发挥,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结构的必然要求。因此,煤炭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是中国主要的可利用资源。虽然各部门对中国2020年能源需求的预测结果差别较大,变化区间为20亿~30亿吨标煤, 但在能源结构预测方面比较一致,即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改变,煤炭在未来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

重要作用

计划经济时代,能源靠计划调拨,大城市对能源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大量消耗和浪费能源;一方面没有建立能源储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能源节约型城市和考虑建立能源储备。2003下半年及2004年初在东部城市群发生了普遍的“能源荒”之后,能源储备更成为当务之急。

除了少数能源型城市,我国大多数城市不直接生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但这些一次能源是电力和煤气等二次能源的重要原材料,比如,煤气制气成本中70%以上是用于煤、油、电等的采购。煤炭和石油是城市主要的一次能源,电力、煤气生产和制造业发展离不开煤炭和石油。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大量的能源。

由于物质本身的属性,尽管石油、煤炭、电力、煤气等都属于能源,但电力不能储存,煤气的储存受设备的制约,真正可以用于能源储备的,只有石油和煤炭。而煤炭与石油相比,成本要低得多,并较少受国际影响。因此城市应当选择优先储备煤炭。加之煤炭的供应地又主要集中在我国北部和西部,以上海为例,距离约2000km。铁路运输为7~15天,水陆联运为15~25天,由于运输紧张,煤炭储备更显得必要。

实施城市煤炭战略储备,预防煤炭供应中断的冲击维护城市能源安全,以及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从这一角度出发,拥有一定规模的煤炭战略储备可以发挥以下几个具体作用:一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越来越大,必须用战略储备应对不时之需;二是从能源的获取性和经济性考虑,城市煤炭战略储备更切实可行;三是国内各大城市煤炭市场波动大,必须用煤炭战略储备平抑波动;四是外部煤炭供应不确定性强,必须用战略储备提供保障。

国外石油战略储备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韩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石油储备的研究,依次类推到其他一次能源储备的问题上,特别是与石油极具相似性,在一次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煤炭储备问题,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从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中可以看出,国外主要的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实行法律先行策略。因此,我国能源储备建设务必须走法律先行的道路。在煤炭储备建设前,可以考虑制定相关法规,明确中国煤炭储备的目的、目标、规模、体制管理、资金、布局与动用等问题,使中国煤炭储备体系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循,依法实施。

国外发达国家石油储备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应急石油储备模式。例如,美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SPR);日本则是实行国家和民间企业共同储备的形式;德国采取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公共机构共同储备方式。总之,到目前为止,国外还没有统一的储备模式,各国都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储备模式。

我国所选择的能源储备模式必须针对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能够有效防止能源供应中断;同时还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个别企业的角度考虑增加社会抵御危机的能力和政府及企业的承受能力。这是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确定能源储备模式时必须坚持的原则。

政府储备和商业企业储备功能各异,应各司其职,互相补充。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目的是抵御“石油供应中断”的威胁,只是在发生战争和突发事件时才允许动用,它不担当在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条件下调控国际、国内市场石油价格和供求关系的职责。因市场机制作用而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和油价的波动,应该由企业通过商业储备或者其他经营方式进行调节。

这两者区分在我国尤为重要,否则很可能发生国家频繁动用战略石油储备调控石油市场,或者行政干预企业动用商业储备的行为,最后不仅达不到调控市场的目的,还可能使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

目前从我国来看,最迫切的是要推进企业建立商业周转储备,因为随着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加大,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接轨是大势所趋。企业的商业储备是实现我国石油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接轨,并能够抵御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主要手段。同时,也要有步骤地开始政府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建立,以防范各种非市场因素引发的“石油供应中断”的威胁。

战略能源储备建立需要一个长期规划,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用了10年时间,我国战略能源储备至少也需要通过10年乃至更长时间来实施,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分区域、分步骤实施的方式,循序渐进、逐步建立。

同样,在明确我国战略能源储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需要合理确定其他战略能源的储备规模。目前对储备规模看法不一,而最佳储备规模的确定同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战略储备的规模越大越好;而从经济的角度,特别是从企业的经济角度来看,库存越少、周转越快越好。但是战略储备规模过大,超过现有财力,势必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规模过小,达不到战略储备的目的。因此,既要从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又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才能确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能源战略储备规模。

