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风险

2024-09-22

储备风险(精选10篇)

储备风险 篇1

医疗保障制度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选择,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在多个国家实行的制度,在我国已经全面推开。随着医疗保险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统筹基金的累计结余也成了社会各界和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如何衡量和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的抗风险能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的现状

(一)医疗保险起步晚,期初统筹基金结余率偏高。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政府部门在制定医保政策时遵循谨慎性原则,为了确保基金不出险,制度改革初期药费的报销比例保持在较低范围。笔者所在的县级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2001年3月正式启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期参保人群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当时的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处于基金积累阶段,因此当年统筹基金的结余率高达73%,随着政策的逐步调整,统筹基金当年的高结余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具体数字见下表:

(二)片面的以基金的累计结余数作为政策调整的依据。

较高的基金累计结余给社会层面带来的错觉是:一方面医疗保险基金大量结余,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医疗待遇偏低,个人负担较重。由于基金的累计结余数一般通过行业报表获得,而行业报表中所反映的累计结余数应是正常收支形成的结余和一次性补缴收入形成的结余,报表所反映的数字往往偏高。因此仅凭医疗保险累计结余数判断基金结余的高低相对片面。截止至2009年底,笔者所在的地区十年间统筹基金已形成累计结余1.46亿。面对较高的基金结余,迫于政府、审计部门及社会舆论的压力,2007年至今,笔者所在地区的医疗保险政策每年都进行了不同幅度的调整。一方面,退休人员可报销费用的报销比例高达98%;另一方面,政策已无上调的空间,高报销政策打破了收支平衡,给基金的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非典”来袭、SARS病毒大肆传染时,给医疗保险基金敲响了防风险的警钟一一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医疗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它到底有多大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强的支撑能力?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如何在确保基金长久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

二、建立风险储备金制度,加大基金抗风险能力

面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现状,建立储备金制度已势在必行。事实上,笔者所在地区目前为止还未落实具体的风险储备金制度。如何建立风险储备金制度:

(一)明确界定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的水平。

建立风险储备金制度首先要对统筹地区的基金结余处于何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目前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余率水平的衡量标准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09]67号)的有关规定:除一次性预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外,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原则上应控制在6-9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累计结余超过15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的,为结余过多状态,累计结余低于3个月平均支付水平的,为结余不足状态。

上述指导意见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难度。1、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当年收入与不足年限一次性补缴的收入包含在当年收入中,最终形成的累计结余难以区分当年收入与历年补缴收入。2、月平均支付水平的基数如何界定?以上月支出数还是以测算期前12个月的平均支出数作为基数,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做法也不统一。

笔者建议在具体实务操作时可分步进行:首先,结合业务软件,在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中剔除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在行业报表中增加附注栏,专门用于妻儿老小基金累计结余的构成情况。其次,以前一个月的统筹基金支出数作为基数测算平均支付水平。最后,根据计算结果结合《指导意见》确定所在统筹地区的基金结余状态。

(二)建立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储备金机制

笔者认为,《工伤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储备金制度,医疗保险基金也可以参照建立储备金机制。在保证基金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根据年度参保人以及未来参保人员的实际生活水平、参保人员的发病率及医疗费用的增幅等指标,确定结余率的控制的范围。

实际操作中,如果统筹地区基金的结余水平为正常或过多状态的,可提取风险储备金。通过建立风险储备金,合理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医疗保险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对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的理解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单纯的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降低基金的结余的方法势必会爆发基金支付的风险。因此,要科学地进行分析,了解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的实际构成,通过建立储备金制度,有效增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医疗保险基金长期平稳地运行。

储备风险 篇2

来源:中国地产投资网

目前,“经营城市”的理念已成为各级政府领导的共识。“经营城市”主要靠合理的规划和城市土地资产的经营来实现。土地收购储备作为政府经营土地资产较理想的工具应时而生。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土地收购储备对调控土地价格,加强土地合理利用,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为国有企业的改制、保障人员分流提供资金支持,维护社会稳定;以及通过储备土地的出让、转让所获得的巨额收益,增加城市建设资金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土地储备管理正在各地蓬勃展开和不断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土地储备工作,规范其运作和管理,使其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对土地储备管理运作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对土地收购储备中隐存风险的研究,很有必要。

一、土地收购储备风险的成因分析

大多数的土地储备运作过程是以政府制定的统一补偿价格从原土地使用者手中进行收购,土地储备机构通过融资(主要是银行抵押贷款)获得资金,支付土地回收补偿费,收购储备地块;再经过房屋拆迁、土地整理、储备土地的管理等环节,向政府申请出让或转让地块;土地出让后,土地储备机构收回成本同时获得少量的土地基金,巨额的级差收益上交财政。从上述的运作过程以及土地收购储备的实践,可以看出土地储备有以下特点:①“垄”而不“断”性。所谓“垄”是指一个地区只有一家土地储备机构,没有其他机构或单位来竞争其土地储备职责和任务,因而它具有获取超额利润的基础。不“断”是指土地储备机构在回收地块的选择、收购价格的确定、土地出让的时间等方面都没有完全掌握主动权,属一种在被动状态下进行的收购储备。不“断”性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为了照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往往在土地方面“开口子”,该进入土地储备的不进入,以其他形式变相土地储备。如以项目开发换取土地。从目前看,土地储备要获得垄断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②具有“超市场”性。土地储备的行为既不属于一级市场,也不属于二、三级市场,它可以收购行政划拔土地,可以收购已出让的土地,它是行政划拔土地、出让土地的终结者,同时经过储备,又是新一轮一、二级市场的基础。③经营性。土地储备机构是单独核算的独立法人,不但要进行土地收购成本的核算,还要进行融资成本、拆迁成本、土地整理、储备管理成本以及储备土地的再利用的核算。经营得好,储备土地收益就高,经营得不好储备土地的收益就低。因此经营土地是土地储备机构的主要内容。④微利性。储备土地出让后,储备机构除收回成本或收取少量土地基金外,没有其他利润产生,在政策定位上性的。⑤平等性。它主要体现在被回收主体与土地储备平等的,在自愿或主动要求回收的基础上签订回收协议,而制回收。从目前看土地储备机构没有在一定条件下强制征职责。

不论从土地储备的实践中,还是从以上分析的几个土地储备可以看到,土地储备的运作过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矛盾,这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土地收购储备的风险。

(一)土地储备的“垄“而不”断“性与土地储备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所具有的经营自主权相冲突。

土地储备机构其实质是一个经营土地并使土地保值增值的单位。它应该具有一个经营单位所具有的权力,而不应该作为一个纯行政单位来对待。在目前情况下往往会引起以下风险或问题:①土地储备机构没有选择收购地块权,往往引起质差土地不断地进入土地储备库,长此以往,成本费用就越大,土地储备的整体收益受到影响。②土地储备机构不能择机出让(或转让),从而引起储备土地的“肠梗阻”,储备的土地越来越多,而银行贷款越来越大,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一旦遇上社会经济发展不景气、银根紧缩、贷款利率提高等情况,则土地储备风险就会很快显现。③经营单位自主权不能得到体现,就会压抑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只会被动应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储备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土地储备的“垄”而不“断”性与土地储备的规模效应相违背。

土地储备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起到调控一级土地市场的作用。土地储备规模越大,调控土地供给的能力就越强,土地市场越容易得到控制;储备的土地越少,相应的调控能力就越弱。目前由于存在其他部门变相储备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储备机构的规模效应,削弱了土地储备机构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同时也对土地储备的收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土地储备的“微利性”与市场经济所遵循的“高风险、高收益”规律相违背。土地储备如果从投资角度讲目前土地储备是高风险的投资,原因有:①负债率极高(很多储备机构在95%上);②巨大的短期银行融资(一般为半年以内);③不能随时变现;④流动资金极少;⑤存在变相的储备土地。因此储备土地出让后的巨额收益中,除一部分是土地所有权收益外,还应该承认有较大一部分是风险收益。风险收益应归土地储备机构所持有,而不仅仅是收购土地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储备土地的本来面目,以加快储备机构资金的自我积累,减少负债,减少风险。

(四)负债率太高,融资风险渐露。

目前土地储备机构自有资金往往很少,并且融资渠道单一(往往是银行贷款),在经过一定数量的土地储备后,负债率已很高。金融机构融资到一定额度,从安全或收益角度考虑,不会再新增贷款给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储备融资达到动态饱和。此时若要再收购储备土地,需大笔资金,再融资就显得困难。若此时遇上金融动荡,不但融不到资,金融机构还要提高利息率,压缩贷款规模,那么就会产生如下情形:一方面土地储备机构为了还贷,必需出让土地,获得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开发商要获得土地,要融资(往往也是贷款),然而此时融资就相当困难。可能会出现出让(转让)失败,还贷受阻。同时在金融动荡期,首先受影响的是地价,地价会显著下降,土地储备的资产值也会下降,出让收益必然明显减少。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土地储备存在着风险。事实上任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业务经营,都存在着风险。由于土地储备风险与其他行业的风险有所区别,故在此对土地储备风险进行初步分类。

