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会诊制度

2024-12-11

放射科会诊制度(通用16篇)

放射科会诊制度 篇1

会诊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2、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一般在24小时完成,并写会诊记录。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科间会诊,原则上由专科高年资医师承担,进修医师和无资质医师不能独立执行会诊。

3、急诊会诊:被邀人员随请随到。

4、科内会诊:7天不能确诊的,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5、院内会诊:10天不能确诊的,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科要有人参加。

6、院外会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科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员到院外会诊。也可收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7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8、病情需要申请医技科室急诊检查者,主管医师填写申请单需经上级医师签名后送出,非急诊病例或病情需要者,一般不作急诊申请和床边检查。

9、门诊必须执行首诊科室、医师负责制。连续三次未能确诊者、危重病人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复诊签字,涉及两个或多个科室,一时不能确诊者,应由挂号第一科和第一个接诊医师负责,确诊后方能转入另一科。

1 0、凡遇疑难门诊病例,应本着先科内、后科外,先院内、后院外的原则分别办妥会诊手续进行会诊。必要时门诊办公室可以出面组织会诊,协商责成科室收入院。

附:转诊制度

1、转院病种:对结核病(开放型)、麻疯病等特殊病种,因病房条件和病人管理问题,有关科室可提出转院申请。

2、转院程序:由经治医师提出,科内讨论或科主任审核,门诊病人经门办、住院病人经医务科或主管院长批准后方可转院,任何个人或科室不得自行决定转院,不得借故推诿病人,更不得为谋取私利向兄弟医院介绍病人。

3、对危急、重病人转院时,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转院途中应有医务人员陪同。

4、病人如需要专科治疗,须经转入科同意,转出科写转科记录,并通知住院处。

5、兼有两种疾病或不易判断是哪种疾病时,应按主要疾病(或原收治科)确定收治科室,严防互相推委,延误治疗。

急诊抢救制度

1、抢救室设备要齐全,制度要严格,做到随时投入急救工作,在抢救当中需要各有关科室支持时,必须及时、积极地给予支持;病人需要转入病房时,要及时收容,严禁推拖,抢救科室有呼救权和转诊权。

2、一切急救用品施行“四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消毒及维修)各类仪器要保证性能良好、避免抢救时出现故障,抢救室物品一律不外借,值班护士要接班交班,并作记录。

3、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严肃认真,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由主要的医师和护士长组织抢救,必要时科主任或院领导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各级人员应听从指挥,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合作。

4、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和工作帽,非参加抢救的人员,未经负责人允许,不得进入抢救室。

5、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困难时,应及时请求上级迅速予以解决。一切抢救工作要求作好记录,要准确、清晰、扼要、完整,而且必须注明执行时间。

6、医护密切配合,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尤其是药物的使用,如药、药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等,护士要复述一遍避免有误,并及时记录于病历上补开处方。

7、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液空瓶等用完后要集中放在一起,以便统计与查对,避免医疗差错。

8、病人经抢救后,如病情不允许搬动者,应留在抢救室继续观察与治疗,确定专人看护或经常巡视。

9.对已住院治疗的急诊病人要定期进行追踪随访。

10.抢救室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整齐清洁。

11.不得因抢救而忽视正规操作和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以免造成事故和交叉感染。

放射科会诊制度 篇2

(一) 法律制度内容统一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国际上的法律制度也追随这一趋势逐渐统一化了。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法律制度作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的国际上法律制度, 也出现了统一化的发展。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免受海上放射性废物辐射的危害, 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性法律制度统一化的趋势形成。《1972伦敦公约》的颁布, 使各国之间关于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法律制度出现统一化。《1972伦敦公约》规定禁止向海洋中倾倒放射性废物, 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各缔约国可以依照各国国内法律以及国际性法律制度来约束向海洋中倾倒放射性废物的行为。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法律制度统一化, 为各国管理海上放射性废物的行为提供了便利。同时, 防止了各国在适用法律时候产生彼此之间放射性废物管理法律的冲突。

(二) 法律制度范围扩大化

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性法律制度范围逐步开始扩大了, 例如, 《1996议定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内水, 而且“倾倒”的定义延伸至了海洋中的近海石油平台的放弃使用以及推倒。《1996议定书》提出了向海洋倾倒的放射性废物名单的“反列名单”的表述, 来取代了《1972伦敦公约》的“禁止名单”的表述。《1996议定书》中“反列名单”的方法的立足点从仅仅禁止一小部分的物质, 但是允许大多数废物的海洋倾倒变成了除了允许一小部分物质外, 禁上其他的所有物质的海洋倾倒。“反列名单”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保护海洋环境的环保观念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很好的顺应了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的大趋势。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法律制度管理的范围逐渐扩大, 它的主要体现那就是禁止向海洋倾倒任何水平的放射性废物, 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可以得到更好地保护。

(三) 法律制度标准严格化

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法律制度标准越来越严格化, 有利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的保护。同时, 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性法律制度标准严格可以形成威慑力, 使得各地约国严格要求国内的海上放射性废物行为。从《1972伦敦公约》及《1996议定书》的制定以及这几年的多次修订看来, 都可以充分的说明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法律制度标准越来越严格。对向海洋倾倒废物的管理越来越严格, 可以向海洋中进行倾倒的废物的种类越来越少, 刚开始1994年缔约国会议决定禁止向海洋倾倒任何水平的放射性废物, 后来规定禁止在海洋上进行任何形式的焚烧行为。《1996议定书》中“反列名单”取代“禁止名单”也体现了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性法律制度标准严格性。

(四) 法律制度显现科学化

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法律制度中确立了许多科学性的制度, 例如, 预防原则、倾倒许可制度等。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性法律制度的典范《1972伦敦公约》就确立了预付制度和倾倒许可制度。《1996议定书》采用专门条款规定了预防原则以及预防方法, 从而各缔约国在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必须按原则进行行为。同时, 《1972伦敦公约》也明确的规定了倾倒放射性废物需要许可的制度。倾倒许可制度是对向海洋中倾倒放射性废物进行管理的重大问题。《联合公约》也规定了此制度。预防原则、倾倒许可证制度这些科学制度的规定, 有利于有效的管理海上放射性废物, 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

二、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法律制度的缺点

如今的《1972伦敦公约》、《1996协定书》、《联合公约》等关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际性法律法规文件, 虽然在管理放射性废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放射性废物对海洋环境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上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际法律制度的缺点日益显露。

(一) 缺乏足够的强制性

放射性废物具有难以预测的现实的和潜在的放射性辐射, 所以我们应当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合理严格的管理。国际性法律制度应具有强制性才能更好地显示国际性法律制度的效果。但是, 对于有关放射性废物的国际法律制度而言, 这恰好是它的一个难以低估的弱点。就算各国出现了违反放射性废物管理国际条约的行为, 对该国家违约责任行为的追究依然缺乏足够的强制性。《联合公约》软法性质使得对放射性废物进行有效管理方面的国际实施上无法有效的开展。由此可见, 虽然放射性废物管理领域的国际性法律制度作出了一些必要的工作, 但是它“脆弱性仍表现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机制, 这与国际法的其他法律领域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二) 缺乏有效的操作性

