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一单元试题(精选6篇)
毛概第一单元试题 篇1
毛概第一单元
1、在党的早期领导人中,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思想的人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李达
2、"“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创度,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都普遍适用
B.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C.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D.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是()。
A.《实践论》 B.《论新阶段》 C.《矛盾论》
D.《新民主主义论》
4、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会议是()。
A.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B.党的六届七中全会
C.党的七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5、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
A.科学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B.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C.时代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D.文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6、在党的七大上,代表党中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是()。A.任弼时B.周恩来C.刘少奇 D.王稼祥
7、“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
B.马克思主义适合任何国家需要 C.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D.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结合中国实际,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
8、“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
A.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B.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C.提升各国文化的客观需要D.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需要
9、毛泽东强调“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是指()。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B.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C.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中华民族特色提升为世界特色D.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0、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说明()。
A.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B.要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C.要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D.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目标,一个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另一个是“创造些新的东西”,其中“创造些新的东西”是指()。
A.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B.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C.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D.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理论基础是()。
A.中国传统文化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中国历史文化
D.共产主义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是()。
A.世界物质性原理B.对立统一规律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否定观
14、毛泽东主张把我们的理论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A.都取代了马克思主义
B.在当代有了根本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C.高于马克思列宁主义 D.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范畴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其中的“承”和“进”,主要体现在()。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有共同的理论基础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有共同的哲学基础C.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
A.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B.社会主义特征的思想
C.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D.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另一个是()。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18、从全党角度讲,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A.遵义会议后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C.党的七大后D.延安整风后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化
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0、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的目的和归宿都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A.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B.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C.“冷战”和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D.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2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A.和平与发展B.战争与革命C.侵略与反侵略
D.多极化与全球化
23、被毛泽东称为“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世界历史的时代”的革命是()。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B.俄国十月革命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转变为()。
A.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B.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C.世界反帝国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D.世界反封建革命的一部分
2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D.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26、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统一战线
27、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武装斗争
28、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显著特点是()。
A.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
B.特别注重从制度上建设党C.特别注重作风上建设党 D.特别注重从反腐败上建设
29、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党的五大
B.党的六大C.党的七大D.党的八大
30、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评价的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A.《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论联合政府》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新民主主义论》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条件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C.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D.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3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统称为()。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主题是()。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
A.我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什么是改革,怎样改革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36、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国梦的“关建一招”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D.全面从严治党
37、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建一步”是()。A.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D.全面从严治党
38、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D.全面从严治党
39、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从严治党B.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C.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D.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
40、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D.全面从严治党
41、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领导人是()。A.李大钊B.陈独秀C.刘少奇D.毛泽东
42、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的著作是()。A.《改造我们的学习》B.《整顿党的作风》C.《反对党八股》D.《反对本本主义》
43、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含义作了科学解释的著作是()。
A.《反对党八股》B.《改造我们的学习》C.《整顿党的作风》D.《新民主主义论》
44、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具体针对的问题是()。
A.“两个凡是”B.“以阶级斗争为纲”C.“苏联模式”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一大D.十二大
46、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首先抓住的关键环节是()。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思想路线 D.行动路线
47、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特别强调的是要()。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48、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9、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5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解放思想D.求真务实
毛概第一单元试题 篇2
1.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D.一般等价物没有价值
2.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关于“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进行了讨论。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由此可见()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3.从100美元能兑换756.91元人民币到100美元能兑换682.65元人民币这一变化表明()
A.人民币汇率跌落,美元贬值
