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香作文欣赏(精选4篇)
草香作文欣赏 篇1
“我回来了,你没见着,真可惜,拜拜。”这是一张纸条,字迹稚拙,我猜应该是小孩子留下的。可具体是谁,我脑子里却不能有个清晰的印象。于是这字条便被我遗弃在一边了。
“哎,那天子樱来店上了,她急匆匆跑来说“姐姐呢?阿姨呢?”我回答她“姐姐在家,阿姨买菜去了。”她的脸哟,立刻耷拉下来,说“哎呀,没看完,不安逸”最后她妈妈叫她,她又匆匆写了个条子便上车走了。”爸爸说。
我猛然想起那个住我家店面楼上的活泼的小女孩——子樱。齐肩的短发,样貌乖巧。这是我与子樱的第一次见面。
那天我独自坐在田埂上,天空是湛蓝的,我嗅到淡淡的,青草香味。
你总是甜甜的有带撒娇的叫我姐姐。你总是无忧无虑的玩耍。你的身边,永远有着伙伴。你的零食,你的玩具,总会慷慨地与伙伴一同分享。万物美好,你在中央。
记得那天在学校见你与一个男同学打架,我本想上前劝阻,你却不要我管,直到最后打输了也没流下一滴泪。我字啊旁边静静的看着你,这样坚强执着的你,我第一次见,印象却极深。
可渐渐的,你很少来这边外婆家住。你开始认真学习,很少像原来一般玩得痴迷。父母替你规划未来,所以将你送入了城市,读更好的`学校。可城市的天空是灰白色的,没有乡下的清澈、湛蓝。或许乡下的天空才适合子樱这样的鸟儿,无拘无束的飞翔。记忆中有一天,一群孩子拿着零食、玩具,开心、虔诚地望着子樱。那天子樱笑了,笑得无比自信。那是我见过最好看的笑容了。
所幸的是,进入城市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你仍旧笑得很开心。没有什么,比开心的笑更珍贵了。
雨后初晴的时候,总是有清新的草香。
大人的事,小孩很难懂。父母之间的事,希望子樱永远不要懂。子樱,会像一株小草,永远小小的,却坚强勇敢地,用尽全力的生活,微笑。
越长大越孤单。正如那张纸条一样“我回来了,你没见着,真可惜,拜拜。”你告别的不只是我——那个曾经一起玩,一起疯的姐姐。还有你的童年。
一个季节的结束总是留给人们不少的回忆和情怀,而另一个季节的来临则又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期盼与憧憬,就像正处于青春萌发期中的你,徘徊于十二岁的门槛,迎接青春。
转眼已经入秋,草都枯黄了。雨后初晴,草的香味都湮没在萧瑟的秋风中。如折翼的天使,再不曾芬芳。再不曾翱翔。只希望这枯黄的草儿,在经历严酷的冬天后,清香犹存,焕发新生!
