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写作模式(共9篇)
主题写作模式 篇1
一、身份的失落与挣扎
1、漂泊在城市与乡村间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时代背景, 打工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的一次突发事件。城乡二元身份体制确立以来, 农业户籍成为农民进入城市不可逾越的鸿沟, 农民成为城市人眼里贫穷、落后、土气的底层一族, 城市成为农民眼里的天堂, 城市户口成为所有人向往的奢侈品。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 跨国资本大量进入, 依靠简单廉价的劳动力存活的加工业迅速发展, 10亿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进城打工的机会, 第一次拿到了城市暂住证, 成为都市里的一群临时居民。他们既兴奋又惶恐, 他们所面临的是低廉工资, 高强度劳动, 合法权益和应有福利难以保障的现实。现代文明令他们渴望成为一个城市人, 他们通过城市想象来建构都市人的身份, 但都市却以其巨大的压迫形成反向塑造, 将打工者边缘化。现实残酷地揭示着他们农村人的标签, 暂住证成为他们仅有的护身法宝, 身份成为他们最急于解决的问题。
第一代打工作家张伟明是最早关注打工一族身份认同危机的, 他的多篇短篇小说都展现了这个主题。最富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下一站》就呈现了这个主题。主人公“我”是一个因怒斥香港老板而被炒鱿鱼的失业青年, “我”搭上了一辆不知开哪的公共汽车, 怀着“此处不留爷, 自有留爷处, 处处不留爷, 爷去当八路”的潇洒踏上了“下一站”。在一个工业区“我”下车了, 从墙壁的小广告里找到了新的工作, 面试结束后, “我”成为某家工厂的质检管理员, 幸福又一次降临了。为了保住工作, “我”兢兢业业的工作, 认识了同命相怜的朱江和崔多达。幸福总是那么短暂, 当大家正沉浸在忙碌的工作和无聊的夜晚的时候, 工厂倒闭了, 我们又失业了, 成为都市里一群漂无依泊的流浪汉, 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失去了方向。
打工者在城市人眼里是一群可怜的流浪汉, 他们的灵魂飘荡在城市的上空, 但他们的躯体却无落脚之处, 都市人拒斥的眼光让他们找不到归属感。工作是他们唯一的依靠, 失去了这份依靠, 他们就是迷途的孤雁, 他们是一群非农非工的暂住者, 是都市人眼里的异乡人。在城市寻求身份认同未果之后, 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回乡, 但农村对他们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农村的生活方式令他们无奈。
在林坚的代表作《别人的城市》中, “我”名叫段志, 是千千万万打工仔中的一个, 每天在工厂里细数着沉沦的岁月, 在都市里寻找着自我。在一次圣诞舞会上结识了心仪的女孩——齐欢, 彼此以朋友相处。“我”深爱着齐欢, 但齐欢并未投入我的怀抱, 而是投入到经理的怀抱。面对她的堕落, “我”选择了离开, 但在“我”未离开之前, 她却以命丧黄泉。因为爱她, “我”毅然当起了侦探, 查寻她死亡的原因。谜底揭开了, “我”作出了自己的抉择。在公司两周年庆典酒会上, 在宾客的嘲笑蔑视声中, “我”要回家了。久违的家乡对“我”竟是那么陌生。“我”不禁感叹“凤凰山勾起的回忆和情感, 竟然和我相隔如海的两岸。我在这生活的18年, 竟然是莽莽苍苍一片空白。我惊骇地发现, 我已无法寻见重新焊接的缝口了。”对农村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让“我”成为父母眼里的懒儿子。家乡并没有成为“我”躲避风浪的港口, 它没能给“我”渴望的那份归属感, 没能消除身份认同危机, 彷徨在人生路口, “我”再一次离去。
打工者们从农村来到城市, 他们渴望得到城市的身份认同, 但城市拒斥他们的存在, 令他们处于一种尴尬的身份之中。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在现代文明面前土崩瓦解, 他们在城市寻找身份未随之后, 希望退回到农业文明中去, 但农村也已不是过去的农村, 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了复杂的身份认同危机。于是, 打工一族就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漂泊无依, 失落了身份。
2、挣扎于生存与理想中
打工者作为一群都市异乡人, 他们大都来自于落后的内陆地区, 为了赚钱,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来到了沿海经济特区。但解决温饱成为打工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吃饱穿暖, 他们起早贪黑的忙碌着, 在当时深圳流行着一首顺口溜:“一早起床, 两脚齐飞, 三洋打工, 四海为家, 五点下班, 六步晕眩, 七滴眼泪, 八把鼻涕, 九做下去, 十会死亡。”。这首顺口溜真实的记录了打工者们辛酸的生活状态。
在周崇贤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我要活下去》里, 作者讲述了打工妹吴媚艰辛地打工生活以及在工厂里的种种遭遇。小说中介绍了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厂规:“上厕所不得超过三分钟, 谁不按时解决问题, 则每超一分钟罚款人民币五元。”“而从车间到厕所, 即便放小跑过去立即返回, 也准超时, 换句话说, 上一次厕所只是得先做好心理准备, 以半天乃至一天的工资作为代价。车间里忙碌的都是外来妹, 谁都知道打工求生之不易, 便少喝水, 多流汗, 然后, 憋到下班。”这群打工者的生活是充满血泪的艰辛, 他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尊重、没有同情、满是白眼的城市里, 坚守着东家不打打西家的信念, 彷徨在“下一站”的十字路口。他们的内心孤独而寂寞, 都市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无尽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他们挣扎在生活的最底层, 在内心深处发出了痛心疾首的呐喊之声, 面对真实的生活, 只能愤愤地感叹一句:“狗日的, 咱们活得实在太累了!” (《禁止浪漫》)
王十月《出租屋里的磨刀声》小说中的主人公“天右”在老是听见隔壁磨刀声的“出租屋”里蜗居着, 他无法入睡, 无法安稳工作, 也无法与女友做爱。这种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磨刀声”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的灵魂, 他竟然被隔壁的磨刀声威胁得“性无能”。被理想召唤进城却被生存压迫得体无完肤的“天右”最后竟然也有反抗的时候, 他本能地想到并实现着也去磨刀, 也想去砍人, 于是可怕的磨刀声“霍—霍—霍”地钻入读者的耳朵, 钻入读者灵魂之中, 无形中给人一种不可阻挡的震撼的力量。“在外打工多年, 总是在不停的漂泊, 从异乡走向异乡, 打工人没有家的感觉, 也普遍缺少安全感。无论是黑道上的烂仔、还是治安、警察, 或是工厂里的老板、管理员, 都可以轻易的把天右这样挣扎在最底层的打工者的梦想击得粉碎。然而这么一群最卑微的打工者正是建设这个城市的主力之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在这片土地上是如此的矛盾而又统一。”打工者挣扎在城市生活的边缘, 在内心做着无助的呐喊, 他们虽孤独寂寞, 但却是城市里最坚强的一个部落。
二、情感的寻找与异化
1、相濡以沫的力量
