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2024-06-26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通用12篇)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1

现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普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语法和语篇能力的培养上, 学生的听说能力未得到培养, 忽视和割裂了外语与护理职业的联系, 课堂教学重视语言知识传递, 学生被动接受, 自主性难以发挥[1]。内容教学法 (CBI) 的基本理念为:语言是内容学习的媒介, 内容是语言学习的资源, 通过运用目标语言教学内容, 把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结合, 通过对学科的学习来获取语言能力[2]。CBI有主题模式、课程模式、辅助模式、专题模式等。主题模式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言原创的各类主题、话题, 意在以语言为媒介获取新信息, 在获取新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根据中等卫校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及CBI教学特点, 选取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应用于我校2011级普通护理专业两个班级护理英语听力教学中, 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介绍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问题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能否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护理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能否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护理英语听力水平?

1.2 研究对象

以2011级三年制两个普通护理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班 (11班) 与对照班 (9班) , 学生信息见表1。两个班级学生均在2011年9月入学, 生源情况、学习基础、男女生比例及其他因素基本一致, 由同一教师授课, 实验之前均未学习过护理专业课。

1.3 教学方法

1.3.1 对照班

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即复习预习→教授新词汇→词汇练习→听力练习→听力材料分析与讲解→记忆巩固。

1.3.2 实验班

第一步:借助相关视频、图片、小故事、问题等引出本次话题的相关信息。如“术后病人护理”教学主题, 首先向学生展示术后病人护理的相关图片, 请学生结合已有的专业知识讨论并回答问题, 以此帮助学生应用专业知识, 并熟悉与此主题相关的英语词汇, 如意识清醒、麻醉剂、冠心病监护室等。第二步: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讨论相关问题。如对于术后病人, 康复护士应检查哪些项目?怎样确定术后病人的意识是否清醒?第三步:在对学习主题有初步理解认识的基础上, 进行听力部分教学练习。如某康复护士正在检查术后病人的情况, 请听对话并回答问题。此外, 教师应灵活使用一些真实的听力学习材料进行教学补充练习。第四步:通过讨论与角色扮演, 总结与本教学话题相关的护理专业知识。听力练习结束后, 教师布置任务:请学生自己总结护理康复病人程序, 并模拟检查、护理康复病人的工作情景进行多人多角色扮演。

1.4 研究程序

研究从2012年2月开始持续3个月, 具体程序如下所示。

1.4.1了解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在研究开始前对两个班级进行测试, 目的是了解两组研究对象的英语听力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束后, 对两个班级再次进行测试, 目的是了解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1.4.2 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

参考加德纳与多内的学习动机问卷, 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研究问题进行适当调整[3]。研究前, 向两个班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动机;研究后, 再次发放相同问卷, 了解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调查问卷的内容见表2。

调查问卷中, 问题1~3调查学生学习中是否接触过CBI;问题4~6调查学生对于CBI的态度;问题7~8调查学生的听力水平;问题9~10调查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相互影响。

1.4.3 确定学习主题

首先向实验班学生发放问卷, 调查了解学生对英语教材的哪些主题感兴趣;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以及与专业课的衔接, 安排6个学习主题, 见表3, 并将学习主题分发给实验班的每位学生。

1.4.4 访谈

研究结束后, 对实验班所有学生进行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结果

采用百分比计算。两个班研究前后问卷结果统计见表4~5。

表4~5的结果表明:研究前, 对于表2的第1项, 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仅有13.3%和15.6%的学生选择B, 没有学生选择A, 表明两班学生之前的英语课堂教师很少使用英语授课;对于第2项, 两班分别仅有15.5%和20.0%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一直或经常和同学用英语交流;对于第3项, 两班分别仅有22.2%和17.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英语课堂会通过讲授其他学科知识来学习英语。研究后, 对于前3项, 实验班选A和B的人数分别占全班总人数的68.9%、66.6%和68.9%, 这表明一种积极的英语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实验班。研究前, 对于第4、5项, 两班各有超过65%的学生对通过感兴趣的话题学习英语及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表示赞同;对于第6项, 两班都有55.5%的学生愿意在英语课上与同学进行英语交流;对于第7项, 各有20.0%和17.8%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有信心;对于第8项, 各有86.6%和84.5%的学生表示通过英语听说活动不能或不确定可加深对听力材料内容的理解。研究后, 对于第4、5、6项, 实验班各有75.5%、86.6%和75.5%的学生选择A和B, 表明学生对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有了强烈兴趣;对于第7、8项, 实验班各有57.8%和60.0%的学生选择A和B, 表明研究后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有了更强的自信心。研究前, 从第9项的选择可看出, 两班中所有学生都不认为英语课上所学知识可促进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针对第10项, 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有55.5%和53.3%的学生选择A和B。研究后, 第9项有60.0%的实验班学生选择A和B, 第10项有68.9%实验班学生选择A和B, 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有助于结合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英语;而研究后, 对于第9项, 对照班有4.4%的学生选择A和B, 对于第10项, 对照班有8.9%的学生选择A和B, 表明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法对结合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英语的帮助不大。

得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研究前:其一, 两个班级在实验前均没有接受过CBI教学法, 大部分学生对此教学方法表现出极大兴趣;其二, 大部分学生缺乏英语听说的自信心;其三, 教师在教授英语听力时忽视了学生间的互动。研究后:其一, 实验班学生英语听力学习兴趣更浓厚;其二, 在英语听力学习方面, 实验班学生更自信;其三, 实验班学生认为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有助于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间的相互促进。

2.2 研究前后两班学生英语听力成绩分析

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

注:*序号对应的问卷调查内容为表2相应序号的内容

注:*序号对应的问卷调查内容为表2相应序号的内容

2.2.1 研究前两班英语听力成绩分析 (见表6)

研究前, 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英语听力测试, 以了解两组研究对象的英语听力水平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国家医护英语一级考试试卷听力部分, 共2题, I题考查词汇记忆能力, II题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总分20分。

从表6可以看出:研究前, 实验班与对照班英语听力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t=0.540, P>0.05) , 两班学生词汇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比较, 都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2 研究后两班英语听力成绩分析 (见表7)

研究后, 对两班再次进行英语听力测验, 目的是验证研究后, 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是否有提高。

从表7可以看出:研究后, 两班英语听力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t=5.614, P<0.05) , 且实验班学生词汇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P<0.05) 。

2.3 访谈结果

2.3.1 学生对于学习主题的态度

几乎所有受访者对通过学习主题学习英语的方法表示赞同。

2.3.2 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态度

几乎所有受访者表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学习活动必要而且有用、有趣, 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2.3.3学生对于教学方法的态度

几乎所有学生对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持肯定态度, 理由如下:主题由学生自己确定, 对学习有主动权;通过主题与话题学习英语很有趣;与专业背景相关的学习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等。

2.3.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如在分组后, 有个别学生聊天;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过于依赖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等。

3 结语

3.1 主要发现

第一,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护理英语的兴趣与动力;第二,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第三,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能巩固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

3.2 教学启示

在实施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的过程中, 教师应首先做到:熟悉课程安排;预先了解专业课教学内容和进展;提前与专业课教师协调制订教学计划;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对学生的要求:应努力改变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参与交流沟通;提高合作学习与讨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

3.3 研究限制

研究学生数量有限;教师是否有专业CBI培训学习经历;教学研究仅进行了3个月, 长期效果还有待继续研究等。

3.4 建议

本研究中仅采用了CBI中的一种模式, 其他3种模式亦可交叉使用。目前CBI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及专业机构, 建议今后研究范围应逐步扩大, 以适应中职专业外语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松, 刘雅卓, 王林, 等.护理英语教育理念的创新探索与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J].现代护理, 2007, 13 (5) :1400-1401.

