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条例全文

2024-09-30

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条例全文(通用4篇)

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条例全文 篇1

关于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菱湖风景区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菱湖风景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菱湖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

本条例所称菱湖风景区(以下简称风景区),包括菱湖景区、康熙河景观带和秦潭湖公园。

风景区的范围依据前款规定和风景区规划划定,并设立界标。

第三条 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依法保护、永续利用、服务公众的原则。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的风景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风景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市公安机关应当确定专门机构负责风景区治安管理工作。

风景区内依法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区资源和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区资源和设施的行为。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风景区规划是风景区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

风景区规划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 编制、修订风景区规划,应当对现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予以充分保护。必要时,可以在风景区规划范围外毗邻地带划定规划控制区域,作为外围保护地带,并设立界标。

风景区规划报请批准前,应当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风景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查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风景区规划。确需对风景区规划内容进行变更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八条 风景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风景区规划编制建设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符合风景区规划的建设项目,经风景区管理机构同意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方可实施。

风景区内既有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与风景区规划不符的,应当按照风景区规划实施改造或者迁出。

风景区内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和色调等,应当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九条 在风景区内建设施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植被、地貌、水体的原有风貌。

第三章 保 护

第十条 风景区内的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景观以及园林建筑、文物古迹、历史遗址等人文景观,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依法控制风景区内的噪声污染。

风景区内现有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应当达到排放标准。

第十一条 风景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风景区资源和设施保护制度,制定保护措施。

第十二条 风景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未佩挂免疫标牌的犬类进入,遗留宠物粪便;

(二)擅自占用、围圈、填埋、遮掩、堵截水体或者水面,挖砂取土,倾倒、堆放固体废弃物,改变风景区建成区地形地貌、水体形状;

(三)擅自捕捞水生动植物,捕杀、伤害或者驱赶风景区内的有益动物;

(四)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粘贴;

(五)攀折、刻划、钉拴树木,采摘花果,破坏绿地;

(六)野外用火,焚烧冥纸、垃圾;

(七)在风景区水体洗涤、游泳、垂钓;在风景区投放破坏景区生态环境的生物;

(八)投放饵料的水产养殖;

(九)商业性开发、建设;

(十)其他破坏风景名胜资源、有碍景观、妨碍游览的行为。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风景区内占用绿地或者砍伐、移植树木。建设需要临时占用绿地或者砍伐、移植树木的,应当经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实施建设,工程完成后应当恢复原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坏或者拆除、迁移环境卫生设施。

第十四条 风景区内道路灯饰、环境卫生、广告宣传等设施的设置与选型,应当与风景区景观相协调。

第四章 利用与管理

第十五条 风景区自然生态景观的利用,应当保持其原有自然风貌。

风景区内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和维护,应当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六条 风景区内经营服务网点的设置,由风景区管理机构按照批准的风景区规划统一布局,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经批准在风景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指定地点、区域和规定的营业范围内依法经营。未经批准,不得在风景区内摆摊设点、出店经营。

第十七条 风景区资源的利用所获收入纳入财政管理,专项用于风景区建设、保护和管理。风景区内的基础设施维护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

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条例全文 篇2

安庆, 作为安徽省曾经的省会, 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 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但这座拥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会、戏剧之乡”等众多人文历史名片的城市,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却很难找到自身明确的定位, 因为缺乏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杠杆, 长期被百姓诟病的石化等企业对于这座老城来说, 是一种爱恨交织无法言说的苦闷, 明明是一座山清水秀的滨江之城, 却难以摆脱污染之实。

但对于安庆这座城市而言, 一边是随着城市扩张俨然变为城中城的石化厂区, 一边是得天独厚的一片天然湖区———菱湖风景区, 这就像是相反的两极, 矛盾却又共生, 城市也正在其中寻求一条和谐的发展途径。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相较于其它产业而言, 安庆本应在旅游资源上占有人杰地灵的优势, 已经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安庆, 当下显然没有很好地挖掘这些资源的价值, 菱湖风景区就是其中的典型, 尤其是在吸引外来旅游者方面, 很值得我们思考。

2 城市概况

安庆又称宜城, 意为适合建城居住之地。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安庆整个菱湖风景区也因水而灵动, 景区由菱湖、莲湖、东湖、西湖四个湖区组成, 分别对应菱湖公园、莲湖公园、皖江公园、西湖四个子景区。菱湖公园是历史文化区, 以徽派园林建筑为特色, 主要有邓石如碑馆、严凤英纪念馆、菱湖夜月等著名景点, 还辅建有动物园、儿童乐园、盆景园等;莲湖公园是市民休闲区, 以岭南派园林为主基调, 黄镇纪念馆、八仙过海、吴良珠雕像、亲水平台、牡丹园等都是其中值得游览的景点;皖江公园是环湖游憩带, 以现代建筑为主, 大气宏伟, 主要有皖江商城、文化广场、十二景观柱、阳光沙滩、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槐荫桥等景点;西湖为植物造景, 湖水碧波荡漾, 湖岸杨柳依依, 环湖步道曲径通幽。

