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主义

2024-06-08

联邦主义(精选7篇)

联邦主义 篇1

一、传统财政联邦主义的观点

财政联邦主义认为通过财政分权, 由一组分散化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分工提供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一, 地方政府可以更切实地掌握本地居民的多样化的偏好, 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偏好。由于信息约束的限制, 中央集权政府按照统一标准提供的公共产品很难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偏好, 而地方政府在公共支出决策过程中, 能够根据本地资源状况, 掌握支出项目的真实成本, 提高决策合理性[1];其二, 由地方政府分散化提供公共产品可以提高供给效率。这种优势是通过两种机制实现的, 一是用手投票机制, 即通过选民合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在地方公共产品需求方面, 比中央政府更具信息优势, 而且选举机制本身对政府官员的行为构成了约束和激励, 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最适量的公共产品以满足居民需求[2];二是蒂布特 (Tiebout) 提出的用脚投票机制, 即各个辖区政府提供各不相同的税负和公共产品组合, 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的辖区居住, 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些都是传统财政联邦主义学者提出的观点, 其结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之上的, 包括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存在大量辖区政府、各辖区政府税收体制相同、地方公共产品无外溢性、市场信息完全等, 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支出和税负组合不尽相同, 因而各地居民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支出和税负组合, 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

二、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转型时期, 有自己的国情,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发达国家有着很大差别, 即使财政体制改革也向分权化发展, 其改革阶段面临的问题还是有着自己的特点, 受自己国情的影响和制度的制约。因此, 传统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往往不能对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分权给予合理的解释, 于是, 很多学者提出了与传统财政联邦主义不同的观点, 丰富了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加拿大学者伯德 (Bird) 的研究发现在某些发展中国家, 各级地方政府通常对国家财政十分依赖, 往往容易产生收支赤字并大量举债, 财政分权有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严重问题[3]。

传统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并不能完全套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中国这种正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 许多学者对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形成了所谓“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理论”, 认为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属于“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中国的财政分权同西方的联邦主义相比, 更加注重分权化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 即从制度上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 形成地方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微妙平衡, 也就是说, 中国的财政分权达到了维护市场型联邦主义所追求的效果。相对于改革以前的高度集权体制, 财政“包干制”给地方政府提供了强烈的财政激励, 地方政府必须通过自己的财政努力来实现收支平衡, 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 地方政府开始真正关心地方经济。

但是, 学术界对于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观点也存在不同意见。有学者就认为财政“包干制”的形成, 意味着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属于财政联邦制, 但是, 实际上还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正式从制度上加快了财政联邦制的进程。有学者认为从财政学意义上讲, 中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府层级和地方政府系统, 目前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已经具备了财政联邦主义制度安排的雏形, 不过这种雏形还相当不成熟[4]。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 中国的财政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的财政体制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并提出“事实上的准联邦制”的观点[5]。有学者甚至认为, 中国的财政分权并未形成所谓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 因为中国的财政分权即使有助于经济增长, 但却恶化了各级政府在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 反而导致居民福利的下降[6]。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同样的结论, 他们发现在中国, 财政竞争导致配置在卫生和教育的公共支出减少,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明显恶化了当地居民的福利状况。

三、转型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体制特征[7]

1. 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财政分权。

中国的财政分权是由中央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而推行的分权, 我国的地方政府没有财政制度的立法权限, 对于财政体制的调整, 地方政府只有建议权, 没有决定权。分权的范围、程度都由中央政府根据自身财政状况而调整。财政分权本身具有明显非制度化、不稳定的过渡性特征。这种过渡性特征助长了各级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

一方面, 中央政府首先是规则制定者, 其次才是财政竞争的参与者。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 省级政府与县级政府等上下级政府之间形成了不对称的博弈关系。中央政府根据自身财政状况多次调整财政体制, 缓解财政困境成为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因。“甩包袱”成了上级政府的常用手法, 最终导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财力与事权严重不匹配的现象;另一方面, 作为博弈的另一主体, 下级政府面对上级政府的这种行为, 也会相应的采取软预算约束, 形成倒逼机制, 即他们认为中央政府不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袖手旁观, 因为长期的地方财政赤字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乃至威胁社会稳定, 中央政府只能给予补助。因此, 在正式的财政制度之外还存在大量的非正式的财政关系, 地方政府往往致力于增加游离于正式的财政制度之外的收入, 于是“以费代税”、“乱收费”等非法公共融资现象曾一度十分严重。可见, 中国的财政分权并未出现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所需要的制度条件。

2. 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内的财政分权。

地方政府之间财政竞争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政治竞争的表现形式。因为地方政府官员既面临着潜在的政治精英的替代压力, 也有进一步升迁的激励, 在官员委任制的制度条件下, 获得党的首肯是地方政府官员的首要目标。在目前国内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的大环境下, 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所有地方官员都力图促进本地经济的增长以获得升迁的机会, 因此, 地方官员实际也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他们的个人目标体现为追求地方经济最大化的目标, 为了达到发展地方经济的目标, 必须争取更多的要素, 于是政府间财政竞争就进一步展开。周黎安 (2002) 运用“委托—代理”模型, 对1980—1993年间中国大陆28个省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显示各省的经济绩效与地方官员的升迁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3. 在人口流动受限制条件下的财政分权。

