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孩子说课稿

2024-07-31

雪孩子说课稿(精选11篇)

雪孩子说课稿 篇1

《雪孩子》说课稿

小河庄:谷密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及特点

<<雪孩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的第19课。《雪孩子》这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但是后来,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却化了。它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表现了雪孩子奉献自已,救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易于激发兴趣。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老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看图读文,使学生获得了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加深感悟。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课程标准中教学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表演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雪地、云朵的美丽,体会雪孩子的美好心灵。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让他们在玩中学。但他们经过半年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尤其是本课课文首次以不注音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了解雪和云的变化过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雪花生字卡片。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

基于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低年级学生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为此,上课伊始,我先播放课件,以故事情节做为画外音,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到课堂上来。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这个小故事。(播放课件)我认为以动画形式巧妙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了美好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的动画片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在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我首先让学生图文对照欣赏课文,“披文入情”领略文章的语言美。(下面就请各位领导看一下课文内容)。我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就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所以我又让学生自由读并勾画出在生字,同时读出相关的句子,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形式进行,这样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性。我还将课文中的10个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自己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这里我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雪孩子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肯定,对这种行为表示赞赏,因此才会体验到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的高兴心情;而从另一角度,学生们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感悟到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的悲伤之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在读时应注意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个我教学的小片段。当老师提出让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有的同学提出我最喜欢 “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句。老师说,是啊!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有的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这时老师追问,其他同学呢,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刚才小朋友们分别是站在雪孩子和小白兔的角度上来理解的,所以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现在大家就根据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自由朗读)

最后,我又请三名同学读,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读的最好,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汇报中及时给予肯定。

在教学中,我觉的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表达出高兴、开心的心情。在此,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用一个统一而模糊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一段”,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用表情(满脸笑容)、动作(边读边跳)等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心目中的高兴开心是什么样就怎么读,我觉的这样做比一味的“好”“很好”“你真棒”更重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中找到朗读技巧和方法。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教师,我们不仅不能以“标准答案” 来恒定学生,而应该给予鼓励,加以引导。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地发现,积极地创造,发展自己的个性。

4、帮助学生解疑。

雪孩子化了,他到哪里去了呢?你们想知道雪孩子怎样变成白云的吗?(播放课件演示雪与云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理解雪孩子被火烤了,温度升高,化成了水。水又成了水蒸气,最后变成了白云。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化?有的学生可能说到:夏天里,我吃雪糕,含在嘴里雪糕一会儿就化了;我们把糖含在嘴里,糖慢慢地就化了;要是把塑料碗放在火炉上,就烧化了,变黑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学语文。在这里我抓住学生朗读中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搜集生活中的信息,在生活中寻找“化” 的现象。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了重点词“化”,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5、结合图片,进行叙述。

指导学生合作表演课本剧虽有一定难度,但是借助动画,引导学生逐步模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及表演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并且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6、作业。让学生叙编故事,《雪孩子回来了》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设计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像。

《雪孩子》教学设计

小河庄:谷密卿

一、童话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从小就非常喜欢童话故事: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什么? 是啊!在缤纷多彩的童话世界里,有漂亮的白雪公主,善良可爱的小矮人,勇敢坚强的丑小鸭,令人同情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有灰姑娘、睡美人、阿里巴巴、小红帽等等。多么丰富多彩,充满快乐和神奇的童话世界啊!

今天,从童话世界里有走来一位可爱的新朋友,看!它是谁?(出示雪孩子图片)想听听它的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19课——雪孩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

《雪孩子》又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课文,读之前你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呢?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1、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自读、指名读、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再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开火车读

3、去拼音读词语 小组分读、齐读、随意指读

4、识记生字:你喜欢哪个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三、深读感悟:

你们表现真棒!看雪孩子对你们微笑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争取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1、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雪景,师渲染:

下了一夜的大雪。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晶莹的雪花,好像给自然万物都罩上了一层雪白的、厚厚的棉被,雪后的人间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小朋友们,雪景美不美啊?那谁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评价、(指导语气)再指名读(2)女生读(3)齐读

3、师: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它和小白兔一起玩,它们玩得怎么样啊?请小朋友们边看图边读第三自然段吧!

(1)自读、指名读、指导语气读、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动画:小白兔和雪孩子快乐地玩耍

(3)让我们体会着它们的快乐,再来读一读:多种形式读文

4、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谁来读读4、5自然段

师:起火了,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了,小白兔却睡得最香,一点儿也不知道,多么危险啊!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想说(做)些什么?

