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材料

2024-06-04

放射科材料(精选8篇)

放射科材料 篇1

一、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着力加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放射科是我院重要的窗口科室之一,患者检查时间短,流程快,因此医患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如何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就成了我科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检查流程提速:通过对检查各环节的协调,使检查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已经完成的患者检查资料送至诊断室;诊断室在保证影像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报告签发的速度和诊断报告向登记室的传送。通过本次提速,使得患者均能最快获得影像诊断报告,便于患者的就诊。ect检查主要以肿瘤患者为主,且部分为外院病人,为了保证检查后能够尽快返回,减少辐射,ect工作人员(邢成颜、翟锋、崔慧玲)在完成检查后第一时间内对影像资料进行诊断,保证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诊断报告,有时要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

2、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量:作为窗口科室,与患者的接触时间短,次数多,因此,保证好的服务质量,对患者的检查是有重要意义的。ct室是我科患者检查集中的地方,检查后患者经常询问相关事项,在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往往容易造成矛盾。张兰老师作为一名护师,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有问必答,细心解释,保证患者满意而回,曾有一次一名患者检查完成后,反复询问取报告时间、地点、其他检查就诊去向等,因为患者耳背,需要反复大声才能听见,张兰老师耐心的解释了好长时间才将患者送出放射科。

3、认真执行中夜班检查报告复核制度:根据现今中夜班患者多,外伤多的特殊检查情况,我科始终检查中夜班检查报告复核制度,中夜班医师检查后留下患者信息和联系电话,接班后由中高年资医师及时对检查资料进行再次阅片,对误诊或漏诊的患者立即进行联系,修改报告。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患者就诊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值班医师的诊断水平。

二、进一步落实医患沟通制度。

1、登记室是放射科的第一道窗口,患者就诊均需要在此处进行登记,此处也是医患沟通的第一关。登记室工作人员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指引患者的检查;对取报告的患者要仔细、认真,避免错发;对待处理的患者,要结合待处理意见指导患者进行下一步处理;有时还要指引患者的下一步就诊。李敏敏是我科的一名护士,其在登记室的工作质量是最好的,登记资料齐全,字迹清楚,对患者态度和蔼、解释清楚。

2、在影像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患者病史提供不全,或者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资料的情况,此类患者归于待处理中。诊断室在待处理患者处理中,注重患者情况、尤其是体质较弱或者是病情较重的患者,在保证患者舒适的前提下,完成诊断相关资料的采集,和报告书写。李宗山老师在患者处理中仔细认真,对患者态度和蔼,很多患者因为对待处理意见不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李宗山老师总是能够认真解释,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与诊断相关的信息,保证患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得诊断,满意而回。

三、进一步深化首诊负责制和首问负责制。

该项制度主要是针对待处理患者制定的,通过此项制度保证所有待处理患者的影像诊断由同一名主治以上医师完成,避免多名医师接诊,反复熟悉病史,进而缩短患者诊断时间。通过该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保证了患者就诊过程的连续性。

四、进一步为病人减负。

当前患者就诊费用以检查费和药费为主要的支出,为了保证患者更好的进行诊断,放射科结合本科室特点对检查后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进行适量的减负。如部分拍片患者因为检查体位不利于病变的显示,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免费透视检查;部分磁共振检查患者在完成常规检查序列后,对病变显示方位不理想,或者需要进一步鉴别肿瘤或炎症病变(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加做mrs),根据需要对患者适当免费加做1-2个序列;磁共振增强扫描的患者,检查费用减半,等等。以上减免措施,保证了患者均能够较好的完成影像检查,获得一个满意的诊断结果,同时也提高了我科诊断水平。

五、完善便民服务。

1、在检查区各候诊大厅内设置候诊椅,保证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在待诊过程中能够进行休息。

2、设置独立的问诊处,对待处理患者进行检查、问诊。

3、ect检查室内部设置专门的病员候诊室,内部配备检查床和连椅,保证身体虚弱患者在等待检查中能够进行休息,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配备暖水瓶和一次性口杯,保证患者候诊过程的舒适性。

4、对有危害的检查区域,均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患者自觉进行回避。

5、检查时间弹性延长: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临近下班还有患者没有检查、部分患儿没有完成镇静,不能立即检查的情况,中夜班医师接班后,继续对患者进行检查,磁共振室每周都要在中午加班2-3天。

6、检查资料免费复制:随着影像资源的数字化,很多疑难病例患者需要到高一级医院进行会诊,根据患者要求,我们免费为患者提供检查图像的刻录复制,便于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六、积极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和项目。

根据当今影像学发展、我院患者情况及我科现有检查设备情况,放射科不断拓展医疗服务范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如:目前开展的全身血管cta、冠状动脉ct成像、mr水成像等。

七.强化科室人员质量教育和培训。

1、集体阅片制度:放射科每天交班后均进行集体阅片,主要是阅前一天检查中遇到的疑难病例或者典型病例。通过阅片,集体学习检查部位可能出现疾病及各自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并且有利于大家对病变征象的学习、发现检查技术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改进。技术组每天对前一天检查患者的影像图像进行集体观察,结合三级甲等医院线片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找出低质量图像的原因,并且进行记录,指导今后更好的进行影像检查,选择合理的条件和参数。

2、业务学习制度:每周放射科均要举行一次业务学习,主要学习内容为本方向的新进展、新技术、新经验。结合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各系统疾病诊断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学习使诊断组全体医师对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先进检查技术有更具体的了解。

3、网络课堂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专业知识。主要是观看名家对疾病诊断及检查技术的讲座。

八、加强科室协作,提高业务水平,更好为患者服务。

在实践工作中,通过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不断提高科室业务水平。

1、在影像检查后,对可能存在的超早期脑梗塞及时与脑卒中单元联系,保证患者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诊断和治疗。

2、对于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在影像诊断后,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联系,对手术后患者的病历诊断结果进行跟踪随访,通过定期的进行业务学习(集体阅片),更好的对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

3、对于影像检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科室内及时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诊断与技术的结合,不断改进检查技术,使检查方法更好的为诊断服务。

