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诗歌作品(通用15篇)
数学诗歌作品 篇1
诗意般的数学
数学诗与现代数学
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韵律、形象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也就是说,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
诗是精粹的语言艺术,诗人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作。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数学家必须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工作。两者好像无缘,但它们都以和谐、对称、简洁、严谨而著称。若把数学和诗歌联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说:“诗歌中适当地引用数字,有时的确情趣横溢,诗意盎然。”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数字一、二、千、万揉入诗中,生动贴切,妙趣横生。又如宋代邵雍写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寥寥20个字,用十个数字描写了一路的景物,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数字入诗,就成了数学诗吗?
诗歌里的数字是属于模糊范畴的一种符号形式,和数学语言要求的精确是完全不一样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面的数字就并非能和数学里的数字所传递的信息相等同,它们分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符号体系。以数字入诗歌,这也是由汉语语言的特殊性所至的,因为在汉语里,一般的数词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非和数学的数字那样具备精确性和单向性。
如果数字一旦入诗,就成数学诗了,那么中国古代的《易经》就应该是一本最早的数学诗集了!可见,数字入诗并不是数学诗的特征。
什么是数学诗呢?数学诗首先应该是诗,应具有诗歌的基本特征。其次,它有别于一般的诗歌,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数学诗人的灵感除来自于日常生活外一定还有来自数学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数学诗歌的意象化,一定有数学的具象(例如数学概念、变换、感悟)作为载体;第三,数学诗更能发掘数学本身存有的美感,在发掘和体现的过程中应该是自然的贴切的从而是具有感染力的,绝不是数学符号的堆砌。
显然,数学诗是诗歌体裁中的另类体裁。并不是所有诗人都能写数学诗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家都会写数学诗的。它对于从事这一创作的人员有相当的要求,他既有浪漫的激情,掌握了诗的表现手段,同时他也是数学的行家里手,具有一定的数学造诣,否则他不可能在数学感知的过程中领悟诗意。
中国当代有许多数学大家写过不少优秀的数学诗。
世界级著名数学家、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教授,于1980年在中科院的座谈会上即席赋诗:
物理几何是一家,一同携手到天涯,黑洞单极穷奥秘,纤维联络织锦霞。进化方程孤立异,曲率对隅瞬息空。筹算竟得千秋用,尽在拈花一笑中。
此诗把现代数学和物理中最新概念纳入优美的意境中,讴歌数学的奇迹,毫无斧凿痕迹。特别是“拈花一笑”一句,极为传神。当年佛陀拈花一笑,是告诉诸佛门弟子,一切名利是非,皆伤本体,而拈花一笑,一切荣辱皆无。拈花一笑,传递的是禅意。此诗用典于此,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数学家熊庆来是华罗庚的恩师,也是杨乐、张广厚的导师。当杨乐宣读完自已的第一篇论文时,熊教授即席赋诗赞美:
带来时雨是东风,成长专长春笋同。科学莫道还落后,百花将见万枝红。
熊教授的诗的灵感来自于对得意弟子成功的数学论文答辩。诗中洋溢着对时代的赞美,喜看学生如同春笋般地茁壮成长,东风寓时雨,时雨浴春笋,一种天地祥和的意境。紧接着是顺沿而发的感叹,科学莫道还落后,百花将见万枝红。激情荡漾,扑面而来。
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功底十分深厚,常把数学入诗,阐述哲理。他曾这样写道:数形本是相倚依,怎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给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
此诗把数学的具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作为载体,用节奏鲜明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行了辩证的阐述,让人读来亲切可掬。
李国平院士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出版有诗集《李国平诗选》。序言则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一首颂诗:“名扬四海句清新,文字纵横如有神。气吞长虹连广宇,力挥彩笔净凡尘。东西南北径行遍,春夏秋冬人梦频。拙我生平偏爱咏,输君珠玉得安贫。”全诗古文功底深厚,此事传为数坛佳话。
以上列举的堪称数学诗的佳作。这些诗应归属于古体诗。
现代体的数学诗是什么样子?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现代数学诗应该同时具备现代诗和数学诗的基本特征。比起古体的数学诗来,现代数学诗更自由开放,意象经营更重于修辞。
1936年在《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首诗,名为“精确的接吻”。这首诗应该算作中国早期的现代数学诗,内容讲的是平面上两两相切的圆互相间的数学关系。
“如果两片嘴唇接吻,/当然用不上几何三角,/但对两两吻合的四个圆来说,/三角几何可真少不了。/你看这四个圆,/要么三个把一个包住,/它们从外面亲吻那小弟弟;(图略)„„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用亲妮的语言形容两两相切的四个圆,为生动的几何图形平添了生活情趣。曹开(1929—1997),台湾诗人。他刚刚二十岁,由政治原因入狱,度过青春的十年光阴。从那时开始,曹先生一直写白话诗(现代诗),计有上千首。1968年认识了台湾文学研究院的宋田水先生,由宋先生精心筛选出百多首诗,成为一本诗集《狱中幻思录.曹开新诗作品集》。全集分为三类,其中第二类是数学诗,诗中将数学元素注入,这些非但没有破坏诗的意境,意想不到的是,它们起到了用日常词汇难以表达的效果。可以肯定地说,数学是诗人创作的一个灵感源头。
例如,他在“小数点的诗感”中写道:
“我一再的认证/我是人间方程式里/最卑微的小数点/原无意投生在纷杂的函数中//你不必介意/更无需怜悯/你坚持你的算法/我维护我的向量//用四舍五入的定律/把我归纳留存也不错/将我牺牲抛弃也无不对//在这加减乘除的公式中/清算竞争激烈的世界里/我愿承受无情的因式分解/按公理消去/彼此的恩怨//人人像数字/终结都得奔向无穷的零域/我将达观的迎接/―― 那尽头的自由理想环!”
诗中他一再认证,自已只是人间方程式里最卑微的小数点。这里的认证,并非数学意义上证明,而是形象的诗的语言。他原本无意投入在纷杂的函数中,而那纷杂的函数仍可能成为他锒铛入狱的原因。用函数形容世事,非常贴切,显得极为巧妙,同时还展现了对个人遭遇的豁达。“环”(ring)是高等代数的名词,它是一种代数结构,而“理想环”(ideal)是一种次结构。但作者把“理想环”前面冠以“自由”二字,成为“自由理想环”这一“不伦不类”的数学名词,却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很有创意!
