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题库

2024-09-23

语言学概论题库(通用8篇)

语言学概论题库 篇1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考试专业课试题真题题库 科目:语言学概论150’

2008年真题

一 解释下列名词并做简要比较5’*6=30’表音文字 音意文字

民族共同语 民族交际语语流同化 语流异化隐喻 换喻

5语言 言语

6基本词汇 一般词汇

二 单项选择(1’*11=11’)sorry题干不完全是原话,选项不全顺序有变 1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进入组合之后最大的特点是?

A可论证性b任意性和可论证性c随意性和可论证性d随意性 2汉语声调由声音的什么特征决定? A音长B音强C音重D音高

3被当作母语使用的语言是什么(或者是没有被当作母语的,不记得了)? A克里奥尔语B世界语C共同语D皮琴语 4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代表人是谁?

A乔姆斯基B布隆菲尔德C萨痞D不认识

5臭:古汉里是名词,指各种气味;现在是形容词,指不好闻—— 臭的词义发生了? A缩小B扩大C转移D缩小并转移

6中国语言文学-中文;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SA:缩略最小可以分割到? A音位B语素C字D音素 7语言规范的对象?

A书面语B口语CD忘了

8―出租汽车‖有歧义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A结构关系B结构形式C结构层次D忘了 9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有?

A语言 文字 电报语 身势语B文字 电报语 身势语 C D忘了,反正就是这几个排列组合10新语法学派的观点是什么? A语音演变无例外B语音演变有例外 CD忘了

11普通话/a/的因为变体有哪些个?选项略

三 判断(1’*12=12’)sorry缺3个,不记得原话的只列考点

1《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作者是索绪尔; 2词形变化丰富是日语的最大特点。

3阿拉伯语(弄明白它的语法特点即可)。

4语言融合的过程是:双语-竞争-排挤-替代。5英语里skill kill的k有送气与否的区别特征对立。6量词是如此这般出现的,量词的出现是语法化的过程。7词义的核心是理性义和色彩义。

8主动句-把字句(有具体例子)的变换通过添加、移位实现。9-n –m –ng韵尾的演变

四 简答(6’*6=26)sorry不是原话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押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押韵,这是什么原因,举例说明。

为什么语言发展中会出现言文脱离的现象?为什么舌头是最灵活有用的发音器官?举例说明

―他们学习‖和―学习他们‖在语法意义上有什么不同?怎么产生的?再举别的例子说明?

给两句德语都是―我学汉语‖的意思,主语宾语位置可以互换,语义不变,问汉语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另一人回忆: 汉语只能说“他学汉语”,德语可以说。。。(好像就是可以说“他学汉语”和“学他汉语”),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人回忆考的是孤立语和曲折语的异同)6 给出古汉里一堆宾语前置句,问和现在语法结构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再举一个汉语结构变化的例子(另一人回忆:(给了五个宾语前置的古汉语句子)指出这五句话反映了古今汉语演变的什么状况,再举例说明。)

五 分析(8’*4=32’)

语言发展变化的特点义素分析法的过程和意义借词的类型和意义

4语言符号与一般符号的区别和联系 六 操作(6’+10’=16’)

列表写谱系分类和结构类型:法语,汉语,芬兰语,维吾尔语,英语。画元音舌位图,标注所给的七个元音。

七 论述语言研究的价值和功用。13’

2007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20分,共5个)

语言的递归性、语言共性、语言的融合、国语、句法同义

二、举例说明下列各题(30分,共3个)

1、举例说明语言的具体性和抽象性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说说词义的特点

3、举例说明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30分,共3个)

1、改进文字可以更好的记录语言,同时可以改进语言。

2、任何语言中都有拟声词,因此语言的音与义结合是必然的。

3、每一种语法范畴都有相同的语法形式和意义领域。

四、指出下列各种语言属于哪种语系?并指出它们属于哪种语法类型。(10分)

汉语、傣语、越南语、英语、印地语、印度尼西亚语、维吾尔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蒙古语

五、现代汉语中出现一种现象“零距离、零首付、零增长” 等“零+X”和“追星族、上班族、持卡族”等“X+族”。说说这种语言现象的形成最主要的机制是什么,解释清楚这种机制,再举两组同样机制形成的语言现象的例子,每组不得少于4个词,再说明由这种机制产生的其他语言现象。(10分)

六、”梯、资、知”的韵母,有人主张归并为一个音位、有人主张归并为两个音位、还有人主张归并为三个音位,请论述他们各自的理由,并说说你的看法。(14分)

七、《语言学纲要》里说孤立语的特点是”词序要求严格,不能随便变动“,汉语被归入孤立语,但是在汉语中下列例句中词序发生了变化,如:

1、爷爷早就卖了房子

2、爷爷早就把房子卖了

3、房子早就被爷爷卖了

4、房子,爷爷早就卖了

5、房子早就卖了

请解释一下孤立语的特点,并说明汉语的特点。(12分)

八、举例说明洋泾浜和克力奥耳语的异同。(12分)

九、以汉语为例,说说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12分)

2006年语言学部分

一、简要区分下列词组 1.符号和征候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3.

4.同化和异化

二、简要分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语言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 2.如何区分非音质音位?

3.语言的融合是指两种语言相互影响而结合成一种新的语言,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语言是吗?为什么?

三、语音系统发展中聚合规则的演变。

四、什么是“义素分析”?请用“义素分析”分析“嫁、娶、入赘、招赘”的语义关系。

五、有人说汉语不是屈折语,是落后的语言;有人说汉语不用屈折变化就可以表达语法关系,是先进的语言。以上两种说法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2005语言学概论

1.6个名词解释 24分

(只记得书面语 因为这刚考过的,所以印象深)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吧.它不直接出题,而是引出索绪尔的话来出题,实质是一样的,关键是你要明白他考你什么

3洋泾浜语 也不直接出题,而是用“如果他有MONEY,你就MARRY他吧”这样的句子 判断是否是洋泾浜语,并说明理由,其实就是说洋泾浜语的特点

4用国际音标标出一句话,然后说明音位的归纳原则

2004年语言学概论

一 解释概念(4分*6)协同发音 2 语法意义 3 共同语音学

亲属语言 5 共同体 6 自愿融合 二 根据要求用国际音标写出下列音素(1分*8)

三 指出下列语言属于哪种类型,语系(2分*10)苗语 2 蒙古语 3 乌尔都语 4 英语 5 西班牙语 6 阿拉伯语 7 波斯语 8 泰语 9 德语 10 挪威语

四 简答(10分*5)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2 音位 音位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联系 4 语音对应规律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

五 “洋泾滨”和混合语产生过程和关系(13分)六 语言发展的内因和外因(15分)

七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和联系(20分)2003语言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借词 2.国际音标 3.社会方言 4.非音质音位5.语言融合6.历史比较法

二.写出8个基本元音的音位图及发音情况。

三.举例说明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别,1.语言中的基本范畴

2.组合的递归

3.词义演变的途径

4.词的组合的基本类型语音的对应关系

四.简答

1.归纳音位的原则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以北京话中擦音与塞擦音的分布为例论述音系统的特点

五.论述 语言的社会本质 语言的谱系分类与类型分类的比较

2001语言学概论

1.名词解释:语流音变、元音、谱系分类、音位变体

2.简答:A.举例说明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B.时与体的区别 3.简答:4个

4.按发音特征写出国际音标

5.说明下列语言各属于哪个语系及其语法分类归类:汉语、英语、俄语、维吾尔语 6.语言接触的原因、类型、过程

2000语言学概论

1.名词解释:语言、语法范畴、混合语、谱系分类、义素分析 2.元音舌位图 见课本P60 3.归纳音位的原则

4.语言演变的内外因

5.组合、聚合关系在语音、语义、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语系

7.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附:语言学纲要期中试卷

一、填空:

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标志着语言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索绪尔)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组合是任意的,有社会约定俗成),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线条上一个接着一个出现)。

4、从物理属性角度看,语言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要素。音素就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汉语的声调是由于(音高)变化形成的,影响汉语轻声的是(音强)。

5、国际音标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它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构成的。

6、元音[a]的发音特征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辅音[k]的发音部位是(舌根),发音方法是(不送气,清,塞)。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是[ ],舌面前,清,擦音是[ ]。

7、在汉语交际中,将/mian214 pau55/发成/miam214 pau55/,将/li214 min214/发成/li35 min214/,将/mu51 t‘ou/发成/mu51 t‘o/,将。tou51 fu/发成/tou51 f/,分别属于语流音变现象中的(同化,弱化,脱落)。8、“手脚,漆黑,冬至,提高,司令,老师,北语”这七个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分别是(联合,偏正,补充,述补,动宾,派生词,简缩)。9、划分词类的根本标准是(词的句法功能)。10、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一般把世界的语言分成(孤立语,黏着语,复综语,屈折语),汉语、日语、俄语分别是(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

二、解释术语,必要时举例。

1 语言

2 共时语言学

3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 4 区别特征

5 内部屈折

三、注音题

将下列一句话先注出汉语拼音(用数字法标上声调),再用国际音标和音位分别注音。

穷 人 把 天 上 星 看 成 他 们 的 钻 石

四、分析题

1 我们有时听到,“我和他没有共同语言”“领导要了解群众的语言”“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等,这似乎与语言的全民性产生矛盾,如何理解这种情况。

2 举例说明语言系统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3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句子的结构层次及其关系。坐在柳树下的两个倔老头儿正在争论着上午没下完的一盘棋

4 为什么“张三送李四一本书”没有歧义,而“张三借李四一本书”有歧义?请分析原因,并用变换分析法分化歧义句式。

五、论述题

1 先解释下面选自《荀子。正名》中的一段话,再从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其中的内涵,并简要作出自己的评说。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称谓之实名。”

2 什么是音位?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因为的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什么是语法范畴?在“I am taller than him”这句英语句子中,涉及到了哪些语法范畴,请逐个说明。汉语中是否有相应的语法范畴?如果有,请指出来,如果没有,汉语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表达这种语法范畴的?

