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主题的演讲稿写作

2024-07-18

宏大主题的演讲稿写作(精选3篇)

宏大主题的演讲稿写作 篇1

在各种重大的节庆运动中,演讲常常是加强喜庆气氛的一种极好方法,但是这类演讲稿如果写作不好,常常会给人留下一些遗憾,比如:喊口号,内容空洞,演讲作风大众化等,宏大主题的演讲稿写作。导致这些问题的要害往往是人们对宏

大叙述型演讲稿写作认识不深。巨大的主题如何表现为一种真情的流露,是写作这类演讲稿时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如今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各类运动正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展开,演讲自然也少不了,那么写作这种宏大主题的演讲稿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作风的切合性

宏大叙述给人的直觉总是要歌颂光辉的历史,这种认识显然有片面性,党的成绩表现在国民生活及祖国建设的方方面面,大至三山五岳,国际风云,小到一顿饭一首歌无不闪耀着党的光辉,我们爱党,既可以深情地叙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可以“唱支山歌给党听”,还可以“挑担茶叶上北京”,演讲作风完整可以多种多样。演讲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及身份选择切合本人的演讲稿。比如有一位女同学,发声至高音时声音容易嘶哑,但她娓娓道来低低切切地讲述非常动人,如果她要去参加一次“红心永向党”的演讲比赛,她不必去寻求排山倒海的气势,也不必去寻求高亢响亮的声音后

果,这时候她可以叙述一件身边小事,讲述一个乡村的变更,在絮絮叨叨中注以深情,在渺小的事件中展现巨大祖国的变更,而一位声音响亮的男同学则可以唤起三山五岳,面对长城国旗,以一种气贯长虹的激越去倾诉对党的深情,演讲稿《宏大主题的演讲稿写作》。宏大主题演讲稿的写作可以有抒情式、叙述式、论文式等,而决定选择的因素则包含演讲环境、听众、演讲者的声音、性格、身份等,选择一份切合演讲环境又切合演讲者本人的演讲稿是演讲取得成功的要害。

二、材料的陌生化

什么叫材料的陌生化?其实就是鲜活的有奇特视角、有深入思想、有特别情感的材料。陌生化是相对而言的,是针对大多数歌颂性演讲稿内容而言,为了强调其材料的新鲜感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应用陌生材料有助于升华情感,抓住听众。

怎样达到材料的陌生化呢?首先我们应把对党对新中国的歌颂与另外一些永恒的主题接洽起来,比如对故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爱情的歌吟,对生活之美的赞美,对真理的寻求,因为党的事业不是空洞的,而让对党的深情落实到一些具体的事物事思想中。另外,我们应寻找新鲜而有说服力的材料,避开陈腐的千篇一律的大众化材料,这可以到文学大师、哲学家、政治领袖的著作中去找,也可以到自己身边的小事

中去发掘。最后我们还可以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切入旧材料主,比如歌颂雷锋的电影有过很多,但《离开雷锋的日子》却以纪实的回想的伎俩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到。

有了新鲜的材料,还要注意怎样缭绕主题寻找比较奇特而个性化的角度去应用这一材料,这样才容易达到幻想的后果,比如《演讲与口才》xx年第10期卷首寄语中的《国旗》一文,就很好地实现了材料的陌生化,作者没有一般化地去写众所周知的革命事件,而是把五星红旗与祖国的历史,与三山五岳接洽起来,达到气势澎湃,一往情深的后果。本人执笔写的《我沉思,我骄傲》一文也是今年在江西省九江市“红心永向党”演讲比赛中应用过的演讲稿,笔者力避教科书上应用过的材料,而是从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发扬党的精良传统,有哪些使命的角度,应用了俄国作家蒲宁、西德与日本的对照等材料,这种材料的陌生化与演讲者声情并茂的演讲技巧联合后就达到了相当幻想的后果,演讲者获九江市第一名。

宏大主题的演讲稿写作 篇2

一、视角新颖:纪录片中无人机航拍的合理化运用

以往的航拍给人的印象,更多是速度缓慢的大全景镜头。看多了,节奏慢了,会给观众拖沓的感觉。近几年,随着航拍技术的日益发展,无人机航拍给电视拍摄者提供了许多以往不可能完成的拍摄角度,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无人机是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进行操控的不载人飞行器。安全、灵活、小巧是无人机航拍的突出特点。