1.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融资风险和负债风险。目前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的单

一、短期和高成本。一旦银行贷款受阻,土地储备工作马上受到影响。负债风险主要表现在目前土地储备经营负债率过高,并且按现行的政策,这种高负债很难降下来,在金融上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高负债率的风险就会出现。

2.经营风险。主要包括收益风险、变现风险。收益风险主要是指土地收购后,经过储备经营,地块的资产值反而减少了。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在地块储备周期内由于规划变动:经营成本提高(如贷款利率提高)或原收购的地块本身是劣质土地,无法提高其使用价值。变现风险:①由于土地资产的变现,需要各方面条件和要求,变现能力较弱,有可能出现需要资金时,而储备土地无法变现的情况;②如果收购的是劣质地块,地块的转让或出让都比较困难,有可能长期无法变现。

3.政策风险。主要包括金融政策、房地产政策或其他相关政策所引起的风险。由于储备土地所需的资金星巨大,任何金融政策的变动,都应该引起重视。

4.经济风险。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地的需求和地价变化,因而必然影响储备土地的收益和资产值,这类风险主要包括全国经济形势和当地的经济形势对储备土地收益的影响。

5.额外风险。主要是土地储备机构作为政府经营土地的单位,往往受指令为其他公益项目作经济担保而引起的风险。

二、控制和避免土地储备风险的对策

土地储备作为一项新兴的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客观地隐存着风险。如何避免风险的产生或尽量减少风险的损失,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政府应加大对土地储备制度的支持力度。政府对土地储备制度的支持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①加强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责、杜绝变相土地储备。由于土地储备具有“超市场”性,因此土地储备的职责应包括城市存量土地供给计划;制定土地收购计划;进入一级市场的土地必须首先进人土地储备库;②扩大土地储备机构经营主动权,提高土地储备机构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积极性;③改变目前土地储备机构的经营“微利性”局面,建立土地储备风险基金。

(二)拓宽融资渠道,减少贷款风险。目前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期短,融资成本较高。是否可以争取金融部门出台适当的优惠政策,争取长期的低息贷款,或引入外资,或组建股份公司上市融资。

(三)加强内部经营核算,提高经营水平。主要是:①对每一收购储备的地块,做到回收前做回收方案,回收后做好收益方案的预测,减少盲目性,增强预测能力;②定期对所有储备地块进行总体资产测评,对储备资产做到心中有数;③加强储备土地的利用力度,增加储备土地的经营收入。

消除外汇储备风险,促进贸易发展 篇3

[关键词]外汇储备;风险管理;贸易发展

外汇是主权国家发展经济和开展对外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大量积累。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规模

我国的外汇储备自1992年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1992年我国外汇储备总额为194.43亿美元。截至2012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31万亿美元,至此我国已连续第6年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并且早在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已经达到8536.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由此可见,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越来越多。而外汇储备的迅速积累是与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日趋频繁是密不可分的。

(二)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

一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实质上是由该国的国际收支盈余累计而成。①我国的外汇储备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巨额的贸易顺差(特别是货物贸易顺差),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对外贸易经常项目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节节攀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了针对FDI流入的优惠政策,FDI大规模流入国内,从而造成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再加上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投机分子的热钱通过投资,贷款或者其他渠道进入国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量大规模上升。

二、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对外贸发展的利弊分析

充足外汇储备是完成各种贸易支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积极改造国内企业,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促进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外汇储备资产并非多多益善,过量的外汇储备会给我国经济和外贸的平稳发展带来一系列风险。主要体现在:我国货币升值压力加大,进而影响对外贸易稳步发展。②

一方面,持续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通常会强化货币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国际游资的大量涌入,使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对外汇市场和经济稳定的冲击严重。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外汇市场外币相对于本币供给上升,央行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必然会采取在外汇市场上买入人民币的外汇措施,从而强化了人民币升值预期。

人民币升值,会使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价格上升,利于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削弱了国内一部分实力较弱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后危机时代以来,我国国内出口企业普遍受到产品外销受阻等问题的困扰,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下降,使我国许多外向型产业举步维艰,冲击我国经济发展。

但是,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出口企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有利于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利于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发展。其次,人民币升值,会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并且使得国内企业进口原料,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成本降低,推动这类商品价格下降。以及本国货币购买力提高,同等数量的人民币能购买更多的外国商品,提高国内居民的福利。

三、消除外汇储备风险,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

过多的外汇储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因此,采取诸多有力措施以消除外汇储备风险,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实现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管理,扭转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奖出限入”外贸战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而外汇储备资产并非越多越好。把大量的外汇储备用来进口所需物资,实实在在用于国内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国民的福利。目前来看,我国大量重要资源和能源需进口,如石油,大豆等,可用外汇购买,同时也为国内建设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另外,可以动用目前过剩的外汇储备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装备,改造国内落后技术。因此,改变传统的单一追求顺差的贸易战略,平衡国际收支账户,是缓解我国当下复杂的贸易环境,减少与贸易伙伴的摩擦与冲突的重要措施。

另外,我国的外汇储备高增长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结果,同时也是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表现。③近年来,由不断攀升的对外贸易量可见,我国的对外依存度显著地在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单一化风险逐渐显现,特别是在经济后危机时代,我国出口市场的需求明显不足。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外汇储备激增的关键在于应积极转变我国出口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积极努力地发展内向型经济。

(二)调整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优化升级

我国目前较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发展显著增加,但其高新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低下。当下,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上随着我国物价水平和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不断上升,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我国应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制造业和加工业的不断升级,生产高新技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优质高效的产品,鼓励企业优化升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培育和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强出口导向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积极引导“资本输出”,鼓励国内有实力和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我国的国内资本短缺状况已明显缓解,而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国内出口企业普遍面临国外市场需求明显不足,产品外销不利等诸多问题。在这个背景的制约之下,迫切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经济效益较好和竞争实力较强的国内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进行对外投资开发与跨国经营,大力拓宽产品的国际市场,积极贯彻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努力提升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高增长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证明。巨额的外汇储备是我国完成各种贸易支付,优化我国的国际结算手段,稳定宏观经济和金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保障和坚实基础。但是,毫无疑问,外汇储备风险并非越多越好。因此,规避外汇储备过量风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②邓博然,王丽华.我国外汇储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071002。

③谢伟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第33卷 第7期。

[参考文献]

[1]邓博然,王丽华.我国外汇储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071002.

[2]邹睿蓉.我国外汇储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2).

[3]廖峥嵘.中国需努力化解外汇储备风险[J].半月谈,2010(5)

[4]邓晓馨.论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战略性调整[J].商业时代,2012,(1).

[5]吕奕星.防范化解日益增长外汇储备风险的对策分析[J] 呼伦贝尔学报第20卷第2期.

[6]谢伟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第33卷 第7期.

试析土地收购储备资金风险问题 篇4

一、土地储备资金来源的现状

1. 部门规章对土地储备资金来源的限制。

2007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财综[2007]17号) (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 对土地储备资金来源作出规定:第一, 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给土地储备机构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用、土地开发费用等相关费用;第二, 财政部门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中安排用于土地储备的资金;第三, 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借的银行贷款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第四, 经财政部门批准可用于土地储备的其他资金;第五, 上述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下面主要分析前三项内容:

首先, 就第一个来源而言, 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用、土地开发费用, 是建立在土地收储工作已经完成、前期费用已经发生, 并且土地已经出让、款项已经收回的前提下的。财政部门对前期垫支费用的返还,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金来源。如果土地没有出让或虽已出让但没有收到出让价款, 这些所谓的来源就不存在。因此, 返还垫支费用不应算作是资金来源的范畴。

其次, 就第二个来源而言, 财政部门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的土地储备资金, 可算作是一项来源, 但目前各地的实际做法证实, 安排的比例大都为5%, 这样的比例与土地收储所需资金量相去甚远, 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最后, 从制度安排上看, 土地收储的资金来源只剩下银行贷款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相关资料显示, 浙江省截至2003年底土地收购储备资金112个亿中, 有100亿元是银行贷款, 占总量的89%。青岛土地储备中心成立之初, 市财政注入土地储备周转资金2 000万元, 而2004年贷款总额为24.5亿元;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前期注入资金1亿元, 到2006年4月1日, 实际筹措资金110.96亿元;长春市土地收储中心, 截至2009年10月,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197亿元, 而前期财政投入只有1 000万元。我国现有土地收储机构2 000家, 如果按1 000家、每家向银行贷款10亿元计算, 贷款规模就有10 000亿元。笔者认为, 实际数字远非如此, 据报道, 2009年北京一个土地收储机构的贷款计划就高达1 000亿元。

土地收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自有资金匮乏, 造成资金结构严重失衡, 财务费用居高不下, 土地收储成本上升。尽管央行在2008年下半年连续下调利率, 但长春市土地收储贷款利息支出仍高达9亿元。

