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心理:开学季,爸爸妈妈看过来

2024-09-22

育儿心理:开学季,爸爸妈妈看过来

育儿心理:开学季,爸爸妈妈看过来 篇1

开学季,爸爸妈妈看过来

《海峡姐妹》杂志2013年第9期

导读:

现实中,育儿是每个有孩子或想要孩子的首要打算,甚至形成所谓“全民育儿焦虑”。

悟空没有兄弟姐妹,堪比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悟空猖狂自大、大闹天宫、偷吃蟠桃、堪比现代家庭中孩子个性突出,不听父母劝解、率性为事的现状。如果有人对你说,孙悟空是如来观音的“孩子”,你一定会觉得很雷人,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在孙悟空的成长和成才之路上,如来和观音的确分别扮演着父母和母亲的角色,二者对于孙悟空的教化知道,甚至堪称现代家庭的亲子教育的范本,本刊连线采访了韦志中先生,为大家揭开经典读物《西游记》暗藏的别样玄机!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至精华!

专家简介: 韦志中

国家心理咨询督导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四川省科协心理咨询专委会成员、广东团省委特聘心理专家,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是一位横跨教研和咨询治疗实践的心理学人,曾出版《本会团体心理咨询实践》、心理治疗小说《谁在掌控你的人生》,亲子教育随笔《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等,被业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师,旨在让中国更多的人从心理学当中受益。

作品介绍: 《西游记》问世以来,经过世人千万次的“问”,对它的解毒可谓蔚为壮观,有管理学的、有心理学的、有社会学的…..唯独没有将它和亲子和教育相联结的。在201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著名心理学者韦志中老师另辟蹊径,著作出版《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一书,将《西游记》与育儿经结合到一起,从培养孩子的视角解读古典名著《西游记》,从心理学家的立场剖析悟空成长成才之路,从科学教育的规律讲述亲子关系、亲子教育…..书中温习《西游记》故事,剪裁合理,取舍诱导;充满心理学之后,深入浅出,直击要害;解读育儿成才真经,易读易懂,恰当实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钟年先生评价韦志中对《西游记》的独特解读是“别出蹊径,将《西游记》与育儿经结合到一起,或可算作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解读”;南京著名的中学校长吴虹说,“无论你读多少遍《西游记》的内涵,这一次思考一定是深邃的......“正因为通俗易懂,深有启发,她一下子购买了500本赠送本校学生的家长们…..点石成金,每个孩子都是宝

文/江南

《西游记》中悟空的出生似乎与正常的孩子有些不同,但又在很多地方暗合了每一个生命的历程。加上他从出生到成长的很多经历和特点,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跟我们的孩子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也有不少道理和经验可学。

石猴是天地的造化,是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化身,因此收到天地的珍视,让他可以自由成长、不受伤害。这与悟空这个原本无父无母的孩子最后却能成长得无比健康和快乐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以天为父,地为母,世界都任他邀游和探索。而每个孩子更是父母孕育的结晶,是自然神奇力量的最佳体现。他们出生之时一丝不挂、毫无修饰,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美妙。

人们崇尚自然,是因为人们敬畏大自然神秘而巨大的力量,更因为人们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活。因此,每一个孩子也是大自然之子,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无比珍贵的宝贝。

石头的天性之一是独特。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两块相同的石头。

悟空乃天地精华,石头所生,他没有兄弟姐妹,更没有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因此六耳狸猴只能模仿他。人类却有天生的基因非常近似的小孩,即“同卵双胞胎”。心理学家做过许多同卵双胞胎的实验,实验证明,同卵双胞胎的婴儿,即使分开抚养,双方的性格、兴趣爱好、长相都依然会非常相近。但也仅仅是相似而已,孩子的父母永远都能轻易地分出谁是“大宝”,谁是“小宝”,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质。

我们的家长有时候喜欢将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于是抱怨自己的孩子默默无闻,不够出众,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您的孩子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您的孩子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跟其他人不一样。同时,在这种比较中,孩子们也可能渐渐忘了,他就是独一无二的。他像大自然中成千上万的石头中的一颗,无论是外表、气质、性格,还是兴趣、爱好、思想,都不可能与他人重复。只要家长让孩子明白这一点,任何时候,孩子都会对自己有满满的信心。