这种集生态园林景观与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糅合方式, 使得安庆城区多了一片绿肺, 也绘出了一幅诗意栖居的画卷, 美且有内涵。菱湖风景区按照“以人为本, 生态优先”的理念进行建设, 并于2007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正因菱湖风景区的成功规划和建设, 2015年安庆市又重点推进“七个一”工程项目之一的“康熙和景观带绿化工程”, 该工程主要目的是改善安庆新老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工程完工后, 城市东部整个水系将打通, 连接大湖至秦潭湖, 再通过截污工程使河水直接入江。而其中的秦潭湖正在规划兴建占地300余亩的生态湿地公园, 这些都与菱湖风景区一脉相承, 这座城市正在渐渐绽放它生态宜居的一面。因此, 作为旅游资源, 菱湖风景区能够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中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城市旅游

安庆与这座城市有关的记忆被刻上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印记。依托着人杰地灵的资源优势, 旅游业却并未如理想中那样蓬勃发展起来, 或者说, 菱湖风景区更像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姑娘, 它的价值, 远远没有在现代旅游业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一片风光秀丽的景区, 更多只是作为本地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 外来旅游者知之甚少,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 它没有很好地为城市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如果只是静静等待有缘人前来一睹其风采, 就未免显得太脱俗了, 而旅游业有时更需要的是吆喝、宣传、展示, 更要有人气, 既然是4A级的旅游景区, 就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外应有的经济效益。

过去人们常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 但在现代旅游业中, 景点景区如果缺乏知名度, 无疑会丧失很大的竞争优势, 无论先天条件有多优秀, 没有后天的市场化合理运作, 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对旅游者而言, 这个景区也只不过是湮没在众多类似雷同的旅游目的地中的一个, 最终无人问津。从旅游心里学的角度来说, 距离对旅游者动机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阻力影响和助力影响。当旅游目的地距离越远, 旅游消费成本就越高, 可能就会阻碍人们前去旅游;但当旅游目的地很远, 它的吸引力却很大时, 人们对景点景区的期望值就会升高, 前去旅游的动机就越强, 人们愿意支付高额的费用只为换一次值得的体验。所以, 对于菱湖风景区的打造要从提高其知名度着手, 一旦有了知名度, 再加上它本身具有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 距离再远也阻挡不了旅游者的脚步。

4 城市魅力

虽然曾是安徽省的首府, 但时过境迁, 安庆早已渐渐褪却了昔日的光环, 既无北上广深大都市的兼收并蓄, 包罗万象, 又不及南京的厚重沧桑和苏杭的灵秀柔美, 甚至在省内同等行政级别城市黄山、池州的旅游业现状面前, 竞争力也乏善可陈。诚然, 经济实力是一个重要方面, 更重要的是, 一座城市的魅力何在?

我们很难明确界定一座城市和它所拥有的旅游资源, 彼此谁成就了对方, 至少在某种意义上, 他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在提及南京、苏州、杭州这些城市时, 我们脑海中几乎不假思索地联想到秦淮河、苏州园林、西湖美景, 这些城市的符号已经与他们的旅游资源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但当我们谈及安庆的菱湖风景区, 酒虽香, 奈何巷子也深, 所以菱湖风景区虽美却颇有孤芳自赏的尴尬。巷子为何深?旅游资源本身依托的这座城市载体, 缺乏能助推旅游资源价值上升的魅力!

当城市本身的魅力值很高时, 旅游者会因为一座城, 爱上城中景, 用爱屋及乌来形容也不为过。那么即便其中某些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无法和城市知名度相匹配, 它仍能拉动经济效益, 成为城市旅游整体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反过来增添城市的魅力, 使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更强, 内涵更丰富。

菱湖风景区需要安庆城市的发展, 如果城市的发展没有准确的定位, 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毕竟旅游规划不是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 旅游资源开发也不是这里抓抓, 那里挖挖。当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旅游资源时, 就要寻找这些资源内在的共通之处, 而这些共通点又要恰到好处地贴合城市发展的定位。

安庆“衔远山, 吞长江”, 钟灵毓秀之地, 蕴书香, 承文脉,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 但一度扭曲成化工城市的形象, 这种错位, 无形中削弱了城市魅力, 也难以把菱湖风景区这坛美酒送出深巷, 流芳于世人面前。

5 打造绿色城市形象, 加快景区立法保护进程

要想真正挖掘菱湖风景区的潜在旅游价值, 就要从多方面入手, 并进行有效的旅游资源整合。要发展旅游产业, 不是只打造这一片景色宜人的风景区就够的, 更要从整个城市的品位、内涵上加以提升, 凸显城市的气质, 彰显出安庆的特色, 一定要有能打动旅游者的情怀。安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但城市本身还是缺乏一张时尚又亮眼的名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打造绿色城市形象, 以地方文化为精髓, 先转变当地居民对自己家乡的认知, 只有居住在这里的人打心眼里承认, 对外的宣传和推广才更有说服力, 也更有成效。而城市形象的转变也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转机, 无形中会推动菱湖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景区的价值将大大提升, 最终会赢得当地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要打造绿色城市形象, 就要从根本上杜绝对景区的破坏和侵占, 把握好城市经济发展的尺度, 不要因短视和急功近利, 干扰城市的转型。所以, 一方面要对化工等行业进行技术设备升级和改造, 减少和降低它们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 菱湖风景区就像是为这座城市打开神奇之门的钥匙, 它的存在和建设正不断洗涤着老安庆城, 这座城市的未来就寄托于一片绿色掩映的风景中。我们可以更多借鉴和参照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和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开发, 取长补短, 平衡好建设绿色城市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更要加快《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条例》的立法进程,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景区进行有效的保护, 让这个因多产菱角而得名的湖, 更因城市的绿色魅力而出名。

