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看图讲述的要求(精选8篇)
幼儿看图讲述的要求 篇1
幼儿看图讲述活动的指导策略
两厂幼儿园
魏念萍
看图讲述是教师借助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幼儿能理解的图片,启发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图意从中接受教育的一种语言教育形式,是幼儿讲述活动中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重点不是几个词或某一句、某一段话,而是学习讲述的思路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
在语言教育实践中,一谈到看图讲述,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图片,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看懂画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和什么事件等,由此形成了一个教学模式:逐幅有顺序地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及具体细节——请幼儿用简短语句讲述观察到的某一情境——请幼儿用连贯语言讲述多幅图片内容——了解图片的教育意义,其中教师会力图让幼儿相互学习优美的词汇及语句,并把教案中的讲述方式传递给幼儿。长期以来,由于过于注重看“图”“讲”述,造成此类活动所追求的评价结果是:幼儿把图片的内容编成故事了吗?故事里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吗?故事有名字吗?看图讲述活动逐渐走人“模式化”误区。即:注重教师的显性指导,忽略幼儿的主动观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学,忽略幼儿的自发关注点;注重按四要素的顺序讲述,忽略趣味性、幽默感;注重结果的评价,忽略过程的评价。
我在实践中尝试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指导策略,以更好地促进每个幼儿独立讲述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看图讲述活动一般都以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但是集体教学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积极性不高,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幼儿的自由讲述、表演,都是相同的任务、共同的步骤,对幼儿的要求相同,幼儿接收的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整齐划一的结果造成有的幼儿吃不饱、有的幼儿吃不下等情况。针对这些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在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时,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如将常用的集体教学改为小组教学,每次活动我只需和一半的幼儿发生交互关系,增加师幼互动的效率。幼儿人数减少了,师幼互动的频率自然就加大了。幼儿人数的减少,不仅让教师在高频率的互动中清楚地发现了幼儿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也让幼儿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创设了把内心语言变为外部语言的条件。
二、分层制订教学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但是教师在日常的语言教育中,总会发现有几个或优秀或较差的幼儿,以往制订目标时总是去头尾保中间,致使在教学中两头的幼儿很难得到发展。面对幼儿讲述水平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分层设置目标,即针对不同讲述水平的幼儿设计不同的目标。有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不用再为两头的幼儿发愁,而能根据分层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提问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把层次的发展目标作为整个讲述活动的重点贯穿始终,看图讲述活动也就摒弃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例如,看图讲述活动“月亮姑娘做衣裳”目标设置就可以分为下列三个层次:层次一,根据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辨别相似场景;层次二,借助他人的语言提示,辨别相似场景;层次三,在成人的具体指导下,找出相应的场景。
三、教学内容序列化
看图讲述活动中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为其目标服务的。不同目标下,看图讲述教学过程的重点会发生变化,如果不看目标只看内容,就会出现以单一的程序代替所有的看图讲述活动的模式化现象。因为幼儿根据新图片进行讲述时,需要综合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如果幼儿的观察力不强,讲述中就会以小画面为背景,角色涵盖不全,缺乏整体感;如果幼儿分析力不强,就会停留在形象、动作中进行表述;如果幼儿的想象力不强,则讲述的故事通常平淡无味,缺乏有趣的情节;如果幼儿的表述力不强,则图片讲述断断续续,短句多,简单复句多,冗长无味。
因此,在讲述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独立讲述所需的各方面能力,应该让教学内容序列化。如从形象性描述开始,第一层次主要是以人物或物体形象为主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视觉辨别力;第二层次是动作性描述,即以角色动作变化为主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第三层次是过程性描述,即以四要素为顺序进行的描述,主要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第四层次是情境性描述,即场景和角色相关联的描述,重在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第五层次是想象性描述,即以角色和场景为大部分依托的讲述,这需要幼儿发挥想象力;第六层次是独创性描述,是既包括图片角色、场景,又不受约束的趣味性讲述,可以让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充分的发挥。有了以上的划分,教师在准备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就有了依据,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图片,而不受原有教材的束缚,使幼儿的看图讲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采用多种应变策略
