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品集

2024-10-01

诗歌作品集(共12篇)

诗歌作品集 篇1

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品格和力量是不可或缺的。经济发展最终归结于文化, 不同的文化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离不开中原文化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惟有将中原文化区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 重塑中原文化形象, 才能推进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本文试图以狄金森诗歌作品为例, 探究美国诗歌文学作品研究对中原文化区建设的影响, 以求为中原文化区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一、美国诗歌文学中的狄金森诗歌作品

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 诗歌也是如此。当外部事件或事物与诗人的情趣、心志等相互作用时, 诗人就会产生强烈、集中、真挚的情感, 用具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就是诗歌, 正如古人所言,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气之动物……形诸舞咏”。当然, 这里所讲的“物”不仅指自然界的各种景物, 还包括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沧桑、风云变幻等。就美国历史而言, 经历了独立战争、西部扩张、南北战争、工业化改革、经济大萧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 诗人们将这些社会事件、人生经历化作胸中块垒, 创造出了一首首隽永而深邃的诗篇。这些诗篇或感叹生命无常、韶华易逝;或赞叹勤劳创造、美好未来;或控诉贩卖黑奴的罪行, 批判社会罪恶……通过这些诗篇可以触摸美国的历史脉搏, 感受丰富的美国文化。

女诗人艾莉·狄金森生活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南北战争结束后, 蓄奴制被彻底废除, 工商业快速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政权更加巩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美国文化也有了长足发展, 超验主义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并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国诗歌源于对英国诗歌创作技巧、表现形式的模仿, 在长期发展中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狄金森是与惠特曼同时代的伟大诗人, 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 被誉为是“西方自萨福之后最杰出的女诗人”。狄金森素有“阿莫斯特修女”之称, 她索群离居、闭门幽居, 除了到过华盛顿、波士顿之外, 几乎没有到过其他地方。狄金森的诗风与惠特曼截然相反, 惠特曼诗歌如同大江大河一泻千里, 讴歌民主、自由、人性, 开创了“自由体”诗歌形式。狄金森在“超验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顾后瞻前”中有意选择了隐居, 形成了“逃避主义”的诗歌风格, 其诗歌就如同美丽而深邃的小夜曲, “如果我读一本书时, 全身浸透了凉意……我知道那就是诗”, 这就是狄金森对诗歌的奇特理解。

同时, 狄金森以诗人的敏锐特质感受了工业技术带来的“现代气质”, 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压抑。比如, 狄金森诗歌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 她在诗歌中写道“自然是诡秘不可知的”、“充满恐怖的”、“淡黄色的暗杀者”等, 并用“太阳”、“凛霜”等意象象征大自然。此外,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也使狄金森产生了精神焦虑, “我觉得头脑中有个裂口……但秩序全乱”, 这种近乎病态的诗句展现了诗人的精神紧张和困顿, 与《赫索格》、《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场》相似, 都展现了当代西方社会普遍的精神状态。[2]

狄金森与外部世界并不融洽, 也找不到“逃脱”之路, 她就将希望寄托于死亡之上, 将死亡看成“更圆满的所在”、“更广阔的周际”, 看成是“快乐”、“庄严”、“公认”的象征。因而, 死亡成了狄金森诗歌的重要主题, 她的诗歌中有169首是直接描写死亡的。在狄金森笔下, 死神是“彬彬有礼”的绅士, 他会驾着马车带着人们走向永恒的方向, “死去, 只需片刻……再不知困倦疲惫”。比如, 有一首诗歌写到, “先生”、“女士”、“小伙子”、“姑娘”、“幸福”、“衬衫”都是“默默的尘土”。

从语言结构上看, 狄金森诗歌多为短章, 犹如窃窃私语, 但诗歌意象新奇, 充满人文关怀, 每句都蕴含了诗人对家人的爱、友谊的向往、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索。从表现形式上看, 狄金森诗歌有着“非物化”、“离心力”、“小说化”、“杂语化”等现代主义倾向, 短小的诗歌中糅合了多种文本风格, 形成了清晰的一体化特征。此外, 狄金森诗歌有着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生态思想, 对女性身份的热爱、对美好自然的追求贯穿于她的诗歌之中, 在狄金森的一千七百多首诗歌中, 有五百多首是自然诗。同时, 狄金森对自然的态度又是矛盾的, 她常将大自然比作最温柔的母亲, 又对人与自然和谐充满质疑。[3]

二、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原文化是指中原人民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主要指千百年来形成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积淀等。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 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 向四周辐射, 甚至延伸到海外各国。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历史特征、民族心理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保证了中华文化的有机延续与薪火传递, 也有利于防止剧烈社会变革中民族文化的断裂。从总体上看, 中原文化有着根源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丰富性、散播性等特征。

根源性是指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本源性地位。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炎黄二帝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 再到夏、商、周三代以及儒、道、墨诸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均发端于河南。中原文化有着较强的包容性, 在长期的战争、人口迁徙、经济文化交流中, 中原文化汲取了周边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 形成了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文化特性, 比如, 外来宗教佛教被本土的道教、儒家思想所接纳并发扬光大, 这充分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包容性。中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 它辐射到全国各地, 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的背后都有中原文化的影子, 同时, 中原文化还影响了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以武术文化为例, 少林功夫、陈家沟太极拳等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体地位, 中原文化中的“大同”、“和合”、“仁爱”等逐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再如, 民俗生活中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仪式等都有着中原文化的影子。

虽然中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社会, 深受封建专制、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小农意识强、创新意识不足、文化形象差等文化弊病, 这些制约了中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由于对中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导致河南人多以造假、懒惰、愚昧、打砸抢等负面形象出现, 这些给中原文化区建设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三、狄金森诗歌作品研究对中原文化区建设的影响

(一) 美国文学对中原文化区建设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文化力量深深融入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成为影响中原崛起的重要力量。为了弘扬优秀中原文化, 改变中原文化的劣根性, 理应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 不断向中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中原文化区建设中, 我们应充分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打造以“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品牌, 提升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更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以自由、民主、平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 推进中原文化的发展创新。

文学与哲学、宗教、道德等一样均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不仅有外在的、功利性的实用价值, 还有着内在的、超越功利的精神价值, 能够使人们不断丰富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丰富的外国文化资源中, 文学是占据特殊重要地位, 介绍、批判和研究外国文学对弘扬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 我国当代文学深受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西方文学的影响, 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设中原文化区需要从欧美国家汲取精神文化资源, 但是我们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 建立“文化海关”, 认真识别、检查、选择、加工西方文学, 将之融入中原文化区建设之中, 建设中原人民的精神家园。

(二) 狄金森诗歌对建设中原文化区的意义。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在多元文化交汇中形成了平民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深刻影响了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美国现代文学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个体与社会始终处于对峙和分裂之中, 狄金森诗歌就表现了美国诗歌的这些特征, 对美国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翻译、研究、介绍狄金森诗歌作品有助于将西方诗歌创作理念、表现技巧等融入中原文学之中, 丰富中原诗歌文学的表现技巧与创作形式, 推进中原文学的创新发展, 这对创新中原文化、培育中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对于浮躁的中原文坛、庸俗化的中原文学来说, 狄金森诗歌对人生、自然、社会、死亡的思考, 以及狄金森安于清贫、安守寂寞的创作态度也是一剂良药, 有助于净化中原文学, 推进高雅文化的发展。[4]

此外, 应当注意中原文化价值体系的安全性。在狄金森诗歌研究时, 应从美国诗歌文学中汲取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资源, 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如果对美国文化全盘接受, 可能会导致传统断裂、道德示范、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因为狄金森诗歌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与资本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相符合的文学形式, 与超验主义、“逃避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 这种价值观、思想理念未必适应中原传统文化。因而, 应努力寻找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结合点, 化解异质文化的颠覆性。[5]

狄金森诗歌是美国诗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 应深入研究狄金森诗歌作品, 挖掘作品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 以推进中原文学、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卫中.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弘扬[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3

[2]刘保安.论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3]周建新.二十世纪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7

[4]阎驰骋.关于加强中原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

[5]夏腊初.外国文学研究与新世纪文化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5

诗歌作品集 篇2

1.纸飞机(黎泓烨)2.幸福在开花(梁颂贤)3.写给父亲(周常磊)4.送给奶奶的蝉(梁颂贤)5.家(陈莹)

6.快乐的万圣节(陈莹)7.快乐万圣(唐拓)8.快乐万圣节(伍炬源)9.快乐万圣(邹良鸿)10.我心中最美的老师(邱阳)11.我心中最美的老师(廖文倩)12.可爱的小乌龟(杨景鹏)13.未来的鞋子(谭嘉颖)

主编:邓艳芳

成员:

四年级2班全体学生

14.未来的椅子(邓广俊)15.秦兵马俑导游词(袁晨翔)16.未来的房子(伍国豪)17.胜似亲人(何弘亮)18.长城导游词(朱荣宇)19.小金鱼(尹文林)20.未来的学校(谢健铿)21.小鸟和小鱼的对话(邓俏勤)22.日记一则(陈政坚)23.母亲的爱(陈言)24.火神(武燊昌)

1.纸飞机

四2班

黎泓烨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1

叠成一架架纸飞机,从屋顶抛向天空。

有的被小鸟啄破,有的被风刮烂,我仍不放弃的叠着,好想有一架能飞到爸爸妈妈那儿去。

爸妈,如果你们梦中看到了用爱叠的飞机,不要当做真飞机,这是你们至爱的儿子用着爱叠的。

飞过高山,越过大海,飞机依然载着我们的爱。

2.幸福在开花

四2班

梁颂贤

我的心,是一粒绿色的种子。春天,它藏在农民伯伯的稻谷里,和农民伯伯说悄悄话。夏天,它就在一池荷花中,和小鱼玩游戏。秋天,它躲在玫瑰花中,和它们一起比美。冬天,它变成了一片雪花,在小朋友的头上闪闪发光。

心与心,它们是牵着的,牵着不分开。它们是幸福的,幸福在开花。

3.写给父亲

四2班

周常磊

是谁

我远行的脚步

是谁

走遍天涯海角 将你的背

变得弯弯的是谁

是谁

把人世的痛苦

压在你的肩膀上

我的心

永远陪在你身边

我打工的痕迹

踏在远方的路上

你的痛苦

也开始悄悄蔓延

4.送给奶奶的蝉

四2班 梁颂贤

乐呵呵地捉回了

它可以把您领到山野

一只可爱的蝉

看到清波漾漾的溪水

美滋滋地送给了

我的奶奶

奶奶,奶奶

我捉到了一只可爱的蝉

在我上学时

它可以给您唱歌

穿过黑沉沉的山洞

听到小朋友在唱歌

奶奶,奶奶

这是只可爱又会唱歌的蝉

您看,您听

蝉、蝉蝉、蝉蝉蝉

5.家

陈莹 天空是什么? 天空是一位父亲,抬起一个家。大地是什么? 大地是一位母亲,用水和泥土滋润我们。

花苞是什么? 花苞是一个孩子,需要用人世的爱来回报父母。家是什么?

