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精选5篇)
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监控摄像头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增加。在超市, 学校, 公交设施等公共场所, 你我举手投足都被摄像头默默地记录下来。以电子产品调查为主的调查公司IMS预计, 从2010年至2014年, 中国摄像头的数量将以每年20% 的速度增加。2010年, 中国增设了超过1000万个摄像头, 既覆盖私营场所也包含公共场所。1在摄像头日益增多的情况下, 一些本以公共场所治安为目的而安装的摄录设备, 被人以他用, 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我们不禁要问在公共治理与公民隐私之间, 这枚徘徊良久左右权衡的砝码, 如何才能取得审慎的平衡?且让我们看看西欧发达国家, 占大陆法系举足轻重地位的德国, 是如何建立起相关法律的。
二、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的发展与信息自决权
德国数据保护法作为世界范围内产生较早、影响力最大的数据保护立法, 对世界各国的数据保护立法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制度上的差异, 德国法律中并未有完全对应美国法律中“隐私权”的概念;在德国法律中“人格权的保护理论”与英美法所称“隐私权之标的”相似, 强调“隐私权的存在为人格完整不可或缺之要件”。隐私权实质内容于德国法制发展上由起初不予承认、到列入“一般人格权”予以保护、进而列入个人数据保护专法、最终被承认为基本权利, 并赋予宪法的高度予以保护2。随着科技时代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面对时时刻刻海量信息的处理, 一般人格权已经无法全面保护人格权, 因此提出了“数据保护”的概念, 而“与个人相关的数据 (Personenbezogene Daten) ”即成为保护之标的。因受到美国隐私权相关理论的影响, 德国在1968年开启了数据保护相关的议题, 并于1977年1月27日生效了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 于1980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正。1982年德国联邦政府首次提出“信息自决权 (informationelles Selbstbestimmungsrecht) ”的概念3, 它成为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的宪法基础, 是德国个人数据保护法发展的里程碑4。
三、法条的分析与阐释
首先, 根据德国联邦数据法第6b条的规定, 视频监控被定义为通过使用“光电设备 (optisch-elektronischen Einrichtungen) ”进行的监察。所谓光电设备是指采集图像的硬件, 即电子摄像头5。而第6b条第1款所提及的“公共可进出的区域 (ffentliche zugngliche Rume) ”则是指, 由不定人数进出或使用的空间, 或者由一定特征的人群进出或使用的空间6。空间则是根据法律意义上的有界区域。典型的公共区域, 譬如商场, 住宅小区, 大楼的大门, 街道, 购物商场的通道等等。公共区域的延伸例子: 陈列室, 展示厅或为公共车辆开放的地下停车场, 公共电梯都适用于第6b条的规定。非公共区域是指那些只有特定人群被允许进入的空间。譬如工厂厂房, 大楼里封闭式的楼道。而当监控纯粹为个人或者家庭的行为, 则不属于联邦数据保护法的适用范围7。
此外, 德国联邦数据法对公共领域实行监控的目的进行了规定, 它包括三个方面:
当监控出于公务机关履行公共任务。公务机关履行公共任务是指通过视频监控, 能够使得联邦公务机关履行任务, 保障公共领域的安全, 使得公共领域发挥其社会功用;
当出于行使家宅权 (Hausrecht) , 它也被称为为“禁止进入房舍权 (Hausverbot) ”。为排除特定空间的干扰并且禁止他人登堂入室。视频监控在此就具有预防目的 (威吓作用) 和抑制侵犯的目的;
当出于维护合法权益的时候, 它是指为具体确定的目的追求合法利益, 并且没有依据表明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更为优先时, 才允许对公共领域进行电子监控。
再者, 确定视频监控的目的是判断其合法性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德国法中需要判断视频监控的必要性, 即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可行性方案。譬如, 通过夜间走道亮灯的方式, 代替视频监控来保护保护房屋安全;通过建造保险库, 雇佣安全员来保障个人财产, 从而代替视频监控。另一方面, 在视频监控中必须注意到“数据节约 (Datensparsamkeit) ”和“数据避免 (Datenvermeidung) 原则”8。根据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第3a条的规定, 采集, 制作和使用个人信息, 应以尽可能少地采集, 制作或使用个人数据为目标而进行。在个人数据的达到使用目的后, 应将个人数据尽可能地匿名化。即个人数据仅限实现具体的使用目的, 不作他用。
另一方面, 我们需要权衡视频监控的目的与监控所涉及到的人之间的权益。在这里, 我们需要将视频监控对象的数据自决权9作为衡量的尺度, 譬如, 更衣室或洗手间安装摄像头, 目的是防止偷窃。通常情况下摄像头的永久摄录是不被允许的。当有依据表明, 视频监控对象的利益优先, 则视频监控不被允许。又如, 对银行ATM机前的视频监控, 追求的是保护银行顾客人身以及财产的安全, 目的明确, 追求的是具体合法的利益, 同时, 在这种情况下被摄录的个人, 其个人权益则不具有优先地位。
