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共6篇)
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 篇1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语言科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答: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开始了对语言现象的关注。然而古代人类并没有把语言现象从人类其他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此外对雨燕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也是语言学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是教人理性的认识语言现象,有效把握语言规律,全面的分析语言事实,正确地揭示语言与人的关系,从而有效的指导人们运用语言的科学。
2.开设《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有什么价值与意义? 答:首先,它是属于普通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的范畴,它所研究和关注的是人类语言共有的现象和共同规律。人们通过这门课可以学习和了解有关语言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等方面的理性知识。
其次,在人们有了基础认识之后,可以进一步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从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方面分析和认识语言现象,储备专门知识。再者,人们将学习和了解有关语言发展变化的情况。还可以通过语言学来了解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的其他学问。3.语学是从哪些角度研究人类语言现象的?
答: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本体语言学(理论语言学)与边沿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有许多分支,如:数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所以语言学可以从人类、社会、心理等方面研究人类语言学现象。第二节
1.中国古代人们有哪些关于语言的神话与传说,应该怎样认识这些神话传说?
答、畲族神话《高辛与龙王》说,创世之神教会了人们说话。彝族神话《天神的哑水》里说,本来人和动物都能说话,天神骗他们去喝智能之水,结果,动物因喝水而失去了语言,而人类没有喝水保存了语言。壮族神话《布洛陀》也说人和鸟兽,本来共享语言,但是因为它们之间的纠纷,掌管世间事务的神布洛陀便使人语不同于兽语。纳西族《创世纪》里说,人们有三种不同的语言,藏语、白语、纳西语等等。
其实这些神话传说与当时的人们的时间、生活密切关联,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应了他们当时的认识和经验。2.古代印度人的语言研究是围绕什么来进行的?这种研究对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迪?
答:(1)古代印度人的语言研究是围绕着对语言神话的研究和为了正确地传承宗教经典语言所作的详尽分析和研究这两方面来进行的,其中,第二个方面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波尼尼语法》是古代印度人在前语言状态下语言研究的最大成果,就是公元前四世纪波尼尼对梵文所作的经典语法分析。他注重分析词的形态,特别是构词规则,很少涉及语法。对现代人而言,古印度语言学的一系列语音语法分析的概念和方法,波尼尼等古印度语法学家的分析方法、研究精神及其关注范围等对现代语言学研究都是有所启迪的。
3.对古代西方人在宗教中流露出的对语言的认识,你有什么看法?
答:古代西方人在宗教中流露出的对语言的认识反映出古代西方人对语言的认识和猜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人是怎么学会说话的、谁给事物命名的、人类语言为什么由一种变多种、语言具有魔力吗以及最古老的语言是什么这五个方面,其中许多看法也是饶有趣味的。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认识显而易见带有自己时代的认识特点和局限性。第三节
1.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如何产生的?其主要功绩是什么? 答: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古代印度语言研究基础之上的。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了,首先是在约公元前四世纪波尼尼进行的梵语语法研究。其后,陆续有十多种语法派别,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波尼尼语法著作的烙印。后来到十八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法研究成果。
主要功绩: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大研究成果是语言类型的建立和普系数的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代表作《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他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普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
2.谈谈结构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流派。
答:结构代表人物是索绪尔。索绪尔是结构语言学的鼻祖,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印欧比较语言学中做出来重大贡献。索绪尔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共时性研究和历史性研究、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区别开来。其学术流派有:
(1)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索绪尔(2)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马泰修斯(3)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4)美国描写语言学,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
3.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和他的主要学术观点是什么? 答:创始人是乔姆斯基。主要学术观点是: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兴起批判了结构主义,他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语言能力,世界语言的不同面貌是适应转换的结果,并力图用形式化的手段构建这种转换过程,其影响一直延伸到21世纪。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研究为目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服从这个目的,同时又对各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他学科,如计算机学科、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做出贡献。
4.现代语言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形式化倾向? 答:(1)计算机文化的兴起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将语言数理化以顺利完成人机对话;
(2)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语言能力,世界语言的不同面貌是适应的结果,故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3)索绪尔对语言是形式而非实体,是符号系统的认识,为语言研究的形式化提供了可能性。第四节
一.语言学在哪些方面影响到了哪些学科?
答:通过语言学对周边学科的影响这节的学习,可以看出,语言学不是孤立的,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语言学语文学、本体语言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的文本、语言学中的音位与文学理论中的原型
2.语言学与哲学:每一个语言学的发展潮流和动向的背后都有当时哲学思潮的影响.3.语言学与信息科学语言学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4.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目前计算机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依照人的语言设计适合计算机的智能语言.二.从自己生活中发现语言作用与社会现实的事例.答:生活中的计算机的使用,用自然语进行人机对话,同时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思想,行为,识别与理解,完成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减轻或代替人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还有利用语言还可以帮助失语症患者,也可以帮助警察破案等等.第五节 一. 谈谈语义研究的重要性
答: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只在语法和词汇学中有限的研究语义现象,在较大范围里展开对语义的本质结构,形式化问题的研究,小到义素分析,词义分析大到,话语意义的研究,句子分析,都为语言学家所重视,同时对于古代文献书中的词语的诠释和注疏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语言研究的对象为什么有扩大的趋势?谈谈你对这个事实的理解
答:因为语言远比过去人们想象的复杂,像过去那样单学科作战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只有将语言放在自身存在活动的框架下研究时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获得价值和成果.三. 语言研究的目的为什会由描写发展到构建? 答:当世界进入计算机时代以后,在本体语言的长足发展之后,人们不再满足于对自然语言的描写,而是发展到在大规模占有语言事实的基础上用人们了解的语言规律来构建自然语言.四.众多与语言相关的学科加入到语言研究中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语言的学科性质与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以及符号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有先天的联系,因而语言学问题的最终解决有待于与这些学科协同作战。五. 试举例说明语言学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事例.答:语言政策的制定,人类信息处理识别,传输与存储都离不开语言研究及语言学研究成果,小到文字的输入大到资料的编目,产品的编号,人名的排序,都运用并等待着语言研究的新成果。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在语言起源问题上人类有哪些认识? 答:有声语言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开始的,人类语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在晚期智人之前猿人已经有了比黑猩猩复杂的声音来交流信息,随着发音器官的不断进化和思维的发展,这些声音也逐渐的清晰起来,并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位或依照一定规则组成语流,于是形成了真正的语言。
二.推向一下,巴黎语言学会为什么一度拒绝接受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提案? 答:因为语言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三.对于人类语言起源这个千古之谜,你有什么想法? 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假说主要有:摹声说,感叹说,劳动叫喊说,社会契约说,手势说等在这些学说中我比较能接受劳动叫喊说(具体答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
第二节
1.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
答:语言这个概念在语言学上有两种意义:
①是指人们嘴里说出来的话中所包含的语言的材料,词汇以及这些材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这种语言概念,被称之为狭义的语言概念。
②是指人们形成话语的全部过程和所说的话语,称之为言语。2.人类预言过程都包括哪些因素?
答:人类的语言交际通常分为两个过程:说些过程和听读过程 言语交际的整个交际过程是:人——听写者(言语主体)——言语动机——言语内容——内容筛选——说写角度——说写行为——话语——听读行为——听读内容——听读角度——内容筛选——听读动机——听读人(言语对象)——人 说写者,听读者和言语环境制约着人类言语交际。
3.怎样理解言语的心理,物理,生理和社会性质?试举例说明。答:言语是指人们形成话语的全部过程和所说的话语,它包括内容和形式,即所指和能指,人们语音形式就是言语的载体,所以,言语的心理,物理,生理和社会性质,就是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和社会性质。首先,它的心理性质,就是语音在人脑中首先产生的音响效果,语音是从人脑中的心理音响开始的,如在发出‘人’这个音时,首先在发出者脑海里形成‘ren’这个音响效果在发出者发出,听话人听到语音后首先在大脑中反映出这个‘ren’的印象。这就是言语的心理属性。其次,言语的物理属性是指发音器官,包括肺,共鸣腔(口腔,鼻腔,和咽腔)以及喉头和声带。当大脑发出命令‘ren’的时候,喉头和声带振动发声,肺部提供动力,然后通过口腔发声。第三是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音高是声音的高低,音强是声音的大小和强弱,音长是声音的长短,音色也叫音质。比如发‘ren’这个音和发‘fen’这个音需要的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都不一样,语言的社会性质,就是语言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一种延伸,比如‘may’这个音,用英语说是‘mei’,用汉语说是‘mai’,这也是一种民族的习性,这就是言语的社会性质的体现。第三节
1.传统语言的研究对象在哪里?
答:传统语言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人的说话说话过程中(也就是言语行为中),而是存在于通过特定的言语行为所产生和形成的话语作品之中。随便录下一个人说的一段话,或写的文章,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句子,有许多音义结合的词语,这些就构成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传统语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答:a将人们从纷繁的语言与言语事实中解放出来,从而只研究人感兴趣并对人有用的问题。
b.将精力集中在当时人们对语言感兴趣的范围内,正确的把握重点和热点,避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做无谓的研究。C.从具体瞬时的言语现象中寻找一个确定稳定的可以把握的对象,为特定的语言研究目的服务。
D.在千变万化的言语形式背后,发出现为数不多的构成材料和结构规律,借此指导人们运用与语言研究。第四节
1.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特殊在哪里? 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因为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它的特殊性在于:①上层建筑如宗教、哲学、艺术都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产生的,而语言则是千百年来社会历史全部进程的产物,它不是由某一特定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②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集团服务的,而语言则不然,它是为整个人类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③上层建筑是某一经济基础存在与活动的时代的产物,因而上层建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它随着这个基础的产生而新产生出来。④最后,上层建筑与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而语言则不然,它几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有直接联系,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不与语言发生关系的领域几乎是没有的。2.你是怎样理解语言是没有阶级性这个结论的?
答:狭义的语言没有阶级性,第一,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狭义的语言不是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的,而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在这种意义上的语言面前人人平等。它是人人可以得而用之的一种工具,本身不具备阶级性质和色彩,这是狭义语言的本质特征。第二,狭义的语言本身具有抽象的性质。它是从人类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大量言语活动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因而无论从其构成的语音材料、词汇材料还是从其语法结构规律来看,都没有阶级性可言。所以说,语言的语音没有阶级性、词汇没有阶级性、语法系统也没有阶级性。第三,人类的产生已经有上百万年的历史,狭义的语言在人类还没有形成阶级的社会中就存在了,而有阶级的历史不过几千年,在那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社会都没有阶级性,作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当然也没有阶级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人类再次进入无阶级社会时,语言同样不会消灭,它将会继续为人类服务。
2.关于动物的“语言”,你有些什么想法?在你看来人的语言与动物间的交际手段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用“语言”来传递信息,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超声语言、运动语言、色彩语言、气味语言等,是它们的一种交际手段。人的语言和动物的交际手段的区别:①动物用于交际的声音或体势不具有可切分或可组合性,因此无法像人类的语言那样用有限的声音来表达无限的意义;②动物界的声音或体势,只是对现场情景刺激的反应,不能表述过去的或未来的事件,不能叙述异地所发生的事情,因此,不具备语言的基本属性。“动物语言”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联系:人的语言与动物的交际手段都是用来交流信息的介质。第五节
1.分析一下自己所熟悉的语言的构成材料。
答:语的语言构成材料有语音材料和语汇材料。首先,从语音角度来说,通常就几十个单位,大约在三十或五十之间。从语汇角度讲,使用频率最高的也就四五千个词。由此看来,汉语的语言构成材料是有限的。
2.人类为什么能用有限的材料和有限的结构规则表达无限增长着的精神意识内容?
