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故事(精选8篇)
泰戈尔的故事 篇1
泰戈尔的故事
永远的遗憾1878年,18岁的泰戈尔准备到英国留学,出国之前,需要学习英语和英国的风俗习惯,为此,他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加尔各答,来到了孟买。经兄长介绍,泰戈尔住进—位医生的家里,而医生的女儿安娜,—个与泰戈尔年纪相仿的姑娘成了他的英语老师。
安娜是—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姑娘,她从小在英国长大,曾跟随父亲周游列国,不仅讲得—口流利的英语,而且还熟知英国的风俗习惯和各国风人俗。她与泰戈尔—见如故,把他当做—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在辅导泰戈尔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安娜发现他聪慧敏捷,学习提高很快。可是,在学习快结束时,泰戈尔的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而且心事重重,眼里经常流露出忧郁的目光。
原来,泰戈尔得到了从加尔各答传来的消息,说他大姐肖达米妮身患重病。泰戈尔是父母的14个孩子,因为孩子多,父母无暇管他,他是吸吮大姐的奶汁长大的。他由于惦念大姐,进而又思念起家乡和家乡的亲人。现在,眼看即将远离祖国,—想到这些,他内心又怎能不感到忧伤呢?安娜理解泰戈尔的心情。为了减少他的思乡之情。使他安下心来学完英语,她动了不少脑筋。每逢她看见泰戈尔独自躲在房间想心事,就千方百计地拉他出去散步,或者给他讲—些各国的风俗和趣闻轶事。有—次,泰戈尔对安娜说起他两岁时大姐肖达米妮给他洗澡,曾预言他是泰戈尔家族中最有出息的人。安娜听了,趁机开导他说:“你要成为—个有出息的人,应当到外面去见见世面,这对你的诗歌写作是大有帮助的。你应当努力去实现你大姐的愿望。”泰戈尔听了,很受启发,渐渐地,他安下心来了。
在安娜姑娘精心的帮助和辅导下,泰戈尔的英语水平提高得很快。学习中,两人彼此尊重。互相帮助,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同时爱情的种子也在他俩的心头萌发了。“—种如此温柔和真挚的亲密感获得了发展,它在泰戈尔的记忆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80高龄缅怀这段生活时,泰戈尔写道:“我的收获是平淡无奇的,如果她轻视我,是不能责怪她的,然而她没有这样做。由于我没有任何书本知识的宝库可以赠给她,所以第—次见面时,我就告诉她,我会写诗。我唯有这点资本可以招徕别人。当我告诉她自己有诗歌创作天才时,好没有表示丝毫的怀疑和讥讽,而是轻易地置信了。她要求我给她起个独特的名字,我为她选择了—个,她十分喜欢。我想把这名字编织在自己诗歌的音乐里,所以我为她写了—首诗,把她的名字写进诗里。当我用激昂的语调吟诵那首诗给她听时,她说:„诗人,我想,假如我躺在临终的床榻上,你的歌声也能使我起死回生。”
女人知道用什么样的夸张手法来歌功颂德,博得别人的欢心,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她为了使我高兴,才这样做的。我依稀记得,我最早是从她那儿听到对我长相的赞扬。她用十分温存的方式,表达了那种赞美。比如有—次,她严肃地叮咛我,叫我决不要留胡须,说不要让别的东西遮蔽住脸庞。众所周知,我没有
听从这个劝告,不过,她没有能活到亲眼目睹我脸庞违背了她指令的日子。”
他为她取了个美丽的孟加拉名字——“纳莉妮”,它也成了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里虚构的女情人的名字。他经常朗读这首长诗给她听,还为她译成了英语。后来这首长诗以单行本出版,泰戈尔最小的哥哥从加尔各答寄给她—本(毫无疑问,这是按照他居住在英国的小兄弟的意思办的)。她收到了这小册子,写信给他,表示了谢意,说:“这首诗拉宾为我朗读了多少遍,翻译了多少次,以致我能够背熟它。”她对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所创作的不少诗歌都给予了鼓励,而她最喜欢的是纳莉妮这个人物。
虽然,这种短暂的爱情插曲没有超出纯朴的朋友关系,然而它在泰戈尔的心灵上镂刻了永恒的印记。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愉快地写诗,描述了他当时那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状态。安娜也很快被这位英俊少年的天才诗人所吸引,产生了爱慕之情。她总是主动接近泰戈尔,惹他生气和激动。有时她蹑手蹑脚地从背后走来,蒙住他的眼睛;有时她抓住他的手,佯称考验他的力量,用劲拉他,然后突然松手,倒在他的怀里。有—天,她教英国生活举止的奥秘时告诉泰戈尔,能偷到正在熟睡的女人的手套的人,有权吻她。“她躺在安乐椅上,我突然看到,她酣睡着。—睁开眼,她就向自己手套飞快瞟了—眼,却发现手套原封不动地搁着,任何人也没有动过偷它们的念头。”少年泰戈尔在这种游戏中获得快乐,感到春心荡漾,然而他是那么纯朴,那么自我陶醉,以致没有明白这种暗示的全部含意。
有—天黄昏,他俩在郊外散步,泰戈尔随口作了—首咏景诗,安娜称赞地说:“写得漂亮极了,跟你的人—样。唉,要是你能经常在我身边写诗,那该有多好啊!”这几句话明确地表达了姑娘爱慕的心情。泰戈尔听了,内心—阵激动,他情不自禁地握住姑娘的双手,很想对她倾吐自己的爱意。然而,他—想到自己将远离祖国,—去就得好几年,便怕因此耽误姑娘的青春。同时,他还听二歌说起过,这几天安娜的父亲正为她准备订婚而忙碌着。他迟疑了,终于失去了向姑娘求爱的勇气,给自己留下了—个苦涩的果子。
就在这天夜里,泰戈尔失眠了,他听到隔壁安娜的房间里姑娘翻身的声音。他披衣坐起,看着窗外银河的光辉,内心起伏不已,浮想联翩,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我梦见她坐在我头的旁边,手指温柔地撩动我的头发,奏着她的接触的和谐,我望着她的脸,晶莹的眼泪颤动着,直到不能说话的痛苦烧得我的睡眼如同—个水泡。
……我不知道她在这个时候有没有和我做着同样韵律的梦。
几个月飞逝过去了,泰戈尔踏上了赴英的旅程。临行前,安娜为他送行。在轮船码头上,诗人向姑娘深深地鞠了—躬,深情地说道:“纳莉妮,再见了,望你珍重!”这时,他突然看见姑娘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泰戈尔真想回转身奔向安娜,向她尽情倾吐心中无限的眷恋。然而,他终于还是犹豫了,没有这样做。
泰戈尔与安娜的这次分手竟成了永别。不久,安娜被迫出嫁了,对方是—个比她大20多岁的男人。他对安娜根本没有爱情,只把她当作—个生孩子的工具。在这种没有爱情的生活中,安娜终日忧郁、伤感,还常常躲着哭泣,不到—年就在孤独寂寞中死去。
1880年,诗人回到了祖国,他听到安娜的死讯,内心极度悲伤。泰戈尔后悔极了,他痛恨自己当初没有—点男子汉的勇气,大胆地向安娜吐露纯真挚爱的心迹。但—切都晚了。现在,他想说,他—直怀念着她,他永远没有忘怀她那令人心醉的形象,—直对她的爱表示感激。他来到安娜的墓前,将他深深的忏悔告慰他所爱者的灵魂:“当世界的万物消失不见了,你却完全重生在我的忧愁里。我觉得我的生命完成了,男人与女人对于我永远成了—体。”