四、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对我国完善现状公共场所视频摄录的相关立法的启示
(一) 我国关于公共场所视频摄录的立法
《宪法》保护我国公民的“人格尊严”, 其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在民法领域, 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是《民法通则》中具体人格权制度和侵权民事责任两个部分。这些法律规定虽然与个人信息保护有关, 但过于原则, 并不具有专门针对性, 且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过于狭窄, 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10。北京, 重庆, 深圳和广州等地已出台了地方性规定规范监控摄像头管理。但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法规对个人信息、个人隐私进行保护, 遑论对公共场所视频摄录的相关法条了。其实从2003年开始, 国务院信息办就委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部分专家成立课题组, 开始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 2005年初已经完成, 近日, 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 并已交由国务院信息管理办公室正式起草。但何时能够颁布, 还没有准确的时间。
关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建设, 笔者认为, 可由国家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统一规范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利用。而非学习美国通过分散立法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模式。在公领域, 以隐私权作为宪法和行政法的基础, 采取分散立法模式, 逐一立法。在私领域, 美国依靠自律机制 ( 包括企业的行为准则, 民间认证制度以及替代争议解决机制 ) 实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根据个人信息的具体内容, 由相应的监管部门监管。
齐爱民教授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和周汉华教授主持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均主张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借鉴德国模式进行统一立法。不可否认,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采取统一立法模式能够顺应我国的法律背景, 而且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 能有效保护个人权利。通过借鉴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 以及我国自身国情, 笔者认为我国在公共场所的视频摄录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1.数据节约原则:应以尽可能少地采集, 制作或使用个人数据为目标而进行, 以此原则对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的必要性进行评估。
2.透明原则:公共场所除特殊目的外, 不得安装隐蔽摄像头, 应到通过监控告示告知监控涉及人, 并告知并且得到相关负责机关确认, 承担告知义务。
3.目的明确原则: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或利用都必须依据明确的目的进行。
4.不得歧视原则: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不应针对少数民族, 社会边缘人士 (流浪汉, 暗娼, 上访人群等) 聚集场所安装视频监控摄录。
5.时效原则:当达到监控目的后, 应不延迟的消除摄录内容。
6.平衡原则:权衡视频监控的目的与监控所涉及到的人之间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邱琳雅.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J], 金融联合征信双月刊, 2009 (8) .
[2]李晓明.论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对公民隐私权的影响[J], 法学杂志, 2010 (11) .
[3]朱峰.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 经济与法, 2010 (2) .
[4]马民虎, 冯立杨.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的发展趋势[J], 图书与情报, 2009 (1) .
[5]齐爱民.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简论[J], 武汉大学学报, 2004 (4) .
[6]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 河北法学, 2008 (4) .
[7]王泽鉴.人格权的具体化及其保护范围[J], 比较法研究, 2008 (6) .
