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团联席会议制度

2024-09-21

学校党团联席会议制度(共9篇)

学校党团联席会议制度 篇1

党团活动部15年会议总结

XX节结束后215级的班委选举工作已圆满结束,为了保证新学期党团工作的顺利进行,XX月9日晚6点,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团活动部在XX校区综合教学楼A217召开了215级班级团支部第一次党团会议,党团部全体成员以及215级全体班长、团支书、宣传委员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包含两个主题:党团活动部对班长、团支书及宣传委员的班级工作说明;党团活动部的日常工作安排。

首先,部长张XX说明了此次会议的主题,明确介绍了各位班长团支书和宣传委员的主要党团活动工作。张磊针对新学期工作对与会人员作了详细的说明。班里的班长团支书要负责班里的党团活动,宣传委员和团支书协作积极响应校团委院团委和党团活动部的活动,努力带动班里的同学积极响应党委团委的号召。接着,副部长逄XX向各班团支书和宣传委员讲明了班级的微博、博客等宣传媒体的更新工作以及班级内的时政新闻更新、班级活动总结、班级会议总结等各项工作的工作组成以及工作基本要求,使215级参与会议的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

在结束了班级团支部会议后,党团活动部又针对近期的工作安排召开了部门日常会议。部长张XX结合学院要求及部门需要,向部内全体成员说明了近期的工作计划。首先,党团活动部作为学院学生会的重要部门,需要形成一个独立章程,以方便人员安排、活动组织等。章程的制定需要部内全体成员集思广益,结合自己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接下来,他部署了近期班级视频收集、党团活动主题等工作。

本次会议不仅使215级的班长团支书、宣传委员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向,也为以后学院党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党团联席会议制度 篇2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为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保证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作为院系的主要议事制度和领导体制, 需要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用制度确保其贯彻执行, 发挥作用。学校党委通过对学校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任务的分析以及校内外的广泛调研,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与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相关的规章制度。

一是出台了《中原工学院关于加强院系管理职能的意见》。随着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院系规模不断扩大, 承担的职责也越来越重。为加强对院系的管理, 合理划分学校和院系的责、权、利,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现阶段奋斗目标为根本, 构建起“目标管理、过程调控, 责权清晰、分级负责, 绩效考核、奖优罚劣”的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 明确院系在人、财、物等11个方面的权利, 使院系真正成为有一定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的教学科研实体。要求职能部门转变作风, 重点做好服务、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实现了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 激发了院系的活力。初步建立起“管理有效、执行有力、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二是制定了《中原工学院二级学院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学校不断完善二级学院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和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建设, 大大提高了二级学院的管理水平。学院规定院系党政联席会议是院系重要事项的决策会议, 并明确了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议题收集、议事程序、参会人员、表决办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既保证了院系的重要事项由党政班子共同决定, 共同对院系的工作负责, 又保证了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以行政负责人为主, 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党组织为主, 使党政工作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 工作上分、目标上合”, 用制度保证“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要求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得到落实。

三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建设。为不断完善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制度,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群众基础好的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学校党委先后下发了《中原工学院处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中原工学院科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中原工学院处级后备干部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 明确了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在干部工作中的任务、责任、程序和选任干部的基本条件, 为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 也为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干部任用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 为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供组织保证

好的制度要靠人来落实。院系领导班子是院系工作的决策者和实施者, 也是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 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是关键。

一是选好、配强院系领导班子。学校党委坚持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和选配标准, 从有利于加强党政之间的团结协调、提高党总支参与决策的能力、提高党组织的威信和影响力以及同院长个性相容、气质互补的角度, 选拔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党性观念强、懂教育、会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担任书记;从既注重教学和科研能力, 又注重从个人品行、管理能力、奉献精神和合作共事的角度选拔院长。对班子的其他成员, 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选好、配强院系领导班子。

二是加强院系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学校党委制定了《中共中原工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院系领导班子成员的头脑。引导院系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履行职责, 按照学校的工作思路, 明确工作任务, 制定工作措施, 认真抓好落实, 确保学校确定的工作思路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求院系领导班子要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提高办学兴校的能力。

三是做好院系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通过构筑干部在线学习平台, 采取分类培训和集中辅导两种形式, 设置党的基本理论、形势与省情、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三个学习内容模块, 抓好自学、报告辅导、专题研讨、大会交流四个环节, 加强院系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学校先后举办了院系党总支书记培训班、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培训班、院系行政正职培训班、院系行政副职培训班, 不断提升院系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建立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 确保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取得实效

充分调动院系党政班子的工作积极性是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是调动院系党政班子工作热情、激发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院系工作绩效考核制度, 加强对院系领导班子的考核。学校每年根据党政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任务, 向各院系进行分解。确立的目标既有各院系的共同目标也有个性目标, 既有党务目标也有行政目标;目标的考核既与集体利益关联, 又与干部的考核、奖惩、待遇挂钩。通过目标责任制的建立, 将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分解到各院系、党政班子和干部个人, 实行责、权、利的统一配置和管理, 激发了院系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党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完善学校院系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认真开展院系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学校党委制定了《中原工学院党的建设三级量化考核暂行办法》, 对院系党总支、党支部工作进行量化考核。采取校级领导评价、干部互评、部门职工民主评议等多种形式, 对干部个人进行测评, 并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 为党委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了解干部, 真正把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提供了可靠依据。2010年8月, 学校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经验在全省贯彻落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座谈会暨专题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

