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2024-10-26

毛概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共5篇)

毛概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篇1

2010年下半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1.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什么经济体制?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它发挥过哪些积极作用,又存在哪些弊端?P178、P179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它是何时明确提出的?182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P182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本内容)P183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哪二者的结合(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是坚持什么)?P184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4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什么?P186、187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 P187 9.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P189

10.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P189、191 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89 1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P189 13.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P190

14.如何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提示:鼓励、支持和引导)P191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P192 16.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是什么?P194

17.生产要素分成哪两大类?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哪三种类型?P194、195 18.谈谈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 P196—200

19.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我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P201

20.谈谈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及其如何促进(意义:P201—203;如何促进:P203—216)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P208 22.新型工业化道路P208

23.我国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P210 2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P211 25.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什么发展阶段? P211

26.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什么关系?P212 2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P213

28.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213 29.什么是市场经济?P217

第9章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什么?P220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P220-221 3.我国的国体、政体是什么?P222、P224 4.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什么?P223 5.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中国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P223

6.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最高实现形式、最好的组织形式)是什么?P224、225

7.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有哪些重大进步?P227 8.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什么?P228 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P228 10.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什么?P229 11.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主要职能是什么?P229 1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什么关系?P230

1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制度模式)是什么?P231 1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什么?P231 15.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33 16.中国有哪五大民主政治制度?P222-235 17.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P236

1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237 1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P241 2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p243

2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提示(有„„句均来自教材): 1.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享有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由于„„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形式。P243 2.P244第三段

3.我们强调„„高度重视。由于„„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人权与国权相比较,国权更重要,因此,我们同第三世界国家更加重视国权。P245 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P246最后一段

第10章

1.什么是先进文化?P248

2.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示:三句话)P250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251

4.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什么?P252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原则(提示:五句话)P253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56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P256-261

8.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什么)P26第11章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内涵、总体特征、总体要求)?P277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简要)P278-280 3.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简要)P281

4.怎样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示:熟悉P284-290中的1、2、3、4、5、6标题,以及标题下面的第一段内容)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p284 第12章

1.在祖国统一问题中,什么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P294 2.香港、澳门回归时间P306、307

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P305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P302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P302、309 6.反“台独”斗争的总方略是什么?P309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P303

8.台湾问题产生以来,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哪两个重要历史时期?P29第13章

1.当今时代主题是什么?P316 2.什么是世界多极化?P320

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是什么?P327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5.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宗旨是什么?P334 6.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P331 7.我们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是什么?P333

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原则)?P330、331 9.世界格局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趋势P320

第14章

1.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人民”这个范畴?P336 2.在我国,哪个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P336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什么?P336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新的主要社会阶层? P341 5.何谓“四个尊重”的方针?P342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48 7.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什么?P348 8.党的宗教政策是什么?什么是政教分离?P349

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军事战略方针、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P352、353、3

54第15章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364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p366

3.为什么中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367

4.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什么?p371 5.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p375

6.什么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p376 7.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什么?p361 8.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怎样得来的?p366 9.为什么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毛概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篇2

Ⅰ.单词辨音(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从A、B、C、D中找出其划线部分与所给单词的划线部分读音相同的选项。

1. oceanA. pleasantB. pleasureC. pressureD. professor

2. existA. excellentB. example

C. expression D. explain

3. courageA. shoulderB. pronounce

C. southernD. anxious

4. thusA. arothmeticB. thread

C. mathematicsD. mouths

5. magazineA. seizeB. realC. medicine D. build

Ⅱ.语法和词汇知识(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I’d appreciate ____ if you could lend me a hand with my homework.

A. soB. itC. thatD. you

2. Mary is a top student in the class. You cannot speak ____ highly of

her.

A. veryB. wellC. muchD. too

3. ——Would you care for tea or coffee?

——Neither, ____. I’ve just had some tea.

A. thank youB. of course, please

C. yesD. no, please

4. His father ____ a soldier in World War Ⅱ, didn’t he?

A. wasB. would beC. must beD. used to be

5. He made a mistake, but then he corrected the situation ____ it got

worse.

A. untilB. whenC. beforeD. as

6. He is such a great scientist ____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show

respect for.

A. thatB. asC. soD. who

7. I hate ____ when someone calls me up in the middle of night.

A. oneB. thatC. itD. which

8. ____ either of your parents come to see you in the last two weeks?