尽管目前户籍管理制度已开始松动, 但是, 中国人口流动仍然受到各种限制, 通过户籍制度制定的歧视性政策仍然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来自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报告显示, 在总共八个方面, 共42种地方保护的形式与手段中, 反馈最多的前五项都是旨在限制劳动要素流动的措施, 分别是“当地政府要求企业招工优先考虑本地户口居民”、“外地职员子女在当地入学成本太高”、“外地职员到当地落户解决户口较难”、“因为政府相应职能不完善, 难以为外地职员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限制技术人员, 特别是重要的技术人员流动。”[8]显然, 户籍制度尽管并不是从表面上限制人口流动, 但是实质上通过对非常住居民的歧视政策大大限制了外来人口的发展, 从而限制了人口的充分流动。

人口流动性受到限制的状况影响和制约着地方政府的行为。首先, 地方政府更重视资本所有者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忽略普通人口的偏好。目前, 各地竞相吸引的是人才和“人财”, 即拥有较多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人, 而不是普通的人口。各地政府一方面出台各种招纳高学历人才的优惠政策, 另一方面却对进城务工人员实行歧视性政策, 使他们无法同城市常住居民一样享受到相同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其次, 解决本地人口就业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四、结论

虽然中国经过财政承包制和分税制改革, 形成了分权化的财政体制, 但是, 尚未具备联邦制国家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机制。因此, 面对转型期中国的特殊国情, 冠以任何形式的“联邦主义”称号, 都难以准确描述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特征。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中国的现实进行深入分析, 构建一个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为研究转型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起到解释现状、规划未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Oates Wallace E.Fiscal Federali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35-45.

[2]Wilson John D.Theories of Tax Competition.National Tax Journal, 1999, Vol.52, no.2:269-304.

[3]Bird R.Intergovernmental Finance and Local Tax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me 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Reformers.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5, Vol.10:277-288.

[4]刘云龙.民主机制与民主财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294-295.

[5]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公共服务供给中各级政府事权财权划分问题研究:下[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26) :2-18.

[6]乔宝云, 等.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6) :37-46.

[7]张恒龙.转型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一个竞争与均等化视角的分析框架[D].上海:上海社科院博士论文, 2006:63-69.

[8]国家经贸委调查组.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报告——非企业抽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18) :34-38.

联邦主义 篇2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以下简称俄共) 党纲中指出:“在苏联及其他一系列国家发生的资本主义的复辟, 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暂时退却。但是, 失败的并非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 而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形式。”[1]早期社会主义, 这是俄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定位。

在俄共看来, 在苏联存在社会主义, 是早期社会主义, 不完全的社会主义, 到最后也是没有定型的社会主义。一批学者持以上的观点, 包括俄罗斯社会主义取向学者协会副主席理查德·科索拉波夫, 俄罗斯左翼学者弗拉基米尔·萨普雷, 哲学教授达维德·焦哈泽, 等等。按照俄共的观点, 恰恰是这样的立场应该成为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的基础。从这个观点出发必须划分形式主义的社会化和现实的社会化。法律设定公有制、没收剥削者财产、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国有化仅仅是形式社会化。理查德·科索拉波夫指出:“从自己经济内容的观点‘流放地主和俄罗斯资本家’意味着, 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形式上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实际的社会化要求经过法律设定, 还要具备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技术装备水平。是在实际社会化的情况下, 才可以谈建设发达社会主义 (将逐渐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 。众所周知, 在苏联这一理论观点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得到承认, 特别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因此,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在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 为向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过渡, 必须具备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

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大学学者的倡议, 2003年3月, 在莫斯科市举办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科学实践研讨会。120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 其中包括4位院士、26位教授、40位博士。大会认为, 在苏联存在过的社会制度, 可以被评定为“早期社会主义”。它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尽管这些特征还没有获得充分发展, 有的时候还被变形。[3]

二、苏联早期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俄共突出强调, 这里谈及的基本特征, 不是杜撰、抽象的特征, 而是现实社会主义的特征, 是在苏联真正存在过的、早期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空谈“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体系”,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经验的漠视。俄共认为, 斯大林在自己的著作中有关划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论遗产, 为认清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提供给了帮助。在1930年联共 (布) 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 斯大林总结了苏联存在的社会主义的六个特征:[4]P280-281

1.“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已经被推翻而代之以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的政权。”俄共认为, 这一论述的实质在于, 社会主义条件下, 苏联是依靠所有劳动群众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即土地和工厂等已经从资本家那里夺取过来并转为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所有。”俄共认为这一论述的核心思想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

3.“生产的发展所服从的不是竞争和保证资本主义利润的原则, 而是计划领导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原则。”俄共认为从这一论述中可见,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开展经济建设的计划性。

4.“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为了保证剥削阶级及其为数众多的寄生仆役发财致富, 而是为了不断提高工农的物质生活和扩大城乡社会主义生产。”在俄共看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分配如同生产一样, 具有社会性质, 这样可以为了劳动人民的利益解决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应该说, 对于社会主义而言这一特征是最具特色的。

5.“劳动者的物质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劳动者的需求 (购买力) 的不断增长既然是扩大生产的日益增长的源泉, 因而也就保证劳动者免遭生产过剩的危机, 免受失业增长和贫困的痛苦。”到了1952年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进行了表述:“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 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5]p598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最高目的———社会福利。

6.经过分析, 斯大林得出一个结论:“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是国家的主人, 他们不是为资本家而是为自己劳动人民做工的。”在这里可以重新看到社会主义的人道本质, 社会主义将为社会工作, 继而是为自己工作, 消灭人对人的剥削。