三是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对院系党政工作的监督作用。各院系坚持党务、政务公开, 认真开好二级教代会。对于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考核、先进推荐等关系院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经过教代会讨论后, 再由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各院系在每年召开的教代会上由院长向全体教职工作工作报告, 发挥二级教代会对院系党政班子工作情况的监督作用。

四是加强党内监督, 确保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健康运行。学校建立了重点工作督察制度, 把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院系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落实情况列为督察内容, 指导院系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推进事业发展。学校每年都与院系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及任务分解书, 切实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 推进责任落实。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 保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承担院系发展责任的贯彻执行。

坚持和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党的建设, 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改革创新, 务实重效,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工作, 为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国共党团制度与民众动员 篇3

国民党;共产党;党团制度;民众动员

本文所考察的“党团”指的是国共两党从1924年开始设置于非党机构和社会团体内的秘密组织,其源于对苏俄的借鉴。作为一种动员、组织、领导非党群众的秘密组织,其具有中介性、隐蔽性和灵活性的特性。因此,党团制度一经引入便得到国共双方的青睐,虽然名称和设立范围有所改变,但一直实行至今。本文从国共党团制度的角度,考察国共双方在民众动员方面的特点。由于1945年中共七大将党团改称“党组”,本文的考察也就截至1945年。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发动全国民众参加国民革命的需要,国共双方都将党团作为组织、动员群众的有效手段。但具体政策与实践均有所不同。

一是对党团问题的重视程度。共产党最早对党团作出规定,是在1925年中共四大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指出:“吾党在国民党及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中,应组织党团,从中支配该党和该团体的活动”[1];同年第53号中央通告及中共扩大执行委员会关于《组织问题议决案》对党团制度加以补充和完善;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将党团写入党章,共有9条规定。相比之下,国民党比共产党更早制定党团规章。1924年国民党一大制定的《中国国民党总章》,就有9条关于党团的规定。随后在实践中,又制定了《学生会党团组织条例》、《青年团体党团组织通则》等具体规定。1926年国民党二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涉及到党团的仅有个别文字修改和条目调整。因此,单从制度上看,国民党对党团的重视还略胜一筹。

二是党团设立的范围。1925年1月,共产党提出在国民党及其他有政治性质的重要团体中组织党团[2];8月将党团设置范围扩大至各种社会团体机关、工农学及其他联合团体(如工联,学联之类)总机关[3];10月进一步扩大至“一切工人组织农民协会及革命的智识阶级团体”[4]。可以看出,党团设置的范围一步步扩大。这一方面说明党团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则与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多密切相关。反观国民党,其党团设置范围一开始就相当广泛。1924年国民党党章规定:“在秘密、公开或半公开之非党团体,如工会、俱乐部、会社、商会、学校、市议会、县议会、省议会、国议会之内,本党党员须组成国民党党团。”[5]国民党颇具雄心的规划显然与其拥有的党员实力分不开。

三是党团取得的具体成效。共产党对自身党团的工作多有批评,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时就指责“党团太无作用”。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党团活动却极为忧虑,这从“弹劾共产党案”可见一斑。1924年6月18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邓泽如、张继、谢持等人以中共在国民党内组织党团等事为由,上书孙中山,并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案”。25日,谢持、张继到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寓所谈话,指责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国民党内组织党团是党中有党。鲍罗廷作为共产党在国民党中央及政府里的党团实际领导者,不仅直接承认了中共党团的活动,且认为这是“党中分派”,共产党是国民党中的左派。他毫不客气地说:“国民党已死,国民党已不成党,只可说有国民党员,不可说有国民党。加入新分子如共产党者,组织党团,可引起旧党员之竞争心,则党可以复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三个月之后,见国民党不振作,中央执行委员会提不起来,并有许多右派分子加杂其中,乃不得不组织党团。”[6]弹劾案最后在孙中山的强势打压下虽然平息,但国共两党关系也日趋紧张。国民党对共产党党团活动的排斥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共党团起到了实际的作用。国民党对其党团在国共合作时期发挥的作用也评价不高。《陈立夫回忆录》谈到:“当共产党控制中央党部时,我们的党团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那时中央组织部派出一些老而无活动力的纯国民党党员在群众组织中工作,这些党员当然没有办法与年轻而活跃的共产党员对抗。”[7]

总之,这期间国共两党对党团的作用非常重视。相比国民党,共产党的态度似乎更为务实。在国共双方合作且自身力量非常弱小的情况下,共产党首要的任务是在国民党的组织中保存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它一开始并未对党团寄予过高的期望,仅在国民党等政治团体中设立。随着自身力量的逐步强大,它才慢慢扩大党团设立范围,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党团的规定,最后才列入党章。而且要注意的是,相比党团,共产党更为重视基层党支部的建立,并多次说明党支部与党团的区别,强调党团是有所依托的,下有支部支撑,上有上级党组织,且有定期向上级党委汇报工作的严密规定。这一点是国民党所不及的。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变为执政党,形成了一个实际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政府。而共产党成为被“围剿”的对象,在艰难困境中继续发展壮大,并开始在农村局部执政。政党地位的变化使得国共双方对于党团制度有了新的需求。