A. HasB. HaveC. HadD. Will

9. You can’t imagine that rats eat 40 to 50 times ____.

A. in weightB. by weightC. of weightD. their weight

10. Jane had a high fever. Tom felt ____ his duty to look after her.

A. thatB. itC. thisD. /

11. The kidnapper threatened ____ his only son if Tom didn’t manage to

send him one million dollars in a week.

A. to killB. killing

C. and killedD. to have killed

12. It was midnight ____ I finished ____ the book.

A. when, to readB. that, reading

C. at which, readingD. when, reading

13. We reached the seaside at 6, ____ the sun began to set.

A. whereB. whenC. tillD. from which

14. ——What’s wrong with the man?

——____ from school for nothing has made him mad.

A. His son is absentB. His son being absent

C. His son’s being absentD. His son’s being absence

15. The boy was caught ____ in the examination room and he was later

punished for doing so.

A. cheatB. cheatedC. cheatingD. to cheat

Ⅲ.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Mr. Gray travelled a lot on business. He sold machines of different kinds to farmers.

He had a big car, and usually __1__ driving it long distances, but he was quite satisfied to go by __2__ sometimes too, especially when the __3__ was bad.He was a little afraid of driving in rain or snow, and it was __4__ tiring to sit comfortably in a train and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without being worried about how __5__ was going to get to the next place.

One of Mr. Gray’s problems was often __6__ to stay when he reached some small place in the country. He did not __7__ great comfort and wonderful food, but he found it annoying(使恼火) when he was given a cold room, and there was no hot water or food after a long and __8__ day.

Late __9__ winter evening, Mr. Gray arrived at a small railway station. The __10__ by train that day had not been at all interesting, and Mr. Gray was cold and tired and __11__. H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a simple __12__ satisfying meal by a brightly burning fire. And then a hot bath and comfortable bed.

__13__ he was walking to the taxi rank, he said to a local man who was also __14__ there. “As this is my first visit to this __15__ of the country and I was in too much of a hurry to __16__ about hotels before I left home, I would very much like to know __17__ you have here.”

The local man answered, “We have __18__.”

“And which would you __19__ me to go to?” Mr. Gray asked him.

The local man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then answered, “Well, it’s like this: Whichever one you go to, you’ll be __20__ you didn’t go to the other.”

1. A. consideredB. practisedC. imaginedD. enjoyed

2. A. trainB. carC. himselfD. plane

3. A. businessB. conditionC. roadD. weather

4. A. leastB. mostC. lessD. more

5. A. ifB. oneC. thatD. she

6. A. whereB. howC. whatD. when

7. A. knowB. needC. expectD. like

8. A. comfortableB. tiringC. niceD. special

9. A. thatB. oneC. theD. a

10. A. journeyB. experienceC. travelD. distance

11. A. unhappyB. sleepyC. angryD. hungry

12. A. butB. andC. orD. however

13. A. UntilB. AfterC. BeforeD. While

14. A. walkingB. looking onC. waitingD. visiting

15. A. townB. stationC. landD. part

16. A. talkB. thinkC. moveD. find out

17. A. whatB. which oneC. how manyD. how

18. A. threeB. oneC. noneD. two

19. A. wantB. allowC. adviseD. expect

20.A. sorryB. satisfiedC. amusedD. comfortable

Ⅳ.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A)

A good teacher is many things to many people. In my own experience, the people I respect the most and think about the most are the teachers who demanded(要求) the most discipline(纪律) from their students.

I miss one teacher in particular that I had in high school. I think she was a good teacher because she was a very strict person. I remember very vividly (清晰地) a sign over her classroom door. It was a simple sign that said, “Laboratory—in this room the first five letters of the word was emphasized(强调), not the last seven.” In other words, I guess, labor for her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oratory, which means making speeches.

She prepared her work very carefully and demanded us to do the same. We got lots of homework from her. Once she had broken her arm, and everybody in the class thought that maybe the homework load would be reduced, but it continued just the same. She checked our work by stamping her name at the bottom of the papers to show that she had read them.

I think sometimes teachers who demand the most are liked the least. But as time goes by, this discipline really seems to benefit(有益于) the student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onsidered a good teacher by the writer?