答:因为语言的生成能力是无限的,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狭义语言的层次性结构;(2)材料和规则的反复运用;
(3)语境的增生和调制作用。另外,语境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第六节
1.语言都有哪些功能?
答:语言有交际功能、认知功能、思维功能和信息功能。2.怎样认识语言的交际功能?它包括哪些方面?
答: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最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它包括语言祈使、语言沟通、语言表现和语言发泄四个方面。3.什么是语言的信息功能?试举例说明语言的信息功能。答:利用语言千百次交际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在共时环境下为人所不知道的信息。语言的这种功能,我们称其为信息功能。例如:陕西相当一部分地区,除了将自己父亲称为“爸”或“大”之外,父辈的兄弟、晚辈则按年龄分别称为“大爸”、“二爸”、“三爸”、“四爸”。
4.语言为什么会具有认知功能?试举例说明。
答:语言是人们了解掌握外部世界和人内部世界的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人类社会越进步,通过语言手段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越多,语言的重要性质显现的越是明显。例如:学生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间接获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5.举例说明人是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
答: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思想、思维。例如:当我们有什么有什么心事向别人倾吐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表达的;当我们有什么问题要考虑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想的,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十分繁难的问题时,我们甚至会同时大声地说出话来。第七节
1.思维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吗?
答:思维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智活动,是思维行为的结果。
2.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上,都有些什么样的观点? 答: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有一个传统的观点,这就是人类的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既不存在没有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思维。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目前,大量科学实验证明,既存在着没有思维的语言,也存在着没有语言的思维。
3.你认为语言与思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语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结果;(2)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3)思维发展对语言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第三章 第一节
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
答:凡是一个表达形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之间,本来不存在某种联系,如果人为将它们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由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所构成结合体,我们都可以将这个结合体的表达形式称之为符号。比如,马路上的红灯亮了,于是行人和车辆都停止了通行,一会绿灯亮了,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又开始了通行,于是红灯和绿灯都称为符号。符号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之间本没有关系,是人为加的。而指号,征兆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有自然的联系,不是一种假定或设定关系。
2.符号与指号,症侯,征兆有什么区别? 答:符号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之间本没有关系,是人为加的。而指号,征兆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有自然的联系,不是一种假定或设定关系。
3.谈谈能指与所指在表达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说明什么是能指,什么是所指。
答:索绪尔在其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符号中的表达形式称为能指,即可以表达某种内容的形式;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称为所指,即由能指所表达的内容。符号就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假定的和任意的。
4.尽可能多地列一些不同类型的符号的例子,然后试着给这些符号分类。
答:比如,马路上的红灯亮了行人和车辆就停止通行,绿灯亮了又开始通行。红灯和绿灯就成为符号,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红灯代表停止,绿灯表达通行的意思。5.谈谈符号学分析的价值与意义。
答:自从发现了语言的音义之间有一种符号关系以后,有关符号学理论层出不穷,各个专业和学科都试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自己的学科对象,从而得出有益的结论。符号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符号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信息:人们认识事物时,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必须以事物显示出来的表面特征为表征,从而探究这种表征之下的内容,由此及彼,层层深入,一步步达到对事物内部的认识。符号学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由此及彼的桥梁。第二节
1.为什么语言符号具有假定的性质?
答:符号是可以指代事物的标记,这个标记可以用来代替其标记的事物,然而这个标记却与其所标记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联系,不可能从这种标记中找到其所代替的事物的属性。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者之间的主观决择而共同规定的,具有人为的约定的特征。因此说语言符号具有假定的性质。
2.语言符号的假定性和任意性有什么关系?试加以说明。答: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假定的,可以通过设定的方式与人类一切想要表达的精神与意识内容发生关系,从而使人类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能通过符号得到表达。而正因为这一假定性所以也导致其关系是任意的。
3.语言符号为什么采用线性表达方式? 答:因为语言受其表达条件限制,只能在时间上依次展开。而不能像图画那样一下子在一个平面上展开。就像雕塑那样在一个三维空间展开。这就形成了语言的线性特点.4.语言符号为什么具有社团性?
答:由于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一种设定关系,所以语言符号活动范围是有限的,通常只能在一个语言共同体中发挥作用,并且有时效的限制,即语言符号不能横跨种族、跨语言进行。5.语言符号可以跨越时代表达而其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与价值不发生变化吗?
答:会发生变化。因为语言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关联,具有设定的性质,这一方面决定了它们 在初始环境下结合的偶然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语言符号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这就是已经具有关联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分离和漂移的倾向,这种分离和倾向就使得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与价值发生了变化。第三节
1.什么是人內语言的分层装置?人內语言为什么采用这种分层装置?
答:语言中的各单位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语素。词。词组。句子。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极是句子。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构成的装置。语言为什么会采用一个分层装置,这里包含着语言进化与人內意识和精神文明演化的契机。2.什么是组合?什么是替换?试举例说明。答:组合就是语言单位在同一层次进行排列,包括排列什么样的内容及按什么顺序排列。语言单位在组合中依循的规则为组合规则,语言单位在组合中发生的关系为组合关系。
替换就是对组合项目中每一项内容根据表意需要按照组合规则进行更换。语言单位在替换中发生的关系为聚合关系,语言单位替换中依循的规则为聚合规则。例如:白花这个符号的链条,能出现在白这个位置上的有红。蓝。紫等颜色词(是形容词),也有大。小。好香等形容词;能出现在花这个位置上的有光。线。旗。纸。卷。房子。皮肤等名词,这两组词各构成一个聚合。3.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有什么区别?
答:符号介质的多样性;表达内容的丰富性;使用范围的广阔性;生成能力的无限性;符号学习的传授性;超越时空的交际性;符号单位的明晰性;符号结构的层次性。第四章 第一节
1.语音之所以成为语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语音研究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语音是从人脑中的心理音响开始,然后依据这种心理音响发动口腔器官将这个音发出来。3.应该这样认识语音的社会性质?
答:语音的社会性质首先表现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与什么样的意义相结合上,取决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语音的社会性质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每一种语音或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是整齐的、对应的。从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分析得出的某一语音现象,在不同的语音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不同的心理感知。
第二节
1.人们所能感知到的最自然的语音单位是什么?
答:人们对语言语音单位的感知,是从语言的语言的语意单位有感知开始的。这个语音单位,通常应该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义单位,这个单位就是句子。
2从语图上看,词语词的划分界限并不清楚,人是凭什么将其区开出来的?
答:人类之所以能够把每个词的语音从构成句子的一串音流中切分出来,事实上所依凭的并不全是听力,而是大脑中对词义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对连续语流进行切分。
3.音位这个语言单位,在自然界存在吗?它从存在于什么地方? 存在。
4.音素是从什么角度区分出来的?
答:音素是人们根据音色同质的原则在一个音节中对语音成分进行区分的结果。
5.不同人口中的音素[A]是相同的吗?为什么? 答:不同;不同的人嘴发出来的[A],不可能是相同的,就是同一个人,要在不同的时间、发出物理学上绝对相同的[A],也是不可能的。当人们认识两个人的[A]是相同的时候,只是心理上的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已经类化或抹杀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所发出来的[A]的不同。第三节
1.人类口腔发音时,实际上有多少个质点在振动?
答:人在发音时,声带50—10000赫兹的频段内都有质点振动 2.元音的不同在语图中是由什么东西来决定的? 答:是由共振峰决定的。3.记音符号有什么作用?
答: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素和标写符号一一对应,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现象。第六节
1.音位是什么?它想人么揭示了一个怎样的语言奥秘? 答:音位它不是由一个语音单位构成的,而是由一簇因素构成的语音聚合体即音素构成。是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可以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它告诉我们音位的划分必须以音素为基础,离开了具体的音素,就谈不上归纳音位。任何一个音位,都要通过具体的音素形式体现出来,音位是对音素的概括,音素是对音位的具体体现。
4.什么是对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试举例说明。答:音位的区别性的特征也就是可以将音位相互区别开来的发音特征与音响特征。但语言中用来区别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是有限的。有些特征是所有语音都有的,例如舌位的高低前后、双唇、塞音等特征,有些特征则属于某些语音,例如英语、法语、俄语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而汉语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
5.不同语言中的音位是相同的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音位的归纳是就某一个语言和方言而言的,不能跨语言和方言进行。比如只能是汉语普通话中的音位、英语标准语中的音位等等。比如说英语,送气与不送气是不区别意义的。于是送气与不送气就构成了一个语音单位。对于汉语普通话来说,长音和短音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于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一个长[A]和一个短[A]并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也是一个音位。第七节
4.试举一两例说明自己母语中的语流音变现象。
答:
1、同化现象如北方人常把“兜肚”[toutu]读成[toutou].。汉语“版面”[panmian]一般读成[pammian]。
2、异化现象如法语marbre,借入英语中变为marble。
3、弱化现象如汉语“好吧”[haupa]常常弱读为[baube]。
4、脱落现象如汉语中“三个”[san ke]在口语中常常读成[sa]。
5、增音现象如汉语的语气词“啊”[a]一般随着前面音节的不同发音增加[niu]读成[naiaua]。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研究
1.什么是语法?在不同的语言中,语法是一样的吗?
答:(1)语法就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它包括词法和句法。
从前,语法也成“文法”,是词的变化(包括构形或构词)规则和组词成句规则的综合。包括词法和句法。语法是人类长期抽象化的工作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的标志。“语法”一词有时指语法科学,有时指研究语法的书籍,但是,通常指语法构造本身。
(2)在不同语言中,语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任何语言都有它的语法构造。
2.谈谈语言学研究的内容。
答:语法研究的是人们说话时所共同遵循的规则,而不是每个词或句子的具体含义。
传统的语法研究通常分为两个方面: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其中,词法又可分成构词法和构形法,句法又可以分成短语的构成规则与句子的构成规则。词法研究词的结构和功能、词的形态变化和语法范畴。句法研究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功能以及句法变换。
语法学也可以分为普通语法学和具体语法学、共时语法学和历时语法学、理论语法学和应用语法学等分支。普通语法学研究人类语言的普遍语法特征和各种语言语法的异同,具体语法学研究个别语言的语法系统。共时语法学研究语言某一时期的语法面貌,历史语法学研究与法系统的历史发展变化。理论语法学主要研究语法学的理论方法问题,应用语法学主要包括语法教学、机器翻译、电脑语言识别中的语法分析等问题。
3.谈谈你对语言的递归性及你对语言递归性的理解。
答:语言的递归性是指组合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短语替换,从而使基本结构里的某个结构扩展为非常复杂的结构,但其作用复杂的结构,但其作用仍然等于原始项,即语言的整体结构与基本框架不变,语言结构的这种性质称之为语言结构的递归性。
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变化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因为这一特点,才能让人类用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思想,语法规则的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
例如,“他喝了茶”是主谓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偏正结构的递归把其中的宾语“茶”扩展成为“新茶”“江南的新茶”“刚沏的江南的新茶”等等。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例子中不管扩展到什么地步,它的作用还是等于“他喝了茶”里面的“茶”。
第二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
1.什么是语法形式?什么是语法手段?二者有何关系?
