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制度

2024-12-27

储备制度(精选12篇)

储备制度 篇1

土地储备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进行的大规模购买并持有土地, 经过开发整理, 在必要的时机将其释放到市场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抑制投机, 平稳地价。国外土地储备制度最早起源于1896年的荷兰。我国自1996年上海市率先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以来, 迄今已有2000多个市县建立了该制度。多年的实践表明, 由于土地储备地方性极强, 制度的建立势必带来利益和权力的再调整, 在配套制度不到位、监管力度欠缺、地方首长急于创造政绩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往往围绕其决策层的目标取向组织土地储备, 导致实效与制度目标出现偏差。因此, 迫切需要对土地储备制度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创新, 解决由于制度缺陷造成的微观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扭曲、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损失等突出问题, 为创建“和谐”社会土地管理制度提供参考性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卢新海教授新著《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该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土地储备与经营的制度缺陷及其补偿机制研究》的学术成果, 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开拓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与国内同类研究相比, 其具有以下特征:

1. 理论创新特色明显。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我国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法律地位、功能定位、机构设置、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缺乏系统研究, 这也是各地土地储备运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出现目标偏离的重要原因。该著作通过整合国内外研究资源, 综合运用土地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 将经济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引入研究的全过程, 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既追溯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历史演变, 又分析描述了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建设的现状, 并设计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未来, 其所建立的分析框架和提出的观点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具有积极作用, 不失为公共管理理论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创新。

2. 实践指导作用较强。

由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理论体系和方法指导、运行模式不成熟、政策法规不配套, 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颇受争议。土地储备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土地储备的宏微观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与职能定位;土地储备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量化分析;合理的土地储备量与储备周期、供应量和供应时机的确定;配套的法规条例的制订等。该著作在深度剖析国内、外部分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基础与成功运作经验基础上, 针对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缺陷, 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 为土地储备制度的政策分析与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而具有重要的政策实践意义。

3. 体系完整, 内容详尽。

目前, 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土地储备这一新兴制度的研究投入了很高热情, 但多侧重于解决各地具体问题 (如运作模式、运作手段、资金筹措等) 的微观技术层面上的实证研究, 鲜有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来研究土地储备问题。相对于前者而言, 后者的工作难度显然更大, 因为做好系统研究工作需要研究者拥有深厚的理论分析功底、敏锐的观察能力、极强的逻辑分析和实证能力。《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由10章节组成共23万字, 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理论与实践基础、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评价、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缺陷及补偿措施四大方面对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创新研究。

《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著作是近几年来关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 其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为解决土地储备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 值得从事城市土地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阅。

储备制度 篇2

仓 储 科 职 责

一、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定期检查粮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储粮(油)安全。

二、每月组织一次企业内部的“一符”“四无粮仓”自查活动。

三、探索并推广科学保粮(油)新技术,科学保粮(油)率达到并保持在100%的水平。

四、加强储粮(油)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工作,储粮(油)做到数量真实,质量可靠。

五、定期对保管员进行企业内部技术培训,提高保管员业务素质。

六、提出仓储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计划和机械设备购置计划,逐级上报落实。

七、负责粮食收购、晾晒、储存和储粮(油)转换计划的落实。

平泉县立元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仓储科长岗位职责

一、组织全科人员做好粮食收购、晾晒、储存和储粮(油)转换计划的落实工作,做到各环节手续齐全,储粮(油)安全。

二、没有国家、省市县文件,不准动用国储粮油、地方储备粮油。

三、负责牵头企业内部“一符”“四无粮仓”的自查工作。

四、不定期检查保管员的储粮(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实行储粮(油)规范化管理,提高科学储粮(油)水平,努力实现绿色环保储粮(油)。

六、合理使用仓房,做到“有粮(油)保粮(油),无粮(油)保仓”。

七、定期组织对保管员进行的储粮(油)培训。

八、定期向领导上报储粮(油)情况。

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仓储报表或相关报表。

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耐劳,勇于奉献。

平泉县立元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储 油 保 管 员 岗 位 职 责

一、定期检查储备油情况,发现储备油有异常,及时向科长报告,采取措施处理,详细填写记录。

二、保持仓内卫生清洁,严禁在仓内堆放杂物,严禁吸烟,严禁在库区内使用明火。

三、储备油入库前,要对仓房进行消毒;储备油出库后,要对空仓进行消毒。

四、接收储备油要检斤过称,检验储备油质量,建帐登记,及时对帐。

五、入库后要合理码垛,散积桶油要整理平整,及时铺设工作道安装测温电缆。

六、储备油出仓时,及时清扫卫生,保持作业场所清洁。

七、出清货位后,核算溢余、损耗、超耗,调整帐卡,核减库存储备油数量,相关资料归档。

八、严格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爱护公物,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九、上班佩带上岗证,报告语言做到“一口清”。

资材保管员岗位职责

一、对各种器材、机械设备、包装物等要专库储存,整齐摆放,建帐登记,及时维修,正常维护,合理使用。

二、器材露天存放的,要摆放整齐,并进行有效防护。

三、资材数量要真实准确,帐实相符。

四、器材不外借,极特殊情况外借的,经领导批准后借用。

五、领用资材凭领用手续办理,入库资材要清点数量,检查质量或新旧程度。

六、防火、防汛等专用资材,要专库或专地存放,禁止私自动用。

七、保持器材及周围干净卫生。

检斤员岗职责

一、工作主动热情,礼貌待人,微笑服务,树立良好形象

二、熟练掌握电子衡的操作方法,不准他人操作,不徇私舞弊。

三、逐车过称,如实记录。

四、对方对数量有异议时,可再称量,并经双方确认后签字。

五、日清月结,当日与会计对帐。

六、坚守岗位,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及时清扫电子衡平面上杂物、积雪、尘土等。

化验员岗位职责

一、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坚持原则,检验准确。

二、对收购、出入库的粮油,按要求扦样、分样、检测,保留好样品,认真填写样品记录和检验单。

三、及时检测晾晒(烘干)粮食水分,防止高水分粮入库或出现晾晒(烘干)过火现象。

四、定期检验储存粮油质量,为安全储粮(油)提供依据。

五、正确使用检化验仪器,节约使用药品、试剂、水电,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检验成本。

六、认真学习检验知识,不断提高检验水平。

七、保持化验室清洁卫生。

平泉县立元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

仓 储 粮 油 管 理 制 度

一、对保管员实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者持证上岗。

二、定期组织仓储人员参加上级培训或企业自己培训。

三、仓储人员工作期间应佩带上岗证。

四、仓储人员应做到“六懂”、“六会”。

(一)懂仓检法规,会因地执行。

(二)懂仓储知识,会保管方法。

(三)懂粮油标准,会验质定等。

(四)懂虫鼠雀习性,会综合防治。

(五)懂药剂性能,会安全使用。

(六)懂常用机械原理,会使用维修保养。

五、仓储人员应以库为家,爱岗敬业,不怕吃苦,甘于奉献。钻研业务,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篇二:储备油管理办法

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市级成品粮油应急储备是市政府专项储备物资,其实用和调度权属市政府,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市财政局负责安排和管理储备贷款利息、管理、费用、轮换费用、轮换价差及解除储备时形成的价差亏损等财政正补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盂县支行及时足额安排所需储备粮油的贷款;并对市级成品油应急储备贷款实施监管;市粮食局负责市级成品油应急储备的总体布局和经营管理的具体组织实施,并对承储企业的储备业务进行监管。

第三条 县级成品油应急储备遵循“企业承储、财政补贴、市场运作、自负盈亏、动态管理、常年储新、品质优良”的原则。

第二章 储备品种、数量及应用程序

根据市政府“三金一储”领导组阳储办字 [2009]号文《关于调整市级储备粮品种结构及布局和2009轮换市储粮的批复》批准,建立成品粮油应急储备。

第四条 储备品种、数量

1、储备品种:面粉(特二粉)、包装成品食用油(色拉油)。

2、储备数量:按省“落实 市场10天以上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的要求,确定市级成品粮油的应急储备,2000吨,市级包装成品食用油应急储备100吨,面粉、食油的成品应急储备数量从市储备粮中一次性划转加工或购进完成。

