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综化学试题

2024-09-15

理综化学试题(精选12篇)

理综化学试题 篇1

一、重基础,轻猜题

最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大都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难题,所以复习应重在打好基础。除了有一部分考点年年都有外,还有一部分试题内容不是每年都有的,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我们要注意两点:1.不能因为最近两三年出现过什么内容就复习什么,认为没有出现的内容就不会考;2.某一个考点在最近两三年只以某一种题型出现,就认为这个考点就只会以这种题型出现,忽略其他题型,使复习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熟练。以近几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化学为例,石油分馏产品、酸碱指示剂甲基橙、平衡移动原理的等效平衡原理等知识,在2006与2007年的考题中都没有出现过,但在2008年的考题中有所涉及。以往各年都考查电化学,但2009年并没有考查。可见每年都有“意想不到”的内容或题型出现。这是因为但若每年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始终不变,每年高考就只考那几个知识点,那么学生只学那几个知识点就行了,高考就没有了具有“选拔”的作用。因此,在复习时,师生不能看到“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复习,不考就不复习。在复习时学生只有把各个基础知识复习全、复习透,熟练应用,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会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那种“猜题式复习”只会浪费时间与精力,收效甚微,甚至会起反作用。

二、重专题,轻章节

高考复习时间很有限,教师按章节顺序逐章逐节复习,若只复习知识点,不训练题目,就会使课堂枯燥,而且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教师若训练学生练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待第一轮复习完了,也就剩不了多少时间,加上后期频繁的考试又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剩下可用于专题复习的时间就很少了。理科综合试卷中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试题较多,专题复习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在时间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专题复习比章节复习更重要。

根据历年化学高考试题常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复习内容作如下专题归类:1.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5.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6.溶液的浓度和相关计算“位—构—性”关系和元素推断。7.离子键、共价键、电子式。8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9.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以及溶液的pH及计算。10.原电池与电解原理化学。11.胶体。12.元素及其化合物。13.无机推断。14.有机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衍变和推断。15.化学实验,包括: (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装置, (2) 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 (3) 常见阳离子、阴离子的鉴别, (4) 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16.化学与生活、科技、生产、环保。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注意把理论与无机物、有机物联系,把化学实验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相联系,把高中三年的知识以专题为线索连结起来,然后精选习题让学生训练。

三、重质量,轻数量

在高考复习中,习题的训练有重要的作用。练习能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但复习时间很有限,因此习题的选用要重视质量。在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追求“见多识广”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见识多种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的题目,以求达到教学目标,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讲了许多题,涉及的各知识点也都讲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会做题;习题讲得多与讲得少,其效果没有明显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追求习题数量,学生缺乏思考体验和理解消化的时间,同一内容呈现给学生的理解记忆的次数少于掌握这种方法所必需的最低重现次数,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及教师所讲的解题方法成为“匆匆过客”,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固,知识的再现、提取困难。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从解题数量向解题质量转变,注重一题多解,更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教师与其追求习题数量,不如选取一道有控制力的题目,进行“变式”求解训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习题进行多次的思考,使学生对习题所呈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怎样得到“变式”呢?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1改变或放宽习题条件,也可以转换成另一种题型以提高学生纵向发散思维的能力;2.变换习题条件和结论,变已知为未知,变所求为已知条件,以扩展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3.将原题具体条件字母化,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变式”较多时,教师应设计成多种题型,避免题型单一,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二是教师应注意“变式”的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要为变而变,题目太难太复杂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在25℃时,将一定体积pH值=2的盐酸溶液与一定体积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

变式1:将上【例】中“pH值=2”改成“pH值=1(或3)”,“pH值=10”改成“pH值=12”,然后再求解。

变式2:将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20毫升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4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盐酸溶液的pH值(%%)。

A.>4 B.<4 C.=4 D.无法确定

变式3:将pH值=2盐酸溶液20毫升与某浓度氢氧化钠溶液1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为(%%)

A.>12 B.<12 C.=12 D.等于13

变式4:将【例】中“pH值=2”改成“pH值=a”,“pH值=10”改成“pH值=b”,然后求解。

变式5:将【例】中的“溶液呈中性”改成“溶液pH值=5或pH值=9”,则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体积比分别为%%%%、%%%%(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变式6:在25℃时,将pH值=2的盐酸溶液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充分混合后,溶液pH值%%%%3(填“>”、“<”或“=”)(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这样,教师通过对例题(习题)作某种因素的改变,可产生许多“变式”。教师对每一个“变式”采取学生先做→教师分析、讲解→多层次反思的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和记忆从不同角度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的pH值计算的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到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许多题目都能够挖掘出变式。

历年高考题也是练题的好材料,高考题是高考命题专家经过细致周密的研究而创作出的,题目质量不容置疑。教师可选用高考题做练习题,一是可以让学生了解高考题考查的内容、难度、题目形式等;二是以高考题作为载体,通过练题,以求达到复习相关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综合性的高考题的使用,尤其重要。但许多地方使用的试卷不一样,其难度也有差别,所以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选用适合本地方用的试题,不可毫无选择地使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练习时可选用现成的高考题,但做检测用时,应该将高考题进行改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诊断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37-142.

理综化学试题 篇2

一.选择题

1.化学实验室中的药品通常按物质类别分类放置。下面是学生们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部分药品的摆放情况。小林取用了硫酸以后,应该把它放回的位置是 2.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少吃水果蔬菜,多吃含蛋白质的肉类,更能增强体质B.购物时减少使用或不用塑料袋,是为了减少“白色污染”

C.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D.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学习化学可以防止走入生活和学习的误区,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苛性钠不是钠,而是一种常见的碱B.发明一种催化剂可以使水变成燃油C.“绿色食品”并不是指颜色一定是绿色的食品D.纯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

4.甲、乙两种固体纯净物的溶解度曲线如图A所示。在常温下,先在两支试管里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向烧杯中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图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水 B.装甲溶液的试管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甲

乙C.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两支试管里剩余的固体都增多 图A图

B 5.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

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锌和铜均是金属,锌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金刚石十分坚硬,则石墨也十分坚硬

D.硫酸与盐酸均是酸,H2SO4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H+,则HCl在水溶液中也能解离出H+

6.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2+

4溶液显蓝色是由Cu造成的,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将CuSO4溶液加水稀释B.观察Cu(NO3)2溶液的颜色

C.观察Na2SO4溶液的颜色D.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7.如图所示的装置,容器M中盛有Ba(OH)2溶液,闭合开关后,灯泡发光。那么 A.容器M中的Ba(OH)2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电子 B.电解槽中电流方向从右向左

C. 向M中加入逐滴加稀硫酸直至过量,灯泡先变暗再变亮

D.向M中加入水后灯泡的亮度不变

8.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

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夹,则烧杯中的水一定

A.进入甲瓶B.进入乙瓶 C.同时进入甲、乙瓶D.无法判断二.填空及简答

9.泡沫灭火器是最常用的灭火器之一,另外一种常用的灭火器是干冰灭火器;实验室还经常会配备一些四氯化碳灭火器;汽车中使用的小型灭火器是一种干粉灭火器,采用压缩氮气作推进剂,把磷酸铵喷在着火物上;当然,一般的火灾灭火最简单有效的灭火剂是水;对许多化学用品

着火,用砂子也可灭火。试回答:

(1)上述用于灭火的物质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2)干冰还可用于人工降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芳从超市购买了一瓶维生素C泡腾片,下图是维生素C泡腾片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小芳同学根据使用说明将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一杯水中,发现维生素C泡腾片逐渐溶解,产生大量气泡,片刻后变成为一杯鲜甜的橙味饮品。小芳同学感到很好奇,产生的气泡是什么呢?