从核试验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物到核电站排除放射性废物, 特别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向海洋排放放射性废物严重影响了海洋环境, 各国政府开始慢慢意识到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放射性废物可能带来的危害, 必须运用有效的法律措施来保证。主要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国家主权的约束, 大多数关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际性法律制度无法做出细致的规定。《伦敦倾废公约》和《联合公约》部分内容规定得过于原则, 缺乏执行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例如, 对处理放射性废物进行选址的具体方法、对处理放射性废物进行其他的实施措施等都没有具体的、严格的、规范的实施方法, 所以根本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保护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免受放射性废物危害的影响。

(三) 缺乏明确的责任性

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方面, 通常情况下那些持有许可证的进行放射性废物处理的个人或机构要承担法律责任。即便是《联合公约》中明确的规定放射性废物处理上国家要承担一个补充性质的法律责任, 但是国家并不是最终责任的承担者可以说这样的规定是非常不适合的。因此强调国家承担国家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侵权方面的责任, 实际上就是明确国家对于审批等各方面的那种审慎的义务, 这样将有利于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即便是有许多国家提出了有积极意义的建议而且大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核电站、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导致海洋环境以及人类损害时候国家责任承担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四) 缺少有力的监督

一般情况下主权国家在自己区域内展开活动时不会受到外国以及国际组织的干涉, 但是国际法在赋予一个国家个体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国家作为个体的义务。虽然与《核安全公约》相比《联合公约》指出每一个缔约国都应当在每次的缔约审议会议的时候提交一份国家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了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制度以及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活动。由此可见, 《联合公约》在各国所做的报告书内容上规定得更加具体了。但是仅仅有报告书只不过是有限度的公开, 关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各国执行放射性废物管理的真实情况的问题, 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缔结关于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家之上去检查、监督。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对放射性废物有效管理的报告书并不能从实际意义上审查, 而只能在形式意义上审查那些放射性废物有效管理的报告书。作为各主权国家的各地约国自己就是自己的实质意义上的监督执行者, 这使得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际法律制度的各签订国陷入了自我监督的怪圈。

参考文献

[1]曹英志.国际海洋倾废立法趋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8.

[2]胡敏飞.跨国环境侵权的国际私法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31.

[3][德]沃尔夫冈·格拉夫·魏智通.国际法[M].吴越, 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562.

会诊副市长腐败:让制度运转起来 篇3

从工程建设到人事权、财政权,副市长腐败从目前被曝光的贪腐样本来看,几乎涵盖了政府权力运行体制中的各个方面。

针对《方圆》就副市长腐败问题所列出的权力清单,诸多专家都表示,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涉人、涉事、涉钱,还是涉及这些项目,这说明了我国惩防体系建设的重点。反思我们的制度,什么‘52个不准’,好像都失效了。”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倪星对记者说,“我觉得要反思怎么让制度运转起来。”

针对副市长腐败的治理问题,《方圆》邀请了倪星以及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任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会诊。

“副市长是一个很奇怪的体制”

《方圆》:读了这些关于副市长腐败的案例,能看出哪些问题来?

李成言:山西大同的王雁峰、广东茂名的杨光亮及浙江杭州的许迈永,这几个副市长腐败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他们在分管的系统里是一把手,腐败的概率是相当高的;另一个,这几个城市经济发达、资源开发比较强势,可能会催生领导产生这些腐败方式,使腐败手段更加隐蔽,例如许迈永在管西溪湿地工程上捞取了大量的回扣,他以投资、期货交易等来实现自己的腐败,这构成当前在腐败领域一个很新的特点。

《方圆》:这些副市长都各自分管了我们习惯中认为比较强势的一个领域,譬如财政、土地、工程建设等等,这种分工责任制是我国行政体制特有的一种格局吗?

倪星:副市长是一个很奇怪的体制。通常情况下,行政机关应当实行首长负责制,在国外,由总统提名其下的部长,部长对总统负责,你要是意见跟总统不一样那你就辞职。

但是在我国,副市长和市长一样,都是上级党委组织部提名,常委会任命,所以市长对副市长的控制权有限,可能唯一能够管只有副市长的分工。

《方圆》:理想的政府体制运行应该是怎样的?

倪星:其实应该是一把手说了算,副市长是分工协助的,市长来提名,政见和我一致,你和我共进退。如果副市长是组织选来的,有时可能还是由上派来的老干部,一把手往往也奈何不了他。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把权力链条梳理清楚,该民主的民主,该明确责任的地方要明确责任。

《方圆》:纵览副市长腐败的权力清单,其涉及的问题大都是近年来中央和司法机关所着重治理的领域。重压之下,为何频发?

任进:从政府组织法视角看,副市长腐败现象可能与行政权力的配置不科学有关。副市长作为本级政府副职领导人员,应按照工作规则,协助市长工作,按分工负责处理分管工作。受市长的委托,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

但实践中这些规则没有得到严格遵守,有的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膨胀,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按工作规则负责处理分管工作,或直接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或专项任务,甚至越俎代庖。

决策过程缺乏有效监督

《方圆》:现在副市长决策的权力是不是过大了?有没有其它的决策方式可以借鉴?

任进:从决策体制看,副市长腐败现象也许与会议制度不完善有关。根据地方组织法,政府中的重大问题要经会议讨论决定,副市长作为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组成人员,应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但有的副市长以主持专题会议或办公会议的形式,对工程项目、财务经费等事项,以行政权力不当介入、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违反组织法的规定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

《方圆》:从副市长决策的过程看没,监督是不是存在不到位的现象?

李成言:任何的腐败,根本上都是因为监督不到位。我们的监督是在地方领导下的监督,这是一个扭曲的监督,永远不到位。你想,这些地级市的副市长,可以这样大胆妄为地去敛钱,就因为他知道有人在控制监督,但认为这种控制监督是不可能是有效的。这是一种非常可笑的侥幸的心理。

所以,我们治理副市长腐败,要加大监督,实现未来的监督权力的独立。目前监督的权力不独立,永远就是被监督者领导监督者。许迈永也是一个常委,常委是党委的最高部门,显然他是领导这个监督群体的。这个监督就扭曲了。一个纪委书记能监督常委吗?不可能的。书记下面具体办事的更不敢说话了。所以这个体制必须改革。至于怎么改,需要舆论的支持,需要普遍的改革的推动,这个力量包括社会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媒体报道。

其实,之前已经在逐渐在向这个方向走了。比如派驻制,纪检的权力由中纪委直接控制,向各个部委直接派驻,这使得监督的权力就上移了,但这些还不够。

解决副市长腐败问题的制度之道

《方圆》:能给解决副市长腐败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吗?