第五条 储备方式及动用调拨条件

1、储备方式:市级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实行定点加工和储存。面粉储备2000吨的加工和承储企业确定为阳泉国家粮食储备库、西河滩国家粮食储备库各100吨,各自加工,各自承储;包装成为食用油储备100吨的承储企业确定为西河滩储备库

2、储备动用市级面粉、食用油应急储备在以下情况下发生时动用:全市或市内面粉、食用油明显供不应求或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重要节假日等;以及市级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动用市级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的其他情形。

3、储备调拨:发生重大情况需动用市级面粉、食用油储备时,有市粮食局会市财政局、农发行,报市政批准后组织实施。

4、如无重大情况发生,主要保障节假日市场的需求由市粮食局组织投放和进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 储备管理

第六条 市级面粉、包装成品食用油应急储备管理

1、市级成品粮油的储备管理市级粮食局负责,相关部门给予协助支持。

2、市级成品粮油应急储备规模、价格计划。由市粮食局制定出具体方案,会同是财政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阳泉市分行共同下达。

3、市粮食局具体组织实施市级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的粮(油)购进、加工、销售、轮换和库存管理。

4、为确保市级成品储备粮油品质新鲜、质量良好、储备安全,定期轮换,即:面粉在一个内每三个月轮换一次,每年轮换两次。

承储市级成品粮油的应急储备的企业应当根据市级成品储备粮油的品质要求轮换时间规定,提高市级成品储备粮油每个轮换期的数量、质量、品种等情况和计划,报市粮食局备案。承储企业根据成品粮食油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情况。按照市场机制具体实施市级成品粮油储备的轮换。市粮食局对承储企业加工轮换的数量、品种、质量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市农发行负责对市级成品粮食油轮换资金的监管。轮换出库时销售货款要及时足额回笼农发行账户,原粮购进和加工轮入时,市农发行凭企业提供的购销合同,按销售货款等额支付相应资金。

5、市级成品储备粮油应答符合现行的国家有关质量卫生标准。入库的市级的市级成品储备粮必须是新小麦加工生产的符合成品储备粮质量要求的国标特二粉,食油达到国家包装成品油规定标准。

6、成品粮油库存应严格按照计划下达的数量落实到位,在轮换过程中,其最低库存量的55%。各承储企业要合理安排轮,其他库存

管理规定按照《阳泉市储备粮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四章 承储企业的责任

第七条 成品储备粮油承储企业的职责,市级成品储备粮油承储企业要加强成品储备粮油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市级成品储备粮油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成品储备粮油的储存管理状况,防火,防盗,防等安全进行经常性检查,现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耀及时处理,企业不能处理的,要及时报告市粮食局。第八条 成品粮油储备应与成品粮油分开储备,单仓保管,承储的企业要严格执行“一符三专四落实”管理办法,确保市级成品粮油数量真实,数量良好,储存安全。

第五章 财务管理

第九条 市级储备粮油应急储备所需资金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地方储备粮油贷款管理办法》执行,由市农发行根据存入库存数量和结算价格及时足额发放给承储企业,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第十条 市财政局要依据市级成品粮油应急储备计划的落实情况据实给予贷款利息和费用补贴。补贴资金从粮食风险基金或另列财政预算项目中列支。

第十一条 市级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的财政补贴标准:粮油贷款利息执行储备贷款利率。面粉储存费用按每年每吨110元计算,轮换费用补贴按每轮换一次每吨40元计算。包装成品食用油的储存费用按每年每吨200元补贴,轮换费用按,每轮换一次每吨100元计算。

第十二条 为保证承储企业的储存、轮换业务正常运转,市财政

局要按期将补贴资金预拨到市储粮油管理中心,市储备粮油管理中心要及时将费用补贴拨付到承储企业,年未核实结算。

第十三条 经市政府批准,如果解除市级成品粮油应急储备或为保证市场供应平抑市场粮价销售成品粮油储备后,如发生价差亏损,由市财政局据实给予补贴。

第十四条 市级储备粮油应急储备贷款实行贷款与库存值挂钩的办法核定、专款专用。并接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阳泉市分行的信贷监理。

第十五条 市级成品粮油储备的入库结算价格(限库存值)由市粮食局,财政局,农发行三家共用审查核定,成品粮油储备库存值一经核定,各承储企业必须遵照执行,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市级成品储备粮油的库存值。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加强监督检查。市粮食局要经常对承储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会同市财政局,市农发行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储存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储存数量不实,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取消承储资格;对投放期间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并取消其承储资格。

市粮食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对市级成品油的储存情况、轮换情况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承储企业应给当予以配给。

第十七条 市财政局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定期对补贴资金进行审计或检查,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依照国务篇三:储备油管理办法

储备油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油脂储备管理,特依据国家粮食局《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储备油的出入库和日常仓储管理。

二、管理机构及责任

第三条 储备油管理统一由物流、购销、财会等环节应协助管理。储备油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确保油脂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第四条 主要职责:

(一)加强油脂仓储基础管理,确保储油库存“一符、三专、四落实”,“四无”比例达98%以上,并采取一切措施确保储油安全。

(二)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完善从油脂入库、检验、计量到出库的所有细节控制,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储油。

八、油脂质量管理 第十九条 油脂质量管理分为入库前质量管理、储存质量管理、出库前质量管理。其操作流程如下:扦样—检验—出具报告。

(一)扦样。要注意扦取有代表性的样品。对加工的油脂原料要准确布置扦样点,特别是对超高装载的汽车,要扦取顶层和中间的样品,不留死角;对油脂扦样按规定执行。如是上级抽样检验,应按规定混合分样后做好样品留存工作。

(二)检验。检验员应按规定做好样品的接收、登记、保存、及处理工作。

检验时应按检验规则以粮油国家标准和《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所列的质量指标和储存品质控制指标以及其它需要检验的指标进行不定期检验判定。

检验时应以检验的目的分为质量指标、储存品质控制指标、储存安全控制指标分类检验。

十七、储备油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和依据:

为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关于储备油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储油安全、特制定本制度。2.适用范围:

储备油的出入库和日常安全管理;原料物资的出入库和日常安全管理。3.储备油的出入库和日常安全管理:

3.1储备油的入库必须按《储备油工作安全操作规程》搞好质量检查,凡不合格油脂产品不准入库。并且把好数量关,准确计量。

3.2储备油要随时监控其质量变化情况及储油罐状况,按《储备油工作安全操作规程》搞好油品保管,保证储油安全。

3.3储备油必须凭《出库卡》才能出库。出库时要搞好油质量检验、确保劣质油不流入市场,加强数量监控、确保出库粮油数量真实。3.4应合理运用科学储备油技术,确保储油安全。4.原料物资的出入库和日常安全管理:

4.1原料物资入库时保管员应仔细核对物资品名、包装情况,确定保管期限,合理安排货位,现场监督装卸,清点数量。

4.2保管期间内,应妥善保管物资,注意观察货物状况和仓房状况,防止雨损、火灾、碰撞、偷窃、鼠耗、虫蚀等非正常损耗。

八、安全生产检查继隐患整改制度

(一)目的和依据:

为进一步强化对各类安全生产的检查和隐患的整改力度,彻底消除不安全因素,有效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特依据《安全生产法》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生产检查:

1.安全生产检查分为自查、巡查和专项检查。

2.自查由各环节在生产、工作中根据自身工作特点进行检查,建立岗前岗后安全检查制度。交接班时应一并交接安全事项。

3.巡查由保卫科(安全办)组织实施,开展日值班巡查和日消防巡查。

4.专项检查由总公司或上级有关部门组织。总公司建立周五安全检查制度和重大节日隐患排查制度,安全办落实抓好重大活

九、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及责任追究制度

(一).目的和依据:

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防范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四川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生产控制目标: 1.因公重伤、死亡事故为零。2.火灾事故为零。