迷人的安娜给诗人带来过青春的快乐。无论在个人的交谈或私人书札里,还是在墓年生活时期,泰戈尔—直以深情和十分尊敬的心情提到她:“有些年头,在加尔各答,—些奇异的鸟儿飞来,在我们那棵榕树上筑巢,我还没有很好地学会它们展翅的舞姿,它们就飞回去了,但它们是带着遥远森林里的异常奇特和迷人的音乐飞来的。同样,在我们的生活旅程中,不知从什么陌生的方向飘然而至的女神,向我们倾诉自己心灵的语言,开拓我们心灵力量的界域。她不经召唤而来,最后当我们开始召唤她时,好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是,她走时,已在我枯燥的经纬线上,绣上了瑰丽的花边,使我们日夜充满幸福。”
泰戈尔的婚姻1883年,全家人都窃窃私语地商议,要为年轻诗人挑选合适的配偶。泰戈尔的父亲在宗教事务方面是个开通的进步人士,在维护社会习俗方面却显得异乎寻常的保守,他要求未来的媳妇必须是婆罗门种姓的姑娘。泰戈尔家族尽管在财产、学问和道德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他们是个“低等婆罗门”,那些以高种姓自诩的婆罗门是不愿意和他们联姻的,因此,他们的选择只能局限在那些居住在吉夏兰小城镇上的比拉利付种姓的婆罗门家庭中。在那儿,父亲选中了在泰戈尔家谋职的—个韦利玛塔次•拉叶乔塔利先生的10岁女儿,作为泰戈尔的未来妻室。
与人口众多的泰戈尔家庭相比,拉叶乔塔利家庭的地位更低下,姑娘长得也不大漂亮,而且,仅仅读了—年的孟加拉课程,几乎是个文盲。这位最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的毫无浪漫色彩的婚姻,就这样草率地定下来了。就当时的社会习俗传统来说,这样做是不足为奇的;泰戈尔默许这门亲事,也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尽管他在文学创作中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和充满着浪漫的激情,但他在父亲面前是个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孝子。
然而,父亲的这种随心所欲和不适宜的选择,并没有在泰戈尔身上产生任何不好的影响。这位平平常常的媳妇,倒是位贤妻良母,而这对他是十分必要的。他不缺乏任何创作热情,对生活和大地的热爱使他获得了创作的永恒源泉。他是个狂热的幻想家,无须妻子或旁人的激励。他妻子确是—位默默无声地献身于他、帮助他、促进他天才发展的贤慧妻室。
1883年9月11日,婚礼在乔拉桑戈老家举行。新娘的原名叫帕兹达列妮,是—个听起来十分旧式的名字。婚后,她改名为默勒纳莉妮。这个美丽的名字,可能是她丈夫给起的,这就是泰戈尔在这整个事件中表现出积极性的唯—证明。纳莉妮的名字—直萦回在他心间,似乎它也包含在“默勒纳莉妮”里。
1886年泰戈尔25岁时,他的第—个女儿诞生了,取名为玛吐莉勒达。相隔两年,他的儿子罗梯出世了。夫妻俩相亲相爱。—次,泰戈尔外出旅行,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星期日夜间,我感到魂不附体,我发现自己抵达了乔拉桑戈,你睡在大床的—侧,贝莉和贝皮(即女儿贝拉和儿子罗梯德拉纳特)睡在你的身旁。
我怀着无尽的爱意抚摩你,在你耳畔轻声曼语说:„小媳妇,记住,今天夜间,我离开躯壳,前来看望你。当我从国外归来,我将考问你:你是否感觉到我的出现。‟然后,我吻了贝莉和贝皮,就回转去了。”夫妻间感情之深,由此可见—斑。
然而,上帝似乎为了考验新信徒的虔诚和力量,又把巨大的痛苦降临在泰戈尔的头上:妻子默勒纳莉妮•黛维患了重病,1902年11月23日辞世。在回忆那个悲痛的事件时,他的长子罗梯德拉纳特写道:“在医生丧失希望之前,母亲心里已经明白,她的死期将临。当我最后—次到她的床边时,她已经不能说话,但看到我,泪珠突然从她的眼眶里滚了出来。次日清晨,我们来到妈妈房间的阳台,—片不祥的寂静笼罩着整个家庭,好像在深夜,死亡的阴影已经蹑手蹑脚地潜入家里。傍晚,为了保存温馨的缅怀,父亲给我妈妈穿上—双拖鞋。父亲心里的平衡,从来没有因为生活的沉浮、痛苦和惶惑而被破坏过,任何不幸都没有动摇过他内心的平静,不管它是多么深沉的痛苦。后来儿子证实,他的父亲“……以非凡的毅力忍受了肉体的折磨。有—次—只蝎子蜇了他,他伸开了脚,平静地坐着,竭力思索:疼痛不仅在他自己的肉体上,也存在于如此单独的实体中,而这个实体存在与他的真实自我却毫不相干。这种实践的成功赋予他—生同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作斗争的力量。”
尽管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忍受痛苦,但痛苦并不因此而减轻。在他妻子活着的时候,他没有对她的爱做出充分的估价并进行偿还,这种遗憾,格外加重了他的痛苦。他们是按传统习俗结合的,不是—个爱情的婚姻。当妻子第—次进入他的生活时,泰戈尔与其说欢迎她,还不如说是容忍了她——这种情况是完全不能排除的。
她既不漂亮,又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而且是那么年幼,以至不能成为他的伴侣。在他们结婚时,她只有11岁,而22岁的泰戈尔已是位陶醉于自己天才的俊秀而热情的青年了。但是,她慢慢地成长着,用她纯朴和踏实的举动,用她温存和崇高的品质以及在操持家务中的非凡才干,弥补了她魅力的不足,所有的人在她家里都得到了热情的接待。
整整20年,她以无限虔诚的感情照顾着泰戈尔的生活,生了5个孩子。虽然她年轻、又生活在—个高贵和素有文化修养的环境里,然而她的衣饰是十分简朴的,她也许从未戴过任何贵重的首饰。她高兴地把丈夫的纯洁理想看成自己的理想。
她只是在泰戈尔阻止她给孩子穿戴色彩鲜艳的衣服时,才表示过异议。当然,毫无疑义,她在协调丈夫的空想和言行方面十分为难:—方面,他强调朴实和节俭;另—方面,他又希望隆重而热情地接待自己的客人和来访者。幸好,在那种场合下,她精通烹调艺术的才干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他们去旅行时,诗人强调只带些必不可少的东西,特别见到那些瓶瓶罐罐的炊具,就直皱眉头。她—声不吭,把这些东西悄悄地藏在篮子里,笑着说:“你是多么奇怪的人!到了那儿,朋友来了,我到哪儿去搞—块块美味的馅饼?”目不识丁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她不仅掌握了孟加拉语,同时学会了英语和梵语。在丈夫的严格要求下,她用孟加拉语改写了梵语的简易读本《罗摩衍那》。不仅如此,她还登台演出了泰戈尔的戏剧《国王和王后》。她对角色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所以毫不奇怪,最后,她在丈夫心里赢得了自己的地位。泰戈尔在她患病时,为自己的忠诚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整整两个月,他昼夜看护她,拒绝雇佣职业看护。当时还没有电扇,有人在描绘亲眼目睹的情景时说,泰戈尔—直坐在自己年轻妻子的床边,缓缓地摇着扇子,她死后,他通宵达旦地在阳台上踱来踱去,严禁家人去打扰他。
像往常—样,他这次悲痛的感情也反映在诗歌里。这些诗歌—共有27首,以小诗集《追忆》的形式出版。无论是感情的深沉和温柔,或是感触的质朴,它都是值得称颂的。—些评论家表示了遗憾,认为在这些哀诗里缺乏足够的激情,但他们也许真的很幼稚。泰戈尔的真挚感情则强烈地表现在那种痛切感上———种无法补偿而又每天感受到的损失,吞噬着他整个身心。这里没有过多的自我怜悯,而是以—种感人肺腑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光明在宁静的床榻上,变幻成巨大悲哀的黑暗,我通宵醒着,坐在痛苦的床边,长夜逝去,晨曦莅临。
他从妻子那儿获得了礼物,而她却在获得他的礼物之前就归天了。现在他唯—能够做到的,是把自己所取得的礼物,奉献给上帝:她活在人间,不断给予我—切。
我如今将偿还她的礼物,在哪儿摆放这个奉献?她夜间还在人世,上帝清晨却把她带走。