[2]Stryker S B.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7.

[3]王静.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和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3.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2

1、师简介《三字经》导入课文学习。

2、新三字经讲了什么内容呢?

二、感悟课文,朗读表演

三、强化识字,加深记忆

1、学生在小组内将本课的生字用互读、互考、组词、找方法等形式进行交流识记,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认读,以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选用找朋友的`方式为这些字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4、师生互动,共同交流识记方法。如:

(1)“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

(2)编谜语、儿歌识记法。

(3)“形声”识记法。如“筷”,因为古时候的筷子大多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头,下面加上快慢的“快”,合起来就念“筷”,筷子的“筷”。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字的结构特点及书写要领,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母:笔顺是母。

2、教师在田字格中做细致指导。

3、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五、拓展延伸

1、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好事。

2、将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父母协助下以儿歌、三字经、顺口溜等形式编出来,一周后全班交流。

朗读表演

1、请大家先根据文中的注音试着读一遍课文,然后画出本课的生字及不懂的地方。

2、学生可面向全体提出不懂的地方,也可在小组内提出交流。

3、教师采用多种形式领读课文。

4、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习读文,做到熟读成诵。

5、全班交流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6、采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师做适当引导。

7、说说课文内容。再用儿歌、快板等形式演出来。

数字内容管理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篇3

[摘 要]数字内容管理是印刷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探索适合于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补充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和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内容的获取、存储、管理和重复利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数字内容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03-02

一、引言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是微视频,以主题明确的知识点为内容,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多个小的知识点,由核心的课堂教学视频与相关的辅助性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共同构建一个知识群,甚至一门完整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这一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从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高校(1600余所)、选手(12000余名)及作品(10000余件)数量[1]即可见一斑。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突出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强调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碎片化,需求信息容量相对短小,注意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2]因此,微课程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如何将其有效的应用于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仍然需要对知识单元的粒度、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能、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建设等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以数字内容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分别结合上述问题对高校中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二、数字内容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数字内容管理课程以数字内容的获取、存储、管理与重复利用为目标,主要应用于新闻、出版、印刷、文化传媒产业等诸多涉及媒体内容服务的行业和领域。[3]其主要知识单元包括素材与文件格式、元数据、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表达、数据安全、系统集成与应用等部分。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1.知识体系的整理。针对课程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而不是以知识点的横向关联和深入介绍为导向,将数据从采集到发布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重新整理,为学生提供直观、实践性强的理论知识和案例,以简化认知。这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同类工科专业课的共同特点。

2.知识单元的具象化。将各知识点“课题化”和“实例化”,使得教学能够更好的符合工科专业课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例的制作和演示进行强化,将涉及的方法、理论、规范等陈述性内容,整理为可视的知识单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习模式的适应性。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程主要知识点涵盖内容较为丰富,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符合当前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播新模式的教学方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通过适配的发布平台建立交互学习环境,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在海量信息和多进程并发的生活、学习模式中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要求,且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单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数字内容管理微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完成一个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考虑整个微课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微课知识点的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照由浅入深,以渐进的状态来展现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来说,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交叉,不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关键技术问题和形成完整、清晰的认知。在微课程中,需要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数字内容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逐层展开教学内容,将核心技术“课题化”为多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单元集合,知识体系呈现出一种“离散”的状态。因此,微课程的设计首先是合理的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对应的微课单元,建立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和关联关系,并设计有效的发布和交互模式,最终形成适合微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

在此过程中主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是微课单元的粒度。微课单元的设计要兼顾知识单元的完整性和简洁性,既能体现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知识点,避免过度碎片化,又要能够简洁明了的表达其内容,体现“微”课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建议微课单元视频时长是3分钟至20分钟,根据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来制作视频。例如,数据检索技术可以分为文本检索、内容检索和语义检索三个微课单元,其中文本检索可以通过较短时长,如3分钟的微课单元予以表现;内容检索则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长,如15分钟,分别将特征提取、特征训练与(多)特征融合的检索予以表现;语义检索也需要较长时长,如15至20分钟,将本体、语义扩展以及语义匹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予以表达。其次是微课单元的表达形式。需要根据各个知识单元的内容,以相关案例现场拍摄、相关知识的数据流程、主要技术手段的动画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设计与制作,尽量避免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设计与制作微课单元。例如,数据存储技术,从磁盘存储、网络存储到云存储,都可以通过Flash绘制不同时长的对应数据流予以表达;元数据可以通过Flash列举不同的元数据分类和特点分析;素材与文件格式可以通过PPT的形式予以展示;而数字内容管理系统的应用则最好能够录制实际系统工作的环境、设备、流程和效能予以直观表达。

(二)平台建设与资源聚集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微视频,而应该是以微视频为基础的一个完整平台。微视频只是一种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提供了快速、直观的自主学习资源,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发生。与之相配合的还包括各种辅助资源、学习引导环境、互动平台、实践指导和学习评估途径。

例如,针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的数据检索环节,除了基本的知识单元之外,还可以针对(近)自然语言输入接口补充语音识别、分词、人机交互接口等相关技术的文章、应用、开源平台等,以丰富资源;针对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除了基本的知识单元以外,还可以补充本体及本体构建工具、图像标注相关的论文、动态等内容。同时,还需要提供与之配套的实践要求等内容。

(三)课堂形式

结合到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效率已经远远高于以往,而高等教育的课堂形式仍然没有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MOOC与翻转课堂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上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尝试。结合数字内容管理微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设计课堂结构与学习路径。

1.讨论课。针对主要知识点,安排线下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由学生展示、相互质疑与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控制课堂节奏,协调学生进度和解答疑问。

2.交流课。针对知识点较多且碎的单元,安排不同的组别针对同一主题不同的知识点分别进行线下自主学习,在交流课上面相互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相互学习。

3.实践课。学生线下自主学习,课堂上提供数据和环境,自主设计和实践知识点,由教师进行评估与指导。

4.课堂讲解。部分内容仍然需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程的脉络、重点掌握内容、关键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堂互动的方式进行讲授和交流。

综上,用教学形式、课程平台的各种反馈来控制课程的学习进度,了解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交流以及发布不同的学习任务,以辅助和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印刷工程专业的数字内容管理课程,对微课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和实践,以共同探索适合于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补充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和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内容的获取、存储、管理和重复利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课程,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论是微课单元的粒度与表达形式,还是课堂结构与学习路径,都需要结合实际课程的大纲和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探讨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近年来开展的数字内容管理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的总结,可以为类似的课程提供微课模式的教学参考。

[ 注 释 ]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2] 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3] 曹丽琴,李治江.数字内容管理课程建设探讨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13(10):55-56.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4

1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性辩论的缺陷

1.1 辩论形式的缺陷

传统课堂辩论即辩论式学生, 基本程序为:设立辩题———个体思考———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分析评价, 其基本原则为“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即组织上的难题。随着大学扩招, 各班人数大大增加, 以50人班级为例, 划分小组存在一定困难。辩论对立双方或者人数过多, 或者分为几个小组, 难以兼顾每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同时, 大课堂对程序组织要求高, 容易出现混乱局面。

