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资源现状(共4篇)
林资源现状 篇1
摘要:随着林业资源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林业资源培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笔者结合如今的林业资源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几点整地营林措施等。
关键词:林业资源,造林技术,造林方法
1 定义
我们国家的林业资源总数非常多, 其覆盖区域非常宽。不过, 由于新时期经济高速发展, 此时对于资源胡乱的砍伐, 导致我们国家可以使用的林业面积减少, 其不但干扰到经济的进步, 而且还导致生态发展不均衡, 经由成就的分析可知, 我们国家的科学人员获取了处理该事项的优秀方法, 也就是说在积极的探索和使用资源的前提之下, 去方位的探索植树措施, 简单的说就是在使用的时候, 确保资源积极的更新, 进而从根源之中确保其发展顺畅。
2 培养方法
为了可以有效的供应产品, 带动经济进步, 目前使用的培育措施有如下的一些:植苗培育更新法;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通过分析如今的发展状态, 我们得知, 提升资源的培养力度, 通过植苗的措施来增加资源, 这样可以获取非常优秀的效益。
2.1 积极做好基地建设活动
首先, 如今的农业之所以高产, 关键是因为运用了非常好的种子。对于林业来说也是这样的。用于培养优秀种子的区域在很多的地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不过, 我区还是在第二代。以全方位的层次上来看, 林业机构不仅仅要扩大红松等的区域, 而且还要布局其他的一些园区。其次, 林工机构如今的母林面对着很多的不利现象, 必须要积极的调整, 同时还要做好抚育工作。要对如今的木林积极的做好调节工作, 要结合设定的计划在进行培育活动, 这样不但能够发展体系, 同时还能够增加经济内容, 从而起到发展优秀种苗的作用。
2.2 做好运作体系的设置工作
对于林工单位来讲, 要确保苗圃发展到行业中, 设置竞争模式。通过承包亦或是单体运作的模式来确保它运行时顺畅, 为了保证造林用苗良好, 机构可结合合约方法, 布局精准的奖惩模式, 同时结合它的级别来明确其单价, 进而保证品质优秀。为了保证苗木和造林的质量好, 降低资金的花费力度, 确保竞争工作的开展, 可以把其当成是种苗行业, 在确保营林品质优秀的背景中, 林场结合设计规定在苗圃力极佳的选取苗木。机构许可其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 到以外的地方寻求使用人, 不断的扩张行业。它不应该是仅仅的把活动区域放到种植上, 还应该积极的发展一些经济性植被的种植工作, 针对闲置地区, 可以将其在所有的工作者中设置承包体系, 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工作者的经济来源, 而且还减少了成本的花费。
2.3 整地、造林树种选择, 造林季节选择的一些程序、方法
所谓的整理是在营林之前提升环境的一个优秀的措施。经由该项活动能够完善其立地特征, 将灌木等清理好, 将其中的杂物等处理好。在营林之前的时间段中, 确保光线是充足的。还能够使得小区域的地形氛围完善, 此时使得透光性变高。而且将表层的植被清理好, 使得光照更为重组。所以, 此时白昼的时候表层的气温要较之于有植被遮盖的时候升高的更为迅猛, 在处理之后土的性状发生了变化, 此时土的气温也出现了改变, 肥效也增加了。所以, 可以提升营林的成活性, 使得小苗快速的生长。同时它还可以保持水土, 降低侵蚀问题, 而且对于营林来讲也很好, 能提升营林的品质。
2.3.1 清理好营林区域。
该项清理活动室整地之前的一个活动, 将营林区域中的杂物等去除, 将迹地中的枯枝落叶等去除。具体的清理措施有三类, 分别是全面的以及带状的和块状的。其方法也有如下的一些, 分别是通过割除或是用火焚烧以及用药物处理。对于第一种来讲, 其不论是人工亦或是设备等都可以实现。平整之后堆放, 用火烧, 或是喷药物等将其处理掉。
2.3.2 整地方式和方法。
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 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 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3 造林方法
3.1 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