哦,家原来是父亲、母亲和孩子的快乐的游戏场。

6.快乐的万圣节

四2班

陈莹

时间飞奔而去,马上就要过万圣节了,我们大家都激动无比,忙碌着做自己的面具呢。我来说说我在学校过的万圣节吧!万圣节一到,大部分同学都戴上了可怕吓人的面具,而我们班四个女生和可爱美丽的潘老师却戴上了小花仙面具。那些面具是我们一笔一划地画和剪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女生的面具特别可爱美丽,男生的面具特别吓人恐怖。

“当——当——当”游戏快乐地开始了!我向五二班飞奔而去,争着去要糖。我一进门便拿到糖果,也就二十秒左右,我便出门了。正当我低着头数糖果,准备转身时,“哇”的一声跑出了我的口中,我赶紧跳了起来。后来才知道,我太专注数糖果了,竟然不知道老师无声无息地来到了我的身后。不久,我又蹦蹦跳跳地跑去五一、四三和四二班去玩游戏和拿糖果。

“当——当——当”“快乐”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返回教室,老师说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糖果,所以我又开心起来了,看着一个个小糖果跳进了我的口袋,又看着老师给我们放的电影,心里是那么的爽啊!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快过去,让我们好好珍惜美好的时间吧!

【简评】陈莹同学的文章内容真实,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文中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如“小糖果跳进了我的口袋”的“跳”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7.快乐万圣

四2班 唐拓

一年一度神圣的万圣节终于到了,在下午,我们就盼望着万圣节之夜的到来。

夜幕终于降临了,我们小学部拿着自己亲手做的面具戴着,我看到了大家戴上了面具,有可爱的南瓜头,有恐怖的巫女面具,有满脸是血的鬼面具„„

我看到每个班的前门和后门都有各种各样的装饰品挂着,从这里挂到另一个柱子上,还从绳子上露出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南瓜头。我又看了看每个教室都有许许多多的小鬼,有恐怖的死神,有得意的女巫,有许多贴满血的鬼魂。看到这些,我心里十分害怕。

看完了这一层的教室,我们的老师说我们班玩“抢凳子”的游戏,我顿时觉得十分开心。于是,我先去五一班玩了一下,又去四一班玩了一下,最后还是觉得我们班的抢凳子好玩。

时间过得真快,我觉得万圣节既是一个神圣的节日,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简评】唐拓同学的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万圣节的节日氛围写出来了。另外,你能把过万圣节的心情“盼望——害怕——开心——难忘”写出来,真好。

8.快乐万圣节

四2班

伍炬源

万圣节很快就来到了,晚上我们学校举行了万圣节活动。我们装饰着各种各样的节日图案,有女巫、死神、南瓜头、小精灵、魔鬼。总之,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同学们全都戴上自己亲手做的面具,然后把凳子围成一圈,再照相,接着活动就开始了。

我们班的游戏是“抢凳子”,我看到其他班的同学来到了我们班,也加入了我们的游戏。我们教室放着七张凳子,然后有八个同学跟着音乐转,音乐一停下来,八个同学就要坐在凳子上,没有坐到凳子上的同学就出局。然后,一直这样玩下去,最后剩下一张凳子,一个同学了,那这个同学就胜利了,并且拿到了丰富的奖品。我们还去别的班级玩,玩得都很高兴。

这一个快乐的万圣节让我很难忘,万圣节的活动结束了,虽然我没有得到零食,但是我依然很开心,因为老师有很多零食,老师说只要坐好了就发零食,并且教育我们要分享零食。我们说拿回家分享给爸爸妈妈。最后,老师还给我们看了电影,我们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电影。

【简评】伍炬源同学的作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真实,而且能把万圣节活动的环节和游戏过程写出来,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如果结尾再简洁一点,那会不会另有一番风味呢?。

9.快乐万圣

四2班 邹良鸿

星期四,学校改变了主意,因为星期五我们要回家了,所以把星期四的晚上用来搞万圣节的活动。

当天晚上,我们盼望已久的六点半终于开始了!我和同学们都兴奋地戴上了自己做的万圣节面具,不戴不知道,一戴就吓一跳,同学们都变成了怪物,有的像丑八怪,有的像水果,有的像僵尸„„

同学们就去别的班级做游戏了,如果游戏成功,就能拿到糖果。时间总是很快过去,我们拿到了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拿到了好吃的东西后,我们的心情非常激动、开心!

一回到教室,老师叫我们坐好,我们就迫不及待且津津有味地吃着我们自己得到的东西,吃完便看电影。

万圣节实在太好玩了,因为可以玩游戏,可以看电影,难道你敢说这不好玩吗?真希望每天都是万圣节!

【简评】邹良鸿同学的作文比较简短,但内容充实,开头提到了万圣节举行时间改变的原因,结尾用反问语气和感叹句表达了对万圣节活动的喜爱之情,是文中的一大亮点。如果,把节日的氛围和玩游戏的过程写详细一点,那就更好了。

10.我心中最美的老师

文/四(2)班

邱阳

我心中最美的老师是邓老师。

邓老师长得真美。她的脸是瓜子脸,每当她笑的时候,脸颊都会露出两个小小的酒窝,她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和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真像两颗珍珠啊。

邓老师不仅长得美,她的心灵也很美。

有一件事,让我忘记不了。那一次,我生病了,是邓老师带我到医院看病的。走到医院门口,就赶到了医生那。医生问:“怎样了?”我说:“感冒和头痛。”后来医生给我量了一下体温,然后拿根棉签塞进我喉咙探了一下,我忍不住咳了一声。医生一边问一边做登记、写药方。这时,邓老师一直在旁边静静地等着、认真地听着。

后来,医生给了一张药方邓老师,然后邓老师就带着我去注射室打点滴。打点滴时,邓老师装了一杯温水,慢慢地递给我,然后给我吃药。她亲切地说:“邱阳,苦吗?”我说:“不苦,不苦。”喝完药,邓老师就说:“邱阳,累的话就休息一下吧,老师在这呢。”于是,我立刻就睡了起来。从十二点到三点,邓老师一直都陪着我,帮我拿药,和我聊天。那时候,我真的非常感动,印象深刻。

虽然邓老师不喜欢开玩笑,还有同学说邓老师很唠叨,但是我知道,她在课堂上的严厉是对大家有好处的。所以,大家不要把老师的用苦良心浪费掉了。邓老师,谢谢你的悉心关怀和严厉教导,你是我心中最美的老师。简评:邱阳同学抓住了邓老师的外表美和内在美写,不管是动作还是语言都体现出了邓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文章过渡自然,结构紧凑,结尾还流露出对邓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11.我心中最美的老师

文/四(2)班

廖文倩

得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老师。

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汪老师,因为他很严厉,你们别小看他的严厉,就因为他的严厉,我们才学会了许多知识,所以他也是我认为最美的老师。

汪老师的个子很高,有一米七以上,头发已经斑白了,下巴长着尖尖的胡须,我摸着汪老师的胡须,觉得手很痒,然后我就不敢摸了。

汪老师的歌声很美。有一次,我们大课间跳完小苹果舞蹈上楼梯的时候,汪老师就突然大声唱起歌来,虽然很好听,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就是忍不住哈哈大笑。可汪老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唱得更起劲、更开心了。

汪老师很幽默。我记得他曾经教我们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时候,他看到了某位同学把“南”字写少了一横,便说:“我以前有位同学,他家里养了一只羊,他叫那只羊是小调皮。第二天,老师要求1 全班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作文,他就写了那只羊,把‘小调皮’写成了‘小周皮’。”说到这里,我们全班都笑了起来。

这就是我认为最美的老师了,你呢?

简评:读着廖文倩同学的作品,汪老师的歌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他的幽默也跃然纸上。一位严厉却不失幽默风趣的老师,难道还不是一位最美的老师吗?

12.可爱的小乌龟

杨景鹏

我六岁的时候养了一只小乌龟,我叫它“慢慢”,它的壳十分坚硬,像一块铁做的挡箭牌。

以前我没有注意到,原来“慢慢”的小脚丫像枫叶一样,头圆溜溜的像一个球,肚子有几个小圆圈。

以前我以为乌龟不吃肉,那次我买了肉回来,一不小心把一小块肉掉在了乌龟家门口,只见“慢慢”闻了闻,然后舔了舔,接着便大口大口的地吃了起来。真是个贪吃鬼,从此以后,我就天天喂肉给“慢慢”吃。

小乌龟捕食最有趣了。有一次,我抓了一只虾放在鱼缸里。小虾在鱼缸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全然不知危险即将降临到它的头上。小乌龟满满的向小虾移去,当离小虾只有一厘米左右就猛扑上去。说时迟,那时快,小虾一闪,“慢1 慢”扑了个空,它不甘心失败,穷追不舍。后来,“慢慢”不动了,小虾看“慢慢”一动不动,就放松了警惕,又开始游来游去。突然“慢慢”猛扑上去,抓到了小虾。这家伙还真狡猾,呵呵。

这就是我家的小乌龟,我喜欢它。

13.未来的鞋子

谭嘉颖

我想发明一种鞋子,上面有几颗小按钮,这鞋子可神奇了,我们来看看。

如果你迷路了,那请你按第一个按钮,鞋子就会带着你自动走回家,遇到了红绿灯,它还会自动的停和走呢,完全不用担心遇到危险。

如果你想别人知道你的心情,请按第二个按钮。鞋子上的图案就会发生。当你很开心时,它就会在上面变成一道彩虹;当你很伤心时,它就会在上面出现一朵灰色的云,然后1 下着小雨;如果„„,别人看到你鞋子的颜色,就会知道你的心情,这样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了。

如果你很累,请按第三个按钮,因为它会带着你飞翔。只要一按这个按钮,鞋子就会长出一双翅膀,带你到你想去的地方去,飞上月球,去看嫦娥,飞上太空,去看星系。

这种鞋子神奇吧!应该不久就会有这种鞋子了,大家等着我吧。

14.未来的椅子

邓广俊

我想发明一种多功能的椅子。

这种椅子的表面镶嵌着一个精巧的指纹手机,内部由手机控制着。家人可以先在手机上面输入自己的指纹,然后,每当按按钮时,指纹的信息资料就会传送到手机里。只要和已经储存的指纹进行核对并且相吻合时,椅子就会自动过来。如果不吻合,椅子扶手内部的微型摄像头就会自动启动,对来人的行为、表情进行扫描分析。如果来人面目和善,表情真定时,椅子就会发出声音来通知主人:“客人来了。”

这种椅子是个勇敢尽职的守护神,而且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审美和享受。椅子外部材料选用轻质、坚固的轮子,有92厘米厚,如果你一饿,只要手机一按按钮,椅子就会送上一1 碗热腾腾的食物来。

这就是多功能的椅子,既美观又实用。也许有一天,你会在商店里看见它,请别忘记了,它的发明者就是我——邓广俊。

15.秦兵马俑导游词

袁晨翔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观秦兵马俑。我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袁晨翔,大家可以叫我袁导,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秦兵马俑吧。

秦兵马俑是一个农民下地干活时发现的。他先是挖到了一些碎片,又挖到了一个陶土做的人头,于是他就打电话给国家相关人士。然后,才挖掘出一大片现在的秦兵马俑。好啦,现在我们到了,请大家下车。

兵马俑规模宏大,总面积有2000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我们可以看到,一号坑最大,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六千多个兵马俑,真像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1 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我们现在来到二号坑,请大家看看这些陶马。它们的姿态不一,每一匹都是高大的骏马,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骏马,古代劳动人民能做出如此强壮的马,实在太棒了!

