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概述(精选9篇)
诗经概述 篇1
《诗经·国风》-艺术特色
《诗经·国风》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中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国风》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国风》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监本诗经
《诗经·国风》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国风》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国风》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国风》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国风》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国风》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等。
《东山》
《诗经·国风》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中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诗经·国风》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诗经·国风》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国风》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国风》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国风》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诗经·国风》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概述 篇2
査先秦礼书及其他古籍,青铜礼器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炊器和食器在有些学者的观点中两者的差别并不很大,甚至有人将炊器和食器归为一类而谈。杂器,则是一些作用不明也不可考证的器皿。水器在《诗经》中出现次数非常少,且多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算不上礼器。因此,笔者在文中将主要介绍《诗经》中出现的食器、酒器、乐器三种礼器。
一、食器
(一)豆
豆,《说文·豆部》释义:“豆,古食肉器也。”外形类似于高脚盘,初为陶器,后逐渐演变为青铜器。《诗经》中多次出现在祭祖、祭神的场合。如《小雅·楚茨》是一首周王祭祀祖先的乐歌,其中第三章“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报以介福,万寿攸酢!’”描绘了祭祖时菜肴的丰盛,肉类繁多,承装肉类的食器“豆”也很“孔庶”。“庶”,多的意思。
还有《大雅·生民》中“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是对周始祖后稷带领族人祭神的记载。
青铜豆,还出现在《诗经》中燕飨宴饮中,如《大雅·韩奕》中讲述韩侯朝周,受周王册命,离开镐京后,途经屠邑暂留,离开时有一个人叫显父,为他设宴践行,宴会上“笾豆有且”,肉菜是“炰鳖鲜鱼”,非常丰盛。
(二)簋
簋,《说文·竹部》释义:“簋,黍稷方器也。”是古代祭祀燕飨时盛黍稷的器皿,初为陶制,商代中期青铜簋逐渐发展起来。簋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鼎配合使用: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士大夫五鼎四簋等等。《秦风·权舆》中一位没落的贵族回忆自己曾经“每食四簋”的生活,还有《小雅·伐木》中出现的“於粲洒扫,陈馈八簋”,由“八簋”而曾有旧说《伐木》是文王所做,后考证诗歌创作于西周后期,证明旧说不成立。
青铜簋还可在其上篆刻铭文,以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大雅·江汉》是诗人叙述周宣王命令召虎带兵讨伐淮夷的诗,诗的最后一章有:“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矢其文德,洽此四国。’”郭沫若先生认为诗中“考”字乃是“簋”字的假借,当代学者高亨先生也赞成此观点,本文依据此说。由此可见,簋还可以用来记录征讨之事。
(三)鼎