首先,党团制度的取向发生了改变。根据当权者必须遵循竭力抑制民众参与政治的定律,国民党的主要任务从动员群众而变成稳定社会秩序。考虑到清党并没有将中国共产党清除,共产党仍在通过群众运动来反对国民党政府;而国民党内从事群众运动的人员又欠缺必要的训练,因此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决定暂停一切民众运动[8]。对此国民党内部也有激烈争议,但总体看来,执政后的国民党对民众运动的推动比大革命时期逊色得多。与此相关联,用于动员民众的党团也在1927年至1930年一度废止。国民党1928年10月宣布实行训政,开始“以党统政”,在法理上也并不需要用党团来解决党政关系的问题。而且国民党党部设立了青年部、工人部、农民部等相关机构直接领导民众,不再需要特别通过党团来控制群众组织。1930年后国民党重新恢复了党团,但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动员民众,而是防范共产党,因此不在学校和军队中设立党团,而主要是在人民团体中。

而共产党被国民党“围剿”,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首要的任务就是生存,极为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且共产党一直坚持成为群众政党的目标,这使得群众动员的任务有增无减。同时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初步执政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党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要“防止以党代苏维埃或以苏维埃代党”的两种倾向。“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组织。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错误办法,是要避免的。”[9]因此,党团作为群众动员乃至中共执政的一种手段得到强化。

其次,对党团制度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1929年3月国民党三大修订党章,取消党团专章,仅列一条“本党在不能公开或半公开地方,于必要时得组织党团,其组织法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定之”。从此,党团制度便不再以专章的形式现于党章。1929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50次会议决议废止《党团组织通则》。党团地位有所下降,但出于防范共产党的目的,国民党非常重视党团在各种群众团体,尤其是在共产党活跃的群众团体中的实际运作。相继出台了颇为详细且具可操作性的《中国国民党党团党员训练实施纲领》(1928年),《中国国民党剿匪区域党团组织方案》(1931年)、《海员铁路邮务电务等工会运用方案》(1932年)、《人民团体中党员组织工作通则》(1932年),等等。

共产党在总结上一阶段党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要求处理好党团和其他党组织(如党支部)可能存在的交叉关系,并在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各项决议案中,以较大篇幅对党团的工作组织、主要任务、工作原则以及党团与地方党委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明确规定,在新通过的党章中仍以专章的形式对党团做了规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巨大的动员压力下,中共六大关于党团工作的决议有了很大的针对性,从而推动了党团建设的广泛开展。开辟根据地后,中共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中的党团,并通过《组织问题决议案》(1930年)、《苏区党团组织与工作条例》(1934年)等,反复重申“党对苏维埃政权机关和群众团体的领导,只有经过党团的活动才能见诸施行”。党团在中共整个组织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增无减。

再次,从党团成效来看,这一时期的国共双方都有失有得。在国统区,国民党控制着合法民众团体,共产党难以开展活动。且由于相当长一段时期共产党党内“左”倾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相对忽视利用黄色工会等合法群众组织开展活动,而共产党自己领导的民众组织并未得到国民党当局认可,只能以非法状态活动,其在发动群众的成效方面自然要大打折扣。在根据地和游击区,共产党陆续开辟并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的工农民主政权及其外围群众组织中广泛建立党团,这又是国民党鞭长莫及的地方。因此,国民党设立党团以防范共产党的主要目的,也只能在全国范围的合法团体中防范,对于中国全局而言,对于共产党所影响的群众而言,其作用实在有限。

三、抗日战争时期

这时期,由日本全面入侵引发的民族危机,成为了最有效的动员方式,使最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这时国共双方不仅要积极发动民众起来参与政治运动,而且要探讨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吸引不同抗日力量到自己的旗帜下来。为此,国共双方都试图去争取最大的党外支持,党团的地位再次突显。

与前一阶段抑制民众运动有所不同,国民党看到民族热情的巨大力量,同时为了保证对政权的控制,与共产党抢夺非党人士对本党的支持,一度回归民众运动,特别强调在各级民意机构中的党团运作。此时国民参政会和各省市临时参议会、县参议会相继成立,显然强迫这些民意组织服从只会损害国民党的公众形象,因此国民党只能通过秘密党团来掌控。加上1940年社会部改属行政院,国民党不再直接管理群众团体,党团作为组织领导民众机构的重要性骤然提升。而且为实施“宪政”做准备,国民党也需要通过党团对原有的党政关系做调整。从国民党社会部的统计来看,国民党党团的数量从1940年后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如1941年9月底,各省各系统党团总数为1220个,只占人民团体总数25341的4.4%;这一比例到1945年已经超过20%[10]。

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需要,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政府中暂时不组织党团。但随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和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公开领导地位的确立,党团又成为党领导政权的重要组织手段。尤其是抗战中建立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党团成为一种必要且有效的中介手段。“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是什么呢?是指导与监督政策。这就是说,党对政权要实现指导的责任,使党的主张能够经过政权去实行,党对政权要实现监督的责任,使政权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这是与‘以党治国完全相反的政策。”[11]“党要细心地研究政策,正确地决定政策,并经过行政机关或民意机关中的党团,使党决定的政策成为政府的法令和施政方针。党的指导机关只有命令政府中党团和党员的权利,只有于必要时用党的名义向政府提出建议的权力,绝对没有命令政府的权利。”[12]“三三制”1941年开始在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实行,1944年后由政权机关扩展到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机关,党团的设置也随之扩大。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新党章,将“党团”改为“党组”并公开活动,但其性质、功能均未改变。