我今天只能把感恩的礼物,奉献在你的面前。
他在家里到处寻找失去的东西,他发现,如今他再也不能在这块土地上见到她了。
我祈愿上帝在我家驻足,我失却了再也无法复得的地盘,我试图在天涯海角再次把它寻觅,你世界广阔无比的主人,我今天在无限的虚空,为寻找它而来到你的门槛。
他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给她的—叠信札。她把这看作—笔巨大的财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他见了它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乞求,对她的回忆有条不紊地织入他的生活,正如她使他的家庭生活有条不紊—样……
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市一个名门望族家庭, 弟兄很多, 他排行最末.在哥哥、姐姐中, 有的是很有才华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家里的接待室, 每天晚上都是灯火辉煌, 客人络绎不绝.他的父亲是位有名望的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 对文学也很有兴趣.泰戈尔的聪颖从小就在這优越的环境里得到了培育.
泰戈尔的童年有时也蒙有阴影, 他那童年活泼的性格也受过很大的束缚.他母亲去世很早, 父亲又经常在外边旅行.他童年的保护者是几个男仆, 他們为了免除看护的麻烦, 就把泰戈尔关在一间屋子, 不准自由行动.有一个仆人, 常常叫泰戈尔坐在一个指定的地点, 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圆圈, 把他围起來, 并且吓唬說, 如果迈出這个圆圈, 就会有危险.幸亏泰戈尔坐的地方靠近窗口, 可以窥視花园的景色, 使他忘却"囚禁"的痛苦.
泰戈尔一天一天地长大, 一天一天地渴望着走出家宅庭院的藩篱,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哥哥去上学, 他不禁哭起來, 闹着要到学校里去.哭声使他的目的达到了, 家人把他送进"东方学校".在学校里, 凡是不会背诵功课的儿童都被罚站在木凳上, 兩臂伸开, 手掌上还要堆上石片.泰戈尔厌恶這个学校, 不久就转入师范学校.他专心读书, 年终考试得了班上的第一名.一年以后, 他又进了英国人办的"孟加拉学校", 虽然没有碰上什么特别不如意的事, 可他总觉得那个学校死气沉沉, 像一座医院.父亲了解他的心情, 并不强迫他去学校, 请人在家里教他.他跟着老师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几何学、历史、音乐以及英国文学等.他读了不少诗歌, 对诗歌的兴趣一天天浓厚起來.
泰戈尔把大自然当做自己的"老师".11 岁那年, 他跟着父亲到喜马拉雅山旅行.火车一路飞驰, 广阔的田野, 清碧的溪流, 翠緑的树林, 都从眼前飞奔而过.他們走上山坡, 见花儿在草木中盛开, 瀑布挂在悬崖上.泰戈尔兴奋地登上山顶, 眺望远处覆盖皑皑白雪的高峰.他从這个山峰跑到那个山峰, 原來天地是那样广阔而又多姿多彩.他纵情喊着、跳着、唱着, 陶醉在大自然的雄浑气魄和瑰丽景色之中.
绮丽的自然风光激起了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旅行回來后, 他开始写诗.有許多夜晚, 他不睡觉, 伏在灯下苦读, 或者披着月光, 在花园里徘徊构思, 尝试着写出了一些优美的小诗.不久, 他在家里得到"诗人"的称号.
17 岁时, 泰戈尔随着哥哥嫂嫂去英国留学, 开始接触资本主义社会, 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他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研究西洋音乐, 同时他也忘不了美丽的大自然, 常常跑到有山有水有花有水草的地方, 或者坐在海边岩石上, 或者躺在草丛里, 耳听涛声, 眼看緑草, 诗神又活动在他的脑海里
泰戈尔的故事 篇2
罗宾德拉那特·泰戈尔, 不仅是世界闻名的诗人, 而且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画家, 在20世纪绘画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现在已被公认为印度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 开启了印度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先河, 他的绘画已被列为印度国家艺术珍品。
当诗人泰戈尔进入年近古稀的年龄时, 他在一个全新的、人们难以意料的创作领域内, 也就是绘画领域内, 开始了新的试验。他以画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连他的至交密友也感到惊奇。远在他郑重其事地拿起画笔之前, 他就曾无数次地懊悔自己的全部作品都是“由脑袋完成的”, 而没有用画笔画出有灵性的东西,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泰戈尔的绘画最初是从他的写作脱胎而来的。他素以书写整齐美观为乐事, 当他修改写好的文章时, 往往发现有必要增删或变动一些词语乃至段落。这些改动打破了作品书面的和谐, 于是他开始加以补救以使他们最终“达到匀称完善”。于是划掉的部分又以不同的形式被连接起来, 直到“一些弯曲旋动的形态”开始出现为止。由线条和图形发展为一条腿、一个人头或一只鸟、一个花瓣的轮廓等。从美学上看, 这些东西的结合体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在他周游列国期间, 曾经多次有幸欣赏现代抽象派画家的作品, 并深受启发。回国之后就充分发挥想象力, 直接开始作画。这样, 最初以勾画删改开始的涂鸦, 开始正式成为进行构思的绘画创作。
泰戈尔的画大多是用不同色彩的墨水画成的。油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得了, 不适合他的创作风格, 他根本瞧不起画家的润色板和画笔, 当灵感来临时, 他抓到什么就用什么, 一块蘸上颜色的布, 自来水笔的背端, 或他自己的大拇指, 一根柴枝, 更多的时候是用自来水笔、铅笔……, 随便拿出一张纸, 不论大小、好坏, 便在画架上任意勾画涂抹, 虽然通常是不加思索便下笔作画, 但凡是看到过他作画的人, 无不感到目不暇接和惊奇于他对于节奏和布局的准确把握。他绘画的线条得力于流畅的硬笔书法, 而绘画的布局与构思靠的是诗人兼音乐家的悟性和敏感。他说:“凡肯动脑子的人, 决不会看到画中五光十色, 就被迷住。他们懂得主次、前后、中心与周围的和谐。颜色吸引眼睛, 但要懂得和谐之美就需要用心, 需要认真地观察, 随之而来的享乐也必定是深刻的。”泰戈尔对画的色彩也非常讲究, 他所用的颜色都很明朗, 常常会用黑色或灰色把焦点烘托出来, 富于装饰性和表现力。
泰戈尔的绘画, 几乎从来不以现实的任何事物作为摹本, 而以特定自然景物和具体事物为题材作画。在他画笔下呈现出的是一个奇特的世界:既有巨大的爬虫和怪兽、怪马, 狞厉的人形面具、奇特的花草, 甚至花草等植物与某种不知名动物的奇怪组合形象, 也有树影婆娑的林间小径、落日余晖下的树丛和林间空地, 或是沐浴在如水的月色中的风景……也有一些似乎是人物肖像的速写, 那些纷乱的线条、浓烈的色彩团块或奇形怪状的轮廓, 以及白多黑少、空洞而呆滞的眼神, 给人一种神秘费解的感觉。因此, 想要准确地说出泰戈尔的这些绘画作品的意义是极为困难的。