鼎,《说文·鼎部》释义:“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是古代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等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商周时期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周颂·丝衣》中有:“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这是一首周王祭神的歌舞诗,鼐鼎和鼒分别指大鼎、中鼎和小鼎,盛贮肉类器皿的丰盛从侧面说明了祭祀场面的盛大。
二、酒器
(一)爵
爵,《说文·鬯部》释义:“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古文爵象形。”是古代一种盛酒礼器,像雀形,最先用于温酒,后更多用为饮酒器。
在《诗经》中,爵的出现主要是在宴会之上,如《邶风·简兮》是描绘宴会之上一位女子观看舞师表演并对他产生爱慕之情的诗歌,其中“赫如渥赭,公言锡爵”,描绘的就是在宴会之上,卫公赐酒给表演万舞的舞师,爵是盛装酒的容器。《大雅·行苇》是描绘周统治者与族人宴会的诗歌,其中“或献或酢,洗爵奠斝”则是描写宴席上推杯换盏的热闹和谐场面。
(二)尊
尊,今作樽,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是商周时代一种大型盛酒器。《鲁颂·閟宫》中有:“牺尊将将,毛炰胾羹,笾豆大房。”牺尊,是状似卧牛的青铜尊。朱熹《诗集传》云:“牺尊,画牛于尊腹也。或曰尊作牛形,凿其背以受酒也。”牺尊,在诗中是鲁人祭祀时使用的盛酒器皿。
(三)卣
卣,圆形或椭圆形,底部有脚,盛酒器。卣在盛酒器中属于很重要的一类,古文献中或是青铜铭文上常常会出现“秬鬯一卣”的话。《大雅·汉江》中便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秬鬯”是古代祭祀时常用的一种香酒,在《汉江》中由卣盛放来祭祀祖先。
(四)觥
觥是一种用犀牛角或青铜制作的伏牛形盛酒兼饮酒器,腹椭圆,圆足,兽头形器盖,是一种非常贵重的物品。《诗经》中主要出现在上层贵族的宴会之上,或是大型的祭祀场面中。如《小雅·桑扈》是描绘周王宴会诸侯的诗歌,其中有“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周颂·丝衣》是周王祭神的歌舞诗,其中也有:“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以觥来作为宴饮祭祀中盛酒的容器。
三、乐器
(一)钟
钟,《说文·金部》释义:“钟,乐钟也。”起源于商朝,形状扁圆中空,是打击乐器。《诗经》中钟作为礼器出现次数有8次之多,主要出现在两种场合。第一种是宴饮场合奏乐。如《小雅·彤弓》中的“钟鼓既设,一朝飨之”,讲述周王举行宴会奖赏有功诸侯时,宴会上一直响起着钟鼓声,还有《大雅·灵台》中的“於论鼓钟,於乐辟廱”讲述的是周文王在灵台游景赏乐的情形。第二种则是在祭祖或祭神仪式上所演奏的乐器。如《周颂·执竟》中的“钟鼓喤喤,磐筦将将,降福穰穰。”是周人祭祀周武王的诗,描绘出祭祀场面的盛大与庄严。
(二)庸和镛
庸和镛在《诗经》中各出现一次,分别为《大雅·灵台》中的“虡业维枞,蕡鼓维镛”和《商颂·那》中的“庸鼓有斁,万舞有奕。”分别出现在宴饮宴会和祭祀祖先神灵的场合。庸和镛在一些《诗经》译注中被注释为通假字,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程俊英撰写的《诗经译注》,还有些版本将庸和镛看做两种青铜乐器,但由于两者本质上都属于钟类乐器,因此本文将其列在一起。
(三)钲
钲,《说文解字》云:“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形似铃,无舌,大口朝上,摇动时靠上半截柄与周边青铜体撞击发声。钲在《诗经》中仅仅出现了一次,即在《小雅·采芑》中。《采芑》是反映周宣王时代周族与他族战争的诗篇,描写方叔南征荆蛮的诗篇,其中“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描绘出出征前方叔检验军队时气势恢宏的场面,“钲”在诗中用作检验军队时表示停止的信号乐器。
四、结语
《诗经》中还出现的青铜器并不仅仅只有这些,而上文中我们提及的青铜器也并不仅仅只是出现在宴饮、祭祀等大型场面,更多的时候,青铜器是作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出现的,比如《周南·卷耳》中“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咏怀。”出现的饮酒器金罍便是青铜器,但是由于在诗歌中仅仅是作为男主人公随身携带以自饮的工具,所以不能算作是礼器。还有《周南·关雎》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本是描写一位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爱恋诗,诗中男主人公以希望以钟鼓之乐取悦心仪女子,由此可见,此中的“钟”在诗文中作为男女情感沟通的工具使用,并不能算得上是礼器。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13.
[3]李婷婷.《诗经》乐器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6).
[4]吕杰.浅谈《诗经·国风》中的饮食器具词语[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8).