打工潮是上世纪末中国内地出现的一次大的移民浪潮, 许多人为了赚钱, 为了理想来到南方开垦自己的希望。他们是都市人眼里的“打工仔”, 是老板眼里的“机器”。他们的生活简单枯燥, 但情感世界却很丰富。因此在打工文学里从来就没有缺少情中出来的歌厅歌手“我”在女性温柔的爱情里灵魂苏醒的过程。由于爱的力量, “我”抵制了金钱的巨大诱惑, 良心发现了的“我”举报了偷车的阿华, 最终落得无家可归。但是“我”却得到了一颗善良的心。正是因为有了温柔的爱情, “我”不回头, 也不后悔, 并觉得无比温暖。“波音737在琼海海峡上空平稳地飞行, 机窗外漆黑一片, 隐约可见宽长机翼下点点微光。我和小娘在座位上紧紧地拥抱。她的头埋在我怀里时久不肯抬起来。我抚摸她柔软的散发着迷人芬芳的短发, 觉得人生旅途不再孤独。我不知道前面的天空里气候如何变幻莫测, 但是我知道我已经抓住了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有了爱情的召唤和归宿, 灵魂得以重生。
鄢文江《南国泪》呈现了一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关昌和芸儿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为了赚钱, 蜜月没过关昌就进城打工了, 农闲之时, 芸儿为了补贴家里, 只身来到深圳找关昌, 并希望能在深圳找份工作帮助丈夫, 但不幸得是她在广州火车站被人拐骗卖给了一个容貌被毁的富商李一夫。同时, 关昌也从公安局得到了芸儿已死的噩耗, 误会由此展开。关昌为了芸儿, 拼命打工, 完成了妻子盖新房的夙愿, 用所有积蓄, 盖起了村子里第一栋楼房, 并为妻子守节三年。芸儿为了向关昌保住贞节, 以死抗争李一夫的非礼行为, 并用行动证明她有多爱关昌, 最终, 他的真情感动了李一夫, 李一夫放她而去, 在关昌为芸儿举行的葬礼上, 两人意外见面, 误会终于解除, 二人喜极而泣。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情节曲折感人, 催人泪下。
一个个感人涕下的情爱故事, 弹奏了一曲曲爱的旋律, 面对枯燥的打工生活, 他们用爱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美化着世界。
2、无尽的欲望与异化的情感
90年代中期, 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进入成熟阶段, 各种欲望在市场经济自由开放的口号下显得更为裸露和张扬。文夕作品《野兰花》、《婴粟花》、《海棠花》称为“打工妹三部曲”, 讲述的就是一系列女性在外闯世界却被无尽的欲望所吞噬异化成为玩偶的命运。《野兰花》讲述了在深圳海关边上富凤阁里生活的一群女人的命运。她们或天生丽质, 清纯如水, 或美艳如花, 亮丽照人, 在美女如林的深圳是美人之中的美人, 却不约而同地做了港台商及大陆新贵的情妇与妾侍。她们凭美貌与金钱红极一时, 占尽风流, 最后却风卷云散, 先后都离开了富凤阁。有人因情夫的倒台而走上绝路;有人因怀上他人私生女而被供养者逐出家门, 当上了拉皮条的老鸭;有人贪婪成性, 索贿受贿, 银销入狱;还有人携款潜逃, 不知所踪。《海棠花》讲述了江南柔情女子来到特区, 逼人的美丽惹得商海骑士们跃跃欲试。面对“干金买笑”的种种圈套, 小女子固守地老天荒的至爱信仰, 并试图唤醒人们沉睡的真诚和良知。然而, 在理性法则尚未普遍建立的时候, 人伦颠倒、金钱至上、权谋欺诈搅起的一股邪恶的力量, 使小女子防不胜防。《婴粟花》通过一个弱女子的命运牵出缺德无序的经济竞争和致富梦想, 揭露和批判了所谓红顶商人和金融巨子的腐败和虚伪, 戳破泡沫经济背后灰色交易的林林总总, 直指人类文明和社会良知因无尽的欲望和异化的情感而千疮百孔。
三、暗合传统的叙事模式
1、“逼良为娼”模式
打工对于女性而言, 等待她们的是更低的待遇, 遭受更多的歧视。身份的制约、负担的重压, 逼使她们往往走向一条廉价出售肉体的不归路。
安子《风吹响一树叶子》中就塑造了一个被动为娼的女性形象——苏青。苏青本是一个北方小城的女孩, 家境不算殷实, 但还算“小康”。可她并不喜欢吃父母老本, 她喜欢闯荡。高考落榜后, 她毅然地来到了深圳, 成为联兴鞋厂的一名车工。工作虽然很辛苦, 但凭着一股倔劲, 她坚持下去, 并结识了机器修理师傅阿伦, 开始了幸福恋情。为了更配阿伦, 她考上了夜大, 工作虽然很忙碌, 但她不悔的坚持着。这份坚持没有给她换来幸福, 阿伦为了钱背弃了苏青, 娶了老板那患有羊癫风的女儿。伤心欲在都市里实现自己的“金钱梦”。
苏青本身是一个倔强坚强的女孩, “左手的几个指头被粗糙的鞋垫磨出了血泡, 血泡一破就火灼一样疼痛, 十指连心啊!苏青这个左撇子只好把痛楚的眼泪往肚里吞。”那一刻她是那么的坚强, 这是许多打工妹们身上所具有的品质, 她们不怕苦, 不怕累, 为了目标而拼搏进取。但天意弄人, 她们却被骗入一个个陷阱, 成为金钱大口里的猎物。这类女性形象令读者对他们既爱又恨, 既欣喜又心痛。爱的喜的是他们身上有一种坚忍不拔的韧劲, 她们敢同男性一样在城市里为了理想打拼, 执着不悔;恨的痛的是由于她们保护意识淡薄, 没能逃脱恶人的魔爪, 成为恶魔口中的猎物, 并在物欲里沉沦, 放弃了自尊, 成为被人唾弃鄙视的群体。
与此不同的是, 一部分女工的“逼良为娼”并非来自太多的生活窘迫和贫穷, 而是出于一种自发追求城市欲望的满足和享受。她们将身体主动交付给城市, 交付给欲望的满足和快感。刘玄《发廊》中的方圆, 不愿在工厂里当一名工人, 而重操开发廊这个职业。因为“当工人原来很没意思, 还不如开发廊, 替客人敲背比装搭好玩多了”。阿宁《米粒儿的城市》中的米粒儿, 不愿意呆在曹老师家中作保姆, 认为“我到这里是想脱离农村, 过一过城市生活。城市是什么?就是一个孩子和家里的四堵墙吗?上午到院里转一圈儿, 下午到院里转一圈儿, 这也叫城市生活吗?你就是再给我涨工资, 我也不干了。”她以她身上特有的清纯和美丽, 一步步成为包养在高级别墅中的“金丝雀”。她有时感到失落, 有时却感到一种莫名的满足。她的城市生活历程, 是一个寻找土壤的过程, 也是一个寻找生机的过程。
方圆和米粒儿两人主动“为娼”, 本质上体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无形逼迫力量, 其中不仅仅是社会因素, 更多来自人性深处的东西。这些人物的“逼良为娼”, 在貌似和谐的状态之下, 传达出一种人性深层的隐痛。
2、“功成名就”模式
“功成名就”模式, 是一种寄寓人们理想的传统文学模式。这种模式大都追求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体现了中国民众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安子的系列报告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正是由这样一个个的打工小故事构成。每一个故事的叙述, 总是伴随着人物坚韧的努力和不断的进步, 最后圆了自己的都市寻梦。《打工女郎》中的康珍, 从一个扛石头的建筑女工, 不断把握住机会, 勤奋学习电脑操作技术, 到大学中坚持业余充电, 最终成为一个成熟艳美的白领丽人。《罗湖的姑娘》中的罗玲, 从一个贫穷的乡村进入一个电子厂打工, 她爱上了一起打工的小伙子任洪辉, 并捧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资助他开了一个快餐店。当生意红火时, 任洪辉背弃了她, 爱上了别的女人。于是, 罗玲利用业余时间拜师学艺, 最终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晚霞, 在燃烧》中的川妹子于凤, 一个中学毕业的女孩, 从普通车位干起, 到流水线去扎扎实实地学技术。于凤凭着强烈的好胜精神和过人的魄力, 被老板升为中方厂长。从这些都市寻梦人的人生经历中, 我们能读出青春无悔、人生无悔的悲壮与自豪。
功成名就的模式可以归纳为:打工者处于逆境——经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最后成就梦想。这种先抑后扬的情节模式, 一方面能直接和大众的心态结合起来, 与大众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并符合当下官方意识形态的时代精神倡导;另一方面决定了作品无法太多地兼顾人物本身的心灵冲突, 无法深入体会这些人物从乡村到城市的具体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阻滞了人们进一步展开深层的思考。