1930年5月, 泰戈尔在法国巴黎的皮加勒长廊举办了第一次画展, 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人们惊异地发现, 这位东方老诗人的画竟然与西方先锋艺术家的最现代探索不谋而合。有人据此认为, 他的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家一样, 反映的是生活中的黑暗、严峻、残酷、不合情理、荒诞不经的一面, 充满了忧郁、痛苦、绝望和烦恼, 如泰戈尔的侄孙女婿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就认为:“他曾经努力使奇特、畸形、残忍、尖刻离开自己的写作, 但这一切如今从他的画中向外窥探着。”其实, 泰戈尔绘画中那些爬虫、鬼怪、面具什么的奇形怪状的图画并不是他作品的全部, 更非代表之作;而诗歌和音乐创作中也不乏对愚昧、落后、迷信、残暴、野蛮等的揭露和鞭挞。如果对泰戈尔的艺术创作做全景式的把握就会发现, 那些缺陷、对立、丑陋和不完善从来就不在泰戈尔的艺术中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 而只是出现于局部作为整体的补充。泰戈尔这样说:“在这个美的世界,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许许多多组成部分:廖廓的太空、灿烂的星河和它发出的炽热光焰。假如只把其中的某一小部分摆在我们面前, 那么美的就会变成可怕的。就像我面前的这棵大树, 巍然屹立, 直插夜空, 体现出整体的美但如果一段段地看, 就会发现它扭错的根结弯曲的枝干、粗糙的树皮以及树身上的蛀洞。由此可见, 美是整体的, 夜空之美、巨树之美并不排斥其局部的丑陋和变形, 相反包含了大量局部的丑陋的事物在整体上仍然给人以巨大的美感。通过这种方式造物之神告诉我们:宇宙虽然巨大但却是美的。”由此可见, 那些神秘、恐怖、丑怪的形象作为泰戈尔对世界的一种真切感受和体验, 同那些恬静和温柔的朦胧月色, 辉煌的树林景致一道诠释着泰戈尔所感受到的宇宙真实, 显示着和谐统一的无上真理。
泰戈尔认为:“当画家作画时, 他不给予事实的信息。只有在把那事实信息作为次要目标时, 通过纯洁形式, 一个优美的韵律被具体化时, 他才接受那个事实。这个韵律是世界的永恒的物质。我们通过这个韵律的‘一’的法则, 在事实里, 获得真实的享乐。没有沐浴在这宇宙韵律的光照里的事实, 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可见, 泰戈尔在绘画中寻求的是韵律的体现。韵律是泰戈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他的韵律诗学不局限于诗歌艺术, 而是将其扩展到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领域。他从绘画和雕塑等静态艺术中也能感受到动感的韵律之美, 这种韵律是由线条体现出来的无声的韵律。泰戈尔的韵律思想源自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的个体灵魂与宇宙精神和谐一致的神秘节奏, 这样的韵律思想也是集诗人、音乐家、画家、表演艺术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泰戈尔的独创, 只有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 才会有这样的普遍性的韵律感悟;只有在综合各种艺术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才能创造出打通各个艺术门类的韵律思想, 这种思想引导泰戈尔创作出许多诗、乐、画、舞、剧等紧密联系、互相转化的作品。总之, 诗人泰戈尔的绘画是用线条画出的韵律来亲证人格化的宇宙生命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维希瓦纳特·S·纳拉万:《泰戈尔评传》, 刘文哲、何文安译, 重庆出版社, 1985年。
[2]李文斌:《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连士升:《泰戈尔传》, 香港文学研究出版社, 1961年
泰戈尔的学校 篇3
关于为什么要创办这所学校,泰戈尔说,它不是基于某种教育理论,而是出自对自己学生生活的回忆。
泰戈尔说,是他的敏感使他不能适应来自正规学校的那种压力,“人与世界的真正联系是人格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很显然,在他求学期间,他并没有享受到这样崇高的待遇。他认为,年轻的心灵中应该渗透这样的思想:他生于一个人类世界,这人类世界与它周围的世界是和谐一致的。但从他的上学经历来看,正规的学校却以一种严肃、傲慢的姿态和高人一等的智慧而忽视这些东西。学校仅仅是一种纪律规定,而拒绝考虑个性。“它沿着想象的平均直线开掘教育渠道,而生命之线并非直线,因为它喜欢用这条平均线来玩跷跷板游戏……根据这种学校的观点,生命只有在允许自己被当作死亡、被切割成平均大小的时候,它才是完美的。”不得不接受学校刻板僵化的约束,不得不被束缚并且伤害到天性,这就是泰戈尔学生生活时感到的最大痛苦,也是他成立阿什拉姆学校的初衷。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呢?泰戈尔说:“最高的教育应是,不仅给我们以信息,而且要使我们的万物和谐统一。”在这一点上,泰戈尔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他认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按照生活与自然相脱离的方式形成习惯、接受知识的。这样,我们应该接受的最伟大的教育被否定了,我们被造就成丧失世界并只找到一些信息的人,“儿童的天性以其所有痛苦的力量反抗这些灾难,而最终屈服于惩罚,陷入沉默”。
在此基础上,泰戈尔提出了他的理论主张,让童年拥有更多的自由,不受因专业化而陷入社会和职业习俗的狭隘圈子的束缚。
为此,他建议,让孩子们到自然中去,不要满足于对植物学的学习,而应该相信关于树木的个人经验;要让孩子完全认识到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存在系统里的,将“树木”看作是实体性的事实,而不是若干关于科学的名词。
他建议,孩子们的脚掌不应该被剥夺教育,应该让脚掌与大地接触,从而亲切地认识大地,而不能因为脚的责任减少而使它们失去原有的尊严。
他建议,在人的生活中,应该有一小段类似于原始人生活的时期,享受大地,享受阳光、水和天空,而不能让他们在枯燥乏味的琐事中丧失自我。应该让孩子们享受贫穷,因为“贫穷是人们能从中获得最初教益和最好训练的一所学校”,“贫穷使我们能完全接触生命和世界,因为富裕的生活大多是由人代理的生活,因而是在不那么现实的世界中的生活”。
从这点出发,泰戈尔对现代文明和社会控制下的教育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他认为,如果将充满习俗和物件的文明世界当作人类进步的最终阶段,那么,人类的生命将不会有一块绿地,孩子们就会痛苦,青年们就会陷入厌世;社会为了控制人们的心灵去适应它的特殊模式,做了严密的组织和安排,以至于难以找到一个能使自然进入的缝隙。于是,学校不具有世界的完整性,它只是一种授课的特殊安排,它只能容纳以脱离生活为代价来接受学校教义的成年人,却绝对不适于儿童。因为,作为儿童“他们必须通过热爱生命去搜集知识,然后得抛弃生活去获取知识,最后,他们将以成熟的智慧返回到他们更完全的生命”。