于是小芳在家中进行实验:在盛有温水的杯中加入该药品,并用燃着的火柴伸到杯口,发现火柴熄灭,由此小明初步推测了该气体中含有的成分,但还不能最终确定。为了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推测,第二天小芳带着药品去学校实验室做了如下实验:

(1)分析小明的实验现象,可以确定该气体中一定有,写出这种气体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说出该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3)从该“维C泡腾片”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中,小明还发现了这样的叙述:冲饮时水温不能高于80℃;从中你可推测维生素C还有哪些性质?。(写出一项即可)

三.实验探究

11.小明进行了下列实验:将几根火柴捆在一起,伸入到一集气瓶中,用另一根火柴点燃,等火柴头燃烧完后取出。迅速将集气瓶口与另一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集气瓶瓶口对接,振荡,发现红色KMnO4溶液颜色消失。

【提出问题】问题1:火柴头的成分是什么?

问题2:是什么气体使KMnO4溶液褪色?

【查找资料】小明从文献中查到:火柴头的主要成分为KClO3、硫磺粉(S)、三硫化二锑(Sb2S3)、玻璃粉等。

(1)写出火柴头燃烧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个): 【作出猜想】可能是CO、CO2或SO2使KMnO4溶液褪色的,也可能是使KMnO4溶液褪

色的。

【实验探究】CO2气体是否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指明集气瓶中CO2的来源。

实验室提供了下列装置图:

ABCDE(3)请你从上述装置中选择制取并收集CO2 的装置图(填序号)

(4)将制得的CO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发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验证其它气体,证明了SO2气体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讨论交流】该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5)SO2气体是大气污染物之一。SO2溶于雨水,通过进一步反应会形成酸雨。在我国,导致生成酸雨的SO2主要来自于。(6)上述验证CO2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实验过于复杂,请你设计一个更为简单的实验完成该实验。

四、计算应用题12.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某铁合金中铁含量,做了如下实验,称取11.4g样品,放入质量为50.0g的烧杯中,烧杯中加入足量的100.0g稀盐酸,(合金中其他成分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并对烧杯进行了四次称量,记录如下:

相对原子质量:H-1Fe-56O-16Cl-35.求(1)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2)该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溶液中氯化亚铁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准确到0.1%)

31.下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E为固体氧化物,且A为黑色粉末;B、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Y、Z为无色气体,其中Y有毒;X是最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A物质的作用是;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理综化学试题 篇3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能力测试;化学学科素养;教学导向功能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0–0063–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6年国家考试中心化学考试大纲指出,“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考试“既要重视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既要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的要求,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实际情况,又要利用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2]。这些论述是解读 2016年国家考试中心化学高考试题的指导。

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化学试题,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大纲、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要求,具有下列特点。

1 试卷注重难度和区分度的控制

分析2016年三套全国理综测试卷的化学试题的考查内容,可以看到试题的考查内容几乎涵盖了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学习的所有核心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化学方法基础。三套全国卷各有13道化学试题,多数试题属于低、中难度题(7道选择题中容易题占4~5道,必做非选择题中容易题约占考分的40%左右)。试卷也命制了少量情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试题。三套试卷在《物质结构和性质》《有机化学基础》选考题中各有若干考点及考查内容略高于课程标准学习要求(如有关晶胞结构、晶胞参数和晶体密度的分析或计算;利用有机化合物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有机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氢原子种类和数目)。涉及的内容是高中选修模块中某些核心内容的延伸和扩展(这些考试内容在考试说明中都有明确的说明)。

试卷十分注重难度、区分度的控制,试卷体现了对最基础的化学核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和化学素养的考查要求。这些处理方式有利于控制试卷的难度,提高试卷的区分度,能更好地检测考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水平,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发展、高校录取率不断提高是相适应的,也有利于发挥高考对高中教学的导向作用。

2016年高考化学试题的考试内容以及难度、区分度的控制说明了高考复习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和发展要求出发,以最基础的化学核心知识为重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以期能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学生所选择的选考模块或兴趣爱好,在复习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要求较高的学习内容。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要防止浮躁心态,不要急于进行大难度、高速度的训练而导致基础弱化、能力低下。

2 试题突显在新情景中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要求

考试说明指出“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还进一步说明“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包括“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3]。

三套全国卷的化学试题突显了三项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要求。试题以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为载体,以真实的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化学实际问题为背景,创设考生比较不熟悉或陌生的情景,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問题,从化学视角获取试题的有用信息,并和已学知识融合、重组,解答问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化学核心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灵活运用化学核心知识和研究方法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有些非选择题设置的问题情景较为复杂,各大题的小题中还设置了不同层次要求和难度的问题,能检测考生学习能力达到的水平和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几年来,三道必做非选择题在考试内容范围上各有所侧重,分别从实验和探究能力、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运用、物质性质与转化规律知识的学习等三个方面考查考生对化学核心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今年,三道题在情景和问题设置上既有分工,又注意把物质性质与转化知识、反应原理与化学规律性知识、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三方面内容融合起来,完整地考查了考生能否运用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思维方式和化学方法来分析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具体见表1。

侧重考查化学实验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试题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能否运用化学反应有关原理和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性、定量相结合,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考查考生能否从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来辨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现象及其发生条件,在微观层面上做探析,把宏观的实验现象和化学反应中微观变化的规律联系起来,有效地考查了考生从原子、分子水平上探析物质变化本质的能力。

如甲卷26题的第1题是容易题,着重考查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1)氨气的制备 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 )。在此基础上,第2题用新实验情景,从实验现象预测和解释两方面考查实验探究能力:(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又如,乙卷28题:某班同学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 mol·L-1的溶液。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 。

(2)甲组同学取2mL 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乙组同学认为甲组的实验不够严谨,该组同学在2mL 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几滴氯水和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 。

(4)丙组同学取10mL 0.1 mol·L-1 KI溶液,加入6mL 0.1 mol·L-1 FeCl3溶液混合。分别取2mL此溶液于3支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显紫色;

②第二支试管中加入1滴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③第三支试管中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②检验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实验①和③说明:在I-过量的情况下,溶液中仍含有 (填离子符号),由此可以证明该氧化还原反应为 。

(5)丁组同学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化的FeCl2溶液,溶液变成棕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气泡出现,并放热,随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产生气泡的原因是 ,生成沉淀的原因是 (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试题用学生探究Fe2+、Fe3+的性质实验为情景,考查考生对Fe2+、Fe3+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验情景既有考生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要求考生对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做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做必要的说明解释。考查内容丰富,有亚铁盐溶液的配制,Fe2+与Fe3+的检验和转化等实验基础知识、技能,也有探究Fe3+与I-反应的可逆性、Fe3+催化双氧水分解的原理、温度对Fe3+水解平衡移动的影响等反应原理的理解应用。试题设置的实验情景和问题,能帮助学生认识要从实验获取说明、解释问题的证据,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条件。考查要求体现了让考生通过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实验可以通过严格和定量的化学实验来揭示或证明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侧重化学反应原理的试题十分注意考查考生能否从化学视角,运用化学基本观念来分析看待化学反应的实际问题。试题的问题情景大多是学生不太熟悉的化工实际生产工艺,用文字、数据、图表和工艺流程给出必要的信息。能有效考查学生依据试题情景、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理解题意,提取解题有用信息,融合重组、分析、解答试题的能力。试题考查内容涉及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反应转化率、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反应热、盖斯定律、溶液的酸碱性、pH等等,考查面广。试题各小题的难度控制较好,难度层次拉得开,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

如乙卷27题:丙烯腈(CH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2=CHCHO)和乙腈(CH3CN)等。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3H3N)和副产物丙烯醛(C3H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两个反应在热力学上趋势均很大,其原因是

;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產率的反应条件是 ;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 。

(2)图(a)为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最高产率对应的温度为460℃。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 (填“是”或“不是”)对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判断理由是 ;高于460℃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A.催化剂活性降低 B.平衡常数变大