中国西北的《诗经》”花儿与诗经 篇3
【关键词】花儿 诗经 女性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并且各民族秉承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理想与信念,铸造出了独属自己本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笔者这里所说的“花儿”作品大多数出自于土生土长的农民百姓之口,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花儿”它把回族、东乡、撒拉、土族、保安、藏族、裕固族、蒙古族等民族人民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花儿”民间歌谣所歌唱内容包罗万象、时空上跨越上千年,记录着中国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的社会面貌及贫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 同时,花儿与《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是出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歌谣,有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众所周知,花儿和《诗经》一样,最令人过目难忘的还要数其中塑造的众多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活脱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动情恰。这些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劳动中的妇女、婚恋中的妇女、社会生活中的妇女。
1 劳动中的妇女
花儿中有“月亮上来车轱辘大,日头出来是碗大。刀子斧头是奴不怕,单怕的阿哥们丢下。”[1]写出了当地妇女们出外干农活时的艰辛,刀子斧头以及暴晒都是江南农村采桑女子们所不曾经历过的。诗经中亦出现过女子田间劳动的场景:如《周南·苯苢》描写的一群采摘苯苢女性:“采采苯苢,薄言采之。采釆苯苢,薄言有之。采采苯苢,薄言摄之。采采苯苢,薄言捋之。采采苯苢,薄言裙之。采采苯苢,薄言擷之。”苯苢即车前草,药材名,古人用所结之子治疗妇人的不孕和难产。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瑶。诗中的一群女子采集车前菜,越采越多,越采越欢,一面劳动,一面歌唱,最后满载而归,劳动热情洋溢而出。我们读起来可以明白地感受到她们当时劳作时的欢快心情。无论是花儿中还是诗经中劳动中的妇女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西北女性似乎在干活时没有江南女性这样子的欢愉,这可能还是要追究到西北僻远地区严重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及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西北少数民族女性明显要比南方女性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她们不敢做错事,不敢大声的据理力争自己的权利,生怕自己的言行会触怒丈夫,而被其无情抛弃。相比之下,在诗经中的女性所处的环境中,大男子主义不会像西北偏远农村那样严重。这样子一来,女性去田间地头干活自然也会比较愉悦,不会整天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被抛弃。在这方面,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则显得较为老成,少了一点诗经中女性嬉闹灵动的场面,更多的则是沧桑与久经磨难的忍耐与包容。再者,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山大沟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质特征,花儿中的女性一般去干活时都只能独自一人,休息打发时间时只能大声的和对面山头上的人进行对歌。而相比诗经中出现的女性,由于多处于平原地区,故出去劳作时可以呼朋引伴,结伴同行,劳作时便也不会觉得那么孤单。
2 婚恋中的妇女
爱情可谓是古今中外民歌永恒的主题,“花儿”歌谣也不例外,现在笔者就花儿中婚恋女性的形象与诗经中此类女性形象作一比较。花儿中所涉及反映到的女性受封建社会和传统观念束缚,和男性比起来更没有婚姻自主权利,饱受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痛苦,所以也更加渴望幸福和自由。如:“吃蒜要吃红皮蒜,不吃那山里的小蒜;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不维那白头的老汉”[2]这首歌谣的女主人公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维阿哥要维个美青年”的愿望,好比吃蒜要吃个大、貌美、味道十足的红皮蒜,而绝不嫁给像山里的小蒜那样又瘦又小又没味道的“白头老汉”。在过去的西北偏远山区,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做主把年轻姑娘嫁给“白头老汉”以得到对方钱财救济生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位泼辣的女主人公率直地表明了自己不想重蹈覆辙,向往自由、美满婚姻的坚定决心。再如:“高高的山上一眼泉,泉沿上有一棵树呢;过路的阿哥喝水呢,尕妹子招手着叫呢。”[3]泉边的树伟岸挺拔,像“过路的阿哥”,泉水清澈甜美,像“尕妹子”。水和树相映成趣,青年男女以水传情,悠扬的“花儿”在山涧回荡。这首花儿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表现了西北青年淳朴、甜蜜的爱情表达方式。