摘要:本文第一章论述打工小说的写作主题, 认为打工小说的写作主题是对立与融合的, 表现为身份的失落与挣扎、情感的寻找与异化。第二章论述打工小说的叙事模式, 认为其暗合了“逼良为娼”和“功成名就”两种传统故事模式。
关键词:打工小说,主题,叙事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宏海.打工文学作品精选集[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7.
[2]杨宏海.打工文学备忘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谢丽华.寻梦——中国打工妹生存报告[M].三联书店, 2009.
[4]王颖.中国民工潮:关于打工族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M].北京:长征出版社, 2005.
主题写作模式 篇2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愉快的心情到广西北海。一路上,我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欢歌笑语不断。
海洋之窗
这里有成群结队快乐游动的鱼儿,多姿多彩的珊瑚,五光十色的贝壳。有金鱼、木瓜鱼、鲤鱼……还有庞大的海龟、鳄鱼等。“海洋之窗”中最美丽的要算水母了,它们的身子形状及颜色真令我惊叹。
神奇的“海底隧道”是一个玻璃做的拱形通道,不管往哪儿看,都是蓝蓝的海水。我站在隧道中间,仿佛真的来到了海底世界。我仿佛融进其中,成为海洋的一员,快乐自由地向人们招手。
我还看到了美人鱼表演,三位美丽的美人鱼姐姐跳入水中跳着优美的舞姿,广播员在说着动听的故事,表演着尽情表演,最后一位美丽的美人鱼和一位王子坐上“爱心花环”升上去了。还有人和鲨鱼共舞……表演非常精彩,引得观众阵阵掌声。
大江埠
听说里面有野人,我们满心好奇。走进里面有一条石龙,口里吐出水来,水好凉好清爽。走到里面的路都是木片或卵石铺的,很素实,卵石还有脚底按摩的作用,对身体有好处。热情的野人向我们打招呼,但是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听不清楚。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是把手放在嘴上“哦!哦!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船模博物馆,里面有很多的船,各形各异。
在越南村,我们刚好遇到大江埠开业十周年庆典活动,开场舞是三个大姐姐跳着优美的舞蹈。第二场是三个姑娘和三个哥哥跳摇摆舞,他们是那么的卖力表演,好精彩。走到集市有很多精致玩意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忍不住更多看一眼,不过许多是用珍珠、贝壳等制作出来的,真好看。
北海银滩
情境体验式主题写作实践 篇3
一、班会等情境体验主题
主题班会是一项经常举行的重要的集体活动,它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学生是主题班会的主体,一个好的主题班会要看是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是否都参与了活动。
主题班会从准备到召开的整个过程,学生都在不断地学习,有的还是书本上、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所以,成功的主题班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体验作文的素材,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班会主题进行情境体验的写作,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情境体验主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校内开展,如好书共赏活动、各类体育、文艺、艺术竞赛、辩论会、听讲座等;也可以在校外开展,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信息,发展思想。实践证明,举行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而学生在各种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总是丰富而深入的,语文教师如果能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境体验式主题写作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很好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写作训练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后,围绕活动进行个性化写作。即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体式,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写作。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有感而发,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了。
比如在一次“寻访身边的古民居”活动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这次活动,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篇作文。作文交上来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活动过程的,也有写自己感受的,也有写对人物的评价的等等。如一位居住在乡村的男生写了《守候失去的家园》。还有几位学生结合假期回故乡的经历,写就了《故乡的旧祠堂》《回乡访寻记》《回到老屋》……更多的学生就探访自己家附近的古民居,古祠堂,写下了一篇篇题材丰富,感想深刻的个性化习作,光题目就很吸引人《那村、那河、那祠堂》《走进小洲村》《月光下的古祠堂》、老屋的故事》……
这样的写作活动所以成功,是因为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特别是能拓宽写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学生丰富了生活,学会了观察,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就不怕没“米”“下锅”了。
三、名著阅读情境体验主题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翅,读写比翼齐飞,方能鹏程万里。阅读乃写作的基础,它不仅仅为写作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技巧方面的范例,而且在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确乎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产生内蕴丰厚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
满分幸福主题写作 篇4