C.副反应增多 D.反应活化能增大

(3)丙烯腈和丙烯醛的产率与n(氨)/n(丙烯)的关系如图(b)所示。由图可知,最佳n(氨)/n(丙烯)约为 ,理由是 。进料气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约为 。

试题要求考生运用已学知识和题示的信息,用反应焓变说明反应在热力学上的趋势大小;依据该反应特征判断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解释说明丙烯腈产率随温度发生的变化;说明反应物(氨、丙烯)最佳物质的量比,进料气氨、空气、丙烯的理论体积比。解答这些问题,要理解掌握反应热、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原理等核心知识,具备分析、判断影响反应方向、平衡转化率因素的能力。

侧重于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反应和转化的试题,要求考生从物质组成、结构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反应,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反应,解释物质的转化和实际应用;要求考生能运用物质性质、反应知识印证化学原理知识,并运用化学原理、反应规律知识解释或预测物质的性质、反应、转化及其必要条件。

如丙卷28题:以硅藻土为载体的五氧化二钒(V2O5)是接触法生产硫酸的催化剂。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V2O5既避免污染环境又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废钒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为:

有机化学选考试题要求考生能依据试题信息,分析某种陌生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分析有机物碳原子数、碳骨架、官能团等的变化,确定合成中间产物的结构、指定反应的反应类型、书写反应方程式;推测某种中间产物或生成物的同分异构体种类或结构特点。据此考查考生对有机化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测量考生有机化学方面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例如,甲卷38题(试题略)利用以秸秆为原料合成聚酯类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与反应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考查考生对糖类组成、属类、性质的了解程度,解读合成路线中有关反应和中间产物信息的能力、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和信息设计一种新物质的合成路线的能力。通过分析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判断同分异构体种类的问题来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统摄性、条理性和敏捷性。该题第5小题的前一个半题(“具有一种官能团的二取代芳香化合物W是E的同分异构体,0.5mol W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44gCO2,W共有 种”)的解答,需要考生从题设信息,判断化合物W的苯环上的两个取代基都是羧基官能团,两个取代基总共含有4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因此两个取代基只能是下列4种组合:-CH2COOH、-CH2COOH,-COOH、-CH2CH2COOH,-COOH、-CH(CH3)COOH,-CH3、-CH(COOH)2。结合两个取代基在苯环上的可能位置(对位、邻位、间位共3种)。断定共有4×3= 12(种)同分异构体。乙卷题38,以某种氰基丙烯酸酯(G)的合成路线为背景,考查考生利用物质组成分析计算方法、核磁共振氢谱分析方法,利用化学反应来确定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的能力,以及运用消去、取代(卤代)、水解、氧化、酯化反应的原理和试题提示的新的有机反应信息,对完全陌生的有机合成路线进行解读的能力。这道有机试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对有机化学核心知识的理解、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

结构选考题,在考查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核心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考查考生对模型化学习研究方法的了解、空间想象能力、跨学科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化学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离不开思维能力。2016年全国卷突出了考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考查。一些考题的正确解答,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运用有关的原理、规律,通过分析推理,对问题作出有理有据的评判。

例如甲卷选择题第13题: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 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图略)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W

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

C. 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D. 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试题为考生提供了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图和必要的补充说明。提供的信息涉及4种短周期元素以及它们形成的3种二元化合物、1种单质、2种溶液、1种混合物,还有它们之间发生的两种化学反应。要求考生据此判断论述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4个选项正确与否。题干和4个选项信息量大、头绪多、关系繁复。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熟练利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常见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做分析判断。如果考生分析推理和综合能力不强,缺乏思维统摄性与严密性,将难以快捷、顺利地解答。

又如,上述乙卷27题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丙烯腈产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判断说明(1)低于460℃时丙烯腈的产率是否对应此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并说明理由;(2)从题设的4个选项中,判断哪些选项能正确说明“高于460℃时,丙烯腈产率降低的原因”。解答题(1),要从试题给出的生成丙烯腈的热化学方程式判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平衡转化率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图示的信息与此相反,由此做出否定的判断和说明。解答题(2),要依据有关反应活化能的概念、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等知识,运用逆向思维,推断出论述错误的选项,判定正确的选项。

3 试题重视化学学科独特的语言系统的解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运用化学学科独特的语言(包括化学术语、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物质组成结构模型以及图表,下文姑且用“化学语言系统”表示之)来表述、说明、传递化学信息和问题,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必备的化学学科素养。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无不需要有正确解读和运用化学语言系统表述化学信息的能力。

2016年全国卷化学试题和历年的化学试题一样十分重视考查考生化学语言解读和运用能力。2016年的试题运用化学语言描述问题情景、要求运用化学语言简洁地表述答案或对答案解释说明理由或依据的要求更多。不少试题用化学术语、化学用语简洁地描述化学情景或化学问题。考生要“审”好题,正确理解题意,必须正确解读这些化学术语或化学用语。例如,丙卷28题,在题设情景(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V2O5的工艺路线)说明中使用了学生不熟悉的工艺过程术语(如脱硝、脱硫、酸浸、离子交换、洗脱),还用到学生不太熟悉的数据表达方式[如-lg(Pc/Pa)],考生必须运用已有知识,结合工艺流程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解答。甲卷27题中用“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的语句,提示学生运用类比方法,对照铝盐和强碱溶液的反应来分析Cr2(SO4)3和NaOH溶液的作用。若不能完整理解“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内涵、外延,就难以捕捉住“Cr(OH)3也具有两性”的信息,联系题设信息回答Cr2(SO4)3和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现象。

今年全国卷中要求用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电子排布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用数学计算式回答的答案,在甲卷中就有20处。乙卷试题中,要求用化学术语说明“理由”“原因”的有12处。丙卷的答案中,要求用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结构式、电子排布式、数学表达式表示的,要求运用化学术语简答的有近30处。

正确解读并能规范运用化学术语,不单纯是文字、符号的运用技能,并非简单地通过多读、多写,由训练就能获得。正确理解和掌握各个化学术语、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化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认识各个化学术语、化学用语的使用范畴,是形成和提高化学术语、化学用语的运用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不能仅仅把它视之为表达的技巧,企盼不用深刻理解,靠大量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在平时教学中,要把化学术语、化学符号或化学用语作为学习化学的工具,融入相关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理解、掌握化学术语、化学符号或化学用语的内涵、外延,提高运用能力。

以高中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为指导,分析高考题对于正确解读高考试题的要求,正确认识高考命题的导向功能,推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高中平时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动新課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值得一线教师花力气、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如何提高理综化学的复习效率 篇4

一、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狠抓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 平地起。要想学好一门功课, 就必须从基础抓起, 理解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理论。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这一点。如:在学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时, 我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这两个概念, 然后大声朗读, 最后找出概念中的关键点:“在水溶液里”、“熔融状态”、“能导电”、“化合物”。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概念, 又懂得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哪些细节, 提高了解题的准确率。再如:复习元素周期表时, 我要求学生观察周期表, 找出表格的结构:有几个横行, 几个纵行;表格的特点:左上方和右上方都高, 中间凹;还有表格的排布特点。然后在脑海中回顾一遍, 最后把表格画出来, 并在表中标出以下内容:1~20号元素、每个主族和0族的位置、副族的范围。同时, 我还要求学生关注两个特殊位置:第ⅡA族后接着第ⅢB族, 第ⅢA族前是第ⅡB族。元素周期表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常以推断题的形式出现在选择题或大题中, 尤其是大题, 且分值很高, 常占全卷的10%以上。因为有了这么细致的准备, 所以很多学生解这类题很熟练。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方程式的书写所占的分值都很高, 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得分并不高, 说明基础很薄弱。针对这种情况, 我未雨绸缪, 把中学教材中常见的重要反应归类、总结, 分批分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为我始终坚信, 熟能生巧。对化学方程式熟悉, 在解决相关计算题、推断题时会获益匪浅。