3.油脂油料霉烂渗漏事故为零。4.粉尘爆炸和中毒事故为零。

5.无重复性、多发性违章和安全事故。

(三).目标管理:

1.安全生产按照逐级管控原则,各环节对本工作区域安全工作负主体责任。落实安全管理“一岗双责”负责制,层层分解责任目标。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其他分管领导对分管范围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各环节管理者对本环节安全工作负全面管理责任,班组长和岗位员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安全工作负岗位责任。

2.保卫科是安全生产的主要监督管理机构,对全司安全生产工作负管理、监督责任,并承担总公司安全办日常工作。

(四).奖惩及责任追究:

食品生产加工检验管理制度

一、食品生产加工检验室应按照生产食品的检验需要配备必要的检

验设备。

二、检验人员应经过培训,熟悉检验知识,掌握检验技能并经考试

合格、取得资质方能上岗操作。

三、检验室应建立检测设备台账,需检定(校准)的设备应定期送

到具有资质的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四、检验应如实记录样品来源、生产年批次(或生产日期)、代表数

量等情况。

五、检验样品应按“待检样”、“已检样”、和“留存样”分类存放,并加以标识。对已检样品应及时处理,保持检验室整洁。

六、检验应按相关检测方法标准进行,如实填写检验原始记录、出

具检验报告。检验员对检测结果负责,不得弄虚作假。

七、检验室至少应配备检验员、审核员各一人。检验原始记录、检

验报告应由检验员和审核员签字并加盖检验专用章。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保存两年。

八、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料或成品,应单独登记造册,交质量负责人

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土地储备;法律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55-01

我国房地产制度主要包括一级市场制度、二级市场制度和三级市场制度,其中一级市场主要是指国家垄断市场,市政府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即是指国家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单方面的出让市场。一级市场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出让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征收制度、土地年租制度、土地划拨制度。本文主要对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土地储备制度概述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政府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你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收等方式取得土地,直接进行前期开发后储备,并以公开招标、拍卖方式按需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是地方政府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进行的积极探索,是地方政府在经历了土地市场跌宕起伏后,顺应土地制度和市场基本规律,配置土地资源的制度创新。土地储备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主流工作的内容已基本稳定,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增强了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利益。①

具体而言,土地土地储备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土地储备机构具有特定性,土地储备的具体工作由土地储备机构来实施,即是由法规明确授权,独立的带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法人组织,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且承担相应责任。二是土地储备范围具有法定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其范围,具体包括: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收购的土地;已办理农用地的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而取得的土地;其他依法取得的土地。三是土地储备运作具有一体性,土地储备制度的运作包括土地收购取得、储备、出让三个环节,它们通过产权、资金的流转互相联系,形成了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循环机制。

二、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立法层面而言,我国土地储备法律层级较低,目前我国的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从法律层级上来说,仅仅是部门规章。其效力层级太低,不足以指导全国性的土地储备工作,仅仅依靠一部国土资源部的部门规章,难以有效处理土地储备这一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本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制定更高层级的立法。与此同时,我国土地储备现行立法内容规定也较为分散,各种政策、规章之间的冲突较多,缺乏统一性。土地储备的探索和推行,具体以地方政府为主,在内容上存在差异。②

其次,监督管理土地储备机构的机制缺乏。法律法规本身就赋予了土地储备机构不少“实权”,而对其职责和义务的规定又较为模糊和原则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制约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于是对土地储备机构实施严格的监管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我国对土地储备机构及其上级单位的监管却十分匮乏。主要表现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管缺少有效制约,二是监管标准缺失。

最后,现有的集体所有制难以保障农民的权利。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国集体土地的流转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只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进行转包、出租、互换等等方式的流转。二是在政府征收时,也是以集体为单位与政府进行补偿协商,个体农民在协商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有发言权,无法通过合同制度有效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完善

第一,应当提高土地储备的立法层级,统一立法规范。这就要求由更高级别的立法主体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其作为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土地使用和管理法律规范之中,实行统一的土地储备供应制度。此外对于比较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要进行详细规定,更具有实际操作性,要严格监督管理土地储备机构的各种行为,也要注意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一致性与协调性,必须避免它们相互之间发生冲突。

第二,应当建立更加严格的土地监管机制。土地储备是一种行政行为,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那么这种权利会不受控制的被加以滥用。所以,建立土地储备的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措施是有其重要意义的。首先是对土地储备主体的权力进行监督。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入针对国土系统的专职监管部门,二是要引入民主监督的机制,如土地储备机构在制定土地储备计划之后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市民代表的建议等。③其次是要构建土地储备行为的绩效评价体系。最后,还要构建土地储备的定期公示制度,切实保障制度透明化、公正化。

第三,应当保障集体所有制土地主体的权益。城乡土地二元制度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应当在这一制度存在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从而更好的保障集体所有制土地主体的权益。首先,应当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将闲置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即避免了在农用地征地中必须面对政府的问题。其次,应当在土地储备中扩大民众参与,保障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话语权,这对于保障其合法权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结语

我国土地市场的政府主导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针对目前土地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加紧步伐,将问题逐个击破,不断提出完善的举措,从而更好的保障我国相关土地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总而言之,我国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储备制度尚存在问题,完善改革任重道远。

注释:

①刘国有.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P8-9

②喻霞.论我国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的完善[D].西南交通大学,2013. P36-37

③李芸.我国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的完善[J]. 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12. P12

参考文献:

[1]高飞:《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陆国飞:“从征收的“回归”看土地储备的法律命运”,载《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2年第1期。

[3]崔建远:“土地储备制度及其实践之评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探析 篇4

关键词:地储备,制度,城市土地

一、引言

当前, 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土地资源作为一切开发建设的承载体,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土地储备制度在政府调控土地市场, 实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用地制度改革的一种客观要求。由于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处在转型时期, 各项配套改革措施还有待完善的国家, 所以我国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二、当前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土地储备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纵观西方国家的土地储备制度都是有严格的立法做为约束和支持的。如在1953年法国就制度了《土地法》、1954年又制定了《城市规划和住宅法典》, 随后的若干年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储备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然而, 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却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虽然1999年, 我国颁布了新的《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转让管理规定》和《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细究起来其中的漏洞颇多。并且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有关土地储备的统一立法。各地方的一贯做法是依据一些地方性法规来约束和指导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给土地储备机构的法律地位、土地储备制度的监管和约束机制等重要问题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还会给土地储备运行带来诸多风险, 甚至会直接影响土地储备制度的正常运行或其目标的实现。

2、城市一级土地市场没有形成有效地垄断。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要真正发挥作用, 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是关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许多城市的土地储备机构并没有完全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 也就是说没有做到“一个口子进, 一个口子出”。一般来讲, 在我国除了土地储备机构以外, 能够对市区国有存量土地进行回收、整理开发和制定供应计划的部门就有旧城改造办公室、建委等。这种多部门管理难以实现土地的集中整理开发, 从而使城市开发建设的资金浪费严重, 甚至导致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3、土地储备资金筹集困难。

土地储备资金和可供收购的土地是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得以建立并良性运作的两大基本要素。全面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国目前土地储备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拨款, 一般是政府前期注入的启动资金, 然而对于土地储备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政府拨款可谓是杯水车薪;二是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 这是目前我国土地储备机构运营资金的主要来源;三是其他资金来源, 如少数地方以储备土地的出让收益的一部分作为土地收购储备资金来源, 但实施中随意性较大, 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 而且对于刚开始实行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来说, 根本没有土地出让收益, 也就不可能依靠这种筹资方式。可见, 我国目前土地储备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往往占土地储备资金来源的80%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了90%以上。这种单一的筹资渠道使土地储备制度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风险, 如因为银行利息增加而使储备城市土地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甚至会出现城市土地出让收益低于土地储备成本的情况。