2. 银行贷款期限与土地运营周期不相适应。

2003年,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土地储备贷款的发放, 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所收购土地评估价值的70%, 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

我们暂且不论土地收储是否应与房地产开发混为一谈, 单就土地收购储备特点而论, 它是一个资金密集、周期性长的运作过程。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土地净地出让, 这就意味着不仅要进行土地收储, 而且要进行土地整理 (“七通一平”) 。通常, 收储过程比较漫长, 需要一家一户摸底调查, 商谈补偿费用, 时间拖得比较长。不仅如此, 土地收储后, 并不是马上就能出让的, 尤其是政策性收储土地, 比如企业改制、棚户区改造等, 出让难度较大。如长春市在2002年收储一家改制企业用地, 由于种种原因, 2009年才完成出让。

从我国各地土地储备融资实践看, 贷款主要来自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银行将土地收储贷款等同房地产贷款, 在“搭便车”负面因素的影响下, 土地收储贷款受到银行的严格控制。尽管2009年以来, 受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 商业银行加大了放贷力度, 并且土地收储机构受到银行的偏爱, 放贷量增加, 各地土地收储活动纷纷活跃起来。但贷款期限2年的规定并没有改变, 迫使土地收储机构不得不采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运行。

3. 宏观政策对土地经营的不利影响。

土地收储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敏感度较高。如果遇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如利率上调、央行减少货币投放量、市场购买力下降等, 土地出让就会大幅减少, 贷款大量积压在库存土地上, 信用风险大增。譬如, 2007年央行连续6次加息。加息虽然有利于巩固宏观调控的现有成果, 但会加大土地收储成本, 尤其对库存土地影响更大。当金融危机来临, 土地出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停滞, 还贷极其困难。经济的波动加剧土地市场的波动。土地经营决策部门常会利用低利率周期, 不顾土地收储实际, 盲目增加贷款数量, 加快土地收储、出让的速度, 这种土地收储行为显然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建议

1. 建立补充资本金机制, 增强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

土地收储自有资金不足的原因, 主要是人们对资本金的作用认识不够。长期以来人们把土地收储看做是政府行政行为, 土地收储机构又是事业单位, 因此, 没钱找银行、出问题找政府已成为人们的思维习惯, 很少有人研究考虑资本金问题, 致使我国开展土地收储工作虽有十多年的时间, 但资本金始终没有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 资本金不足是许多风险产生的根源。为了防范信用风险, 降低资金成本和土地收储成本, 建立与土地收储活动相适应的资本金制度势在必行。

笔者建议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 逐步补充土地收储机构的资本金。初期确定的比例可以高一些, 如20%, 以后逐年递减, 直至达到一定规模。一个中等城市的土地收储机构的资本金, 初期目标10亿元为宜, 在5年内逐期完成注资, 终极目标应保证20亿~30亿元的资本金水平, 大城市可在此基础上提高。这种做法, 既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 操作上也简便、无障碍, 地方政府自身就可以完成。资本金达到一定标准后, 就会大大降低融资规模, 提高安全边际, 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2. 拓展融资渠道, 创新融资方式。

改变土地收储资金来源单一的现状, 必须在政策上创新融资方式。我国有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土地信托计划融资, 效果还不错。笔者认为, 应大胆尝试一些新方法。譬如, 国家应该考虑制定政策,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土地债券, 利率规定在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 具体利率水平由地方政府自行决定, 国家加强监管;债券出售对象为个人和企业 (不包括国有企业, 且必须是自有资金) ;时机成熟, 可以选择上市交易。

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一是让土地这一全民财产的经营利益惠及百姓, 使大家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是选择空间大, 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融资规模和融资期限, 不受银行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的限制, 摆脱银行种种利己行为的制约;三是可以限制地方政府的盲目贷款行为, 将其置于全民监督之下, 规范资金来源;四是利率制定灵活把握, 只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资金就容易筹集, 并降低财务费用;五是丰富我国债券市场上的交易产品。

3. 提高土地收储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建立与收储规模相适应的融资体制。

《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土地举借贷款的规模, 应当与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相衔接, 并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 不得超计划、超规模举借贷款。土地收储计划是确定土地收储工作的基础, 是确定融资规模的依据, 其将限定土地收储工作行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财政部门与土地收储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是平行的, 土地收储计划由财政部门批准, 显然计划缺乏强制力。为了保证土地收储计划的严肃性、执行力, 建议将土地收储计划视同地方财政年度预算管理, 经地方人大讨论通过, 如遇计划调整, 须经地方人大批准。这样一来, 就可以确立土地收储计划的法律地位, 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的行政自由度。

4. 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 增强抵御政策风险的能力。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为了防范还贷风险, 建议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所谓还贷准备金制度, 是指由财政部门设立专门账户, 采用一定的方法, 预留资金, 以备归还银行贷款之用。该账户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除偿还银行贷款外, 只进不出。该准备金提取达到一定数额时, 停止提取。该准备金允许参与财政资金的临时周转, 以防资金闲置、利用率不高所带来的损失。之所以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 主要考虑在收储规模不变甚至加大的情况下, 如果资金大量占用在存量土地上, 且一时难以变现, 银行贷款又难以到位, 那么会面临信用风险。具体还贷准备金的来源可有两个渠道:

一是从上缴财政专户的土地出让金中按一定标准提取。提取方法是将贷款额按借款期限平均分配到相应年份的计划出让面积中, 逐期按出让面积提取, 并存入还贷准备金账户, 以备到期还贷之用。当收储规模保持不变时, 计算公式如下:

每平方米还贷准备金=[ (贷款本金-政府指令收储预计亏损地块占用资金额) ÷期限]÷ (年度计划出让面积-政府指令收储预计亏损面积)

之所以要剔除政府指令收储预计亏损面积和对应的资金占用额, 是因为该情况不属于正常经营范围, 可能会造成还贷资金无来源, 必须由政府予以解决。

二是从土地收储成本中扣回, 直接转入还贷准备金专户。这种情况适用于收储规模缩小的情况, 意味着资金有闲置, 财政部门在结算时, 应将相应的成本直接扣回, 转入还款准备金专户。这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资金闲置而造成浪费, 降低资金成本, 使贷款规模与收储业务量保持在匹配的水平, 同时防止土地收储机构挪作他用。成本扣回部分等于或大于当期应提取的还贷准备金, 当期不再提取还贷准备金;如果扣回部分小于当期应提取的还贷准备金, 则应补提。计算公式为:

每平方米还贷准备金=[ (贷款本金-政府指令收储预计亏损地块占用资金额-成本扣回额) ÷期限]÷ (年度计划出让面积-政府指令收购预计亏损面积)

财政部门在年终结算时, 如果计划出让面积与实际出让面积不符, 将差额移至下一年。下一年每平方米还贷额公式为:每平方米还贷准备金=[ (贷款本金-政府指令收储预计亏损地块占用资金额) ÷期限]÷ (年度计划出让面积-政府指令收购预计亏损面积±上年出让面积差) 。

摘要: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一项重要的财力来源, 土地收储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会带来各种风险, 利率变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使土地收储活动存在着不确定性, 影响区域经济, 甚至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创新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建立还贷准备金制度, 可以极大降低风险水平。

储备风险 篇5

关键词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VaR方法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A



1 引 言

2006年2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总体规模达8 527亿美元,而截至2009年12月,外汇储备余额更是增至23 991.52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以及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已能够充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后,我国放弃了过去只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转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样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汇率风险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的外汇储备常常会因为汇率的波动而遭受损失,为避免这种损失,各国都会采取储备币种多元化的措施,通过不同外汇币种的选择来降低外汇储备的总体风险.在国际金融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要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合理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是根本,因此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风险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王国林(2005)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为基础整理出的我国外汇储备近似组合显示,200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中美元约占70%,欧元17.7%,日元8%,英镑4.7%;杨胜刚、谭卓(200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视角,将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视为一个多目标决策过程,并以一个AHP模型进行描述,计算结果显示美元44.46%,欧元30.55%,日元14.79%,英镑10.2%;任璐、潘志斌(2008)利用传统的HellerKnight模型和Dooley模型,对影响外汇储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各币种比例为美元46.65%~52.35%,欧元17.4%~21.75%,日元18.75%~24.5%,其他7.7%~12.1%.这些学者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了各自关于我国外汇储备最优币种结构的结论,可以看出,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币种组成,其中美元和欧元是最主要的两个选择,其他的储备币种则比例较小.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虽然美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短期内其第一国际货币的地位不会改变,而欧元自诞生以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因此从长期的趋势看,未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选择仍会以美元和欧元为主导,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选择问题,实际上可以近似地看做是美元和欧元的比例选择问题.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把外汇储备看做是一个由各种不同币种外汇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运用VaR这一90年代兴起并广泛应用的风险度量工具来估计美元和欧元比例变化时的外汇储备的VaR值,从而确定外汇储备的风险.