(一)无人机航拍对画面语言和叙事主题的影响

《中国梦·福建故事》在最初的策划阶段就定位为航拍高清纪录片,为此还专门组建无人机航拍团队,以无人机航拍和地面拍摄相结合的纪录方式,多视角展现八闽大地的毓秀景色。如第一集《栖霞海云间》。霞浦,拥有福建最大的海域,也是福建海岸线最长、浅海滩涂最广、岛屿最多的沿海县。每到夏秋季节,霞浦三沙镇东壁就成为一个经典的摄影点。霞浦滩涂如今已被各地摄影爱好者称为“世界滩涂摄影圣地”。节目中(如图一、图二所示)就大量运用了无人机航拍,完美展现霞浦“世界滩涂摄影胜地”、“中国海带之乡”的壮丽景色;

第二集《心归桃花源》。每年正月初八,是漳州市长泰县山重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据说,当年唐朝将军陈政入闽,行军总管薛武惠奉命率军进驻山重,定居于此,繁衍后代。千百年来,重重叠叠的大山阻隔了古村与外界的交通,先人遗留下的点滴记忆,不仅镶嵌在鹅卵石堆砌的石墙古巷中,也存留在最鲜活的节庆里。千年的民俗流传下来,如今已经演变成一年一度的“赛大猪祈丰年”活动(见图三)。一大早,村里的男女老少就渐渐聚拢到薛氏祖祠。献牲祭祖,不仅是对先人的致礼,也是乞求祖先的荫庇。怎么体现编导在节目中想传达的韵味呢?一个个航拍的长画面,或推进,或拉出,表现出最传统的乡俗也是最能维系家的情感。

(二)无人机航拍对人物表现力展现的影响

无人机航拍因自身灵活的特点,不再是以往单调的俯瞰,可以用平行角度或垂直角度以及许多您无法想象的角度拍摄人物,这些超乎想象的视角丰富了人物的表现力。通过画面,观众可以看到镜头时而拉近人物,时而飞向高空,拍摄地面远景,多角度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第一集《栖霞海云间》。拍霞浦滩涂不仅要拍大自然的美,也要拍原汁原味的劳作之美。拍得多了,渔民模特竟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行当。这边,当地的渔民模特江连水正在涨潮的滩涂上摆姿势,那边,山头上的摄影爱好者正拿着相机在捕捉一个个画面,无人机航拍从山头上飞到滩涂上,跟随江连水为主的运动镜头,最后呈现在您眼前的渔民模特形象生动饱满。(见图四)

六集节目中因运用了无人机航拍,呈现出一种大气的描述,一种诗意的境界。辽阔的海域、古朴的村庄、变化的城市、历史悠久的建筑、留传至今的手艺……通过航拍画面语言的表现,让观众对每集的画面有着极为深刻的视觉印象,也更凸显了人与家之间的联结与情感。

二、画龙点睛:纪录片编导要善于捕捉细节

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这样写到:“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1]

当观众看了一个节目,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有可能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是片中精彩生动的细节却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让人永远记忆犹新。而细节表现在纪录片中是多样的,有时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是一句方言、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一个静物。

(一)场景细节

场景细节在片中往往表现为一个画面,因而也叫做画面细节。在《中国梦·福建故事》中这种画面的细节运用是十分普遍的。如第一集《栖霞海云间》。65 岁的渔民模特江连水一口整齐白净的牙齿与他黝黑的皮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编导注意到了这个细节,经过沟通,江连水告诉编导:“我65 岁,这样子牙齿做了最多看像60 岁,如果牙齿没有做的时候,看上去像70 岁,就不要我做模特了。”形象地表现出老江在家乡发展的进程中,敏锐地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二)人物细节

人物细节主要指用人物身体传递出的细微内在含义。如第二集《心归桃花源》,这座古朴精致的闽南老厝,就是杨戈和张戈建的民宿。因为名字一样,他们自称“戈俩”。张戈是安徽人,在长泰呆了四年,已经把长泰当做家了,怎么体现了?编导留意到家中的一幅照片,是张戈与当地村民的合影。原来这位村民是张戈与她先生进村的时候遇见的第一位阿妈,在阿妈家附近拍照时,阿妈走过来就牵着她的手问,你是从哪里来,张戈告诉她是从厦门来的,当时那个阿妈听完以后的表情,直到现在都记得很深,她满眼都是心疼,说好可怜,怎么跑到乡下来,这三年里张戈经常去她家串门,不幸的是,前不久老人家因病去世了,话音未落,张戈忍不住哭泣,伤心的表情,让人动容。这样的细节此时无声胜有声,刻画出了张戈与当地人的深厚情谊。(如图五、图六)