好,现在给大家40分钟自由观赏三号坑,40分钟后我们在一号坑集合。但要注意:带孩子的家长要看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乱扔垃圾,随意破坏兵马俑。

这次秦兵马俑旅游到此结束,我祝大家财源滚滚,如果可以,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兵马俑,谢谢,再见。

16.未来的房子

伍国豪

时间飞逝,转眼间30年过去了,我成了一位发明家,我专门发明了一间多功能的房子。

我房子的门是拿轻质、坚固的玻璃钢做成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颜色彩灯。这门不只是一位勇敢尽职的守护神,还能发出不同的香气呢。春天,它发出淡淡的花香,夏天,它发出浓浓的薄荷味,秋天,它发出淡淡的果香,冬天,它就发出浓浓的火锅味。

走进房子里,就是美丽的会客室。你会发现没有东西,但只要你一坐下,椅子就会第一时间在地上跳出来,一说台灯开,台灯就像一个人一样跳出来,然后发出耀眼的光。只要一说开窗,窗就会自动打开。只要我说我想唱歌,我站的1 一小块地板就会升起来,并且所有的灯都对着我照,活像一个舞台。

厨房在密室,只要你把墙壁上的画转一圈,厨房的门就会自动出来并打开。一进去就会有一台机器人来到你的面前,看你是小偷还是主人。如果是小偷的话,它就会拿起机枪,然后冲着你说:“跟我去警察局。”如果是主人,它就会请你进去,并且按你的要求做出你需要的食物来。

浴室在二楼,浴室门有很多开关,颜色都不同。按红色的开关,里面就会变成死海一样,你能漂在水上面。按一下黄色的按钮,地面就会出现喷水器,冲着你喷„„

卧室在三楼,只要你在床上轻轻跳一下,房顶就会打开,你就会飞到天上去,只要你说停,你就慢慢下来。躺在床上,再按一下左边的开关,床就会带着你去看不同的风景。

突然一声,白光一亮,原来我在做梦啊,真希望房子能出现在眼前。

17.胜似亲人

何弘亮

苗族的老奶奶和汉族的小姑娘成了邻居,有一天,老奶奶给她的儿女寄信去了。然后小姑娘就跑去给老奶奶洗衣服。

小姑娘拿起了木盆,把脏衣服放在盆子里,然后拿上洗衣服的工具,慢慢地来到了小溪边。她先把脏衣服浸湿,然后用肥皂搓洗衣服。小姑娘洗得小溪满是快乐的泡泡,洗呀洗,洗呀洗,洗了非常多的衣服。转眼间,全部的脏衣服变成了全新的衣服。洗干净后,小姑娘就把衣服放在了木盆里,端着回到了老奶奶的家。

当小姑娘晾着一件又一件的衣服的时候,老奶奶回来了,她看见了小姑娘晾衣服的那一幕,惊讶极了,眼睛湿润了。一会,老奶奶走过去,慢慢放下了拐杖,抱着小姑娘,用手摸了摸小姑娘的脸,一时说不出话来。很久老奶奶才说:“谢谢你。”小姑娘脸红了,忙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她们虽然不是一个民族的,可是他们却胜似亲人。

18.长城导游词

朱荣宇

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我叫朱荣宇,今天很高兴能带大家去参观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在大家参观的时候,请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也不要乱涂乱画,当然,走路也小心,不要摔倒啦。

长城很长,像一条长龙,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世界上能与之相媲美的工程恐怕只有荷兰的围海大堤了。

长城不仅长、气魄雄伟,而且高大坚固。

长城分为很多部分,比如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堡垒等等,就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都有一座高大坚固的城堡,古代打仗时,可以叫人们来搬救兵来救援我军。站在上面,看下去,什么东西都能发现,长城是由很重的大理石做成的,好像很坚固,我们再摸一摸,敲一敲,其实也真的很坚固。

各位大哥大家,在这里希望你们玩得愉快,相信长城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19.小金鱼

尹文林

红色的身子,大大的眼睛,白色的嘴巴,扇子一般的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你知道它是谁吗?对了,它就是小金鱼了。

小金鱼的性格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的确很乖。它在鱼缸里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可是,它决定吃东西的时候,那个吃相就会吓你一大跳,它不断地吃,吃到自己的肚子鼓鼓的,像个小鼓一样,才肯停下来。

小金鱼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晚上的时候,眼睛会发光。说起发光,我就想起一件事情。那一次,天正下着大雨,天空乌云密布的,我被雷声吵醒了。朦胧中,我看见桌子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闪闪发光,我向前一看,原来是小金鱼在发光啊,真神奇!

这就是我家养的小金鱼,你喜欢它吗?

20.未来的学校

谢健铿

六点起床了,一看日历,今天是2100年7月22日,天气晴朗。吃过早饭,我骑着超级全自动越野车来到学校门口。

学校大门是用新世纪混凝土制成的,外面包了一层浅蓝色塑料。大门由五个小门组成,小门两边是报到机,只要学生把自己的学生卡插进去,机器摄像头对着你,如果是本人的话,就会按照卡上的编号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一个月迟到的次数不得少于五次,否则,学生卡上就会被划上一个小红方框——扣分。

进了学校,你站在全自动的电梯上,它就会把你送到你指定的班里,根本不用找教室。

走进教室,可以看到桌子上由合金做成的,桌子呈长方形,桌子前由两个小屏幕,一个是显示作业的,一个是显示成绩的。

中午,同学们来到食堂,洗完手,只要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桌上已有你早就订好的香喷喷的午饭。

下午放学了,任何东西都不用拿回家,放学没有作业,只要求回家后必须要阅读课外书,每周上交一篇周记。

这就是2100年的一天的情况,你喜欢吗?

21.小鸟和小鱼的对话

邓俏勤

一天,小鸟飞到池塘边,看见一根树枝落下来,正好竖在水里,半截露出空中,另一半截伸入水中。

小鸟说:“这根树枝真直啊!”小鱼游过来,听到了这话,就对小鸟说:“这根树枝真弯啊!”小鸟听见小鱼说弯,忙说:“错了、错了,这根树枝明明是直的!”小鱼也争辩道:“你才错了,这根树枝明明是弯的。”

于是,小鸟和小鱼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了起来。后来,小鸟把树枝叼了起来,说:“看吧,这是不是直的?”小鱼探出小脑袋一看,果然是直的。

小鸟张开嘴巴,树枝立刻又伸进了水里,小鱼一看,怎么又弯了呢?于是,小鱼也不甘示弱,把树枝咬住,拖到了水里,让小鸟看。小鸟也看,果然是弯的。咦,这是怎么回事呢?它们都糊涂了。

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老柳树说:“我知道为什么,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因为你们是从不同角度去看的,所以你们看到的树枝的形状也就不一样啊。”

原来这样啊,小鸟和小鱼恍然大悟。

22.日记一则:我的周末

陈政坚

星期六,风和日丽。午饭的时候,我吃得津津有味,因为早上只吃了一个肠粉,消化的太快啦。

午饭过后,我便去了我姑姑家里去玩。可是姑姑家在广州,从我家出发到姑姑家,要一个小时的路程,到了姑姑家的时候,我又开始饿了,消化能力真强啊!

一进姑姑的家门,突然跳出一只狗来,把我的胆都吓破了,差点就尿裤子了,要知道我一岁的时候就被狗吓倒了,从此都害怕狗啊!我提了提裤子,本想打一顿这只可恶的狗的,但是狗对着我一个劲的吼,我就不敢动了。后来幸亏姑姑出来接我,我才敢进去。

被狗欺负了,心里面很不服气,于是,我就上网解闷去了,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个主人恶搞一只狗的视频,那时我心里的不舒服才慢慢地消失了。

这就是我的周末。

23.母亲的爱

陈言

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很多人都会说歌手、舞蹈家、武林高手„„如果你问我,我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母亲。为什么呢?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听吧。

有一天,日正中天,我在家里玩手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电闪雷鸣,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吓了我一跳。不一会,我就感觉到了头痛,于是就回到了房间睡觉。后来,头越来越痛,我就叫妈妈来。妈妈自言自语地问怎么办,急得团团转。不一会,妈妈就立刻背起了我,一手撑着我的屁股,另一手支着伞,吃力冲了出去。

在路上,尽管有伞,但风呼呼地吹,把伞弄得拐来拐去的,妈妈顶着大雨,踩着水珠,衣服、鞋子都弄湿了,但是我却一点都没有被淋到。看着妈妈这么辛苦还坚持带我去看病,一股暖暖的爱流进我的心底。

后来,终于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完并给我打针吃药,在妈妈的细心照顾下,我慢慢地好了。

母亲是伟大的,所以我崇拜我的母亲。有那么一首诗是赞颂母亲的,我想把它送给我的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4.火神

武燊昌 对谁都不要说,好吗? 在家乡的角落里,火神把我的试卷烧毁了。

万一这事飞出去,传到我妈那里去 我会挨骂的。

诗歌作品集 篇3

1.看背景,“知人”论旨

知人论诗是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必须注意的一条原则,它是我们进行鉴赏和分析的基础。如:

(20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2010年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第一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显而易见的。借素蝶来写人,写自己,托物言志。那么究竟是写的一个怎样的自己呢?分析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作品,二是作品下的注解。两者一结合,很快就能看出,诗歌的含意在于写自己如蝶一样,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而第二首两者一结合也很快就能发现,诗人在这里是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所有这些,都与题目以及注解给我们提供的背景资料有内在的关联,或在说背景资料已给我们以许多的暗示。把握背景,知人论世,阅读和欣赏会方便许多。

2.看体裁,量“体”裁旨

这个“体”可以从内容上分。古代诗歌中不同的体式,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思乡怀人诗,咏物诗,送别诗等。如2010江西卷14题、天津卷第13题:

(2010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2010年天津卷)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从题目即可以看出,三首诗均为送别诗。只是由于送的对象不同,处境(背景)不同,心境不同,主旨自然不同。

这个“体”也可从形式上来分。如果是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华发之情。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弹“技”知旨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如2009广东卷第10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唐)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两道题,一从情景交融处入手,二从关键词语处入手进行分析赏析。其实解题的关键正是通过这些“技法”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来揣摩作者的感情: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4.看意象,看“意”识旨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2007浙江卷16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答案其实很简单,三篇作品都是通过“燕子”这一中国文化中较为传统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深沉的兴亡之感。

5.看关键(标题、结句、诗眼),因点见旨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①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②,天教懒慢带③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④,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懒慢带:一作“支付与”。④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⑤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意旨:蔑视权贵。