1.2 内容上的缺陷

现行思政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中, 历史内容部分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体现在“事实”与“观点”混淆, 导致历史书写出现错误。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称“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 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1]等句, 均存在较大争议, 对思政专业学生认识历史, 分析问题产生了不利影响。

2 教学性辩论改革路径思考

2.1 辩论模式的改革

针对传统大课堂人数多, 分组难的问题, 借鉴研究生导师制模式能有效地改善此类问题。即指定导师, 将学生交由数名导师, 采用读书会的形式组织教学性辩论。实践过程如下: (1) 大课堂教学仍维持原状, 主要讲授知识与方法; (2) 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名导师指导10名学生, 形成读书小组; (3) 预先指定辩论题目, 指导正反双方同学阅读相关内容; (4) 选定地点进行辩论与讨论, 形成书面总结与评价。通过课堂讲授与读书会结合的方式, 此种模式较之以往能够更有效地兼顾每位参与成员。

2.2 历史思考新方法的介入

针对教材中历史内容部分存在的问题, 将新方法引入大课堂教学和读书会辩论讨论中。程序分为两步:第一, 指导学生理解书写内容“事实”与“观点”的区别。如《纲要》中提到巴黎和会时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一语, 即以作者的观点替代了历史事实。资料显示, 由于北洋政府直接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主张无果, 转而开会讨论签约, 因信息不畅, 才导致国人误认为北洋政府“卖国”, 引发学生抗议。第二, 对历史内容书写者视角的认识。受革命史观与正统性影响, 历史叙事特别是大学本科教材倾向于将历史事件简单化、人物脸谱化。单一话语体系导致学生理解问题出现诸多错误。在大课堂教学与读书会实践中, 以非全知的视角, 力图释放内容解读的弹性, 如通过模拟书写者的视角, 认知为何这样书写, 从而对历史事实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实现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与研究方法的改进, 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

3 结语

从实践结果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性辩论模式经历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变革。形式上因人数增加而由传统大课堂转为课堂与读书会辩论相结合的方式, 内容上由传统的一元化标准内容, 转为多元化表述。通过形式与内容的革新, 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学习方法与水平的提升, 并为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摘要:思政教育传统教学性辩论模式存在形式与内容的缺陷, 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本文以大课堂与读书会相结合的新模式, 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人才培养。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辩论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篇5

我们经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四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把数学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生活性、真实性、实践性。其基本操作程序为:

1、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2、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3、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4、回顾整理

拓展应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2、研究情境——发现问题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对数学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而后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注意事项: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2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明显的指向性,不宜过于发散。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

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

4、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有

5、情境创设要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发学生的思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境的”、数学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1、自主探究——分工合作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小组探究要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要求组长要面向全体,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每个同学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就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

注意事项:

1、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4、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和引领。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对于课堂教学

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

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2、组内交流—— 在交、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

1、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

2、师生探究——内化提升

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注意事项:

1、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学会质疑。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5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2、深化提高——拓展应用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并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

6、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2、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

4、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

7、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

1就是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注意事项:

1、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2、拓展深化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拓展深化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4、拓展深化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5、应用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6、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9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创设教学情境,讨,多向交流,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强化人与教学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模式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基本框架,要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宜机械套用。另外,任何模式都有它的局限性,要使模式适合更多的课型,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模式更加完善和实用。

7、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 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新知,再通过师生共同研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6

【关键词】警校 体育教学 内容 教学模式

警察体育是警察培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几年,在响应国家的号召下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在警校教育课程中体育教学占据了重要的比例,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传统模式下所形成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警务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新形势下积极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推动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1、传统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不足

1.1 教学内容与实战脱节

在警校中最为常用的警示语便是“练为战,战为胜”,這不仅体现出了警校的日常的教学理念,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与当前警务实际相互关联。但是从当前诸多地区警校教学内容了解到,因受到历史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实践技能与意识的培训,没真正树立明确的训练意识。简而言之,便是当前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比较多,缺乏系统性[1]。比如在射击训练中缺少突发性枪战与夜间射击等内容,或擒拿格斗中只是简单的教给学生散打、拳击等竞技运动。

1.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具体性

众所周知,警校专业是通过警种所设置的,这种情况则意味着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会面临不同的工作分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需要不同的体能、与战能,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当前诸多地区警校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比较凌乱,并且缺乏针对性与具体性,导致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3 理论课教学内容少,教学评价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警校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少,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导致理论课程所占据的比例比较小。另外有非常多的体育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能够懂得这样做即可,不必了解为什么这样做,只要掌握技能技巧就行,不需要对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有所认识[2]。同时,警校体育教学所开展的评价也比较单一,缺乏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且评价内容也主要以学生的体能、技能为主。如此一来,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还会影响学生个性发展以及主动学习。

2、新形势下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构建

2.1 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警校在新形势下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需要以警务工作实战作为基础,要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要宗旨。在新形势下要讲究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自认为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警种的不同调整单元内容,并要加强技能单元的融合性与实用性。要依据当前我国警察工作的新任务以及特点,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警务发展的内容体系。

2.2 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内容

2.2.1 军事训练

军事训练的主要目的便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军事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因而在警校体育教学中军事训练应为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核心。通常情况下,军事训练一般以列队、军事理论为主[3]。课时安排要科学合理,酌情而定

2.2.2 体能训练

体育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协调能力,能够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让学生树立坚强的品质。其内容可以涉及到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这样一来,则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而且能够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2.3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其一是擒拿格斗,学习目的是提高学生徒手斗歹徒的战术能力;其二是水中安全,即是利用游泳技术、救生技术等在水中打击犯罪分子;其三是驾驶技术,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其四是急救技术。

3、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3.1 程序式教学模式

在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将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阶段,并以程序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擒拿、散打为主,通过合理的示范、讲解、纠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另外在程序式教学中通过对部分防身动作技巧进行程序化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对训练动作的掌握能力。

3.2 合作探究式模式

合作探究式模式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主要模式,合作探究式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人公的精神,并且能够利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学习的方式,将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合理应用教学设施,通过体育教学的讲解掌握各项体育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3.3 问题学习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在体育教师的辅导下指导学生解决相关的问题,并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展开探索。从整体角度分析,该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比如在课程中体育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某一个司法监狱中发生危机案件的时候,警员对犯罪分子应采取怎样的擒敌战术,并且给予学生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思考,并给出答案,最后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结语:

综上所述,警校体育教学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与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并能够引起社会多个方面的关注,体育教师需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大纲,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为培养合格的警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宝强. 警察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04:172-174

[2]王泉. 警校体育课程建设困惑及制约瓶颈研究[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04:44-46

内容依托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 篇7

一.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及相关理论

内容依托式教学源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加拿大, 它是依托主题或学科内容达到语言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 它“围绕着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或信息来组织教学”。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使学生在运用目的语学习和吸纳新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2007年9月以来, 为了把内容依托式教学理念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 大连外国语学院对基础阶段的英语专业课程进行了系统改革。新增的英/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以及澳新加社会文化、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11门内容依托课程不仅关注相关科目的内容教学, 还注重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综合培养。在过去四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过程中, 许多实证研究已证明, 把技能训练融入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习得效率。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教学品质, 2010年9月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内容依托教学改革拉开了帷幕, 一批文学、语言学的内容依托课程纷纷亮相, 如英语短篇小说、英语长篇小说、英语戏剧、英语散文、英语诗歌、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认知、英语词汇学等。