三、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思路

1、变被动储备为主动储备, 逐步健全中国特色的土地市场。

土地储备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收储计划、土地供应计划等指导性的规划和计划是指导土地收购储备量的依据, 因此土地储备应带有很强的计划性, 每个城市成立的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就是该活动实施的负责主体。现行的土地储备在用地时常常显得措手不及, 尤其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 (如河道综合治理、旧城改造等) , 使土地储备工作大量的积攒在一个时刻突发, 时间紧, 任务重, 难以确保效率和效益。土地储备应根据每年的土地需求和各类土地规划计划类的文件, 把土地开发和储备工作做在前面, 让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走在用地需求的前面, 发挥土地储备真实的主导作用。这项工作就要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储备中心负责, 必要时可以借用社会资源 (如土地开发项目管理咨询公司等) 协助进行规划计划的编制。这样政府不仅掌握了土地市场的供给, 也使供给“货源”不再被动。

2、扩大土地储备机构的经营主动

权, 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赋予土地储备机构一定的经营权限和经营能力, 由储备机构在储备土地范围内实施土地经营, 一方面通过经营收入降低储备成本, 另一方面通过对土地短期使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避免土地闲置。

3、建立社会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加强土地储备风险控制。

单纯依靠银行贷款融通资金, 其弊端是资金数额有限、融资期限较短、利率高、风险大。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 可以逐步采用设立土地基金、增加财政对土地储备的资本投入、发行土地储备资金依托等方式, 彻底改变单纯依靠银行的资金筹措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波、杨亚西:《浅析城市土地储备经营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 (32) 。

[2]芦杰、余明全:《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绩效分析与完善建议》,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年 (3) 。

物业储备管理制度 篇5

1、员工宿舍由储备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未经相关人员同意员工不得擅自调换床位,严禁带外来人员在宿舍留宿。

2、宿舍所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公司有关规定,服从储备基地负责人对宿舍的安排与调整,并接受有关的居住纪律检查。

3、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卫生习惯,保持和维护宿舍内的.卫生,严禁在宿舍区域随便乱扔东西杂物,严禁在宿舍使用功率较大的电器和使用电炉褒饭等,严禁在宿舍内吸烟违者重罚,严禁使用冲凉热水器烧水洗衣服违者重罚,做到勤俭节约,人离灯熄的良好习惯。

4、自觉爱护宿舍公物,损坏者按价赔偿,并追究其责任。

5、保持室内物品布置美观,严禁乱摆放,储备基地内务保持高质量、高标准,宿舍内严禁带入、传播任何政府禁止的音像制品、书刊等物品,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6、储备基地负责人按《宿舍管理规定》全面管理本宿舍的消防安全、清洁等工作,并每日安排一名值日员负责清洁宿舍内、洗手间、冲凉房、走道等公共部位的卫生,以保持宿舍区域的环境卫生,对员工在宿舍冲凉时注意将窗户打开一扇通风,预防煤气中毒,并自行安排值日员清理宿舍卫生;

7、宿舍区域必须保持安静,严禁大声喧哗或播放音响,以免影响其他人员休息,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在宿舍争吵或打架。

8、员工外出时必须经储备基地负责人按照请假权限批准,并在外出请假单上予以记录储备基地负责人的批复意见,留下联系电话及归队时间后方可外出,外出归队最晚不得超过23点。

9、私人会客未经储备基地负责人同意不得在员工宿舍会客,只能在指定区域接待;特殊情况经领导批准后,须知会储备基地负责人及同宿舍同事,以不影响其他同事休息为宜,最晚不得超过23点,女宿舍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入内。

10、保持高度的防火意识,做到安全用电、用火,不得随便乱拉乱接电线、插座,个人手机充电必须在统一指定的位置,发现火灾隐患应及时处理并向上级领导报告。

11、出入宿舍随手关门,贵重物品不随意乱放,保管好私人钱物,注意提防盗贼,做好治安防范工作。

12、离、辞职人员须在办理完离职手续后的当天搬离宿舍。

储备制度 篇6

[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相关问题综述

一,关于土地储备制度产生背景及动因的研究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成立于1996年8月。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个城市实施了该制度,并形成了所谓的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三种操作模式。

丁洪建等(2003)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背景,认为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性是“燃烧材料”,国企三年脱困是“点火温度”,城市经营理念的兴起及实践是助燃剂,三个方面是决定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产生的主导因素,其它如耕地保护压力、城市规划的实施等只是辅助因素。

王小映(2003)认为,我国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动因包括:推动经营存量划拨土地市场化配置,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促进企业改制,推进企业“退二进三”等产业结构调整,统一开展成片土地综合开发和城市重点区域建设,促进旧城改造,有效实施农用地转用,取得新增建设用地。

二、关于土地储备制度内涵界定的研究

卢新海(2005)等认为,“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政府依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收购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与储备,以供应或者调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杨继瑞等(2002)认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置换、到期回收、土地整理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将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或由政府委托的机构组织进行土地整治与开发,在完成了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后,再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安排。”

邢元志等(2001)认为“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依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征用等方法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并进行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政府能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一种管理制度。”

三、关于土地储备制度的作用的研究

张文新(2005)认为城市土地储备的直接作用是调控土地的供求关系,在土地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增加土地供应量;在土地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实施土地收购并控制土地的供给量‘”。

荆月欣、宋家敬(2006)综观学者对该制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的总结,大体上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制度对土地和房屋的宏观调控作用,更有效地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第二,改变土地供应模式,优化投资环境,杜绝土地市场的暗箱操作;第三,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第四,保护耕地。

陈士银(2007)认为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绩效增强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增加了政府土地收益,支持了国企改革。

四、关于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价格影响的研究

1.城市土地储备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实行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同时政府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通过控制土地的投放量实现对土地价格宏观调控,平抑地价,减少过度投机,从而稳定整个土地市场,避免大起大落的泡沫经济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

2.政府过于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在土地招拍挂过程中,有意限制土地供应量,抬高土地价格。实施土地储备制度以后,土地集中供应带来的可观的土地财政收入对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诱导作用。加剧了部分地方政府“以地求财”的行为,导致土地价格的非理性上升”。

3.戴双兴(2008)认为,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以后,虽然地价有所上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房价的上涨,但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所引起的地价上涨要么属于地价的合理回归,要么是由于土地资本的投入导致土地产出能力提高引起的,都具有合理性。而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土地增值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所引起的土地价格上涨则是由于土地制度不够完善所致。因此,土地储备制度并不存在推动地价上涨进而导致房价上涨的内在机制”。

五、关于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对策的研究

赵辉(2009)总结对策为:第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二,广开渠道、多措并举筹集储备资金。第三,建立公平、透明的土地储备补偿标准。第四,建立统一的土地供应市场,把土地储备做大做强”。

刘洪玉(2008)认为,开发商要理性看待企业经营的收益和成本,采用远视预期和理性预期的思维进行投资决策,防备未来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进一步提高经营性土地供应的透明度,尤其是加强经营性土地供应计划对市场的引导功能,提高其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引导合理市场预期,防范系统性市场风险。

黄若愚(2009)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土地储备评价制度。该土地储备评价制度包括土地储备规划评价、土地储备年度计划评价和土地储备项目评价。土地储备规划评价和土地储备年度计划评价是主要针对土地储备规划方案进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价。土地储备项目评价是主要针对年度储备地块进行的可行性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保障储备项目决策的政策、经济、技术、生态、社会、资金和操作层面的可行性-。

曾忠平等(2008)通过对土地整理、征用、收购、收回、置换、储备、开发、招、拍、挂等活动进行分析梳理,优化储备交易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借助信息通讯技术(ICT)与GIS技术,以需求为中心设计功能模块,为储备土地的交易业务、交易信息发布、交易政策公示、政策咨询等提供灵活安全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途径的统一技术支撑环境,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条块分割的制约,跨越现有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方便政府、企业、广大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参与交易活动,提高土地储备交易工作的效率,实现对储备交易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保证交易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

何芳(2007)提出应编制土地储备规划、创新土地收购方式、引入PPP前期开发模式、建立土地储备评价制度、完善储备资金融通法律程序、实施土地刚性储备和弹性储备等思路。

支春友等(2007)提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思考:改变立法结构,变实施条例为管理条例;改变授权方式,变行政委托为法律授权;确立规划优先的原则,理顺规划与储备的关系;明

确公共利益的范畴,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建立先买权制度,扩大储备土地的来源。

在资金筹集方面。张建利(2008)建议在我国实施土地储备证券化融资。土地储备证券化融资是指以土地储备收益作为担保发行证券,在不丧失土地产权的前提下,利用证券市场的功能,将不可移动、难以分割、不适合小规模投资的土地转化成可以流动的金融资产,是一种非负债型的全新融资方式。有利于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分散土地储备风险,规范土地收益的管理。

郭斌等(2008)则认为土地储备信托投资基金可以有效地、长期地解决土地储备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从基金管理人的定位、发行方式、投资方式、资金运作模式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土地储备投资信托基金的运营模式进行了研究。

六、评述

综上所述,各界学者对关于土地储备,制度的背景、内涵界定、特点作用、对土地价格影响、及完善对策的研究已较深,而在土地储备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的分析和其他的视角分析不足,尤其是基于伦理经济学的分析出现空白领域,今后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以便于土地储备更好的发挥调控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强,崔健,土地储备制度新规对我国土地制度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f4).