倪星:从现行的法律制度上来看,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些具备可操作性的条款。我们的诸多法律法规或是党内纪律,大都已经规定了应该如何,但是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规定,就是“到底要怎么做”。

另一方面要提供罚责,就是明确规定“不做怎么样”。现在,包括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在内,都是说违反之后“按有关规定处理”,我觉得在中国最神秘的就是“有关规定”。

任建明:我觉得我们要集体决策,比如香港的行政会议的机制就很好。他们的首脑也是分管某个方面的,但是讨论是集体决策的形式,其他的司局长提出不同意见,分管的领导可能再去完善、讨论。

我认为,我们可能需要比如票决制这样的机制。副市长分管一定领域,一定要他来提出要表决要议决的事件,然后拿到会议上来讨论,讨论之后再有一个集体的决定。这样就避免一个分管的领导完全由他说了算。

李成言:第一是推行巡视制,实现纪检权力的上移。中纪委到省里面巡视,省到地级市里巡视,地级市又派出巡视组到县里。巡视制就是当年的钦差大臣,拿着尚方宝剑,到那儿就直接查腐败问题。这样也使得纪检权力相对独立,不需要去接受地方党委的领导,到那儿就虎视眈眈地盯着一把手,还有其他的腐败问题。我觉得这一点现在已经是一个趋势了。

第二是强化集体监督的力量。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在试行一种制度,就是一个地级市把各个行局的纪检组的组长集合起来一起办公,而不是分散在各个局中。这种集中办公,强化了集体监督的力量,脱离了制约。这集约式的管理很可能会形成一个比较独立而有效的监督。

会诊转诊制度 篇4

(一)会诊制度

1.门诊会诊,(1)凡连续三次门诊不能明确诊断或其他需要会诊的门诊病人,经治医师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专家会诊。

(2)对会诊后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治疗有困难者,应劝其住院。2.科间会诊

(1)凡疑有他科疾病或需他科协助诊疗者,应及时进行科间会诊。由诊疗组或科室提出,副主诊医师及以上医师签发会诊单。

(2)除指名特邀的医师外,被邀科室应安排副主诊医师及以上医师于24小时内前往会诊。会诊医师若遇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3)某些专科会诊(如眼、耳鼻咽喉、口腔、妇科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由护理员陪同,持会诊单前往有关专科会诊。3.院级会诊

(1)危重疑难病例经相关专科会诊、所在科室讨论后认为需院急会诊时,由经管医师填写会诊单,由主诊医师或科主任签审后送医务处,医务处应及时召集院内有关专家进行会诊。

(2)情况紧急时,可直接通知医务处或总值班,召集院级会诊。4.紧急会诊

(1)申请及会诊应在会诊单上注明“急”字,被邀请医师必须随请随到,院内紧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紧急情况下可用电话等形式直接邀请,事后补写会诊单。(2)会诊医师若遇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到场。

(3)急诊科邀请会诊可不填写会诊申请单,但会诊医师必须在病历上及时记录会诊意见。

5.邀请院外会诊(1)经过院内会诊仍诊断不明或受院内诊治技术所限需请外院专家会诊的病例,由经管医师提出会诊要求,经科主任同意后报医务处批准备案并联系,节假日由总值班批准和联系。紧急情况下,由医务处或总值班直接批准。

(2)经治诊疗组或科室应向患方说明会诊目的及费用等情况,并征得患方同意。(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科室不得提出会诊申请:①会诊邀请超出医院诊疗科目或医院不具备相应资质的;②医院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不能为会诊提供必要的医疗安全保障的;③会诊超出被邀请医师执业范围的;④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4)严格控制非技术因素的院外会诊,如确系情况特殊须经分管院长批准。(5)经批准后的院外会诊,可由医务处或总值班邀请或授权有关人员邀请。(6)邀请院外会诊原则上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相关医务人员应陪同参加会诊工作,涉及需要检查、治疗或手术时,应邀请相关科室参加会诊工作。特殊情况下由医务处或分管院长主持会诊工作。6.其他相关要求

(1)邀请会诊医师应陪同会诊医师做好会诊工作,介绍患者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并协助完成会诊工作,做好会诊记录;会诊医师应根据常规诊查患者,并按照规定书写会诊意见。

(2)各科室应对会诊工作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和评价,作为科间评价和考核的依据。(3)有关职能处室应加强会展管理工作,完善会诊登记,定期反馈会诊制度执行情况,并将结果于科主任、主诊医师的绩效考核相结合。

(4)医师在会诊中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诊疗规范、常规,不得擅自外出会诊,不得违反规定接受邀请医疗机构报酬,不得收取或索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钱物,不得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对违反规定者,由医务处记录医师考核档案,情节严重的依法严肃处理。

(二)转诊制度

1.经管医师提出的转科建议,应经主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后实施;转科前应提请有关科室会诊,接诊科室应落实好床位。

2.拟转院者,应经科室讨论,科主任同意后实施;参加医疗保险的病人,还应经医院医保办公室同意后实施。3.转出前经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讲明转诊的目的及在转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谈话记录,在患方签字同意后方可转送。

4.同意转科或转院的病人,有关科室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安排好医务人员护送。护送人员应随带必要的抢救器械、药品等,并做好有关病情的交接工作,其中对(疑似)传染病人还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科室如有困难,应及时报告医务处或总值班协调解决。

会诊管理制度 篇5

1.1 为规范我院会诊,保证客户治疗的准确性和连贯性,特制定本制度。2.范围

2.1 所有疑难病例和超出主诊医师执业范围的病例均须有主诊医师提出会诊申请。3.定义(无)4.职责(无)5.标准

5.1 总则

5.1.1 根据客户病情、诊断和治疗的需要,主诊医生提请医院内相应科室或者医院外相关科室医生对客户进行会诊。

5.1.2 请会诊必须开医嘱并填写会诊单。5.1.3 会诊医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会诊。

5.1.4 各临床科室在医生值班表中,排出院内、外会诊医生,如果该会诊医生因事外出,科主任应及时安排相应人员负责会诊工作。院外会诊由医务部安排落实。5.1.5 院内、外会诊由本院主治医生及以上级别医生担任。5.2 院内会诊

5.2.1 普通会诊

5.2.1.1 请求会诊的科室主管医生开出会诊医嘱,填写《会诊单》;

5.2.1.2 邀请科室与受邀会诊科室主任联系,在24小时内,受邀科室根据会诊要求安排医生会诊;