胥照方,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台。责任编校:舒 坦

从诗歌作品中解读海子 篇4

海子原名查海生, 中国当代后朦胧派代表诗人。1964年3月24日,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河查湾, 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并开始了诗歌创作, 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9年3月26日, 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年仅25岁, 在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 海子用非同寻常的激情和毅力创造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海子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 那广袤的麦地曾是他的玩伴和依靠, 麦地的记忆、对于麦地的依赖深深的刻在了海子的骨髓中, 海子能够理解麦地的纯朴、坚强、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无限宽容, 他也能够体会到麦地经受的苦难、疼痛和那无尽的沧桑。因此, 他创造出了“麦地”意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他的诗歌中, 看到麦地四季的轮回, 看到风吹过的痕迹, 鸟飞过的身影, 以及麦子茁壮而顽强的生命力。在其诗作《麦地》中, 这种对麦地的眷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中的麦子是粮食,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养成性命的麦子”, 而月亮则是人类的精神基础, 诗性启迪。“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 表明着物质与精神一直滋养着我们, 且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第三节“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的金子”这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父亲在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 也赐予了我们精神的力量, 在海子笔下, 乡村及麦地, 如同爱你、理解你的慈母严父、如同注视着你、指引着你的神明, 面对赐予我们无限生命的麦地, 他意识到了个人的渺小和卑微。而那些摧毁麦地的鸟, 就像侵害我们生命的种种灾难, 会时不时地划过我们生命的轨道。那家乡吹来的风, 飘过的云为我们送来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养分, 而麦地的丰收, 物质的收获也会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第九节“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我们一起干完活合上眼睛, 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我们心满意足”, 麦地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 一切的万物生灵, 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 “仇”是可以泯灭的, 我们和仇人也是可以握手言和的。整篇诗歌中, 时时出现的月光, 表明诗人虽置身物质世界中, 仍时时关注着精神之源, 这正是海子的可贵之处。

二.幸福的歌颂者

海子虽然有着深深的自杀情节、人格风裂倾向、时时表现出与世俗的疏离和对立, 然而正是这种内心的灰暗与矛盾, 才使海子能更深切地感受和体悟生存之不易, 幸福之不易, 从而能更发自肺腑的赞美生活、崇尚幸福, 例如其传世名著《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大海如同麦地一样, 是海子的安魂之乡, 奋斗之源, 理想之国, 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 是他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虽有一种虚无缥缈之感, 确是可以让海子真切的感受到的幸福。“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一切幸福的事情, 都从明天开始, 表明了海子对于幸福的殷切期盼, 也表明了今天的生活是没有幸福的, 是冗长乏味为世俗所牵绊的, 诗人想抛弃这一切的俗事, 投入明天, 投入山川, 投入河流, 投入幸福的生活。“喂马, 劈材, 周游世界”喂马、劈材和周游世界丝毫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但是诗人却巧妙的将它们融入到理想的幸福生活中去, 表明此种的周游世界并不是实体上的, 是在喂马、劈材这种琐事之中也可以从事的, 是思想上的周游世界, 是精神上的流浪。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的碰撞, 今天和明天的冲突, 亲人和陌生人的冲撞都构成了那一道道“幸福的闪电”, 全诗无处不体现了这种细微的幸福感。“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的“给”、“为”、“愿”等动词, 都表示了祈愿和赠与, 表明了诗人真诚的祝福他人, 但自己却选择了离开、不介入、拒绝被尘世渗透的姿态和生存方式, “只愿”表明了诗人的固执与决心, 像一名执拗的少年, 不顾大人的劝告, 一心追求认定的幸福, 为理想献身, 为幸福献身。

三.诗歌的殉葬者

对于海子来说, 人的一生似乎太漫长, 海子用短短二十五年的时间, 领悟了六十年的人生, 因为他动用了冲刺的速度, 用全部的青春, 全部的生命, 全部的心神创作诗歌, 为诗歌献身, 并最终用死亡为其灿烂的诗篇画上了完美的惊叹号。海子的死, 似乎是计划好的,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透漏出了自杀的倾向, 以及可用的方式, 海子一共设计了8种可用的方式。分别为:斧劈, 源自《自杀者之歌》;上吊, 源自《自杀者之歌》;开枪, 源自《自杀者之歌》;跳楼, 源自《跳伞塔》;投河, 源自《自杀者之歌》和《水抱屈原》;沉湖, 源自《七月不远———给青海湖, 请熄灭我的爱情》;蹈海, 源自《七月的大海》;卧轨, 源自《春天, 十个海子》。海子最终选择了其绝笔诗篇《春天, 十个海子》中的方式, 于1989年3月26日, 在山海关附近卧轨。

读者可以从海子这悲痛的文字中体会到他的悲伤, 无奈, 和凄苦, 像是要把自己的伤疤揭开给世人看。看似是嘲笑自我的文字, 实为对世人的讽刺。分裂出了10个海子, 嘲笑现实中的实体———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为什么要长久的沉睡, 为什么?醒着的人和沉睡的人之间的对峙, 海子与那些自认为了解他的人之间的对峙。在痛苦的深渊中徘徊的海子, 用冷面来面对这个异样的世界。终于将内心中的悲愤宣泄出去, 十个悲伤绝望的海子, 他的灵魂, 记忆, 意志, 爱情, 信念, 情绪, 悲伤, 欢愉, 希望, 绝望, 围着被劈开的肉体起舞, 唱歌, 再欢快的动作也掩盖不住内心中的悲痛, 忍无可忍扬尘而去。凄清退却, 十个海子就剩下一个, 最后的一个, 喜欢黑夜、沉浸冬天、倾心死亡的一个。始于春天, 终于冬天, 冻僵了故事, 冻结了记忆, 回归乡村, 回到起点, 回赠大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不被世人理解的心境, 只关注温饱, 只追求物质, 无视精神世界, 无视美丽的黑夜和黎明的世界也是海子所不能理解的。看不到理想, 看不到曙光的生活, 又有什么意思, “智慧愈高, 痛苦愈深”那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也走了。

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试。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 或戏剧诗人, 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 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 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用他的整个人生抒写了一首他理想中的大诗。海子的诗, 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 而这种行动, 是用青春和生命作为手段及代价的。海子虽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但不得不说他死得其时, 死得其所, 正如骆一禾所写:海子的生涯“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 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 惟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 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 一生便告完结。”海子选择了人生的顶点作为生命的终点。如果把海子的生命比作一朵花, 那么在诗韵文坛的万艳季芳中, 定是最为惊艳、可贵和压枝的那朵。

摘要:有人说“对于一个诗人或是作家毕生的写作, 有人习惯于慢跑, 而对于海子, 他却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生命的冲刺, 并迅速到达了终点与顶点。”还有人说“海子是中国诗歌的奇迹, 他的翅膀飞向天空, 灵魂却回到大地。”海子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 本文从海子对于麦地的热爱, 对于幸福的崇尚, 对于死亡的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海子性格特点, 通过对应的诗作分析使海子的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关键词:海子,诗歌,麦地,幸福,死亡

参考文献

[1] .《海子诗歌经典》, 2010, 中国画报出版社

[2]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解读》, 谢伶俐, 鸡西大学学报, 2009年第9卷第2期

[3] .《海子诗歌的麦子意象》, 刘建杰, 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第3期

[4] .《传播一种幸福观-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马君成, 诗人诗作

诗歌作品集 篇5

二、诗歌[天使长]联谊星从天上聚,强国人气蠢占多。[沈默之] 野地西风大河西去下岗工人泪两行却直与谁人诉贫妾本是京城女澳洲龙虾无缘睹强国茶馆非吾久留处归去归去黄色的面孔黄色的泥污打油一首 [不废江河万古流] 无聊强国和稀泥左斗右争未有期度过关山多少箭泛舟歇息到联谊会馆小憩 [天使长] 玉林生寒虹,星空静无语。仓卒十年身,得闲一盏茶。[红莲火] 夜沉人无语,陋居自观心。我心如明水,无扰波自平。常思般若意,偶读道德经。人生几多叹,摇曳掩秋风。诗 [管乐之乡]网友出策强国,斑主删贴忙活;家长育儿若此,断他下代懦弱。七绝·庆国诞 [搭档] 萦回醉笔写金秋,似驾涟漪一叶舟。安得网速快如马,佳节庆祝更优游。[管乐之乡]强国多志士,联谊产骚客;共言安国计,国岂不昌和? [不废江河万古流]阿扁阿辉最恼人,文攻武吓若无闻,一边一国起风云僵论宏篇堪济世,何时明月共一轮,日月潭边戏红尘和毛泽东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呷茶不待秋叶黄[小婉] 吃水莫把掘井忘呷茶不待秋叶黄游子何时念故国?华夏漫卷作文章泪眼望春怕肠断移步窗前费思量月影正朦愁意浅日高可过建三江。[菩萨保佑中国]婵娟无语观论坛,诗文声达九霄传。放歌须尽酒千杯,秋吟始觉桂香来。[叶子合丹图]桂香始来随心愿,酒香飘动情不乱,诗文情真待声远,婵娟无语恋论坛[海瑞两千] 世间公道岂堪评,得过且过息激忿。威权累世行天下,道貌何曾总道心。[两袖清风]欢腾联谊馆,杳杳钟声晚,佳节逢佳人,打油又对联。[两袖清风]神州五十三载,改革二十余年,杞人忧天未眠,强国泪应少弹。[叶子合丹图]春风吹过大地春,何必那么来讲真,几句不够算真理,远过千古纯过今![菩萨保佑中国]天涯何处无知音?万里长空处处青。北雁南飞知时节,婉约放歌伴君行。[搭档] 一年又到十月一,强国网友聚涟漪;玉树带头开大会,得出这首打油诗。[菩萨保佑中国]放歌须尽酒千杯,何妨秋虫声声悲。天高晴日乌云开,繁华事散春自回。

诗歌作品集 篇6

伐木者,或者凶手

且东

为何将山脉处理成大地的伤疤

好不了的伤疤,撼不动抹不走的伤疤

每一个转角处都怪石森森,面目狰狞

既然如此,又何必长出许多草树

让毒蛇和猛兽在伤疤上走来走去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很久

亿万年不动声色,伤口早已愈合

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

非要把绣花针插上伤疤一样的坟头

灭门的命案正在发生

手持菜刀的人背着阳光走路

静悄悄的,带伤疤的眼睛看着这一切

一只躺椅在月光下晃动

有人抽烟,争辩的声音忽高忽低

大风突然没心没肺地刮起来

你所说的诗意,难道就是这些?

