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与孩子教学反思

2024-10-25

巨人与孩子教学反思(通用11篇)

巨人与孩子教学反思 篇1

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要坚持备课策略:“以激情点燃智慧,以智慧解剖教材,以教材提取案例,以案例达成共识。”二是以合作交流为舞台,以问题探索为主线,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以体现有序、积极、愉悦、自然的课堂氛围为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问质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认同赞赏的机会。

在教学设计上,我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目标引领,问题切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适时点拨,拓展提升,当堂检测”高效课堂七大模块。以期形成“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文明积淀成人格”的课堂理想境界。

《巨人和孩子》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个巨人前后的变化及其产生的结果,告诉我们:“爱心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文章虽然比较长,但文字比较浅显,主题鲜明,通过教师问题的设计,与循循善诱的引导,点燃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表达欲、交流欲、成功欲。据不完全统计,在此堂课上,举手回答问题、参与展示的同学有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在课堂设计中我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方针是一致的,在课堂里上我注重了实施高效课堂的改革,大力推进、全面倡导学生的自主研讨,真正做到了讲练结合,拓展延伸。基于此,我认为我较好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意识”,所以我把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需要学生来自学完成的部分,从同学们对“栖息(憩息)乐不可支咆哮翩翩起舞”几个重点字词的背诵和默写以及文章主要内容的总结来看,学生们很好的完成了自学部分,并且乐于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二、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着眼于文本,让学生形成看法,养成咀嚼语言文字的习惯,提升文化素养。

整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巨人回来之后,看见孩子们在他的花园玩,他做了什么?这些行为反应出巨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巨人的这种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恶果?”“巨人的花园一直是被冬天占领的吗?是什么让巨人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等这样几个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在回答这几个问题的时候,学生能着眼于文本,而且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探究、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在回答“巨人的`这种行为带来了什么样的恶果?”时,学生能从巨人、孩子、花园三个方面去考虑,在回答“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时,学生能从爱心、快乐、奉献几个关键处去着眼,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得整节课都在轻松和谐、愉快激情的氛围中完成。

学生能从文章中得出“爱心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这篇课文也就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把语文运用于实践中。

我认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在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延伸“体味别人眼中的爱心,把爱心具象化”,这一环节完成的非常好,学生能主动积极、有礼有貌的对听课老师进行采访,“在您的眼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心”,并把自己采访到的信息快速准确的反馈到黑板上,其他同学也能够很好的配合,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体裁的不同,创设与课文一致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任何课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认为这届课重点有这样几个不足:

一、导入太过简单。直接对自学的部分进行提问来导入新课,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感,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失去期盼和兴趣。

二、在设计问题上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理解体会,我还是引的太多,说得太多。

三、备课还是不到位,使得课上前松后紧,尤其是时间安排上不佳,缺少对重点段的品读、感悟。

巨人与孩子教学反思 篇2

一、创设生活情境, 培植孩子学习计算的自信

《小数除以整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 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起始课。为了降低难度, 培植孩子学习计算的自信心, 笔者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 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进行新课导入, 并且将该生活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片段一:

师:同学们, 老师家隔壁有个孩子叫王鹏, 和你们一样也正在读五年级。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数学知识帮助妈妈解决问题。明天妈妈单位开会需要买些水果, 你们愿意和王鹏一起陪妈妈去水果市场购买水果吗?

生: (兴致勃勃) 愿意!

出示水果市场情境图与相关信息表格:

师:这是妈妈买四种水果的价格信息表, 你们能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单价、数量与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生:单价=总价÷数量

师:谁能根据数量关系式帮妈妈求出樱桃的单价呢?

生:96÷3=32 (元) 樱桃的单价是每千克32元。

(同时请学生上黑板列出竖式, 为下面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师:你们和王鹏算得一样认真, 整数除法学得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帮妈妈算算苹果的单价吧。谁能说出苹果的单价该怎样求?

生:9.6÷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和求樱桃的单价一样, 也是根据数量关系式“单价=总价÷数量”来列式。

师:真聪明。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 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点是都是除法, 除数都是3。不同点是被除数由整数96变成了小数9.6。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同学们能根据这个除法算式的特征给它取个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在导入环节,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 设计了一个同龄人王鹏和妈妈买水果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 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已经掌握的知识使他们抛弃了畏难心理, 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顺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运用知识迁移, 搭建自主探究算法的平台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提升拓展, 掌握更高更深的知识与技能, 循序渐进发展数学思维, 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从整数除法平稳过渡到小数除法, 我对课本例题进行了改编组合, 将导入复习题稍加改动, 变成小数除以整数, 放在例1前进行探究教学。

片段二:

师:同学们知道苹果的单价吗?

