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2024-08-17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共8篇)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篇1

以应用促发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政府管理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XX县县委、县政府为实现“数字XX,网络XX”的目标,把信息网络建设与行政方式改革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了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力度,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不仅使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在电子政务网络应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

一是突出发展主题,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实现网络互联互通。

XX县电子政务网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原则进行建设,工程总投资约550万元,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从2000年底至2001年底,投资120余万元,主要任务是解决县政府办公楼楼内单位、县四大班子机关的联网问题;二期工程从2002年至2003年底,投资约28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0万元,各单位筹资约250万元,主要任务是解决县政府办公大楼楼外单位的联网问题;三期工程为2005年,重点是政府网络中心系统升级和全县17个乡镇政府联网,预计投资约150万元。截止目前,前两期工程已圆满完成,不仅60家县直单位建立了本部门局域网,而且与县政府网络中心实现了联网。

一、二期工程共布设信息点600余个,联网电脑560台,三期工程实施完成后,联网电脑将达到1000台,政府上网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届时,将初步建立起覆盖全部乡镇政府和县直单位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的目标。

二是突出政务公开,建立统一的公众信息网站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政府网站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基础,也是政府为公众提供电子化服务的窗口。XX县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中国XX”网作为对外的公众信息网平台,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网站为统一窗口,为公众提供网上服务的较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了乡镇政府和部门网站的信息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和政务公开的目的。网站自2001年7月开通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版,设置了XX信息、通知公告、经济导航、政策法规、政务公开等三十余个栏目,紧紧围绕全县工作重点,对一些重大政治、经济活动和政策信息进行了全面、准确、及时的宣传报道。网站自开通以来,累计发布信息资料18000余条,及时向晋城在线等报送高质量重要信息2000余条,使XX成为连续三年向市政府网站报送信息数量最多的县。2004年,网站又开通了视频点播系统,建立了党政部门法律法规数据库和新华网县政府专用数据库。此外,还有40余家单位建立了部门网站。这些网站在宣传和树立政府部门形象,公开办事程序和办事制度,提高效率、扩展便民服务渠道和社会监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县纪检委、武装部利用信息网络创新纪检宣传和民兵武装教育工作方法的经验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推广;纠风办通过《纠风之窗》进行行风评议,进一步加强了行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在国家信息产业部与政府上网工程服务中心组织的2004年全国地方电子政务应用调查活动中,XX网站的日均访问量在被列入参评的117个县中名列第15位,居我省县(区)级政府网站之首,荣获管理奖,大大提高了XX县知名度。

三是突出应用功能,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网上政务应用。

XX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的原则,初步建立起了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以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为窗口,整合各网上应用系统并通过各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网上业务联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办事群众的目标。目前应用的系统主要有公务员邮箱、视频点播、人大议案管理、政协提案管理等,网上办公、信息收集、在线举报、网站后台管理等系统也将马上实施;政府网站上还设置了网上查询、网上举报、领导信箱等交互性应用,促进了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积极认真做好了网络电话、网上审批、网上招商、招标采购、远程教育、纠风行评等系统应用的基础性工作,为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政务管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003年,XX县成立行政审批中心后,积极推进“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力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一网式”、“一站式”服务。审批中心建立了本部门网站,进驻中心的38家政府部门的办事指南、办理要求、承诺时间、办理情况以及需要填报的各项表格、单位投诉电话等都在网上进行了公开,办事群众可以通过网站随时查询所办事项的状态。通过网络系统,各部门与审批中心实现了系统联网,从而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办事周期,减少审批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了审批效率。目前,审批中心正在积极向 “网上咨询、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网上投诉”的服务模式发展,以进一步加快办件速度,提高服务效果。

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几点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为电子政务造就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县委县政府领导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为保证全县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县政府于2001年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组,设置了信息化管理办公室;2003年召开了全县电子政务工作会议,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指挥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县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文件。针对县直单位和乡镇政府的不同情况,县政府分别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具体部门和人员头上,从而为电子政务建设任务阶段性目标的圆满完成提供了保证。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为电子政务明确了科学的建设目标。

XX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应用的主题,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根据省市信息化建设要求和《“数字晋城”规划》,本文由网络提供,请登陆查看更多文章XX县政府提出了全县电子政务网的建设目标:到2005年底,实现县直各单位和乡镇政府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成以XX政府网为中心网站,以县直各单位和乡镇政府网为子系统网站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网上政务公开;并逐步实现网上办公、信息收集、网络电话、网上审批等应用功能;最终形成以XX公众信息网、政务网、政府内部办公网和政务信息资源库“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全县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方便服务群众,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实现政务管理现代化。

三是建全机构制度,为电子政务奠定了较好的管理机制。

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政府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本乡镇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同时,为加强网络管理,县政府信息中心建立了有关系统安全运行维护、信息审查发布、账号使用登记管理、信息保密、网络安全监测等10项内部管理制度保证了整个网络安全稳定顺畅运行。建立起了网络管理员,对联网的60家重点单位,都确定了各单位网络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网络管理;建立起了信息员制度,在全县60多家县直单位和17个乡镇政府共确定了89名信息员,负责本部门的网站维护和信息报送。

四是建立专项经费,为电子政务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购置较多的软、硬件设施,网站建设和网络维护也需要有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县财政根据项目建设需要,设立了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对电子政务提供了资金保障,每年还列入预算20多万元用于维护经费,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为电子政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提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县政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对电子政务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宣传,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宣传电子政务工作,普及电子政务知识,营造了各级各部门关心、支持和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良好氛围。

今后,我县将在巩固现有成效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一是加强网络管理,进一步提高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保证;二是加强网站管理,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政府各部门网站建设;三是加强应用管理,进一步扩大和普及应用系统的范围领域;四是加强资源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的发布体系;五是加强人才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应用能力水平。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篇2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政府独立承担,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引入外包机制发展电子政务,不仅能够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质量,还可以节约资金,精简人员,提高服务效率与效能。

