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1(通用5篇)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1 篇1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京卫疾控字〔2012〕29号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第一条 为保障因预防接种引起异常反应的受种者权益,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 本市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给予一次性补偿,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实行一次性结算。
第四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管理工作。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
第六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评定之日以前2年内,受种者在医疗保险或新农合定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基本医疗费用,在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及医疗救助资金等医疗保障制度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自费药品除外),凭可提供的原始收费单据或相关报销审批单支付。
(二)误工费:指受种者在治疗期间本人或其家属(按1人计算)的陪护误工费。根据受种者的实际误工时间,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上一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误工时间根据受种者接受治疗的诊疗资料确定;受种者因病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等级评定之日前1日,最长不超过20年。
(三)护理费: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因公致残返城知青护理费标准计算,按照1人计算,最长不超过20年。
(四)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受种者损害程度等级(一至十级损害程度等级补偿系数分别为100%-10%),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自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确定之日起,补偿20年。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五)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受种者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或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中的医疗护理建议,按国产普通适用型器具配置,需更换的按4次计算。
(六)其他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有关的检查检验费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费、损害程度等级评定费凭据支付。
第七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死亡补偿金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补偿20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二)丧葬费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三)尸检费用按照实际支出凭据支付。
(四)受种者死亡前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参照第六条中的规定计算。
第八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应当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申请。
第九条 申请人(受种者或其法定监护人、法定继承人)应当自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向接种地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补偿申请。
第十条 申请补偿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受种者本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受种者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的就诊治疗经过及病历复印件;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
受种者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委托其他人代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十一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自接到补偿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报送市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后,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告知区县卫生行政部门。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审核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 同意接受补偿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审核结果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与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签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书。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于15个工作日内将协议书复印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后,将补偿金拨付相关区县财政,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支付给申请人。
第十三条 申请人领取补偿金应当签署收款凭证。
第十四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对补偿情况进行总结,并自申请人领取补偿金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总结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五条 不同意接受补偿的,申请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已经提起诉讼的,补偿程序终止。
第十六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相关材料应当保存至少20年。
第十七条 参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故意刁难、拖延、不按规定发放补偿款的,或者贪污、挪用补偿款的,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虚报、冒领补偿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害,最终结论为不除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适用本办法规定予以一次性补偿。
第二类疫苗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可参考本办法计算补偿金额,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分为以下几种:
(一)各方均无争议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和北京医学会做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分级。
(二)区县医学会做出的、各方均无争议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
(三)北京医学会做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2008年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补偿办法(试行)》(京卫疾控字〔2008〕83号)以及《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伤残鉴定有关资料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08〕93号)同时废止。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1 篇2
1 案例资料
1.1基本情况
患儿吴某,男,2013年11月6日出生,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各一剂,未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2疫苗接种情况
2013年12月13日由具备预防接种资质的接种医生按照乙肝疫苗免疫程序,为其在右上臂肌肉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该疫苗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支0.5m L,含HBs Ag5μg。接种前询问家长,确定患儿健康状况良好,并填写“预防接种告知书”。
1.3发病及治疗经过
患儿于接种次日凌晨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上视,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抽动,无大小便失禁,反复抽搐,并间断出现呕吐,急入赤峰市医院儿科住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9℃,脉搏132次/分,血压85/45mm Hg,嗜睡状态,刺激反应欠佳,面色黄白,前囟饱满,张力高。辅助检查:凝血酶原时间47.00s;凝血酶时间13.90s;纤维蛋白原2.95g/L;部分凝血酶原时间92.90s。急查头颅CT:左侧额颞顶枕部颅内板下、大脑镰旁、小脑幕旁硬模下血肿,积液脑肿胀。入院诊断:颅内出血、重度贫血、上呼吸道感染。经抗感染、降颅压、止血治疗,1月余患儿基本康复,但由于患儿较小,无法对是否影响患儿后期的智力、语言、运动发育进行评价。