____.

A. A patient teacherB. An honest teacher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地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D.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2分)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D.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B.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元史?虞集 虞刚简 虞汲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比还长沙?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丢失。

C.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招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无才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8.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9.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B.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C.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D.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E.“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12.小说第④段写到妻子和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3.主人公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4.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4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饮水机行业在过快的发展中因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B.有人多次为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欲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D.针对盲目出国留学的乱象,留学专家尹航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出国前务必要殚精竭虑,做严格的选择和必要的规划。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大多数人只有拥有了健全的精神、独立的思想以及创新的意识,整个社会才可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获得长远的良性发展。

B.黄庭坚在书法方面擅长行书、草书、楷书都能卓然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三人一起被誉为“宋四家”,拥有无数的追随者与研究者。

C.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D.李光耀是深谙东西方文化的政治家,他将东方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的法制、民主思想融合,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发展模式。

17.下列语段各个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②例如《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③《鸿门宴》中对这种座次的排列情况有详细的记述。

④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

⑤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⑥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礼仪。

⑦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

A.⑥①⑤④②⑦③ B.①⑤④②⑦③⑥

C.⑥⑦③①⑤④② D.①⑤⑦③④②⑥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条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每条不超过8字。(4分)

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并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世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该剧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一剂强有力的镇定剂。

19.仿照例句的形式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与例句一起构成排比句。(6分)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

五、写作(3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很难达到某种高度,但绝不能放弃最后的底线。可以忍受贫困,不能丧失人格;可以追求财富,不能背弃道德;可以发表异议,不能拨弄是非;可以不做君子,不能去做小人;可以接受平凡,不能容忍庸俗;可以没有学位,不能没有品位……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以“底线”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1.D(“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而不是“中庸”)

2.C(这是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

3.A(B.句末应该加上“之一”;C.“根本原因”属于无中生有;D.因果关系颠倒)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4.(2分)B(佚:安逸,舒服。)

5.(2分)D(正确标点:“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6.(2分)D(从原文看,虞集认为他小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

7.(1)(4分)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译出大意给1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着”等)、“卒”(“完成”“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译出大意给1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的方法”等)、“间”(“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8.(4分)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9.(4分)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4分)A、B(选对一项给2分。本题综合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C.对主人公心理的推测不准确;D.小说第⑤段并没有表现“‘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E.对写“发小”的作用是借他之口表现主题思想,没有批判的意图。)

12.(4分)写妻子女儿的话是为了衬托“他”的形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第④段写妻子女儿的话,表明她们认为花瓶破了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以此衬托“他”的“大急”,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对不小心玷污花瓶的后悔。(4分;“作用”2分,只要答出“衬托”“侧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等即可;“具体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开始是单纯的“后悔”,后悔不该玷污瓶体;

②后来是接二连三地“后悔”,后悔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 自己各种各样的缺点、失误;

③最后通过反思自己一生,不断检讨灵魂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他的脾气好多了”)。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①主人公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回顾、反思人生的过程;千叶瓶由“一般”“素白”到“雅致秀美”,则象征着主人公心灵的丰富、人生境界的提升。小说通过主人公画千叶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会反思和自省,才能让心灵避免混乱和芜杂,获得滋养和提升,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融洽。②犯了过失,不应逃避,自欺欺人;也不应漠视,置之不理。要勇于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美好,更和谐。③即使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减少损失,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教训为财富。(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5.(2分)A

16.(2分)D

17.(2分)C

18.(4分)①人物形象鲜活;②历史感厚重(真实体现城乡发展历史);③叙事风格直接;④故事节奏沉稳(一点1分)

19.(6分)示例: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色的基调。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非议,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题 篇4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可见当时嬉(xī)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销受了。

B.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帐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liǎng)的账。

C.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yǔ)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D. 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震雄风;也有的昙(tán)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和字形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A项,销——消;B项,兄弟俩(liǎng)——liǎ;D项,于——与,震——振。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需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甲)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乙)但是,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丙)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2. 文段中的加点字,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必需 B. 非议 C. 猛烈 D. 相得益彰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运用。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A项,“必需”是“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是动词,在句子中主要与别的词结合做定语。“必须”是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是助动词,在句子中只做状语。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应该用“必须”。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运用。一般常见的标点符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等。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使用,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B项,“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之间是并列关系,逗号改为顿号。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美国鼓吹“中国责任论”的实质是要把中国推到第一线,替美国火中取栗,并让中国承担搞砸对朝关系。“中国出手论”与其异曲同工,荒.唐而不可接受。