二、注重学生知识整合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也是考生展现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为了在高考中能顺利胜出, 除注重夯实基础外, 更要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知识整合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化学像理科中的文科, 知识繁多, 细且零碎, 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烦、乱。在复习过程中, 我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点、线、面把零碎的知识串起来, 构建知识网络。如:在复习有机化学这一模块时, 我布置学生课后先阅读一遍有机化学的内容, 然后在课堂上按有机物的官能团分类把其相应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 让学生从关注一种有机物的一般性质扩展到一类有机物的性质, 再关注其特性。这样就能全局掌握有机化学知识了。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则贯穿在平时的训练中。每练习一道题, 我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来审题, 找出题目的特点, 所考查的知识, 并找到该知识在课本中的位置, 同时思考利用该知识点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例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标准状况下, 22.4L乙醇中含碳原子数为2NA

……

选项中出现了体积, 当把体积转化成物质的量时应注意:第一, 是否为标准状况下, 第二, 物质是否为气体。只有这样, 答题才能又快又准确。又如:在练习推断题时, 更能体现这种做法的优势。对于推断题, 必须找出其突破口才能推断、论证出最后的结论。每解决一道题, 我马上引导学生归纳该题的解法, 再上升到解这类题型的方法,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注重实验知识的复习和技能的培养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更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并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所以掌握必要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 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我都尽量准备, 并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而在实验前, 我会先提示, 并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原因, 回答相应问题。实验完毕, 我只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和修正。对于一些特殊知识, 如:CO2能灭火, 但镁、钠等金属着火时不能用CO2灭火, 我增加镁与CO2反应的实验,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对课本后的学生实验, 我的要求更严格, 坚持做到:不预习不进实验室, 进实验室要亲自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 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实验, 更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者, 应创造一个平等、轻松、友好的环境, 让学生爱学、乐学、学好。为此, 复习时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必不可少。我常常与学生谈心, 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或一些做法, 并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对于后进生, 我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 经常鼓励他们, 让其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关爱。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我会指导他们拓宽视野, 提高要求。因此, 学生都愿意与我做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有勇气和信心搞好化学复习。

天津理综试题及答案 篇5

(1)A开始运动时加速度a的大小;

(2)A、B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v的大小;

(3)A的上表面长度l

11.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倾角 =300 的斜面上,导轨电阻不计,间距L=0.4m。导轨所在空间被分成区域I和Ⅱ,两区域的边界与斜面的交线为MN,I中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下,Ⅱ中的匀强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上,两磁场的磁场感应度大小均为B=0.5T,在区域I中,将质量m1=0.1kg,电阻R1=0.1 的金属条ab放在导轨上,ab刚好不下滑。然后,在区域Ⅱ中将质量m2=0.4kg,电阻R2=0.1 的光滑导体棒cd置于导轨上,由静止开始下滑,cd在滑动过程中始终处于区域Ⅱ的磁场中,ab、cd始终与轨道垂直且两端与轨道保持良好接触,取g=10m/s2,问

(1)cd下滑的过程中,ab中的电流方向;

(2)ab将要向上滑动时,cd的速度v多大;

(3)从cd开始下滑到ab刚要向上滑动的过程中,cd滑动的距离x=3.8m,此过程中ab上产生的热量Q是多少。

12 同步加速器在粒子物理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其基本原理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模型。M、N为两块中心开有小孔的平行金属板。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A(不计重力)从M板小孔飘入板间,初速度可视为零。每当A进入板间,两板的电势差变为U,粒子到达加速,当A离开N板时,两板的电荷量均立即变为零。两板外部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A在磁场作用下做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R远大于板间距离。A经电场多次加速,动能不断增大,为使R保持不变,磁场必须相应地变化。不计粒子加速时间及其做圆周运动产生的电磁辐射,不考虑磁场变化对粒子速度的影响及相对论效应。求:

(1)A运动第1周时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1的大小。

(2)在A运动第n周的时间内电场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3)若有一个质量也为m、电荷量为+kq(k为大于1的整数)的粒子B(不计重力)与A同时从M板小孔飘入板间,A、B初速度均为零,不计两者间的相互作用,除此之外,其他条件均不变。下图中虚线、实线分别表示A、B的运动轨迹。在B的轨迹半径远大于板间距离的前提下,请指出哪个图能定性地反映A、B的运动轨迹,并经推导说明理由。

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第I卷

1.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铁表而镀锌可以增强其抗腐蚀性

B.用聚乙烯塑料代替聚乳酸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

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一种重要因素

D.含再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液不能随意排放

2.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制氧气时,用Na2O2或H2O2作反应物可选择相同的气体发生装置

B.制氯气时,用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

C.制乙烯时,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D.制二氧化氮时,用水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

3.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是熵增反应

B.NH4F水溶液中含有HF,因此NH4F溶液不能存放于玻璃试剂瓶中

C.可燃冰主要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水合物晶体,因此可存在于海底

D.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用浓硫酸与铁反应能增大生成H2的速率

4.对右图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或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A.不是同分异构体

B.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了数相同

C.均能与溴水反应

D.可用红外光谱区分,但不能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

5.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pH=1的NaHSO4溶液:c(H+)=c(SO42-)十c(OH-)

B.含有AgCl和AgI固体的悬浊液:c(Ag+)>c(C1-)=c(I-)

C.CO2的水溶液:c(H+)>c(HCO3-)=2c(CO32-)

D.含等物质的量的NaHC2O4和Na2C2O4的溶液:

3c(Na+)=2[c(HC2O4-)+ c(C2O42-)+c(H2C2O4)]

6.已知:锂离子电池的总反应为:LixC+Li1-xCoO2放电充电C+LiCoO2

锂硫电池的总反应为:2Li+S放电充电Li2S

有关上述两种电池说法正确的是

A.锂离子电池放电时,Li+向负极迁移

B.锂硫电池充电时,锂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理论上两种电池的比能量相同

D.右图表示用锂离子电池给锂硫电池充电

第II卷

7.(14分)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用途,请根据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稀有气体除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和离子半径均减小 b.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c.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d.单质的熔点降低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名称为 ,氧化性最弱的简单阳离子是 。

(3)已知:

化合物 MgO Al2O3 MgCl2 AlCl3

类型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熔点/℃ 2800 2050 714 191

工业制镁时,电解MgCl2而不电解MgO的原因是 ;制铝时,电解Al2O3而不电解AlCl3的原因是 。

(4)晶体硅(熔点1410℃)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由粗硅制纯硅过程如下:

写出SiCl4的电子式: ;在上述由SiCl4制纯硅的反应中,测得每生成1.12kg纯硅需吸收a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5)P2O5是非氧化性干燥剂,下列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可用P2O5干燥的是 。

a. NH3 b. HI c. SO2 d . CO2

(6)KClO3可用于实验室制O2,若不加催化剂,400℃时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无氧酸盐,另一种盐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18分)从薄荷油中得到一种烃A(C10H16),叫弧非兰烃,与A相关反应如下:

(1)H的分子式为 。

(2)B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 。

(3)含两个―COOCH3基团的C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不考虑手性异构),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呈现2个吸收峰的异构体结构简式为 。

(4)B→D,D→E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

(5)G为含六元环的化合物,写出其结构简式: 。

(6)F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可得到一种高级吸水性树脂,该树脂名称为 。

(7)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 。

一道高考理综试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篇6

【关键词】临界条件;认识能力;启迪思维

2004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一个涉及力学的题目,该试题简洁而贴近生活,讲力学知识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解法灵活,能真实考查学生的能力,且由此引发教学的很多思考。