1.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
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此案例进行了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一致诊断为晚发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依据如下:(1)患儿为38天婴儿,出生后一直母乳喂养,无头颅外伤史。(2)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抽搐和呕吐。(3)查体患儿嗜睡,意识改变,呈重度贫血貌,有前囟饱满,张力高等颅内压增高表现。(4)辅助检查重度贫血,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头颅CT显示大面积颅内出血。
2 处理经过
患儿家长接收到预防接种调查诊断结论书后,对市级专家组的诊断结论不认可,即拒绝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又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是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纠集多名亲属和同乡先后多次到为其接种疫苗的乡镇卫生院、市疾控中心、市县卫生局和市政府,以无力支付儿童治疗费用为由,进行上访,甚至闹访。最终市信访局协调,由患儿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儿童的治疗费用。患儿基本康复后,患儿家长又以不能确定患儿的发育是否受影响为由,要求政府给予补偿,拒绝接患儿出院,在市医院住院达半年之久。
3 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宣传方面还存在不足,公众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了解、支持、关注和参与度不够。预防接种工作在保护人群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故预防接种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质,公众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缺乏,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不理解,往往是引发接种纠纷的主要原因。此案发生时间正值2013 年全国乙肝疫苗事件时期,媒体的过度关注,特别是主流媒体的大量、连续性关于乙肝疫苗接种后偶合死亡病例报道,使儿童家长对所使用的乙肝疫苗质量产生了怀疑,不但不认可预防接种调查诊断专家组的诊断结论,甚至做出了纠集亲属围攻接种单位、政府部门等过激行为。
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将不予补偿。实际工作中当做出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和不明原因反应的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后,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不予补偿,往往不会得到认可,甚至引发上访等群体事件。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因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的,应给予一次性补偿[4]。此项规定虽然避免了因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出现受种方反复多次要求补偿的问题,但由于医疗费用难以确定,异常反应者往往需要等到治愈后才能申请补偿,之前需自行垫付治疗费用。如果发生严重异常反应,损害通常较为严重,治疗费金额较大,受种者家庭无力支付治疗费用,又无法进行补偿申请,必然会使矛盾激化,引发受种方和接种方的冲突。
4 建议
4.1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领域媒体报道的监管
现在中国的预防接种工作,特别是一类疫苗接种,虽然具有一定的政府强制性,但又坚持自愿的原则,需要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家长的主动参与,故极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引导。如果缺乏对媒体报道的监管,失实负面的报道,必然会使公众在一段时期内丧失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信心,出现疫苗接种率骤然下降、相关传染病数量迅速上升的恶性后果。1988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麻腮风三联疫苗可能导致儿童自闭症的文章,导致英国麻疹暴发流行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4.2将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和不明原因反应列入补偿范围
以往的调查研究提示,分别有71.2%和46.6%的被调查者认为,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和不明原因反应的反应给予补偿[2]。在实际工作中不能避免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和不明原因反应的发生。而由受种者承担因履行接种义务而产生的全部不良后果,对于受种者而言,不尽公平[3]。一是对每名适龄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是根本做不到的;二是绝大多数儿童家长(特别是农村牧区)卫生知识缺乏,不能准确说明儿童的健康状况;三是疾病发病原因复杂,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又不尽相同,特别是原因不明的疾病发病后,很难排除是否与预防接种有关。
4.3调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费先行补偿制度
异常反应发生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申请,明确诊断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承担补偿义务的主体(一类疫苗为省级人民政府,二类疫苗为相关疫苗生产企业)应当先行支付治疗费用。此外,有学者也提出通过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救济基金[5],引入社会保险等措施,灵活补偿方式,简化补偿程序,及时足额对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者进行补偿,以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延龄,张晖.疫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4.
[2]尚鹏辉,刘大卫.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6):514-517.
[3]王庆文,预防接种纠纷的若干法律问题[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2B):279-282.
[4]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 篇3
①局部化脓:分有菌性化脓感染与无菌性脓肿,前者在疫苗分装时胺致病菌污染,或因注射器、接种局部消毒不严所致,后者多因接种含有吸附剂疫苗,或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等。处理方法,早期均可用热敷,每日3~5次,每次20分钟。化脓性脓肿可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脓肿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
②晕厥(晕针):接种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场所空气污浊等情况下易发生,多数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分钟发生,轻者有心慌、恶心、手足发冷、发麻等,经短时间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下降伴失去知觉,数十秒至数分钟清醒。处理方法,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口服糖水,亦可针刺人中等穴位。如仍未见好转者应送医院抢救治疗。
③过敏性休克: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也有少数延至30分钟或1~2小时发作。突然感到全身发痒、胸闷、气急、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律减慢、脉细或无。如不及时抢救,死亡常发生于抗原进入机体后15~20分钟。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和末梢循环衰竭。处理方法,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肌肉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同时肌肉内注射苯海拉明25~50mg.呼吸衰竭者可肌肉注射尼可刹米250mg,并吸入氧气。
④过敏性皮疹:各种疫苗接种后均可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皮疹,常在接种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多少不一,大小不等,色淡或深红,周围呈苍白色。处理方法,给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每次25~50mg,每日2~3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篇4
为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预防或尽可能减少预防接种后疑似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理和上报可能出现的疑似异常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及《江苏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与鉴定实施办法》,制定本预案。
