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2024-06-17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通用12篇)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1

摘要:对高中美术教师而言, 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了当下每一个美术教师所关注的话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对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教学方案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希望能够促进美术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三大主义教学方案

美术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课程, 美术课程的开设能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在美术教育课程的标准下, 高中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更加深入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一、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 美术教学很难引起高中教学的注意

我国传统的高中教学阶段主要是以数学、语文、外语和物理两个主要科目为主, 许多学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开设一些诸如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部分学校即使开设了美术课也形同虚设, 大多数的美术课都会留给学生自习或者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占用。因此, 美术教学在这些学校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 高中美术教师师资力量的滞后性

美术课程在高中教学课堂中的地位不如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这三个科目。因此, 大多数学校只是聘请了一些非专业或者兼职身份的美术学教师进行教学。他们自身对美术的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很难从美术学的角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由于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中生丧失了学习美术的兴趣。由于美术教学课堂显得空洞无味,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扼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创作能力。

二、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教学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教学方案, 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 现实主义:从实际出发, 转变高中美术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制定, 对高中的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水平出发, 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参与到实际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来, 美术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情境课堂教学法、模仿指导教学法和示范尝试教学法来改善自身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导致高中生对美术产生的反感和厌倦。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高中生的特长, 在加强对高中生的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应该为高中生营造一个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氛围。无论是从高中生的审美创造力还是塑造高中生的个人创造力方面, 美术教师都应该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征来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思想和见解。例如, 对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赏析, 教师可以从该作品的背景和画面的寓意以及构图方式等角度依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积极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并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补充。

(二) 浪漫主义:丰富高中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

根据高中美术教学大纲的需求, 各个高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课程结构设计。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着课堂来对高中生进行理论式的教学, 相反,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应该挣脱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高中美术的教学内容中大量地融入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内容并对此展开一些实践性的教学。例如, 高中美术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利用学校内已有的资源, 如树叶和房屋建筑以及人物等等美学元素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独特的装饰画或者人物素描, 积极地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同时, 高中美术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中外名人名画, 以提高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思维。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美术教师要将高中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以提高高中生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作为教学目标。

(三) 印象主义:提高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由于印象主义需要教师自身在相应知识的积累方面有一定的底蕴, 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的美学培养和创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高中教学师资力量极度缺乏, 学校要加大对高中生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 积极地引进美术专业的教师和教授。为了能够更加出色地完成高中美学的教学任务, 学校适时地为高中美术教师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

综上所述,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各个高中的美术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由于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更好地适应高中生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要求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因此, 新课程下高中美术教学的进步需要各个高中美术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出符合现代化美术教学的新思路。

其良好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是在当前小学美术的教学当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所以应该采用实施高效教学的方法, 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下主要对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建设的有益性进行探讨分析, 使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探索

美术课程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 其主要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美术的实践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美术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 提升美术课程教学质量, 保障美术教学的高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教师应该构建小学美术的高效课堂, 使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内容,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程相对简单

摘要:对高中美术教师而言, 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以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已经成为了当下每一个美术教师所关注的话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对高中美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教学方案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希望能够促进美术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三大主义,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赵诗.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和反思[J].艺术教育, 2009 (2) .

[2]张彩华.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思考[J].高等农业育, 2006 (3) .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2

11物理一班 1130060011 苏韦东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特征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要求全体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政治过程,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非常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民粹主义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民粹主义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民粹主义概念是模糊的。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时,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民族主义的种类:

1.公民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的民族主义型式。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2.种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

3.浪漫民族主义:浪漫民族主义(又称有机民族主义、身份认同民族主义)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

4.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顷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中华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

5.国家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雅各宾俱乐部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

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法兰德斯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

6.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与民族卫队在内的追随者。

7.海外民族主义:海外民族主义(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联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即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应该效忠自己的公民。这就是孙中山、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建立中华民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根本原因。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要表现:

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自愿的情绪。爱国者忠于爱国主义的某一价值,比如对国旗的尊重。政府推行的官方爱国主义含有高度象征化和仪式化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陈述对爱国主义的推行有着逻辑性的关联,并通过对政治团体利益的表述来得到合法性。国家纪念碑、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官方爱国主义通常有着严格的仪式,比如对起降国旗的规定、致敬礼和忠诚的形式。

一些评论认为,正统的爱国主义(非现代的民族主义,而是19世纪国家的产物)必须基于某种形式的共同祖先或者精神图腾。

爱国主义的程度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并且取决于政治社会环境。典型地,爱国主义程度会在国家受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升高。反过来,变质的爱国主义又会使国家变得好战。比如一战、二战前的德国与二战前的日本。

爱国主义流派:

个人: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官方:官方爱国主义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它是国家自身的逻辑推论,其法理基础是“国家为政治社会的公共福利的表现”。国家纪念碑、退伍军人节、伟人/历史事件纪念节等,都是官方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发动一些爱国主义运动,来提升公民对国家与国家标志物的认同。

符号:爱国主义极度依赖于标志性的行为,如: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大型集会、在车驾上贴上爱国的标签等各种在公众场合宣告对国家的忠诚的行为。在战时,符号爱国主义常用于提升士气、增加战时的努力。而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并不能像战时那样方便的衡量对国家的贡献,但并不为爱国者所抛弃。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场所向国旗敬礼的行为,被视为是与在战场上向国旗敬礼同等爱国程度的行为。

普通: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人为了他国而战斗,有时是为了他们的独立。比如马贵斯拉法叶,杜什科希丘什科和普拉斯基等参加了美国革命战争,西欧人菲荷里尼为了希腊独立而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拜伦爵士。那么拉法叶是美国的爱国者,还是菲荷里尼是希腊的爱国者呢?阿拉斯戴尔会说他们两个都不是。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拉法叶不过是投身于美国革命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对美国怀有特殊的爱国之情。阿拉斯戴尔认为爱国主义只能是本国人们的选择,而不是那些热爱这个国家的信念的他国人的选择。