摘要:从旅游资源价值的角度对安庆市菱湖风景区的开发背景以及该景区与城市本身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认为菱湖风景区要想带动安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就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 并凸显城市自身的魅力, 以菱湖风景区为切入点, 最终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形成“绿色城市”的定位,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改变城市发展结构, 加快景区立法进程, 让景区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安庆,菱湖风景区,价值,城市,旅游,绿色

参考文献

[1]肖星.中国旅游资源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安庆市园林局.《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条例》立法背景资料[D].安庆:安庆市园林管理局, 2005.

[3]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 2007 (2) .

[4]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5]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 1995 (3) .

《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全文 篇3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二条所称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实行招标投标的政府采购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对政府采购货物、服务的招标投标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职责分工】市政府发展改革行政部门指导、协调和综合监督招标投标工作,会同有关行政部门拟定全市综合性政策,建立健全招标投标巡查制度,督查招标投标制度执行情况。经济信息、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外经贸、国土房管、市政、水利、移民、林业、园林等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区县(自治县)政府发展改革行政部门指导、协调和综合监督本行政区域招标投标工作,会同有关行政部门拟定本行政区域综合性政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第四条【招标投标交易场所】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分级建立统一规范的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为招标投标交易活动提供服务。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不得与行政监督部门存在隶属关系,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五条【分级负责】市人民政府及其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负责审批、核准、备案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上报国家审批、核准的工程建设项目,其招标投标活动进入市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交易,应当由市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监督。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负责审批、核准、备案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手续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其招标投标活动进入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交易,应当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行政部门实施监督。

第二章 招标

第六条【招标方案确定】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依法审批、核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等招标方案,并与项目审批、核准一并办理。

招标人变更审批、核准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等招标方案,应当报原项目审批、核准部门进行审批、核准。项目审批、核准部门应当将变更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通报有关行政部门。

按照国家规定不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手续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企业可以依法选择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但必须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

第七条【强制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应当依照国务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修订)》执行。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不得擅自变更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

工程建设项目以外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需要增加的,由市政府发展改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政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强制公开招标】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公开招标。

前款所称的国有资金,包括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自有自筹资金等;所称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是指国有资金占公司资本总额或者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虽不足百分之五十,但所享有的表决权足以对股东决议产生重大影响,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能够通过投资关系、协议等安排实际支配公司行为。

第九条【邀请招标】邀请招标项目,应当符合招标投标法第十一条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八条的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可以实行邀请招标。

第十条【不进行招标】以下两种情形,属于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情形:

(一)在建工程追加的附属小型工程或者主体加层工程,原中标人具备承包能力的,或者通过招标采购的货物需要补充追加、原中标人具备供货能力;

(二)与在建工程结构和布置联系紧密,或受施工场地限制无独立工作面需要一并实施,且供应商具备相应资格。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规定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

第十一条【自行招标】招标人按照招标投标法第十二条规定自行办理招标事宜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项目法人资格(或者法人资格);

(二)具有与招标项目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概预算、财务和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拥有三名以上取得招标职业资格的专职招标业务人员;

(四)最近三年在招标活动中没有受到行政处罚。

第十二条【招标代理机构】招标代理机构除满足招标投标法第十三条规定外,不得与招标投标交易场所、国家机关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应当遵守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本条例关于招标人的规定。

招标人有权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委托其办理招标事宜。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行政监督部门不得以入域备案、招标代理机构库等登记备案形式限制或者排斥招标代理机构依法承揽业务。

第十三条【招标职业资格专业人员】招标代理机构应当拥有不少于招标从业人员百分之三十的招标职业资格专业人员,市政府发展改革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会同有关行政部门制订具体管理办法。

第十四条【招标信息公开】公开招标项目的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告应当在市政府发展改革行政部门指定媒介公开,有关媒介公开内容应当相同;未在指定媒介公开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告的,视为未公告。

第十五条【招标文件】招标人应当依法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并按照本条例规定报行政监督部门备案。招标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招标人名称、项目名称及简介;

(二)工程、设备、材料、服务等的名称、数量及主要技术要求;

(三)交货、竣工或者提供服务的时间、期限;

(四)递交投标文件的方式、开标日期、地点和投标有效期;

(五)投标人资格条件、投标文件的基本要求;

(六)评标程序、评标依据、评标标准和方法、否决其投标的因素、定标原则;

(七)投标报价要求及计算公式;

(八)图纸目录、格式附录等;