可塑性是石头的另一个天性。从悟空这块顽石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石头的可塑性,而我们每个孩子其实也是如此。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夸下海口:“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任务——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是乞丐、窃贼,而不用去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用科学的理论证明后天的塑造和教育对人类是有巨大影响的,每个人都具有他的可塑性。

中国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算是经验总结,但却并未证明具有科学性,而且有过分强调天资的嫌疑。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我们强调后天教育和打磨的重要性。孩子的可塑性是天性的,任何时候做出改变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我们的父母像如来和观音菩萨一样不放弃,不断给予机会和鼓励,遵循成长和教育规律,顺应孩子的发展和需求,无论您的孩子是孙悟空般的多血质活泼型,如八戒般胆汁质冲动型,如沙增般粘液质安静型,或是如唐僧般抑郁质抑郁型,各有千秋皆可成佛,孩子终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妈妈,你会在不远处关注孩子吗?

文/青花瓷

要说孙悟空是观音培养出来的孩子,你信吗?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关于在《西游记》实际上是充当着悟空“妈妈”的角色,而且是一位非常合格的妈妈。

观音给悟空带上“紧箍咒”,只要唐僧一“唠叨”、悟空就得俯首帖耳。韦志中先生认为,每一个母亲应该有自己教育孩子的“紧箍咒“,因为“紧箍咒“其实是维持亲子关系的有力工具,母亲管教孩子,为他们制定规矩,不仅对他们的成长有利,而且也会让孩子更有家庭的归属感,更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但怎样使用“紧箍咒”,就大有学问,这就需要我们向观音好好学习。

观音是位好妈妈。但是,孙悟空那么顽皮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跟着师傅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那么多妖魔鬼怪,各种危险和诱惑,为什么观音作为“母亲”就不会焦虑呢?她为什么就不会担忧孩子离开自己,不会害怕孩子失败呢? 该出手时才出手

在韦志中先生看来,一方面,因为除了看管孙悟空,她还在玉帝那里当差,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还要参加各种神仙聚会,悟空是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所以,在帮孙悟空降妖的时候,观音还没忘记给自己找个“守山大神”,收个“善财童子”,另一方面,观音有个健全的自我,她拥有爱、智慧、信任、希望、独立性、同一性、忠诚、亲密、创造、统整等诸多积极的特点,有了这样完整的自我,她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精神,自然就会放手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孩子在母亲的信任下,也会逐渐变得自信和勇敢。在观音看来,帮助还是确实重要,但是自己也可以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观音很清楚自己 的需要是什么,孩子的需要又是什么,悟空要保护师父西天取经,她需要把落迦山管理好,因此,观音能很好地处理其中的关系。这对我们的亲子教育不得不说是极好的启发。

从《西游记》中悟出育儿之道——做一个好母亲得要学一学观音。她其实时刻都在关注悟空的成长,在“不远处”观察孩子的状况,又不做过多的干预。一个好母亲首先是仁慈,在性格上,最好是“三七开”,即三分勇敢、独立、刚强,七分宽容、慈悲、柔软。如果反过来,母亲性格上过于强硬,对孩子凡事都要求完美,那对孩子简直就是一种“压力”。

孙悟空那么顽皮的孩子,跟着师傅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那么多妖魔鬼怪,各种危险和诱惑,为什么观音作为“母亲”就不会焦虑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观音有个健全的自我,她拥有爱、智慧、信任、希望、独立性、忠诚、创造等诸多积极的特点,同时她有着超强的心理素质,从不手忙脚乱,失去分出。她有着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时机未到,绝不出手。自我健全是当母亲首先要向观音学习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个母亲要做的就是在一旁陪伴、照顾、引导。对孩子来说,母亲就是一个啦啦队队长,为孩子鼓励加油。孩子在这种暗示下,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认识,这些正能量就会爆发小宇宙,聚积成长的动力,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否则,你越着急,越是不满意,越是批评,挑剔孩子,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向你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事情就是这么的奇怪。