5、雪孩子和你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在这危急时刻,它是怎么做的呢?(1)课件出示6、7自然段:自读、指名读(2)你为什么把“飞快”读得这么快、这么重呢?(3)雪孩子难道不知道自己遇到火会很快融化呢?(4)谁能读出雪孩子那种勇敢、舍己救人的精神?指名读

(5)让我们亲眼看看那感人的一幕吧!课件出示动画:雪孩子大火中勇救小白兔(雪孩子飞身赶到小屋前,看到火越烧越大,情况万分紧急,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可是火太大,它被顶了回来,它想努力把火扑灭,可还是无济于事------由于烟熏火燎,雪孩子的身躯开始融化,雪水不断地流下来,它站不稳了,身子摇晃起来。当它看到房梁已经掉下来,小白兔还在火海中,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抱起小白兔往外跑,它身上、头上雪水哗哗地流着,它还是坚持奋力跳上高台,破窗而出。一步、两步、三步---它再也走不动了,脚下已经淌了一大片融化的雪水,它的眼睛掉下来了,它跌倒了。这时它才轻轻地把小白兔放在地上,它融化了------我们可爱勇敢的雪孩子不见了,变成了一汪纯净的雪水------)

(6)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说些什么?

(7)谁能读出自己心中的那份感动呢?指名读、男生读、师生共读

四、拓展延伸:

1、雪孩子哪里去了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出示动画课件

3、我们可爱的雪孩子还会回来吗?

4、学了《雪孩子》这篇感人的童话故事,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吗?

五、总结:

同学们,《雪孩子》这篇感人的童话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知道吗?在精彩纷呈的童话世界里,像《雪孩子》这样感人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下请小朋友们走进《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些世界著名的童话名著里,多读书、读好书,尽情地在五彩缤纷的童话乐园里遨游吧!

雪孩子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法

1.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感情也要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于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要能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教学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 点拔法。在学生朗读领悟和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词的感情,领悟词的意境,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所以,教学过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掌控好三个阶段:即课前预习指导,课内探究学习,课后巩固深化,要实施好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讨论和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留有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词的情感;

3通过老师的点拨,让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具体景象,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领悟词的意境。

三、说手段

教学中要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直观性,提供启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 导入新课。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诗词意境,安排一段视频资料,使片中长城,黄河的雄伟景象与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昂扬振奋的精神,为理解诗歌做好情感准备。

2. 认定目标 ,明确学法。教师用课件出示目标,并做学习任务指导和学法指导。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本文。

3. 介绍背景 ,引领课堂。展示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表现的勇进精神,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主旨。

4. 自主学习 ,初步感知。先让学生找出词牌名及题目,查阅资料了解词作常识。

本环节重在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诵读过程分三步:

第一步:自由朗读。初步体会全词表达的情感。

第二步:点拨朗读。在学生主动交流诵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词的情感和意境。

第三步:激趣朗读。当代的中学生对于毛泽东的了解不深,因此,在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环节上安排了一段“领袖风采”的音、视频资料展示,教师同时做旁白,给学生提供启发点。

五、合作学习,深层理解

有了以上的朗读领悟,接下来进行合作学习,深层赏析,旨在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学习提纲,再集中展示归纳。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提纲,并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适当点拨。

(一)出示提纲一,学习词的上阕

1. 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但上下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现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议论。

2. 逐层分析上阕结构:上阕写什么地方的景色?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明确:上阕写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第一层概括写,从北国风光开始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第二层具体写,用望字领起下文。第三层为虚景,也就是想象写。

教师总结: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二)出示提纲二,学习词的下阕

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歌颂了哪些今人?以此为线索把下阕划分为三个层次。

六、创作改编,再现意境

此环节的设置重在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自由创作和描述,再现词的意境,丰富对词的内涵的理解。

七、点拨讨论,深化理解

在深化理解上,教师可做如下点拨: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在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中就写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之遥相问答,这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把领悟的文本主题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学习历史作品的现实意义。

八、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语文教材也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范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达到个性解读,并向课外拓展的目的,设计了本环节。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完成:

1. 学完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的疑问还有哪些?请与大家交流。这一设计主要在于个性解读文本。

鲁迅《雪》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雪》这篇散文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重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部分说课。