在俄共看来, 斯大林给出了评价社会主义形态的基本和通用参数, 这六个基本特征既适用于在苏联存在过的早期社会主义, 也适合于今后要建设的更为发达的社会主义。俄共依据以上特征对社会主义做了一个定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政治基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起领导作用的劳动群众政权。社会主义是消灭人剥削人、为了提高人民福利和每一个社会成员全面发展而合理发展的社会制度。”[6]

三、苏联早期社会主义的障碍

早期社会主义概念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维克多·瓦秀林最先提出的。在他看来, 其理论意义可以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法国革命进行类比。早期社会主义在自己发展的某个阶段都具有“跑步向前”的特点, 经济基础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上层建筑。

苏联社会主义, 作为社会主义的早期形式, 具有明显的特点: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这样的国家取得胜利, 即在这个国家四面受敌、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情况下, 应该在压缩的时间内、以急速方式建设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夺取最大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超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需求。因此, 尽管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要求出现充分准备的、十足的公有化, 但还是尝试实施这样的公有化。在早期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目标, 实现得不是最好。在这一阶段只能这样, 也是必须的, 因为取决于现实社会条件。

2010年1月30日, 在莫斯科市召开了俄罗斯劳动集体第一次全国性代表大会。俄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弗拉基米尔·卡申在题为《在俄罗斯劳动人民团结中挽救俄罗斯》的发言中, 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在卡申看来,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面临着三方面难以摆脱的障碍:一是苏联的起跑线非常不好, 沙皇俄国在经济上是落后的国家, 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经历过300至40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是苏联总是有敌人———资源富饶、人口稠密的西方国家。苏联被迫将自己70%的资源用到实现与美国、西欧在军事和政治平等上。三是苏联国家的大部分, 实际上是整个俄罗斯都分布在严寒的大陆气候带, 在这里生存成本高于美国和西欧2~3倍。所有这些引发了在苏联对消费的限制, 成为苏联赤字的一个原因。在他看来, 这些因素直到现在也没有“消失”, 大概永远也不能消失。[7]

简言之, 俄共认为, 早期社会主义 (“早期”并不意味着“不合时宜”) 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 在优越资本主义世界力量的情况下, 早期社会主义产生。第二, 早期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不是建立在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 这也就决定了其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参考文献

[1]Программа КПРФ[EB/OL].http://kprf.ru/2011-07-10

[2]Размышления о сущности социализма[EB/OL].http://www.kprf-kaluga.ru/2009-11-16

[3]Конференция по проблемам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теории социализма[EB/OL].http://kprf.ru/2003-03-31

[4]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5]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6]Размышления о сущности социализма[EB/OL].http://www.kprf-kaluga.ru/2009-11-16

联邦主义 篇3

在制定宪法时, 联邦党人的思想和观点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判断——人不是天使, 即人性恶始终存在。“如果人都是天使, 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 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 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 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这句美国政治哲学史上的名言被后人反复的引用, 体现了政府控制观点的基本精神, 政府既要控制人民, 又要能被人民控制。而普布利乌斯们并不相信良好的动机可以管理好政府以及被统治者, 他们更愿意相信通过制度的设计来实现的管理, 让不同的利益之间相互监督, 也就是“使各人的私人利益可以成为公众权利的保护者”, “用相反和敌对的关心来补足较好动机的缺陷”。有别于中国良民政治的理念, 运用逆向思维的独特创意。防止专制最终还是要依赖政府官员利益和本质的野心的彼此抵消。这种理念不是希望人人圣贤, 从源头就实现良好的动机, 而是修渠引水将各种不良动机引导合适的地方, 相互牵制融合实现良好的效果。“虽然作者仍和像洛克那样的社会契约论者一样认为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在于‘人民的同意’, 但他又和孟德斯鸠一样保持了古典政治哲学对‘人民’或‘民众’的基本看法, 认为他们更容易受激情和欲望的摆布, 而非听从理性的指挥, 因此他们自身不适于做决议, 最好是由他们通过代议制选举代表来替他们做决议。”因此, 人性之恶也引出了联邦党人的精英政治观, 引出了后来的代议制。

但是联邦党人笔下的人性论也不完全是人性之恶, 也有对于人性中公正、善良的一面的信赖和肯定, “正如人类有某种程度的堕落, 因而需要对它持某种程度的慎重和不信任的态度一样, 人性中还有某些其它品质是值得予以尊重和信任的”, 而且在普布利乌斯看来, 他们所构想的共和政体绝不是不需要善良的人性, 而是在最初就需要有贤德之人在位, 带领政府追求正义的目标。可见, 作者们还是对善良、美德、自由的精神的充满肯定, 认为良好政体的运转必须依靠制度与美德并驾齐驱。

二、控制党争的理论

麦迪逊认为“党争就是一些公民, 不论是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 团结在一起, 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 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 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的和集体利益。消除党争危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消除其原因, 另一种是控制其影响。”在党争的原因方面, 麦迪逊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 概括起来讲就是党争源于人性和财富, 要想消除党争的原因, 要么消除其存在所必不可少的自由, 要么给予每个公民同样的情感、利益;但是这样又会发现前者会消除掉现代政治生活的基础, 后者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结果是消除党争的原因这一办法行不通。所以要避免党争, 只有控制其结果, 因势利导。因此, 联邦党人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政治系统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党争的影响, 并最大程度的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国家的稳定。