[8]B.Philipp.Die Videoüberwachung am Arbeitsplatz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neuen§32 BDSG[M], 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 2011.
[9]M.Tinnefeld, B.Buchner, T.Petri.Einführung in das Datenschutzrecht:Datenschutz und Informationsfreiheit in europ ischer Sicht[M], Olden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12.
[10]P.Gola.Datenschutz und Multimedia am Arbeitsplatz[M], Datakontext Fachverlag, 2005.
[11]A.Wandtke.IT-Recht und Medienstrafrecht[M], Walter de Gruyter, 2011.
基尔法官剖解德国保护体系 篇2
迪特·基爾是德国科隆中级法院法官,1982年起开始负责审理知识产权案件。在长达20多年的工作中,基尔法官在审理商标、外观设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由此在德国知识产权界享有盛名。目前,科隆参展企业涉及的很多知识产权案件的临时禁令都是由基尔法官签发的,据说,自从接手这项工作以来,他已经签发了大约1000份临时禁令。
在日前举办的“德国知识产权法律体制与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研讨会”上,基尔法官以自己经手的真实案子为例,介绍了德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对中国企业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外观设计侵权是最常见的侵权方式
据基尔法官介绍,在他所任职的科隆中级法院,一年大约审理1700~1900件涉及知识产权的案件,其中1/3涉及外观设计保护。外观设计包括商标、文字、立体造型、甚至颜色,这些都受到法律保护。基尔法官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在德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使用的是红色商标,邮局则使用黄色商标,这些颜色的使用都是受到了严格的专利保护。
立体商标同样也受到保护,如著名跑车品牌——保时捷所独有的车型已经注册立体商标,其外观设计受到严格的保护。又如,西方国家复活节里的象征——兔子,相传来自德国,因此在德国其外观设计也受到保护,不经允许是不能随便制作的(图1)。
基尔法官提醒中国企业,不要认为只有完全相同的商标才会构成侵权,德国法律规定,只要使用的商标与原有的商标能造成类似或者混淆,产生了交换效应,就有可能被认定侵权。两年前,德国对于外观设计专利的法律规定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规定不仅产品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其包装也可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外观设计专利的门槛比较低、范围小,模仿者只需做一些小小的改动就可以避免被指侵权,尤其是对一些经常使用的东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德国进行了这样的改革。
就这个问题,基尔法官列举了几个他在审判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实例。图2是两种巧克力的外包装,上面的是正品,下面的那种巧克力的外包装显然能导致消费者的混淆,因此下面的这种产品被裁定为侵权。图3是两个不同品牌的猫食,同样道理,右边的产品也被认定为侵权。
在德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里,还有一条规定也需要中国企业留意:一个有创意的商标,其保护范围比一个没有创意的商标要大的多,如著名商标的保护范围就比普通商标要大,而判断一个商标是否著名的标准是要看其投放的广告多不多,销售额是否达到一定数量,市场销售的时间长不长等诸多因素。如图4中上面的文字商标是德国的一个非常著名的香烟品牌,由于它属于著名商标,因此尽管下面的这个商标并没有使用在香烟上,而是在其他产品上,但同样被禁止使用。
大家耳熟能详的体育品牌阿迪达斯,其商标是设计新颖的三道杆,这个商标在德国被严格保护,任何与之类似的商标,如两道杆或四道杆都被禁止使用,并且保护范围不仅在鞋类,还包括服装等其他相关产品。
有意思的是,在德国还有一个名叫“反剽窃行动”的组织,他们每年都要评选出“最佳”仿造奖,对一些侵权的公司和侵权行为进行披露。
临时禁令使用频繁
所谓临时禁令,是在紧急情况下,对某些权利进行保护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展会上使用频率很高。据基尔法官介绍,在2006年科隆五金展期间,他在两天半之内就下达了近70个临时禁令,可见临时禁令使用频率之高。
基尔法官建议中国企业要熟悉临时禁令的流程以及应对方式,并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临时禁令对侵权企业的影响。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德国企业,其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多年,且市场份额达到60%。近期通过其客户了解到有一家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其产品非常相似,于是通过互联网查看这家中国企业的网页,由于中国企业的网页只有中文和英文,没有德文,并没有找到中国公司在德国推销的证据。