答:语法形式就是表达语法意义的方式与材料,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语法手段是从形式着眼对语法形式进行的进一步概括与分类。凡是表达语言意义的都是语法形式,而语法手段,则是按照手法形式同质性的原则对各种各样的语法形式进行分类的结果。在对语法形式 归类时,考虑到不同的语言词法中所使用的语法手段与句法中所使用的语法手段的不同,因此首先分成两大类后再进行细分。
2什么是语法意义?什么是语法范畴?二者关系如何?
答:语法意义就是语言单位在组合和聚合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结构意义和关系意义。
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的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的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对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一般来说,语法范畴是对各种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形态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意义的概括和分类。语法
意义可以体现在词法、句法范畴中。
第三节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1.什么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答:语法意义就是语言单位在组合与聚合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结构意义和关系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和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语法意义通常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从各种具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语法意义通常是由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的,不同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语法意义只有在一个语言中使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时,方能称其为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也可以用各种显性或隐性形式来表现。
2.什么是语法范畴?所有的语法意义都可以概括为语法范畴吗?
答:语法范畴通常是对各种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形态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意义的概括和分类。
不是的。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广义语法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狭义语法范畴是对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词的形态变化是用附加词缀、内部曲折、重叠、重音等方式构成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变体,简称词形变化。一般来说,确定一种语言中是否有某种狭义语法范畴,就要看这种语言是否用词形变化表示这种语法意义,而一旦通过词形变化确定了狭义语法范畴,有时不用词形变化,而用别的形式如前置词、后置词、冠词、虚词或助词表示,这些非词形变化形式也被看做狭义语法范畴的语法形式,但如果某种语言完全不用词形变化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只用辅助词等其他形式表示就不是狭义语法范畴。一般所说的语法范畴,多是狭义语法范畴。
3.举例说明教材中谈及的所有语法范畴,并结合自己的语言实际补充例证。
答: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情况下,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狭义的语法范畴。不同的语言,语法范畴不同。常见的语法范畴有九种。
⑴数.语言中常见的有单数、双数和多数,双数与多数又统称为复数。一般用名词(或代词)的同型变化区别单复数。例如在英语中:苹果的单数形式为apple复数形式为apples,代词“我”的单数为I,复数为us。
⑵性.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把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例如在英语中:he(他)与she(她)。在汉语中为他与她。
⑶格.常见的有主格、宾格、领格、工具格、方位格等。一般用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各种不同的格。例如英语中代词有主格和宾格两种形式,主格有I(我)、he(他)、she(她),宾格有me(我)、him、her。
⑷时.常见的时有现在时,将来时和过去时。例如英语的动词write(现在时),wrote(过去时),shall waite(将来时)
⑸体.每种语言中的体可以是不同的。常见的有普通体,完成体,特续体等。例如,英语中“be﹢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进行时,“have﹢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完成体,动词原形表示普通体。
⑹人称﹒指表示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动词的语法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汉语的人称变化与动词的形态变化没有一致性,但有的语言有,例如英语:(she)is、(you)are、(I)am。
⑺态.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主动态与被动态。例如:英语:I am writing Homeworks.(主动态),Apples are eaten by me(被动态)。
⑻ 式.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来区分。常见的式有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和愿望式等。例如:汉语:你来了? 我走了。
⑼ 级.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原级,比较级,最高级。有的语言中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级,例如英语:big bigger biggest.汉语中表示好:好 很好 非常好
第四节语法单位和结构的变换
1.如何辨识句子?一个词可以构成一句话吗?
答:句子的定义:句子是自然的语言结构单位和最基本的表述单位,也是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句子的判定: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要具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调),书面上一般用句号、问号或者感叹号表示,就是一个句子。如“谁在叫我?”“是我。”“你是谁?”“老王。”“老王!”“快进屋!”这段对话共有六个句子。绝大多数句子都是由短语构成的,因此句子的结构与短语的结构有相通之处。但是,句子和短语除了有无句调的区别之外,在结构上也有一些差异。一方面,有些短语是不能成句的黏着短语,如介词短语,如“被小王”,表动量的联合短语,如“一次又一次”等都不能成句。在有形态变化的成分,是短语里所没有的,如“老刘,你可真行哪!”(呼语)“这条裙子,据我看,值五十多块钱。”(插入语)这些独立成分是独立于句子中的其他成分的,与其他成分没有一般的句法关系,也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句子的特殊成分。
句子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一个句子如果成成了另一个句子的组成部分,它就失去了句子的资格。如“我不知道谁在外面敲门。”是一个句子,其中“谁在外面敲门”是“知道”的宾语,不是一个句子。一个词可以构成一句话。
2、语素都有哪些分类角度?
答: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语素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充当词的的构成成分。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的不同,我们把语素分为词根、词缀、词尾、词干四类。
(1)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2)词缀是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根据位置不同,词缀一般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前缀黏附于词根的前面,如dislike、老乡、阿爸。中缀:位于词的中间,如啰里啰嗦。后缀黏附在词根的后面,如“记者、读者”。
(3)词尾是黏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如“reader”加上词尾s变成readers,仍然是“读者”的意思,S表示复数。(4)词干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一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部分就是词干。词干可能是由词根构成的,也可以是词根加上词缀构成的。如,workers,其中s是词尾,work是词根,er是词缀,除去词尾,worker就是词干。
根据语素是否能够参与构词,将此分为构词语素和变词语素两类。
(1)构词语素:具有构词作用的语素。词根词缀是构词语素。(2)变词语素:没有构词作用,但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的语素。词尾是变词语素。
根据语素能否成句、成词,是否定位,将语素分为:(1)成句语素与不成句语;(2)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3)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3.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根、词缀、词尾?
词根: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例如:“电线、电视、电影、电话、电灯”等,其中的语素都是词根语素。汉语的词大部分是由词根语素构成的。
词缀:词缀是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根据位置的不同,一般把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1.前缀黏附于词根的前面。如,dislike、informal、unhappy、老乡、阿爸,等。2.中缀位于词的中间。如:“糊里糊涂、啰里啰嗦、肮里肮脏”中间的成分是中缀。3.后缀黏附在词根的后面。如,记者、读者、年头、凳子、teacher、happiness.词缀不同于词根,它们只能黏附在词根上,主要作用是构成新词。它们自己不能独立构成新词,只能与词根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词尾:词尾是黏附在词(词根或词缀)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如,“reader”加上词尾“s”变成“readers”,但仍是“读者”的意思,其中的额“s”表示复数,“work”加上词尾ing变成working,意思仍是“工作”,其中的词尾ing表示进行体。
4.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根、根词和词干?
词根: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根是语素。例如:“电线、电视、电影、电话、电灯”等,其中的语素都是词根语素。根词:根词是由词根单独构成的词。根词是词。例如:“chair、man、earth、quake、人、马、水、山”是由词根单独构成的词。
词干:词干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一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部分就是词干。词干可能是由词根构成的,也可以是词根加上词缀构成的。例如:workers,其中s是词尾,work是词根,er是词缀,这个词除去词尾,剩下的worker就是词干。
5、请将“我们今天看电影。”这句话所有可能的句类变化与句型变化都列出来,分别说明它们都使用了哪些规则? 答:句类变化:我们今天看电影。(陈述句)
我们今天去看电影吗?(疑问句)
我们今天去看电影吧!(祈使句)
句型变化:我们今天晚上去看电影。(添加)
今天我们去看电影。(移位)
今天看电影。(删减)
第五节语言类型及其普遍性质
1.依据语言的形态分类,世界语言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根据语法形态,可以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根据句法形态,可以分为分析语和综合语。
2.依据语言的结构分类,世界语言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一)SVO型语言,SOV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来排列的。英语,法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二)SOV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来排列的。日语,拉丁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三)VSO型语言, 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谓语——主语——宾语”的顺序来排列的。阿拉伯语,威尔斯语等就属于这种类型。3.依据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语言可以分成哪些类型?
答:依据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语言可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和达罗毗荼语系九大主要语系。另外,也有澳大利亚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北美印第安诸语言等其他语系。
在这九个主要语系中,每个语系包括了几个语族,语族中又包括了语支。如: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壮侗、苗瑶和藏缅四个语族。在壮侗语族中,包括了壮傣语支、侗水语支和黎语支。藏缅语族包括了藏语支、彝语支、景颇语支和缅甸语支。
印欧语系包括印度语族、伊朗语族、斯拉夫语族、日耳曼语族和罗曼语族等。它以英语、德语、荷兰语等为主。
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满洲语族。
闪—含语系包括了闪语族和含语族,阿拉伯语是其典型。
乌拉尔语系包括芬兰‘乌戈尔语族和撒莫狄语族。它主要分布在芬兰、匈牙利等国。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以格鲁吉亚语为典型。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包括印度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和密克罗尼西亚语族等。
南亚语系包括孟—高棉语族和蒙达语族。它以布朗语、高棉语等为主。
达罗毗荼语系以泰米尔语、马拉亚兰语等为主。
4.世界语言有哪些普遍性质?结合你自己的母语印证一下这些性质。世界语言是不同的,但在不同之中,也隐藏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人们把语言的这种性质,称为“普遍特征”。语言具有以下普遍特征。(1)都是一种分层的组合和聚合装置。(2)都有名词与动词构成的语句。
(3)都有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形容词现象。(4)动词都可以转换成名词。
(5)都有办法将名词连接在一起,也有办法将动词连接在一起。(6)名词与动词都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
(7)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疑问句以及将其转换成祈使句的可能。此外,还有一些特征。
(1)主语通常在前,宾语通常在后。(2)名词可以转换成动词。(3)使用虚设成分的替代。(4)施受关系的转换。
第六章 语义 第一节 语义与语义系统
1.语义内容与客观事物是相等同的吗?语义形式是何处与其内容结合的?