其实马基雅维利对于党争源于人性不可消除这一观点早有论述, 只是“相对于麦迪逊的理性分析, 马基雅维里则更富有革命家的浪漫色彩, 他紧紧围绕着创建共和国的目标, 提出解决派系纷争的方法, 具有罗马共和国扩张的战时特征……他认为, 解决纷争的关键因素是立法者能够把握时机, 引入一种宪政机制, 以制衡贵族和平民的非分要求。”可见, 马基雅维利设想的是利用纷争所带来的扩张力量, 突破地域局限, 对外进行扩张, 以创建一个新的国家。虽然麦迪逊的目的只是维护共和国的稳定, 但是他的确从马基雅维利那里获得了灵感, 即对党争加以引导为共和国所利用;因为在党派斗争中想要获得胜利, 想要让事情朝着自己政党期望的方向发展往往需要公众的认可, 也就是说获得胜利的政党意见往往是民意的体现。反过来说, 公众民意的实现背后往往离不开政党政治的推动, 这种良性的关系也就奠定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合宪性思想基础。

三、混合政体理论

“假如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体, 它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 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对外力量, 那么很可能, 人类早已永远生活在一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我说的就是联邦共和国”, 在这里汉密尔顿很明确的指出他们所设计的联邦共和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共和国, 而是一种混合政体。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曾主张采用混合政体, 即糅合君主、贵族、民主三种正常政体, 目的就是集各家之所长, 让各种政体的优势得以在一个共同体上充分发挥;调众口之难调, 让国家共同体中所有人、所有阶层共享政治权力, 以使政治共同体能够获得稳定的秩序而得以保存。这种混合政体的思想在整个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始终存在, 经历了柏拉图、波利比、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 混合政体的思想不断发展。这些思想家关于混合政体的论述虽然各有侧重, 但是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那就是君主制的中心的地位。为什么他们都对君主制情有独钟, 最直观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当阶级社会中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时, 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至高无上的强权来做出判断, 或者说这是基于残酷的自然法则, 人们往往从内心里会服从于精英的统治者。

联邦党人所描绘的共和政体, 实际上是对传统观念上共和政府的调整和矫正, 虽然也是一种糅合了民主、贵族、君主三种因素的混合政体, 但与以往的混和政体理论不同的是, 三项因素中民主居于理论上的最重要的地位, 因为这符合是近代政治文明的共识, 而实际上普布利乌斯最依赖的因素却是君主。正因为反联邦党人一贯坚持纯粹的民主, 而联邦党人的制度设计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却是君主因素所体现出的中央集权, 这就使联邦党人被反联邦党人扣上了搞封建专制、摒弃民主的帽子。尽管联邦党人因此饱受争议, 但不可否认那些巧妙的制度设计大多数都是体现的集权与效率, 为改良共和政体做出最大贡献的恰恰是那些君主与贵族制度的因素。

四、结语

充分的借鉴和利用前人的理论, 并结合美国实际与国际上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经验, 再加上联邦党人独特的创造力, 以人性论、控制党争理论、混合政体理论为核心的政治理论得以确立, 为联邦党人设计并实施联邦共和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摘要: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的共和政体, 联邦党人的这一体制构想绝对是政治文明史上一大创举, 但是我们在赞叹其理论独创性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其中许多似曾相识的地方。任何伟大的政治发明都是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 普布利乌斯也不例外, 他们同样从前代思想家那里汲取了重要的营养, 并加之自己的独特创造, 为联邦共和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联邦共和制,人性论,党争,混合政体

参考文献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 著.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 在汉, 舒逊, 译.商务印书馆, 2012.

[2]刘晨光.美国共和政制:形式与目的的统——重读《联邦党人文集》[J].政法论坛, 2011 (6) .

联邦宪法何以青春常驻 篇4

一、联邦宪法概述

美国一直沿用至今的基本大法——联邦宪法, 是在第一部联邦宪法软弱无力的背景下呼吁宪制权来进行订制。当时美国人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划分主权不仅能够使组成联邦的各州继续关心与管理本州繁荣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 而且又能使联邦所代表的全国政府仍然是一个整体并发挥满足全国性需要的作用。因此, 他们选取一个折中的办法, “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 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进而, 他们设立了一个在两种互相竞争的政府之间维护联邦宪法规定的分权的最高法院, 就是联邦最高法院。

联邦宪法授予联邦政府“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与货币价值有关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在各州可能危及联邦安全时, 有权干预各州内部事务;为使联邦政府能清偿其所负担债务, 而赋予之以不受限制的征税权。”联邦宪法的分权制度明确体现中央政府集权的原则, 目的在于汲取此前联邦政府在各州追求独立主权情况下软弱无能的教训, 防止各州对中央集权的侵害。同时, 联邦宪法确立人民主权基本原则与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宪法最大的贡献在于确立联邦制, 并按照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创立政府机制。在保证联邦权高于州权的同时, 允许各州保有主权与独立。联邦宪法内容上的种种规定表明, 各州因共同利益所形成的共同精神纽带使联邦制成为可聚集各州力量来共同抵御外敌的有利于人类安定地繁衍生息的强大组织形式, 为新大陆的英裔新移民提供现实与心理上的安抚。

二、联邦宪法护航民主制

英裔美国人努力挣脱欧洲宗主国牵制的血腥革命历史, 使其国民异常珍视人民主权民主国度。美国公民对现行联邦宪法表示巨大信任, 以爱国者的情怀尊重之。联邦宪法确立的人民主权基本原则与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通过聚集各州力量共同创建适合人类繁荣发展的环境、机制与条件。一个新国度寻求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维护国家安全, 给予安全、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因而, 联邦宪法通过确立人民主权基本原则与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来维护民主政体在新大陆的生根发芽, 其实质在于为人民自治民主制度在美国的生存与发展起到护航作用, 符合美国公民的渴求。