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2.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3.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把自由主义说成是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并要求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诚然,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确曾存在过。如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它包括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部分人。五四运动后,随着斗争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发展;另一部分人则向右发展,走上了所谓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这两种思潮的不同发展趋势及它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说贯穿在五四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人民革命的胜利则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和历史性的选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2.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 篇3

关键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人类文明中灿烂辉煌的美术史是由千百年来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美术家们共同创造的。美术创作实质上就是美术家对他生活的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这样,美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原则审美地表现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就涉及到创作方法的问题。

所谓的创作手法,作为美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美术发展史是早就真实存在的;但是作为美术理论的一个范畴,却是较晚才被提出来的。

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过程和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它不仅关系到艺术表现的方法,而且关系到艺术认识的方法,并且首先关系到艺术认识的方法。艺术的表现是运用一定的创造手段和物质媒介材料,将由艺术的认识所得到的审美意象传达出来,使之对象化,获得物化形式。在更广义上说,他是体现在美术创作上的被当作基本原则的艺术思想。创作方法并不是纯思辨的理论,而是和具体的美术实践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而且美术实践活动不仅是美术的表现活动,也是美术的认识活动,又是作为美术审美认识的前提的社会实践。美术实践活动会促成美术家选择某种创作方法,并且会影响到他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现实主义的描写的真实表现在重视细节的真实,生活是有无数细节构成,细节失真艺术形象就会失真,想象与虚构也要符合生活逻辑,生活本质占支配地位,艺术形象按照自己的逻辑而不是按艺术家的愿望生活。现实主义美术家一般都很重视生活实践和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美、发现美、认识美和表现美。同时,他们也不回避丑,对于丑的事物现象敢于正视,勇于鞭挞,进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性。

美术上的“现实主义”这一术语出现的比较晚,是十九世纪中叶作为一个美术流派出现在法国的。一开始有“巴比松七星”,即米勒、柯洛、卢梭、查克、迪亚兹、特罗雍、杜普雷与多比尼。其中最著名的是卢梭和米勒,卢梭专门描画风景,米勒的农民画朴实感人,《晚祷》《拾穗者》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

但作为创作方法或艺术思想,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早已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美术创作之中。中国绘画的一些优秀传统,例如“师法自然”、“图真”、“以形写神”等等,都是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在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这大概是关于现实主义特征最早的文字叙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自然”学说、“镜子”学说等等。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任何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倾向性,但思想感情地表达具有隐蔽性要求艺术家不是鲜明地直接表达,而是融入到形象通过对生活的直接描写自然而然的流露。

现实主义在具体表现时,呈现出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实主义经历了古代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应。它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认识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是以视觉形象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是人类美术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基本创作手法之一。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

法国浪漫派绘画先驱席里柯最有代表性的杰作《梅杜萨之筏》。作品以当时实际发生的船难为主题而创作画面上所出现的受难者的强烈的求生欲望,浓烈的悲剧气氛,各种受难者的复杂表情以及整幅画面的紧张性和迫切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可读的微妙瞬间,给人带来了一个广阔而又丰富的联想空间;它的浪漫想象,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浪漫主义在这里是人类情感与感动的波涛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还有德拉克洛瓦《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领导着人们》以及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一字,意思是中古欧洲所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浪漫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它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理想中认为应该如此的样子来描绘生活,理想的描写对象。在反映现实上更善于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善于更多的使用想象和象征的手法塑造形象,更加注重色彩和情感的表现。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4

一、英美文学赏析看所谓的主义

很久以来, 人们在对《简爱》的赏析中, 都把他看作是激进的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 然而站在客观公正的历史话语权上探究, 这种认识无疑是偏颇的。人人追求自由、平等、尊严的心态是亘古不变的。在寻求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追求中, 谁能说这是一种错。

女性主义价值的体现, 主要是从女性自身的视角来看。作为女性, 最重要的是不屈服于命运。安于现状、忍辱负重, 那就无法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尊重与爱, 并勇敢的追求自身的幸福。至于大男子主义色调下敢于对坎坷不平的命运作斗争的罗切斯特来说, 无疑。简爱是令他尊敬和敬仰的。女性, 从来都不是弱者, 弱者的地位是自己认同的, 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善。在《简爱》中, 作为庄园主人的罗切斯特, 实质上是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富有, 脾气阴晴不定, 有一段不甚如意的婚姻, 并有前妻。作为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富有、有才气、为人骄傲, 深爱间却有意试探。在两人深深相爱并结婚时, 简爱知道了他的曾经, 作为这段感情的受害者, 黯然消失, 而在后来庄园被焚毁而罗切斯特毁容3时, 毅然决然的决定下嫁他。对于平凡人的爱情, 即便在有了财富和荣耀以外, 仍然能够以最虔诚的心态去接纳自身所爱, 不得不说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光辉……

相比简爱来说, 《苔丝》的苦难, 无疑是最人性化的。人生幸运与否, 就要看他是否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了。生活, 对于苔丝而言, 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作为上层牧师的亚雷, 满口的仁义道德, 是对男性社会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在道德枷锁控制下的苔丝, 先是对真爱充满幻想, 却无情地被这个时代的卑劣深深的伤害。这是男性主义下, 怎样的爱。以“爱”的名义, 无情的毁掉了苔丝的幸福。当时的社会现状你, 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都是伪善的, 披着身份的狼皮, 欺骗纯真的少女。作为苔丝, 身处的历史背景不同, 所受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是她为自己树立的牢笼。

不能说简爱比苔丝多勇敢, 就单以简爱的敢爱敢恨而言, 苔丝的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是有其自身局限性的, 女性主义的光环笼罩在他们肩上, 这两部著作无疑都成为国际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男性主义的倡导和弘扬上, 不得不说, 具有其时代性的特点。亚雷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作为暴发户的低劣品格, 而同样口口声声说爱苔丝的克莱, 却同样无情抛弃了苔丝。苔丝最后被无情的绞死却仍旧立遗嘱让克莱和妹妹拥有美满的家庭。女性主义的善良隐忍都体现在苔丝对克莱的一腔爱意之中。