答:语义内容与客观事物是不相等同的。我们只能说,词所标定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感觉与意识内容,而不是物自体本身。因为物自体是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进入人脑中被操作并完成后来在人的精神与意识世界中进行的语义表达,理解与运算的。
词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入到人脑之中并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关联。否则,人声与客观事物将永远无法结合,从而,物自体也就无法在语言中得到表现。正是人或人脑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意识器官将客观外界中各种现象和事物映入到自己脑海中,这些所谓的“客观事物”才有机会在人脑中,同时与同样进入人脑的语音的心理现象相结合,从而使客观事物通过人脑有了自己的语音表达,语音形式也有了自己所表达的内容。如果忽略人脑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客观事物作为自在之物将无缘与人口中发出来的语音形象结合,从而使自己得到语音表现。同样,人口中现实地发出来得实实在在的语音形式如果不进入人脑而形成语音的心理现象,也就无由表现物自体。也就是说,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必须以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为中介,被人的感觉与器官所感知,进入人脑,才能最终成为词的语音形式所反映的内容。
2、语义系统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自己母语加以体会。
答: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义系统,其特点如下:
(1)语义系统都是用属于自己的语音系统来表现的。用来支持语义系统的语音系统尽管受人类的同一个语音发音生理系统制约,但却能利用这个生理系统形成不同的语音及其不同的声音组合。
(2)将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加以比较会发现:满足日常的语言交际所需要的词汇量通常表现为一个恒定的的数量。有人曾统计: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种语言的5000个常用词,就可以解决交际过程中99%以上的问题。
(3)一个人所能理解的语汇量与其所使用的词汇量是一个不对等的数,前者量大而后者量小。语汇量的大小,通常随着交际范围和阅读范围的扩大,有一个自然的扩大过程。
(4)当使用一个相对恒定的词汇量组成动态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所感受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时,这些表面上看起来静态的语言单位其内容与形式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旦进入动态的语言系统,义簇中的意义将迅速限定并准确定位,当词汇中没有这个词或一个词中没有这个意义时,人们将会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将该词或该义增生出来以适应表达的要求和需要。
3、语义网络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价值与意义?
答:(1)形成:人类在利用一个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反过来用这些词汇编织出一个人类思想精神文化的语义网络。人类精神与意识流走的什么地方,语汇的网络就构筑到什么地方。语言中的一个个词语,就是这个网络上的一个个纽结。人类的思想文化就是在这个网络中标定,人类所感觉与认识的世界也同时在这个语义网络中表达。
(2)价值与意义:由一种语言的语汇所构造的语义网络,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层次的。由于语汇所构建的这种语义网络的立体特点与分层特点,人类的语言交际可以在语义网络所允许的各种部分与层面上进行。当全面审视由一种语言的语汇所构建的语义网络的时候,会发现承载人类文化与精神的语汇网络奇观中一些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
现象之一是,一种语言所构建的语义网络诚然代表着人类思想文化进行的足迹,然而这足迹在网络中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这种不均匀性,可能表现在这个立体网络的某个部分,也可能表现在这个语义网络的某个层面之上。
现象之二是人类的思想文化所关注的焦点具有游走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反映人类思想文化的关注焦点的词语也具有游走的性质。
现象之三是每种语言用词语切分自己所认识的世界构筑语义网络时,语义切分点是不同的。
最后,由词语编织的语义网络的每一部分在不同民族心目中的价值不同。语言符号既用不同的语义单位切分并指代世界的每个部分,同时,也负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世界这个部分的价值观念。通过语言符号考察这些观念的形成、差异与演化,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典型的比如汉民族之于“龙”,伊斯兰民族之于“猪”,印度人之于“牛”。
第二节 语义的生成过程
1.对于人类语言初始条件下的音义结合,你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
答: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结合的条件,结合的过程。(1)由于语言具有透义性,当它在表达某种语言意义时,尤其是当其传达语义后,其自身好像已不存在,这使得语音与语义的结合不是那么紧密。(2)语音语义的结合条件是语义物质化,因为语义不采取一定的物质形式就无法使自己得到表现,它采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语音有满足语义物质化的条件,语音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人类行为的本身构成了语义的部分,人声就是我们称为语音的部分,语音符合语义物质化的要求,语音和语义便结合起来了。
2.语义为什么无法脱离对言语交际环境的依存?
答:语言产生之后,并没有脱离人类的行为交际系统。与此相反,正是在人类行为交际系统与交际环境中发生作用的。否则,语言的作用也就部分地甚至是全部地消失了。
这是因为,语言的形成充其量不过是为人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提供了一个符号指代系统,这个指代系统从来没有想到要脱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而单独存在。因而,语言在许多方面都是与人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呈现一种互补结构,而不是互相取代。语言是在人类实际行为交际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它像望远镜与显微镜那样,帮助人类认识了很多东西。但正像望远镜与显微镜离不开人类的视觉系统一样,语言的交际作用也离不开人类的行为交际系统。这是由于语言意义(包括语汇意义与语法意义)的抽象性、概括性及其表义手段缺乏独立性造成的。
此外,语言本身的约略性也是一个原因。只要我们正视一下人类生活的领域多么广阔,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而人类具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么地贫乏,也就理解了语言不可能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系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第三节 语义坏境的作用
1.什么是语义环境?语境有哪些类型?
答:语义环境简称为语境。狭义的指口头语言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如时代和地域、社会思潮、风土人情等。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联系语境,才能明白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
按性质分为客观语义环境和主观语义环境。客观语义环境是一种可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直觉系统的言语交际环境,可以经一部分为可变环境和固态环境。比如社会、民族、社团、场合来说是相对不变的,而眼神、地点等属于可变因素。主观语义环境是一种由内心全部经验构成的一种观念形态上的言语交际环境。
按表达形式可分为隐性环境和显性环境。隐性环境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没有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客观语义环境,让客观语义环境以其自然形式参与交际过程。显性环境则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客观的或主观的语义环境。
2.客观语境由哪些方面构成?主观语境由哪些方面构成?
答:(1)客观语境是一种可直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知觉系统的言语交际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可变环境与固态环境。比如社会、民族、社团、场合相对来说是不变的。而眼神、地点等则属于可变因素。
(2)主观语境是一种由内心全部经验构成的一种观念形态上的言语交际环境。
3.结合语言实际谈谈语境的作用。
答:语境主要有以下五大作用:(1)生成
正如人们已经了解的那样,语音与语义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年代那么久远,以致我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语音与语义业已结合的环境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语音与某种特定的语义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感觉。人为什么会叫ren,狗为什么会叫gou,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通常的解释是约定俗成的。我们认为,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2)同化 同化是我们看到环境对词义作用的最为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这也是在词义既成的条件下交际环境对词义实施制约和限定的基本作用之一。
这种作用的基本要点是,无论过去的语言环境赋予了这个词什么样的意义,一旦进入了特定的交际环境(每个交际环境都是具体的),则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将这词所具有的意义同化到与这个交际环境相统一、相协调、相一致的状态。(3)异化
词义的异化也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实现并完成的。对于一个既成的词及其意义来说,异化与同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总是趋于将词义限定在自己所要表达与理解的意义上,有将它朝自己设定的方向推拉的意思,而不管这个既成的意义是什么,这就是同化。当现实语言环境将词义朝自己推拉的时候,相对于现实语境来说是同化,相对于具有既定意义的词来说就是异化。一方面,语言交际环境将自己的意义凝结在词的语音形式上,将流动的意义形成凝固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现实语境中,给词的语音形式与书写形式注入新的意义,从而使词与其固有意义产生偏离。这就是异化。(4)增生
增生作用也是语境的作用之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旧有的语言行驶至尚增添的新义,亦是创造新的词语形式来负载新义。通过反复地在特定的在语言环境中形成并出现最终其意义必将凝结在一个新的语言形式之上,或是为一个旧有语言形式增添新义。(5)表达
语境的表达作用,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具有的意义和它所能引起的感受,则是靠语言接收者在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国去完成的。
第七章 文字
文字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
1.什么是文字?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 :文字作为语言学术语是指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通常也指利用这种符号体系所记录的话语。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说话人讲出的话语只有当时位于说话人近旁的人才能听到,文字的产生就是为了克服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受到的限制。有了文字以后,语言可以借文字而传于异地,留诸后世。这对传播和积累人们的经验和知识,促进人类文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恩格斯指出:“(人类)从铁矿的熔炼开始,并因文字的发明与它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转入文明时代。”有了文字,进一步矿大 了语言的交际工具的作用,从而使文字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亦反作用于语言;文字也间接地记录了造字时代的思想和文化,是研究古代生活的绝好材料,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2.文字系统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文字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构成的整体。一个完整的文字系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①笔画系统,包括笔画形状、数量、顺序等;②部件系统,包括形旁、声旁、配旁等,音节文字的因素偏旁等;③单子系统,包括字的方位结构、字体、字(母)数等;④字组系统,包括字组的距离、排列顺序、移动规则、大小写的变化等等;⑤标点符号系统,包括声音停顿符号、意义突出符号等。每个子系统中除了内部组合关系之外,还可以形成许多聚合关系:多音节、多义字、同音字、异体字、异读字、近形字、近音字、近义字等等。
3.了解并简述各主要文字系统形符的来源。
答:一个语言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样式,有两个来源:一是自源,也就是无所旁依地自我发展而来,这种文字就叫自源文字。二是借源,即通过各种方式借用其他民族或国家已有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改造并加工它,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这类文字叫借源文字。自源文字通常直接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借源文字一般可以越过图画阶段,直接在语符阶段或字母阶段借用他种语言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如汉字是自源文字,汉语拼音是借源字符。对于日文的两种形式的假名来说,都是借源文字。现在世界上使用的绝大部分字母文字,都属于借源文字。
第二节
文字的发生和发展 1.文字是由什么东西发展而来的?何以见得?
答:语言学家根据现有古文字材料所得出的结论是,现今世界上人们所看到的文字,无论处在什么阶段,也无论呈现以怎样的形态,都是有图画发展而来的的。
在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有声语言、口耳相传,脑子记忆等非文字的语言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摸索到一种通过图画记事的方法即图画文字。人们通过利用一种特定的图画来记录语言中的同一词语,并将于这些词语相关的图形很快与语言产生固定的关系。他作为一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字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形字的雏形。
2.人类利用图符来记录语言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答:人类利用图符记录语言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一图多义。
最初的图画文字又称文字画,文字画虽然能记述和传达事件的大意,但它记录的大意通常用一大段的话才能说明白。因而,文字话同语言单位没有稳定的关系,同一幅画大致意义相同,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解释。所以人们经过思考,选择用一种特定的图画来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词语,并按词语相关的意义把图形顺序排列,从而产生固定的语言意义。这也就区分了文字画和通话文字。使图画文字更简洁易识,形成一图一义的固定关系。
3、世界文字都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世界文字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类。表音文字的书写符号记录的是语言中的语言单位,按书写符号所记录的不同语言单位,表音文字可以分为拼音文字和音节文字。语言中的语言单位,不论是音节还是组成音节的音位,都远比表意文字少。因此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为表意文字。如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我国境内的藏语。蒙语和维吾尔语,以及由表意文字转化为表音文字的朝鲜语和越南语。
表意文字,他的每个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表意单位,最初得表意文字,其中的每个符号都是记录一个词的,古汉字和古埃及文字和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基本上都是表意文字。
但是,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表意文字的数量很大,对于学习者和使用者都不方便,但表意文字的符号超越了语言的界限,因此现在一些表音文字都广泛的使用了一些表意符号,例如阿拉伯数字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中的各种符号。还有一些古代文字,从他的最早形态开始,就包含一些表音成分。汉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包括一些假借字和形声字。所以说也没有纯粹的表意文字。这样也就存在一种音义文字,例如,纳西的象形文字,彝文等。汉字的表意成分多于表音成分,也就划入表意成分,成为世界上沿用历史最悠久的表意文字。
第三节
文字的演变和改革
1.对于一种语言来说,记录它的文字系统可以变化吗?为什么?
