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有危害

2024-07-21

逆反心理有危害(共14篇)

逆反心理有危害 篇1

以下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我与父母教朋友》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的第二目:“逆反心理有危害”。

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有时产生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

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我们的父母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也难免有误区。与父母平等交往,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与父母发生冲突,如果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或者对他们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或者由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甚至采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都是错误的,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多数情况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错误伤害父母。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以下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平”的第一目:“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虽然公平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做出不懈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一步。

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觉得委屈、困惑时,当我们在矛盾冲突中感到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时,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见到不公平的现象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反映出我们的精神境界。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逆反心理有危害 篇2

早在2 0 0 3年, 世界卫生组织就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 但是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 槟榔在我国依然是作为食品销售。

那么如何看待及利用槟榔?有专家提出, 要区别对待咀嚼槟榔和药用槟榔。二者在原材料采收、加工方式、用法、用量等多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药用槟榔经过中药严格规范的炮制、加工、提取、除杂等处理, 已达到减毒、去毒效果。

长期嚼食槟榔可致口腔癌

槟榔较硬, 汁液呈紫红色, 长期用力嚼食槟榔不仅会使牙齿变黑, 损耗牙质, 导致牙齿裂开或折断, 还会使牙龈萎缩, 形成牙周炎、口腔黏膜纤维化及口腔黏膜白斑症。

在市面上, 槟榔到处都能买到, 而槟榔广告也随处可见。长期嚼槟榔导致的口腔癌过去是一种地方性疾病, 在盛产槟榔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我国的台湾、湖南、海南等地, 发病率很高。

长期嚼槟榔为何会致癌?专家解释, 槟榔中含大量具有细胞毒性的槟榔碱, 口腔黏膜与之发生反应后, 可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 造成机械创伤, 这是口腔癌的癌前病变, 严重者可发展为口腔癌。

在香烟包装盒上有一句话——吸烟有害健康。槟榔食品生产商, 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 “嚼槟榔有害健康”, 然后人们自己权衡, 到底要不要吃这个东西。

以毒攻毒槟榔入药可抑制一些癌细胞

嚼食槟榔, 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实, 易导致口腔癌的发生。但是, 作为千年传承形成的知名南药品牌, 以及入药经验, 槟榔的药理作用及功效也早被证实。

发现槟榔之初, 并非嚼食而是药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戴好富研究员及他的研究生张兴, 经过长达3年的研究发现, 槟榔在体外对胃癌细胞、肝癌细胞和艾滋病病毒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 其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戴好富和张兴进行的“槟榔酚类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 从2007年开始, 对采集槟榔果实进行系统分离和生理活性研究, 提取分离了1 3个化合物。研究发现, 槟榔中所有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而且对胃癌、肝癌的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研究同时还发现, 槟榔中所含的鞣质, 可抗细菌、真菌和病毒, 有效抑制它们的生长;其酚类物质可抗老化, 能明显抑制皮肤组织的老化和皮肤的炎症反应;槟榔还具有降低胆固醇、抗抑郁、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等作用。

此外, 他们还开展了“槟榔及其提取物在制备抗艾滋病药物中的新用途”研究, 利用溶剂提取获得了三种槟榔提取物, 其中有两种提取物经体外活性筛选, 显示其有较好的抗HIV—1病毒活性。因此, 槟榔果实及其提取物具有制备抗艾滋病药物的潜力。此项发明于2011年获得国家专利。

安检对人体有危害? 篇3

安检X光机,又叫安检机或行李安检机,是地铁、机场主要的行李安检设备。不同物质密度不同、厚度不同、组成成分不同,X光的穿透能力也不同,X光机根据对各种物质不同的穿透能力,从而识别行李中的物体。

X光机不仅能识别物体的形状,还能显示出颜色,而且X光机对各种物质的显示颜色是不一样的。有机材料,如纸、衣服、以及各种食物,通常显示为橙色;混合材料和轻金属,如含有钠、硅、铝的材料,通常以绿色来显示;铁、铜、银等金属,显示为黑色和蓝色。X光机显示出的各种颜色的明暗程度取决于材料的密度和厚度。

也有不少人担心,自己包里的食物通过行李安检机被X光检测后,食物会受到污染。其实,这部分人大可不必太担心,因为行李安检机发出的X光的功率很小,食物被检测一次接收到的辐射剂量小于5微希沃特,这远远低于那些用于对食物进行辐照杀菌保鲜的剂量。我们日常吃的不少食物,其实很多都是经过辐照的,其他国家也一样,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农业部就批准下列食物可以进行辐照杀菌和保鲜:包装冷藏或冷冻的红肉、家禽、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及谷物等。

安检门,又叫金属探测门,主要探测乘客身上携带的金属利器,其利用的是电磁感应的原理。安检门两侧会产生迅速变化的磁场,这些磁场对人体不产生作用,但金属例外,因为金属在迅速变化的磁场下会产生涡电流,而涡电流又会产生一个磁场,当安检门探测到这个新磁场时,安检门就会自动发出鸣声或闪灯。

不少人过安检门时,也常有抵触情绪,认为安检门会对身体有害,尤其是孕妇。不过,安全门不是X光机,它产生的只是电磁场,并不产生电离辐射。这种电磁场很微弱,只有1微特斯拉左右,这个数据与国家“通过式金属探测门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的30微特斯拉相比,相差几十倍。另外,安检人员常年累月在安检门旁边工作,如果安检门对人体有害,相信他们会第一个不答应。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次乘飞机,都要被安检人员上上下下搜身,心里很是不爽。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不需要搜身,不会发出X光或者电磁波的安检仪器——太赫兹人体安检仪。

在了解这种仪器之前,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太赫兹。“太”是一个数量级单位,跟大家平时经常听到的“千”、“兆”、“吉”等是一样的。如你的手机有16G空间,这里的G指的就是“吉”;你的网络硬盘有5T,这里的T就是“太”。

“赫兹”是一个频率单位,“太赫兹”表示一个频率范围,频率在0.3~3 THz之间,所对应的波长在1~0.1毫米之间。因此,在电子学领域,太赫兹频段的电磁波又被人们称为毫米波或亚毫米波;在光学领域,其被称为远红外射线。太赫兹频段的电磁波,其频率比红外线还要小,同时又比微波炉中的微波频率大。

我们的人体无时无刻不在发射出红外线,同理,人体也在时刻发射太赫兹频段的射线。因为任何温度高于10k的物体都会发出太赫兹辐射。尽管自然界到处充斥着太赫兹辐射,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这一波段的电磁辐射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因为当时不能高灵敏地探测太赫兹辐射。

