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暑假让孩子做主

2024-09-24

孩子的暑假让孩子做主(精选4篇)

孩子的暑假让孩子做主 篇1

不知不觉中, 从事化学教育已有15个年头了, 在课改春风的洗礼下, 一路走来, 收获很多, 但值得思索的却更多。我深深地体会到初中学生的压力之大:升入初三既要面临陌生的物理、化学, 又要面临历史、生物的会考, 而当升入初四后又要现实的面对中考———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压力来自于无形, 前所未有。而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多, 课时又少, 这就使部分初中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自信心下降, 产生化学学习厌烦、畏惧心理。

一、注重情景激发式教学

初中的学生接触新生事物相对较少, 但接触涉及化学知识的生活事例 (例如烧制石灰等) 却不少, 因此化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得天独厚的化学生活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基于这一点, 在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引入恰当的问题情境之中,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 化学课堂就能别有洞天。

情景再现一:在《常见的碱》一课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大家知道果树园里常见农药《波尔多液》的由来吗?”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 我开始讲述一个小故事:法国的波尔多盛产葡萄, 所以“波尔多葡萄酒”驰名天下。但1878年, 名为“霍叶病”的植物病毒狂扫波尔多城, 葡萄园很快变得枝叶凋零, 园主们心急如焚, 却无计可施。细心的法国人米拉德却发现一件怪事:公路旁的葡萄树却郁郁葱葱, 丝毫未受到霍叶病的伤害。经观察发现这些葡萄树从叶到茎都洒了一些蓝、白相间的东西, 经打听才知是园主为防馋嘴的过路人而洒的“毒药”, 由石灰与蓝矾混合配制而成。经实验的确是对付霍叶病的好农药。从此这种农药以“波尔多液”命名, 广泛流传于全世界。此时学生们感到有了一个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 特兴奋。

情景再现二:比如在教学《分子的性质》一课时, 如果直接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隔这一性质就掌握得不好, 但是在课堂中, 我引入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的小品片段引出这一性质:“问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由于学生对这一情节耳熟能详, 很快就能轻松地接上“在算错的情况下”, 接着我就追问“那你们想不想知道10+90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100?”, 接着通过“农药”的配制实验“10ml农药和9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 来得出10+90在化学中两种液体物质混合时的体积和不等于100, 从而得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这一化学性质。

以上两个案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不仅使学生对知识能够深入地理解, 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乐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

二、注重问题探索式教学

由于很多教学设备的不完善 (例如缺少精密仪器等) , 很多实验学生无法完成, 因此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条件出发, 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形成主动探索的学习认知氛围。我力图避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惯性思维方式, 指导学生对事物及其属性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训练, 增强实验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景再现三:在关于水污染与防治的研究性学习中, 由于我校远离工业区, 学生无法到工厂或污水处理厂参观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也无法从网上了解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中, 我就结合近年来虾农生意不景气的现状, 引领学生到海边养虾池调查走访, 了解近年来虾的成活率为什么低。调查结果显示, 其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河水污染的问题, 那么造成河水污染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 学生们进行猜想和假设: (1) 过量使用农药化肥; (2)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2)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集思广益, 提出活动方案。 (3) 开始收集证据和查阅资料:首先, 回到村中调查农药化肥使用是否过量;其次, 到母猪河的各个河段取水样, 回来后进行必要的化验。

以上无定式的案例通过大量的自主探究实验, 使学生们明确了不少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的原因, 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激发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持久性。通过对比、探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事物。