曹先生在这本诗集里还有一些很漂亮的数学诗,例如“彷徨的数字”、“数目的梦幻”、“独裁的数学公式”、“分析数学”、“三角形与圆形”、“从零看人生”等。这里不能一一介绍。需要指出的是,像曹先生这样正儿八经地批量地创作现代数学诗的诗人并不多。
2006年,大陆流行一道校园歌曲,这就是著名的《悲伤的双曲线》,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数学诗:
“如果我是双曲线,你就是那渐近线。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你就是那坐标轴。虽然我们有缘,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然而我们又无缘,漫漫长路无交点。为何看不见,等式成立要条件。难到正如书上说的,无限接近不能达到。为何看不见,明月也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千里共婵娟”
这一首诗援用的数学概念非常准确。在直角坐标系里,坐标轴正是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渐近线,曲线无限接近渐近线,却永远无法与之相交。诗中把这一数学现象赋予浓浓的诗情:
“虽然我们有缘,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然而我们又无缘,漫漫长路无交点”。以此描写相爱的情侣今生不能结合在一起。忧伤的旋律,无奈的感叹。红尘中的你我,有缘又无缘,无限接近却永远没有交点。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面对面却无法牵手!
接着诗人问道:“为何看不见,等式成立要条件。难到正如书上说的,无限接近不能达到。”其实明知是得不到答案的,这叫做明知故问。这样的近乎痴呆的发问,十分传神地表达了沦于情网不能自拔之人的无奈的情思。
人生短暂,世事并不完全是按我们的意愿与发展的,既然我们不能左右结局,我们只能坦然去面对!“为何看不见,明月也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千里共婵娟”。心灵为此受到一丝慰藉。
王渊超创作这一首诗时,正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虽然她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是她能匠心独具,準確地把握了數學中几何图形的某種特殊的位置关系,自然而巧妙地运用诗的表现手法,从而诞生了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
大罕对现代数学诗也独有情钟,他尝试用这一形式,表达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和从事数学活动中萌生的一些感悟、理念或情绪。例如,他在“我的向量”中这样写道:给你一个方向,你就成为我的向量。给你一个坐标系,你就在我心空飞翔。给你一个基底,带着我,征途启航。繁复的几何关系,变成纯代数的情殇。优美的动态结构,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哪怕山高路远,哪怕风雨苍茫,不管起点在哪里,你始终在水一方。啊,我的向量,你是一股力量,溶进了我的身体,在我的血管里,静静地流淌!
[注]此文转自新星编著团队,杨国庆主编部分.看完本文,感触颇多,既为数
学大师们的才华惊叹不已,又为自己的胸中羞涩感觉惭愧!能够诗意般地解读数学二字,那是需要多年修炼.历经风风雨雨,百转千回之后一种豁然开朗的胸襟.
数学诗歌作品 篇2
一个正十七边形,
精美地镌刻在墓碑上;
像佩戴在德国“数学王子”胸襟,
最灿烂的一枚勋章;
虽然生命之花早已谢萎,
墓前的花蕾却在阳光下绽放.
人说你是一位神童,
每个细胞都萌发超群的力量;
你自知探索的道路多么艰辛,
成就从来靠勤奋储藏……
噢, 千万别用懒惰消磨豆蔻年华,
我懂了, 报酬和心血永远一起成长!
我国数学家陈省身被誉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几何学家”, 国际数学界称赞其“将数学带入一个新世纪”.他在几何学界的地位已直追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和嘉当.下面是他的学生,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称颂他的诗《赞陈氏级》:
天衣岂无缝, 匠心剪接成.
浑然归一体, 广邃妙绝伦.
造化爱几何, 四力纤维能.
千古寸心事, 欧高黎嘉陈.
笛卡尔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 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 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 微分和积分也就成为可能的了, 而它们也就立刻出现.”下面是周天亮先生的题为《我看见了笛卡尔》的一首诗:
我在直角坐标架里寻觅,
随着流动坐标飞驰!
P点、Q点、A点、B点
像星星闪亮又多又密!
坐标系里坐着笛卡尔,
双眼射出智慧和魅力!
他的数学思想像河流,
奔流出充满色彩的历史,
他把代数与几何间的大桥架起,
于是双曲线抛物线像彩虹绚丽!
呵, 我看见了笛卡尔,
趣味数学诗歌 篇3
“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这是从前杭州的一首《杭州钟声歌》,又是一道加法运算题。三个36相加,答案108声已给出。台州也有一首《台州钟声歌》:“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一通钟声是7+8+18+3=36,三通钟声是36×3=108。这是一道加法与乘法混合运算题。
明代弘治年间状元伦文叙,为苏轼的《百鸟归巢图》配诗云:“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诗意是揭露贪官污吏对人民盘剥的,又是一道数学题:1+1+3×4+5×6+7×8=100(只),正符合《百鸟归巢图》的数目。
数学诗歌作品 篇4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作品简介
时间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连,而时间观念又较为抽象,在传统的认识时钟的活动中孩子学得很枯燥,教师教的很无味,但认识时钟、形成时间观念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本活动主要是一个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活动,是幼儿数学领域的学习内容之一。活动中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认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和半点时间。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我们结合多媒体,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帮助幼儿直观的感受钟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时间。知道钟(手表)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从而教育幼儿学会珍惜时间,养成按时生活、学习的良好作息习惯。
诗歌作品 篇5
月亮发出柔和的光芒。
那太阳是多么热情,
那月亮是多么宁静,
它们是多么美好!
就算做不成
伟大的太阳
美丽的月亮,
或许
我们可以做
一朵洁白的云朵
一颗耀眼的明星
去遥望远方
去方眼世界
这世界的每一块土地
都是你去实践的方向。
美丽洁白的云
闪烁自由的星。
你做不了日月
但你可以做
最洁白的云
最耀眼的星。
我们共同守望
自己长成参天大树
自己长成栋梁器材
你会为奉献而快乐!
太阳放出柔和的阳光,
月亮发出柔和的光芒。
那太阳是多么热情,
那月亮是多么宁静,
学雷锋诗歌作品 篇6
恰同学少年
石欣怡
平凡学子非风流,浪推才子尽江头。点滴做成染旗浓,中原从此遍地红。初芽刚露千古流,谁言少年非举才,上天何故嫉英才? 盛年壮时切勿流。
虽是雷君尚已走,我们依有雷锋情。要问何来雷锋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赞雷锋
李 双
普通人有独特心,朴实一生为人民。助人为乐名垂青,世人永远记在心!