B.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表达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汉字对更好地阐释“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很至关重要。

C. 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D.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缺宾语,在“对朝关系”后加“的后果”;B项,重复赘余,“至关”意思为相当地、很,与“很”重复,“很”“至关”去掉一个;C项,不合逻辑,“洗练”改为“欠洗练”

5. 请写出下列这则寓言的寓意,不超过15字。

有一张弓做事很毛躁。一清早起来,弓张开臂,刷地就是一箭。箭刚飞出去,弓马上就大叫起来:“唉,唉,等等,回来!我还没想好射向哪儿,你出去干什么呢!”弓拔腿就追,可箭早没影了。

【答案】做事要有的放矢,三思而后行。

【解析】试题分析:本则寓言意在说明做事不能盲目轻率的皆可。下面这些概括都不够准确:世上没有后悔药;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不想做的事,不要去做;习惯的巨大力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

6.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D.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项,“详”通“佯”,假装。B项,“涂”通“途”,道路;“莩”通“殍”。D项,“陵”通“凌”,凌辱。平时注意积累识记。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若入前为寿

B.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D.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A项,“前”,名词当作动词,走向前;B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C项,“疾病”,名词当作动词,生病;D项,“抚”,名词当作动词,抚慰。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为巡船所物色

B.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D.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等。A项,“物色”,古义:盘查;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B项,“行李”,古义: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C项,古今同义,曲直都作“是非”解。D项,“遗体”,古义:赐予的身体;今义:人死后的身体。

9.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今君乃亡赵走燕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竖子不足与谋

D.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A项,省略句,应该是“亡于赵走于燕”。B项,省略句,应该是“以之为东道主”。C项,省略句,应该是“不足与之谋”。D项,判断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丛林”中寻找温度

12月,一款来自日本的游戏《旅行青蛙》火爆了起来。玩家养了一只小青蛙,为它准备食物和行囊,它会不定期出去旅游,寄给你明信片和伴手礼。因为玩法简单,它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与传统游戏不同,在这个游戏里,玩家只能喂养却不能控制小青蛙,这种不确定性却产生了牵挂。收到小青蛙明信片的玩家们,会忍不住把它分享在朋友圈,“好像一位老母亲,把儿子的照片给朋友看,别人觉得很无聊,我心里却很甜蜜。”微信朋友圈,是捧红《旅行青蛙》的一大推手。它的分享冲动和社交属性,是其他游戏很少具有的,甚至社交成了游戏本身的意义。

《旅行青蛙》的不同,在于给人一种内心安稳的感觉,“朴实而细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常江这样形容。他说,当下,很多东西都在失去原有的温情,被冷酷的数字逻辑所摧毁。流行的媒介,比如微博和知乎,或是通过大众情绪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或是用一种自命不凡的“科学主义”去解构人性和情感,在这种情况下,简单、质朴、纯粹、“小而美好”的产品反而有了自己的市场,“说的过分一点,它们身上折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网名“柱子”的男生是一位“养蛙”男孩。他在郑州读医学专业,实验中他曾接触过十几次青蛙,“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外表丑陋,内心温顺,就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刚开始玩这款游戏时,他在备考,累的时候打开游戏,发现小青蛙也在家读书,甚至边看边打瞌睡,他会觉得被温暖了一下,有陪伴的感觉。他也喜欢小青蛙“说走就走”的自由旅行。在游戏里,他最期待小青蛙寄回来的明信片,通过它们,他了解了日本名古屋、九州、东京等景点和文化。

玩家们普遍反映,这是一款不需要花钱的游戏,充100元就能通关。“我们的定价是小孩子的零用钱范围内。”《旅行青蛙》策划人上村真裕子说,游戏的收入分为玩家充值和广告两部分,基本是对半分的。因为中国玩家的热情,他们已经在考虑从中国开始,设计海外明信片了。

有意思的是这款游戏在日本一点都不流行,一位在英国留学的日本人说:“我问了亲戚朋友,都没有人知道。实际上,日本媒体最近才开始报道这款游戏,因为大家都很好奇它为什么在中国那么火。”她说听到这款游戏时,她想起1990年代末日本的电游游戏“PostPet”,你的宠物会不断往家里带回“宝物”。