从两则英美文学赏析中, 我们看到的都是女性主义的美好一面。男性主义的世界里, 只有战争、伪善和欺骗。这不得不说是女性的悲哀。

从古及今的性别歧视和差别对待, 都使得作为女性主义的世界一多半人民处于长期不被重视的局面, 从体育运动项目对女子参选的限制, 到国会参政议政中寥寥无几的女性代表, 到沙特阿拉伯地区对女性出行蒙面纱的不合理要求, 在到现在职场上某些岗位拒绝招收女性等等。无一不与女性作为平等世界建设一份子却在各方面受到压迫限制, 这种种行为都背离了现代认识论中中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在对女性主义的支持中, 《苔丝》和《简爱》都可以作为正面素材进行及时合理的研究。男女性利益在现代的政治经济环境中, 都没有原则上的冲突。关于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议题研究讨论中, 要找到二者的利益共通点, 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贡献力量。

唤醒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识是我们从《苔丝》中学到的,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活动领域, 都应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和屈从而走向独立自强之路。将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对于性别体系绝不认同, 同权威挑战, 将广大女性从思想的局限性中走出。

同时对于女性主义, 不能全盘的同情和坚持特殊的优待, 而是要以现时的眼光对其综合评判, 女性主义思潮的泛滥, 一定程度上, 对于国际间男女比例的改观, 影响意义注定是深刻的。盲目地将女权置于高位, 而不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此进行审视。在对于未来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间寻求一条崭新的出路, 任重而道远。在现实的文学赏析中, 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去对此作出评价。任何利益和权利的获得, 都是要在遵循一定法律法规道德的基础之上的, 永远不可孤立存在, 也不可能主动消亡, 权利和义务都需要男女性共同参与, 缺一不可。现代化的建设, 必须要在对双方关系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 才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

二、总结

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 才是现代思想认识上最合理的解释。任何历史上关于男女权主义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现今社会, 无论在职业生活和参与国家政治治理方面, 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 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现代落后的农村地区, 利用B超技术盲目剥夺女性生命权利的行为, 仍然屡见不鲜。这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所引发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思想和认识的偏颇, 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抹杀的, 只有坚持, 以公平的姿态, 让广大女性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 从政和消除职业门槛, 是最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 女性主义和男性主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矛盾的对立面上考虑, 这不仅是权利和认识之争我, 同时也是人性对于地位和价值的思考方式出发点不同。没有利益交谈的共通点, 就无法排解掉这千年间的矛盾。

关键词:简爱,苔丝,女性主义,男性主义

参考文献

[1]吴晶;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英国文学作品对比解析[J]华章;2012 (6)

[2]李丹;从木子美到小月月:社会厌女症的网络表达探析[J];东南传播;2011 (8)

[3]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2011

[4]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权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N];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习靠学报;2009 (3)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5

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持拜金主义观念的人认为:“在社会上,无钱万万不能”与“金钱至上”等,这种价值观被认为起源于资本主义鼓励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思想主张。拜金主义经常引起许多批评,尤其经常被许多保守派的人士给抨击成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象征之一。

批评者认为,拜金主义者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致于拜金主义者变得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经常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其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然而也有人认为,追求更好、更富裕的生活是所有人类的本性,而拜金主义不过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风气下,人类此种本性的一种反映而已。

在人类历史上,有了金钱就有了对金钱的崇拜,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反映的是狭隘的阶级利益,是没落阶级的人生观,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了社会性是人存在的本质属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的需要,无视人的全面性。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享乐主义使人们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所以,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古今中外,靠贪图享乐、奢侈腐化而成就大业者闻所未闻。相反,历史上因骄而奢、由奢而亡的例子,却数不胜数。那种以为通过助长享乐,就能刺激消费,搞活市场,拉动经济发展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其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艰苦奋斗创造的。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最终葬送已有的文明成果。社会进步的历史,决不是“享乐的发展史”。时代在发展,生产力的水平在提高,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克难履险的法宝。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今后面临的任务更艰巨,问题更复杂,挑战更严峻,我们一点也不能松懈,更不能有丝毫骄傲自满、停止前进、追求享乐的念头。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经济、科技等许多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如果贪图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就会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在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方面,个人主义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19世纪开始,一些敏锐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经意识到它同时还具有销蚀社会的一面。20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家对个人主义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根本对立的。极端个人主义是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我国当前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成分相联系,与不同的经济主体有其相对独立的不同利益相联系,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和多样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确实有其存在的某种客观条件,有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也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客观现象。但是,看到这个现实,绝不是承认道德价值导向的多元化,更不是承认或允许诸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我们社会的价值导向目标。经济政策上允许和法律上不禁止的,并不就等于是在道德上提倡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也并不就等于伦理学上“应是”的;我们承认某事某物有存在的客观条件,并不等于说此事此物就是有积极意义的。有的大学生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只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而不顾社会和他人,只讲个人利益而不讲集体和国家利益,只要个人自由而不要组织纪 律,等等。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很不利的,应当切实加以纠正。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识别能力,高扬理想的风帆,在人生道路上永不迷航。

浪漫主义的读书和现实主义的读书 篇6

口说无凭,还是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两位名家笔下的这家图书馆的独特风范吧。汪曾棋先生是这样写的:

这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

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

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儿,上面拽一

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

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

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

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

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

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

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

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

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

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

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

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

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

么看什么。

翠湖图书馆现在还有么?这位图

书馆管理员大概早巳作古了。不知道

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

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

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

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

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施蛰存先生笔下对这个图书馆是这样描写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昆明的