但由于德国是展览大国,一些重量级的展览都在此举办,如科隆五金展、CeBIT展等,德国企业认为,侵权的中国企业必然会来德国参加展览。在这些展览开展之前,德国公司会从展览公司的参展商名录中查实侵权的中国企业是否会来参展,如果参展,德国公司就会委托律师开始准备材料,如产品市场状况、从中国企业的网站上下载侵权产品的照片和说明等。当中国企业布置展台后,德国公司或其律师会检查侵权产品是否确实被展出,并且取证,方式可以是拍照或者索取产品目录等。
拿到相关的材料后,德方律师会撰写临时禁令申请书,并通过快递送交法院,如果法院认为申请理由成立,便会立刻下达临时禁令。德国公司拿到临时禁令会立刻委托法院强制执行。执行人会将临时禁令送达展位,侵权产品会被勒令撤下展位,严重时可能还会查封侵权企业的展台。
临时禁令从申请到执行所需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需要4~6个小时,这也意味着,如果参展企业侵权事实属实的话,可能展览刚刚开始几个小时后,侵权产品就不得不拿下展台。如果继续展示,法官可以判决罚款,金额最高可达50万欧元。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果想要长期立足于德国市场,就应该重视临时禁令。但如果收到了临时禁令,也不必惊慌,要积极应对,妥善解决。在这方面,基尔法官提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如果收到临时禁令,首先要向德国律师咨询相关事宜,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积极寻找庭外和解的可能性,决定是否要签署停止侵权的合同,因为如果能够庭外和解,费用会比较低;
第三、目前德国法院的裁决还不能在中国强制执行,但中国企业不能因此心存侥幸,因为中国企业有可能上了德国的“黑名单”,从而影响德国市场的开拓;
第四、如果认为临时禁令不公平,可以委托律师向法院提出异议,法院会在几周内确定审判日期。
如何节省诉讼费用
根据德国的法律规定,在知识产权案件中,败诉方承担法院的受理费以及双方的律师费。一般情况下,法院的受理费按照标的额的大小来确定。标的额越高,受理费越高。
在德国,法律规定了律师的收费标准,但客户也可以根据时间与律师约定律师费,这种情况下是要略高于法律所规定的费用。与美国不同,德国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律师参与一个案子,美国则是多个律师参与,因此德国的律师费相对来说要低一些。另外一点,在德国不能以案子是否能够胜诉作为约定律师费的标准,如果一方60%败诉就需要承担60%的费用。同时,如果委托的是专利律师,那么费用会明显增加,大约增加一倍。
CPC系统中的联邦数据模型研究 篇3
(一) CPC概述。
CPC (协同产品商务) 这一概念, 由咨询公司Aberdeen Group在1999年首次提出。根据其定义, CPC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利用互联网技术, 可以让用户一起工作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授权中国用户可以使用标准的浏览器, 查看广义企业信息系统“视图”中的信息, 无论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电脑工具, 或是否他们位于地理上或供给在线的地方;CPC为企业内部集成与外部扩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平台;CPC将企业内部各种管理系统紧密集成在一起, 并通过CPC的界面展示给企业内外各级用户;CPC将分散的、独立的各种应用互连成一个彼此可以通讯并协同的应用网络, 并通过统一的入口来访问所有的应用。
按照美国咨询机构Gartner Group的看法协同产品商务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 (1) 基于Web的数据存储。 (2) 为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种业务活动提供相应的信息工具从而使这些业务过程能高质、高效地完成。 (3) 基于角色的访问。纵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 企业信息化是在企业管理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实际企业信息系统三方面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中发展的。企业管理的需求使企业信息系统得到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企业信息系统的介入企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及其能否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企业管理及信息系统的需求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企业实施信息系统的过程, 必然伴随对企业管理的改造。CPC也是如此, 它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及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事实上, 任何管理软件系统的产生及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并遵循一定的管理思想的。在现有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许可的条件下, 管理软件产品是按照相应的管理思想开发出的, 而实施了这种管理软件产品的企业就构成了这种管理软件的系统。