一、说教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散文之一。教材把本文编入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描绘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两幅雪景。文字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刻,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语言感受能力是难得的佳篇。在雪花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写出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寄托对生命的思考和把握。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文要求学生加强朗读,注意联想和想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比较南北方雪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理解寓意,并能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

3、领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精神支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重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特别强调朗读的作用,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情感,加深体验与感悟。据此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系与想象是本文学习的一大关键。本文教学难点确立为:理解寓意深刻的语句,理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本课案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

1、学生以读促悟,感知文意。品析精彩,并摘抄积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的基础上,逐渐完成对重、难点的突破。

3、借助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与容量大的特点,提高课堂实效。

五、教学过程

(一)快速抢答,激趣导入:

我介绍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文学常识,学生可以在描述过程中快速抢答,由此引入本课学习。 (板书课题)

析:我在导入环节中以作者简介为切入点,大部分学生都有所储备,能积极参与,而竞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巩固重要的文学常识。同时也为本文的学习作了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A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注意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B教师简单介绍散文诗特点,并明确诵读的重要性,为进一步赏析作准备。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是的一种现代抒情体裁,从本质上来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诗的想象,从形式上来看,它又和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

析:学习散文诗最好的方法是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文章的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从而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2、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感知。提问:文中描绘了几幅画面?

析: 本文画面感较强,听读课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感受两幅画面。

3、学生谈谈从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 (板书)

两幅画面: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

1、同桌合作探究,以“我更喜欢的是_____的雪,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是一种_____美。”的句式互相交流自己对两个地方的雪的看法。

析:因为一些学生说话往往欠缺条理,而用规定句式来作答,可以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2、学生细读自己喜欢的雪景图,圈画精彩的词句 ,揣摩写法,并加以赏析。

3、集中交流,师生稍作点评。(板书)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充满温情,生机勃勃 优美

朔方的雪 坚硬灿烂,昂扬向上,飞旋升腾 壮美

析:此环节既为品味本文的精美语言,又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这两种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也表现着作者的一种感情倾向。

4、①在描写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何看出?(投影写作背景介绍)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老师点评明确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处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

②作者的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析: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③作者写雪景仅仅是为写雪而写雪吗?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借描写南方的雪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借描写北方的雪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

析:在充分赏析课文后,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对语言有了深入感知。通过设计以上几个问题,使学生真正明了文中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从而完成了难点的教学。

(四)美读课文,领略意韵:

为了更进一步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前面的基础上,美读课文,领略文章的意韵。

请女生诵读描写江南雪的前三段,尽现其温婉柔美的美感。男生诵读写北国雪景的后三段,读出其雄浑俊伟的气势。

(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沉浸在审美的意境中。)

.析:此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又能深入体会文中寄寓的情感。

(五)同题写作,拓展延伸:

1.“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笔下的雪,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那么同学们对雪又有什么样的感受与体验呢,请拿起你的笔,抒发出你内心的那份情感吧!

(六)总结

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了南国那滋润美艳如温婉恬静的江南女子的优美雪景,还看到了如粉如沙粗犷豪放如北国男儿般的壮美图画,更体察到了鲁迅先生那永不屈服坚强独立的斗争精神,让我们也象先生那样,用坚强与独立去战胜我们学习与人生中的一切困难吧!(轻音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

自我评价:

美术说课稿《傲雪梅花》 篇4

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 本的知识。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 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 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能整体把 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 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发情怀,展现个性。每 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又是“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的”。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 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 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 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 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 生分析和尝试。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即学生只要知 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 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设计)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 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 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 情,增进民族自豪感。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 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 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 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 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雪孩子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内容

《<雪>四人谈》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文学评论文体的四篇文章。是针对鲁迅的《雪》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四位作者评论《雪》的不同角度,把握四位作者评价《雪》的主要观点.(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了解四篇评论文字展开思路、论证观点的不同方法(4)了解评论的一般写作方法,认识评论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四位作者评论《雪》的不同角度,把握四位作者评价《雪》的主要观点(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了解四篇评论文字展开思路、论证观点的不同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① 诵读法。通过不同的文章来学习欣赏文章。

② 讨论法。通过问题设置,文章重点词句等让学生合作讨论领会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

(二)学法。

①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出不同评论文章各自不同的评价角度 ②联想法。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体味鲁迅《雪》的独到之处。