2 风险管理的VaR方法

2.1 VaR值的计算

VaR全称是Value at Risk,它最初用来测量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即在既定的持有期内、既定置信水平下,由于汇率、利率以及股票价格波动而造成证券组合资产的最大损失,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量化风险.例如某一证券组合在持有期为24小时、置信水平为95%时的VaR值为100万美元,其含义是指该证券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最大损失超过100万美元的概率为5%.

为了计算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某个周期内的VaR值,假设市场初始时刻资产的组合价值为w0,终止时刻的组合价值为随机变量W,对于给定的置信水平1-α,设w*满足

P(W≥w*)=1-α,(1)

则该周期内资产组合的VaR值为

VaR=E(W)-w*,(2)

其中,E(W)为资产组合价值在终止时刻的数学期望[4].

上述表明,计算VaR主要有三个要素:组合资产的持有时间范围、置信水平以及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其中组合资产的持有时间范围和置信水平由主观确定,因此VaR计算的关键在于正确估算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推导分布的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型,第一类为参数型,以方差协方差法为代表;第二类为非参数型,以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为代表.JerShiou Chiou(2008)在对外汇储备风险的研究中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及其适用性,指出通过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WMA)计算的方差协方差法精确性更高[5],因此本文采取该方法.2.2 基于EWMA的方差协方差法

方差协方差法是VaR计算中最为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假设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这样由于资产组合是组合内各资产的线性函数,资产组合的收益率也服从正态分布.对于正态分布,求VaR的关键在于求出均值与方差这两个参数,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对其进行参数估计.

假设资产收益率R≡W/w0-1 服从正态分布,具体为R~N(μ,σ2).令Z=(R-μ)/σ,则有Z服从标准正态分布:Z~N(0,1).

对于给定的置信水平1-α,查表可求r*,使得

经 济 数 学第 27 卷

第2期艾之涛等:基于VaR方法的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风险分析

P(R

记给定的置信水平1-α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分位点为Zα,则有(r*-μ)/σ=Zα或r*=μ+Zασ.注意到W=w0(1+R),E(R)=μ,故由式(2)得

VaR=w0(1+μ)-w0(1+r*)=w0(μ-r*),

即VaR=-Zασw0 .(3)

本文讨论的外汇储备可以看做是一个由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四种币种组成的资产组合,下面讨论由这四种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VaR的计算方法.

假设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收益率为Ri(i=1,2,3,4),同时假定Ri服从正态分布.记F=(σi,j)4×4为四种资产的协方差矩阵,ωi(i=1,2,3,4)为每种资产占总资产价值的比重,其中ωi≥0且ω1+ω2+ω3+ω4=1,记资产组合的收益率为Rρ,则有

Rρ=ω1R1+ω2R2+ω3R3+ω4R4.

由于正态分布的线性组合仍是正态分布,所以Rρ服从正态分布,按照上面的推导,其VaR值为

VaRρ=-Zασρw0. (4)

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计算资产组合的标准差σρ.由数理统计的知识,知道

σ2p=(ω1,ω2,ω3,ω4)σ21σ12σ13σ14

σ21σ22σ23σ24σ31σ32σ23σ34

σ41σ42σ43σ24ω1

ω2

ω3

ω4.(5)

这样由式(3)~(4),可以推出资产组合的VaR取决于各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ωi(i=1,2,3,4)和各项资产收益率的方差和协方差,下面通过EWMA来求资产收益率的方差和协方差.

吴娓(2007)给出了利用不同周期的历史数据估计协方差矩阵的递推公式[6]:

σ2i,t=λσ2i,t-1+(1-λ)r2i,t,(6)

σij,t=λσij,t-1+(1-λ)ri,trj,t,(7)

其中,i≠j,σ2i,t为t时刻第i种资产的方差,σij,t为t时刻第i和第j种资产的协方差,ri,t和rj,t分别为资产i和j在t时刻的收益率,λ为EWMA中的衰退因子,介于0和1之间,λ越大,表明近期信息的影响力越弱.在实际计算中λ是一个常数,Riskmetrics集团对于单日风险测量设定衰退因子λ为0.94.

这样,以天为周期给定外汇资产收益率的历史数据,通过上述方法可得到资产组合收益率标准差σρ的估计σ

Euclid ExtrazB@ ρ,于是资产组合在下一个周期的VaR值为:

VaRρ=-Zασ

Euclid ExtrazB@ ρw0 .(8)

3 实证研究

3.1 样本数据、持有期和置信水平的选择

本文数据采用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外汇兑人民币的每日汇率中间价,然后通过对数变换计算这四种外汇各自的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 ri,t=ln(Si,t)-ln(Si,t-1).(9)

其中,ri,t为第i种外汇资产t时刻的收益率,Si,t是第i种外汇资产t时刻兑人民币的汇率.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选择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7月31日共246个数据.在后面资产组合VaR的计算中假定持有期为一天,选定95%的置信水平,初始资金价值设为100万美元.数据描述见表1.

根据上面所选取的数据以及式(6)~(7)即可算出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四种外汇资产的方差和协方差,见表2.

3.2 VaR值的计算

由式(4)~(5)知,有了方差和协方差的数据,只要再知道各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权重即可计算资产组合的VaR值了.由前所述,由于日元和英镑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较小,本文主要考虑美元和欧元相对比例的变化对VaR值的影响,不妨令日元和英镑比例分别固定为15%和10%,同时欧元比例逐渐增大而美元比例逐渐减小,这样,给定不同的美元和欧元比例即可计算出的持有期一天,95%的置信水平下的价值10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的VaR值了.同时由表1中各外汇收益率的均值计算出资产组合的加权平均收益率,结果见表3.

表3给出了8种不同币种结构的外汇储备在初始价值为100万美元,持有期为一天, 95%的置信水平下的风险值和相应的收益率,结果表明随着欧元比例的增大,同时美元比例的减小,外汇储备的风险值逐渐增大,收益率也逐渐增大.

4 结 论

本文把我国的外汇储备看做是一个由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外汇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试图运用VaR这一90年代兴起并广泛应用的风险度量工具来估计美元和欧元比例变化时的外汇储备风险值.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欧元比例的增加,外汇储备总体的VaR值不断增大,也就是说增加欧元的比例会增加外汇储备整体的风险,因此单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应该减少外汇储备中欧元资产的比重而增加美元资产的比重.由于我国目前实行人民币主要盯住美元而非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制度,使得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性明显小于其他币种,因而必然造成资产组合中欧元等其他币种越多则风险越大,这一现实正好印证了本文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得出的结论只是基于本文所选的汇率数据从控制风险的角度考虑的,实际上除了风险因素以外,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评价还要综合考虑外汇储备的收益、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甚至是政治外交等多种因素,才可能得到更为客观的结论,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本文得出我国外汇储备应减少欧元资产而增加美元资产的结论,但实际上并没有出现这样大规模的变动.以外汇储备的收益为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欧元比重的增加,虽然外汇储备的风险增大了,但其收益率也增大了,因此从收益的角度考虑,反而应该增加欧元的比重.因此单从VaR的角度评价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不全面的,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刚刚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风险管理无疑是以后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对于我国的资产管理者来说,掌握并应用VaR方法这一国际风险度量新标准有着明显的现实意义,也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在VaR方法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基础上,如何综合考虑VaR风险和平均收益来科学的动态的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一个更有实际价值得问题,对此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国林.关键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5,(5):70-73.

[2] 杨胜刚,谭卓.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管理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28(3): 2-7.

[3] 任璐,潘志斌.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J].商场现代化, 2008,(29): 335-337.

[4] PHILIPPE Jorion. VALUE at risk: The new benchmark for controlling derivatives risk[M]. 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7.

[5] CHiOU JerShiou,HUNG JuiCheng,HSEU MeiMaun: A VaR investigation of currency composition i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8, (21): 76-92.

[6] 吴娓.涉外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的测量与套期保值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07.

[7] 马杰,任若恩. VaR方法在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3(3): 10-18.

[8] BREDIN Don,HYDE Stuart. FOREX risk: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using valueatrisk[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4, 31(9/10): 1389-1417.