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泰戈尔利用自己的所有财产创办了阿什拉姆学校,带着最初的10个孩子,来到了这块“为沉思和祈祷而追求宁静和隐居的人们使用”的森林圣地。
他将学校教育的目标定为给人以真理的统一。生命本来是完整和谐的,但到后来,智力从精神和体质中分离了出来,学校教育则把全部重点放在了智力和体质方面,而忽略了精神世界。“我们有一个人格,物质与力量除非与某个无限的人格联系起来,否则它们将毫无意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完全生活在对这种精神世界的体验中,从而使灵魂找到它的世界。故而,学校应该成为生命自我的所在之处,处处充满生活气息。
他将他的教育理想定位为让老师与学生共享高尚的生活来实施教育。教师从事自己的研究,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帮助学生们学习,教师将此作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他的职业。他以阿什拉姆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为例。这位教师不像其他教师那样,仅仅是一个教科书的运载工具,他使他的教学人格化,而其自身就是知识来源。他的成功在于他对生活、对思想、对他周围的万物、对同他接触的孩子们的强烈兴趣。他的灵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他情感丰富的心灵与世界的直接沟通。
泰戈尔笔下的阿什拉姆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美感。用他的话来说,他不是在创办学校,而是在创造一种理想的气氛。在那儿,七月,雨季即将来临的黄昏,在夜晚的月光沐浴下,孩子们就在露天下欢唱各种歌儿;在那儿,他写的歌剧由老师和孩子们演出,不受规则限制地发挥他们的天赋;在那儿,孩子们任其所好地画画,不通过常规的临摹,而许多孩子的才华却得到了展露;在那儿,没有音乐教师,没有音乐课,只是让有音乐天分的人能够表现他们的修养,渐渐地,大部分孩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和爱好;在那儿,孩子们天亮以前就起床,做一切能培养他们自助精神的事;在那儿,孩子们必须保持至少15分钟的宁静,以此来锻炼他们的自制能力。
泰戈尔相信区别,他说“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像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他更注重精神,他认为,孩子们不仅要有上课的学校,还要有能够培养人格之爱的精神世界。
泰戈尔创办这所学校所基于的思想,是与卢梭(《爱弥尔》)和小林茶一(《窗边的小豆豆》)都不同的,虽然貌似他们都在追求一种自然,都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泰戈尔的自然,是印度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是被神格化了的自然。从印度经典《奥义书》开始,印度的各种宗教流派都强调哲思和冥想,然后通过这种手段达到与“梵天”合一的境界。泰戈尔虽然没有强调要通过教育实现这一目标,但我们从中可以随处发现这种文化对他创办这所学校的影响。他赞赏印度那些古代林居者(住在森林里,通过冥想来实现自我心灵与宇宙的统一)的生活,他极端厌恶工业文明对人的本性的侵扰,他注重精神上的感受而很看不起专业的培养,他也远望这种教育对未来的影响,但却更重视当下灵魂上的享受。这种教育注定是印度式的,虽然泰戈尔很希望能将之推广到整个世界。
不要说在现代社会,就在当时,泰戈尔的学校就已经是个另类,从而受到他很厌烦的媒体的窥伺。今天,无论从学校办学的环境、理念、目标,还是课程、教法、评价来看,都更加难以实现了。但泰戈尔告诉我们的一些关于教育的道理和追求还是值得深思和借鉴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味地为了具备专业和知识而忽视精神领域的探求,精神上的空虚和低俗并不是物质的丰富和技艺的高超能弥补的,而这种探求即使在所受的教育中不能得到实现,也要埋下种子。对于受教育者,这是一种预备,也是一种呵护。
教育是针对人的灵魂的,不能不顾其自身规律盲目地讲求效率,不能把受教育者当作上了发条的钟表。教育,在确立了目标,教授了方法之后,要学会等待。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就在于加快儿童的成人化,加快自然人的社会化,但走得太快了,人的智慧难以生成,人格难以完善,更莫说精神能够自足了。尼采说,“慢一点,让灵魂赶上”,尼采深受印度文化影响,在这一点上大概与泰戈尔有着相同的感受。
教育,应该力所能及地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泰戈尔的学校最突出的一点就在这里。将拥有不同爱好、不同禀赋、不同性格的孩子带入学校,然后提供给他们自然成长的天地,任其发展。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则是适时地进行引导和匡正。这一点,我国古代教育也是极为重视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里的这句名言就揭示了个性教育的根源。人的天赋是不同的,禀性是不同的,教育要尊重这种差别,要因人而异,而不能预先规定一个固定的教育流程,然后将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孩子全部纳入其中。
客观地说,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泰戈尔的教育之梦很可能将永远只是个梦。但只要是高尚的梦,就有它值得我们用热望的眼光仰视的华丽因子。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它的外衣,然后深味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元素,来为今天的教育增添一份柔软,一份清澈,一份明净。
泰戈尔的诗 篇4
1、爱的表露
我知道你激奋地眺望大路,
日日夜夜谛听我的脚步。
你的欢悦开放在秋空
一抹霞光之中;
你的欢悦不能自己,
跌进春花的艳涛里。
我认辨着路径,
一步步向你走近。
你爱的海洋天天
舞蹈得如狂似疯。
往世,今世,来世,
我秘爱的莲花脱落一层层面幕,
在你的心池怒放。
太阳神偕同星宿
汇集池畔,
饶有兴致地评鉴。
你的素手
握一把你世界的光的新叶。
你羞红的天堂表露
爱情的一片花瓣
在我幽秘的心空舒展!
2、春心早已是新娘打扮
春心早已是新娘打扮
因为你我快要成亲,
蓝天洒满明媚的阳光。
因为你我快要成亲,
恒河平原上百花怒放。
因为你我将结为伉俪,
夜阑苏醒在世界怀里。
朝霞推开东方的雾扉,
快乐地放声歌唱。
燕尔新婚的希望之舟,
荡过无始岁月的河面。
千年万年的绚丽花卉
装点一只婚礼的花篮。
你我彼此忠贞不渝,
越过千代,跨过万世,
拿定自己择婿的主意,
春心早已是新娘打扮。
3、当生活凋零
当生活凋零,
来吧,化作慈爱的甘霖。
当甜美消失,
来吧,化作喜乐的芳醴。
当琐事以可怖的形式
吼叫着遮天蔽地,
来吧,大神,步履平稳,
走进我的心。
当贫贱的意识在心隅安卧
使自己变得吝啬,
化作君王的凛威,
大神,来吧,开启心扉。
当蒙尘的憧憬
在冥顽的黑暗中耳目不聪,
崇伟、不眠的大神啊,
来吧,化作燃烧的光轮。
4、心灵之灯
哦,求索者,哦,有情人,
你降临人间,满怀激情,
以哪一种纯光你
点燃心灵之灯?