三、注重独立实验式教学

实验是发现和验证真理、寻求和掌握真理的方法, 是深化和总结理论的主要依据。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 在家庭或实验室独自找到自己所需的器材, 进行制作、拼装, 实验探究一些课题。通过一些开放性题目的研究,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情景再现四:为了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做铺垫, 我在暑假里给刚升入初四的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作业:自制“农家醋”。将1000克的凉开水倒在一个大的容器内, 加入约25克的“醋娥” (即一种菌) , 再加入50克的白酒和30克的白糖, 保存较长一段时间后, 可观察到容器内醋蛾的数量有所增多, 并且容器内的液体让你感受到较浓的酸味, 这时自制的农家醋就算完成了, 何不亲手制作品尝一下。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待你品尝后我们再讨论。这个案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做实验, 经过观察、记录、讨论、分析, 去伪存真, 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的根源, 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运用所学化学知识, 通过实验, 使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四、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校教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新新人类的科学文化水平, 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材”是教育的宗旨。根据教学内容, 适当介绍化学发展的历史和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激情。

情景再现五:在讲《燃烧与灭火》一课时, 我从舍勒和普里斯特利的“燃素”学说, 拉瓦锡的燃烧定义到现在的广义燃烧定义的发展,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概念, 从而伴随着实践和学习的深入逐渐加深了解, 也可能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地学习, 大胆地探索。

“我快乐, 我探究;我探究, 我成长;我成长, 我快乐!”这是我站在学生的角度获得的教学感悟。它使我真正认识到: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转变, 应将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 开拓创新视野, 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 去探究化学、感悟化学、发现化学, 从而使化学的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而是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进行, 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创新的意识, 最终升华为一种能动的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质的飞跃。

孩子的暑假让孩子做主 篇2

游戏中体现自主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最能发挥主动性;它不仅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再现,而且为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游戏中教师常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教师不参加游戏实践过程,只是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自主活动。另一种则是教师参加游戏实践过程,只做幼儿的伙伴,不操纵游戏过程,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尊重幼儿的活动。

启发语言表达 爱说爱问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师要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花一点时间同他们进行讨论,并认真做出解答,以后他们就会大胆地表达想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地限制幼儿说话,教师要围绕教育内容积极引导,选择有吸引力的话题。引导得当了,孩子们就不会说题外话,而是围绕教育内容向老师左问右问。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而且能使教育内容在幼儿头脑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教会处理问题 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意识,还提高了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幼儿办错事或自己能处理事情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处理或参与,使他们成为主角。一次,有个小朋友把一个小插片放在了兜里。我看到后没有说什么,而是讲了一个故事让大家讨论、解决。这个小朋友发言说:“如果拿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就应该马上还给人家。”事后,她把别人的东西悄悄地放了回去。

鼓励去想去做 记得有一次我教幼儿做美丽的花环,我只教了一种方法,并对孩子们说:“你认为怎样做漂亮就怎样做,不必按老师要求做!”结果做的花环有很多种,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教师应该对所有孩子的想象给予鼓励,肯定他们,使他们从自己的创造成果中感到莫大的快乐。

数学课堂让孩子自己做主 篇3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数学课堂 教学理念 教材理解

一、背景

不久前,学校组织了4名教师对苏教版《数学》第二册的“统计”进行了“同课异构”课堂研讨活动。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由于各位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差异,教学效果迥然不同。下面摘录教学过程中的部分片断,试析其中原因。

甲教师的教学片断:

教师先出示教材第98页的主题图(图略)。

师:你知道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

接着播放课件录音: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

师: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呢?

接着又播放课件录音:我报名称,你们记下来。

师:你们会记吗?怎样记录呢?

继续播放课件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记录……

观察效果发现多数出现了两种结果:一是按所报顺序画图记录,二是按图形的类别画图记录(图略)。只有极少数学生用符号记录。

乙教师的教学片断:

课一开始,教师先出示一个信封,告诉学生里面有一些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接着问学生:我想知道信封里面各有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1:把它们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

生2:把它们一起倒出来数一数。

……

任凭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启发,学生总是拘泥于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就是想不出用“记”的方法。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再次启发:“看看你们桌子上,老师发给了你们一张白纸,有什么用吗?”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终于想到了用笔记录的方法。

丙教师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到妙妙的“妙妙厨房”看一看。

播放课件录音:今天我请客,准备给每位客人发一块巧克力,你们愿意帮忙吗?看,这是做巧克力的模具(图略),你知道它能做出哪些形状的巧克力吗?