要特别说明的是,虽有动员民众的现实需求,但国民党党团仍以控制民众、防范反对势力为主要取向。1941年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党务报告批评过去“在未有反党分子活动之地方,则认为无建立党团组织之必要,对人民团体,仅为形式上之控制,未能确实掌握,以防止反党分子之侵入,在沦陷及其他反党分子跋扈之地方,则因平日党团训练与工作技术之缺乏,不能与敌伪奸党相抗衡,此为党团活动不易开展之最大原因”。[13]似乎有匡正之意。但就国民党对党团秘密性的一贯强调,可看出其取向始终未变,且与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在工作目的、内容与作用上都有着类似之处,主要差别仅在于是否能直接逮捕监禁或处决反动分子。1943年国民党的《党团工作须知》指出:“党团是党的政治斗争机构,而不是特务机关。党团虽然也需要搜集情报和调查工作,但它不能以直接行动逮捕监禁或处决反动分子。它只能在主管党部的指示之下说服群众,透过群众组织,用群众的面貌,运用群众的力量来消灭反动势力,使反动分子不能立足于群众之中,不能假借民众的名义来遂行其危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企图。”[14]而共产党对党团的秘密性未作特别强调,这与共产党本身一直是秘密活动有关。另外,由于共产党的目标是从小团体变成为群众党,认为“我们应当预备秘密机关,同时竭全力去做公开的政治运动。我们应当牢牢的记着,在秘密工作里是不成为群众的党的”[15]。因此,当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很快就公开了党团的运作。

从效果上看,1945年国民党六大的《党务检查报告》中指出:“自从社会部改隶政府以后,完全是采取党团活动的方式,截至现在止,由中央指导的全国性党团,共四十七单位,由省县指导的党团有六千二百二十二单位,还没能普遍发展,其中属于民意机关者,有五百十三单位,活动比较积极。然县以下党团的书记,多数能力薄弱,很难发挥运用领导的功用。”[16]可见国民党党团在抗战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尤其在县以上的民意组织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民众中的声望一度达于其执政以来的最高峰。同时这时期也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共产党党员120余万,军队120余万,与抗战前不可同日而语。就两党原有资源相较,共产党动员民众的巨大成效显然超过了国民党。

四、结论

从国共双方的结局来看,国民党在利用党团动员、领导民众上没有取得预想的胜利,而共产党获得了成功。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很多。但就对两党的党团制度考察来看,有三个因素是值得考虑的。

一是就党团制度取向来看,除了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始终未将党团的目标锁定为民众动员,这与国民党本身对民众运动的态度是一致的。“国民党本来就不是一个倾向于民众运动的政党。它是在‘五四时期才开始对民众的政治潜力感兴趣。然而,将此兴趣转浓,以致化为政策行动的真正动力源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若缺少了鲍罗廷的推动和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指示的坚决执行,孙中山势必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促成第一次统一战线,赞同对民众进行政治动员。据此推论,支持民众运动的动力是来自国民党以外,而非内部的。就国民党本身来说,它绝不会采取动员民众参与政治的政策。”[17]因此,其党团制度取向始终偏向控制型而非动员型。而共产党一贯重视群众运动,始终坚持利用党团来动员群众,坚持把党团建设成为党的外围组织核心这样一个方向,因此对党团制度进行修改、补充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善其动员能力,虽然其中不乏控制群众组织的成分,但基本可以说是动员型的制度取向。

二是就党团制度的架构而言,国民党的党团缺乏与基层党组织的紧密联系配合也是其不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共产党一直依托基层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同基层党支部有着密切联系。支部在政治上受党团领导,要执行党团的决定,党团负责同志要编入支部组织,过支部生活。这样党团不是孤立的活动,有相应的组织和成员互相配合、补充、促进,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而国民党本身基层党组织不发达,到1943年仍规定“人民团体内若已设立区分部,能包括该团体内之党员全体,同时无该团体以外之党员参加时,则该团体内不得组织党团,而应由该区分部指挥所属党员作党团活动”[18]。

三是党团制度与国共两党政党目标的契合度不同。中共对动员群众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动起来,而且是有组织的发动,并要将发动起来的群众纳入严密的中共组织体系。要求党员发动群众时要作为党组织而非个人来实现党的责任。甚至“不但在于吸收他们进我们的党,而且在于我们的党有正当的好的组织。必须从下至上,从支部至中央都有集中的组织积极的分子,下层组织与上层组织要有极明确的密切的相互关系”[19]。中共这种对组织的强调,恰恰是党团的特殊优势所在,因此党团制度备受青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且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2][3][4][15][1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81.381.450.474.476.473.

[5]李云汉主编.中国国民党党章党纲汇编[A].中国现代史丛编.第15集[C].61-62.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577-580.

[7]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M].台北:台北正中书局,1994.99-100.99.

[8][17]黄坚立.难展的双翼:中国国民党面对学生运动的困境与决策:1927-1949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4-45.231.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

[10]徐秀丽.中国国民党党团述论(1924-1949).历史研究[J].2012(1).

[11][1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13.

[13]李云汉主编.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中央常务委员会党务报告[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5.523.

[14][18]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党团指导委员会编.党团工作须知.1943年5月[A].民国史料丛刊第308册[C].214.218.

[16]秦孝仪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A].革命文献第76辑[C].471.