六、自由回答题

关于汉语的句法特点,有这样两种看法。有人说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意更动,例如“我读了那本书”不能说成“那本书读了我”。而且虚词的作用很重要,例如“父亲的书”不能说成“父亲书”。有人则说汉语句法结构比较灵活,词序的规定不象英语这样严格。例如“我读了那本书”可以说成“那本书我读了”,甚至“我那本书读了(这本书没读)”。而且有时虚词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删略后并不影响句法结构的合法性,例如“我的父亲”可以说成“我父亲”。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所学的语言学理论来分析说明。

语言学概论题库 篇2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形成性考核

目前,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考核主要是传统的期末考核模式。传统的期末考核,其考核内容侧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考查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重视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核。高校语概课程中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的体系和标准,这使得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参与的动力,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开展。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优点

形成性评价即学习过程的动态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参与状况、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行形成性考核,即是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合理、有序安排阶段性的测试,全面监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其优点是:

(一)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对学生考核的动态参与过程,这种动态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课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以及提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并通过这些考核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学习的创新能力。通过动态的考察,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改进。

(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是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3]。针对“语言学概论”内容枯燥且难度大的特点,学生需要积极地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这门课程中涉及到元音与辅音发音位置的知识,学生可以找出元音、辅音的发音规律,并通过例子来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元音、辅音发音位置的应用。

二、形成性考核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考核体系

在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严格的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的全面性。例如,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和相关教学内容,可以合理、有序安排三个阶段性的能力小测试,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测试、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测试和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测试等三个部分。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系统的将学生考核的成绩进行记录,这样可以为教师在给出总成绩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形成性考核将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在教师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半途而废。

(二)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

很多高校学生为了避免麻烦,形成性考核只是在走程序,在总成绩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他们将会直接按照期末成绩给出总成绩。这样的考核只会助长不认真学生的懒惰心理,也会打击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严格遵守形成性考核程序。此外,教师也要加强成绩考核的透明性和公平性,有效减少学生的误会。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还要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既强调过程考核又重视期末考核,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确保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闭卷考核的方式,应在命题上注意不再简单地单纯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在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重点在试卷命题质量上下工夫。学生成绩总体评价=50%形成性评价(10%文献检索与材料归纳能力+20%语言表达与语言教学能力+15%语言调查与语言研究能力+5%考勤与表现)+50%终结性评价。

语言学概论三问 篇3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作者简介】丁 力(1958—)男,汉族,博士,陕西安康市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及语言理论研究。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我们讲授这门课多年,越讲越觉得里面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这门课理论性似乎很强,“深奥难懂”的概念一个接着一个,可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完后却又很难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语言问题。

1.我们在交际思维过程中为什么能说出、想出一个个词来?

我们没有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没有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好像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可一旦进入交际思维状态,一个个鲜活的词就从我们的嘴巴里、大脑中“蹦”了出来。为什么会“蹦”出来?我们的教材不去解释。其实,这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应该说,我们之所以会说出这一个个词,想出这一个个词——这些在交际思维过程中使用的词,我们称为动态词,是因为我们大脑还储存着相应的静态词,也就是说,静态词是储存在大脑中能够激发动态词的词。从本质上讲,语言学是以静态词为研究对象的。正是有了这样的静态词,我们才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想出一个个动态词来。揭示静态词与动态词的相互关系,对于理解词汇与语法间的相互联系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热情”和“白”都是形容词,我们既可以说“小杨很热情”,也可以说“小杨很白”,但为什么我们还可以说“小杨对我很热情”,却不能说“小杨对我很白”?只有从“热情”和“白”的不同静态词特征入手,才能合理地说清这类问题。但由于目前的语言学概论课不去探讨静态词在大脑中的储存问题,不去研究静态词与动态词的相互关系,导致我们对这类鲜活的语言现象很难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清晰解释。

2.小孩能不知不觉掌握自己母语,成年人学外语却为何如此艰难?

这个问题,的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按理说,小孩思维能力很弱,成年人思维能力很强,成年人比小孩更容易学好某种语言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当然,要想理清这类问题,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即使很难说清,我们的教材也应该将这类问题明确地提出来,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因为,思考、探索这类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语言的本质,而且对认识人类自身的许多重要特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我们看来,一个人要想掌握某种语言,他不但要依赖大脑中的有意识思维(也就是能够意识到的思维,也可称为显性思维),而且要依赖大脑中的无意识思维(也就是不能够意识到的思维,也可称为隐性思维)。从掌握语言的角度看,后者比前者似乎更为重要。可惜,在考察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时,我们的语言学概论课教材没有一个去深入分析无意识思维在人类掌握语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大量语言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的有意识思维能力尽管很弱,但他的无意识思维能力却很强;成年人尽管有意识思维能力很强,但他的无意识思维能力却相对变弱。语言事实使我们相信:小孩与成年人这种思维特征上的差异,是导致小孩比成年人更容易掌握某种语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为什么小孩和成年人在思维特征上存在上述差异,特别是小孩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无意识思维能力,致使这些懵懵懂懂的、连“一乘一等于一”都不会算的小孩,竟然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掌握如此复杂的语言——他自己的母语,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很明显,这类问题不仅值得语言学深入探讨,也是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许多其他学科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随着这类问题的深入考察,我们相信,人类对自身本性的认识必将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3.语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语感问题可以说是语言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进行语言研究,其实是离不开语感的。比如,在语法研究中,朱德熙先生曾探讨过“在+NP+V+N”结构与“把+N+V+在+NP”结构的变换问题。观察:

甲:在黑板上写字→把字写在黑板上

在花盆里浇水→把水浇在花盆里

乙:在飞机上看海→*把海看在飞机上

在食堂里吃饭→*把饭吃在食堂里

那么,我们是依赖什么来判断甲组可以变换,而乙组不能变换?很明显,是我们的语感。没有语感,是无法进行这类语言研究的。当然,语感在其他方面,如言语表达、文章修改等方面,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不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从非语言角度看,语感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人类其他感知,如情感、美感、道德感等等形成机理的认识。因此,研究人类语感的重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说清和理解这类问题,同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如此,依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这类问题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语感的形成和人类其它感知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如果留心一下人类感知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感知的形成有的受人类观念的制约,有的却和人类观念没有多大联系。语感显然属于前一种情况,它的形成和人类的观念密切相关,而这种观念却是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观念——语言观念。如果进一步思考,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人类的语言观念(包括其他观念)都是怎样形成的?人类语言观念的形成同人类思维(包括有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都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人们一旦进入思维状态(准确地说,是有意识思维状态)或借用语言进行交际,语感又是如何在大脑语言观念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的?语感是否就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大脑在特定语言观念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语感不同,实际上就反映着相应的语言观念不同?我们借用语感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借用这种可以感知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来探求大脑中无法直接感知的语言观念?如果语感和语言观念确实存在上述内在联系,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乃至如何能够从人类的其他感知,如情感、美感、道德感中,去窥测人类的其他观念——也就是非语言观念?……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如此令人神往和饶有兴趣。可以说,深入探求人类的语感,不仅有助于认识语言的本质,而且也有助于认识人类其他感知形成的机理,有助于认识感知与观念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人类自身一些非常重要的本性问题。所以,语感问题的研究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我们的各种语言学概论课教材,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这类问题,或只是蜻蜒点水式地在教材中提一提,避重就轻,只是说说语感的表面现象,不去探求语感的实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一种目前语言学概论课教材普遍存在的缺憾。

4.结语

上面虽然只是简单地讨论了三个问题,但类似的问题在现有的语言学概论课教材中却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课堂上讲授的“深奥”的语言学理论往往不能解决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致使语言学概论课在各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成为一门普遍不受学生欢迎和重视的必修课。学生不愿学,教师不好教,是这门专业必修课在许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不重视、不欢迎,“学而无用”,语言学概论课的课时在各高校往往也是一减再减:从一周4节减至一周3节,再从—周3节减至一周2节。要改变目前语言学概论课这种不受重视、不受欢迎的现状,我们认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进、甚至改革语言学概论课的教材内容,真正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按照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语言问题。

参考文献

[1]丁 力.语言问题六讲.北京:线装书局.2007

旅游学概论题库3 篇4

1.学术性和业务性旅游研究的目的.都在于解决_____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______的发展。

2.在“乘数=1-L/1-c+m其中L=直接流失)”模型中,乘数与L之间的比例关系是_________.3.根据我国目前对来访国际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我国旅游者的国际客源,由三部分人构成即外国人,海外华侨,__.4.大多数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和天然旅游资源都是有地理上________的特点。

5.六十年代后,由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介入,旅游学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开始突破了它的____外壳,进入了____内涵。

6.就旅游者方面而言,影响旅游需求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_______和________。

7. 根据____;旅游者可分为三种类型,差旅型旅游者消遣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二.单选

1.五十年代,喷气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标志着___的产生。A.古代旅行 B.近代旅游和旅行 C.现代旅游

2.园林属于A.自然旅游景观 B.动植物旅游资源 C.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D.经济建设成就旅游资源

3.由于国际运输所带来的收入属于_____。A.贸易收支 B.非贸易收支 C.资本往来收支

4.在接待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上,占世界首位地位的是___。A.美洲 B.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C.欧洲 D.大洋洲

5.为国家政府所承认,负责国家旅游事务的组织是___。A.IUOTOB.PATAC.NTO或NTAD.AIEST

6.中国旅游研究活动开展于___。A.十九世纪末 B.二十世纪70年代 C.二十世纪50年代 D.二十年代80年代。

7.《马尼拉宣言》是于1980______在菲律宾召开的第一届世界旅游会议上通过的A.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 B.世界旅行社协会 C.世界旅游组织 D.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

8.旅行社质量保障金是保障__的专用款项。A.旅行社合作伙伴 B.旅行社权益 C.国家权益 D.旅行者权益

9.按组织的_____划分,国际性旅游组织可分为部分的涉及旅游事务的一般性国际组织,全面涉及旅游事务的专门性组织以及专门设计旅游事务某一方面的专业性组织。A.成员 B.地位 C.范围 D.工作内容

10.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逗留不足24小时的游客,成为____。A.国际旅游者 B.国内旅游者 C.游客 D.短程旅游者

三.多项选择题

1.中外合作饭店指契约式的经营方式,合作双方按照协议确定双方的利润分配比例和各自应承担的风险。其中外方主要负责提供______。A.资金 B.材料 C.土地 D.技术 E.设备

2.自六十年代开始,各国学者在_______等不同学科的领域内展开了对现代旅游现象的研究。

A.经济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生态学 E.人类学

3.旅游学重要的学科分支中次一级的分支有______。

A.旅游环境生态学 B.旅游地开发和管理 C.旅游心理学 D.旅游社会学 E.酒店经营管理

4.游览场所经营部门通常情况不包括____。A.主题公园 B.国家公园 C.博物馆 D.自然历史遗产游览点 E.野生动物园

5.旅游业的突出特点包括A.综合性 B.劳动密集型 C.政治性 D.综合性 E.文化性

6.交通运输部门通常包括____________.A.航空公司 B.长途汽车公司 C.海运公司 D.租车公司 E.铁路公司

7.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A.生态承载力 B.社会承载力 C.经济承载力 D.居民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

8.国家在解决国民失业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A.削减劳动力的价格 B.实行低工资 C.发展制造业 D.发展第三产业

9.人民不同旅游动机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个人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结果,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有

A.个人心理类型的特点 B.个人的文化修养年龄和性别 C.个人经济状况 D.余暇时间 E.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10.根据我国对旅游者的定义,旅游者不包括

A.各国驻华使馆人员 B.常驻我国的外国专家 留学生 新闻记者 C.我国出国人员 D.到我国定居的外国人。

四.判断

1.评价旅游资源有多种标准,其中以美学为标准为主.2.旅游学与旅游学科的概念是相同的.它们是一件事实的两个方面的.3.在旅游收入中流失的部分越大,旅游乘数效应也就越大.4.如果说蒸汽机的出现预示着近代旅游开始向现代旅游过渡,那么喷气推进技术在民航中的应用则标志了现代旅游的产生.5.在影响旅游需要的全部因素中,主观因素是保证,客观因素,是根本内因,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主客观条件,才能成为旅游者,实现旅游活动.五.名词

1.商品买卖的场所2市场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经济关系的体现。3旅游地生命周期商品买卖的场所4旅游零售商

5奖励旅游6(学术研究的)方法

六.简答题

1.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2.有人认为“旅游活动自古有之,它最初是人们的消遣活动……”对此你如何理解?为什么?