继续播放妙妙的录音:嗯,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巧克力各需要多少块呢?

师:是啊,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应准备多少块呢?妙妙决定打一个电话问问客人们。咱们一起来听妙妙打的电话,看看能不能帮助妙妙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

点击课件,播放电话录音。

妙妙:你好!小妮,我是妙妙,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巧克力,你喜欢哪种?

小妮:我喜欢正方形的。

妙妙:飞飞,你呢?

飞飞:三角形的。

师:其他客人呢?

继续播放电话录音:正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师:电话打完了,你们有没有帮助妙妙记住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

师:为什么没有记住?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妙妙记住?

生:用笔记下来。

师:你打算怎么记呢?

生1:打一个电话,就把图形画下来。

生2:按形状分开来记,三角形记在一起,圆形记在一起,正方形记在一起。

生3:用数字记。

生4:写字记。

……

师: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的一张白纸,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好吗?

展示学生的记录。

二、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同课不同上,效果几茫茫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教师存在教学理念的差异

甲教师只是就知识“教”知识,只重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乙教师虽然有“美好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方法,所以学生仍然“启而不发”,一筹莫展。丙教师通过编制妙妙请客打电话的故事,用“声音”呈现各种图形的形状,把学生顺利带入随机事件的教学情境中,启发学生寻找探究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实现了“跳一跳,摘桃子”。既注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注意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强烈地感到学习的乐趣和情感上的满足。

(二)教师存在教材理解的差异

在这些事件里,统计的对象——“信息”——已经呈现,只是数据尚未收集,只要采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即分一分、数一数)就能得到数据。而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是针对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的事件,或是事件里的信息还没有确定的。当乙教师出示放有各种图形的信封时,学生坚持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些图形都是具体的,只要把这些图形从信封里倒出来,用过去学过的“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就行了。

暑假里让孩子真正“闲”下来 篇4

带孩子去学游泳 对于一些农村男孩子来说,他们特别喜欢戏水捉鱼。可是,每年暑期,由于孩子不会游泳而导致其溺水身亡的事故接连不断。尽管游泳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根本不开设游泳课。孩子学会了游泳,如果将来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就可保命。比如,他长大后,家乡发生水灾,如果他不会游泳,不仅自身难保,也无法帮助乡亲们脱险。因此,趁着暑假,可以带孩子去学游泳。

带孩子到农村待几天 有不少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友在农村,在暑假里,可带孩子回农村看看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让孩子体验一下农村生活,增长见识,增强他们的亲情意识。不仅如此,还能让他们明白“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也许这次农村之行,会使孩子的人生观发生改变,变得对劳动人民有感情,变得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带孩子出去旅游 现在,孩子的学习生活很紧张,辛辛苦苦学了一个学期,需要身心的放松。外出旅游不仅让孩子增长见识、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可以把书本上的一些知识通过这次旅游来一次实践。更重要的是,让他从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走出来,从而达到缓解疲劳、心理压力的目的,让孩子过一个快乐、充实、有意义的暑假。如果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旅游,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有关团体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同样能起到增长知识、缓解疲劳的目的。

帮孩子调理身体 现在,校园里的“小眼镜”越来越多,大多孩子是因为平常用眼不注意造成的;由于学校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孩子成绩不好造成自卑心理,说话结结巴巴;有些孩子在饮食方面太随意,患上了慢性肠胃炎。平时孩子在学校,没有时间去进行系统治疗,因此,家长可趁着暑假,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使孩子有一个好身体。

让孩子学习其特长 不少孩子都有特长,例如:音乐、美术、舞蹈、武术等。由于平常学习紧张,孩子没有时间、精力去学习特长,只能忍痛割爱。暑假里,可以带孩子上门拜师,请名师指点,也可以让孩子参加社会上举办的特长培训班。

上一篇:玉米免耕播种下一篇:激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