5.2.1.3 客户的主管医生陪同会诊并将《会诊单》转交会诊医生。

5.2.2 急会诊(紧急情况下的会诊):请求会诊的主管医生直接电话呼叫会诊医生,会诊医生接到会诊请求后,10分钟内赶到,必要时请上级医生协助治疗。

5.2.3 门诊间会诊:门诊高危、疑难病例包括复诊三次以上未能明确诊断,留观或输液治疗超过3天以上的病例必须提出会诊申请。会诊申请由主诊医生提出,由门诊部主任负责,必要时报告请示医务部。门诊会诊要求在当日完成,会诊意见和结果需由主诊医生记录在门诊病历本上。

5.2.4 护理会诊:本科室不能解决的护理问题,需其他科或多科进行护理会诊的客户,由护士长向护理部提出会诊申请,护理部负责会诊的组织协调工作,护理会诊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紧急会诊需及时执行,会诊地点设在申请科室,会诊内容及结果由护士详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5.2.5 院内大会诊

5.2.5.1 请求会诊的科室主管医生开出会诊医嘱,填写《会诊单》,主诊医生签名确认; 5.2.5.2 病区主任签字后将会诊单交医务部,医务部协调相关科室,尽快安排时间,组织会诊;

5.2.5.3 邀请会诊科室应做好会诊前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详细介绍病历和做好会诊记录。

5.3 院外会诊

5.3.1 对由于病情超出本院诊疗技术或范围的客户或者客户自愿要求院外会诊,经客户或者授权委托人同意后,可由病区主任提请医务部要求邀请外院会诊。经医务部同意后,医务部负责会诊的组织和协调。

5.3.1.1 由主管医生填写院外会诊申请单,主诊医生签字确认,经病区主任签字后交医务部(夜间和节假日急会诊由医院行政总值班负责安排、联系);

5.3.1.2 医务部审批同意后,负责联系院外会诊医院及医生,确定会诊时间及交通工具(夜间和节假日急会诊由医院行政总值班负责安排、联系);

5.3.1.3 院外会诊所产生的费用由客户承担。

5.3.1.4 邀请会诊科室应做好会诊前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详细介绍病历和做好会诊记录。5.3.2 本院医生外出会诊

5.3.2.1 本院医生外出会诊必须通过医院间的会诊申请,医务部收到对方医院的会诊申请单后,与有关科室联系(夜间和节假日急会诊由医院行政总值班负责安排、联系,根据会诊要求选派相关专业的有资质的医生前去会诊;

5.3.2.2 外出会诊的医生原则上应安排好本职工作后才能外出会诊,如遇急、会诊等情况应安排相等资历的医生暂时代替自己的工作;

5.3.2.3 如在外会诊过程中有意外发生,回院后应及时向医务部书面汇报; 5.3.2.4 外出会诊按医院相关规定收取会诊费用

6.流程(无)7.表单

病理科会诊制度 篇6

病理科会诊制度

病理科医师遇有疑难病例应争取在科内或同行间进行会诊。会诊方式以采取计算机远程会诊、邮寄切片会诊及读片会诊等,切片和(或)蜡块,由请求会诊的病理科提供。会诊意见应记录或附贴于该例病理检查申请单后,一并归档。如会诊意见与原诊断不一致,由原诊断病理科医师决定是否更改或补发病理诊断报告。应病人要求或 经病人同意的会诊,其全部费用由病人负担。

对疑难病例,或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有分歧时,应争取与临床科室进行学术交流。

贵州远程会诊费用有标准 篇7

贵州省发改委、卫计委、人社厅日前联合发布通知, 规定该省远程医疗会诊服务价格收费标准, 按每小时或每次计费, 并实行最高限价。远程会诊指的是临床各专业会诊, 通过远程视频系统提供医学资料, 对患者病情进行多学科、多专家的会诊诊治。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包括五项, 远程会诊、远程中医辩证论治会诊、同步远程病理会诊、非同步远程病理会诊、远程影像会诊。通知规定, 公立医疗机构远程会诊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 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国家级远程会诊价格最高, 为每小时收费1550元, 省级会诊每小时收费700元, 市级会诊每小时收费595元。市级远程影像会诊价格最低, 为每次170元。其中, 远程中医辩证论治会诊收费标准与远程会诊相同, 国家级每小时收费1550元。

医院内会诊制度 篇8

1.在诊疗活动中,凡遇疑难病例,治疗上有困难或涉及其他专业问题时,应及时组织会诊。会诊是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请人诊治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会诊时必须做到认真负责、共同讨论。

2.急会诊:

(1)急会诊指生命体征不平稳,本科室处理有困难,由经治医师填写会诊单,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并在会诊单上注明“急”字。慢性病或择期手术病种,不得申请急会诊。

(2)凡生命体征不稳定,已危及患者生命或突发事件,本科室处理有困难,可申请“特急”会诊,可先用电话邀请,后补填会诊单,或在会诊单上注明“特急”二字送到会诊医师手中。

(3)受邀会诊科室接到急会诊通知后原则上由当班最高级别医师前往,必须于10分钟内迅速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迟或拒绝。

(4)会诊时患者的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应陪同受邀会诊医师,并详细介绍病情。会诊医师应在病程记录上做好会诊记录,对尚未处理完毕或重危病人应负责随诊及交班。

(5)对疑难、危重、抢救病人,会诊医师难以诊治时,应立即请示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参与会诊抢救。

(6)急会诊应体现急、危、重的病情特点和医师迅速到位的责任心,确保会诊质量,否则追究当事医师责任。

3.科内会诊:对象为本科疑难病例,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本病区或本科有关医护人员参加,亦可结合疑难病例讨论会进行。

4.科间会诊:对象为病人病情超出本科范围,需其他专科协助诊治者。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签字同意后填写会诊单送达会诊科室,会诊单上应写明病情及会诊目的和要求。受邀科室医师一般应在24小时内完成会诊。门诊病人需他科会诊者,门诊医师可直接将会诊要求,目的写在门诊病历上,由病人直接前往受邀科室门诊会诊,会诊医师应将详细检查情况和处理意见记录在门诊病历上,以便申请会诊医师参考。

5.院内会诊:对象为诊治有特别困难的疑难病例或其它特殊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部同意,申请科室填写会诊单,写明病情、会诊目的和要求,并确定会诊时间,由医务部通知有关人员参加。受邀科室应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参加。会诊由申请科室科主任主持,指定专人记录,必要时医务部派人参加。会诊结束时主持人应进行总结。

注意事项

1.会诊前经治医师应做好会诊的一切准备工作,会诊时应详细介绍病情,做好会诊记录。会诊中,会诊医师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会诊,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审查各种检查单,综合分析病情,明确提出自己的会诊意见和建议,并在会诊单上及时记录会诊意见、会诊时间,字迹清楚,签全名。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2.会诊科室之间应相互尊重,会诊时应由相同级别医师成及床位经治医师陪同。普通会诊如无相应医师陪同,可拒绝会诊,责任在提出会诊一方。