答:可以变化,因为:(1)文字自从图画演变以来人们一直想把它变得好用一些,汉字从商朝到魏晋南北朝的一千四五百年间从甲骨文到行书经历了八种形体演化,其目的就在于此;(2)文字毕竟是人们记录语言的工具,那么,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都有可能对人们使用什么样的文字以及怎样使用文字产生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3)人们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样式来记录语言,都不会影响语言和思想的本来面貌,语言允许人们用不同的文字来表现自己,也允许人们用同一文字表现不同的语言。2.什么是文字改革和文字改进?二者有什么不同?
答:文字改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其通用文字的改革,在我国主要指对于汉字的改革(有些少数民族也有文字改革问题)。
文字改进是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
二者的不同之处有:文字改革通常是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如把汉字改变成拼音文字就是文字改革。文字改进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如汉字由甲骨文、钟鼎文到篆书,由篆书到更简便的隶书,由隶书到草书、楷书和行书,以及新中国建立后的简化汉字都是改进。
3.试结合文字的性质谈谈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与区别。
答: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1)口语是书面语的形式基础;(2)二者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背离(3)背离之后在口语基础上重新统一;(4)二者相互推动交替发展。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1)从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口语是第一位的,书面语源于口语,是第二位的;
(2)口语比书面语灵活简短,理解时,对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但不如书面语严谨;
(3)口语一般用词比较简单,非正式,语法结构比较简单,即句子一般比较短,多用简单句。4.谈谈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答:关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
(2)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书面语中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
(3)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史不同步的。在世界上几种古老的表意文字中,目前只有汉字还在使用,这是由于汉字较好的适应了汉语的结构特点,汉字在现阶段或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汉民族的主要书面交际工具。
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语言的发展
1.语言为什么会发展变化?
答: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也是如此。有如下原因促使着语言发生变化;
社会的发展变化
(1)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2)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3)语言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人类思维状况促进语言发展变化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语言自身因素促进其发展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言语过程对语言的影响
(2)语言间互相影响是语言发生变化
(3)语言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2.语言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首先在语言个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最快,而语法最慢。
其次
个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
再次
不同时期的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
最后
语言变体发展变化比平衡。
第二、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
语言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渐变的过程。
第三、语言发展变化的系统性
语言是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种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规则,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关联着,因此每个语言单位、每种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
第四、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语言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3.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哪两种方式?试分别举例说明。答案 语言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分化和统一两种方式。
分化是同一种语言分化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分歧的语言变体或亲属语言的过程。包括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社会方言是语言分化所形成的社会变体,是有社会人群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变体。例如:电影行业的“蒙太奇、推、拉、剪接等等。
地域方言是指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互有分歧的语言。凡是使用人口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异。例如现代英语在英国本土就有15种左右的地域方言;汉语是是世界上方言分歧最大的语种。亲属语言,地域方言进一步分化,最后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独立语言。有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语言,称为亲属语言。目前一共把世界语言分为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里尼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茶语系。
统一是指不同的语言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的一种统一的语言。语言统一有种种形式,包括语言融合、语言混合和语言联盟。
语言融合是指一种语言排挤或代替其他语言、从而使被排挤、被代替的语言称为被融合语言。语言融合主要包括强迫融合和非强迫融合两种形式;强迫融合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为了奴役和统治被统治民族而采取的语言融合政策,例如,日本人占领我国东北和台湾时,曾在东北和台湾强制推行日语;沙皇俄国和德国,也曾在它们占领的国家实行残酷的语言融合政策。非强迫融合主要是指自愿融合,是指一个民族愿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采用其它民族语言的现象。例如公元5世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鲜卑族统治的北魏政权,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采取了“断诸北语,一从正音”的文化政策。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是两种语言“拼凑”成的一种混合语。例如,麦牙加使用的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海地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
语言联盟是指在地域上较为接近的语言,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相互借贷对方的一些语言要素,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的现象。
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 篇2
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看出, 观察对于学生是多么重要。学生观察目的性不强, 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观察得仔细, 从而使思维更深刻。
例如, 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道题:
算一算, 比一比。
这道题看似是比较乘除法计算方法的不同,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在教学此题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计算第一组题, 然后追问这一组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很快得出了被除数是乘法算式中的积, 除数是其中的一个因数。再接着追问商是什么。学生会发现, 商是另一个因数, 紧接着再提问:“就此你能猜测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学生很快说出了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此时可趁热打铁:“那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继续做后面的两组题验证一下。通过计算, 学生不但巩固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而且掌握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步骤, 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转化思路, 使学生思维更严密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 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等。习题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例如,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有这样的一道习题: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 比赛以单场淘汰制 (即每场淘汰1支球队) 进行, 如下图 (图略) , 数一数一共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如不画图, 有简便的计算方法吗?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 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这道题如直接出示图, 学生会直接数, 很容易得出答案, 至于为什么是15场, 学生只知道是数出来的。对于第二种倒减的方法:用16-1=15场, 学生也只能是猜测。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画4个球队产生冠军要比赛几场, 然后猜测8个球队要比赛几场, 因为4支球队要比赛3场, 所以许多学生猜测8支球队要比赛6场。这时我再让学生画一画, 通过画, 学生发现多了一场。这多的一场是哪儿来的?通过思考, 学生发现最后两组的冠军还要比赛一场。那16支球队要比赛几场呢?当学生列出7×2+1时, 请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这时, 请学生仔细观察球队数和比赛的场次数, 看看有什么发现。当学生说出比赛场次数比球队数少1时, 这时顺势问:“比赛场次数为什么比球队数少1呢?”学生自然联想到因为每场淘汰一支球队, 而冠军球队是不要淘汰的。再请学生根据他的发现说说64支球队各要比赛多少场。这道原本只需学生简单“数一数”便能解决的问题一下子抽象化, 学生不得不调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 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实验等各种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对问题的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引导学生拓展习题, 使学生思维更灵活
在习题教学中, 我们不能就题论题, 而要让习题尽可能广覆盖。在教学时不光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联想, 使他们能“举一反三”、“问一知十”。在习题教学中, 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延伸知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如, 在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先计算, 再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 能发现什么规律。
在教这道题时, 我先让学生计算, 再说说规律。学生很快便得出相邻两个分数单位的差等于它们的积, 并且很快又写出了几组这样的算式。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 接着问:“如果分子是1, 分母是相邻的奇数或偶数, 是否还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很热烈, 通过举例, 学生一致回答, 没有。“那怎样才能相等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它们的差必须乘才能相等, 我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乘呢?”有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发现:由于它们分母相差2, 所以差的分子就是2, 要想成为乘下来的分子是1, 就必须乘。通过拓展延伸, 使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 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交流, 实现思维共享,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道课后习题的延伸 篇3
-2×6+3×6=(-2+3)×6,如果用a表示任意一个数,那么利用分配律可以得到-2a+3a等于什么?
由-2×6+3×6=(-2+3)×6可知,这道题在运算中逆用了乘法分配律,因此逆用乘法分配律便可以得出-2a+3a的结果.
解:-2a+3a=(-2+3)a=a.
应当注意,这里a只是一个字母,但是它可以表示任何数字,可以是正数、负数或0.
解答这道题时我们运用了有理数运算中一种重要的运算律——乘法分配律,它在有理数的运算以及今后的代数式运算中应用非常广泛,它的正向运用与逆向运用对于不同形式的计算与变形都能起到简化的作用,应注意灵活运用,避免弄错符号或拆项时出错,下面举例说明.
例1计算:1--×-1.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解:1--×-1
=×-+-×-+(-)×(-)
=-2+1+=-.
例2计算:- ÷-÷--÷(-7).
根据运算法则,先化除法为乘法,原式就变为-×-×--×-.直接计算比较复杂,但我们发现该算式中每个部分都有因数或-,因此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解: 原式= -×-×--×-
=-×+×+×
=×-++
=×0=0.
例3计算:
-+×36-6×1.45+3.95×6.
式子中的-+×36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6×1.45+3.95×6可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样避免了通分和繁杂的计算,十分简捷.
解:原式=×36-×36+×36+6×(3.95-1.45)
=28-30+14+6×2.5
=12+15=27.
例4计算:56÷(-56).
若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直接运算,计算量较大.根据带分数的意义,可将复杂的带分数拆成整数与分数的和(或差)进行计算,这样拆项后又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
解:56÷(-56)
=(56+)÷(-56)
=-56×-×
=-1-
=-1.
例5计算:-÷1--.
解答这道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将后面括号内的算式化简,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观察可知括号内的式子变化后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7,不妨先将被除数与除数交换位置,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解:1--÷-
=1--×-
=×--×--×-
=-2+1+=-.
所以-÷1--=-3.