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 而且施工容易, 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 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 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 如橡栎类。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 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 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3.2 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 造林技术简单, 操作容易, 成活率较高, 幼树初期生长较快, 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 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 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 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3.3 植苗造林法
除去如上讲述的几种营林措施以及分蘖营林措施之外, 一般使用该项措施。
3.4 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特征选取营林树木
结合如今的生态学知识, 在造林的时候要切实的分析适树的具体规定, 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特点来选取。适当提高种植阔叶林面积的比例, 一方面, 能加快改善土壤环境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阔叶树落叶层能保持土壤湿润, 落叶腐殖质又能增加土壤肥力, 使林木容易吸收土层养分, 达到速生丰产的效果。另一方面, 又能改变林相林貌, 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旅游的观赏性, 丰富森林资源景观, 还可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对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5 选择造林最佳时间
造林时间, 以往以春季为主, 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树种多样性, 引种工作和技术推广, 工作做得比较好, 造林季节普遍提早, 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气温较低, 蒸发量小, 苗木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 起苗栽苗不致过多失水, 栽后容易成活。同时树苗根系活动较早, 造林之后, 先扎根, 后长叶, 抗旱能力强, 当年生长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冬季造林时间充裕, 有利于劳力安排, 保证造林质, 值得提倡。但在冬季干旱和严寒的地区, 仍以春天造林为宜。栽树天气要选阴雨天和雨后晴天, 土壤过旱, 连续大雨或结冰、霜冻期间以及刮大风天, 均不宜种树。
3.6 造林栽植方法
一般采用穴植, 不论全垦带整地, 都要挖不小于40~60cm见方, 深30~50cm的植穴底要平, 杉株行距规格为1.7m×2m, 密度达到180~200株/亩;松阔株行距为2m×2m, 密度达到160~170株/亩左右, 栽时苗木要保持端正, 根系顺向水平舒展, 苗梢向山下要适当洚浅, 抑制根劲萌蘖, 扩大生根部位, 增强抗旱能力栽植一年生长苗木。苗茎入土三分之一左右, 苗高大于40cm的以苗茎入土15~20cm左右为宜。
3.7 营造混交林
由于杉松营林区域的扩张, 此时的商品林更加的关注利润, 对于单一林来讲它对于改善土效来讲是不合理的, 其对于较差氛围的适应水平不高, 容易导致病害问题。很多区域都有存在, 所以, 通过分析生态以及植被的多样性等特征, 更需要提倡多样化的发展样式, 使用混交林, 其会在后续的活动中用到运作层次中。
4 结束语
不论是树种亦或是营林时间等的选取, 都要掌控好抚育活动, 而且要应对病虫害现象, 做好防火活动, 只有这样才可以积极的培育资源, 带动林业进步, 更加积极地为林业贡献力量, 确保资源能够有序使用。
参考文献
[1]洪振威.浅谈我区林业造林的技术措施[J].科技与生活, 2010 (23) .[1]洪振威.浅谈我区林业造林的技术措施[J].科技与生活, 2010 (23) .
[2]雷伟群, 曲延生.构建人才平台发展林业经济[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 (15) .[2]雷伟群, 曲延生.构建人才平台发展林业经济[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 (15) .