九、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更好服务于社会。

通过教学工作,可以不断的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放射科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到临床见习带教中,以便于更好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教学过程,不仅丰富了个人知识,而且更好的培养了我校医学生,为其成为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做出贡献。

放射科材料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检测技术在工业和军事装备生产制造、维护及管理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5,6,7,8]。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核电站的广泛建设需求使放射性核材料的自动监管监护和自动化检测监测成为可能, 并得到了广泛重视。由于众所周知的放射性材料与光子、辐射粒子的相互作用, 放射性材料在光学检测和辐射探测条件下的安全性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

笔者根据国内外激光检测设备、X或γ射线探测设备现状, 开展放射性材料在激光光学检测、高能光子辐射探测情况下的安全性研究, 评估放射性材料在光学检测、辐射探测过程中的安全性。

1 光子-物质作用形式

光子是一种具有一定能量的基本粒子, 其与物质的作用形式主要有光电效应、电子对效应、康普顿效应, 此外还有反应几率较小的瑞利散射及光核反应等[9]。

1.1 光子-核外电子作用

当光子与物质原子核外束缚电子作用时, 光子把能量转移给某个束缚电子, 使之激发而光子本身消失, 该过程称为光电效应。原子核发生光电效应后发射出光电子, 留下一个电子空穴, 进而外壳层电子跃迁至该空穴而放出能量等于其结合能差值的特征X射线, 或外壳层电子获得原子的剩余激发能并发射出俄歇电子。X射线和俄歇电子的能量都很低, 几乎都能被物质完全吸收, 因此光电效应可以视为一种能量吸收过程。

当光子能量较高时, 光子与原子壳层电子作用, 可以忽略逸出功的影响而认为光子与电子发生了弹性碰撞, 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 使它成为反冲电子, 而散射光子的能量和运动方向均发生变化, 这种作用形式称为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属于光子与核外电子弹性散射作用。

随着光子能量的进一步增强, 当光子能量大于电子静止能量的两倍时, 光子会在介质原子核库仑场作用下转换成一对正负电子, 称这种作用形式为电子对效应, 是高能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瑞利散射是入射光子和束缚较牢固的内层轨道电子发生弹性散射的过程, 通常也称作电子的共振散射。瑞利散射的概率和物质的原子序数及入射光子的能量有关, 随着入射光子能量的增大而急剧减小。

光子除与核外电子独立地发生非相干散射外, 还会受核外束缚电子集体作用而产生相干散射现象, 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整个原子, 由于光子、原子显著的质量差异, 光子发生相干散射时能量损失很小。

1.2 光子-核内粒子作用

当光子能量很高时, 光子突破核外电子的影响, 撞击到核内中子、质子上, 使核能量增加, 激发态的核子不再稳定, 视γ光子能量或集体激发, 形成巨共振, 或使其中一个或一些质子、中子衰变放出, 形成 (γ, n) 、 (γ, p) 及 (γ, np) 等核反应。γ射线与原子核之间没有核力作用, 只有电磁作用, 所以光核反应是由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有阈值的反应[7]。

2 放射性材料激光光学检测安全性研究

采用激光光源对设备结构特征 (如几何尺寸及表面损伤等) 进行精密测量, 是当前检测设备研发和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由于激光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束, 光子聚集度高, 能量单一, 与物质间可以发生一种或多种作用形式, 使物质性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影响部件安全性, 主要表现形式为低能量光子与物质内核外电子相互作用时使物质微观结构形态发生变化以及较高强度下光子能量引起的照射区域材料温度变化等。

2.1 光子-核外电子作用几率

光子与放射性物质作用的几率通常用反应截面[9]表征, 其数值大小等于一个一定能量的粒子垂直入射到单位面积上仅一个靶核的靶上发生核反应的几率, 其单位是靶 (b, 10-24cm2) 。不同的反应道有着相应的反应截面, 如光电反应截面σph、弹性散射截面σcs、非弹性散射截面σis及电子对产生截面σpp等。

放射性材料对光子的反应截面遵循光子-原子反应截面一般规律, 如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 光电效应逐步减弱, 电子对效应增强等。如图1、2所示, 图中光与物质的反应截面数据取自IAEA数据库[10]。由图可见, 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 光子与物质的主要作用形式逐步由光电效应、散射作用过渡到电子对效应上, 总的反应截面最终稳定在较小数值上。

设η为放射性物质中一个原子核在激光照射下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反应数, 激光光源频率为υ, 照射到材料表面的光子强度为P, 则有:

η=Npσ=Pσ/ (hυ) =Pσλ/ (hc) (1)

激光是可见光, 其波长为0.38μm≤λ≤0.76μm, 光子能量E=hυ=Ec/λ, 则1.632 5eV≤E≤3.265 0eV。取激光检测系统中采用的激光光源照射到材料表面的强度P=30W/m2, 以钴、铀元素为例, 检测过程中放射性材料单个原子核单位时间与激光作用的几率如图3、4所示,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 在可见光附近区域, 光子与放射性材料间以散射作用为主, 相干散射居主导地位。

b. 数值上讲, 单个放射性材料原子核与激光光子作用的较低, 其中钴原子与光子的作用几率在10-8左右, 在可见光范围内, 随光子能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铀原子与光子作用较强, 在2.7eV和3.1eV左右有两个较大的峰值, 峰值处单个原子在激光照射下发生反应的几率大于10-5。

图5为不同激光强度下单个铀原子与光子的作用几率示意图, 显然, 随着照射到放射性材料表面的光子强度的增加, 单个原子的作用几率显著增强。当照射到铀材料表面激光强度数量级达到或超过104W/m2时, 部分能量段的激光照射下单个原子的作用几率将超过1%, 考虑到光子-物质作用形式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较小, 如果取0.1%为单个原子最大作用几率许值, 则照射到铀材料表面的激光强度数量级限值为103, 其中光子能量大于3eV的激光照射到铀材料表面的强度数量级限值为102。由图5可知, 选取低能量激光如小于2.5eV, 则照射到表面的激光强度大于104时, 单个原子核外电子参与作用的几率仍然很小 (10-8~10-4) 。可见, 激光频率的选择对单个原子核与光子的作用几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2.2 激光照射对材料表面的加热作用