雷锋
岳佳豪
学习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各不同。精忠报国孝父母,只爱人民在心中!
三月二十五日有感而作
王春森
今为三月学雷锋,动员全班树新风。好事不分大与小,为民服务让国红。
望四川富乐实验黑板有感
赖鑫雨
什么是雷锋? 一个地球人。
他不伟大,地球没了他照转。但因有了他 才转得更精彩!
什么是雷锋? 一种精神。
它不神奇,人没有这种精神照活。但因为有的它,人生才更有意义!
暗中锋
唐志睿
时光之流沙,由古自今朝。还剩几何许? 暮然思到古。四处皆黯然,唯有一锋明。
学雷锋
蒙金浩
雷锋年仅22,但却做了不平凡的事: 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乐于助人天天干,关心战友年年做,不怕牺牲,只做贡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中,这就是雷锋!
向雷锋学习,向雷锋致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
雷锋颂
张家银
学习雷锋,学习姜琳。雷锋姜琳,一家亲,做好事,不留名。换人性,样样精通,样样行!
锋之歌
张雯琪
甘于奉献为人民,钉子精神成内行。永不生锈螺丝钉,艰苦奋斗传万家。
有题
陈礼逸
啊,雷锋叔叔!你扶老人回家,你背伙伴过河。
做的好事像星星一样,闪耀,繁多。
啊,雷锋叔叔!主席为你题词,大家向你学习。
你始终活在人们心中,永恒,传承。
无题
何雨芹
骄傲的灵魂,永远的精神。人人学雷锋,家家树新风。一颗赤诚心,感动千万人。服务老百姓,争当活雷锋。雷锋已远去,但却不过时。雷锋雷锋,新风新风!
无题
李敏娟
学雷锋,树新风。
团结友爱,互助风气浓。用行动,去证明,做好事,不留名,流传千古新文明。帮助你我他,和谐融洽大家庭!
雷
刘豪然
雷锋好人一个,一生助人无数。虽然英年早逝,精神永垂不朽!
雷锋
黄 超
真为人民务,忠为国家死。若问他是谁,早逝者雷锋!
学雷锋
邹子怡
学雷锋树新风,读好书爱学习。助人为乐要做到,对人礼貌要记牢!
活雷锋
王彬儒
做好事,不留名,做坏事,定留名。扶奶奶,过马路,帮叔叔,推货车。如果你,这样做,你就是,活雷锋!
叹雷锋
杨 展
残月阴雨路,泥中推车处。错撞路之杆,斜压残阳血。阴雨浑鲜血,残阳别雷锋。今日仰天道,人逝神不散!
无题
李承俊
精神,两个字,它很简单,但却不少。你总结了吗? 从身边小事做起,这就叫精神!
无题
李蕊月
学雷锋,树新风,新时代的一阵风。做好事,不留名,千古流传你能行。扶老奶,过马路,赢得人生的掌声!
无题
姜颖航
怒发冲冠,马路边,束束冷光,转头间。悄然回望,雷锋精神几何远? 三十载春秋前,八十个烟雨后。
无题
黄靖川
女娲造人有好坏,永不言败是雷锋。默默无闻爱助人,薄命短暂天涯人。
学习雷锋好榜样
李 琦
学习雷锋好榜样,处处为人民着想。弘扬螺丝钉精神,一滴水也有前程。大家向雷锋看齐,学习雷锋不停息。
螺丝钉
张菱雪茹
家虽贫穷志气在,助人为乐家常事。不怕艰难和险阻,平凡一生螺丝钉。
雷锋
韩阔乐
数学诗歌作品 篇7
一、美国诗歌文学中的狄金森诗歌作品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 诗歌也是如此。当外部事件或事物与诗人的情趣、心志等相互作用时, 诗人就会产生强烈、集中、真挚的情感, 用具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就是诗歌, 正如古人所言,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气之动物……形诸舞咏”。当然, 这里所讲的“物”不仅指自然界的各种景物, 还包括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风云变幻等。就美国历史而言, 经历了独立战争、西部扩张、南北战争、工业化改革、经济大萧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 诗人们将这些社会事件、人生经历化作胸中块垒, 创造出了一首首隽永而深邃的诗篇。这些诗篇或感叹生命无常、韶华易逝;或赞叹勤劳创造、美好未来;或控诉贩卖黑奴的罪行, 批判社会罪恶……通过这些诗篇可以触摸美国的历史脉搏, 感受丰富的美国文化。
女诗人艾莉·狄金森生活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南北战争结束后, 蓄奴制被彻底废除, 工商业快速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政权更加巩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美国文化也有了长足发展, 超验主义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并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诗歌源于对英国诗歌创作技巧、表现形式的模仿, 在长期发展中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狄金森是与惠特曼同时代的伟大诗人, 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 被誉为是“西方自萨福之后最杰出的女诗人”。狄金森素有“阿莫斯特修女”之称, 她索群离居、闭门幽居, 除了到过华盛顿、波士顿之外, 几乎没有到过其他地方。狄金森的诗风与惠特曼截然相反, 惠特曼诗歌如同大江大河一泻千里, 讴歌民主、自由、人性, 开创了“自由体”诗歌形式。狄金森在“超验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顾后瞻前”中有意选择了隐居, 形成了“逃避主义”的诗歌风格, 其诗歌就如同美丽而深邃的小夜曲, “如果我读一本书时, 全身浸透了凉意……我知道那就是诗”, 这就是狄金森对诗歌的奇特理解。
同时, 狄金森以诗人的敏锐特质感受了工业技术带来的“现代气质”, 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压抑。比如, 狄金森诗歌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 她在诗歌中写道“自然是诡秘不可知的”、“充满恐怖的”、“淡黄色的暗杀者”等, 并用“太阳”、“凛霜”等意象象征大自然。此外,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也使狄金森产生了精神焦虑, “我觉得头脑中有个裂口……但秩序全乱”, 这种近乎病态的诗句展现了诗人的精神紧张和困顿, 与《赫索格》、《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场》相似, 都展现了当代西方社会普遍的精神状态。[2]
狄金森与外部世界并不融洽, 也找不到“逃脱”之路, 她就将希望寄托于死亡之上, 将死亡看成“更圆满的所在”、“更广阔的周际”, 看成是“快乐”、“庄严”、“公认”的象征。因而, 死亡成了狄金森诗歌的重要主题, 她的诗歌中有169首是直接描写死亡的。在狄金森笔下, 死神是“彬彬有礼”的绅士, 他会驾着马车带着人们走向永恒的方向, “死去, 只需片刻……再不知困倦疲惫”。比如, 有一首诗歌写到, “先生”、“女士”、“小伙子”、“姑娘”、“幸福”、“衬衫”都是“默默的尘土”。
从语言结构上看, 狄金森诗歌多为短章, 犹如窃窃私语, 但诗歌意象新奇, 充满人文关怀, 每句都蕴含了诗人对家人的爱、友谊的向往、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索。从表现形式上看, 狄金森诗歌有着“非物化”、“离心力”、“小说化”、“杂语化”等现代主义倾向, 短小的诗歌中糅合了多种文本风格, 形成了清晰的一体化特征。此外, 狄金森诗歌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生态思想, 对女性身份的热爱、对美好自然的追求贯穿于她的诗歌之中, 在狄金森的一千七百多首诗歌中, 有五百多首是自然诗。同时, 狄金森对自然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她常将大自然比作最温柔的母亲, 又对人与自然和谐充满质疑。[3]
二、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原文化是指中原人民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主要指千百年来形成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积淀等。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 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 向四周辐射, 甚至延伸到海外各国。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历史特征、民族心理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保证了中华文化的有机延续与薪火传递, 也有利于防止剧烈社会变革中民族文化的断裂。从总体上看, 中原文化有着根源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丰富性、散播性等特征。