林资源现状 篇2
浅议重点生态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及低效林改造现状及前景
作者:赵凤杰 李延民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3期
近年来,国家对林业建设非常重视。启动实施了六大林业工作目标,加大了造林绿化力度,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但是,林子越多,抚育的任务越重。目前,我国现有人工林面积0.47×108hm2,其中林分面积0.31×108hm2,中幼龄林面积0.26×108hm2,占林分总面积的84%,形成了以中幼龄林为主体的森林资源分布格局,这些中幼龄林都亟需实施抚育间伐。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经营主体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及低效林改造积极性不高,使得中幼龄林抚育与低效林改造成为林业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森林结构和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纯林多,密度大。全国以马尾松、杉木、杨树为主的人工纯林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58.8%,混交林仅占7.9%。有的人工林分每公顷密度高达15000株以上,既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增加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隐患。全国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800×104hm2,森林火灾频繁,火险等级提高,灾害加剧。其主要原因是大面积林分密度大、结构差的森林不能得到及时抚育。
中幼龄抚育及低效林改造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也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在东北、东南沿海、中南、西南等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项目,以优化生态公益林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重点实施地区包括北京、河北、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等23省(自治区、直辖市)、四大森工集团的37个县(局)。
全国计划安排中幼龄林抚育1.69×104hm2,单位面积投资标准1500元/hm2(100元/亩)。国家投资主要用于除草割灌、定株修枝、抚育间伐、间伐物运输、林地清理、作业设计、检查验收等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适当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作业设计、检查验收。主要任务是对过密、过纯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抚育。对过密、过纯的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抚育,旨在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健康森林,防止森林火灾、病虫害发生,使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统合效益得到正常发挥,促使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林资源现状 篇3
关键词 重庆市;林相改造;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02
据重庆市林业局统计,截至2014年底,重庆市的林地面积和森林面积分别为436.74万hm2和355.6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3.1%,林木绿化较之森林覆盖率超出了14%,林木蓄积量为19772.60万m3。与前些年相比,重庆市森林资源的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增长显著,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1 重庆市林相改造的意义
林相,就是森林的外形特征,包括树冠的层次有包括林木品种和品质。林相改造,是指根据当地的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通过人为措施对现有林相进行改造,提升景观效果,丰富植物多样性。重庆市的林相改造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在色彩搭配、波动起伏、季相变化等方面不明显,而且树种比较单一,观赏性较差。鉴于这一现实状况有必要进行林相改造。
1.1 美化环境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居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再加上重庆三面环山属于山城,空间狭小,更需要通过林相改造建设绿色空间。一方面在于净化空气,为人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在于增强观赏性,为枯燥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此外,还能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
1.2 经济发展的需要
重庆市林相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也非一日之功,在规划方案的指导下需要一步步执行。因此,林相改造从树种的种植、选择到配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1.3 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
林相改造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美观、可观赏、移步换景的效果。重庆市作为中国出名的旅游城市,游客最先在风景区或是景点感受到这种移步换景的美妙感,进而推及到对重庆市的好感,提升了重庆市的城市形象。最终林相改造后的高品位景观慢慢成为了重庆市的名片。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每天都有生物在消失,森林、林业资源也不例外。重庆市虽然实现了“四增”,但是林业结构极不稳定,存在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低、林分质量差的问题。通过林相改造,进行人工林树种种植结构、林分密度的调整,建成良好的、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森林景观,进而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 重庆市林相改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市的林相改造主要以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林树种为主要基调,在色彩搭配、波动起伏、季相变化等方面不明显,观赏性差;以马尾松等针阔树种次之,而且蓄积量、面积等占到了1/2以上,其他树种林分较少,这一情况无论是从景观效果还是从生物群落多样性角度看都是不利的。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重庆市林相改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林相单一,森林景观效果差
据调查了解,重庆市林相改造存在树种种类单一的问题,主要以马尾松为主,针叶化、纯林化严重。同时,由于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又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四季常青且树冠较为整齐。这样的结果是景观效果单一,缺乏色彩、层次、明暗和粗细的搭配,缺少惊艳的感觉。
