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储备

2024-09-15

技术储备(共12篇)

技术储备 篇1

发展智能电网是实现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的重要手段,是发展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基础[1]。智能用电是智能电网中实现用户与电网灵活互动的关键环节,将带来用电模式的诸多变化,可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佳配置、落实节能减排、全面推动能源转型[2—4]。

近年来,欧美智能电网的发展均以配用电侧为主,美国智能电网的发展重点在配电网和终端用户侧,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5]; 而欧洲的发展重点是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与跨国互联网的发展,强调产消合一者( prosumer) 的管理和服务[6—8]。我国智能用电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几年得到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然而相对于欧美对用户侧的高度关注,我国在用电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

目前国内智能用电技术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单项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如高级量测体系、智能电表、需求响应技术等[9—12],在用电领域也制定了多项标准规范,开展多个试点工程[13,14]。然而,智能用电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高级量测技术、控制理论和图形可视化等学科交叉的技术群集[9],技术方向繁杂。

随着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作为电网与终端用户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智能用电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显著变化[15,16]。智能用电相关技术呈现跨学科、多领域的特点,梳理并跟踪智能用电新技术对于智能用电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在调研智能用电技术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跨学科技术发展调研; 其次,对繁杂的智能用电技术进行梳理分类; 最后,探讨智能用电相关技术管理的多个环节,并分析新技术对用电领域业务的影响。

1 智能用电技术与相关学科发展趋势

建立新型智能用电技术体系必须将用电技术与新材料、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深度、有机融合,与化工学科、通信学科、物联网、信息学科、材料学科等密切相关[2,17,18]。智能用电技术的进步建立在这些学科相关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智能用电技术术跨跨学学科科关关系系图图如如图图11 所所示示。。

1. 1 化学工程学科

化工学科与智能用电技术的联系主要包括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分布式发电的光伏电池,电化学储能、制氢储氢及熔融盐储能等。

在动力电池领域,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包括铅酸电池技术、锂电池技术、镍氢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19,20],其中锂电池技术是主要的发展趋势。能量密度大、成本低的石墨烯电池以及比容量大、环境污染小的锂硫电池也引起广泛关注,未来均有潜力作为电动汽车的新型动力电池[21]。

在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包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新型碳纳米管太阳能电池等技术方向[22—24]。这些新型电池相较传统硅电池,具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更简单的生产制备流程和更高性价比,有利于未来用户侧分布式发电的广泛应用。

在储能电池方面,目前研究新技术包括超级铅酸电池、铅炭电池、氢氧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离子液流电池等[25,26]。由于这些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容量大、比能量高等特点,可应用于电网中用户侧储能,提高用户侧供电的可靠性,并有利于分布式电源间歇性发电的消纳。

在储氢技术方面,近年来新出现的方法有吸附储氢,特别是利用具有大比表面积和大孔隙率的活性炭、碳纳米纤维、富勒烯及碳纳米管等碳质材料储氢技术,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MOF) 储氢,甲酸盐制氢储氢等[27—29]。各技术类别典型技术及其特征如表1 所示。

化工学科高性能、大容量、低成本电池技术及制氢储氢技术的突破是智能用电技术领域电动汽车、分布式发电、用户侧储能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

1. 2 通信工程学科

通信技术在智能用电各环节中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目前,高级量测体系主要一般采用宽带通信技术,利用双向通信系统和智能电能表在智能电网和电力用户间建立通信网络[30];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一般采用窄带通信技术[31]; 智能家居、智能楼宇、小区通过采用光纤复合电缆和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构建覆盖家居、楼宇、小区的通信网络[32]。

新一代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组网灵活性、自适应能力及宽带高速通信速率[33]。其中,电力线载波通信自动组网、IPv6 与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结合也是近年的研究新技术点[34]。这些新技术可用于实现用户与电网双向互动通信,为分布式电源接入控制、电动汽车充电控制等实时性业务提供支撑。

近年固定通信网络领域的主要新技术包括软件定义网络( SDN) 、光通信硅光子技术、超100G技术、多维复用与相干技术,灵活光交换( CDC-F)网络,中短距离城域高速传输直调直检技术等[35—37]。

移动通信网络领域近年的新技术有5G技术[38]、大规模阵列天线[39]、设备级( D2D) 通信技术[40]、云计算无线接入网( C-RAN) 接入网架构[41]、Wi Fi与LTE融合技术[42]、Wi Fi-Direct技术[43]等。

量子通信技术可提供无条件安全性保证,是未来提高智能用电信息安全的可选解决方案。目前研究的新技术主要有量子通信噪声容错技术、量子通信协议的理论和实践、量子通信复杂性研究、量子存储技术、量子密集编码技术等[44—46]。各技术类别典型技术及其特征如表2 所示。

通信工程学科新型通信方式、通信网络的发展将有效提高用户侧大规模用电信息的通信速率及通信安全,支撑用户与电网的双向灵活互动。

1. 3 信息工程学科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智能电表的大量部署和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力工业产生了大量结构多样、来源复杂的数据,信息学科在智能用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云计算研究的新技术包括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分布式计算用于解决超大计算量仿真问题、云计算硬件/软件层面实验平台的构建方法、云计算可靠性及安全性量测与提高、云服务与企业级用户间的连接部署、移动设备云计算技术等、云存储技术[47—49]。

大数据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概念。大数据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有数据驱动下的深度学习算法、跨学科领域交叉的数据融合分析与应用、新型内存在大数据研究中的应用、开源构架与技术、高维数据挖掘技术等[50—52]。

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Gartner公布了2014 年十大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云端访问安全代理服务、适应性访问管控、大数据信息安全分析等[53,54]。随着用户与电网互动水平的提高,海量用户用电信息将通过网络传递,如何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而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将为智能用电的数据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近年有发展前景的网络新技术包括IPv6[55]、宽带移动互联网、100 吉比特以太网[56]、全光网络[57]等。这些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为目前电力通信网络性能的提升带来更多的选择方案。各技术类别典型技术及其特征如表3 所示。

信息工程学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有力支撑大规模用电数据的信息挖掘、信息处理和信息安全,提高用电自动化水平。

1. 4 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包括无线传感、定位、组网传输和射频识别等技术[58,59],在智能用电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辅助管理系统、智能家居、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采集、能效管理等方面[60,61]。

传感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有嵌入式智能传感器和阵列式智能传感器、微纳光纤传感器、占用传感器等[62—64]。这些新型传感技术设备体积更小、灵敏度更高、可感知的信息更加丰富,可用于提高用电领域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家居领域近年关注较多的技术包括智能家庭网关、信息互操作技术、“云+ 端”智能家居新模式及智能家电等[65—67]。智能家居系统目前大都处于初级阶段,这些技术的发展可用于实现家居系统的互操作性,提高家庭用电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智能交通是当今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热点和前沿,主要关注研究点有智能车路协同系统、车联网技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时空数据分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车载安全辅助驾驶技术等[68—71]。这些技术的发展可用于实现智能交通电动汽车之间及其与电网之间的互动。各技术类别典型技术及其特征如表4所示。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用电服务系统,能有效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并能通过电网与用户间的双向互动,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多元化的用电服务,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1. 5 材料学科

智能用电相关技术的突破,以相关新材料技术的突破为前提[72]。相关新材料技术的发展,是智能用电技术的先导和基础。

近年研究较多且未来最具潜力的新材料包括:石墨烯、纳米点钙钛矿、富勒烯、3D打印材料、非晶合金、自组装材料、钛炭复合材料、智能高分子凝胶、超导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73—76]。这些新材料相较传统材料性能、成本多方面都有所提升。某一些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一旦获得突破,可能使得部分智能用电技术快速得以应用。

材料领域与智能用电相关的另一个关键技术点是相变储热材料[77,78],近年新的研究点包括熔融盐相变储热材料、合金类相变储热材料、复合结构相变储热材料、微胶囊相变储热材料、定形结构相变储热材料等[79—82]。各技术类别典型技术及其特征如表5 所示。

材料学科石墨烯、纳米点钙钛矿等新材料及相变储热材料等功能材料性能的提升及规模化应用,将推动电池储电、储热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2 智能用电技术分类