写下我对子樱的感情。
草香作文欣赏 篇2
一.结合课内阅读进行范文欣赏
在作文指导中, 人们往往忽视课内阅读的作用。其实, 结合课内阅读进行范文欣赏, 学生不仅能更有效地把握写作的技法, 而且还会产生新的感悟。从而,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 习作《猫》。笔者发现学生对猫捉老鼠的特点把握不准, 描写不力。于是, 结合苏教版五年级 (上册) 第7课《金蝉脱壳》中有关金蝉脱壳过程的欣赏,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描写具体必须注意两点:其一, 观察要有序, 或由先到后, 或由远及近, 或由整体到局部;其二, 描叙要抓住特点, 运用恰当的动词来表达最精要的内容。例, 文中写金蝉脱壳的过程, 用“先”“接着”“最有趣的是”等词语既有条不紊地写出了它的脱壳过程, 又突出了最精要的部分, 那就是蝉尾出壳的情景。这里, 作者没有平均使用笔墨, 而是重点突出, 引人入胜。请看文中描写: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着, 伸着。蝉儿把它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 又敏捷地向前扑来, 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 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动词, 并借助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展开丰富的空间想像, 领悟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具体的。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演示, 那么效果更佳。
在笔者的指导下, 学生对猫捉老鼠的细节描写心领神会。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会捉老鼠的猫是不大叫的。猫在捉老鼠时, 首先伏下, 盯住老鼠, 像老虎捕猎时一样, 伺机扑击。当老鼠靠近时, 猫就猛扑上去, 一口将老鼠咬住, 然后寻找合适的地方饱餐一顿……最有趣的是洞口捕鼠。它会很耐心地伏在不远处, 密切注视着洞口。当老鼠再次出洞时, 猫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将老鼠活活逮住。
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形象而生动, 得益于细致的观察与细腻的描写。尤其是动词的妙用, 再现了猫的机智与勇敢的特点。这种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是作文指导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结合课外阅读进行范文欣赏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在当今文化繁荣的时代, 课外阅读的领域更加宽泛。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 滋补孱弱的病体。
如今, 电话已延伸到千家万户。然而在打电话的过程中, 往往会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于是, 笔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以《打电话》为题, 让学生记下自己难忘的经历。为了使学生写得富有生活情趣, 笔者选择台湾爱亚的小小说《打电话》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这篇小小说通过打电话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 表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对自己妈妈的思念之情。这里有一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
这天, 黄子云下定了决心, 他要打电话给妈妈, 他兴奋地挤在队伍里。队伍长长, 后面的人焦急地捏着硬币, 焦急地盯着打电话人的唇, 生怕上课的铃声会早早地响。而, 上课钟终于响起, 前边的人放弃了电话, 黄子云便一步抢先, 踏上木箱, 左顾右盼地发现没人注意他, 然后抖颤着手, 拨通了电话……
这一细节, 形象地描写了排队打电话同学的急不可奈的心情, 也衬托了学生黄子云焦躁的心理。从黄子云的话语中, 我们知道, 他的学习成绩优秀, 而且十分懂事, 可是, 他的内心却充满着痛苦。请看, 文中这样写道:
“妈妈!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早上我很乖, 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 还帮爸爸忙, 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 还切油豆腐……”
不知怎么的, 黄子云清了下鼻子, 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我, 我想你, 好想好想你, 我不要上学, 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时, 笔者在“真情实感上”启迪学生:⑴要上课了, 为什么还要给妈妈打电话?⑵“我很乖”表现在哪些方面?⑶为什么在与妈妈对话中强调“我很乖”?⑷“我不要上学”, 为什么?⑸这件事,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⑹为什么语言不多却能打动读者的心?这样, 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议论中, 逐步明确到“写真事、抒真情”的重要性。
