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公平的主题演讲稿(精选11篇)
谈公平的主题演讲稿 篇1
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撑起一片公平正义的天空》。
翻阅中华五千年长卷,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千百年来人们呼唤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公平和正义!从“包龙图怒铡陈士美”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到“秋菊打官司”的为了讨个说法,朴实、善良的人们都在执着地追求这样简单而又复杂的两个词——公平与正义。
这里我且不说那惩治邪恶、匡扶正义的人民好警察任长霞;那公正得让群众“胜负皆服”的女法官宋鱼水;也不说那以春风化雨般的公平与正义拯救许多失足少年的“法官妈妈”尚秀云。今天我就想给大家说说我们八里中学是如何为学生撑起一片公平正义的天空的吧。
法律历来被视为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艺术和工具,遵纪守法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违法犯罪则是对公平正义的践踏。所以我校一直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开展普法教育的重点。多年来我校未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治安刑事案件。我们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竞赛,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利用校园广播站和壁报栏等多种媒介大力宣传法律知识。每学期开学和学期结束我们一直坚持定期聘请公检法部门的领导专家来为师生作法制报告。专家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循循善诱,提醒学生法律尊严不可触犯。我们曾组织学生参观了扬州市看守所。当学生们近距离地看到劳教人员因违法犯罪而受到处罚和教育矫治被限制自由的痛苦景象,他们被深深震撼了。我校一名平时经常打架斗殴、不服管教的男生回校后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应珍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握好人生的航向,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若我们触犯法律,践踏社会公正,那等待我们的只能是自由的缺失,良心的谴责。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子女们都能够公平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我校全面实施关爱工程,为“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以“对所有学生负责,不让一人掉队”的原则,成立了帮困小组,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至今已转化了近200名学困生,使他们顺利考上高一级学校再深造。同时我校成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管理网络,进行了近400人次的“留守学生”调查访问纪录,让他们可以在缺乏监护人监管的情况下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发展。老师们已记不清花费了多少课余时间,对帮扶对象进行辅导,又有多少个节假日从师生的课堂中悄悄逝去。
更值得一提的事,我校每年给“贫困生”近3万元的减免和补助。还多方筹措资金成立八里中学“励志奖学金”,奖励那些家境贫困但学习刻苦的学生,数年来没有一人因贫辍学。在八里中学校园内我们每天都会看到一个步履蹒跚的瘦弱的身影,这个女孩儿叫孙晓婷。因患小儿麻痹症,她双腿落下残疾。她家境极其贫困,父母都是靠四处给人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了解到她的这一情况,学校没有袖手旁观。我们立即减免了她的全部学杂费,并让其在学校食堂免费就餐。殷婷知道后拒绝了,我们明白这是个非常自强的孩子,平时上下楼梯,别人只要两分钟,可她却需要十分钟甚至更长,但她从不允许别人搀扶,再艰难也要自己走。这样优秀的学生怎能让她因贫困而辍学呢?没办法为了照顾她的自尊心,我们和她的母亲商量,就说这笔伙食费已由她母亲来交了。她的任课老师们也以奖励进步的形式送给她学习和生活用品,鼓励她继续努力。两年来我们一直用这个善意的谎言,为她撑起一片和别人一样平等接受教育的爱心之伞。
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加之学习压力剧增,使得校园内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为了使他们能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地学习生活,我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只要学生有需要,我们的心理辅导老师都会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同时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切实保护学生的隐私,确保他们不会受到他人歧视。心理咨询室自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地干预了4起学生离家出走事件,打消了一人轻生的念头,转化了30多名特别叛逆的学生,给近60名学习优异但压力过大的学生内心减压,让他们得以顺利考上四星级以上重点高中。当一个个天使般的笑容又回到他们曾经阴云密布的脸上时,当一群群欢乐游戏的身影取代曾经的形单影只时,我们深感欣慰,为了每一个孩子能健康成长,再累也是值得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我们渴望得到一个公平正义的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我们正是从身边的平常事做起,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和规则,善待他人,同情和帮助弱者。我们相信只有人人都这样做,我们共同期盼的公平正义之春才会到来。
我们八里中学所作的努力,只是全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一个缩影。我们深信:今日我们以行动在学生心中播洒下公平与正义的幼苗,明天这幼苗必将成为支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栋梁。
谈公平的主题演讲稿 篇2
1 公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收入付出比进行比较, 如果认为自己与他人的比率相同, 则感到公平;如果认为两者的比率不同, 则产生不公平感, 即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收入偏低或偏高。公平理论阐明, 每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在工作中通过努力所得到的绝对薪酬, 而且还关心自己的薪酬与他人之间相对薪酬的比较。