(九)主要合同条款及内容;

(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人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三小时前以现金或者支票的形式将投标保证金从其基本账户转入招标文件指定账户。

第十六条【招标关键条款单列】招标人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不得为特定投标人量身定做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招标人应当将拒收情形、资格审查条件、否决投标条款以及评标标准和方法等招标关键条款集中单列。集中单列以外的招标关键条款不得作为评审依据。

第十七条【解释招标文件】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对资格预审文件或者招标文件的评标标准和方法,以及资格审查和否决其投标条款有解释争议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招标人的解释,违背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除外。

第十八条【最高限价】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得采取投标报名形式,其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应当在招标投标交易场所的网络媒介公开。

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实行最高限价的无标底招标。最高限价应当由招标人依法自主确定,不得超过经批准的概算或者预算。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干涉招标人依法自主确定最高限价。

第十九条【资格审查】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应当采取资格后审方式,技术复杂或者专业性强的项目经行政监督部门同意可以采取资格预审方式。

第二十条【工程评标办法】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工程项目的施工招标,除技术特别复杂等特殊情况以外,招标文件应当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且要求投标人提交低价风险保证金。

前款所称的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是指通过资格审查和技术性评审,对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的合格投标人,按照投标报价从低到高原则,依序确定不超过三个中标候选人,并标明排序。

第二十一条【投标人说明义务】招标项目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投标报价低于最高限价百分之九十的,投标人应当在投标文件中详细说明投标报价不低于成本的合理性,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第二十二条【电子招标投标】逐步推行电子招标投标,利用电脑识别、数据比对等电子技术手段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第三章 投标

第二十三条【对投标人的限制】除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之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不得参加投标:

(一)为该招标项目提供勘察、设计、监理、咨询服务的单位及其附属机构,不得参加该项目施工或者货物投标;

(二)一个制造商对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单一货物委托两个以上代理商参加同一标段或者同一项目投标;

(三)为参加同一标段或者同一项目投标的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或者提供咨询服务;

(四)被行政监督部门暂停投标资格期限尚未届满。

违反前款规定的,相关投标均无效。前款第二项所列情形,集成货物投标除外。

第二十四条【解释及撤销投标文件】投标文件有解释争议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交该投标文件的投标人解释。

在投标有效期内,投标人不得撤销投标文件。否则,相关撤销均无效。

第二十五条【重新招标】投标人少于三人,招标人应当重新招标。招标文件内容对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不合理的,应当修改招标文件。重新招标后投标人仍少于三人,按法定程序开标和评标,并确定中标候选人。重新招标后经评审无合格投标人,属于审批、核准项目的,报经原审批、核准部门审批、核准可以不再招标;其他项目,招标人可以自行决定不再招标。

第二十六条【联合体】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组成联合体投标的,联合体成员应当分别具备联合体协议约定各自所承担工作相应的资格条件和能力。

联合体协议约定同一专业分工由两个及以上成员共同承担的,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成员确定联合体的资质等级,业绩考核以各自的工作量所占比例加权折算。

第二十七条【串通投标】除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二条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串通投标:

(一)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项目管理成员在同一个单位缴纳社会养老保险;

(二)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总价相近且各分项报价、综合单价不能相互对应,不能合理解释;

(三)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总价相近且数项子目单价完全相同,不能合理解释;

(四)中标人以协作费、协调费等名义分别转出相同金额款项给其他投标人;

(五)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有其他投标人的签章、名称;

(六)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封装特点、习惯异常一致;

(七)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由不对外营业的同一台电脑编制或者同一台附属设备打印。

第二十八条【以他人名义投标及弄虚作假投标】除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外,投标人的委托代理人、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与其没有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资格、资质证书的受让租借人和出让出租人,均视为以他人名义投标。

投标人中标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三条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的行为:

(一)擅自更换项目负责人或者主要技术负责人;

(二)与招标人之间没有工程款收付关系,或者工程款支付凭证载明单位与合同载明承包单位不一致,不能合理解释;

(三)合同约定采购或者租赁的主要建筑材料、构配件及机械设备,实际由其他单位或个人采购或者租赁,不能合理解释。

第二十九条【资格预审申请人应遵守投标人规定】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申请人应当遵守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本条例有关投标人的规定。

第四章 评标专家与专家库

第三十条【评标专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代表和评标专家组成。

评标专家实行招标人聘任制。曾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受过处罚,招标人不能聘其为评标专家,已聘为评标专家的应当解聘。

招标人代表应当具有评标专家同等专业水平。招标人代表在评标活动中遭受处罚,或者查实其在评标中不正当履职引起投诉,招标人两年内不得派出代表参与评标。

第三十一条【评标专家权利】评标专家享有以下权利:

(一)接受招标人聘请,担任招标项目评标委员会成员;

(二)按照评标标准和方法独立评审投标文件,提出评审意见,依法推荐中标候选人;

(三)接受评标劳务报酬;

(四)对评标专家管理提出意见建议;

(五)对行政监督部门处理决定提出申诉;

(六)参加评标培训;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二条【评标专家义务】评标专家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执行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有关政策,客观公正履行职责,对评审意见承担个人责任;