B.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升值
C.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4.为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措施,如增加价格明显低于商品房的经济适用房、供低收入者租用的廉价房等。政府出台这些措施是因为()
①增加经济适用房可以减少商品房购买需求
②增加廉租房就能完全抑制商品房有效需求
③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为互补品
④增加住房供给,能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与1台电脑价值量相等的手机数量是()
A.2
B.4
C.8
D.16
6.需求法则是指商品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随其价格下降而上升的一般规律。但生活中有时东西越贵越有人买,如天降大雨,小贩趁机提价推销雨伞,雨伞却卖得很不错。这表明此时()
A.需求法则不起作用
B.供不应求
C.供过于求
D.雨伞的价值上升
7.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B.只有货币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C.凡是劳动产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D.仅仅金银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8.18世纪,亚当·斯密发现在一家扣针厂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 000枚扣针,平均每人生产4 800枚。如果让工人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这说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
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内的商品产量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D.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9.某鸭梨产区建立恒温库储存鸭梨,为反季销售提供了条件,也为梨农增收提供了保障。据计算,每储存1千克鸭梨可增加收入0.5元。这一做法表明()
A.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B.延长农产品储存时间可提高农民收入
C.商品销售环节可创造更大的价值
D.商品的储存成本提高了商品价值
10.某商品生产部门去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1件商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260元。该部门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产者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2件商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甲生产者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用货币表示为()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11.小黄在网上购得某一电影的电影票,并去电影院观赏了这部感人的影视作品。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小黄的行为属于()
A.生产活动与交换活动
B.交换活动与分配活动
C.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
D.交换活动与消费活动
12.城市居民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3.5~4.0元/吨,而市场上销售的瓶装矿泉水价格约为1元/瓶(约500毫升),折合约2 000元/吨。矿泉水比自来水的价格高的原因是()
A.矿泉水比自来水更有营养价值
B.人们对矿泉水的需求比对自来水的需求要少
C.矿泉水没有自来水稀缺
D.加工矿泉水比加工自来水需要耗费更多的劳动,同时矿泉水较稀缺
13.某优质大米在我国市场每公斤售价近100元,约为普通大米价格的20倍,但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其销售状况依然良好。这体现了()
A.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B.求异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C.价格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D.攀比心理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14.2000年、2005年和2006年,江苏省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5%、406%和38.8%。这一变化趋势表明,江苏省居民()
A.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增加
B.家庭食品支出额减少
C.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提高
D.家庭食品支出额不变
15.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想要得到更多的利润就应该()
A.尽量缩短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B.尽量延长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C.尽量延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尽量缩短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6.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
A.产品技术含量的高低决定价格的高低
B.企业降低劳动消耗可以减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减少个别劳动时间能形成价格优势
D.采用先进技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价值量
17.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
18.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比例不断提高。这表明()
A.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B.生产对消费有反作用
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D.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19.下列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B.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成分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20.农民工的劳动应该得到尊重,也必须得到尊重。这是因为()
①在我国,每个劳动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②他们干的活又脏又累,不值得尊重
③农民工是特殊的群体,对城市建设贡献很大
④侵害农民工的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没有得到保护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21.为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
①尽快制定《劳动法》,使农民工的权利有法律保障
②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③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④劳动者要提高竞争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按现行规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年利率)一年期为3%,两年期为3.75%。老李有10 000元闲置资金,准备存两年,那么,这笔钱以一年期连续存(第一期利息计入第二期本金)两年的利息比存一个两年期的利息()
A.少141元
B.多141元
C.少150元
D.多150元
23.某年世界杯的开赛引发了平板电视的销售热潮,即使在世界杯结束后的几个月内,销售热潮也没有大幅度降温。这一商机给厂家带来了福音,不少厂家停止生产普通电视,转而增加对平板电视的生产投入。下列说法中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生产是消费的目的
B.生产促进消费发展
C.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4.某集团由于空调技术领先,使“健康”和“变频”完善地结合起来,其产品备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该集团的成功主要依靠()
A.增加设备,扩大投资
B.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C.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D.科技进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25.针对长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受到过多限制的问题,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提出,要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平等
B.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C.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将不受任何限制
D.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统一的
26.近年来,技师严重短缺,技能等级越高,短缺程度越严重。比如在上海,当前对一级技师的需求量与社会供给量之比是 4∶1。对这一事实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求结构失衡
B.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减少
C.年轻人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D.政府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27.据报道,在当前的社会上存在着“等饭碗”、“找饭碗”、“造饭碗”等各种不同的就业观念,这些观念直接影响到求职者的成就。那么,你认为作为一个普通求职者应该树立的择业观是()
①择业靠政府
②不断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工作一定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
④根据个人的兴趣、专业和条件,自主择业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8.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国有企业,有的直接依法破产, 有的可以停产整顿,有的可以采取联合兼并、合作股份、租赁等方式改革。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限制国有企业
C.优化产业结构
D.优化资源配置,搞活国有企业
29.就一般而言,风险最大也是获利最高的投资方式是()
A.储蓄存款
B.购买股票
C.购买商业保险
D.购买国债
30.“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强调的是要重视股票、债券等投资方式的()
A.流动性
B.灵活性
C.风险性
D.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
31.辨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个人的投资活动日益增多,储蓄存款日益成为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联网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智能化。通过物联网,主人在路上能够遥控家中的电器做家务;顾客在超市能够了解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主要信息,假冒伪劣商品将会减少;企业信息监控中心能够自动调节生产过程;农作物会“主动”发出该浇水、该施肥的各种信息。物联网还将促进新技术的研发,促进相关产业的成长,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物联网对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走低碳发展之路时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请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表中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参考答案:
1.A2.D3.D4.C5.B6.B7.A8.D9.A10.B11.D
12.D13.A14.C15.A16.C17.C18.A19.A20.A21.B22.A
23.C24.D25.C26.B27.A28.D29.B30.C
31.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个人的投资活动日益增多是正确的,储蓄存款日益成为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是错误的。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民个人的投资活动日益增多,主要有储蓄存款、购买商业保险、投资股票、购买债券等。储蓄存款是公民个人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公民购买商业保险,是一种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是一种减少损失、防范后患、保障生活的有效方法,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③题中观点将储蓄存款和购买商业保险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32.对个人消费的影响: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提高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使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诚信经营,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