系统的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建设为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提供了一整套彼此联系、互为补充、循序渐进的“真实语言学习材料”, 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会为他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创造条件。鉴于以往的研究已经充分涉及内容依托教学在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英语语言知识培养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本文将重点阐述在融合“内容·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开发课程潜能, 实现对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内容依托教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言学习不同于程序知识的学习, 它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即“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阶段”。只有通过这三个阶段, 学生才真正达到了学习语言的目的。内容依托式教学通常遵循的认知原则是“脚手架”原则, 即“当第一次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时, 教师会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随着学生掌握知识的逐渐增多, 技能水平的逐渐提高, 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会逐渐减少”。由此可见, 在这种支架式教学中, 教师只是教学的辅助者和指导者, 通过提供脚手架, 促进学生实现其潜在的发展水平。

在内容依托教学中, 为了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目标、认知能力及学习时间问题来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自主学习任务。在课前, 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适量的教材或是课外材料的自主阅读任务, 由学生个人完成篇章的词汇查询与学习、内容归纳与总结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的资料查询等任务。针对其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和困惑, 教师通过课程邮件与学生互动, 及时予以解答和指导。此外, 不同的内容依托课程根据自己学科内容知识可设计出一系列的项目研究题目供学生课下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时, 专题研究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需求来自主选择和设计,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研究热情。

此外,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明白如何自主学习, 传授相关的学习策略也极其重要。正如Crome, Farrar和O’Connor指出的, 自主学习不是“无教师学习”。自主学习的根本关键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过程, 它表现出很强的合作性、项目性和批判性。换言之, 自主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富于挑战的。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 他们就能在实践中应付遇到的各种情况, 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当学生自发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时, 教师要积极关注和给予反馈, 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思辨能力、研究和调查能力、设计和计划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等可迁移能力。

2. 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就是学会思考, 但思辨能力缺乏一直被认为是英语专业的软肋。黄源深教授曾指出外语系师生普遍受“思辨缺席症”的困扰, 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等。而文秋芳等学者运用逻辑推理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虽总体上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 但其思辨能力的发展速度却明显低于其他文科类学生, 这一研究结果也再一次为英语教育鸣响了警钟。

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 内容依托教学具有明显优势。内容依托教学把学科知识作为语言学习的载体,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阐释、分析、理解、应用学科知识的过程, 相对于借助于机械操练掌握语言技能的传统教学, 内容依托教学的语言材料的复杂度要略高, 容易激发学生深入分析的欲望, 也更有利于评价、推理与解释等深层次加工的展开。

在我国的高等学校, 大学生已经接受了12年以上的正规学校教学, 对世界历史、地理、文化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 通过系统开设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也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帮助他们深入分析所学的内容;再次, 内容依托教学的课堂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够在更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完成各种协作活动, 促进学习者由低级心理机能到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相对于自然记忆力和无意识注意等低级心理机能而言, 内容依托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记忆、有意识注意、概念性思维、计划、感知、解决问题等高级心理机能。此外, 通过内容依托课程的任务式教学, 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合所学专题知识、运用语言规律进行创新思维, 表达新的概念。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及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考虑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都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培养。

教学环节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 但课程测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般来说, 对学生而言, 考试就是“指挥棒”。内容依托课程的学业评估内容除了关注内容知识的掌握和语言习得的效率, 还包含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例如, 在内容依托课程测试中通常都有学期论文, 该论文教师会让学生自主选题, 并撰写字数在五百至一千字的论文。教师在对学生论文进行评价时, 不仅关注语言质量, 还要考查学生归纳、总结、分析、比较、阐释和评价方面的能力。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是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 以及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和相互充实的关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意味着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 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特别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及互联网的普及, 当前中国正进入广泛深入的跨文化接触中, 很多跨文化的碰撞也相伴而来。因此, 当前中国对擅长跨文化交际的外语人才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目前, 我国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在量的层面可能并不少, 但在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深刻性上都明显不足, 因此通过学科教学来传授跨文化知识是途径之一。

内容依托教学正是将英语教学融入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 遵循采用真实语言材料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语言材料能够真实反映目的语的文化和社会情况, 也更有利于语言的学习。融合内容·语言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一系列文化课程来帮助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系统地建构自身的文化知识体系。在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以及欧洲文化、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圣经》与文化等课程时,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文化意识”, 即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 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察觉和反省。

此外, 内容依托教学是在交际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语言的习得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中完成, 因此内容依托的英语课堂通过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丰富的学科知识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促进学生与教材、朋辈、师长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互动, 更有利于学生目的语言的习得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总之, 内容依托式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是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 而不是以单纯累积文化知识为目标。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文化意识, 他才会主动地获取并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 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8

一、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模式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相关的内容方法与模式, 这些都是学生在游泳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 下面将进行详述。

1. 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

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首先是教导学生如何在意外落水后积极的采取自救, 在学生自救的过程中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对于学生自救是非常有帮助的,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使得学生熟悉水性。保持较好的平衡感[1]。在游泳教学中如何教导学生自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掌握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以后便可以促使教师有效的教导其余的动作。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的具体内容是身体先滑入水中, 然后身体姿势由仰浮逐渐变为站立, 然后再利用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浮出水面从而来达到呼吸的目的。

2. 平卧技术。

在高校游泳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初学阶段对于平卧状态较难适应, 那么让学生掌握平卧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卧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多种漂浮技术。首先是直体漂浮[2]。直体漂浮就是一个学生屏息直体漂浮, 另外一个学生拉着该学生的手向前, 在这个过程中直体漂浮的学生鼻子应该位于最高位置。在较好完成直体漂浮过后便进行单人练习, 学生在吸气沉底后便蹬底进行漂浮, 而平卧漂浮是最难的, 也是基于直体漂浮和蹬底漂浮技术之上的, 学生要在仰卧漂浮30秒后转体并利用对称式转轮划水动作达到起立的目的。

3. 初学动作应该为反蛙泳。

我国高校在进行游泳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蛙泳或者自由泳开始的, 但是学习这两种游泳技术对于初次学习游泳的学生而言较为困难, 如果初次学习的是蛙泳或者是自由泳的话便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是反蛙泳的话便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游泳成绩。

4. 提升学生的游泳耐力水平。

通常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其重点是提高其爆发力以及其速度, 但是学习游泳的学生并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高校学生学习游泳主要是为了能够在危机时刻自救或者是通过游泳来达到健身的目的。那么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学生的有氧呼吸训练, 通过这种训练便可以使得学生的耐力以及游泳距离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 过度重视安全。

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因为过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执行相应的教学任务, 这种思想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不能过多重视学生的安全性, 因为在游泳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同时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游泳技能。以此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3]。那么教师在进行游泳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保证学生基本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 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2. 学习内容过于简单。

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参照教学大纲进行的, 教学大纲上的内容是非常简单的, 但是高校并没有去改进或者提高教学内容, 这样不少学生在学习完游泳课程之后仍然无法掌握游泳技术。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游泳课程教师积极改进教学内容, 并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提高, 并且完善考核制度, 以每个学生掌握游泳技术为合格标准, 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游泳。