记得一次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夜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儿身旁陪伴着一颗颗眨着眼睛的星星。我在家里背诵课文,准备明天的那场“硬仗”。我读着背着一篇篇枯燥无味的课文,可却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渐渐地,渐渐地,一丝睡意涌上心头。我使劲摇摇头,心想:不能睡,不能睡,要好好复习,争取考第一!我又读了起来,但还是没能战胜瞌睡虫,不一会儿,我就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在叫我。“嘉欣,嘉欣”。我揉揉惺忪的睡眼,只见妈妈站在我面前。“累了吧?明天早上早点起来再复习。”妈妈微笑着说。“妈妈,我再背会儿。”我低声地说道。妈妈点点头,转身往厨房走去。我又开始摇头晃脑地背啊背啊!“嘉欣,嘉欣,饺子煮好了,先吃饺子吧。”话音刚落,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就摆在我面前。“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我拿起筷子,连连点头,一边低着头,一边吃着饺子。泪水不禁滴到饺子里,顺着脸颊流进我的嘴里,滴进我的心里。此时,弥漫在房间里的饺子味,香香的,美美的,浓浓的,那就是幸福的滋味。我多么想一直停留在这幸福的时刻。
主题写作模式 篇5
一、围绕“友情”展开主题写作
教师在展开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当努力寻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这样能够让他们充领悟到学习好英语是十分必要的。“友情”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老师可以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写作。关于友情的话题有:人为何需要朋友,怎么样交朋友,怎么样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与朋友相处,等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掌握友情的丰富内容,让学生懂得怎么样交朋友、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学生英文写作过程中增强对友情的理解,可以做到有情可表。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会的单词与句型展开写作,表现自己对友情的想法。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拟题:“how to make friends with other people”此类文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可以给出相关的句型:I’m sorry to hear that...I have experienced the same problem as you do.first and foremost...You should learn to forget...Don’t worry,I believe you can achieve success,I hope what I say will be of help.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归纳出有关友情的基础的语言材料,比如be concerned about,as far as somebody or something is concerned,get along well with,等等。学生们通过这些句型,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开主题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围绕“爱”展开主题写作
教师展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是为了培养其情感。爱有许多种,包括父母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对动物的爱、对祖国的爱,等等。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对父母的爱的文章,从而使其明白父母的伟大。在学生开始写作之前,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积累一些有关“爱”的词汇与句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所爱的人。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筹备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遇到的生词记下来,不断扩大其词汇量,从而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其英语水平,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摘抄下来,比如,“You are here in my heart and my heart will go on”“She gave a meaning to this empty world of mine”,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此外,老师还应当要求学生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使其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的爱,从而掌握understanding,communication,dependence,sacrifice等与爱有关的词汇。以“爱”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还可以丰富其情感,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围绕“成功”展开主题写作
“成功”是每个学生都想要体验的,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以“成功”为主题展开英语写作。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与成功有关的词汇、短语等,并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经历说说对成功的看法。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主题为“The Key to Success”的文章,在学生进行写作之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其讨论一下文章应当如何布局,可以运用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等。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还了解了许多伟人的成功案例。通过写作之前的小组讨论可以减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盲目性,促进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写作是英语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写作技能的提高是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英语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主题写作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要深入研究出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红英.试论衔接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
[2]崔靖.过程写作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4(01),13-14.