(二)遵守评标纪律,不得私下接触评标结果利害关系人,不得收受评标结果利害关系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

(三)对评标过程保密,不得透露个人信息、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商业秘密等情况;

(四)需要回避的,主动提出回避;

(五)持证准时参加评标活动;

(六)接受和配合行政监督部门监督检查,个人信息变化应及时告知相关部门;

(七)其他法定义务。

第三十三条【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市人民政府依法组建的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由相关部门按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管理。

在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交易的所有招标项目,应当从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抽取评标专家,并遵守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

第三十四条【专家管理】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评标专家考核制度和准入清出制度,完善评标专家工作档案和信用档案,定期对评标专家进行继续教育。

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对存在不良评标行为的评标专家实施负面清单考核,并及时通报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部门。

第三十五条【专家库管理】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的网络抽取端、管理维护端和后台监控端,应当实现功能设置和日常管理相互独立、相互监督。

第五章 开标、评标和中标

第三十六条【开标】开标由招标人主持,并邀请所有投标人参加。投标人不参加开标会的,视为认可开标结果。行政监督部门可以派员参加开标会。

第三十七条【评标专家确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在投标截止时间前四小时内依法从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抽取评标专家组建评标委员会,特殊情况需提前抽取的,应当经行政监督部门同意。

技术特别复杂、专业要求高或国家有特殊要求的招标项目,采取随机方式确定的专家难以胜任的,可以由招标人直接确定。其中,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评标专家需直接确定的,应当经行政监督部门同意,并报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评标准备】评标前,招标人应当为评标委员会提供评标所需的重要信息和数据,不得带有明示或者暗示倾向排斥特定投标人,不得发表倾向性言论非法干涉评标。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评标应当在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专设评标室进行,评标委员会成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在评标开始前应当离开评标室。

第三十九条【自行评标】在评标过程中,评标委员会成员应当自行完成编制评标表格、计算汇总评分、撰写评标报告和处理投标人澄清、说明或者补正等直接影响评标结果的工作。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评标委员会成员有问题需要咨询的,有关人员应当在招标投标交易场所专设答疑室回答,且答疑室应与评标室隔离。

第四十条【评标组织】评标实行简单多数原则。评标委员会应当从评标专家中推举产生负责人,其与其他成员享有同等表决权。

评标委员会负责人负责组织评标工作,主持审核全体成员评分。个别成员与其他大多数成员评分差距过大,评标委员会负责人应当责成该成员书面说明理由。个别评标委员会成员拒绝书面说明理由的,由评标委员会负责人书面说明并签字,以其他成员评分平均值取代其评分。

第四十一条【初步评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评标委员会进行初步评审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

(一)按照投标报价高低或者招标文件规定的其他方法对投标文件排序;

(二)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对同类问题表述不一致或者明显文字和计算错误进行澄清、说明或者补正;

(三)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和否决其投标;

(四)判定投标文件属于重大偏差;

(五)判定因有效投标不足三个使得投标明显缺乏竞争,否决全部投标。

第四十二条【否决投标】投标文件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投标要求或者不符合招标文件规定的实质性条件,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其投标。

评标委员会否决不合格投标后,因有效投标不足三人使投标明显缺乏竞争的,经评标委员会讨论确认后,可以否决全部投标。其中,第二次招标有效投标仍少于三人,按法定程序评标确定中标候选人。

第四十三条【评标争议解决】评标委员会成员对同一事项有不同意见,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一)评标委员会负责人了解和熟悉不同意见,向全体成员客观阐述;

(二)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依序陈述和辩论评标异议事项;

(三)在评标委员会负责人主持下,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对评标异议事项进行表决;

(四)评标委员会负责人宣布评标异议事项表决结果。

评标委员会成员处理不同意见,应当记录在案。

第四十四条【评标责任】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评标委员会成员不客观、不公正履行职务,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评标结束】评标完成后,评标委员会向招标人提交的书面评标报告和中标候选人名单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依法由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签字。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评标委员会成员签字完成后,评标委员会成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可以进入评标室。

第四十六条【评标监督】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行政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全过程监督评标应当在评标室外进行,评标委员会成员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不客观、不公正履职行为的除外。

第四十七条【评标结果公示】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在评标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在发布招标公告的指定媒介上公示评标结果,公示期不得少于三日。

第四十八条【评标复核】招标人或者行政监督部门认为异议或者投诉事项涉及资格预审文件、投标文件客观评审的,必要时应当召集原评标委员会复核。复核限于对中标候选人的投标文件进行审查。

前款所称客观评审,是指评审依据明确,评分标准清晰,基本没有离散性或者离散性很小,属于硬性指标的评审行为,包括招标文件规定的资格条件审查、法律法规规定的否决投标认定以及得分统计、商务得分等。

第四十九条【中标人的确定】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在中标候选人公示期届满之日起五日内向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发出中标通知书。