要全面认识CPC也必须从思想、软件 (产品) 、系统等几个方面着手:CPC首先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为了满足企业大规模定制生产这个管理需求而产生的, 其核心管理思想是企业间及企业内部的协同, 按照协同的思想开发出CPC产品, 而实施了CPC的企业就构成了CPC系统。
(二) CPC的核心思想是协同。
在CPC模式中, 协同作用无处不在。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 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过程或能力。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了解CPC中的协同思想。首先, 它是企业内部的协同;第二, 它是企业之间的协同;最后, 它是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的合作。
企业内部的协同中, 不仅有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这主要体现在不同部门计划之间、各层次计划之间, 以及不同计划周期之间的协调, 如股东之间的合作, 协同库存、生产、销售、财务部门的规划, 协同战略、战术和操作层次规划, 长短期计划间的协同等;协作异构系统如CRM, SCM, ERP等之间的协同。
企业之间的协同在某种程度而言更复杂, 更难以实现。在CPC模式, 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 即是按照商品从诞生到交付给客户的过程, 产品相关业务的链接到一个巨大的链条, 链条的一端是商品的供应链, 在制造业中的另一端是原材料采购。传统供应链管理是对这链条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管理, 而协同商务链还多了一层双向的知识流, 它是传统供应链的进一步深化。
CPC的协同是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的协同。它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构建协同商务链, 强调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 从整个供应链角度来看, 整个供应链的节点协作和一体化、信息技术、异构资源, 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管理。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和不同层次的协同作用, 构建了以产品为核心的世界, 最终为客户提供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保证了生产的快速和低成本。
二、联邦数据模型分析
在CPC系统的数据整合中, 其核心是基于Web的数据存储,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两方面:EAI和联邦数据模型。联邦数据模型是基于Web的数据存储的核心, 通过这一机制, 不管底层数据源从哪里获得, 用什么格式, 联邦数据模型可以将这些数据打包在一起, 在数据业务上的应用系统, 它看起来像是从本地数据库中的数据一样。简单地说, 联邦数据模型屏蔽了数据的来源。
联合数据库的设计, 以整合不同类型的数据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联邦数据库采用了五层架构, 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数据视图-外部模型。这些模型是建立在联邦模型上, 并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一个通用的数据交换模型。不同于分布式的同构数据库概念模型, 联邦模型是由共享的数据元素, 不处理本地数据库的细节。
本地数据库通过导出模型对联邦模型起到了作用, 导出模型由本地模式和其他数据共享模式组成的导出模型。导出模型是元模型的一部分, 它是局部模型的一种常用的数据表示形式。因此, 五层数据模式是模式、联邦模式、导出模式、元模型、局部模型。
此架构构建外部应用与本地数据库之间的实际交换数据的表达方式。当一个新的数据被外部应用程序使用时, 它成为联邦模型的一部分, 同时, 本地数据库不需要进行任何更改。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表都在本地模式转换成输出模式, 而只有一部分数据模型在联邦数据库的操作转换。
三、CPC系统基于联邦数据模型的信息交换
(一) 信息文本格式。信息文本格式是信息交换的基本方法。
数据交换方式最成熟并在现实世界能经常看到的是利用信息处理器进行系统信息交换。一方面, 这种信息交换方式的优点是其格式的简洁,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 这种信息仍然可以被本地系统进行输入。另一方面, 这种信息并不能直接被系统所兼容, 在这种信息被使用前, 必须进行相关的转换。
直到现在, 不同的信息格式和不同的系统都需要它们自己的信息处理器, 由于系统开发者之间的不易沟通, 常常导致不同系统、不同信息格式间的不一致。
为了克服这种状况, 导致了通用信息处理器的出现, 它确保了各种系统之间对信息理解的一致性。这在美国和欧洲广泛使用, 甚至出现MIP系统, 它试图将多国军用系统用通用处理器进行整合。
(二) 数据复制。
利用信息处理器进行系统信息交换方法的有很明显的缺点, 那就是数据泛滥。虽然很多标准化组织建立了多种标准来处理这种信息文本格式, 但是, 这种方法的缺点仍很明显。所以, 为了克服这种数据泛滥, 我们就采用另一个数据交换方法:数据复制。
数据复制方式的产生直接获益于分布式数据库的研究项目。为了保持同种分布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一个数据库中数据的每一个改变必须立即将其它数据库中的相同元素进行改变。所以, 数据复制机制能使数据通信的变化被所有参与复制机制的数据库共同获取。