翠湖图书馆来了。那里的章程是每次

限借一册,每人可以更换三次。那就是

说每人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可以

从那里借三册书看。然而,因为借一册

书所费的时间太久了,没有一个读者

能够在“时间巳届停止借书”的木牌挂

出来以前赶交第三册的。我曾经在那

里借看一部通海县志,全书四册,我就

在借书券上写了四册,但等了半点钟,

从楼上一个吊篮里颁发下来的却只有

第一册一本。天啊,你知道志书的第一

册里面有些什么文章?序文,序文,序

文,凡例,疆域,星野,好,完了。于是,

大略翻看一二篇序文之后,我就把它

掩拢来,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闭目凝

神了半点钟。我想,现在去换第二本出

来,大概不至于对不起那位忙碌的管

理先生了吧?于是我重填一张借书券。

这回是指定要第三册了,因为我从第

一册目录知道我所要的材料是在第三

册里。于是,照例又得等三十或四十分

钟,我的书发下来了。捧回到座位上去

一看,却是第二册。于是仍又捧到柜上

去交涉,管理员说:“刚才看了第一册,

现在不是应该看第二册吗?”我说:“不

错,先生,你的话也不错,但是这并不

是小学教科书,我不必一定要看第二

册的,况且,况且,我在借书券上写明

了要第三册的。”那管理员检出我的借

书券来一看,自言自语的道:“哦,我想

你是写错的,给你改了。你再填一张

罢。”于是我再填一张券,于是再等半

点钟。于是领到我的第三册通海县志,

于是在十余分钟之后,“停止阅览”的

木牌挂出来了。

两位作家说的确实是同一家图书馆应该无疑,而且说的也应该就是同一个图书管理员。然而,在二人的笔下,对于这同一个图书馆和同一个管理员却是一褒一贬,“爱憎”分明的。在汪先生的笔下,不但这个图书馆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佳”,而且这个有些怪僻的图书管理员也是一个“妙人”,像是从陈老莲的画上走下来的,以至汪先生表示要在适当的机会把他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施蛰存先生写文章一定是遵循“温柔敦厚”诗教的,他在这篇文章里,既没有怨,更没有怒,但是,我们却分明能感到他的不满,甚至反感。别的且不说,以上所引文字结尾部分的——连四个“于是”,就不难看出他是多么的无奈和愤慨。

我想,对于这两段文字我们至少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补充着读,因为汪先生所写的多是景物和独特作派的印象,而施先生写的却是具体的借阅制度、手续和一个实例,如果将两者互相弥补,则恰好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这家图书馆的真实情况。另一种读法是对比着读,汪先生笔下的这家图书馆简直像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图书馆里的那个管理员和汪先生这类读者一个个又都像是羲皇上人似的,叫人一见便终身难忘。而施先生笔下的图书馆却是一个死板的糊涂人主持着的效率低下的烂摊子,令人无可奈何,想起来就摇头。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以为,造成这种差别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作家气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包括对待读书在内的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全部生活态度的不同;一是由作家气质的不同,而影响到文章写作风格的不同。前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的读者的眼睛和心目中引起的感情、产生的印象本来便不同;后者是说,这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的处理会不同。无需赘言,汪先生是浪漫主义派,施先生属现实主义。这不光说他们的写作风格,而是说他们的生活态度,包括读书态度。所以,施先生尽管早年也从事过文学创作,但显然他的学术研究成就更为突出;汪先生则终生主要是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的文章,但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而很难算是一个地道的学者。这是就人的气质而言。再具体到读书,二者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试看,施先生到这家图书馆去可真是去读书了,所以他斤斤于借书数量限制之类的制度,也为了不能高效快速读到他想读的书而苦恼。而汪先生呢,他“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他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一家图书馆和同一个管理员会在两位作家笔下出现那样大的差异了。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7

一、《双城记》中对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表达

狄更斯在作品中强烈谴责法国大革命中的极端暴力行为, 其中讲述了两个城市的故事, 他对不理性的革命冲动, 主张用“人道主义”、“爱”和“宽恕”来消除社会和阶级冲突。为了很好地展示这个复杂的主题, 狄更斯用了很多技巧在这项工作中的表现, 包括使用的符号, 它的用途是完美的。在小说, 自然风景, 色彩, 声音和人物动作选择性地融入到符号世界中, 狄更斯, 变成作者思想的寓言形象。

第一, 颜色的符号。在两个城市的故事, 查尔斯狄更斯巧妙地使用了两种对比颜色, 红色能够有效地扩大和深化小说主题。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是血的颜色。红色经常使西方人联想到“血”、“革命”、“暴力”和“危险”等方面, 许多视觉都是红色。狄更斯给了他们不同的暗示, 进而能够表达小说的复杂主题。在五章中, 狄更斯首先强烈地描述了红色。大酒桶已经掉了, 在圣安托万巴饥饿的路人停下来抢了红酒, 红酒在地上到处都是。它有沾满了许多双手, 也有许多人的脸上都是。而这一幕出现在爆发的法国前夕革命, 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使社会逐渐混乱, 使到处都是一片荒凉。饥饿的法国人民要推翻封建贵族的专制与暴力革命, 以此来改善生活条件。伴随着故事的发展, “红”逐渐进入人们的疯狂。这一转变贴切地表达狄更斯思想:暴力革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消除阶级斗争;反之, 杀戮和报复就会使人失去他们的感觉变得麻木, 嗜血, 并成为一个新的压迫。使得与“红”风暴鲜明对比。

第二, 声音的象征。除了颜色的符号, 狄更斯还创造了许多声音符号来衬托主题。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风的声音, 雨的声音, 雷声, 海浪荡漾在小说中, 他们融合的有力交响曲。其主题是反复出现的“呼应的脚步”。

二、《双城记》中的浪漫主义表达

在两个城市的故事, 浪漫的爱情, 离别和团聚浪漫的人物, 这些都是以浪漫的形式来表达。尽管狄更斯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但是他却把浪漫主义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并且在处理的情节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和奇怪的转变, 这是戏剧性的。它也可以被归类为一个特征, 那就是展现了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故事色彩。