有位学生在习作《打电话》中写道:
星期天的上午, 我独自在家做作业。突然, 电话铃声响了。我漫不经心地拿起了话筒, 传来对方的声音:“你是王科长的家吗?请王科长接电话。”“真讨厌, 我不是科长, 而是学生……”说罢, 放下了话筒。
时近十点, 一道数学难题把我挡住了。于是, 我拨了同桌的宅电。电话通了, 传来的是老人的声音:“小姑娘, 大概是你打错了, 我们家没有谁在上小学……”原来, 我将电话号码的第8位的“6”按成“9”了。
我放下了话筒, 斜躺在沙发上。一只小猫出现在我面前:睁大圆圆的眼睛, 直愣愣地注视着我, 还发出了“猫———咪”的声音……
这里, 习作者真实地描叙了打电话的情景, 结尾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从而, 突破了写作中的程式化结尾的桎梏。可见, 结合课外阅读进行范文欣赏, 不仅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合优秀习作进行范文欣赏
连篇累牍的学生“优秀习作”, 有的确实文质兼美, 能起到范文引路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精选佳作, 让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这种方法,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还是对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等心理体验, 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 苏教版五年级 (下册) 习作训练之七: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 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 或是神秘的仙境, 或是动人的故事……将它们写下来, 一定能打动人 (题目自定) 。编者在设计习作训练时还特意安排了一段短文, 以供学生参考。笔者在作文指导中, 又提供了几篇相关的习作例文择其精彩语段, 让学生进行阅读与欣赏。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篇章, 明确到景物描写中的联想与想象能使语言增色添彩的道理。例:
夜, 是一位美丽的少女, 她在我的记忆里投下妩媚的倩影。月亮是她的脸, 一轻云是她的笑靥, 几颗星星是她的眼睛。夜光里传递着她的秋波, 轻风里饱蕴着她的柔情, 夜幕中叠印着她的风姿。我在她怀里陶醉了。
这里, 习作者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并展开了美妙的想象和联想, 用上生动贴切的比喻, 使恬静的画面添上了几许温情与灵气。这种结合优秀习作指导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的方法, 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对于学生的写作将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青青绿草香五年级作文 篇3
如果,记忆是一篇文章,那么,我的分割线就是这一阵阵——绿草香。
——题记
秋日的上午,阳光照耀着大地,虽然已经进入秋天,可今天的太阳还是让我们觉得炎热,可能是今天太阳公公的心情很好吧。
往窗户外瞧瞧,经常能发现几个横冲直撞,仿佛在赛跑的“猿猴”们。屋子内也一点都不平静,同学们在屋里闹成一片,东跑西窜,仿佛已经忘记了这是学校。还有几个“捣乱分子”,让教室里到处飞舞着“飞镖”,有时运气“好”的话还会来到你的面前。
终于,上课铃声响起,宣告着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生涯就此拉开序幕。这上课铃真是比任何命令都有效,往楼下一瞧,你就会发现几个“活动积极分子”以80码以上的速度往教室里赶,争取在老师来之前回到教室,好让自己不拥有一块“风水圣地”——教室后黑板。那表情,简直比参加了奥运会还要紧张。当然了,还是会有几个“倒霉分子”被姗姗来迟的.老师抓住,送到教室里的“风水圣地”。
马上,老师来到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几个倒霉分子被送到了教室后面。现在,就要正式上课了。老师手持粉笔,在黑板上龙飞凤舞。没多久,原本空旷的黑板立刻变得满满的。我们这些学生对这一套早已熟悉了,嘴里念着,手上的笔也没有停下,没多久,笔记本上也印上了点点梅花。
突然老师一转头,手中粉笔头随机神射出去,直射一名望着窗外“深思”的同学,并正中鼻尖,让那个同学“痛苦”的大喊一声。一个男生立刻喊道:“第18次发射,18次全部命中。”教室里立刻笑声一片,许久不停。
下课铃响起,“猴子”们还没等老师说完下课,就打开门,准备冲出去了。大家也精神踊跃,看起来都刚喝完一杯高浓度咖啡一样,估计这就是一节课中大家最精神的时候。等老师走了出去,教室里立刻乱成一片,变成了老样子。墙角的男同学立刻拿起“工具”对着桌子猛画一通,发泄心中的“怨恨”。
“哇!好矫健的身手啊!”我不禁惊呼。只见一男生操起家伙,追赶另一名逃跑的男生。两男纷纷施展“轻功大法”,脚尖一点桌面,立即飞起,就好像天下轻功第一一样。就在这转瞬之间,逃跑男已经来到了我的桌子上,眼睛一扫,找到一块空地,一点脚尖,随即闪电般的飞了出去,还不忘说一句:“我厉害吧!”
教室里如此,那操场上更是不平静。几个男生在女生面前展示着自己“修炼多年”的轻功大法。一捋裤腿,两手扒住高杠,“蹭蹭蹭”地爬了上去。随即一拉树枝,在空中划过一道早已经算好的弧线,飘飘洒洒抓住了低杠。紧接着又一跳,来到了树上,爬来爬去,竟然来到了双杠。旁边几个女生真是目瞪口呆,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身旁一女生弱弱地说:“估计再练个十年八年的,就要被动物园抓去了。”话音刚落,一抛掷物就以闪电般的速度砸中了我刚刚站过的地方,我不禁冷汗直冒:“好险,差一点就中了‘贼人’的暗算啊,幸亏幸亏,阿弥陀佛!”