当激光照射到材料表面的强度较高时, 光子能量通过散射作用传递给原子核, 使放射性材料中原子振动加剧, 宏观表现为受照射附近区域温度上升。金属材料吸收激光能量的几率与金属粒子态电荷量、质量、金属原胞体积及激光频率等参数相关[2], 当激光束强度量级大于1010时, 金属材料将发生相变, 进一步增强激光能量将会在表面产生剧烈烧蚀现象, 超强激光 (强度量级达1022) 甚至能够引起核聚变。

以放射性铀材料为例, 其物性参数见表1[11], 取激光检测照射区域为0.4mm×40.0mm, 它遵循高斯能量分布[12], 铀板对激光能量的吸收系数为0.5, 则照射激光强度量级与铀块最大温升如图6所示, 可见, 当激光强度数量级达到或超过105时, 铀材料受照射区域附近温度显著升高。图7所示为当照射激光强度为104时铀板温度分布仿真示意图 (初始环境温度为20℃) 。

由于光子与放射性物质发生相干散射时, 光子只有一部分能量转移给原子, 且电离作用十分微弱, 因此激光检测时, 在采用合适量级强度的条件下, 光子-物质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能的影响十分微弱, 可以认为采用低强度激光 (强度数量级不超过104) 检测系统检测放射性材料相关特征时不会产生危害。考虑到光学检测系统中激光光源功率为毫瓦级, 激光照射条纹为毫米级, 显然, 照射到材料表面的激光强度量级远小于104, 说明常用光学检测设备检测放射性材料是安全的。

3 放射性材料辐射探测安全性研究

辐射探测技术 (射线检测技术) 在工业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常用作结构内部无损探伤及透视成像检测等, 常用的射线主要是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及中子射线等, 常用放射性源有60Co、137Cs、192Ir及74Se等,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放出一定能量的放射性粒子, 部分粒子穿透被检测实体与胶片上的AgBr发生化学反应, 经冲洗形成影像, 用于探测结构内部缺陷。同时还可以采用管道高压加速带电粒子对辐射粒子能量进行增强, 以增大探伤厚度, 扩大探测范围。

X或γ射线在日常生活和工业检测中应用十分广泛, 据调查, 目前无损检测领域常用的X或γ射线能量范围为40~3 000keV, 较高能量光子与放射性材料核子之间的作用形式除与核外电子发生光电效应、散射或在物质内部生成电子对外, 还可能产生光核反应。以铀同位素为例, γ粒子与235U、238U同位素之间的光核反应主要有 (γ, n+np) 、 (γ, 2n+2np) 及光致核裂变等。反应截面随γ光子能量的变化如图8、9所示, 光核反应截面数据远小于激光光子与物质的反应截面。可见, 无损检测领域所使用的γ光子能量几乎不参与光核反应, 有效避免了γ光子的光核反应及其反应产物对放射性材料成分的影响。

采用γ射线对放射性材料进行无损检测时, 考虑到γ光子与放射性同位素之间的光核反应作用, γ射线能量不宜高于4MeV, 同激光检测原理相似, γ射线强度不能过高。根据前述推导过程同理可知, 若使单个核子的光核反应几率在10-3以下, γ射线强度量级不宜大于107, 同时考虑到γ光子与放射性材料核外电子作用以及能量吸收对照射区域温度的影响, 因此照射到放射性核材料上γ射线强度量级仍然不宜超过104。常用γ射线源的标准活度为 (2.96~3.70) ×1012Bq[13], 即放射性源γ光子强度不大于0.788 4W, GJB 1187A-2001规定, 射线源至物体源侧表面的最小距离fmin应满足:A级f/d≥7.5·b2/3;B级f/d≥15·b2/3, 其中d为射线源尺寸, b为物体源侧表面至胶片距离, 单位均为mm, 保证了被测物质单个原子反应 (作用) 几率较低, 照射区域温度变化不明显。

因此, 在放射性材料尺寸、损伤或缺陷的检测过程中, 采用强度数量级在104以下的X或γ射线进行检测, 对材料性能几乎无影响, 即在较低源强条件下, 对放射性材料进行辐射探测是安全的。

4 结论

放射科材料 篇3

【关键词】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放射性、内照射、外照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随着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建筑物使用的建材所产生的污染高度重视。但是一提到这些污染,多数消费者马上就会想起由涂料、胶粘剂、家具等带来的甲醛、苯、TVOC等有毒、有害物质。殊不知还有一种特殊的污染源,被人们长期忽视,它就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在浑然不觉中杀人于无形的“隐形杀手”——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的放射性。

在建筑主体用砖、砌块、砂、石及水泥制品等材料中,在装饰装修用的石材、石膏板、瓷砖等材料中其实都存在放射性。这些放射性属于天然放射性核素辐射的较多,它们都是由天然原料加工而成,人们往往忽视或者不了解这些材料中所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带来的危害。

1. 放射性的定义及来源

放射性是指元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衰变形成稳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类:外照射指天然辐射源和人为辐射源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β、γ射线对人体的直接照射,主要由γ射线造成;内照射指存在于空气、食品和饮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通过呼吸和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内部而形成的照射。

放射性污染物质来源于自然界和人工制造两个方面。

(1)天然放射性来源

①宇宙射线由初级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组成;

②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2)人为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①核试验及航天事故;

②核工业;

③工农业、医学科研等部门对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④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2. 放射性检测标准及指标限量

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其中第十七条指出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不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不得出厂和销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GB 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规定,民用建筑工程所使用的砂、石、砖、砌块、水泥、混凝土、混凝土预制构件等无机非金属建筑主体材料的放射性限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民用建筑工程所使用的无机非金属装修材料,包括石材、建筑卫生陶瓷、石膏板、吊顶材料、无机瓷质砖粘结材料等,进行分类时,其放射性限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测试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的规定。