自由恋爱看起来好像是现代人的专利。一说起古时候的爱情,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锁在深庭高院、不敢正瞧男子一眼的富家小姐,还有见了美女就心如鹿撞、却非要满口孔仁孟义,正襟危坐的公子。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错误的印象。因为,《诗经》产生的周代是封建社会的初期,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这就滋生了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而女性因较少的受到礼教的约束,当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直接地去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爱意并不刻意加以掩饰,就如河中小洲上的雉鸠,必大胆歌之唱之,发心之所想,可谓天真自然,爱意直露,却又不让人觉俗,更无一丝邪念。如《召南·標有梅》诗云:標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造其吉兮。標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造其今兮。標有梅,顷筐塱之。求我庶士,造其谓之。诗中描写的一位女子,她盼望着追求她的男子能及时来娶,不要耽误了婚期。这是女性对爱的大胆表白,显示出少女的豪爽与天真。她们这种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并没有受任何礼法约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真情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典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女性还是诗经中出现的女性,在表达爱情方面都很爽朗。区别在于西北的少数民族女性在说唱花儿时还要看周围的环境,一般要避开长辈、老人和阿訇,到野外演唱,就像花儿中所唱的“到了庄子里不要唱,胡唱时老人骂哩。野滩滩里没大小,唱了嘛也就唱了”,故女性在唱花儿表达心声时是带着思想精神上的负担的,与诗经中的女性相比还是少一点她们的那种轻松与明朗,有着较多的顾忌。
另外,对于中国人而言,真正的爱也许不是怦然心动、激情澎湃,而是相互谦让、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与怜惜。《女曰鸡鸣》短短几句诗,就把中国幸福家庭的场景和价值观精要地摹写了出来。可见,诗经中的女性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较为明显,花儿中这种场景的温馨画面出现较少,故也可看作是苦情的花儿,这些还都可以归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所致,男人普遍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夫妻直接更多的是上与下、尊与卑的关系。由于生活贫困,也就少了许多夫妻之间的情调,诸如“戈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意即:妻子说,打来了鸟儿,就给你做顿美餐,再给你备些美酒,这样的生活愿与你过到老。弹琴奏瑟,这生活没有什么不好!)”
3 社会中的妇女
“十八的姑娘要出嫁,配给了十岁的尕娃;又受孽障者又挨打,把我当长工者雇下。”[4]这首花儿描写的是童养媳迫不得已的婚姻。童养媳是旧中国的陋习,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富贵人家在儿子还小时就领养贫苦人家的女孩子,等待儿子长大以后成婚。这样的女孩与其说是新娘,倒不如说是佣人,要照料未成年的丈夫并承担许多家务劳动。西北少数民族女性不仅要受自己丈夫的欺负,还要承受来自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压力。相比之下虽然南方女性较少有这种童养媳的情况。但她们遇到的情况也多是由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的,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中所描述的,是一幅和平的劳动画面,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走在田间小路上,她们去采摘饲香用的嫩桑叶。她们的劳动看似很愉快,但心中也颇有隐忧。当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她们走来时,便开始担心、害怕被掳去而遭受凌辱。她们爱他们的丈夫,但是不免还是要受当地贵族权势的欺负。末句揭示出了当时阶级压迫的本来面目,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无理的霸道表现。
《诗经》中《邺风·泉水》一首描写卫女怀念亲人、思念祖国的诗歌:“逾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诛,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遍漆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灌,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便充分展现了古代人常说:“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这句话,女子没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出嫁后,除了归宁或者其他特殊节日,或者父母亡时奔丧外,远嫁的妇女是不能自由地自己单独回娘家的。而那些嫁到其他国家的女子,回国回家几乎就更成了奢望。这首诗表现出的是的当时女子自己都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世事就是如此,即使是一位抱着理想,明白事理的女子,往往也会被无奈地淹没在漠然的盲群当中,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社会中女子的形象这一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出现西北少数民族花儿中的女性还是诗经中的女性都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丝毫没有人生自由,与个人权利,她们的命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被这个无情的社会给安排好了的,她们对此却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能做的只有无尽的顺从。女性都是当时那个社会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善良淳朴并没有意识到导致她们悲惨命运的其实是压在她们头上的让她们喘不过气来的封建落后的腐朽制度。
【参考文献】
[1]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3]唐文著.《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5]滕晓天.《青海花儿话青海》[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2.