经过形象性、动作性和过程性三个层次有目的地讲述指导后,从第四层次开始,幼儿的想象力异常活跃,面对相同的图片,会想象出不同的情节、内容。对此,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揣摩各角色的特点与场景的关联,拟好各种可能出现的故事情节,以便在教学中灵活指导。在幼儿园中,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让性格不一的教师同时分析一组图片,各拟一个具有情趣性、幽默感的情节,然后相互交流,并探讨如何恰当地回应幼儿的想象性讲述和独创性讲述,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发展。
五、学会“顺藤摸瓜”
看图讲述活动不同于艺术、数学等活动,没有成品供教师事后思考、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计划与策略。如有的幼儿讲述时不是事先想好全过程,而是想好开头就讲,结果开头两句精彩,后面就卡壳,如果这时让他结束,他就会养成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习惯,缺乏整体观察、综合分析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学会“顺藤摸瓜”,善于沿着幼儿的思路指导下去,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完整讲述。
总之,看图讲述的内容丰富、教育手段灵活、语言环境宽松,能够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说话练习机会,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思想,逐步发展语言的连贯性,并促进思维、观察、口语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看图讲述活动时要时刻关注每个幼儿,为每个幼儿制订恰当的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在活动中适当地回应幼儿,促进幼儿独立讲述能力的不断发展。
幼儿看图讲述的要求 篇2
随着对全语言教育和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视和发展, 怎样使幼儿语言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比较关心的话题。对幼儿语言的研究也由语法学转向语用学, 其中如何激起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情感以及对语言各种符号的敏感性成为早期语言教育的重点。
讲述活动作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一个传统和重要的形式。从讲述的形式上, 可以有模仿性讲述、角色化讲述、情境化讲述、看图讲述等多种形式。[1]其中看图讲述以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片, 具体直观地反映现实生活, 深受幼儿喜爱。在成人的指导下, 幼儿通过观察和讲述图片, 其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尤指概括能力) 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近来的研究发现, 幼儿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中、大班幼儿中间现象更明显:在让幼儿对图画书进行讲述的时, 如果幼儿已经能够识一点字, 他们就更多的是看着图画中的字进行讲述, 而且当被要求幼儿只是看图进行讲述时, 他们讲的内容和看文字讲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2]图画和语言作为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 对幼儿来说都一样重要, 甚至可以说在早期, 图画比书面语言更重要。因此, 对幼儿看图讲述发展特点的研究能够为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以及早期阅读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支持, 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研究的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一个中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 共有31名幼儿参加, 其中女幼儿16名, 男幼儿15名。
(二) 研究材料与工具
图片:一个以《小鸡和小鸭》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图片, 图片共有5幅, 幼儿要将5幅图进行排列, 按自己的理解, 按照排列的顺序来讲一个故事。图片的内容是这样的:第一幅, 小鸭和小鸡在草地上玩;第二幅, 小鸡在草地上捉到虫子给小鸭吃;第三幅, 小鸭在河里捉鱼, 小鸡在岸上;第四幅, 小鸭把捉到的小鱼给小鸡吃;第五幅, 它们俩一起回家去, 有个大房子代表家。图片上没有任何文字, 顺序也是幼儿根据自己对图片的理解进行排列的。
录音设备:将幼儿的讲述用MP3录下来, 然后整理成文字。
(三) 研究方法与情境
在研究中, 采用“研究者—幼儿”一对一的个别测查方式。指导语是“老师这里有5张图片, 讲的是一个故事, 你要把5张图片排排好, 然后看着图讲故事”。笔者对这个班级的幼儿比较熟悉, 研究的情境在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教室走廊进行, 幼儿对环境比较熟悉, 排除了由于环境上的不适应而带来的影响。
(四) 研究意图
本研究的材料是5幅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打乱了顺序的并且只有图画的图片, 并且仅从图片来看, 故事有不同的安排和理解, 这一方面有利于幼儿个体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理解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以防止幼儿固定在一种理解, 另一方面幼儿自己排序比平常的看图讲述提高了难度, 也能够对“幼儿的逻辑”、幼儿怎么使外界物体符合自己的逻辑、幼儿能否圆满地进行逻辑上的排列有所帮助。顺序的排列没有好坏之分, 只是作为幼儿个人的一种组织和表达的表现。研究材料的使用就成为主要针对幼儿的看图能力、对图片的理解和转化能力、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的一种了解和测查。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幼儿看图讲述图片排列顺序发展特点
根据幼儿对图片的排列顺序以及幼儿语言的使用来看, 多数幼儿能够从图中“读出”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讲出的部分在开头更加明显。