3.简述在选择重点客源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4.简述饭店合作集团的类型

5.简述差旅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6.为什么旅游学把旅游现象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七.1.谈谈你对旅游业构成的看法。

2.为什么国家政府积极支持本国国际接待旅游业的发展。战后以来,许多国家或地区政府积极支持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接待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旅游学概论题库四答案

一.填空1旅游发展 旅游活动 2.反比例关系 3.港澳台同胞 4.不可移动5.经济 文化6.收入水平余暇时间 7.旅游目的二.填空1.C 2.C 3.B 4.C 5.C 6.B 7.C 8.D 9.D 10.D

三.多选1.ABDE 2.ABCDE 3.BE 4.ABCDE5.ABC6.ABCDE7.ABCD8.ABCD9.ABCE10.ABD

四.判断1.错(应该为以市场标准为主)2.错(概念是不同的)3.错(旅游乘数应是越来越小)

4.错(将“蒸汽机”改为“内燃机”)5.错(将“主观”“客观”位置对调)

五.名词

1.商品买卖的场所

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经济关系的体现。

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以及在一定的人群或企业之间决定商品交易数量与性质的条件。

指某一特定产品的经常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

指具有某些相同特点,被认为是某些特定产品的潜在购买者的人群或企业。

1.是指以某项旅游资源为核心而形成的一个旅游点从无到有逐渐兴旺,成熟,然后逐渐衰退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2.是旅游的一种形式,它与旅游经营商和批发商相对应,也称为旅游代理商,是专门代售旅游产品,提供各种旅游代办服务的旅游行社。

3.是指某些公司为表彰工作成绩突出的销售人员而组织他们携领配偶外出旅游。

4.所谓学术研究的方法,是指一门学科的技术步骤。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可操作的程序,具有一定的方式,过程和步骤。内在之间存在规律性和逻辑性的联系。

六.简答题

1.旅游资源的概念(2分)资源本身特点分: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1分)旅游活动的特性分:观赏性,运动,娱乐,修养,特殊性(1分)旅游资源属性与游客体验分三级:一级(自然 人文 人文产品)二级(27类)三级(145类)(1分)

2.“旅游活动自古有之”是一种模糊认识。新石期中期以前,今天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并不存在。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行始于经济目的的商务旅游而非消遣旅游

3.有关客源国市场潜力的因素,即决定一个国家出国旅游人数天数及旅游消费者的各种变量因素(2分)

有关旅游开支的影响因素(1分)有关目的国道的旅游供给想象的因素,尤其是可影响旅游者在所需开支大致相同的各种旅游目的国之间进行选择的因素。(2分)

4.市场营销合作集团可分为两类(2分)物资采购合作集团(1分)人员培训合作集团(1分)预订系统合作集团(1分)

5.出行次数较为频繁对旅游服务的要求是:舒适 方便 消费较高出行没有季节性

对旅游时间地点及旅游方式几乎无选择自由。在目的地一般停留天数较少对价格不敏感

5.就研究旅游学基础理论的旅游学而言,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的性质有较大区别(1分)自然科学可以以某个个别的自然现象当作研究对象。因为这个自然现象与其他自然现象没有紧密的有机联系(2分)而旅游学研究的是涉及社会生活许多不同方面相互交织,重叠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社会整个现实的组成部分。不能把它同具有有机联系的因素分割开来,通过某一部分或层面里的研究得出具有整体意义的结论。(2分)因此旅游学的研究,包括某些重要分支的研究,总是以旅游现象的整体,而不是以它的某一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

七.论述题

1.一般看法认为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旅游业由三个部分组成(2分)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划分,可划分为五个构成部分。(3分)其他看法,即从现实角度看(3分)自己发挥(2分)

2.战后以来,许多国家或地区政府积极支持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接待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定稿) 篇5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提出来是()A.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三讲”情况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3、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C.中共七大

4、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以人为本

6、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中,是在C、1997年党的十五大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B.发展

9、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标志是()C、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

10、“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A.基础、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是()A.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B.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可持续发展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立党之本B.执政之基C.力量之源

5、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C.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是因为()A.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形成的理论基础B.它们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它们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它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题要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主要包括:(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转变为和平与发展;(2)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4)、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答题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1)世情:当代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2)国情: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3)党情:党的发展变化对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4)历史根据:党的八十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简述“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答题要点:“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2)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保证;(3)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论述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答题要点:中国共产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原因主要有:(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题要点:世界观视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在:(1)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3)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四位一体”的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辨正统一的基本原理(4)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永续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C.实事求是 2.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者是()A.毛泽东 3.党的思想路线的正式阐述者是()B.邓小平

4.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方法和精髓的人是()C.邓小平5.创造性地提出解放思想,并且规定为思想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是()B.邓小平6.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的新内容是()B.与时俱进 7.与时俱进的实质是()、B.实事求是

8.实事求是的前提是()D.一切从实际出发

9.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是()指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0.为了指导和带领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的错误方针是()C.“两个凡是”

二、多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因为()A.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B.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和原则 D.是实现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前提 E.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

2.“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A.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E.说的是一切要经过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3.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著作是()B.《实践论》C.《矛盾论》

4.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是指()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5.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它要求我们必须()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注重调查和研究C.解放思想D.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E.反对本本主义,树立优良作风

6.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E.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是指()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E.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

8.解放思想的科学涵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A.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 B.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C.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E.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

9.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群众,而尊重群众就是要()A.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B.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C.把尊重群众和尊重生产力实践统一起来 D.把尊重群众与发扬民主、解放思想统一起来

10.与时俱进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E.富于创造性

三、简答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答题要点:毛泽东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尤其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他给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语言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用实事求是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从而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2.简述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贡献。

答题要点:邓小平恢复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主要表现在:一是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旗帜鲜明地反对“”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样,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二是把党的思想路线发展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这样,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就为我们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和思考。

江泽民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党的思想路线。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他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这样,就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对党的思想路线又作出了新的贡献。2004年,胡锦涛提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提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一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007年10月,他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3.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题要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题要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贯穿着一条科学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邓小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的确立又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改革的展开和深入。从改革的起步到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了每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推动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5)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全过程,也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内容之中,是这一理论的精髓和灵魂。

2.为什么说实践的不断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答题要点:(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经济发展、不合乎社会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2)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敢于坚持符合实际的理论,纠正偏离实际的理论,放弃脱离实际的理论;(3)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对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大胆的更新和突破,制定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4)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上既坚持解放思想、破除陈规,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五、材料分析题 关于创新的有关材料

答题要点:在一般的意义上,创新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质变,既包括敢闯难关、敢冒风险的意识,也包括突破前人、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新的积极的成果。

坚持创新的意义在于:创新提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在于,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就没有名副其实的革命运动;正确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有要注意:第一,理论创新的动力源于社会实践及其需要。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统一。第二,进行理论创新,一定要形成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新的理论研究的方式。一切都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第三,进行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动摇,也要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不动摇。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半殖地半封建社会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D.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3、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B. 中共二大

4、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A.党指挥枪的原则

5、“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B.土地革命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D.新三民主义

7、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是()A.革命领导权问题

8、在中共党内对列宁的建党学说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是()B.毛泽东

9、毛泽东首次提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党的会议是()B. 中共七大

10、党内的矛盾和斗争基本上是()B.一种思想斗争

二、多选题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 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E.党的建设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C. 保护民族工商业

3、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B. 帝国主义C. 买办资产阶级D.封建主义

4、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 发展生产B.繁荣经济C.公私兼顾 D.劳资两利

5、毛泽东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著作是()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6、人民军队的主要任务有()A. 打仗C.做群众工作D.开展生产建设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两个基本特点是()B. 主要的斗争形式是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C.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取农村,后占城市

8、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其中,中间阶级指的是()A. 农民B.城市小资产阶级C. 民族资产阶级

9、中国目前存在八个民主党派,其中有()

A. 中国民主促进会B.中国民主建国会C.九三学社D.中国农工民主党E.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0、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是()D.广泛性E.长期性

三、简答题 1、1、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

第一,国营经济,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第二,合作社经济,它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包括生产、消费和信用方面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第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它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第四,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

第五,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以称公私合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2、2、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压迫的对象主要是农民。第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3、怎样理解思想建党

第一,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由党内的本质矛盾所决定的。党内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第二,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由中国当时的阶级结构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是从农民当中吸收党员入党,党内存在着农民思想的局限性。

第三,党的思想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第四,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什么斗争为主要形式,马列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指出:中国的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斗争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异常残酷,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2、试论述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们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正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毛泽东的统战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战工作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第二,要善于把握不同历史阶段和形势的变化去调整统战对象,亲善于平衡各种力量的利益,要善于把原则的坚决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断扩大和巩固统战阵营。

第三,要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第四,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五、材料题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毛泽东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论述。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要完成这一革命任务,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农民。

(2)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他们既是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也是地主阶级压榨的对象。

(3)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实现对农民的领导。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C.新民主主义社会 2.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A.和平赎买

4.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

7.1952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渡时期是指()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C.国家资本主义

9.新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四马分肥

10.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属于()A.社会主义范畴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2.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有A.委托加工、计划订货B.委托经销代销C.统购包销D.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

4.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A.国家所得税C.企业公积金D.工人福利费E.资方红利

5.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内容有 A.工业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

E.国防现代化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包括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个体经济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7.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8.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9、1953年我国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C.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其基本特征是:

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占主导因素。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必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去的,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必要性: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b、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d、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可能性:a、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前提。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基础。c、初步积累了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d、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答案要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教训:(1)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太纯(2)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太快

四、论述题

1、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答案要点: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第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

2、为什么说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答案要点: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持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其具体表现为:

(1)和平赎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运用政权的力量废除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具体分析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在民主革命中有两面性,而且在过渡时期也有两面性,即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党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列主义关于用赎买的办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约思想。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创造了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使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

(2)逐步过渡。无论是对农业、手工业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多种过渡形式,使被改造者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经济制度,而不致感到突然。这样,避免了在生产关系大变革的情况下通常所难以避免的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切实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使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这个在世界历史上很有特色的资产阶级,终于以一种世界亡从未有过的独特的方式最后走向消灭,而其中的个人则获得了新生。对一个剥削阶级进行这样的改造工作,取得这样的改造结果.不能不说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4)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

(1)树料1和料3中提出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观点。材料4中指出,根据我国互助合作的历史经验,创造了由临时互助组——初级社——高级仕逐步过渡的形式,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这条道路规定发展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必须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国家帮助、逐步推广的方法,使农民比较自然地、比较顺利地脱离F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避免了农业减产,同时也培养了干部。

(2)“这整个匪帮“是指资产阶级。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以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同时,他还提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任务,只能根据各国的社会历史待点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为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这里“政策”是指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实施这一政策的特殊的历史条件是: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民土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件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2)我国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其实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利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D、大力发展生产力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姓“资”姓“社”的问题

6.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是()B.实现共同富裕

7.所谓科教兴国,就是指()A.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 8.邓小平理论的国情判断基础的理论是()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改革

10.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是()C.看其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11.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B.核心 1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改革

13.“抓革命,促生产”这句口号的实质是()C.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14.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D.生产力高度发达

15.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D.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1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发展生产力

17.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条件是()C.大力发展生产力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得以()A.经济建设为中心 19.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D.达到共同富裕

20.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1.《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什么时候做的报告()A.1956年4月

2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C.社会主义的本质 24.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25.谁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D.陈云

26.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B.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7.邓小平首次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句话是在()A.1992年 28.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体现()D.只能是最后的结果

2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31.社会主义本质是()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2.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3.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苏为鉴”,是在()A.苏共20大以后 34.下列那一项不属于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C.计划经济 35.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37.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A.社会主义的本质

38.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B.发展经济 39.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是()C.邓小平 40.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首要任务是()A.推进改革开放

41.邓小平指出,建国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过程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C.什么样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2.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3.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D.发展

44.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1992年南巡谈话 4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46.今后相当长时期,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B.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

4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48.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B.物质生产 49.谁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B.周恩来 50.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1.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关于()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5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D.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54.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突出的是()。D、姓“资”姓“社”的问题

55.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宣言是()。B、邓小平在一九九二年的南方谈话 56.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原则是()B.实现共同富裕

5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8.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是()C.看其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5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人 60.在邓小平看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A.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二、多项选择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C.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D.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E.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本质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消灭剥削,并不等于没有()B.私有制经济C.按资分配 D.剥削现象 E.生产要素分配

4.我们讲共同富裕,并不意()A.同步富裕C.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不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 E.平均主义

5.发展生产力()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E.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6.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A.先进性 B.动态性D.地域性

7.先进生产力是一个技术的、经济的概念,具体表现为()A.劳动对象比较发达 B.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 C.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和机器比较先进E.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合理

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A.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 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9.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生产力基础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生产关系基础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归宿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10.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思想的有()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1. 下面说法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是()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C.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D.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12.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积极成果有()

A.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构想B.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C.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1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消灭剥削,并不等于没有()A.剥削阶级 B.私有制经济D.剥削现象 14.我们讲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

A.同步富裕 C.平均主义E.不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

15.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E.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16.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纠正了以往()A.忽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的问题B.离开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倾向C.离开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孤立的看待社会主义特征的趋向 D.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倾向

17.社会主义应该是()A.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B.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D.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1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A.是一个长期思考的过程 B.是一个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思考过程 C.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考过程 D.是一个对于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E.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19.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有:()B.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2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指()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C.从生产力间揭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D.从生产关系的间揭示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E.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A.已经搞清楚 B.没有完全搞清楚 D.不是完全清醒的

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显著特点是()A.突出四项基本原则的主导地位 B.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C.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D.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E.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2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表现在()A.突出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观念 C.提出了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唯一正确途径是革命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D.阶级斗争的需要

25.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农村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统计表明,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从1985年的1.25亿人,减至2008年的3200万人。这一实践表明,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我国政府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

26.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主要有()A.先进性 B.动态性 D.地域性

27.先进生产力是一个技术的、经济的概念,具体表现为()A.劳动对象比较发达 B.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 C.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和机器比较先进 E.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科学合理

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A.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后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 C.前者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后者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29.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生产力基础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生产关系基础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归宿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

30.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思想的有()C.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D.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2、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4、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5、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6、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角度,阐述我们党应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角度来阐述发展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手段,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历史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先锋队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8、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学说,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首先,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有了新的认识,抛弃了已被实践证明只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定位;其次,提出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把发展生产力尤其是把解放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并放在首位;再次,以“本质论”取代“特征论”,蕴涵了思想概念的重要变革,用动态的社会主义概念取代了静态的社会主义概念。第二,在实践上,它提供了反对“左”、右两种倾向的锐利武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10、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深刻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要求。第一,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二,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奠定在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基础之上的。第三,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

第四,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五,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问题。

1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从如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条: 第一,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第二,这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要求。第三,这既是我们党八十多年逐步走向成熟的经验的总结,也是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总结。

二、努力实践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这就为我们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指明了方向。第一,要认真研究我国生产力的现实状况,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第三,加大党的自身建设和改革的力度。

12、什么是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其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于三十年代形成的制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政治权力集中在主要领导人身上,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方面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一切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整个社会经济缺乏生机与活力;在思想方面实行意识形态垄断和文化专制主义。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的一种具体制度模式,不能把它与社会主义划等号,它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违背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的制度。

13、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的概括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4、人民内部矛盾的涵义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如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等等。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总的方针。

15、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内涵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1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1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1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包含了那些主要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安全建成,还不能完全巩固;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19、为什么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

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任务。

20、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意义

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奋斗。

四、论述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3、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4、邓小平曾提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人认为它是今天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該如何看待?

把“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说法与今天的社会道德问题简单联系是十分牵强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是一个比喻,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应该怎样来衡量、评价和检验生产关系的问题。,“抓老鼠”比喻的是生产的结果或者生产的效率。这实际上就是要坚持在实践中来检验和评价某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不能看其贴的是哪个“主义”的标签,它包含的和坚持的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脱离使用这一比喻的具体对象和条件,无限地引伸,认为凡是能带来好处、带来利益的就是好的,显然是不对的。因此,把今天存在的社会道德问题归结为是“白猫黑猫论”导致的结果是不能成立的。今天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有极其复杂的原因,它是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多元化,追求和实现利益的途径多样化,社会管理复杂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不是某个人的某一言论所能决定的。

5、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6、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8、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表现为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9、为什么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第一,邓小平继承了第一代领导人的思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邓小平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这一观点的坚持和发展。第二,以毛泽东为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些具体思想为邓小平所发展。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改革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利用价值规律、重视商品生产、可以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等方面的思想,都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就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第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前提下来进行的。

1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兴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材料分析题

1、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共同富裕只能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这一观点。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过去我们不顾我国的实际情况,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走同步富裕的道路,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走一条先富带后富,最后共同致富的道路。

(2)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只能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3)现阶段出现贫富差距的原因:实行按劳分配必然存在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们的经济效益是大不相同的;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必然有一部分企业和职工先富起来;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多种分配方式,也必然使职工之间有较大的收入差别;各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使不同地区、不同的单位、不同职工的富裕程度受影响。

2、请回答:

根据材料1、3说明,科技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材料1、2说明,科技是国民经济动力的依据。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技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依据主要有下列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已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范围正在兴起一场科技革命,科学研究与创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增长因素中生产要素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科技创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则在持续上升。

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的主要手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在于技术结构升级,亦即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第三,科技进步是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源所在。目前,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向高新技术要素竞争。为了争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基本国策。可以说,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正成为当今世界物质进步的主流。

第四,科技进步使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科技进步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智力资源,从主要领先物质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3、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

(2)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才能克服我国人口多、资源和资金短缺的困难,保证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以至更高水平前进;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才能缩短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D.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生产力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选择了社会主义,但是()的充分发展阶段却是无法逾越的 A.商品经济 8.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D.基本纲领 9.()是立国之本 B.四项基本原则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为中心不动摇D.经济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五次提出党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其中属于正确的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 B.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E.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A.增强发展协调性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A.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 B.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反对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离开社会主义的左右倾错误E.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4.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包括()B.最高纲领 C.最低纲领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 B.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国情C.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D.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E.抵制“左”和右的错误观念的实行武器

6.邓小平提出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党的领导 E.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党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富强 C.民主 D.文明

8.我国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生活水平是()C.低水平的、D.不全面的E.发展很不平衡的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含()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C.经济 D.政治 E.文化

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培育()的公民。C.有纪律 D.有文化 E.有道德

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1)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规定了我们的奋斗目标。(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表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上来界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一,从发展水平看,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特征。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第三,从经济形态上看,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第四,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看,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从人民富裕程度看,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六,从地区发展差别状况来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第七,从社会主义改革来看,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第八,从精神文明建设来看,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第九,从实现目标来看,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特征。

3.简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具体规划。

答案要点:在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一、二步目标之后,对于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了三个具体步骤,又称“新三步走”战略。

(1)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为什么我国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要点:第一、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条件所决定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都有自身的起始条件。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二、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就总体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还相差甚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没有达到成熟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要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也随着生产力的国际比较而显著提高,这就需要有很长的时间来实现现代化。

2.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依据、长期性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性质上来界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 这是从社会发展程度(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上来界定。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客观依据是:(1)历史前提:半封建、半殖民地遗产,一穷二白的基础。(2)现实状况:生产力落后,尚未摆脱不发达状况。8分

长期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年的时间,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意义:(1)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和重要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3)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有效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4)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3.为什么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要点:(1)在一定社会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总是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

(2)在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剥削阶级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因此已不再存在,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其对象、范围、方式和总趋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五、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1、2、3,比较这三个要材料对党的纲领的阐述。

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党的一大提出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纲领,但这个纲领只笼统地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材料2说明党的二大开始把党的纲领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方面,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材料3说明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把党的纲领写入党章,明确阐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正确制定党的纲领,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标志。材料1、2、3说明从一大到七,党逐步地成熟起来。

(2)阅读材料5,怎样理解江泽民所说的“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的论述。为什么有了党的理论、路线后还要有党的纲领。

答案要点:党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它的主张性质、任务和目标,体现了它代表什么人的根本利益,通过纲领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党也正是通过其纲领来号召、吸引群众,从这一意义来说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党的纲领与党的理论、党的路线是相辅相承的。党的理论是党的路线、纲领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是党的纲领的核心。而党的纲领是理论、路线的展开和体现,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理论、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纲领。