其实也有人对这款游戏产生了厌倦,他们认为除了浪费时间,人们不可能在上面获得真正的关怀,甚至它连一种廉价替代品都算不上。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减)

10.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 《旅行青蛙》具有其他游戏所没有的社交属性,社交是这款游戏本身的意义。

B. 《旅行青蛙》因其“朴实而细腻”给人一种内心安稳的感觉,这种体验正是其他游戏所缺乏的。

C. 这款游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投射——玩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青蛙的身上,一人分饰多种角色,从中体验着各种情愫。

D. 这款游戏在日本不火是因为日本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不需要情感的抚慰和为自己制造温暖。

11. 下面各项关于《旅行青蛙》游戏爆红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玩法简单,没有语言的障碍,人人可以做到“无师自通”。

B. 它的分享冲动和社交属性使得它在微信朋友圈能够广泛流行。

C. 这是一款不需要花钱的游戏,它的收入来源于广告和后期的产品推广。

D. 《旅行青蛙》让玩家喜欢的不是游戏方法,而是一种牵挂和共鸣,击中了人们渴望抚慰的情感。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它的分享冲动和社交属性,是其他游戏很少具有的,甚至社交成了游戏本身的意义”分析,“很少具有”而非“没有”;B项,缺乏文本依据,太过绝对;D项,在日本不火的原因是和电游“postpet”雷同。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游戏的收入分为玩家充值和广告两部分,基本是对半分的。因为中国玩家的热情,他们已经在考虑从中国开始,设计海外明信片了”分析可知,这款游戏也是需要花钱的,游戏收入分为玩家充值和广告两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2.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礼尚往来(高尚) B. 自诩是太阳(夸耀)

C. 残羹冷炙(烤肉) D. 冠冕(古代帝王的帽子)

13. 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其目的是否定二者,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此句采用反语修辞,表达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讽刺和否定。

C. 作者举尼采为例,其目的是说明“送去主义”的危害,如果中国只是一味“送去”,迟早会象尼采一样结局悲惨。

D. 作者认为,一味“送去”虽然不妥,但这样做,客观上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大度,并非一无是处。

14. 文中划线词“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区别?

【答案】12. A 13. D

14. “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意思分析,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本题结合词性内容分析。A项,礼:礼节;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应该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结合文本内容“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分析可知,“客观上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大度”错。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区别,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抛给”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牺牲

(法国)罗尼斯

路易·拉米埃尔的脸色阴沉着,前额上有一道深深的皱纹。他的母亲胆怯..又自豪地望着她漂亮的儿子。她一直为了他而操心,也为了他去吃苦,可是她比以前更爱他。

她已经是第三次问他了,他回答:“我刚才见到埃莱娜的父亲了。他当然知道我爱他的女儿,他知道埃莱娜也爱我。于是非常坦率地同我谈了,如果我能够拿出25万法郎,他就把埃莱娜嫁给我。这25万法郎将作为我在雨果·朗贝尔商店的一份股份。”

拉米埃尔太太激动地胡思乱想着:这倒是彻底解决一生生活的好办法。雨果·朗贝尔商店就像法兰西银行一样可靠。可是……

他们曾经有过这么多钱,甚至比这些钱还要多。路易把它们都挥霍掉了,他过了7年浪荡生活。当他明白破产已经临近时,他们除了拉米埃尔太太死后才能转让的终身年金外,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拉米埃尔太太叹了口气:“真的,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她用温和的眼光看了看儿子,又说:“如果我能把我的终身年金让出来的话……”路易的眼睛闪现出光芒,脸上出现了残暴的、贪婪的样子,他粗野地叫着:“可是你不能办到,还说这些做什么?!”

夜深了,附近教堂的钟声已经响过12下,拉米埃尔太太一直想着这件事。当路易晚上回家时,她迎着儿子走过去,轻轻地吻了儿子,低声说:“孩子,我有个想法,会有办法的,我们……会有希望……好好地拥抱一下你年老的母亲吧!”