我愿意将家搬到春天居住

唐朝小雨

我愿意将家搬到春天居住

搭三间草房 ,圈两丈篱笆

再栽一丛翠竹 ,大门对着小溪

天天有桃花水暧昧地流过

干燥了老天就会心地下一场杏花酥雨

想看雪了就叫梨花们抄袭一次冬天

荷锄下地时青箬笠绿蓑衣穿成唐诗的样子

种瓜点豆的妻子也做一次不会押韵的虞美人

闲下来就搬个木凳坐在院子里

看蝶恋花或听两个黄鹂鸣翠柳

然后把最绿的那声鸟啼写进减字木兰花

春光明媚, 风和日丽

草长莺飞 ,花红满蹊

最好再邀请一对江南乌衣巷的燕子来做邻居

或者赶一朵朵小羊到山坡咩咩地开放

看它们幸福地品尝草尖上碎碎的阳光

啃得我们心里痒痒的暖暖的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

诗歌作品集 篇7

一、英国华人世界出版公司

雁翼是一位积极进取的诗人,他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善于向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参加美国世界诗人协会后,雁翼被选为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副理事长,并被任命为副总裁。在这期间雁翼创作了大量有关对外文化交流的诗歌,或是宣扬和平思想,或是借助雁翼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并未仅仅停留在通过诗歌作品来宣传的层面上,而是向着思想层次更深、影响力更大的方向迈进。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雁翼先生与朋友联合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副理事长的名义,在英国伦敦注册,创办了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向全世界翻译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并向外推广。如:1998年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聘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旅游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医药保健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包装技术协会理事,高级经济师布瀛洲先生,担任《中华名医名药》执行主编,可以说对中医药文化的对外推广起了极大的助力作用。可见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为目的。时至今日在市面上还能看到些出版的双语旧书,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在文化的对外交流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世界和平圣诗

为了人类的爱与和平,雁翼拖着抗日战争中受残的双腿不断奔走疾呼。由雁翼先生策划、发起、主编和出版的《世界和平圣诗》,历经5年的筹备,终于在2000年1月问世。这本大书以中、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6种文字出版,其中汇集了包括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共计104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要员共同祈祷世界和平的诗歌与箴言。

作为一本由104位国际政要人士编写的鸿篇巨著,《世界和平圣诗》的出版在世界上影响奇大,可以说是“惊世创举”。《世界和平圣诗》宣扬的是世界和平主义思想。1998年5月雁翼先生时任世界诗人大会副主席,世界诗人大会在美国召开,与会诗人共同回顾了20世纪人类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一系列局部战争带来的惨痛灾难,诗人共同认识到:祈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于是,他们向世界各国首脑发出倡议,希望他们能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用本民族的语言,代表本民族的人民以诗歌的形式,为和平题写一首诗文或箴言。

西方大多数国家诞生于海洋文明,海洋文明具有其独特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其原创性与进取精神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萌芽并顺利生长,反应在和平观念上,就是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而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大河文明国度,在大河文明的影响下古代中国的和平观念与“和为贵”思想源远流长。通过《世界和平圣诗》的筹备与出刊,一百多个国家的元首,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及不同的国家传统文化影响下共同表达出了最本质的和平思想。可以说,不仅仅是中国的和平思想得以推广开来,更重要的是世界人民,尤其是广大第三世界的人民的和平思想与和平愿望得以在国际范围交流。

为了这部圣诗能够问世,古稀之年的雁翼先生在国际奔走,用大爱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反对仇恨、倡导有爱,反对破坏、倡导建设与发展,这种精神在当时可以说是独步一时、独一无二。因主编《世界和平圣诗》,2000年世界诗人大会授予雁翼先生“国际桂冠诗人金牌”,然而雁翼先生并未就此止步,2003年在曾被沙俄和日本所侵占、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七子之一的大连旅顺口建设了“世界和平公园”将《世界和平圣诗》文化以凝固的艺术形式得以保存。

雁翼先生以中国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渊博智慧,指点世界,致力于推进地球向着和平而美好的方向加速运转。可以说雁翼先生是一位用诗歌作为语言和号角的哲人,和平思想是雁翼诗歌中对外交流思想的纽带,《世界和平圣诗》承载着雁翼的和平对外交流思想,以和平为主旨的对外交流思想也是通过《世界和平圣诗》这个载体传播出去的,同时《世界和平圣诗》也从政治的层面为各国之间能够开展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三、爱的旗帜

2003年4月,雁翼先生致力于东西方诗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工作,在出访了一些国家后,他感受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的政治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观。从国际形势来看,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如何更好地发展以及谋求发展的稳定性和必须性成了首要问题。尤其是广大第三世界的国家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来发展经济和开展文化交流。

在诗歌《爱的旗帜》中雁翼先生这样写道:“诗微笑在爱的旗帜上/展在历史每一个角落/由于权欲的煽动,美丽的地球/在互相厮杀中挣扎着自救/血染泪浸的脚步,艰难地/追索人神共求的和平”面对当今时代和平的历史主题潮流,这正是一个中国诗人用诗歌的语言向着全人类为了和平的梦想而宣誓。他从历史与哲学的高度,剖析了杀戳的原因,阐明了和平是人类生存的必然,并以中国人的博大包容的伦理智慧,指示了制止战争、缔造和平的现实可能。诗人站在地球上呼号,面向世界发声,然而,他首先是东方诗人、中国诗人。他背靠崛起的祖国,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以人类和平的名义,寄语以全球:“灾难在仇恨里繁殖/和平在友爱中成熟”,宣扬和平思想,为各国之间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爱的旗帜》这首诗歌的写作时间是1995年4月,时值第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从政治上来说当时苏联解体后三年,美国独霸世界,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既不利于和平实际格局的构建;从经济上来说,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界各国开始向经济一体化迈进,各国经济发展之间联系愈加密切。要想世界经济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以及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时期雁翼这位中国诗人的奔走号呼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对外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基石。

四、雁翼诗歌作品在海外的影响

雁翼的文学作品在海外华文读者中亦颇有影响,其文学作品大都宣扬了故乡思想,政治思想,和平主义思想,对外交流思想,这些作品的不断发表也为雁翼先生开拓了一块宣扬中国文化,介绍西方文化的阵地。

香港、台湾、美国、法国、泰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华文报刊常常发表雁翼的作品。香港出版过《雁翼的诗》,台湾出版了雁翼的诗集《花之恋》和长篇记实文学《囚徒手记》。台湾的文小村、墨人、涂静怡、麦穗、蓝云、莫渝,香港的丁平、彦火、张思剑,美国的郝毅民,泰国的岭南人,马来西亚的吴天才等都写过文章评论雁翼的作品。雁翼的作品中有一些被翻译成日文、俄文、朝鲜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度文、马来文在十九个国家发表出版。其中《囚徒手记》和《人生悟语》已被美国的ABIRA研究院认定为“特别研究价值的珍藏品”并藏入享誉世界权威的ABI图书馆和ABI档案馆。中国的优秀文化随着雁翼的文学作品传入了其他国家,并且生根发芽,起到了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雁翼的文学成就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杰出名人传》、《世界名人录》和美国的《世界优秀名人传》,并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的“世界杰出文学家”证书及银质勋章和金质奖章、英国剑桥“世界优秀知识分子”奖、美国“世界二十世纪杰出文学家”奖。

雁翼的一生不断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历史文明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世界诗人协会会员、世界华文诗人协会会长、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副总裁、英国IBC“世界文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美国ABIAR研究院终身院士、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文学博士”、美国“世界诗人大会”的国际会员,雁翼先生并没有停下手中睿智的笔,雁翼在坚持文学写作的同时,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改革、介绍中国文学,他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副总裁、世界文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的身份,在英国注册了“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编辑;并创办了中英文刊物《华人春秋》。

雁翼先生在海外扩充的文学阵地成为了我国在海外的一个窗口。雁翼先生的对外交流思想也不断地通过诗歌作品表现出来。

五、雁翼的西方文化观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如何立足中国文化的心理基础给西方文化一个客观的存在角度,一直是包括文艺界在内的各个学术层面的人士不断争论的话题,并且这种看待西方文化的心理视角影响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实际交流情况,成为一切意识形态因素都不能回避的尖锐的问题。这是由于战争影响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的特殊性造成的。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和物产丰富的大国,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交流,起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又经过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对外交流活动,无论其本质是否为为了对外文化交流,但其客观上起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但汉唐、明代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与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抗日战争后的文化交流,在性质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前者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基本上是平等的交流,甚至是中国占据优势条件下的文化交流。鸦片战争后,西方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其文化渗透也随着经济侵略而进行。中中国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并没有对文化的自主选择权。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的输入与渗透始终伴随着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爱国诗人和有民族气节的文人,尤其是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从部队中走出的战士作家,对待外来文化尤其是曾经侵略国过中国的国家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怎样正确的认识外来文化,的确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对于一个理性的诗人,雁翼先生想到。西方文化传入造成的影响一方面,它传入了中国所没有的一种新质的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确实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但同时这种资本主义的文化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又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或者说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在民族心理与情感上也会有十分复杂的反应。一方面战胜的东方学生必须向战败的西方老师学习,但始终不能摆脱一种文化层面的屈辱感;同时,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的知识分子,又不能不时时产生种种忧虑,一种焦灼心理,担心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会失落。这样的民族感情问题,恐怕是一切诗人作家都会遇到的。

雁翼作为一个抗日战争硝烟下成长起来的八路军战士,赤子之情,爱国之心在诗歌作品中是主流思想。可以说以雁翼为代表的艾青、汪静之等一系列作家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更是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脚步。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书店全力推出《文化:中国与世界》、“学术文库”、“新知文库”,翻译出版近百部西方近现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说明了作家们主动接触西方文化并能够从中汲取优秀的养料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好地发展所用。雁翼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更是客观可取的。

2001年7月17日到25日,雁翼先生回到故乡河北邯郸馆陶县寻求创作灵感。在这期间邯郸知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馆陶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牛兰学与雁翼访谈后,在文章《生命是一座丰富的矿山——著名诗人和作家雁翼访谈》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牛兰学问:您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为了把中国文学艺术介绍给世界,您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您怎么看待西方文化?

雁翼回答:我把西方文化当做面包吃下去,吸收其营养成分,强化自己,然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我的基本态度。中西文化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整体上看,不能相互排斥或区分优劣。我不是采取盲目排斥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但又不是全部拿来,我认为应该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雁翼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后期雁翼在国外创作的大量现代诗歌如《巴黎的玫瑰》等更是立足中国诗人视角描写西方诗歌意象,向中国本土读者和作家介绍西方的文学艺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六、结语

诗歌作品集 篇8

陶渊明超拔于主流诗风之外, 主要继承汉魏诗歌的古朴作风, 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 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多有对隐居生活及相关思想感情的表现, 被钟嵘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诗品》) , 并将“自然”的诗风提升到审美的至高境界, 成为魏晋风格最为独特的一位诗人, 是古典诗歌的一座里程碑。他的诗文平淡任真而蕴涵哲理, 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陶渊明诗歌作品的艺术成就

(一) 情景交融, 含而不露, 富有意境美

陶渊明田园诗着力描写田园风光, 随其所见, 指点成诗, 见花即道花, 遇竹即说竹, 诗人的感情渗透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他似乎无意写诗, 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 滋生出一缕感情, 淡彩轻抹, 含而不露。引起读者再思索, 再回味, 创造出平淡醇厚的意境。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诗中的田园描写是和平静穆的, 但却用象征、含蓄的方法.渗透出淡然忘世的人生态度及思绪情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美景, 是在诗人独特的感受中呈现出来的。“悠然”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 有“遥远”的意思;二是表明诗人心情的遗世独立。写实与抒情完全吻合在一起。“见”字表示南山自然地映入眼中, 是偶然抬头时视线触及, 渲染了“悠然”的情绪。下面, “山气日夕佳”句, 既是写山景的“佳”, 又含蓄表现出诗人心情的“佳”, 而究竟是怎样佳, 却只是在诗人的直觉意会中, 并没有明白直说。而“飞鸟相与还”的景象点示、烘染, 却引人联想到自由、轻陕, 却又失落、漂泊, 也喜也悲的复杂感情, 品味出全诗的意境美。