3. 教师对于游泳课程不够重视。

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内容之后便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教学, 学生在学习游泳基础知识之后便进行自由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并不是很高[4]。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更多的加强游泳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基础动作之后反复练习并达到熟练的目的。

三、高校游泳教学模式的创新

1. 创建学习小组。

在进行游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学习模式, 在小组的组建中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术水平, 这样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 而且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更好。

2. 完善教学环境。

在游泳教学过程中对于环境要求较高, 首先高校要具备相应的游泳场地和设施并且还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 游泳池的维护以及正常运行需要较多的资金, 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悉心的管理, 在学生游泳过后有相应的盥洗间来更换衣服。只有不断的完善教学环境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游泳, 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 制定考核标准。

高校游泳考核的标准不仅仅是学生自身能够在危机时刻自救, 而是要使得学生逐步具备互救的能力, 让学生不断养成团队协作的能力, 通过不断熟悉游泳技术让学生在游泳课程中充当救生员的角色。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5]。

虽然高校在不断改进游泳教学的方法, 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 所以还需要高校游泳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易述鲜.高校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03:114-115.

[2]周洪韬.探析高校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J].读书文摘, 2014, 14:66.

[3]梁峰.高校游泳教学内容方法及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 2014, 24:163.

[4]张丹霞, 卢宁瑞.高校游泳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 2012, 05:78-79.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9

一、高校游泳教学的内容探讨

(一) 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

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是以身体的肩关节为中心, 双手做圆周运动进行划水。对称式轮转划水技术可以用来水中自救, 同时可以使游泳者掌握身体平衡, 提高游泳者的游泳技术。因此, 值得游泳初学者进行学习。在对称式转轮划水技术的教学中, 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抱膝浮体和蹬边滑行, 可以从直立漂浮开始教学, 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是使学生由仰浮到站立, 第二点是使学生在水中练习轮转划水, 并且将头部浮出水面进行呼吸。第三点是练习自救姿势。

(二) 熟悉水性练习

在学生初次学习游泳时, 难以使学生直接平卧在水中, 因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熟悉水性的练习。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屏息直立漂浮。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 一个学生在水中做直立漂浮, 另一个学生在旁边进行保护。做直立漂浮的学生可以使鼻子处于最高位置, 以便可以进行自由的呼吸。第二点是蹬底漂浮。教师可以使学生吸气, 之后沉入水底进行漂浮。第三点是平卧漂浮,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 一个学生进行保护, 另一个学生平卧在水面进行轮转划水练习。[1]

(三) 练习泳姿

在练习泳姿的过程中, 仰泳对学生的入门要求相对较低, 因此可以采取仰泳的方式来练习泳姿。在仰泳的练习中, 使学生仰卧在水面, 仰泳的手臂动作和对称式轮转划水相同, 同时腿部的动作也相对对称, 可以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泳姿。

(四) 练习耐力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 往往过多重视体育竞技, 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爆发力和速度, 却忽略了游泳健身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耐力的培养, 要加强学生的有氧呼吸训练, 可以让学生进行长距离的游泳来提高学生的耐力。

二、高校游泳教学的方法探讨

(一) 多媒体演示教学

在游泳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初次学习游泳的学生而言, 往往只能通过模仿来建立思维意识,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视频、图像和文字将游泳技巧生动的显示出来, 可以在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从而增加学生的兴趣。[2]

(二) 分层教学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游泳起始素质不同, 致使其对游泳技术的掌握也各不相同。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有一定游泳基础的学生, 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游泳训练, 在游泳中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 并且要逐渐增加其训练难度;对于缺乏基础, 但是悟性较高的学生, 可以按照教学目标逐步进行训练;对于怕水的学生, 教师要一对一进行指导, 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开导, 以便其可以克服心理障碍。[3]

(三) 示范教学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教学。要加强对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的讲解。首先, 教师要做出规范的示范性动作;其次, 教师要对局部要点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 教师要放慢示范的速度, 将动作分解成若干部分, 使学生可以精确地掌握技术要领。

三、分层教学模式

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 教师可以放弃传统的分班教学模式,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由分班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游泳班分成大、中、小三个级别。大班可以训练具备基础的学生, 强化学生的耐力、速度和爆发力的训练, 学生通过强化练习, 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中班可以训练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并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游泳技术。对于小班的学生而言, 教师可以从头开始教学, 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最终使学生掌握游泳技术。

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班级和教师,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进行因材施教。对于教学效果而言, 要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 不要强制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技术, 教师可以采取动态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喜爱游泳。

四、结语

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 往往过于重视体育竞技, 注重培养学生的速度和爆发力, 却忽略了游泳健身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 高校教师可以合理地认知游泳, 并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以便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洋.游泳教学中“先练后教”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科学, 2014, 11 (01) :101-102.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10

关键词:司法监狱,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强化对司法监狱的管理力度, 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些了监狱体制改革法律法规, 再与现代化布局规划手段以及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 就形成了规范化的司法监狱体制。为达到这一目标, 就必须增加对警察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 考验并提升司法警察在实践中对执行监管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 不断增强他们的实战能力、相关知识、专向技能, 为以后走向相关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警察体育是全国司法警官院校的通修课程,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警察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的教学实践性很强, 是司法警察必修课程之一, 具有法制性、强制性、暴力性的特点。警体主要包括擒拿格斗、查缉战术、警用枪械等课程, 其中擒拿格斗又包括擒拿、拳击、摔法、散打等课程。当前, 社会形势复杂, 犯罪手段不断更新, 对人民警察警体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原来的观念和模式进行警体育的教学已经跟不上形式的需要, 因此, 就必须对司法警察教学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借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1 当前警察体育教学内容简述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1.1 警察体育教学内容

(1) 对警察体能方面的训练, 有田径男子短程跑以及中短跑, 女子短跑以及中短跑、跳远、投掷、400m障碍跑等; (2) 对擒拿技巧的学习, 如常用擒敌16式; (3) 掌握散打技巧, 主要包括对直拳、摆拳、勾拳等拳法的培训, 对侧踢、横踢、正蹬等腿法技巧的训练;对倒功、摔法的讲解;对散打的实战演练等; (4) 学会一些枪械的射击技巧, 在充分认识枪械构造的基础上, 对64式、95式、微冲等枪械的射击要素要掌握, 把握好站立、屈身、卧倒等多种射击方式; (5) 熟悉常用警察器械的使用方法, 如对警用盾牌、警棍等器械应有正确的使用方式。

1.2 警察体育教学所要完善的地方

1.2.1 警察遇袭事件

虽然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绩, 然而近年来司法监狱警察遇袭案件仍有发生。这些案件通常是在犯罪分子长期谋划下, 具有计划紧密、分工细致、手段暴力、方式多样、后果严重、危害极大等特点, 严重威胁着监狱人民警察的生命安全。越狱或者袭警案件的频发会让人们或多或少地对监狱安全提出一些质疑, 促使我们对司法监狱安全防护的深刻反思。因此, 完善当前警察体育教学对袭警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的训练, 对于预防司法监狱突发状况有着重大意义, 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强大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1.2.2 警体教学危机处理

