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15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共13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 篇1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3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重点:文中人物肖像描写及其作用。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以此导入课文。二让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何为和贝多芬的有关资料。三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槛 邃 喃 颅 磐 踌 躇 2朗读课文

四 整体把握:这篇文章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经历,表现了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及其不向厄运低头顽强的精神。

五 问题研讨 1 P99

(一)一(1---5)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

二(6---26)客人本人拜访贝多芬的情况,再现贝多芬的形象。第1层(6---24)贝多芬下楼和客人交谈 第2层(25)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

第3层(26)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第4层(27)用贝多芬的语言袒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四件事:1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2贝多芬与客人交谈 3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

4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小结: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来写。

2从课文中找出贝多芬的语句,从外貌描写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说出其作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1)外貌描写

7小节:表现出生活的贫困窘迫

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的愁苦及苦难的压力 6、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对不幸遭遇不低头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小结:文中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进行描写,次序井然,以行传神,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2)20小节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决心。

21小节:贝多芬以他整个生命和激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传达出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表现出贝多芬的伟大,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表现自我信念和意志。

(3)动作描写

8小节:表现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人物形象:

贝多芬:独立而骄傲 沉郁而坚强 严肃而善良 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 献身音乐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问题研讨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在班上提出来,同学们互相解答。1.“你们竟敢到狮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案略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答案略

3.怎样理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答案略 4.“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引申开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略

5.分析理解并且讨论20小节和27小节 答案见前

三、要求学生选择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然后全班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 篇2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音乐史论课程作为独立学院表演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应该怎么构思教学,确立教学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如何构思课堂教学使授课充满生趣,并在课程之间形成较好的衔接关系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

1 课程的目标定位

独立院校表演专业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岗位职业技能训练为手段,构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舞台表演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在学校、企事业文化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策划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好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开发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等艺术应用性人才。

根据表演专业特有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课程的目标定位上也要紧扣主题,实现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以达到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因此,结合表演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中、外音乐史合二为一的课程设计,把原本为分开授课的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课程,集中合并为一门课程,并且突出了该课程中的“名家名作”赏析部分,这样一来,一方面使文科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便于接受该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教学中实现以知识应用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的总体目标。

这种突出“精髓”的音乐史论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对于提高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减轻了教学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音乐史论课程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与品位。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对于表演专业学生艺术道路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课堂内容的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定位的特点,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删繁就简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外音乐史课程作为一门音乐史论课程,就其总体内容而言,是十分复杂的,课程涉及的方面也是比较多的,设想要将这样原本为两门课程而准备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之内完成,不仅要突出授课核心要点,又要兼顾史论课程的教学原则,突出历史的主线,做到简要而不简单,深入而不累赘,并且考虑要适应表演专业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专业要求,这着实是一件令人费心的事情。

在课堂内容上,兼顾中、西方音乐历史中的精髓部分,提炼历史事件的要点,以点、线、面三位一体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既突出音乐重点,也讲求历史主线的清晰,力求较为全面的涵盖核心的内容,在上下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要求。

举例说来,在西方音乐部分的授课中,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授课重点之一。贝多芬在音乐史上被称为“巨人”、“灯塔”式的人物,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清楚的掌握有关于该作曲家的历史背景知识,如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地位、历史贡献等,最重要的当然还有他创作的音乐作品。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很多,涉及的体裁也十分复杂,在教学中要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也要考虑到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求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学生能接受的音乐体裁为基础,侧重学生艺术实践的要求。

综合以上的因素,选取贝多芬的歌曲(lied)为例,贝多芬歌曲创作贯穿他创作生涯各个时期,具体作品的数量,以作品号为单位,显示共计达到61部。根据贝多芬的个人生平时期的划分,相关作品被归入四个时期:波恩时期(-1792年)共有5部作品,维也纳时期(1793-1802年)共有24部作品,创作成熟时期(1803-1815年)共有23部作品,创作晚期(1816-1827年)共有9部作品。

3 教学中的深入与浅出

关于贝多芬的歌曲(lied)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将采取音乐实例分析和欣赏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

3.1 结构布局的巧妙性

贝多芬音乐创作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对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而在一些小型的作品中,这些新的因素也许没有那么的显眼,但是这种具有浓缩性质的创造足以闪现贝多芬对于结构的构思与把握的非凡艺术。

举例:Op.52.No.7“Marmotte”(《土拨鼠》)这首作品创作时间约在1790-1792年之间,也就是在波恩的时期。它是一首非常符合德奥传统的歌曲。歌曲采用分节歌的结构,旋律与和声自然的融为一体,具有短小却不乏趣味的特点。

乐曲两个乐段在内部形成了具有“拱形式”对称的结构,表现在和声上则形成了“问答”式的属主框架,在两个乐段间又形成了大的对称模式。“尾奏”部分是一个打破对称的契点,为乐曲进行了情绪上的补充。

3.2 音乐材料的关联性

“动机”作为音乐中的特殊“材料”在交响音乐中的运用,是贝多芬作品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他启发了后世许多作曲家的创作。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歌曲(lied)创作中的一些特定“材料”,竟然又在其它作品之间形成了类似“动机”式的发展,为他的其它创作提供了素材,做出了铺垫,形成了某种特殊的“承继”关系。