茫茫人世,
悲恸猛叩你的心弦,
笑对困境,
你受了哪位慈母笑颜的`感染?
为寻觅谁
你宁可烧毁愉快?
哪个恋人
使你落泪伤怀?
转而兴高采烈,
是因为有了情侣?
忘却死亡,
哪一片生命之海上你快乐地游弋?
5、苇笛
今日翠绿的稻田里
光和影在捉迷藏。
一艘艘白云的轻舟
在蓝莹莹的天际飘荡。
河畔蜜蜂为什么忘记采蜜,
沐浴着阳光,回旋翻飞?
哦,兄弟,我无意
回屋写作,踱步低吟。
伸臂击碎空中凝积的沉闷,
我欲采撷宇宙的无垠。
一似南风传布的笑语,
一似澄清泉水的潋滟,
我吹响苇笛,痴迷地
消度上午的时间。
6、生活充满甘浆
你倾倒纯净的甘霖,霏霏飘洒,
浸透凡尘、天国、自然、光华,
浸透生灵、爱情、歌唱。
千重障碍砰訇崩裂,
处处复苏生动真切的喜悦,
生活充满稠密的甘浆。
你的恩泽中培育的我的诗思
像百瓣红莲怡然吐蕊,
馥郁的花蜜供奉在祭坛。
你的静光照醒我心底
“豪爽”的朝阳的明丽,
瞳仁上慵倦的厚翳须臾消散。
7、分手
别了,兄弟,请多谅解,
我已偏离你们行动的轨辙。
成群结队,你们继续向前,
颈上挂着胜利的花环。
此时,我决定归返
绿荫婆娑的幽僻之地。
切莫再召唤我,兄弟!
我曾与你们并肩前进,
走了很长一段路程。
这里是两条路的交叉口,
由于难以言状的原由,
一种奇异的沉郁的忧愁
融和着花香涌上我的心。
再不能与你们携手并进。
而今你们奔赴的目标,
我眼里是蜃景的缥缈--
破立国家,探寻琅
围绕理论唇枪舌战,
挖掘沟渠引水浇灌,
金树长得枝茂叶大?
我跟不上你们迅快的步伐。
洒遍青空的牵魂的笑意
在我心头吹响诗笛。
劳顿产生于漫长的路途,
许多事情已经耽误,
“我爱,哦,我爱”唯独
这句话在我心胸萦绕。
珍贵莫过于摄魂的静笑。
此刻,让我们执手话别,
我甘愿埋头于平凡的事业。
如今我是云路的旅人,
清风扑面,茕茕前行。
如今我是茫茫大海的船工,
摸索在迷惘的长夜。
此刻,让我们执手话别。
8、再结良缘
你走出死亡的黑幕,
装束和新娘一样。
你迈着无声的脚步
来到我心府的新房。
冥界的瑶池里
你洗尽了繁忙一生的疲劳。
宇宙吉祥仙女不朽的恩典:
你赢得超凡的容貌。
你面带迷人、平静的微笑
不声不响走进
我灵魂的静光里。
你路过死神的拱门,
从尘寰步入我的心境。
今日没有张灯结彩,高奏喜乐,
没有贺客光临,
更无盛宴的觥筹交错。
今日赐乐的光荣
深沉,肃穆,安静,
渗透了失去话语的泪水。
无人知晓你我的喜讯。
只有我的歌书写再结良缘的贺辞,
我的心点燃红灯。
9、告别青春
再见,美丽的青春之舟,
从此重荷由中年背负。
棹桨驰过了几多码头,
穿过了几多缤纷的梦幻--
温暖的南风一年年
吹送你活跃的篷帆。
惊涛骇浪颠簸你,
阴险的潜流冲击你,
圆月照拂的大海上
疯狂的浪潮戏弄你。
此刻,浓重的黑云
笼罩对岸迷蒙的天空,
七月江水暴涨,
不见了沙渚、陡堤的踪影。
复杂的人生游戏,
一项一项终结,
伫立在四十岁的码头上,
哦,青春之舟,别了。
哦,青春之舟,
容我装上韵秀年华最后的赞歌几首。
往昔的幽泣、朗笑,
狡狯、真实、虚假……
请悉数载走,
一件也别剩下。
切莫下锚淹留,
切莫回首东张西望,
切莫在渡口四周
转来悠去,犹豫徬徨,
潮水已开始退落,
扯起千疮百孔的风帆
飘向梦境般的
血红的夕阳坠落的西山。
多年承载的沉重负担
最终卸在金色云霞的海港,
那是你万古
泰戈尔:昆虫的天地 篇5
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
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日复一日,表现出不可阻止的生命力的活跃。
我在它们中间踯躅,听不到它们的饥渴、生死……永久的情感之流的流淌。我低吟诗行,斟酌字眼,以完成写了一半的歌曲,对于蜘蛛的世界,蝼蚁的社会,我这样斟字酌句是费解的、古怪的、毫无意义的。它们幽暗的天地里,是否回荡着摩挲的柔声,呼吸的妙曲,听不清的喁喁低语,无可表达的沉重的足音?