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履约保证金和低价风险保证金,或者被查实存在影响中标结果的违法行为等情形,不符合中标条件的,招标人可以按照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中标候选人名单排序依次确定其他中标候选人为中标人,也可以重新招标。使用民营资金为主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可以采用评定分离的方式进行评标定标,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报告后,招标人组建定标委员会确定中标人。

招标项目评定分离的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发展改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十条【低于成本审查】中标候选人的投标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人,招标人认为可能低于成本的,应当在发出中标通知书前由原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审查确认。

第五十一条【低价风险保证金】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项目,中标人投标报价低于招标项目最高限价百分之九十的,中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向招标人提交低价风险保证金。

低价风险保证金应当以现金或者支票形式从中标人基本账户转出,保证金额为招标工程项目最高限价百分之九十减去中标人投标报价之差。

招标人按照中标人的投标报价将工程建设资金拨付完毕后,中标工程项目仍无法完成的,招标人应当不退还低价风险保证金。除此之外,招标人最迟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后五日内向中标人退还低价风险保证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第五十二条【保证金及签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投标文件的约定订立书面合同。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以现金或者支票形式提交的履约保证金应当从其基本账户转出。履约保证金可结合项目建设进度、中标人履约情况等因素,采用分段担保或分期退还等方式。中标项目完成前,禁止以任何方式变相退还履约保证金。

招标人收取投标保证金的,应当在中标通知书发出后五日内,向除中标人和中标候选人以外的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合同签订后五日内,向中标人以外的中标候选人退还投标保证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招标人的建设资金应当以现金或者支票形式拨付至中标人的基本账户。

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签订合同后七日内,招标人应当向行政监督部门备案。

第五十三条【招标投标见证档案】招标投标交易场所应当提供招标投标见证服务,配置完善的可事后再现的监控系统,记录招标投标活动及其监督过程并存档备查。招标投标档案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五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

行政监督部门应当加强招标投标活动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招标投标档案核查机制。

第五十四条【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严禁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包或违法分包。中标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主要技术负责人不得更换。确需更换的,中标人应征得项目业主同意,并报行政监督部门备案。更换后的人员应为中标单位人员,且不得低于原投标承诺人员所具有的资格和条件。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监、主要技术负责人压证施工制度,上述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原件须在签订合同前由中标人提供给项目业主,待合同标的主体工程完工后方予退还。

项目业主及监理单位发现中标人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的,施工总承包单位或专业承包单位发现分包单位违法分包及挂靠等,或者发现项目业主有违法发包行为的,应及时报请行政监督部门查处。

第五十五条【合同履行】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可预见原因,可能造成范围、规模和标准发生变化,项目法人提出变更要求的,应当经原项目审批、核准部门进行审批、核准。经批准需要增加合同规定以外的内容,增加部分符合招标条件的,必须依法组织招标。

合同因故未履行完毕的,未履行部分达到必须招标规模标准的,应当依法重新招标。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六条【行政监督】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统称行政监督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分工,对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受理投诉,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违法行为。委托行政监督部门应当依法对接受委托执法的组织实施监督执法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一)发展改革行政部门负责BT投资人、BOT特许经营人、建设管理代理业主,以及能源、民航、机电设备和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对重大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对其审批、核准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

(二)经济信息行政部门负责工业和信息产业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对其审批、核准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三)城乡建设行政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项目,以及市政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

(四)外经贸行政部门负责进口机电设备采购项目国际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

(五)移民行政部门对其所审批的移民相关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

(六)水利、交通、农业、国土房管、林业、园林、市政等行政部门负责相应行业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执法。

第五十七条【监督检查内容】行政监督部门在招标投标活动中监督检查下列内容:

(一)招标投标当事人有关招标投标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

(二)招标投标的有关文件、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

(三)资格审查、开标、评标、定标过程是否合法以及是否符合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规定;

(四)招标投标结果的执行情况。

第五十八条【监督检查方式】行政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检查项目审批程序、资金拨付等资料和文件;

(二)检查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核查投标单位的资质等级和资信等情况;

(三)监督开标、评标,并可以旁听与招标投标事项有关的重要会议;

(四)向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有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五)审阅招标投标情况报告、合同及其有关文件;

(六)现场查验,调查、核实招标结果执行情况。

行政监督部门必要时可以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监督检查。行政监督部门在查处招标投标违法行为时需要相关单位配合的,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第五十九条【综合监督】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发展改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有关行政部门招标投标监督执法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综合监督,有关行政部门应当配合。

有关行政部门在实施监督执法招标投标活动中发生争议的,由发展改革行政部门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六十条【制订规范性文件】市级行政监督部门制定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不得与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本条例和市政府综合性政策相抵触,不得以部门内设机构或者下属事业单位名义印发实施。

区县(自治县)应当以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名义制定实施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

第六十一条【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市、区县(自治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禁止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招标投标文件。

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凡未取得政府法制机构统一登记编号,相关文件均无效,行政监督部门不得强迫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执行。

第六十二条【投诉及其处理】投标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违反本条例规定,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十日内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投诉应当有明确的请求和必要的证明材料,补正投诉材料期限应当计算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十日内。必要时,行政监督部门可以责令暂停招标投标活动。