学校校园及周边联席会议制度 篇4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有效协调解决治安突出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和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维护校园及周边良好的治安秩序,县综治委研究决定,在切实加强县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设置

全县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的牵头单位是县综治委;召集人是县综治委主任;成员单位包括团县委、教体局、公安局、工商局、文化局、建设局、卫生局、司法局、交通运输局、安监局、公路局、消防大队、交通局、供电公司等部门单位;联席会议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体局,各成员单位要确定分管领导和联络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会议安排任务的落实和日常联络工作。

二、联席会议的职责

1、了解掌握各成员单位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履行职责的情况;

2、定期不定期通报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和联席会议安排、决定事项的办理情况;

3、协调解决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4、安排部署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相关工作,分解阶段性工作任务;

5、研究整改学校及周边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和隐患;

6、适时组织开展集中排查整改专项活动。

三、联席会议有关规定

1、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全体会议,根据实际情况可随时召开;

2、每次召开联席会议时,各成员单位确定的分管领导不得无故缺席,确有急事要向县委分管领导请假,并指派联络员参加;

3、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日常工作;

4、对于联席会议分配属于自身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任务,不得推诿扯皮,要认真研究解决,并将办理结果上报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归纳整理后及时报县综治委;

学校行政会议制度 篇5

学校行政会议主要讨论研究和决定学校的重要问题,部署学校的 日常行政工作任务,并负责实施督查与反馈总结,以促进学校各部门 协调运转,确保学校工作目标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学校行政会议一般每周召开一次,遇有重要情况或急需处 理的重大问题可随时召开。

二、参加人员,通常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也可根据工作需要由 校长决定由中层正职以上参加,必要时可召开行政扩大会议,请有关人员列席会议。参加会议人员要及时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准时参加会 议,不拖拉不早退,有重要事情要向校长请假,过后由部门负责人负 责传达会议精神。

三、学校行政会议由校长召集并主持,必要时可委托副校长主持 召开。会议的议题由校长确定,会议成员个人认为需要集体讨论的议 题,会前应向校长提议。

四、议题的主要提出人就议题作简要说明,成员就议题进行充分 酝酿讨论,会议主持人根据多数人意见,提出该事项的处理意见,由 全体成员作出决议或表决。重大议题一般会前通知各成员。

五、行政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民主作风,有大局观念,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倡导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并服从会议决定。

六、会议通过的决议,由分管校长、责任部门或指定人员负责贯 彻落实,并及时将实施情况向校长汇报。每位领导都要团结协作,认真贯彻执行,不能随意推翻或改变决定事项。在贯彻执行中因实际问题必须更改决定的,应及时向校长汇报或在下次会议中提出讨论和修 改。

七、校长布置任务,各部门、各条线应积极主动接受任务,不推 诿,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学校联席制度 篇6

一、为了认真贯彻党支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指导方针,增强行政部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教职工队伍稳定,推进教育健康发展,根据学校校务公开的要求及市区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支部、行政与工会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工会参政议政、从源头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调动和保护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和重要问题,经提前协商可随时召开。

三、联席会议坚持维护行政权威与尊重群众意见相统一的原则,协商解决涉及教职工合法权益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

四、联席会议的议题由学校行政主要领导和工会主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共同研究确定。出席联席会议的人员,根据每次会议研究的具体内容,一般由与议题有关的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工会负责同志参加。联席会议的会务安排,由校长办公室筹办。联席会议由书记主持。

五、联席会议由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向工会通报学校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相关的行政措施,由工会通报围绕全区大局开展工作的情况和教职工队伍情况,听取工会对制定有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和措施的意见建议,研究解决有关工会组织建设、活动设施、经费财产、工作部署等问题,并就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提出解决措施。

六、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由书记校长书记签发,工会主席会签。对会议纪要确定的事项,行政及工会应认真贯彻落实,并分别督促检查。会议纪要落实情况要在下次联席会议上予以通报。

七、联席会议视其情况可邀请教师代表、社会代表、家长代表旁听。

八、工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会小组的工作汇报,认真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及呼声,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力军作用。

联 席 会 议 制 度

浅谈庭前会议制度 篇7

(一) 国外的相关立法

实施庭前会议制度较完善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 制度虽各有区别, 但都是庭前审查程序。美国有传讯、答辩、审判前的诉状和动议、辩解和异议程序及庭前会议制度;英国的“答辩与庭审方向听证”、“审前裁断”程序、“预备听证”程序;日本规定了庭前协商程序 (检察官与辩护人的协商和联系) 和法院的庭前准备程序 (法院与检察官、辩护人的庭前协商程序) ;法国的预审法官制度;德国的准备审判程序;我国香港地区的审前讨论会制度。

(二) 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

1. 节约诉讼资源, 保障庭审顺利进行

庭前会议旨在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 可能影响庭审顺利进行、制约庭审效率的突出问题、争点整理等, 避免法庭审理因定罪、量刑等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交织而出现混乱, 可以确保庭审集中、高效进行, 节约诉讼资源。

2. 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

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 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庭前会议使辩护人的准备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为辩护人充分履行辩护职能提供了保证, 增强了被告人权利的保护, 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 能够避免司法实践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诉讼的平衡, 进而影响庭审公平进行的情况发生。

3. 是公平与效率、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的体现

庭前会议的确立, 有助于强化控方的证明责任意识和辩方的辩护意识, 促使当事人在庭审中积极开展有效对抗, 提高审判的实质程度。同时, 庭前会议将以前不透明的法官审查改为当事人参与的透明会议, 使诉讼全过程均以“看得见”的方式进行, 增强实体裁决的透明度和社会的信任感。