托克维尔高呼联邦宪法是优秀的成果, 联邦宪法之所以优于各州宪法, 较之时间优势而言, 更重要的是立法者品格。联邦的立法者们是当时新大陆最精明、最高尚的人物, 他们才德兼备而且崇尚自由, 富有爱国心。他们对自由的热爱反映在联邦宪法上, 有利于维护新大陆民主制度稳定发展。当时各州政府的立法权逐渐向选举团的意志靠拢, 州政府的其他权力不断向立法权倾斜, 而联邦宪法施行之后却能有效减弱此状况对民主制度的侵害。联邦宪法这种特殊的优越性有利于巩固新大陆的民主制度, 满足美国人民自治的渴求。经过两百多年时间验证, 联邦宪法果能适应民主政体, 一直保持着不衰的青春活力。

三、自主的优点

美国公民之所以对民主制度充满热情, 除了清教徒血雨腥风的解放历史外, 从理论上讲, 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 自主较之于专制、寡头, 具有一定优势。民主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 是一种人民自治制度。自主是自治作为道德理想时的称谓, 自主不是因为民主而产生、非在民主之后的结果, 在社会生活中, 自主就是民主。

从法律来源上看, 自主与专制或寡头政体 (他治) 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公民对法的信念和态度以及由此而生的遵守法律的动机不同。自主社会的法律来源具有社会内在性, 法由社会公民制定, 法是公民的仆人, 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实际上是服从自己的意志。专制或寡头政体的法律来源是外在的, 法体现极少数个别人员的利益, 公民作为臣民接受法律具有被动性, 法是公民的主人, 公民遵守法律意味着服从他人意志。

从社会目标的来源分析, 自主与他治制度存在本质区别。公民自主的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选定社会目标, 公民处于主体地位, 社会目标及其实施手段均由社会内部产生。而在他治的社会中, 无论是专制的还是寡头的, 社会目标都强加于公民头上, 统治者与公民之间属于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公民必须尊崇上级统治权威, 全社会的目标与施行手段具有外部强加性。

自主与他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个体发展持截然相反的观点。政治社会中民主的合理性在于承认社会成员尊严的普遍价值, 民主以其社会成员的理性作为前提, 鼓励通过教育支持全体社会成员发展智力。而在等级统治制度下, 每个单位 (除了最上级以外) 的每个人或者每个团体的存在价值都是为了完成上级分派的目标来为最上级提供服务。自主社会的成员以公民身份管理社会事务, 社会寻求的福利由公民决定, 全社会要求公正地对待人类的理性, 是一个充满人性的社会。在专制或者寡头的社会中, 社会成员作为统治者的臣民提供服务, 臣民的尊严无从谈起, 统治者决定福利追求的方式和内容。与专制或者寡头相比, 民主社会更能增加公民忠诚的深度、合理性以及产生这种真诚的肯定性。民主社会的事业是全社会成员的事业, 每个公民自觉自愿服从民主社会法律, 支持民主社会最高目标, 对民主社会保持高度忠诚, 但在他治的社会中却难以找到这样强有力的理由。

四、民主政体与自然法

从最一般意义上讲, 法是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因此, 法即是本质规律, 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古代西方早已赋予自然法一种实质性、永恒不变的正义。古典作家西塞罗提出以正义和理性为基础的自然法观:“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 它与自然和谐一致, 它散播至所有的人, 且亘古不变、万世长存。”洛克论述自然法, “几乎完全融入个人的自然权利之中, 融入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中”, 他看重保护个人生命、自由、财产的自然权利, 而且把这些权利潜含于社会的基本秩序之中。布莱克斯通认为, “自然自由”是“我们生来固有的权利”。他将“自然自由”定义为“除自然法之外, 人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采取他认为适当的行为的能力。”

概括来讲, 在西方学者看来, 自然法具体表现为正义、理性和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平等、自由的自然权利。与专制、寡头政体较量, 以人民自治为基的民主制度似乎更接近自然法内涵, 更符合人类发展进程的内在规律。“自由是实行民主的条件, 平等是民主合理性的关键, 博爱是任何民主存在的前提。”进行人民自治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确保公民的自由权利。民主之所以相对合理, 是因为政治权力在政治社会中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配给, 倘若没有充分理由要区别对待公民身份, 则须认同他们享有同等待遇, 让他们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前景发挥主动能动性。由此看来, 民主制似乎是一种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政体, 但从理论上讲, 即便全由自私自利的坏人所组成的社会, 民主仍然可行, 只要他们自愿参与到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即可。民主既能使为善的人又能让行恶的人安分生活, 即民主可存在于善的社会又可适用于恶的社会, 民主仅具中立价值, 并无褒贬之义。

五、结语

联邦宪法开篇首句“我们合众国人民, 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 树立正义, 保障国内安宁, 提供共同防务, 促进公共福利, 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 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及1791年通过的前十条修正案 (后称“权利法案”) 等法律条文均表明联邦宪法对美国民主制度起护航作用, 本质上适应美国人民主权的民主政体需要。因此, 联邦宪法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一项重大突破, 奠定英裔美国社会未来政治制度基础。与专制或寡头统治的他治政体相比, 民主制度似乎更能符合自然法要求, 更能遵循社会发展本质规律。联邦宪法作为美国基本大法, 以正义、自然权利的自然法为基础, 涵盖自然法对人定法的根本要求, 因而得以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被尊崇不已。