3.会诊必须按规定时间完成,各科室每月应安排好会诊医师,并上报医务部备案。

4.会诊申请单和会诊记录必须按要求书写,会诊目的要明确。会诊要注意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坚决杜绝敷衍了事的不负责行为。医务部将不定期抽查“会诊申请单和会诊记录”,根据情节作相应处理,并纳入院医疗质量考核。

5.会诊时如需特殊操作治疗,特殊操作治疗费应转入会诊科室。

6.本制度于2011年8月修订,下发之日起执行。

会诊制度 篇9

麻醉科会诊主要涉及麻醉处理、急救复苏、呼吸管理、重症监测(包括有创监测)、休克抢救和麻醉、疼痛治疗及危重患者麻醉适应证。

1.科内会诊

对本科内较疑难或对科研、教学有意义的所有病例,均可由主治医师主动提出,科主任负责召集本科有关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术后进行会诊讨论,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诊疗意见。会诊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历并分析诊疗情况,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术中疑难麻醉病例麻醉时(如困难气管插管、有创操作、及心肺复苏等),主麻医师可即刻联系上级医师或科主任,上级医师应在最短时间内到场紧急会诊并提出处理意见。

2.科内会诊

麻醉科值班医生应坚守岗位,当接到医院内其他科室会诊电话时应及时与要求会诊科室医生沟通,问清会诊目的,患者大致情况,以最短时间赶到会诊科室。

为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前(如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紧急气管插管等),应由申请会诊科室医师和患者家属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麻醉医师对操作过程不顺利的患者24h内随访,及时协助主诊医师发现并治疗可能发生的相关并发症。

3.外出会诊

63例临床药师会诊病历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调阅临床药学室2011年1月~12月会诊记录, 包括由临床科室提出的会诊和由医院组织的全院大会诊。并根据会诊登记表中记录的住院号到病案室查阅已出院病历, 按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会诊目的

临床药师会诊目的中涉及选择、调整和停止抗菌药物为39例 (61.9%) , 其次是选择专科替代品种12例 (19.0%) 。

2.2 会诊形式

其中, 临床科室邀请药师参加的常规会诊合计54例, 占85.71%;由医务科组织的全院会诊计6例, 占9.52%;科室要求的急会诊3例, 占4.76%。

2.3 会诊科室分布

参加会诊科室, 会诊次数较多的科室有小儿科 (23.81%) 、骨外科 (19.05%) 、ICU (14.29%) 。

2.4 会诊意见采纳情况

临床药师会诊过程中提出的会诊建议, 被临床科室完全采纳的为60例 (95.24%) , 因转院部分采纳的为3例 (4.76%) , 未采纳的为0例。

2.5 患者预后

会诊后再行治疗, 患者痊愈56例 (88.89%) ;好转6例 (9.52%) ;死亡1例 (1.59%) 。

3 讨论

3.1 自本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以来, 在每位临床药师的努力工作和积极开拓下, 使得药师参与临床工作已在医院内形成习惯。

因此, 当科室有危重或多重疑难患者时临床医师会邀请药师参加会诊、拟定治疗方案。临床会诊目的大多是与医师一道商定救治方案。从会诊目的来看, 医师邀请临床药师以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为多, 主要原因是抗菌药物耐药率高, 患者体温迟迟控制不下, 医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抗菌药物, 在治疗上有时显得一筹莫展, 这就要求临床药师能够掌握与熟练运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 建立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保障体系[2], 才能帮助临床药师有效的参与会诊工作, 才能在医院为临床更好的开展药学服务。

3.2 从会诊形式看, 医务科组织的全院大会诊不多, 多以科室要求为主。

在常规会诊或全院会诊中, 临床药师可以通过阅读病历、询问病史、与医师沟通等多个环节充分了解病情, 一般都能与临床医师一起共同制定一套理想的治疗方案。而急会诊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非常紧急, 大多为中毒、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危急等需立即救治的情况, 我院规定临床药师必须及时到位, 现场快速给出应急方案, 给临床药师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临床药师平常必须加强对医学知识的学习, 把药学和医学结合起来, 熟悉中毒症状的判断和用药、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等知识, 快速为医师提供合理化建议, 更好的为临床提供药事应急服务。

3.3 由科室结构可以看出, 邀请临床药师会诊的科室以小儿科、骨外科、ICU较多。

主要原因是儿童生理及疾病的一些特殊性, 加之小儿科面对独生子女, 家长的期望值很高, 儿科医师压力很大。医师希望与临床药师合作, 保障患儿安全有效治疗。因此要求会诊的也多。骨外科医师注重手术, 面对层出不穷的抗感染药物, 在治疗上有时显得一筹莫展, 所以会诊的也较多。ICU疾病较重, 医师压力大。且本院培养了专科ICU临床药师, 在查房过程中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工作关系, 当科室用药无明显效果时就会要求临床药师会诊, 所以会诊也较多。

3.4 临床药师会诊提出的治疗方案除3例因转院被部分采纳外, 其他均

被采纳, 表明临床药师在综合运用药理学、药物动力学等专业知识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基础上, 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给药组合和给药途径, 协助临床解决药物方面的专业问题, 容易得到临床的认可。

3.5 本院经临床药师会诊后再行治疗的患者, 除肿瘤科1例癌症晚期死亡外。

其余都痊愈与好转。表明临床药师参与会诊有利于有利于临床药师运用专业知识协助临床为患者服务, 有利于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对于会诊过的患者, 为保证诊疗连续性, 我院要求药师跟踪患者病情发展情况, 分析用药效果, 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确保会诊质量。临床药师通过不断的参与会诊, 加深与临床医师的交流, 不断地总结和分析会诊情况, 有利于临床药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提高临床药师会诊的技巧, 增强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信心。

总之, 参加临床会诊, 使得药师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药品供应管理型向药学技术服务型转变, 使得药师成为临床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 为更好地开展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但是, 由于我国药师在培养过程中集中专注于药品的生产和开发, 缺少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 这使得药师在参加临床会诊时面临着较大的专业障碍[4]。这就要求临床药师不断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自身的药学专业知识, 加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运用, 提高会诊质量, 更好地发挥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S].卫医政发 (2011) 11号, 2011.

[2]张慧明, 黄仲义.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初步成效分析[J].中国药房, 2001, 12 (5) :284.

[3]李松, 周舍典, 陈毓强, 等.102例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会诊的实践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8) :118-119.