[6]张亚雄.《花儿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第183页
[7]徐兴亚.《六盘山花儿两千首》[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2页
[8]《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第65页
《诗经》文化及《诗经》历史 篇4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约在春秋之末年,由鲁国的孔子编订。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当今世上流传的版本,则是毛苌所注释版本。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是今天的《诗经》一个基本的脉络。可是今天学习《诗经》的学者们有一个普遍的毛病,那就是他们只把《诗经》看成一本诗歌总集,只把它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可是,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诗经》其他的方面的价值,因为权威的观念,也就禁锢了史学之人不敢越雷池一步,社会史工作者也不敢从中援引其能表现春秋社会情况的经句,由此也就不能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呈现出一个生动的春秋社会的画面,《诗经》俨然成为文学家的文学天堂,其他研究人员不能染指。鉴于此,本文从一个史学研究者人员的角度来解读《诗经》的历史世界。
孔老夫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后人在看《诗经》的时候也能有所感受。我们从《诗经》中的爱情出发,可以看到孔子所谓的“思无邪”。《国风·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① 郑玄《诗笺》云:‘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强暴之男相劫胁。’②朱熹《诗集传》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③古代大学者都遵从孔老夫子的“思无邪”,从之切入,从之走出,解此诗 ①② 《诗经·国风》,刘毓庆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55页。《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01页。③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421页。从贞女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学者刘毓庆则认为“女子对男子日后约会之语,或以为是夜间两人幽会是女子对男子的悄悄话,或以为这就是当场发生故事时女子对男子的‘诱辞’”①而郑宾也认为“在原始社会,男子向女子求婚,往往猎取野兽献给女子,女子若收下猎物,则表示接受男子的爱情,至今在亚洲和美洲的部分民族中,仍保留这种习俗”②可见,从《诗经》背后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过古代的大家大多是出于维护礼制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这样就会导致《诗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渐渐的失去了本真,而历史的本身也犹如一个小丑一般,被各种人物涂抹,不过时至今天,很多的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诗经》背后的历史史实,也逐渐的换《诗经》以清白,这也算是我国学术界的进步吧!
除了《诗经》中让人一咏三叹的爱情故事,给人留下下一个深刻印象的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 《毛诗序》曰:“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④朱熹《诗序辨说》曰:“此亦托于硕鼠以刺其有司之词,未必直以硕鼠比其君也。”⑤今人多认为是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诗至最后情谊真,在末节,诗人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诗经·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首短诗则是直接对统治阶级的破口大骂,其 ①②《诗经》,刘毓庆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47页。
见郑宾:《中国文学变流史》转引刘毓庆主编,《诗经》,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46页。③ 《诗经》,刘毓庆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3月,第276页。④ 《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页。⑤ 朱熹:《诗序辩说》。实在《诗经》中,我们都能找到这种感情直接的流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真情的流露,看到了人性之真,人性之美。同时也能看到整个真实的春秋历史世界。
诗经概述 篇5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遁?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瞻卬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宁?
《诗经·大雅·云汉》译文
浩浩银河高又亮,光华运转在天上。周王仰天长叹息:今人犯了啥罪状?死亡祸乱从天降,连年不断生饥荒。没有神灵不祭祀,哪敢吝惜牛豕羊?圭璧礼玉已用尽,为啥不肯听我讲!
旱灾已经太严重,暑气熏蒸热难当。不停祭祀常烧香,郊祭庙祭两不忘。奠酒埋玉祭天地,没有神明不祭享。后稷救灾不能胜,上帝不来救死亡。田土破败成灾难,为啥正当我身上?