根源性是指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本源性地位。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炎黄二帝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 再到夏、商、周三代以及儒、道、墨诸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均发端于河南。中原文化有着较强的包容性, 在长期的战争、人口迁徙、经济文化交流中, 中原文化汲取了周边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 形成了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文化特性, 比如, 外来宗教佛教被本土的道教、儒家思想所接纳并发扬光大, 这充分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中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 它辐射到全国各地, 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的背后都有中原文化的影子, 同时, 中原文化还影响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以武术文化为例, 少林功夫、陈家沟太极拳等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体地位, 中原文化中的“大同”、“和合”、“仁爱”等逐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再如, 民俗生活中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仪式等都有着中原文化的影子。
虽然中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社会, 深受封建专制、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小农意识强、创新意识不足、文化形象差等文化弊病, 这些制约了中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由于对中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河南人多以造假、懒惰、愚昧、打砸抢等负面形象出现, 这些给中原文化区建设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三、狄金森诗歌作品研究对中原文化区建设的影响
(一) 美国文学对中原文化区建设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文化力量深深融入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影响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为了弘扬优秀中原文化, 改变中原文化的劣根性, 理应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 不断向中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中原文化区建设中, 我们应充分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打造以“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品牌, 提升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更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以自由、民主、平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 推进中原文化的发展创新。
文学与哲学、宗教、道德等一样均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不仅有外在的、功利性的实用价值, 还有着内在的、超越功利的精神价值, 能够使人们不断丰富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丰富的外国文化资源中, 文学是占据特殊重要地位, 介绍、批判和研究外国文学对弘扬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 我国当代文学深受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西方文学的影响, 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设中原文化区需要从欧美国家汲取精神文化资源, 但是我们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 建立“文化海关”, 认真识别、检查、选择、加工西方文学, 将之融入中原文化区建设之中, 建设中原人民的精神家园。
(二) 狄金森诗歌对建设中原文化区的意义。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在多元文化交汇中形成了平民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深刻影响了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美国现代文学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个体与社会始终处于对峙和分裂之中, 狄金森诗歌就表现了美国诗歌的这些特征, 对美国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翻译、研究、介绍狄金森诗歌作品有助于将西方诗歌创作理念、表现技巧等融入中原文学之中, 丰富中原诗歌文学的表现技巧与创作形式, 推进中原文学的创新发展, 这对创新中原文化、培育中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对于浮躁的中原文坛、庸俗化的中原文学来说, 狄金森诗歌对人生、自然、社会、死亡的思考, 以及狄金森安于清贫、安守寂寞的创作态度也是一剂良药, 有助于净化中原文学, 推进高雅文化的发展。[4]
此外, 应当注意中原文化价值体系的安全性。在狄金森诗歌研究时, 应从美国诗歌文学中汲取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资源, 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如果对美国文化全盘接受, 可能会导致传统断裂、道德示范、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因为狄金森诗歌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与资本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相符合的文学形式, 与超验主义、“逃避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 这种价值观、思想理念未必适应中原传统文化。因而, 应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结合点, 化解异质文化的颠覆性。[5]
狄金森诗歌是美国诗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 应深入研究狄金森诗歌作品, 挖掘作品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 以推进中原文学、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卫中.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弘扬[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3
[2]刘保安.论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3]周建新.二十世纪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7
[4]阎驰骋.关于加强中原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数学诗歌作品 篇8
朦胧的月色若隐若现,
黑暗笼罩的夜幽光闪现。
七彩霓虹不断的幻变,
一如善变的海面。
曾几何时,
微风轻触江面,
揉碎了无数的漪涟,
如同丝滑的绸面。
紫红色勒杜鹃点缀的堤岸,
中华鲟在这里畅泳,
鱼虾同奏欢快的乐篇,
白海豚亦乐于到此一游。
放眼当下:
干枯的河床,
腐烂的恶臭随风弥散;
“生态杀手”巴西龟,
正以“独霸”台湾基隆河的速度,
加速着本地龟的灭绝;
“敦厚”的清道夫,
不断蚕食着珠江流域四大家鱼,
原有的鲥鱼、唐鱼行踪难觅,
水葫芦、福寿螺则随处可见。
本地物种逐渐消失殆尽,
外来物种逐步取而代之,
泛滥成灾继而雄霸一江……
肯德基的汉堡、
麦当劳的薯条,
膨大了多少适龄儿童本该健壮的身驱;
盲目崇洋犹如杀人不见血的慢性毒药,
不断地腐蚀我华夏之根!
吸收和借鉴别国先进技术和文化,
既要海纳百川的胸怀集天下之优,
更要与我本土文化相匹配,
进而创新为天下之最。
并非全盘否定我上下五千年文明,
否则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怒吼的闪电,
挥起利剑划破夜的黑;
一声惊雷平地起,
狂风暴雨携手至,
誓要冲刷干净这浑臭乌黑的地面,
还原一个——清秀隽永的家园!