员工如果认为自己的投入与所得回报公平合理, 就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日常工作中就能爱岗敬业, 刻苦钻研, 勤奋工作, 乐于奉献;相反, 如果发现自己付出与所得之比相较于其他人不平等尤其是低于他人的收入付出比时, 就可能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导致员工降低生产效率, 降低产品质量或数量, 同时为了追求外部公平的机会, 缺勤率或自动离职率会上升。因此, 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组织在设计薪酬体系时不仅要实行按劳分配, 还要进行同类型、相似性工作岗位薪酬的相对比较, 另外还要考虑外部市场相似组织的薪酬平均水平, 尽量使薪酬分配制度公平合理, 确保组织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2 公平的表现形式
公平理论运用于薪酬管理有三种表现形式: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员工个人公平。
2.1 内部公平
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指内部一致性, 即决定组织薪酬的依据是工作本身, 这意味着组织内部工作岗位的具体内容或以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程度决定薪酬水平的高低。简言之, 内部公平强调依据工作岗位对组织实现整体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和贡献率大小来制定薪酬体系。
组织的薪酬体系要保证内部公平, 应考虑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考虑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越多, 所得到的薪酬也应越多;二是考虑从事岗位工作时所处的外部客观环境, 外部环境越不利, 工作越艰苦危险, 所得到的薪酬也应越高;三是考虑工作对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和贡献度, 工作越重要, 做出的贡献越大, 这种工作得到的薪酬也应越多。然而实际工作中, 很多组织的薪酬结构并不合理, 不利于组织有效实现战略目标。
2.2 外部公平
所谓外部公平, 强调组织之间薪酬水平比较时的相对高低, 关注的是组织在整个外部市场薪酬水平的竞争力。员工不仅会比较组织内部自己与他人的收入情况, 同时也会比较在整个市场中本组织与其他类似组织的收入情况, 以此判断自己的收入是否公平合理。为了保证本组织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力, 应确保核心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于其他组织中同岗位员工, 或至少与其他组织能够保持基本一致, 否则就失去了本组织薪酬的外部竞争力, 将难以避免面临人才流失和面临竞争危机。
2.3 员工个人公平
员工个人公平指同一个组织内部从事相同或相似性质岗位工作的员工之间进行薪酬水平的比较, 以此判断是否公平合理。员工个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组织中每个员工得到的薪酬应与员工个人的资历条件以及对组织的贡献相一致。内部公平即内部一致性强调工作本身对薪酬高低的决定作用, 而员工个人公平则强调员工个人的资历特征对薪酬水平的影响程度。
3 公平理论对薪酬分配提供的建议
3.1按时间付酬时, 员工如果感觉个人收入超过应得薪酬, 其生产率水平将高于感觉收入公平的员工, 按时间付酬能够促使员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3.2按产量付酬, 员工会为实现薪酬公平而加倍努力, 力求使产品的质量或数量得到提高。然而, 数量的提高却会导致更严重的不公平, 因此, 理想的方法是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3.3按时间付酬, 对于感觉个人收入低于应得薪酬的员工来说, 将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员工降低工作努力程度, 减少生产的数量或质量。
3.4按产量付酬, 感觉个人收入低于应得薪酬的员工与感觉收入公平的员工相比, 员工的产量高而质量却低。在按产量付酬时, 对于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员工的做法, 不给予任何奖励, 才能够产生公平性。
公平理论是员工个人在心理上对自身的工作投入和实际获得的薪酬进行比较, 并对结果是否公平加以判断。这既包括员工自己与组织内外其他相同或相似岗位工作人员之间薪酬水平的横向比较, 同时也包括员工自己现在与过去的纵向比较, 这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比较和判断, 组织应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构建一套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 公平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和调配, 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 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 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尽其才, 事得其人, 人事相宜, 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公平理论表明, 提高公平感可以有效增强员工积极性, 从而提高员工的绩效, 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忠诚度。公平理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激励作用。
4.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是人们所做的同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观测的、具有可评价要素的行为, 这些行为对个人或组织效率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对组织而言, 绩效就是工作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完成的情况, 对个人而言, 绩效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目前, 应用较多的的绩效考评方法是360°评估法, 该考评方法由被考评人员的上级、同事、下级和 (或) 内部客户、外部客户及本人担任考评者, 从四面八方对被考评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再通过反馈程序, 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等目的。
员工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360°评估法既避免单一评估者的主观片面行为, 又可增强绩效考评的信度和效度。如果员工认考评结果正确、符合实际, 并且考评结果能够与薪酬挂钩, 员工就会产生公平感, 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4.2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确保分配政策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可完善性
实际工作中, 没有绝对公平的薪酬体系, 作为组织, 可以采用多种标准综合使用的方法, 力求构建一套适合本组织特征的薪酬体系。对于构建薪酬体系需要考虑的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员工个人公平三种形式, 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对人员基本资质的要求, 某些岗位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保证内部公平, 让员工在相互比较时, 感受到分配公平;某些岗位则需要突出外部公平, 参照同行业标准, 使行业内相同的、可比的岗位具有相似的薪酬;而个别岗位却要求重视员工个人公平, 如能把三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则是最佳方案。