(1)建筑主体材料:

建筑主体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和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应同时满足IRa≤1.0和Iγ≤1.3。

(2)装饰装修材料:

A类装饰装修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和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应同时满足IRa≤1.0和Iγ≤1.3要求的为A类装饰装修材料。

B类装饰装修材料:不满足A类装饰装修材料要求但同时满足IRa≤1.3和Iγ≤1.9要求的为B类装饰装修材料。

C类装饰装修材料:不满足A、B类装修材料要求但满足Iγ≤2.8要求的为C类装饰装修材料。

3. 放射性核素的检测含量的比较

(1)建筑主体材料,以粘土砖、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石灰、砂、石、混凝土、碎石(卵石)为例比较(见图1、图2)。

(2)装饰装修材料,以市场上销售的部分石材为例比较:(单位Bq/kg)

4.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放射出电离辐射α、β、γ射线直接照射人体,然后在人体内产生一种生物效果,对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伤。在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镭,镭衰变释放出氡气,所以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氡的污染。

氡对人类的伤害主要是以内照射为主,因为氡被吸入肺中,会在支气管和肺泡内衰变而释放出一组阿尔法粒子。这些粒子对机体的细胞产生电离作用,破坏细胞组织,损坏DNA,产生癌变,甚至产生基因突变。

科学研究表明,氡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世界上有1/5的肺癌患者与氡有关。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估计,美国每年因为氡而死亡的人数高达30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氡致肺癌为50000例以上。所以说,氡是除吸烟以外导致人类肺癌的第二大“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使人致癌的19种物质之一。氡及其子体在衰变时还会同时产生穿透力极强的γ射线,对人体造成外照射。长期生活在γ辐射场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危害,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还会导致白血病。

5.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方法

下面对防治放射性污染提几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1)加强室内通风。室内通风是降氡的主要方法之一,有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如排风扇、空调等)。通过几种通风方式降氡效果的实验,结果证明自燃通风的效果最好;

(2)建材在使用前最好能先检测,不要使用放射性元素含量高的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

(3)在市场上选材时,要向经销商索要产品放射性合格证,根据放射性等级进行选择;

(4)要注意掌握一些选择的方法和标准。比如,花岗岩的放射性一般高于大理石。

(5)如果对市场上材料的放射性指标不放心,最科学有效的是請专家用先进仪器对材料进行放射性检测。

参考文献:

[1]宋广生.装饰装修材料污染检测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梁缉攀.建筑材料放射性的来源及检测技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6.

作者简介:崔丽娜(1979-),女,工程师。

放射诊疗许可证申请所需材料清单 篇4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

3、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一览表及其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

4、放射诊疗设备、放射防护与质量控制设备清单;

5、放射机防护性能及放射机房防护设施检测报告复印件;

6、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7、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明材料复印件;

8、放射防护管理组织和人员名单;

9、安全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方案、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10、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和个人剂量检测证明材料复印件;

11、放射卫生法规及防护知识培训合格证明复印件;

12、承诺书;

13、代办人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和经办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放射科材料 篇5

第一节 放射科组织管理制度

一.在院级领导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实施放射科主任对放射科各个部门(包括普通X线诊断、CT、MRI、介入治疗等)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科主任一般应当由学科带头人、高年资医生担任。

二.可分设副主任或组长协助科主任工作。

三.住院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科室应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钻研,以期成某一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期轮转;能够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

四.全面抓好科室的各项质量管理和优质服务。科主任要全面管理好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好各级人员的专业培养和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节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一、X线片、X线检查申请单、报告单、等资料要保存15年。

二.线检查资料要有专门储藏场地,由专人负责,保证资料的完整,不得遗失和破损。

三.如有缺片,应及时查找,明确去向。

四.每天整理,汇总,归类。

五.借取存档片由登记室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借取。

六.急诊借片。根据急诊室要求,急诊病人拍片后,可先借片,后写报告。

七.平诊借片。借片需由借片医生开具借片条后至登记室借取;外借片须有借片人出具借条,留下借片人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电话号码。

第三节X线摄影室管理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患者。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应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医生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曝光条件、日期;特殊摄影应记录摄影体位,最后签名。

五.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六.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第四节 暗室管理制度

一.每早清洁暗室、洗片机、打印机,检查自来水、红灯,备足胶片。

二.检查清洁洗片机和打印机各部分结构

,检查运转状况,包括循环、补液、显影和干燥、温度。

三.洗片机工作前先走废片数张,并记录走片时间是否正常。打印机每天工作前先作,确定情况正常再进行日常工作,并装满胶片。

四.定期检查、清洁暗盒;看看有无破损、污迹,并做好记录。五.暗室工作人员应随时关灯,非暗室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入内。六.下班前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电源、水源、空调、洗片机和打印机等,并做好桌面卫生保洁工作。

第五节CT室管理制度

一.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工作期间不得在机房内喧哗,保持工作环境安静。

二.机房内严禁吸烟,严禁吃零食,保持机房整洁。

三.工作人员不得擅自使用机器做工作以外的病人。

四.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应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五.维持机房温度和湿度恒定,保证机器处于正常工作环境。六.工作人员应爱护公物。托架等。CT室一切附属设备应放在指定位置,不得乱放。七.护理人员应在每日工作结束前,对高压注射器进行清理。八.技师、医生、护理人员的工作应遵守操作规程。

九.应定期对机器做清洁、CT值校正等日常维护工作,并做好记录。

十.所有病人资料应及时保存,防止丢失。

第六节 综合读片制度

一.设立专门的读片室。

二.科主任和高年制医师每天组织全科医生、进修、实习医生读片。

三.由值班医师事先准备挑选一天中较为疑难的、典型的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并收集这些病例的病史及其他各种影像检查的信息。

四.读片时值班医师汇报病史,分析影像,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需解决或存在的疑问,上级医师进一步分析病例,综台各种影像信息,相互印证,做出最终结论。