而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太赫兹的研究已经很热门,太赫兹人体安检仪也被应用到多个场所。其中,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原理是,人体时刻都在发出太赫兹辐射,当旅客身上有危险的物品时,该物品就会对人体发出的太赫兹进行遮挡,物品不同,遮挡的程度也不同,就这样,安检人员就能在不搜身的情况下,对乘客完成安检了。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人体也在发出红外线,为什么不用红外线?这要从太赫兹辐射的优点说起。首先,红外线的穿透力不强,而太赫兹辐射则可以穿透织物、纸张和塑料等。在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前,报纸下的刀具也可显露无疑。

此外,太赫兹人体安检仪无须采用搜身等让人尴尬的方式,它不发出辐射,只接受人体对外的辐射,打消了乘客的安全顾虑;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很可靠——不但能检测到金属物质,还能探测到陶瓷刀具、毒品粉末、液态炸药、胶体炸弹等非金属危险物质;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很高效——每小时可检测500 人,是传统人工检测的5 倍左右。

但太赫兹人体安检仪也有缺点——太透明,通过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看人体,就像没任何衣物遮拦。这对不少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坐在电脑前并“关”在小房子里的安检员是看不到乘客的,而且安检员不会歪头瞄一瞄乘客后再对照电脑中的图像,因为为了保护乘客的隐私,这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乘客不愿意接受这种安检,可自愿选择接受“搜身”式的安检。

常用背包有哪些危害 篇4

脖子。背着包时,脖子会自然地倾向包的这一边,以平衡包的重量。因此,脖子一边的肌肉会拉伸,另一边则会紧缩。而脖颈是神经束密集的地方,这样会导致脖颈疼痛。时间长了,肌肉容易痉挛,影响运动。

肩膀和后背。经常背负一定重量的背包,除了肩膀疼痛、导致驼背,还容易引起脊柱关节炎。同时,椎骨和椎间盘也会受到影响。太重的包会导致椎间盘变性、下垂,压迫神经。另外,坐骨神经也会受刺激、压迫,产生坐骨神经痛。

胳膊。胳膊的神经会受到压力的刺激,导致慢性疼痛。

臀部和大腿。背包越重,腿关节的压力越大,膝盖会受到磨损,产生关节问题,最终导致关节炎症。

天天熬夜的危害有哪些 篇5

1.经常疲劳,免疫力下降:人经常熬夜造成的后遗症,最严重的就是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感冒、胃肠感染、过敏等等自律神经失调症状都会出现。

2.头痛:熬夜的隔天,上班或上课时经常会头痛脑涨、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会出现头痛的现象,长期熬夜、失眠对记忆力也有无形的损伤。

3.黑眼圈、眼袋:夜晚是人体的生理休息时间,该休息而没有休息,就会因为过渡疲劳,造成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不良,引起黑眼圈、眼袋或是白眼球布满血丝。

节食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篇6

1.体内蛋白质被消耗。

营养吸收不足时,身体会优先消耗体内蛋白质而非脂肪!而蛋白质通常不会被完全分解,从而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绝对是人体疾病及衰老的罪魁祸首

2.极易反弹的更高。

大家都说越减越肥。其真相就是节食减肥带来的这个“功效”。当达到瓶劲减不下来后,很多MM会自暴自弃,开始恢复正常饮食。而此时脂肪细胞由于长时间被抑制,就像紧绷的弹簧恢复了原来的弹性,加速成长及扩张。外加因为节食而低的可怜的基础代谢率,使脂肪如雨后春笋般堆积起来。

3.优质蛋白不足。

大家都知道,人体形成的基本单位是细胞,而细胞的形成主要成分则是蛋白质。既然每个器官都会涉及到蛋白质,那么当我们优质蛋白摄入不足的时候,便会影响整个身体的机能。皮肤变得暗沉、无光泽、易衰老(胶原蛋白流失);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长痘(酶和激素不能充分生成);抵抗力下降(缺少抗体);缺乏严重者更会水肿(渗透压无法调节)。

论危害人类罪的心理要件 篇7

笔者认为从《罗马规约》规定的危害人类罪的定义中, 可以看出危害人类罪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要件即故意和明知。

一、危害人类罪的故意

(一) 国际刑法中的故意

根据国际刑法理论,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刑法中, 故意是犯罪的主观要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美国国际刑法学家巴西奥尼教授在他的《国际刑法典草案》总则部分第6条中提出, 构成国际犯罪一般应包括四个要件, 即实质要件、心理要件、因果要件和危害。心理要件 (mental element) , 是指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包括故意 (intent) 、明知 (knowledge) 、过失 (recklessness) [1]。巴西奥尼教授所称的故意类似于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直接故意, 是指行为主体有意识地实施违反国际刑法的犯罪行为, 或者其有意识的目的是要实现国际刑法规定的犯罪结果。故意作为国际刑法的一种规则, 仅仅与一定的结果相关, 这种结果通常是行为人期待的结果 (如被害人死亡) , 而不必与行为实际引起的结果相联实际的结果只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2]。国际刑法规则对大部分犯罪都有要求具备故意这一要件。1998年《罗马规约》也是如此。

(二) 对危害人类罪中“故意”的理解

危害人类罪是一种故意犯罪, 因此不但要证明被告实施了这种行为, 而且还要证明被告故意对平民人口实施了广泛的或有系统的攻击。在《罗马规约》制定以前, 各个国际法庭审理的危害人类案件都可以明显看出被告人是故意犯下了危害人类罪行, 因此在这之前也极少有关于危害人类罪的犯罪意图的讨论和规定。

国际刑事法庭也曾对危害人类罪的“故意”进行解释。在塔迪奇案中, 前南国际刑庭认为, 要确定犯罪者有犯危害人类罪的意图,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犯罪者必须知道他的行为发生时所处的广泛情况; (2) 该行为必须不是纯粹为了与武装冲突无关的私人理由而实施 (1) 。在加拿大里吉拉诉芬达案中, 多数法官认为, 证明构成危害人类罪的心理要素是, 被告人知道或故意不正视使他的行为成为危害人类罪的事实或环境。

另外, “故意”要求行为人实施危害人类罪行为不应该仅仅具有个人动机 (例如杀害某人) , 还应该具有参与或故意不正视使他的行为成为危害人类罪的事实或环境的动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德国的英国占领区的最高法院审理的K和P女士案就说明了这一点。该案中, 被告人为达到与他的妻子离婚的目的, 向盖世太保告发他的妻子同情犹太人和说反对纳粹的话, 结果使其妻子被关进了集中营, 被迫害致死。法庭认定他犯了危害人类罪, 因为犯罪者确实知道或推定他知道, 他的行为是在当时德国大规模或有计划迫害犹太人的基础上发生的, 且不是纯为完全与迫害犹太平民无关的个人动机所犯, 他的行为与德国迫害犹太人的计划相吻合, 足以使他对危害人类罪负责任。