《等待戈多》的写作特征和主题 篇6
塞缪尔·贝克特是一个爱尔兰人,因为其作品《等待戈多》而获得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塞缪尔的家庭条件在巴黎是十分富裕的,但是由于他及其悲观的思想,他在戏剧中描写的都是西方世界中人们痛苦和绝望的情绪。在他看来,人类的理性是不可靠的。真理是不存在的,即便它存在,人类无意义无目的的行为和乏味的生活也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人类是无法相互沟通的,因为我们对于他人来讲,都是不真实且虚假的,也不可能真正的去了解他人和自我。人类在本质上是智力残缺,漫无目的地在世界上挣扎着生存。
《等待戈多》于1952年出版,但1953年才被搬上舞台。20世纪被标上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标签,夺走了成千上万的生命,战争带来的灾难使人们遗弃了他们原有的信仰,上帝不复存在,生命毫无意义,人们的理想和抱负完全被战争和战后的现实所打碎了。帝国主义直接争夺世界的野心和冲突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大体上讲,英语文学在20世纪可以被分成两个阶段,战争中的阶段和战后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代把世界看做是荒芜的土地,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代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相反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都加深了。这些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世界性的经济灾难。其影响之广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艺术、文学、教育和科学都受到影响并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在一战爆发后,自由的信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之后,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如要证明历史上最具有毁灭性战争的话,对人类来讲二战无疑是更加可怕的灾难,超过一百七十万的各国公民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在希特勒短暂的统治时期中,许多国家都处在被毁灭的边缘。整个欧洲陷入了大规模的屠杀和种族灭绝主义的阴影里。尽管最后彻底地粉碎了法西斯主义,正义得到了胜利,但是人类还是受到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震惊于野蛮屠杀和法西斯的种族主义。这一切都给西方人留下了深深的创伤,对于他们来讲,世界变得如此陌生以至于他们无法在世界上找到真正的自己。他们发现等待幸福生活的过程变得痛苦且毫无希望。这种思想在文学方面体现出来的三个主要趋势分别是,现代文学主义,愤怒的青年和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戏剧内容背景及角色的普通性
在一条村路上,两个流浪汉又相遇了,他们在等待戈多。爱斯特拉冈(戈戈)过分讲究他的靴子。弗拉基米尔(狄狄)过分讲究他的帽子。戈戈小睡但无法诉说他的梦想,因为狄狄不听。为了解除等待的烦恼,他们没话找话,前言不搭后语,胡乱的交谈。没等来戈多却等来了波卓和幸运儿主仆二人。波卓手里拿着鞭子,他的农奴幸运儿带着波卓的外套。波卓介绍自己说,自己是拥有这周围的土地,讨论贩卖奴隶的问题。戈戈在幸运儿哭泣的时候给他一块手帕,但是幸运儿却踢了他。幸运儿对波卓惟命是从,主仆二人又恢复了他们的旅行。一个牵着山羊的男孩来了,带来一个消息:戈多明天要来。戈戈和狄狄依然在等待。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戏剧中的等待也代表希望。一个人必须对乏味而痛苦的生活充满不满才会引起他改变现状的欲望。在人类的存在发展中会产生多大的痛苦呢,但这让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意识的残酷中面对人类行为和他们自己。帮助他们逃避了思考。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在戏剧中,贝克特呈现的普通平凡的角色,剧中的人物不同于那些具有不确定背景的角色。对于他们的过去、家庭、职业,我们一无所知,甚至都不能确定他们的名字。他的人物是无名小卒,在社会中也没有一席之地。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从哪来的,也不记得他们的过去或是他们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他们在过去都做过些什么。我们是从和他们接触的那一刻开始才知道他们的,对人物社会根源的不细致描写为了强调他们的真实人性。普遍认为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分别象征的是智力与肉体,弗拉基米尔代表智力,爱斯特拉冈代表肉体,不可分割的两个人。弗拉基米尔是两人中的思考者,思考着哲学与道德问题,而爱斯特拉冈更倾向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他更加实际,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这对矛盾互补的角色也是人类特征的缩影,因此,我们可以把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看做是人类统一又矛盾的两个部分。他们代表了身体和思想之间的关系,人类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头脑和理性的部分让人类追寻看似对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并监督着人类的言行举止。总的来看,两个角色高度象征代表了人类自己,他们暗指人类社会历史方面没有变化的部分。
戏剧背景在傍晚的一条乡村小道上,贝克特没有丢弃传统的背景。他选择了一个空旷的背景去诠释空旷的内容。环境、自然、灯光一切事物的影响都缩减到最小,让观众不会被舞台上任何不重要的东西吸引。一条可以带你通往任何地方的路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干枯的无叶树木象征着没有生机的冰冷生活;昏暗的灯光模糊了背景,把观众置于一种难以形容的绝望之中。更糟的是,只有两个人陪伴我们,最小的社会单位: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一切都以最简单的形式存在着。戏剧以“Nothing to be done”开始,开始就意味着结束。但是贝克特的潜在意图是把事情变得复杂化。这无尽延伸的道路在狄狄和戈戈刻板的脚步下定格了;一成不变的树木和期待被晨光代替的暮光。贝克特用方言的艺术反抗当时的组织。多种矛盾有助它转向舞台。爱斯特拉冈陷于艰难的尝试无法脱掉他的靴子。弗拉基米尔以“short,stiff strides”的开场,表示了他身上戏剧性与悲剧性的共存。
三、写作技巧
1. 荒诞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西方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荒诞派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从广泛的意义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既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挤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而无逻辑。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
对贝克特来讲,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因此在这部喜剧中荒诞的写作手法表达了生活的真谛,也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尤奈斯库宣称:“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在这样的戏剧观指导下,荒诞派戏剧的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产生振聋发聩的荒诞效果。人类状态的荒谬性是这部戏剧的主题,在戏剧中反映的是生命的无形式无意义无价值性。
2. 存在主义
《等待戈多》的副标题是“两幕悲喜剧”,“悲喜剧”是贝克特对《等待戈多》斟酌后的描述,它指结合了悲剧与戏剧的特质,包含悲剧与戏剧的元素,一个以戏剧结尾的悲剧形象。在亚里士多德后,舞台戏剧就被喜剧和悲剧占据了,但鉴于《等待戈多》的特点,内容及效果,它不属于这两个范畴之中。《等待戈多》属于一个结合悲剧与喜剧的模糊的类型。这种把悲伤与欢乐混合在一起的模糊性就是荒诞戏剧的特征之一。贝克特选择“悲喜剧”的作品模式,恰当地表达了它的内容,包括戏剧的滑稽性和情绪深处的痛苦。