题目是这样的: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1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分析:圓盘的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圆盘在桌布的带动下(受桌布提供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也做加速运动;当圆盘离开桌布后,圆盘已获得了一定的初速度,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最后刚好停在桌边不掉离桌面。

此题有两个物理过程:盘先在桌布上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滑动摩擦力μ1mg为动力,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滑动摩擦力μ2mg为阻力。

解此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理解、分析两个临界状态,一个是桌布何时与圆盘分离,另一个是盘恰好不掉离桌面的临界条件。下面介绍几种典型解法。

解法一(动力学原理求解):设圆盘刚离开桌布时的速度大小为v,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再运动距离s2时停止,有:v2=2a1s1,v2=2a2s2,盘没有从桌面上掉下的条件是s2≤(1/2)—s1,由以上各式解解法二(动量定理求解):以圆盘为研究对象,对加速过程分析,圆盘受摩擦力冲量而获得动量,由动量定理得:mv—0=μ1mgt1,设圆盘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2 ,有:s2=vt2—从全过程看,使圆盘没有从桌面掉落是由于圆盘受到桌布对它的冲量等于桌面对它相反方向的冲量,即μ1mgt1=μ2mgt2,联立解得:a≥[(μ1+2μ2)/μ2]μ1g。

解法三(功能关系或动能定理求解):由功能关系或动能定理可知,圆盘之所以没有从桌面掉落,是由于桌布对圆盘所做的(正)功W1等于桌面对圆盘所做的(负)功W2,即W1=W2,又W1=f1s1,W2=解法四(v—t图像法求解):由题意作v—t图如图2所示,根图像知,OA直线表示桌布在从圆盘下抽出前的速度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OB直线表示圆盘加速的情形,BD直线则表示圆盘减速时的情形,v曲线与t轴之间的面积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相应时间内的物体的位移大小,故有:

解得

这是一道源自生活实际的问题,解决该类问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模型。通过以上一个步骤多解,一题多解,在解法上各有特点,这对于我们平时物理教学引发很多思考。

思考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与学。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原理、思路。

思考二: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侧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方法的运用。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求解,应该根据每个学生对不同的物理规律掌握的熟悉程度而定;教学中,要注意精心启发和引导,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思考三:在平时教学与训练中,教师选择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另一方面,要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拓宽解题思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以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在复杂的题目、问题面前广开思路,启迪思维,迎刃而解。

理综化学试题 篇7

一、万有引力定律

二、振动和波

三、热学

四、近代物理

五、实验题

六、计算题

理综化学试题 篇8

一、理综三科是一盘棋, 应强化“大局意识”

由于理综是三科合卷的模式, 物理重在思维、化学看重细节、生物讲究积累, 所以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因此, 无论是理综各科老师, 还是学生, 都应该以“使学生的理综总分最高化”为原则和目标, 老师要在备考中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

1.指导学生平衡三科的学习时间

面对6科的学习, 对很多学生来说, 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 老师, 尤其是班主任, 要指导学生合理分布学习时间, 让学生不要放弃任何一门学科, 即使某科基础不好, 也要用心学, 力求拿到基础分。当然, 学生的学习节奏是由老师定下的基调决定的, 所以这也需要各科老师的协调统一, 尤其是在作业的布置上, 要尽可能做到细水长流。

2.指导学生学会平衡三科的考试时间

高考要求在150分钟内, 学生要完成一张按“单选生化物, 双选物化生, 大题生化物”的顺序编排的试卷, 这种全新的试卷结构考查了考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多数学生都要经过多次训练和反复尝试才能选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即使学生各科都比较优秀, 也有可能因为做题的顺序不当或时间安排不合理而难以取得高分。

理综的答题顺序不外乎两种:一是按试卷顺序作答, 二是分学科作答。

如果学生按试卷顺序答题, 建议选择题应安排在40~50分钟内完成;非选择题应控制在90~100分钟为宜。

在这两届的理综考试中, 我校学生多数都是选择分学科作答的答题方式。部分学生因为做题速度较慢和不会合理取舍题目等原因, 总是出现150分钟只够做完两科, 却留一科没能做的情况。因为没时间做而白白地丢掉这科的基础分, 真是十分可惜。因此, 我指导学生在考试时, 要把握好时间, 有把握的题目一定要能做到稳、准、快, 得全分。把不会做的题暂且搁置一边, 每科答题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在50分钟。我敦促学生重视平时训练, 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理综考试后, 都要对该次考试的答题顺序进行评价与反思, 如答题速度的调控、答题时间的分配。事实证明,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 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应试策略,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成绩也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此外, 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比较弱, 因此需要老师在学生前面, 必须重视并及时跟进和深入分析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反常现象。比如, 2011届的部分学生在“深一模”考试中发挥失常。问及原因, 竟是因为“惠一模”“惠二模”“惠三模”的考试, 包括月考、周考时, 老师为了方便改卷, 都是将理、化、生的答题卡分开印刷的, 他们很容易就根据答题卡上的题号找到了相应的物理题、化学题或者是生物题。但是“深一模”的答题卡是按试卷题目的顺序印的, 部分学生因为考试时紧张, 不能快速而准确地将各科题目分开, 所以改变了一直来的分学科作答的答题方式, 而是按试卷顺序做答。但新的问题出现了, 临场改变做题顺序, 导致他们把握不好做题时间, 对于多长时间该做完全部的选择题, 该留多少时间做大题, 心中没底, 所以考试就在慌乱之间结束了。于是, 我就有针对性地提出, 学生要熟知各科试题在试卷上的具体位置。学生在随后的考试中发挥了良好的水平,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见, 老师的有效介入, 将帮助学生明确方向、重拾信心。

二、理综化学的有效备考

1.有效教学——课上落实, 消除盲点

总结知识体系, 建构知识网络, 通过分类对比, 明确共性, 认清差异……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 在培养学生能力的高考目标之下, 我注意到:理科生对一些识记的内容往往不够重视, 认为多做题才是有效的。但是, 恰恰是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准确, 常常导致学生出现答非所问、听得懂却不会做、做题效率低等很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击又是致命的。老师只是口头的说教或“强调”, 对学生而言只会“左耳进右耳出”。所以, 我会将一些识记的内容安排在课上时间进行强记或默写, 让学生带着任务限时完成, 效果良好。

2.有效作业——每日一卷, 定式、定量、定时

进入理综高考模式后, 2010化学《考试说明》取消了过去难易题的比例限定, 明确规定“试题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 以中等难度题为主”。这就提醒我在复习中要以选择“中等难度题”为主。

我在对订购的复习资料进行合理利用和删减的基础上, 还自行编写作业作为补充。“内容”是从近年的高考题和广东省各市的模拟题中进行精选和编排, “形式”则按高考试题的组题模式和常考题型来编排, 形成相对固定的作业套路。

学生都已习惯, 化学作业天天有, 每次布置一张试卷的作业量, 而且在半小时之内必须完成, 绝不占用和挤压其它学科的学习时间。此外, 在批改作业时, 随手标注学生出错比较多的题目, 将学生的知识缺漏和错题进行分类汇总、重新组卷, 定期重复训练。注重点滴记录, 就可以有效补缺。

3.有效指导——有沟通, 才有理解

“这个题并不难, 为什么学生会出错?”当老师有这样的疑问时, 与其凭主观去揣测, 不如对部分学生进行面批。学生的错误是珍贵的教学资源, 简短的沟通, 就可以有效地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学生有可能是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错误, 还可能是因新旧知识干扰产生错误, 也可能是解题方法没有掌握导致的错误……面批有助于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情, 然后“对症下药”, 同时也对课堂的讲评和课堂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 面批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题是有效指导的保障。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发现, 很多时候, 学生需要的不是表扬, 更不是批评, 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要让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就要主动走近学生, 理解学生, 在接纳学生情绪的基础上, 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老师完全可以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我相信这一点, 我也是这样做的。

经过连续两届理综考试模式下的用心备考, 我深刻地体会到: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坚持去做, 将常规工作落到实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 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作为教师, 特别是毕业班的教师, 让我们用心去感动我们的学生, 用行动感动我们自己!在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同时, 促进我们的业务不断提升!