摘要:联邦宪法作为美国根本大法符合自然法对人定法的根本要求。联邦宪法对美国民主制度起到护航作用, 适应民主政体需要。民主制度较之于专制或寡头统治的他治政体, 更能接近自然法内涵, 符合社会发展本质规律。因此, 联邦宪法作为美国最高的实在法蕴含自然法精神, 这也是美国公民尊崇之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联邦宪法,民主制,自主,自然法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著, 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2][美]爱德华·S·考文著, 强世功译:《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 三联书店, 1996年。

[3][美]科恩著, 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 商务印书馆, 1988年。

[4][法]托克维尔著。周炽湛、曾晓阳译:《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联邦快递的紫色文化 篇5

P-S-P经营理念

联邦快递创始人弗雷德·史密斯不止一次宣称:“正是联邦快递人———联邦快递的全体员工造就了公司的辉煌业绩。联邦快递常自豪于它的“紫色血液”, 因为公司的管理者91%都是内部提升, 配合“内部提升”实施的是公司在员工成长上的不断投入, 这些做法都源自公司P-S-P经营理念。所谓P-S-P, 即“员工 (People) 、服务 (Service) 、利润 (Profit) ”。其内涵是:公司关心自己的员工,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工作中给予员工最大的支持与帮助, 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这样员工就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而满意度高的客户就能带给公司更多的业务, 从而给公司带来效益。这份效益又惠及员工,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公司内所有活动都以此经营哲学为基础。其次, Fed Ex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促使价值观深入人心。Fed Ex在组织里、在团队中塑造一种平等的理念, 一般企业总是老总“出风头”, 而Fed Ex在美国上市时出席的不仅有总裁还有速递员。正如Fed Ex中国一位高管所说:“公司是很公平的, 不会有什么歧视, 只要你有能力, 就可以做到很高的位置。”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公司帮助员工不断发展, 并着力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鼓励团队合作, 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公司上到高层, 下到底层速递员, 无不以创新来满足顾客的要求作为工作第一要务, 也只有拥有这样的员工, 公司才能不断发展, 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联邦快递人会如此忠于职守?为什么他们能够坚持“纯粹、积极而无私的态度”去投递每一份包裹?就在于以人为本的紫色文化, 使得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毫无疑问, 创始人史密斯是高瞻远瞩的卓越领导者。在他的感召下, 员工们超额完成了职责规定的任务。公司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 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营方式。员工每日心系公司的发展, 因为他们坚信自己在创造。随着公司不断扩展自己的客户群, 员工看到在路上跑着更多自己公司的汽车, 在空中飞行着更多自己公司的飞机, 更多的包裹经过自己公司的系统, 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在联邦快递, 他们一直采取着一种内部晋升机制, 能够保证超过90%的晋升机会留给合适的内部员工。很多人都是从分拣中心或者速递员做起, 直至做到管理层、工程师、销售经理等职位。事实上, 联邦快递很多的高层领导都是从第一线做起的。前亚太区总裁在联邦快递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包裹分拣。此外, 联邦快递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安全的环境, 这种环境鼓励员工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同时保证管理者能够认真对待这些想法。管理者不仅要聆听员工的想法, 还要积极地引导员工发言, 特别是一些直接影响员工和客户的迫切问题。公司的政策和业绩审核标准也鼓励这种做法。

以人为本的紫色文化, 还体现在对员工的激励上。在联邦快递, 接近50%的支出用于员工的薪酬及福利。员工报酬的确定在于认同个人的努力、刺激新的构想、鼓励出色的表现及推广团队的合作。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员工的整体报酬中反映出来。Fed Ex的团队激励机制包括三个方面:整体报酬、名誉奖励、发展计划;整体报酬可以看作保健因素, 名誉奖励和发展计划可以看作激励因素。整体报酬综合了薪金计划、福利计划及优质工作/生活计划。具体包括加薪、奖励性酬金、进修资助、有薪休假及假期、医疗保险、生命及意外身亡保险、优惠价托运、机票折扣优惠、后备机票等。Fed Ex经常让员工与客户对工作进行评价, 并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 通过设奖来表彰成绩卓越的团队成员, 主要奖项包括:祖鲁奖或勇士奖:奖励超出标准的卓越表现。开拓奖:给每日与客户接触、给公司带来新客户的员工以额外奖金。最佳业绩奖:对员工的贡献超出公司目标的团队以一笔现金。金鹰奖:奖给客户和公司管理层提名表彰的员工。超级明星奖:这是公司的最佳工作表现奖, 相当于受奖人薪水2%~3%的支票。作为一家跨国公司, Fed Ex尊重多元化的文化并鼓励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 相应地提供给员工一系列的发展计划, 如:雇员内部晋升政策, 是指公司内的空缺以内部雇员为优先考虑人选;黄金计划, 这是一项内部的管理发展计划, 包括成长、机会、领导及发展计划。

公司紫色文化中的另一个要素是员工所具备的合作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功能交叉的团队能够完成如此之多、如此之好的工作。这种方式能够开拓和制订出一些精彩的解决方案, 而解决方案往往又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航空快递业务的最大特点在于业务流程环环相扣, 区域跨度大, 时间连续 (有些环节不分昼夜) 且紧迫, 用Fed Ex员工的话说就是:与时间作斗争, 而且要求准确无误。在Fed Ex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上, 存在着成千上万个团队, 如负责销售的Sales团队、负责收派件的Courier团队、负责分检的Service agent团队、负责客户服务的800团队、负责调度的Dispatch团队, 以及负责技术的团队和负责航空运输的团队等等, 客户的包裹就像接力棒一样在这些团队的手里快速传递着, 某个环节出现失误, 都将给后续工序造成连锁并且是成倍增加的压力, 甚至可能给客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 Fed Ex的业务决不是某个员工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 需要若干成员组成的团队以及由若干个小团队组成的更大的团队共同完成, 这就需要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并努力追求1+1>2的团队合作效果。