草香作文欣赏 篇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和师生综合评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虽然与传统模式相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因为学生不是目睹例文, 还是离不开“读、听”的口头模式, 所以要他们合理地整体感知例文全文是很困难的, 卷面是否清洁、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等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把握标准。作文评改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 就无法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二、江汉春风起, 冰霜昨夜除——多媒体网络的积极作用
随着多媒体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可以说为作文评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多媒体拥有声音、画面、动画结合的优点, 为作文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 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 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 均能做到视听结合, 使评改的难度大大降低。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和多媒体功能, 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网络指导作文评改, 可以说是真正把作文评改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三、一夜好风吹, 新花一万枝——作文评改与多媒体结合
那么, 怎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作文评改结合, 让学生能自主修改作文, 进而提高作文能力呢?
(一) 教师总览, 明确目标。
学生完成作文后, 教师采用浏览的方式, 大体了解全班学生习作的情况,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作文评改目标。然后在评改课上通过多媒体显示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评改的目标和要求, 引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和动机。
(二) 示范批改, 教给方法。
明确评改目标和要求后, 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批改, 而是要先给学生做示范, 这样学生评改作文时才会有理可依, 有法可循。教师找出反映共性问题的一二篇典型作文, 把作文投影在大屏幕上, 指导学生按照评改目标要求进行评改。作文评改时,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这时, 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策划、组织等主导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 逐步了解和掌握评改的要求和方法, 为下一步的评改打好基础。
(三) 自评自改, 提升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通过上个环节教师的示范,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评改的要求和方法, 这时候可以大胆放手, 相机引导, 让学生自己修改文章了。
在实际操作中, 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认真“寻宝”, 即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优点、闪光点;二是引导学生细心“挑刺”, 即多挑出文中值得修改的地方。这样的修改过程较大地释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对学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 互评互改, 取长补短。
通过自评, 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了作文评改的要求和方法, 达到了能力提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评互改。将学生分成几组, 学生互相评改。一个学生改完了一篇作文后, 应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为首批;第二个学生在批改时, 对文章有何见解也要写在作文本上, 为二批。这样做, 作文相对写得好的学生可以指导相对写得差的;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批改优秀作文时, 则可从中学到对方的优点, 从中汲取精华以为己,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五) 群批群改, 集思广益。
经过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环节, 这时可以挑出典型的例文全班共同评改。首先, 把挑出的作文投影在大屏幕上, 让这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一遍, 先找出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用错的词和不通的句子, 当即在电脑中改正。然后, 让学生集体朗读作文, 鼓励他们结合本次习作要求, 默读全篇, 考虑内容是否具体, 选材是否恰当, 结构是否合理, 叙述是否有序, 过渡是否自然等, 让他们找出好的词句、片断, 并说说开头好在何处, 结尾好在何处, 不足之处在什么地方等。接着, 教师通过电脑操作, 把习作中的好词佳句及不足之处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显示出来, 有些加上下划线、加上着重号, 然后师生集体修改。教师即时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操作技术对作文中的问题进行修改, 使作文“更上一层楼”。最后教师把修改前后的作文同时打开, 让学生进行比较。所有学生马上就从大屏幕上看到了修改前后的差异, 那种效果是从前无法想象的。
(六) 网络共享, 促进提高。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 有一种被人理解和欣赏的欲望。这种欲望是学生写作的动力之一。多媒体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师可以在网上开辟班级博客, 创建“作文园地”, 与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批改。学生可以通过登陆博客或发EMAIL等形式, 翻看任何一位同学的作文, 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这些意见可以是就全篇的, 也可以是就某一段、某一句话的……这些积极做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在不断“共享”中自然而然地端正了写作态度, 充分调动了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写作水平、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