根据市场权威分析机构Gartner的报告,大于6 0%的政府机构需要两家或更多的外部服务提供商来协助达成其电子政务目标。“政府正在逐步放弃其非核心业务。技术对实现政府目标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政府的核心能力。”“利用内部IT资源实现政府职能的趋势越来越强,转向外部技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长远来看,外包I T服务将是政府部门的大势所趋。”

在许多国家,电子政务外包都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期,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

一、电子政务外包的迅猛发展

在美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市政府都大力推动部门内IT服务外包。教育部的IT系统从1993年开始外包给A C S公司;海军舰队兵团内联网项目以8.8亿美元外包给EDS集团;运输安全局把1亿美元的IT可管理的服务外包给了UNISYS集团。统计资料显示,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外包费用正在以年均1 8%的速度增长。

在英国国内,收入局通过与EDS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开发出开放系统,使得过去分割的个人平台被开放系统所取代;而且还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热潮,合作开发出基于INTERNE的税务应用。由于合作伙伴的引入,数据处理中心由12个减少为6个,还按时完成了所得税自核自缴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呼叫中心系统以及解决千年虫问题等项目;而且开发成本较之最初降低了1 5%,节省资金约2.5亿英镑。

在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与私营企业的紧密伙伴关系,并由此扶持了IT服务企业的发展。

在墨西哥,政府通过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电讯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来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联网问题。

在南非,电子税务系统就是由南非政府的税务总局与私营企业合资建设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外包服务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出台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要求电子政务的技术支撑和运行维护要坚持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目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中国证监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等中央政府部门已经部分或全部将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外包给专业公司。

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2001-2002年政府实现了81%的资讯科技项目成功外包,约值港币1 2.3亿元,占港府资讯科技工程总开支的84%,2002-2003年度外包率进一步增长至87%。先后外包了“生活易”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www.es-dlife.com)、政府电子采购服务、电脑化社会保障服务、土地注册服务、“香港教育城”计划(www.hkedcity.net)等重大特区政府资讯科技开发营运项目。

二、北京市电子政务外包现状

北京市政府在电子政务外包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政策方面,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规范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强了电子政务IT外包服务的管理;此外,2007年2月2日,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电子政务IT外包管理论坛”,论坛发出了我国首个“推进电子政务IT外包服务规范化行动计划”的倡议书,为推动北京电子政务外包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方面,从神州数码与海淀区政府运维外包合同开始,全市200多个电子政务系统中,大部分项目都通过委托或招标方式,部分或全部将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外包给专业公司,服务内容也开始由部分基础系统外包,向整体应用系统外包转变。

但是也应该看到,刚刚起步的北京电子政务外包在制度安排和操作方案上还有许多障碍和问题:

首先,观念意识。很多政府部门还没有树立起外包的观念,对电子政务外包的认识还很模糊。有的政府部门认为外包就是全部交给企业做,外包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控制;有的则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的工作,宁愿委派内部机构承担。

其次,政策及机制问题。由于电子政务建设中许多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政府出台的《关于规范电子政务项目外包的若干意见(试行)》尚未细化,还处在试行阶段,效力有限,执行难度较大;政府部门还缺乏有效的IT治理机制、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对外包服务与内部运营统筹管理的能力较弱,这就使得在电子政务外包中存在决策失位、责任缺位的问题。

最后,标准的问题。目前,北京市尚缺乏电子政务外包的管理标准,缺乏对IT服务商资质管理的统一标准,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缺乏对IT服务内容及质量进行效果评估的量化指标,各个组织实施的都是一些零散没有经过整理的规则或者章程,这给具体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外包的发展。

三、国外经验借鉴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营管理和外包服务方面,国外政府明显领先,因此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积极为外包服务提供法规环境

这一点,美国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2002年12月17日,布什总统签署《2002年电子政务法》,改进《节余分享计划》,鼓励政府机构朝节余分享式(share-in-savings)的外包方向发展,即与信息技术供货商签订长期合同,通过降低运转费实现节余。该法允许各机构先进行尝试,所获节余可以部分自留用于购买额外的信息技术。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就计划的实效性向国会提交报告。

2、建立科学全面的政府CIO机制

政府C I O对于外包服务与内部运营的统筹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效率和水平。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克林格-科恩法案》,要求几乎所有的联邦行政部门都设置CIO职位,C I O负责履行法案条款所规定的I T管理任务以及由《文书削减法》规定的信息资源管理任务。《克林格-科恩法案》还废除了通用服务管理局原来的集中采购职能,将采购直接赋予各联邦机构的CIO;为保证CIO能够胜任岗位职责,《克林格-科恩法案》还规定了C I O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组织政府、院校和产业界的专家制定培养相关能力的知识体系,由各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组织力量根据知识体系编写教材,整理典型案例和最佳实践,组织对CIO的培训,保证CIO的能力能够完成规定的岗位职责。

美国的做法及其成效对其他国家的政府机关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到九十年代中期,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在政府机关全面实施了CIO机制。

3、制定IT服务管理的国家标准

在很多发达国家,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已经广泛成为政府提高IT服务质量和管理IT运维外包的“最佳实践”和首选标准。

ITIL是英国政府中央计算机与电信管理中心(CCTA)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的一套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指南,旨在解决IT服务质量不佳的情况。在此之后的近几年中,CCTA又在HP、IBM、BMC、CA、Peregrine等主流IT资源管理软件厂商做出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之上,总结了IT服务的最佳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基于流程的方法,用以规范IT服务的水平。2001年,英国标准协会在“国际I T服务管理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以ITIL为核心的英国国家标准BS15000,并成为后来ISO20000的蓝本。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ITIL在电子政务运维外包合同谈判时,被作为评价服务提供商资格和服务能力的强制准入标准。在美国,2005年8月,美国州政府CIO协会发布了针对本国政府机构IT治理和管理的指导框架《成功之道:IT管理框架》,将ITIL作为IT运行维护管理领域的唯一推荐标准。

四、对北京市发展的建议措施

1、重视电子政务外包,积极营造外包发展环境

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外包作为优先选择业务的策略。把IT外包项目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由采购中心集中采购;明确电子政务外包项目建设和运维服务的需求和外包范围,将专业化强的、非核心的、相对独立的业务采用IT服务外包方式,而对于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存储介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核心业务仍采取自筹、自建方式。