儿子望着她,先是惊讶,随后,他想到了可能他会得到一笔财产,他便温顺地拥抱了母亲。

突然,母亲绝望地一边叫着:“明天,孩子,明天我就会告诉你的!”一边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她跑进房间,赶紧关上了门,她不愿意失去儿子在她的脸上留下的亲吻的微温,打开了小药箱,从里面抓起了阿片酊药瓶,把药片一口吞了下去,扫除了阻挡路易·拉米埃尔幸福生活的障碍。

15. 划线句“她已经是第三次问他了”,请根据前后文,推断她问了他什么问题。

16. 第一段“他的母亲胆怯又自豪地望着她漂亮的儿子”,加点词“胆怯”在文中有何深层含义?

17. 分析“她不愿意失去儿子在她的脸上留下的亲吻的微温”一句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有何作用?

18. 第四段插叙路易曾经有钱而又挥霍的过去,有什么作用?

19. 结合主旨,谈谈你对拉米埃尔太太以“牺牲”来成全儿子“幸福生活”的看法。

【答案】15. 埃莱娜的父亲希望你拿出多少钱娶埃莱娜/埃莱娜的父亲怎么才肯把女儿嫁给你,意思对即可。

16. 胆怯:害怕/担心。担心儿子过得不好;担心自己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害怕儿子的怨恨。

17. 母亲在心甘情愿付出时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突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与上文儿子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路易的自私、粗野、贪婪、不孝,也揭示了扭曲的母爱,表现了母爱的沉重。

18. 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交代了路易和母亲为无钱而发愁的原因,突出路易败家奢侈的过去,使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为后文母亲的死埋下伏笔。

19. 母亲的做法情有可原,但于理不容,不值得称赞。理由:溺爱出逆子,为不孝子牺牲更不值得,被情感绑架了理智是可悲的.....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与理解。请根据前后文,推断她问了他什么问题,结合文本内容“我刚才见到埃莱娜的父亲了。他当然知道我爱他的女儿,他知道埃莱娜也爱我。于是非常坦率地同我谈了,如果我能够拿出25万法郎,他就把埃莱娜嫁给我。这25万法郎将作为我在雨果•朗贝尔商店的一份股份”分析可知,埃莱娜的父亲怎么才肯把女儿嫁给你。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词语内涵分析。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胆怯”,结合文本内容“她一直为了他而操心,也为了他去吃苦,可是她比以前更爱他”“拉米埃尔太太激动地胡思乱想着”分析可知,应该是担心。结合前面“她已经是第三次问他了”的内容分析,担心自己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结合文章的“路易的眼睛闪现出光芒,脸上出现了残暴的、贪婪的样子,他粗野地叫着”及结局内容分析,也有害怕儿子的怨恨等。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作用分析。“她不愿意失去儿子在她的脸上留下的亲吻的微温”一句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结合后面内容“打开了小药箱,从里面抓起了阿片酊药瓶,把药片一口吞了下去,扫除了阻挡路易•拉米埃尔幸福生活的障碍”分析可知,母亲在付出时从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突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路易的眼睛闪现出光芒,脸上出现了残暴的、贪婪的样子,他粗野地叫着:‘可是你不能办到,还说这些做什么’”,与上文儿子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扭曲的母爱。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段内容作用分析。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分析。第四段插叙路易曾经有钱而又挥霍的过去的作用,插叙的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本题内容上,交代路易和母亲为无钱而发愁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结合文本内容“当他明白破产已经临近时,他们除了拉米埃尔太太死后才能转让的终身年金外,已经什么也没有了”分析,为后文母亲的死埋下伏笔。

点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中心思想等。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谈谈对拉米埃尔太太以“牺牲”来成全儿子“幸福生活”的看法,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需要明确观点,母亲的做法不值得称赞。母亲的“牺牲”,突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路易的自私、粗野、贪婪、不孝,为不孝子牺牲不值得,也揭示了扭曲的母爱,表现了母爱的沉重。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0. 下列加点的“数”,读音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不过数仞而下 ⑤识盈虚之有数

A. ① 与 ② B. ② 与 ③

C. ④ 与 ⑤ D. ② 与 ④

2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 杳不知其所之也。

D.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2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之所以赞扬梁惠王“好战”,是因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无本质区别。