智能用电技术包含的技术种类多,技术覆盖面广。本文从智能用电技术所处能源开发利用环节、技术的具现载体、技术发展阶段以及技术的作用四个维度对智能用电技术进行分类。

2. 1 能源开发利用环节维度分类

随着用户的角色从以前的单一的消费者向集生产者与消费者于一体的产消者的转化,智能用电技术包含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这一变化。

技术涉及的角度从过去的能源消费单个环节扩展为涵盖了能源开发、能源配置、能源存储、能源消费四个环节。智能用电技术所处能源开发利用环节分类如图2 所示,并给出部分技术示例。

2. 2 技术具现载体维度分类

用户侧用户类型包括工业用户、商业用户、居民用户,其中每种用户类型有不同规模。智能用电技术对于不同的用户类型有不同的体现,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不同的载体,可划分为用户设备级、基础设施级、控制策略级、企业应用级、电力市场级五个级别。

这五个级别的载体呈递进关系,规模逐步提升。不同的技术应用覆盖多个级别的载体。智能用电技术具现载体分类如图3 所示,并给出部分技术示例。

2. 3 技术发展阶段维度分类

智能用电技术发展要经历智能化水平由初级提升至中级,再发展到高级三个阶段。

目前,智能用电体系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个技术领域首先实现各自体系内部的智能化与交互,其具体形式将体现在大量智能化终端设备的出现及各系统的发展完备。

在智能化的中级阶段,需要将不同系统间相互连通以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达到对整个体系的智能调控。

进入智能化的高级阶段,整个体系会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智能,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将是以各类整体服务作为划分的群智系统。智能用电技术发展阶段分类如表6 所示。

2. 4 技术作用维度分类

根据智能用电技术的作用,技术可分为: 保障可靠安全供电的技术; 支持主动性设备友好接入的技术; 支撑需方资源调度的技术; 提供差异化用电服务的技术; 支持客户用能方式优化的技术; 支撑新型用电方式的技术。智能用电技术作用分类如表7所示。

3 智能用电新技术储备库

根据上文的跨学科发展调研和智能用电技术分类,可调研获得数百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相关技术。如何对这些技术进行梳理、跟踪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储备库作为技术管理的一种方法,可以对大量技术进行有效管理。

智能用电技术储备库指网络数据库形态的智能用电技术信息集成平台,具有技术信息备案存储、索引查询、展示等功能。智能用电技术储备库可以实现技术的定期更新,及评估出库,确定需要定期跟踪发展的重点技术。

3. 1 技术储备库构建

技术储备库的构建是基于技术储备库的指标体系,本文从新技术的名称、资源需求、技术发展现状、技术成熟度、技术发展前景及技术的经济价值等方面,对储备库具体数据单元进行设计构建。技术储备库入库信息如图4 所示。

在智能用电技术储备库入库信息的基础上,以标准数据库体系结构为基础,构建智能用电技术储备库。

3. 2 技术入库

智能用电技术储备库采用德尔菲法由专家决定入库技术。

基于智能用电技术及跨学科发展调研形成的技术集合,采用结构化的德尔菲法获得智能用电领域相关热点词汇。首先调查组通过匿名方式对选定的智能用电相关专家组进行关于智能用电领域热点词汇的意见征询; 调查组对专家意见进行汇总整理,并将整理过的材料再反馈给每位专家; 供专家们分析判断,专家在整理后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论证意见; 如此重复直到意见逐步趋于一致,筛选出智能用电相关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出新技术储备库的技术列表。

在得出技术储备库中的具体技术点后,根据储备库的设计,完成技术储备库构建,可以进行智能用电相关技术的检索及定期更新。由于智能用电相关技术种类多,确定哪些技术需要重点跟踪及重点推进并对其发展进行定期评估对于智能用电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3 技术评估

技术评估的对象是智能用电新技术储备库中的技术,评价目标是对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出库技术集合。

指标评价是技术评估的核心部分,在得出新技术储备库后,为评估储备库中的各项新技术,需构建智能用电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大量的评价指标查阅和反复论证,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进行筛选和淘汰,从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社会性、实用性等指标对智能用电新技术储备库中的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对形成的指标体系进行专家指标合理性咨询,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如图5 所示。

新技术评估具体步骤为: 明确评价对象与目标;根据智能用电技术的特征选定评价指标; 构建指标评估体系,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社会性、实用性等指标; 然后根据已有的指标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不同指标的权重; 综合形成表格后由专家分析评价打分; 最后采用加乘法等统计得分进行排序; 分析得分情况对不同技术做出评估,形成出库技术的集合。

3. 4 技术出库与业务导入

智能用电新技术将促进电力营销业务的改进,促进新业务类型的产生。对于出库技术合集中的智能用电技术,重点关注技术发展状况,分析技术对于现有用电领域业务的影响,对现有业务流程进程改进,并增加新的业务类型。

目前,电力营销业务领域相关的业务划分为“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电费管理”、“电能计量及信息采集”和“市场与需求侧”等4 个业务领域及“综合管理”,共19 个业务类、140 个业务项及774个业务子项[83]。

随着各类智能用电技术及其他学科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电力营销业务可能会出现的新业务类型包括: 区域能源综合利用、自动需求响应、需求侧调度、电能替代评价与管理、电动汽车充换电运营服务、智能量测与分析、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服务等。这些新业务的导入将进一步促进智能用电领域的发展,使用户与电网的联系更加密切。

新业务的导入可以提高本领域业务水平与服务水平,提升电网和客户的深度互动能力,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论

随着我国智能用电领域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化,智能用电技术的内涵将不断丰富。智能用电技术的发展需要化工、材料、通信、信息、物联网等多学科的发展支撑。

本文从智能用电技术及跨学科相关技术的角度对智能用电相关技术进行梳理,提出了4 种分类标准,并对典型的技术类别进行了综合分析。

为完善智能用电技术管理,探讨了技术储备库管理的多个环节,包括构建智能用电技术储备库、技术评估、技术出库、与业务改造与新业务设计等。

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用电技术路线图规划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技术储备 篇2

1. new 和 malloc 的区别,

2. hash冲突是指什么?怎么解决?给两种方法,写出过程和优缺点。

3. 命中的概率是 0.25,若要至少命中一次的概率不小于 0.75,则至少需要几次?

二. 算法设计题

1. 用C/C++写一个归并排序。

数据结构为struct Node{int v; Node *next};

接口为 Node * merge_sort(Node *);

2. 设计S型层次遍历树的算法,比如根节点是第一层,第二层从左至右遍历,第三层从右至左遍历,第四层再从左至右遍历,以此类推。

举例:应依次输出 1 2 3 6 5 4 7 8 9。

3. 一个url文件,每行是一个url地址,可能有重复。

(1)统计每个url的频次,设计函数实现实现。

(2)设有10亿url,平均长度是20,现在机器有8G内存,怎么处理,写出思路。

三. 系统设计题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中文分词问题,前向最大匹配算法(FMM)。

注:题目举例说明了FMM的基本思想。

(1)设计字典的数据结构 struct dictnote。

(2)用C/C++实现FMM,可选接口为

int FMM(vectoriLetters, dictnode *iRoot, vector*oResults);

其中 iLetters 为待分词的句子,比如 {“小”,“明”,“今”,“天”,“买”,“了”,“i”,“p”,“o”,“n”,“e”,“6”},

iRoot 是字典, oResults 保存输出结果,即分词的位置。也可以自己设计接口。

(3)收集了一些手机品牌的字典,如{iphone, 诺基亚}。

现在要求查找包含这些手机品牌的网页,比如包含 iphone6, 诺基亚 9973 等。

技术储备 篇3

我们要高度关注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行为中所蕴涵的风险,尽快采取措施来降低由于美国通胀与美元贬值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的巨大风险。笔者以为,现在该是我国考虑把部分外汇储备向战略物资储备转换的时候了。

外汇储备向战略物资储备转换,是指政府通过一定手段与方式运用外汇储备,委托有关企业或由政府相关部门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所需要的战略物资,并把这些物资纳入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也就是说,将我国以货币(主要是美元)形式的外汇储备向实物形式的战略储备转换。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战略物资储备在资源日趋短缺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从国际上看,由国家直接掌握和控制一定数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的一贯通行做法。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月,美国的原油进口量由上月的2.616亿桶增至3.1983亿桶,到2009年2月中旬,美国的商业原油库存达到3.5亿桶,石油战略储备超过7亿桶。此外,美国在海上漂浮的“油库”(如,超级油轮以及其他小型油轮)原油储备超过8000万桶,相当于全世界一天的石油产量。目前,美国的石油储备已快达到其储备极限。在国际油价处于低位的时候,美国有意识、有步骤地大规模囤积石油的策略值得我国在制定战略物资储备政策时借鉴。