培训把每一个员工染成紫色

在以人为本的紫色文化影响下, Fed Ex非常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 并为此建立了一整套“培训—选拔—角色转换”机制。每一个岗位都有一个培训计划;对于新人, 公司不仅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 还会对他们进行管理的培训、怎样做人的培训, 如怎样跟人家沟通, 让员工清楚公司文化怎样, 自己未来的发展怎样, 在公司里做得成功是怎样。可以说, 参加培训是员工在Fed Ex能够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特别是随着培训课程级别的升高, 意味着公司对你的信任与期望在提高, 加上培训课程确实能让员工学到真正的技能与知识, 因此, 培训备受员工欢迎。

培训课程设计很细致全面, 每个岗位都有一个培训计划, 比如分检员上岗前要经过最基础的速递课程培训、Fed Ex内网COSMOS系统培训、清关代理课程培训以及必要的实习, 每项培训都要经过考核并记录在案, 如果不合格且差距太远有可能面临不能上岗的局面, 无论你在面试时表现多么出色。比如COSMOS系统是一套全英文、全球联网的内部网络, 是员工开展工作的基础工具, 加上系统庞大且里面有许多Fed Ex个性化的语言, 如果不能适应和运用自如, 无论你对物流业对快递业多么熟悉, 都很难胜任Fed Ex的最基本的工作岗位, 更不用说管理岗位, 因此, 培训还起到了筛选的作用。另外, 为了增加团队成员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Fed Ex非常重视内部的公开选拔, 这给员工提供了一个角色转换的良好机会。人力资源部每周都在内部网站上更新最新的职位空缺, 其中包括一些管理性的领导岗位, 只要你有实力、有信心, 就可以去竞聘一把, 甚至可能与你的顶头上司同场竞技, 员工在内部的岗位变换与在部门间的成功流动是正常的事情, 这被视为你又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 又能胜任新的岗位而被广泛认可。

与员工无障碍沟通

公司用紫色文化制造紫色血液的另一条路径是各层面的无障碍沟通。高效的沟通不但能使上情下达, 下情上知, 而且能充分发挥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并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因此, 许多公司都希望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Fed Ex的SFA (Survey Feedback Action) , 具有借鉴意义。SFA需要员工与他们的主管共同参与。它遵循的法则其实就是它字面所代表的含义:“S”-Survey, 意即调查;“F”-Feedback, 意即反馈;“A”-Action, 意即实行的步骤。通过SFA的各个步骤, 员工与主管之间能够更好地彼此了解和沟通,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从而找到好办法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调查。SFA调查问卷由25个问题组成,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直接主管的意见;组织内部的上下交流是否畅通;对公司管理文化的看法;对薪酬福利是否满意;对工作环境和规章制度是否满意等。这套标准问题从实行之初至今, 始终如一。参与调查员工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 调查结果统计出来之后, 交给每个工作团队的主管。“问卷试图从公司每位员工那儿了解到公司管理好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它一则可以让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了解到自己下属员工所了解到的问题;二则也是监督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一个好工具。”接下来就是意见的反馈和交流。各个工作团队会对调查结果展开小组讨论, 主管与团队成员都要参加。讨论会提供了一个让主管和他们的员工面对面交流的绝佳机会, 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Fed Ex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讨论会的目的, 就是让参与实际工作的每个人自己去发现问题, 检查出现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并且共同协作解决它。”最后, 就要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了。这也是SFA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讨论会上产生一个“实行计划”, 这是一份简单明了的讨论结果与改进意见的总结。对于工作团队的成员来说, 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后, 更为重要的就是采取实际行动去执行并解决问题。每个员工都必须身体力行。

高炮营作战仿真联邦设计 篇6

某高炮营保卫某点状目标, 与敌空袭目标对抗, 敌出动飞机3架, 高炮营下辖3个高炮连、一部某型预警雷达, 空袭目标携带空对地导弹和普通航弹对高炮连阵地和保卫目标进攻, 高炮营适时对空袭目标进行抗击。

2 联邦结构设计

结合实际, 我们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联邦成员。

3 想定及作战流程

3.1 作战流程

作战流程如上图所示。

3.2 作战想定

(1) 刚开始时, 作战飞机距营指挥所正东方120km处, 作战飞机升空后朝正西方向飞行, 高度恒定, 速度不变, 3架敌机每隔一定 (假定为15s) 时间依次起飞。

(2) 被保护的目标是高炮营阵地的中心, 在整个阶段, 警戒雷达一直处于开机状态。

(3) 当敌机距阵地中心100km处时, 警戒雷达开始发现目标, 敌机距阵地中心80km处时, 营指下达指挥所一等命令;敌机距阵地中心60km处时, 营指下达部队一等命令, 高炮连上报部队一等好;敌机距阵地中心30km处时, 营指下达火力分配命令:一连打击一批次, 二连打击二批次, 三连打击三批次;当敌机距阵地中心7km处时, 进入高炮营射击范围, 此时高炮连根据命令打击各自目标;当敌机被全部击落或者敌机飞离阵地中心20km处时, 营指下达部队二等命令, 高炮连上报部队二等好。