旱灾已经太严重,要想消除不得行。战战兢兢心恐惧,如遇霹雳和雷声。周地剩余老百姓,几乎个个都死净。老天上帝太无情,不愿存问我死生。大家怎能不害怕,祖先祭祀无继承。
旱灾已经太严重,没有办法可阻挡。骄阳似火暑气腾,要想容身没地方。死亡大限将临头,瞻前顾后两渺茫。历代公卿百官神,丝毫不愿来相帮。自己父母先祖灵。怎肯忍我遭灾荒。
旱灾已经太严重,山光河涸草木尽。旱魃为恶太可恨,好比大火遍地焚。我心害怕酷热天,忧愁难忍如烟熏。历代公卿百官神,丝毫不肯来过问。老天上帝太不仁,为啥叫我陷穷困。
旱灾已经太严重,努力祈祷把灾除。为啥降旱坑害我?左思右想不知故。祈祷丰年都很早,祭祀方社也不暮。老天上帝太糊涂,不愿想想我痛苦。我对神明很恭敬,神明不应有恼怒!
旱灾已经太严重,人人散乱法纪无。公卿百官办法穷,宰相痛苦又何补?趣马师氏都祈雨,膳夫左右齐帮助。没有一人不赈灾,无人叫难敢停住。抬头向上望苍天,我的心里多忧苦。
《诗经》中的爱情诗 篇6
少女怀春, 少男钟情, 他们大胆勇敢热情的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摽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摽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摽有梅, 顷筐暨之, 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诗经·召南·摽有梅》) 春天即将过去, 梅子渐渐黄熟。姑娘怎不着急?她说:梅子纷纷落地, 树上还七成, 追求我的小伙, 赶快抓紧这大好时光。树上的梅子只有三成了, 小伙子, 今天就是好机会!梅子已经全部落下, 要赶快用筐装起来, 追求我的小伙儿, 还不快快说出来!红颜易逝, 青春易老, 唐代杜秋娘说:“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而在千年前的这位望梅兴叹的女孩早就唱出了怀春女儿焦急心情。“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诗经·周南·关雎》) 面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 男子热情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恋和追求, 渴望与她相伴相随, 感情单纯而真挚, 悠悠的欣喜, 淡淡的哀伤, 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热恋是甜蜜的, 《诗经》中热恋的男女也是甜蜜的。“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诗歌表现了男女青年约会时的甜蜜情景, 那静女的调皮和活泼, 男青年的钟情和淳朴表现得生动形象。“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 青年男女自由相会, 自由恋爱, 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 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物回赠给心中的姑娘, 以物定情, 终身相许。“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王风·采葛》中这位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 渴望与恋人相见的情竟如此强烈。
“不见复关, 泣涕涟恋。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热恋中的女子, 面对心仪的男子是全身心的投入去爱, 她们为情哭, 为情笑, 是那样的真挚。
新婚是幸福美好的, 《诗经》中一首描写新婚的诗则有生动的表现, “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诗经·唐风·绸缪》) 一对情人在新婚之夜的幸福时刻, 面对美丽的新娘, 幸福的男子激动得不知道如何是好, “如此良人何”那种情感是多么的真实。读之如同亲睹男子手足无措的紧张神情。
江淹道:“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别离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击鼓》) 一位出征在外的男子对自己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曾经有情人花前月下“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誓言, 如今生离死别天涯孤苦, 岂能不泪眼朦胧肝肠寸断?