五.记录疑难病例讨论结果。

第七节 疑难读片讨论制度

一、定期举行疑难读片讨论或每天综合读片时选取疑难病例,开展科室内讨论。

二、定期或不定期与相关科室联合读片。做到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各系统的读片,准备读片内容并负责联系相关科室的读片。

三、对疑难介入手术病例,应由多科室联合读片,制订最佳手术方案,并报院领导批准。

四、记录疑难读片结果。

第八节 手术随访制度

一、明确分工,指派专人负责各系统疾病的手术病例追查工作,并作好记录,或每周安排人员负责手术病例追查。

二、登记疑难病例,定期安排医师进行手术或临床随访。

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手术随访结果讨论,每年至少6次。

四、定期统计影像诊断的正确率。

第九节 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一.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

进行一次).设备机械性能维护:安全装置检查,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透视曝光参数。剂量检测: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进行一次水模检查。

放射科职责 篇6

(一)放射科、CT室、MRI室主任岗位职责

1、在院长及分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医院感染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指令性任务,认真接受医院领导及职能科室的工作指导、检查、监督和考核。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业务发展计划及质量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月、季、完成总结汇报,反馈并加以完善。

3、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对病人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保证医疗质量。

4、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放射诊断、治疗和投照质量。

5、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6、组织本科医务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学习、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督促科内人员做好资料积累与登记、统计工作。

7、担任教学工作,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8、负责组织本科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地减少医疗纠纷和投诉。

9、确定本科人员轮换、值班和休假。

10、审签本科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销,经常检查机器的使用与保管情况。

副主任参照主任岗位职责执行,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二)放射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指导本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理论提高工作。

2.参加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临床会诊,组织集体阅片,审签重要诊断报告单,经常检查放射诊断和治疗质量。

3.指导本科人员的业务学习,搞好科研,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不断开展新技术和各项检查方法。

4.督促下级医师,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5.担任教学工作,搞好进修,学习人员的培训。

6、副主任医师参照执行。

(三)放射科主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着重担负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参加会诊和教学科研工作。

3.主持每天的集体阅片,审签诊断报告单。

4.其他职责与放射科医师同。

(四)放射科医师(士)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X线诊断和放射线治疗工作,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3.参加会诊和临床病历讨论会。

4.担负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5.掌握X线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投照技术,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6.加强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

7.参加放射科值班。

(五)放射科技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投照工作,参加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并帮助和指导技士、技术员工作。

3.负责本科机器的安装、修配、检查、保养和管理,督促本科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做好放射防护,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5.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技术操作,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

6.参加集体阅片和讲评投照质量。

7.参加放射科值班。

(六)放射科技士、技术员岗位职责

1.在上级技师、上级医师指导下,担负所分配的各项技术工作。

2.按照医师的要求,负责进行X线之投照、洗片、治疗工作。

3.配合技师进行本科机器的安装、检修、保养、整理和清拭工作。

4.负责机器附件、药品、胶片等物品的请领、保管及登记统计工作。

5.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做好放射防护,严防差错事故。

7.参加集体阅片和讲评设照质量。

注:技术员的职责主要是协助放射科技士进行以上工作。

(七)CT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具体组织,指导本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等业务,理论提高工作。

2、了解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动向,在科主任领导下,参加制定本专业发展规划。

3、指导本专业的下级医师和技术人员完成日常检查诊断任务。

4、定期参加集体阅片和门诊工作,参加和指导主管范围内某些疑难病例的检查,审查,签署其诊断报告。

5、督促、指导下级医师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6、负责指导本专业下级医师的业务学习,外文训练和基本功训练,指导主治医师进行科研工作,向主任提供业务考核意见。

7、搞好进修人员的教学工作,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

(八)CT室主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和上级医师下进行工作。

2、着重担负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参加会议和教学科研工作。

3、主持每天的集体阅片,审签诊断报告单。

4、其他职责与放射科医师相同。

(九)CT室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上级医师指导下工作。

2、负责CT诊断工作,按时完成诊断报告,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并会同临床医师讨论。

3、参加操作,会同技术人员一道,根据临床要求决定病人的扫描方法、增强与否以及其它技术参数。

4、负责指挥增强扫描的整个过程及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

5、参加会诊及病案讨论。

6、负责病案追踪、扫描结果的登记总汇。加强与其它科室的联系,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7、完成科主任布置的其他工作。

(十)CI室护师(护士)岗位职责

1、在本科主任、护士长领导和上级护师的指导下进行护理工作。

2、负责完成各班、各项护理工作,正确执行医嘱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事故、差错和医院感染。

3、严密观察伤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重危伤病人的护理。协助医师进行各种诊疗工作,负责采集各种送检标本。

4、参加护理查房工作,在上级护师的指导下,制定护理计划,书写护理病历。

5、参加护理教学,承担进修、实习护士的临床带教工作。

6、学习护理先进技术,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学习,参加护理科研,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

7、宣传卫生知识,介绍住院规则,了解伤病人的心态,开展心理护理。

8、做好病房管理,办理伤病人住院、入院、转科、转院手续。按照分工,负责药品器材、卫生被服、办公用品等的请领、保管和各种登记、统计工作。

(十一)MRI室主任(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2、在科内积极开展各项新技术、新项目,跟踪本专业技术发展方向,促进科内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3、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科研、教学任务,完成对中级、初级医师的指导工作。

4、严格把关MRI诊断及扫描工作,按要求完成诊断报告的书写、审核,完成对疑难病例的集体讨论、总结,并会同临床医师研讨。

5、遵守集体阅片制度,督促并完成病案讨论及病案追踪任务,加强与其它科室的联系,提高业务水平。

(十二)MRI室主治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MRI诊断及扫描工作(我科未配备专职技术人员),按要求完成诊断报告的书写、审核,组织对疑难病例的集体讨论,并会同临床医师研讨。

3、扫描时根据临床要求决定病人的扫描方法,是否增强扫描及扫描技术参数。

4、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科研、教学任务,完成对下极医师的指导工作。

5、遵守集体阅片制度,督促并完成病案讨论及病案追踪任务,加强与其它科室的联系,提高业务水平。

(十三)MRI室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MRI诊断及扫描工作(我科未配备专职技术人员),按要求完成诊断报告,对疑难病例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搜集,准备进行集体讨论,并会同临床医师研讨。