从财政制度上保证外包服务资金充足。根据外包对象类别、外包服务技术难度、上一运维年度实际支出、同类项目的业内平均支出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外包服务预算定额,并将其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一般性行政支出预算中。

完善外包的法律法规环境。认真学习国外电子政务外包好的经验,结合实际,加快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电子政务外包行为和市场秩序;对承包电子政务外包工程和服务的企业实行行政许可。让那些经济、技术实力雄厚、信誉好、保密管理严格的企业获得承包资质。

2、完善政府IT治理机制和CIO制度

加强政府部门IT业务的规范管理,转变政府信息化部门的角色和职能。政府信息化部门要从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变,从早先的开发者转变为规划者,从早先的系统维护者转变为业务系统运营的内部顾问。在深入了解业务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电子政务工程规划、制定发展战略、保持信息化的应用与业务发展上来,并且定期进行自我评估或第三方审计;同时,管理协调与外包商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外包业务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审查,保证电子政务外包的质量和安全保密不出问题。

尽快建立政府CIO制度。各级政府CIO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做电子政务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高等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要积极开展政府C I O教育、培训工作,尽快建立电子政务专业、开设电子政务课程、完善电子政务教学内容,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输送专业人才。

3、积极引导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规范化

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积极引导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规范化。建立IT外包服务管理的有效机制,借鉴国际先进的I T服务管理标准,尽快研究制定北京市电子政务IT外包管理的统一标准,积极推动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行业自律公约。规范外包市场,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条件和选择过程做到公开、公正,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的资质管理和公平竞争的准入制度。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篇3

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确保实施工作顺利进行,2011年3月29日至4月2日,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全国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培训会。会议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来自全国各副省级以上地方纪委监察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共170多人参加会议。

会上,河北省、安徽省和广东省就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做法和体会分别作了介绍,并现场演示了设立的项目信息公开专栏页面和内容设置等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章晓杭处长解读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及附件,并就各地方分组讨论和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中央纪委监察部执法监察室正局级监察专员兼副主任孙怀新在会上对全国实施工作提出了要求,各地方要认真学习《实施意见》及附件,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做好监督检查,协调推进各项实施工作。通过培训会,各地方对《实施意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准确,对下一步如何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落实有了很多的把握,达到了培训会的目的。

背景介绍:2009年中办发27号文件《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对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央领导小组文件《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和《關于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措施、工作进度和承担单位。为了深入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在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下,采用先试点后全国推开的方式,2010年先行开展了10个省和4个部门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实践表明,在国家层面制定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基本指导目录,明确信息公开共享标准规范,各地结合实际细化落实,实施信息整合发布和共享是可行的。为了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协调小组办公室共同研究起草了《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本次培训会就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工作。

政务督查工作经验交流 篇4

近年来,XX市政务督查工作紧扣政府决策部署,积极适应新形势,坚持“围绕工作大局,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不断创新督查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和实践督查工作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

督查服务质量,较好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准确定位,把握政务督查主攻方向

(一)围绕落实政府决策部署抓督查。政务督查是维护政府决策部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决策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XX市围绕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等重要会议作出的决策部署和议定事项,逐项梳理、逐条分解,印发督查通知,明确承办单位、承办责任人、承办事项、落实时限、办理结果,由市政府督查室组织开展逐项督办,变口头安排为书面指令,使各县区、各部门在落实政府各项决策和部署中,工作有标准、操作有规范、完成有时限、落实有保证。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系统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部分改制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会上,15家改制企业负责人及18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结合各自实际,针对我市企业发展现状和前景、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发言,并从当前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会后,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的指示,我们及时对所提困难和问题及意见、建议进行了整理汇总,逐条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并进行跟踪督查。从督查情况看,各职能部门都能够主动与提出意见建议的企业、代表人士联系,积极沟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措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目前大部分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绝大多数意见建议被采纳,得到了广大企业家和营业主的一致好评。通过针对政府决策部署、各项会议纪要开展的专题督查,充分发挥了督查工作的“助推器”作用,促进了各项决策部署及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有效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

(二)围绕推动中心工作抓督查。政府工作纷繁复杂,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抓督查必须统筹大局,抓住中心工作这一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在广泛督查中实施重点突破,特别是紧扣政府工作中心,在推动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上出重拳,见实效。

一是抓好政府工作报告的落实。每年市两会结束后,我们都会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督查计划表,细化各项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文件形式下发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对每一项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工作进度和完成时限。今年我市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农”等8大方面工作,细化分解为78个单项目标任务,目前正在按照督查计划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促落实。

二是抓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落实。今年省政府下达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市委、市政府围绕这一目标,对全市项目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筛选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工业、农业商贸、社会事业等方面的50个重点建设项目及20个预备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包抓制度。制定了《2012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包抓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计划》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包抓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制度》,按照领导包抓项目制度规定,市政府督查室会同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对领导包抓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固定资产投资暨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纪要事项进行了督办落实,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中的“中梗阻”问题。

三是抓好领导重要批示件的落实。2011年市政府督查室共督办市政府领导重要批示件69件,这些批示涉及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市政府督查室按照程序,在接到市政府领导批示后,先行进行暗访,形成督查报告,真实反映事项进展或发展情况,及时呈报市政府领导,根据领导要求印发督查通知,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市政府领导重要批示精神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市政府督查室先后对我市境内庄天二级公路建设征地拆迁、秦麦高速公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三城联创”工作、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流浪狗患整治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暗访,提交了《督查专报》,为市政府领导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大城子镇政务公开工作经验总结 篇5

近年来,大城子镇在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安排和指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扎实开展政务公开工作,逐步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

一、加强领导,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

首先,该镇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研究讨论政务公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政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

其次,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成立了由政府镇长任组长,分管党委副书记、纪检委员为副组长,政府办、民政办、计生办、农经站、财政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各村也都成立了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由各村主任任组长,村会计、计生主任为成员。为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最后,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该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公开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有关制度,使政务公开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二、突出重点,扎实开展政务公开工作

为规范该镇政务公开工作,推动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运行体制,该镇在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等方面都严格《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进行,凡是应该让群众了解知道的政府信息都及时进行公开,同时重点做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公开工作,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推进依法高效行政。