生:苹果的单价是每千克3.2元。

师:这么快就求出来啦!你们是怎么想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再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举手发言。)

生1:我是把9.6元人民币看成96角来进行计算的, 96角除以3得32角, 就是3.2元。

生2:我是用乘法来推算除法的, 老师以前告诉我们做除法时要想乘法。因为3.2乘3等于9.6, 所以9.6除以3就等于3.2。

生3:我是根据除法的性质来推算的, 比较两个算式96÷3和9.6÷3, 除数不变, 被除数缩小了10倍, 商也随之缩小10倍, 因此商是3.2。

生4 (神情犹豫, 用试探性口气) :老师, 我是根据您说过的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来算的。因为9.6就是9.6个一, 也可以看成96个十分之一, 96个十分之一除以3, 得到32个十分之一, 也就是3.2。不知道这样对不对?

师:你们真了不起, 能想出这么多方法。那么, 这个算式我们也能和96÷3一样用竖式来表示吗?想一想, 商的小数点该点在哪儿?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汇报。师随着学生的汇报在原竖式上点小数点。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说出9表示9个一, 9个一除以3得3个一, 3应写在个位上;6表示6个十分之一, 6个十分之一除以3得2个十分之一, 2应写在十分位上, 因此要在2前面点上小数点。从而使学生明白“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师:同学们真聪明, 不但和王鹏一起帮妈妈求出了苹果的单价, 还很快学会了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方法, 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王鹏不但爱学习, 还特别注重锻炼身体。

(出示课本例题1情境图:王鹏坚持晨练, 计划4周跑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师:怎样计算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呢?

生:用除法来计算, 22.4÷4

师:你们能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计算出22.4除以4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算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然后进行汇报并指名板演。板演后让学生说算理, 强调指出整数部分22除以4得5, 将商5写在个位上。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余2, 把2看成20个十分之一, 与被除数中十分位上的4合并成24个十分之一, 继续除以4, 得到6个十分之一, 将6写在十分位上。小数点点在5与6之间, 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反思】

以往的计算教学, 教师总是以教材提供的例题来讲授算理与算法, 由于算理的“纯理论性”与算法的“纯数学性”使得教师的讲解显得枯燥繁冗, 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掌握,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鉴于传统计算教学的以上弊病, 我在教学中将导入环节的整数除法算式稍加改动, 变成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算式, 由于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接近, 无形中降低了学习难度。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改编算式后我并不急于讲解算理算法, 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得出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如用熟悉的人民币单位换算、除法的基本性质、做除法想乘法、运用计数单位换算等) 。在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成功解决生活问题并得到肯定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也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算理与算法打开了思路, 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三、设计分层练习, 感受生活中的计算价值与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后, 笔者设计了四个分层练习, 让学生在掌握计算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使他们感受到计算的真实性, 从而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计算。

片段三:

(出示练习一:基础巩固题 (1) 给竖式的商点上小数点 (2) 笔算16.8÷418.2÷14过程略)

(出示练习二:类推计算题9.42÷6=1.5794.2÷6)

师:你们能很快求出第二个算式的商吗?

生:能, 是15.7。

师:你是怎么求出来的?

生:我是根据第一个算式推算出来的。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个算式相比, 除数6不变, 被除数从9.42到94.2扩大了10倍, 根据除法的性质, 商也要扩大10倍, 是15.7。

师:你说得真准确。那么从第二个算式到第一个算式该怎么说呢?

生:除数不变, 被除数缩小10倍, 商也缩小10倍。

师:谁能概括这类算式的规律?

生:在除法算式中, 除数不变, 被除数扩大 (或缩小) 几倍, 商也扩大 (或缩小) 相同的倍数。

师:你概括得真完整。

(师板书学生概括的内容)

(出示练习三:实际生活应用题)

师:国庆节即将来临, 为吸引顾客, 各大商场都在开展促销活动。妈妈想去给王鹏买点牛奶增加营养, 去哪家超市购买更省钱呢?你们能根据这两家超市的促销价格替妈妈作出选择吗?