4.3建立申诉制度和上下级沟通制度
为了使组织能够良性发展, 需要建立一套循环的沟通制度。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是双向的, 组织对员工有通知或评价可以向下传达, 同时, 员工如果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可以采取申诉的方法, 主动向组织反映自己的问题, 寻求一种好的解决办法。为了保证申诉制度的有效使用, 可以通过设立上级领导接待日的方法, 让下属有机会与上级面对面沟通, 下级能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对组织和上级的意见和期望, 这样可以缩小上级与下级的情感距离, 减少误会与隔阂的产生。
4.4 建立正确的公平观, 培育公平文化
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绝对的公平反而是最大的不公平, 任何一项制度都无法让人人满意。组织和个人都应当正确认识公平的涵义, 不要误认为追求公平就是制造平均主义, 要让员工学会合理评价自己的收入付出比, 认识到自己除了获得薪酬福利这些物质收益, 还应该看到组织为自己提供的发展空间、晋升机会及荣誉, 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将客观合理的公平观念融入组织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
5 公平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公平理念只有贯穿整个薪酬体系, 才能构建真正公平的薪酬方案, 作为组织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5.1工作分析和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成为员工抽象的“参照者”。员工需要认真对照工作分析中自己的岗位职责指标和实际工作完成情况, 来评价自己的成绩和贡献;作为组织, 在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考评后, 应及时将考评结果反馈给员工本人, 以便其改进工作。同时员工也应参考绩效考核优异员工的工作表现, 取长补短, 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5.2员工在选择参照人时, 一般先就近比较相同岗位且能力相近的人, 然后再进行更广泛的社会比较。实际工作中, 如果将资历和能力都有差异的人员安排在相同或相似的岗位上, 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在这种情况下, 能力强的员工觉得付出赶不上回报, 自己才华没有充分发挥;能力差的人感到岗位竞争处于劣势的心理压力而怀有负疚感, 反而影响员工积极性和潜力的发挥。因此组织为了保证公平, 正确的做法应是尽可能把能力相近的人配置在相同的岗位上。
5.3扩大员工收益的内涵以增加公平比值员工的狭义收益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实物, 广义则在满足员工基本需求的物质所得以外, 员工个人对职称晋升、工作环境、组织文化、集体荣誉感、学习晋升和职务升迁的机会等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重视。组织如将精神需求因素融合进员工收益的范畴并加以规范, 可更好更全面的提高员工的公平感和归属感。
5.4机会公平比结果公平和形式公平更重要员工往往从主观的角度进行自我比较, 不同的人对“得到”与“付出”的理解不同, 标准不同, 能接纳的差异程度也不尽相同。想获得绝对公平、人人公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必须重视机会公平, 机会公平让员工容易接受即使是不太公平的现实, 做到程序合理, 过程、标准和结果公开, 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的公平感。
5.5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环境氛围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组织的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经过不断磨合和探索而逐步形成的, 是组织的精神和灵魂。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多征求员工意见, 充分体现公开和民主。
浅谈公平正义的现实意义 篇3
关键词:公平正义; 中国梦;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66-001
公平正义本身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当我们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时候,这个规则通常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它可能来自多方面。对一个现代社会而言,公平正义俨然已经成了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对其成员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所以只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有个人梦想的成真,而只有个人梦想的实现,才有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需要有一个公平发展的空间,一个人人愿意为梦想而努力、人人有机会成就梦想的舞台,公平正义理当成为撑起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一、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总结
70多年前,在《可爱的中国》里,方志敏同志曾预言:“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那时的中国,处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处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革,明媚的花园,将取代凄凉的荒地!”70多年后,“活跃的创造”早已超越先烈勾勒的愿景,“日新月异的改变”更让全世界惊叹。“中国梦”的茁壮,充实着每个人的梦想。
回首最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公平正义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实践基础上达成的理念共识,日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坚固基石。“平均”与“总量”的尴尬反差,“个富”与“共富”的局部失衡,“民富”与“国强”的共同企盼,昭示我们:托起“中国梦”的,不仅是国家的强大、物质的丰沛,还要有圆梦的舞台。这个舞台,正是十八大强调的,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只有如此,才能拓展“中国梦”的固有内涵。