只能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数据复制整合: (1) 通用数据模型代替老的数据模型, 比如, 数据存取层必须被更新, 从而能从新的数据文本向老的数据文本进行模式转换。 (2) 采用新的数据模型的本地应用必须兼容旧的数据模型, 从而使老的数据库的数据变化能在新的数据库系统中得到反映。
(三) 数据联邦。
虽然数据复制机制有许多优点, 但它不能解决异构模型的数据整合问题, 将数据复制机制推广至异构模型, 这就是数据联邦的关键作用。由于联邦数据服务, 兼顾了每一个本地出口模式的数据元系, 所以每一个本地数据库的数据变化在所有数据库反映的速度与用数据复制机制时是一样的快速。
数据联邦的主要优点, 是可能整合任意的系统而不需对这些系统进行改造。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信息管理进入协同管理的新阶段。企业必须寻求一种技术来帮助它们快速地处理各种知识、信息, 有效地组合并利用全球可以利用的资源, CPC就是为了满足以上需求而产生的解决方案。而联邦数据库技术成为了CPC整合数据的有力工具。联邦数据库的封装性, 使得CPC的用户能更便利地使用各种知识、信息。并使得CPC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蓬, 黄乐园.协同产品商务CPC[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潘开灵, 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应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 篇4
根据公布的数据统计,2015年德国专利商标局受理了66889件发明专利申请,比2014年增长了1.4%。外国申请增长了1380件,涨幅达到了10.9%。其中,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申请继续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国家。33483件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得以完成,比2014年降低了4.3%;14795项授权裁定被公告,比2014年降低了3.4%。
按照国际专利分类,2015年申请德国发明专利最多的五个专业类别分别为:
B60(一般车辆):7164件
F16(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5437件
H01(基本电气元件):4663件
G01(测量;测试):4044件
F02(燃烧发动机;热气或燃烧生成物的发动机装置):2577件
因此,德国发明专利最集中的专业类别和以往一样,仍然是汽车、机械和电气。
德国一共有16个州,巴伐利亚州(州府所在地慕尼黑也是德国专利商标局的总部所在地)保持了其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各联邦州排行榜上的领先位置:2015年度,所在地是巴伐利亚州的申请人(企业和个人)的申请数量仍然是最多的(15341件)。德国南部的两个州总申请量所占全国申请量比例超出了60%。德国各联邦州的创新能力不均衡的情况依旧。从全国范围来看,西德比东德创新能力强很多,而德国南部又比德国北部创新能力更强。
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三位的企业是:
Robert Bosch GmbH(博世),德国,3841件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舍弗勒 ),德国,2334件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福特),美国,1830件
另外,根据公布的数据统计,2015年德国专利商标局受理了14277件实用新型申请,比2014年降低了3.1%;受理了55219件外观设计申请,比2014年降低了9.1%;受理了73658(国内和国际注册)件商标申请,比2014年增长了4.2%。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德国专利商标局2015年受理的外观设计申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9.1%),但来自中国的外观设计的受理数量由2014年的590件,猛增长到4103件,增长了595.4%。
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权益 劳动合同 德国借鉴
一、德国的劳动合同形式对我国的借鉴
(一)德国的劳动合同形式
劳动合同的形式,《德国劳动法》坚持基私法自治这一民法基本原则,对其不作限制。显然,德国承认劳动合同形式的多样性,放宽对劳动合同成立形式的规定,以避免由此产生的无效劳动合同,从而扩大了劳动法律的保护范围。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劳资双方的利益,既相应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控制在用人单位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样,就不至于造成因过度偏袒劳动者而使劳资关系紧张的状况,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我国劳动合同形式的完善建议