《罗马规约》是第一个对危害人类罪的“故意”作出规定的国际法文件。《罗马规约》第30条“心理要件”规定:“1.除另有规定外, 只有当某人在故意和明知的情况下实施犯罪的实质要件, 该人才对本法院管辖内的犯罪负刑事责任, 并受到处罚。2.为了本条的目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即可以认定某人具有故意: (a) 就行为而言, 该人有意从事该行为; (b) 就结果而言, 该人有意造成该结果, 或者意识到事态的一般发展会产生该结果。”这里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其非法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 是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结合。由于在危害人类罪的定义中并没有直接对该罪的心理状态进行规定, 危害人类罪行心理状态应当遵循第30条的一般规定。根据《犯罪要件》, 危害人类罪要求每项危害人类罪的最后两项要件描述行为发生时的必要背景情况, 即“实施的行为属于广泛或有系统地针对平民人口进行的攻击的一部分。行为人知道或有意使该行为属于广泛或有系统地针对平民人口进行的攻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 危害人类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包括我国刑法意义上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危害人类罪的“明知”

(一) 国际刑法中的明知

国际刑法中的明知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出现, 而且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情况下出现的“明知”是一种意志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结合,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这种意义上的“明知”和我国刑法中的间接故意基本相同。巴西奥尼教授在《国际刑法草案》中所指的“明知 (knowledge) ”类似于我国刑法中的间接故意, 要求行为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国际刑法规定的犯罪, 并且认识到它可能产生危害国际社会的结果。

另一种情况下出现的“明知”和我国刑法中的认识因素十分相似。在大陆法系中, “明知”不被认为是主观要件中的一个独立的类别, 要么被故意所吸收要么被轻率所吸收。与之相反的是, 一些普通法系国家普遍认为明知是犯罪心理要件中独立的一种类型。美国刑法中关于犯罪的心理要件规定就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状态出现的“明知” (knowingly) 。国际刑法规则可能受到美国谈判代表的影响, 也将明知作为犯罪心理要件中的一种独立类型。《罗马规约》第30条“心理要件”中也有这样的规定:3.为了本条目的, “明知”是指意识到存在某种情况, 或者事态的一般发展会产生某种结果。

(二) 对危害人类罪中“明知”的理解

《罗马规约》第7条突出强调危害人类罪是“在广泛或有系统地针对任何平民人口进行的攻击中, 在明知这一攻击的情况下, 作为攻击的一部分实施的”不人道行为。很明显, 对于国际刑法中所使用的“明知”的第一种情况在《罗马规约》第7条中并没有规定, 但是我们却不难看出作为意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相结合的“明知”本身就蕴含在这个规定中, 正如上文所述危害人类罪是故意犯罪, 其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 不仅包括我国刑法意义上的直接故意还包括间接故意。

《罗马规约》的通过, 在危害人类罪的犯罪意图问题上, 对国际法的发展做出了一个重大贡献[3]。尽管第7条关于危害人类罪的规定提及了“明知”, 并未完整地揭示该罪的心理要件, 这里只提及行为人的意识因素而没明确行为人的意志因素。第7条中的“明知”指的是行为人对非法行为及危害结果之外的某些背景、情节或者大环境的认识。因此, 第7条中提及的“明知”仅仅是要求行为人对其行为背景的明知。

值得注意的是对非法行为及危害结果之外的某些背景、情节或者大环境的“明知”应该以什么样的程度作标准才能使法庭更好更准确地认定危害人类罪行呢?前南国际刑庭关于“明知”的问题在Kayishema案中有这样的论述:“犯罪人必须在理解行为所有的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危害人类罪。”笔者认为, 危害人类罪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广泛地或有系统地针对平民人口的攻击, 这并不是强调行为人试图使平民人口遭受攻击, 也不是意味着行为人知晓存在使平民遭受攻击的危险, 这两方面都不是此处明知的真正含义, 这里仅是强调行为人知晓攻击的情势。在这些情况下, 明知是一种描述心理要件的通常方法, 是必不可少的心理要件。危害人类罪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了解攻击的详细内容, 也不要求行为人知道该攻击是依据一项政策而实施或者是为了执行一项政策。但行为人必须明知其行为和更广的攻击之间的联系, 有意使其行为属于广泛或有系统的攻击的一部分。

总之, 危害人类罪的行为人必须明知其行为和更广泛的攻击之间的联系, 但他无需认识到攻击本身是一项政策的产物, 也不必知道攻击的所有特性或背后的计划、政策的详情。

三、危害人类罪的“特殊歧视故意”

(一) 国际刑法中的“特殊歧视故意”

对于某些特殊的犯罪, 国际刑事法律可能要求特殊的歧视故意。国际刑法规范中特殊故意是指除了要求意图通过实施某种行为引起一定结果 (如通过谋杀而致人死亡) , 同时还要求行为人在超出结果之外追求某一特定目的, 对于犯罪而言, 为了达到这样目的, 犯罪行为的直接结果不必一定完成。在国际刑法中, 特殊故意一般只明确被要求在种族灭绝罪和恐怖主义犯罪中[4]。

(二) 对危害人类罪中“特殊歧视故意”的理解

在特定情形下特殊歧视故意也可作为危害人类罪中迫害罪的心理要件。此处的特殊情况是指迫害罪行的背后存在周密的民族霸权政策, 这种政策的存在表明在以歧视为目的的迫害行为背后还有建立民族霸权统治制度的考虑。正如前南刑庭在库布雷斯季奇案中所论述的, 要构成迫害罪被告人的行为目的必须是基于歧视而进行的攻击罪行, 具有试图从与被告人共同生活的社会驱逐出去的目的, 最终实现民族的同一性[4]。从前南刑庭的这一论述中, 我们发现前南刑庭也认识到了这个案件中被告人在实施迫害罪行时在具有歧视穆族居民的目的的背后还有驱逐穆族居民, 最终实现克族民族同一性的终极目的。由此可见, 前南刑庭倾向于在特定情况下, 危害人类罪中迫害罪的心理要件是特殊歧视故意。

总而言之, 根据《罗马规约》第7条的规定, 危害人类罪的心理要件是故意, 包括我国刑法中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罗马规约》第7条提及的“明知”, 仅仅说明了认识因素, 即要求行为人对非法行为及危害结果之外的某些背景、情节或者大环境的认识。在特定情形下特殊歧视故意也可作为危害人类罪中迫害罪的心理要件。

参考文献

[1]M·C·Bassiouni.A Draft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de and Draft St-atute for a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M].Netherland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ers, 1987.