在本研究中, 幼儿所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所给的5幅图片按照自己认为的顺序排好, 然后再根据图片的内容进行故事讲述。从纯粹的看图讲述来说, 图片的排列顺序直接决定了讲述的大概顺序和内容, 当然有的幼儿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会对图片的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在31名幼儿中间, 只有1名幼儿的排列顺序和研究者按照故事顺序安排的图片一致, 她的故事是这样的:“小鸭子想和小鸡玩, 小鸡就回头了, 然后小鸡找到一个东西想送给小鸭子, 然后就和小鸭子再见了。然后小鸭子也找到一个东西, 然后它也给小鸡, 小鸡也不要, 然后最后它们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从内容上这和设计者的原意比较符合, 只是这名幼儿的故事更多的是对图片内容的描述, 这也说明, 幼儿在理解材料的过程中, 并不是十分忠实于原作者的意图, 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都是基于他们原有的经验和语言发展的特定水平的反应。
研究者对幼儿将图片1和图片5排在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的情况进行了统计, 如表1所示。
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 幼儿已经具有了对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的组织和理解。分别有32.3%和35.5%的幼儿将图片1放在第一位和将图片5放在最后一位。之所以有29.0%的幼儿将图片5放在了第一位, 也可能是因为图片1和图片5在图片的内容上比较接近, 都可以作为故事的开头。将图片5放在第一位的幼儿, 其故事的开头大多是描述小鸭和小鸡看到了一个小房子, 或者小鸡和小鸭谁到谁家里玩。
这说明这些幼儿在画面讲述上已经能够基于自己的需要, 也能够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
(二) 幼儿看图讲述时间顺序词发展特点
时间顺序词是指用来表达时间、因果顺序和连接所述事件的连接词, 时态或时间副词等, 例如“然后”“接下来”“已经”等。适当地使用这些词汇可使所叙述的故事清楚, 有条理。从幼儿看图讲述所使用的一些时间词和连接词来看, 大部分幼儿都能够使用一些表示故事开始、发展等方面的时间、连接词, 但是在使用的正确性、恰当性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在本研究中, 有21名幼儿在故事的开头使用了“有一天”这个时间状语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 这也是在不确定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时习惯赋予故事发生时间的一种用法。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已经习得了这一用法。
在连接不同的图片以及不同的内容的时候, 绝大部分幼儿使用了“然后”这样的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次序时间词, 说明他们基本知道了这个词的功能。从他们的表现来看, 幼儿在一些时候还是能够恰当地使用。但是, 研究者发现, 有不少幼儿会过多地使用“然后”, 似乎将它作为停顿思考时候的一个替代词。幼儿对“然后”的使用有点像婴幼儿在词汇发展中出现的“扩大化的倾向”。
例如“然后到了第二天, 然后好朋友又见面了, 然后在池塘边玩, 小鸭在池塘里捉了一条鱼, 小公鸡要吃, 小鸭说:‘小鸭才喜欢吃鱼, 小鸡是不能吃鱼的。’然后到了第三天, 在大草坪上玩, 然后它们又碰见了, 开始玩, 然后玩呀玩。”
另外, 有极少的幼儿使用了“先”“后来”这样的次序时间词, 还有些幼儿用“第二天”“第三天”等定位时间词来联系前后的故事内容。例如, “后来小鸭在前头小鸡在后头, 然后小鸡逮到一条小虫子, 然后第二天早晨小鸡和小鸭它们回自己家去了”。
从上面幼儿的语言使用情况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在“然后”“后来”“先”“再”等次序时间词的使用上, “然后”的发展要早于其他两个词, 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在日常的接触中, 对“然后”接触和使用的机会更多, 也可能是因为, 这个词比其他两个词更容易理解和习得。就像“很久很久以前”比“在古时候”在幼儿的故事讲述中更多、更早地被使用。也可能是“后来”“先”“再”比“然后”的书面化的程度更强一些, 而看图讲述相对来说是一种口头讲述。
(三) 幼儿看图讲述的发展水平
从讲述故事丰富性、连贯性来看, 和预想的一样, 幼儿的表现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 但是幼儿已经能够基本上表达清楚画面的意思, 也能够运用一些连接词来完善自己的讲述。
在幼儿的讲述中, 尽管30名幼儿 (有1名幼儿不愿讲) 都是围绕5幅图片中小鸭和小鸡的故事讲述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在图片排列上的差异以及个体的经验的不同, 因此在具体的内容安排和组织上, 特别是故事的丰富性、语句的连贯性上有比较大的差异。
第一级水平, 幼儿仅是对图片进行一种简单描述, 在前后句子的衔接和连贯上不是很顺畅, 某些时间顺序词会不断地反复, 并不能很恰当地使用, 但也基本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意思。例如, “一个小鸡和一个小鸭在森林里看到一个小房子, 它们两个去捉虫子, 然后是到水里面再捉虫子, 然后它们捉到一个虫子了。”
第二级水平, 幼儿对画面的表述比较清晰, 对情节的讲述也有所丰富和发展, 故事比较连贯, 前后内容也有一定的衔接。例如, “有一天, 小鸭子和小鸡到公园里去玩, 小鸭看到了一个水湖, 它对小鸡说:‘小鸡, 我要跳下去给你捉一只虫子来!’然后小鸭就跳下去捉了一只虫子送给了小鸡, 小鸡含着, 嘴巴说:‘谢谢小鸭子!’然后它们回到了自己的家。”
第三级水平, 幼儿在画面的基础上, 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很多的丰富和发展, 表述很清晰, 语句、语义都是比较连贯的。例如, “有一天, 小鸡和小鸭到一个房子里去玩, 小鸭说:‘这是我的家。’小鸡说:‘我不敢进去。’小鸭说:‘你真是一个胆小鬼!没有关系的!’小鸡只好躲在小鸭身后进去, 鸭妈妈说:‘嗯, 小鸭你怎么回来了?’小鸭说:‘我带来了一个好朋友!’鸭妈妈说:‘把它领出来给我看看’, 小鸡才敢出来。后来小鸡又和小鸭一起出去玩, 小鸭来到了河边说:‘小鸡, 我再去捉两条鱼虾给你’, 小鸡说‘不, 我不爱吃鱼虾!’小鸭只好自己捉了一条鱼吃掉了, 后来呢, 小鸡让它捉虫子, 小鸭说:‘我也不爱吃虫子呀!’它们俩对看着, 说:‘哎, 我们俩怎么自己爱吃的东西都不爱吃呀?’……”
四、思考与建议
幼儿看图讲述在内容上会有个人自己的理解, 尽管都是同样的图片, 幼儿的经验不同, 所讲述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但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讲述故事, 有自己的组织故事内容的逻辑。作为教师,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特别是看图讲述活动中, 要关注到幼儿自身的理解, 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他们, 或者对他们在故事的道德性等方面的表现上进行限制, 比如在《小鸡和小鸭》的故事中要求幼儿一定要讲相互帮助的内容。