“自伯之东, 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愿言思伯, 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 (《诗经·卫风·伯兮》) 这位女子自从夫君你踏上征途, 前往东方的战场, 无心梳洗, 头发便乱得如同飘摇的蓬草。不是没有洗发膏, 他不在家, 我哪有心情打扮自己, 打扮出来让谁看嘛!女子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 苦不堪言。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 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 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诗经》中的“采×”类诗考 篇7
关键词:《诗经》,“采&,#215,”,命题规律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在孔子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 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将“诗”文本称为“经”, 才确定《诗经》的名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共三百零五篇, 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以及思想感情, 对我们学习周代到春秋时期的社会和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诗经》三百零五篇, 每篇的题目或是早已有之, 或是后人加之,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暂不讨论。这里我主要是想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诗经》中的部分诗篇的题目进行分类和研究。我对《诗经》中有关“采采××”或者是“采×”或是“采×采×”这三种类型的题目和诗文进行了总结归纳, 共得出十一篇。其中或是题目或是诗文都含有上面三种类型。其中《周南》两篇, 《召南》两篇, 《国风》共三篇, 《小雅》四篇, 《大雅》和《颂》中都没有相关诗歌题目的记载。
具有这种特点的十一篇文章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题目中就表明“采×”特点的诗文。这种诗文共有八首, 其中召南中的《采蘩》、《采蘋》两首, 王风中的《采葛》, 唐风中的《采苓》, 小雅中的《采薇》、《采芑》、《采菽》、《采绿》四首, 这八首的类型特点显而易见。二是行文中含有“采采××”或“采×采×”特点的文章。其中周南中的《卷耳》、《芣苢》和鄘风中的《桑中》三篇, 前两首具有“采采××”的类型特点, 第三首是“采×”这种类型的的诗篇。
从下面表格更加清晰可知这几首诗的分类:
从上表可清楚知道, 这十一首诗篇主要来自于《国风》和《小雅》, 《大雅》和三《颂》中没有一篇这样的诗文。并且这十一篇诗文都是四言诗, 结构清楚, 朗朗上口, 便于吟诵。
郭锡良先生在其所编著的《古代汉语》下册中说:“《诗经》的篇名大都取第一句中的两个字, 也有只取一字或三四个字的。”从上面几篇文章中可以清楚知道这个命题规律, 例如《卷耳》就是取了诗文中“采采卷耳”中的“卷耳”一词, 《采薇》就是来自“采薇采薇”。
程俊英先生在其所编著的《诗经译注》中说:“《诗经》多取每篇首句中二字或三字或四字为题。”这就是说, 《诗经》中任何一首诗歌作品的题目, 应当用最简练的语言说明或概括整首诗的主旨和内容, 这十一篇诗文的题目与整首诗文正是具有这样简单而且紧密的关系纽带。根据古代文献记载, 《诗经》中的作品主要是依靠采诗、献诗和文人专门创作三种渠道而汇集到一起的。那既然是采来的、献来的和有目的创作的, 为了达到对上进行讽谏、歌颂, 以及使君主了解民情的目的, 就不应故意使作品的题目与作品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
在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也有这样的“采×”特点的诗歌, 篇名为《采薇歌》和《采芑歌》。这是现有记载的最早的“采×”特点的两篇有关的诗文, 并且都是与题目有相关联系。此书说:“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而作歌。其辞曰……”这首诗歌由此而来。而《采芑歌》是由于齐人对田常的政绩歌颂, 两首诗歌作者都不详。
《诗经》中这十一首诗歌主要出自《国风》, 而《国风》里反映人民各种生活情景的诗歌。如《芣苢》, 它体现了古代活泼健康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反复的语言, 重叠的篇章, 这些都不同程度表现了这些妇女热爱劳动。根据程俊英译注的《诗经译注》中对《诗经》三百零五篇的主题定义, 我们进而对这十一篇诗文进行主题分类和研究。《卷耳》是说一位妇女想念她远行的丈夫的诗;《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得短歌;《采蘩》是一首描写蚕妇为公侯养蚕的诗;《采蘋》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桑中》是一个劳动者抒写他和想象中的情人幽期密约的诗;《采葛》是描写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慕的情诗;《采苓》是劝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采薇》是一位守边兵士在归途中赋的诗;《采芑》是描写方叔南征荆蛮的诗;《采菽》是赞美诸侯来朝, 周王赏赐诸侯的诗;《采绿》是描写一位妇女思念外出的丈夫的诗。这十一首诗篇中, 隶属《国风》中的几篇都是有关男女之间的思念或爱慕之诗, 《小雅》中的几篇大多是关于祭祀、赞美王公贵族的, 这样看来这十一篇诗文主题鲜明并且描写多种不同的生活, 也说明了《诗经》的收集、编辑和流传痕迹。比较来看, 和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的《採薇歌》和《采芑歌》这两首歌的主题种类增多, 并且在行文和押韵方面更加趋于成熟。已经从先秦时的三言、五言、七言趋于完整的四言诗, 并且行文中增加了较多的修饰性的词语和诗句。此外, 从题目或是行文中看到的采摘的情景都是很欢快的, 即使是那种男女思念之作, 也是在欢乐的气氛中展开的。