改革开放之初,尽管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是硬道理”,这都是我们探索的结果,在当时情况下都是正确而可行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财富越来越发达的时候,公平就越来越重要。然而恰恰我们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公平,那么现在就要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公平正义是有着时代意义的。
最初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过实践的检验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平是很难兼顾的,“蛋糕”的量是有限的,要使十几亿人都能公平地分到一块“蛋糕”显然是不现实的。随着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提升,党和国家开始认识到要以公平为重,所以这时我们把民生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今天,我们已经把公平放在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那就是由公平为重到注重公平,由兼顾公平到公平为重再到注重公平,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公平正义的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对这一认识的逐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三大公平”是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力,这正是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基础。
二、公平正义是制度革新的首要价值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制度变革显得尤为突出,所以接下来的制度革新很重要,也很关键。公平正义理应是制度革新的首要价值和取向。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财富不断积累的同时,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贫富不均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以公平正义为前提,以利益的分配和诉求调整为价值取向。
如何凸显公平正义,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人人享有体面的劳动,过有尊严的生活?这就必须消除机会的不均等、权利的不平等和规则的不公平。必须深入推进改革,通过法治手段保障改革成果,铲除公平道路上的种种障碍。破除收入分配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不平等,通过有效的社会分配制度改革,消除两极分化和城乡差别,用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去消解一些导致社会不公的力量,有效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完善、成熟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社会主義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引领社会各方面建设。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不公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
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首先应该来自门槛的平等。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中,公民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发展机会应该是相对均等的,上升的渠道是通畅无阻的,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智慧、勤奋和努力而获得向上发展的机会,同时让这样的有序流动不取决于其来自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都市,也不论其出身寒门还是“富二代”、“官二代”。如果“英雄”论出身、“成功”靠背景,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就会被打破,国家和社会也难以保持生机和活力。
由此看来,当我们身处社会中的时候,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发出自己的行动,本身是人类所有的对社会要求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实际上它的内在要求有三点,一是权利是不是公平,二是机会是不是公平,第三是规则是不是公平。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现代化的足音近在咫尺,普通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令人欣慰,尽而“公平”在梦想时代的地位日益彰显。
用公平撑起的中国梦,是国家之梦的应有之意,也是个人之梦的实现途径。它不仅需要权利的平等,更需要机会的均衡和规则的透明。让生存权不因家庭贫富而有高低、发展权不因财富多少而有先后,让每个人的中国梦拥有了相同的起点。权利公平,梦想才可能起飞;机会公平,奋斗才会有动力;规则公平,社会才有进步。当社会不再为“拼爹”所附累、户籍不再割裂人群,人们的心态才能趋于理性平和,人们的奋斗活力才能汹涌迸发,人们的前途命运才真正为自己所掌握。
参考文献:
[1]《十八大辅导读本》
[2]《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以公平为题的英语演讲稿 篇4
Should men and women be equal?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on this issue.Some people think that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 because men are physicallystrong. They are better at heavy labor work. And they can also carry on thefamily lines and hold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However, other people don’tagree on this idea. They believe that women are as capable as men. Sometimes,women can even do a lot of things better than men, for they are more careful,patient, and responsible. Now there have been so many women leaders and womenscientists in the world. Accordingly, we shouldn’t look down upon women.Instead, men and women should be given the equal right and chance to study andwork, so that they can do some even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our nation. As faras I am concerned, I am in favor of the latter.