他的诗中常常写到青松、秋菊、孤云、归鸟, 它们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性格, 通过它们表现了诗人坚贞孤高的情操和自由闲适的感情。特别是菊花, 由于陶渊明的爱好与赞美, 形成了固定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学中, 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他如菊花般静静开放, 以一种淡定豁达的人生态度终其一生。菊花终有凋谢时, 但其芳香却传遍千里, 沁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脾, 难以退却。又如在《归园田居》其中, 用色彩方位的不断变化, 虚实远近的映衬, 描绘出鲜明的田园形象, 然后结句“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点示, 使得客观描写的自然风光, 充满与现实“樊笼”对立的优雅、高尚的意蕴, 转化为诗的意境。

(二) 平淡自然的风格

崇尚自然, 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也是他为人与创作的最高准则。自然, 即返璞归真, 委顺本然。他以“自然”做标准去衡量现实, 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 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 返回原始的纯朴, 并以此对抗虚伪的名教与追逐名利的世俗。也因此形成了以“自然”为基础的审美理想, 审美特色。宋代葛立方说:“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 (《韵语阳秋》) 精代王夫之说;“平者取势不杂, 淡者遣意不烦之谓也。” (《古诗评选》) 陶诗情真, 事真, 无隐避, 无夸张, 有亲切的感受。描写的内容又都是日常生活, 优美的田园, 更增添了平淡自然的情味。陶诗中写到种豆劳动:“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写到与农民的友谊:“过门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写到田园的宁静:“白日掩荆扉, 虚室绝尘想”, 写到归隐的乐趣:“春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甚至写到自己的痛苦:“夏日抱长饥, 寒夜无被眠”等, 都一如生活本身, 直率、真诚, 毫不做作, 显示出生活本来面目及诗人的胸怀、志趣。至于诗中的理语, 如:“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 (《于西田获早稻》)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在晨” (《杂诗》) , 虽有玄学意味, 却是生活启示的真情披露, 并且转化为可以感受的意象。家常道白, 不嫌雕琢、玄秘。

(三) 语言朴实、清丽, 平淡之中有华采, 质朴之中含有丰韵

所谓“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这是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在语言上的表现。在这方面吸收了《论语》语言的白描、传神, 以及乐府诗的质朴、通俗。陶诗好用口语词汇及句式, 少用铺排夸张, 以自然本色取胜, 具有朴素的美学魅力。许多名句如“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名词、动词而外, 一个形容词也没有。即使用典故, 也是用俗语, 糅合到个性的语言风格中, 与全篇浑融一体。如:“遥遥沮溺心, 千载乃相关”, “邵生瓜田中, 宁似东陵时”。诗中色彩最清淡, 差不多都是“青松”“白云”“玄鬓”“白发”之类, 像“清歌散新声, 绿酒开芳颜”, 就算是最华丽的句子。但是却能用这些疏淡、简洁的语言, 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如《与从弟敬远》中写冬雪:“凄凄岁暮风, 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 在目浩已洁。”把雪的清虚洁白的形象写得细腻而有韵味。又如“鸟哢欢新节, 冷风送余善”, “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 “日暮天无云, 春风扇微和”, 都是写春天, 却写得各有新意, 不相重复。“清气澄余滓, 杳然天界高”, “门庭多落叶, 慨然知已秋”, “往燕无遗影, 来燕有余声”, 从不同的角度写秋天, 却饱含秋天的萧瑟凄清的风味。这些写景都能与抒情叙事浑然一体。从全篇来说, 陶诗凝练、完整, 如钟嵘说:“文体省净, 殆无长语。”陶渊明注重言外的效果, 使得诗语富于象征、暗示, 引导读者联想和想象, 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味。

二、陶渊明诗歌作品的影响

陶渊明是汉魏以至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其诗文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文在当时独树一帜, 但也有其渊源所在。从共时平面看, 当时的文学氛围, 特别是庐山周围隐士文学、江州中下层庶族士人文学和庐山僧人文学活动对他的创作不无影响。

从文学的历时发展看, 陶渊明田园诗远承《诗经·七月》等农事诗, 近源上则可能受到东晋湛方生作品的影响。但是他博采众长又兼自铸风格, 遂独成一家。陶渊明的自然诗风及其价值在生前及死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没有得到认可。当时与陶渊明交往的虽不乏其人, 但主要是慕其隐者之风, 而非诗文。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盛赞渊明人品, 对其诗文仅云“文取指达”, 钟嵘《诗品》也仅把他列在中品, 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的诗风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但陶渊明的诗文一直在流传, 影响也渐渐显著起来, 经过隋唐五代, 他的声名在两宋达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 他的人品和诗文都被推为典范, 苏轼对陶渊明推崇备至, 作有和陶诗一百多首。由于苏轼本身是一代文学宗师, 他对陶渊明的态度、观点深深影响着同时代及后代的许多读者。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 诗风古朴, 南朝诗歌一变魏晋的古朴, 追求声色。陶诗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高峰, 也正是因为如此, 陶诗在诗风变革的南朝不受重视。陶渊明死后, 其好友作《陶征士诔》, 对其文学成就只有一句“文取指达”。齐梁时刘勰作《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不提。钟嵘的《诗品》虽称他是“隐逸诗人之宗”, 仅列他于中品。

到了唐代, 陶渊明受到广泛重视。李白、高适等推崇其人格;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仿效其诗风。

北宋以后, 陶渊明越益受到崇重。苏轼追和陶诗达109首, 南宋范成大《田园杂咏》受益于陶诗。诗人陆游、辛弃疾, 理学家朱熹都十分推崇陶诗。

元明以后, 注陶、评陶的风气大开。明清诗人更借陶渊明讽喻现实, 强调其忠愤、不平淡的一面。清末王国维借陶诗论说诗词的“意境”。在思想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不屈的人格, 陶诗歌咏自然、蔑视富贵的情调对于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饮酒避世, 乐乎天命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在艺术上, 陶诗以崭新的田园题材, 平淡、自然的风格, 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天地, 以致田园诗成为一种诗体或流派独树一帜, 影响历久不衰。

三、结论

陶诗的艺术影响, 在中国诗史上是广泛而深远的。唐宋以来学习研究陶诗蔚然成风, 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 (《江上值水如海势, 聊短述》) 。王维在《偶然作》中说:“陶潜任天真, 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 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 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 傥有人送否。白衣携壶觞, 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 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 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 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行, 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 肯愧家中妇。”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渊明作诗不多, 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宋代以后的诗人在反对形式主义、提倡朴素诗风时, 也常以陶渊明为榜样。自陶渊明以后, “田园诗”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一直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沛霖.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哲学[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2]关爱萍.论陶渊明诗歌意象及其人格凸现[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4) .

[3]陆学松.论陶渊明对唐代诗风的影响[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4]杨向奎, 李良.陶渊明的重阳诗与唐代诗人的接受——以陶渊明重阳诗中的“菊”意象为中心[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5]李雷.陶渊明诗意的栖居者——生态美学视角下的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探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2) .

[6]崔日义.《陶渊明诗话》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J].苏州大学学报, 2005 (05) .

[7]封树礼.陶渊明诗歌自然风格的语言学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诗歌作品集 篇9

1. 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狂飙突进运动” (德语:Sturm und Drang) 是18世纪70-80年初发生在西方的文学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这个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 以德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和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赫尔德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1744-1803) 为首的文学家, 主张“返回自然”、“强调感情”,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个性解放, 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及其僵化的“理性主义”的文学创作风格。狂飙突进时期诗歌的典型代表作有;歌德的《普罗米修斯》、毕尔格的《农民致暴君殿下》 (1773) 、舒巴特的《王公墓室》、《海岬之歌》等等。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 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作者莱奥波特·施陶贝尔格 (Leopold Graf zu Sto-llberg 1750-1819) , 贵族出身的他, 受到当时德国有影响的大诗人克洛普施笃克 (Klopstock) 的影响, 强调感情并发挥了海阔天空的想象, 作了《水上吟》一诗。在此诗中, 诗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 使之呈现和谐圆润之景, 山水相间, 大自然中的生动景象凝聚在一幅画中, 有效表达了诗歌的内容和境界。“明天的好时光, 也将高举翅膀”一句, 更加积极的反映出诗人追求自由, 渴望向上的浪漫主义情怀;“时光匆匆如同湖中的波浪一般, 转瞬即逝”, 唯有在这景象之中, 畅游抒怀, 挥洒自我之情, 诗人将其丰富性巧妙的融入诗歌中, 天鹅、扁舟、晚霞、交相辉映, 希望之境跃然心上。

2. 诗歌《水上吟》的艺术价值体现

(1) 诗歌的形式美

诗歌采用规整的三段分节歌形式, 给人简洁、明朗的感觉, 体现了一种形式的朴素美。

诗歌的三段分节歌通过对Wellen (波浪) , Haine (树林) 的描写反映出了诗人对宁静祥和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同时, 通过对Wellen, Haine的描写凸显出了此诗歌的归韵美。第一乐段, 主要以Wellen和Kahn押韵, 通过对湖水循序渐进描写spiegelnden Wellen (明镜的湖水) ;sanftschimmernden Wellen (柔和的湖水) 以及auf die Wellen (晚霞映在水波之上) , 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祥和的生活的一种追求。第二乐段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时间突出了小树林的靓丽景色。如, westlichen Haines (西边的树林) ;oestlichen Haines (东方的树林) , 从而表达出了诗人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在第三乐段中分别用tauigen Fluegel (鼓动的翅膀) ;entschwinde mit schimmernden Fluegel (高举闪烁的翅膀) ;以及strahlenden Fluegel (射出光芒的翅膀就) , 对翅膀的三个层次的描绘, 表达出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规律的押韵使全诗在音响上联接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与诗的内在的情感保持一致, 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无论是作为诗歌朗诵还是作为歌词演唱, 都使人朗朗上口。另外, 诗歌声调的变化更增强了诗歌有声表现的音乐性!