战略储备林 篇7

黄金拥有悠久的历史, 并且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被众人视为一种特殊的贵金属, 目前仍然是各国所重视的主要国际储备。 同时, 黄金作为一种稳定性较强的金融资产, 具有防范纸币贬值和全球经济动荡的作用, 活跃在当今金融投资领域, 特别是近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局部战争发生后, 各国纷纷调整储备资产结构, 走多元化之路, 各国央行黄金的购入量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5 年官方储备资产统计数据报告显示, 至2015 年12 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33万亿美元, 较2014 年减少了0.5 万亿美元。 在我国外储构成中, 美元和欧元资产占比居高不下。 多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受到美元贬值影响大幅缩水。 黄金的稳定性越发为我国学者们重视, 通过增持黄金对冲美元贬值风险, 许多学者建议在结构上尽快增持黄金在官方储备中的比重。

黄金作为一种国家储备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黄金储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 黄金作为国际储备的优越性和战略意义

黄金具有价值储藏手段和能够保持物价稳定的货币职能, 早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尔贝托 (1982) 研究发现金本位制时期各个国家物价变动水平相对较稳定, 货币购买力也大致相同。 哈姆斯顿 (1998) 研究了美、英、德、法、日五国的货币价值与黄金储备情况, 发现黄金价格在短期内易波动但长期的确能够起到价值保值的功能。

近年来, 黄金的战略意义也被学者们所重视。 充裕的黄金储备有利于稳定一国货币, 提高国际贸易中的资产信用程度和国际清偿程度。

李南 (2006) 着重指出了增加黄金储备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保值增值, 降低汇率风险、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增强对黄金市场的调控能力, 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三方面。 林顺顺 (2011) 则从安全性方面考虑认为黄金比其他储备资产有优势, 并且不同于外汇储备会构成对其他国家的负债。 黄金有效地对冲了外汇汇率风险, 维持币值稳定避免通货膨胀, 起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 特别是我国正努力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杨帆 (2010) 比较了1990 年后中美两国黄金储备的状况, 认为增加黄金储备能够有力提升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得出了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必须大力提升对黄金储备的管理力度, 两手抓国内产金和国际购金, 利用好机会和方法增加黄金储备的结论。

(二) 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

对于我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众多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周洁卿 (2006) 认为当时的最优规模应该保持在1200 吨左右, 吕伟 (2007) 认为我国当时600 吨黄金储备规模偏低, 认为黄金储备的规模应当和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及战略目标相适应, 综合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GDP、进出口贸易量等指标, 提出我国黄金储备总量可增长至3000 吨。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 学者们对于黄金储备的研究更多考虑了黄金在维护金融安全方面的作用。 景乃权 (2009) 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黄金储备在官方储备中的占比标准应高于国际10%的平均水平, 可以增加到官方储备的15%。

在提高我国黄金储备的途径选择中, 学者们较多认为应当间接增加我国黄金储备, 可以藏金于民, 藏金于市, 而不是直接大量增加储备。 马晨 (2014) 指出了我国黄金储备的结构性缺陷以及藏金于民对于降低外汇储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作用, 指出了我国目前黄金储备的两大缺陷:一是居民黄金投资需求不足, 二是缺乏政策引导。 建议加快黄金市场的发展, 开拓黄金投资产品, 辅以政策鼓励居民进行黄金投资和消费。

二、黄金在世界各国 (地区) 的储备现状

(一) 世界黄金储备总量基本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贸易量急剧增长, 黄金的年产量与其作为支付手段的需求量不相适应。 1976 年4 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 使浮动汇率制合法化, 削弱了黄金作为世界流通货币的这一项职能。 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极力鼓吹“黄金非货币化”, 最终促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施以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的决议, 但这种非货币化发展的过程并没有使黄金完全退出货币领域。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00年以来世界官方黄金储备季度数据》整理所得。

从图1 可以看出, 近17 年世界各国黄金储备总量经历了由降到升的过程, 2008 年金融危机成为这一过程的分水岭, 可见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各国总体上偏好于增加黄金储备。 从近10 年各国官方储备的黄金储备占比的情况来看, 黄金储备占官方储备的比重非常稳定, 保持在10%左右, 其波动受黄金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可见, 即使在当今的信用货币时代, 黄金储备在官方储备中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总量相对稳定。

(二) 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地区黄金储备的增减情况差异巨大

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 (SWIFT) 数据显示, 2014 年11 月人民币已经代替加元和澳元, 跻身全球五大支付货币之列, 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 2015 年11 月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特别提款权 (SDR) 货币篮子中的第三大货币。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我们将四大国币归属地区作为考察对象, 可以发现各国对于黄金储备的增减情况差异大, 并与其货币地位有一定联系。

1.美国。 美国自1972 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之后, 作为黄金非货币化的积极推动却一直保有8000 吨以上的黄金, 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采取了众多“量化宽松”政策却没有选择抛售黄金来弥补流动性不足。 可见黄金仍是第一国际货币美元的重要支撑, 美国不会随意减持已有储备的黄金。