乘法分配律是有理数乘除运算中的重要工具,在运算时多注意观察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 篇4
第一章 物流信息技术概论
名词解释
1、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而产生,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装卸、储存、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物流信息通过物流信息技术不仅对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障的功能,而且还起到整合整个供应链的作用。
2、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指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在这些技术手段支撑下的数据库技术、面向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软件技术。
填空题:
1、一般信息系统都具有输入、(输出)、存储、加工和(传输)等功能。
2、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是(信息源)、信息接收者、(信息处理器)、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管理者。
论述题:
一、说明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表现为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形成决策,决策执行的结果又成为新的信息,如此往复循环。
每一种决策都与对决策方案的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有关,对有关因素的信息掌握越充分,对实施的结果越有把握,因而越容易做出决策。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但本身不能决定决策。决策最终依靠于决策者的判断。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决策者面前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还表现在不同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同。
二、说明物流信息的特点、作用和分类。
物流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信息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和应用在时间、空间上也不一至,方式也不相同。
2、物流信息动态性强,实施性高,信息价值衰减速度快,时效性强。
3、物流信息趋于标准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要求物流信息标准化。作用:
1、物流信息在物流管理活动过程中起着协调各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2、物流信息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协调与控制,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
3、物流信息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分类:
1、按物流信息载体,分为单据、台账、报表、计划、文件等多种类型。
2、按信息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
3、按信息稳定程度,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4、按管理层次,分为操作管理信息、知识管理信息、战术管理信息、战略管理信息。
三、说明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1、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2、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基本内容为主,供应链管理系统极为罕见。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趋势:
当前我国物流信息市场化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将呈现一个二元化结构。以跨国公司和国内少数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高端市场,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的普通市场。
1、国内企业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需求的主要内容。
2、信息化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3、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大型物流企业将继续深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尤其是全套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语言学概论 复习题 篇5
一、术语解释
1.语言学: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2.2.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3.布龙菲尔德: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他们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而不注重语言能力的解释;眼于语言间的差异,而不重视语言的普遍性。其著作有《语言论》
4乔姆斯基: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5.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的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全世界所有的语言。普通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和一般原理。“语言学概论”课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程。普通语言学还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侧面再分为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风格学、修辞学等各门学科。
6.任意性:[概]:符号虽然是由形式和内容构成的结合体,但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关系是任意的,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
[纲]: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7.理据性:指的是语义形成的可释性,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或根据。
8.组合关系:它是指在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符号之间所形成的横向关系。
[纲]: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1成分。结构中各个成分称为组合关系
9.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符号之间形成的纵向关系。
[纲]:如果一些语言符号或更大的单位在组合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并且替换后关系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10.思维:思维是指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11.内部语言:言语的形式之一,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的话,不需要别人明白,没有交际的功能。
12.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分为辅音音位和元音音位。13.国际音标:为了准确地把语音记录下来,便于分析研究,必须有一套标写音素的符号。标写语音的书面符号叫做“音标”,国际上目前通用的是国际音标。国际音标的英文简称“IPA”,是一组用来标示人类所能发出来的各种声音(指单音或音素)的语音符号系统。14.音位:音位是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词、语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最小的语音类型单位。
15.音位的区别特征:是一个音位之所以区别于别的音位,是因为它有某种特殊的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这种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
16.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复辅音。复辅音中的几个辅音必须同处在紧张度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不在同一阶段上的几个相连的辅音不能称为复辅音。17.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
18.语义:是指语音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指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19..义素:义素是对词的义项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英国语言学家乌尔曼认为“义素是意义的基本要素,在职能上可以和音位学中的区别特征相比,所以可以把义素叫‘语义的区别特征’”。
20.语义场:在语言学中,凡是具有共同语义特征,在词义上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的一群词聚合在一起,在语义上就形成一个场,称之为语义场。
21.语义指向: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运用语义指向来说明、解释语法现象,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22.词: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的单位。23.语素:语素也叫“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词的构成要素,不能独立运用,但必须有意义。
24.固定短语:概]:固定短语,也叫固定词组。是指语言里有一些特殊的短语,他们跟词一样,不是在人们说话的时候临时组合起来的,而是以固定的形式和完整的意义存在于语言里。
[现]:固定短语是词和词的固定结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的词语。25.词尾:词尾是附加在词根或后缀之后只表达语法意义的语素。词尾一般属于词的形态变化部分,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所以一般的词都没有词尾,只有那些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如英语、俄语等才有词尾。
26.熟语:熟语是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俗语、格言等。熟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它大于词,但造句功能与词相同,常常整体充当一个结构成分;它是基本定型的,其构成成分不能轻易变动;它意义概括,大都具有生动的表现力。27.语法:语法是音义结合的各结构单位之间的组织规则的汇集,它包括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组词成句、句组合成句群的规则。
28.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能够把语法单位组织起来并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形式就是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29.形态: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
[纲]: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性变化,或形态。[现]:形态指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性变化。
30.语法范畴:把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达出来的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叫语法范畴。语法范畴的具体归纳只有在特定语言中才能进行。也就是说每种语言都有它特有的语法范畴,而且每种语言的语法范畴所概括的语法意义的内容和数量都是不等的,在最大或最小的限度上彼此区别开来。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31.词类:词类是依据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划分出来的词的语法类别。词类是语法规则的集合点,它反映着语法体系的特征,各民族语言的语法体系的差异,往往可以从词类中窥见。
32.IC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结构组合形式层次性进行分析的方法,简称IC分析。直接成分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关系最密切的成分,由于句子的直接成分与句子的层次性一致,所以这种分析法也叫层次分析法。又由于通常的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子结构不断地一分为二,所以又叫二分法。
33.文字: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34.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是指独自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到发展都没有参照其它文字,其文字的形体和体系都是独创的。现在世界上发现的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汉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都是自源文字。
35.字母:字母是表音文字的书写符号。现在一般的看法是,最早的字母是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由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北方闪美特人(塞姆人)创造的。
36.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叫做共同语。37.地域方言:地域方言也叫“地区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它是最为常见的语言分化现象。凡是使用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异。汉语的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每个方言下又有次方言,次方言之下还有土语。
38.社会方言:由于社会中的人们所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文化高低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使人们在运用语言方面形成某些个性化或类型化的特点,从而形成了社会方言,各种行业语、阶级方言、黑话等,都属于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也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
39.亲属语言:凡是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它们就是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也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凡是亲属语言都同出一源。原始共同语称为“母语”或“祖语”,由原始共同语分化出来的语言为“子语”,人们用这种说法来比喻亲属语言和其来源语的关系,在“子语”形成之后,“母语”或“祖语”就不存在了。40.洋泾浜语:“洋泾浜”是混杂语言的中国名词,它是解放以前某些与外族人接触较多的口岸地区或边境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41.世界语:为了打破随着世界各民族日益交往而产生的语言隔阂,人们希望能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国际辅助语,于是从17世纪开始,就不断有人设计各国人民共同使用的人工语言。这样的方案设计了多达几百种,但都没有获得成功。这其中,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世界语”(Esperanto)。
41.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是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共同来源)进行的分类。又因为这种分类方法是从语言发生的角度来进行的分类,所以也叫做语言的发生学分类。这种方法最早是在德国语言学家施莱赫尔的“谱系树”中得以体现的。
42.孤立语:又叫词根语,这种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用词根构词,词形很少有形态变化。语言中的词在句中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现。
43.粘着语:黏着语指将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接在词根或词干上来形成语法形式或派生词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点主要是:一个词可以有好几个词缀,每个词缀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
44.语系:亲属语言共同的来源语就叫原始基础语或是母语。各语言间亲疏关系是不同的,按照亲属关系远近的不同,又分为语支、语族、语系。把关系最亲近的若干语言合起来称为一个语支,若干语支合起来称为一个语族,若干语族合起来称为一个语系。45.历史比较语言学 1786年,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W.Jones)在印度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年会上宣读了论文《三周年演说》拉开了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一般认为,琼斯和史勒格尔是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葆朴(F.Bopp)、德国的格里木(J.Grimm)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二、简答题
1.《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
2.莱昂斯概括的现代语言学的六个特征是什么? ①口语占优先地位,②语言学是一门描写性而不是规定性的科学,③语言学家对所有的语言都感兴趣,④共时描写占优先地位,⑤重视语言的结构分析,⑥区分“语言”和“言语”。3.美国结构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其后有哈里斯、威尔斯、霍凯特、布洛克、特雷格、格里森等人。美国结构主义注重结构形式的描写,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
2.注重形式分析,避开意义因素;
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 4.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结构的层次; 5.建立“语素音位”。总之,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而不注重语言能力的解释;着眼于语言间的差异,而不重视语言的普遍性。它只是研究语言本身,而不重视与语言有关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4.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1.是以自然界为基础的现象,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2.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既依附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
3.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它不受自然界发展规律制约。语言正是这样一种现象。
一、语言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
人类的祖先是通过集体劳动的方式,共同创造和生产工具,共同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这种共同的社会劳动是运用语言来调协的,所以语言是为了调协人与人之间迫切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语言同社会是互相依存的。语言的存在依赖于社会的存在,某一具体语言的存在依赖于某一具体社会的存在。由于社会集团的聚合或离散,语言也会随着统一和分化。反过来讲,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总之,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存在。语言已经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三、从语音和语义结合的任意性上也可以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
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社会环境决定的,是约定俗成的。不但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也都是约定俗成的,都是不同的社会集团各自约定俗成的结果。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足以说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5.谈谈语言符号独有的特点。1.线条性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总是一个声音接着一个声音地说,不能同时说出两个声音,这一个一个的声音组成一个声音线条,随着时间地推移逐渐延伸下去。语言的这种声音线条不能长久地存在于一个地方,它不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即使可以用录音机把说过的话录下来,用笔把说过的话记录下来,但这也决不是语言线条本身。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其他非语言符号所不具有的。2.约定俗成性
语言中的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的这种约定俗成性是在语言的运用中自然而言地建立起来的,它是不允许人们随意去改变的。语言符号是这样,其他非语言符号则不然。因为非语言符号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们经过一定的程序创制的,有极强的人为规定性。人们可以按照需要创制、修改甚至废除任何一种具有人为规定性的符号,而语言却不是这样。3.生成性
语言则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开放性体系,具有极强的生成性。尽管就某种语言来讲,在它的某一历史阶段,它的音位、音节、语素、词以及语法规则都是固定的、有限的,但是总的来看,它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它的词汇和语法始终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且运用这些有限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却可以造出无限的句子来。也就是说,按照数量有限的语法规则和这些数量有限的词语材料可以造出无数的、适合于交际需要的任何句子。语言的生成性的实质是词的构成、变化和组词成句规则的重复使用和交替进行,它免除了人们不必要的过重的记忆负担,用有限的词语和数目不多的语法规则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进而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6.谈谈语言和思维有什么区别?
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
思维的存在依赖语言的存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而概念、判断和推理必须依赖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形成。同时,思维活动的成果(即思想)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供人们交流和传承。
语言的存在依赖思维的存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了思维活动的过程、没有了思想,那么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当然也就没必要存在了。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着发展的:
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意义的发展上。承载意义的基本单位是词,而在任何一种语言里许多词义的发展、新词的产生都是在思维的发展、新概念的产生下促成的,比如“下海、炒股、上网”等新词汇都是在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为反映新的客观现实、承载新的概念才生成的。这种创造新词,用原来的词表达新的概念的语言现象今后会越来越多。
思维的发展依赖于语言的发展。思维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才能巩固,思维发展产生新概念时,也要依赖于语言的发展。7.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两者有什么关系?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同人的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这里的“说话行为”是指说话的动作和过程,“说出来的话”是指一连串有意义的声音。语言和言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言语=言语活动。
区别:语言具有社会性,言语是属于个人的。不同的人说的话可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说话方式和声音等都是每个人特有的,这就是说言语是属于个人的。而语言则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是属于全社会的,如果某一个人在说话的过程中违反了这些规则的话,那么就会叫人不知所云。语言结构要素的各单位及其规则有限的,而言语却不然,按照语法规则,利用有限的语言材料可以造出数不清的句子。
语言没有阶级性,而言语却是有阶级性的。
联系: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哪里有言语,哪里就有语言,哪里没有言语,哪里就没有语言。语言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言语是个人对语言模式的具体运用,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任何一个能说话、写作的人都必须遵照语言的规则进行活动。总的来说,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的作用,言语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为活动基础,语言在言语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8.如何理解音位是某种语言或者方言里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最小的语音类型单位?
音素和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差别。一种差别是能区别词、语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叫对立性差别;另一种差别是不能区别词、语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叫非对立性差别。我们可以根据这样两种差别把繁多的音素归纳成为数目不多的语音类型单位,这就是音位。凡是具有对立性差别的音素都划分为不同的音位,凡是具有非对立性差别的音素都归并为同一个音位。音位是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语音单位,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凡是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语音单位都是音位,只有最小的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而所谓“最小的”是指不能再切分的单位,由此可见,音位是由好几个发音特点相类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音素组成的一个语音类型。9.音位和音素有什么区别?