(三)声音细节

声音细节主要指同期声、音响细节。在《中国梦·福建故事》里,不管是主观声音还是客观声音,都是艺术元素,是创作的材料;声音既不是有声即可,也不是越满越好,更不是越强越好。同是现场声,怎么选取,形声契合,才能有视听美感。如第三集《活着的古城》,陈世哲是电影剧本《一生一世》的原作者,也是泉州有名的文化人。从八岁开始,陈世哲就住在西街,在他的记忆中,西街不仅是画面,也是味道和声音。紧接着就选取了他的一段同期声:“以前的进士的,破落的房子,住着一帮莆田人,卖蒸笼啊,卖豆花的,是大三和弦,它就是这个声音,卖豆花,卖豆花……”方言与画面的结合,声音越来越远,越是放大其中的细节,越能发现古城深处的寻常巷陌曾经被忽略的精彩之处。

纪录片最大亮点是纪实性,细节是纪录片最易生亮点的所在,也是《中国梦·福建故事》创作的难点所在。认真地捕捉细节,合理地安排细节,对做好纪录片至关重要。

三、重视散文化叙事风格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纪录片的散文化叙事,是指纪录片突破传统的线形叙事模式,借用散文化的结构形式,采用散文化的叙述方式,利用散文化的情节线索,通过蒙太奇语言组接镜头、演绎故事,从而实现板块叙事的一种叙述行为和艺术技巧。如第一集《栖霞海云间》:这是一部关于家,关于家乡的故事。他们,或许是两千多年前的闽越先民。或许是南下开疆辟土的中原子弟。亦或是避躲乱世、在东南丘陵开枝散叶的客家后人。这里是福建。山河巨变,沧海桑田,人们正在重新构建自己的家园。换个角度去看、去发现,定格一个时代的剪影,回归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心灵的故乡。如第三集《活着的古城》,有人说,这座城市有一扇门,必须推开才能看得到风景。在现实和理想,传统和现代,过往和将来之间,这扇门就是家的方向,就是内心的归属感。就像这座市井古城,承载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全部梦想,古老而年轻地活着。如第六集《湿地上的城》(见图七、图八):福州,原本就是一座建立在湿地上的城。从千百年前的。蔓延开来,如郁郁葱葱的古榕,穿过三坊七巷,来到大江之畔。石鼓名山下,激荡回迥着时代的足音,回望远逝的时空,诗意的栖息,不仅是候鸟的等待,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美好的愿望。

纪录片散文化叙事灵活主动、切换自由、张弛有度,《中国梦·福建故事》就是用一种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取得了其他任何叙事结构都无法取得的艺术审美效果,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愉悦,给观众以散文的写意和诗歌的韵味。这种优美语言为精心拍摄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美感,因此在收视上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电视纪录片是客观记录真实生活,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思考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作为当下的电视人,我们对于纪录片的研究和继承以及发展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浅谈无人机的发展与无人机航拍应用展望[EB/OL].影视工业网,2015-03-09.

[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用人物的力量展示宏大主题的重量 篇3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主题

七集大型经济类纪录片《与世界做生意》记录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的生存面貌以及对财富和梦想的理解;通过生意人特有的创业精神与合作理念,呈现中国人的商业智慧,展现中国和世界的有效交流和共同进步,纪录片用“以真实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七集的纪录片融合了33个独立的故事,主要人物多达120多个,这些人物和故事被分到《与世界的距离》、《去远方》、《买卖不死》、《时间就是金钱》、《大生意》、《看不见的博弈》、《未来的利润》七个小主题中,用“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生活”对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发展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有序梳理,让纪录片具有了更强的可看性。

一、《与世界做生意》:用鲜活的个体史呈现中国经济发展史

作为一部大型经济类纪录片,《与世界做生意》实质上承担的是一个既宏大、又抽象的主题阐释,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纪录片通过经济这个角度去看社会变化、去看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按照传统的纪录片创作理念,《与世界做生意》可以选用宏大的政论框架、重大事件的叙述以及知名人物的访谈来构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全景。但《与世界做生意》另辟蹊径,在这部纪录片中没有气势慑人的经济数据,看不到专业的行业分析、政策调整,也没有经济学家的点评,这部根植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纪录片触角伸向了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细胞:个体。纪录片每一集都选择从个人经历的视角切入,在其基础上,叙述徐徐展开,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文化族群,不同性格的“生意人”以不同方式出场,展现中国人在贸易的指引下走进世界各个角落,带着好奇和梦想,在各种挑战和冲击里寻找机遇、寻找自我、寻找命运的故事,以点带面,呈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景致。正是这些最具典型的个人史,让发生在亚、非、欧、北美、南美和南极六大洲,在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印度、蒙古、缅甸、卡塔尔、印尼、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的商业故事以生动鲜活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第一集《与世界的距离》中与中国工人用熟练汉语沟通的埃塞尔比亚年轻工人,奔跑在球场上的外籍工人,打着有模有样的太极拳;第二集《去远方》中把客栈开到印度孟买的李海彬,在意大利用心生活的中国女性。这些生活的诸多细节无一不向这个世界展现出经济贸易中最有活力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情味,以及很多生意之外的中国情怀。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原生态,进而审视中国经济现状,本片所讲述的经济似乎并不高深,而是选择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进行全片的建构。正如本片主创人员所讲“它不是财富故事会,也不是生意经,而是讲做生意这件事本身改变了中国人和世界。我们更多地聚焦于生意背后的普通中国人,希望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展现他们的快乐与忧伤,塑造一个商业社会众生相,记录那些被生意改变了的生活和生命。”