对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开标和评标结果有投诉的,投诉人应当先以书面形式向招标人提出异议。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招标投标投诉及其处理配套制度。

第六十三条【信用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招标投标活动社会诚信体系,实现社会信用资源共享。

第六十四条【禁止违规插手干预工程招标投标】禁止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招标投标活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行政监督部门违规责任】行政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以直接或者间接、明示或者暗示等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招标投标文件,限制或者排斥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合法权利;

(二)强制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执行未经政府法制机构统一登记编号的招标投标文件;

(三)依法应当履行招标方案审批、核准手续而未经审批、核准擅自办理招标相关手续;

(四)干涉招标人自主选择招标代理机构;

(五)强制招标人报审标底或者最高限价;

(六)以其他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

第六十六条【违规招标准备责任】招标人在招标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手续的,由项目审批、核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视其情节轻重可以暂停资金拨付或者暂停项目执行。

第六十七条【限制排斥资格预审申请人及投标人责任】招标人有下列限制或者排斥潜在资格预审申请人、投标人行为之一的,由行政监督部门依照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一)应当履行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审批、核准手续而未履行,或者不按照审批、核准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招标;

(二)依法应当公开招标的项目不在本条例指定媒介和招标投标交易场所网络媒介发布招标信息,或者在不同媒介发布的同一招标项目的招标信息不一致,影响投标竞争;

(三)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未载明评标标准、方法,或者向资格预审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提供与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不一致的评标标准、方法;

(四)采取抽签、摇号等方式进行资格审查或者限制资格预审申请人、投标人数量,或者没有将拒收情形、资格审查条件、否决投标条款以及评标标准和方法等招标关键条款集中单列;

(五)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没有按照本条例规定实行资格后审或者确定评标委员会成员;

(六)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没有按照本条例规定处理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解释争议,或者其施工、货物招标未实行最高限价无标底招标;

(七)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工程项目的施工招标,没有实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且要求投标人提交低价风险保证金。

第六十八条【违规招标责任】招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自行招标不满足本条例规定条件;

(二)招标职业资格专业人员人数及其监督管理不符合本条例规定;

(三)依法必须进行招标项目没有使用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制定的标准文本;

(四)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开标和评标地点不符合规定,或者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未按规定报行政监督部门备案;

(五)违法收取投标保证金、低价风险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或者其他费用;

(六)非法干涉评标。

前款所列行为,影响中标结果,并且中标人为前款所列行为受益人的,中标无效。

第六十九条【串通投标责任】投标人有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投标无效;已经中标的,中标无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处罚。投标人未中标的,对单位的罚款金额按照招标项目合同金额依照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比例计算。

投标人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行为的,构成情节严重,由行政监督部门取消其一年至两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

投标人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第三款规定行为的,由行政监督部门取消其一年至两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

第七十条【虚假投标责任】投标人有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投标无效;已经中标的,中标无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招标投标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处罚。投标人未中标的,对单位的罚款金额按照招标项目合同金额依照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比例计算。

投标人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行为的,构成情节严重,由行政监督部门取消其一年至两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

投标人有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三款规定行为的,由行政监督部门取消其一年至两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

第七十一条【违规投标责任】投标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招标项目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投标人未按本条例规定说明投标报价不低于成本的合理性,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投标文件争议事项进行解释,或者擅自撤销投标文件。

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的招标项目,投标人的投标报价被认定低于成本的,由行政监督部门取消其一年至三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第七十二条【违规招标代理责任】招标代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影响评标结果的,应当依法重新招标或者评标:

(一)超越资格范围承揽招标代理业务;

(二)以他人名义承揽招标代理业务;

(三)转让或者拆分招标代理业务;

(四)违法向招标人收取费用;、

(五)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第七十一条【违规评标责任】评标委员会成员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情节特别严重的,取消其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

前款规定情形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第七十二条【违规弃标责任】除不可抗力外,排名第一的中标候选人放弃中标,取消其一至两年内投标资格;因招标人重新招标或者另行选择中标人给招标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三条【处罚分工】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行政监督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决定。两个以上行政监督部门对同一违法行为都有处罚权的,由最先受理的行政监督部门负责处理。

第七十四条【处罚兜底规定】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进行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五条【招标投标协会】招标投标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依法制定的章程开展活动,引导招标投标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十六条【名词解释】本条例所称项目审批、核准部门,是指负责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申请报告,以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的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本条例所称重大建设项目,是指使用财政性资金、政府融资资金的重点建设项目,政府设立的投资主体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市、区县(自治县)政府确定的需要稽察的其他重点建设项目。

《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条例》 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

第三条 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 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调查、评价全市风景名胜资源;

(二)组织拟订全市风景名胜区发展规划;

(三)负责风景名胜区设立的审查、报批;

(四)负责有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查、审批;

(五)监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

(六)对市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

(七)制定有关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办法、规范和标准;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的风景名胜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调查、评价本行政区域内的风景名胜资源;

(二)根据全市风景名胜区发展规划,组织拟订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

(三)负责风景名胜区设立的相关工作;

(四)负责市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报批等相关工作;