(3)阅读材料4、5,并参考材料1、2、3,阐述我们党在处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主要经验。

答案要点:实现党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应该根据党的根本目标制订相互联系、渐次包容的纲领。党的最高纲领体现了党的最终目标,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但党的基本纲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必须在每个历史阶段制定适合当时的基本纲领。要把实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既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立足于现实,脚踏实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4)怎样理解材料5中江泽民所说的“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结合材料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辩证统一的。党的最高纲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总是和最高纲领相联系的。忘记最高纲领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同时只有脚踏实地贯彻党的基本纲领,才能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离开党的最低纲领去谈最高纲领是不工发实际的。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1.改革的目的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我国对外开放的主体是()A.对外经济关系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长期的基本国策

4.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办法是()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5.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利用两种资源,这种资源是()C.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

6.我国改革的性质是()。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改革

8.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表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D.可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文明成 果

10.“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D.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

A.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C.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3.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B.对外开放可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C.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B.多层次C.宽领域

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6、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A.也是解放生产力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邓小平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是()。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E.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 C.照搬照抄,崇洋媚外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10.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变革的特征是()B.经济体制深刻变革C.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D.利益格局深刻调整E.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2.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时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理解新形势下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外国,否则就可能会成为依附于某个大国的附庸,甚至沦为附属国,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来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这样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发展经济,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外。只有坚持自力更生原则,从本国国情出发,根据本国的社会发展需要,为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积极地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有实力和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技术方面的长处,有效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同时,开放的世界也是存在着各种风险的世界,国家的经济安全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从而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五、材料题:根据材料,请回答:

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中的“走出去”战略? 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1)“走出去”和“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2)实施“走出去”战略,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第八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C.所有制基础不同 4.股份制企业姓“社”姓“资”,关键要看()D.是否有国家或集体或私人入股

5.公有制实现形式,具体是指()C.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A.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职工,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是因为()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0.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E.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2.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是()A.经济关系市场化B.企业行为自主化C.宏观调控间接化D.经济管理法制化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起主导作用C.公有资产既有量的优势,又注重质的提高D.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

4.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要求是()A.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C.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D.坚持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一 E.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股份合作制 B.合作社 C.公有民营 D.股份公司 E.租赁、承包制 6.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B.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领导作用 C.它为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D.它是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7.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表明()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的多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E.计划和市场可以共存,具有互补性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B.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C.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的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

9.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要素市场的有()C.金融市场 D.劳动力市场E.技术市场 10.在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B.存在着矛盾 D.可以兼顾

三、简答题

1.我国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即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第二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突破了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第三阶段,从十三大到十五大,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四、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2.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新型性在于:它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性相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总之,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发国民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新道路,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第二,将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三,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益作出贡献,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又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五、材料题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是什么?(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什么区别? 答:(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是: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地方是: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的一部分;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内实行,而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算,而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算;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共10分)1、2005年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D、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意味着()①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但无必要将其吸收到党内

②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③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已不再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 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D、②④

3、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迫切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此可见()D、政府应该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

4、一位德国学者和两位美国学者在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对GDP这样描写:“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接着,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整理行道树等,这些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GDP依然在增加。”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B、单纯的GDP不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益与质量

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从而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反映了()

C、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提高是无止境的

6、()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7、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二、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指()。B、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D、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是指()。A、全体人民融洽相处B、全社会诚实守信C、全体人民平等友爱D、全社会互帮互助

4、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充满活力,充满活力是指()。A、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C、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D、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安定有序是指()。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D、生态良好 7、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8、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A、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A、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C、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10、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是()A、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B、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C、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D、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三、简答题(3题,每题8分,共24分)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在的哪些不和谐因素。

3、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应是怎样的?

四、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2、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解决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或举例说明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简答

1、答: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答:中国社会目前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包括: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一些社会群体为改革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应得到的补偿不对等;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

3、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

四、论述

1、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三个文明”建设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文明,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其一,和谐社会应是一个十分富庶、人们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无法使社会和谐。要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总量,给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和谐社会应是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社会,人们习惯用民主和法制的观念认识和解决问题。那种家长式的领导习性,凭感情办事的作风,不是和谐社会应有的内涵。要通过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其三,和谐社会是人们富于理想、富于创造、富于智慧的社会。列宁曾说过,在文盲的国度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同样,在文盲充斥的地方也是不能建成和谐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公民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通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总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搞好了,和谐社会才会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条件下,搞好物质文明建设才是可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得益于我们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迈出了坚实的步子,依法执政意识的强化,民主制度的完善,人民参政意识的提高等,都依赖于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有了很大发展,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

2、答案要点:

(1)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2)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重视信访、解民疾苦、关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4)我国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维护社会治安,推进平安工程,保持社会的稳定。

(5)我国正在花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城镇“低保”问题、就业与再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工欠薪、关注农民工权益、免征农业税、整治 教育 乱收费、实行“一费制”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材料题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们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第一种情形的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即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况,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4)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5)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语言学概论题库 篇6

一.单项选择

1.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B)。B.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 2.零售商业的服务对象是(B)。B个人消费者

3.开发、制造PB商品的主体是(C)。C.零售商

4.对零售业进行的分类,业态分类是根据(A)。A.销售方式 5.特许连锁是一种以(D)为基础的零售企业经营方式。D.契约 6.百货商店的目标市场是(D)。D.高中档顾客

7.一般来说,核心商圈的顾客大约占(A)。A.55—70%

8.一般来说,商品陈列高度的有效范围在离地面的o.6一1.8米之间,其中黄金段的高度一般在(D)之间。D.0.85—1.2米

9.真空地带理论是由(D)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变迁取决于消费者偏好,而消费者的偏好主要表现为对零售商提供的场所、商品组合、价格和服务的偏好。D.尼尔森

10.零售企业在经营商品的(A),可以采取为生产企业代销的方式。A.投入期

11.商圈分析是指经营者对商圈的构成情况、特点(B)以及影响商圈规模变化的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B.范围 12.商品陈列时,利用平台或推车进行堆积陈列,属于表现(C)的陈列形式。; C廉价 13.批发商用户需求(C)。C.缺乏弹性

14.商品交易所保证金制度中,主要用于期货合约成交后的清算的保证金是(B)。B履约保证金 15.有一商品的条码为69***,其中“0402”的含义是(C)。C商品项目代码 16.在以下物流自动化构成内容中,属于基础性工作的是(D)。D.商品分类编码 17.狭义上物流指的是(C)。C.销售物流

18.“共同配送”这一配送形式出现在配送发展的(B)。B.发育阶段

19.百货店发展到现阶段,其主要形式有(D)。D.独立或单体的百货店和连锁百货店

20.(C)管理构成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其它层面的管理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C.物流作业 21.解决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D)。D.交换 22.零售商业的金融功能主要体现为(A)。A、分期付款 23.百货商店的目标市场是(D)。D、各个消费层次的顾客 24.“零售引力法则是由(D)提出的。该法则认为,城市人口越多、规模越大,商业越发达,对顾客的吸引力就越大。D.威廉•雷利

25.在橱窗陈列设计时,对于新产品、特色产品应采用(C)。C、特写式陈列 26.零售商业与零售商之间的竞争是一种(B)。B.水平竞争 27.研发、制造PB商品的主体是(C)。C.零售商

28.不依附于生产部门,独立从事批发交易活动并对所经营的商品拥有所有权的批发商叫(B)。B.商人批发商 29.交易双方以商品的一定规定,如大小、长短、粗细等等作为依据而进行的交易是(C)。C、凭规格交易 30.在网络营销市场中,购销双方为“多对多”形式的是(C)。C、网上交易市场

31.首先提出来“黑暗大陆”说法并将物流比喻为“降低成本的最后处女地”的学者是(D)。D.杜鲁克

32.配送过程大体上包括了七个环节,下面列出了四种排序,请选择正确的一项(A)①进货;②进行分拣、加工和包装;③分放;④储存;⑤配货:⑥装配;⑦送货。A、①④②⑤③⑥⑦ 33.对大型店铺规制最严格的国家是(B)。B.日本

34.对零售商业来说,配送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目前,我国的配送中心主要以(B)为主。

B.自建型与营业型

35.商品生命周期是指一种商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为止所经历的时期。零售企业可根据商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商品采购策略。某零售企业积极组织某种商品的货源,扩大商品购进,促进商品销售。你认为该商品的生命周期处于(B)。B.成长期

36,作为一种商业积聚形态,购物中心与(B)有很多相似之处。B.商业街 37,物流的种类很多,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将物流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就是按(B)不同划分的。B.企业生产经营阶段 38.超级市场的主通道可保持在(C)之间。C.2.1—3.5米

39.对有店铺零售商业来说,形成差别化甚至垄断经营的最重要因素是(A)。A、店铺选址 40.主要用于容易零散的商品,如袋装商品及小五金等的商品陈列形式是(B)。B.挂钩陈列 4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前两次社会大分工的根本差别是产生了(D)。D.商业 42.零售商业的服务对象是(B)。B.个人消赀者 43.开发、制造PB商品的主体是(C)。C.零售商

44.无论是近期还是中远期,将成为我国零售商业的主流业态的是(B)。B.超级市场 45,特许连锁是一种以(D)为基础的零售企业经营方式。D.契约 46.百货商店的目标市场是(A)。A.高中档顾客

47.一般来说,核心商圈的顾客大约占(A)。A.55—70%

48.一般来说,商品陈列高度的有效范围在离地面的o.6—1.8米之间,其中黄金段的高度一般在(D)之间。D.0.85—1.2米

49.采购批量与采购费用的关系是(B)。B.成反比

50.零售企业在经营商品的(A),可以采取为生产企业代销的方式。A.投入期

51.POS系统也叫销售时点系统,其最大作用是有利于零售商品进行(A)。A.单晶管理 52.商品陈列时,利用平台或推车进行堆积陈列,属于表现(C)的陈列形式。C.廉价 53.批发商用户需求(C)。C.缺乏弹性

54.商品交易所保证金制度中,主要期货合约成交后的清算的保证金是(B)。B.履约保证金 55.有一商品的条码为69***,其中“691”的含义是(A)。A.制造商国家或地区 56.在以下物流自动化构成内容中,属于基础性工作的是(D)。D.商品分类编码

57.超级市场商品陈列中最常用和使用范围最广,并且比较适合周转快的商品的陈列形式是(C)。C.巴集中陈列 58.“共同配送”这一配送形式出现在配送发展的(B)。B.发育阶段 59.(B)是各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政策。B.反垄断政策

60.(C)管理构成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其它层面的管理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C.物流作业 二.多项选择