医院会诊制度 篇11

一、科内会诊

对本科内疑难或对科研、教学有意义的所有病例,都可由主治医师主动提出,主任(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进行会诊讨论,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治疗意见。会诊时,由床位医师报告病历,集体分析诊疗情况,主任(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作出总结意见,由床位医师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二、科间会诊

1、门诊病人:根据病情,若需要他科会诊或转专科门诊者,需经本科门诊年资较高的医师审签,由病人持门诊病历,直接前往被邀请科室会诊。会诊医师应将会诊意见详细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属本科疾病由会诊医师处理,不属本科病人可回转给邀请科室或再请其他有关科室会诊,必要时,邀请和被邀请医师之间电话沟通,应尽量避免患者反复辗转。

2、住院病人: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检、必要的辅助检查所见,以及初步诊断、会诊目的与要求,并将上述情况认真填写在会诊单上,主治医师审签后,由专职人员送往会诊科室。被邀请科室按照申请科室的要求,派主治医师或指定医师在48小时内完成会诊。会诊时,经治医师和(或)主治医师应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也表示对被邀医师的尊敬。

三、急诊会诊

对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的病人,由经治医师提出紧急会诊申请,主治医师审签,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在特殊情况下,可电话邀请,现场补填会诊申请单。会诊医师应在30分钟内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抢救会诊不得迟于10分钟。会诊时,申请医师必须在场,配合会诊抢救工作。

四、院内会诊

疑难病例需多科会诊者,由科主任提出,经医教部同意、邀请有关医师参加。申请科室应提前将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及邀请会诊人员的名单报医教部。院内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教部派人参加,主治医师报告病史,经治医师详细做好记录并认真执行会诊确定的诊疗方案。

五、院外会诊

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可请外院专家来院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申请,医教部同意,报请院长批准。医教部和有关医院联系,确定会诊时间。会诊由申请科室科主任主持,主治医师报告病史,经治医师详细做好记录并请会诊医师修改签字。必要时,可携带病历,陪同病人前去外院或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六、外出会诊

护理会诊制度 篇12

一、目的1、加强科间协作。

2、协助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护理质量。

二、会诊指征

1、高危褥疮易患者。

2、深度褥疮。

3、深静脉穿刺。

4、呼吸机应用护理。

5、疑难病例护理。

6、特殊专科护理。

三、会诊种类

1、病区科间会诊:由责任护士提出,护士长同意,填写会诊单。应邀科室人员一般要在24小时内完成;急诊在接到通知后5分钟内赶到邀请科室,做好会诊记录。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检、实施的护理措施及落实情况、效果、会诊目的与要求,并将上述情况认真填写在会诊单上,责任护士、护士长签字后,派人送往会诊科室。被邀请科室按申请科的要求,派主管护师或指定护士根据会诊性质、病人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会诊。会诊时责任护士或护士长应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护理对策,同时表示对被邀人员的尊重。会诊人员应以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会诊,并将处理意见详细记录于会诊单上。

2、院内会诊:由护士长提出,经护理部同意,并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应提前1-2天将病情摘要、护理措施实施及效果、会诊目的及邀请人员报护理部。护理部确定会诊时间,并通知有关科室及人员。一般由护理部主持,邀请科室护士长报告病情、护理措施落实情况,责任护士作会诊记录,并认真执行会诊确定的护理方案。

3、会诊时应注意的问题

(1)会诊科室应严格掌握会诊指征。

(2)保证会诊质量。做好会诊前的充分准备,责任护士要详细介绍病人有关情况,参加会诊人员要仔细检查、认真讨论,充分发扬技术民主,所有参加会诊人员不论职称、年资,讨论问题时一律平等,要畅所欲言,以提出明确的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遇有意见分歧,一面查阅资料,继续研究,一面独立思考,综合分析会诊意见。

(3)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拒绝按正常途径邀请的各种会诊要求。

(4)紧急会诊,须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在特别情况下,可电话邀请。

(5)会诊单保存于科内,保存期为1年。

行政事务部

远程会诊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篇13

关键词:远程会诊,基层医院,运用

网络远程会诊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 并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 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在这领域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 而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研究[1]。为更好地优化医学资源的配置, 尤其是高水平医学专家资源最有效的利用, 2008年6月我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简称浙医二院) 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 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 0 0 8年6月至2 0 1 2年6月我院已经为5 6 0例次进行了远程会诊。远程会诊涉及的科室:骨科245例次 (43.8%) , 普外科68例次 (12.1%) , 呼吸内科66例次 (11.8%) , 神经内科27例次 (4.8%) , 脑外科21例次 (3.8%) , 心内科17例次 (3.0%) , 门诊五官科16例次 (2.9%) , 消化内科15例次 (2.7%) , 风湿免疫科14例次 (2.5%) , 胸外科13例次 (2.3%) , 麻醉科9例次 (1.6%) , 小儿科9例次 (1.6%) , 内分泌科7例次 (1.3%) , 泌尿外科7例次 (1.3%) , 妇产科6例次 (1.1%) , ICU 5例次 (0.9%) , 其他科室15例次 (2.7%) 。会诊内容:诊断和治疗与专家意见一致, 使医生和患者更加肯定, 归为咨询、答疑解惑;会诊后专家修正诊断并指导治疗方案, 以确保就医顺利进行, 归为协助诊断和治疗;诊断明确, 不能确定的治疗方案确定下来, 或者补充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归为指导治疗;确定手术术式、麻醉、术后治疗等归为确定手术方案;专家建议转院检查和治疗, 归为转院。560例次远程会诊病例会诊内容统计见表1。

2 讨论

2.1 关于远程会诊制度

有权威专家认为, “只有申请方与会诊专家在专业标准上达到一致时, 远程会诊质量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如果申请方技术、设备落后, 不能为专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就难以达到会诊的目的[2]。我院拥有放射科数字读片系统, 能将“原版”的影像传输到浙医二院会诊中心, 保证了影像的清晰度, 相对保障了远程会诊的质量。为了保障远程会诊的质量和效率, 我院与浙医二院共同制定了会诊的基本流程、远程会诊制度、远程会诊室工作人员职责、远程会诊室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我院远程会诊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1) 各科遇疑难病例需要远程医疗会诊时, 由经管医师填写远程医疗会诊申请单, 提出会诊目的, 并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按标准付会诊费) , 经科主任批准由医务科登记备案后安排会诊各项事宜。 (2) 对要求远程会诊的病例必须准备如下资料, 提前上传至上级医院:病历摘要、各项检查报告单及各种影像片、病理片。 (3) 确定会诊时间后, 由工作人员上传资料并通知请求会诊科室的经管医师及科主任, 按指定会诊的时间提前15min到达远程会诊室, 做好会诊准备。 (4) 会诊时先由经管医师汇报病史, 回答专家提问, 可结合临床进行咨询讨论。 (5) 经管医师参考专家的会诊意见,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患者病情发展, 实施具体的诊治。按病案要求记录整理会诊资料, 一式二份, 一份归入病历中存档, 另一份保存在会诊室。浙医二院专家填写一份会诊意见单并签名, 扫描后存远程会诊系统, 基层医院需要时可以打印。