要学会在“不远处”关注孩子。“不远处”这三字自己其实是一门艺术。在《西游记》中,观音位高权重,完全可以命令或安排悟空去跟唐僧取经,但她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悟空,在说完自己的建议之后,观音会问悟空:“如何?“可见充分尊重悟空的选择。“如何?”——可以成为今天的家长学习的最简单的“佛语”。

观音不仅时而在前点化孙悟空,也经常在悟空的背后给予安慰和支持。为了给孙悟空去西天取经的定心丸,观音许下承诺:“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就你。”这句话让孙悟空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学习压力,几乎跟孙悟空取经有得一拼,而家长往往一味地对孩子施加压力或者提出期望。此时观音就是一个很好的是否,排查孩子的后顾之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支持你”,相信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观音是一位从容淡定的母亲,除了救悟空于危难之中,她平时很少干涉孙悟空的生活。她只在“不远处“微笑着看着,尊重属于孩子的生活。

韦志中认为,“有求才应”是观音的管理技巧。

《西游记》里孙猴子闯祸是家常偏饭,每次化解困难,悟空就回去搬救兵,不过他搬救兵是有先后顺序的,先是天上的朋友,再是老师长辈,最后才是观音。孩子也是一样,遇到困难,是不会首先回家求救的,定会先找遍所有同学、朋友、老师,实在不能解决了,最后才找父母求救。观音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但是她没有因此就急忙跳出了,显示自己的神通广大。事实上,等悟空硬着头皮来找到她,她还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妈妈作为孩子的重要家人,是孩子尊重敬仰的对象,所以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父母心中留下好印象,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一旦他们闯祸,便会害怕父母知道,这也是孩子维护自己自尊的一种需要。同时,找身边的朋友,也算是孩子自己发挥主动解决问题的尝试。

因此,韦志中认为,但孩子面临困难的时候,妈妈就应该像观音一样,该出手时才出手。

《西游记》中,除非在危难之时,观音极少主动帮助孙悟空,她尊重并且相信孙悟空的判断,一直坚持“有求必应”的原则。

为母巧用紧箍咒

唠叨是我们对母亲的传统认识,就如《西游记》中悟空最拍听到一个让他头疼不已的“紧箍咒”一般。

“研究结果证实,那些生活在散漫家庭里的,没有限制、约定、规矩约束的孩子,在青春期前后会变得比其他孩子更加反叛、更傲慢。原因是父母么有给孩子制定规矩,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反而失去了安全感,也就是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并不重视他们,因此对于错误的容忍度高,于是他们希望进一步做出不当的举动,用于试探父母的反应或者父母的承受极限。”在韦志中看来,妈妈的紧箍咒其实是维持亲子关系的有力工具,为他们制定规矩,不仅对她们的成长有利,而且也让孩子更有家庭的归属感,觉得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

巧念咒语把握“度” 语音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既能鼓舞人心,又能摧毁意志,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在语音成为母亲管教孩子的主要工具的时候,如果过度过量,就可能引发相反的效果。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子啊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韦志中说,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其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在母亲身上最为明显。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母亲的“紧箍咒”就会呼之欲出。念一遍时,孩子是内疚的,第二遍、第三遍时,孩子开始感到不耐烦,念到第四遍、五遍甚至N遍时,孩子会彻底反感,以至于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从这个过程来看,第一遍,往往是效率最高的时候,每受到一次批评,孩子将有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改正的时间,但很多母亲往往还没等孩子充分体验挨批的心情,就开始第二轮“轰炸”,就这样降低了第一遍批评的效用,而接下来重复的批评就成了单调的“声音”,犹如蜂鸣,让人头疼。

我们的妈妈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及时地关注孩子的反应,孩子是否有时候已经达到“超限效应”的顶点,开始有一些不耐烦的反应了?适时关注孩子的反应,便会知道何时该继续批评,何时继续下去会适得其反。其实,教育孩子原本就是想达到让孩子明白和改造错误的目的,有时候却误以为说的次数越多,孩子就会记住。孩子不是复读机,他又情绪,如果不愿意记住,不愿意接受,你再怎么强加灌输,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当您发现您的孩子已经开始似听非听,或者“左耳进右耳出”的时候,“紧箍咒”也可以就此打住了。紧箍咒不轻易念