在《双城记》中, 利用外部观察总比其他作家更为精细和深入。狄更斯, 用他的创作能力和他的观察材料, 没有记录, 但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读者被狄更斯的作品迷住了, 这是艺术创作。在作品中有很多的傲慢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会反感这样的傲慢和自负的人。我们感兴趣的是狄更斯的想象力, 因为它们是不同的我们曾经认识的任何人。狄更斯可以利用幽默和夸张, 改变丑陋的一面, 只有在生活作品中展现艺术美, 才能更好地展现出作品的艺术美。所以, 普洛丝小姐, 曼奈特的忠诚的, 红色的脸, 使得少女变得生动和快乐。狄更斯被赋予了浪漫的气质。他的想象丰富, 充满诗意的情感, 他总是突破客观生活的描绘。狄更斯自己意识到, 他的艺术是一种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三、作品中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我们可以看到该部作品和狄更斯其他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狄更斯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在一个城市的故事中, 把浓浓的浪漫色彩城市的故事真实地反映各种冲突中, 经常表现出各种不和谐, 怪癖, 萧条。在狄更斯笔下的细节充满了独特性, 经过笔者的研究, 这些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鲜明特点。然而, 作为一个完整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故事, 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批判现实主义, 狄更斯的态度, 透视, 揭露社会的笔触是特别的犀利, 充满了批判的现实主义, 但童话中的人物漂浮在“真空”中的城市, 曼内特医生, 故事的情节发展是都是从悲痛到喜悦, 善与恶都有其结果, 童话般的结构有着明显的浪漫色彩。一个故事的结尾几乎是完美的, 它是作者的视野, 良好的未来社会, 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作家在他的脑海中显露。该部作品是一个能够很好解释狄更斯查尔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同时, 狄更斯对于戴尔人物形象的设计中, 将其塑造成为充满理想的青年, 在个人情感上, 他总是钟情于故事的女主人公露西, 戴尔非常尊重露西的选择, 并没有将其情感强加在他身上, 直到最后使得他知道他的等待是有收获的, 从这一点上, 我们便可以看出, 这是狄更斯对于浪漫主义的构建, 使得每个故事都是充满了各种丰富的内涵。

总的来说, 关于《双城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这是该部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亮点。通过对人物形象以及丰富的情节设置, 使得整个作品都是充斥着批判现实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在构建批判现实主义的过程中, 狄更斯灵活地运用各种象征手法, 利用颜色的表达, 进而传达出狄更斯对革命的态度。在对于作品人物中的爱情, 狄更斯总是以一种浪漫的手法来进行构建, 从而可以更好地传达出作品中丰富的内涵。

摘要:狄更斯, 作为英国著名的小说家, 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主义时代。在其作品中都是通过好人或者是受害者来进行描写。为此, 本文笔者便从《双城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分析, 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关键词:《双城记》,批判现实,浪漫主义

参考文献

[1]伍厚恺, 论《双城记》的艺术特色[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03期.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8

德国浪漫派分为早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早期浪漫派的代表是奥古斯都·施莱格尔、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诺瓦利斯、蒂克年, 他们以《雅典娜神殿》杂志为中心, 以费希特、谢林等的哲学为基础, 形成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流派的纲领。他们认为浪漫派的文学是文学中的文学, 是宇宙的诗, 一切文学都在浪漫派文学里。他们主张, 艺术的最高法则就是打破一切法则, 把一切科学、美术、诗歌、音乐融为一炉而没有区别:诗人要凭兴之所至, 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的约束;他们认为理性是危害人类的感觉和认识能力的, 艺术的基础是热情而不是理智;物质世界使人失望, 人只有从梦幻中、灵魂中、世界中才能找到精神的乐园;他们向往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宗法社会,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中世纪是富于宗教的神秘感的时代, 所以中世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时代, 讴歌中世纪, 就是讴歌美。

服从于这一理论, 这一派作家的创作多表现宗教的神秘和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如诗人诺瓦里斯的《夜的颂歌》, 诗人沉湎于神秘的世界, 歌颂死亡, 歌颂黑夜, 否定现世人生, 表达出一种人生无常的颓废悲观的感情;蒂克的小说《威廉·洛厄尔》描写了一个英国青年的堕落, 但作者却把堕落的原因看作是启蒙思想的后果;在其另一部小说《弗兰兹·斯坦恩巴尔德的漫游》中, 作者则美化封建骑士制度, 用中世纪的所谓“牧歌生活”来对比现实生活, 表现出一种将封建的生活和制度理想化的倾向。

早期浪漫派成员清楚地认识到了他们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中心人物就是施莱格尔兄弟:弗雷德国希和奥古斯特·威廉。弗雷德里希腊创造力, 但性情反复无常。奥古斯特·威廉比他哥哥的头脑清晰, 这使他能够传达他哥哥的思想, 并且使自己在关于戏剧和美学的传播中, 起到了德国浪漫主义理论的“译员”作用。他的讲演录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早期浪漫主义作家的集体精神与浪漫主义的个性主义并不矛盾,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集体精神是从他个人重要性的认识中产生的。人们可以通过接触这些个体, 也可以通过公共集会来认识他们。这些集会非常古怪, 它们是以希腊小品词“syn”命名的, “syn”表示“集合”, 如“synexistenz”、“symphilosophieren”、“synenthusiasmus“、”sympoesie“等。在实践中, 为了给他们的研究成员提供实验材料, 这些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加入了最早的远征队。无论在哲学和诗歌领域, 还是在宗教、政治和自然科学领域, 早期浪漫主义作家都无疑表现出了极大的、普遍的兴趣。因此, 这个组织不仅包括瓦根诺德尔、蒂克和诺瓦利斯 (哈尔登贝尔格的笔名, 而且包括宗教思想家施莱尔马赫、自然哲学家谢林、巴德尔和物理学家席特尔。这种广泛性也不仅仅是德国对文化的传统癖好的表现, 这是从浪漫主义某个十足的存在主义重新评价的观念中产生的。这种重新评价将从诗歌中喷发出来, 以改变整个世界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诗化“整个世界) , 这些信念在大量理论著作中均有反映, 它们是前派浪漫主义作家成名的主要原因。诺瓦利斯和瓦根诺德尔死时年纪尚轻, 蒂克则与这个组织的关系似乎不大密切, 除了这三位之外, 早期浪漫派的浪漫主义作家都是思想的理论操纵者, 而不是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他们倾向于玄奥的抽象, 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在施莱尔马赫的《社会行为理论初探》一书中, 找到充分的证明。这本书谈的是对系统化认识。早期浪漫派的浪漫主义作家的许多观点, 是在他们的刊物《雅典女神殿》中以格言形式零碎地表达出来的。这些人从费希特所倡导的纯主观主义理论出发, 开始对人类的存在重新评价。他们认为, 既然这个世界依靠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我们当然可以用不断进步的、奇妙的中华民族主义来重新塑造它的创造性想象。在这一点上, 这些艺术家由于这个原因而占据了最高地位。艺术品有某种调解作用, 它用近似于真实的象征手法, 描写艺术家所认为的先验王国的景象。而引导艺术家走向这个王国的捷径, 正是他的想象。这种复杂的美学观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直觉, 它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