1、两者的划分根据不同。音素是根据语音的自然属性音色划分的,而音位则是从社会属性辨义功能的角度来划分的。
音素就像人类特有的制造语音外壳的原材料,说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从中取走不同的音素组成自己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不仅有什么音位没什么音位的情况不同,就是音位的数目、分类以及各音位之间的关系也不同。
2、两者的作用不同。音位的主要作用就是区别意义,而音素没有这个功能,它们只有记录语音的功能。
3、从数量上看,一个音位可以包含好几个音素,但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位,本身不能再加以切分,所以说音位是最小的语音类型的单位。
4、从语言和言语的角度看,音位属于语言层面,音素属于言语层面,音位是模式,是从众多的音素中抽取出来的典型代表。10.谈谈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
1)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这种现象叫同化。同化可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它们一般都是为了顺口而产生的。
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现象叫异化。这种现象都是为了避免发音上发生拗口。因为异化明显地改变了词的发音,所以在标准语里异化比较少见,然而在俗语或方言里,为了避免发音的拗口,却是常见的。3)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这种现象叫弱化。汉语中的轻声音节就是弱化音节。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的变小。一般来讲,清辅音的发音阻力要大于浊辅音,塞音、塞擦音大于擦音,所以辅音的弱化常常是清辅音弱化为浊辅音,塞音、塞擦音弱化为擦音。4)脱落: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者为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这种现象叫脱落。脱落常出现在语速较快的话语里,而且往往是进一步弱化的结果。5)增音:在语流里连续发音时,有时加进原来没有的音素,这种现象叫增音 11.常见的义素分析方法是什么?
义素分析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对比法。把一群词集合在一起,对它们的义项进行分析和对比,看看这些词有哪些共同的语义特征,又有哪些不同的语义特征,这样便能分析出一个词的义项是由哪些语义特征集合而成的,对此加以描写,从而确定词义。对比法是进行义素分析的有效方法。12.述谓结构有哪些类型?
述谓结构可分为简单述谓结构、复合述谓结构、从属述谓结构、降级述谓结构四类。
1)简单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的述谓结构。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2)复合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的述谓结构。这里所谓的“相对独立”,是指复合述谓结构中的若干述谓结构之间不存在谓词和变元的关系。
3)从属述谓结构:有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以从属述谓结构作为变元的述谓结构是“主要述谓结构”,从属述谓结构受主要述谓结构谓词的支配。从句法上看,充当主语或宾语的述谓结构都是从属述谓结构。
4)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从句法结构上看,充当定语的述谓结构都是降级述谓结构。
13.举例说明固定短语的特点。
一、结构的定型性。
1)固定短语的构成成分的次序不能随意颠倒,即便是并列结构的成分也是这样。如“南征北战”不能说成“北战南征”。
2)惯用语在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但使用时可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个大钉子”、“碰了个软钉子”。
3)各个构成成分也不能随意用别的成分去替换,即便是同义或近义的也不行。例如“半斤八两”不能说成“半斤五两”。
4)不能随意增减构成成分。例如“胸无点墨”不能说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惊弓之鸟”不能说成“惊弓鸟”。
5)这里所说的结构定型性也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有时为了某种目的,对固定短语的构成成分做些变动是可以的,如“揠苗助长”现在多说“拔苗助长”。
6)由于某种需要,也可以改变构成成分的次序,如“厉兵秣马”有时也写作“秣马厉兵”。
二、意义的完整性。
有些固定短语的意义是经过约定俗成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意义,有时甚至与字面意义无关。如“汗牛充栋”则是指书很多,而不是说出汗的牛很多。14.简述基本词汇的特点
词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示什么意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不同民族约定的结果不同,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词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词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手段。词汇的任意性是绝对的,理据性是相对的。
词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概念和词语本质上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可以说,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个概念,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这方面所有民族的语言都一样,这就是词汇的普遍性。
不同语言中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有许多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词语往往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在这方面不同语言就可能有明显差异,这就是词汇的民族性。词汇的民族特点是语言的民族特点的主要体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音义结合的差异,用不同单位标示同一事物,代表的事物的范围不同。
词汇的活跃性与稳定性:同语音、语法比较起来,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反映是最快最直接的。社会生活中有新的事物出现,就需要用新的词语来表示;旧的事物消亡了,表示那种事物的和相关的词语就会逐渐退出人们的交际。而新旧词汇就在这中间不断的变化着,这就是词汇的活跃性。
词汇的变化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词汇系统的严格制约,也有极强的稳定性。所谓社会约定的制约指的是很多词语的声音、意义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一些表示自然现象的词汇,古今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一样的,所以这些词从古传到今一直没变,新造的词也是在这些词的基础上产生的。15.词类划分的标准有哪些?
词类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1)可以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就是形态标准。应该说这个标准对形态丰富的语言来说是最简单实用的。就拿英语来说,英语动词也有时、体、态的词形变化。如可加“-ed”来表示过去式等;名词可加“-s”表现单复数的变化。但这种方法却不适用于汉语,汉语几乎没有形态变化,“子、儿、头”等词缀、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有或都能加上,缺乏普遍性。“着、了、过”也不是词形变化,而是动词以外的另外的词。
2)可以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就是意义标准。例如“面包”是一个实物,是名词;“吃,喝”是一个动作,是动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语言学家们早期所确定的八大词类就是依据概念和意义建立的。但这种方法不是十分可靠的。根据词汇意义确定词类肯定行不通,比如英语“develop”、“development”都是“发展”,但分别是动词和名词;汉语的“聪明、智慧”的理性意义差不多,但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用意义标准确定汉语的词类还是有很多无法克服的困难的。
3)根据词的聚合位置确定词类,就是分布标准。如“木头、房子、道路”它们都可以作主语,宾语,能放在介词后面,能作定语,能放在数量词后面。它们不受“不、很”的修饰,不能带“了、着、过”,不能作状语和补语等。把所有这些可能出现的位置和不可能出现的位置加起来,就得到了汉语名词的一组聚合位置,这就叫做名词的分布。名词就可以根据这种分布来确定。按照这条标准的意思,词类就是根据一类词的所有聚合位置的总和即分布来确定的。不仅名词,汉语的其他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分布来划分。从整体上说,汉语的词类划分似乎只能用这种标准。这三种方法,看起来前两种较适合于印欧语言,只有第三种才适合汉语,其实这是不对的。从词类的内在属性来看,这三条标准中只有分布才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而前两种只不过是对这种聚合关系的一种体现而已。不仅汉语一定要靠分布来确定词类,就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也一样。词形变化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外在表现。英语名词,除词形变化,也有作主语、宾语,受数词修饰,受形容词修饰和不受副词修饰的限制。英语中的连词和介词还没有词形变化呢,也要靠功能(分布)来划分。反过来讲,汉语虽要靠分布,但有时直接根据意义能判断的,我们也没必要非要找个麻烦的方法用。因此,虽然分布是词类的本质属性,但在具体区别词类时,形态和意义也可以作为参考。16.试说明句法结构的显性意义和隐形意义。显性意义也叫做“句法关系意义”。它是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语序等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句法关系意义,通常分为陈述关系、支配关系、修饰关系、平行关系、补充关系等。隐性意义,也叫“语义关系意义”。即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句法语义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动作”、“动作+受事”等关系。这种关系意义并不直接表现在句法形式上,而是通过显性意义间接地由词与词的组合形式体现出来。如:汉语:我们学习语言学显性意义:主语+谓语(述语+宾语)隐性意义:施事+动作+受事 17.语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抽象性:所谓抽象性是指建立一条规则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人们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正因为语法规则有这种高度的抽象性,它才成为一种概括的规则,语法不必去处理一个一个具体的句子,而是要处理一类一类的现象。2)生成性:也就是“递归性”。所谓“递归”是从数学里借来的一个术语,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和被一个同功能的结构去替换,进而造出无限多具体的句子。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如“唱歌”就可以通过递归把其中的宾语不断地扩展成为“唱一支歌。”→“唱一支优美的歌。”→“唱一支非常优美的歌。”→„„可以说,语法正是因为有了递归性,才能使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多的句子。
3)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语法规则与语音、词汇等语言要素比起来,变化现象较少,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从语法变化的现象看,很多语法规则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多少年来一直保持了下来。语法是语言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汉语中不少基本的语法结构从古到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诗经·小雅》中“南有佳鱼,我有佳宾”,其结构形式和现代汉语的“我吃饭”是一样的。
18.举例说明造成歧义的原因 ⑴句法平面因素引起的歧义: ①词的功能不同而引起的歧义。Ⅰ锤不破。Ⅱ车子没锁。②结构层次不同引起的歧义。
a.动词的支配范围不定:关心孩子的/母亲。
关心/孩子的母亲。b.定语的修饰范围不定:三个函授班的/学生。三个/函授班的学生。
c.连词的连接范围不定:贵州和四川的/部分地区。贵州/和四川的部分地区。d.介词的管辖范围不定:对售货员的/意见
对/售货员的意见。e.“和”的语法性质不定:老王和小张/在一起下棋。(连词)老王/和小张在一起下棋。(介词)
③层次相同,结构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词与词组合在一起,必定有种结构关系。有时这种结构关系不止一种,如“炒鸡蛋”可以分析为动宾关系,也可以分析为偏正关系,“宾馆餐厅”可以分析为联合关系,也可以分析为偏正关系。⑵语义平面因素引起的歧义:
①施受关系不明确而引起的歧义:老师应该照顾。鱼不吃了。施受关系不定,句子的主语“老师”和“鱼”既可看作实施者,又可看作是受事者。
②语义指向不明引起的歧义:这里的语义指向,是指处在句子的同样句法位置上的具有同样语法性质的词语可以同句子的不同成分发生语义联系的现象。例:“老王在火车上看见了小张”中,“在火车上”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也可以表示动作终止的处所,还可以兼而有之。
③指代不明而引起的歧义:例:“他的故事讲不完”中,“他的故事”可以指“他编写的故事或收集的故事”,也可以指“有关他的故事”。⑶语用平面因素引起的歧义。19.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性质:1)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2)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要素。3)文字依附于语言。4)文字具有全民性。作用:1)文字是人们积累知识、传播信息的工具和媒介。2)文字克服了语言交际的局限性,完善了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扩大的辅助性交际工具。3)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20.文字有哪些类型?