以教育公平为题的即兴演讲稿 篇5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21世纪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已经达到4%,但是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4.4%,而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超过5%。
2.中央财政过多用于高等教育,而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相差悬殊。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也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导致了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3.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失衡。1995~,东部3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更大,以20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失衡,继而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4.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一些官员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中,而对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弱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了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以及办学形式等方面还不能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设施、设备亟待改善等问题,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平正义之光 演讲稿 篇6
忆往昔,泥瓦匠,住草房;
纺织娘,没衣裳;
卖盐的,喝淡汤;
种田的,吃米糠;
炒菜的,光闻香;
编席的,睡土炕;
当奶妈的卖儿郎;
挖煤哥儿家里像冰窖;
掏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
做棺材的死路上。而历史在延续,公平和正义,正是照耀时代前行的指明灯。
看今朝,高楼遍地起,房价直往上,老百姓们住房难,政府马上来,抑制房价不再涨;
医院广告多,住院真心贵,大众人民看病难,医保社保办
看病立刻少掏钱;
择校风潮热 变相收费多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教育下政策
助学可以有贷款;
毕业生成群 基层不愿下
大学生们就业难,国家有策略,创业立马促就业;
国企利润大 腐败蛀虫多
中国政府反腐难,共产党倡廉,贪官污吏齐落马。
社会仍在发展,公平和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望未来,经济稳步直上升,国家更富强
城乡携手齐发展,社会更公平法律制度共完善 政府更公正
浅谈教育公平的层次及主体责任 篇7
一、政府对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力争消除三大差别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是一种公益事业。教育公平关注的重要方面是人们受教育机会平等, 受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资源的占有平等。政府只有利用教育投入的杠杆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尽量避免两极分化, 使每个公民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证。
1. 区域差别
我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贫富差距, 体现分配公平指标的基尼系数已达0.45以上, 已超过国际警戒线, 甚至超过美英等发达国家0.3~0.4的平均值。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同, 造成区域在义务教育政策的免费性上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的义务教育已是完全免费, 另外一些地区却还存在收费现象。
2. 城乡差别
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 2002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 其中用在城市占77%, 而人口占70%的农村仅获得23%的教育投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之落后, 师资力量之薄弱, 学生流失之严重程度往往超出城里人的想象。
3. 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校际差异
即便是同一地区, 政府对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投入也有天壤之别。到今天, 教育投入倾斜的惯性使然, 抑或是利益或政绩的驱动, 有关部门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为名, 在对重点中学的投入上, 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动辄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再造一个新校区, 有的名校甚至办起校中校——贵族学校, 昂贵的学费令平民子弟望而却步, 动用公共资源办富人子弟俱乐部, 这一切无疑造成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与对重点中学慷慨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政府对非重点中学的投入却可用“吝啬”来形容, 该投入的也不投入, 投入的经费甚至无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硬件、软件均跟不上, 何来提高教育质量?这无疑在学校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这应了《圣经》的《马太福音》所说的“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多余;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 也要夺来”的马太效应, 这公平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 这种渴求是任何时候都是无法比拟的, 而此时, 教育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校际差别尤为明显, 这些都是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而造成的二元差别, 可这样的差别是否要经济不发达地方的学生来承受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这时不解决这些问题, 会给社会公平与正义带来无穷的隐患。
中央政府下大力气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增大对农村教育、中西部教育的投入, 努力实现全国大环境下的教育公平或者说尽可能地缩小二元差别。但在长沙, 特别是1997年城市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对教育投入的方向是值得商榷的, 更多地强调优质教育资源, 而不是大众教育资源, 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收费学校,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世界上建设最好的中学在发展中的中国, 而不是在发达国家。
硬件的不均衡也必然导致软件的不均衡,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都在追求教育的公平,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也在追求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公平。今天的人民政府如果不努力去改造好薄弱学校, 不努力建设好师资队伍, 不彻底消除所谓的示范性学校, 我们的教育公平将是永远的痛, 也永远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
二、学校管理文化的公平—务求“有教有类”
教育公平要求教育过程的平等, 而教育过程的绝大部分是由学校教育来完成的, 学校管理文化的公平是每个受教育对象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保证。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实现教育对象公平教育的具体表现, 特别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主动发展奠基。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校更多地把自己异化成了“产品加工厂”“车间流水线”, 把一个个个性迥异、棱角分明、有血有肉的鲜活学生当成了毫无个性的冰冷产品, 以同一标准、同一规格去要求他、规范他、生产他, 形成一种模式下, 一种教育下的“共性”发展, 久而久之, 磨去的是学生的棱角与个性, 消逝的是学生弥足珍贵的创造力。如此一来, 唯分数论, 分数至上地衡量学生的标准就如星火燎原, 扼杀了多少天才, 不得而知;如此一来, 则会产生新的教育的不公平, 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要消除这种不公平, 就必须实现学校管理文化的“有教有类”。学校应在课程文化上设置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特长发展的选修课;在班级的编排上要设立符合学生发展的特色班级、社团, 推行小班教学;在作息时间上要安排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与发展的作息时间表;在教师配备上要充分考虑每个班级的需求;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要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追求博爱、弘道、仁义, 就是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要使传统文化内化到学生的心理, 生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学校管理文化就应该使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内能公平地享受物质资源、文化资源、时间资源、精神资源, 使他们的个性与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学习成为他们自由、独立、快乐的追求。