(五)对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进行指导和监督。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七条 国家级和跨区县(自治县)的市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由市人民政府设置;其他市级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由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置。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统一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实施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组织实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三)负责风景名胜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

(四)负责风景名胜区内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有关污染防治措施;

(五)负责风景名胜区有关安全管理工作;

(六)依法查处或协助有关部门查处风景名胜区内的违法行为;

(七)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本条例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设立

第九条 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市级风景名胜区。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市级风景名胜区。

第十条 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不得重合或者交叉;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重合或者交叉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当相协调。

第十一条 申请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提交包含下列内容的材料: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分布状况、特点、价值等基本状况;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以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四)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

(五)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

第十二条 设立风景名胜区,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环保、林业、文物、发展改革、建设、旅游等有关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市人民政府。

跨区县(自治县)设立风景名胜区的,由所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国务院批准。

设立市级风景名胜区,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四条 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因设立风景名胜区对有关单位或个人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当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处置。

有条件的风景名胜区可以依法组织在核心景区内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单位或人员实施迁移。

第三章 规划

第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必须编制总体规划,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自风景名胜区设立之日起两年内编制完成。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的`核心景区、重要保护区、重要景区、重点开发建设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严格保护的区域,必须编制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未经批准不得进行工程建设。

第十六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文物保护、森林保护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科学评价风景名胜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突出风景名胜区的特色;

(二)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远期与近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保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风貌,维护景区生态平衡,建设设施与景区环境、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相协调;

(四)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模、开发程序和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为长远发展留有余地。

第十七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市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所在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区县(自治县)的市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所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后,报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八条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委托持甲级规划设计证书的单位编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和市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委托持乙级以上规划设计证书的单位编制。

第十九条 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与他人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应当进行听证。

第二十条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审批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执行。

市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土地、环保、林业、文物、建设、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批。

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予采纳的理由。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法进行。

第二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经批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查阅。

第四章 保护

第二十三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特色建筑、历史遗迹、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进行调查、登记,并组织鉴定、建立档案,采取设置标志、限制游客流量等措施加以保护。

第二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应当与风景名胜区景观相协调。

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内从事破坏资源、影响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活动。

第二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林木,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抚育管理。确需砍伐的,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报有关部门批准。

以竹林为主要景观的风景名胜区,在不破坏景观的条件下,确需间伐的,应当征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

第二十六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野生植物,可能对生态和景观造成影响的,有关部门在依法批准前应当征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意见。

第二十七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山、采石、开矿、开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

(三)毁损溶洞等地质景观;

(四)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

(五)在禁火区域内吸烟、生火;

(六)乱扔垃圾;

(七)其他损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 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区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

第二十九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河流、湖泊应当按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进行保护或整修;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以围、填、堵、截等方式破坏自然水系或超标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和其他污染物。

第三十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或举办集会、游乐、体育、文化等大型活动,应当征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工程和人造景观,其布局、体量、造型、风格、色调、用材等,应当与景区生态环境、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三十二条 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定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方案,保护周围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和地形地貌。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禁止引进或使用外来有害物种。

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工程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并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三十三条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其项目选址方案必须经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核准。

在市级风景名胜区内修建缆车、索道等重大建设工程,其项目选址方案必须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核准。

第三十四条 风景名胜区内未经批准不得建设临时建(构)筑物,确需建设的,应当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后,报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构)筑物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建筑物所有权人应当自期限届满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拆除。两年之后确需继续使用的,可以按原审批程序申请延长一次,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五章 管理

第三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定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实施情况、资源保护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第三十六条 已设立的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水利公园等有重合或交叉,且存在两个以上管理机构的,由市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确定一个机构负责统一管理,集中行使有关管理职能。

第三十七条 涉及风景名胜区内资源、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的,有关部门可以将部分管理职能和行政处罚职能委托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实施。

第三十八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在风景名胜区显著位置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并按规定设置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安全管理,定期组织检测和维护游览设施,保障游客安全。

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客和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开展游览活动。

第三十九条 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由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园林绿化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门票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出售。

第四十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服务等项目,应当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风景名胜区规划,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前款规定以外的经营活动,应当征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在指定地点亮照经营。

在风景名胜区内从事经营活动,应当依法缴纳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四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其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得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不得将规划、管理和监督等职能委托给企业或者个人行使。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的企业兼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已经作出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 单位或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按以下规定给予处罚:

(一)未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或同意,擅自砍伐林木、竹林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严重影响生态或景观的,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实施处罚。

(二)在禁火区域内吸烟、生火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处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处罚。

(三)毁损溶洞等地质景观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已经予以处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不再处罚。

第四十五条 偷逃风景名胜区门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补交门票。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的以下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一)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二)风景名胜资源:指在大自然演绎或人为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审美或欣赏价值的,可作为风景游览利用、科学研究或科普教育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总称。其中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地质资源、气象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等,人文资源包括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宗教文化、文物、遗址遗迹、景观建筑等资源。

(三)景区:指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的区域。

(四)核心景区: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的、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

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自8月1日起施行。3月28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重庆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上一篇:安全行为规范培训心得下一篇:全市疾控预防控制工作会议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