二、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一) 庭前会议制度的涵义

本文中的庭前会议仅指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程序, 不包括法院审前阅卷等内容, 是指在法庭决定开庭审判之后, 开庭之前由审判人员召集的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共同参加的解决案件有关程序性问题, 旨在为参加法庭审理做好准备, 保证法庭审理顺利进行。并不是每个案件都经历庭前会议程序。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以下称修改后刑诉法) 第182条第2款规定:“在开庭以前, 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初步确立了我国的庭前程序, 是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 法院开庭审判之前的一个中间程序。

(二) 庭前会议制度的特征

1. 启动庭前会议的主体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司法解释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 (以下称修改后诉讼规则) 并未明确“审判人员”具体是指合议庭还是独任审判员。公诉人和辩护人无权决定是否召开庭前会议。

2. 参与人员

法条明确规定庭前会议参与者有审判人员、公诉人、当事人 (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3. 提起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以下称最高法司法解释) 第183条第1款:“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一)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修改后诉讼规则第431条第1款规定, 在庭前会议中, 公诉人可以对案件管辖、回避、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辩护人提供的无罪证据、非法证据排除、不公开审理、延期审理、适用简易程序、庭审方案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提出和交换意见, 了解辩护人收集的证据等情况。因此,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公诉人仅仅在庭前会议中可以交换意见,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案件的实际需要, 决定是否召集。

4. 庭前会议的议题

根据法条相关规定, 庭前会议审议的议题有:管辖、回避、证据移送、新发现证据、证人、鉴定人等相关人员的出庭、非法证据排除、公开审理等事项进行讨论。

5. 庭前会议适用的案件范围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并未对庭前会议适用案件的范围明确规定。最高法司法解释183条明确了庭前会议的适用案件范围, 4种情形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1)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2) 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 (3) 社会影响重大的; (4) 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三、庭前会议制度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本地区庭前会议召开率较低

自2013年1月1日修改后刑诉法实施以来, 梁子湖区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案件一起, 我院依法指定承办案件的检察员参加庭前会议。“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证据材料较多、案件重大复杂的, 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可召开庭前会议, 基层法院界定重大复杂案件相对保守, 一般证据材料较多, 被告人及辩护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案件, 法院依法召开庭前会议情况较多。

(二) 庭前会议召开主体不明确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并未明确是指合议庭还是独任审判员, 也未明确规定是审判案件的主审法官还是主审法官以外的法官或者人民陪审员。总之对“审判人员”的理解过宽。

(三) 庭前会议申请主体过窄

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看, 并未明确庭前会议由谁提起, 最高法司法解释183条确定了“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不难看出, 申请主体仅仅限于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而且申请的内容的仅仅限于排除非法证据。因此公诉人无法律赋予的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四) 庭前会议讨论议题的法律效力不明确

从修改后刑诉法来看, 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仅是审判人员对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没有规定对相关事项作出实质性决定的权力。比如辩护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事项, 审判人员依法组织庭前会议, 控方出示相关材料, 侦查机关出庭作证后, 否定辩方意见, 审判人员最终对辩方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依法驳回。如果被告人在庭审环节再次提出此类申请, 该如何处之。审判人员在庭前会议中听取意见后具体怎样处理, 有待于完善。

(五) 庭前会议的监督方式不明确

庭前会议作为诉讼程序中的一个程序, 检察机关应对其进行法律监督, 但法律未对庭前会议的监督作规定。

四、庭前会议制度的完善

(一) 提高庭前会议适用率

庭前会议不是每个案件的必经程序, 但庭前会议可以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问题, 提高庭审效率。召开庭前会议对被告人而言, 有利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使法院独自封闭审查的模式改为透明的“桌面会议”审查方式, 平衡控辩双方力量。对于公诉人而言, 听取了辩护人的意见, 排除了“证据突袭”的隐忧, 可提早为出庭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法院而言, 庭前会议解决了程序问题, 庭审时可重点解决控辩争论焦点, 提高庭审的质量。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联合制定庭前会议的具体细则, 规定召开庭前会议适用案件的范围, 召开形式等。结合各地实际, 将庭前会议召开率纳入考核评分体系。在审判起诉阶段及审判阶段, 办案人员应告知当事人因为证据问题可申请庭前会议, 将程序问题解决在庭审前。例如公诉人在办案过程中讯问时, 听取犯罪嫌疑人对证据提出异议时, 应及时调查该份证据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取得。

(二) 明确庭前会议召开主体

修改后刑诉法中规定庭前会议的召开决定主体为“审判人员”, 笔者认为“审判人员”范围过广, 应明确其具体身份。2013年我院查办的谈某威胁儿童一案, 案情重大复杂, 犯罪嫌疑人多次翻供, 且多次提出侦查机关对其刑讯逼供, 证据不合法。我院公诉部门承办人立即询问侦查人员, 询问看守所法医及民警, 查看入所体检报告等, 收集相关证据并在庭前会议中提出。辩护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后, 法院依法组织庭召开前会议。会议地点定在法院法警支队会议室;参加人员有原告代理人、被告及其代理人、侦查人员、合议庭全体成员;会议议题是否排除非法证据及合议庭是否回避;主持人为审判长;记录人员为书记员。此次庭前会议, 双方达成合意, 该证据合法有效, 合议庭成员无回避事项。会议记录, 全体参会人员阅读后并签字。对于“审判人员”理解, 笔者认为可以界定为合议庭成员, 加强庭审法官的判断力和重视度, 庭前会议一般应由审判长主持, 也可以由审判长指定其他审判人员主持召开。庭前会议的地点不应局限于法庭, 可以是会议室等。