近30年来,我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这对我国战略物资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战略物资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并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这个时候高度强调进行战略物资储备可以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可以增强我国经济的调控能力,避免国内经济遭受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不利影响;可以稳定我国民众心态,保持社会稳定。

为了使外汇储备向战略物资储备更好地转换,笔者建议:

首先,完善战略物资储备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建立石油、煤炭、粮食、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的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坚持国家为主,企业与民间参与的方针,形成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增强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外汇储备向战略物资储备转换的科学机制与体制,进一步加强储备经营的风险管理,确保外汇储备在风险防范中的保障作用。

其次,利用这次金融危机的机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将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引进来”为主,调整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而此轮油价下跌,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购买国外石油提供了良机。

第三,鼓励动用外汇储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2009年2月1日,温家宝在伦敦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的专访中提出,希望用我国外汇储备来购买我国亟需的设备和技术。这为我国外汇储备向战略物资储备转换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思路。目前,政府可以考虑直接用外汇在海外大量购买用于改善国内教育、医疗设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设备,加大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

第四,保持适当的黄金储备。黄金储备是国际储备资产中惟一具有最后等价物、最终支付能力特点的储备资产,对于一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美元或欧元走软,或通货膨胀加剧,或大范围的战争爆发.黄金储备就会成为很好的避险工具。因此,我国可视世界黄金价格走势,在价位偏低时择机增持。

第五,加快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建设。发达国家制定矿产资源储备法律的时间普遍较早,如美国在1946年制定了《战略物资储备法》,日本在1980年制定了《石油公团法》和《石油储备法》。我国在加快落实石油、粮食、铁矿石、铝、铜等战略物资储备计划时,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尽快制定和出台《战略物资储备法》,为我国的战略物资储备提供法律支持,同时,也可以为外汇储备向战略物资储各转换提供法律保障。

某储备粮库屋面防水翻修技术 篇4

昌邑市地方储备粮库位于山东省昌邑市柳疃镇北,修建于2004年,1#—6#仓库高12 m,跨度24 m, 联排长度206 m,可储存粮食3万t。该粮库采用预制板拱形屋面,防水设计等级为Ⅱ级,屋面防水层采用的是1.5 mm厚PVC防水卷材,外露的防水层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部分搭接缝出现开裂、翘边,天沟、山墙阴角等处出现了严重的空鼓。业主经过多次简单的维修未能彻底解决渗漏水问题,决定对屋面进行全面的防水维修。原屋面构造层次,见图1。

2屋面防水翻修方案

2.1防水材料的选用

经过现场实地检查,原设计单层卷材屋面,所用PVC防水卷材施工做法为满粘,材料老化情况并不严重,仍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但由于天沟、阴角等位置的卷材长期受到建筑热胀冷缩的产生的应力影响, 粘结胶被拉开,卷材与基层脱离,空鼓问题比较严重。 对于此屋面翻修,业主和监理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原有PVC防水卷材如未失去功效则尽量保留使用, 而新做防水层的耐久性和耐老化性能要好;二是工期紧张,防水施工必须在20 d内完成。综合业主和监理的要求,本次翻修选用2.0 mm厚EPDM防水卷材。

本屋面翻修工程采用的EPDM防水卷材符合GB 18173.1—2012《高分子防水卷材片材》[1]性能要求:拉伸强度≥7.5 MPa,断裂伸长率≥450%,撕裂强度≥25 k N/m,能够在0.3 MPa下保持30 min不渗漏,低温柔性-40 ℃下无裂纹。此外,EPDM防水卷材具有的良好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施工方便、搭接牢固可靠,能够满足本屋面翻修工程防水的功效。

2.2翻修方案工序[2,3]

经过与业主、监理分析讨论,确定了屋面翻修方案的施工流程:1)对原PVC防水层进行修复处理,天沟处混凝土破损、起皮部位用水泥砂浆找平;2)在修复后的防水层上满粘EPDM防水卷材;3) 用压条进行卷材收口;4)山墙、天沟檐口做PET自粘防水加强处理;5)山墙根部浇筑混凝土垫层;6)上层EPDM卷材表面喷涂硅基丙烯酸。屋面翻修后的防水构造,见图2。

3屋面防水翻修施工

3.1 PVC防水层修复

将天沟、山墙阴角等部位的PVC防水卷材空鼓部位全部用刀割开,把卷材翻至一边,露出混凝土找平层、日晒晾干。然后对混凝土基层进行清理,保证基层平整、牢固,天沟处混凝土破损部位用水泥砂浆找平,局部混凝土起皮部位进行抹灰处理。基层与PVC防水卷材均涂刷1道基层专用胶,待胶晾晒15~30 min、手触不粘时,将PVC卷材盖回进行粘贴修复。在PVC防水卷材割开处涂刷专用搭接胶,再铺贴200 mm宽的条形EPDM防水卷材作补丁进行修补。天沟处PVC防水卷材修复,见图3。

3.2EPDM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1)先按防水卷材搭接尺寸计算好弹线位置,平行于屋脊的方向进行整个屋面的弹线。防水卷材在铺贴之前,需在基层上整体展开30 min以上,使其从拉伸状态自由伸缩,消除卷材在生产卷曲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避免卷材铺贴后因收缩而造成空鼓现象。

2)沿坡度方向,以天沟位置为第1幅、由下而上进行铺贴,防水卷材长边平行于屋脊,上方的卷材压住下方的卷材,进行顺流水方向的搭接。防水卷材铺贴应严格控制搭接宽度,长边搭接宽度≥80 mm,短边搭接宽度≥100 mm,相邻两幅卷材接头必须相互错开,保证间距超过500 mm。

3)大面积铺贴EPDM防水卷材时,先将整幅卷材预铺到已弹线位置,压住上半幅卷材,整体卷起下半幅卷材,在卷材中间每隔2 m刷一次专用搭接胶作为固定点、以防卷材滑移。下半幅卷材铺平后,卷起上半幅卷材沿短边方向向外对折,用绒毛滚刷或刮板将专用搭接胶均匀涂刷在EPDM卷材和原PVC防水卷材基层上,并保证EPDM卷材和基层两个表面都达到100%满涂,搭接胶用量约0.5 kg/m2。

4)将专用搭接胶晾晒10~30 min,至搭接胶表面干燥而仍有粘性时,铺贴上半幅卷材并排气压实,不要拉伸或折皱卷材,随后立即用手持钢压辊以正向压力向接缝外边缘辊压卷材,保证卷材与基层间粘结牢固。

5)按照同样的方法施工下半幅卷材,直至完成整幅防水卷材的铺贴。

6)大面防水卷材铺贴完毕后,搭接缝、水落口等部位,用密封胶密封严实。

EPDM防水卷材大面积铺贴现场,见图4。

3.3细部节点加强处理

3.3.1山墙

山墙立面局部有开裂、脱皮现象,需清理干净后抹灰处理;平立面交接处加设1道EPDM防水加强层,并在两道防水卷材铺贴后用铝合金压条、螺钉收口,再进行密封处理。山墙顶和天沟、檐口处有避雷带,卷材容易被拉裂而引起渗漏,可采用1.5 mm厚PET自粘防水卷材进行加强处理,避雷带与PET自粘防水卷材接头处用密封胶封严。山墙部位节点示意,见图5。

3.3.2水落口

当处理天沟部位遇到水落口时,需对水落口单独做防水处理。在水落口内部铺贴一圈EPDM卷材作防水加强层;待加强层铺贴完毕后,再将原PVC卷材盖回,最后完成上层EPDM防水卷材铺贴。水落口部位防水处理及节点示意,见图6。

3.4浇筑混凝土垫层

针对天沟、山墙阴角等易起鼓部位,经与业主商议,决定采用沿山墙阴角部位做混凝土垫层的方法, 使之压住防水卷材而不产生位移。混凝土垫层在防水卷材铺贴完成后进行,垫层长24 m、宽600 mm、厚40 mm,内配 Φ 2 mm@50 mm×50 mm钢丝网片;混凝土施工采用40 mm×40 mm木方支模,用以固定钢丝网片。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抹面压光,再覆盖薄膜进行养护,拆模后混凝土外观效果良好。混凝土垫层支模和拆模后效果,见图7。