《在广东,依海而居》
不惊动叶片上的露珠——
这夜晚与黎明的吻痕
海鸥的翅膀像干净的折叠伞
一点一点打开,尘世的光彩
含苞的花,是酝酿中的歌喉
蜻蜓踩着空气中看不见的波浪
蜗牛在湿泥地上留下巨大的车辙印
是的,万物都有各自的绿道
云朵是上天青睐的眼神
在红树林的上空多停留了一会儿
水松摆动时,没有人能止住我心旌的摇荡
白鹭在水面迷恋于一生的清白
海很清
可以看见陆地的手伸入海平面
成为大陆架,撩起浪漫的潮汐
岛屿因为有月光的照看
一座都没有沉沦
“依海而居
每一个接近海的人
著名的现代诗歌作品 篇9
也许,有了离别才有吞噬心灵的追忆
而我们,却在彼此天涯的那一瞬
并不见泪眼婆娑,并没有情感的激荡
2为什么,此后的岁月里
不停地将所有的路过绘成了风景
却只用一捧流沙,省去了浸染了药香的笔墨
为什么,此后的季节里
不停地将所有故事都编纂成册
却只用数篇文字,忽略了五味杂陈的缤纷色调
3相伴也好,孤独也罢
心若漂泊,身在何处都是流浪
心若淡泊,人在何时都可从容
最长情的告白也许是无言的陪伴
最崇高的境界也许是宠辱不惊
4当既然已成为既然,当永远已成为永远
就让一切走远,就让云淡风轻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又当如何
今生今世念念不忘又会怎样
45伤别离固然有诗意的悲怆
而喜相逢怎知道就是一场不散的筵席
当心乱如麻时,且看海阔天空
自古留白才有传世的画卷
我的妈妈(学生诗歌作品) 篇10
小小的眼睛却充满了智慧,
每天五点半起床,
开始了您一天的忙碌。
二十五年,
您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什么是坚持,
您的店总是顾客盈门,
因为您的仔细与耐心,
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与信赖!
妈妈,
瘦小的身材却充满了力量,
您是家里的顶梁柱,
要强的您从不认输。
您用坚强教会我怎样做一名强者,
您的平易近人为您结交了很多的好邻居,
大家总喜欢帮您交上水电费,
总愿意在您忙的时候搭把手,
因为您的乐观与好脾气,
为您带来了好口碑!
妈妈,
没有上过学的您却充满了智慧,
善良的您通情达理,
您对奶奶的用心呵护让我为之震撼。
您总说: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知道,您的内心深处溢满了爱,
尽管有时您也会唠叨个不停,
有时也会抱怨生活的不公,
可您的女儿理解您,
生活的压力也需要释放!!
妈妈,
不善言语的您却明白很多道理,
您总会在我们夫妻吵架后批评我的不是,
您总会在我不顺心不如意时鼓励我,
您总会在我需要帮助时没有任何理由的支持我,
您总会在我得意时为我高兴,
您为我祈祷,
您为我担心,
您为我祝福,
您为我、、、、、、
妈妈,
好多话想对您说:
请原谅女儿的小任性,
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请相信您的孩子能行,
请您一定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妈妈,
祝您健康、幸福、快乐!
作品即人品,人品即作品 篇11
企业没文化,真的很可怕
Q:如果解读一个广告,它背后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怎样的?
A:广告片虽说只是营销闭环中的一个环节,但里面包含着品牌所要传递的文化,还可能暗合着企业文化。国外一些品牌之所以长久不衰,秘诀就在于品牌文化的传播和企业文化打造。就像部队一样,被人们形容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中有很多不可改变的东西,如建制、纪律等;企业文化也一样,改变可以改变的,坚守必须坚守的,如东方船坚守了二十年的铁律中有一条规则就是“员工一年内未回家看父母者,必须辞退”,因为我们春节会给员工多放一周的假期,目的就是回家与亲人团圆。
企业没文化,真的很可怕。很多老板往往重视品牌文化而轻视企业文化,他们所谓的品牌文化完全就是把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些识别图形生吞活剥地放到品牌中应用,并美其名曰:品牌文化。有的老板把个人喜好当成所谓的品牌文化在大肆灌输。
品牌的背后首先是文化,品牌文化代表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没有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就难以为继;而没有品牌文化,企业文化的外延就会逐渐与社会脱节。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不能脱离公司的产品和经营,都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当然企业刚创立的时候会先想着产品,但当产品可以立足市场,要想让产品赢得更大的机会,企业就应该有意识地去提炼企业文化、打造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如果深入到了员工的心智,员工就会自动自发;品牌文化如果渗透到消费者的心智,消费者就会死心塌地,就像苹果的粉丝会如痴如迷地追随。
做广告就是做良心
Q:关于企业文化,你有哪些经验?
A:东方船的企业文化可以总结为三句话——作品即人品;经营即团队;管理即文化。这期专栏我们先谈谈“作品与人品”吧,想要了解一家广告公司非常简单,不用去看那些把自己夸到飞起的公司介绍,而要深入实地去这家公司看看,不要看热忱款待的老板的笑脸,而是要看看普通员工的表情;不要听老板的海阔天空,要听主创团队的思考。还要看这家公司有没有自己的公司文化,一家没有文化的广告公司是没有能力去帮客户传播品牌文化的。其实,看看作品就知道。人品即作品,或者作品即人品,所有的企业文化都能够通过作品/产品反映出来,如果企业追求创新,那么作品/产品肯定有创新点,如果企业氛围是温馨的,那么作品/产品一定是温馨的。
20年来,东方船一直坚持“做事就是做人,做广告就是做良心”,“作品即人品”的原则和底线,无论员工还是客户,人品不好,一切免谈。20年来,我们从没拍过昧着良心而被人骂的广告,作品没有过任何夸大吹嘘的成分, 东方船20年来所拍的各类广告或企业形象片,包括微视频,每一条广告我都可以给亲朋好友看,可能20年前做的画面不够精美,但确实反映那个时代的产品特色与消费趋势。今天的电视上充斥着大量虚假、低俗宣传,有些广告人为了生存和赚钱,刻意包装、夸大效果,最后却把责任推卸给企业老板。为了生存,他们就什么都不顾了吗?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在哪里呢?
人品即作品,做人要厚道
Q:你见过的企业文化对品牌有什么影响呢?