一、根据书写符号的记录功能:
1)表词语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词语的文字体系。表词语文字有的一个字代表一个词,有的代表一句话。
2)表语素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语素的文字体系。表语素文字记录的是语素。3)表音节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的文字体系。表音节文字的一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节。
4)表音素文字:是指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音素的文字体系。表音素文字的一个或几个书写符号代表一个音素。
二、根据书写符号和语言音义之间的关系:
1)表音文字:是书写符号记录语言中的语音的文字系统。表音文字利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言中的语词,因此又称拼音文字。表音文字以语言的音节或者音位为书写单位,又分为: 音节文字:是以音节为书写单位的表音文字。
音位文字:是以音位为书写单位的表音文字。通常情况下,音位文字的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位。音位文字又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
2)表意文字:是用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语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三、根据书写符号形体上的特点:
1)象形文字:是一种用简化了的图形来描摹事物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是在图画记事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带有明显的图形性质和特征。2)楔形文字:是在公元前3000—600年间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古文字。每个字是由数个楔形符号组成。楔形文字最早出现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苏美尔,它脱胎于象形文字,在使用过程中经过形体演变,由表意到表音,在公元前2世纪演变为线形文字。3)线形文字:是由简单而抽象的线条组成的文字。绝大多数表音文字的字母是由线条组成的,这样的文字都属于线形文字。
四、根据文字的发生方式:
1)自源文字:是指独自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到发展都没有参照其它文字,其文字的形体和体系都是独创的。
2)借源文字:是指借用参照其它文字的形体或者文字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体系。现在世界上的多数文字属于借源文字。
21.谈一谈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语言发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一、外因: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1)社会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语言要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词语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是全社会的交际工具,当社会走向分化的时候,其语言便会随着交际的减少而逐渐出现分化。同样的,当社会走向统一的时候,其语言便会随着焦急的增加而逐渐出现同一。
3)民族之间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彼此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这必然引起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接触,可以吸收新的成分,丰富本族语言,推动本族语言的发展。
4)社会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社会发展可以推动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也会促进语言的发展,使语言日益精密化。思维的发展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反过来,语言发展以后,又能为思维提供更加严密、准确、形象的表达工具,更好地表现思维的成果。
二、内因:语言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它对于语言的发展影响不是直接的。因此,还应该从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矛盾来探求引起语言发展的原因。2)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成分都处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状态中。使语言交际能力和际职能达到一种平衡,即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能够很好地完成交际职能。如果语言系统内部的某个要素或成分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平衡被打破,那么系统内部的相关要素或成分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达到新的平衡。语言发展的特点具有:
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1)语言的发展渐变的,是在人们使用过程中不知不觉发生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语言又必须满足交际的需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慢慢改变。2)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这二者决定了语言的基本面貌,即使是大变动时期所形成的词汇产生与消亡也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这种一般词汇的急剧变化并不能否定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
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1)语言的发展还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语言结构的各个要素与社会的联系并不相同。其中一般词汇的发展速度最快,因为一般词汇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直接,它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为灵敏,社会上一旦出现了新的事物、新的概念,都要有“新词儿”来指称它。2)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发展就慢得多。一般词汇的急剧变化不会立即对语音系统产生太大的影响,语音也不会随着词汇的变化而发生系统的变化。
3)语法和基本词汇的发展速度最慢,因为它们最具稳定性。新词的产生一般要利用已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来构词,而旧词的消失自然也不会对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发生什么影响。因此,词的变化规则和组词造句的规则不会因语言中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失而发生急剧的变化。
2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什么异同?
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全民语言的分支,全民语言的变体,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它们是不同角度的全民语言的变体,二者差别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从划分依据上看。地域方言是以地域上的分布来定范围的,在同一个区域内,一般只有一种地域方言,这种地域方言在这一区域内是全民的。社会方言则是按社会阶层来划分的,这些不同的社会方言,只为自己的阶级、阶层、社团、行业服务,不具有全民性。
2)从结构上看。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而社会方言的特点则基本表现在一般词汇方面,即在词汇方面有些特殊的词语,虽然有的在语音、语法方面也有某些特点,但不是主要的。
3)地区方言在结构方面有自己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独立民族语言。至于社会方言,只在一般词汇方面具有某些特点,没有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因此,社会方言不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地域方言可以被社会共同语所替代,而社会方言只要存在社会分工,是会长期存在的。23.谈一谈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词义的扩大也就是词义演变之后概括客观事物的范围要比原来要大,如“江、河”,过去指长江和黄河,今天则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的范围扩大了。英语中的“platea(大街市场)”,现在词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地方。
词义的缩小指的是词义演变后概括事物的范围变小了。如“臭”原来泛指一切气味,既可指香味,也可指臭味,《易经》中有“其臭如兰”,而现在词义范围缩小了,仅指臭味了。
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 篇6
2002-09-18 作者(来源):中国.招生考试在线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般说来,新词、古词、方言词、行业词和外来词等(A)。
①属于一般词汇 ②属于基本词汇 ③有的属于基本词汇,有的属于一般词汇 ④有时属于基本词汇,有时属于一般词汇
2现代汉语的借词是(A)。
①从外民族语言中借来的词 ②从古代汉语中借用的文言词 ③从各方言中借用的词 ④从科技术语中借来的词
3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A)。
①词序的改变 ②词类的变化 ③语法范畴的消长 ④形态的改变
4下列各词中,属于派生词的有(B)。
①蜻蜓 ②老虎 ③蟒蛇 ④青蛙
5英语“book”(书)和汉语的“书”(C)。
①是等义词 ②是意义基本相同的同义词 ③不是同义词
④是同源词 6语言中发展速度最慢的是(B)。
①语义 ②语法 ③语音 ④一般词汇
7从造字方法看,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文字叫(D)。①表意字 ②指事字 ③假借字 ④意音文字
8蒙古语和维吾尔语的差别是(B)之间的差别。
①方言 ②亲属语言 ③非亲属语言 ④社会方言 9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D)。
①加词尾 ②变换重音的位置 ③加词缀 ④词根内部音素的变化 10汉语属于(D)。
①复综语 ②屈折语 ③粘着语 ④孤立语
11汉藏语系诸语言表示语法关系多用(C),这是它们在结构类型上的共同特点之一。
①声调 ②重音 ③词序和虚词 ④词的形态变化
12现代汉语“实行灵活的经济管理措施”这个句子的构造可以分为(C)。
①两层 ②三层 ③四层 ④五层
13汉语的声调是一种(B)。
①音质音位 ②非音质音位 ③重位 ④音位变体
14汉语的量词“头”不用于马,是因为词义的组合受(D)的制约。
①词义系统 ②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 ③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 ④惯用法 15把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写成“他”、“她”(C)。
①是表示性范畴 ②是表示格的范畴 ③并不是表示性的范畴 ④是表示体的范畴 16根据语言结构的类型,维吾尔语,土耳其语,芬兰语(A)。
①属于不同类型 ②同属于粘着语 ③同属于孤立语 ④同属于屈折语
17汉语和英语的/p/音位按发音部位的全部聚合群成员(C)。
①都是/p,p`m/ ②都是/p,p`,b,m/ ③前者是/p,p`m/,后者是/p,b,m/ ④前者是/p,p`/,后者是/p,b/ 18按照普通话及四川话的读音,“路”、“庞”、“移”等字都没有代表读音的部分,这说明它们(C)。
①不是形声字 ②是形声字③没有表音的成分在内 ④读音古今变化很大
19基本词汇里的词(D)。
①都是由一个词根构成 ②少数由一个词根构成
③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 ④一般由一个词根构成20词的理性意义(A)以实现现象为基础。
①必须 ②大多数 ③少数 ④可以不
21英语的同义词“many”(多)和“much”(多)的主要不同点是(B)不同。
①强调的重点和方面 ②搭配习惯 ③感情色彩 ④风格色彩
22多义词的中心意义与本义(B)。
①完全一致
②在多数词中是一致的 ③在少数词中是一致的 ④完全不一致 23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是(A)。
①声音 ②文字 ③它所代表的事物 ④发音器官
24语音研究应当从分析(A)入手。①音素 ②音位 ③音节 ④音标
25比词组小一级的语法单位是(B)。
①句子 ②词 ③语素 ④音位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15分)1汉字记录现代汉语时(BE)。
①都代表词 ②都代表语素 ③绝大部分代表词 ④绝大部分代表语素 ⑤少数代表没有意义的音节
2“鸡母”和“母鸡”名异实同,这类差别是(BCD)的差别。
①社会方言 ②地域方言 ③方言间词汇 ④方言间语法 ⑤方言间词义 3汉语的“遐迩、峥嵘、闺阁”之类的词只在书面语里使用,不在口语里使用,这说明(BCE)。
①口语比书面语先进 ②书面语比口语高级
③书面语比口语保守 ④书面语跟口语本质不同 ⑤书面语跟口语不尽一致
4在一个音节中,音峰(DE)。
①一般落在辅音上 ②不能落在辅音上 ③一定落在元音上 ④可以落在辅音上 ⑤一般落在元音上
5下列句子中,有句法歧义现象的句子是(BC)。
①“认真工作的好干部” ②“热爱人民的好干部” ③“喜欢认真工作的好干部” ④“人民的好干部” ⑤“好干部喜欢认真工作”
6下列语言单位中不属于固定词组的是(ABE)。
①俱乐部 ②学文化 ③四面楚歌 ④换汤不换药 ⑤汉语专业
7语素是(CE)。
①最小的语言符号 ②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符号 ③最小的语法单位
④最小的造句单位 ⑤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8(ABCD)是非音质音位。①汉语的声调 ②藏语、苗语的调位 ③英语的重音 ④英语元音的长短 ⑤辅音的清浊
9英语、德语间的关系与英语、法语间的关系(BC)。
①没有区别 ②有亲疏远近之别 ③都是同源的亲属关系
④不是同源的亲属关系 ⑤是“母语”和“子语”的关系
10每一个音位都处于(AB)两种关系之中。
①对立和互补 ②聚合和组合 ③发音部位和方法 ④双向聚合或单向聚合 ⑤平行和对称
11中古汉语全浊声母并无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别,后来在北方话中变成清声母时分别归入送气和不送气的两类,这个分化是(AC)。
①有规律的 ②无规律的 ③有条件的 ④无条件的 ⑤任意的12发[y]时,(ACD)。
①舌位靠前 ②不圆唇 ③舌位最高 ④圆唇 ⑤舌位半高 13下面词组中加点的词是同音词的有(BDE)。
①开会\会场 ②开会\会英语 ③把舵\把着门 ④把舵\把门打开 ⑤敲锣打鼓\打草稿
14附在上腭的发音器官有(ADE)。
①软腭 ②小舌 ③舌头 ④齿龈 ⑤硬腭
15发[t]时,(AD)。
①部分发音器官紧张 ②发音器官均衡紧张 ③发音部位无阻碍
④发音部位有阻碍 ⑤声带振动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1语言的底层是____音位_____,语言的上层是__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___。2北京话[ts、ts`、s]聚合成群依据的区别特征是__舌尖前和塞擦音擦音__。3“歌”和“喝”两字的声母在发音上的不同,是由于前者使用____塞___的发音方法,而后者使用_____擦___的发音方法。
4具有“受一定条件限制、时间性、地区性”三个明显特点的是_____语音___演变的规律。
5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要求语言必须丰富其___词汇_____,而人们思维的愈加细密,则要求语言改进___语法____。
四、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语流音变---是语言单位的读音进入言语之后,其中一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人们说话时,语言符号只能依时间的先后成线性排列,正是在这种线性的排列中,语言符号才得以形成各种组合关系,产生各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我”和“找”这两个语言符号只能线性排列为“我找”和“找我”,前者形成主谓关系,后者形成动宾关系。
3语法的组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这就是组合规则。组合规则管辖着哪个语法成分在前,哪个语法成分在后的问题,所以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4仿译词---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5音位变体---可归并为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
五、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1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发辅音时声带不振动。(X)
2既然语言符号音义结合是任意的,那末我们就可以任意改变这种音义关系。(X)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声音的产生方面看,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条件?
不同音质的声音是因为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不同。
2什么是语法组合的递归性?
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词义跟语音以及跟现实现象之间的关系怎样?举例说明。
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
2试述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语言系统是一种复杂而灵活的装置,而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则是这个系统灵活运转的两根“轴”。
【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推荐阅读:
语言学概论 复习题02-09
自考语言学概论练习题11-27
c语言课后习题解答10-04
影视动画试听语言课本课后习题答案整理09-10
C语言程序设计课后习题1-8参考答案06-03
语言学概论07-31
语言学概论笔记07-06
《语言学概论》教案06-19
语言学概论真题06-30
语言学概论题库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