摘要:结合近两年关注到的学生在备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从理综三科是一盘棋, 应强化“大局意识”;理综化学的有效备考两个方面, 对广东高考理综备考及化学备考进行了探讨。

理综化学试题 篇9

高考理综化学试卷一般包括7道选择题和6道非选择题 (3道必做题、3道选做题) , 一般来说, 取胜的关键在于6道大题。理综化学大题不但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区分考生成绩的优秀程度, 便于高考选拔人才。可以说理综化学大题的完成情况直接决定着理综化学成绩的高低, 是考生争取高考胜利的关键。下面针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 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理综化学大题的命题特点

根据对近几年高考理综第Ⅱ卷化学命题情况的分析, 其存在如下特点:

(1) 一般有6道大题, 其中包括3道必做题 (一般为1道化学反应原理题、1道实验题、1道元素化合物相关的推断题) 和3道选做题 (1道化学与技术题、1道物质结构与性质题和1道有机化学题, 考生可任选1道解答) 。

(2) 试题的综合程度较大, 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 如元素化合物性质类试题中常涉及元素推断、性质比较、离子检验、反应原理等问题, 再如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中的几个小题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 纯粹就是拼盘组合, 其目的就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 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思维转换的敏捷程度。

(3) 重视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 第Ⅱ卷大题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对实验设计、分析的考查, 如基本操作、仪器与试剂选用、分离方法选择、对比实验设计等, 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实验设计上融入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题型新颖。

二、理综化学大题的答题策略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 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 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对于元素推断题, 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 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1) 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 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 联系其他条件, 顺藤摸瓜, 各个击破, 推出结论; (2) 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 可利用题干条件的限定, 逐渐缩小推断范围, 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 (3) 有时限定条件不足, 则可进行讨论, 得出合理结论, 有时答案不止一组, 只要能合理解释就可以。若题目只要求回答一组, 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 有时需要运用直觉, 大胆尝试、假设, 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即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 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突破口不易寻找时, 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 然后代入验证即可, 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考虑, 盲目验证。

例1.V、W、X、Y、Z是由元素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 其中V、W、X、Z均由2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1) 5种化合物分别是V、W、X、Y、Z (均填化学式) 。

(2) 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的某2种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 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 则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

(3) V的电子式是 。

解析:固体V与水反应可得Y (白色固体) 与Z (无色气体) 就是本题的“突破口”。固体V可能是碳化钙、过氧化钠、氮化镁、硫化铝等;由X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是由2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且由固体V与氧气反应得到, 可知X和W均是氧化物,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CO2、NO、CO等, 并可由此确定V中含有碳元素或氮元素等。W和Y均为白色固体, 且W与 H2O反应生成Y, 又W是氧化物, 符合这些条件的常见物质有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钠等。据此可初步推断V为碳化钙、氮化镁一类的物质。题目中又告诉我们: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 则可计算推知, V是CaC2, Z是C2H2。

答案: (1) CaC2 CaO CO2 Ca (OH) 2 C2H2

(2) Ca (ΟΗ) 2+CΟ2=Ca (ΗCΟ3) 2 (3) Ca2+[CC]2-

2.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 有时用图像或图表形式, 重点考查热化学 (或离子、电极) 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试题设问较多, 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 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试题的难度较大, 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答题策略:该类题尽管设问和考查内容较多, 但都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 不会出现偏、怪、难的问题, 因此要充满信心, 分析时要冷静, 不能急于求成。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很基础, 陌生度也不大, 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如下高频考点:盖斯定律的应用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及注意事项;有关各类平衡移动的判断,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的关系式;电化学中两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利用电子守恒的计算;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强弱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技巧等基础知识, 这些都是高考冲刺阶段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重点。在理解这些原理或实质时, 可以借用图表来直观理解, 同时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图表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规范细致, 另外该类题的问题设计一般没有递进性, 故答题时可跳跃式解答, 千万不能有所放弃。

例2.请回答氯碱的如下问题:

(1) 氯气、烧碱是电解食盐水时按照固定的比率k (质量比) 生成的产品, 理论上k=。 (要求写出计算表达式和结果)

(2) 原料粗盐中常含有泥沙和Ca2+、Mg2+、Fe3+、SO42-等杂质, 必须精制后才能供电解使用。精制时, 粗盐溶于水过滤后, 还要加入的试剂分别为①Na2CO3、②HCl (盐酸) 、③BaCl2, 这3种试剂添加的合理顺序是______ (填序号) 。

(3) 氯碱工业是高耗能产业, 一种将电解池与燃料电池相组合的新工艺可以节 (电) 能30%以上。在这种工艺设计中, 相关物料的传输与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的电极未标出, 所用的离子膜都只允许阳离子通过。

①图中X、Y分别是、 (均填化学式) , 分析比较图示中氢氧化钠质量分数a%与b%的大小______;

②分别写出燃料电池B中正极、负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正极, 负极;

③这样设计的主要节 (电) 能之处在于 (写出2条) ______、 。

解析: (1) 只要了解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2ΝaCl+2Η2Ο=2ΝaΟΗ+Η2+Cl2↑即可得到, k=M (Cl2) /2 M (NaOH) =71/80=1∶1.13或0.89。 (2) 只要抓住“除钡离子要放在除碳酸根离子前”, 即可得到顺序关系:③①②。 (3) 本题突破口在于B燃料电池这边, 通空气一边为正极 (还原反应) , 那么左边必然通入H2, 这样Y即为H2 ;依据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唯一未知的就是X, 必然为Cl2;A中的NaOH进入燃料电池正极后再出来, 依据Ο2+4e-+2Η2Ο=4ΟΗ-可知NaOH浓度增大。

答案: (1) M (Cl2) /2 M (NaOH) =71/80=1∶1.13或0.89 (2) ③①② (3) ①Cl2 H2a%小于bΟ2+4e-+2Η2Ο=4ΟΗ-Η2-2e-+2ΟΗ-=2Η2Ο燃料电池可以补充电解池消耗的电能 提高产出碱液的浓度或降低能耗

3.化学实验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化工流程或实验装置图为载体, 以考查实验设计、实验探究与实验分析能力为主, 同时涉及基本操作、基本实验方法、装置与仪器选择、误差分析等知识。命题的内容主要是气体制备、溶液净化与除杂、溶液配制、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探究、物质成分或性质探究、中和滴定等基本实验的重组或延伸。

答题策略:首先要搞清楚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的一系列操作或提供的装置都是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其次把实验目的与装置和操作相联系, 找出涉及的化学原理、化学反应或物质的性质等;然后根据问题依次解答。

例3.为测试一铁片中铁元素的含量,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提出下面两种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以下数据为多次平行实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

方案一:将ag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 测得生成氢气的体积为580mL (标准状况) ;

方案二:将 (a/10) g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 将反应后得到的溶液用0.02000mol/L的KMnO4溶液滴定, 达到终点时消耗25.00mLKMnO4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配平下面的化学方程式:ΚΜnΟ4+FeSΟ4+Η2SΟ4=Fe2 (SΟ4) 3+ΜnSΟ4+Κ2SΟ4+Η2Ο

(2) 在滴定实验中不能选择 (填“酸”或“碱”) 式滴定管, 理由是 。

(3) 根据方案一和方案二测定的结果计算, 铁片中铁的质量分数依次为和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以55.9计) 。

(4) 若排除实验仪器和操作的影响因素, 试对上述两种方案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作出判断和分析。