(4) 警戒雷达发现目标概率:敌机距阵地中心80km—100km时概率为40%, 70km—80km时概率为60%, 60km—70km时概率为80%, 60km以内发现概率为95%。

(5) 警戒雷达对敌机的编批:根据发现时间的早晚进行编批, 共编三批。

(6) 敌机使用空对地导弹进行打击, 当敌机距阵地中心20km处时, 敌机开始攻击点状目标和警戒雷达, 攻击点状目标概率为80%, 攻击警戒雷达概率为20%;当高炮连开始对敌机抗击时, 敌机则攻击高炮连和营指, 攻击高炮连概率为20%, 攻击营指概率为30%。

(7) 关于毁伤概率。高炮连发射高炮一次对敌机的毁伤概率为5%, 中间间隔20s才可进行下次发射;敌机对打击目标的毁伤概率为30%, 中间间隔10s才可进行下次打击。

(8)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 如果敌机被成功击落, 则该敌机对象退出仿真;如果某个高炮连被敌机摧毁, 则该高炮连退出仿真;如果营指挥所或是点状目标被敌机摧毁, 则此次仿真结束, 所有成员退出该仿真。

4 联邦成员设计

我们共设计了9个仿真类, 它们之间的派生关系如下图:

其中:

实体基类 (BaseEntity) 中属性如下:

状态Status:int{值为1为正常, 值为2为受伤, 值为3为被毁};

高炮连类 (Company) 中属性如下:

战备状态CombatStatus:int{值为1为部队一等, 值为2为部队二等};

营指挥所类 (CampCommand) 中属性如下:

战备状态CombatStatus:int{值为1为指挥所一等, 值为2为指挥所二等}。

5 交互类设计

我们设计了如下几个交互类:

(1) 武器射击交互类:WeaponFire

其中, 武器类型 (WeaponType) 中:int{值为0为无, 值为1为高炮射击, 值为2为空地导弹射击}

(2) 武器爆炸交互类:WeaponBlast

其中, 武器类型 (WeaponType) 中:int{值为0为无, 值为1为高炮爆炸, 值为2为空地导弹爆炸}

(3) 通信交互类:Communication

其中, 通信类型CommuType中:int{值为1为火力分配, 值为2为命令, 值为3为回复, 值为4为空情}

命令类型OrderType中:int{值为1为部队一等, 值为2为部队二等, 值为3为指挥所一等, 值4为指挥所二等}

回复类型ResponseType中:int{值为1为部队一等好, 值为2为部队二等好, 值为3为指挥所一等好, 值4为指挥所二等好}

6 数据公布订购设计

各个SOM的公布/订购关系表如表2。

参考文献

[1]周彦.HLA仿真程序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联邦快递的晋升加试题 篇7

两个人各有千秋。论吃苦耐劳, 约翰和彼得都是公司出了名的金刚;论业绩, 他们难分上下;论人品, 一个聪明, 一个踏实。这可难为了市场部总监。最终, 人力资源部总监建议, 鉴于他们的特殊情况, 本次晋升考核加试一道题——题目是登山, 目标是山顶。先到达山顶者获胜, 晋升为市场部主管。

约翰和彼得按时来到考核的集结地, 人力资源部总监一声哨令, 他们开始登山。

山上有两条道, 一条险要, 但是路程短。彼得直奔这条登山捷径, 他认为从这条道一定会最先到达山顶。

这条山路, 看似有攀登的痕迹, 但几乎没有路, 彼得只能借助突出的山石和石缝里长出来的青藤艰难攀援。有时, 山体上只有很窄的一条人工搭建的铁索, 彼得慢慢地拽着铁索, 一步一步向前移动。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 彼得却累得筋疲力尽, 身上还有几处明显的伤痕, 看上去狼狈不堪。他坐在山顶上最高的一块大石头上, 大口喘着粗气, 一股山风吹到身上, 凉爽爽的很惬意。正当彼得想着约翰肯定还在上山的路上时, 他感觉背后站着一个人, 扭头一看, 约翰正笑眯眯地看着他, 完全没有自己的狼狈相。

第二天一大早, 约翰和彼得就被市场部总监和人力资源部总监叫到会议室, 人力资源部总监宣布最终考核结果是约翰晋升为市场部主管。彼得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市场部总监就让约翰讲一下是怎样先到达山顶的。

约翰说, 我选择的是通往山顶的另外一条路, 是一条由青石铺成的路, 由山脚一直铺到山顶。这条路看似绕着山体盘旋着上去, 但因为平缓, 却能加快速度, 快速到达山顶。

约翰接着说, 我们送快递也一样, 去市区的路有好几条, 肯定有一条路是最短的, 但是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条路, 自然这条路就被堵着了, 类似爬山时的那些挡住我们脚步的险石, 让我们无法加快速度。原本十分钟的路程, 实际上却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才能将快件派送到客户手中, 但是如果我们选择外环, 虽然绕远了路程, 但车流量少, 可以畅通无阻, 二十分钟便可以将快件派送到客户手中, 这样节约出来的时间可以增加派送数量。时间就是成本和金钱, 我们快递行业要的就是快, 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出最多的快递, 这样才可以提升业绩, 才会有更多的客户选择我们。在约翰讲述的过程中, 彼得已经心悦诚服了,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业绩总是比约翰差那么一点了。

其实, 彼得的选择, 何尝不是我们很多人面对问题时的第一选择?最短路径不一定是最佳路径, 我们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当目标确定时, 应该静下心来选择一条最佳路径, 而不是最短路径。

上一篇:主题写作模式下一篇:相关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