3、扫描时根据临床要求决定病人的扫描方法,是否增强扫描及扫描技术参数。

4、在科主任及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教学任务。

5、遵守集体阅片制度,完成病案讨论及病案追踪任务,加强与其它科室的联系,提高业务水平。

(十四)MRI室护师(护士)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接待安排和预约病人,审查MRI申请单,必要时与申请医生联系协商。

3、负责扫描前的划价、登记和各种准备工作。

4、负责MRI增强造影剂推注及其相关处理。

5、负责MRI室各种药品的管理及使用登记。

放射科材料 篇7

核电是一种清洁优质能源,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7000~8000万kW,将产生更大量因焚烧减容可燃废物形成的放射性焚烧灰,妥善处置这些核废物直接关系到核电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水泥固化法已广泛用于固化中低放射性废物,但还存在核废物包容量低、体积增容大、核素浸出率高(尤其是超铀核素)、水化及固化体稳定性易受核废物中特定组份的影响等问题[1,2,3]。有关核废物水泥固化材料方面的研究,国际上已经从使用传统的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或掺有矿渣、粉煤灰、硅灰等的硅酸盐复合水泥[4]向硅酸盐水泥-粘土矿物复合体系[5]、碱胶凝材料体系[6]、碱矿渣-粘土复合胶凝材料[7]以及水热合成材料方向发展。为此,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研究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新型水泥固化材料,提高放射性焚烧灰包容量及固化体综合性能,对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普通硅酸盐水泥(Ordinary Portland cement,OPC)、碱矿渣水泥(Alkali-activated slag cement,ASC)作为参比样,研究高包容量放射性焚烧灰水泥固化材料,进行模拟固化试验,并测试固化体的相关性能。

1 试验

1.1 原材料

北京某厂生产的P·O 42.5级水泥,比表面积336 m2/kg;矿渣取自北京首钢,比表面积605 m2/kg;粉煤灰取自北京某热电厂,比表面积621 m2/kg;沸石取自河北赤诚县独石口镇,细度200目;河南焦作市某矿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偏高岭土,细度1250目;蛭石取自河北灵寿某矿产品加工厂,细度200目,改性处理后500℃灼烧1h[8]。原材料的化学组成见表1。乳胶粉5044N取自上海某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UNF-5AST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浓度22.5%。激发剂二种:(1)模数m=1.4的水玻璃,取自北京某碱厂,掺量5%(以Na2O计,质量分数)。(2)复合固体激发剂,由硫酸钠、硅酸钠及石灰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得。模拟放射性焚烧灰,由未被放射性污染的可燃物经焚烧得到的垃圾灰、模拟核素(分析纯CsCl、Sr(NO3)2,掺量0.5%,以Cs+、Sr2+计,质量分数)及调节组份混合而成。

新型水泥固化材料分为S型、W型两类,其中S型水泥以水玻璃为激发剂,W型水泥采用复合固体激发剂。按比例称取各种原料,置于混料器中混合30min,密封保存,配合比见表2。

%

%

1.2 水泥固化体的制备

按设计配比(见表3)称取各种水泥和模拟焚烧灰,加入水、外加剂搅拌均匀,浇注于Φ50mm×50mm模具中,连同模具一起置于(25±1)℃、相对湿度大于90%的密闭养护室内,养护至龄期后脱模并进行相关性能测试。

1.3 性能测试

水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抗冲击性、抗浸泡性及抗冻融性试验参照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GB14569·1-93《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固化体性能要求-水泥固化体》进行。

抗浸出性试验参照GB7023-86《放射性废物固化长期浸出试验》进行,浸出剂为去离子水,(25±1)℃下将水泥固化体置于2L聚乙烯塑料瓶内。浸出液中模拟核素Cs+、Sr2+的浓度采用日本岛津ICPE-9000全谱ICP发射光谱仪测定。浸出率及累计浸出分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Rni-第n浸出周期中第i组分的浸出率,cm/d;ani-第n浸出周期中浸出的第i组分的质量,g;A0i-浸出试验样品中第i组分的的初始质量,g;F-样品与浸出剂接触的几何表面积,cm2;V-样品的体积,cm3;tn-第n浸出周期的持续天数,d;Pti-时间t时第i组分的的累积浸出分数,cm。

2 结果与讨论

2.1 抗压强度

图1为模拟放射性焚烧灰-水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由图1可知,水泥固化体的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延长逐渐增加,28d抗压强度最低为17.7MPa(GB 14569·1-93规定不低于7MPa)。与OPC、ASC参比样相比,新型水泥W1、W2、S1及S2固化体的28~42d抗压强度增长率较高。W型水泥的抗压强度高于S型水泥,说明水玻璃的激发效果优于复合固体激发剂。这是因为水玻璃水解生成的NaOH和含水硅胶(SiO2·aq)具有双重作用,OH-使矿渣玻璃态结构迅速解体,SiO2·aq与溶于水中的Ca2+、Al3+反应,从而生成大量的C-S-H凝胶或水化铝硅酸钙。W2、S2固化体中因乳胶粉引入的一定量微小气泡导致孔隙率增加、强度下降[9],但不影响其对焚烧灰的固化效果。

2.2 抗冲击性

图2为模拟放射性焚烧灰-水泥固化体的抗冲击性测试结果。

由图2可知,9m冲击试验后,各水泥固化体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参比样OPC、ASC的破坏最为严重,棱角出现大碎块或深裂纹,部分样品甚至断裂成两块。新型水泥W1、W2、S1及S2的破损程度则明显较轻,尤其是掺有乳胶粉的W2、S2固化体,只是棱角出现小碎块。乳胶粉在固化体中与水泥水化产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三维空间连续网状聚合物结构[10],增强了基体的断裂韧度,吸收冲击力、发挥了缓冲作用,从而改善了W2、S2固化体的抗冲击性。新型水泥优良的抗冲击性能可有效降低核废物固化体在堆贮操作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避免固化体破碎、核素浸出的危险。