3.5防晒处理

待整体屋面EPDM防水卷材铺贴完毕后,在卷材表面喷涂1道硅基丙烯酸涂料,该涂料兼具防水、 防晒的功效。硅基丙烯酸涂料用量为0.5 kg/m2,成膜厚度0.3 mm;喷涂要求均匀、稳定、不透底,色泽一致,并一次性成膜,保证卷材防晒和耐老化的效果。硅基丙烯酸喷涂施工,见图8。

3.6后续处理

施工完毕后,将屋面的杂物打扫干净,山墙阴角、 水落口等处不得有杂物堵塞,确保流水通畅。

4施工注意事项

1)常规施工防水卷材时,混凝土结构基层与卷材采用基层专用胶粘结,卷材搭接边采用专用搭接胶进行粘结处理;本工程施工EPDM卷材时,基层是PVC防水卷材,属于卷材与卷材粘结,因此采用专用搭接胶满粘处理,粘结质量更牢固可靠。

2)本工程屋面为预制板结构,承受荷载较低,吊装防水卷材时应分散放置,以减轻局部屋面载荷。

5结语

昌邑市地方储备粮库翻修工程,采用对原有PVC防水卷材进行局部修复,再满粘一层EPDM防水卷材的方案。该翻修工程施工面积6 600 m2,在15 d工期内全部完成,竣工后得到业主和监理一致认可。经2次降雨后检查无渗漏情况,EPDM防水卷材与原有PVC卷材粘结良好,到达了预期的防水效果, 此种施工工艺或可为此类型屋面的翻修施工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某储备粮库屋面防水翻修工程,对原有PVC防水卷材屋面进行修复处理后,再满粘一层EPDM防水卷材,并对山墙、天沟水落口等节点部位做了防水加强处理。修复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切实保证屋面的防水功效,达到了预期效果。

冬天里储备粮.你储备了没有 篇5

冬天里储备粮.你储备了没有

说到冬天,大家想得最多就是储备粮食,过了冬天就好了.可知识也是要像过冬一样,需要储备.它就像巨大的容器.而且冬天里也是储备知识的时候.而在学习英语方面,紫藤街英语也值得你来储备.紫藤街英语在培养大家学习英语方面也负出很多努力,其中在线英语和专属英语见效最快.在线英语大家都很熟悉,而专属英语,大家很有点陌生,这项计划是针对一些对英语有巨大要求,就是给你配一个私人外教,可以让您更好学习英语.

技术储备 篇6

一方面,外储安全正受到严重威胁。外汇储备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是用于支付进口与偿还外债本息。10多年来,外汇储备的一个新增功能是用于防范投机性攻击,稳定外汇市场以及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外储资产的使用效率看,外储安排的资产分布,货币组合与投资组合需要动态优化。外储理想的投资安排应该是多种货币组合,多种资产组合,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战略性资产和战术性资产。

从外储资产的投资主体上看,未来投资主体一定要向居民用汇与企业用汇转变,从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投资三个角度考虑配置外汇资源。目前,中国外汇储备60%以上投资于美国国债,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美元不断贬值,无形中持有美国国债造成了外储福利的流失和财富的稀释。

另一方面,能源安全不可小觑。从国家层面说,能源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海外资源比重的增长意味着对国内资源的必要保护,也意味着国家的能源保障更趋安全。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51,3%。从中国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立足点应放在“走出去”上,加快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

利用外汇储备的落脚点

外汇储备是应对国际支付危机的一种“保险”机制。但并不是买的额度越高越好。外汇储备过多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关于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与适度规模的经验研究表明,适度规模不应超过1万亿美元。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充足与适度的规模。从存量外汇储备看,到2008年年底,中国存量外汇储备约1.95万亿美元。其中,欧元和英镑资产约20%,日元资产约10%,黄金和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约5%,美元资产占65%,大约1.3万亿美元,约占外储2/3。1.3万亿美元中,中国持有美国国债金额为7396亿美元(占1.95万亿美元外储的38%)。综合估算表明,中国目前能够自由使用的外储只有6000亿美元左右。除上述存量外汇储备外,中国大约还有各商业银行短期头寸约1000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余额约2000亿美元。而这3000亿美元可能是维护日常进口所必需的外汇储备,因此,能源企业积极探索利用外储的落脚点应放在增量外储地运用上,并力图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构建“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

为防止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对中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应该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能源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对中国而言,探索建立新型“能源金融一体化”体系迫在眉睫。在美国,能源金融,或者说能源美元,是美国乃至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原动力,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武器和国家竞争力。为此,中国也应该建立有关能源的货币金融政策、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基金,成立能源储备银行,推进能源贸易融资,加强国际能源金融合作等。

“能源金融一体化”,是指借助金融的支持,使得能源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通,更好地帮助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制定有关能源金融一体化政策的思路是把金融安全与能源安全合并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能源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

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

中国当前最缺的首先是能源产业基金和能源储备银行,设立国家能源专项发展基金,积极促进能源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对接。

能源海外并购基金到海外收购资源型企业,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融入资源全球化的阶段。在2008年,中国的跨国购并活动实现了51%的年增长,交易总额达78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其中,能源行业的并购金额达78.1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国有企业出海并购很容易受地缘政治压力,而基金就没有这种所有制压力,因此,可以通过并购基金的操作规避地缘风险。

能源产业开发基金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目的是为建立风险勘探、油田开采权的收购、精细化工的投资、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为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提供重大项目的启动资金,为中长远战略做基础性铺垫。

能源风险投资基金根据国际上大的能源公司运作经验,能源风险投资涵盖了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风险、能源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和各类能源市场上的能源金融工具的投机风险。风险投资基金以中短期赢利为目的,主要是为能源基金的投资者带来高额的中短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积累等。

建立能源投资银行和能源储备银行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01~2030年,中国能源部门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应该建立专门支持能源产业的能源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

——通过能源银行,建立资金融通的长效机制。

——利用储备银行,建立能源战略储备。

根据测算,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约为2.9~3亿吨;2020年估计为3.8~4亿吨。如今,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为22%左右,估计未来石油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到30%左右。因此,要未雨绸缪加快能源战略储备体系的构建。

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中国已经进入资源短缺、技术升级、需求不断提升的新时代。从国际资本输出规律看,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比例为1:1.1,发展中国家为1:0.13~0.5,而中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0.09。这种不平衡状态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十分巨大。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进口初级产品负增长率比同期进口总值降幅大10.6个百分点。其中,原油进口2455万吨,下降13%;成品油进口577万吨,下降6.4%,进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生产需求严重萎缩,也有贸易融资困难加剧的成分。因此,巨额外储要加大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贸易融资力度。

推动“石油人民币”进程

在国际上,现有8000~10000亿“石油美元”流通,这造成了极大的汇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因此,石油交易中,要寻求石油交易中间的货币多元化,和交易国家之间的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目前,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间都在寻求非美元化。而本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中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

当前,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未来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人民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在周边国家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使其逐渐“区域化”。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约为8430万桶。其中,中国每天就要消耗约75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9%左右。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

积极开展多元化国际能源金融合作

以“建设”换资源以中国外储资产、金融机构作后盾,通过信贷等方式,支持能源企业在非洲、拉美或中东等地从事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对方则以中国所需要的资源勘采权益等,作为对建设投资的偿还。这一方式目前在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中较为普遍。

以信贷换资源通过对资源类国家提供用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获取中国所需要的资源。这一方式,目前已经衍化为以贷款换能源协议,如最近的中国与俄罗斯、与巴西的合作。

技术储备 篇7

关键词:原油,储备库,加热技术,沉积,节能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量迅速增加,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2%。为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石油供给风险,我国正加紧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截止2008年底,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已全部建成,2020年以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和第三期项目,形成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规模。为了防止罐内原油凝结,如果采取储存期间连续加热的方式,将消耗大量燃料,因此,从节能降耗的角度科学设计加热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原油在环境温度下储存容易分层,重组份沉积在罐底部,甚至堵塞罐进出油口,需要研究原油沉积的规律并通过采取有效技术措施抑制和清除沉积,以保证收发油作业正常进行,愈发严格的节能减排规定还要求对原油沉积物进行有效的抑制和清除。“低碳经济”要求充分发掘各领域节能减排的潜力,持续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展开调研工作并提出若干建议。