2.2 远程会诊的优势

2.2.1 有利于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

从我院远程会诊现状看, 总体效果很好, 医生和患者均很满意。在560例次远程会诊病例的会诊结果中, 指导治疗占55.5% (311/5 6 0) , 切实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及患者解决了实际困难, 提高了疾病治疗的时效性。其次, 骨科作为医学影像学支持的传统学科, 在远程会诊中有较高的显性需求, 骨科的构成比最高 (43.8%) , 考虑还可能和两院的临床特色医学有关, 也充分显示了专家影像读片的重要性及特殊性。在远程会诊中, 通过及时传输患者信息, 会诊讨论, 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 使治疗更为有效, 提升了我院医生的医疗水平, 得到了患者及家属更多的理解, 也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 降低了基层医院的医疗风险。

2.2.2 降低医疗费用, 实现属地诊疗

通过远程会诊这种医学模式还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切实缓解了“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2.3 远程会诊在基层医院的局限性

受传统医疗方式的影响, 部分患者及医生认为在网络上视频看病不踏实;另一方面由于专家不能亲临现场, 远程会诊缺少医患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只是根据患者症状和有限的病历资料诊断, 但疾病是千变万化的, 相同的症状可能源于不同的疾病, 专家不能进行体格检查和有关实验室的检查, 如果提供的资料不全、有偏差、数据不可靠或影像资料的输送清晰度不够会影响远程会诊专家的诊治。

参考文献

[1]曾民.卫星远程医学系统在我院的应用[J].医学设备信息, 2006, 21 (3) :14, 17.

会诊制度 篇14

1、当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遇到以下状况时应请会诊:

(1)病人病情不属自己职权允许的;

(2)病人病情危重、复杂,不是自己潜力能够解决的;

(3)受各种原因限制,本科、本院不能解决的状况时。

2、会诊批准权限:请院内会诊,主管医生报科室主任批准;院外会诊由科主任报医务科、分管院长批准。院内会诊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

3、会诊医生资格:例行会诊、急会诊应请相应科室主任,或相应专业医生;在科主任不在时,能够请值班医生。会诊医生在会诊过程中,技术潜力不足时,应请所在科室上级医生、科主任会诊。

4、例行会诊:病人病情不属急、危、重症的,属例行会诊。例行会诊由主管医生填写会诊单准备会诊资料,汇报病史,记录会诊意见,执行上级医师指示。

5、急会诊:病人病情危急,需要本科和他科立即会诊时(不允许按例行会诊手续进行会诊时),应当紧急会诊。请急会诊科室科主任在班,由科主任决定。科主任不在时,由上级医生或值班医生决定。可用会诊通知单通知,也可用电话通知,会诊人员在接到通知后须立即应诊。因特殊状况不能前往时,也要派相应医师前往。会诊时,申请医师务必在场,配合会诊和抢救。

手术中出现意外状况,需请会诊,属急会诊,术中会诊包括术中变更术式或变更手术范围,术中状况不能处理,低年资医师请高年资医师或科主任、院长、院外会诊。

6、急会诊病人的会诊须坚持边抢救,边会诊的原则。

医院会诊管理制度 篇15

院内会诊

一、科内会诊:危重或疑难病例,不能及时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佳者,由主管医师提出,科主任组织科内会诊,认真分析,充分讨论,及时确诊,制定有效诊疗方案。

二、科间会诊: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患者要求等原因,需要邀请其他科室的医师会诊时,经治科室应当向会诊医师说明病人的诊疗情况,陪同检查病人,根据会诊指导意见进行下一步诊疗计划。

三、全院会诊: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患者要求等原因,需要进行全院会诊的,由经治科室科主任提出,报医务科批准,医务科组织全院会诊。

四、会诊申请签发:科间会诊申请单由经治治疗组质控医师签字,全院会诊申请单由经治科室主任签字,送医务科审批,由医务科室送达拟邀请科室。

五、会诊医师资质:科间会诊由总住院医生以上人员承担,全院会诊由科主任或科室骨干承担,如会诊医师不能解决的应立即请示本专业上级医师会诊,力争达到会诊目的。

六、邀请会诊科室的准备:

(一)确定会诊时间,提前一天将会诊申请单和病历摘要(急会诊除外)送到拟邀科室;

(二)填写会诊病历,写明会诊目的及要求:

(三)专家会诊时,必须派知情医师简述病情并陪同专家检查病人;

(四)管床医生做好会诊前准备,包括病历、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并做好会诊记录。

七、会诊程序

(一)会诊主持:科内会诊由经治组质控医师主持;全院会诊由邀请科室主任主持,医务科派人参加,特殊情况由医务科主持。

(二)会诊流程:

1、管床医师报告病史、上级医师补充

2、会诊医师追问病史,检查病人;

3、会诊医师发表会诊意见;

4、主持人总结会诊专家意见。

八、会诊到达时间:

(一)急会诊:应邀人员必须10分钟内到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会诊。

(二)一般会诊:应邀人员应在48小时内完成。

邀请外院专家会诊

一、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患者要求等原因,需要要求外院专家会诊的,经治科室应当向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说明会诊、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同意后,由经治科室科主任提出,书面报医务科批准;当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征得其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

二、经医务科审批同意的会诊邀请,由邀请科室确定会诊时间,医务科或邀请会诊科室向被邀请医院发出书面会诊邀请函,内容包括拟邀请医师或邀请医师的专业及技术职称、会诊的目的、理由、时间、地点、交通安排和费用等情况,加盖医务科公章,并附会诊患者病历摘要。

三、拟邀请的专家必须具备副高以上专业职称,在本专业有一定的影响或知名度。

四、会诊主持:一般由医务科主持,特殊情况由分管副院长或院长主持。

五、请外院专家的会诊费、手术费、往返路费、住宿费等均由患者承担。医师外出会诊

一、本规定所称医师外出会诊是指我院医师经医务科批准,为其他医疗机构特定的患者进行执业范围内的诊疗活动。医师外出会诊必须经我院医务科批准,不得擅自外出会诊。

二、邀请我院医师会诊的医疗机构应是一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

三、邀请会诊的医疗机构需向我院发出书面会诊邀请函,内容包括拟邀请医师或邀请医师的专业及技术职称、会诊的目的、理由、时间、地点、交通安排和费用等情况,加盖邀请医疗机构公章,并附会诊患者病历摘要。除紧急会诊外,不接受电话邀请会诊。

四、邀请会诊的医疗机构持邀请函和病历摘要,经我院医务科审批同意,办理相关手续,医务处通知相应科室主任,科室主任根据会诊要求及目的安排医师。外出会诊医师在医务科领取《会诊情况反馈表》前往。

五、外出会诊必须是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医师返院后应在三个工作日内将会诊情况向医务处及科主任汇报,并将会诊邀请函、病历摘要、邀请会诊医疗机构签字盖章的《会诊情况反馈表》交医务科存档。

六、在会诊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包括路途中人身安全、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由邀请医院负责解决,我院协助处理。