(一)公开内容全面、真实,不搞虚假公开和半公开。在把握全面公开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1、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审核情况;

3、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4、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5、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6、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7、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公开内容要求必须真实、全面,绝不允许搞虚假公开和半公开。

(二)公开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1、公开栏公开。在镇政府办公楼一楼设立政务公开栏,本着醒目、简明、易懂的原则,将需要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时公开。各站、办、所将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服务承诺等进行上墙公布,以方便群众办

事并接受监督。各村也设立公开栏,将群众关心的村务信息及时、全面公开。

2、会议和文件公开。对一些只适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的政府信息,采取了会议和文件的形式进行公开。有群众提出疑问的,由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群众的误会。

3、广播公开。每年各村都对广播线路、器材进行检修,保证广播线路通畅,充分发挥广播的宣传作用,对有关政策法规、重要事项通过广播及时传达到各家各户,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4、网站公开。该镇以往通过网站进行政务公开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下一步打算以我县推进电子政务工作为契机,搞好网站建设,推进网上政务公开。

(三)公开程序规范、严谨。

对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首先经过分管领导审核签字,然后再由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后公开。

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开范围的,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要求有关部门限期予以答复。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告知申请人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防止群众误解,产生矛盾。

(四)公开时间及时,内容定期更新。

本着方便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原则,该镇政务公开工作非常重视实效性。按照要求,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动态性内容及时公开。加强对公开信息的跟踪管理,到期的及时更新。

三、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政务公开长效监督机制

政务公开必须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严格督促检查,才能确保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镇党委、政府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镇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和各村的村务公开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另外,把政务公开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有力地促进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

二是组织人大代表、老干部和无党派人士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和评议。该镇十分重视人大代表、老干部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向他们通报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请他们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评议,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是聘请特邀监督员,强化社会监督。从人大代表、机关干部、普通群众中聘请政务公开监督员,每年组织召开一至二次监督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接受评议。同时,设立意见箱,公布咨询投诉电话,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四、注重实效,努力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该镇全面贯彻上级政务公开工作精神,扎实开展政务公开工作,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是改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增加了办事透明度,有效遏制了腐败的滋生,为政府树立了良好形象。三是架起了“连心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篇6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加强领导搭建平台切实发挥工会作用

近年来,××公司工会在党委的领导下,以“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依靠”方针,紧紧围绕公司第三次创业构筑国际化发展平台的战略目标,通过“建机制、搭舞台、送关爱、谋发展”,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维护职工政治权利、民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的新思路,构筑维护职工权益的平台,较好地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公司党委非常重视公司工会的作用,按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推动公司“三个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支持工会依法、大胆地开展工作,不断加强对公司工会工作的领导,并通过多种途径为工会工作搭建平台,公司工会工作也因此卓有成效,获得了很多荣誉,厂务公开工作还得到了中央巡视组和省市委的肯定。

一、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企业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支持企业发展,并依法维护好职工的利益,保护好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可见企业党委和企业工会的中心工作是一致的。威孚公司党委非常重视公司工会的作用,在加强领导的同时,积极支持工会依法、大胆地开展工作,公司工会工作也因此开展得有声有色。

1、正确定位,把握工作方向。

工人阶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主力军,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体现在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上,通过工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大力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积极促进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充分发挥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中流砥柱作用。公司党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实践“三个代表”和推动公司“三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把工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工会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分析当前工会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为公司工会工作正确定位,并要求工会负责人参加每月两次的支部书记例会,与党委工作保持同步,牢牢把握住工会工作的大方向。在工会举办活动时,党委都要派出工作人员参与组织和协调工作。总之,公司党委坚持对工会加强领导,同时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观念的更新、方法的创新和职能的转变,来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

2、组织保证,选送优秀干部。

公司党委坚持认为“一个健全的工会组织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历来尊重工会的地位,保持其机构的完整性,在公司所有经济组织中,都建有分工会,集团所属的合资公司欧亚公司的工会工作被市里树立为先进典型,分工会任建一主席还成为了中国工会十四大的代表。在组织保证的同时,近几年公司党委还选送了30多名包括大专、本科和硕士生在内的优秀人才,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工会工作,并注重对工会各级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培训,每年除了开设学习班外,还邀请专家来公司作专题讲座,使工会队伍通过各类培训班和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团队学习力和工作水平,从而增强工会工作的影响力。同时,努力帮助工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每年按照工会法的要求把工资总额的2%划给工会作工作经费,还一次性拿出40万元为职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拿出20万元用于劳模、先进的疗养,用8万元为退休职工办理住院互助保障。

3、搭好平台,提高工会地位。

公司党委紧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以促进企业民主决策、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为重点,在公司全面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厂务公开的各级组织网络,推进了公司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厂务公开”这个平台,使公司工会直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既提高了工会的地位,也使工会工作更有作为。在具体运行中,公司工会主席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了公司的决策层,职工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的大政方针及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文件制订,并通过收集职工意见,以法定形式将职工的呼声反应到决策与监督中。公司每年召开两次职代会,企业的重大决策,如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公司主要技经指标、医疗制度、用工制度改革以及其它一些涉及职工利益的改革等,都坚持经职代会讨论后再执行。此外,公司还定期召开职工代表恳谈会,及时了解职工动态,听取职工意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切实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公司厂务公开工作的良好开展,调动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公司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二、以发展为大局、稳定为根本,切实发挥工会作用

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公司工会主动地服务企业发展的大局,围绕生产经营实际这个中心,服从企业党委这个政治核心的领导,发挥自身优势与特点,凝聚人心,把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到“强企富民”的大目标上来,通过企业的发展,来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工会的自身工作更有作为。

1、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中大显身手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司的每一位员工。公司工会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中不是消极地做配合工作,而是充分利用和职工群众联系密切,对群众要求体会较深的优势,将创建“学习型企业”与强化工会职能相结合,积极发挥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作用,调动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创建“学习型企业”这个系统工程中,既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同时又提高了工会在企业里的影响力和自身的工作水平。主要做法是“精心搭建成才舞台,以赛促学有效推进”。