悲喜剧中的英雄并不富有、强大,也没有社会地位,他们活在一个迷茫的状态里。这不取决于他们的特点个性,而是由他们的尴尬处境所决定。他们默默无闻的在未知的世界里。这便是贝克特初期的困境,表演把他的主人公束缚在一系列没有尽头的循环的戏剧中,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身处在何种境地。
《等待戈多》里的角色是低微、谦卑、没有能力的,有着迷惑的思想,不善言辞,智力衰退,却又日复一日毫无希望地等待着戈多,这暗示了人类存在的悲剧。在两个流浪汉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一次次的脱下帽子和靴子,甚至用他们帽子表演杂耍,波卓和幸运儿的表演像是马戏团里的动物一样驯服,这一切都让观众联想到古时的通俗闹剧;两个流浪汉的对话,缺乏逻辑,随意无序,充满了强烈的滑稽的行为,有着戏剧相声形式独特的重复性。他们经常说生活在这种痛苦绝望的环境下,他们宁愿死掉。有两次他们想把自己挂在树上却没有成功,第一次是因为他们怕树干禁不住他们的重量,第二次是因为绳子太短了。想要结束生命的决定和无法达成目的的痛苦都是悲剧,但是这种极其荒唐的悲剧性通过他们小丑似的表演表现了出来。
在这里,与传统悲剧紧紧相关的死亡主题失去了严肃庄重的意义。悲剧和喜剧的界限模糊了,生命的悲剧也融合了荒诞喜剧。在《等待戈多》中,这种黑色幽默时常出现,让观众从戏剧绝望的环境中短暂的脱离出来,同时也强调了角色的痛苦。
四、结语
《等待戈多》的主题表达了当时的时代精神。那是闭塞、无序、丑陋并存的可怕的现实状态。等待象征着生命,等待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在等待着什么,让生命看起来更加有希望,那些等待人或事的人充满着信心,他们相信他们所等待的东西即将到来。爱斯特拉冈的等待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这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等待之所以珍贵重要是因为它在为我们描绘美好未来图画的同时减轻了我们的痛苦。就像现实中人们需要“希望”去支持他们的生活一样,来减轻对社会的失望。尽管人们知道他们所谓的“希望”可能永远不会实现。戈多代表了我们等待的客观事物,某件事情、某个东西、某个人,亦或是死亡。贝克特总结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情况。通过“等待”的主题,戏剧表现了一个典型的画面,描绘的是人们的尴尬处境和西方颓废荒诞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歪曲了,就连人自己本身也因失去身份,理性和特点而被强行的扭曲了。整个世界充满了无法避免又无从辨别的荒谬事物。以至于人们只能把“等待”当做习惯,当做最后的幻想来逃避他们不想面对的赤裸裸的现实。
学生正确把握写作主题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勤于观察、深入思考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的学生还未完全从应试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 长期以来, 养成了只会被动接受不会主动思考的思维定势, 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 因此学生少了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关照, 也就难以写出“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有创意的作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学生必须要慢慢学会关注身边的生活, 对自己的见闻、经历以及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要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联想和想象, 并学会质疑, 进而求索正确的答案, 这样才能不断地有新发现, 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才能对生活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 最终才能写出有个性特色的好文章。例如, 学生如果能从观察蚂蚁悟出团结协作, 进而想到社会的分工与和谐;能从蜘蛛织网悟出百折不挠;从人类的索取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从母爱想到父爱进而悟到天下父母之爱;从学习的苦累悟到充实与快乐, 进而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等等, 就说明学生会观察会思考, 倘若有这样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何愁作文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主题?
二、学会“移步换形”, 多角度探究
因为事物具有多面性, 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会看到不同的侧面, 获得不同的认识, 因而作文要想写出新意就应该寻找新的合适的角度去研究, 从而获得新的见解, 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学生获得真知, 不可能全由自己亲身经历而得, 绝大多数由间接学习而获得, 那么, 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无疑会帮助学生重新审视或换角度去思考辨析他人的认识和思想, 从而形成自己的新的观点和认识, 这些新的东西, 往往会成为好的作文主题。另外, 生活中全新的事只占小部分, 日常所见的绝大多数都是司空见惯的已有之旧事, 虽是旧事, 只要有新的角度, 仍能提炼出新的主题。例如, 从《愚公移山》中看出“移山是强攻, 搬家是智取”;从“开卷有益”想到“开卷未必有益”, 如此等等, 谁能说这些想法不是好的作文主题。所以, 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往往是寻找作文新创意的有效办法。
三、借助阅读, 积累他人思想精华
应该说学生的阅读面是非常广的, 如课内的文学作品, 课外的名著, 还有报刊杂志中的好作品, 不要忘了还有学生整天面对的语文试题中的阅读文, 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营养品, 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思想精华, 中学生可借以开阔自己的眼界, 汲取别人之精华, 把他人的观点认识、见解感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借以武装自己的头脑。如此长期积累下去, 我们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谓不多, 不可谓不深, 这时再去作文, 不愁没有好的创意, 只是看如何表达而已, 对于学生来说,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例如, 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爱”这样一个简单的话题作文, 结果有一个学生写的是“索取有时也是一种爱”, 这个见解很难得!我问他如何想到的, 他说这个认识是从读别人的一篇文章中获得的灵感。我给他作文评的是“特优”, 因为他这是把别人的感悟经过吸收消化, 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理解, 已经内化形成为自己的思想认识, 而不是生搬硬移过来, 谁能说不好呢?
四、紧扣时代脉搏, 关注社会热点
好的作文主题一定是新鲜的, 具有时代气息的, 因此学生要学会关注社会, 关注新闻, 尤其是关注热点问题。所谓的关注就是要求去认识去思考, 进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认知, 把这些认知作为文章的主题, 无疑是与时俱进的, 是最鲜活的。其实这一方法不光是对初中生, 对所有的人都是适应的。比如说当前的“和谐社会”、“素质教育”、“土地的管理和使用”、“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无一不是我们思考与关照的对象, 无一不是我们寻找写作创意的不竭源泉。
主题写作模式 篇8
《赎罪》是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被普遍认为是麦克尤恩最好的作品[1], 也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看作是一部当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麦克尤恩的写作生涯迄今所受到的最高的评价往往来自于这部作品, 同时也反映出他正处于其创作的鼎盛时期。小说的主人公和叙述者是布里奥尼·塔利斯, 直到小说第三部分的结尾读者才发现原来整部小说其实是布里奥尼的作品, 其写作的目的是为她童年时期所犯下的罪行赎罪, 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书写和重写, 因此《赎罪》是一部具有自反性的小说, 小说的写作也是小说本身的主题之一。通过布里奥尼, 麦克尤恩警告读者不能够轻易信任作者, 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文学想象的危险性的警告[2]。
