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2024-07-29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精选10篇)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1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4)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翻译句子。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2)×(3)√(4)√

2.C

3.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2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主管养鸟之事)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日:“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谏杀烛邹》)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4)勿杀,寡人闻命矣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

18.乙文中晏子想救烛邹,却先列数其罪,并“请杀之”。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甲文第二段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19.邹忌、晏子进谏说理时,在方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6.(l) 仔细 (2) 受蒙蔽 (3) 丢失(让……逃跑) (4) 听从,接受

(2分;答对2个得1分,答对4个得2分)

17.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2分)

(2)让我们的君主因为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2分)

1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1分) 高压、权力面前不敢说真话(或:说真话不容易;直言不易)

(1分,大意对即可)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3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B.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C.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D.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至清,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图书,文中指地理图册、文书档案。“律令”和“图书”是秦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料。

C.关中,指嘉峪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D.昆弟,指哥哥和弟弟,后比喻亲密友好。“昆仲”“昆玉”,均为称人兄弟的敬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萧何善于识人,情趣不凡。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凭为官的职权保护沛公:沛公进咸阳,唯独萧何不求取金帛财物,表现出与诸将不同的情趣。

B.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曾经举荐韩信;萧何素来与曹参不和,汉惠帝询问萧何在萧何百年之后能否让曹参行相国之权,萧何认为人选合适。

C.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汉二年,萧何守关中,转运粮饷,补充兵员,成为汉王坚实的大后方;购置田宅居处偏僻,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

D.萧何纳谏解危,终得保全。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且作人质;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示自己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

②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A句子译为: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因”,“顺便”的意思,紧承后句,在其前停顿,故排除BD.“何”是“顿首”的主语,在其前停顿,故选A.

(2)C“嘉峪关以西地区”错,“关中”应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3)A不是“情趣不凡”,而是“见识不凡”.文中“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写萧何为让汉王详尽地掌握全国地理、户籍等方面的情况保存了相关资料,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其言外之意为萧何眼光远大,深谋远虑.

(4)①“乃”,竟然;“以…与”,把…交给;“谢”,谢罪.译为:高祖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高祖把民众的上书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

②“贤”,贤能;“师…毋”,学习…不会;“势家”,有权势的人家.译为: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

答案:

(1)A

(2)C

(3)A

(4)①高祖笑着说:“你这个相国竟是这样‘利民’!”高祖把民众的上书都交给相国,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

②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

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

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前方的军队.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汉王因此把关中的事务专门委托给萧何.

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前1(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

前195年(高祖十二年)秋天,黥布起兵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有个说客对相国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位为相国,功居第一,难道还可以再增加吗?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百姓的欢心.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皇上对您就放心了.”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很是高兴.高祖平定了黥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高祖回到宫中,相国前来拜见.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相国,说道:“你自己去向民众谢罪吧!”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前193年(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为文终侯.

【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玄①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②,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因屏⑤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⑥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⑦猖蹶⑧,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⑨,君谓计将安出?”(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

注释:①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②先主:刘备。③屈致:委屈他枉驾来见。④凡:总共。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⑥信:通“伸”,伸张。⑦用,因此。⑧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⑨已:停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亮躬耕陇亩 躬_____________

(2)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为信然 欣然起行

B.先主器之 治水之法

C.因屏人曰 因恸绝良久

D.而智术浅短 潭西南而望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时先主屯新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备说自己“智术浅短”,你怎么看?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亲自②到,拜访

2.C

3.时╱先主屯新野

4.(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出师表》阅读答案 篇5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小题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 “ ”;二是“ ”。(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小题4】文中诸葛亮对后主提出了“亲贤远佞“的用人建议,在现实生活中,这条建议对你做人有什么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2分)⑴痛心遗憾 ⑵用来……的

【小题2】(2分)(我)只求在乱世间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小题3】(2分) 内外异法 亲小人,远贤臣

【小题4】(2分)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亲近贤德之人,与之为友,就可以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可以少走弯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本题加点字词都是古今异义字词,且一字一义,要注意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苟、于、闻达,求”,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示,阅读文意,找到相关内容摘引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句意,从现实生活中的交友这方面来谈,建议要注意择友。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篇6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亲贤巨,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态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空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巨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粹、允之任也。