2.2 生物多样性受损
马尾松对气候、土壤、湿度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因此成为了重庆地区的主要生长树种,进而形成了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自身又十分容易受到松毛虫等病虫害的侵害,这样造成松林的死亡。同时,马尾松的油脂含量高,耐火性差,存在火灾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大面积火灾,必定会影响到其他的森林植被,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最后,马尾松抗风能力差,容易出现偏冠,给树木的修剪带来了不便,也增加了修剪费用与植被维护费用的支出。
2.3 生态效益差
重庆市人工林和次生林较多,客观上造成了植被类型的单一与层次结构的简单,林下地被物较少,导致对动物的吸引力降低,所以对整个生态环境改善所起的作用也就比较小,生态效益差。
3 重庆市林相改造的措施
鉴于重庆市在林相改造过程中存在有林相单一、景观效果差和生态效益低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推动重庆市林相改造工程的进行。
3.1 掌握林相改造技术
大面积的进行林相改造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一定要掌握林相改造技术,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景观收益。
3.1.1 间伐重塑
在大片的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按照一定的宽度进行间伐。间伐的区域进行人工清理与整理,营建阔叶林,形成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
3.1.2 带伐重塑
与间伐重塑是相似的改造手段,是沿着等高线进行间伐,之后在带伐区域种植或移植高大的阔叶林树种。
3.1.3 景观抚育
一种是移除林间的枯木,保证整体的视觉效果。另一种是在移除或是砍伐树种过程中,有意地伐掉个头高达或是密集地区的树种,保证树种的成长空间。
3.1.4 经济林改造
在注重保护重庆当地珍惜树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特色树种、成活率较高的树种进行种植,这样不仅可以美化山体,还能为农民提供新的增收机会,促进重庆市林业经济的发展。
3.2 树种选择与配置
根據重庆市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树种的选择,保证树木的成活率。根据区域位置、景观要求的不同进行树种的配置与设计,保证较强的观赏性。例如,沿线公路的树种配置与设计主要是达到移步换景的动态景观效果,因此需要选择那些有季节变化的、有色彩搭配的景观型树种,可以选择合欢、蓝花楹等建成沿线观花林带。如林区间主要的目的就不再是以观赏为主,更多是出于防火的考虑,因此要选种一些木荷树种形成天然的防火带。
从林相改造技术到树种的选择与配置到最终形成特定的景观效果,需要在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下进行,既遵循了植被的生长习性又达到了美观效果,既有利于树种成长,又满足了人们对色彩的需要,最终达到了林相改造的目的。
4 结语
林相改造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维持生物多一样性等好处,因此重庆市不遗余力的进行林相改造。然而在林相改造过程中发现了树种单一、景观效果差、生物多样性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林相改造技术和树种搭配选择2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促进重庆市林相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林资源现状 篇4
近年来,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突飞猛进,造纸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NGO以及行业专家等在内的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造纸工业一直走以草浆造纸为主的发展道路,与世界造纸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纤维原料结构的不合理及供应不足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造纸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为了促进造纸业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国际造纸大国如拿大、瑞典和芬兰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推行“林纸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
和很多制造业一样,造纸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造纸原料问题。目前国际上先进造纸企业的主要原料仍是木浆,而木浆原料又主要是由大量的人工木材来供应,因此,造纸也是一个消耗木材的产业,目前世界上大型的现代造纸企业的主要木材原料占造纸原料的93%以上,是世界木材的最大用户。据统计,造纸用材为世界工业用材的27%,每年消耗7-8亿立方米用材。而随着世界原始森林数量的减少,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已把木材等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性物资,制定种种措施限制出口,因此依赖大量进口木材会对整个造纸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不及时解决造纸业的原料供应问题,还将会大大阻碍造纸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建立安全的国家经济体系,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便开始号召造纸企业推行林浆纸一体化循环经营模式。2001年2月,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颁布了《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执行政策。2003年6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造纸企业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做了明确规定。当年12月,国务院就批准了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要求必须大幅提高中国纸业木浆的自给率,并计划到2010年将纸业木浆的自给率提高到20%,实现造纸业与林业共同发展。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国内首部《造纸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为造纸行业林纸一体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目前我国造纸工业正在进入以原材料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关键时期。其中以金光APP浆林纸一体化模式进行得最早,APP从1994年开始,便开始在中国推广林浆纸一体化循环经营模式,截至2006年底,APP在中国造林面积已超过500万亩。2005年3月,金光集团APP旗下的海南金海浆厂年产100万吨漂白木浆正式投产,海南金海浆厂是亚洲最大的浆纸加工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制浆生产线,其浆厂的投产也意味着中国第一家林浆纸一体化循环经营模式的形成。目前国内大型纸业集团如泰格林纸集团、晨鸣纸业、华泰股份、美利纸业等也开始大力推进林浆纸一体化,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加快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进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针对国外纸业产品进口发起的反倾销案,也坚定了大型造纸企业大力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我国造纸业现状分析