幼儿看图讲述中更多使用的是一种书面语言, 所以在语词、语汇和语法上也要不断地提高, 但并不是要进行严格的教学, 而是强调一种日常的渗透和感染。当幼儿在使用一些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和提示, 使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幼儿可能知道“晚上”“第二天”等非定位和定位时间词, 但不能够在看图讲述中自如运用。教师在教授这两类词语的同时, 需要有意识地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 幼儿才知道将某些时间与特定的事件联系起来, 逐渐学会以自身的作息规律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在看图叙事中清楚地按照时间顺序向听者讲述。对于幼儿次序时间词类别运用不丰富的现象, 教师应在其他语言教学活动时, 有意识地丰富次序时间词类别, 使幼儿在叙述时间顺序时更加自然生动。
幼儿的讲述语言在丰富性和连贯性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个体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提高, 从而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不断提高。例如在幼儿较容易讲述出故事的开头和结局后, 将教学难点放在帮助幼儿认识图画故事的关键转折情节, 以此来培养幼儿完整讲述图画故事的能力。在幼儿讲述故事情节时, 应注意引导幼儿除了关注有趣的细致的情节, 更要注意到一些事件发展的主要情节, 培养幼儿对故事结构的把握能力。对于已经关注到主要情节的幼儿, 引导他们对故事中的发生时间和人物心理进行细致讲述, 使讲述更加丰富、生动有趣。
尽管本研究没有涉及兴趣、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使幼儿对阅读、讲述活动喜爱、喜欢、感兴趣依然是培养幼儿看图讲述能力的第一位任务。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所言:“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 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并能得到积极回应。”[3]同时要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将“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习”两者结合起来, 这是进行语言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兢, 程晓樵.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2]南宁市工商银行幼儿园语言课题组.《在一日活动中提高幼儿讲述能力的研究》实验报告[J].基础教育研究, 2002 (S2) .
小班幼儿的看图讲述 篇3
看图讲述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讲述的挂图要色彩搭配合理、层次感强。小班幼儿的集中注意时间很短,有时课刚上到一半,孩子们便不认真听讲了。在观察中我发现色彩鲜艳的物品往往能延长他们的注意时间。所以在选择挂图时,我根据所讲内容把挂图的色彩合理搭配,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注意,来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注意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看图讲述是一种创造性讲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它能引发幼儿对图片的兴趣,促使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积极思考问题和讲述故事。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一般有3种情形:
1.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构思情节,编出故事的开始部分。开始阶段的提问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导幼儿根据图片找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基本的创编线索。如在教看图讲述“小猫在哪里”时,我问:“图上的小动物在做什么?”幼儿们说:“一只小猫在冰箱后面”“一只小猫在椅子下面”“一只小猫在屋子外面”……这时,我接着问:“小猫为什么在这些不同的地方呢,想一想他们在玩什么?”孩子们马上联想到在玩捉迷藏游戏。我又问:“小猫都藏了起来,谁来找呢?”有的幼儿说“猫妈妈”,有的幼儿说“猫爸爸”,这下幼儿们便讲出了:“有一天,猫妈妈猫爸爸和小猫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样的故事开端。由此可见,教师正确的提问有助于幼儿讲出合理的故事开始部分,有助于口语表达的提高。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创编故事发展部分。在引导幼儿想象故事情节时,提问应有利于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这对引导幼儿编出不同情节的故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在讲述活动“雨中的小花狗”时,我的一句“雨下的真大呀,小朋友们快帮小狗想避雨的办法把!”立即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大家争着为小狗想出了用荷叶、水桶、小桥、亭子等方法避雨,而当幼儿想象不够合理时,我便借助提问让幼儿再次思考,最终编出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
3.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完整讲述故事。在引导幼儿完整讲述时,教师的提问应有顺序,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组织好故事结构。如“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后来是怎样解决的?”这样的问题便于幼儿按照“人物——地点——事件一结果”这一顺序较清楚完整地讲述故事。
充分发挥挂图的作用。挂图是看图讲述活动不可缺少的教具,幼儿可以借助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图画来看看、说说、想想、编编,继而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讲述图上内容,每上完一节看图讲述课后我都把挂图放在教室的一角,让幼儿自由地看、自由地讲,这是提高幼儿讲述的一个好办法,孩子们很感兴趣。每每下课后他们都能自发地对图片观察、讲述、交流,并把新发现告诉老师。很多幼儿还能在下午放学时把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听着孩子稚嫩的话语,家长们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由此可见,教师把挂图多挂几天不过是举手之劳,可余兴未尽的孩子们却会有不少收获。
注重个体差异,坚持因人施教。孩子们的年龄不同,生长发育也不同,如经常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那么只能对一部分符合标准的幼儿产生影响,而对那些智力水平高或弱的幼儿就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我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小组、个别的教育形式进行指导,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如在讲述时把能力强的几个幼儿放在一起,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讲故事,尽量讲的详细一些,而胆子小的幼儿,老师可以先带着他们讲,然后让他们讲给老师一个人听,慢慢地锻炼他们的讲述能力,从而使每个幼儿的讲述都在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