1.商业之所以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其主要原因有(ABCDE)A.消费者对商业部门所提供服务的最终需求不断增长 B.其他产业部门对商业部门的“中间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C.商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其他产业 D.商业劳动具有较强的“个人化”和“家庭化”倾向 E.与制造业相比,商业对劳动力资质条伺:的要求相对较低 F.商业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 2.店铺内部设计的功能是(ABCD)。

A.提高店铺利用率 B.方便顾客流动 C.形成良好的购物氛围 D.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3.自由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是(BC)。B.利益一致原则 C适时调整原则 4.在进行店铺建筑造型设计时,主要应考虑(ABCD)。

A.建筑物形状 B.建筑物的高度 C.建筑材料 D•建筑物的外表颜色 5.最佳商品组合的标志是(ABD)。A.发展性 B.竞争性 D.盈利性 6.下列属于有限职能批发商的有(ABDE)。

A.现金自运批发商 B.卡车批发商 D.货架批发商 E.邮购批发商 7.商品交易所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BCD)。

A.交易所会员 B.交易所理事会 C.专业委员会 D.清算机构‘ 8.POS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操作功能(ABCD)。

A.前台销售收款操作 B.收款数据的汇总和统计 C.商品的进货与盘点 D.经营分析与管理 9.现代物流体系的要素构成包括(ABCD)。

A一般要素 B.物质基础要素 C功能要素 D.体制政策要素 10.配送中心物流合理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实现(ABCDE)o A.配送作业计划化 B.货物进出批量化 C.配送作业共同化 D.配送路线短捷化 E.配送作业省力化和管理信息化 11.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的效果有(AB)。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加深了不同部门、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

12.影响零售商业的因素有(ABCD)。A.政治法律因素 B.宏观经济因素 C、消费者需求 D.竞争状况 13.店铺外观设计的功能是(AB)。

A,让顾客确知店铺的存在 B.吸引顾客来店

14.超级市场的业务流程可以概括为(ABCD)。A.开架销售 B.自主服务 C、小车携带 D.出门结算 15.一个地区的商业区或购物区类型包括(ABCDE)。

A.中心商业IX B.副中心商业区 C.商业小区 D.购物中心 E、独立店区 16.卖场设计包括(ACD)。A.卖场划分 C、面积分配 D.卖场布局 17.批发商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来自(ACDE)。

A,制造商的挑战 C、信息化的挑战 D.物流产业化的挑战 E.零售商的挑战 18.批发市场具有(CDE)。C、服务功能 D.管理功能 E.媒介功能 19.与传统的交易方式相比较,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ABCD)。

A.交易过程电子化 B、交易市场虚拟化 C.交易对象特定化 D.交易质量高效化 20.下列属于现代物流产业范畴的是(ABCD)。

A、物流基础业 B.物流装备制造业 C、物流咨询、服务业 D、企业自营物流 21.商业的主要构成要素是(ABD)。

A.必须以盈利为目的 B.必须有独立的组织 D.必须从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商品交换 22.店铺内部设计的功能是(ABCD)。

A.提高店铺利用率 B.方便顾客流动 C.形成良好的购物氛圃 D.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23.自由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是(BC)。B.利益一致原则 C.适时调整原则 24.卖场通道的形式有(ABC)。A.直线式 B.斜线式 C.自由式 25.最佳商品组合的标志是(ABD)。A.发展性 B.竞争性 D.盈利性

26.下列属于有限职能批发商的有(ABDE)。A.现金自运批发商 B,卡车批发商 D.货架批发商 E.邮购批发商 27.商品交易所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BCD)。

A.交易所会员 B.交易所理事会 C.专业委员会 D.清算机构 28.POS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操作功能(ABCD)。

A.前台销售收款操作 B.收款数据的汇总和统计 C.商品的进货与盘点 D.经营分析与管理 29.现代物流体系的要素构成包括:(ABCD)。

A.一般要素 B.物质基础要素 C.功能要素 D.体制政策要素 30.为了控制采购成本,配送中心应加强以下哪些工作(ABCD)。

A.加强对市场采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B.与供应商建立融洽的关系 C.确定适宜的采购时机 D.确定合理的采购批量 三.判断

1.批发商业是“城市服务产业”,零售商业是“城市形成产业”。√

2.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的矛盾,从而也就不会有商品交换。√ 3.零售商成功与否不取决于哪一种业种和业态,而主要取决于零售要素组合及其创新。√ 4.商品陈列时一定要注意商品堆积的整齐性,决不可随机陈列。X 5.西方国家连锁店的定义不是小商店的联合,而是大集团的内部分化。√ 6.顾客服务的内容就是销售货真价实的商品。X 7.仓储式商店的最大优势是为批量购买者提供廉价的商品。√

8.在规范的批发市场中,上市者可以直接将上市商品销售给需要者。X 9.网络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

10.零售饱和指数只能作为研I定商圈和店铺选址的参考,而不能作为惟一的标准√。11.“延期生产”要以“小批量、多品种、高频度”的快速供货系统为前提。√

12.区域型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主要是向城市配送中心进行配送,而很少直接配送给商店。√ 13.商品流通行政政策是指商品流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的政策,这些行政政策是强制性的。X .

14.适者生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纳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也是一个“物 种”,某一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直接相关。适应时就生存、发展;反之,就会被淘汰。X 15.商品流通政策的含义要比商品流通产业政策的含义宽泛。√

16.商业的事业内容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商品交换,而不是组织内部的产品分配、调拨。√ 17.休闲娱乐功能是零售商业所独有的功能。√

18.自由连锁的集中程度低于正规连锁,高于特许连锁。X 19.商品陈列背景设计时,商品色彩与背景颜色呈补色时,顾客视觉效果最佳。√ 20.制造商或消费者的购销活动也是重要的商业活动。X 21.批发商业存在的必要性是因为可以节约商流费用。√

22.在规范的批发市场中,中间批发商不得从上市者手中直接购进商品。√ 23.商业自动化主要是商业设施的现代化。X 24.只要看物流状况,就能判断企业的管理水平。√

25.配送中心的所有业务都是物流作业,因此配送中心是一个纯物流组织。X 26.商品流通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而非私人政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27.设计适当的照明是商店展示店容、宣传商品、方便选购的重要手段。√ 28.零售商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任何干预。X 29.现代物流管理应坚持的7R原则可概括为快速、便捷、正确、安全原则。X 30.商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商业产出弹性系数这一项指标来衡量。X 31.只要有社会分工,就一定会有商品交换。

32.消费者到商店购物所支付的成本就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X 33.购物中心的主要功能是集中购物。X 34.零售商的销售过程是销售人员与顾客自始至终的双向沟通过程。√ 35.店铺出入口设计时要注意,出人口位置一定要设在店铺的中央。X 36.顾客服务的内容就是销售货真价实的商品。X 37.加盟连锁企业的独立性低于正规连锁,高于自由连锁。X 38.在规范的批发市场中,上市者可以直接将上市商品销售绐需要者。X 39.网络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销售策略。√ 40.物流与商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X 41.物流质量管理是指对物流服务质量的管理。X 42.区域型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主要是向城市配送中心进行配送,而很少直接配送给商店。√ 43.商品流通行政政策足指商品流通行政筲理机构制定的政策,这些行政政策是强制性的。X 44.适者生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纳尔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也是一个“物种”,某一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直接相关。适应时就生存、发展;反之,就会被淘汰。X 45.批发商业用户购买决策中的“把关者”是指有权阻止供货者向采购人员传递信息的人。√ 四.简答

1.简述超级市场的经营特征和主要优缺点? 与其他业态相比,超级市场的经营特征主要表现在:(1)商品构成是以食品、衣服、日用杂货等常用必需品为主;实行顾客自我服务和一次集中结算的售货方式;薄利多销,商品周转速度快;商品新鲜、洁净,明码标价,并在包装上注明商品的质量和重量;实行商品经营管理制度,按部门陈列商品;一般周边设有停车场。(2)超级市场的主要优势在于:由于批量采购,敞开式售货,自助挑选,低价销售,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其不利之处:服务不充分,因而缺乏对顾客的亲切感,同时,盈亏点也较高。

2.请指出自营配送、代理配送和共同配送三种模式的区别? 按照配送的组织形态不同,我们可将配送分为自营配送、代理配送和共同配送三种模式。三者的区别是:(1)自营配送是指企业通过独立组建自营的配送中心,实现对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品配送。这种配送模式一般是一些大型连锁企业或企业集团所采用。(2)代理配送,又叫中介配送,是指从事配送业务的企业通过与上游厂商建立广泛的代理或买断关系,与下游企业或零售店铺形成稳定的配送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社会化配送。(3)共同配送则指多家企业共同组建或参与只由一家公司独立进行的配送作业,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实现整体的配送合理化。3.与传统商店相比,网上商店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商店相比,网上商店有如下特点:(1)节省商店的租金和设备费用;(2)降低商店的营运成本;(3)经营规模不受地域和场地限制;(4)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5)有固定的消费者群体和限定的商品种类。4.商业为什么能够产牛?(1)在自然经济中,没有产品交换也能进行生产。再生产过程也就表现为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的统一。商品交换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前提。但是,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又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时间上的矛盾;空间上的矛盾;技能上的矛盾。(2)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就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交换,而不从事生产的“组织”。也就是说,商品交换已由“多数人的附带工作”变成了“少数人的专门工作”。这个“少数人的专门工作”就是商业。商业的产生,使商品生产者摆脱了很大一部分交换事务,“使社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有更少一部分被束缚在这种非生产职能上”。5.在确定具体店铺位置时一般要进行哪些分析? 要选择一个最佳的店铺位置,必须对可供选择开设地点的各种条件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这些因素有:(1)交通条件分析。这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决定商店的货流是否畅通,也决定商店的客流是否畅通,从而制约商店的经营效率。(2)客流分析。这是一个关键因素,商店应尽量选择在潜在客流最多、最集中的地点,以使更多人就近购买商品。(3)竞争店铺分析。店铺周围的竞争情况对商店的经营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店铺经营内容与竞争店铺相同或相似,应尽量远离竞争对手开店;如果店铺经营内容与竞争店铺不同或互补,则应选择在竞争店铺附近开店。(4)地形特点及位置布局分析。要选择能见度高的地点开店;一般来说,拐角的位置往往是最理想的地点。(5)城市规划分析。要考虑城市建设规划,零售商必须从长计议,在了解交通、街道、市政 绿化、公共设施、住宅建设等规划的前提下做出最佳地点的选择。(6)效益分析。最后一道工:序是对店铺的未来效益进行评估,要详细测算成本费用情况,以此为据最后决定是否开店。