[2]ANTONIO CASSESE“.INTERNANIONAL CRIMINAL LAW”[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杜启新.国际刑法中的危害人类罪[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七大行为对身体有危害 篇8

睡得少与睡得晚一样可怕,它们就像是免疫力的天然杀手。曾有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每天只睡4个小时的人,血液中的流感抗体会比正常8小时睡眠的人减少一半。而且8小时的最佳睡眠起点应该从23时开始,从中医的气血角度来看,23时人体的肝经开始造血,错过了这个时间,血气自然不会充足,免疫能力也大打折扣。

“点水”蔬菜

对于蔬菜的摄取量如果每天只是蜻蜓点水,对人体来说远远不够。而在所有蔬菜里,首推的是番茄,其含有两种最重要的胡萝卜素(它们对产生维生素A至关重要)。人体内若有充足的维生素A,就能有效降低腹泻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除此之外,玉米、杏仁、菌菇类等也不错。

做惯“独行侠”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释放焦虑的化学物质,一旦长期积累焦虑感,就会忽视细菌的侵入,正所谓“无暇顾及”。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个人感冒、咳嗽、发烧的病症越发强烈,也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和你的朋友们分享你的苦闷与压力,能够有效帮助自身消化掉这种焦虑感。

长期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免疫系统抗击疾病的能力显著下降。

使用公用物品

自带笔可以让你避免接触到病毒,因为感冒和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手传手的方式传递。避免使用医院、银行、快递员和餐厅等的公用物品。

无性趣与无兴趣

这里并非是说拥有性生活人的免疫力比没有的更好。真正的原因在于,男女双方在一起时,女性能分泌一种“催产素荷尔蒙”,其能增强人体的抗疼痛感,从而提高免疫力。所以很多热恋中的男女精神状态特别好,也很少生病。另外,保持兴趣爱好,比如唱歌、跳舞,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抗生素依赖

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出现一种新型细菌变种基因有可能在全球蔓延,人称“超级病菌”。正是由于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才催生了这一“超级病菌”,使它竟能抵御所有抗生素。所以,不要一生病就吃抗生素,如果遇到小病,不妨多喝水。抗生素就像是你雇佣来的军队,一旦有外族入侵就派它上阵抵抗,这样你自己的部队反而得不到锻炼。有时这个外来军团还会派奸细进入你的部队,令你难辨真伪。

(摘自《平原晚报》2016年9月20日)

早餐不吃的危害有什么 篇9

不吃早餐的危害:

1、不吃早餐影响寿命

人体的健康长寿靠人体生物钟的支配,不吃早餐打乱了生物钟的正常运转,肌体所需营养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生理机能就会减退,再加上不吃早餐带来的种种疾病对机体的影响,都在影响人的健康长寿。

2、不吃早餐会造成低血糖

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的营养已消耗殆尽,血糖浓度处于偏低状态,不吃或少吃早餐,不能及时充分补充血糖浓度,上午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等症状,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影响正常工作

3、不吃早餐容易便秘

在三餐定时情况下,人体内会自然产生胃结肠反射现象,简单说就是促进排便;若不吃早餐成习惯,长期可能造成胃结肠反射作用失调,于是产生便秘。

4、不吃早餐容易肥胖

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不要以为不吃早饭会有助于脂肪的消耗。相反,不吃早饭,还会使午饭和晚饭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

5、不吃早餐影响智力

专家们发现,在智力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吃早餐的学生明显高于不吃或少吃早餐者。这是因为不吃早餐的人,大脑就会因营养和能量不足,不能正常发育和运作,久之就会妨害记忆力和智能的发展。

胸闷气短到底有什么危害? 篇10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一切与血脉相关的疾病都与心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人说“胸闷气短”,尤其是夏天更加严重。。血相各方面指标都是正常的,但是天天胸憋气短。咱们中医把人分为三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按这个症状来说就是三焦不通了!因为咱们的气是从底下上来,从上头循环下来。这人的情况,往往是底下气不足,上不来了;或者是底下气太大了,上头出不去了。就这两种情况。

先说这个底气不足的人,这种情况往往伴有腹泻,我们叫“上热下寒症”。像这种人,早晨起来,一定要健脾和胃,把底气吊上来。早餐一定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小米粥、豆浆、玉米,这些黄色的食物可以健脾,把胃气顶上来。

白天喝点儿这水,把脾气往上吊……气吊上来以后,那么上头气和了、气足了,血液循环充盈了,这人的胸闷气短的现象就没了。这一类是底气不足引起的。

还有一类胸闷气短,是因为腹部气力太大了,这种人往往是平常脾气特暴躁!咱们大家也可能有这经验,生一口气以后就胸闷气短,对吧?有的人,吵吵架,躺那儿晕过去了,赶紧过去敲敲那儿、敲敲这儿,隔一会儿病人舒出一口气。

手淫有多大危害? 篇11

手淫,又称自慰,通常指用手或者其他物体刺激性器官而获得性快感。男女在不同年龄皆有。以往认为手淫有害论的观点,现在已经逐渐地被淡化了。不少有手淫经历、习惯的青少年往往有犯罪感,一些人甚至为此而负上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这完全是由于陈旧的性“教育”造成的。正确的自慰不仅是无害的,甚至是健康的行为。适度的自慰不仅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善加利用还可以弥补人们不能进行夫妻性生活的缺憾,例如未婚青年、夫妻分居、离异丧偶者、性病患者、残疾人、配偶患病不能过性生活者,有利于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和精力。临床上男士也是通过手淫来采集精液标本以供临床检查,健康男性也可以通过自慰捐献自己的精液。所以,自慰本身无害,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要有心理压力,以免事后产生内疚、自责等情绪,并容易因对自慰误解导致的恐惧,而出现许多“想象出来的”疾病,或者将自身的疾病与手淫牵强附会地联系在一起。当然,说自慰无害并不意味着提倡或主张无节制的自慰。正如美味过多会消化不良,美酒过量会酗酒生事一样,没有节制的自慰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频繁手淫在日后确实可能带来一些性功能方面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反复手淫者,一次一次的性兴奋、性冲动与婚后过度的性生活一样,会使身体虚弱,并有耳鸣心悸、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表现,严重者出现频繁的梦遗泄精。反复手淫者性兴奋异常,非常容易性冲动,频繁的性冲动、频繁的射精,必然会导致遗精、滑精、早泄;如果从兴奋转向抑制,则引起阳痿或勃起不坚。反复手淫者对性的刺激,尤其对射精的刺激比较强烈,使婚后男子容易发生不射精,女子容易发生房事不出现情欲高潮,因而得不到性满足。反复手淫者有一种病态心理,遇到性感强一些的刺激,便情不自禁的手淫;强烈的手淫刺激,使射精过程明显缩短,甚至病情发展到凡遇到性刺激,不手淫也会情不自禁的射精。这种人婚后只要与对方一接触便射精,从而无法进行性生活。

需要强调的是,手淫跟早泄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手淫得法且一直是在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下进行的,不但不会引起早泄,相反到可以增加阴茎对性刺激的耐受力,使射精时间相对延长。确切一点说,是阈值的提高,关于阈值的含义,可以参考“笑点”来理解,如果你是一个读过很多很好笑话的人,那么那些幽默程度不怎么高的笑话你还会笑么?同理,如果是一根久经实弹演习考验的JJ,当它参与实战时,它会比连演习都没经历过的JJ更怯场的么?