幼儿看图讲述的要求 篇4
培养他们喜欢说话,愿意和别人交谈,坚持用语言(不是手势或表情)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发展其讲话的积极性。在发现幼儿在表达上有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
经常与幼儿谈话,从而培养幼儿能在交谈过程中互相补充内容,能围绕一定题目,用词正确,词语搭配恰当,使用复合句时能正确用连接词做到条理清楚,前后连贯,使幼儿谈话生动有趣,尽量把要讲的事叙述完整。
看图讲述方法
(1)提问是组织看图讲述活动的基本方法
提问要适合本班幼儿的思维水平和经验。刚开始时要经常运用图片,特别是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和讲述,教师可以用游戏方式或以竞赛的口语,以启发幼儿更积极地运用词汇,用不同的词描述同一对象,发展幼儿描述能力。
(2)示范讲述
在讲述时,应该让幼儿根据图片内容提供的线索,讲出图片以外的事情,构成有情节的讲述,这就需要幼儿在理解图片的基础上进行构思,讲出事物的发展和因果关系。教师在提问幼儿回答时富于逻辑性以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在对幼儿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教师可对此进行示范,借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组织引导幼儿集体编讲述内容
(4)最后,启发幼儿结合图片取名字,以加深幼儿对图片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
经过半年的训练,学前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选择了四张图片的看图讲述《聪明的兔子》,幼儿踊跃发言,语言连贯,叙述生动、形象,想出了许多帮助小山羊的办法,如:请大象来帮忙用长鼻子卷起来扔到小河里,用录音机录下狮子大王的吼声吓唬大灰狼,将灭害灵喷到大灰狼的眼睛里、、、、、、
幼儿看图讲述的要求 篇5
教材学情分析:
大班的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大象洗澡》这是一个比较简单而有趣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故事的内容比较好理解,主要是大象跳进水里时不小心把水溅到了小猪的身上,最后突发灵感用鼻子吸水为小猪洗澡。所以有趣的故事情节很能吸引小朋友的眼球。老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他们用连贯的语言把有趣的故事讲清楚,最后在情感方面加以引导就好了。
目标分析:
语言活动幼儿能否积极参与是活动的关键。同时,教师的提问尽量以引导为主,让幼儿的思维有想象的空间。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语言活动目标,我确定的具体的活动目标为:
1、通过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动作、表情等大胆想象故事情节,根据对话框的提示大胆想象动物语言,并完整讲述故事。
2、学习“火辣辣”、“搭”“水花四溅”等词语。
3、学习大象有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活动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先出示大象,提出问题:“你喜欢大象吗?为什么?”拓展幼儿思维。接着,“大象今天又要去干什么呢?”出示背景图,并贴上大象图片,让幼儿观察。幼儿回答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但追问问题“你怎么知道的?”会把幼儿的注意力重新拉到图片上。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让幼儿学大象“搭了一条毛巾”,是对动词“搭”的亲身体会以加强记忆。接着引导幼儿观察太阳是怎样的,通过回答可以扩展幼儿的词汇量,感受新词“火辣辣”。大象会说什么,为的是幼儿更加深入大象内心,体会天气热要去洗澡的`心情。接下来,让幼儿观察大象小猪一家准备去干什么,运用观察大象的方法。对第一张图片的完整讲述会让幼儿初步感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
第二环节,“接下来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一个统领问题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随之出示表示故事情节的二三幅图片,调动幼儿仔细观察。之所以让幼儿在不加提示下自行对图片进行讲述,是对幼儿想象力的锻炼,幼儿讲述之后,我才进行重点引导,“大象是怎样跳进水里的?跳进去后水有什么变化?大象有什么表情?会说什么?小猪是什么情况?会说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既是迁移经验进行又是查漏补缺纠正错误经验。前三幅图片的完整讲述可以使幼儿在感知故事情节的同时巩固已有经验。
第三环节“那我们猜猜事情是怎样解决的?”的导入语极大的发挥了幼儿的想象,接着再出示最后一张图片,幼儿迫不及待观察画面内容与自己想象之间的差距,说话欲望就会很强烈。在一个幼儿讲述之后提出“大象什么表情?会说什么?小猪呢?”是对幼儿的讲述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环节,老师说出故事名字并让幼儿完整讲述,让幼儿对在完整感知故事情节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看图讲述的活动教案 篇6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萝卜的生长过程。
2、能根据图片内容用自己的话大胆讲述,丰富词汇:黑乎乎、水灵灵、绿油油、红通通。
3、学习小熊乐于分享的好品质。
活动准备:
1、图片:小熊、种子、嫩苗、叶子、萝卜,实物种子一包。
2、教学图片5张。
活动过程:
1、导入:
T:今天,赵老师给中二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里有谁呢?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熊,那我们一起来和小熊打个招呼吧!看,这又是什么呢?种子是什么样子的?(黑乎乎)2、看图讲述(1) 出示图一T:看,小熊做了什么事情呢? 种子撒在了菜园里T:小熊撒完了种子心情怎么样?我们来学一学它的样子!
T:小朋友还看到了什么呢?
若说到小老鼠,则提问T:小熊为什么会想小老鼠呢?他想告诉小老鼠什么呢?
T:原来呀,小熊捡到了一包种子,它把黑乎乎的种子撒在了菜园里,小熊真开心,他想:我要请小老鼠来看看!
(2)出示图二T:一个月过去了,谁来了?
T:它看到了菜园里的什么呢?嫩苗 哪来的嫩苗?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夸一夸它!(水灵灵)T:如果你是小老鼠,你会对小熊说什么呢?
T:小熊听了很开心,他会想什么呢?他会请谁来看看呢?(幼儿猜测 最后揭晓图片)T:那我们一起把这幅图说一说吧!