VaR Based Currency Composition Risk Analysis in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I Zhitao,YANG Zhaojun

(School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7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VaR method, this paper regarde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s a portfolio composed of several currencies. By measuring VaR values of the portfolio as the proportion of currencies changes, we conclude that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should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ECU,and accordingly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U.S dollar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及优化管理探讨 篇6

一、现阶段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趋势预测及原因分析

(一)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状况

从1994年至今,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94-1997年是外汇储备较快增长阶段,主要缘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取消企业外汇留成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成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举措。1998-2000年是外汇储备缓慢增长阶段,主要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为维护亚洲经济金融稳定,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承诺,付出了出口遭受严重冲击的代价。2001-2008年,进入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阶段,2007-2008年,外汇储备更是以每年近5 000亿的增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加快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FDI持续保持较大规模流入,加之国内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以及加入WTO后的比较优势导致外汇储备激增。2008年至今进入外汇储备增速放缓阶段,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向实体经济扩散并进一步波及世界主要经济体,也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2009年年中国出口下降超过16%,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正遭遇日益激烈的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变得更为谨慎,反映在资本账户下就表现为资金外流。在这两个合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外汇储备虽然在总量上依旧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1]。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状况呈现以下趋势和特征:

1. 储备规模增长速度过快,总量偏大。

在四类国际储备资产中,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所占份额很小,增长缓慢,黄金储备较稳定,几乎没变动过,外汇储备成为中国国际储备资产最主要的形式。目前外汇储备是中国宏观经济中增长最快的经济指标。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1979-2009年,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9.4%,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速为16%,而同期外汇储备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9%,远高于前两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外汇储备约占国际储备额的98%左右,而且使用频率最高,增长速度最快,地位最为重要。2009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 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 531亿美元,同比多增353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104亿美元。12月底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282元人民币(如图1所示)。根据国际传统标准,按一国外汇储备满足3个月进口额或40%左右的外债余额标准来衡量及评价债务偿付能力,中国外汇储备比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世行发展金融研究组负责人曼索尔·戴拉米在会上表示,中国外汇储备在2012年可能达到2.9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 储备币种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美元储备。

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不平衡。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国际收支顺差,其经常项目顺差占比较大,结构不平衡,外汇储备的储备币种不平衡。在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官方储备中约2/3是美元资产。基于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来推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可发现2009年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美元贬值预期不断增强,美元的长期贬值将会造成中国以美元为主要币种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巨额外汇损失。

3. 储备投资方式单一,经营效益较低。

中国在外汇储备的运用上主要依赖于美国国债等少数投资工具,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较低,机会成本大(如图2所示)。截至2008年12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居各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首位。其中约有7 000多亿美元是美国政府部门发行的各种证券和其他长期金融资产,另外约持有500亿美元存款和其他短期头寸。中国外汇储备由于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债券,这些债券只有4%~5%的名义收益率。如考虑到美国通货膨胀率和美元贬值,这些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更低。据测算,扣除通货膨胀率和对冲成本(央行票据成本)后,实际收益只有0.7%~1.7%,而同期国内资本平均回报率约在10%以上。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性明显不足。

数据来源:财经网,2009-09-16。

二、高额外汇储备社会经济风险的现实分析

当前,随着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千亿美元“热钱”流入赌人民币升值,但是批评家认为,这也反映了中国僵硬的货币制度。高额外汇储备存在着潜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投资收益损失风险等,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一)加大中国外汇储备货币错配及投资风险

近年随着美国财政贸易双赤字不断增大,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纵容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使中国蒙受了巨额外汇损失。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至2008年10月底,美元已对人民币贬值高达9.5%,仅汇率风险一项损失就高达1 300亿美元。虽然经济学家根据“微笑曲线”预测美元在2010年将呈现N型走势。但美国高额债务和经常项目逆差导致的美元结构性贬值趋势仍长期存在。现阶段中国总体外汇收入远大于外汇支出。当外币资产大于外币负债时,货币错配的风险表现为本币升值,从而导致外币净资产缩水,美元的震荡走势给储备资产将带来日益突出的货币错配风险[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中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也蒙受巨大损失。以中投公司为例,以2008年9月18日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6.82元计算,中投公司早前投资于美国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9.9%的股份和中铁H股的资产,账面浮亏高达42.87亿美元,中投作为美国货币基金的最大股东,由于该基金宣布暂停赎回,面临54亿美元资金遭冻结。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外汇储备进行围堵,不让中国购买资源与核心技术,只允许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垃圾债券和落后工艺。最近有两单跨国投资就是例证:一是“中国铝业”投资世界矿业巨头“力拓”195亿美元的交易,历经半年之后失败,“中铝”得到不到2亿美元的“分手费”,甚至还不够“中铝”为这宗交易所花的财务费用。二是四川“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悍马品牌,实际上是购进了不良资产而亏损严重。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偏重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过低,偏重政府债,机构债和公司债投资不足,偏重信用货币投资,黄金投资过低,由此资产经营收益很低。

(二)加大外汇储备机会成本

外汇储备过剩使大量的资金游离于中国经济循环之外,产生高昂“机会成本”,带来国民福利损失。目前外汇储备主要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存款或者投资于外国有价证券的方式存在,主要是投资于美国国债和其他机构债券。一方面,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只有5%的收益率,而这些钱又转给美国企业流回中国来投资。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一直在15%左右,还不考虑其环境污染损失,两者差价实际是国民财富的变相流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从国际市场筹资要被强加风险溢价,必须支付高昂利息,这就出现一方面持有高息外汇借款,另一方面又持有低于借款利率的外汇储备引致的存贷利差倒挂局面,出现“收益逆差”。同时中国还丧失了以低成本建立大规模紧缺的黄金、石油战略储备的战略经济利益。美国大规模赤字的救市措施和巨额货币增发,意味着美元资产将承受巨大贬值风险。如果中国央行不购买美国国债,则美国被迫通过大幅提高新发国债收益率的手段来吸引潜在购买者,将导致中国拥有的存量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大幅贬值,使中国外汇储备运作策略处于两难境地。另外过剩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应的国民储蓄从国民经济运行中沉淀下来,与之对应的是大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闲置,不利提高总体经济运行效率,无法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

(三)外汇储备过剩导致贸易摩擦频繁

作为全球的“制造工厂”,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大幅上升。同时中国引进FDI快速增长,根据毕马威近期对15个国家的300家跨国企业进行的企业资本流动调查显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也支持资本账户顺差持续增长。长期的双顺差结构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快速攀升。然而,中国商品迅猛增长的出口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际市场,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厂商的利益”,纷纷利用反倾销诉讼、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限制中国商品。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2009年前10个月,中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共涉及116亿美元。国外对华贸易限制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还会带来投资方面的摩擦。中国在应对贸易摩擦和维护贸易安全方面面临严峻形势。

(四)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和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

外汇占款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渠道。当央行在外汇市场买进外汇时,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随之增加。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导致货币供给量数倍于基础货币扩张。当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大于需求增长速度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根据蒙代尔“三元悖论”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面临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个目标不能兼顾,只能“三者取其二”的悖论。汇率的长期扭曲及形成机制的僵化,加之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均衡等原因,使得中国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向市场投放本币,再利用发行央行票据的形式回收国内过剩流动性,导致货币政策非常被动[3]。2009年1月-11月,中国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都比2008年增长了30%左右,增长率创1997年以来最高纪录,形成了广义货币增长趋势非正常形态,为研究外汇储备与中国货币供给量(M1,M2)的相关关系,本文采集2000-2009年的样本数据(如表3),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

为求得货币供应量(M1,M2)与外汇储备的相关关系,建立如下两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c=C+b X其中,C为待定系数,b为回归系数,Yc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利用Eviews5.0,可以得到货币量供应量(M1)与外汇储备(R)之间的回归方程:M1=20218.26+11.38R;同理可以得到货币量供应量(M2)与外汇储备(R)之间的回归方程:M2=47886.53+31.60R。从上述两个方程可得M1与R的相关系数为11.38,M2与R的相关系数为31.60。从回归结果看,两个模型整体回归效果良好,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说明外汇储备与中国货币供给量之间显著相关,即中国外汇储备每变化1亿美元,中国的货币供给量M1会按相同方向变化11.38亿元,M2会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化31.60亿元。可见外汇储备对中国货币供给量变化具有显著作用。外汇储备过剩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增大,严重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主动调控能力,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弱化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加大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难度。

(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五)引致资本流动异常,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截至2010年1月29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1$/6.8268¥,高额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及波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金融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存在着非对称增长现象,由于目前中国还未完全实现意愿结汇制,所以国际收支差额基本上会反映到外汇市场供求上来。高额外汇储备显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给本币带来升值的压力,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大量的买入外汇,又再一次强化了本币升值的预期,由此降低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同时本币升值预期存在,将促使大量国际游资(“热钱”)流入进行短期投机,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央行金融调控的难度,导致资源配置功能紊乱,也成为诱发“汇率战”和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一旦“热钱”认为人民币升值到位,或者中国资产价格上升到了临界水平之后,“热钱”的突然撤出有可能引发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会导致房地产、股票市场价格暴跌,不仅影响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可能引发经济金融危机风险。实际上,目前在庞大的外汇储备量与强制结售汇制度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一种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加强机制。

三、后危机时代优化外汇储备管理的策略选择

中国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中遭受损失主要缘自外汇管理制度僵化,外汇储备资产单一化,缺乏系统的管理及投资理念,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缺失。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失衡的格局将持续存在,中国持续增长的高额外汇储备所面临的风险显而易见。而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必然走向变革,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已开始启动。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和战略亟需调整,必须主动、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探索外汇储备多元化配置的运作方式,在外汇储备管理策略的优化选择中应坚持稳定规模与改进管理效益并举。