一、异常反应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组 长:詹斌
成 员:金玉书 周其华 徐小斌 沈宏成 李小珊 徐开明
邵小乐 张平化 袁仁桃 柏文娟
工作职责:负责疑似异常反应医疗救治工作的指导、培训、会诊及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
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
(一)报告范围
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所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等。
(三)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均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四)报告的时限及方式
1、一般事件的报告
(1)接种点发生疑似异常反应后,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于2小时内向当地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实后应立即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所有发现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包括一般反应)均应做好登记工作,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3)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病例还应通过监测系统个案录入后作网络直报。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市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在初步核实后,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除比照一般事件进行报告外,市卫生局应立即上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应规定进行网络直报,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置
疑似异常反应调查的目的是尽快查明病因,防止更多病例出现,避免由于异常反应成为社会热点而妨碍正常的免疫接种活动。应按照边调查、边核实、边抢救、边处理的原则,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的发展。调查内容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
1、一般事件(Ⅳ级)的处理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异常反应发生的报告后,立刻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根据报告内容,核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基本信息、发生时间和人数、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疫苗接种等情况,做好深入调查的准备工作,完善相关资料。
(1)判定为一般反应的,做好登记工作并密切观察;给予对症治疗、处理;
(2)初步判断为个体发生异常反应的,立即通知市级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进行调查诊断,联系救治小组及时进行诊治,如果需要技术援助,立即向市级提出请求,并协助市级调查处理;同时保存所有可能与异常反应发生相关的物证(疫苗、注射器等)。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处理
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时,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暂停该接种点免疫活动,同时加强其他接种点异常反应监测,按照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并立即向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报告,并由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1)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应立即暂停接种,在尽快消除疑虑,隔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a)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b)妥善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c)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d)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相关单位要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e)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f)防止人为渲染,在调查和控制事件的过程中,要防止宣传媒体和人员的盲目参与,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以防人为的渲染、扩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2)接种事故: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3)质量事故:当怀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疫苗或注射器
材质量有关时,需保存相应的样本,以便后期开展相关检测。立即停止接种,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3、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的处理
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时,立即暂停接种,封存接种点本批次疫苗,并立即逐级向市级、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报告。市卫生局和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在省、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采集相关标本进行检测,动员家属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尸体解剖,确认死亡原因,必要时请法医参加,判定死亡与预防接种的因果关系,对偶合死亡的事件,也要做好解释工作,妥善处理,及时公布调查结论,防止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保持公众对接种疫苗的信心。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1 篇5
加*为必填项
1.编码:网络报告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上报前不填。2、3、4: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为必填项!
5.职业:为以下之一: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孕妇、产妇、其他。
6.现住址7.联系电话8.监护人
9.可疑疫苗接种情况*(按最可疑的疫苗顺序填写,最多填3种可疑疫苗)其中每一种疫苗登记项目的填写内容为以下选项之一:
(1).接种组织形式:常规、强化、应急、不详
(2)接种途径: 肌内、皮下、皮内、口服、其它。
(3)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臀部、大腿、其它部位。
10.反应发生日期*:按实际日期填写11.发现/就诊日期*:
12.就诊单位:一般为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13.主要临床经过*:请简要填写;
以下每行均要填写,每行请选填其中一种
发热(腋温℃)*局部红肿(直径cm)*局部硬结(直径cm)*
14.初步临床诊断:共分为20大类,33种,除第19类外都要填写个案调查表:
(1)无菌性脓肿、(2)热性惊厥、(3)过敏反应(分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血管性水肿、荨麻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斑丘疹、喉头水肿)、(4)多发性神经炎、(5)格林巴利综合征、(6)臂丛神经炎(7)癫痫、(8)脑病、(9)脑炎和脑膜炎、(10)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1)卡介苗淋巴结炎、(12)卡介苗骨髓炎、(13)全身散播性卡介苗感染、(14)局部化脓性感染(分为: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15)全身化脓性感染(分为: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16)晕厥、(17)癔症、(18)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9)发热/红肿/硬结、(20)其它
15是否住院*:按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
16.病人转归*:1痊愈 2好转 3 后遗症 4死亡 5不详
17.初步分类*:1一般反应2待定
18.反应获得方式:1被动监测2主动监测
19.报告日期*:一般与第11项发现就诊日期为同一天或不超48小时。
20.报告单位*:一般为**乡镇卫生院
21.报告人:为填写报告卡人姓名。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1】推荐阅读:
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111-28
北京中考改革方案--20110-17
北京市电梯使用管理办法10-23
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解读07-02
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办法10-01
北京市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06-26
北京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附件)08-14
(26)北京市物业项目交接管理办法09-04
北京市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