(3)出示图三T:谁来了呢?
T:它看到了菜园里的什么呢?叶子 哪来的叶子?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夸一夸它!(绿油油)T:如果你是小猫,你会对小熊说什么呢?
若此时有孩子认出是萝卜,则提问:那到底是不是萝卜呢?接下来小熊是怎么想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T:小熊听了很开心,他会想什么呢?他会请谁来看看呢?(幼儿猜测 最后揭晓图片)T:谁来把把这幅图说一说吧!
(4)出示图四T:谁又来了?
T:它看到了菜园里的什么呢?萝卜 哪来的萝卜?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夸一夸它!(红通通)T:如果你是小兔,你会对小熊说什么呢?
(如果猜出是萝卜)T:原来小熊种的是萝卜呀!
(如果猜不出是萝卜)T:让我们来看看小熊到底种的是什么呀?
T:哇!原来是萝卜呀!
T:萝卜成熟了,他们会怎么做的呢?
T:那我们一起来拔萝卜吧!(拔萝卜)(5)出示图五T:看,最后怎么样了呢?
萝卜拔起来啦,好开心啊!
2、完整讲述
1、这个故事真好听,故事里的小熊种了很多萝卜,还请了好朋友一起分享,那我们给这个故事取一个好听点的名字?
好听的名字,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讲给小熊听一听吧!
3、小图片的展示:萝卜的生长过程。
T:原来啊,小熊种了这么多萝卜啊!萝卜是怎么长大的呢?谁来说一说!
4、情感提升
1、T:这只可爱的小熊真是太棒了,他有了好吃的,是怎么做得呢?那我们小朋友会怎么做呢?
幼儿看图讲述的要求 篇7
一、问题设计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力水平, 贴近幼儿发展需求
兴趣是决定幼儿活动参与情绪高低的关键,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认知发展规律, 从活动内容的实际出发, 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水平, 激发幼儿表述、思考的愿望, 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做到的。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形象性, 他们通常根据图画中的直观画面进行思考。因此, 为小班幼儿设计的问题宜简单、具体, 从细节入手, 引起幼儿经验联想与讨论。如在小班看图讲述活动《礼物》中, 老师在出示图画前先提问:“你生过病吗?生病的感觉怎么样?”然后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猴的表情、姿态和所处的背景 (医院) , 使幼儿获得相应的感受, 帮助幼儿体会到小猴生病苦闷、难过的心情, 并鼓励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猴开心、忘记病痛, 从而引出小动物们也来送礼物, 启发幼儿观察小动物们送了什么, 启发幼儿猜猜小动物们说了什么。中班幼儿则应在小班“有中心地说”的基础上有序地讲述并丰富相应的故事情节, 因而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提问后的追问和发散。而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教师应注意提问设计的层次性、冲突性、延伸性, 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并引导幼儿总结甚至提升看图讲述内容的含义。
二、问题提出要考虑指向性、层次性,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 提问应紧扣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因而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活动目标, 抓住其中的关键预设。如在大班看图讲述《三只蚂蚁》活动中, 目标为:“ (1) 引导幼儿围绕图片所设悬念, 完整、连贯地表达出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想象的内容, 提高讲述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能从强烈的大小对比、动静对比中体验幽默感。”我们逐步展示前四幅图画, 为每幅图设置悬念:“三只饿着肚子正在找食物的小蚂蚁, 发现草地上有一根长长的白线, 你觉得它们会想到什么?会怎么做?”“三只蚂蚁顺着白线往上爬时, 分别会怎么想?”“远远有一个黑色的物体, 你觉得那会是什么?”以一个接一个的设问来激发幼儿的观察、讲述、想象的兴趣, 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充分猜测、尽情表达之后, 出示第五幅图, 此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结论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幼儿也在学说“啊呀!一只大蜘蛛的屁股!”中体验了幽默、趣味。幼儿在老师步步设问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想象、讲述体验了蚂蚁疑惑—好奇与期待—惊愕与失望的心情历程, 活动目标有效地展现在师幼互动中。
2. 提问应指向明确、突出重点
提问要紧扣主题, 指向、目的性要明确。不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也不要被幼儿发散到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如大班看图讲述《理发师的奇遇》活动中, 第一幅图可提问:“理发店里来了一位狮子先生, 它是来做什么的呢?你从哪里看出来?”将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引到狮子与理发师身上, 而不必去讨论“这是哪里?里面有什么?”分散幼儿的关注点。同时, 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有次序地观察。从一部分观察到另一部分, 使幼儿能有目的地、投入地感知活动内容, 形成有效应答的氛围。再如, 出示到第五幅图时, 狮子头上几乎没有头发了, “理发师吓得浑身发抖, 狮子则笑了笑……”可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瞧!理发师太紧张、太害怕了, 他又一次地失败, 狮子都没有发火, 还笑了, 你觉得, 这回狮子会怎么说?如果你是理发师, 你会怎么办?”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续编故事情节, 更可引起讨论进一步总结出“不可以貌取人, 不能从表面看问题”这一寓意。
3. 提问应层次清晰、循序渐进
幼儿的思维往往会存在较为肤浅、缺乏深度的缺点。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 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构建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分层提问、层层设问, 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 遵循“ (1) 帮助幼儿理解图文内容、结构; (2) 启发幼儿分析情节发展线索; (3) 引导幼儿抓准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 (4) 启示幼儿图文蕴含的深层寓意”的梯度设计提问, 起到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的作用。
4. 提问应面向全体、注重差异