(出示情境图及相关信息:同样品牌与包装的牛奶, 家得利超市五袋11.5元, 合家福超市买五送一12.6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 计算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是先分别求出两家超市每袋牛奶的单价, 再进行比较得出结果的。家得利超市5袋11.5元, 求每袋牛奶的单价用除法, 11.5除以5等于2.3, 家得利每袋牛奶卖2.3元;合家福买5送1, 其实就是6袋12.6元, 我用12.6除以6, 得出合家福每袋牛奶卖2.1元。所以我觉得去合家福买牛奶更省钱。

生2:我的算法和他有些不同。我是先求出家得利每袋牛奶的单价是2.3元, 再用2.3乘6得13.8, 也就是说在家得利买6袋牛奶要13.8元, 比合家福贵1.2元。所以我也觉得去合家福买牛奶更省钱些。

师:你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妈妈省了钱, 看来学好计算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希望你们好好学习, 给自己与家人带来更大的帮助。

(出示导入环节中的水果价格信息表)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我们前面只帮妈妈算出了樱桃与苹果的单价, 还有香蕉与橘子的单价没算。请同学们课后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帮妈妈算一算, 如果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 你是如何解决的呢?下节课将你的想法告诉老师, 好吗?

【反思】

《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3

师: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边画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语句)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生:巨人说:“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这时,他可能是瞪着眼睛,脸通红通红的,双手叉着腰,心里想:这是我的花园!你们这些小家伙怎么能随便进来,真讨厌!

生:巨人说:“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这时候,比他刚回来时更烦,样子更凶。巨人肯定在想:我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寒冬,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这些小家伙又来了!这时,他可能攥着拳头,唾沫飞出老远。

生:“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心里可能想:这是我的地方,我已经说了不让你们进来,你还敢进来!巨人说不定已经迈开大步准备去教训这个小男孩。

师:同学们想象力十分丰富,现在请几个同学上来扮演巨人,下面的同学念其它部分。

生1: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双手叉腰,怒睁双眼。

生2: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攥着拳头,一脸凶相。

生3:扮演巨人说这些话时用手指着孩子,迈开双脚,决定去教训孩子。

师:看了以上的几个同学扮演的巨人,说说你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这个巨人太霸道了!

生:这个巨人好狠、好无情!

生:这个巨人真厉害啊!

【教学反思】巨人见到孩子们到花园里去玩耍,大声叱责。为了让同学们弄明白巨人为什么叱责,怎样叱责,教学时紧紧抓住巨人叱责的三句话展开学习,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想巨人说这些话时心里是怎么样想的,巨人说话时可能是什么样子?不光让学生说,还(尽情地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把想象的情景模仿出来,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巨人这个童话人物的自私、霸道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生动形象的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又让学生理解了童话的内容。

[片段二]

师:这是个霸道、自私的巨人,如果遇到了这位巨人,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巨人先生,你不觉得孤独么,不感到荒凉么?严寒可能冻住了你的心。

生:巨人伯伯,果子要大家吃才甜,美丽的花园要大家共享才会快乐。

生:巨人大叔,人需要交往,只顾自己,会得自闭症的,打开花园吧!让春天回到你的身边。

师:说得真好,你们的话语会不会像春风一样吹入巨人的心中,让他发生变化呢?

生:是一个孩子让他明白了一切,发生了变化。

【教学反思】当学生已经走进了《巨人的花园》这个童话故事里,学生对故事里的巨人这个童话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心里已有了许多想法,学生急切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创设一个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心灵的平台,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兴趣。

[片段三]

师:同学们都对这个小男孩很感兴趣,我们来仔细读一读重点写小男孩的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再读读第9~11自然段。(分组讨论)想一想,巨人听了小男孩的话又会说什么?然后用对话的形式模拟小男孩和巨人的对话。

生(甲):我扮小男孩。

生(乙):我扮巨人。

生(甲):伯伯,您的脸色很不好。您一定感到孤独、荒凉。是啊!长期生活在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环境中,谁都会是这种感觉。您的花园里长期是这种情景,可花园外的村子里可不是这样的,您想过原因吗?

生(乙):没有,是啊!为什么我的花园里没有春天呢?怎么会没有春天呢?

生(甲):伯伯,花园是您的,您固执地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一个人独享,久而久之,最终只能孤独、烦闷。打开花园吧!春天就在您的身边。

生(乙):噢,是这么回事呀,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

生(甲):伯伯,您看,你把围墙一拆,孩子们来了,春天也就来了。

生(乙):我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哈哈……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真是幸福啊!