近年来, 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十六中学秉承“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理念, 在建设优美校园、打造优质课堂、培养优雅品格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三、教师教育的公平—力求做到“瞻前顾后促中间”
学生受教育的每个时间单元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活动而完成的, 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 是师生生命息息相关而迸发激情、产生火花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也是参与者, 只有在整个教学中充分照顾到每个受教育的个性特征, 激发他们各自的潜能, 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作用, 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但心情愉悦而且有责任感, 而这些又是他们学习持久的动力, 这才是教育公平, 这种教育公平写在学生的脸上才是真切的。作为教师要为不断提高教学艺术而不断地充电,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 掌握教育规律, 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深入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才有可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受到最好的教育, 这要求我们教师对所教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与尊重, 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育, 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追求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还应做到“瞻前顾后促中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 关注的是两种人:优等生和学困生, 这样很容易使中间的学生受冷落, 感觉不被重视, 且使学困生感觉无望而“破罐子破摔”。所以班主任在教育中, 千万别把中间的学生边缘化, 要适当找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教师在教学中, 也不能只关注优等生, 应给每一个学生同样的表现机会、答问机会, 只有这样, 才是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
浅谈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效率;公平
一、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效率的内涵
首先,公平不能同平等划上等号,塞卡达认为,公平、平等两个概念至少是不相同的。公平、平等的根本差异为,公平表达为Qualitative property,即质的特性,而平等表达为Quantitative property,即量的特性。所以教育公平,并不是数量意义上的绝对公平,而是本质上的相对公平。在如今的社会,高等教育公平主要涉及到公民能够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国,最主要实现教育公平形式,莫过于保证每一个条件符合的公民能够公平地参与高考的权利,最后凭借高考的分数,拥有公平享有步入高等教育学校学习的机会。
高等教育中的效率,主要包括社会效率和学生个人的效率。其中社会效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则为那些获得高等教育的人为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比没有进入高等教育学校学习的人要多,而广义则为,高等教育不但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培养了不可缺少的社会人才,还可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和谐发展。在学生自身效率方面,教育效率主要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努力学习文化、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综合成绩以及提升个人能力,将来能够较好地参加工作,获得与之学历相匹配的工资收入等。
二、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效率的关系
首先,谈及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关系,比如在一个国家,由于资源有限,经济发展水平缓慢等,国家就往往先发展一些地区,将教育资源优先分配给先要发展的地方。就算在同一区域,顾及高等教育的效率,也会存在高等教育公平失衡的现象,教育资源、教育资金等被优先运用到重点大学上,比如985、211学校等。在同一学校,也通常将教育资源先分配给重点学科及专业。综上可以看出我们往往面临着难以取舍的抉择,是先将大部分教育资源分配给重点发展的地区的学校、学科,还是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公平地分给每一个高校,因此,面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我们须正面对待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另外,在看待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上,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的统一性。具体表现在,其一,高等教育公平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效率,使得人们都可以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获得文化知识,提升个人素质,最终可以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和谐大环境,有利于社会有序向前发展,是提高社会效率的有效保障。其二,注重提高教育效率,也会更好的促进与完善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可以更好地为教育公平提供物质条件,比如引入高校竞争机制,通过高校对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广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以及充分获得更多渠道的教育资源,最终能够让更多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再比如,先重点加快提高部分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使得学术水平能够接近或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培养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然后带领其他高等学校发展,进而缩小高等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等。
三、促进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效率的平衡发展
针对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效率的不平衡发展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使高等教育的助学制度更加完善
往往存在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较高的高校学费,个人学习成本超过了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不能顺利就读大学,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鉴于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高等教育助学制度和不断完善已有的助学制度。
(二)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由于地域资源环境的关系,条件有限,缺乏教育资源的支持,欠发达地区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劣势状态。因此,政府对于这种教育不公平的情况,应该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控手段,建立相应地对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的补偿制度,并适度地将高等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首先,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改善高校的教学设备设施以及办学教学环境。其次,向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引进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素养以及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使得他们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以及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等。
(三)逐步使民办高校、独立院校的资助制度更加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民办高校日益增多,国家承认的民办学校的学历上百所,其中,民办学校中的职业技术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性,但是由于民办高校的经费有限,未能较好地发挥它的效率,因此,国家应该适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投资,使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得以优化,使学生们能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最终使民办高校能够公平地接受国家的资助,公平地运用更多的教育资源,最终又反过来提升民办学校的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 谢宏. 高等教育市场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模式初探[J]. 教育与职业, 2015(22).