[2]丁洪建,吴次芳,徐保根,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中国土地储备制度产生与发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V01,17(4):14~19,

[3]王小映,我国城镇土地收购储备的动因、问题与对策[J]改革2003,5:24—30,36.

[4]卢新海等,城市土地储备供应方式的创新[J],中国房地产,2005(3),

[5]杨继瑞等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2,(3).

[6]邢元志等,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1(3).

[7]张文新,城市土地储备对我国城市土地供求与地价的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6),

[8]荆月欣,宋家敬,土地储备经营的法律程序与监管[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第13—19页.

[9]陈士银,周飞,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绩效、困境及其完善[J],城市问题,2007,(2),

[10]卢海阳,成春龙,土地储备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国土资源情报,2009,(9).

[11]蔡运龙,蒙古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地理科学,1999,19(3):198-204,

[12]刘彦随,山地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1999,19(6):504—509,

[13]戴双兴,构建政府主导型土地储备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4]赵辉,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9,(18)

[15]刘洪玉,任荣荣,开发商的土地备与竞买行为解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2),

[16]黄若愚,焦柱,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17]曾忠平,李宗华,黄河,卢新海,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环境下土地储备交易系统建设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3).

[18]何芳,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创新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23(11).

[19]支春友。陶德玲,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20]张建利,土地储备证券化融资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6).

土地储备制度中的“土地经济” 篇7

当前, 中央将遏制房价持续快速上涨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中央政府及各部委陆续出台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出台, 调控效果初现, 大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初步得到遏制。但在一线城市房价未见明显回落的情况下, 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涨幅依然, 房价的涨跌陷入拉锯状态。笔者认为目前房价难以实现合理回归的真正原因在于调控政策没有触及根本, 其源头应该是现行的土地储备制度的不健全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现象。下面对这两个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思考。

一、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政府部门以推高土地价格而获得最大化土地收入, 并且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就是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出现“土地财政”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分税制体制下地方收入与支出责任的不对等, 地方政府缺乏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分税制改革后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主要归地方所有, 可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 于是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储备制度推高土地价格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土地收入。最为关键的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是GDP, 所以为了政绩工程肆意挥霍本来有限的地方财力, “缺钱”和“政绩压力”使得地方官员把目光转向了预算外的卖地收入。土地储备制度使得地价飙升, 高地价推升高房价, 高房价又掏空了百姓的钱包, 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繁荣又拉高了GDP, 苦的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促使政府在经营管理城市土地上的目标变成获取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在土地供给垄断和土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条件下, 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导致了土地价格的高涨。而土地价格上涨成为房地产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

二、现行土地储备制度

我国各地实行的土地储备制度, 职能范围基本上是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 将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的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所有权予以储备, 并对储备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后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 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储备制度的特征:1、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给, 由土地储备中心行使政府职能控制土地一级市场;2、对已储备的土地采用“招、拍、挂”市场化运作方式供应土地;3、一次性缴纳未来若干年的土地出让金的“批租制”;4、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5、土地收储出让时间短、收益高、效率快。

三、如何妥善解决“土地财政”

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划分层面而言, 分税制使得中央把桌面上的阳光收入 (即税收收入) 的大部分拿走, 而地方政府则只能另辟蹊径大搞“土地财政”。虽说中央会通过税收返还等形式把相当一部分财政收入返还给地方, 但这种随机性可想而知。财权大幅上收, 事权层层下放, 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矛盾日益严重, 导致目前大部分市县政府的财力极度依赖土地财政。就深层原因来说,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一直是“以GDP为纲”, 而房地产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拉高GDP, 因此地方政府积极实施土地储备制度, 既可以增加土地财政收入, 又可以拉高GDP。所以要解决土地财政, 首先是要把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从只看GDP转向“重民生”!重点就是聚焦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交通、文化和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与改善;第二是根据财政部的统计, 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支出大头是城市建设, 建议中央财权下放或增加地方城市建设的资金投放;第三是将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交由中央统筹安排使用, 或者将土地出让金收入大比例上缴中央;第四是借鉴外国政府的做法, 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 这样既能确保政府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 也能体现一定范围的公平性;第五是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土地储备制度。

四、如何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1、适应我国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战略, 依法加快供地进度,

在保护耕地的同时, 通过各种增减挂钩方式, 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 扩大城市土地供给。

2、改革土地出让方式, 不以土地价格的高低作为竞争标的, 由价格主导向双向定价转变。

如限定土地价格, 竞价商品房销售价格。

3、将土地批租制转换为年租制, 区分土地使用权人, 并与房产税、物业税合并征收。

彻底解决开发商的“捂地惜售”和企业的商业用地、工业用地“闲置”现象。

4、采取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 迫使目前规模庞大的存量空置房尽快投放市场, 扩大被人为收缩的住房供应。

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 对房地产转让的增值收益通过税收政策调节, 以购买和出售的差价为计税基数, 涨价幅度越大税率越高

5、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商品房建设配建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 每个城市每年按其经济发展水平承建一定数量的廉租房。

6、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储备资金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土地储备资金来源主要为初期启动资金、商业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金提成三部分, 其中银行贷款占65%~80%。一旦宏观调控政策再行趋紧, 房地产价格随即大幅回落, 由此可能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应该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储备资金支持体系, 包括财政拨款、发行债券、收益提成、保险基金等。

7、建立健全土地储备的法律体系。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探讨 篇8

1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意义

1.1有利于有效保护耕地

以往的城市土地主要的控制权都在用地单位, 而政府在工作中主要是借助把农用土地变为国有土地来对土地市场进行适当的调整, 郊区农地在城市发展中被占用, 所以耕地的数量在不断的降低。所以在很长时间以来, 能够用来征地的农用土地数量也明显的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城市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此外还要对城市的储备土地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可以很好的转变我国的土地调节模式, 这对耕地保护而言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2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

当前政府在工作中还要科学的制定土地的税费政策以及行政方针制度等。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主要是对土地的资金运作和土地的存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样也有利于政府充分利用市场的运行机制来对土地的供求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控。借助当前常用的运行机制, 政府可以更好的开展土地的经营工作, 这样也就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所获得的基本财政收益。对土地价格的波动也能进行适当的控制, 这对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3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筹集城市建设基金

在土地储备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合理的应用运作基金, 对存量土地进行统一化的垄断处理, 这样就可以十分有效得对隐性市场加以调整, 此外还能对灰色交易加以控制, 防止一些寻租的状况, 确保政府可以获得更高的土地收益, 确保国家财政建设, 避免了抵押贷款。此外, 土地储备机构还可以采用已经储备了的土地资源开展抵押贷款活动, 这些方式在实际的工作中都可以有效的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也能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1.4有利于《土地管理法》的贯彻实施

当前所执行的《土地管理办法》规定了国家对土地实行的几种主要的制度, 在土地储备制度建立之后, 借助对土地基金的多种运作, 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回收, 同时还能根据供需的要求调整土地的供应, 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土地资源的总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此外也可以对整个市场进行规范, 保证其他制度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和实施。