教师提问时, 目光应面向所有的幼儿, 一方面设计一些能够鼓励全体幼儿参与的问题, 让每个幼儿感到教师在问自己, 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应尊重幼儿间的个体差异, 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应提出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 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 他们经过思考回答, 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 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 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 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 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 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在中班看图讲述《小松鼠的大尾巴》活动中, 对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 就设计了提问:“小松鼠的大尾巴像什么?”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设计的提问是:“小松鼠的大尾巴有什么作用?”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则提问:“小松鼠可以用大尾巴帮助小动物们做些什么呢?”由于准确把握幼儿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内容, 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 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三、提问时要抓准“发散点”, 突出“转折点”, 引发幼儿的思考与想象
精巧有效的提问得益于活动前充分解读教材,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语言表述能力, 思考如何巧妙运用提问等教学手段最有效地引发幼儿的思考、想象, 促进幼儿表达与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体现发展性原则。
因而, 抓准看图讲述内容中的“发散点”及把握幼儿思维的“转折点”, 显得尤为重要。如绘本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中, 刚开始老师引导孩子用身体动作来表现“爱”的多少:手有多长, 我就有多爱你, 跳得多高, 我就有多爱你。接着引导孩子开拓到看到的景物:“小兔子用眼前看到的东西怎样表示心中的爱的?还有什么可以表示爱?”“房子有多大……;路有多长……;树有多高……”然后引导到生活中的实物:“其实除了这些, 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表示我有多爱你。” (出示图片:围巾、星空……) 幼儿看图表达, 教师随机引导: (1) 有比围巾更长的吗? (2) 比星星亮的是什么?此后老师又引导孩子思考:“生活中有好多东西可以让你来表示对周围人的爱, 有什么呢?”幼儿:“巧克力……”最后老师提出:“这个故事爱多吗?平时在家里你最爱谁呢?在幼儿园的伙伴当中, 你最喜欢谁?除了伙伴, 你还爱其他老师吗?”一步步地突破幼儿的思维局限, 扩展幼儿思维的广度。
四、活动中应审时度势, 把握好提问的方式和时机
优化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 应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 运用幽默、诙谐的问题调节活动气氛;运用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幼儿想象, 不但有效推进课堂进程, 更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常提问的时机在于:幼儿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幼儿观察图片重点偏移或思维受阻的时候;活动进程推进到转折、推理、概括、小结的时候。同时, 有效结合多种提问方式将进一步引导幼儿挖掘画面内涵, 促进幼儿思维活动的逐步深入。
一般看图讲述教学的提问设计可分为描述性、判断性、推想性、分析性、比较性、想象性和追究性几类问题, 在设问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类问题进行有机搭配。 (1) 描述性问题与推想性问题结合。如:“小猫正在做什么事情?” (描述) “他为什么要给小兔子写信?” (推想) 通过推想促使幼儿对人物心理进行猜测, 将事件与相关因素联系起来, 使讲述由表及里地深入展开, 从而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2) 判断性问题与追究性问题结合。如:“小猴随手扔了罐头对不对?” (判断) “为什么不对?” (追究) 通过追究促使幼儿讲述自己判断的依据,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 推想性问题与分析性问题结合。如:“下雨了小兔子们可怎么办?” (推想) “躲在什么地方最适合?” (分析) 通过分析促使幼儿的讲述由扩散到集中, 有利于引导幼儿扩展自己的推想或修正自己的推想。 (4) 想象性问题与分析性问题结合。如:“小老鼠真的能帮助大狮子吗?” (想象) “它能帮大狮子什么事?” (追究) 通过追究促使幼儿讲述想象的依据, 引导幼儿展开合理的想象, 通过讲述理由, 还可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 促使想象的分散。
五、合理控制提问节奏、频率, 善于等待和引导
提问可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思考,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但需要幼儿较长的时间去思考, 并组织语言说出答案, 如果在教学中频繁进行开放式提问, 可能会使教学进度减慢,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推进, 多应用在重难点突破;而封闭式提问省时高效, 在短时间内可帮助教师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 更有助于推进教学目标, 但频繁使用会使幼儿养成机械记忆的思维习惯, 弱化思维的批判性, 逐步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在活动中教师应依据两种提问形式的利弊合理取舍, 如: (1) 活动内容富有想象空间、情节发展有多种可能, 可进行开放式提问, 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展开充分联想, 表达独特的见解。 (2) 当教师希望幼儿记住某些词汇或短句的时候, 就可以采用对具体教学内容或具体情节、对话进行提问的方式, 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 开放式提问语速应放慢, 身体前倾, 以眼神、动态提示幼儿展开思考、想象;封闭式提问时语气坚定、语速提快, 问题与问题间衔接顺畅, 不留空白, 集中幼儿注意力。
幼儿看图讲述的要求 篇8
【关键词】小班幼儿; 看图讲述; 观察力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73-02
*发现——在大班幼儿看图讲述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
在前两年幼小衔接工作中,我曾多次组织大班幼儿进行看图讲述的活动。我发现大班幼儿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图片所传递的信息,理解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出来。但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班幼儿看图讲述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孩子能完整地讲述图片上的每一个物体,而且能通过人物表情把该人物的心里活动表达出来;有的孩子只能讲中心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有的孩子讲述得特别平淡,只是把凭借物的基本内容表达出来了……
*思考——上述现象引发我的思考
种种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孩子看图讲述的差异性会如此之大呢?原因在于哪里?通过对孩子们的引导、观察,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幼儿对画面的观察其实是比较粗糙的。他们能理解图画的意思,能联想到可能发生的事情,可却忽略许多重要的细节,不会仔细观察图片内容,感觉像是“走马观花”一样,只是简单介绍凭借物的内容,那么讲述出来的内容就不会很生动、具体。