1 国内外储备库技术进展

1.1 储罐加热技术

美国的石油储备多选址在地下610~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由于洞穴深度和本身高度都有数百米,地层温度的不同使得原油在洞内不停地慢速流动,从而使原油始终保持良好的质量而不会沉淀变质[1]。美国能源部还制定了严格的储油标准,要求储备低硫轻质原油。德国和法国的政府储备也都采用此方法。韩国的国家石油储备库选址靠近炼油厂附近,通过管道与炼厂连接,原油储备于地下石洞水封油库内。这些国家的石油储备都不需要对原油进行加热。

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其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99%以上,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采用了地上储罐、地下储罐、海上储罐和地下岩洞储油等储备形式[2]。在储罐加热技术方面,1980年,日本Hiroshige Tanaka针对重油储存形成了顶部加热技术专利,将顶部加热器安装在浮顶下方,由浮顶支撑,与一对伸缩管连接,采用蒸汽伴热方式,蒸汽从供应管通过伸缩管流入,经排出管排出储罐,其加热面积能够覆盖整个储油上部空间,管口自浮顶向下延伸至浮顶与顶部加热器之间的储油空间中,以方便原油的装卸[3]。

目前,我国的石油储备主要采取地上油罐储存方式,为提高储油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国家发改委已选定一批地下储备项目的备选基地,还在江苏金坛盐矿区展开了地下储油试验。我国易凝高粘原油产量占原油总产量的90%以上,由于储备库储存原油时间通常较长,当原油温度较低时,含蜡原油就会因析蜡而发生构造凝固,稠油就会发生粘温凝固。

目前,国内对罐内原油温度变化的研究大都采用实验进行,即用测温装置对油罐中油品进行温度监测,虽然目前各种测温传感器及数据传输技术已相当先进,但由于储罐结构的限制,通过测试往往只能得到油罐某一局部的温度数据,不可能完成对油罐中所有位置温度的测试[4]。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准确可靠的数值计算方法以模拟储罐运行,所以不能全面掌握罐内原油的温度场变化规律。

对于原油长期常温储存后的加热问题,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储罐加热技术,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是2007年王红菊等人针对10×104 m3浮顶罐设计的立体结构加热装置,即除在罐底部安装蒸汽盘管外,还需要安装紧贴浮顶下面的水平蒸汽盘管和垂向布置的螺旋状蒸汽管,该装置因其结构复杂而难以得到推广[5]。

1.2 沉积分析和预测

在原油沉积分析方面,对原油沉积主要依靠实验测定进行分析,没有展开系统的理论研究。2001年,唐应兴等人对库鄯线原油沉积特性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塔里木原油沉积情况及对库鄯线生产的影响,对沉积物的性质及原油的分层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库鄯线原油罐内沉积的内在原因是其组成复杂并且各组份物性差异大,还讨论了时间、油温和清管等外在因素对原油沉积的影响[6]。代表性研究是在2004年,徐如良等人选择伊朗锡瑞原油和广东南海流花原油,采用重复深度吸管法进行了模拟沉降试验和大型油罐沉降试验。对原油沉降的层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将沉降进程划分为混沌期、暂稳期、聚沉期、稳定期等4个特征时段,认为原油储存过程中以胶粒聚沉、乳状液失稳脱水过程为主,较系统地分析了油泥组成、油泥产生量及其与原油组成特性的关系,初步得出了油泥的形成机理[7],但作者没有就原油沉积预测展开研究。

在原油沉积预测方面,2005年,美国Leontaritis等人通过显微观察、过滤分离和热动力学分析研究沥青质和蜡的沉积特点,认为蜡的颗粒尺寸符合γ分布,认为超过临界尺寸的颗粒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并据此建立了储油设施内原油沉积量的预测方法。但只是用该方法对100万桶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和25万桶地上储罐,分别进行3年和2年的沉积计算,由于缺乏翔实的现场运行数据,其结果的可靠性不能得到充分的验证[8]。

1.3 沉积抑制和清除

在原油沉积的抑制和清除方面,1998年,美国Sarah Frei等人根据储罐内原油“沉积过渡层”理论,研发了盘式抑制沉积装置,利用经喷嘴产生的流体扰动阻止沉积物的形成[9]。2001年,Streich等人又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研发了一种储罐底油搅拌装置,它将喷射管布置在不同半径的油罐周向位置,并使进入喷射管的原油沿其切线位置射出,形成原油流动环路,对罐底沉积物实施整体搅拌[10]。皮托管射流器是美国公司Butterworth开发的搅拌器,它有利于油罐淤渣的扩散,且结构合理,在许多国家被采用,标准的皮托管射流器主要由连接法兰、主体、涡轮、喷嘴、机械主体等部件组成,它有两个喷嘴,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一起使用[11]。旋转喷射搅拌器是为了防止沉积物的形成而永久装入在储油罐内,主要由轴流涡轮、喷嘴、减速装置等组成,一般安装在罐底板相对中央位置并连接进油管线,利用进出油管线泵压使油通过喷射搅拌混合器,喷射搅拌器通过喷嘴把油高速喷射出,打碎罐内的堆积淤渣使其溶解,同时该喷射流使罐内原油发生对流,从而起到全方位搅拌作用。据报道,日本对10×104 m3的原油罐安装顶部静态喷射器后,罐内的沉积物只有20 m3。有关这方面的设备、工艺和技术,未见详细的文献报道,这与国外实施的技术封锁不无关系。目前,我国在罐底沉积的抑制和清除方面所用的处理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这些设备价格昂贵,难以迅速推广,所以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沉积抑制和清除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对储备库相关技术研究的建议

立足我国储备原油特点和储备库建设等实际情况,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建立全面准确模拟储罐运行的数值模拟方法,探索安全经济的常温储存加热技术,搞清原油沉积机理并建立预测方法,形成抑制、清除和处理原油沉积物的配套技术,为储备库的“节能减排”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1)研究环境条件、原油物性及储存时间等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建立油罐传热的数学物理模型,开发相关动态模拟软件,进行储罐内原油温度场的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加热时凝油“化冻”的过程及该过程中罐内原油温度变化规律,确定不同加热功率、环境条件和原油物性等条件下,满足罐内原油外输温度条件所需的加热时间。

(2)研究原油凝固状态对油罐加热设备、测量系统及油罐附件的影响,保证大型储罐常温储油的安全可靠性,形成安全可靠且经济可行的储罐加热方式,确保长期常温储存后的收发油作业顺畅,探索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地热等)加热和燃烧互补加热储罐内原油的技术。

(3)利用分子热动力学和胶体热动力学等理论,结合实验研究,搞清原油沉积机理,建立罐内原油沉积预测模型。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减缓和消除罐内原油沉积的专有技术和设备。

技术储备 篇8

目前,各汽车厂商面临多种调整,美国、欧盟等地区对于汽车尾气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苹果、谷歌等科技厂商进军汽车业等。更深层次的挑战则是技术的革新周期缩短,这需要汽车厂商耗巨资去研发更多的新技术。著名汽车电商True Car的总裁约翰·克莱夫克表示,当前汽车工业正在经历转型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这要求各汽车厂商能够对新技术的出现做出迅速的反应,及时跟进。

在过去的100年中,汽车技术的发展总是处在可预测范围内并按照汽车厂商的设计向前进行,这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小。但是,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技术更新换代加快,社会对汽车技术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使得汽车厂商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研发新技术。以社会对汽车油耗和尾气排放的要求为例,美国政府要求到2025年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汽车平均油耗要达到每百公里4. 3升,欧盟则对尾气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厂商不得不耗巨资研发新能源技术等以使旗下车型符合这些要求。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拓展市场,汽车厂商不得不投资建立新的工厂,这又对汽车厂商的资金储备提出了要求。近几年,无线互联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开始涌现,且这些技术应用到汽车上的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很多厂商的预测,这使得汽车厂商不得不投资研发这些技术,以免在汽车市场上被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技术储备 篇9