危机具有两个方面等的特性, 即危险因素的潜在性和已发生性。在司法警察体育教学中, 如何对潜在的或者已发生的危机进行妥善处理就变得尤其重要, 例如对监狱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 对意外运行安全事故的有效处理等等。这些危机处理教学内容是警员学会怎样应对司法监狱暴力事件, 像哄监、袭警、越狱、处置案件等。要求警员应该熟练掌握擒拿、格斗、散打等一些制敌技巧, 同时应注重对警盾、警棍等警用器械的正确使用, 更重要的是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对监狱体制的改革, 由原有的室外劳动改造转变为现在的室内改造, 在这种司法监狱监押模式的转变情势下, 如何妥善处理危机事件就成为现在警察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2 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2.1 及时补充并更新对新型警用器械使用

在全面贯彻我国司法机关出台的《监狱人民警察警用装备配备标准 (试行) 》的基础上, 对监狱系统所用枪支器械进行分发。作为监狱警察队伍的预备队, 司法警校应有效把握此等良机, 充分认识监狱体制的发展特征, 强化学生对警械技能的培训力度, 从而增强警员的战斗力以及个人防护能力。

2.2 适当添加武装越野跑的体育科目

为了能够满足现阶段司法监狱系统的需要, 强化对警校警员体能方面的训练, 在新型警用器械分发完毕之后, 就可以适当增加武装越野跑的体育项目。这项科目对学生有以下着装方面的要求:穿着专用越野训练服, 并全面配备胶鞋、腰带、帽子、挎包、水壶和警棍。

2.3 制定合理实用的看押罪犯战术

有效结合公安特警战术队伍的训练模式, 警校学生在充分应用自身警务知识、技能、器械使用技巧的基础上, 使得自身模拟看押罪犯时在有效空间内形成有效战力, 对突发暴力事件进行强制性处理, 提高警员处理司法监狱危机的能力。

2.4 强化在应对监狱危机时心理素质训练力度

如果在看押罪犯过程中发生袭警、哄监、越狱等突发恶性事件, 监狱人民经常冷静的头脑、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应对战术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就会在对罪犯造成威慑的同时, 及时当地消除危机。警员应该能够自行太纵横自身心理状态, 以免因承受危机处理对心理产生较为严重的创伤。

2.5 制定实战方案, 开展危机处理模拟演练

在警察体育教学中, 警官应该综合应用一些典型司法监狱危机处理案件, 编制实战演练方案, 让学生在模拟实战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对其集结快慢速度进行检验, 使得他们能偶熟知任务目标, 强化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能力。

3 警察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警察体育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领域, 在司法监狱体制深化改革形势下, 警察体育教学模式也逐渐摒弃原有的以一般体育教学与军事体育当作主体的旧体系, 采用现在的把满足司法监狱工作具体警体素质要求当做教学重心的新模式, 促使警体教学改革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 在警察体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 仍然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及警察体育领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影响到公安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亟待进一步改革。警察体育教学模式, 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稳定性、优越性和可操作性, 正确地选择应用, 可使教学活动循之有法、行之有据。为了在警察体育教学中实现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人才, 必须改变传统的、只关注学员技术技能的警察体育教学模式, 建立起考虑学员主体需要, 符合学员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警体教学模式。

3.1 程序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警察体育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运动技能的学习阶段, 以擒拿、格斗、散打等技能形成角度来看, 经过合理示范、细致讲解、深入练习以及动作纠正等环节, 达到警察体育教学的效果。在对一些制敌与防身动作技巧进行分阶段训练以及细化学习, 便于警员对动作着手入门, 自行加大对动作技巧的训练程度。

3.2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将警校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 充分利用集体教学以及小组学习的方式, 把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当做主要的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警校实际教学设施, 并经过警官的细心指导、讲解, 使得警校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警用器械使用、危机处理等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借以提升学生的警察体育综合素质。

3.3 问题学习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警官的辅导下, 警校学生为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目标, 在充分利用已掌握知识及专项技能的基础上, 采用自主学习方法, 主动开展意义建构, 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一种有效模式。此模式能充分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 在警察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实际课程当中, 警官向学生先提出问题:在某个司法监狱中发生危机案件时, 警员面对惯用左手 (擅长格斗/携带凶器/主动进攻) 的罪犯, 该如何制定擒敌战术 (枪支威胁/语言劝服/直接拿下) , 让警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思考探究, 给出个性化答案 (学生个体尝试解决问题) , 然后请部分学生进行答案的展示, 其他学生观察思考 (个体展示, 感知动作) , 最后警官点评, 引导得出答案, 这样学生对答案进行正误比较与反思。

4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 警察体育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应引起社会多个方面的关注, 编制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合理的课时安排,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没置, 为适应监狱发展的需要, 使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得到落实, 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员, 更好的为监狱系统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亚楠.司法警察职业体能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 (31) .

[2]易丽萍, 刘志鹏.警察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 (综合版) , 2011 (6) .

[3]黄旭.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的研究——以湖南警察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 2012 (59) .

[4]刘剑明.模块教学方式在警察体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4) .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内容解析;注意问题;重点强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90-02

一、“三步六段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复习新知。

①上节课内容回顾。

②与本节内容相关练习。(读、写、算、答)

2、导入新课:

①引出要研究问题。

②板书课题。

(二)自学——合作

1、自主学习:(5分钟)

①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师重点强调。

②学生按提示自学,真正自己学,可以出声音。

2、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5分钟)

①汇报自学成果(组内呈现自学答案,人人参与,会的汇报,不会的跟大家学习)

②完成一个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分角色朗读,总结规律,填表格等)

(2)全班合作:(10分钟)

①小组推荐发言人在全班汇报(问答、板演、演示等形式)

②重要问题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升华主题,渲染气氛,引发共鸣)。

(三)检测——总结

1、达标检测(15分钟)

三个层次,基础题、变形题、拓展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拓展总结:①回顾自己学会了什么。②师总结教学内容,结课。

二、模式解析及要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设计有效自学提示

1、具体要求:(1)数量3-4个为宜。(2)具针对性和典型性。(3)尽量减少填空、选择等主观性题型,多用思考、圈画方法记录自学成果。(4)自学前首先引导学生认读目标,整体上感知学习任务。

2、举例说明:

语文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找到课文中生字,画,读。(3)找到生字带词在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在句中意思。(4)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语文第二课时:围绕课后训练题或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调整顺序)

(1)思考提出问题,读指定段落,画有关语句。(2)反复读画出的语句,并作批注。(3)思考:文中体现了人物什么品质、情感、哲理、观点等。

数学:(1)题中有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2)提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问题)?(3)怎样去解决?