(三) 扩大庭前会议申请主体范围

从目前法条规定来看, 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权利, 但从程序公正、使控辩双方诉权的平等成为现实的角度, 建议应明确规定庭前会议的申请人应包括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在必要时也可以建议人民法院召集庭前会议, 此外案件当事人、辩护人及诉讼代理人认为确有必要因为除非法证据排除以外的程序性事项也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召开庭前会议, 人民法院根据审判案件的实际需要, 决定是否召集或主动召开。

(四) 明确庭前会议讨论议题的法律效力

在庭前会议中已讨论过的议题, 在庭审中再次提出, 审判人员该如何处之。庭前会议结束后, 书记员应将各方意见、庭前会议所作内容等记录在案, 由参会人员签名。应当明确会议记录确定、有效, 具有法律效力, 相同的讨论事项在庭审中提出不再受理。

(五)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法律监督

庭前会议虽不是正式的庭审, 但检察机关的监督不应放松。重点应当对庭前会议讨论的内容进行监督。讨论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防止庭前会议演变成为正式的庭审。检察机关应当指定诉讼监督部干警不定期参加庭前会议, 加强对庭前会议的监督。公诉部门发现线索后, 应及时将线索移交诉讼监督部, 有利于增强监督效果。

摘要:2013年实施的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增设了审前会议制度, 使庭审程序更加合理。但该规定较为模糊, 部分规定过于原则, 与实践相差有一定距离,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学生宿舍党团活动制度 篇8

党团活动制度(草案)

一.纲领

党章学习小组党团活动是在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下,结合本小组实际,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院党组的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指示,并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本系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参与的特色活动。该活动

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保证以学习为中心,出成绩,出人才,结合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在楼里,学院里的积极带头作用。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发觉和任用做事认真,能力突出的同学,并给辅导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成员

1.凡组员均本着自愿原则,递交入党申请书,有上进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2.组员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学习为中心刻苦钻研

4.服从小组的规章制度,积极参与活动,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一学期内无故缺度2次及以上者将取消其参加党团活动的资格,视为自动退出

三.党团活动负责同学及其职责

组长:888(临时)

层负责:8881层(临时)7772层(临时)

6663层(临时)

纪委:待定宣传委:待定组织委:待定

组长1汇集组员的意见和建议,按时定出各次活动内容及

时间,并做好相关事宜。

2统计各次出席人数,对一学期无故缺度两次及以上

者名单上交辅导员,并取消其成员资格。

3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4作好奖状和物质奖励的相关事宜

层负责1统计本层出勤,心得体会或小结报告上交情况并交

于纪委

2提前通知层成员活动时间及地点

3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宣传委1负责联系与其他楼搞活动的外联工作

2配合总负责做好各活动相关事宜

3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组织委1总负责各项活动经费的筹集和配用,财务的支入支

出,并作好记录。

2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纪委1负责每次例会和活动的记录

2统计出勤和小结上交的情况

3批定各同学小结的分数

4参与本楼党团活动奖项的评选活动

首次选举后,每学期初各负责同学进行换届,作到人尽其用

四.活动内容提要及相关制度

活动提要

1.组织观摩红色电影及其它与党团相关的电影。

2.开展党章知识竞赛。

3.外出参观诸如陈列馆,革命会址等。

4.由宣传委或其指定同学作有关党知识的宣讲。

5.积极开展本楼与其他楼的各项文体活动。(诸如篮球,羽毛球等)

6.与楼管会积极配合,协助管理员搞好楼内相关事宜。

7.诚邀辅导员间期参与例会,为我们作报告和宣讲。

活动制度

1.每次活动前若干天,由组长定出活动内容及时间,并通知各组员。每位组员根据活动内容,结合实际,提前作好思想及书面准备

2.每次活动每个组员尽量发言,交流思想,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将被纳入期末考察项目

3.每次活动后各同学写一份小结并于当周内交于层负责,层负责当周交于组长。

五.奖惩条例

1.奖项由本楼党团活动负责同学进行评选,依据如下:

1)每次小结的优秀程度

2)每次文体活动参加的积极情况

3)对本楼党团活动有贡献的优先考虑(如能提供联系外出参观机会,为活动提供资料或设备)

2.优秀分子一名,积极分子若干名

3.各奖项设有奖状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4.奖状由机自学院核心理事会统一颁发

5.对评选结果有任何意见,任何组员可随时向组长反映,必要时奖项可空缺

1.活动迟到,小结不交者不能评选党团活动的优秀,积极称号

2.一学期内无故缺度2次及以上者将取消其参加本楼党团活动的资格

3.一学期小结2次不交者将取消其参加本楼党团活动的资格

4.惩罚名单将在期末向核心理事会及辅导员上报

通知:1本制度草案将在第一次活动中由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通过后确定正式制度,并进入试用期(两星期),试用期满即施行。

2第一次活动拟订于10月12日,在本楼2层党团活动室举行,内容为讨论党团活动制度草案及组员间自我介绍,请各组员做好相应准备。

学校会议管理制度 篇9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是创建平安的需要。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全省最安全县城为目标,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推进综治工作中心向村(居)、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延伸,全力打造“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校园作为创建平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各级种类政府的高度重视。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县围绕实现“两大”目标,积极实施“三大战略”,主动适应宏观环境和县域环境变化,正确处理经济运行结构、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务工人员的流动。一方面,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增多;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外来务工子女增多。这类学生的增多,增加了学校寄宿的压力。创建良好的治安环境,确保人身安全,成为他们的第一需要。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是严峻的治安形势的需要。