[2] 杨德广,张兴.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3]李雁. 浅论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沧桑,Vicissitudes, 2010(04).
谈公平的主题演讲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来自安国市检察院,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滴小事折射公平正义》。大家都知道,“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检察机关如火如荼的开展,抓学习提高知识,组织讨论提高思想境界、抓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抓服务树立执法形象,成为我们工作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做为安国市检察院的一分子,我真实地感受到这场教育活动给我院带来的清徐之风。全体干警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几件小事一一闪现在我眼前。检察长有了压力感。我院检察长张建均同志今年45岁,自95年起先后在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工作到目前可算一位老政法了,在这次教育活动中,为提高干警素质,院里启动了“每周一课”工程,即“领导当老师,干警做学生”,每周五学习日,由班子成员轮流为干警讲课。张检选定的讲课内容是“侦查策略和技巧”。在全院干警会上,他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从事政法工作多年,但真正站到三尺讲坛当老师,还真感觉到有些底气不足,我要加紧学习检察理论和实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取不光做你们合格的领导,更要做你们合格的老师”,几句质朴而实在的话赢得了干警们热烈掌声,而干警们从这几句话中也体味出这样一种含义:不学习,就跟不上形势发展;不学习,就不能做一名领导信任、群众满意的合格检察官;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学习也是工作,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胸怀这种信念,干警们投身学习,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危险面前显本色。镜头又拉到了5月12日,一条爆炸性新闻在整个安国迅速传开,我市光明街村民乔更新因发烧在中医院治疗无效后被先后转至河北省第二医院和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最后被确诊为非典病例。而此前,由于我市中医院未按规定上报及采取必要防护措施,致使和乔直接接触被一代隔离者40余人,加上第二、第三代被隔离共达1000人,消息传来,整个安国陷入了恐慌之中。在此危急时刻,按市委指令,我院立即成立了以张建均检察长为组长的5人办案组,于5月12日上午对此案展开初期调查,深入到安国市中医院发热门诊隔离区、民兵训练基地隔离区及安国市中医院进行调查。张检亲自对主要涉案人赵志坤和李树通进行讯问,因为天热,身穿厚厚防护服,眼戴防护镜,隔离室又没有桌椅,讯问和记录都是站着进行,不一会儿,他们头上就滴下汗来,眼罩上也集满了湿气,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们办案的情绪,为把案件办细,办好,办扎实,他们坚持进行了细致的询问,不放过每个细节。就这样,从上午8点一直到下午4点。结束后,又根据掌握的新情况分头到中医院及防设站等处找有关人员调查核实固定有关证据。等他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单位办案点,已是晚上12点多。可是,特殊时期,他们劳累一天后吃上的不是丰盛可口的饭菜,而是一碗开水冲泡的方便面和一块面包,不能回家回单位在舒适的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而只能几个人蜷缩在办案的囚车上凑和一宿了事。第二天又投入到了紧张的调查取证工作中。在办案组干警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的工作下,仅用了2天时间就提取物证、书证50余份,讯问、询问相关人员27人,很快查清了此案,并于5月17日对安国市中医院原院长赵志坤,原副院长李树通以涉嫌玩忽职守罪,中医院护士乔小兰以涉嫌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决定逮捕,并在电视台予以通报,消息传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
谈公平的主题演讲稿 篇10
班是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全面的教育工作,和学生接触最多,能够全面关心、照顾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和生活。所以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的情况,掌握其规律和特点。在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尽量让每个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要让每个学生享有应有的教育权利。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重视班级的整体教育效果,忽视班级的个性教育效果。
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管理主义片面强调学生社会化和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方面的要求,在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不恰当地突出班主任的权威,甚至把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的权力绝对化。卓越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在教育工作过程中估计到儿童的个性特征具有重大的意义。他说:“我们总应当记住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人,作为最抽象的概念,在我们心目中无论多么完整,然而作为教育的对象来看,人毕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材料,被我们所制成的产品也是多样性的。”[4]
(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同一性,而不是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样缺乏个性和主动精神,没有一种恰当的求异性思维和活动的取向,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是,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或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实际上影响了班级活动的教育功能。
(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所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整体划一,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失去了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质上造成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公平,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最终造就的是表现服从、内心对抗的“残缺不全”的人。
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将班级的整体教育效果和个性教育效果协调统一,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平等的发展。当然,班级需要管理,而决不是放任自流。但不能把具有个性化、生动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绝对化,进而导致管理主义。从公平的角度来说,班级恰恰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的中心地位。要确立学生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班级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犯错误,形成一种真正民主、和谐和宽松的班级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蔡元培认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5]。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思想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群体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并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人群或共同体。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在每一个班级中,除了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的班级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若干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在一个班级中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知识类小组,文娱类小组,实践类小组,这些学生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正式群体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领导,非正式群体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视,甚至产生歧视。