英语:(1)正确读本课中的单词(或短语),并练习拼写。(2)找出课文中心句,正确流利地读出来。(3)listen and say。

科学:(1)看书中图片,辨别: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2)这些有生命物体哪里能找到?(3)思考:这些有生命物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品社:(1)看书中图或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劳动者?(2)这些劳动者劳动过程什么样?用语言描述一下。(3)假如你是一个劳动者,介绍一下你的工作。

自学,是在老师设计的有效问题提示下,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需小组或同桌参与。培养独立学习能力,需要每节课有意指导,逐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按什么步骤自学,自学后成果随时记录,准备和小组成员交流。

(二)如何指导小组合作

1、小组交流任务:(1)独立自学后,组内陈述想法,其他人倾听,形成小组集体意见。(2)发挥合作意识,完成一个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好的任务。

2、举例说明:

语文:(1)汇报画出语句和词语。(2)交流自己想法以及对主要问题理解。(3)小组合作读文。

数学:(1)汇报自学情况,人人参与,以对纠错。(2)汇总自学成果,形成小组意见,准备全班汇报。

科学:(1)交流自学成果。(2)合作完成一个探究活动。

英语:(1)互读本课短语(或单词),互相纠错,达到准确。(2)组内用中心句做问答练习。(3)分角色读文。

品社:(1)交流自学成果。(2)组内汇总,得出集体意见,准备全班汇报。

3、小组的准备工作

(1)合理分组。

根据成绩、能力,性格,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定出组长,组长可定期轮换。(2)培训组长。

负责组织小组交流、记录小组成果、推荐小组发言,认真负责,以身作则。

(3)培训组员:①服从组长管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踊跃发言。②眼到(看)、心到(想)、手到(记),积极思维,敢于质疑。③认真听取他人答案,形成组内一致答案。

小组合作,不用挨个提问、个别指导,组内可以互帮互学,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组织合作能力,合理运用,可以让课堂事半功倍。

(三)如何指导全班展示汇报

全班合作,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完善认识,产生新想法。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尊重、欣赏共享他人思维方法和成果。

1、展示前准备:

(1)小组合作时,组长做好记录,形成小组答案。(2)推荐小组中心发言人。

2、展示的语言:如:我们组这样认为-------,我们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第二种方法是-------,我们组的看法与--组大致相同,还有补充------

3、展示的过程:

A、小组中心发言人通过问答、板演和演示等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B、交流同意与否,提出质疑。C、不理解的问题和重点题,教师点拨升华。D、教师的任务:

(1)当好导演,启发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学生全面关注,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及时对个人,小组给予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2)采用评价性语言激励学生:如:某小组配合默契,参与积极;某组哪个同学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如何做好达标检测

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学生热闹的上了一节课,学没学会,目标达没达成,全在检测环节体现出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状态,查缺补漏。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习题设计要注意基础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达到当堂达标。

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基础练习。与例题基本一致,强化格式、算理。(语文、英语可安排写字练习)。(2)变形练习。原基础题的变形练习。(读、背、实践活动等)(3)提高练习

将新知的内容拓展,难度和广度的适当提高,但不是超标,如语文的谈感想,小练笔,数学的拓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英语科学品社的口语交际等。

主题模式内容教学法 篇12

笔者前期成果“例谈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逻辑化处理策略”[1]通过案例阐述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逻辑化处理策略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该策略的实施模式和措施进行实践探索,并对策略的内容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视角加以阐释,奠定了策略内容的理论依据.

逻辑化处理策略包括三个策略:逻辑层次显性化、逻辑层次认知化、逻辑层次细腻化.逻辑化处理策略适用的教学内容是广泛的,无论是概念、规律、实验还是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方法,都是可以运用的.如何才能使逻辑层次显性化、认知化和细腻化,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使逻辑层次显性化、认知化和细腻化的模式和措施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实施:(1)以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基础;(2)以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为主线;(3) 以教学内容的逻辑化处理策略为中心;(4)以“问题化”为手段;(5)以学生为主体.概言之,该策略是教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准确定位,逻辑化处理教学内容,以“问题化”为手段,实现知识向学生有效转化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模式如图1.

一、以教师专业知识为基础

2011年,教育部向社会公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从“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对中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要求.[2]《标准》的公布从政策层面表明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知识越丰富、扎实,逻辑化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教师缺乏相应专业知识,逻辑化策略就难以有效实现.在高中阶段,有不少细枝末叶的知识并非每个教师都处置得当.

案例1在高中受力分析时把各力图示的末端集中画于一点上,这一点是什么?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集中画在一点上?首先,明确这一点是表示物体的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所以这一点可以画在物体的任何部位,也可以画在其他空白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认为这个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其次,各力矢量都统一用尾端做作用点,是便于力的运算,由于物体简化为一点,所以各个力的尾端都重合于这一点上.再次,通过设置如下例1,检测学生掌握情况,通过反馈进一步使更多的学生在应用中掌握这一理想化方法.让学生思维经历以上这些逻辑层次,才能真正理解透.

例1用两条细绳把一个镜框悬挂在墙上,把镜框用一点代替,画出在如图2所示的三种挂法中的受力示意图.

案例2关于合运动、分运动的等时性,如果教师理解得足够透彻,就会在谈论过河最短时间问题时,简洁明了地从相对水的分运动角度去思考过河时间,在相对水的分速度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方向变化,对应分位移变化,只有当分速度和分位移方向垂直河岸,分位移最短,所以分运动时间最短.事实上,至少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上,都没有提到过这种方法,都是把相对水的速度再分解成平行河岸和垂直河岸两个分速度,在此基础上讨论最短时间.

案例3对电阻定律适用范围“截面粗细均匀的导体”缺乏变式训练教学层次,致使学生头脑中把“截面”只建构成“圆形”,阻碍了对电阻定律的灵活运用,当他们面对矩形、环形或三角形均匀截面问题时是绝对想不到运用电阻定律的.

可见,教师需要具备清晰的、细腻的、关于细枝末叶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教学.笔者觉得,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关于高中部分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切忌粗枝大叶,天马行空,而要精雕细琢,步步为营,丰满教学逻辑层次.

缺乏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往往对教材中已有的逻辑层次也视而不见.

案例4如人教版新课本必修(1)《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伽利略对运动原因的教学内容已有丰富的逻辑层次,但如果处理不当,该层次体现不出来,学生对伽里略的科学思想方法就没有清晰的感受。笔者教学中显性化处理为如下几个层次:(1)逻辑推理猜想本质. 球沿斜面向下运动时 (简称下坡),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运动时(简称上坡),它的速度减小.那么,当沿水平面运动时,不下也不上,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2)比较事实,产生矛盾.事实上,球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不断减小,与猜想矛盾.(3)坚持猜想,寻找原因.发现摩擦影响.(4)研究摩擦影响规律,理想化推断本质.发现摩擦越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得越远,如果没有摩擦,将一直运动下去,不需力维持.(5) 设计新的理想化实验,进一步充分论证.关于伽利略的新的理想化实验的教学层次:1综合情境,事实呈现.设计了球经过下坡、水平、上坡的组合运动情境,实际现象是球冲到上坡的最高处比下坡时的开始位置低.规律是摩擦越小,小球上坡的高度就越高.2理想化假设,逻辑推断理想实验现象.假设没有摩擦,球上坡就一定冲到开始释放的高度.3理想实验现象的逻辑推演.上坡倾角变小,球要到达开始高度,将运动得更远.4逻辑外推,推断本质.如果倾角变为零,球为了到达开始高度,将沿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而不需力的维持.[1]

案例5在远距离输电教学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新旧知识认知冲突的逻辑层次.当按照,P=UI减少电流,升高电压时,设计了提问:如何实现升高电压,减小电流?不少学生头脑中产生这样的质疑,根据I=U/R,电压升高,电流也增加,怎么会减少呢?