C. 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即以仁义治天下。

D. 孟子认为“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顺应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23. 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4.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断句。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 子 曰 婴 闻 古 之 贤 君 饱 而 知 人 之 饥 温 而 知 人 之 寒 逸 而 知 人 之 劳 今 君 不 如 也 公 曰 善 寡 人 闻 命 矣 乃 令 出 裘 发 粟 与 饥 寒。

——选自《晏子春秋》

【答案】20. D 21. D 22. A

23. (1)不可以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24.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如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读音和意义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①中读“cù”,细密的。②④都读“shù”,作数词,几、几个。③中读“shuò”,多次。⑤中读“shù”,定数。

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例句为助词,的;A项,代词,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项,代词,这;C项,动词,到、往;D项,助词,的。

2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分析,因果关系分析不当,“赞扬”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赢每一仗”错。

2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直”译为仅仅、只是,“是”译为这,“走”译为逃跑。(2)“谨”译为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译为教化;“申”译为反复陈述;“孝”译为尊敬父母;“悌”译为敬爱兄长;“颁白”译为头发花白;“戴”译为顶着东西。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结合动词“曰”,注意“饱”“温”“逸”的句式,表示时间词语“古”“今”等,连词“乃”,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我(晏婴)听说古时的贤君,在吃饱的时候能够体察黎民是否在挨饿,在穿暖的时候能够关心黎民是否在受寒,在舒适的时候能够注意黎民是否在辛劳。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25.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26. 结合全诗,概括何相公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法。

【答案】25. 这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场景(晨猎图)。“浅草”“红旗”“白马”,突出环境色彩的艳丽,“分围”“向日”“迎风”,体现场面的宏大。

26. 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手法:(1)烘托,首先以壮丽景象烘托人物出场,突显其器宇不凡。(2)动作描写,直接描写。“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用动作描写直接表现其身手敏捷,技艺高超。(3)侧面描写,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场景特点,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答本题先找出场面描写的句子,然后再结合句子分析特点。“分围浅草”交代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准备场面的充分、壮阔;“万人齐指处”写围观人数之多;“向日”的“红旗”和“迎风”的“白马”,写出猎环境色彩的鲜丽和气氛的热烈。

2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及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法分析。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就可以思考出人物的形象。正面描写主要从动作上分析,侧面描写主要从“万人齐指”和“一雁落”上归纳。本诗描写射手的技艺,并非是“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于边地的想象,而是写现实中射手的技艺高超。“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细笔刻画射手的一招一式的娴熟、灵巧。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又是多么健美。“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描写围观者欢声雷动的场面和落于寒空的猎物,从侧面表现射手超凡卓越的技艺。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本题,主要运用了烘托、侧面描写、动作描写等。

四、名句默写

2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______ 。

(2)廉颇闻之,______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______ 。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______ ,______ 。何以伐为?

(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______ 。

【答案】 (1). 虑壅蔽 (2). 则思正身以黜恶 (3). 肉袒负荆 (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 且在邦域之中矣 (6). 是社稷之臣也 (7). 素不闻诗书之训 (8). 亦曷故哉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壅”“黜”“域”“训”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作文

28. 投资界有句名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有人说:“就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对此,你怎样理解?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锻炼忍耐力

定下一个目标,然后集中精力去实现它。这种能力和精神固然令人钦佩与尊敬,然而更让人另眼相看的则是人的忍耐力。在工作中或决策实施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这时你能否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就取决于你的忍耐力。在别人都已停止前进时,你仍坚持;在别人全都失望放弃时,你仍进行;在大多数人都已反对时,你仍我行我素。这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倘若你能够不管情形如何,总坚持你的意志,总能忍耐着,那么最后的成功必将属于你。

世界上有两种勇敢,卓越的勇敢和智慧贫乏的勇敢。有智者无畏,无智者也无畏,但科学的果敢与盲目的大胆之间有着本质区别。果敢决断绝不是盲目武断,而是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建立在切实的信息采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思维基础之上的。有勇而无谋只能算是蛮干、瞎指挥,有智无谋或好谋无决,那是懦夫行为,惟有智勇双全,才是果敢决策的真谛。

为确保决断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使自己的抉择有更可靠的依据,作为策划者,必须全面地考虑问题。既要考虑到对手的情况和客观环境,又要考虑自身情况;既要看到有利因素,又要看到不利条件和薄弱环节;既要顾及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总之,策划者只有思接千载,视野万里,洞悉全局,好坏兼顾,才能作出周密的判断,定出可行的方案。