紧箍咒虽好,却不能像每天吃饭一样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把握好念咒的时机,不轻易念咒,也是非常关键的。强烈的愤怒情绪有很多的破坏性,并且会伴随着认知紊乱的现象,很多犯罪行为也是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很多母亲会在骂完孩子后感到后悔,觉得刚刚怒发冲冠的那一刻,对孩子说的那些话太重了。例如,“你到底有没有长脑子”,“成绩这么差,休学算了”,甚至“你还有脸回家?”等。这些话充满了攻击性,可能带有羞辱、谩骂、讥讽等。而孩子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受到巨大的、无可挽回的伤害。

“我觉得我就是我妈的出气筒,她每次骂完我之后,就很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如是说。在韦志中看来,“生气——责骂——愉悦”,当孩子发现母亲的行为有这个链接关系的时候,他对母亲念“紧箍咒”的动机,就产生了怀疑。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其实,只要明白不良情绪对人的影响,时刻提醒自己要选址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获得良性循环,首先是要信任自己的 孩子,相信他们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就像唐僧后来对悟空的信任一样。然后是仔细体察自己的情绪,将“发泄情绪”和“教育孩子”做一个明确的区别,冷静下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分析、调整,等到相对冷静的时候再教育孩子会比较合适。不然,可能会将教育演变成伤害,造成亲子间解不开的心结和误会。

紧箍咒只适合在家里念

韦志中特别提醒,母亲念“紧箍咒”除了要注意分寸,也要注意场合,因为我们的孩子其实也是很要面子的。这一点唐僧就做得很好,在外人面前,他从来都是夸自己的徒弟多么英勇善战,多么会降妖伏魔,妈妈们有时候可能会忽略这一点,加上中国传统的理念是要谦虚,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习惯在公开场合贬低自己的孩子。“你看看小明,多聪明,每次都一百分,我们家孩子有他一半聪明就好了”,“老师,他在家很不听话,经常撒谎”,母亲经常会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或者是有意激将,或者是无意寒暄,这些对孩子来说,是种巨大的伤害。一方面,孩子在不公平的“比较”中,会感到自卑,另一方面,母亲作为自己最亲近的人,却将自己的缺点暴露给“外人”,这种行为会降低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损害母子之间的感情。

念完紧箍咒别忘了念松箍咒

“紧箍咒”是母亲的一项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它以一种监督的方式为成长护航。但毕竟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经常听到它,孙悟空也一样,他甚至相信世界上一定有另一种咒语叫“松箍咒”,作用刚好跟“紧箍咒”相反。虽然没有“松箍咒”,但其实每个母亲都有这种言语能力,当它发挥作用时,不仅能缓解疼痛而且可以制造快乐,甚至激发孩子的潜能。

语言是最好的回应方式,尤其是加上妈妈温柔的声线。“孩子,别怕,有妈妈在呢”,“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不哭了,好吗”。从小能听到这样的话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能够不断地挑战自己,不会患得患失,因为他们脑海中有妈妈的声音,而这种坚定、温柔的声音驱散了他们对未知的恐惧。相反,很可能与母亲形成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这种模式会迁移到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他们或者情感冷漠,或者过度猜忌。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可以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交谈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理解和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妈妈的话是幼小孩子的护身符。因此,当孩子表现出各种情感上的需求时,妈妈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语,应该及时作出回应。

爸爸学一手“TIME OUT”

文/安妮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最后出现

“悟空从小天生地长,无父无母,到拜师学艺,本领强大之后,大闹天宫,便有些藐视所有社会规则,无法无天了。这个时候,如来出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带来五行山,让悟空接受了一次关于规则和犯错会有后果,要接受相应的惩罚的教化。”在韦志中看来,如来慈祥而不失严肃的父亲形象在其中得到了清晰的彰显,他的五行山也可视为父亲权威的最佳写照。在我们普遍的家庭教育中,父亲一般也是最后才出场的。

方法启示 1.问

见到孙悟空后,如来并没急着去降服他,而是首先提了个问题。想了解孙悟空捣乱的原因以及他当下内心的想法。其他的神仙只知道孙悟空反了滔天大罪,他们要代表玉帝消灭悟空,从来没想过要听听孙悟空的想法。如来这么一问,悟空的动机就暴露无遗了,原来他认为自己是强者,想抢了玉帝的宝座。