造纸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位居各行业第二位,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高居第一。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造纸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却仅为2.2%。在“环境门”前,作为造纸术的发源地,中国纸业竟面临被淘汰出局之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造纸业前行的步履却显得格外滞缓。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造纸企业仅3家:晨鸣造纸集团排名第141位;金东纸业(母公司为金光集团APP)排名第383位;华泰集团排名第429位。3家造纸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69.4亿元,为500强平均水平234.9亿元的29.5%。企业入选总数占0.6%,销售额占总额不足0.2%。
有分析认为,掣肘中国造纸业迅速发展的症结,首先是传统造纸工艺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以其对水质的污染为例:2004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21.1亿吨,其中造纸业废水排放量高达31.8亿吨,占总量的14.4%;按废水中最重要的COD来看,全国工业COD总排放量为509.7万吨,其中造纸业占了33%。
一个经济贡献率仅2.2%的“弱势行业”,却以14.4%的废水和33%的COD排放量污染着中国本来就极为匮乏的水资源,这显然是个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
草浆污染——历史遗留问题
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诞生于东汉时期的蔡伦时代,当时造纸的原料是以麻为主的破布和渔网;到了唐宋时期,造纸开始使用麻、树皮、稻草等原料;而当中国的造纸术传到西方后,制浆的原料依然以麻布和稻草为主。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制浆技术的出现,在西方,木材开始逐渐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人们发现,木材比其他原料更适合于现代化大生产,纤维形态比其他原料好,并且更易制造出各种高质量的产品,其生产效率高,易于污染治理,体积密集,便于运输和保存。
从1880年到1970年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木材在造纸原料结构中的比重已由10%上升到93%。现在世界上主要的造纸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芬兰等,几乎全部用木材纤维造纸。过去主要用草造纸的国家,如生产草浆历史悠久的西班牙,纸张产量和质量长期上不去,品种也少。自20世纪60代开始营建造纸用材林,到70年代后期,西班牙草木比例改成3∶7后,纸和纸板的产量便猛增4.4倍。反之,一些继续以草类为主要原料的国家,造纸工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在我国,由于建国后对纸业的属性认识不足,加上森林资源非常贫乏,当时百业待兴,经济建设需要木材的领域很多,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用木材造纸是浪费资源,用草类原料才最符合中国国情。到1958年,我国纸业形成了以草为主的原料格局。20世纪70年代,纸业界的有识之士指出“中国纸业应该走以木材为主的道路”,草木之争宣告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才最后明确了以木材为主的原料策。以草为主策的失误,使国内纸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事实上,中国传统造纸业对环境的破坏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建国初期,尽管国际上普遍采用木材造纸,但出于节省成本、节约森林资源的考虑,中国造纸业采用麦草作为造纸的主要原料。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草浆造纸带来的弊端不断凸现。
在人们印象中,纸业一直背负着“严重污染环境”的恶名,只不过大多数人在前面都要加个“小”字——“小造纸”。所谓“小造纸”,一般是指年产量1万吨以下的造纸企业。这些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其鼎盛时期全国竟有10000多家,现在仍有3000家左右。“小造纸”工艺简单、设备落后,缺乏污水治理设备,含有高浓度化学污染物的污水往往从“后门”直接排入了当地的河流湖泊,成为污染大户。据调查,目前大多数中小纸厂排放的污水,其COD(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指标一般都超出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
草浆厂为何上不去规模呢?原因有二:一是大部分草类的收割必须集中在某一季节,这就要求草浆厂必须在一个时段内完成全年的原料采购,庞大的堆放场地、原料长期日晒雨淋造成的损失,都令草浆厂非常头疼;二是由于草类纤维原料运输半径比木材小,所以草浆厂只能设在原料产地附近,规模受到原料供应量的限制,其技术装备水平相对于大规模的木浆生产相差了几十年。目前我国最大的草浆生产线只有10万吨,大多是1—3万吨。草浆厂的污染治理水平与其规模有很大关系。
草浆造纸对环境最大的污染就是排放出的废料——草浆黑液。草浆黑液含硅量大、粘度高、滤水性差,造成提取率低,一般只有80—85%,而木浆可达到95%以上。其次,碱回收率低,一般只有65—75%,而木浆可达98%。第三,用水量大。所有这些造成草浆厂中段废水排放的污染物量比木浆高6—7倍。草浆污染是国际造纸界至今尚未解决的课题。
在诸多水污染事件中,淮河污染事件比较典型。由于沿河纸厂排污严重,淮河流域水环境日趋恶化,到2004年,淮河中下游黑水四溢、鱼虾绝迹,府不得不依靠行手段强制关闭了许多小造纸厂,才避免了整个水系的崩溃。
林木造纸——匮乏阻碍发展
那么,中国造纸业能否改变以草浆造纸的老路,走上林木造纸的新途呢?专家指出,如是新途又将面临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森林是防治水土流失、阻止土地沙化的天然屏障,是净化空气、提高大气质量的天然氧仓,同时又是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天然保护区,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倘若为发展造纸业而伐大量的森林,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可小视。
2003年结束的全国第6次森林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较1949年增加了1倍多。但中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森林质量低,单位林地平均林木蓄积量小,只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的50%左右。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徐大平教授说:“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仍然需要进口大量的木材。2004年的木材和锯材的进口量接近我国产量的一半,外贸依赖度极高。此外,中国还进口了2451万吨的纸浆、废纸和纸产品,大约相当于1亿立方米木材造纸后的产量。”一些国际舆论称:“中国在买世界的森林!”