为什么笔者在此教学案例中想到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逻辑层次?首先是教学实践中重视关注学生的疑惑,其次是重视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认识这些疑惑生成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规律上看,人的学习过程会有抑制效应,比如前摄抑制,后摄抑制,这些抑制效应不仅在同一节课时所学的知识之间有相互抑制效应,而且表现在不同课时之间所学知识之间的抑制效应.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看,学生学习新知都是在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同化或顺应两种机制实现.按照这些理论分析以上事例,从心理学规律角度看,初中所学“I=U/R”,会对后面所学新知“闭合电路的现象和远距离输电中通过升高电压来实现减小电流”有抑制作用;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新知是建立在原有基础上,应当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经过顺应机制,才能建立包括新旧知识相融合的新的知识结构,如果缺乏设置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认知逻辑层次,学生势必运用了同化机制,把闭合电路问题简单纳入原有知识结构“欧姆定律(部分)”中,把“升高电压减小电流”简单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和原有的认知“电压升高,电流增大”的新旧知识矛盾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知识,又相对自闭而缺乏交流,即使教了好几个轮回,也难以发现学生认知过程中应有的这些逻辑层次.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感到教师的专业知识对能否有效实现逻辑化处理这个中心具有决定性基础地位.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是准确把握“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学”的基础. 这一基础还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定位水平.定位都有,但准确与否,却和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有重要的关系.如对学科专业知识认识上的局限性,会使教学目标定位错误;而对新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知识的缺乏和受应试理念的感染,导致教学目标越位、错位、缺位等.

二、以准确定位为主线

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必须清楚、具体、可操作.”清晰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3]有效教学必须以准确定位为主线.

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提到,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4]是教学目标制定者———教师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参照一定的标准.如果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参照的标准又不标准,那制定的教学目标就不准确.实际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参照高考标准,一步到位的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包括目标的数量要合理,质量要高.教学目标数量上的合理性关键是受教学时间上的限制,教学目标数量过度,必然会忽略、忽视丰富的教学逻辑层次,致使逻辑化策略成为空谈.质量高低,一方面看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是着眼学生发展还是应试,另一方面要看是否清楚、具体、可行,目标不能假、大、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3]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逻辑化策略实施,比如立足于应试理念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忽略学生的认知需求的逻辑层次,教学过程变成知识点的灌输,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紧凑灌知识抓紧做习题,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好.

影响准确定位的因素主要有:对高考题理解程度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教材理解不透产生的影响;对新课程理解不透产生的影响;学科知识缺乏产生的影响等.这些影响常常使教学目标缺位、越位、错位、求全、一步到位,而目标的这些问题导致教学逻辑层次的模糊化、教师化、粗略化,流于低效教学.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的正确评估,罔顾课时的限制,把学生主观盲目异化为知识的“广口大容器”,想“灌”什么就“灌”什么,想“灌”多少就“灌”多少,想怎么“灌”就怎么“灌”.教学目标求大、求全、求难,要么顾此失彼,无法实现,要么事倍功微,欲速则不达,要么盲目延时,教学进度步履蹒跚.

三、以逻辑化处理教学内容为中心

何谓教学策略?教育专家袁振国先生如是说:“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4]

逻辑化处理策略包括三个策略:逻辑层次显性化;逻辑层次认知化;逻辑层次细腻化.[1]

逻辑层次显性化处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呈现结果(如板书);知识的呈现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方法.知识的呈现结果的逻辑层次也就是知识结构,知识的呈现过程的逻辑层次也就是教学的节奏.逻辑层次显性化处理策略就是教师将这些内容的逻辑层次明确地显示给学生,使他们清晰感知这些逻辑层次,以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1]

逻辑层次认知化就是在呈现逻辑层次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换言之,就是教学的节奏要适合学生认知规律.这一策略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因此,也可称逻辑层次学生化.[1]

逻辑层次细腻化就是将知识的逻辑层次以及知识的认知逻辑层次展现得细致入微、丰满充实,以使学生的认知思维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和透彻理解.[1]

三种逻辑化处理策略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施中往往要互相渗透、综合运用.逻辑化处理策略适用的教学内容是广泛的,无论是概念、规律、实验还是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方法,都是可以运用的有效措施.三种逻辑化处理策略虽然各有侧重,但有共同的核心即关注学生,是教师立足学生立场,实现知识转化的有效策略.[1]

逻辑化策略是实现知识有效转化的有效策略,是中心.是教师创造性处置教学内容的手段.它的运用,使得以学生为主体不再成为空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抓手. 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视角看,显性化,是学生获取、存储学习信息加工的必要信息的有效策略;细腻化,确保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加工信息;认知化,是知识逻辑基于学生最有效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而设计的教学流程,认知化有赖于显性化和细腻化的支撑.

四、以“问题化”为手段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清晰细腻的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层次,即逻辑层次显性化?以逻辑层次“问题化”为重要的手段.例如,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这节课教学中,在提出课题基础上,运用“问题化”手段,引领学生感受并经历“实现实验目标”的思想、原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逻辑层次.

问题1,实现本实验目标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合力的功与速度变化.问题2,先思考如何测量合力的功?分析力:受重力、拉力、支持力和摩擦阻力,如果轨道水平,重力、支持力不做功,需要测摩擦阻力和拉力做的功.问题3,能否通过控制条件使测量更加简便易行呢?气垫导轨,没有摩擦力,只测拉力的功即可.这个主意不错!但我们学校实验室没有气垫导轨!怎么办?平衡摩擦力,使合力等于橡皮筋的力,只需测量橡皮筋力的功即可.问题4,橡皮筋力是变力,如何测量变力的功?倍变法解决.如何实施好此法?尽量控制橡皮筋相同,控制橡皮筋做功开始状态和结束状态相同,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直到弹力为零的过程,各橡皮筋做功相同.问题5,再思考如何测速,有什么疑难?能否更加简便易行?控制从静止开始,使初速为零,这样只需测量做功过程的末速度即可.由于我们平衡了摩擦力,所以,橡皮筋做完功之后,小车做匀速运动,这样,通过测量匀速运动阶段速度即为做功过程的末速度.问题6,请同学们思考预测纸带上点迹间隔的特点会是什么?大家要根据牛顿定律判断运动性质进行预测.实验过程中,纸带上点的间隔应是先不断增加,然后相等,最后可能减小.可见,本实验平衡摩擦力有两大好处.这样,运用设计的“简便和可操作性原则”为统领,以“问题化”为手段,在围绕思考完成实验目标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平衡摩擦力、倍变法等物理思想方法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还要善于运用实验、幽默风趣的语言、谐音、粉笔简图以及物理学史资料故事化等手段创设有趣的物理情景,再把有趣的情景“问题化”.要善于运用“问题化”手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五、以学生为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5]

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了这一点,并据此展开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就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5]

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尽管科学家和教师都掌握学科知识,但二者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化,以便让学生能够理解.”学科知识的心理化,其实就是生本化.[6]

基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准确定位、逻辑化处理、“问题化”手段都是立足学生立场,实现知识向学生转化的有效措施.所以,逻辑化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个教学策略,是真正能够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惠作.例谈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逻辑化处理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8):32-34.

[2]陈建.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学科分析[J].物理教师,2014(2):62-63,66.

[3]汤家合.有效教学需要目标引领——“目标引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探索[J].物理教学,2013(11):6-8.

[4]戴大勇.初探高中物理必修模块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教学策略[J].物理教师,2014(2):8-9,20.

[5]徐斌.物理教学设计中的思维稚化及其应用[J].物理教师,2014(6):8-10.

上一篇:化境下一篇:工程数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