(一)合理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增长

1. 按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外汇储备资产

的收益实现难度将随规模增长而增加,由此提高外汇储备资产经营效率应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增长。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尽合理。中国政府有必要及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转向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同时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提高税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增加重要资源、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改善国际收支顺差失衡状况,酌情开征外汇交易税以限制热炒人民币升值或“热钱”流入。转变外资吸引战略,提高中国加工贸易中间品进口替代,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使外资切实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应鼓励优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进行海外收购,从单向的对外开放走向双向的对外开放。

2.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进一步放宽对经常项目下的外汇限制,包括对旅游、留学等外汇汇兑的限制,逐步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实行意愿续结售汇,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幅度,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扩大外汇交易主体、放开主要外贸企业进入外汇市场,提高外汇交易规模,减少央行干预市场的频度,同时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允许居民对外投资。具体实施时应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先放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再放宽对资本流入的管制。

3. 加强合作签定区域多边货币互换协议。

区域货币合作能够有效地降低发展中国家成员国外汇储备的持有水平。中国可在“10+3”框架下建立外汇储备库,即在清迈协议和亚洲债券基金合作框架内,稳步发展亚洲债券市场,促进本地区资金的合理利用和金融稳定,减少对美国等金融市场的依赖。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一方面可以减少贸易双方为平衡贸易收支而持有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对区域内发生短期对外支付困难的成员国进行融资,也减少了为防范金融危机或突发事件而持有的外汇储备水平,达到减持外储的目的。同时由于部分东亚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同度逐渐上升,应大力推动人民币债券在东亚国家的发展,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亚洲核心货币。

(二)优化外汇储备资产及币种结构

1. 合理调整币种期限结构。

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币种多元化在短期内尚不成熟,缺乏可操作性。从防范美元汇率风险、拓展中国出口市场的角度考虑,应审慎、有步骤地降低美元的比重。由于目前尚缺乏替代性的投资币种,不能以甩卖现存美国国债或持有的美元资产,从期限上看,要减持美国长期债券,增持美国短期债券。当前在不抛售美国国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到期债券进行期限调整。在进行再投资时重点配置短期债权,在提高流动性方面获得好处。尽量通过增量调整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原来新增两千多亿元,可能有70%放到美金,而现在只需要把40%放到美金里去,通过这样增量调整,最终使美元占比越来越小。适量增加欧元储备份额占比,加大收益安全性俱佳的英镑比例,使外汇储备币种合理化,应是中国外汇储备理的中长期目标。

2. 优化外汇储备资产结构。

从资产多元化角度出发,在国际储备中增加商品储备的比例,减少外汇储备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中拿一部分用于石油及黄金、有色金属等战略储备,建立有效的资源源保障机制,更多地将这些钱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或其它基础建设。应适当降低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的比重,适当增持公司债,等条件成熟后再适当增持股票。可尝试将部分美国国债与机构债置换成其他资产(如股权资产等)。作为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中国要求美国政府允许中国主权投资机构购买资源性商品、高科技行业、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优质公司的股权。可由中投公司牵头联合国资委、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吸纳华尔街失业的中高端金融人才,成立新的投资基金,透过投资基金拥有目标企业的大量股权,通过间接控股方式,掌握石油等战略性物资与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并确保对中国的供应[4]。

3. 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

为扩大内需,可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建设,如可将部分外汇储备向社保基金以及医疗系统注资,改善目前两项保障的庞大资金缺口,以此加强消费信心,从而减少储蓄的比例,释放购买力。通过鼓励外国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方式,把多余的美元借给外国投资者,不仅可消除购买美国国债的各种风险,还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通过人民币债市吞吐人民币调整外汇储备,同时中国商业银行还可以向外发放人民币外汇贷款。外国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购买美元,以后再逐年偿还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的本息。通过这两种方式,可继续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化解庞大外汇储备规模压力的重要途径。可尝试利用外汇储备设立养老基金,既可提高外储投资收益率,还能用以支持能源建设,改善中国国际投资环境,缓解国际舆论压力。主权养老基金可利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管理。应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主权财富基金做法,在投资程序、风险控制、绩效评估以及监管机制等方面加以约束和明确。避免出现随意性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5]。

(三)注重外汇储备管理的风险控制

1. 采取多层次储备管理模式。

可借鉴新加坡、日本等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的共性经验,兼顾储备资产流动性、盈利性及收益性的组合。建议中国应该成立国务院领导下的、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相互协调的外汇储备战略决策小组,国务院的领导可以起到外汇储备管理的集权作用,而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具体分工又可以提高储备的管理效率。要从中国人民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角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且新型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能对不同层次的外汇储备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可将外汇储备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注重流动性,投资于短期流动性强的资产;另一部分则更重盈利性,投资于长期收益性较高的资产。同时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适当的外汇储备管理战略,协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间的关系,使汇率政策能兼顾内外部经济的平衡发展。

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采用基于内部模型法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构建覆盖信用、市场及操作等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用市场化手段选择投资经理和确定投资基准回报以及相应的纠偏计划,并定期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状况进行压力测试,保障外汇储备在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问题。采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如修正久期、VAR等方法可以用于正常市场情况下外汇储备风险的预测,而场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则为极端市场条件下外汇储备风险的测试提供了支持。目前可应用这些方法,通过设定投资基准和策略性偏离的限制确定外汇储备总体风险水平,并利用VAR等方法测定实际外汇储备风险,确保没有超过总体风险水平的限制[6]。

3. 搭建统一投资服务平台。

将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结合。将职能不一、实力不均的主权投资机构,组建成不同层次定位、相互配合的外汇储备投资团队,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当前可吸收华尔街各类金融高端人才,并整合各个外汇投资主体间的优质资源,组建起风险评估、预警与防范机构,收集、分析和研究投资信息,加强实时监控,对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领域提供风险评估、预警服务,制订定期的分析交流与投资调整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搭建起一个信息化平台,为所有的中国外汇投资主体提供相关风险信息服务,确保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参考文献

[1]亚夫.贸易保护主义升高影响外汇储备走向[N].上海证券报,2009-02-25.

[2]陈亨光,孙荣.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8-30.

[3]张书家,费逸.中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理论界,2009,(8):56-58.

[4]孟祥升.“运用外汇储备建立国家物资储备”方案评析[J].管理世界,2008,(6):35-36.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8,(3):22-23.

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外汇储备,外汇风险,风险及对策

近年来, 中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 已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总体上反映了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但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 并非越多越好, 外汇储备过多不仅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 造成宝贵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也增大了投资管理的难度, 给央行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复杂性, 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并对我国宏观调控效应起到很大的抵消作用。因此, 加强外汇管理, 防范和化解外汇贬值风险, 探求外汇储备在当前中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路径,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 增长幅度逐年提高, 特别是在2004年和2005年, 增长幅度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 成为全球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2月底达到8536亿美元, 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2006年底达到10663亿美元, 2007年末为15282亿美元2008年末为19460.30亿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 2009年上半年末, 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1856亿美元, 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1316亿美元。截止到3月份,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占到世界外汇储备的29.9%。外汇储备总量稳居世界之首。截止到2011年3月底, 中国国家外汇余额为30477亿美元。而且, 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不断的增加。

二、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

(一) 汇率风险及其导致的投资收益损失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单一, 应对国际金融动荡的能力较差, 面临较高的汇率风险。从结构上看, 目前我国的外汇资产是以美元资产为主, 占我国外汇储备的近70%。美元一旦贬值, 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就会面临着大量贬值的风险。

长期以来, 美元汇率风险非常突出。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已高达GDP的6%, 对外负债已接近GDP的30%, 美国通过美元大幅度贬值来平衡的经常项目收支, 可以把调整的重担从美国转移给其他国家。美国为了复苏经济而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发行国债的行为, 必将导致美元购买力进一步下降。2007年8月,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进而在两年内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若按10%来算, 其时至今若以平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计算, 仅汇率变化导致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美元。

从机会成本角度看也是一种损失, 就是说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 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 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 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 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机会。

我国外汇储备的高速积累实际上也是一种福利的损失。外汇储备的积累相当于放弃或推迟了资源的控制权, 如果资本留在国内带来的边际收益率将大于这些资本换成外汇资产所能得到的收益率, 那么巨额外储就意味着国民福利的损失。

(二) 债务违约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从信用风险角度来看, 美国国债是国家信用, 只要中途不抛售以及美国财政不破产, 偿付是没问题的。如果美国经济全面恶化、财政赤字扩大、市场信心丧失, 美国的债务风险就会逐步上升。如果国家债权人不愿借钱给美国, 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长期以来储蓄率很低, 大部分要依靠海外资金, 这是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础, 如果其债务负担扩大, 并不排除未来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的可能。