*意识——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力的重要性。
因此,我意识到了培养幼儿观察力在看图讲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我认为孩子在看图讲述中有个性也有共性,所以我把这种共性延伸到了小班幼儿学习中。在小班幼儿的看图讲述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小班幼儿具有无目的的观察特点,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要加以重视和引导。
*行动——找到方法,立即行动才能提高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观察图片,提高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效果比较明显。
一、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幼儿学习观察图片的方法
我认为:会观察图片是看图讲述的前提,只有把图片看清楚了才有把握去讲。
小班幼儿对生动、色彩鲜艳的事物或形象容易认识,但他们在观察图片时随意性较大,往往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顺序紊乱,重复较多。大部分幼儿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或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时,要使幼儿明确观察目的,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让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根据小班幼儿无目的的观察特点,在组织看图讲述时更要注意观察方法的引导。比如:在进行小班看图讲述《下雨了》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观察图片。我把天空、雨点、动物、小花、小草从上而下的画在一张图片上,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谁会从上往下的观察图片,一个一个的讲,你看到了什么?”;又或者把图片中的物体从左到右摆放,请幼儿从左到右的进行观察。比如在《森林音乐会》中,我就根据此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观察,请他们从左到右地观察每个动物:“把你看到的动物从左到右,一个一个讲给大家听一听”;又如:在进行两张图片观察比较时,除了从上往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等顺序观察外,还可以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再做分析。通过长期练习与引导,幼儿对看图讲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理解能力和讲述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
二、分解观察,逐步养成观察图画的习惯
我所谈到的分解观察,其实就是逐图分块展示画面,引导幼儿逐图逐块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画面细节。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幼儿注意力很不集中,所以这个方法对小班幼儿显得比较有效。每次当我缩小了看图的范围,幼儿注意力会相对集中,不会受到旁边其他图案的干扰,有利于吸引幼儿容易忽略的细节。那么这时我就引导幼儿对细节进行讲述,并且可以制造一点悬念和神秘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有利于他们前后加以联想。试想,如果老师一下出示所有图画来讲述,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吸引力减少了,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减少了,那么仔细观察图画上内容的难度就增加了,就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三、以情景导入,增添幼儿观察图片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那么在小班看图讲述中也不例外。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以情景导入,调动幼儿观察图片的兴趣。比如,在看图讲述《熊妈妈过生日》中,我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熊妈妈过生日时有哪些小动物来家里做客?它们又为熊妈妈准备了什么样的礼物呢?由这样一个情景式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观察图片的兴趣。因为我知道动物是孩子们熟悉的,而过生日这样一个情景又是孩子们喜欢的,因此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共鸣,吸引他们主动观察图片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开展后面的活动。
四、教师以直接提问的方式,促使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我们都知道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力时间短。因此在开展看图讲述活动时,教师的提问要直接、简单、童趣,让幼儿理解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如:《在大森林里》这两幅图画中,教师告诉幼儿:“这里有两幅图片,看起来大致差不多,但它们有不一样的地方哦。今天,小朋友都来当一次亮眼睛,看谁能找出两幅图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直接的提问方式,不仅让幼儿理解了活动要求,还更能促进他们主动、有效的观察图片,提高其观察能力。
五、教师利用日常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我深刻意识到观察力在看图讲述中的重要性。因此,除了在平日组织看图讲述活动中来培养幼儿观察力以外,针对小班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还利用一些日常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比如
1.利用“我是亮眼睛”的游戏来培养观察力——小班幼儿很喜欢动物,选用动物为观察题材,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辨别的能力。比如,在一幅图画的草地上有3只鸡、4只鸭,我会请幼儿用“亮眼睛”找找你看到的鸡、鸭分别有几只?再來观察比较鸡、鸭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兴趣,对他们观察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2.利用特色游戏“大创游”来培养观察力——我园的特色游戏“大创游”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更乐意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事物。为此,我选择了“娃娃家”、“医院”的角色游戏来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如,观察并模仿妈妈照顾宝宝,摸摸宝宝是否发烧了;模仿医生是如何为病人看病的;模仿收银员如何收银等。
【幼儿看图讲述的要求】推荐阅读:
浅析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与组织07-14
《幼儿故事讲述》10-19
幼儿讲述活动10-04
幼儿园讲述活动设计10-10
中班语言看图讲述活动10-18
中班看图讲述活动:送小鸟回家09-14
幼儿园大班讲述活动:小动物找工作11-06
讲述大度的名言08-03
新闻故事讲述的例子06-02
讲述亲情的学生作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