公司工会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竞赛,为员工搭建成才的舞台,让员工在竞赛中展现自我,并进一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步伐。一是把竞赛的内容与企业发展要求相挂钩,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有计划、有策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几十项系列竞赛。二是把竞赛与培养员工成才相挂钩,通过这些劳动竞赛的开展,公司员工的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冒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技能拔尖者,并有2位员工荣获“全国技术能手”、3位荣获“全国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1位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另外还有很多职工在市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好名次。三是把竞赛和有效的激励相挂钩。有效的激励能提高员工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公司工会非常重视这点,将对各类竞赛活动的参与者的奖励与公司的员工奖惩制度结合起来,对员工进行多种形式的激励。由于公司工会有针对性、系统性、广泛性的组织开展,竞赛成为工会积极参与公司“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广大员工也在竞赛这个舞台上成就自我,催发自己不断学习,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通过工会的积极参与和推进,公司“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学习力、创新力不断得到增强,整个威孚集团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朝气蓬勃。

2、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长袖善舞

历年来,公司工会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扎稳阵地、建好基地、管活园地”的思路,搭建公司的文化阵地。通过采用公司行政、工会、分厂部门合理分担的办法,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不断改善文化设施,为职工学习、娱乐尽可能创造较好的活动条件。并以威孚文明节和职工运动会为主干,抓好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各种健康有趣、形式多样、职工欢迎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陶冶职工的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这些文体活动真正成为激发职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和繁荣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公司注重把文体活动的开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使多彩的活动紧紧贴近生产经营,在推出我们威孚产品的同时,也推出了我们威孚的企业形象。

同时,公司工会鼓励员工发展兴趣爱好,并针对员工不同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充实扩建了集邮、钱币、球类、舞蹈、编织、书法、绘画、摄影、钓鱼、计算机等30多个兴趣协会,成员达到3000多人。这些兴趣协会的组建和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员工的业余生活得到了丰富,还增长了见识,也因此出现“工人计算机能手”和“工人书法家”,公司普通员工沈海青现已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3、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担当主角

公司工会根据新形势的要求,立足企业实际,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以集体合同和厂务公开为突破口,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多角度、全方位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是参与决策管理,参政议政当主人。公司工会主动争取党委和行政的支持,在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有关政策文件及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宏观参与、源头维护。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职代会职权,事关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都经职代会通过后方进行实施。通过组织民主恳谈,及时加强领导层、执行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营造出相互信任的氛围,形成工作合力。并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双向考核、民主评议干部等工作。二是贯彻《工会法》、《劳动法》,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公司工会抓住修改后的《工会法》重新颁布的机遇,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工会法》,在党委、行政的支持下,分工会全体委员共120多名工会干部集中办班,特请省总干校教授到学习班讲课,为贯彻落实《工会法》夯实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认真学习贯彻《劳动法》的精神,在无锡市率先签订“集体合同”,以立法的形式维护职工权益,并加强中途管理,对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把职工关心的劳动关系方面的热点作为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重点,不断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并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指导和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三是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切实维护职工利益。工会妥善处理好职工来信来访工作,积极调解各种劳动争议,最大限度依法维护好职工的利益。在液压件厂的改制过程中,工会积极参与,努力维护职工利益,顺利化解了改制中因职工利益重新调整而产生的矛盾,在其它一些劳动争议、劳动保护的调解中,工会都发挥了作用,积极化解矛盾、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公司工会千方百计为职工排忧解难,建立了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动态管理制度,随时掌握需要帮助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充分挖掘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求援方式来为职工排忧解难,例如社会救援、职工互助、行政补助、商业保险等,并加强工会和总务处等有关部门的联系,通过职代会提案等方式,共同来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增添了必要的医疗设施,改善了医疗环境。

如何用实践来诠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来推动企业的“三个文明”建设,这是放在很多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威孚公司党委采取有力举措来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工会服从企业党委这个政治核心的领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研究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积极寻求新举措,探索出一套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推动公司的“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篇7

一、务必要提高对政务公开工作四个方面重要性的认识

(一) 政务公开工作是新形势下央行履职的一项根本要求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履行职责的情况与管理相对人、与市场主体, 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要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就必然要求所有的权力机关切实转换政府职能, 尽可能地维护管理相对人、市场主体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权力机关职能履行情况的知情权, 尽可能地满足管理相对人、市场主体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需求。作为国家重要行政机关和社会金融管理服务部门, 人民银行开展政务公开工作涉及人民银行职责履行的方方面面, 是更好地履行央行职责的必然要求。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把透明度、独立性与问责制确定为现代中央银行治理的三大支柱。《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 政务公开已逐步成为中央银行依法治行、不断提高履职水平的一个重要推手, 在促进人民银行规范履职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 政务公开是维护央行公信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金融宏观调控职责履行成效如何, 开展金融服务的绩效怎样,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公众对于央行政策的认同和信任。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化, 人民银行经历了几次重大职能调整转变, 并逐步超越了金融监管者的角色和地位。作为金融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 我们始终离不开一个与公众和市场之间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合作与调适、谅解与支持的良好外部环境。近几年, 围绕履职能力建设, 各级党委一直高度重视中央银行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 在履行好《人民银行法》所赋予我们的工作职责的同时, 通过多种渠道维护良好的履职外部环境, 切实提高人民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话语权。人民银行多来年不断形成公信力得来不易, 更需要从内部治理到外部环境建设、从总行到分支机构多方面、多渠道去积极维护和提升。周小川行长多次强调, 要珍惜人民银行的公信力。开展政务公开就是要通过一个有效的业务宣传和政策宣传平台, 充分体现人民银行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能够提升全社会对人民银行职能的认知, 增进公众对人民银行工作的理解, 增强中央银行对经济金融的实际影响力, 从而树立央行自身公信力。