对于存在自慰行为者不宜指责,更不能采用夸大、恐吓的办法,否则会加重他们的思想负担。只有自慰过度频繁,并扰乱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在自我矫治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情况下,才应该接受必要的医学咨询和辅助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关键在于要对自慰现象科学对待,以预防为主,尤其是处于性发育期的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应该以心理疏导以及性教育为主,避免早恋及对性的痴迷,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减少不良的性刺激来控制自慰意念,使注意力从自慰转向到健康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注意生活调节,避免穿着紧身衣裤,按时睡眠,晚餐不宜过饱,睡眠时被褥不要过暖过重,睡眠不宜仰卧和俯卧,晚餐避免刺激性饮食(例如烟、酒、咖啡、辛辣食物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洗并保持外阴清洁,除去包皮内积垢的不良刺激。对于那些有生殖系统炎症者,例如包皮阴茎头炎,采用消炎药等对症治疗,可以消除患者的局部不适,有助于减少不良刺激诱发的自慰冲动。

一般来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戒除自慰行为,一定频度内的自慰行为不需要防治,而普及教育则非常重要。总之,对于那些不懂自慰的人,不必要去诱导他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而对于那些已经有了自慰行为的人,则应该科学认识自慰并加以合理引导。

总之,自慰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既是青春期性成熟的表现,对于性发育成熟的人来说,又可以解除性紧张而引起的不安、躁动,尤其对残疾人和独居者缓解性紧张有积极意义。因此人们对于自慰行为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惊慌失措。不妨偶尔为之,但一定要适可而止。

有爱心、有准备干预心理危机 篇12

一、案例分析

A同学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其父亲在他读高三的时候, 一次车祸中丧生。母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没有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家庭生活贫困, 靠低保维持生活。在和他多次谈话中发现该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相处不融洽, 性格内向, 不善言谈。内心自卑, 疑心重, 在班级中朋友少。在家庭中很少与其母亲交流。在学校与老师交流也缺乏主动性。据了解A同学与本校文法系一外地有男朋友的女学生谈恋爱。该女生想结束三角恋的关系, 向高同学提出分手要求, 该生情绪反常。计划在其生日的那天去“找他父亲”——自杀。

二、案例启示

1、辅导员应接受定期的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培训, 熟悉危机症。

大学生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四个时期: (1) 新生入学后的几个月时间; (2) 重大考试来临或者结果出来的时期; (3) 临近毕业的时期; (4) 重大的社会事件或灾难发生的时期, 如传染病流行期使人的心理处于恐惧的波动状态, 容易引发心理危机。心理危机需要预先关注的人群: (1)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 长期患有严重的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 (3) 家族中有自杀史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4) 性格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 (5) 经常出现情绪困扰, 行为异常的学生; (6) 长期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困难的学生; (7) 失恋后长期不能摆脱失落情绪的学生; (8) 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等。在这些时期、这些人群给予重点关注。

2、主动了解学生, 做好“引导”工作。

作为辅导员, 我们要做到“四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要求辅导员要主动与学生们交流, 建立各种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和渠道。长期地给予他们关怀, 真正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与他们成为工作外真正的朋友。知己知彼, 工作才会做得更好。“引导”工作包括对学生个体或群体所进行的学习指导、生活引导、交往引导、人格引导、活动引导等等。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教育, 关键是要发挥好学生中党团组织、学生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引导广大同学奋发向上, 健康成长。

3、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鼓励学生进行常规性心理咨询。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并通过后续的跟踪咨询使学生的问题及早得到解决,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够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规律, 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涉及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情感与恋爱、人格与兴趣测量、能力评估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内容的常规性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常规性心理咨询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以及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信息来源。

4、增强大学生自我干预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危机的自我干预。

现实生活中, 前兆性的危机状态是“郁闷、焦虑、敌对、抑郁”的情绪占比例大, 这些学生缺乏依据环境变化调节自我的能力, 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高校辅导员通过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并围绕成长相关人生价值、责任感教育、亲情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和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积极向上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竞技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加强人际交流, 开展认识活动、社会问题的辩论与知识竞赛, 强化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欲望, 营造公正、豁达、自信的人格品质,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5、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为掌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 随时了解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 辅导员应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充分发挥班级信息委员、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及其班干部的作用, 他们和学生年龄相仿, 更容易交流。发挥他们的优势, 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交流平台如:QQ、电话、短信、职教新干线等, 随时掌握全班学生的心理状况, 定期上报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院系汇报。对学生中存在的严重的心理危机、发生的心理危机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及时向院系学生工作领导汇报。

6、严格同学帮助、同辈鼓励制度。

同学们朝夕相处, 相互间比较了解, 当个别同学遭受巨大压力和困难时, 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配合学校及时做好危机监控工作, 使学生避免遭受心理危机带来的身心伤害。当然, 心理危机同学帮助、同辈鼓励制度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制度本身也可能是一个危机源, 当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帮助与支持时, 则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如果面对一些敏感多疑且过度自我防御的学生, 则应谨慎行事, 否则支持系统就成了消极的因素。

7、建立救助、监护体系。

当学生出现因心理危机引发有自伤、自毁等突发事件, 辅导员应在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 并立即报告给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争取各相关部门的帮助, 进行紧急援救。对有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直到交到学生家长的手里。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且能保证正常学习者, 应成立以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 以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 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辅导员应及时向院系汇报该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任务, 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辅导员在整个工作中也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辅导员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喝生水都有哪些危害 篇13

人粪尿则是一些使人生病的坏蛋细菌的大本营,当它们随同肥料进入土壤后,就在土壤中生长繁殖,扩大自己的领地,当雨量充沛时,它们就随同雨水一道而进入地下水,进入河流,水库等水域,然后再同地下水一道,变成泉水、井水,成为人们的饮用水。在许多城镇,自来水经过工人叔叔们用药物处理,杀死水中的有害细菌。使之变成干净的可以饮用的自来水而进入千家万户。