2.欧元区。 欧元区的储金总量巨大, 截止到2015 年第三季度, 欧元区黄金储备量为10789 吨。 可见其黄金储备量近年来虽不断减少, 但仍是全球储备量最多的统一货币地区, 超过世界储金量的三分之一。 从历史数据来看, 自1999 年欧元区诞生后, 该地区的黄金储备量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时期, 特别黄金储备占官方储备比值从2000 年的30%提高到现今的55%左右。 在这一时期中欧元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

3.英国。 英国近10 年的黄金储备吨数基本未变, 保持在310 吨, 数量并不多, 官方储备占比一直在下降。 英镑曾经是最强的国际货币, 如今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地位远低于美元和欧元, 截止到2015 年末, 英镑在SDR5 种货币中比重最低, 占8.09%。

4.日本。日本的官方储金量自2000 年增持至765 吨后变动很小。日本的2015 年末外汇储备总额超过1.23 万亿美元, 虽有所下降, 仍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 黄金占其官方储备的比重2015 年第三季度为2.2%。 早在1994年日本开始推行了藏金于民的计划, 其实际黄金存量远超过官方数据。 日本经济已经疲软了20 多年, 近年来的“安倍经济”也是节节败退, 日元却依旧保持了如今的地位, 黄金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三) 国际黄金储备主要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16 年2 月的国际黄金储备排名, 前20 的地区或机构所持有的黄金储备总和为28735.6 吨, 而全球黄金储备总和为32739.2 吨, 占全球黄金总储备量的87.77%。 可以发现在这前20名的国家 (地区) 中, 除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和印度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欧洲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

从各国 (地区) 黄金储备的量上看, 全球黄金储备集中于发达国家, 如前五位中的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 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黄金储备量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超过了一半。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16 年2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美国持有的黄金储备最多, 约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24.8%, 欧元区 (包括ECB) 占比超过32.9%。发达国家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的比重较高, 其中美国最高, 达到72.6%, 前四位的国家也都在60%以上。

三、中国黄金储备现状

2016 年2 月26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GDP) 676708亿元, 比上年增长6.9%, 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 2015 年我国大幅增持黄金储备, 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5 大储金国, 黄金储备量达1762 吨, 但是仍然仅占世界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5.4%, 与美国相比不到其21.7%。另外, 在官方储备资产中, 截止到2015 年12 月, 我国黄金储备占官方储备的比重不到2%, 与美国、欧元区国家相去甚远, 与我国经济地位、外汇储备量不符。

同时, 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资产不断缩水, 特别是在经过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一时期, 美元、欧元、英镑等持续贬值, 越发凸显了黄金储备抵御汇率风险的稳定性。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一) 增加储金量, 从大国到强国

一直以来, 黄金是唯一不以国家信誉或承诺变现的资产, 也是人类最后的支付手段。 从四大货币地区储备黄金的情况来看, 人民币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 黄金的支撑不可或缺, 可以说黄金是一国的主权货币走向国际货币的物质基础和信用保障。 因此, 我国的黄金储备仍需增加, 为大国到强国之路奠基。

(二) 稳定经济, 抵御风险

增加黄金储备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要求, 还起到稳定国家经济的作用。 可以明显发现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对于黄金储备的态度大都比较积极, 全球的黄金储备总量也在这一年后出现回升, 可见增加黄金储备能很好地对冲信用货币带来的不确定性。

(三) 学习日本, 鼓励民间储金

我国是黄金饰品的消费大国, 藏金于民在我国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且我国居民存款储蓄率一直较高, 黄金作为一种稳定性较高的投资产品适合众多以储蓄养老的居民。 当前我国的黄金市场逐步成熟, 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藏金于民的战略实施土壤。 如果完全依靠央行增加黄金储备, 势必会大幅提升黄金价格, 增持黄金的成本太高。

参考文献

[1]阿尔贝托·夸德里约·库茨奥.黄金问题[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88.

[2]Stephen Hermiston.Gold as a store of value[J].World Gold Council Research Study, 1998 (22) .

[3]李南.我国增加黄金储备的战略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39) .

[4]琳顺顺.我国增持黄金储备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 2011.

[5]杨帆.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中国黄金储备问题——基于中美两国的对比分析[J].现代商业, 2010 (20) .

[6]周洁卿.黄金和黄金市场[M].北京:学林出版社, 2006.

[7]吕伟.关于我国黄金储备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7 (08) .

[8]景乃权.黄金储备保障国家金融安全[J].中国黄金报, 2009 (02) .

上一篇:共同配送模式下一篇:老子思想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