(三) 政务公开是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管理、高效服务、富有公信力是现代央行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政务公开作为人民银行对外界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对外公开重要工作事项和政务信息的同时, 形成一定的内控机制约束, 促使人民银行干部职工逐步转变工作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 不断规范办事程序, 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最近几年, 丽江中支在开展基层央行职能服务过程中, 我们的业务部门干部职工以青年文明号建设、争先创优等文明窗口建设活动为载体, 立足人民银行法定职能, 逐步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工作流程, 将新出台的金融法规及货币信贷政策、征信管理、账户管理、支付结算、反洗钱、反假货币知识等一些涉及面广、需要告知公众的事项, 在政务网站予以公开, 使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迈上新台阶, 也使央行文化建设不断取得了“满堂红”。到目前, 辖区四个参创单位均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中支会计核算中心、科技科被总行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调查统计科被分行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可以说, 政务公开工作为我们基层央行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提供了新的创新动力。

(四) 政务公开是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监督保障

近年来, 在全球经济金融动荡形势下, 作为宏观调控部门, 人民银行的职责履行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主动把人民银行履职中的重要事项、业务信息以及有关经济金融规章制度等信息向社会公正及时公开, 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人民银行工作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通过这种社会监督作用, 督促人民银行各部门加强依法行政, 规范履职。其次, 政务公开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们把政务公开纳入了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围, 通过政务公开工作评议、行风评议等多种手段, 对单位领导干部和各部门的履职行为形成有力的监督和约束, 有利于提高人民银行行务公开, 推进基层人民银行行政职权公正透明、行政审批公正透明和金融执法公正透明, 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监督保障。

二、正确处理好政务公开工作中的三个关系

2009年王洪章书记在广州分行调研时, 曾强调开展人民银行政务公开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务公开与安全保密的关系, 做到该公开的信息一定要全面及时准确公开, 不能公开的信息坚决不能公开;要正确处理好政务公开与金融宣传的关系, 要提高行政透明度, 积极宣传货币政策效果,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正确处理好政务公开与行务公开的关系, 在做好对外公开的同时加强行内民主管理。

在这里, 我想着重强调一下如何正确处理政务公开中的信息服务与保密的的关系。服务社会公众固然重要, 但必须时刻牢记、严格履行保密职责。保密工作一旦不慎, 公开不当, 我们所有的工作一票否决。有句古话叫做“过犹不及”, 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 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有些信息属于国家秘密, 有些涉及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有些信息的公开可能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有些信息一旦公开可能会影响行政执法或威胁个人、单位的安全。这方面, 从总行到基层, 已经明确了信息公开的原则, 建立了比较严格的信息公开审查程序。关键是, 在开展政务公开的过程中我们的业务部门、法律部门和保密部门要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特别是办公室要认真履行好职责, 严格公开信息的审查把关。一方面, 要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 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的纵向交流机制, 形成规范和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口径, 确保政务信息公开的严谨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 要坚持依法公开的原则, 严格按照人民银行有关政务公开的相关规定和流程, 切实加强政府信息保密性、准确性和合规性审查, 在及时准确地公开应该公开的经济金融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同时, 把政府信息公开和保密安全风险控制有效结合起来, 切实做到该公开的及时公开, 不该公开的绝不公开。对敏感信息的公开要慎之又慎, 充分权衡利弊, 防止因公开不当或失泄密而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的职能部门可参照总行的工作建议:重大决策暂不纳入主动公开, 涉及申请公开的事项可分类处理;树好两个挡箭牌:一是保密原则。央行许多业务信息都涉密, 不便公开则不公开;二是内部事务不宜公开。

在处理政务公开与金融宣传关系方面, 我们务必要把政务公开与金融宣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开展新闻宣传加大人民银行政策、金融业务知识的宣传力度, 为政务公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样, 通过政务公开工作推进, 使基层人民银行的新闻宣传内涵和外延得到有效拓展。

三、扎实筑牢政务公开的两项工作基础

(一) 深入开展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

推行重大决策听政、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制度是云南省政府统一组织实施“阳光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今后开展政务公开工作过程中, 我们要按照“系统统一指导”与“地方整体推进”的政务公开工作原则, 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 逐步建立丽江中支政务公开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支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政务信息公开服务设施, 有效发挥“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服务功能, 同时要稳步推进丽江中支政务网站建设以及行政服务大厅建设, 制定可行计划和方案, 改进行政许可业务办理流程, 整合业务系统资源, 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二是不断拓宽丽江中支政务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政务信息服务的内容, 使公开信息基本涵盖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与职责、经济金融政策法规、行政许可事项、经济金融统计报告、人民银行政务公开规定和办事机构、及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应当公开的工作事项。同时, 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金融信息和政策, 及时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进行发布, 合理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方便社会公众及时获取人民银行的有关信息, 集中公开需要社会周知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及相关业务信息, 达到简“事”便民的目的, 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央行政务信息的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三是加强政务服务技能学习培训。政务公开工作职能部门应加大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有关技能培训, 提高信息管理员业务水平, 进一步转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切实按照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活动要求,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 积极转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着依法、高效、严谨、务实的履职要求把政务公开工作做细做实, 认真完成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日常工作。

(二) 立足本职搞好金融业信息服务和金融宣传, 助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向深入

我们的政务公开工作部门应把政务公开同加强金融宣传工作结合起来, 加强网络平台整合,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平台, 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金融宣传, 把利率政策、账户管理、反洗钱、现金管理、国库、信贷征信、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 使基层央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在引导与监测货币政策实施、维护金融秩序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此外, 作为一方金融主管部门, 人民银行应在组织和引导辖区金融信息公开与宣传方面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职责, 逐步引导辖区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信息公开与服务, 有效提高金融信息公开与宣传合力, 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信息运用、信息反馈等方面加强协调配合, 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有效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政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 篇8

一、我国公务员公开遴选的制度背景及现实意义

(一)公务员公开遴选的界定

公开遴选是指上级党政领导机关公务员职位出现空缺时,从下级机关公务员中择优选调。当市(地)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公务员职位出现空缺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能绩本位原则,通过自愿报名、笔试、面试、心理测验等一系列科学选拔方式,并通过组织审核等严格规范的组织流程,由用人部门根据需要从下级机关中择优选拔能力突出的公务员直接到上级机关工作的一种方法和制度。这种工作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规定性:首先,指导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及能绩本位;其次选拔对象是下级机关相应职务层次的公务员;再次,选拔途径是自下而上通过竞争考试实现;最后,遴选的组织流程明确规范,包括发布公告、报名与资格审查、考试、考察、决定与任职等关键环节。