但自来水是通过水管道而进入家庭的。而水管又是很长很长的,有的埋在地下,有的露在空气中使得水管无法用药品来消毒。有的水管破损漏水,也会使细菌从破口处进入水中。这样一来,等自来水流到你对家时已经含细菌了。你说自来水能直接喝吗?再说泉水、井水吧,在一些大森林,人迹罕见,那里的泉水没有遭到人为污染,是比较干净的。而一些村庄的泉水、井水就在村子里,有的不符合规定,在泉水和井水周围,修建有厕所、猪、牛、羊圈,天长日久,这些粪便就会渗到地下,使地下水含有大量的细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饮用水没有采取消毒措施,这样的水中细菌就更多了。你说这样的水不煮沸消毒能喝吗?在这几种水中,最不干净的应该算是河水了。一条河要流过许多地方,许多脏水都可以流入河中。上游的人在河水中洗脏东西,下游的人则饮用河水。也许有的人说,水一流就不脏了,这是不对的。当然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有颜色的脏东西,到了河水里会被冲散,被稀释,因而河水看上去依然是很清爽的,但许许多多的细菌是我们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它们也依然藏在水中,你说你喝了这样的水会怎么样呢?等你明白了河水、井水、泉水、生水的来源与成分后,当你知道了水中会有无数的细菌后,你就应该改变经常喝生水的坏习惯。你不妨经常准备一些凉开水以便到时饮用,并向人们解释喝生水的坏处,以保护身体的健康。

虽然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我们应该在喝水的时候注意水质的安全,是否干净卫生。如果我们喝了不干净的水,我们就会生病,还会吃药打针,到头来苦的还是自己。因此自己得身体一定要自己保重才是王道。

品格心理学:“雕塑”孩子有技巧 篇14

孩子自信能力测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 家长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孩子,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 你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呢?家长不妨做做下面这个测试。

1.一旦孩子下定决心, 即使没有人赞同, 他仍然会坚持到底吗?

2.你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吗?

3.你的孩子不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4.别人批评孩子时, 他会觉得难过吗?

5.你的孩子很少对他人说出真正的意见吗?

6.对来自别人的赞美, 你的孩子会持怀疑态度吗?

7.你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吗?

8.你的孩子对自己的外表满意吗?

9.你的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吗?

10.你的孩子是个受欢迎的人吗?

11.你的孩子认为自己很有魅力吗?

12.你的孩子有幽默感吗?

13.目前所学的功课都是孩子喜欢的吗?

14.你的孩子懂得搭配衣服吗?

15.危急时, 你的孩子很冷静吗?

16.你的孩子与别人合作无间吗?

17.你的孩子认为自己只是个寻常人吗?

18.你的孩子经常希望自己长得像某人吗?

19.你的孩子经常羡慕别人的成就吗?

20.为了不使别人难过, 你的孩子会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吗?

21.你的孩子勉强自己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吗?

22.你的孩子任由他人来支配他的生活吗?

23.你的孩子认为他的优点比缺点多吗?

24.你的孩子经常跟他人说抱歉吗?

25.你的孩子希望自己具备更多的才能和天赋吗?

26.你的孩子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27.你的孩子每天照镜子超过三次吗?

28.你的孩子的个性很强吗?

29.你的孩子对同龄的孩子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吗?

30.你的孩子懂得理财吗?

评分标准

以上各题, 选“是”记1分, 选“不是”记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 算出总分。

测试分析

15~30分:说明孩子对自己信心十足, 明白自己的优点, 也清楚自己的缺点。不过, 如果孩子的得分接近30分的话, 别人可能会认为他很骄傲自大, 家长不妨告诉孩子在别人面前要谦虚一点, 这样才会有好人缘。

6~12分:说明孩子对自己颇有自信, 但是孩子对自己产生过怀疑, 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会缺乏安全感, 家长不妨教孩子提醒自己:在优点和长处各方面并不输给别人, 要特别强调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5分以下:孩子对自己显然不太有信心, 过于谦虚和自我压抑, 因此经常受人支配。家长先要教导孩子学会看重自己, 尽量不要去想自己的弱点, 这样别人才会真正看重你。

自信让孩子的路越走越长———杜根定律

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杜根曾指出:“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 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后来, 杜根主席的这一观点被后人归纳为“杜根定律”, 也就是说, 信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只要拥有自信, 最终便能获得成功。

自信心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 自信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认识, 对所处的环境也更有安全感。而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 即使脑子聪明、反应灵敏, 在生活或学习中稍微遇到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发生问题。然而, 有些时候, 父母的不当教育方法, 却很容易让孩子的自信受到严重打击。

舜舜妈妈带着孩子刚到小区广场, 就看到一个妈妈抱着和舜舜差不多大的孩子, 于是舜舜妈妈就抱着舜舜走了过去。

自打有了舜舜之后, 舜舜妈妈总是爱和很多妈妈在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 特别是看到和舜舜差不多大的孩子, 她就更会主动和大人打招呼。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打过招呼后, 那个妈妈就对她的孩子说:“和小弟弟握握手。”

看得出来, 孩子很高兴, 一个劲地冲着舜舜笑, 舜舜也冲着孩子笑。但是孩子就是不肯伸手, 而舜舜早就把手伸了过去。

这时, 那个妈妈的脸色一下子紧张起来, 很不好意思地说:“这孩子笨得很, 在家特能闹, 一出来就不行了!”舜舜妈妈听了, 心里酸酸的。

生活中, 很多家长往往会说这样的话:“我的孩子, 不行……”“我的孩子不像人家的孩子, 能怎样怎样”“你看人家×××多聪明……”等等。虽说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充满自信, 心态阳光, 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然而, 一旦走入现实生活, 家长还是会有意无意地说出打击孩子自信心的话。

其实, 在我们的生命之初, 在我们的孩童时代, 都是通过身边的人, 尤其是父母对我们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年幼无知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能干什么, 他需要身边最重要的人, 特别是父母对他的肯定。如果孩子看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那样的好, 他自然会勇气十足做得更好。如果孩子总是遭遇父母的批评与否定, 他自然会觉得自己很无能, 不能把事情做好, 于是只会看不起自己, 失去勇气与自信。

“杜根定律”提醒我们:孩子是否自信, 与家长对他们的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 每位家长应该从现在起, 试着发现孩子的优点, 并以欣赏的目光、愉快的心情来表扬孩子的优点, 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 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自信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 也是行动的内在动力。那么, 又该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充分发掘他的潜力呢?