A:东方船有一条原则:服务“适合”的企业,比服务“著名”企业要愉快也高效得多,因为双方可以对视且平等。所谓“适合”就是这个企业必须与东方船有着想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背后就包括企业文化,东方船不接的客户类别,有丰胸、增高、美白、电视购物等。对于一些不适合的客户,我们该拒绝就拒绝。客户多一个我胖不起来,少一个我也瘦不下去。正因为东方船敢于拒绝一些客户,却也贏得了另一些客户的欣赏和喜欢。在东方船的画册上有一句:我们只为欣赏和信任东方船的客户尽情创造。
十多年前,湖南有个客户和我们签约并付了定金,开PPM会时,他和导演杠上了,说这个镜头要这么拍,那个镜头要那么拍,导演很无奈。然后,我就把支票和定金放到客户面前,说你不尊重人,我们不拍了。临走时我说,你这样不相信人的性格做企业,做一个会死一个。后来这个品牌真的死了。基于类似的情况,东方船提出三不原则:只谈策略不付创意定金的客户我们不做,只谈沟通不讲市场策略的客户我们不做,只谈创意不谈沟通原则的客户我们不做!
天价作品是否是最美作品 篇12
书法的发展道路也是起起伏伏、崎岖不平的。它的传承方式以碑刻、墨迹、拓本、木刻等不同形式进行。而现代主要以装裱的形式传承, 书法的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忽略了它本身的价值,各大媒介、拍卖机构利用金钱来衡量这个美。
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美在于作者本身的修养和受教育的程度。古代人的书法、绘画作品都在于作者本身,他们苦学经典,增加学识,进而专研一个方向,直至学精、学透、学好, 从而自成一体。因此古代艺术品被拍出天价是可以理解的, 这是作者本身学识与魅力的结合。同时它也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流传,保存,历久弥新,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能看到笔触的运用,体悟作者的心境,时代造就人才。
王羲之的《兰亭序》称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明独尊其书风,开始贴学之风,同时期以及后世都学王成风。而王羲之在创作《兰亭序》时,携同好友,心境舒畅,随心所欲在酒后飘飘洒洒而作;颜真卿,其行书作品《祭侄文稿》 称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在其侄子死后,心情异常悲愤时而作。此作品在文中涂涂抹抹,力透纸背,显示出了当时颜真卿的悲愤心情;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称天下第三行书, 此作品是苏轼被贬黄州而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苏轼对世态炎凉的一种感伤之情。
以上为例,艺术品在创作时要符合时代潮流,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当时书写的心境。此类古代艺术品堪称“天价作品”不为过。可是现在,当书法作为纯粹的艺术品出现时, 它缺失了古代书家的气质,现代的书家多以抄为主,借用古文来写今,而绝无心境可言,为出作品而出作品,何为美可言?中国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派,南派重技法,北派重理论,二者相看两厌。山东,是中国的书法大省,这个省份主要以批量生产为主,一批一批的书法作品销往全球,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技法的增长,何之为美?
美是无价的,是从内心出发,由内向外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气质,即使丑也是一种美,因其独特的气质,大丑即大美。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它们的美更加是从小的地方无限的扩大、再扩大,从而达到整体的美。而学则是对知识的积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坚定的处理每个时期应该掌握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所以“美”必须和“学”统一而论,这样的美学才是真的美学,从而丑的在人们眼中也是美的,要丑得有气质。
金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自创隶书书体“漆书”,横画厚重,竖画轻薄,撇画细长,拉开,字形成长方行,突破了以往隶书成扁形的特征,其中不乏对笔力的控制,奇丑, 但正因这种丑而让其书法脱颖而出。
大美即大丑在于作者本身的气质,这样的作品富有情感,生动而灵活。之上所谈艺术家一生淡薄名利,即使贫困也没有把艺术和金钱挂钩。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才更富有价值,没有铜臭味。但是有些高价作品全完无法理解高在何处。
美国抽象画艺术大师汤伯利的作品《黑板》,在黑板上6行的连续圈圈,就像小孩子的涂鸦一样,却拍出了7053万美元的天价,美国罗伯特·雷曼的《无题》,是一幅几乎全白的油画作品,拍出了1500万至2000万美元的高价。这些天价作品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审美,然而艺术品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加高于人们思想的一种精神境界的产物。 而现在的“天价作品”却是炒作之举。它们美吗?美,当然美, 因为价高,所以赋予的价值也高,紧接着对其评价也高。
这些天价艺术品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国人在盲目的炒作之风中更应清醒的去了解它应有的价值。在尊重历史,尊重古老文化,尊重后现代艺术,尊重抽象主义的同时真正的去把握它们本身的美与价值。认真、虔诚地保护艺术品,拜读它们的精髓,这样的天价作品才是最美的,才是我们该认真去学习的。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天价作品是否是最美的,大美即大丑,大丑即大美,利用王羲之、颜真卿等中国古代大文豪的经典之作,来表现古代作品中的美;同时也以美国抽象派大师汤伯利的《黑板》和罗伯特·雷曼的《无题》两幅作品,寥寥数笔拍出天价为例,把现代社会这种利欲熏心的现实和艺术品的本身价值进行对比。
关键词:天价艺术品,大美,大丑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端午节征文诗歌作品 篇13
不能平静素颜质朴的思忆
曦光被城市的环卫工人托起
灵魂,沉浮汨罗江中
晨露,香草美人的泪滴
汨罗江,一具白浪滔天的风骨
其实,我没有到过汨罗
更不知这条江,两千多年
承载了多少与世推移的感伤
我只知道有个伟大的诗人
忧国忧民。在穷途末路的`时候
回头无岸
三闾大夫啊!您让诗人与死亡结缘
今天,撕开箬叶
仿佛一层层揭开千年的疤
在精神与肉体不能兼得的时候
一百七十余问
低头躬腰。一言不发
端午,折一支兴安毛柳
再放一只纸船于家乡的小河
我不确定纸船会漂向哪里
如果路过那条江
请帮我看一看
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奏 篇14
一、读懂诗人
文学鉴赏讲究“知人论世”,用于古诗词鉴赏,就是指要了解诗词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和艺术风格;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态度,要尽量注意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做细致、全面的分析。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我们了解了杜甫其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就有助于读懂诗歌。杜甫具有治国安天下的理想,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表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其诗往往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有“诗史”之美誉,诗歌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春望》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住在安禄山叛军统治之下的长安城。了解了诗人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连本无感情的花也会“溅泪”,鸟也会“惊心”;为何“家书”如此珍贵,能“抵万金”;为何诗人年仅四十余岁就已成“白头”,而且“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所致。
对于诗歌鉴赏而言,知人论世非常重要,但一定要注意具体诗歌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我们知道杜甫是忧国忧民的大诗人,鉴赏时是不能用这把“刀子”套他的一切诗歌。对于陌生的作家,学生可以借助题干、标题、注解等信息解读。因此,要因人论诗,还要因事论诗,因诗论诗,防止想当然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对诗歌的解读似是而非、言不及义,应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二、读懂语言
诗的语言,古人称为“诗家语”。诗词的语言文字是凝练而生动的,其凝练主要体现在对篇、章、句、字的锤炼上。作者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读懂“诗家语”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1. 读懂诗句。
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读懂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首先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诗歌语言不但会有词类活用、倒装语序的特点,而且会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此外,诗歌省略成分较多,需要适当补充才能理解,有时会出现名词铺排的现象,形式简洁但寓意丰富。学生必须了解古人作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识,学会借助题目、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并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诗词中名词铺排的如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词类活用的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语序倒装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叠词、拟声词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语言现象都需要我们合理想象,整体把握。
2. 读懂“空白”。
作为“诗家语”的诗歌语言,与一般语言的不同就在于“跳脱”:或突兀而起,或省却联络。不把“跳脱”之处连贯起来,达到“通解”,就无法进入鉴赏的阶段。诗词中多用省略、倒装与跳跃手法,造成许多“空白”,需要分析句与句之间或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补出“空白”处的内容。如《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从字面看,写的是“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东西都“厌兵”,由此,我们可以展开联想:连没知觉的东西都“厌言兵”,何况是人呢?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深深刻印在人们心中,人们怎能不痛恨侵略战争呢?