由于公开遴选只涉及公务员工作机关层级的变化,职务、职级不受影响,因此《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规定“公开遴选是公务员转任方式之一”。

(二)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的背景与缘起

1.公务员队伍特别是领导机关队伍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问题凸显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把考试录用制度作为公务员的主要“进口”方式规定了下来。经过20年的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方式选拔了一大批素质高、能力优的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改善公务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优化公务员队伍的文化素质。但是,由于公务员考录的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由此产生了一大批“三门”干部,缺少基层锻炼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公务员整体上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政府开展工作的效力与水平。虽然近些年来,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逐步提升,2012年中央机关除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一些地方也在探索直接从优秀农民工、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人才,但总体而言对公务员群体整体结构状况仍有待改善。如何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培养选拔链,成为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2.公开遴选成为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干部培养选拔链的方式创新

针对我国党政领导机关干部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经历比较简单、素质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关于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领导机关干部的意见》(中组发〔2009〕2号)指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有计划地面向下级机关公务员进行公开遴选”。为了优化领导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建立来自基层的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部分地方的组织部门在调训工作基础上开展了遴选干部的探索,遴选干部工作于2007年开始。行政机关的公开遴选工作在各地机关的试点始于2009年,并于2010年后逐步走向规范化。随着中央机关和各地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的广泛展开,国家公务员局于2013年5月3日出台了《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公开遴选逐渐成为一种创新且行之有效的选拔方式。

(三)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的重大意义

公务员公开遴选是对“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要求的有效回应,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

1.推行公开遴选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机制创新

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创造公平、自由、民主、竞争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建立一民主、法制、高效的公务员制度。我国公务员培养选拔中,无论是体制,还是途径、方式以及观念等,长期以来主要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选拔任用公务员的要求和做法进行的,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开放、透明、竞争等基本价值相悖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表现出的不适应也越来越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选拔任用必须扩大民主,强化竞争,多形式地选拔培养治国理政人才,公开遴选制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的方式创新。

2.推行公开遴选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战略部署

改革和完善公务员培养选拔制度,造就一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个关键问题。重视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战争年代,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大多来自一线,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领导工作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依然如此。因此,“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有计划地面向下级机关公务员进行公开遴选”,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这既是党的成功实践,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不但需要继承,更需要发扬。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是加强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从干部结构上保证和增强党政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部署。

3.推行公开遴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对各级政府提出了非常高的能力要求,迫切要求有效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要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充分、有效发挥,了解和把握新的管理领域和服务对象,准确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发展趋势,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则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培养选拔制度,打破“藩篱”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作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一个制度创新尝试,公开遴选制度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的需要,打破系统、部门、地区甚至编制壁垒,探索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机制,力求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是提高各级政府机关行政效能的有效措施。

nlc202309031700

二、我国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的总体成效

(一)总体评价:公开遴选实现政治价值向管理价值的转换

中央立足当前干部队伍实际情况要求开展公开遴选工作,目的是从干部结构上保证和增强党政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战略部署,体现的是公开遴选在增强干部队伍代表性与政治回应性方面的作用。实际运行过程中,上级机关从下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虑的不仅是政治价值,更注重从机关自身出发的管理价值,即选人用人的效益与效率成为公开遴选的重要价值。

1.中央机关公务员公开遴选以政治导向为主,兼具管理导向

中央机关自2010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两年的公务员公开遴选试点工作,并从2012年进入正式实施,至今已经进行4次共451个职位面向省级及以下机关遴选,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以“基层经历”为导向设置资格条件。中央机关公开遴选主要面向省、市、县、乡机关和中央机关设在地方的单位中已进行公务员登记备案且在编在岗的公务员,强调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人员必须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同时注重向基层倾斜,任职满3年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可以报考副处长,任职满3年的副科级公务员可以报考主任科员,为优秀基层公务员提供到领导机关工作和职务晋升的双重机会。

二是以“分层分类”为原则笔试面试。公开遴选是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二次择优”,关键在于人岗相适。根据副处长和主任科员的职位需求,分别命制笔试试卷,注重对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测查,力求使干得好的考得好。在面试阶段,根据职位性质和特点,由各遴选部门自主命题,或采取“2+X”方式命题。

三是以“工作实绩”为标准考察考核。坚持注重实绩、不唯分数,按照2∶1的比例实行差额考察。各遴选部门非常重视考察对象的日常表现、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等情况。有的遴选机关对考察对象对近几年年度考核结果进行量化评估;有的综合考虑获表彰奖励、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情况;有的对考察人选进行家访,了解工作、生活和社交圈的表现。

四是以“公开机制”为基础保障公平。坚持全程公开透明。遴选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面试名单、遴选结果等都通过一定方式及时公开或公示。坚持全程监督检查。在笔试和面试中派出巡视组,推行面试外聘考官制度,并设立专门的举报和咨询电话,保证公平公正。

2.地方公务员公开遴选注重实践创新,管理导向突出

地方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平稳推进,亮点与特色凸显,体现在:省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强化了遴选政策规制,遴选工作流程获得了分解与细化,创新具体选拔手段、丰富任用程序以增强制度实效。

一是以政策规制保障遴选工作规范实施。地方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由部门试点到省级公务员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从宏观指导到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遴选工作不断规范。从考试规则上看,各地公开遴选工作在试点阶段,考试的设计和组织实施一般都由遴选机关自行安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后,公开遴选工作按照省公务员主管部门的规范展开,评价方式、考察、体检、公示等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体现了省级管理部门对遴选工作的有效规制。

二是创新考试测评方法。一方面增加评价环节,突出遴选考试的目的性。在传统笔试、面试基础上增加“业绩评价”或“综合评价”,实现了笔试、面试—笔试、面试、业绩评价—笔试、面试、综合评价(岗位匹配度分析+业绩评价)的丰富与发展,另一方面丰富面试形式和手段,增强选拔的针对性。各地遴选的面试环节注重对应考人员能力素质、个性特征和职位适应程度等方面的考察了解,或者在面试中根据需要增加业务适应能力测试,不断增强选拔的信度和效度。