多鼓励,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孩子的自信来自成长感、价值感和胜任感, 而赞美、肯定等鼓励性的语言、动作最具神奇的功能。因此, 日常生活中, 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 你在长大、在进步;你是有用的、被需要的、被喜爱的;你是有能力的, 会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时间久了, 孩子的自尊心会得到满足, 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 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多尊重, 帮助孩子积累自信

孩子从小受到来自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是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 而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是不会有正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因此, 父母要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 是否经常埋怨孩子“没出息”、“不成器”, 是否当众嘲笑孩子“幼稚”、“愚笨”等等。虽说父母的做法有时是无意的, 但是这种消极的评价无疑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严重伤害。所以, 作为父母, 应当尊重孩子作为家庭一员的地位, 应当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如此这样, 孩子才会体验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尊重和信任, 自然也就能形成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多引导, 帮助孩子恢复自信

现如今, 很多孩子都在过分溺爱中成长, 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差。一旦孩子离开家人的帮助, 什么都做不了。因此, 家长要引导、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吃饭、穿衣、系鞋带、整理床铺等。这样孩子才会在动手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在成功的愉快体验中恢复自信。

乐观也是一种能力———斯万高利效应

美国亚利桑那州博览会曾展示过一副让人着迷的“斯万高利”魔术牌。表演者先将牌摊开让你看清不同的牌面, 然后你随便抽出一张。如果你抽到的是红桃K, 不告诉表演者是什么, 然后又把它塞回牌中, 表演者任意洗牌后, 大叫一声“斯万高利”。当牌摊开时, 每一张都变成了红桃K。现实生活中, 如果一个人遭受挫折不及时排解, 而是任挫折像红桃K那样在脑中繁殖, 最终使自己的心理充满挫折与失败的阴影, 这就是心理上的“斯万高利效应”。

一个孩子能否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对于多数孩子来说, 乐观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成败。而“斯万高利效应”又提醒我们:乐观是人们看世界的一种方式, 事情已经如此了, 高兴也罢, 伤心也罢, 依然无法改变现状。然而, 能够改变的唯有看世界的方式, 尤其是在挫折面前, 乐观能够让人更好地活下去, 直到收获最终的成功。

有一次, 美美和爸爸走在路上, 看见冰激凌店, 她忍不住说:“爸爸, 我想吃。”当时, 美美正在换牙, 甜食是被禁止的。不过, 美美确实很久没吃冰激凌了, 看样子她很想吃。

爸爸看了看说:“好吧, 就吃一个球, 好不好?”美美乖乖地点点头, 对她来说, 一个球已经很满足了。拿着冰激凌, 美美和爸爸继续走着。美美吃得很慢, 似乎在细细品味久违的香甜。吃到一半时, 一个小男孩突然碰了美美一下, 手里的冰激凌掉到了地上。

当时, 他们已经离冰激凌店很远了, 不可能回去再买了。美美看着地上的美食, 一脸不悦。小男孩赶忙道歉, 美美依然撅着小嘴。爸爸替美美说了没关系, 牵着依依不舍的女儿走了。

刚走几步, 美美就说:“爸爸, 真可惜呀。”爸爸笑了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是半杯冰激凌。既然掉了, 可惜也回不来了。”

美美又说:“下次, 又得等好久了。”爸爸听了, 耐心地对她说:“宝贝, 下次就算再买了, 你这半杯也回不来了。有些事一旦发生了, 就无法逆转。所以, 你不能太介意哦。”听了爸爸的话, 美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美美之所以会闷闷不乐是因为她正处于禁食甜食期, 而好不容易得来的“宝贝”被弄坏了, 她当然会感到可惜和难过。其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会碰到类似的小问题, 虽说都是小事, 但是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性格都能从中看出一点端倪来。

如果孩子总是以悲观的态度看问题, 只盯着“打翻的牛奶”, 自然经常会有挫折感, 甚至患上忧郁症。反之, 如果总是以宽容、接纳、愉悦、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世界, 就算是跌倒了也会笑着爬起来, 继续走。事实上, 乐观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 不仅能帮助孩子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在学习和工作中也都容易成功, 而且孩子的身体也比悲观者更健康。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乐观不仅是一种迷人的性格特征, 更是一种心理免疫力。那么, 作为家长, 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其日后拥有快乐的人生奠定基础呢?下面是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的几点建议。

家长要具备乐观的思维方式

培养孩子乐观的品性, 家长首先要有乐观的思维方式。如果父母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处理问题, 那么, 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也会逐渐养成乐观品性。而且心理学家发现乐观思想是可以培养的, 即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所以说, 家长看待问题时, 要尽量看到事情有利的一面, 期待有利的结果, 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研究表明, 孩子在牙牙学语前就能感受到周围的氛围, 充满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 自然是孩子情感绽放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然而, 充满敌意甚至是暴力的家庭氛围, 则是很难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孩子。

善于分享孩子的快乐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把他认为快乐的事情告诉父母的时候, 父母千万不要流露出不以为然或是麻木的态度, 那样只会残酷地削减孩子的快乐体验, 而应该做出和孩子同乐的样子, 分享孩子的快乐。久而久之, 孩子自然会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他的未来也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除此之外, 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而且不要随意向孩子宣泄沮丧的情绪, 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变得开朗而自信, 即便遭遇困难, 也能打开心锁勇敢前进。乐观是孩子拥有的最大魅力, 它远比聪明漂亮更重要, 而一个乐观的孩子, 必将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勇于承担的孩子最优秀———尤人效应

日本心理学家曾对1000人做过一项测试, 询问每人三件不愉快的事及其原因, 结果有991人把原因归于他人。现实生活中, 不少“尤人”遇到困难首先会埋怨他人, 认为老天不公, 不给自己机遇, 无法发挥才干, 或是说出有人故意要压制自己等“尤人”之语。然而, 最终不但工作越来越难做, 自己的脾气也越来越糟。在成败归因心理研究中, 人们把自己失败常归咎于他人或环境的现象, 称为“尤人效应”。

“尤人效应”告诉我们:“尤人者”的最大悲哀之处就是一事当前, 不是想办法战胜困难把事情做好, 而是先指责埋怨他人。最终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 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对于孩子来说, 责任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所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 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 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 “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然而, 当孩子具有了某些能力时, 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

某小区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晚上, 很多辆轿车都被人用石头划伤。事发后第二天晚上, 一位爸爸带着自己10岁的儿子来到小区物业, 说划车的人是他的儿子。说完这些, 这位爸爸接着补充说, 他们夫妻愿意为孩子的所作所为承担一切后果。

之后, 爸爸带着小男孩在小区内的每一幢楼的每一个单元的告示栏上都贴了一张致歉信, 署名“深感歉意的孩子爸爸”, 语气非常诚恳。

此后不久, 小男孩和他的爸爸又挨家挨户到13位被划车主的家里登门道歉。而且每位车主还收到一件小礼物, 这位小男孩自己折的一只小纸船, 在每个纸船上还清晰地写着“对不起”三个字。