关键词:弹药储备,弹药最大储备量,费用约束,库存约束

0 引言

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随着各武器系统性能的提高,毁伤任务的加重,战场目标防护能力的增强,弹药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种类需求不断增多,各种类间的匹配要求不断增强,这些新特点、新情况,导致弹药储备与传统战争有很大的不同[1]。正确认识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弹药储备的特点,科学规划储备布局结构,合理确定储备数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意义。

我军近年来在弹药储备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涉及到弹药储备结构与布局[2,3,4,5]、弹药储备量和弹药储备风险[6]等。目前,弹药储备结构和布局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专门针对弹药储备量的研究很少,能够为储备数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的模型也很少,仅在航空弹药储备领域存在少量的模型[7]。弹药储备量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到各种约束的限制,且与弹药储备标准息息相关,迫切需要尽快得到解决。本文从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出发,考虑弹药储备中的“硬”约束,针对最大储备量情况展开研究,进而构建考虑费用约束、库存约束的弹药最大储备量计算模型,为合理确定弹药储备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了弹药保障综合效能的发挥。

1 影响因素分析

弹药供应包括生产、储备、运输、消耗等环节,弹药储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储备量过小,会导致消耗时难以及时供给,而如果储备量过大,更会导致费用的急剧增加,因此,需要针对供应链整体的实际进行考虑,以期得到最佳的储备数量。在该过程中,影响弹药储备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弹药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弹药储备的基本保障。对于某一种弹药来说,生产能力往往是固定的,因此可以用均匀分布来描述。但对于企业来讲,由于装备需求不同,生产能力往往处于两种状态,一种为低生产速度,一种为高生产速度。

(2)弹药寿命。弹药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对弹药储备量产生影响,如果弹药寿命相对较短,则意味着弹药难以大量长期储存。

(3)弹药消耗量。弹药消耗量对弹药储备量有直接的影响,并且不同的消耗需求特点,将导致所需储备的弹药数量、类型的不同。

为了充分满足储备需求,下面主要针对弹药最大储备数量展开研究。

2 基本描述模型

如果不考虑费用与仓库容量限制,弹药最大储备量只受到生产能力与弹药寿命限制。在该情况下,弹药最大储备量可用Markov链表示。

设库存量为s,单位时间生产弹药量为sp,弹药寿命为l,则有:

式(1)表示下一时刻的库存量st+1为上一时刻的库存量st加上该时间段增加的生产量sp,并减去该段时间弹药消耗量sc。

由于生产量只与生产能力有关,可以认为是一个固定值。则可认为:

弹药消耗量为由于寿命原因报废的弹药量以及使用的弹药量。

其中,scu表示弹药使用造成的消耗量,scr表示由于寿命原因造成的消耗量。

由于使用中遵循用旧存新的原则,本文中主要考虑弹药最大储备量,因此假定sc=scr。

为了计算简便,将弹药按照寿命进行折合来计算报废量,i时刻的库存量为si,则有:

在弹药量相对较大,使用均衡情况下,式(4)具有高度的适用性。

由式(1)和(4),可知

当平衡稳态时,st+1=st=smax0,smax0为不考虑费用与仓库容量限制时的弹药最大储备量,将式(2)代入,可得:

即:

假设弹药任务需求量服从参数为λ负指数分布,则以该储备量满足任务需求的概率为:

3 基于费用约束和库存约束的最大储备量计算模型

以基本描述模型为基础,考虑费用约束和库存约束,构建两个约束下的最大储备量计算模型。

3.1 费用约束

储备费用主要包括购置费用、存储费用、报废费用,不考虑运输费用。此时:

其中,c表示总费用,cb表示购置费用,cs表示存储费用,cf表示报废费用。

由于生产的弹药全部购置,则单位时间内:

其中,cb0为单发弹药价格。

存储费用与当前存储数量有关,因此:

其中,cs0为单发单位时间的储存费用。

报废费用与报废数量有关,因此:

其中,cf0为单发弹药的报废费用。

由式(10)~(13),可得总费用c为:

由式(6)可知,在稳态情况下:

将式(2)和(4)代入,可得总费用c为:

在此情况下,取式(8)和(17)的最小者,即为考虑费用约束情况下的最大储备量。

假设弹药任务需求量服从参数为λ负指数分布,则以该储备量满足任务需求的概率为:

3.2 库存约束

由于弹药储备需要相应的库存支持,因此,弹药库存容量同样约束最大储备量。假设针对某类弹药,其最大库存容量为ss,则在式(18)分析的基础上,可得:

假设弹药任务需求量服从参数为λ负指数分布,则以该储备量满足任务需求的概率为:

对于高新弹药,生产能力和寿命往往是弹药储备量的瓶颈;对于某些昂贵弹药,由于生产费用过高,储备费用投入就成为弹药储备量的瓶颈;另外,还有一些弹药对于储备环境要求较高,储备容量就成为弹药储备量增加的瓶颈。对于以上三种情况,均可以用式(20)进行计算。

4 结论

本文以弹药储备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了费用约束和库存约束,构建了两个约束下的弹药最大储备量计算模型,为弹药储备量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军弹药储备量的研究目前尚不成熟,如何合理地确定各级各类弹药的储备量,从而为我军弹药保障建设服务,真正实现弹药储备结构与布局的优化则是后续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参考文献

[1]艾云平,胡悦好.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弹药储备探析[J].炮兵学院学报,2006(4):61-63.

[2]侯占恒,程中华.战场弹药储备布局模型研究[J].武器装备自动化,2005(6):36-39.

[3]潘伟,吴晓平.一种战场弹药储备布局优化模型的自适应遗传算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9(2):92-96.

[4]沈浩,孙谈,卢宏锋.战场弹药储备布局探索性分析决策方法[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7(2):13-17.

[5]孙杰,刘卫星.战场弹药储备布局优化模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11):53-55.

[6]杨兴东.弹药储备风险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导报,2005(3):37-39.

技术储备 篇10

华中科技大学卢新海教授新著《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该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土地储备与经营的制度缺陷及其补偿机制研究》的学术成果, 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开拓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 其具有以下特征:

1. 理论创新特色明显。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我国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法律地位、功能定位、机构设置、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缺乏系统研究, 这也是各地土地储备运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出现目标偏离的重要原因。该著作通过整合国内外研究资源, 综合运用土地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 将经济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引入研究的全过程, 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既追溯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历史演变, 又分析描述了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建设的现状, 并设计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未来, 其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和提出的观点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具有积极作用, 不失为公共管理理论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创新。

2. 实践指导作用较强。

由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理论体系和方法指导、运行模式不成熟、政策法规不配套, 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颇受争议。土地储备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土地储备的宏微观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与职能定位;土地储备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量化分析;合理的土地储备量与储备周期、供应量和供应时机的确定;配套的法规条例的制订等。该著作在深度剖析国内、外部分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基础与成功运作经验基础上, 针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缺陷, 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 为土地储备制度的政策分析与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而具有重要的政策实践意义。

3. 体系完整, 内容详尽。

目前, 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土地储备这一新兴制度的研究投入了很高热情, 但多侧重于解决各地具体问题 (如运作模式、运作手段、资金筹措等) 的微观技术层面上的实证研究, 鲜有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来研究土地储备问题。相对于前者而言, 后者的工作难度显然更大, 因为做好系统研究工作需要研究者拥有深厚的理论分析功底、敏锐的观察能力、极强的逻辑分析和实证能力。《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由10章节组成共23万字, 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理论与实践基础、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评价、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缺陷及补偿措施四大方面对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创新研究。

粮食储备制度漫谈 篇11

中国的粮食储备思想以及相应的粮食储备制度大约形成于西汉初年。我们中学里读到的贾谊的《论积贮疏》,就是一篇重农主张的代表作,他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信奉黄老一派的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主术》中也将国家积贮的丰薄视为国家强弱的标志——“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当然他认为这种积贮只消国家清净无为,不与民争利,便可产生自然积累,“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也”。如果说这两人还仅仅是停留在一种思想的状态,那么明确提出设置“常平仓”的耿寿昌,就已经将其扩展到政策实践层面了。耿寿昌官居大司农,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地地道道的“硬通货”,因而大司农这个职务实际上相当于农业部长兼财政部长。常平仓的核心原则是“谷贱时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其贾而粜”。乍看上去和战国时期的魏相李悝的“平籴”、“平粜”之议颇像,李悝说:“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应当说这两者有些微的差异,李悝的建议是根据年景的丰歉而向市场投放相应的储备粮数量,观察的是产量信号,放出的也是产量信号;耿氏的主张则赋予政府以更大的前瞻性和准备周期,根据米价的涨跌及时出售进行财政补贴,使粮价长期保持稳定,观察的是价格信号,放出的也是价格信号。