(二)品读文章,揣摩赏析

合作讨论:通过小组间合作,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三)拓展延伸 锻炼思维

让学生根据学习所得,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篇,并且说说自己对《雪》这篇文章自己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说课稿 篇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人教课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音乐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和爸爸相约时心情怎样?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等问题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运用了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并补充一些材料如:《地球的呻吟》、关于战争的数据统计、《地球的呼唤》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并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着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前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使本课的教学情感达到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用图片和哀婉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然后: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再进行小组汇报和全班汇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部分用教师“引”和学生“找”的方法,为后文“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接着: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并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再: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出课外阅读材料《地球的呻吟》,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度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再自然过度到课外阅读《地球的呼声》,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多媒体出示: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全体教学人员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

《黑孩子罗伯特》说课稿 篇7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课标精神与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了解黑孩子罗伯特所受的种族歧视 ,感悟他面对残酷生活时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真诚、美好的心灵。

⒊领悟作者抓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其中了解黑孩子罗伯特所受的种族歧视,感悟他面对残酷生活时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真诚、美好的心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领悟作者抓住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活用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读”为主线,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结合学校提倡的“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我们把本课教学分成“导入新课、合作交流、品读体验、巩固延伸”四个环节 。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首先总结现场观察的各小组交流情况,鼓励养成这种课前预习、交流的好习惯。然后老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谈对课题中的“黑”字的理解,帮助学生初步走近罗伯特。

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环节分小组检查和全班交流两个层面进行。

1、小组检查由同一个学习小组的不同学员分别检查同学们的词语认读情况、选择正确读音题、以及找出课文中写玫瑰花的句子,这样一来分层次地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2、全班交流以“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问题展开,在交流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概述提炼板书出关键词语,“备受歧视DD捐助丽莎DD赢得拥抱”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罗伯特。

三、品读体验。

品读体验环节以“你看到了一个_____的罗伯特”为阅读主线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品读罗伯特“备受歧视”部分

先请同学用心读课文的2—5自然段,完成练习“你看到了一个____的罗伯特”,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学生可以填“无奈的罗伯特”、“痛苦的罗伯特”、“可怜的罗伯特”或者“善良的罗伯特”等等都可,只要他读出了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体验即可。

(二)品读“捐助丽莎”部分

接下来以“是呀,就是这样一个生长在种族歧视下的孩子却做了一件令所有人感动的事情,

他做了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过渡到品读“捐助丽莎”部分。

这一部分重点指导学生品读十一自然段,体会罗伯特善良美好的心灵。分四步层次化引领学生对这段文字的品读感悟。

首先学生快速读读课文的这一部分,想哪个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到印象最深刻的段落细细品读,在最有感触的语句旁写下自己的体会,结合交流自然引导学生把阅读视角专注在这一段文字上。

然后课件出示:(丽莎可能会死?……说:“给丽莎治病。”请学生都来仔细品读这一段,想一想,罗伯特听说丽莎生病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做一简单交流。

接着是细细品读罗伯特的所想、所作、所说:品读罗伯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放到课文里,读出他着急、担心、害怕、急切地想救丽莎的心情;品读罗伯特的做法时抓住描写他动作的词用心体会这些动作的含义,体会善良的罗伯特进行了一番内心斗争下定决心捐钱救助丽莎,及时抛出主体问题“这时,你又看到了一个_____的罗伯特”引领学生自然感悟得出罗伯特拥有真诚、美好的心灵;品读罗伯特说的那句话“给丽莎治病”时教师用“就是这个生活在灰暗、破烂、充满霉臭的黑人区里的罗伯特,就是这个被丽莎叫做小黑鬼的罗伯特 ,也正是这个被丽莎的.爸爸称为又蠢又脏的罗伯特。他掏出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激动地说-----他掏出自己的梦想,迫不及待地说-----他掏出自己那善良、宽容的心,满含真情地说-----”这一饱含真情的话语回旋复沓式三次引读,再次感受罗伯特那颗真诚、美好的心灵。

最后教师以“多么善良、多么宽容的罗伯特。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罗伯特的钦佩再来读读这动人的一段话。”引导学生再读这一段,使文章主题与学生感情的交融在此达到一个高潮。