泰戈尔:最后的买卖 篇6
早晨,我在石铺的路上走时,我叫道:“谁来雇用我呀。”
皇帝坐着马车,手里拿着剑走来。
他拉着我的手,说道:“我要用权力来雇用你。”
但是他的权力算不了什么,他坐着马车走了。
正午炎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都闭着。
我沿着屈曲的小巷走去。
一个老人带着一袋金钱走出来。
他斟酌了一下,说道:“我要用金钱来雇用你。”
他一个一个地数着他的钱,但我却转身离去了。
黄昏了,花园的篱上满开着花。
美人走出来,说道:“我要用微笑来雇用你。”
她的微笑黯淡了,化成泪容了,她孤寂地回身走进黑暗里去。
太阳照耀在沙()地上,海波任性地浪花四溅。
一个小孩坐在那里玩贝壳。
他抬起头来,好像认识我似的,说道:“我雇你不用什么东西。”
泰戈尔的故事 篇7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 这是一场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现代化的革命, 它引发了中国的巨大变革, 其影响波及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文学等各个领域。整个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代表新兴阶级的意识形态试图推翻旧的意识形态, 同时与之相呼应的大量文人志士作为改革的先锋, 也迫切需要中国文学从旧体式向新模式转变。他们积极倡导中国新文学的创立, 建立新的诗学价值体系, 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一场新“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而其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就是新诗的出现和发展, 它是新“文学革命”的先锋, 也为其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古诗源远流长, 从《诗经》和《楚辞》一直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 无论从形式和内涵都堪称成熟完美, 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然而, 它也似乎竖立起了一个无法逾越的诗学模式。新的文化形态需要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 旧的文学形式已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与当时人们, 尤其是与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自由和解放, 要求无拘无束地表达自由和民主的思想的呼声格格不入。因而当时新“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们认为, 一场彻底的革命应当首先打破这一文学传统。
中国新诗的创立完全是白手起家, 所以必然需要借鉴国外的诗歌形式。对外国诗歌的翻译和引进同中国自身新体诗的创立和发展在“五四”时期相辅相成, 外国诗歌的翻译反映了中国意识形态革命和诗学变革的迫切需求, 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想要彻底颠覆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旧传统和陈腐的文学模式的呼声。因而, 国外翻译诗歌同中国作家自己的尝试和创作共同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立和发展。
2.徐志摩对泰戈尔诗歌的译介
在当时中国激烈动荡的背景下和对中国新诗的探索炙热的渴望中, 泰戈尔的诗歌被介绍到了中国。在1915年到1925年间, 泰戈尔的散文诗在中国的译介, 远远超过其他外国诗人。自陈独秀首先翻译了《吉檀迦利》中的四首并刊于1915年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2期之后, 越来越多的作家和翻译家表现出介绍和翻译泰戈尔诗歌的极大热情, 进入19世纪20年代, 尤其是伴随着泰戈尔1924访华, 中国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 (王珂2003:129)
徐志摩 (1987-1931)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作为新月社的创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和创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创作了大量诗文的同时, 他也翻译了一大批种类丰富的外来文学作品, 他所翻译的诗歌被收录在《徐志摩诗全集》和《徐志摩译诗集》里, 其数量几乎占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
徐志摩对于泰戈尔的推崇是不遗余力的, 他极富热情地向中国人民介绍这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作家和他的作品, 在泰戈尔1924年访华期间, 他更是始终亲自陪同并担任翻译, 两人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以下是他翻译的泰戈尔诗歌其中的一首:
谢恩
在骄傲的道上走着的人们, 在他们的足下蹂躏着卑微的生命, 地面上的嫩绿印着他们血染的脚踪;
让他们快活去, 我们并且感谢你天帝的慈恩, 因为他们占领这一天的风光。
但我却感谢我是卑微的共同着连命, 他们忍受着, 负载着权力的力量, 他们掩护着他们的顽面, 在黑暗中吞声的饮泣。
他们一阵阵的抽痛都已跳荡入你的黑夜的隐秘的深沈里, 他们忍受的每一次侮辱归纳在你的伟大的沈默里。
清晨是他们的了。
太阳啊, 升起来照着流血的心开作清晨的鲜花, 也照出骄傲的火炬的夜宴萎成了灰烬。
原诗:
Thanks Giving
Those who walk on the path of pride, crushing the lowly life under their tread, covering the tender green of the earth with their footprints in blood;
Let them rejoice and thank you, God, for the day is theirs.
But I am thankful that my lot lies with the humble who suffer and bear the burden of power, and hide their faces, and stifle their sobs in the dark.
For every throb of their pain has pulsed in the secret depth of Your night, and every insult has been gathered into Your great silence.
And the morrow is theirs.
O Sun, rise upon the bleeding hearts blossoming in flowers of the morning, and the torchlight revelry of pride shrunken to ashes.
这首诗歌翻译于1924年11月, 大概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形式, 同时在用词和结构上追求新意, 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追求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如诗文的最后一句, 句序几乎未作任何改变。
(2) 创造一些“新”词, 构成译诗中内在的节律感。如“脚踪”, “慈恩”, “顽面”, “饮泣”, “深沈”, “沈默”等, 这些鲜有的词汇在诗文内部相互关联, 特色鲜明。
(3) 在翻译中添加了一些原诗没有的意思。如把“thank you, God”翻译成“感谢你天帝的慈恩”;“hide their faces”译作“掩护着他们的顽面”;通过添加这一批“二字词”使得诗歌内部似乎更加互为呼应。
徐志摩的这种翻译风格体现了对新诗探索的阶段性特色。以胡适﹑刘半农等为代表的初期新诗的重点在于彻底解构传统诗歌的表述形态, 追求“容易懂”和“散文式”的特征。这实际是初期新诗在面对传统汉语诗歌的厚重影响时在潜意识中所作出的一种过度反驳, 一种矫枉过正的破坏性思维, 一种依附于他者只知破坏而鲜顾建设的诗歌构筑方式。梁实秋后来评价:“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 大家注重的是‘白话’, 不是‘诗, ’大家努力的是如何摆脱旧诗的藩篱, 不是如何建设新诗的根基。” (陈爱中2006:73)
这种趋势发展到新月派得到了回归。新月派诗人对中国新诗的探索更为大胆, 旗帜鲜明, 他们反对“直白如话”的白话诗的表述形态, 而是博采众长, 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强调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和韵律感。而徐志摩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当然, 他的翻译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 过于直译以至于有令人费解之处, 比如将“I am thankful that my lot lies with the humble”翻译成“但我却感谢我是卑微的共同着连命”。虽然有些人对于徐志摩的翻译不置可否, 但至少它体现的是一种大胆创新的趋势。而他这种大胆的新诗尝试在其自身的诗歌创作中更是可见一斑。
3.徐志摩自身的诗歌创作
徐志摩是一位多产的诗人, 在他短短34年的人生中, 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收录在《志摩的诗》 (1925) ﹑《翡冷翠的一夜》 (1927) ﹑《猛虎集》 (1931) 和《云游》 (1932) 等诗集中。
以下是同样创作于1924年的《雪花的快乐》的节选 (凌宇2000:103-104) :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 飞扬, 飞扬,
———啊, 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 消溶, 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首诗歌中的节律感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舞”和“处”, “扬”和“香”, “轻”和“襟”, 但这些节律绝对异于中国传统的绝句和律诗;除了这些配合的韵脚外, 诗中也会突然出现跳跃的旋律, 如“-飞扬, 飞扬, 飞扬”和“-消溶, 消溶, 消溶”,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应了诗人内心激昂的情思和想象。
徐志摩十分追求新诗的音律美, 这一点在他的其他众多诗歌名篇中随处可见, 也是新月派诗人极力共同推崇的新诗规范之一。总体来看, “诗歌新月不仅仅反驳了初期新诗过于的散漫﹑趋向解构的语言表述, 而且在吸收传统和域外诗歌资源的情况下, 大胆创造, 为现代新诗确立了‘熟悉而又陌生’的语言表述理念” (陈爱中2006:84) 。
4.结语
时代在不断前进, 在“五四”运动这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关节点, 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呼唤彻底的革新, 旧的传统被颠覆, 必然需要建立新的秩序, 这一过程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必然伴随着青涩、彷徨、迷惘、探寻, 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入和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前驱们响应时代的呼唤, 勇敢地进行各种积极有益的开拓和尝试, 回应革新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要求。
泰戈尔以及其他外国作家诗歌的翻译已成为目标语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历史大背景下交相辉映, 相辅相成, 共同推动中国新诗和中国新文学运动不断向前探索和发展, 并同时深深影响着中国近现代文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珂.印度诗歌及泰戈尔对我国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VOL24 (1) .