2.3 抗浸泡性

模拟放射性焚烧灰-水泥固化体的抗浸泡性试验结果见表4。

注:基于28d抗压强度。

由表4可见,(25±1)℃下浸泡在模拟地下水中120d后,各水泥固化体的外观完好,未出现膨胀或破裂现象,参比样OPC、ASC的抗压强度较未浸泡前负损失3.5%、6.1%,而新型水泥的抗压强度负损失则在8.0%左右,说明各水泥固化体均具有较好的抗浸泡性,并且新型水泥的性能更优一些。这是因为水泥固化体长期置于密闭环境中,缺乏外来水分的养护,当浸泡在模拟地下水中后,水泥水化使强度增长,并且其增长幅度大于地下水中Mg2+、SO42-等有害离子对水泥固化体的侵蚀破坏程度[11]。

2.4 抗冻融性

模拟放射性焚烧灰-水泥固化体的抗冻融性试验结果见表5。

注:基于28d抗压强度。

由表5可见,10次慢速冻融循环后,各水泥固化体的外观都完好,没有出现裂缝或龟裂现象,参比样OPC、ASC的抗压强度损失在5.0%左右,而新型水泥的抗压强度损失则在4.0%以内,并且W2、S2固化体的强度损失低于W1、S1(GB 14569·1-93规定不大于25%),这说明新型水泥固化体的抗冻融性优于参比水泥,尤其是经乳胶粉改性的W2、S2固化体。聚合物乳胶粉在固化体中引入适量均匀分布的微小气泡(互不连通),为压力解除提供了大量最短流程的紧急“出口”,有效缓解了结冰时产生的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从而改善了W2、S2固化体的抗冻融性能。

2.5 抗浸出性

浸出率是核废物水泥固化体的最重要技术指标。(25±1)℃条件下,水泥固化体Cs+、Sr2+的浸出结果分别见表6、表7。

由表6可知,新型水泥固化体的Cs+第42d浸出率在10-4cm/d数量级(GB 14569.1-93规定≤4×10-3cm/d),累计浸出分数在0.07cm以内,明显低于参比样OPC、ASC,尤其是W2、S2固化体,其累计浸出分数仅约为ASC的1/3,说明新型水泥对Cs+固化较好。尽管OPC固化体(20%模拟焚烧灰)的第42d浸出率也满足国标要求,但其累计浸出分数却高达0.191cm,说明Cs+已大量浸出,固化效果不好。

由表7可知,参比样OPC、ASC及W1、W2固化体的Sr2+第42d浸出率均在10-4cm/d数量级(GB14569.1-93规定≤1×10-3cm/d),但是W1、W2的Sr2+累计浸出分数却仅约为ASC的1/2,OPC(含20%模拟焚烧灰)的1/3,说明其对Sr2+固化效果更好。新型水泥S1、S2固化体的Sr2+低于检测限(<0.05μg/mL),经计算其性能满足GB 14569·1-93要求。

cm/d

cm/d

注:“-”表示低于仪器检测限,<0.05μg/mL。

此外,采用新型水泥固化材料进行真实放射性焚烧灰(比活度106~107Bq/kg)固化试验,焚烧灰包容量40%时,超铀核素的第42d浸出率<1.0×10-6cm/d(GB 14569.1-93规定≤1.0×10-5cm/d),累计浸出分数<6.0×10-4cm,固化体机械性能和耐久性能满足处置要求。

以上研究表明,新型水泥固化材料对核素离子具有较强的固化能力。这是因为新型水泥固化材料是由偏高岭土、粉煤灰、沸石、蛭石及聚合物乳胶粉优化改性制备得到的,其对核素离子的机械固化、吸附固化及固溶固化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引入的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降低了水胶比,可减小固化体孔隙率、优化孔结构。超细偏高岭土、粉煤灰填充孔隙,进一步提高固化体的致密性。聚合物乳胶粉则在固化体中形成三维空间连续网状聚合物结构,增加核素离子扩散阻力,从而改善固化体对核素离子的机械固化能力。沸石和蛭石结构中部分离子因置换导致电荷不平衡、离子交换能力增强,对核素离子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吸附能力[8,12]。二者共同作用,对核素离子的吸附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改善了固化体对核素离子的吸附固化能力。C-S-H凝胶几乎可以固化所有核素离子,核素离子可以进入C-S-H凝胶晶格形成固溶体而被固化。偏高岭土、粉煤灰在激发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低Ca/Si的C-S-H凝胶,优化新型水泥固化材料的水化产物,进一步增加其离子吸附能力,从而改善其对核素离子的固溶固化能力。

3 结论

(1)在性能指标满足国标GB 14569·1-93要求的前提下,新型水泥固化材料将放射性焚烧灰的包容量从20%左右提高到40%。

(2)偏高岭土、粉煤灰、沸石、蛭石及聚合物乳胶粉经优化改性,能显著改善水泥固化体对核素离子的固化能力。

(3)新型水泥固化超铀核素时,第42d浸出率<1.0×10-6cm/d,比国标规定低一个数量级,累计浸出分数<6.0×10-4cm。

参考文献

[1]Atkins M,Glasser F P.Application of Portland cement-based materials to radioactive waste immobilization[J].WasteManagement,1992,12(2-3):105-131.

[2]Jantzen C M.Radioactive Waste-Portland Cement Systems:II,Leaching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1984,67(10):674-676.

[3]沈晓冬,严生,吴学权,等.放射性废物水化固化体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及对水泥化学研究的思考[J].硅酸盐学报,1994,22(2):181-187.

[4]Matte V,Moranville M.Durability of reactive powder com-posites:influence of silica fume on the leaching properties ofvery low water/binder pastes[J].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1999,21(1):1-9.

[5]Sakr K,Sayed M S,Hafez M B.Immobilization of radioac-tive waste in mixture of cement,clay and polymer[J].Journal of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2003,256(2):179-184.