6.简述超级市场的业务构成。

(1)超级市场的业务流程可概括为“开架售货、自主服务、小车携带、出门结算”。(2)其具体业务流程由8个环节构成:1)设立免费存包处;2)备有购物篮和手推车人口处;3)自选卖场;4)鲜活商品冷风柜;5)讲究的商品陈列;6)标准化包装的商品加工部;7)咨询服务员与勤快的上货员;8)备有电子收款机的结算处。7.与零售商业相比,批发商业有哪些特点? 与零售商业相比,批发商业有以下特点:(1)交易批量大。,二般来说,批发商业的交易批量还是要大于零售商业的交易批量。当然,这里所说的交易批量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的交易批量,即每笔交易所完成的销售量,而不是一定时期内的交易总量。(2)交易范围或市场范围广泛。随着交通或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很多批发用户根本不用“来店”购买,而可以通过远程、无纸化方式进行交易,批发商业的交易范围或市场范围要远远大于零售商业的交易范围或市场范围,即批发商业的商圈要远远大于零售商业的商圈。(3)交易关系稳定。由于批发商业的交易对象是企业或事业单位,而这些批发用户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或其他事业的持续进行,就必须按着生产经营上的技术要求持续、稳定地进行重置购买。

8.招牌的命名与文字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1)招牌是指用来展示店名的标记。鲜明醒目的招牌能吸引行人的注意,提高能见度。具有高度概括力和强烈吸引力的招牌,可对顾客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吸引顾客来店购买。(2)招牌的命名要力求言简意赅、清新不俗、易读易记,并富有美感,使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3)招牌的文字设计应注意以下四点:店铺的字形、凸凹、色彩、位置应相互协调;文字应尽可能精简,内容立意要深,同时要上口、易记易认,使消费者一目了然;文字内容必须与本店所售的商品相吻合;字体要注意大众化,中文和外文美术字的变形要容易辨认。9.物流的基本要素都有哪些?何为流通加工?(1)物流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这七个方面被称为物流“七要素”。物流就是这些构成要素的集成系统。(2)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便于物流或消费而进行的不改变物品基本性能的加工,具体包括切割、细分化、钻孔、弯曲、组装等轻微的生产活动,还包括单位化、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备货、商品检验等为使流通顺利进行而进行的辅助作业。它是提高商品附加价值,实现商品差别化的重要手段。五.论述

1.试分析物流合理化及其发展途径。

(1)所谓物流合理化就是通过优化管理,推动物流构成要素及其经营活动和谐一致、快速便捷,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流过程。物流合理化包括物流作业合理化、物流结构合理化和物流体制合理化。(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合理化程度不高,差距较大。这是因为:第一,物流组织不尽合理,宏观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比较落后;第二,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三,物流成本比较高。要实现物流合理化,必须做到政府主导与企业努力相结合。(3)具体来说,应通过以下努力来实现我国的物流合理化:A.加强宏观物流体系的布局规划,推进物流系统化。1)加速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包括政策规划、立法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2)构筑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是支持全部物流活动高效、稳定运行乃至进一步支持经济运行的一个平台,其发展建设相对经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超前性。B.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物流标准化是指对物流设施和工程、物流机械和器具、物流工作和服务等物流活动规定统一的标准,并实施该标准的过程。物流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物流标准化涉及面较为广泛,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C.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物流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引发了新的“流通革命”,而物流则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之一。同样,电子商务的革命性飞跃,对物流服务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物流过程的延伸提供了条件,并进一步提高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所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D.推进物流的社会化和共同化。物流社会化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并以物流专业化为前提。从狭义上讲,物流社会化主要是指物流服务的社会化,物流共同化是在物流社会化基础上的一种延伸,是解决物流领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如交通阻塞、噪音污染等)的重要手段。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推进、参与物流共同化。E、加快物流产业化发展,加大物流服务市场的培育力度。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产业化也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内容。而加快物流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培育物流服务市场。为此,必须促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2.试述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1)配送中心在中国被定义为: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以下要求: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储存为辅。(2)现代配送中心与普通的仓库和传统的批发、储运企业相比,已有实质的不同。它起到集配的作用,具有多种功能;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是由一个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在经销方式实行代理制;在工商关系上形成长期、固定化的关系。(3)配送中心一般具有以下功能:服务功能;集货功能;加工功能;储存功能;分拣功能;装卸功能;送货功能;信息功能.(4)配送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实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使流通费用降低;减少用户库存,加快商品周转;促进业务的发展和扩散,实现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了与供应方的关系。六.案例分析

1.某批发市场的发展战略思考

某综合批发市场位于中国北方某城市,处于城区的区域中心位置,地理位置比较好,交通十分便利,占地23万平方米,经过20多年来的稳步发展,目前经营范围可划分为七大专业市场,包括粮油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食品百货交易市场、装饰材料交易市场、家具交易市场、洁具交易市场。这些市场,基本上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消费需求的增长,企业摸着石头过河发展起来的,并曾经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了经济增长点。近年来,该市同类批发市场发展的越来越多,目前该综合市场基本上每个专业市场均有竞争对手,特别是一些现代零售业态的发展,如大型综合超市、家居店等,对其一些专业市场构成了明显的竞争,批发交易额近年来迅速下降。于是,一些问题便摆在了该综合批发市场经营和管理者面前了,何去何从已经成为该综合批发市场的发展战略必须要面对和抉择的问题。案例思考:

语言学概论题库 篇7

相比文学课程而言, 语言学类课程无论对教师上课还是对学生听课都是一种挑战, 语言学课程以《语言学概论》为最难教、最难学。主要因为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决定了该课程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枯燥、术语偏多, 难理解、难记忆和关联性不强等。需要任课教师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 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陈旧, 理论性强。

现行教材普遍使用徐通锵、叶蜚声的《语言学纲要》, 教材成书于80年代, 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理论框架。内容比较陈旧, 不能反映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缺乏创新性。有的高校使用60年代初高名凯、石安石的《语言学概论》, 理论框架有长处, 但时代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受前苏联语言学观点的影响较深。对语言社会属性、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阶级语言的关系等论述, 都带着前苏联语言学理论的痕迹。

这门课是介绍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 是一门理论课, 必然是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系统性等很强的。加上很多理论基本来自国外, 不一定适用汉语,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二) 与《现代汉语》内容有重复和交叉。

《现代汉语》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 而《语言学概论》有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部分, 在内容上出现重复和交叉。当然《现代汉语》讲的是个别语言, 《语言学概论》讲的是语言普遍的结构知识, 二者讲授角度不同。实际上《语言学概论》主要以汉语为材料, 而《现代汉语》的理论部分具有普通语言学的性质, 如语言性质、义素理论、音位理论层次分析法等, 有的章节甚至连小标题都一样, 如语音性质部分,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都是从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讲解。内容的重复必然带来“炒冷饭”的感觉, 学生和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厌教情绪。

(三) 教材涉及语言材料单一。

《语言学概论》以全世界语言为研究对象, 从理论上讲, 语料选择应该是丰富的, 有助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理解。但是《语言学概论》教材中, 所举语言材料大部分还是以汉语为主, 印欧系语言中主要是英语, 很少涉及其他语种, 不太利于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学习。

(四)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师生互动性不够。

《语言学概论》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为主。讲授以教师为中心, 可以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对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是必需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激情, 沉闷的讲授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满足不了他们的“参与”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大学课程不必像中学课程那样刻意追求活跃, 但是要让学生参与课堂, 教学方法变换还是有必要的。

(五)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目前《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评价体现主要是期末考试的笔试评价。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体现。传统考查学生的闭卷模式虽然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往往禁锢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诱导学生进入机械背诵、生硬记忆的误区。

二、教学策略

(一) 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任务, 让学生参与教学, 改变传统“满堂灌”式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明确对象, 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授过程中, 注意采用启发式语言, 让学生思路跟着教师讲解思路走, 同时注重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 让师生互动起来。

2. 讲练结合法。

练习环节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消化所学理论知识,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得以反馈, 以便教师做出进一步解释和补充。练习方式主要有: (1) 课堂提问。针对具体问题提问。 (2) 课堂小测验。进行单元小测试, 以便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练习和归纳。 (3) 学术小论文。以训练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走“讲、练、研”的路子。在研究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达到加强学生能力训练的目的。

3. 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些课堂讨论,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活动方式。如“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怎么从聋哑人现象看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汉语作为孤立语与印欧语相比具有哪些特点”等, 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运用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效果。

(二) 改革教学内容。

1. 注意与《现代汉语》内容对接。

两门课在内容上有重复和交叉, 如语言、词汇、语法等章节。可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旧内容。同时因为两者讲授角度不同, 《现代汉语》讲的是个别语言, 《语言学概论》讲的是语言普遍的结构知识。因此《语言学概论》应避免过多地使用汉语言语料, 与《现代汉语》课堂区分开来。

2. 增加计算机语言学、语言语用等知识。

教学内容巩固并丰富原有内容, 扬弃旧知、兼容新知, 增强趣味性、实用性。将与《现代汉语》内容重复的部分压缩讲解, 增加计算机语言学、语言语用等方面的知识。

3. 充分利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教师的外语语料。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必然以一定语言材料说明问题。充分利用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以及外语语料, 会更有利于语音规律、语法范畴、语言不同类型等内容讲解, 使教学生动而有说服力。

4. 作业讲评和考研试题讲解。

课后作业在评阅后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讲评, 从总体到具体, 优点和缺陷及出现的问题, 应该对学生有一个反馈, 有利于指导学生下一次作业高质量地完成, 有利于语言实践能力提高。在练习环节适当引进一些考研的试题题目,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研题目往往以基础知识为生长点, 对这些试题的讲解, 提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力, 有助于学生考研, 促进教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三) 改革多媒体教学课件。

传统教学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工具, 多媒体教学运用文字和动画结合, 将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很好的作用。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设计, 如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仅仅将板书内容全部搬到电脑屏幕上, 眼睛只盯着屏幕念, 不顾学生的反应, 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说毫无意义。但是画面精美、动静结合的课件, 加上良好的教学方法, 会给教学效果锦上添花。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对教学还是很重要的。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 内容简化。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学内容展示, 如果内容过于详细, 就成了信息的海洋, 让学生目不暇接, 课堂笔记更无从下手。内容简化、详略得当的内容有利于教学。

2. 添加图片设计。

课件中适当添加一些图片, 不仅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 还是文字外的一个必要补充, 如一些语言学家的头像, 语言学名著的封面照片等。

3. 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

《语言学概论》的术语偏多, 理论性强, 教师一味讲解必然会令课堂沉闷和枯燥, 而利用一些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 可以放一段车祸病人语言发生变化的视频;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的区别, 可以放一段动物语言的视频;讲文字时, 可以放一些古文字起源的视频等。

4. 加强艺术性设计。

多媒体课件设计中, 大部分还是文字排列, 但是文字大小、底纹颜色、字体的选择、文字外图框类装饰的使用与否、动画方式都影响课件质量。艺术性强的课件让人赏心悦目, 不易疲倦, 自然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 教学评价的改革。

课程的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的记忆情况, 这种考查重僵化的东西, 轻源头活水, 导致有些学生仅凭借绝好的记忆能力, 通过考前突击复习, 就能获得高分。单纯依靠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成绩, 未免缺乏公平性和灵活性。

公平的考核评价可以采取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方式。这种方式重视过程评价, 强化过程考核, 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发展。主要考核从以下部分进行:

1. 期末考试占70%。

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要占据较大比重, 但是考核主要内容不以记忆为主, 而以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命题者将从试卷内容和题型设计上进行改革。

2. 课堂互动评价, 占10%。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 提出问题, 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质疑, 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按照参与积极性和表达流畅程度给予考核评价。

3. 课程论文评价, 占20%。

要求学生发现问题, 广泛阅读相关文献, 独立完成小论文写作, 体现较强的研究能力, 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三、结语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是语言学理论的入门课, 具有专业性、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在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课程的基础上, 将学过的语言概念、知识系统化, 提高学生语言理论水平。其学科地位是很重要的, 但因内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 加上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导致现在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多媒体制作等各方面做出改革, 相信会改变这门课程的教学状况。

参考文献

[1]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2]许晋, 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5) .