后期浪漫派的代表是布伦塔诺和阿尔尼姆和阿尔尼姆, 他们宣扬天主教, 美化封建制度,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民歌的收集与整理方面, 如他们合编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的号角》以及格林兄弟所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流传至今, 被广泛传诵。这一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霍夫曼和沙米索代表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比较积极的一派, 这一派后来流传到了海涅, 则发展到革命民主主义的高度。

海涅最著名的诗体旅行游记《德国, 一个冬天的童话》, 他自称这部长诗”是一个崭新的品种……它将显著一种比那些最著名的政治鼓动诗更为高级的政治。“因而长诗的政治很强, 反映了诗人较为成熟的政治思想观点。同时, 海涅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对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也在长诗中得到充分显示。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9

一、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 语言诙谐, 结局常常出人意料,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以欧·亨利的几篇代表作为例, 笔者发现其均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不同的故事为读者详细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 此外, 每个聚焦模式为故事的主题及其重要性的实现都有作用。欧·亨利的三部作品《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1906) , 《麦琪的礼物》 (1906) 和《爱的牺牲》 (1906) 的叙事空间主要是纽约、西德克萨斯和拉丁美洲的宏都拉斯。欧·亨利通过对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有机结合来揭示生活的真谛;通过缓急叙事, 他调整了故事发展的节奏;他采用不同的叙事频率并铺设悬念, 形成了紧张的叙事动力。欧·亨利短篇小说独特的叙事策略, 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视角阅读和研究他的作品, 这一点对研究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

欧·亨利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一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的观念, 而且还具有自然主义的特征。

二、欧·亨利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现实主义呈现出社会真实的生活和观念。现实主义在文学作品中倾向于刻画和描写最普通的人物和最无趣的事件, 旨在提取他们全部的价值并探索真正的意义。现实主义需要理解和探索所有细节之间的一般和特殊的关联, 以及那些可见和不可见的人性特点。在表面看似平静却披着虚伪的外衣的生活中, 现实主义可以揭露并寻找被隐藏的精神;通过故事发展及其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道德败坏并不断恶化的丑恶, 看穿他们所谓的激情或智力的历史问题。总之, 现实主义揭示那些我们认为没有什么价值去注意的地方, 可它却能够表明一切都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值得我们深思。

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这篇故事描写一对年轻的爱人, 在圣诞节想互送礼物的故事, 他们彼此深爱对方, 想送对方最珍贵的礼物, 可他们却非常贫穷, 只能卖掉自己最为珍贵的东西, 妻子卖掉了美丽的头发换取了手表链给丈夫, 可丈夫却卖掉了手表给妻子买了一个美丽的发卡。这个故事的原型来源于欧·亨利大学时认识的第一位妻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两位主人公彼此的礼物均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资本家的贪婪与罪恶, 以及贫苦大众生活的无奈。

从欧·亨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人民在那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悬殊的地位差异, 特别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的人民格外明显。从这个故事中, 我们还可以看出欧·亨利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憎恶。他曾写过一本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的骗子”的书来揭露和批评美国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丑陋。例如, 在《黄雀在后》这个故事中, 强盗, 金融家和骗子卷在了一起。故事讲得是坑蒙拐骗的能手杰夫的故事, 这个人在欧亨利的一系列作品中都扮演着能干的骗子的角色。杰夫在这个故事中结识了盗窃能手比尔和投机能手里克斯, 三个人各自主张自己的行业是最有本事的。后来, 杰夫靠他的拿手本领骗走了小偷比尔偷来的五千美元, 而这五千美元最终还是被里克斯用不值钱的股票给套走了。虽然里克斯什么也没做, 他却比强盗和骗子社会地位高很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资本家其实就是强盗。

三、欧·亨利作品中的自然主义特征

随着经济、科学和社会的转型以及欧洲自然主义的影响, 美国自然主义开始于第十九世纪末, 并一直发展到现在, 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自然主义, 作为美国新现实主义的再现, 描绘了全景世界和混沌的内在生活, 其吸引了大批二十世纪各个阶段的美国作家。美国自然主义最关键的特点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智力方面的适应性。正如鲍伦所说, “从本质上讲, 自然主义文学不仅是一个文学概念, 而是一种关于人和社会的理论, 是一个时期的自然对应”。在欧·亨利的故事中,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都显示出社会的自然主义特点。在《麦琪的礼物》中, 情人没有钱给对方买圣诞节礼物, 他们必须卖掉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去买礼物, 结果所买的礼物却成了无用的废品。

从这个故事中, 我们可以看出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没有权利, 没有金钱, 没有地位。一切都属于富人, 甚至属于资本主义。