(三)品读罗伯特赢得尊重部分

品读罗伯特赢得尊重部分就抓住 “一个紧紧的拥抱……这是怎样的泪呀?”这一问题进行,在学生谈完看法后教师一连串排比问“当他被别人叫做小黑鬼的时候他哭了吗?当他打工想赚点钱来买飞机模型却遭人白眼的时候,他哭了吗?他和自己的妈妈整日生活在肮脏、灰暗、霉臭的地方,他哭了吗?可是此时此刻,他却泪流满面,他到底为什么哭了?”让学生自然得出是丽莎爸爸的尊重让罗伯特泪流满面,他心中渴望的就是平等和尊重呀。

这时用课文原文总结全文“一朵玫瑰花凋谢了,一片玫瑰花却开放了,它开得好红呀,它开在了每个人的心里,他开出了罗伯特的心声DD平等”升华文章主题。

四、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先是出示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的话

(课件出示:我有一个梦……走在一起……”)

让学生把这句话送到想送的地方去,送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去这也是把平等和友谊深植在每一个学生心里。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说课稿 篇8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二年级下册的第24课。它所在的第六单元课文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文主人公“渴望要小汽车”和“坚决不要妈妈买”这一巨大的心理反差,强烈地向我们传达着“爱母亲”的信息。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认11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中的人物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读好人物的对话,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小男孩关爱父母的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

孩子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手段:自主合作探究、自读自悟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合作学习一:

1、借助拼音小组合作读课文,争取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小组内认读生字、词语,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认读情况。

3、用上其中的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示: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品读感悟

合作学习二: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可以一人读一段,读的时候注意倾听,如果他读得好,请向他学习,如果读错了,请你为他纠正。

2、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喜欢这篇课文里的.哪个人,读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依据,并画上横线。

3、交流汇报,达成共识,相机板书:懂事的小男孩、善良的阿姨、为难的妈妈、有爱心的小女孩。

合作学习三:

1、分角色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延伸体验:学完课文,说说你想到了什么?准备怎样做?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说课稿(精选) 篇9

明德小学 刘彩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五年级上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节综合课。通过这节歌唱课,首先使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知道三峡在我国的位置,以及三峡在孩子们的心中位置,启发学生对三峡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歌唱课对五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虽然他们学了一点点知识,能唱几首歌,但不能说明他们就已经会唱歌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中高年级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屏幕展示课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自豪的情感演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教学重、难点:

1.练习听唱、模唱记忆歌曲的旋律,唱好歌曲。

2.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我遵循吸引性、趣味性、针对性的教学原则。我采用的教学法是:“听辩感受法、视唱体验法、讨论对话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这一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在自觉自学中逐步掌握歌曲的规律,达到自觉参与的目的。本课的教学具: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根据本课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与导学,二、学唱歌曲与训练,三、创造与提高 第一个环节是:创造导学。

根据中高年级的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首先我利用了多媒体出示了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秀丽的大峡谷,用亲切的语言给同学们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想去吗?瞧!我们已经能够来到了这里(课件)(万里长江、大峡谷、长江三峡图),你们了解这里吗?”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经过趄塘峡、巫峡和西岭峡,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当你穿行在这险峻的峡谷中间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接下来我们听一段《川江号子》的音乐。这时的学生在听中感受到歌曲非常高亢,好像船工们在惊涛骇浪中进行搏斗。今天我们也来唱一首具有这种号子风格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课件)这一过程的步入就是让学生从感官上体验到号子的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新课的新授铺路搭桥。

第二个环节是:学唱歌曲与训练(课件)

首先我让学生初听音乐,之后老师范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音乐,有一个初步完整的印象,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几个小问题,你对歌曲有什么感受?他具有什么样的风格?我跟踪启发,让学生说出刚才听到的音乐就和“川江号子”差不多,所以是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号子的特点。

接着学生随着音乐唱旋律,再填词唱,这样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基础,老师板书并提示:(课件)什么是号子?“它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劳动时演唱的歌。”同学们你们在演唱时应该用什么情绪来表达?(学生讨论)教师随即调控,提出学生要从音乐要素方面去展开。比如,有的学生就讲出“有力、节奏感强”的要素,那么还要从那些方面思考呢?这一过程的实施,目的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怎样理解歌曲和学习歌曲的方法。所以我们再演唱歌曲时,从那些方面考虑达到演唱的效果呢?我出示完整的歌片(课件)学生视唱旋律,教师强调四四拍强弱规律,一拍和三拍上的音要强一些,唱得有力,就好像驾着小船在波浪中前进。这时学生演唱2—4遍。老师再提示:号子风格的歌曲演唱中一般是一领众和的形式,起到统一劳动的作用。你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能不能也分成领唱或齐唱呢?把学生分组,用领唱、齐唱或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示歌曲。着一过程的表现不仅仅教会学生学唱一首歌,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个环节是:拓展与提高(课件)