上述言论的主要出发点是防范粮食的供应危机,而粮食储备思想和常平仓制度安排的另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则是对社会总需求的查审。由于消费需求的过度膨胀,使得两汉奢靡之风甚嚣尘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其时的酿酒业之于粮食消费的挤出效应,大概就相当于今日的生物能源(小麦、玉米制燃料乙醇)之于粮食价格的消长影响。道教经典《太平经》对饮酒习俗深恶痛绝,针对酿酒对粮食的巨大耗费批到:“含四海之内,有几何市,一月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斛。”

粮食储备制度的政策目标,本应是救济灾民,稳定物价。就国家统治者而言,也可以稳定压倒一切,避免饥民叛乱,然而这一良好的初衷却在执行过程中屡屡被扭曲。其一,统治者将储备粮视作一种静态的资产,当赈不赈。灾荒之年民无所依时,没有政治头脑的执政者却视太仓之粟、少府之钱为一己之私物,吝于施舍,以至于流民四起,饿殍遍野。这也印证了阿马蒂亚·森的食物索取权的理论,很多灾荒就死于这种获得食物权利的失败。其二,统治者避重就轻,以错误的货币政策应对自然灾荒、抱薪救火。汉桓帝时,灾害多发,连岁饥馑,农业生产萎缩,谷价飞涨,而桓帝却听信有司之言,认为物价高涨的症结在“货轻钱薄,故致贫困,宜改铸大钱”,企图像今天的津巴布韦那样试图依靠不断抢在物价更高上涨之前发行更大面额的货币,而不去从根本上鼓励和引导社会生产的恢复。其三,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粮食流通体系梗阻。《春秋·僖公十五年》中有这样一句:“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伯伐晋。”当时的秦晋关系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由于饥荒年代在粮食出口方面的见死不救作壁上观就能产生出战争的合法性来。后世就以“闭籴”一词来指代拒绝向灾区输送粮食的行为。这种情形,在整个两千年间,从未绝迹。政府、百姓、粮食供应商组成了一个物流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梗阻,都会导致粮价异动。而在粮食形势趋紧时,粮商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会“闭籴”,但这要受到粮食购销企业本身经营规模的限制,在古代还很少有能够影响全国粮食市场的私商,而一般地方性的大粮商,也会顾忌到相邻地区粮商会否乘虚而入挤占本地市场份额,故而断不会将“闭籴”进行到底;而恰恰是以本地田赋和人口为唯一考量(这也是古代官吏政绩观的约束)的地方官员,最敢于无视市场力量, 坚决“闭籴”以确保本省供应,以邻为壑,独善其身。是以有文字记载,“岁本不歉,一转盼间,而既成大荒大歉矣”。即使走出帝制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也能不时听闻某地禁止本省粮食、生猪之类外流的趣事吗?可见古今之通处。

乾隆十二三年的时候,全国米价上升,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抢米事件。由皇帝本人亲自写信给各省督抚,命其陈奏米价腾贵缘由,各省督抚相继发表见解。就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而展开如此大规模的高层研讨,在当时并不多见。除了甘肃巡抚认为该省米价上涨系收成欠佳所致外,官员们还抨击导致粮食流通不顺的诸多制度性因素,多数官员都认为是人口增长、国家储备库收购过量、强买强卖、贪污亏空的结果。

我国外汇储备分析 篇12

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基本情况

把我国外汇储备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979~1989年是外汇储备极度短缺时期。这一时期, 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 需要更多的进口设备支持。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出口, 集中国内有限的资源换取外汇, 用于进口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设备;另一方面当时出口的主要是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 产品附加值低, 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出口创汇能力不高。这种因经济发展造成进口增加和国际收支逆差的状况使外汇储备一直保持在低水平, 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1990~1993年是外汇储备初具规模时期。这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出口、限制进口, 出口产品中, 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深加工、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增长速度加快;进口产品中, 高档消费品明显减少, 国际收支开始出现顺差。

从1994年开始是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时期。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 我国外汇储备便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从体制改革之后的1995~2008年末, 我国外汇储备从736亿美元迅速扩张到1.95万亿美元, 增长了20多倍。这在我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目前,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超过日本, 居全球首位。

二、巨额外汇储备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 其他一些因素对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偏低的人民币汇率是重要原因。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时确定的8.7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有些过低。理由有二:一是以1993年12月31日外汇调剂市场的美元汇价作为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价本身就不合理。因为当时我国仍处于经济过热时期, 通货膨胀率高达14%左右, 加之人为炒作, 外汇调剂市场异常火暴, 汇率严重扭曲, 尽管中央银行入市干预, 美元汇率仍然偏高;二是有人曾做过若干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较, 在一般情况下, 用1美元在美国买不到8.7元人民币在国内所购买的商品。正是人民币汇率偏低, 加之各种名目的出口补贴, 极大地刺激了出口, 抑制了进口, 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中最大项目即贸易收支连续10年顺差的重要原因, 从而导致外汇储备的迅猛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整理

(二) 过度引进外资是另一个原因。

在我国, 有些地方、有些部门片面理解利用外资的含义, 不论条件地滥用外资。有些地方为引进外资竞相放宽条件, 肆意降低地价, 越权减免税赋, 严重地扰乱了经济秩序, 损害了国家利益。有的部门将引资数量作为考核下级政绩的重要指标, 诱使一些单位不择手段、不讲效益, 盲目引进外资。

(三) 国际游资的不断渗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预期资金套利几率剧增的状况下, 国际游资的渗入对我国形成巨额外汇储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 我国国际收支中一些迹象也明显反映出国际“热钱”正在悄悄流入国内。从宏观上看, 连续4年的贸易顺差并不都是以前出口未收回的外汇。从微观上看, 一些地方出口项下预收货款金额猛增, 有的外贸企业转口贸易的收益率高达40%以上, 有些居民个人突然收汇、结汇多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美元。诸如此类的异常现象, 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国际游资正在以各种隐秘的方式不断渗入我国。

三、外汇储备持有量分析

(一) 外汇储备增量分析。

外汇储备存量的增加, 来自于国际收支流量。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 我们知道:国家储备资产增减额=经济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误差与遗漏。由于我国黄金储备各年变动率为零, 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 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 在储备资产中都显得微不足道。因此, 上述等式可转化为:外汇储备资产增减额=经济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误差与遗漏。

依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总署的年进出口数据, 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 经笔者整理得出了1984~2007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及各个拟影响因素的有关统计资料, 并建立表1。 (表1)

(二) 外汇储备持有量回归方程。

本文的选择依据是国际收支差额理论、外汇市场汇率理论和基础的外汇储备决定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 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是国际收支和货币供应量;从需求角度分析,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坚实后盾, 而且外汇储备也是一国对外支付和偿债能力的保证。同时, 外汇储备与GDP密切相关, 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象征。

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和影响因素范围。根据理论界的研究和官方的政策可知, 外汇储备与其相关因素是线性关系, 因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 C是当年外汇储备量, IOP是进出口贸易差额, GDP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 DEB是国家外债余额, FE是年均汇价, μ是随机误差项。

本模型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是从1984~2007年,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先将所有解释变量引入模型进行线性拟合, 然后进行t检验, 剔除未通过t检验的变量再进行线性拟合, 这个过程反复进行, 直到回归方程中没有未通过t检验的变量存在为止。

第一步的回归结果为:

但是变量IOP没有通过α=0.05的t检验, 因此被剔除出模型。考虑在模型中加入一个DEB的滞后变量。

第二步的回归结果为:

模型中加入了DEB的滞后影响因素后, Durbin-Watson stat的数值达到标准, 比较理想, 但常数项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

第三步的回归结果可以表述为:

从统计角度来看, 方程拟合优度接近1, 总体显著性也很好, t检验值绝对值都大于2, DW检验值和2也非常接近,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储备持有量回归方程。