33.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②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等手段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客观上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因而价格会下降。③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低碳商品供给增加,价格就会下降。
毛概第八章教案 篇3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了解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设问: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怎样一步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强调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美国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也发放过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包括后来八十年代,家里如果要购置电视机、洗衣机还得找人托关系。时至今日,世界上的经济体系大多是市场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但仍有部份国家如古巴、伊朗、朝鲜采用计划经济。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财、物都集中在中央,由国家进行统一调配,所有商品的价格也都是由国家规定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提出,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看不见的手)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显然不适应当时经济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我国当时还要发展计划经济?这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1、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体上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各国都建立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客观上看: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实行计划经济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第一、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
第二、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
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 从主观上看: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它在社会经济规模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处在外部被包围、封锁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均起过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承认我们的是苏联,当时的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无疑会对我国的经济体制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苏联的领导人包括列宁、斯大林等都主张实行计划经济,而苏联为什么会选择计划经济呢?
科学社会主义之前是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它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书中展示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没有商品,没有交换,更不要说剥削了。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并没有看到他在书中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的诞生,所以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也提到了没有商品、没有交换、没有货币等,所以,在马恩之后,列宁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是这样认为的,再之后,斯大林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苏联模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阐释了同为社会主义的中国选择计划经济的原因。
2、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及特点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3、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我们今天可能讲市场经济比较多,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不同的时代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计划经济时代,在举国体制推动下,我国在重大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两弹一星”工程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功案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相距仅仅32个月之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从首次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用了不到3年,2年零8个月。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可以说,两弹一星奠定了今天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4、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 第二、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第三、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第四、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比较单一。
5、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改革探索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时指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是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可能存在。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毛泽东还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由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当时提出的改革措施至多只是加强一些市场调节的力度和作用,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此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这种探索没有也不可能继续得到前进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
计划经济是一个范围很大的体系,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我国的经济改革一直以来就是在抛弃计划的体制。经济改革最早是1978年从农村开始的,改农村公社的高度统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开始了城市工业的改革。国企改革后来成为经济改革的中心,一直延续到现在。
计划经济体制除了经济方面外,还有社保、医疗、教育等一些社会方面。我国的改革到现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大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并良好发展。目前面临较大的问题正是社保、医疗这些公共部门方面。如看病难、社会保障落后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亟待解决。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底、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国经济改革其实是改变这种体制,引入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最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市场经济理论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第一阶段,1978-1983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第二阶段,1984-1987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1987-1991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理论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中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8、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的经济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加速推进。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 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 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毛概第八章思考题 篇4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182
2. 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P18
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
展社会主义服务。
4. 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P189-191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江泽民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第二,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最后补充)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5.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 为什么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1)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
(2)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
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生升级。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毛概第十一章ppt文本[推荐] 篇5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 十三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1.这是我们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要带领人民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体社会共同建设。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毛概第一单元试题 篇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中国经济体制选择的过程: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7—16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要点168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69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表述170(2)基本根据(3点)170(3)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原则(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171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171(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原因171(3)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171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含义173(2)地位和作用173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173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表述174(2)原因17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74、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为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175(4)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必要性、类型(三种)175 4.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1)从九个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176——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3点)177(3)经济发展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点)177(4)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实施的措施(4点)17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系178—180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180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是政权的组织形式(1)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