3. 读懂典故。
诗词中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词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用一个典故则可以省去一大段文字。作为读者,如果不懂得这些典故,自然无法理解作品,更谈不上去鉴赏作品。理解典故有两个层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要理解这首词,当然也离不开对那个时代和辛弃疾的了解,但这里一个又一个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扫除的拦路虎。学生应尽可能多读书,了解一些历史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所包含的感情。
三、读懂语境
欣赏诗歌时,只有抓住语言所提供的具体语境,方能深入、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如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对这里的“落花时节”一语怎么理解呢?有人联系第三句“江南好风景”,说杜甫又遇到李龟年的时间当是春天,当时春光正好,百花早已盛开,有的已经开始凋落。有人联系第一、二句,认为李龟年过去是岐王、崔九等王公大臣宠幸的歌手,如今流落江南,说明他的极盛时期已过,到了他的“落花时节”了。又有人从杜甫这面联系,说杜甫少年得名,十四五岁就出入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满怀抱负却始终无法施展,辗转漂泊,垂垂老矣,这“落花时节”实在是对自身不幸的感叹。还有人认为,仅从李、杜身世上着眼还不够,尽管他们都是飘零异地、景况凄凉,但唐皇朝经过了安史之乱,开元时代的歌舞升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落花时节”还包含对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的无限感慨。更有人主张把以上几种理解结合起来,说这里写李、杜穷途相逢,彼此身世之悲、国家兴亡之叹难以言喻,而只在大好春光中点出“落花”一语,更让人体会到感慨万端、无从说起的悲凉。上述理解都不错,但深浅大不相同,原因是对语境的体会和挖掘不同。有的人理解得窄,有的人理解得宽。由此可见,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四、读懂景物
抒情性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其实,不论是“言志说”还是“缘情说”,诗歌都是表达情感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思想情感无不是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的,情与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写景抒情是古代诗歌最普遍的一种内容,只有读懂诗歌中的景物,方能参悟作者的命意。那么,诗歌中的景物又是怎样呈现的呢?
1.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王维的《鸟鸣涧》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又如,他的《山居秋暝》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泉水清冽、流泻山石,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 虚实相间。
诗歌中的“实”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虚”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所感。写实时,以实带虚;写虚时,以虚传实,这样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避免了表述的刻板平直,往往更能传情达意,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就是用想象中美好的仙境来表达自己的追求,反衬现实的黑暗。
数学诗歌作品 篇15
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文学史上李白、杜甫等优秀诗人及其经典诗歌作品?最近几年整个中国诗坛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诗歌教学怎样操作?对高考作文中用诗歌答卷是否应当作出限制?就此问题,笔者采访了部分教授、专家(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方智范(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过去由于受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方法的制约,诗歌赏析一般存在两个误区,即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的两分法和形式与内容的两分法。我们要走出这两个误区,解读作品的思路要多样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多学习一些诗歌理论和东、西方的美学知识,这样才能从容地分析中国诗歌。要注重通过意象、意境把握诗词,注重韵律与情感的关系,明确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性。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读了李白的900多首诗歌,对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我都反复地思考和揣摩。也细读了别人对他的评价,比如《新唐史》和《旧唐史》里对李白的评论,一些墓志铭和碑文里面对他的记载等等。后人对李白身世的介绍,基本上都是依据了李白自己的说法。比如“李白姓李,是李暠的第九代孙”这个说法是李白自己告诉别人的,因为当初他从西域回到中原的时候是没有姓的。从另外一处史料看,当年李白的母亲曾经指着头上的一棵李子树的树冠说,“我们就姓李吧”。由此可见,李白姓不姓李,我们无从知道。
我对李白的研究还谈不上有什么新的发现,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资料重新组合,在此过程中发现过去仅凭某些资料对他的评价是欠妥当的。传统观点认为李白非常有骨气,非常清高,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看,他好像是不愿意做官的,好像他从来不去求人。但我发现他在很多诗里,流露出了谄媚的一面,在很多场合是有求于人的,而且有的时候也会运用一些奉承拍马的语言。当然,我们不必对古人作过多指责,但反过来我们也不能说他很有骨气。另外,李白至少有十几首诗谈自己杀人,“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那么,他究竟杀过人没有?我没肯定他杀过人,但李白自己说他杀过人,他觉得这是很豪迈的事情,是英雄豪杰的表现。
李白的大部分诗歌写得相当好,我要探讨的是他的诗歌为什么写得好。李白实际上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个人主义者,当他内心受到了压抑,个人的享乐追求达不到的时候,他就对社会不满,通过诗歌发出了强烈反抗的声音。这个声音,其实也是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发泄的一种个人情绪。因为在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一种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或者目标的愿望,如果不能实现,就要发泄。当我们看到李白这些诗歌的时候,好像他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因而就会得到一种快感。
我想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和词人介绍给平民百姓,谈了中国的大诗人李白之后,将介绍杜甫,然后介绍苏东坡。介绍李白,我是想还李白真面目。现在有很多人的真面目我们实际上是看不清的。我始终认为,还历史人物真面目是没有错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还了他一个“真面目”,是不是扭曲了他。有人说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已经有定论了,我认为对李白的评价是可以有不同意见的,大家可以探讨,但不必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我对杜甫的评价与文学史上对他的评价基本一致,因此我就不会谈“还杜甫真面目”的问题。我研究杜甫侧重的是他怎样处理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这种关系出现矛盾的时候。比如,杜甫看到了因战乱导致家破人亡的景象(“三吏”“三别”),却又鼓励别人从军打仗。可见,杜甫的思想是很矛盾的,因为他不得不考虑“有国才有家”。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流浪逃难中,有时,他受的苦比普通老百姓还多。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就是一个最底层的老百姓,所以并不是他故意要为老百姓呐喊,而是他作为老百姓中的一员在为自己呐喊。