1.5有利于防止过度炒卖地皮, 确保政府对国有土地的合法收益

在土地市场发展当中, 我国的土地高价买卖现象非常明显, 这对土地市场的运转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同时在国有资产的收益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甚至还有可能会流失, 在建立土地储备制度后, 在法律的层面上就确定了政府对土地资源优先买卖的权利, 在实际的工作中, 如果需要购进一定数量的土地, 我们就需要将这一部分的土地划归到政府的名下,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炒卖土地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土地市场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规范。

2建立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

2.1土地银行计划的实施主体

因为在土地征收、规划以及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非常细致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土地银行计划在实施之后通常都是政府指定的机构或者是政府空控股的公司来负责执行的, 比如说斯德哥尔摩市的财政厅不动产委员会在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选择符合使用要求的土地, 确定征收土地的具体范围, 同时还要和土地使用者商讨土地转让价格, 同时还要筹集资金, 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主要是要对土地进行开发和管理, 对较大的项目还要进行科学的规划。

2.2土地银行的运行机制

土地银行就出现在欧洲。从20世纪初期, 很多欧美国家都创建了土地银行, 而不同国家设立土地银行的原因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土地银行在运行机制上是非常相似的。土地银行在运转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一个是土地收购, 一个是土地储备, 一个是土地出让。首先是土地收购。市政要比开发商先从分散的土地所有者手中购买土地资源, 这样就可以拥有大量的可开发土地资源。比如斯德哥尔摩政府就掌握了整个城市市区两倍的土地面积, 其中, 很多都是几十年之前以农地或者是农地的价格来收购的土地。在这一过程中, 筹集土地资金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很多国家都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 斯德哥尔摩政府就采用四种渠道进行筹资。首先是政府拿出税收的一部分资金来当作其原始资金。其次是这还能光伏贷款, 贷款的部分主要是国家养老保险储蓄金。再次是银行贷款最后一种是经过瑞典银行购买工债。其次是土地储备。政府从土地所有者当中获得土地之后不即刻出让自己手中的土地, 通常会将其储备一段时间, 在一定的时期之内, 转让的土地只是土地银行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前期已经开发了的土地, 很多还没有做好规划的土地资源会以储备的形式来保证未来的开发需要。同时在开发条件还不是十分成熟的条件下还要继续的使用。一般, 政府收购的土地和出让的土地在数量上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比重, 对于那些已经投放到市场当中的土地, 政府一定要对土地进行全面的整理, 保证前期开发的质量。再次就是土地出让。土地出让也是土地储备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按照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要, 政府要将那些已经储备一段时间, 并且已经做好前期开发工作的土地分批次的向市场上推送, 土地出让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个是出售, 一个是出租, 其中, 出租更为普遍。比如说1971年的荷兰土地银行出租或者是出售了31.6%和69%的土地, 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希望土地在升值之后最终能够以相对较高的利润来出售, 此外, 由于房屋所有者不需要在土地上进行大量的投资就可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土地出租的期限按照土地性质的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3结论

在城市土地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土地储备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这一制度在建设的过程中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土地市场的规范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意义, 在创建该制度的时候, 其还需要改进很多内容, 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学习先进的知识及技术。

摘要:当前, 我国的土地制度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补充性的新制度,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但是, 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因此, 其还需要对较多的内容加以改进和完善, 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其加以探讨。

关键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建, 戴双兴.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与地价上涨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8) .

济宁市城区土地储备制度研究 篇9

关键词:土地储备,济宁市,政府调控

引言

土地储备最早起源于1896年的荷兰, 20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实行土地储备制度, 1996年上海进行土地储备试点工作, 此后各地城市也纷纷推行土地储备制度, 并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研究, 不断完善城市土地收购制度的运作模式。由于不同城市实际情况不同, 各地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也不同, 实际运作模式也有所不同。综合分析目前国内正在实施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的运作模式及机构设置特点, 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市场政府混合型三种模式。

1 研究区概况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地处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 东经115°52′-117°36′, 北纬34°26′-35°57′。东连临沂, 西接菏泽, 南邻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 北面与泰安市交界;南北长167千米, 东西宽158千米, 总面积11, 194.27平方千米,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13%。属鲁南泰沂低山丘陵与鲁西南黄淮海平原交接地带, 地质构造上属华北地区鲁西南断块凹陷区。全市地形以平原洼地为主, 地势东高西低, 地貌较为复杂。

2 研究方法

本文以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 结合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二元结构和土地使用权的历史遗留问题,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城市土地储备的发展模式和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

3 济宁市城市土地储备运作过程

济宁市城区内的所有土地储备工作以济宁市土地储备中心为主, 各区政府、管委会、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实行统一收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融资、统一出让的“五统一”土地储备管理模式。济宁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拟储备地块, 均纳入市级土地储备库。实行先储后供、收供分离的土地储备和供应模式。在总结经验和协调相关部门关系的基础上, 济宁市政府初步规范了土地储备体系的运作模式和程序, 大致分为土地收储、收储土地管理和土地供应准备、土地出让三个阶段。

3.1 土地收储

土地收储范围为:1) 经认定为闲置土地且闲置时间超过两年的土地;2) 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且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未申请续期或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土地;3) 济宁市城区范围内所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破产企业和其他划拨土地使用者, 因城市规划调整、迁移、解散、撤销、破产等原因不再使用的土地;4) 以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使用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者申请收购、有偿收回的土地;5) 以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使用土地的土地使用者, 因城市规划调整、迁移等原因不能再使用的土地;6)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工业企业, 经市政府批准实施“退城进园”的土地;7)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工业企业, 经市政府批准实施“退城进园”的土地;8) 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9) 政府依法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后取得的国有土地。

3.2 收储土地管理和土地供应准备

完成土地征收的集体土地、依法收回、收购的国有土地、完成房屋征收的国有土地及其他可纳入储备的土地, 在土地供应前由具体组织实施土地收储工作的单位负责管护、承担管护费用、处理管护期间发生的一切问题。具体组织实施土地收储工作的单位可临时利用管护土地, 但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在土地供应前应进行土地权属调查。对产权清晰、申请资料齐全的储备土地, 可直接申请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的土地即为具备土地供应条件的土地。

3.3 土地出让

具备土地供应条件的土地, 可根据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实施土地出让。济宁市城区内的土地出让由市土地储备运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市局建设项目会审会议进行决策。土地出让分为协议出让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4 结果与分析

目前, 有关济宁市城市土地储备的理论研究较少, 对土地储备的功能、理论基础与运行机理等理论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入, 来自于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也较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健全; (2) 土地储备机制的有效运作缺乏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3) 资金筹措、资金运用和风险控制机制有待完善。

4.1 土地经营领导机制不健全

目前, 全市市县政府行政首长负责的土地决策机构还未建立起来。以行政首长为考核对象的土地经营目标考核和问责机制还没有建立, 土地经营的宏观政策保障体系尚未完善, 部门分割、政出多门的现象依然存在, 部门之间、市区之间良好的协调配合机制尚未形成, 土地经营的规划、计划等宏观管理机制有待建立。

4.2 集中统一的收储经营体制不健全

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供应, 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的经营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多头供地现象突出。土地市场运作融资功能和法人资格还不到位, 资金运作环节多, 效率低, 效益低。征地拆迁的属地化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拆迁难度大, 造成土地收储规模小。市区土地收益分配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土地市场的信息披露和公开化程度低, 土地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完善, 土地有形市场尚未完全建立, 仅有招拍挂的土地进入了土地有形市场。

4.3 土地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监管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各类用地的批后监管没有到位, 土地供应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 土地巡查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土地非法交易特别是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的问题还非常突出, 违章建设、非法建设屡禁不止, 土地收益流失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遏止。

5 结论与讨论

5.1 法定土地储备开发模式

我国《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出台, 为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在土地储备制度的具体运行操作上, 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对土地储备机构的强制收购和优先购买权缺乏详细的规定, 一些城市只能通过地方行政政策来限制土地协议转让, 并规定储备机构拥有土地的强制优先收购权。为了使土地储备顺利实施, 立法机构必须制定颁布一系列法律加以配合,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保证土地储备正常运行。

5.2 创新融资渠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全国各地的土地储备机构都承担了大量的土地融资和土地征收出让业务。当前各地土地收购储备资金, 大部分依赖银行贷款, 且所占比例相当高, 一些城市的贷款比例已经高达95%。城市土地储备机制的运行必须以连续的资金流为保证, 但传统融资渠道, 如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已不能满足当前城市土地整理及开发中巨大的资金需求。要大力创新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融资渠道, 以加强土地储备机构抵御各方面风险的能力。

5.3 科学规范的城市土地储备管理模式

优化土地储备管理系统的结构, 通过代理经营方式实现土地储备经营主体实体化, 完善土地储备发展公司的运作模式, 法定针对不同储备对象采用不同的储备方式, 尽量缩短实物储备的周期。

参考文献

[1]冷宏志, 宫玉泉.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垄断存量土地供应 (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崔永亮.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国土经济, 2003 (12) .