(二)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之不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之余,都需要过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这不仅是人的需要,而且能使班集体生活充满友谊与欢乐。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不愿担负班级工作;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团结同学;有的甚至会制造恶作剧、不遵守纪律。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且可采用“枪打出头鸟”、“团结多数,打击少数,分化瓦解”等简单粗暴作法。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摸清底细,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工作。如果班主任不能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只看到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把它视为小圈子、小集团,横加指责,那将人为地迫使它与正式群体对立,严重影响班集体的活动及其发展。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了解、接触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为了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
(一)处境优势与处境不利的学生的范围。
由于学生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不科学、不公正的教育评价观推波助澜,所以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占据优势位置,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的现象,最终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小学中处境不利的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贫困生、心理不健康者、“学困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孤星”。这些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视。班主任不能只看到处境优势的学生,关注处境不利的学生,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班主任应坚持“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来自何种文化背景,不论贫富、男女、正常残疾,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6]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基本品质和应尽的责任,特别是班主任更要以深厚的感情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关心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教好,对学生全面负责。
(二)班主任对处境不利的学生总体上应坚持“无歧视原则”。
浅谈公平与效率 篇11
一、公平与效率的概念
最早接触到的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体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发现了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公平与效率。
效率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经济学上的“经济效率”就是资源配置的最大化问题,也称“帕累托最优”,它是指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的那种状态。
公平这一概念,则是指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中,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权利,或是指在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前提下,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要适度,不造成两极分化。
其实,每个人都在力图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而由于追逐自己本身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实际上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还要大。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促成了社会利益的增加,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可分配的“蛋糕”更大。因此我们可以说,追求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如果无“蛋糕”存在,哪里还谈得上分配公平呢?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
自18世纪末以来,西方各国普遍实行了斯密的这一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结果是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然而,到19世纪初中叶,市场经济的问题也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因为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资源、财富不断地从低效率处流向高效率处,故而造成严重的破产失业、两极分化。市场经济在这个时期也从早期的盲目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自由市场经济”过渡到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现代市场经济”。
在笔者看来,市场经济最积极的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产生出較高的经济效率。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的同义语,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魔力”是其他任何一种经济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同时,效率与公平又是存在着互激效应的。
一方面,社会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效益的提高,而要提高效益就必须讲究效率。经济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财富的不断涌现和丰富,这就从根本上为社会公平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离开效率谈公平,公平就会失去现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就会陷入主观空想。
另一方面,任何时候经济效率的提高,都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制度和体制,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公平。而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被推向了极端,在这种数学经济学的方法下,现实经济活动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为微妙的函数关系,生产关系的各种方面都掩盖在函数关系下面,整个社会现实的关系被遮蔽了。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
经济学不能没有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不能只研究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这些观点对于打开我们思考效率与公平的新思路是非常有益的。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从而促进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客观上为我们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保证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