①方案一 (填“准确”、“不准确”或“不一定准确”) , 理由是

;

②方案二 (填“准确”、“不准确”或“不一定准确”) , 理由是 。

解析: (1) 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配平得:2ΚΜnΟ4+10FeSΟ4+8Η2SΟ4=5Fe2 (SΟ4) 3+2ΜnSΟ4+1Κ2SΟ4+8Η2Ο。 (2) 因为在滴定实验中用KMnO4溶液作滴定剂, KMnO4有强氧化性, 会腐蚀橡胶管, 所以不能选择碱式滴定管, 应选择酸式滴定管。 (3) 根据方案一测定的结果计算, 铁片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0.58L/22.4L/mol) ×55.9g/molag×100%=1.45a;根据方案二测定的结果计算, 铁片中铁的质量分数为0.025L×0.02000mol/L×5×55.9g/mola/10×100%=1.40a。 (4) 方案一中应考虑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其他金属和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但不产生氢气的铁的氧化物的影响, 方案二中应考虑其他变价金属和铁的氧化物的影响。

答案: (1) 2 10 8 5 2 1 8 (2) 碱 KMnO4有强氧化性, 会腐蚀橡胶管 (3) 1.45/a 1.40/a

(4) ①不一定准确 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其他金属, 会导致结果偏高;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但不产生氢气的铁的氧化物, 会导致结果偏低;如果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存在, 则结果准确 ②不一定准确 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的其他金属, 生成的金属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能被KMnO4溶液氧化, 会导致结果偏高;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的铁的氧化物, 生成的Fe3+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会导致结果偏低;如果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存在, 则结果准确

4.有机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常以有机新材料、医药新产品、生活调料品为题材, 以框图或语言描述为形式, 主要考查有机物的性质与转化关系、同分异构体、化学用语及推理能力。设计的问题常涉及官能团名称或符号、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空间结构、计算、检验及有关合成路线等。

答题策略:有机推断题所提供的条件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也可能有数据) , 这类题往往直接从官能团、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差异、特殊反应条件、特殊转化关系、不饱和度等角度推断。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 (也给出一些物质性质) 进行推断, 一般是先求出相对分子质量, 再求分子式, 根据性质确定物质。至于出现情境信息时, 一般采用模仿迁移的方法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使用。推理思路可采用“顺推”、“逆推”、“中间向两边推”等多种方法。

例4.化合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6, 碳的质量分数为55.8%, 氢为7.0%, 其余为氧。A的相关反应如下图所示。

已知RCΗ=CΗΟΗ (烯醇) 不稳定, 很快转化为R—CH2CHO。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A的分子式为。A的结构简式是。

(2)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

(4) A有多种同分异构体, 写出四个同时满足 (i) 能发生水解反应, (ii)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两个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5) 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 其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它的结构简式为 。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推断和性质, 需注意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根据题意, A分子中碳原子数为4个, 氢原子数为6个, 则氧原子的个数为2个, 即A的分子式为C4H6O2。由于A可以发生聚合反应, 说明含有碳碳双键, 在硫酸存在条件下生成2种有机物, 则为酯的水解, 即A中含有酯基。由A的水解产物C和D的关系可判断C与D中的碳原子数相等, 均为2个。综上可知, A的结构简式为CΗ3CΟΟCΗ=CΗ2, 因此A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得到CH3COOH和CΗ2=CΗΟΗ, 碳碳双键的碳原子上接羟基不稳定, 转化为CH3CHO。A聚合反应后得到的产物B为CHCH2OOCCH3n,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生成乙酸和CHCH2OHn

(1) C4Η6Ο2CΗ3CΟΟCΗ=CΗ2 (2) CΗ3CΗΟ+2Cu (ΟΗ) 2CΗ3CΟΟΗ+Cu2Ο+2Η2Ο

三、认真审题、规范表达

认真审题是成功答题的关键, 整个解题过程中要不断地审题。审题要点包括:①抓住关键词, 如化学上“正确”与“不正确”或“错误”, “是”与“否”或“不是”, “有色”和“无色”, “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电子式”与“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分子式”与“结构简式”, “一定”与“可能”等。②梳理条件, 大胆剔除无用信息。对条件较多的题, 可在草纸上进行整理, 分析明确, 做好记号, 层次清楚。③挖掘隐含信息和弱信息, 这两种信息给考生的刺激强度小, 容易被忽视, 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仔细, 按文字顺序, 逐一挖掘。④克服思维定式, 防止只凭经验, 想当然。⑤要考虑周全, 避免丢三落四。规范表达是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述不规范, 字迹不工整是失分的一个主要原因。规范表达的具体要求:①书写规范, 字迹工整清楚, 分段准确利落, 答题层次条理清晰, 简洁明了。②语言表达要规范, 切忌“语多不中”“词不达意”“言不及义”。③学科用语要规范, 化学方程式中的书写要避免丢三落四。如反应条件、气体或沉淀符号、物质的状态等。④解题过程要规范, 如大题按学科要求进行。

例5.以氯化钾和钛白厂的副产品硫酸亚铁为原料生产硫酸钾、过二硫酸铵和氧化铁红颜料, 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其主要流程如下:

(1) 反应Ⅰ前需在FeSO4 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序号) , 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A.锌粉 B.铁屑 C.KI溶液 D.H2

(2) 反应Ⅰ需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 其目的是 。

(3) 工业生产上常在反应Ⅲ的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醇类溶剂, 其目的是______。

(4) 反应Ⅳ常被用于电解生产 (NH4) 2S2O8 (过二硫酸铵) 。电解时均用惰性电极, 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______。

解析: (1) 为了防止Fe2+被氧化, 所以应加入既能防止Fe2+被氧化, 又不会引入新杂质的物质, 所以加入铁屑最好。 (2) 若温度较高, 则会促进Fe2+的水解, 也会使NH4HCO3分解, 所以反应温度应低于35℃。 (3) 要使K2SO4晶体析出, 就要降低其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由于K2SO4是离子化合物, 在醇类溶剂中的溶解度一定变小。 (4) 据图示: (ΝΗ4) 2SΟ4 (ΝΗ4) 2S2Ο8+Η2可知, H2在阴极产生, 阳极发生的变化就为SO42-→S2O82-

答案: (1) B (2) 防止NH4HCO3 分解 (或减少Fe2+的水解 ) (3) 降低K2SO4的溶解度, 有利于K2SO4 析出 (4) 2SΟ42--2e-=S2Ο82-

总之, 欲提高考试成绩,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大题的命题特点, 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梳理主干知识, 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②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③注重审题和规范表达的训练。

理综化学试题 篇10

关键词: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选择题,非选择题

2011年的高考即将来临,现对2010年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对2011年的高考复习能有所帮助。从整体上来看,2010年化学试题延续了2008、2009年的命题风格,又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具有“注重基础、考查能力、稳中求变、体现课改”的特点,是课改过程中试题稳定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

一、选择题继续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2010年全国Ⅰ卷选择题部分仍以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性质为主。第6题熔沸点大小、酸碱性强弱的判断,第7题常见物质性质的考查,第8题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第9题有关溶液pH的简单计算,第11题有机物官能团决定化学性质的应用,第12题基本计算,第13题二氧化硅晶体的结构,以上这些题目只要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能够做到基本概念心中有数,注重细节问题,是不应该出错的。第10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有关知识,虽然题目背景新颖,但考查内容仍是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电子和电流方向的判断。此题除了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心理素质和新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一道好题。

2010高考试题再次印证了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策略,不重视基础,就不可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试题对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考生来讲,每一个题目都有易错点,每一个题目都有陷阱,这就使部分考生考后感觉题目做得不顺手。鉴于以上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各位老师一定要注重主干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力保会做的题不要出错。只要有正确率做保障,无论题目难易程度如何,考生都能拿到相对较好的分数。