1.将选文第②段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恨:_______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诸葛亮几次谈到先帝对自己的殊遇,这些殊遇都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敬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1)恨:遗憾。(2)躬:亲自。(3)卑鄙:身份低徽,出身鄙野。

3.(1)亲近贤臣,疏过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2)因此我十分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诸葛亮》阅读答案 篇7

周瑜病倒,他手下的将领也都心头沉重。鲁肃来到江边,想请诸葛亮想想办法。诸葛亮了解了周瑜得病的情况后,就对鲁肃说:“我可以治好周瑜的病。”鲁肃说:“要是真能治好,那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说着马上就一同来到周瑜的军帐中。周瑜躺在病床上,嘴里还哼哼唧唧。鲁肃看了越发难过,诸葛亮微笑着说:“我有一个药方可以治好都督的病。”周瑜一震,忙说:“请先生指教。”诸葛亮让手下的人都退出病房,提起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四句话:想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他写好了就送到周瑜面前说:“都督,这就是你的病根子。”周瑜接来一看,万分惊奇:“呀!他真像神仙一样,竟然已经看出了我的心事。”于是不得不请教诸葛亮:“先生既然已经知道了我的病根,请问,用什么药可以治好呢!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吧!”诸葛亮根据自己的天文气象知识,想告诉周瑜刮东南风的具体日子,但是他知道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他强的人,对他不能直说。就故意说自己有呼风唤雨的本事,需要在南屏山造一座“七星坛”,由他来亲自登坛、做法、借东风。周瑜有了上次草船借箭的事,这次自然相信了,“病”也一下子好了。他精神抖擞地下令赶紧到南屏山筑七星坛,同时调兵遣将做好准备,只要东南风一刮,就向西北进发。诸葛亮早就嘱咐了刘备,让他与周瑜的大军同时进发,共破曹操;同时也通知大将赵云,隐蔽到南屏山,到时候接自己回去。

公元208年12月20日(冬至)那天半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诸葛亮的预见十分准确。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神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兵遣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写在纸上的两句话的意思。

3、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展开想象,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周瑜猛地一惊,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瑜说:“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吧!”诸葛亮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可分成三段,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三国演义》中还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呢?请写两个故事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容精神振作的样子。 调动军队,派遣将领。

2.①要想打败曹军,适宜采用火攻;②作战的其他方面已做好准备,只需刮东南风。

3.(1)欲破曹公,需借东风,这东风从哪来呢 (2)周瑜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他强的人,对他不能直说

4.诸葛亮帮助周瑜破除心病,巧借东风。

5.空城计 舌战群儒

★ 诸葛亮歇后语及答案

★ 脑筋急转弯诸葛亮死前说了什么话答案是什么

★ 阅读答案网

★ 阅读答案

★ 诸葛亮简介

★ 诸葛亮颁奖词

★ 诸葛亮诗歌

★ 诸葛亮记叙文

★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阅读答案及原文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8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出师表》《诸葛亮之为相国》比较阅读及答案 篇9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 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 …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 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 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⑶每以家弊。( )

⑷至心尚之。( )

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参考答案

1.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

2.D

3.⑴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5.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陶渊明简介:

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田园诗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阅读答案 篇10

王质①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②。

注:

①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其先东平(今属山东)人,南渡后,徙兴国(今湖北阳新)。游太学,与张孝祥父子交,深见器重。

②草堂:“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避难入蜀,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营构草堂,前后居住长达三年之久,故以“草堂翁”命名。他游成都武侯庙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吊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1)就风格而言,这首词属于( 豪放派 )。(1分)

(2)开篇“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描写出萧瑟悲凉之景(1分):桑柘偎倚在斜阳里,禾黍颤粟于秋风中,夕阳西下,秋风悲鸣(1分);作用:渲染悲剧气氛(1分),引出悲剧英雄的事迹(1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虽然诸葛亮北伐“万事成空”,作者却盛赞《出师表》“气冲斗牛”,这样写表达出了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上一篇:大学励志优秀的文章下一篇: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