四、适度外汇模型

当前我国存在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的情形下, 研究如何保有适度的外汇储备和实现外汇储备的有效调控, 以及外汇储备变动对有效货币政策的影响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理论上, 国家外汇储备规模由外汇储备的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由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持续性, 外汇储备供给在一个时期内是绝对充裕的。因而,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基本由需求决定。由此我们从进口用汇、偿付外债本息及外商直接投资利润返还和国家干预汇市的外汇需求等四个方面出发, 建立以区间表示的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模型得出我国适度外汇储备的浮动区间, 来测度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问题。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给A1、A2、A3确定一个合理区间。FR*表示合理的外汇储备量, 模型如下:

FR*=DF1 (维持正常进出口的用汇需求) +DF2 (偿付外债本息用汇) +DF3 (外商FDI利润返还用汇) +DF4 (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用汇)

维持正常进口的用汇需求 (DF1) 。根据储备进口比例法和国际惯例, 该项用汇需求维持在满足3个月左右的进口水平, 即为当年进口额的25%。当然, 各国的具体条件与政策的不同, 其外汇储备与进口的比率并非绝对一致。进口倾向越大, 外汇储备的需求也越大。在测度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时, 需要考虑我国加入WTO后, 由于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和取消多种关税限制, 进口量很可能继续增加, 相应地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量也将上升。因此, 我们确定25%~35%。

偿付外债本息的用汇需求 (DF2) 。外汇储备代表一国的现实清偿能力, 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是其重要的职能之一。外汇储备偿还的主要是短期债务, 一般认为短期债务所占比重在25%以下是安全的, 短期外债年偿还本息约为余额的50%;中长期外债比重为75%左右, 其年还本付息约为5%。二者加权平均后, 得到外债本息偿付率为16%左右。近年来, 我国短期借款比例上升, 开始步入外债偿付的高峰期。因此, 我们确定10%≤A2≤20%。

外商直接投资利润返还的用汇需求 (DF3) 。1990年以来, 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对我们的外汇储备增加量的贡献愈来愈大, 外资企业的汇出利润, 用汇需求也明显增大。因此, 我们确定8%≤A310≤12%。

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用汇需求。国家货币当局为稳定币值和保持金融的正常运行, 需要保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国货币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时, 通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来干预汇市, 其数额相当于一个月的进口额。我国当前只是经常项目实现了完全兑换, 资本流动还受到管制, 所以干预汇市的用汇需求可以略小于月平均进口额水平。数据表明, 我国月平均进口额在1997~1999年为120亿美元左右, 2000年为250亿美元, 2003年又大幅上升。最后, 我们确定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国家干预汇市需求分别为:100亿美元、2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

还有一些情况也不容忽视, 如居民用汇、对外投资用汇、加入WTO造成国际收支变动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及资本外逃, 都会对我国外汇储备产生相应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做进一步的修正。

———居民用汇需求。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国内居民用汇需求日益增大, 出境留学、旅游、探亲等需要外汇支出。要满足居民的正常用汇需求, 可能需要350亿美元左右的储备。由于居民手中也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 这项需求还可以略小一些。

———对外投资用汇需求。我国对外投资的步伐逐渐加快, 2002年我国公司海外投资达24亿美元, 而2002年之前累计对外投资只有70多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决定一个国家实际对外投资能力的重要指标, 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证, 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考虑到不断增长的对外投资势头, 估计此项需求为每年30亿美元。

———加入WTO后国际收支变动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 经常项目可能出现较大逆差。只有雄厚的外汇储备才是“入世”后对外支付的保障, 估计“入世”所需外汇储备约为全年外汇交易额的10%左右, 相应外汇储备需求约为100亿美元。

———资本外逃。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也有相当规模的资本非正常流出。一些学者使用了国际收支表的余额法、世界银行法等多种方法, 测算出在九十年代中后期, 中国的资本外逃每年在200~300亿美元之间。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编制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测度表。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该在2, 550亿~3, 450亿美元左右, 而实际外汇储备规模为4, 032.5亿美元, 远远高于2, 550亿~3, 450亿美元二者中位数3, 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水平。如果考虑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以及上述因素, 则不难得出,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明显偏大。截至2007年底,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15, 282亿美元, 外汇储备数量大致相当于GDP的46%, 而且这一比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表2)

五、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对于目前我国的高外汇储备, 如能合理利用与管理, 不仅能发挥外汇储备的基本作用与功能, 还能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 高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高的机会成本, 会给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及目前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利用和管理。

(一) 合理利用过量的外汇储备, 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基于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庞大, 应该在保证其安全性、保值性的同时, 也注重其流动性和盈利性。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较为充裕的情况下, 可争取创造更高的收益。这一点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制定更加积极的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 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子公司,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拓展海外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样一来, 可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深化经贸往来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遇。

2、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发展。在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大, 外汇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 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不如将部分现汇资产形式流动起来, 全面发挥外汇储备资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国外资源性产品, 如石油、矿产等, 以缓冲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缺口, 并为我国的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来源。

(二) 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在我国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 美元占绝大比重。但是, 近五年来, 美元对日元、英镑、欧元等西方主要货币一直处于波动状态, 其中出现几次较大幅度的贬值。每一次美元贬值, 都给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带来巨大损失。相反, 欧元的地位日趋稳定。因此, 减持美元, 适当增加欧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风险性。另外, 在确定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时, 应采取多样化策略, 按照我国进口付汇和偿还外债付汇的币种结构来安排储备货币的构成比例;同时, 也密切关注货币汇率的变化。根据软硬货币的相对变化及时调整, 以便实现国家外汇资产的保值, 适当增加黄金储备, 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和稳定宏观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三) 加强资本项目管理, 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面对全球性的低利率趋势, 同时为防止国际投机资本进入造成外汇储备虚增、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 当前央行需要制定适当的存贷款利率, 降低本外币利差;协调各有关部门增强汇率弹性, 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 从而消除投机空间, 使投机资本转移出去, 有助于减少资本账户顺差和促进国际收支均衡发展。

积极研究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措施, 包括QDII的实施、社保基金与保险公司资金的直接海外投资。此项管理办法在国内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资本流出渠道, 有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缓解甚至扭转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现状, 并且能释放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给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

(四) 不断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 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不利因素。

外汇储备构成一国的基础货币。一国当局为平衡外汇供求稳定汇率, 必然要挪出相应的本币购买外汇, 按2003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 100亿美元左右以8.27比价折算, 我国中央银行已增发了9, 000亿元左右的基础货币, 继续增加外汇储备会加大我国的通胀压力。如果货币当局买进外汇时不是增发货币而是以债券等金融工具来交换, 则通胀的压力就可减轻。但是, 目前我国的债券供应不足, 央行调控的债券较少, 在这些债券中, 国债又占了70%~80%, 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仅占很少比重, 如果靠发行国债来换取外汇, 可能会变成另一种增发基础货币的途径, 所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扩大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美元债券的发行规模对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弊端也很重要。

(五) 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 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

为实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要求, 必须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问题。一个大国在多极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货币不独立, 只能依附于他国货币, 就永远摆脱不掉被动的局面, 只能根据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在目前我国主要储备货币汇率极不稳定的情况下, 每一次汇率变动都意味着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 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调控体系, 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一方面政府应将强制结汇制过渡到意愿结汇制, 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 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自由浮动;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走出去”发展战略, 允许国内企业持有外汇, 支持各类企业在国外投资, 鼓励更多的大型企业集团等非金融机构直接成为外汇交易主体, 放松允许保留外汇结算账户企业保留的外汇额度;放宽对企业和居民的用汇限制, 从而藏汇于民, 达到部分分流外汇储备的作用, 缓解央行持有外汇的压力, 也能分散政府的汇率风险。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 截至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1.95万亿美元, 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对于目前我国的高外汇储备, 如何合理利用与管理, 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文运用Eviews软件进行OLS回归, 得到我国外汇储备实际持有量的经验方程式, 进而利用适度外汇模型得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偏大的结论, 并提出合理管理现有外汇储备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适度外汇模型,外汇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克中.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判定.经济纵横, 2005.5.

[2]张守一, 张屹山.数量经济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3]马之, 马周.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需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4]巴曙松.中国外汇储备波动研究.国际金融研究, 1998.9.

[5]巴曙松.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波动趋势.世界经济, 2004.4.

[6]吴鲁念.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探讨.国际金融研究, 2003.7.

上一篇:一日活动常规论文下一篇:理综化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