(三) 流动性风险

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存在期限错配问题。从我国投资于美元证券的结构可以看出, 长期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较大, 相比较而言, 短期投资所占比重不大。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各国持有美国证券的资产组合显示, 中国的长期债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90%以上, 而短期债券投资占证券投资总额的7%左右。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引发了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 这些资本主要投资于国内的债券、股票等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工具上。也就是说, 中国把长期投资投到国外, 却引入了大量的短期投资。期限错配把中国置于巨大的流动性风险面前, 一旦资本外逃, 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可能重演。

(四) 国内经济调控风险

过多的持有外汇说明放弃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过多的可用资金用于管理和持有外汇上, 必然导致国内投资资金减少, 不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 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

在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背景下, 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 不得不以外汇占款的形式大量的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加剧国内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高额的外汇储备积累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状况, 目前我国在国内储蓄大于投资, 出现供过于求的内部经济失衡, 在外则表现出净出口的增加和资本的净流入。长期内、外失衡使我国高度依赖“投资一出口”增长模式和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这对内将影响内需增长效率, 促使产能过剩;对外则触发更多贸易摩擦。此外, 国际收支状态失衡也妨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长久地拖延了产业调整升级。

巨额外汇储备催长物价压力。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 如果外汇储备过大, 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三、降低高额外汇储备风险的对策

(一) 科学优化外汇储备资产与商品资产结构

在国际储备中增加商品储备的比例, 减少外汇储备的比重, 应该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明确方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 据预测, 到2020年我国原油缺口可能增加到2.5亿吨。因此, 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中拿一部分用于石油储备的采购, 是应对国际能源紧张、缓解资源压力的重要举措。为避免我国减持外汇储备并加大石油储备给国际原油市场带来价格上升的压力, 我国可以加大对能源方面的国际投资, 到海外进行收购, 或者与石油输出国合作, 投资石油储备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 由于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增持黄金储备是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外汇储备结构转换的一个动向。而我国长期实行稳定不变的黄金储备政策, 黄金储备一直只有600吨, 占国际储备的1.1%, 远低于全球10.2%的平均水平。从目前情况看, 黄金有升值的趋势, 所以要增加黄金储备, 把它跟外汇储备放在一起, 这对于我国将来保证外汇储备安全有利。

(二) 政府直接用外汇在海外大量购买设备

政府可用外汇储备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先进设备, 改善国内教育、医疗设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及节能、安全生产、排污环保事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设备、技术与其他物质, 以国家投资持有的方式下拨, 或政府在海外采购, 再以优惠价格卖给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方式供给, 同时收回人民币。通过此方式, 以超常规的方式与速度, 可以加快国内技术改造升级的步伐。

(三) 从外向型经济到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我国将坚持以内需为主, 内外需结合, 继续优化投资结构, 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努力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多项举措。既要重视出口, 也要重视进口;既要重视引进资金、技术, 也要大胆走出去,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重视内需,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外贸政策方面, 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仍是我国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 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通过对外贸政策进行小幅调整, 改变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 大力支持加工贸易的技术创新, 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在外资政策方面, 要鼓励各级政府重视外资质量, 有选择地吸引外资, 限制无助于提升我国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进入;放宽对外投资条件限制并创造便利, 鼓励企业走出去, 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在扩大内需方面, 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 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 缩小高低收入差距。

总之, 外汇储备承载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物质财富, 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和货币基础。外汇储备庞大的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给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路和政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外汇储备的管理策略, 应该上升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国家外汇储备安全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 2009

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风险防范研究 篇8

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模式

军事物资储备是指为保障对军事力量持续不间断的物资供应而进行的军事物资储存。通常可分为日常储备和战备储备。日常储备是为了衔接进货间隔,保障日常供应不间断而进行的军事物资储备。战备储备是指为保障战备需要而进行的军事物资储备,主要用于战争初期衔接后续补给和应付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当前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的运行模式是“以厂代储”,即由军队将战备储备计划中战时消耗大、临时筹措困难、企业便于轮换的军民通用物资,储备在地方物资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由代储企业负责轮换更新,并随时保质保量提供给部队。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是提高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节约采购资金,弥补军队自有储备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

存在风险

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模式中,承储企业按照总量平衡、动态管理、轮换更新的原则储备指定物资,军队有关部门按合同约定为代储企业提供资金,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履行监管职能。这种模式带来的军事和经济效益毋庸多言,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风险:

承储企业不能有效履行储备职责。“以厂代储”不是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的首创,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应急药品储备就开始采用了这种模式,担负应急药品储备的全是大型国有医药商业企业,但1997年财政部对医药储备资金专项检查时发现,储备资金与药品实物储备不符情况比较严重,20多年间国家一共为应急药品储备工作投入了20多亿元,但实际储备却与之相去甚远。“以厂代储”选定的代储企业都是具备相当资质和信誉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但是在市场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商业格局变化非常快。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担负着物资战备储备重任的企业在储备合同期限内是否会出现经营困难而导致造成储备资金和物资的风险加大,影响到物资储备应急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如何有效控制代储企业真正履行自己应有的职能,以确保其在大笔的军事物资储备资金拨下去后,将其用作相应物资的采购和储备。

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储备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模式下物资储备形成军队系统和地方系统两条线,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方向在军队系统中主要由各业务部门负责,地方代储企业则主要由战勤部门负责。从汶川地震后动用战储物资支援灾区的运行情况看,业务部门和战勤部门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难以形成联动,在调用代储企业储存物资时各部门缺乏协调,屡次出现手续不全、各自为政、重复调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储备资源的相对匮乏。区域性突发事件暴发时,由于未建立相应的信息互动平台,常常导致有限的储备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

储备形式单一造成资源浪费。军事物资战备储备需要应付的战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有偶然爆发的特点,而目前我国物资储备以实物为主要方式。战争、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存在复杂多样性且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储备目录难以全面覆盖。实物储备“散而全”的状况势必造成某些难以在市场上有效流通、进行轮换的储备物资的浪费。另外,代储企业过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不能与军队自有储备共同构成空间、储备量和品种上的平衡优化,在应对区域性特大突发事件时就无法充分发挥战备储备的作用。

风险防范对策

健全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管理制度体系。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们在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着眼现代战争特点和规律,建立层次分明内容完备的军队物资采购法律体系。一是要加快制定国家层面的配套法规;二是要健全相关行政法规;三是要完善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规章。

加大生产能力储备和资金储备。随着军队物资采购改革的深入,军事物资储备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军事物资储备已经形成军队仓库实物储备、社会化储备和资金储备三者结合的模式,目前社会化储备多为实物储备,这样还是解决不了占用了大量库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问题。从外军的经验看,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都重技术储备即生产技术能力的储备,一旦战争爆发,所有技术储备力量均可迅速投产,满足战争需要,这样既节省了储备实物所占用的人力和财力,又能保持储备的生产技术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对一些生产能力强,转产速度快,不易储存,战略需求又大的物资,可采取在适量储备实物的基础上,着重实施生产能力储备。

以战备药材储备为例,战备药材的70~80%属于通用性药材,可以依靠市场供应。这就说明大部分战备药材可以实行经费储备,经费储备和实物储备比例一般为2:1,部分医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经费储备比例还可适当加大。占战备药材储备总量中的三分之二的经费储备和部分实物储备,完全可以依靠地方市场供应和医药企业的技术储备和生产力储备实现社会化保障。这样既有利于降低价格成本,又有利于减少损耗,提高效益。

建立军地储备协同信息平台机制。信息平台将国家物资储备、军队自身仓库储备和企业合同储备信息进行整合共享,突发事件下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平台储存包括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商的科研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种类、采购方式、供货渠道以及国内各地军队和企业应急物资的存储能力、运输能力、配发使用能力等有关数据,并根据需要及时对有关数据信息进行更新补充。该平台在平时随时掌握和监控有关企业生产和储量的动态信息,并要求其按计划储备;在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时,能够及时启动科研、生产、采购、征用、调拨、配发程序。

以新思维审视我国外汇储备风险 篇9

一、对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分析

(一)外汇储备是一国拥有的特殊债权。

在反映国家对外债权、债务的国际收支表中,外汇储备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净流入,另一个是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净流入。这两者之和构成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主要是由经常项目净流入形成,即主要由贸易和非贸易盈余形成,其性质相对稳定风险较小,因为它所形成的储备是靠我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换来的。这部分可称作债权型的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主要是由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净流入形成。也就是说,外汇储备主要由国外两个资本流入形成,即外国直接投资(FDI)、证券投资、国际借贷等项目所形成的盈余。从根本上讲,这部分盈余属于最终必须归还的资金,只不过付息方式和还款期限有所不同。严格来说,它不是真正具有债权性质的储备,其性质不稳定风险较大。

(二)外汇储备是国家用人民币置换来的特殊外汇债权。

由于我国基本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可以说,国家外汇储备,都是中央银行用人民币从拥有外汇的企业和个人(包括外企和外国人)手中购买的,对央行来说是用基础货币投放置换来的特殊债权。如果谁要用外汇,比如企业要用外汇进口或投资,个人需要外汇出国旅游等需要,必须用人民币购买换取外汇。