[3]孙红亮.中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篇10

土地储备, 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 对通过收回、收购、征用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 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 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储备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等作用。从价值分析的角度上来看, 土地储备制度主要有三大价值:

其一是土地储备制度凸显出效率价值。通过对土地的集中管理和统一使用, 实现土地的价值, 并可以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同时, 随着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 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于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实现全社会各类资源的高效运用。

其二是土地储备体现了公平价值。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市场资料, 在土地所用权人和使用权人之间不断进行着利益的分配。土地储备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参与的制度, 将土地的收购、储备、交易以制度化, 并且通过一级市场垄断收储, 二级市场竞争化交易的形式为土地的流转提供支付保障, 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以杜绝市场主体恶意进行囤地的现象。 (1)

其三是土地储备制度具备着秩序价值。土地流转过程中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权利主体, 政府在土地储备制度中, 利用一系列制度创设, 在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和受益者之间建立了合理化的利益平衡机制, 保证了交易安全和土地权能的顺利实现。此外, 由于国家掌握了土地交易的一级市场, 也能够对于土地征收过程中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合理的规范, 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共赢。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 这势必要涉及到大量土地的流转和使用。我国的具体实践也说明, 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能够有效的培育土地市场, 提高政府在土地流程过程中的宏观调控能力, 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理顺市场主体在土地流转环节中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对于旧城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现行的土地储备制度分析

当前,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储备制度, 各地纷纷探索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形式, 综合说来,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 政府在实施土地收储时并不采用强力推行, 主要是依靠土地发展中心与用地单位的协商情况, 关键在自身与用地者的谈判协商能力、信誉和实力。二是以杭州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明文规定市区范围内的土地均纳入土地储备体系之中, 由政府单方进行收储, 并经由土地储备中心统一向市场投放, 其他市场主体不能直接收储土地。三是以武汉为代表的市场与政府并重模式, 政府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收储土地, 但不实行强制回收, 同时也允许其他土地使用者经政府许可后在公开的土地市场上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 (2)

通过现有的土地储备制度, 一方面政府能够将投入的储备资金转化为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 保障了政府投资的安全和收益; 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收储制度, 完成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增加土地的附加值。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小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发展, 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制度目的。

但是这三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为土地的顺利流转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但是在实践中土地储备制度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乃至异化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在现行的三种模式之中, 政府在土地收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其既是土地收储规则的制定者, 又是土地收储市场行为的参与者, 存在着监管主体与交易主体混淆的双重身份, 管理者的维护交易公平职能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难免发生冲突, 有可能人为的造成市场供求失衡。

二是土地收购补偿制度有失公允。现行的土地储备补偿制度中, 收储的双方是政府和公民个人, 两者之间的地位并不对等, 尤其是农村集体土地收储过程中, 农民基本上没有流转自己土地的自主权, 无法自行决定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他人而获得收入。且在收储过程中的分级补偿制, 难以体现不同土地之间的差异性, 无法在价格上予以区分。

三是土地收储机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现存的土地储备中心多为事业单位, 其既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 又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交易活动, 拥有者庞大的资金实力和土地资源, 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但是对于该部门的监管不论是从监管机构还是从监管法律都有所缺失, 无法承担完整的监管工作。 (3)

四是土地储备融资渠道狭窄。土地储备中心在收储过程中的资金来源, 除了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之外, 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的贷款, 其比例一般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甚至超过百分之九十, (4)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融资成本较高、融资风险较大, 对于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

三、完善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路径选择

( 一) 转变政府角色, 确定土地储备的公益属性

要注意转变政府的角色定位, 其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应当凸显土地储备行为的公益性。政府进行土地收储的目的只应当是为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不能掺杂入市场经营化的成分, 利用土地的收储与在一级市场中的交易差价进行牟利, 避免“土地财政”的出现。在土地储备过程中, 应当注重保障公民的合法土地权益, 尊重相对人的市场主体地位, 强制行为应限制在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应当”及“必须”的范畴之内, 划清公私权利的行为边界, 实现土地权益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 (5)

( 二) 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平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土地日益并入城市之中, 这也就带来了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 为了保证广大农民的土地权益, 有必要设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在该平台上完成农业生产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农村集体土地的交易, 当然在交易过程中要注意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守住耕地红线不越界。对于国家允许进行流转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该平台内也可以实现自由的交易, 农民通过农村土地交易平台, 将闲置的土地出让, 加快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 今后对于农村土地的征收、征用也可以通过交易平台协商补偿标准, 保证交易过程的透明化和公平性, 避免出现损害农民的利益的行为。 (6)

( 三) 实现土地储备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土地储备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量十分巨大, 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无力完成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的需求, 因此需要建立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融资体系。除了传统的依靠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之外, 还可以允许国家管理的公共资金例如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进入土地收储领域, 既解决了土地收储资金的来源问题也有助于实现公共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 在土地储备形成规模化效应后, 可以通过发行土地债权、股票等方式募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减轻巨额银行贷款的风险和利息压力, 保障土地储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 四) 制定合理的储备土地补偿制度

在土地收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保障土地权利人的现有利益, 建立市场化的价格评估机制合理确定土地价格, 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土地权利补偿与安置补偿相分离的制度, 在考虑土地权利补偿时要根据土地权利人所实际享有的土地权利, 通过市场化的途径确定补偿价格, 偏重于市场性; 在确定安置补偿费用时要根据土地权利人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 偏重于公益性和福利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农村土地进行收储时, 应当注意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 做好相关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确保其不因失地致贫。

摘要:实行土地储备的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一级市场内土地的管理, 我国现行的土地储备制度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弊端, 需要从明确政府定位、改良补偿标准、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予以改善,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储备,补偿

注释

11吴东仙, 罗思荣.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思考[J].杭州商学院学报, 2002 (5) :32.

22 冯庆福.土地储备法律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 2006:32-34.

33 韩晓霏.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问题及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 2009 (10) :25.

44 李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法律储备法律制度的重构[J].东吴学术, 2011 (1) :100.

55 卢新海.中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1.