(2) 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借景抒情, 由宁静的丛林感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详, 由被霞光染红的树梢和带来的柔和的光照感到了无比的舒适和愉悦, 由潺潺的水流又感到了光阴的短暂, 我们无法让光阴停止, 只能无奈的让光阴从身边悄然逝去!读完后既给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又给人一种无奈光阴流逝的忧伤。

二、诗歌《水上吟》在钢琴作品《水上吟-船歌》中艺术价值的提升

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 欧洲浪漫主义中期代表人物之一。匈牙利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评论家。其演奏风格技术辉煌、富有动力、在钢琴上追求宏伟的交响性音响。代表作品有:《旅行年代》第一、二集, 《b小调奏鸣曲》、《12首超级技巧练习曲》、大量钢琴改编曲如《唐璜》、《费加罗的婚礼》等等。

李斯特的《水上吟-船歌》改编自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的艺术歌曲《水上吟》。

1. 艺术歌曲《水上吟》曲式分析

该曲采用分节歌的曲式形式, 共反复三次。作者用八度上行和级进下行音阶, 以六八拍子的形式, 用紧凑的十六分音符作为引子, 引出主题。

作品的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旋律八度大跳紧接二度下行模进, 形象的描绘出水波荡漾的动感画面, 第六、七小节的音阶下行和第八小节的音阶下行和上行的连接, 形象的描绘出了急湍的的水流的形态。

主题a部分, 多处采用辅助音, 在第九小节和第十小节处, 运用了三次辅助音, 在主音小字一组降E后面分别运用了小字一组的降F、小字一组的降A、小字二组的降C做辅助音, 形成一条动感的旋律线, 不断出现的大跳音程更增加了音乐发展的动力性!如果依据画一条旋律线, 我们会发现它就像一条小船在河水中游行时, 被微风轻吹荡漾的波形, 有时小有时大, 但从不停止……

主题b乐段的旋律从小字一组跳到小字二组, 第22小节运用了辅助音、三度小跳、经过音, 直到26小节的长音降E, 给人一种从写景到抒情的转变, 表达了作者由宁静的风景而触动的的内心感受的抒发。

作品的伴奏部分, 左手是低音经过大跳衔接柱式和弦构成的比较平稳六八拍子的节奏模式, 右手在采用八度上行及同音反复的音阶下行音型铺展开来, 生动的描绘出一幅潺潺流水的风景画, 烘托出了平静、安逸的气氛, 渲染出了一个由宁静的大自然带给人们向往美好未来的意境。

2. 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的艺术价值

首先, 从结构来看, 舒伯特的《水上吟》完全遵照诗歌的三段分节歌形式, 将相同的旋律共反复了3次, 而李斯特的钢琴曲则在此基础上多反复了一次。并大量运用八度、琶音等钢琴演奏技巧, 营造出了诗歌朗诵和声乐演唱都无法到达的立体交响性音响, 把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推向了高潮。

其次, 李斯特在忠实再现原曲的基础上, 在音乐的表达上也做了一些更激动人心的改编。

李斯特将主旋律置于低声部, 在引子的铺垫后, 主旋律若隐若现、飘忽不定, 低声部没有平稳的柱式和弦, 只有一条微弱的主旋律。衬托的旋律线反而很浓重, 给人感觉略带丝丝忧虑。

第二次反复时, 旋律线由低声部逐渐上移到了中声部, 音区移高一个八度, 旋律线略加清晰浮出水面, 低声部使用柱式和弦伴奏, 使音乐更加平稳, 饱满。从最后一个乐句开始, 旋律线进入最高声部, 为下一次反复作铺垫。

第三次反复, 作者将旋律线又移高了一个八度并置于最高声部, 中声部采用带状旋律补充, 将原来中声部的同音反复音阶下行置于低声部, 这样的安排使主题旋律清晰可见,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后半部分低声部采用琶音, 高声部采用连续上行八度反复, 都是为高潮的出现做铺垫。

第四次, 作者大量运用琶音的上下行来使音乐跌宕起伏, 将音乐推向高潮, 加上无拘束的八度下行反复, 使人更加兴奋、激动不已。此举也进一步展示了李斯特的钢琴弹奏技巧和交响式的作曲思维, 使音乐更加自由、气势恢宏。辉煌过后, 作者加入7小节的尾声, 结束在宁静之中。

结语

舒伯特根据诗歌朗诵的韵律和诗歌的意境为诗歌谱写了优美、动听的旋律, 用人声和钢琴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来共同表现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 其音乐细腻而又安静, 伴奏不再是一个衬托和过渡, 而是作为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人声同呼吸, 共演绎。

李斯特的改编钢琴曲《水上吟-船歌》在完全忠于艺术歌曲《水上吟》的基础上, 扩充了音乐的结构, 融入钢琴特有的八度、和弦、琶音等弹奏技巧, 用纯器乐的演奏方式来诠释诗歌和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他将艺术歌曲中人声演唱的旋律置于钢琴演奏的不同声部, 充分运用了钢琴音域宽广的特点, 丰富了旋律的音乐表现力。在乐曲结尾处, 大量运用了八度、琶音等演奏技巧, 使音乐更加跌宕起伏、气势庞大, 更富有戏剧性、交响性!这也是艺术歌曲《水上吟》中无法展现的, 正所谓“诗琴并茂、琴声交融”!

李斯特对于诗歌《水上吟》的进一步创作, 从器乐的创作领域为诗歌融入了新的音乐表现手法, 进一步提高了诗歌《水上吟》的艺术价值, 同时也为诗歌《水上吟》的广泛流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要: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在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浪漫主义”, 随后在19世纪20年代音乐届也迎来了浪漫主义的变革。浪漫主义的特征是追求个性、强调个人感情的抒发, 感情重于理智。诗歌《水上吟》是古典主义文学向浪漫主义文学过渡期间的一首代表作, 之后被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舒伯特及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李斯特采用而创作了艺术歌曲《水上吟》及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李斯特对于诗歌《水上吟》的进一步创作, 从器乐的创作领域为诗歌融入了新的音乐表现手法, 进一步提高了诗歌《水上吟》的艺术价值, 同时也为诗歌《水上吟》的广泛流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舒伯特,李斯特,《水上吟》,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2月第15次印刷.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3重印.

[3]佐尔坦.伽托尼;伊斯特凡.塞兰尼编订[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1.

诗歌作品集 篇10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的理论依据则是杨丰宁阐述的衔接手段, 通过对杨丰宁的著作进行分析, 那么就可以了解到还可以细分替代为从句替代、动词性替代、名词性替代, 按照同样的道理, 也能够将省略划分为从句省略、动词性省略、名词性省略。而有限的语法手段还可以将其封闭成为一个自成的系统。相对来说, 词汇手段则是最主要的的途径实现语篇连贯, 而本文则是将词汇手段当成基点进行分析。

二、阐释实例

由于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这就可以发现存在特别多数量的作品, 这些类型各异的巨著名篇从而则将丰富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 从而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想象空间。由于诗歌属于英美文学作品当中不管是哪个年代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 诗歌在十九世纪英国的广大浪漫主义大诗人将其推向巅峰, 而在这一阶段所获得的成就也显得特别丰富。为做到对小说与诗歌这两种不同文学类型所具备的独特属性进行阐述, 从而更进一步的对作品中使用衔接手段的特征与异同进行分析, 那么本文则是选取海明威《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片段与拜伦《昔日依依别》这首短诗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基于衔接手段在拜伦诗歌当中的使用情况来看, 相应在诗歌当中所采用的衔接手段主要为以下几部分:

在拜伦的诗歌当中所使用的衔接手段为:

重复:Thee (L22, 23, 29, 31)

Years (L4) ——Years (L30)

照应:Its (L15) ——the name (L15)

Who (L22) ——I (L21)

反义关系:Part (L1) ——greet (L31)

Parted (L1) ——met (L25)

同源词汇:Wert (L20) ——are (L13)

Knew (L21) ——know (L21)

省略: (and the rue is) too deeply to tell (L24)

Colder (grew) thy kiss (L6)

Name (is) spoken (L5)

同义关系:Server (L4) ——part (L1)

Cold (L5) ——chill (L10)

同一范围词:ear (L18) ——check (L5) ——brow (L10)

下义关系:I (L15) ——thou (L20) ;we (L1)

相对比的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当中, 这一选段中使用的衔接手段主要为:

重复:the boat (L7) ——the boat (L1)

Steal (L5) ——steal (L4)

The old man (L1) ——The old man (L4、L6)

上下义关系:gear (L1) ——the gaff and the harpoon (L2) 、the wooden box (L2) 、the mast (L1)

照应:The old man (L6) ——him (L6)

Its (L3) ——the harpoon (L2)

同义关系:brought (L3) ——picked up (L1) , take (L4) , carried (L1, L2)

从以上所分析就可以了解到, 虽然这两类文学作品拥有相近的字数, 可是不管是使用词汇手段, 还是在使用语法手段上, 小说则会比较少而疏的使用衔接手段, 诗歌则比较多而密的使用。从这就可以提现出, 绝大多数的诗人偏爱短诗, 诗歌这种艺术作品相对来说显得高度凝练, 这主要是由于考虑长度与限定字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小说则完全不同, 了然于胸的构思这就可以让作者通过叙述的语言与技法在笔端流露, 不但存在相对完整的句子, 相应的也必须借助于宏大的篇幅将艺术效果进行展示。通过对小说进行分析, 不但衔接手段有着拉得更长的使用幅度, 相对也会有责比较低的使用频率, 即便是在短篇小说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在案例的选取过程当中运用衔接手段的情况进行分析, 这样就会存在特别清晰的英语小说与诗歌这样两者截然不同的文学类型的特征。具体来看, 诗人笔下借助于较短的篇幅抒情达意与将其所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展示, 尤为关键的就是做到言简意赅。那么从小说家的角度来看, 这就应该拥有运筹帷幄来对才质进行宏观构思。

摘要:在对日益多元化的英美文学研究理论的现实情况下, 基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这种探索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更有理有据的进行分析, 最能够分析具体化的一种途径就是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手段恰当运用。在此基础上, 本文通过选样分析英美文学当中的小说与诗歌, 加上对比选择汉语散文诗歌, 力求将英美文学中的诗歌与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揭示, 最后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所拥有的语言学意义, 相信本文所做的研究能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语言学,文学作品,语篇分析,英美文学,散文,诗歌

参考文献

[1]赵秀琴, 李美.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11 (07) :131-132.

诗歌作品集 篇11

本刊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主席,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诗歌作品文艺晚会,9月20日在北京中国剧院举行。我会第一主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幼军,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以及我会主席团其他主要领导,亲临观看了这台主题为《盛世才有百花红》的盛大文艺晚会,并且向高占祥同志和全体参演人员表示祝贺和问候。

高占祥同志曾经长期担任我国文化艺术主管部门的重要领导职务,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书法家、摄影家和收藏家,多年来先后出版了诗集、歌词集、论文集、书法集、绘画集、摄影集等77部,曾先后获得国家级文艺评论奖、歌词创作奖、中国文化贡献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艺术成就奖等奖项20余种,其花卉摄影作品曾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华人百年摄影经典。他于2005年所创作和书写的《和平颂》长诗,曾参与由我会组织实施的书画长卷搭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并且被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评为金奖。他的人生格言深刻而富有智慧:学习是生命的奠基石,苦斗是生命的救生圈;精耕自有丰收日,时光不负苦心人。

参加高占祥诗歌作品文艺晚会的殷之光、梅葆玖、赵忠祥、朱琳、曹灿、虹云、宋春丽、王庆祥、薛中锐、于乃久、王霞、万山红、孙丽英、严当当等文艺界名流和优秀演员纷纷登台,表演了根据高占祥同志的作品精心改编和排练的京剧、诗朗诵以及男女声独唱、混声合唱等节目。由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共同表演的诗朗诵《和平颂》,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诗歌作品集 篇12

审视当下的文学作品教学, 梳理下来, 大致有两点相通。一是课堂教学设计, 始终把作品当作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呈现, 抒写的是作者对所叙内容的个体理解, 抒发的是作者个体的一种主观情思。为此, 开课伊始, 习惯于作者生平介绍、作品分析, 满足于知人论世, 挖掘作品中作者所蕴含的微言大义, 疏于作品得以流传的经典阐释。二是得意于作品的深度阐释, 少于对作品的辩证理解与把握, 忘了作品本身既有传统的视角, 又有现代的理解。