我国的原始诗歌大都是有感而发的:“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因此, 原始诗歌皆非命题之作, 根本没有题目。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选本几乎都有题目, 这都不是原始作者所为, 而是后来的整理, 编定者所为。《诗经》以前或稍后的诗歌, 均散见于典籍中, 不是独立成篇出现于诗集中, 这足以说明原始诗歌不是命题之作。例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记载:“田常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齐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于简公。权弗能去。于是田常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货。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 归乎田成子。’”这是一周古老的诗歌, 主要说明了这首诗歌是为了赞颂田常的无私以及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表现了他的政绩显赫。这完全是抒写胸臆, 绝不是命题之作。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采芑歌》, 题目为后人所加。
同样, 《诗经》三百零五篇, 原来都是没有题目的, 后人收集整理并且加以编辑《诗经》时, 才一一加上题目。从《诗经》的产生原因看, 有三说: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采诗说认为, 周朝统治者为了了解民情, 就命令官员从民间采集诗歌。而后负责采诗的人, 对采来的诗歌进行整理、编排时, 是否为每篇诗歌加上了题目呢?没有具体的考据材料可以作证。献诗说认为, 古代帝王为了考查时政, 命令诸侯百官献诗。据载, 诸侯百官献上的诗歌, 都给了天子, “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 是否乐官对诗歌进行了一番整理、编排工作, 并为每篇诗歌加上了题目呢?今人已无从知道。删诗说认为, 原始古诗有三千余篇, 是孔子亲自删定、编排的, 那么, 孔子是否为各篇加上了题目呢?这种可能性, 至今还不能证实。
综上所述, 《诗经》中诗题的命名方式何原因虽然参差不一, 但都是为了更好地或说明、或体现、或概括作品内容和思想。这说明《诗经》中作品的命名都是有着一定依据的, 绝不是作者或编者随意加上去的, 而且大多数作品的题目都有能从最大限度上用最简练的词语或诗句来概括全诗内容的作用。这些命题规律和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来更好地学习和体会《诗经》的内容和主旨内容和中心思想。
参考文献
[1]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2]张树波.国风集说[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
[3]郭锡良, 唐作藩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5]陆侃如.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6]戴维.诗经研究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7]陈一平.先秦古诗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8]朱金发.先秦诗经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
[9]刘毓庆, 郭万金.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诗经概述 篇8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注释】
01、匪:彼之借也
02、发:发发,象声词,风声
03、偈:偈偈,形容疾驰的样子
04、嘌(Piao):颠簸前进的样子,一说漂摇不定,一说轻快之状
05、顾瞻:回头往远处看
06、周道:大道
07、怛(Da):悲伤、忧伤
08、吊:悲伤
09、亨:古烹字,烹饪
10、溉:洗涤,一说借予
11、釜(Fu):锅
12、鬵(Xin):锅类的烹器
诗经概述 篇9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诗经·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 婚变 决绝(章句)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虚伪 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 凶暴、蛮横 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诗经·采薇》
1、(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 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 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 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横线的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自行朗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诗歌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表达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5.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6、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采 薇》同步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不遑启居()我戍未定()王事不盬()小人所腓()靡使归聘()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其反义词是。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3)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第1章:。第2章:。《采 薇》课后作业答案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