二、非选择题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逐步靠拢新课程

第27题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的考查,题目比较常规,考生并不陌生。虽然本题所涉及的化学知识非常基础,但是对考生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如果考生不能充分领会图像中的信息,就不能得出“A、B、C三种物质均为气体”的结论,导致(1) (3)两个问题不会分析或分析错误,所以此题要想拿满分是基本素质非常优秀的考生才能做到的。

第28题虽然是常见的溶液推断题,但题中信息量较少,考生的思维容量明显增大,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此题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反应,未知物的推断,物质的检验,常见物质少量、过量反应的现象等问题,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此题比2008年28题出得高超,比2009年29题出得巧妙,有很高的区分度。

但此题也有不足之处:题中信息较少、条件过于宽泛,给学生的推断造成一定的困难,要想拿满分基本不可能。一些考生怀疑自己答案的正确性,挫伤了自信心,给后续做题带来影响。此外答案中对于B、C物质的推断,也是有争议的,如B还可能是(NH4) 2CO3, C还可能是BaBr2、BaI2等。虽然此题不尽完美,但相比以前的无机推断有了质的飞跃,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经典好题,有助于引导今后的高中教学。

第29题考查了考生的实验综合能力,涉及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的组装、装置图的绘制、试剂的合理选择、装置的改进和评价等问题,与2009年的27题思路一致,不过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考生最害怕的就是实验装置图的绘制,在平时教学中学生画氨气的收集装置就错误百出,对于这种设计型的实验,更是恐惧,好在2010年提供的题目原理并不复杂,实验装置的简易图形已经给出,每个考生都能多少拿一些分,但是真正能得满分的考生是寥寥无几。

第30题考查有机物的转化关系,“结构—官能团—性质”,这条主线一直是高考有机推断的核心题型。2010年的题目涉及的具体的知识点有:通过计算确定分子式和结构简式,并对其命名;三键、双键的加成,卤代烃的水解,二元醇与二元酸的酯化;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此题延续2009年的30题,将烃和烃的衍生物联系起来考查,考了多年未考的炔烃结构简式及其命题,与2009年卤代烃的命名一样,有些超纲;第(5)问所有碳原子共面的二烯烃的结构简式的书写,第(6)问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难度太大,远远超出了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来看,2010年的理综化学新颖、灵活,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主干内容的熟练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知识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有利于纠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题海战术的复习方法,是一套值得肯定的好题。

理综化学试题 篇11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49-03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1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Ⅱ卷试题命题意图及试题特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Ⅱ卷试题共4道,从第27题到第30题,各题满分均为15分。各题的命题意图和试题特点见下表:

22010年高考理综Ⅱ卷化学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2.1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

典型的如:第27题,第(1)小题两空的答案答反,第1空答“升高温度”,第二空答“加入催化剂”;第(3)小题答“△H<0,因为此反应为化合反应”;不会计算转化率及平衡时物质的浓度或计算时图数对应关系及参加反应各物质间的比例关系不清,导致答案错误。第30题,第(1)小题结构简式的书写“多H”、“少H”、“多C”或“少C”的现象非常严重;第(4)小题将取代反应写成“酯化取代”、“取代消去”或“消去”等。

2.2审题不清

典型的如:第28题,部分考生不按要求作答,写物质的名称,不写化学式,如写“A氨水,E浓硫酸,F硝酸银溶液”,或者将标号“A、B、C、D、E、F”写成“①、②、③……”或者干脆不写标号,导致失分。第29题,题目所给仪器只有导管、试管、反应管、胶塞,但学生偏偏画集气瓶、烧杯或烧瓶、酒精灯等。

2.3化学用语基本功不扎实

主要表现为化学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或书写错误,典型的如:第28题,部分考生将NH3·H2O写成NH4OH,将BaCl2写成Ba(Cl)2等;第30题第(1)小题,炔烃结构简式的书写多氢或少氢,第(2)小题和第(3)小题,部分考生书写方程式时不配平或不写反应条件或漏写某个生成的产物。

2.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表达时抓不住重点和关键,表述不全面或表述错误。典型的如:第27题第(1)小题回答为“加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压根不提“化学平衡未移动或反应物转化率不变”的问题;第(3)小题,判定△H>0,理由为“升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判断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第29题第(3)小题,部分考生只注意到“控制反应速率”或“液封”作用中的一种,部分考生将“控制反应速率”表达为“控制反应的发生和起止”、“防止堵塞”、“防止倒吸”、“减小误差”、“防止空气中的CO2影响实验结果”或“防止外界气体进入瓶内”等;第(4)小题,部分考生只写通过氧化铜粉末,未指明加热或“灼热”状态,也未指明“变红”,部分考生将关键词“浑浊”写成“混浊”。

2.5实验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仪器药品的选择不当、实验装置图的绘制能力差、实验设计能力欠缺。典型的如:第29题第(1)小题在绘制实验装置图的时候,部分考生出现“加热部位不画‘△’”、“不加胶塞”、“缺少装置”、“除杂顺序颠倒”或“用固体干燥剂除杂”等问题;第(2)小题部分考生出现“用Na2CO3溶液或者NaOH溶液除CO2中的HCI”、“用稀H2SO4除CO2中的H2O”或“用浓H2SO4除CO2中的H2O和HCI”等问题。

2.6计算能力差

典型的如,第27题第(2)小题和第(4)小题,部分考生因答题时不能从图中找出反应的比例关系,导致结果错误;部分考生计算能力较差,计算结果误差太大;部分考生不写物理量的单位或将单位写错。

3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立足基础,狠抓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

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看,并不追求知识面的高度覆盖,而是着眼于通过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见表2)。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基础(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研究基本方法和学科思想观点等纳入化学学科基础要求),在基础中综合,在综合中提高。

3.2加强化学用语教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今年高考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比重比前两年有了很大程度增加。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或错误、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不科学,仍然是很多考生丢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用语的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要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就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下功夫,并注意贯穿于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力求做到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

3.3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化学实验能力的形成

高考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下列5项:(1)能恰当地使用化学仪器和试剂,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实验”的能力;(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加强对实验的复习,要特别重视课本上的实验,要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对一些常用仪器的规格、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牢记,并能将课本实验进行深化、重组、重设计;同时还要注意有关实验报告的复习和再认识,掌握实验报告的形式、设计和内容,并要初步掌握实验仪器的绘制。在做好教材实验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对教材实验的挖掘,进行改进、变换和迁移。

3.4定性定量结合,注意化学计算能力的训练

今年高考在对化学计算能力的考查中,体现了从定量的角度提高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测试要求。如在高考化学Ⅱ卷试题中,涉及到化学计算的试题有第27题②、④;第30题①,共占10分的比重。

理综化学试题 篇12

(2014年山东卷29节选)研究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海盐粒子的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

2Na NO3(s)+2NO(g)+Cl2(g)的平衡常数K=______(用K1、K2表示)。

(2)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反应(II)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平衡常数K2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要使K2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

(2)反应(II)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在恒压条件下进行,需不断缩小体积,相当于加压,有利于平衡右移,因为温度不变,平衡常数K2不变;反应(II)的△H<0,升温会使平衡左移,K2减小———对于平衡常数影响因素的考查,非常直观。

(2016全国新课标新课标卷Ⅰ理综28)(4)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在716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

解析:表格中列举了从正逆两个方向建立化学平衡,在120h时为化学平衡状态。

从这个题目来看,不是直接计算化学平衡常数,而是书写计算式,但是我们必须将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要转化成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为计算平衡常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有了较高层次的考查。

通过在这里列举的这两个题目,不难发现单从平衡常数这个知识点来说,全国新课标新课标卷Ⅰ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能体现新课标高考化学的评价目标。

上一篇:技术储备下一篇:信息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