【教学反思】学生不光读童话,还在读的基础上编童话、演童话。虽然只是一个对话练习,但学生一定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样的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欲望,更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欲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话练习中,学生说的不管是课文中的原话,还是学生根据意思想象的话;不管说得多,还是说得少,只要能说就行。不作过高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说,都有机会说,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和童话人物零距离接触,更进一步体验了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此项活动中,学生尽情想象,真切地感受到童话的魅力。

[片段四]

师:巨人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巨人看到小孩愣住了,双眼发直。

生:巨人看到小孩明白了,双眼流下悔恨的泪水。

生:巨人看到小孩笑了,双眼发亮,高兴得像小孩一样。

师:这么幸福的巨人,大家想当吗?请带着悔恨与快乐交织的感情一起读课文的第9~10段。

师:读了以后,大家看到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一个善良的巨人。

生:一个慈祥的巨人。

生:一个幸福的巨人。

生:一个快乐的巨人。

师:学完了巨人的变化,大家了解到这采用了什么写法。

【教学反思】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情景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我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学生们在学习中既领悟童话的写法,感受语言的优美,又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做人的真谛,感悟快乐要和他人分享的幸福,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相融,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新局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来做的:

一、品读文本美词佳句,引领孩子欣赏童话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读”。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零距离读,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引领孩子欣赏童话语言的魅力。

1、优化整合美读,赏花园春冬之美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们认识了这是个美丽的花园。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以这个美丽的花园为切入点引入课堂。通过美读,欣赏动画,使学生对这个美丽的花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巨人的花园春天景色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巨人的花园冬天景色的词句。因为词句比较散,我把它们综合在一起:

春天,花园里百花盛开,草翠花红,树木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冬天,花园里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季节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怎么把春天给读出来,怎么把冬天给读出来?接着指名读、齐读。

2、合作品味演读,明春去冬来之缘

围绕一个主题“巨人的任性和自私”,我请学生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哪些地方体现了巨人的任性和自私,读一读,谈谈体会。学生都找到了课文中描写巨人的三次斥责时态度的凶恶,在小组里自由交流、朗读之后,我让学生汇报、演读,读出巨人斥责孩子的语气,让学生明白巨人的任性和自私就是春去冬来之缘。

3、渲染熏陶赏读,通童话内蕴之意

对比建了围墙后的冷清和孤独,再感悟拆除围墙后花园的和谐,我让学生齐读巨人把花园给了孩子们之后的课文,孩子们对照课文的插图,尽情地陶醉其中,深深感受到了巨人与孩子们相处的快乐与和谐,从而理解了童话的内涵:快乐是要与人分享的。

二、挖掘文本想象因素,引领孩子感悟童话的内涵

这节课,我注重挖掘文本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

当教学到巨人把孩子们赶出去,同时也让寒冬常驻自己的花园之后,我用多媒体课件打出了一座冰天雪地中的房子,同时播放出怒号的北风声,衬着凄凉的大提琴音乐,用煽情的语言问学生们:“孩子们走了,春天也走了,只有寒冷的冰雪、呼呼的北风与巨人做伴。此时的巨人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纷纷说:“巨人觉得很孤独,很冷清。”“呜呜,我冷死了,春天怎么还没来啊?”学生们都深深体会到:这时候,巨人多么希望温暖的春天能来到啊!

接着,我们学到小男孩用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之后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会说话的眼睛究竟向巨人说了些什么呢?这时我就安排学生想一想、写一写。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就纷纷动笔写开了。之后,配着舒缓的音乐,孩子们纷纷起来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巨人,唤来寒冬的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巨人啊,你实在是太任性、太自私了,你不想跟孩子们分享美丽的花园,所以连春天也离开了你。”

“巨人,你知道吗?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把花园还给孩子们吧!”

……

在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话语的同时,学生们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表达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和自己充分的想象、反复的朗读品味中逐渐清晰、丰富,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这时再出示重点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本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童话的寓意“快乐要学会分享”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引入原著体味经典,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

课文是在原有的童话基础上加以精简和改编的,有许多内容都被删减了。原著的语言更加优美,有更多的好词好句,并且把文章的立意更加深化,蕴含了西方文化中的信仰核心――耶稣基督的形象。其实,文中的小男孩就是耶稣的化身,最后,就是他带着巨人上了天堂。隐喻着拥有美好灵魂的人必定要上天堂的含义。这种文化背景是中国的孩子们不曾接触过的,但是在很多西方童话中都会出现,也就是童话积极宣扬的“真善美”的源头。如果学习只停留在课文本身,我觉得还意犹未尽。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篇5

思考一:文本切入点的有效选择

从第一教时的教学意义出发,我们以“挖掘巨人的任性和冷酷”为切入点,在体悟巨人的任性和冷酷中来折回感悟“快乐应该与别人一起分享”的文理,透过文本的反面语言现象去抵达正面的教学意义。虽然整个设计看来完满,但是实际的操作却显得很吃力,特别是指导学生对巨人的生气、发脾气和大声斥责等几处语言的朗读,显得更为茫然无力。因为巨人的任性和冷酷,是孩子们一下子所体验不到的,更不用说处在他的角色上去揣度,所以,几番的引领指导,孩子们的朗读在分贝上是不断的提高,在“生气”、“发脾气”、“叱责”的词性认识中越显明晰,但是在朗读情感的表现上却并无改进。看来,让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角色上去体悟、去感受是绕了远路了。那么,换一种思路,从孩子们的角度上去解读会不会有更简单有效些呢?――后续思考: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从感悟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三次巨人花园周遭环境的变化的语句对比中,去一次一次的接受“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洗礼!