四、小结

许多评论家认为, 现实主义和十九世纪晚期出现的自然主义没有明显区别。正如Donald Pizer在他的书“剑桥比较之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中所述, “现实主义”是很难定义的, 可能是因为它在美国文学中的使用不同于欧洲文学的语境。他还认为, “无论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小说中产生什么新颖的, 有趣的理念, 其实都与现实主义被认定的许多方面大致相似, 而在世纪之交所产生的既新颖, 又有趣的写作主题基本可以被认定为自然主义。”简单地说, 我们可以粗略的认为, 现实主义是对具有确定性的哲学关注, 而自然主义是对下层社会更为客观, 激烈的讨论。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

[2]卢梭著李平沤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3]赵林《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赵立坤《卢梭浪漫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5]卢梭著熊希伟译《孤独散步者的遐思》华龄出版社1996年1月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10

1“失衡——重建”模式下《黑天鹅》的单元事件

2《黑天鹅》的艺术价值

2.1 现代主义视觉下的《黑天鹅》艺术价值分析

《黑天鹅》是一部对人本性探讨的电影, 是导演对艺术的个人见解, 用影像的形式充分的表达了出来。妮娜对艺术的疯狂及执着导致了自己的人格分裂, 但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妮娜对于艺术的疯狂追求, 她终于登上了芭蕾舞台的巅峰, 达到了艺术层次上的超高造诣, 但最终也葬送了自己。

在《黑天鹅》当中, 充斥着各类令人印象深刻的多种隐喻, 这些隐喻从一个侧面上也反映出了追求艺术人的内心世界, 那种疯狂的渴望和执着的态度, 这其中最明显的当属黑白天鹅, 且妮娜的玩偶、衣服、粉红披肩、镜子、指甲、口红、浴缸和那些血腥的幻象都是妮娜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各种隐喻。

在电影《黑天鹅》中, 从情节、镜头上讲述了一个疯狂追求艺术的故事, 主人公妮娜出于对艺术的疯狂追求, 脱离了现实, 她不断摸索自己性格的另一面, 在理想的世界中逐渐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导演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艺术理念, 同时告诫人们要理性的看待艺术, 追求艺术,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经历灵和肉的双重磨难之后, 妮娜终于完美地将黑天鹅和白天鹅融为一体, 实现了对艺术完美的追求, 整部电影也得到了升华。

2.2 现实主义视觉下的《黑天鹅》艺术价值分析

导演将《天鹅湖》舞剧置于电影中实现了戏中戏的效果, 正视了人类的自我精神状态, 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话语品性, 完美地展现出了芭蕾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 很好地诠释出了疯狂追求艺术的一种独特感觉。整部电影都集中于几个场景, 家中、舞台及地铁上, 有时还会出现排练厅的场景, 这种情节上的设置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加之极为实力派演员的完美出演, 牢牢地吸引广大观影者进入妮娜的艺术世当中, 共同体会女主人公对艺术的疯狂追求, 体会她的内心世界。这种设置使观影者能够深入其中, 以便为后面剧情的开展打下坚持基础, 体会导演对于艺术的独特感悟。

最终, 妮娜借着欲念的火焰将角色诠释到极致, 完美终于实现, 它永恒而绝对, 那一场美得无法呼吸的演出, 在灵魂的慰藉和生命的消损中华丽落幕。如果说镜头是导演凝视的目光, 那么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这束目光则饱含着泪水与微笑, 拷问的勇气与求索的失落, 是导演对被欲望困扰的人类命运终极走向的哲学思考, 呈现着其悲悯的情怀与对解决这一现实精神困境的悲观态度。

摘要:电影《黑天鹅》无论是其商业价值还是其艺术价值都让人叹为观止。影片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通过隐喻, 象征和符号意象表现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同时, 影片将现代主义技巧运用到视觉文化里, 成功展现了芭蕾舞者妮娜心理异化的全过程, 无论在情节还是细节上都是一部极其优秀的心理惊悚片,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黑天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思源.《黑天鹅》的现代主义实验及教育观照[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1.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11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性质判断

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在做性质判断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何为“本原”。本原的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指的是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本原一词为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如果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认识论根源,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使认识与实践相分割,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面或成分加以夸大与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至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因此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并且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但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等。因此,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具有进步意义,但其存在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并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缺陷。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缺陷,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进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机械性。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等同于物质,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②形而上学性。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③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社会历史,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更加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误区解析

1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恩格斯)。具体而言,只有在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时,才能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其哲学出发点和根本观点来说是正确的,但两者都存在严重缺陷。相反,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如黑格尔哲学,虽然在世界本原上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又是正确的,这甚至直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纵观哲学发展史,很多精致的唯心主义比许多粗糙的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的贡献要大得多。

2唯心主义就是主观主义。

应该承认,主观主义与唯心主义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是,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观主义是指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相对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强调的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世界观,它与唯物主义相对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人在工作中必然表现为主观主义,但在工作中犯主观主义错误的人不一定是唯心主义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也可能犯主观主义错误。因为是否犯主观主义错误,除世界观外,还与人的素质、人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有关。

3无神论者肯定是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肯定是无神论者,而问题的关键是唯心主义者中是否也包括无神论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唯心主义包括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因此主观唯心主义者肯定是无神论者。甚至客观唯心主义者也并不都有神论者,因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的世界本原是客观精神,这不仅包括神,而且还包括理念、绝对精神等。

4“两个对子”的地位是平等的。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篇12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 音乐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传统古典音乐演奏中, 因钢琴极具表现力的乐器特性, 被人们较为常用。但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延续、电声乐器及录音技术的发明, 数码及电子音乐的进步, 大大侵占了像钢琴这样的传统乐器的生存空间, 传统音乐的精神同时也似乎变得模糊起来。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反映, 是最抽象和最形象化的思想载体。随着意识形态的变迁和技术革新,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自然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承载音乐的“乐器之王”—钢琴在“现代”或“现代之后”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