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刑事犯罪高发,整体治安形势仍然严峻,一些不法分子把犯罪的矛头指向防范能力较弱的中小学校,对学校治安造成冲击和影响。校园及其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学校周边仍然存在一些违规经营的网吧和游戏室、录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而不绝,一些学生沉溺其中,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一些学校周边特别是校门前交通状况混乱,交通安全隐患突出,涉及学生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在学校周边寻衅滋事,将学生作为侵害目标,严重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一些学生法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差,容易实施不法侵害,也容易受到不法侵害。寄宿学生又远离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生事故,对其家长和家庭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如果出现群体性安全事故,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中心,发展均衡教育为方向,按照“高中阶段向县城集聚,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小学向乡(镇)中心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的原则,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适当合理的调整。三年来,全县共撤并中小学校58所,全县学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向中心小学聚集,致使寄宿学生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县有寄宿制学校43所,占全县中小学校数的76.7%;住校生29342名,占全县中小学生数的54%。与相比,小学寄宿制学校增加了两所,寄宿生增加了2600人,增加了近95%,呈现“两低”发展趋势:寄宿制学校向低段发展,寄宿生趋向低龄化。因此,加强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成为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广大学校要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实现科学和谐发展,必须重视学校的安全稳定,积极创建平安校园,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近年来,我县寄宿制学校发展很快,各校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刚才四所典型学校有不少值得大家借鉴的经验,其他学校也有不少好的做法。各寄宿制学校要认真组织管理骨干到相应学校观摩学习,接待学校要做好来访记载。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水平和管理水平偏低,安全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消防设施还不完备,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9月19日、20日,教育局领导班子会同公安部门夜查了部分学校的内保和寄宿管理工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门卫把关不严格;男女生女生宿舍安排不合理;宿舍照明设施不足,宿舍区和每层宿舍存在阴暗的死角;值班制度执行不到位,人员巡查流于形式等。寄宿制学校管理形势非常严峻,广大寄宿制学校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深刻领会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落实责任,防患未然,切实保障寄宿学生的人身安全。

二、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严格标准,切实保障寄宿学生的食宿条件。

各寄宿制学校要严格按照《浙江省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办法》和《县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配备住宿、饮食、卫生等寄宿学生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隐患。要严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保卫人员和生活管理教师,小学低年级寄宿生原则上还要配备生活保育员。有条件的学校还要设立卫生室。凡不具备住宿条件和饮食条件的学校,要加大投入整改到位。特别是农村小学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坚决禁止为学生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学前、幼儿班学生不允许住读,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育功效,以减轻学校的安全压力。

二是积极探索,突出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

在新形势下,在学校安全工作上要有理性和超前的思考,要“没有发生当作可能发生来想,无事当作有事来做”,坚决克服麻痹心理、侥幸心理,防范于未然,切实把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来抓。要树立依法管理意识,认真学习贯彻《浙江省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投入。学校有安全事故的成本意识,发生了安全事故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是不能用经济来衡量的;一旦发生事故,用再多的经费也难以弥补损失。因此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要舍得安全投入,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安全管理。学校寄宿收入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保障寄宿生管理和宿舍维修需要。要积极探索学校安全工作规律,创新安全管理和教育模式,善于根据不同的季节、所处的不同区域特点开展安全教育,把对寄宿学生的安全防护要做到硬件到位、管理到位,把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应注重学校安全排查,突出重点,着重检查学生宿舍、楼梯走道、食堂餐厅、饮用水源、消防设施等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的安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实增强学校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措施落实,确保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稳定。

在防范措施上,要按照《县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规范》要求,人防、物防、技防并举,以人防为主。周济部长曾对学校安全工作提出,要依靠扎实的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细心的关爱,去弥补条件的不足,把各种安全事故降到最低。目前,我县广大学校要加强物防,加强设施设备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在重点部位安装监测系统,但更多的要依靠人防,要通过学校值班人员、学生宿舍值夜巡查人员和学生宿舍安全及内务专管员有机结合、共同管理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在管理机制上,要组织、制度、责任并进,以落实为重。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组织领导,制订目标管理细则,细化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校长是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长住校制、校级领导带班制、教师值班制和彻夜巡查制,要落实住校生晚间就寝人数的一对一清点制度、学生缺席跟踪制度、学生接送证领送制度、外来人员入门登记验证制度、家校联系制度,严格管理,防微杜渐,做到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教师舒心。要健全晚间紧急情况应急机制,组织开展全体住校生参加的夜间逃生疏散演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四是加强教育,确保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信息畅通。

应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利用班会、墙报、广播等途径,定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用电、预防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安全教育,并对学生进行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自救互救常识的教育,进行安全疏散演练,让学生掌握防火、用电、逃生的常识。要建立健全寄宿学生信息档案、健康档案,对心理有障碍、体质有特异、家庭有特殊等问题学生,学校应妥善保管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信息资料,并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一旦发生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要建立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学生在校园内走失、失踪要及时报告,发生其他重大伤亡事故一小时以内须报教育主管部门。

五是主动对接,形成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的合力。

上一篇:经典法纪名言警句下一篇:企业实习总结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