杜甫的诗歌,我着重研究了那些别人不大注意的,比如《同谷七歌》。这首诗中写到同谷(今甘肃成县)那个地方,人没有东西吃,只能和猴子抢树上的栗子充饥……像这样的辛酸,杜甫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本身就是一个底层的文人,所以他能够写出忧国忧民的诗歌来。历史上把杜甫称作“杜工部”,“杜工部”只是一个空头衔,“杜拾遗”虽是实职,但当时兵荒马乱,而且只做了一年半。杜甫与那些长期为官的人是不同的。
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杜甫所处的时代,弱势群体遭受的苦难达到了我们不能想象的程度。当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也是应该给予关怀的。
苏东坡很旷达,曾经身踞高位。他既善于享受生活,又能够关怀别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在处理个人得失时能做到“任运顺时”“随遇而安”“宠辱不惊”,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
刘国正(著名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南京搞诗歌教学,搞得非常好,着重的并不是怎么教,而是叫学生多读。我参观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活动,叫诗歌联诵。有三十多个小孩子围一圈,每人抢着背一首诗,最长的可以背《木兰辞》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背得非常熟练,而且带表情,字读的也很准确。当时我以为仅仅是孩子们的一次表演,问他们,“你们就会这几首吗?”他们说不,已经背了五十多首了。诗歌教学不要讲究那么多,要让他们反复的朗诵,达到背诵的程度。必要的地方点一下,比如字的念法,还有这首诗的意思。还有要教给学生一点诗的知识,如什么叫平仄等。借鉴以前传统的教法是可以的,但有的地方提倡学生摇头晃脑,那是过去私塾老先生的教法,并不是一读旧诗就要这样,把小孩搞得很丑,不要这样做。
李新宇(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十几年来,也就是写完《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之后,我对诗歌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我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与当下流行的诗歌观念有较大距离,所以评价也很不同。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的大多数时间段里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北岛等人的崛起算是对几十年历史的一点填补,但在朦胧诗后,诗歌的主流却又走上了一条下滑的道路,尽管很热闹,能够留给历史的有价值的东西却不是很多。现在的诗歌创作不是没有佳作,但整体上似乎处于无路可走的状态。
陆志平(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语文教育专家):白话文运动以后,诗歌这种思想表现方式已经很少使用了,现在的诗歌教育和学生对诗歌追求的热情、表达的能力都不太理想。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诗的安排也比较少。当然也不排除学生中有诗歌天才,但面对国家统一考试,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表达出来,没有必要用诗歌来写作文。诗歌这种表达方式更多的是情感、情绪、形象,不容易把深刻的道理说清楚,很多人不能很好地把握。而且有时候命题和诗歌的表现方式也不切合,有的命题不一定能写成诗,或者说是很多人不能把它写成诗,只有很少的大诗人在这种明确的规定下能写。再就是
诗歌这种表现形式会给评卷带来困难。高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太大了,而且对现在的高中生普遍提出诗歌写作的要求为时过早。如果要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引导,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个别人的兴趣爱好在大面积考试情况下可以不去考虑。
莫砺峰(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学语文课本里选的一些经典诗词都是应当背诵的。年青人记忆力好,背诵上百首诗歌是有必要的。但不要给学生规定硬性指标,要启发引导学生,让他觉得背诗词是一种愉快的诗歌欣赏。
我们传统文化中比较优秀的成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古典诗词中。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带有一种审美的倾向,古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认识,对人生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审美的。真善美是结合一起的,这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体现。提到李白、杜甫、文天祥,提到艾青和臧克家,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诗歌。语文知识学习是通过审美来接受的。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经过潜移默化,语文教学就会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当代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诗人们热情很高;公开发行的诗刊和民间诗刊非常多,各地举行的诗歌研讨会也很频繁,从这些方面来说,中国当代诗坛并不萧条,但也称不上繁荣。诗坛繁荣意味着涌现出一些大诗人或者说比较优秀的诗篇很多,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大家可能会觉得没有出现大的、有影响力的诗人,没有出现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优秀诗篇,是不正常的。的确,当代诗歌作品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这可能与诗人的创作主题有关,有些诗人太关注个人情感,热衷于表达一些别人琢磨不透的思想,甚至有时太自恋。由于当代诗人创作思想有偏颇,在艺术上过分追求离奇古怪的风格,虽然写诗的热情非常高,但作品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近几年,中国诗坛处于一种急剧分化和动荡变革的状态。朦胧诗人已经开始退出诗坛,他们的注意力已转移到别的领域。影响诗坛的主要是所谓的“第三代诗人”,即通常所说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当这两派分裂时,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一派趋向于雅,一派趋向于俗;一派趋向于精神追求,一派趋向于日常生活;一派趋向于书面语,一派趋向于口语。正当这两派争论不休时,一批“七零后”诗人登上了诗坛,而且很快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期间还有一些被遗忘的人,即“中间代”。“中间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实力派诗人,没有很大名气,但有创作实力。另外,网络写作是跨时代的,各个年代出生的人都可能在网上写作,其共同点是写作伦理不强,作者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网络诗歌显得比较粗糙、语言比较野蛮。网络诗歌是一种新事物,它有自身的活力,需要经过去粗取精、自我淘汰、自我完善的过程。
【数学诗歌作品】推荐阅读:
诗歌或诗歌传播媒体05-15
原来诗歌是这么美的诗歌09-05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10-20
优秀诗歌:我的诗歌与生活08-19
建党节诗歌:庆七一诗歌11-02
优秀诗歌作品07-15
教师节诗歌赞美老师诗歌朗诵09-01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案09-03
刘东升诗歌作品10-07
毕业典礼诗歌朗诵:不是诗歌的真心倾诉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