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不能坚持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地做完?为什么有些孩子对别人漠不关心?为什么有些孩子缺少克服困难的毅力?……究其原因, 往往在于孩子缺少责任感。然而, 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 我们的不少家长往往喜欢主动为孩子找借口, 比如, 孩子还小、孩子还不懂事等等。

其实, 只要孩子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 家长就应该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 不能让他们逃避和推卸, 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要知道,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份愿意负责任的热情, 只要有人去点燃它, 孩子的心灵就会“闪光”, 而且这也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一种体验。

值得庆幸的是, 故事中小男孩的爸爸就做得非常好, 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必须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后果。而且这位爸爸的解决方式也很有效, 让小男孩从内心中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是多么的不应该。要知道, 孩子做事时往往重视行为过程本身, 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换句话说, 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就必须让孩子有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

反之, 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责任扛到自己肩上, 长期地姑息迁就, 只会助长孩子做事不认真负责、虎头蛇尾、得过且过、高傲自大、不懂礼貌、厌学的不良心态。如果孩子犯了错, 家长只是对其进行生硬的教训、批评, 只会令大人和孩子的关系逐渐恶化。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为了让孩子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 自己要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承担后果的道理, 除了在孩子犯错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外, 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帮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一个“甩手不干”的孩子是不会有健全的责任感的。因此,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得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绝不能凡事都大人包办代替、处处替孩子承担责任。具体来说, 家长应该给孩子讲明白哪些事情该大人做, 哪些事情该孩子自己做, 而又有哪些事情应该在大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对于应当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 家长也应该给孩子划定一个明确的范围, 并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调整范围。

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应该抓住生活中的点滴事情, 无论这些事情的结果是好是坏。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 就应该引导并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 而不是由家长替孩子提供逃避责任的机会, 淡漠孩子的责任感。

帮助孩子履行自己的诺言

只要是孩子许下的诺言, 就应该让他尽力去履行;只要是孩子答应了别人的事, 即使不情愿做, 也要告诉他必须认真对待。同时, 家长还要告诉孩子, 从小学会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这既是对别人负责, 也是对自己负责。

此外, 还有一点很重要,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 给孩子做好表率, 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必不可少的“挫折教育”———甘地夫人法则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出色的女性, 作为领袖, 她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妈妈, 她又是孩子心中最好的老师。在甘地夫人看来, 生活中有幸福也有坎坷, 作为母亲, 必须帮助孩子平静地接受挫折, 从容地适应生活的各种变化。

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由于父母的“呵护”, 总是泡在蜜罐里。可是结果呢?年幼的时候, 一哭、二闹成了他们达到目的、“惩罚”父母的手段, 孩子自己也逐渐习惯了“不劳而获”。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又渐渐摸清了父母更多的“死穴”, 而此时的父母更是拿他们没办法, 而且还越来越担心, “外人”会不会像自己一样“宠爱”孩子。

其实, 甘地夫人法则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的幸福和快乐, 当然也有挫折和痛苦,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事实上, 父母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 给孩子尝试成功、挫折的机会, 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对于挫折的体验, 这对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反之,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 就无法增强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 长大以后也很难更好地战胜挫折。

从薇薇牙牙学语时起, 爸妈对她就不娇惯、不纵容, 尽管爸妈是爱她的、疼她的, 但是该“狠”的时候, 他们还是坚持决不心慈手软, 尤其在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和独立意识方面, 他们更是“狠心”到底。

薇薇开始学走路的时候, 没少摔跤。每次摔倒了, 难免会大哭大闹的。观察了好多次, 薇薇爸妈分析起来:孩子会哭闹, 其一当然是因为摔疼了, 其二则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让大人来扶自己。有了这样的分析, 薇薇爸妈决定只要确定孩子没有什么大碍, 他们就不会去扶她。

后来有几次, 薇薇不小心摔倒了, 薇薇爸妈就对她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不要总是要别人来帮你。”其实, 看到孩子趴在地上大哭的时候, 薇薇爸妈也很心疼, 恨不得马上把她抱起来, 一把搂在怀里哄一哄。但是, 薇薇爸妈还是克制住了自己, 在薇薇哭的时候, 把头扭到一边装作没听见。几次之后, 薇薇发现即便自己哭上几声, 爸妈也没有过来扶自己的意思, 就自己爬起来了。

有一次, 薇薇在户外玩, 跑着跑着, 不小心被路上的石子绊倒了, 大概是太疼了, 她趴在地上“哇哇”大哭。爸妈见了, 很想过去扶她, 但是想了想, 还是把心狠下来, 只是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走到薇薇跟前, 蹲下来鼓励她说:“宝贝, 自己爬起来, 好吗?你真勇敢!”薇薇听了这番话, 扭了扭身子, 慢腾腾地爬了起来。

这时, 薇薇爸妈看到孩子的膝盖被石子划破了, 还渗出了一点血。那一刻, 他们的心很疼。不过, 当他们看到薇薇脸上坚毅的表情时, 觉得自己的狠心还是值得的。这件事情以后, 薇薇爸妈发现薇薇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强了。

看起来娇柔可爱的孩子, 似乎就像一株小嫩苗, 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所以, 对孩子适当地进行挫折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因为挫折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也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的, 反倒是那些接受父母太多爱与关注的孩子, 越有可能经不起挫折、经不起挑战;二是挫折教育能坚强孩子的意志, 提高孩子的个性品质, 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从容面对挫折的打击,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对孩子今后的幸福生活及成功事业自然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如古人所说:“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么看来, 父母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还是很值得的, 幸福的孩子“苦”着教也是很有道理的。

【每天懂点品格心理学】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也要有个度,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可以说, 挫折教育好比妈妈烧的一道菜, 主菜、配菜和调料都选择恰当、分量也适宜的话, 才能让孩子开心又健康的成长。那么, 父母又该如何为孩子烹制一道营养全面的“挫折菜谱”呢?

“主菜”要求父母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困难

尽管孩子不一定喜欢挫折的体验, 但是就像孩子不喜欢吃很多营养食物一样, 父母还是要想办法让他们体验挫折的感受。比如, 父母可以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挫折。孩子系不好鞋带时, 千万不要帮, 一定让他自己系, 一开始可能是一个天大的困难, 但是孩子自己面对困难时, 便会逐渐学着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即便失败了, 也会想其他办法去解决问题。

“配菜”要求父母起到鼓励和榜样的作用

挫折教育中, 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当你自己面对挫折时, 要从容对待, 让孩子感受到你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不妨当着孩子的面说一些给自己打气的话, 别小看这几句简单的自我鼓励, 孩子从你身上能学到自我鼓励和平和的心态。

“调料”要求父母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度

上一篇:过去一学期高一总结下一篇:西来镇人才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