一、现代主义的兴起及其在钢琴艺术上的反映

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昭示了现代主义的开端。人们普遍认为, 现代主义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现代主义甚至被认为:人性和道德可以被“理性”的改良和完善, 最终使人类得到“解放”, 从而给予历史某种理性的解读。因此, 现代主义基本回避了基督或其他神学的世界观, 在意识形态上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分道扬镳, 甚至和大部分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格格不入。从艺术层面上看, 现代主义也似乎试图删除或怀疑人的某种精神性存在的动因, 或者说, 现代主义眼中的艺术多半以人化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为主, 重在宣泄私人情感、放松和愉悦身心, 往往缺乏对人的内在和外在精神性的主动探索, 特别是不会触及如基督教中的人对于的“原罪”的忏悔等这些“负面”或“沉重”的情绪。这些艺术取向是和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相吻合的:现代人崇尚理性, 试图使自我感觉良好, 理性的泛化使得“非理性”的思潮十分薄弱, 更使自我意识得到一定的强化。

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在现代越来越不适用, 各个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 总有某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 而到了20世纪, 几种不同的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现代主义范畴的音乐, 大都比较通俗、商业化的音乐, 曲式和调式皆通俗易懂, 其功能性相当明显。例如前几年风靡全球的法国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很多作品, 笔者认为就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典型反映。这位钢琴家从钢琴的传统曲目转向, 投身自己热衷的流行曲目, 在商业包装之下、在世俗意义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甚至将许多港台的流行音乐改编为浪漫缥缈、放松身心钢琴曲, 在中国赢得了不少市场。

当然, 现代音乐和神秘主义、存在主义这些精神性的元素从来没有割断过联系,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量不那么商业化的、生命力旺盛的“非主流”或“小众”的作者和作品。但这些作品给人的感觉还是缺乏根基, 少有“宏大叙事”的元素, 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小打小闹”。从这个意义上说, 用年代来定义现代音乐似乎显得有些牵强。在“现代”这块的幕布的背后, 我们已经很难猜中上演的将会是一出什么样曲式或风格的戏剧或乐曲, 但往往还是可以预知这些现代的产物能带给我们的大体印象, 那就是新奇、实用、有趣、舒服而不沉重, 来得快去得也快, 但常常不够深刻。现代主义的东西虽然包装千奇百怪、姿态炫耀华丽, 但骨子里却有某些共通的元素。

十九世纪末出现的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反对浪漫主义思潮和行为的印象派音乐被视为现代主义音乐的开端。法国作曲家梅西安是比较特别的一位。按年代分, 他应该属于现代, 但他的作品透露了对宗教的极度虔诚和对大自然以及人类感情的歌颂, 这些都是现代音乐中少有的大跨度的体裁。代表作《鸟鸣集》里听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旋律、和声等, 取而代之的是钢琴乐音来模拟多种鸟的鸣叫声, 可以想象作者为谱写这样的曲子投入了巨大的兴趣和心血。新晋格莱美乐器独奏奖获得者、美籍华裔钢琴家张安麟正因演奏他的作品《异国鸟歌》而得到肯定。这种缺乏传统旋律性的钢琴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但并不像现代艺术常常有标榜自己的嫌疑, 虽然形式上新奇, 但表达的感情和理想却离人的内心世界很近。演奏和欣赏这样的作品确实需要很高的心智水平, 更需要情感的投入。

二、后现代主义钢琴音乐对理性的反抗及其对现代前的回归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既包括美英的“新实用主义”、“后分析哲学”, 也包括欧洲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取向。只要想到后现代主义, 人们脑子里立马就会出现一些很不学院派的鲜明字眼, 如“朋克摇滚”、“枪炮与玫瑰”、“行为艺术”等等。个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理性精神的一种反抗。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 理性主义不但扼杀了艺术, 而且虚度了人生。理性主义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伤害着人的精神性, 人们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 更妄图使人的精神世界模式化、模型化。但事实证明, 心理学只是一种经验主义的归纳, 并无严谨的科学性可言。音乐艺术和精神性当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于有些精神性的体验只能通过音乐来传达。钢琴家张安麟这样说到:我通过钢琴表达远远胜过我通过语言的表达, ……钢琴对于我的意义便是表达自己最深层的情感。

当理性主义过多渗透到了人的精神层面, 就会蒙蔽人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认识, 而这种蒙蔽又不是绝对的, 当因缘机会足够使蒙蔽揭开时, 个体偶在的渺小与悲哀足够使人的精神性发生异化, 这可能是后现代主义的成因之一。广州新东方王丹丹老师有句话说得好, “发疯是个体反抗权力对思想强奸的最后方式”。发疯却也是某些人对后现代主义的印象。而作为后现代的音乐, 好像很少没有不“发疯”、怪诞的。但笔者注意到, 后现代或现代之后的音乐作品有向“现代之前”回归的迹象。如拉迪斯拉夫·库普科维兹的《为我的自杀而作的挽歌》 (1982) , 是对肖邦作品的拙劣模仿;施尼特凯的《第三弦乐四重奏》 (1983) , 将拉莫、贝多芬、萧斯塔克维奇和马勒的音乐拼贴在一起。是将生活的新体验与艺术相结合的尝试、探索与再创造。不同程度的将雅与俗、台上与台下、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政治与文化、科学与宗教等等的界线消解。

总之,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钢琴的音乐性, 其实并不象其他的音乐门类、电影、艺术、美术等门类如火如荼、如浪如潮的发生巨大的改变, 在看到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传统的不同或“断裂”现象之时, 还应看到它们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连续性”的实质。正如哈桑所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不象隔了铁幕或长城一样地可以截然分开。因为历史是渗透的, 文化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断定,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集维多利亚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气质于一身。”音乐将会有不断的创新与回归、提炼与升华, 时代的产物总会伴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量或质的改变, 音乐也不例外, 而钢琴的魅力与音乐性也不会随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反叛性、零碎性等特质的产生而消退!

参考文献

[1]卞萌, 钢琴教学要重视现代主义作品的教学, 《钢琴艺术》, 2001 (3) .

[2]张银生, 西方现代主义音乐对中国当代钢琴创作的影响, 《电影评介》22期.

上一篇:分布式无线网络平台下一篇:税务会计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