思考二:教学环节的有效铺展

“在以系统论为指导的现代教学设计领域里,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我们捕捉到了文本的生字新词有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温暖与寒冷两大类,这正好与我要创设的言语冲突相照应(为什么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笑声的花园因为巨人的到来变成了北风呼啸、狂风大作、鲜花凋谢、冰雪覆盖的花园)。于是我将“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洋溢笑声;北风呼啸狂风大作鲜花凋谢冰雪覆盖瑟瑟发抖”进行了分组呈现,通过朗读、品悟、想象、运用等方法进行综合学习,并在这些词语的基础上进行了课文内容的感知。让人遗憾的是,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都比较集中而且对比也很明显,如能在两组词语的对比学习中,在想象词语的意境时,将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也能进行品读、赏析,不仅能更好地为体悟巨人训斥、驱赶孩子的言语创设感情基础,而且,在句子语境中再次理解词语,对词语意义的理解也更为深入,语言的学习也显得更为高效了!

思考三:“思考惰性”的有效驱除

不仅在这次的随堂听课中,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都发现孩子们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思考惰性,简单的,答案一目了然或一思就懂的问题抢着回答,有点思考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或不敢放手回答,或懒惰于其思考的艰辛而拒绝思考。深思这些现象的背后,不禁自责,虽然我们尽量在课堂中注重铺设层次性问题,遇到学生不能放手回答的问题总会降低一个要求或者进行分解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在出示:

A、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里来玩的!都滚出去!”

B、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c、“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三个句子后,问:谁读懂了这三个句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如果不能有所发现,就提出铺设好的问题:细细地琢磨,从哪几个词语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巨人一次比一次冷酷?

课文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 篇6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运用比较进行写作,如巨人回来之前和巨人回来之后花园的不同景色,春天来了花园内外的不同变化,孩子们进入花园和巨人赶走孩子们后花园的不同景色等等,因此,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运用比较进行教学。

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巨人不再时,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的情景,巨人回来了,花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然后引导学生开始学习后面的文章,在学生初步了解巨人的加入给花园带来的变化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从“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两个方面进行阅读。学生通过找句、品词,慢慢的感悟到,巨人不愿意让孩子到花园里来玩,所以春天永远不会来到花园里,是巨人的自私换来了寒冬,文章告诉我们有了快乐就应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次是阅读,我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抓住巨人的言行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

巨人与孩子教学反思 篇7

一、功利目标的驱使造成家长成才教育的集体无意识

当前社会各领域的激烈竞争和民众的普遍期望使教育成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焦点。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和阶层的老百姓, 内心深处都有着希望下一代出人头地的心灵期盼。社会优势阶层希望通过优质教育, 继续保持代际之间的优势传递;社会中等阶层希望在良好教育的熏陶下子女保持并有继续上升的可能性;社会普通阶层则希望通过高考这样的公平机制, 使下一代不再像父辈一样受苦受累, 更期望获得“翻身”和向上流动的机会。于是, 教育资源的争夺和比拼在整体社会竞争态势下愈演愈烈, 教育被堂而皇之地推向了商业化的轨道。素质教育的理想难以抵挡应试教育的冲击:社会要升学率、家长要考试成绩、学校要声誉、学生要读名校, 种种现实形势逼迫教育走向功利化的道路。一些耳熟能详的教育宣传广告, 被视为理所当然、正确无疑, 甚至在社会上成为引领家长行动的教育风向标。

二、正在走向深度误区与窄化的成才教育观

近年来, 一些教育口号和现象正引领着社会、家长的行动。比如, 早教在国内越来越盛行。据统计, 2013年我国0-6岁婴幼儿童数量为1.4亿, 其中0-3岁婴幼儿高达7000万左右, 到2020年, 我国婴幼儿数量将达到2.61亿左右。调查显示, 56.5%的家长把孩子教育投资列在首位, 35%的城市家庭每月在孩子身上的早期教育费用支出在500-1000元, 10%的家庭每月用于孩子的教育费用支出高于1000元/月。根据测算, 我国幼儿早教消费市场规模, 从2012年到2015年, 分别达到820亿元、990亿元、1168亿元、1395亿元[1]。