1、《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形式上除了承认书面劳动合同外,同时,应使劳动合同形式多样化,即将口头合同纳入到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我国劳动法中对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的规定,其目的是促使当事人双方谨慎签约,以及在出现争议时便于提出证据。因此,为了保护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然不排除有证据证明的条件下,符合法律要求的口头合同的存在。
2、在立法上,对事实劳动关系做相应的规范,填补法律上的空白,引导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合同。同时,明确规定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用人单位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上应当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
二、德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对我国的借鉴
(一)德国的劳动合同期限模式
《德国雇主法》坚持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关系,固定期限的劳动关系属于例外情况,需要特殊理由。可以看出,德国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合同的主导形式,并在法律中明确限制了定期劳动合同使用范围及使用规则。
这些做法很明显有利于企业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使雇员具有较强的职业稳定感,并能促使其在职业上有所发展,同时还可以防止企业过度使用劳动者黄金年龄,从而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能长远发展。
(二)我国劳动合同期限的完善
1、从我国国情出发,制约合同的短期化,用人单位应发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积极因素,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适应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制度体系。立法充分考量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从固定期限合同与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双向改革人手,将固定期限合同与无固定期限合同界定成为两种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用工形式。
2、扩大无固定期限合同的适用范围。建议适度放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条件,参照劳动者黄金劳动年龄和劳动力市场的普遍情况,对劳动年限加以压缩,将劳动者的考核合格义务与签订意愿代替双方当事人同意续延这一签订要件。同时明确规定视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情况。
三、德国的劳动合同试用期对我国的借鉴
(一)德国的劳动合同试用期
德国劳动合同试用期的期限一般不长,当然,这与其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限的限制有不可或缺的联系。不仅如此,试用期期限的确定不与劳动合同期限挂钩,而是按照工种和工作性质确定。根据岗位确定试用期也比较符合试用期对劳动者工作能力考察的本质要求。
另外,试用期的解除条件也比较宽松。试用期是劳资双方进行双向考核的特殊阶段,解除条件宽松,既方便劳动者选择适当的工作,也可避免日后解聘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二)我国劳动合同试用期的完善
1、确定试用期的适用范围,缩短试用期限。对试用期的适用范围,给予明确的具有说服力的具体的规定,对期限较短的劳动合同可以不约定试用期。另外,可在现行试用期规定的思路指导下,适度缩短试用期期限,以达到试用期规定的本质要求。
2、加强对试用期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确定试用期为劳动合同期限的一部分,双方劳动关系的确立从劳动者的试用期开始算起,试用期限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3、劳动者试用期限内的劳动报酬应由双方在平等资源的基础上自行约定,但是,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确定的标准和国家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将“工作岗位条件”作为劳动合同试用期考察的范围和条件,这样就比较符合劳动者的立法本意。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038)
参考文献:
[1]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2]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杨燕绥.新劳动法概论[M].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徐前权,男,湖北仙桃,1963.12-, 中共党员,长江大学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江大学法律顾问。兼任湖北省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湖北楚韵律师事务所律师。沙市区第五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