从实质上说,这种用个人经历巧妙承载经济发展的方式不仅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小人物与大背景、必然与偶然、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纪录片的可视性传播特点——将抽象的主题置换成立体鲜活、真实可信的个体,给予受众独特的观看感受,中国经济的大主题更加具体可感。

二、《与世界做生意》:用普通人经历的曲折故事呈现中国经济发展全景和轨迹

《与世界做生意》纪录片中虽然涉及的人物多达120多个,但是作为一个具有宏大选题的纪录片中,人物选择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如何在数以万计的生意人中进行大海捞针进行人物的筛选。

第五集《大生意》中选择了吴家姐弟一天的经历作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发展的缩影,吴家姐弟共同拥有一间十平米大小的店面,这可能是中国最昂贵的十平方米,2011年,吴家姐弟花费800万人民币购买这间店铺,用来销售几块钱一个的冰箱贴。吴家姐弟的经历成为无数“从生无分文到身家千万”义乌生意人的代表,他们的生活经历也生动地反映出了几十年间义乌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历史进程。同时,这一集中又选择了在义乌为本国人做客户导航的伊拉克商人李慈恒个人经历反映出外国人在这座城市的成长经历,李慈航说着一口熟练的汉语,熟悉义乌市场上的讨价还价的规则。吴家姐弟和李慈恒就像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个缩影,吴家姐弟身上体现的是义乌人自强不息、勤劳、精明的典型性格,纪录片用个体的真实生活可以生动地传递到观众的感性认知中,“夜晚的义乌依然在紧张地转动,这座停不下来的小商品之城,正在成批量地生产财富,也制造着同等的规模的繁忙和压力,几乎每个中国人自小就懂得一个道理,幸福生活要靠双手创造,无论奔波到世界哪个角落,他们都不曾忘记这一点。”观众也能够通过吴家姐弟更为深刻地理解义乌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种用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人物作为记录载体的方式在《与世界做生意》中比比皆是,第四集《时间就是金钱》选择了在意大利的中国理发师,同时这些“美发师们全部来自浙江青田,那个人口总数不到60万的中国小县城。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远道而来的中国人都给当地同行带去‘加速的压力”。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宏大主题用具体可感的形式反映出来。

三、《与世界做生意》:用纪录片叙事语言阐述典型中国“生意人”故事

纪录片的叙事语言是指承担叙述功能的镜头以及镜头间的组接。纪实性是纪录片最本质的特点,也是其最具魅力的特质。纪录片所使用非得镜头语言“进行时态”,正如制片人张旭所说:“纪实,是开始构思节目时就定下来的风格。我们不选最完美的镜头,而是选最真实的镜头,让它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甚至是‘毛茸茸的原生态。”

在纪录片中观众看到了大量的长镜头,可以看出导演为了更为真实地记录进行时中的事件,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镜头,但这却是纪录片纪实的最大魅力。

本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场声和同期声的大量使用,纪录片不仅让人物充分表达,也能够让环境说话,以尽可能地保留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噪杂、火热的质感。义乌小商品城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车辆快速行进的声音,广场的嘈杂声种种声音都被纪录片收录。

《与世界做生意》呈现的故事化、叙事化的纪录片记录方式将复杂的经济问题用生动的视听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这种记录方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如由于这部纪录片涉及人物众多,而同时纪录片篇幅容量有限,这样的矛盾导致碎片化、频繁的场景切换,生动固然生动,容易让观众在走马观花的欣赏中,虽看到了多样的景色,但很难自我梳理出一条清晰明确的叙述主线。

【参考文献】

[1]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显杰,文献纪录片《新四军》结构谈[J].电视研究,2003(05).

上一篇:家族人物志下一篇:预党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