语言学概论题库 篇8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教材;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95-03

一 “语言学概论”内容上的三大模块及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冲突性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和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

关于教材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语言学原理、语言要素论、语言发展演变论。这一模块的搭配和布局自早期的高名凯,石安石所编写的“语言学概论”(1963年版)就已如此,以后的教材也多不出这个框架,如高校较为通行的叶蜚声,徐通锵本《语言学纲要》(2010年修订版)的内容构成分别是: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四章:语法;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六章:文字;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

这些内容中既有属于共时语言学层面的,也有属于历时语言学层面的。换句话说,“语言学概论”其实是兼跨着中文专业的另外两门语言学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这个情况是符合我国汉语言学科研究传统的。因为它表明我们在借鉴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我们汉语自身的特点和历来研究的传统,即对古代传统的语言学资料和研究予以足够重视。从内容的三大模块来看,“语言学原理”部分是具有学科“独立性”的,因为这部分内容作为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其他课程所并不涉及的,这部分内容很能显示出“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价值及其独特性。“语言发展演变论”的部分内容,虽然也涉及到了“古代汉语”的内容,如中古音,古语词等,但主要的内容如语言演变的原因、特点,语言的接触,方言的形成等内容也都是相对独立的。而 “语言要素论”模块所涉及的内容则明显缺乏“独立性”,因为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内容都多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相重合,不过语法及文字部分比之“现代汉语”(包括“古代汉语”)在内容上依然有较多独立性的部分,如语法部分所重点讲到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语言的结构类型等章节,汉字部分所重点讲到的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章节,它们同样具有“半独立性”的特征。关于两者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矛盾性问题,前人多有关注,如曾毅平(2001)[1],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2],刘淑霞(2010)[3],蔡旭(2011)[4]等人在其文章中都有相关的论述。对于此问题,有人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应该作较大的调整(曾毅平2001),有人认为对两者重复的内容应该各自有所侧重(蔡旭2011)。我们认为在应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应该对两者内容上的相似性做更细致的分别;另一个是要考虑两门课程开课时间上的同时与否。

问题的出现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同时在大一开设;一是“语言学概论”在大二或更高的年级时候开设。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这种矛盾性便会非常突出,无论是对讲课的老师,还是对上课的学生都是如此。我们的做法是调整“语言学概论”授课内容的次序,目的是与“现代汉语”所讲的内容分别开来,如在讲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之后,直接跳到第四章语法,又到第五章时,则直接跳到第三节和第四节的语义和语用上,而暂时不讲第一、第二节的词汇和词义。这些暂时跳过的内容都是与“现代汉语”相关章节高度重复的部分。但跳过不等于不讲,而是放到期末临近复习的时候,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交由学生,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即可。这样的做法,一来可对此部分内容起到复习的作用;二来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无论是处理两门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还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我们认为开设“语言学概论”的时间最好是放在大三的时候。因为此时,作为学中文的本科生,是已经修完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此时再来学习理论性更高也略显抽象的“语言学概论”是符合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时易从具象到抽象的心理学原理的。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说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既是对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理论提升,又是指导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原则。一般不要同时开也不要先开语言学概论后开现代汉语。”[5]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作为两门语言学基础课,相比较而言其实是更偏于具体语言事实的,因此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起基本的语言学思维,所以这时候再来学习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更强,内容也更为广泛的“语言学概论”是极为科学的。另一方面,两者由于内容上的重复所造成的冲突性此时也会变得较小些,因此在大三的时候再来学习“语言学概论”,可以完全不必再顾忌到之前“现代汉语”所学的内容的重复性问题,而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讲授,利于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理论架构。

二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的扩充与增加问题

“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内容大致变化不大,基本都是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为主要框架并且始终将其贯穿全书的,这一点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在《语言学纲要》的序言中明确说过:“贯穿全书的语言结构的总框架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本世纪初阐述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6]要说明的由王洪君,李娟重新加以修订的叶徐本《语言学纲要》,在语言学理论上已经有所突破,不是仅仅局限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框架之下,其在序言中明确说到:“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有许多新进展,我们认为,其最主要的进展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几个领域,它们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结构主义只谈形式不谈意义的禁锢被突破,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共同关注的重点。” [7]所以我们看到修订版中增加了语用的内容,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的内容,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的内容。应该说王洪君,李娟对旧版所做修订只是适当地增加了部分能够反映语言学新的发展趋向的内容,而大的理论框架并没有改变。对这样的做法,我们是赞成的,一来适当的微调显然是必要的;二来不做重大的变化也有利于维持这门课知识体系的一贯性。

不过我们也看到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这门课的内容过于陈旧,已经赶不上时代知识的更新了,因此需要进行内容上大的更新,如曾毅平(2001)[8],申小龙(2005)[9],王建(2005)[10],谢奇勇(2010)[11],刘淑霞(2010)[12]等。比如刘淑霞(2010)认为“现代语言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后,已经又经历了‘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阶段。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吸收传统教材有效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已有公论的现代语言学理论补充到教学内容当中去,并根据教学需要构建新的教学理论体系。”[13]。其实这样的话,似有“过之犹不及”的不足。正如前面所说到的那样,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可以代表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的理论是必要的,但是说要将像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说理论也都应该搬到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上,则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现行的修订版叶徐本《语言学纲要》教材在导言部分的“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一小节中其实也都提到过这些和语言学交叉后所形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等等。[14]但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并没有展开,而之所以没有详细展开,显然是编者认为些内容本来就不当作为重点加以讲授的。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门课的开设目的,汪大昌(2004):“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介绍语言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基本规律。”[15]郭谷兮(1987)“主要讲述语言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结构体系,以及语言的发展规律,初步具有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的能力,以利于有效地使用语言和驾驭语言。” [16]尤其是自1997年高考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如果说之前的本科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的话,那么现在培养的本科生则更多属于应用型的,因此这门课知识面的扩充以及理论难度的加深,是应当放在研究生阶段来加以实施的。如此,对于现在的本科教育来说,基本上还是应该主要以介绍目前语言学界流行最广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主,在这个大的理论框架下,再适当补充一些能反映语言学新的发展趋势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认为才是比较得当的。

另外,我们知道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本身是来自于西方语言学家观察和研究印欧系语言现象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具体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还应考虑汉语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被其完全束缚住。同时作为从事汉语研究的工作者,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在教材编写和授课过程当中适时地突显我们汉语的特色,彰显汉语言学科的“本土”特色。而对这些引入到教材当中的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学习,也容易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汉语自身的重要价值,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母语的感情。比如修订版叶徐本教材中作为专节介绍的“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的内容,即是建立在对汉语语言事实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总结。这一点叶蜚声,徐通锵在其序言中也谈及过:“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语言学理论出现了剧烈的震荡,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语言学界也活跃起来,汉语研究,特别是现代汉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扎实的进展。语言学的这些新进展,当然应该在本书中有所反映。”[17]适当介绍这方面的内容,一来可以给本来枯燥的理论学习增加几分趣味性;二来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本身的尊重和兴趣,从而将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三 以学生为本位,贴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语言学概论”不像文学课那样生动、有趣味性,它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乏味、枯燥,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重视这门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结合自己本人的实践经验,这里提出几点对策,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1 明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重要性

作为中文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语言学概论”对于帮助完全文科知识背景的中文专业的学生初步形成语言学理论结构体系,进而提升其理性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语音历时演变规律的学习,通过实例的介绍,可以归纳具体的演变规律,在规律的指导下,可以继续寻找实例让学生作练习,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这个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过程会增强学生心中的专业“自信感”,突出专业优势,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学研究思维,为将来继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语言学概论”历来都是语言学、汉语言文字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通过给学生这样的信息传递,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让他们懂得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渴望学好这门课的动机,这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注意内容讲授的深入浅出,语料的灵活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

纯理论的讲述,亦或是照本宣科,都会增加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而让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如何多讲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就变得十分关键了。我们的做法是尽量少用或不用普通话的语料做实例分析,而是多选用学生熟悉的方言做理论阐释。从教学实践来看,利用方言语料进行教学的效果的确非常好。比如讲语音音位聚合部分的时候,会提及三个鼻音音位m、n、与元音组合的问题,和普通话不同的是,方言中m依然可以做韵尾,如粤语、闽南语和客家方言。又后鼻音在方言中同样可以做声母,学生的方言西安话或咸阳话中的“我”即发成21,声母就是这个普通话中只能做韵尾的。这些鲜活的语言实例直接来自于学生们的言语生活,让学生有一种顿时恍然大悟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极度的认同感中,本来略显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和掌握了。

3 寓教于练,寓教于动

和文学类课程不同的地方是“语言学概论”的学习需要学生作大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词组的结构,义素的比较分析等等,光靠听显然是难以真正掌握的。另外,我们还组织语言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家乡方言的调查”或“语言情感态度的调查”,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包括主动地思考和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只是起一个导引、启发的作用。有的甚至可以走出课堂,比如进行“社会语言的调查”或“某地地名的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调查活动同样可以让学生充满激情,充分激发出他们的主动性。最后还可以就调查的结果,指导学生写成一些小的科研论文,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8]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2][5]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3][12][13]刘淑霞.“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0(6).

[4]蔡旭.“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教学衔接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6][1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

[7][14]叶蜚声,徐通锵.王洪君,李娟修订.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修订版序.

[9]申小龙. 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10]王建.“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

[11]谢奇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15]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上一篇:动车组转向架故障原因及改进方法下一篇:2022小学语文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