面对一学期5千至3万元的早教学费, 部分家长表示, “对孩子的投资不能吝啬, 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选择最贵的就是最好的”。盲目攀比心理, 是造成早教中心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之一[2]。为了吸引家长的教育投入, 各类早教、培训机构相继打出了诱人的教育广告宣传语, 例如:“天才从早教开始, 名师导航、天才起步, 先人一步、先人成功”、“千万别错过宝宝3岁前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开发大脑的70%潜能”、“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等等。正是这些教育口号的巨大感召力, 使中国基础教育补习成风, 形成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并引发了无数家庭的梦想追逐。正是如此, 中国应试教育越来越呈现低阶段和低龄化趋势, 孩子成才教育也越来越走向变异, 与其能力、素质、自信、快乐、创造力、幸福感培养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主要表现在:第一, 一些家长对早教培训趋之若鹜。早教形成的风气似乎不是在比谁的孩子学得好, 而是在比谁学得早;不是在比谁学得精, 而是在比谁学得多;不是在比谁学得实用, 而是在比谁学的档次更高、品牌更好。家长片面强调外部教育环境和师资, 而忽视孩子的接受能力、主动性和个性差异。第二,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行动的重要动因。他们坚信只有孩子从小赢在起跑线, 今后才能保持领先优势, 别人的孩子去培训了, 自己的孩子不培训就会掉队, 于是, 纷纷加入培训、补习大军。他们遵循的逻辑就是孩子赢在起跑线就赢在路上, 也会赢得孩子未来的发展。第三, 过于重视智力的培养和分数的获得。许多培训班都是迎合成年人的逻辑和课程开设的, 如英语补习、奥数补习、作文补习等, 目的是孩子在应试考试中取得先机, 获得好的成绩名次, 而比较忽视孩子的兴趣、良好性格、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等。第四, 窄化了成功的含义和获得路径。从对孩子培养的期望、目标和路径来看, 往往采取比较单一的评价标准, 即家长要求孩子上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一路名校, 在学校看成绩, 进入社会后看名望、财富和地位。这些都相当程度地窄化了一个人成功的含义, 把孩子成才、成功归结为金钱和地位。第五,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有的家长不顾孩子实际情况、兴趣和特长, 随着社会市场跟风, 什么专业热门、来钱就要求孩子学什么专业, 而对职业教育存在较多偏见, 甚至造成孩子退学、转专业, 读到一半重新参加入学考试等情况。

三、树立积极的教育竞争与合理的教育观念

针对以上误区和窄化的成才教育观, 广大家长应该理性看待和反思, 树立积极、合理的观念, 而不能盲目跟风。

(一) 对孩子早教问题, 应该辨证地看到有利和不足的方面。

一些早教机构片面强调多元智能和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过早地进行成人化的灌输教育, 过早地给孩子定向, 这些方式不仅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反而会框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兴趣, 导致孩子厌学情绪增加, 影响孩子语言发展, 带来压力和健康隐患, 出现小学“三年级效应”[3]。德国专家塞巴斯蒂安·P·萨盖特 (Sebastian P.Suggate)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Gesell, Arnold Lucius)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孔 (Rebecca A.Marcon) 等做了一系列试验表明, 接受早教的孩子并不是按照人们期望的那样领先, 过早开始课堂教学, 抑制了孩子的发育[4]。在婴幼儿阶段, 自然成熟与进行教育的结果差距不大。给孩子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不但可以事半功倍, 而且今后孩子会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 不要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误导。

这句魔咒般的口号制造了一系列教育恐慌和心理恐慌, 也让许多打算让孩子按照正常规律成长的家长, 不得不加入比拼的行列, 生怕被其他小孩抛在了后面。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来看, 师资、经费、设备、信息等硬软件上的差距, 确实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在起跑线上的差距, 这实质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但在城市相似环境条件下, 教育资源占有相对平等的情况来看, 一部分孩子暂时赢在了起跑线, 未必就一路领先, 步步领先, 这是由人生诸多条件转化和规律发展变化决定的。人生就好比一场马拉松运动, 每个人不同的条件、天赋、机遇、自身努力、社会关系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差异, 决定成败的因素很多, 不能一概而定, 况且用所谓的输赢这样的二分思维来看待问题, 本身也不是十分科学。输赢是相对的, 是转化和对立统一的, 不应当把问题绝对化, 否则对人的成长成才不会有太多的帮助, 只会增加人为的烦恼。

(三) 不应偏重智商, 而忽视情商等因素。

实践早已证明,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由智商起绝对的作用, 而往往由情商、意志品质、人际关系、机遇等因素综合决定, 智力的作用仅占到25%左右。这充分说明如果只重视智力培养, 对孩子的成才是偏废不利的, 应当加强性格、品德、情商、毅力、人际交往、自信、团队意识等能力的培养。