三峡不仅有奇特的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了解一些有三峡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查找的有关三峡资料用 自己的方式展示给大家。有的学生说出李白的古诗歌曲《下江陵》王焕之的《登鹳雀楼》还有歌曲《长江之歌》等,这一过程是再一次让学生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简要说课稿 篇10

新课程一再强调要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不要浪费一分一秒,为了避免满堂灌,我在《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这一课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方式的学习,尽量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课堂中学到知识。现我就将我的想法与设计与大家共勉,以求抛砖引玉。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语言亲切朴实,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自读自悟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难点:说说自己朗读这篇课文时所想到的。

学情分析:

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通过阅读,在被故事情深深吸引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听小男孩进行对照,教学中应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课时:

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设计一课时的时间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只起引领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直奔主题导入,既检查了预习情况,又自然与新知衔接。

二、多种方法认读生字、词

学习课文字、词是基础,因此,我以抽读;男女生赛读,师配合读,游戏测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三、自然过渡,图文结合

谈话并出示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找到文中的主人公小兵,从图中体会他的神态及心理作用,以此学习并理解“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多么喜欢”等词的意思。

四、重学2――13段,这是本文的重点,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方式读,读后并汇报了解到什么信息?师进行小结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及内心活动、并相机板书。

五、默读最后两段,体会阿姨和小女孩的善良和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六、默读全文,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并写一写

当学生读完了过后,让学生写出自己读了课文后想说的话,激起孩子感情的再一次升华。

七、本堂课就是贯穿着人间、人心中的爱,因此,我在引领学生喜欢谁并说出原因的同时,最后总结出“只要我们心中都有爱,人间处处是温暖”。

板书设计

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懂事、孝顺、

关心家人

雪孩子说课稿 篇11

《槐乡的孩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快乐的童年生活”为主题来展开的。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语言朴实、轻快,文中浓浓的乡土气息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在作者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而快乐。

接下来说说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再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再来说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接近,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因为学生对字句理解的欠缺,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现在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我将采用激趣揭题,质疑定标的方法来进入新课。“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里出现过不少的花,有绒球花和太阳花,有蒲公英花,那么你们见过槐树的花吗?它是可爱的还是美丽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一群槐乡的孩子去看看那神秘的槐花好不好?此导语以教师引导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问题可以是对课题的提出的:槐乡的槐花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作用?那是群怎么样的孩子?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从里面可以学到什么?在自读过程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在学生结束自读后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示范读,例如课题里的“槐”“耷”“缕”,还有一些多音字“磨”“载”“塞”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既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时我也会要求学生边自读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课文。这种勾画圈点法可以帮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而对重点语段,我会进行示范读,让他们更容易体会其中感情。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是研读赏析,精读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决定以小黑板出示问题1,问题2,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问题1是: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2是:哪些语段向我们介绍了槐乡孩子一天的生活?而具体写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经过的又是哪个自然段?

问题1,问题2的设置一脉相承,这里涉及到的学法有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感而发;另一种学法就是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设置这个环节的好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部分学生欠缺相当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么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借助讨论法来进行延伸。讨论法很重要,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我将会要求学生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也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这样的延伸可以有两种形式:快乐写话卡,通过对槐乡孩子劳动情形的多次诵读,我们认识了槐米,认识了槐乡的孩子。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槐乡孩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的槐乡孩子,我真想对说:“()”。

也可以是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第五个环节是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要学生去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是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我认为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摘抄好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同步练习《纸船印象》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众所周知,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要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结合课文,简单明了的概括着本课的要点。槐乡的孩子

4、槐乡的孩子

八月 黎明

早起出发:勤劳

采摘槐米:合作采摘(男孩——削女孩——捡)

满载而归(快乐的歌声)

勤劳懂事,分担父母的辛劳

副板书: 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以苦为乐,快乐的歌声、甜蜜的微笑

(可简化成写在黑板两边的词:勤劳、懂事、辛苦、快乐……)

采摘槐米:早起出发,合作采摘,满载而归

上一篇:岗位设置工作总结下一篇:创业者如何学习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