二、对我国外汇储备与人民币资金运动之间的风险分析

在我国国内居民非居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的支付主要通过人民币结算。然而在我国与国外经济实体发生了经济金融业务关系后,其债权债务的结算运动方式则表现为:外汇的实体在国外,债权债务的转移运动均表现在我国银行在国外银行(包括自己的海外联行)的往来账户上,即收入外汇贷记,支付外汇借记。在我国外汇资金的收入、支出、流入流出构成了外汇资金的运动。它在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民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外汇运动来说,任何一个时点上,外汇资金的流量的运动结果将主要反映两个存量的变化:一个是国家外汇储备,一个是国家对外债权债务。

当前,人民币与外汇资金的运动关系是否发生改变,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是否出现新的特点,必须对国际收支有关项目资金流动风险进行再认识。

经常项目:

(1) 外贸进出口:

企业出口:人民币贷款→外汇收汇→人民币结汇(储备增加)→人民币还贷→人民币利润,在特定情况下,外企有把人民币换成外汇汇出的风险。

企业进口:人民币贷款买汇→外汇付汇(储备减少)→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还贷→人民币利润,一般情况下,汇出外汇的风险较小。

(2) 非贸易收支:引起外汇储备增减、人民币占款增减,不涉及商品生产销售,从长远看,外企利润的汇出和我国非贸易的支出增长会较快。

资本项目:

(1) 直接投资流入:外汇→人民币(储备增加)→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利润,有外汇流出风险。

直接投资流出:人民币贷款或自筹→外汇(储备减少)→外汇资产,有损失、流失风险。

(2) 证券投资流入:外汇→人民币(储备增加)→人民币资产→外汇,随时可流出。

证券投资流出:人民币→外汇(储备减少)→外汇资产,随时有汇率、价格风险。

(3) 国际借贷:

外汇→人民币(储备增加)→人民币资产→外汇还款,有汇率、利率等风险。

热钱:

(1) 流入:外汇→人民币(储备增加)→人民币资产,随时可流入风险较大。

(2) 流出:人民币资产→外汇(储备减少)→外汇,随时可流出风险较大。

三、对我国外汇储备风险的分析

(一)机会成本风险(失去扩大再生产的机会)

(二)汇率风险(货币贬值)

(三)金融资产风险(资产价格下跌)

(四)相关海外金融机构风险(破产倒闭)

四、对策思考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实力,实现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国际收支失衡。

(二)加快调整出口商品地区结构和商品结构以及经济整体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

(三)增加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扩大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提升我国科技水平。

(四)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企本、外币资金运动的分析与管理,加强国家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

(五)打造一批现代化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六)加强和完善资本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融资功能、资产价格发现与重估、定价与溢价功能。

(七)积极稳妥地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促进上海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交易中心。

(八)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重视储备安全存放保管和资产优化。

(九)加强中投公司国家主权基金的管理与运作。

储备风险 篇10

外汇储备作为一国国际储备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规模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 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和风险防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

1 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历程

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50~1978年)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外汇储备的数量极少;第二阶段 (1979~1993年) , 外汇储备在逐年波动中呈现较快增长;第三阶段 (1994~2002年) ,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 虽然经历了亚太地区的金融危机, 但总体而言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第四阶段 (2003年至今) , 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间贸易的不断深化, 我国外汇储备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2006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持有国并至今位居榜首。

2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现状

从外汇储备的规模来看, 国际上一般采用进口比率法、外汇储备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法和外汇储备和外债比率法来测算一国外汇储备的合适规模。在已有研究中, 学者们通过选择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指出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远超国际安全标准[1]。

从外汇储备的结构上来看,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等多种货币构成, 其中美国国债占比极高, 资产结构并不均衡。在投资定位上, 呈现出过度重视债权投资而忽视股权投资、注重政府机构债券而忽视企业债权、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而忽视了收益性的现状[2]。

3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

3.1 国家政策作用的影响

1994年的国家外汇体制改革之后, 我国开始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制度, 为维持汇率的稳定, 银行被迫大量吸收各商业银行和企业的外汇资产, 外汇存量快速累积。此外, 严格的个人外汇购买和使用限制也加剧了国家外汇储备的集中。近年来, 央行虽然在外汇管理上逐步开始放宽企业外汇账户的存量, 但就整体而言, 其在外汇总量中的占比也是微乎其微[3]。

3.2 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

形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国际收支存在长期的双顺差。2013年,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82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262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5090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77倍。一方面,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就一直实行鼓励出口的贸易政策, 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扶持企业对外贸易, 形成了经常项目的顺差;另一方面, 国内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居民储蓄率常年居高, 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扩大, 外商对华投资不断增加, 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长期居高不下的贸易双顺差, 使得央行不断地在外汇市场上吸收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外汇资产, 外汇规模逐年扩大。

3.3 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

近年来, 受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额的影响, 大量的国际热钱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企图通过资本利差获取高额利润在中国市场上获取投机利润。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制的不完善, 大量游资利用监管漏洞涌入国内市场进行投机活动, 推动着我国外汇储备在统计数据上一路走高。

4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分析

4.1 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购进外汇, 当一国的外汇持有量过多时, 就会出现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来维持新增外汇量。在国内市场中, 投放的基础货币在货币乘数效应的影响下, 自然造成了人民币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缓解基础货币的过量投放在市场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央行通常采用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维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4]。然而, 这一措施又会导致国内信贷收缩, 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 央行被迫购入外汇, 新一轮货币供给增加的产生又加剧了国内通胀[5]。

4.2 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高额的外汇储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在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 由外汇占款增加而引发货币供应量增加的部分实际上是难以控制其具体数量的;在央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条件下, 通过国内信贷的紧缩来抑制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作用因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例逐步提高而受到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外汇占款的增加而降低[6]。

此外, 就我国目前实行的单一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来看, 央行既负责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又具有外汇储备的控制权, 这种管理职能上的重复, 也使得央行在制定政策时面临两难的抉择[7]。

4.3 大额外汇储备隐含汇率风险

目前, 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日元和欧元组成。随着近年来美元的不断贬值, 人民币汇率的进一步走高, 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严重缩水, 美元每下跌10%, 就意味着中国要损失几百元美元[8]。此外, 受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过于单一的影响, 外汇汇率风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4.4 巨额外汇持有增加机会成本

在外汇储备的管理上, 世界各国通常将其存放在外国银行或用于购买外国债券, 持有外汇储备, 就等同于向他国提供低利率的贷款。汇通网2012年最新数据显示,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2.01%和3.17%, 远低于投资者投资于股票指数或进行直接投资能够获得的平均收益率10.5%~14%。此外, 巨额外汇储备下形成的高额外汇占款迫使央行频繁进行冲销操作, 也带来了不小的外汇干预成本。

4.5 超额外汇储备引发政治风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 国际社会越来越表现出对“中国威胁论”的关注, 加之中国长期对美国和欧盟的双顺差, 致使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大背景下, 我国持续持有他国的超额外汇储备, 就有可能面临潜在的政治风险。就中美而言, 若中美关系出现恶化, 我国的对美资产有可能会被冻结;就中欧而言, 欧债危机背景下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的一再下调, 意味着我国将面临着较大的债务违约风险。

5 我国超额外汇储备风险的应对措施

5.1 注重汇率制度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在汇率制度方面, 通过货币政策来增强汇率调节的灵活性, 允许汇率根据市场供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双向波动;在外汇管理体制方面, 建议在全国逐步建立起由央行、财政部、中投公司组成的多层次外汇储备管理体系, 在央行对安全性和流动性进行监控的前提下, 财政部通过外汇基金的设立来干预外汇市场和调控货币波动, 中投公司确保外汇储备的收益性。

5.2 拓宽外汇资金的使用形式

首先, 要坚定不移地向“藏汇于民”和“藏汇于企”进行转变, 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外汇持有量, 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进行外汇投资。此外,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创新外汇衍生产品和采用外汇证券化的途径, 加强外汇资产的流动性。

5.3 加速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 要通过逐步扩大英镑、澳元、加元等币种的外汇储备份额来降低由美元贬值带来的外汇损失, 保持外汇结构的合理化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 适当增加对战略储备的持有量, 通过持有黄金和稀缺性能源 (如石油、矿土) 等来满足我国在未来经济、军事上的发展需要, 避免因资源瓶颈而阻碍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权.东亚经济体大规模囤积外汇储备现象:影响因素、行为特征及政策含义[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12) .

[2]王瓅学.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费磊.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及管理方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7.

[4]杨绍杰, 何立群.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

[5]曹洁云, 刘云.浅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及其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

[6]王晓辉.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7]蔡美珠.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高额外汇储备风险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03) .

上一篇:初中英语创新下一篇:片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