七、为保障医疗安全,手术科室外出会诊,除因病情危重不能转院、必须就地手术者外,原则上外出会诊医师不参与院外手术,应将病人转入我院治疗,必要时通知医院急救呼叫配合接转患者。

本管理制度自2013年6月1日起实施。

人民医院

放射科会诊制度 篇1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1日—12月31日共为我院非心内科科室364例患者进行了常规会诊和急症会诊。其中男196例, 女168例, 年龄14岁~92岁, 平均年龄 (63.28±15.08) 岁。会诊在床旁进行, 常规会诊于应约3 d内完成, 急症会诊于收到寻呼后5 min内到达患者床前。

1.2 方法

病例统计:登记全部会诊病例。住院期间随诊;如住院期间未获随诊或未确诊, 查阅住院病历和门诊随诊病历, 或电话随诊。统计新会诊病例数, 不包括随诊次数。所有资料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会诊类型

急症会诊84例 (23.1%) , 常规会诊280例 (76.9%) 。患者分属手术科室 (外科、妇科、五官科) 228例, 非手术科室136例。

2.2 会诊科别

普外科90例 (25.94%) , 神经内科47例 (12.9%) , 骨科42例 (11.5%) , 耳鼻喉科39例 (10.7%) , 呼吸科29例 (8.0%) , 妇产科28例 (7.7%) , 其他科室 (消化、泌尿外科、内分泌、胸腔外科、肾内、综合、肿瘤、血液、神经外科和ICU) 89例 (24.5%) 。

2.3 疾病类型

出现频率前9位的心脏病症如下:冠心病81例 (22.2%) , 高血压80例 (22.0%) , 心律失常76例 (20.9%) , 心电图ST-T改变61例 (16.8%) , 心功能不全31例 (8.5%) , 胸闷和 (或) 心悸13例 (3.6%) , 超声心动图有异常发现9例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房室增大、瓣膜返流以及室壁运动异常等) , 风湿性心脏病4例 (1.1%) , 其他9例 (起搏器术后3例, 心肌炎等) 。

2.4 急症会诊的病例构成

急症会诊以心律失常最多 (房颤5例, 室性早搏7例, 传导阻滞5例, 窦缓6例, 各种心动过速8例, 结性心律1例) 共32例, 占急症会诊的38.1% (32/84) , 其次是原发性高血压16例, 占急症会诊的19.5% (16/84) 。

2.5 常规会诊的病例构成

冠心病69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5例, 支架术后4例, CABG术后5例, 既往心绞痛史45例) 占24.6, 高血压64例 (22.9%) , ST-T改变57例 (20.3%) , 心功能不全20例 (7.1%) , 胸闷心悸12例 (4.3%) , 超声发现异常7例 (2.5%) , 其他6例 (2.1%) 。

心律失常44例 (房颤8例, 室性早搏12例, 束支阻滞12例, 传导阻滞2例, 窦性心动过缓2例, 心动过速2例, 窦性心律不齐2例, 房性早搏2例, 结性心律1例, 预激综合征2例) , 占常规会诊的15.7% (44/280) 。

外科和妇科因术前准备请心内科常规会诊120例, 占两科会诊病例的63.8% (120/188) , 会诊目的是围术期心内科疾病风险评价和预防, 包括高血压35例, 心电图异常:ST-T改变32例, 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束支阻滞等) 21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3例,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和冠状动脉搭桥6例, 其他3例等。除3例因冠状动脉严重病变行支架置入术而取消手术外, 其他病例无心内科相关的手术禁忌证。

3 讨论

会诊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 通过会诊将患者的疾病分专科评估处置,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分担医疗风险。会诊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病床周转率, 杜绝事故和纠纷隐患[1]。

本资料显示心血管系统与全身各系统密切联系, 申请心内科会诊的科室涵盖到各临床科室, 涉及的病种多, 说明心血管系统表现可以出现于其他系统疾病中。申请心内科会诊的患者来源以普外科最多 (20.1%) , 其次为神经内科 (12.9%) 。

术前心脏危险性评估是为了预测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的危险, 以区别出哪些患者能够从进一步的干预治疗, 如冠状动脉成形术、内科药物治疗和其他危险因素干预中得到益处, 这种评估的应用以达到改变患者围术期状况, 减少并发症为目的。手术风险评估包括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和手术操作本身的危险分层, 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可根据《指南》中指出的预测重、中、轻度危险因子来评价, 如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瓣膜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2], 具体实施措施可按术前心脏评估和治疗流程来进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围术期高危患者取消手术、进行干预来减低围术期风险, 如行冠状动脉介入或搭桥术, 对术后有晚期危险的患者进行降脂、节食、锻炼、阿司匹林治疗等。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心内科评价手术风险时发现分层为高危, 而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取消了原计划的手术。对于高危患者, 如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 给予该药可以降低患者围术期的院内病死率[3]。另一荟萃研究表明,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围术期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 但对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和住院时间无影响[4]。

心内科医师在手术科室会诊中, 一方面应具备综合判断处理合并心脏危险性的手术患者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 需要努力学习和不断提高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以降低手术患者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其次, 在判断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手术危险因素时, 需要权衡外科疾病的危险和心脏病的危险, 当手术科室急症疾病的危险大于心脏疾病的危险时, 常常是创造条件, 争取早期手术, 而不是被合并心脏病的手术危险因素所束缚[5]。

笔者在会诊的过程中发现, 临床医师往往对心电图ST-T改变认识不足, 通常和心肌缺血联系起来, 有时麻醉科医师往往仅因心电图ST-T改变而请心内科会诊。实际上, ST-T改变本身并不具有诊断的特异性, 影响ST-T改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如:检查技术上的原因、呼吸与进餐的影响、药物、电解质影响、心血管疾病等。因此临床上有待于提高对心电图ST-T改变的认识。

充分认识心血管系统与全身疾病的紧密联系, 全面地对各个系统的病情作综合的评估, 从而制定出适合患者的合理的治疗方案, 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综合医院非心内科医师需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旭东, 白燕.综合医院内精神科会诊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精神病学杂志, 1998, 31 (4) :231-233.

[2]Fleisher LA, Beckman JA, Brown KA.ACC/AHA2007Guidelines on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and Care for Noncardiac Surgery:Ex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Revise the2002Guidelines on Perioperative Cardiovascular Evaluation for Noncardiac Surgery) [J].Circulation, 2007, 116 (17) :1971-1996.

[3]Lindenauer PK, Pekow P, Wang K, et al.Perioperative beta-blocker therapy and mortality after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J].N Engl J Med, 2005, 353 (4) :349-361.

[4]WiesbauerF, SchlagerO, DomanovitsH, etal.Perioperativebeta-blockers for preventing surgery-relat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nesth Analg, 2007, 104 (1) :27-41.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总结下一篇:运动会广播稿1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