(四) 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孩子的成才和成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成绩优秀, 一路读名校, 也不等于孩子长大后获得名望、财富和地位。正确的认识是, 一个孩子取得了自我超越、自我挑战的成绩就是成功的, 实现了自我设定的切实目标就是成功的。

(五) 正确对待冷热专业, 纠正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

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是随着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而发展变化的。对孩子的成长来说, 只要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学得精、学得好就是正确的, 不要盲目跟风追逐热门, 否则对孩子、对家庭会造成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 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很不错的决定。学习应用型的专业有助于孩子学到本领和操作技术, 能更加适应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对家庭来说, 是帮助孩子成长成才更加现实的一种途径。

四、成才教育应该怎样做

孩子的成才教育是一个高度个性化、个体化的问题, 不应该用统一的方法和模式来教育。家长必须从孩子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和培养完全不同的孩子。

(一) 要有正确的成才期望和驱动力。

每个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 接受社会、学校、团体、伙伴的不同影响, 每个人的成长成才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和个体化建构相互作用的生成过程。只有良莠不齐的因素都接触, 成才才具备真实的社会途径和必备的土壤。许多家长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在他们眼里, 只有智力、分数才是成才的因素。在笔者看来, 简单地说, 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学会过’社会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的成才教育要有正确的期望和驱动力, 以避免走向偏废、片面和异化。正确地说, 孩子的成人、成才教育就是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独立思考、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有良好的智力和生存技能、有对社会的责任和回馈, 有对生活的深度融合与热爱。

(二) 要有量体裁衣的合理目标。

许多家长把分数、智力、名校、好工作作为成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高智商的人毕竟是少数, 不是非要读名校, 非要考高分, 非要从事智力劳动和研究才叫人才, 社会更需要众多的高素质、高技能、高应用型、熟练操作型的人才。成才教育的价值在于对社会有用人才、健全人格的培养, 而不能偏废地理解为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劳动的分工在当今和未来社会越来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未来自由而自觉的劳动将成为人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手段。现代社会, 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都在强调专业化, 所以成才的定义也是宽泛的。一个人能够保持身心健康、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就是成才和成功的标志。

(三) 要吸收东西方教育精髓, 为孩子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东西方教育各自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国内基础教育体现系统性、知识性、体系性, 对孩子打下基础有着较好的帮助, 但在培养好奇、探究、兴趣、想象力、创造力方面有所不足。长期应试教育的传统、灌输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后劲不足, “苦高中、耍大学”成为相当多学生的选择。西方基础教育更强调孩子的自由探究、想象、创造, 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孩子的独立性、思考性、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得到强化。西方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自信心勤奋、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追踪前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企业需求、实战案例传授方面显得更胜一筹。我们应该结合两种教育的优势培养中国的下一代, 把扎实的基础教育和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结合起来, 互补优势, 才能更好地实现孩子的成才教育。

(四) 要深度融合社会实践, 不断完善和促进人的成长。

传统教育注重依托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 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这显得远远不够。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生活的各种场景, 经历人生的各种洗礼、成功、喜悦、磨难与遭遇, 才可能成就一个人的成熟与智慧。孩子的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无论多么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 最终都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转化为人的知识与能力。学校教育永远跟不上社会实践领域的发展, 如国内教育在体育普及、性知识教育、情商教育、团队教育、创新教育、财商教育等方面还十分薄弱, 个别方面甚至是空白的, 这距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有很大差距。学校教育如果只呈现知识的、理论的东西和光鲜亮丽的一面是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我们必须转变以书本为纲的局面, 在生活与社会实践的熔炉中实现人的成长。

(五) 要以个人进步和社会贡献作为评价反馈标准。

某些家长认为孩子是家庭的私有产品, 着眼于代际传递和自我培养, 他们强调孩子在学校、社会、伙伴中不能吃亏, 不受委屈, 争先好强。这种教育会局限孩子的认知视野, 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一定程度上导致狭隘的恶性竞争、圈子竞争, 忽视团体的力量, 难以培养具有大视野、大格局的社会人才, 最终可能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每个人的成熟有早晚之分, 能力有大小区别, 但只要有进步, 对社会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就应当承认其成功的一面, 这种恰当客观的评价反馈对人的激励将具有正向持续的作用。不以好高骛远的标准评估人才的培养, 而坚持正确的发展观、社会责任观、担当观、贡献观, 这对于家庭、社会和下一代都更有益处。

总之, 孩子的成才教育要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规划、教育和实践。面对社会的各种跟风浪潮, 我们需要更多地进行理性思考, 在文化知识的继承中, 在亲身经历的积淀中和社会熔炉的磨炼中成就不一样的个体, 体验成长的滋味, 将理想报复与社会发展融汇于个人的蓝图和实践追求中。

参考文献

[1]2015年我国幼儿早教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395亿元.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508/334150.html.2015.08.05.