[6]李长成,姚燕,崔琪,等.改性碱激发水泥固化处置模拟放射性焚烧灰[J].硅酸盐学报,2010,38(7):1215-1219.

[7]李玉香,傅依备,易发成,等.碱矿渣-粘土复合水泥固化模拟放射性泥浆的可行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5,39(4):311-316.

[8]李兵,廖家莉,张东,等.蛭石对Cs的吸附性能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5(1):115-120.

[9]王培铭,刘恩贵.苯丙共聚乳胶粉水泥砂浆的性能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9,12(3):253-258.

[10]Etsuo Sakai,Jun Sugita.Composite mechanism of polymermodified cement[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5,25(1):127-135.

[11]李长成,赵颜红,潘社奇,等.碱矿渣复合水泥固化模拟放射性焚烧灰[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44(4):400-407.

DR在医院放射科的价值分析 篇8

【摘要】目的:提高DR数字摄影的影像质量、合理使用设备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合理使用机器设备及做好基础校定。结果:取得满意的DR数字摄影效果。结论:经过严格全面的图像质量管理与控制。优质片率大于95%,大幅度降低了患者受辐射剂量。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摄影技术) 放射科 优势

自DR摄影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查以来,正以其高质量的图像、高工作效率高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X线摄影技术成为当今数字X线摄影技术的代表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日本岛津800MAX光机、德国数字X光机。

1.2 分析方法。①DR和传统X线机摄取同一部位的摄影条件取得的图像进行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②通过应用中的技术操作、图像质量控制模块与后处理技术、被检者检查及医师发报告时间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两者的优势与不足。

2 结果

2.1 DR的图像清晰,动态范围广DR的空间分辨率高达2.8~3.6线对,密度分辨率可高达1000万像素,所以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传统X线机。

2.2 DR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增大图像信息量DR强大的质量控制模块和后处理技术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操作的简易性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X线机。

2.3 DR的数字化,改变传统放射科模式DR从工作流程登记―投照―直接成像―传输到影像储存器―传输到医生工作站―医生阅读影像图片并发报告,其检查时间比传统X线机摄影减少了70%,DR检查的平均时间明显少于传统X线机,具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DR的核心技术是它的主板(FP),采用一个带有碘化铯闪烁器的单片非结晶硅面板,将吸收的X光信号转换成可见光信号,再通过低噪声光电二极管阵列吸收可见光,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低噪声读出电路将每个像素的数字化信号传送到图像处理器,由计算机将其集成为X线摄影,因而其图像层次丰富,影像边缘锐利清晰,细微结构表现出色。DR强大的质量控制模块的后处理技术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性,避免了散射造成图像的畸变、模糊与失真。图像质量提高,提高了诊断医师的满意度,大大减少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DR条件设置自动是根据患者部位、体形等级统一设定,曝光时应准确把握患者体形分类,将照片个体化,方便工作,得到满意图像。传统X线能使人体在荧光屏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主要是由于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作用和感光作用等特性,同时也因为人体组织结构有密度和厚密的差别,导致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导致X线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X线片上的X线量出现差异,从而在荧光屏或X线片上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传统X线摄影时曝光参数范围小,需要准确掌握曝光参数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影像效果,增加了曝光条件选择的难度。由于受传统X线成像设备限制,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平板探测器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普通的X线摄影上,使普通X线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3.2 DR能显著降低患者照射的X线剂量摄影体位同普通摄影基本一致,摆放患者时动作轻柔、迅速准确,选择适当曝光条件、照射野、焦片距,这是图像质量的根本,并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照射剂量。传统X线投照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明显高于DR。DR很低的X线量就能成像,通过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能获得理想的诊断图像,而传统X线需较高的X线量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诊断图像。

3.3 DR质量控制模块和丰富的后处理功能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性在影像处理站可以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不同处理及图像对比增益法功能可用对比度控制、细节增强控制、动态控制,窗宽、窗位调节,辅以图像切割、局部放大等处理,使图像显示结果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影像对比度和分辨率,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降低了漏、误诊率。

3.4 DR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DR是直接式数字摄影,在曝光后26s即可成像,再通过PACS网络约10s的输送存储,即可供影像工作站即时调用,调用时间为2~4s,从摄影到影像生成共需2min。而传统X线摄影中,从患者检查至发报告,共约7min。DR和传统X线摄影比较将检查时间减少了70%。由此可见,DR能更有效地缩短病人检查和获得报告时间,从而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

3.5 DR与普通X线成像技术的不足DR影像与普通X线影像一样,所得也是二维平面影像,缺乏立体效果,而且对被照体的设计要求高,对呼吸和肢体运动造成的影响更加敏感。摄影参数过高或过低会对影像结果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摄影条件过低时,图像噪声大,影像颗粒粗且均匀性差,使影像对比度、分辨和清晰度下降;条件过高,图像的对比度反差过大图像显示较差,甚至因图像信息丢失而不能得到组织影像。多级图像对比增益容易夸大图像增益,过高反而各项参数值或搭配不当,就会失去显示优质图像的意义。传统X线采用屏-胶成像,其增强效率受增感屏的种类、质量的影响很大,且易发生散射造成图像的畸变、模糊与失真。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很多,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传统X线成像系统没有后处理功能,X线胶片一旦曝光就无法对影像进行补救,图像动态范围小,因此,要想得到理想的图像,就必须掌握曝光条件,否则图像显示较不理想。DR应加强操作者的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和医师对增强影像的适应和认识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对细节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DR摄影在放射科使用中以其功能强、性能稳定、图像清晰、投照成功率高、能量减影、组织均衡、断层三维合成等高级应用功能进一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而备受医务人员青睐。DR的临床应用实现了放射科无胶片化、數字化、网络化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的美好前景。在科研、教学方面为放射科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方便的服务,为广大患者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因此,数字X线的优势将越来越被医院所认识。

参考文献

[1] 尹志军等.数字X线摄影技术的进展[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3,25(12).

上一篇:烟草专卖心得体会下一篇:文明行走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