所谓自反性是指叙述者对于小说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法、惯例、程式等成规具有清醒的意识, 并且不时地将它们暴露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的叙述, 就可能表现出自反性, 因为在叙述中, 他经常向读者表明自己是在设计一部虚构的艺术作品, 并且向读者透露各类有关疑难的秘密, 或在某种程度上, 夸示作品所描绘的真实与叙述的技巧之间的矛盾。哈琴将这种朝向自反性的努力概述为一种包含三个步骤的过程, 作为一种“新的需求, 首先去创作小说, 然后去承认小说的虚构性, 接下来以批评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冲动”[3]。这一观点将小说作品中“艺术”和“生活”的同时存在看作是在反思小说创作过程及其产生的模仿本质。
二.对于小说写作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部自我反省式的小说, 《赎罪》的中心主题之一正是其写作过程。尽管反思自身写作过程的小说作品并不算罕见, 但阅读它们对于读者来说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而相对于其他类似作品, 《赎罪》则更进了一步, 在小说的第三部分中有一长段对其早期版本的详细评论。这一评论是一封来自著名批评家康诺利的回信的形式出现的, 布里奥妮所收到的这封信正是关于她的小说《泉畔双人》———也就是小说《赎罪》的初稿。而在小说的尾声中, 老年的布里奥妮也评论了她是如何起草并不断修改这一故事, 如何努力达到历史的准确性, 并且提到了她已经在小说去掉了的一些错误。这些评论使得读者更加详尽地观察小说写作的过程, 以及在小说中所存留的历史性细节。
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审视了小说写作的过程, 而读者也需要审视自己阅读小说的过程, 以及读者与叙述者、读者与小说作者之间的关系。因此, 阅读这部小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消遣和欣赏的过程。正如读者在这样一部直接审视自身创作过程的小说中所期待的, 《赎罪》中有许多关于写作、想象、记忆、过去、真相的本质和文学的作用的探讨。而在危险的文学想象与小说的写作艺术之间也存在某种交集, 因为这两者都和写作的过程有关。这是因为, 写作的过程, 尤其是小说的创作过程是印刻于小说叙述的自反性之中的。毕竟, 小说引导读者去相信这是一部由成功的小说家 (布里奥妮) 在其事业的终结期所创作的小说。
三.作为作家的布里奥妮的成长
这同时也是一部关于作家的成长的小说。布里奥妮在写作小说方面最早的尝试就是她很小的时候所写的道德故事, 而正是在她目睹了塞西莉娅和罗比在喷泉边所发生的一幕时, 她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进行更为复杂的创作。对于布里奥妮来说, 这是一个想象力觉醒的时刻, 也是她在小说创作上所经历的成人礼。她感觉到自己正在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当中, 这个世界是她所无法理解的, 也当然是无法用她曾经写过的简单的道德故事所能够概括的。
然而, 写作远远不仅只是想象其他人的思维, 它必定是故事、角色和合适的文体的组合。布里奥妮决定完全放弃故事情节, 走上二十世纪初期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和印象主义道路, 在这一方面她显然做得有些过火。用康诺利的话来说, 她正处于“把虚构技巧的婴儿连同民间故事的脏水一起给泼掉了”[4]的危险之中。虽然我们无法在小说中得见布里奥妮发给《地平线》杂志的故事的全貌, 但在小说的最终版本中还是有其初稿中经过更正的残留部分。小说的这一最终版本确实可以满足读者“像孩子一样想听故事, 想处于悬念之中, 然后获悉故事的前因后果”[4]的愿望, 同时, 也向我们展示了成为其他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作为一个小女孩, 布里奥妮充其量只是一个尚在训练之中的作家, 语言的运用对她来说还远没有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 因此, 她有时候会选择使用一些不太合适的词汇和意象。她渴望秩序, 渴望叙述中有道德寓意和令人愉悦的逻辑性, 因此她不考虑将难以驾驭的现实问题作为她写作的题材。在她看来, 离婚是一种“世俗的解散”、“属于无序的领域”,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被……考虑为写作主题”[4]。她此时也没有明白, 在创作的过程中, 作者和读者是需要一起努力的。作者为读者提供原始材料, 但必须将这些材料释放给读者以进行建设。布里奥妮在表演她所创作的剧本时抱怨说, 她的戏剧“被几个混乱的头脑……给搅乱了”[4]。布里奥妮并没有意识到, 演员和观众的参与和合作才是戏剧的要义所在。虽然所有这些观点都是通过对于布里奥妮这一小说角色的刻画体现出来, 但这些观点确实关于写作活动和作家的作用的———包括从年幼的布里奥妮到麦克尤恩本人的所有作家。
到了故事的结尾, 布里奥妮已经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小说家, 写出了许多获得高度评价的作品, 但她穷其一生在不断书写并重写这一个故事, 这是唯一一个对她来说真正重要的故事, 也是唯一一个她必须使其有意义的故事, 唯一一个她必须取得完全控制权的故事, 因为只有这样她的一生才会有意义。
四.对于人的意识的思考
就在布里奥妮目睹了发生在喷泉边的情景之前, 她已经开始考虑人的意识, 思考精神和身体之间的联系, 以及动机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于小说中对写作的分析和布里奥妮的成长来说, 这一段情节是至关重要的。布里奥妮在思考“做塞西莉娅的感觉, 是不是和做布里奥妮一样真实而生动呢”[4]。她透露说“大概每个人都和她一样有着自己的思维”[4], 尽管这样会使得她认为, 如果二十亿个思想都如她的思想一样的活跃, 这个世界将显得更加拥挤不堪。小说家的职责就是使世界变得更为拥挤, 从虚无之中创造出新的思想来。布里奥妮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小说家, 她就不得不学会想象自己完全处在另一个人的思想里。最终, 她通过从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来陈述《赎罪》的故事做到了这一点———这些视角就是不同人思想的中心。比如, 我们相信, 当我们在读到罗比对于法国北部的叙述时, 我们能够见到他所见到的景象。再加入那些琐碎的事件, 在心理上创造出了小说中真实的景致。再比如, 当塞西莉娅指示丹尼·哈德曼去搬保罗的行李箱时, 晚年的布里奥妮令她怀疑丹尼·哈德曼也许对罗拉感兴趣, 这令得后来在小说中塞西莉娅怀疑可能是丹尼袭击了罗拉这一情节变得更为可信。
《赎罪》对于布里奥妮来说有着非常实际的目的。小说之中几处都提出了文学的作用或用途的问题。罗比在绝望之中认为文学没有任何意义:“诗人知道什么叫死里逃生吗?”[4]。然而正是文学支撑着他生存下去, 当他想象自己未来的生活时, 其中充满了书本, 充满了使他变得文明化、人性化的文学作品。麦克尤恩坚定地相信文学的道德价值, 他曾经说, 能够将自己想象成他人是同情心的关键所在[5]。
虽然读者可以将布里奥妮看作是作者麦克尤恩在小说中的代言人, 但应该说, 麦克尤恩在反思写作和想象这一方面走得更远[6]。当晚年布里奥妮在呈现幼年布里奥妮的陈述时, 存在着两个转移的层次。幼年的布里奥妮在看到罗比和塞西莉娅在喷泉边的情景时说罗比“高傲地”抬起了手。在幼年的布里奥妮看来, 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 但晚年的布里奥妮明白那不是一个高傲的姿态。麦克尤恩给予了晚年布里奥妮这一能力, 去将自己想象成为年幼的自己———麦克尤恩想象出一个叙述者, 而这个叙述者 (老年布里奥妮) 又想象出另一个叙述者 (幼年布里奥妮) , 去想象一个第三人称角色 (罗比) 的心理活动。这就像是一组层层嵌套的俄罗斯套娃玩偶, 同时也是这部小说最大的成就之一。
五.结语
这部小说以一种有成就的、并在审美上又令人钦佩的形式表达出上述理念, 这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其矛盾性。这种极富新意的元小说手法似乎正是文学慰藉的一个有力证明, 它充当了布里奥妮的终生慰藉的角色 (主题和形式都是慰藉) , 通过正式的心智刺激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慰藉。然而, 当读者得知塞西莉娅与罗比的死亡时的巨大失望也必然会削弱这种慰藉, 在那一刻, 读者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范式的各种投入也遭到了作者的背叛。