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检测试卷 篇5

()()()()()

shuhuxuanyakuijiapiruzaota

()()()()()

二、组词(5分)

肆()蕴()魂()撤()酿()

屠()屹()腔()祭()袭()

三、给带点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4分)

放肆()吓唬()禁止()会计()

眺望()鲫鱼()腼腆()澎湃()

四、多音字(5分)

feng()za()jin()

缝扎禁

feng()zha()jin()

jia()ta()

夹踏

jia()ta()

五、(6分)

带点字音序部首再查几画结构解释

自告奋勇

手无寸铁

随遇而安

居高临下

六、成语练习(9分)

1、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代表数字的字,使等式成立(2.5分)

()神无主×()霄云外=()湖()海

()家争鸣×()万火急=()载难逢

各有()秋 ÷以一当()=()花齐放

2、在括号填上带点字的反义词,组成成语(1分)

辞旧迎()忙里偷()厚此()彼()入浅出

3、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一个字,使竖行都组成成语,再把所填的字连成古诗。看哪两句诗,并把剩下的两句写在横线上。(5.5分)

好 蒸一 开 滴 独 歪 一 人 一 一 无 舍 白

高 蒸暴 门水 辟 歪 穷 云 往 无 中 己 手

鹜 日十 见 穿 蹊 斜 二 亦 情 是 生 为 起

()()()()()()()()()()()()()()

七、近义词、反义词练习。(4分)

1、近义词(2分)

哀伤―― 抱怨―― 寂静―― 残忍――

2、反义词(2分)

爱惜―― 畅通―― 富饶―― 谨慎――

八、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痛痛快快地()恶劣的()晶莹的()

清清楚楚地()严峻的()沉重的()

九、选词填空(2分)

陆续 连续 继续 就绪

1、王冬()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2、上课了,同学们()走进教室。

3、大会一切准备(),马上就要开始了。

4、你一定要()努力,将来也一定会被评为三好学生的。

十、造句(4分)

郑重其事:

不仅而且

十一、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2分)

1、革命的道路上有千难万险。千难万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2、你没有告诉我。我知道了。

十二、修改病句(2分)

1、孙爷爷希望我们从小培养远大的理想。

2、他用两只有力的双手,紧紧地握住锄头。

十三、修辞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句子是什么修辞(4分)

1、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2、这个故事怎么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3、雨像落叶一样轻,像针尖一样细。()

4、方志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还坚持学习。()

十四、扩缩句(4分)

1、骏马奔驰。(扩句)

2、晶莹、圆润的雨花石像玲珑剔透的翡翠。(缩句)

十五、填上标点符号。(2分)

1、这时候 不仅是太阳 云和海水 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林红订了一份 中国少年报 放学回家 她总是津津有味地阅读

十六、句子排序练习。(2分)

()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

十七、默写本学期所学的一首古诗,并翻译过来。(7分)

解释:

十八、短文阅读,回答问题(9分)

春蚕

蝴蝶,素有飞动的花的称号,可见它的美丽;金鱼,素有水中之花的美名,也可见它的漂亮。可是我既不爱那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

春蚕,既没有华丽的衣衫,也没有动人的名字,但它的精神却是高尚的。它要求的,仅仅是几片桑叶,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吐出宝贵的丝,一直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家邻居养了些蚕。有一次,我目睹了蚕儿吐丝结茧的情景。它们蜕了四次皮之后,便开始了那不平凡的工作吐丝。春蚕用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后,它仍在里面吐呀,吐呀..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短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想到蚕儿不知疲倦地吐丝的景象,我不禁叹道:春蚕,你为了造福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爸爸深情地说:是啊,人也应该这样,应该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蚕儿死了,但春蚕吐丝的景象仍浮现在我的眼前。啊,春蚕,你永远活在我心里!

1、解释词语。(2分)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2、我为什么既不爱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结合短文有关内容回答)(2分)

3、短文是怎么样写蚕朴实无华的?(2分)

4、我既然爱蚕的朴实无华,为什么又说蚕吐丝是不平凡的工作?(2分)

5、你能写出春蚕到死丝方尽后面的一句诗吗?(1分)

十九、作文(20分)

上一篇:王县长在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代替报名事业单位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