[2]凌宇选编.柔情与艳丽——志摩的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行走在泰戈尔的音乐天空 篇8
泰戈尔诞生在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弟兄们都是优秀的音乐家。他父亲的音乐知识面很宽广,喜欢印度斯坦轻古典歌曲“格扎尔”,有时也像“保乌尔”艺人那样边舞边唱。不少有名的音乐家被邀请到他们家庭中来表演和教学,泰戈尔从小就是在音乐气氛中熏陶成长起来的。印度古典音乐中,古老的体裁德鲁帕特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歌曲的内容大多是敬神或歌颂帝王的,风格自然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全曲分为4个部分。泰戈尔的不少作品也具有类似的特点。他17岁时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在此后不久,他去了英国,在那里学会了苏格兰、爱尔兰和英国的一些歌曲。在他早期创作的一部音乐剧《伐米基,普位蒂巴》中曾采用了一些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曲调。印度国歌和桑提尼克坦(泰戈尔国际大学所在地)校歌也都带有一些欧洲旋律的影响。但总的说来,在他的创作中,西方音乐的影响是不大的,泰戈尔在30岁吋回到了他的乡村别墅,有时他还乘坐一艘船沿着河流漂泊,他在孟加拉的泥土、河水中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聆听和欣赏了孟加拉邦的各种民歌和宗教歌曲(如保乌尔、克尔坦等),也吸收了旁遮普、古吉拉特、马德拉斯等地的民间音调。他认真学习了简朴的音乐语言和自然、感人的音乐风格,大约在44岁时他开始将民歌因素吸收到他的创作中,有人称泰戈尔的音乐是印度古典音乐、民间宗教音乐、欧洲民间音乐三条河流的汇合,这是不无道理的。印度文化先辈的传统是诗人身兼作曲家、歌唱家,其中最著名的是11世纪的贾亚德瓦,八百年后的泰戈尔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他很注意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有时他反复地进行推敲,将音符升高或降低以适应语言的声调,他的早期创作常常是先有音乐后配歌词,晚期创作的歌词和音乐往往同时从他的嘴里唱出来。拉宾德拉纳特所表达的内容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个人感情和心态的表现不能在他的歌曲中找到。泰戈尔将他的歌曲分为s类:虔诚、爱国、爱情、季节,节庆、混合。有人分析了泰戈尔歌曲的音乐方面,认为存在着四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他受到北印度古典音乐体裁特鲁帕特的明显影响;第二阶段他在古典音乐传统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试验,略有变化;第三阶段他引进了孟加拉民间音乐保乌尔、克尔坦、巴提阿里,并将这些体裁在传统的形式中加以混合;第四阶段他特别强调歌词与音乐的结合,有时他自称这一时期的作品为“完全艺术化”的。泰戈尔还创作了3部音乐剧、3部舞剧。
泰戈尔的音乐创作有两点打破了印度的音乐传统,一是他的作品是完成了的艺术,必须确切地进行演唱,不能像印度传统音乐那样自由即兴地演唱。二是他在一首作品中常从一种拉格转到另一种拉格,有时在一首作品中釆用了3种拉格的连缀,以适合他歌曲中的情绪变化。而在印度的传统音乐中,在一首乐曲中是不能釆用不同的拉格的。泰戈尔早期作品中曾经采用的拉格有80种,后来常用的拉格为20种。不同时间、季节所用的拉格也不相同。早晨、上午用托迪、阿斯伐利、拜拉夫、拜拉维拉格,黄昏用了耶曼拉格,夜里用卡那拉拉格;春天用巴哈尔拉格,雨季用德希玛哈尔和米西玛哈尔拉格。在节奏方面,泰戈尔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塔拉。
总之,泰戈尔音乐的特点是自然、朴素、亲切、平易近人,很少用装饰音、装饰乐句,看不见矫揉造作的痕迹。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作曲家、演唱家,而且还是一位音乐学家。在他的诗歌、戏剧、小说、随笔、书信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关于音乐艺术的精辟见解,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如在1927年泰戈尔与罗曼·罗兰的一次谈话中曾这样说:诗、绘画或音乐这些艺术的起点是呼吸即人体内固有的节奏,它到处都一样,所以具有普遍性,在一首名为《声音》的诗中,他是这样写的:“我身上的琴弦,从我生下来就已准确地调定,周围的一切声响都会在我的神经系统中连续得到它们的谐振与共鸣。”泰戈尔是热爱大自然的,对自然界的风光、音响他十分敏感, 日出或日落的美丽景色常常给他带来音乐上的灵感,他创作了不少有关朝霞、薄暮的歌曲。在他的著名歌曲《世界、欢乐、艺术》中,他唱道:“我举目漫望着各处,尽情地感受美的世界,在我视力所及的地方充满了弥漫在天地之间的乐曲。”但他并不主张音乐只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人对自然界的感觉进行想象再创造的结果。1926年他在与罗曼,罗兰的谈话中表明了这一点。他说:“音乐应取得鸟鸣那种愉悦性,赋予鸟鸣所具有那种快乐以人类的形式,但是不要试图使其成为那些鸟鸣的复制品。”美是爱情的一种属性,而各种艺术正是充满了美感的爱的产物。对泰戈尔来说,把爱情与音乐结合起来是很自然的。他的爱情哲学更多地带有审美的特性。在一封以诗的形式写给友人的信中,泰戈尔提到了女性对他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她们点亮了我那已熄灭了的灯,并调紧了我那已松弛的琴弦,在我的音乐与诗中永远会感到她们那神奇的魅力。他还常以音乐比喻爱情。在他的一本小说中,男主人公对他的恋人说:“你和我,还有滔滔的恒河和天上的繁星一起构成了一个完全的和弦。”在一首诗中,他还写道:“啊,我的爱人,在我同你紧密的拥抱中,我可以进入你的灵魂深处,你的心房跳动将像手指一样拨动我的心弦开发出音乐的声波……,我自己将随着和谐的曲调而颤动。”
泰戈尔对印度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对西方音乐也有较多的了解。他对这样两种音乐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印度音乐可以比作寂静的深夜的那种深不可测的意境,西方音乐则犹如繁忙热闹的白天。
2西方音乐中所演奏的一切乐曲都是作曲家完成了的作品,表演者很少有即兴表演的余地;印度音乐家在表演时,始终都在进行创作。
3印度音乐的基本精神表现在旋律上,西方音乐的辉煌之处在于和声。旋律的主要原理是音的连续,和声的基本原则是许多不同的音同时发出并取得音响上的和谐。
4在印度音乐中,一组连续的音是根据微妙的颤音与微音程斯鲁蒂的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西方音乐的每个音都有其独立的身份。因此西方的键盘乐器一般不适于演奏印度音乐。
5西方音乐的活力表现在它的多样性,印度音乐的灵魂体现在旋律的单一性。当然这种单一性不是自我隔绝的,而是渗透一切的。
【泰戈尔的故事】推荐阅读:
泰戈尔写给老师的诗歌07-04
泰戈尔年轻的心态散文08-02
读泰戈尔的名言后的感悟06-09
对泰戈尔的评价英文版06-14
泰戈尔的飞鸟集经典语录摘抄06-12
泰戈尔08-27
泰戈尔励志语录07-05
泰戈尔经典语录08-27
诗人泰戈尔经典语录08-30
读《泰戈尔诗集》有感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