文学作品样式不一, 那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展开?选择并呈现其教学内容, 固然没有一定的模式, 但既然作为文学作品, 定有其相通之处。在此, 将以杨慎的《杨柳》为例, 分三个方面——制约内容选择与呈现的要素、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其在课堂教学上的组织与呈现进行阐述。

一、选择并呈现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制约要素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并非一件随意的事, 当受以下几个要素的制约。

第一, 学生要素。教学的一切本源, 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我们没有抽象的“教学”, 更没有抽象的“学生”。学习文学作品, 学生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文学素养, 教学时采取何样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水平、现有的文学素养和学生发展的整体趋向。用王荣生先生的话来说, 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角度讲, 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 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 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 使他读好。为此, 基于学生的现状, 文学作品教学, 主要帮助学生解决“读不懂”与“不喜欢”, 也即“解读与鉴赏”。

第二, 文学作品特点要素。尽管体式不一, 但作为同一范畴的文学作品, 有其共同之处。笔者认为, 文学作品共同特点是“形象思维”, 用形象来说话, 而形象是由语言文字来承载的。因此, 文学作品教学, 当通过语言的媒介来把握作品所描绘的形象, 认识形象所反映的普世价值, 以及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因文悟道”, 不仅是途径方法问题, 更应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

第三, 作品个性要素。这里, 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样式要素。钱理群教授在解读《走向虫子》时说:“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 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 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 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2]散文如此, 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可见, 不同的文学作品, 因其样式的不同,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 也当有所不同。二是同一样式的不同作品。由于作者才情不一, 经历不同, 兴趣各异, 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 所借以表达的方式, 必然殊异, 解读或者鉴赏其作品, 也当选取不同的内容作为教学对象。

第四, 课程要素。课程要素当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视之。宏观层面, 即课程总体目标, 也可言说为语文教育本质———改变人的精神生活,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说的就是教育的真正含义。中观层面, 即文学作品教学目标———“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微观层面, 即具体文学样式, 如诗歌教学的目标———“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些目标要求, 是教师选择并呈现教学内容的一个观照。

二、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

明确了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的制约要素后, 下面以杨慎的《杨柳》为例, 对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予以阐释。

杨柳明·杨慎

白雪新年尽, 东风昨夜惊。

芳菲随处满, 杨柳最多情。

染作春衣色, 吹为玉笛声。

如何千里别, 只赠一枝行。

古典诗歌, 咏柳之诗代有名作, 有诗评家认为, 咏柳诗中推为绝唱者, 当属明代杨慎的《杨柳》。因其内涵、意蕴的丰富性, 可从多个角度供后人赏析。那么, 我们在教学《杨柳》时, 应选取哪些内容?

综合上述制约要素看, 本文体式乃古典诗歌, 就诗歌而言,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的组合来构成诗歌意境, 从而一吐自己“心中块垒”。学习本诗, 从中汲取滋养学生成长的人文素养, 就当了解本诗表达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 理解诗歌借助意象表情达意的技法。同时, 从后出转精视角, 也当把握诗人宣泄的私情和后世之人的多样解读。因此, 我们在教学《杨柳》时, 大体应选择如下内容。

(一) 共感:《杨柳》演绎的普适价值及其表现手法

蒂姆·洛特认为:“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 不局限于这个时代。”也就是说, 作品得以流传, 在于它铺叙或描绘了人之常情, 传承着民族文化心理, 具有永久的魅力, 而赢得时人、后人的经久共鸣, 《杨柳》也是。

首先, “柳”之原型抒发着世人的普适情感——离愁别情。人在江湖, 离情难免:漂泊颠沛游子的伤怀归心, 戍守边关将士的兴感思家, 宦海沉浮迁客的嗟怨自伤, 独处闺室思妇的念亲怨归, ……真是“玉笛横吹, 离情万种”。由此, “离愁别绪”也就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大母题。《杨柳》, 借助“柳”这一离愁的原型意象, 生衍出以杨慎为代表的古代游子无限离愁:在新年将至, 春回大地, 随处芳菲的时节, 杨柳随风婀娜, 怎不勾起远离故土的思乡情怀。无边的柳色, 如雪的飞絮, 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 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

其次,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表达方式———景与情谐。选用杨柳这一意象作为离别原型的载体, 就能把人类抽象的依恋愁绪具体化, 化无形为有形;且能把情趣隐于意象, 增加艺术作品的韵味, 从而达到“立象尽意”的妙境。以自然景物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情融于景, 景与情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宋朝范稀文在《对床夜话》中评杜诗时指出, 佳诗须“化景物为情思”, “固知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杨柳》承继了这种传统。以全诗看, 诗中没有一词显示或暗示所传递的情绪, 但读来无处不让人感觉到从中流露的伤感情绪。

(二) 心声:杨慎《杨柳》的意蕴及其写作笔法

黑格尔曾提出“这一个”, 认为“一方面世界情况在这个个体里‘特殊化了自己’, 同时个体的世界, 又是经过个体改造了的外在现实”[3]。因此, 从诗歌创作个体角度而言, 《杨柳》一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打上杨慎个体的烙印。

首先, 《杨柳》诗中杨慎独特的感悟与蕴藉。倘若《杨柳》仅仅渲染那浓浓的离情, 则未免单薄。文本如同“冰山”, 要引导学生透过浮在“水面”上的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而体悟到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厚意蕴”——诗人个体独特的“这一个”。倘若联系诗人身世, 再细品《杨柳》, 则当读懂诗人的深层寄予——对朝廷的希冀之情, 甚或更多。

其次, 《杨柳》一诗聚焦式的写作思路。《杨柳》开篇从远处说来, 从大处说起, 继而慢慢聚焦于杨柳, 而柳枝, 而离情。诗作从时间写起, 白雪将融, 新年已近, 一阵阵劲吹的东风, 将时节吹到二月的春天, 将大地吹绿。“尽”, 写出时间流逝之速, “惊”写出满眼春色来得突兀, “满”写出二月春天春意之盛;在这片莺歌燕舞之中, 最多情的还数杨柳。诗人以群芳衬杨柳, 杨柳多情, 多在“染作春衣色, 吹为玉笛声”, 柳之绿, 岂不是春天之色;笛之声, 岂不是诗人之觉, 似乎眼观柳色, 耳闻笛音, 心盛乡思, 魂归故里, 从而有力烘托出去国怀乡的悲愤情绪。

(三) 别解:今人对《杨柳》的适度阐释与感悟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先驱汉斯·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 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4]也即是说, 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诠释、解读或理解, 都将是仁者见仁的, 任何一部经典, 都堪称是绽放在时空深处散发幽香的永恒奇葩, 是穿透时空隧道照亮永恒岁月的美丽星光。

近年来, 风靡海峡两岸的文化学者蒋勋说得更直率:“我认为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 因为它们一直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5]对于提供与确立了一种典范与高度的经典来说, 后出转精近乎是一种不可能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 我们不能由此止步, 安详地躺在前人的理解上, 对经典不作现代的、适度的阐释。更何况“语文, 是做加法的艺术。文字是死的, 学生渴望的却是老师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的理解, 唯其如此, 课文呈现予他们的才会是令人同喜同悲、同歌同泣的有生命气息的世界”[6]。为此,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 应该包含现代人 (师生) 对《杨柳》所作的适度解读或者多元解读。

三、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

(一) 呈现方式:整体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套路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 不少课例都呈现为从“个别”到“一般”, 即许多教师喜欢从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入手, 外显而言, 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于知人论世, 但在其潜意识中, 则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这一个”来体认, 也即把这个作品看成是作家个体的作品, 而非文学经典, 没有放到文学作品价值的高度来认识。为此, 在教学进程中, 忙于阐释这个作品所演绎的作家的思想与情感,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须知:并不是因作家而流传其作品, 而是因作品名扬其作者, “这个作品”得以流传, 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值得后人品味、范读的文学意蕴, 而非因为某个大家。因此,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呈现, 得有一个体认:从“一般”到“个别”。即师生先是一起把握作品所阐述的普世价值、普适情感, 而后才是这个作品的作者个体的理解、情感。联系到《杨柳》, 应当如此呈现:先是离情与情景和谐, 再是杨慎的感悟与聚焦式的写作思路, 再是后人的“后出转精”———多元解读。

(二) 呈现流程:读文品文—读人品文—读己品文

文学作品阅读, 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认读—解读—赏读。在笔者看来, 对应上述三个阅读层次, 相应提出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组织呈现的三个步骤。

认读——读文品文。吟咏感知即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品味, 理解作品的意义。在《杨柳》中, 全诗没有一句直接写到离愁别绪, 但是这种离别之情却是真实存在的, 诗人笔下写的是眼中之景, 而心中的思绪需要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 去吟咏, 去想象把握诗句之外的韵致。阅读诗歌, 需要反复吟咏。一定程度而言, 诗歌的妙处主要不是靠语言解读分析出来的, 而是靠反复诵读体味出来的。《杨柳》一诗, 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的声音来呈现, 可以是配乐朗诵, 可以是教师范读, 可以是学生“偃仰啸歌”等等, 在反复的吟咏中“咀嚼”作品所渲染的离情别绪。

解读——读人品文。为了解读作品, 就当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时代, 也即知人论世, 如此方可阅读出作品中作者的心声。

诗歌意境由实境、虚境构成, 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 由意象诱发和开拓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想象空间是“虚境”, 又称“诗意的空间”。《杨柳》中的意象, 如白雪、东风、芳菲、杨柳等是“实境”, 而由这些意象所渲染的凄清氛围——笛声幽怨、折枝送别则是“虚境”, 而解读诗歌只有进入“虚境”才能“悟意”。此时辅以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论世, 就不难揣摩出诗人的“内心波澜”——对朝廷的希冀之情。

赏读——读己品文。对于读者来说, 在受“形象”感动的同时, 给形象作“补充”以至“改造”, 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毫无限制的, 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其实, 这里指的是读者对文本的合理解读。而且也正因读者对“文本”的深化解读, 成就了文本的丰富性。

《孟子》载:“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逆”, 即“迎合、揣摩”, “志”, 乃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以意逆志, 就是在不背离作者作品之“志”的前提下, 尊重读者的主体之“意”, 是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 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构建新意义。教学《杨柳》时, 就当推动学生对《杨柳》的深入解读, 后出转精, 赏读出不违背作品本意又明显带有读者个性痕迹的意味来。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来实现:一是体验文本语境下角色的内心情感, 二是“置身诗境”, 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人物所置身的外部世界。

王士慎在《香祖笔记》中称“明诗至杨升庵, 已另辟一境”, 此言与我心有戚戚焉, 由此敷衍成以《杨柳》为例谈“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一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关注“教”的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 2011 (6) .

[2]夏清.被委以重任的散文语言[J].新语文学习 (中学教学版) , 2011 (1) .

[3]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4] (德) 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5]韩文嘉.以现代美学眼光解读经典艺术[N].深圳特区报, 2011-11-27.

上一篇:新学期寄语下一篇:注射用头孢地嗪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