[2]沈阳早教班催生出暴利早教效果不易衡量.http:/guide.qinbei.com/20150601/1792208.shtml.2015.06.01.

[3]早教的理论基础在国际学界仍然有争议.http:/discovery.163.com/special/earlylearning/.2011.10.20.

《假如我是巨人》教学反思 篇8

本课导入我通过人物角色的转换,让学生感受两个人物外形的明显特点(大与小)。学生根据这一外形特点给他们起个名字。从而对大小产生大胆联想,加上配乐讲故事(课件),认识另两位巨人朋友。让学生以轻松活跃的心情走入课堂,以学生说说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示两幅范画)让学生说说画上巨人做了什么作为导课内容。用角色转换这一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精美的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想象力,

然后以直观图片欣赏,问题由浅入深讲故事,引领学生走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巨人与小矮人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说格列佛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从能力品格上使学生了解巨人的无比威力和巨人宽厚、乐于助人、爱和平的优良品质。从形象上使学生看到巨人与小矮人大小比例的差异。从而潜移默化的进行了德育渗透,又让学生对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新授课做了有效的引路。

本课中我向学生求助:欲画巨人如何摆放到长方形画框中更合适?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以往课堂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枯燥模式,而是以学生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到既有亲近感,又有帮助教师解决困惑后的成功感,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接着引导学生创编故事部分设计使学生经过前几个环节的启发感染,充分的激发学生当巨人的想象力,使各种新奇创意像小火山一般喷涌而出。

《巨人的花园》语文教学反思 篇9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课后反思,觉得有以下几点做的较好:

1、紧紧抓住巨人指责孩子的三句话,通过分析比较及“演一演”这种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来体会巨人当时的心情,领悟到巨人的任性、冷酷。

2、根据中年级学段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由读、默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除了上述几点做的较好,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

1、在朗读感悟巨人赶走孩子的句子时,我把重点放在“体会巨人说话的语气,感受巨人的冷酷”上,没有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此处可以让孩子们说一说巨人的心理,他当时在想什么,借此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加深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引导不够及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尽管答出了“隆冬”是指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却没有真正领会其含义,因此在找近义词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我仅仅是告诉孩子们“再找找”,却没有告诉他们哪里找,怎么找。此时,我可以强调“隆冬”指的是一段时间,并不是风或是雨,就不至于出现“狂风”这样的答案。

巨人与孩子教学反思 篇10

课后,回忆这一教学片段,我觉得值得反思的有许多。

一、教师方面

1. 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统一起来。

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理念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节课中,教师把讲台交给学生,这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教师能蹲下来向学生学习,这体现了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参与者,还是学习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传播者。从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行为的转变真正统一起来,才能落实新课标。

2. 开发学生资源与开发教师资源要统一起来。

我们的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应用。新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在这节课中,我当游客就是运用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学生当小导游,把以前的知识积累应用于这节课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开发学生资源与开发教师资源要统一起来,就能让课堂双主互动。

3. 教师开发学生资源的方式要以激励为主。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参与的平台,提供展示的机会。

二、学生方面

1.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是教师赐予的,而是学生自备的。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有一种偏见,认为学生上课只要出耳朵,认真听就行了。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相信学生的潜力,把课堂还给孩子”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是他们的权力,教师应该做一个观众,不是舞台上的主演着,更不要觉得我们把舞台给了孩子,我们会有许多的不放心。

2. 学生有潜力,需要环境、条件去开发。

学生潜力的开发就像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雨露去滋润一样。教师就是要在课堂这片沃土中播撒种子,创造适合种子生根发芽的温度、湿度,让它茁壮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个人学习、小组学习、角色转变这些形式其实就是在为学生创造条件,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

3. 学生才能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致的。

学生智商的优劣固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但也绝非成败的关键。学生才能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新课标的设计思路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生才能的发展是一致的。教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就是为学生才能的发展铺路搭桥。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的教学,我抓住“对比”为切入点,围绕“对比”展开教学。一是抓住巨人回来前后,花园情景的对比,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画句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自己以前积累的语言与学习新课联系起来,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座美丽的、漂亮的,但即又荒凉的大花园。初步感受到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

二是抓住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让学生合作交流“你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巨人的任性、冷酷?”,再通过自由读、表演读、比赛读体会童话的寓意。通过学生们的各抒己见,他们达成了共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上一篇:我愿做个平凡而非平庸的女子下一篇:追求客观真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