储备制度 篇11

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国家储备林是长短周期相结合、一般树种和珍稀乡土树种相结合、新造林和现有林改培相结合,集约化培育工业原料林和定向培育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的新工程。

建设国家储备林的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提出建设国家储备林,这是新常态下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的方式“去短板”的一项新举措,对于促进林业改革发展、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必要性看,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木材供给结构调整。正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结构性改革”指出那样,我国林业发展同样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即木材供给总量问题与供给结构问题并存,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解决木材供给总量不足和大径级用材结构性短缺问题,必须按中央要求,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林业局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把人工林木材供给从一般树种速丰林,向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和储备长周期的珍稀和大径级用材林转变,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扩大中高端品种供给。这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从重要性看,必须通过国家储备林等工程建设“补短板”。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木材供给全面转向以人工林生产为主的标志,具有重要转折意义。

一是我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急剧减少木材产量,木材供需缺口持续增大。二是我国人工林每亩年均生长量0.28立方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一半,每亩森林蓄积量6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三是根据国际国内经验,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模式对路,实施科学经营,质量精准提升,我国现有林地林木生产率完全可以提高50%以上。

从特殊性看,国家储备林具有多种功能。国家储备林的目标是培育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具有能力储备、立木储备、定向储备的特点。

一是不同于一般物资的商品储备,国家储备林不直接具有商品或货币属性,经过采伐加工才能上市流通。国家储备林储备的是可预期的树种及其生产能力。二是不同于一般物资有损耗的实物储备,国家储备林是活的立木资源,在采伐前具有森林碳汇等多种生态功能,采伐后才具有木材功能。三是不同于一般物资贮存在特定的仓库,国家储备林是在野外开放的林地上,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具有改善树种结构,提升森林质量的功能。

综上,人多地少、缺林少林,是我国的国情、林情,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木材消耗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高。随着天然林全面停伐,木材缺口进一步增大。

当前,我国木材“总量不足、效率不高、结构失衡、进口受阻”,资源结构性短缺十分突出,原木进口断供风险逐步加大。用占全球5%的森林面积和3%的森林蓄积,支撑占全球20%人口日益增长的木材消费需求,我国森林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所以,增强我国木材安全保障能力,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立足国内,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林业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要工作。

推进国家储备林 建设方面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从基地建设、融资创新、制度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一是稳步推进基地建设试点。2012年,在水光热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南方7个省(区),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2014年将建设范围扩大到福建等15个省(区、市),划定国家储备林1500万亩。截至2015年底,落实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8.36亿元,用于国家储备林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面积2990万亩。

二是推进国开行贷款项目。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创新国家储备林投融资机制。首个试点省(区)广西一期项目建设国家储备林750万亩,项目总投资126亿元,申请银行贷款100亿元,建设单位为13个区直林场和2个国有企业。同步推进天津、云南、福建、河北等一批重大贷款项目。2015年12月底,天津市蓟县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签订3亿元贷款合同。

三是构建国家储备林制度。为落实中共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2015年,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方案》明确了国家储备林建设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涉及10多项制度办法,是国家储备林实现系统化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保障。

四是加强核查监测和科学管理。2015年,在福建、江西等7个重点省区,组织开展了首次国家储备林划定、集约人工林培育和现有林改造培育核查工作。借鉴世行贷款项目有益经验,总结了包括43种模式57个案例的高效培育模式和珍稀树种混交林改培等模式,推进建立国家储备林培育经营标准体系。

在政策争取上,2015年国家林业局办公室与财政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资金,合力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探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去年底今年初,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又联合发文,共同推进以金融创新,支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在现有投资政策上,一是现有林改培一般树种大径材,中央基建补助300元/亩;改培珍稀树种,中央基建补助500元/亩。二是集约人工林栽培新造一般树种大径材中央基建补助300元/亩;新造珍稀树种中央基建补助500元/亩。三是中幼林抚育及造林补贴实行中央财政补贴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森林抚育100元/亩,造林补贴200元/亩。

进一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工作重点

当前,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发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国家林业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国家储备林纳入《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要求,推进建立系统完备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一是落实《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推进制度建设。按照中央改革办工作部署,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这是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的框架和指南。下一步要逐条落实《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各项工作,出台《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从政策法规、现代工程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科技支撑制度等方面,理清20余项制度建设内容,明确牵头单位、完成时间等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落实一批建设项目。继续协调争取中央资金,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贷款,在落实广西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同步推进云南、天津、福建、河南和湖北等省份项目;制定储备林贷款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继续协调农发行,加快推进利用农发行贷款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工作。努力将国家储备林建设纳入抵押补充贷款专项基金等支持领域。

三是制定出台规程办法,推进科学管理。借鉴世行项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模式和经验,研究推广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制定出台《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研究完善《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修改完善《国家储备林基地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着手研建集国家储备林和国际贷(赠)款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系统。

储备制度 篇12

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是万物之源, 目前各大城市地王频现, 国家强力调控, 而许多地、县级市却并没有真正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储备资金不足, 招拍挂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大量改制企业土地闲置, 新建开发区蚕食耕地现象严重, 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禁令人担忧。消化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深化改革、规范土地市场是土地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工作之一。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加大土地收储力度, 盘活存量土地, 对规范土地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更是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有力手段。

一、土地储备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市场中对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

土地资源配置需要积极的政府干预管理, 而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目前许多房地产市场在土地供应上没有完全调控好, 一定程度上造成房地产空置及土地价格上涨。推进市、县级土地储备制度, 政府可以更好的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 通过合法的运作机构, 将分散的土地使用权逐步归集于“土地储备库”,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发展需求, 对土地的供应数量、结构、价格、时间等进行有效控制, 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定时供应土地。

2、改善土地供应方式和手段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地储备库”的土地, 必须有计划的做好供一个土地的前期开发工作, 使生地、毛地变为“熟地”, 并具备建设施工条件。这样在土地出让时就有条件做到“熟地”出让, 与现行的国际惯例一致, 免去建设开发商对前期开发的担忧, 缩短开发周期, 必然受到欢迎。同时“熟地”出让时, 各种因素明朗化, 各种技术参数明确, 有利于“招标”“拍卖”方式的推行, 从根本上减少协议出让土地, 有利于土地管理使用制度的改革深化, 规范土地交易行为的统一管理, 既能有效遏止土地非法炒卖和隐蔽交易,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又可体现土地一级市场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土地储备的原则及范围

1、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原则。

(1) 等价有偿原则。在土地收购过程中, 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要按等价有偿的原则, 依据有关规定给原土地使用者以适当补偿。

(2) 土地效益最大化原则。在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 采用市场竞价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 实现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

(3) 公平原则。在收购储备过程中, 不得因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身份、地位、所有制等不同而采取歧视性待遇;也不得给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之外的特殊优惠。

(4) 主动公开供地原则。要建立国有土地信息发布制度, 公开土地交易信息, 确立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形式土地使用权卖方市场。

2、土地收购储备的范围。

(1) 经依法批准转用、征用后的土地;

(2)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土地;

(3) 土地使用期限已满被依法收回的土地;

(4) 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

(5) 依法没收的土地;

(6) 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或其他原因调整的原划拨的国有土地;

(7) 因实施城市规划, 政府指令收购的土地;

(8) 所有用于房地产开发 (经济适用住房等国家有特殊政策的除外) 的土地, 一律先进政府储备库, 然后进入市场, 不允许企业私自进行土地招商。

(9) 其他应进行储备的国有土地。

三、加强资金管理

对于储备土地资产营运监管, 由国土管理部门对被授权经营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储备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被授权的土地储备机构必须对土地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提供月报、季报、年度报告;土地储备资金收支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综[2007]17号) 的规定。并同时成立资金管理委员会, 由委员会、财政、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共同行使组合印鉴。必须印鉴齐全, 负责人签字后方可使用储备资金。

四、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城市土地供给是及其有限的, 因此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根本点是盘活存量土地。随着城市的发展, 以及项目招商的不断推进, 势必存在供求矛盾。必将导致蚕食城市周边土地。完善地、县级土地储备制度, 统一供地, 盘活存量土地, 对保护耕地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双辽市为例, 新建辽东开发区, 一期项目要求供地最少80万平方米, 其中包括新建道路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双辽市区目前可以盘活土地要远远高于80万平方米的数字, 而且道路以及基础设施齐备, 使用盘活土地不仅能免征集体土地保护了耕地, 而且还大幅度的削减了投资, 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对市、县级储备工作由信息储备开始, 如双辽市将市区按街道分为5个区, 对每个区的改制企业等可盘活、需盘活的土地建立完整的信息库;对已经出让、租赁的宗地按年限分别纳入信息储备库;对于新建项目用地, 首先在信息储备库中调档, 优先在信息储备库中协调供地。

五、推进廉政建设

上一篇:实验实训环境下一篇:国家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