(2)党际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合作的特点和基本方针)158(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策、基本原则182、262)(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种形式183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任务(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点)——包括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183—185(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和要求(3点必须)186-187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86及其必须坚持的原则(5点)187(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5点)188—189 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190(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90(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90(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90—19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和要求(原则)191—193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93(2)十八大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三个层次)19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193(4)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2点)193—194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途径194(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5点)194—195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含义及其基本途径195、19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198(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198(3)十八大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198(4)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199 2.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个方面”199;其中第六个是社会管理,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00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202(2)十八大提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203(3)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204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5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6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210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1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我党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政策的演变):
武力解放台湾——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12—217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5点)和重要意义(3点)217—219 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江、胡、习)222—225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外交和国际战略形成的依据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28—229(1)战争和平问题上坚持“两点论”——新的世界大战有可能爆发,也有可能防止(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2)“两个中间带”、“三个世界划分”(3)“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应对大规模侵略的准备”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20世纪70年代后)——1985年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及其基本点(4点)230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31(1)二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2)60年代后中苏关系破裂,美苏两国在全球争霸取代了两个阵营的对立(3)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4)冷战结束以来,多个力量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但各种力量的对比并不平衡,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是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232 3.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1)战略机遇期的含义233(2)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
(3)抓住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也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1)从国际来看,国际形势的发展状况(4个方面的表现);我国发展也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和不利影响(4个方面的表现);233—234 2)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4个方面的表现);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4个方面的表现)。234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特点、必然性、原则、重要意义235—238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238—240(1)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去争取中国真正的独立和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
建国初:“三大外交方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60年代: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侵略扩张”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
(2)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从“一条线”转变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3)江、胡、习:对邓的继承、发展(4)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要求)240(6点)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原则(4点)241 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和建立的时代背景242—243(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途径(如何推动?)243—245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3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247 2.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3点)248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2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1.根本力量251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四个尊重”的方针;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255 2.新的社会阶层(包括的人员)256 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261、263)257 4.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两面大旗)(十八大: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259 5.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必要性、战略任务)265—266;建设一支听党指挥(灵魂——强军之魂)、能打胜仗(核心——强军之要)、作风优良(保证——强军之基)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三位一体”)267—270
第十二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两个先锋队的必然性及其关系)275、276(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党的性质所决定)277——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十八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77——党领导人民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历史: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2)现实:党领导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4点)278 4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80 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3点)281—282,其中第3点:揭示了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当前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283—286。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党必须增强“四大意识”286(2)围绕着“两大历史性课题”,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增强“四大意识”,推进党的建设: 牢牢把握一条主线(二个方面),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86 一条主线(二个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286、287。2.全面从严治党
【毛概第一单元试题】推荐阅读:
毛概第一章复习资料06-08
毛概第十章习题08-17
毛概第二学期期末试卷10-26
2018版毛概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05
毛概考试题答案07-25
18版毛概期末试题08-17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试题10-23
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07-26
初二物理第一单元测试题08-22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