2.辩

知道孙悟空狂妄自大的想法之后,如来还是没有出手,第二步他通过辩论的形式,想让他知难而退,摆出玉帝的资历,想让他知道,当玉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谁知孙悟空也有道理:“皇帝轮流做”,自我也有资格。如来自然会反问,“尔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孙悟空就开始炫耀起自己的本事了,例如七十二变和筋斗云。

3.诱

见孙悟空仍不死心,如来设了一个局,让孙悟空自曝其短,这个局成为了《西游记》的一个经典,如来一直笑着,看着悟空在他的手掌里倒腾,甚至撒尿,而悟空还兴奋不已,以为自己已经飞到了天的尽头,并且唯恐玉帝赖账,特地做了记号。

4.惩

正当孙悟空洋洋得意之时,如来告诉孙悟空他赌输了,孙悟空还想耍赖。这回如来没有再给他机会,毫不留情地把悟空推出西天门外,用他那只神奇的手变成“五行山”,把悟空压在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

在韦志中看来,“问”、“辩”、“诱”、“惩”看似简单的四个步骤,其实是有育儿的大学问。问,主要是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孩子的想法;辩,是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而不是首先就给孩子讲道理,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诱,是为了让孩子输得心服口服,也让孩子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惩,孩子犯了错误,是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的,否则孩子便无法形成是非意识和规则意识。

特别贴士

最好的“五行山”是TIME OUT。

韦志中特别提醒,惩罚本身是有风险的,特别是暴力惩罚,如果只是口头的斥责,无论批评多么严重,这都是一个“教育”的概念,但是一旦运用暴力,无论程度如何,都进入了一个“惩罚”的范畴,由于对孩子惩罚过重会让孩子产生仇恨和报复心理,因此建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最好的“五行山”——TIME OUT来替代体罚。如何科学使用TIME OUT?

所谓的TIME OUT,是指通过暂时孤立孩子来规范他的不良行为的简单途径、非暴力、平静而且有效,直接翻译过来可以是“面壁思过”。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就可视为一种“面壁思过”的方式。为了使TIME OUT发挥作用,父母需要注意必须要在赏罚分明的前提下偶尔使用这个方法。

使用TIME OUT之前,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讨论以后是正当的不当的行为,并写在一张大纸上,如果他违反了规则,等待他的将是TIME OUT。

只有当孩子明白TIME OUT的意义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时,它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只有当他安静下来后,TIME OUT才能开始。而且他必须保持安静直到处罚结束。然后是制定时间,一般来说,持续时间视孩子的年龄和态度而定。比如,3岁的孩子的年龄和态度而定。比如,3岁的孩子时间可以定为3分钟,以后每长一岁,增加一分钟,但这不是绝对的。再次,使TIME OUT发挥作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就是你要了解孩子擅长和不擅长做的事。如果你知道孩子很好动,很少能一动不动地坐上5分钟,那么你别指望他能一个人度过最开始的5分钟。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希望你一个人静坐1分钟。”

此外,TIME OUT的地点也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到指定的地方,如阳台、客厅的一个椅子上进行,这个地方要固定下来。以后孩子每次犯错误都要到这里进行。一旦“TIME OUT”开始实行,就一定要对孩子在此期间的所有承诺、理由和恳求都置之不理。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待在房间里,但不要让别人特别是其他小孩子在他的四周活动,以免增加孩子的羞耻感。TIME OUT不应该在孩子的卧室里进行。因为孩子的卧室应该是一个舒适安全的场所,而不是受惩罚的地方。TIME OUT结束后要主动肯定孩子的努力,父母应该表扬他的合作行为,不要再次提起他所犯的错误。TIME OUT最忌讳的就是,当孩子静坐了2分钟或7分钟后,父母又旧事重提。要知道孩子已经为他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补偿。一旦TIME OUT结束,你就要让他知道你很感激他的努力和合作,并希望他再接再厉。

上一篇:痘痘告诉我们哪里生病了下一篇:在汽车服务行业协会春节联欢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