依靠进口可以解决中国造纸业的困境吗?专家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应专注于生产自己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地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各方获得更大的福利。基于这种理论,有人认为,既然中国的森林资源不具备优势,不如将造纸业淘汰出局,所需纸品全部依靠进口——况且中国现今并不缺少外汇储备。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能源价格的高涨将使运输成本对产品的影响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过度专业化将削弱一个国家对于谋生的支配能力——一旦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采取垄断或敌视行为,则国民经济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一些以资源为基础的行业。如前一段的油价、铁矿石价格的急剧上涨等,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国家的经济格局不能简单地按比较优势理论构架。
造纸业虽划属轻工类,但其原料普遍为木材,属资源性行业,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否则将使本国的经济安全受制于人。
草浆造纸污染环境,木浆造纸又无森林资源保障,中国造纸业面临环境与发展的两难抉择。
专家认为,原料结构不仅影响产品品种档次和质量,还影响着企业的建设规模、装备水平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劳动生产率。在造纸工业的历史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都存在造纸原料草木之争的经历,然而最终,人们还是确定木材为更适合现代造纸工业的原料。目前在全球造纸原料中,木材已占到93%以上。选择木材作为造纸原料,可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品质,而且在控制污染方面也有成熟的工艺。用木材作为原料可以促使产业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现在,纸业已成为世界木材的最大用户。据统计,造纸用材为世界工业用材的27%,每年消耗7亿—8亿立方米,需要伐几千万公顷林地。许多年前,有人曾担心纸业是否会成为破坏全球生态系统的罪魁祸首。但是多年来世界纸业的发展证明,纸业不但没有破坏生态,而且还促进了林业的生态建设。纸业把林业基地建设作为自己生存的重要条件,在循环经济方面摸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良性的发展模式。这一点已从北欧、北美一些纸业较为集中的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印证。
统计显示,在一些森林覆盖率达到30—70%的国家,每年用于制浆造纸的木材占原木总产量的30—60%以上。如美国1974年制浆造纸用材达到1.8亿立方米,占采伐量的36%;瑞典占63.8%;芬兰占55.5%;日本是个木材进口国,1977年制浆用材为3400万立方米,占木材总消耗量的31.4%。这说明,木材制浆造纸乃是森林资源最经济合理的综合利用方式。
林纸一体化——渐进的和谐之路
解决林业资源紧缺问题,中国必须依靠大力发展人工林的策,调整产业布局。国家发改委在造纸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实施“林浆纸一体化”策,鼓励国内造纸企业大力营造人工速生丰产林,逐步实现“自给自足”。
所谓林纸一体化,其实质就是投资一体化和经营一体化,也就是说,林地纸厂既同属一个投资主体也同属一个经营主体。在我国,林纸一体化问题已经论证了二十多年,但进展相当缓慢。直到2001年2月,由原国家计委、财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后,林纸一体化才开始加快发展步伐。
据悉,目前全国有二十余家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制浆造纸企业,正在建设自营造纸原料林基地,但无论在总量还是品种结构上都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是绝对量较大,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少,地域分布极不均衡,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不足,今后浆纸木材原料供求形势将十分严峻。因此,加快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将十分紧迫。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在我国推行以木代草的林纸一体化模式还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纸业还不能完全离开草类原料。因此,随着中国纸浆生产总量的增加,草浆生产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有所增加。就此,府应加大对草类纤维制浆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目前造纸业的治污能力;同时,要从长计议,全力推广,逐步实现以木代草,使中国纸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