诚然, 布里奥妮对于小说的安慰力量深信不疑, 这本身就压倒了这种反文学的姿态:“让我小说中的有情人最终团团圆圆, 生生不息, 绝不是怯弱或逃避, 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 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4]。确实, 这种具有移情作用的复杂小说创作, 同时被赎罪和善行所强化, 再通过元小说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 正是作者麦克尤恩借助《赎罪》与二十世纪的恐惧相对抗的手段。
参考文献
[1]Kermode, Frank.Point of View[J].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01, 4 October:8.
[2]Finney, Brian.Briony’s Stand Against Oblivion:The Making of Fiction in Ian Mc Ewan’s Atonement[J].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2004, 27 (3) :68-82.
[3]Hutcheon, Linda.Narcissictic Narrative:The Metafictional Paradox[M].Waterloo:Wildfrid Laurier UP, 1980:19.
[4]麦克尤恩.赎罪[M].郭国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5]Koval, Romona.Interview–Ian Mc Ewan:Books and Writing[N/OL].Radio National.http://www.abc.net.au.
高中英语单元主题写作教学案例 篇9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三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为背景, 提炼主题并组织材料写一篇介绍国家的作文。
二、教学背景 (Teaching Back-ground)
本节课的定位是单元主题作文教学, 即阅读课后的写作课, 为本单元教学的第三课时, 学生已经储备了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 为写作准备了一些素材。
三、设计理念 (Design Con-cept)
以过程教学法为核心, 关注学生逐步建构目标语言的思维表达体系的过程,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搭建学生语言表达的平台。
四、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1. 知识目标:了解介绍国家的句型及词语。
2. 能力目标:
根据提示写出关于国家介绍的书面表达, 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检验阅读与写作整合的效果。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TeachingPoints)
1. 如何做好阅读与写作的衔接。
2. 如何描述国家的概况。
3.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程性评价。
六、教学步骤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说国家”
1. 美景“show国家”:Show a series ofpictures about Canada.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将加拿大的风光图片配上背景音乐自动播放, 让学生重温加拿大的美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数字“说国家”:Give some numbersand talk about Canada.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课文中的数字, 既可复习巩固原有知识, 又为写作训练架起“桥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细节“知国家”:Talk about Canada fromits location, area, population, language, resources by using the following given phrases.
【设计意图】用幻灯片呈现图片及相关词组, 分别从位置、面积、人口、语言、资源等方面描述加拿大, 学生两人合作完成, 为后续写作做铺垫。
Step 2 Writing———“写国家”
1.Give some sentence structures of how to describe a country.
表示地理位置的短语:
lie in/to/on;
be located in;
表示人口、面积:
The population of...is...
...has a population of...
with a population of...
...covers an area of...
表示组成:
be made up of...
表示风景、资源:
...with...
表示功能与地位:
同位语
【设计意图】句型输入和强化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 并由说过渡到写。
2.小组合作, 完成写作任务:假如你是王力, 你的加拿大笔友Jack来信要你谈谈中国的基本情况, 请你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写一封回信。
位置:亚洲东部
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13.5亿
气候:各地不同
民族和语言:56个民族, 民族不同语言不同
自然资源:许多大江、湖泊, 富有煤、天然气、石油等
(附上可能用到的短语, 并推荐学生使用定语从句, 同位语, with结构来组合句子)
【设计意图】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通过小组活动, 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的发展。在小组交流合作过程中, 教师尽量参与到讨论当中, 并能适时地加以指导, 充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启发者;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 一切活动围绕学生来展开。
Step 3 Evaluation——“评国家”
1.Exchange students’writing in a group (two or four students in a group) and ask students to give some comments on the writing which he or she has read.
2.Each group recommends one passage and shares it with the rest of the class.Then the teacher chooses one or two of them to mark in class.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评选展示, 学生对写作的要求与要点以及注意事项都有了大体的印象。教师再利用投影仪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当堂点评, 对于学生作文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 提出合理建议并加以纠正, 同时注意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 这对于提高学生评价和欣赏文章的水平也是有益的。
七、教学反思 (Teaching Reflection)
本节课的重点是写作前的准备活动, 由任务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 从部分到整体地训练写作能力, 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亮点】
1.导入轻松有趣, 主题鲜明。
2.课堂节奏紧凑, 知识容量大。
3.任务设计有梯度, 有层次。
【不足】
1.在展示学生作文时, 如果先让学生自己评价作文, 其余学生再点评, 教师最后评讲, 效果应该会更好。
【主题写作模式】推荐阅读:
主题词写作09-08
老人与海写作主题09-22
考研写作主题词总结07-30
求职信邮件主题写作方法06-17
宏大主题的演讲稿写作07-18
英语书面表达路径式主题的写作指导09-30
关于举办南昌大学“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暨第八届大学生写作大赛的通知05-10
写作课堂模式07-26
写作测试新模式06-21
写作教学模式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