三是优化遴选程序与环节。部分地方通过考察期、试用期等环节设计增加了公开遴选的出口功能,优化了公开遴选的程序。部分地方在遴选实践中增加了这一环节,试用期的人事、工资关系仍在原单位保留,期满合格办理转任。部分地方用“岗位考察期”实现试用功能,参加公开遴选的公务员在公开遴选机关考察期内,原单位不得解除其工作关系和调整其职级。考察期满合格办理调动和任职手续;考察期不合格的,取消公开遴选资格,回原单位工作。一些地方通过“借调使用期”发挥试用功能,延长了选拔流程。试用或考察期环节,实际上是对遴选公务员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考核的深化,赋予了公开遴选制度更大的活力,可以有效保证遴选效果的实现。

四是发展双向循环交流机制。部分地方开展公开遴选工作的同时启动了“双向交流”机制,既从下级机关选拔优秀公务员改善上级机关来源结构,也将上级机关的公务员选派到下级机关锻炼,建立了人力资源的循环流动机制,如天津市全面启动公开遴选和基层锻炼工作。

(二)具体成效:下级机关公务员“上得来、选得准、用得好、成长快”的机制基本形成

1.遴选制度建立基层上行通道,改善队伍来源结构

遴选工作获得基层机关和公务员的响应。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公务员普遍认公开遴选为在基层踏实工作的优秀公务员提供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省级及以下机关公务员认为公开遴选对畅通基层公务员“上行”通道、树立重视基层用人导向效果明显。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公开遴选中考选比也较为稳定,遴选工作基础良好。遴选职位具有对下级机关公务员具有吸引力。根据调研结果,绝大部分遴选公务员认为目前工作岗位比较有吸引力。在访谈中,各遴选部门都认为,遴选公务员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历,有助于解决中央机关公务员队伍来源、经历结构单一问题。

2.遴选公务员适用性较好,推动队伍素质优化

调研发现,一方面,遴选机关认为遴选公务员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匹配性较高;另一方面,遴选机关对遴选公务员的胜任力较为肯定。遴选机关认为遴选公务员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文字表达、设定工作计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表现较为突出,遴选公务员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执行能力较好;遴选公务员普遍具有全局观念、服务意识和政治鉴别能力等方面的品质特征,职业道德表现与价值观表现令人满意。遴选机关认为遴选公务员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良好,具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对遴选公务员的工作表现整体较为满意。

nlc202309031700

3.遴选工作功能性较强,提升机关工作效能

首先,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不仅改善了上级机关公务员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更为遴选机关带来生机和活力。中央和地方开展的遴选,基本能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工作。调研和问卷结果显示,遴选的公务员大都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对基层情况比较熟悉,可以产生“鲶鱼效应”,激发上级机关更多的年轻公务员加强学习调研和基层锻炼,有效提升机关工作效能。其次,遴选公务员对遴选机关政策制定“接地气”起到有效促进作用,遴选公务员普遍认为过去的基层工作经验对上级机关工作帮助显著。

4.公开遴选与选拔交流方式互动,培养选拔链初步建立

一是清晰的演进路径增强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央机关自2010年开始,连续开展了两年的公务员公开遴选试点工作,并从2012年进入正式实施。地方行政机关的公开遴选工作在各地机关的试点始于2009年,并于2010年后逐步走向规范化。从发展历程看,公开遴选工作在明确的制度定位下,经历了问题与矛盾推动、试点工作开展、政策功能和运行机制获得认可、正式规范出台这一清晰的发展路径,制度的稳定性体现较为明显,规范性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有利于公开遴选实现制度效果。

二是政策互动推动了优秀公务员成长与队伍优化。公开遴选与考试录用、竞争上岗等既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公开、竞争、择优),又具有政策互补性。一些地方和部门能够根据机关需要和空缺职位特点,灵活运用这几种选拔方式有效地选拔机关所需的人才。大多数遴选公务员认为自身能力能在新单位得到成长和提升。公开遴选为基层公务员搭建一条“上行”通道,有效解决了基层机关公务员交流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中央机关和地方公开遴选公务员打破了制度瓶颈,打通各层级机关公务员之间的交流渠道,有助于形成包括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的五级机关培养选拔链。

三、我国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的基本经验

公务员公开遴选工作形成了管理权力相对统一、总体规范与机关自主相结合的基本经验,具体体现在:

1.中央和省级机关立足需求、规范有序,增强了实际效果与制度功能的匹配

公开遴选在不同层级机关的效益和影响存在差异,根据调研和访谈发现,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公开遴选工作的效果较好。公开遴选扩大了这两级机关作为政策制定机关选人用人的视野,进人渠道比较规范,基本符合公开遴选培养选拔的主要目的与功能。

表1 公开遴选工作在不同层级机关的效益和影响对比表

2.总体规范与机关自主性相结合,增强了公开遴选的适用性

公开遴选工作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后,《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试行)》和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出台,公开遴选工作的规范性得到明显提升。在地方层面,省一级的公开遴选办法出台,可以更加有效的规范各单位、各机关的遴选工作,确保遴选工作的公平性,规制遴选机关的“自利性行为”。遴选工作统筹实施的地方,遴选取得较好效果。

对遴选工作总体上进行规范结合遴选机关自主性,是有效的现实选择。大部分地方的公开遴选考试都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有的地方规定“经公务员主管部门授权,面试可以由公开遴选机关组织实施。公开遴选机关制定面试工作方案,并报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对面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实际上是在遴选工作中下放一定的权力给遴选机关,增强了遴选机关的自主性。有地方明确规定“考试工作应当邀请纪检监察机关派员进行监督。”进一步通过外部监督增强规制约束力。

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下,在公务员管理中实行了广泛的分权(devolution),以提高效率,增强灵活性。但是从目前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任务和实际需要看,应当以管理权力集中统一、规制力度增加为基本点,由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开展公开遴选工作,有利于确保遴选的公平性,提高遴选工作的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务员管理研究室)

上一篇:高三模拟考试文综下一篇:适合九月发朋友圈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