3.3 伴奏部分的艺术性

(1)造型作用:即以钢琴塑造一些形象,与人声演唱的旋律相配合,使音乐更加生动。

(1)模仿各种声音:如Wo O.129“Der Wachtelschlag”中始终贯穿的动机,就是对“鹌鹑”叫声的模仿。这种贯穿着的“动机”,也巧妙的形成了多段结构之间的联系。如Op.75.No.3“Faust”(歌德《浮士德》中的《跳蚤之歌》)中对跳蚤和笑声的模仿。

(2)对物象的描绘:如op.46“Adelaide”(《阿黛拉依黛》)与WoO.150.“Abendlied unter’m gestirnten Himmel”(《晚歌——在星空下》)等作品中对“满天星斗的描画”,运用了一系列的密集的和弦,在其它作品的相关地方也能找到。

例1:(10~14小节)

Wo O.150

这让人想起了罗曼·罗兰曾对贝多芬钢琴作品中颤音所作出的“漫天星斗”的评价。

(2)桥梁作用:在古典主义时期,有一些歌曲的旋律常不用写出,因为人声与和声常常是不分的,这种作品的声乐性应该是比较弱的;而当要求突出人声时某些作品却又忽略了伴奏,在贝多芬成熟时期的创作中,就如同前面所言的,伴奏的地位被提升,起着的是必不可少的“桥梁”作用。

(3)表情作用:

(1)震音效果:如Wo O 133"In questa tomba oscura"(《置身阴暗的坟墓》)的中部的三十二分音符,营造出了阴暗的效果。

例3:(12~15小节)

(2)强调重音:如Op.52.No.7“Marmotte”(《土拨鼠》)这部作品十分的简洁,但同时具有很强的动力性,这与其中伴奏与人声的“sf”是分不开的,它出现在弱拍上,打破了节奏的强弱规律,让音乐生动且有动力。

3.4 其它细部的独特性

速度变化、力度变化、调性与和声布局等。

在课堂的教学中,让音乐史论课程活跃起来,通过谱例加音像的方式,立体的展示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揭示出作曲家创作的艺术特征。“深入”一类音乐体裁,言明其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浅出”的方式,用谱例、音响等直观的显现音乐作品内在的特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特点,也对艺术实践的具体环节起到良好的辅助和指导作用。

摘要:独立院校表演专业的音乐史论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根据独立院校表演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如何确立正确的课程目标,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处理教学实践中的深入与浅出是重要问题。

关键词:独立院校,表演专业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日]龙本裕造.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两个极端.张新林,译.交响,2003.9.22(3).

[3]吴式凯.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德]哈里·哥德施密特.德国——它的古典遗产和近代创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组大学;教学反思;《音乐巨人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案两大问题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

讨论的第一个中心话题是“课文中的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导学案中分成了三个问题,也分别由三个小组进行展示:一是我眼中的贝多芬,通过对比教学法加深学生印象,并造成一个悬念,吸引学生继续阅读下文。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激烈,各抒所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女佣眼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不难,学生很快能找出相关语句,但是联系其背景进行说明稍有难度;不过在别的小组同学的补充下,这个问题的回答逐渐丰满起来。三是客人眼中的贝多芬,这里重点讲解外貌描写,展示的学生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但是对于人物的描写手法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述,需要教师的点评补充。

第二个话题“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话”,由三个小组展示并进行质疑。学生在合作探究时会出现重复讨论,所以教师要有所敢于,最好在小组讨论时进行有目的地指导,以免造成重复劳动和小组打分时的困难。这道题的设计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对于贝多芬一句话的含义探究,每一个小组都有不同想法,他们在展示、点评、补充时言语激昂,针

锋相对,颇有辩论手的风范。一位学生回答完,接着第二位继续点评或者针对前面同学互相点评,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收获。同时,学生思考角度有限,终究不能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也有一些句子不能理解。比如文末贝多芬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是一个透视贝多芬心灵的窗口,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似懂非懂,然而有学生提出来了,并且在小组之间引起充分的争论,有反驳才能产生真理,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在于此。

二、建议若干小组: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的展示后,才能使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比如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等朗读法。学生自然会逐渐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和内涵美,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导学教学方的意义

小组合作教学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小组讨论再展示的方式,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目标,把课堂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得到自我解决,在展示时得到完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做到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四、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小组的讨论,使文本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两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在困境中如何爆发就生存。此时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巨人”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

总之,这案例本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讨论、展示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平.对合作学习的观察与再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4).

[2]杨腾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3]提福利,廉梅.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4(9).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篇4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还学习了“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哪位啊?(闻一多)

这些都是我国的伟人,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外国名人及至整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认识的音乐家――――贝多芬。

二、欣赏贝多芬的著名曲子《献给爱丽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学习本文。(学生互动)请学生听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件展示,总结学生听后的感受。

三、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贝多芬。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贝多芬的概况以及他的非凡的音乐成就。(课件展示他的作品)

四、初步了解贝多芬后,就一起走进贝多芬的生活。

(1)[课件出示课题]一起来学习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2)展示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让学生心中有目的的去学习这一新课。

(3)(学生互动)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分组讨论“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这一问题。(发挥合作精神,组长安排好哪位同学口述,那位同学笔记。)然后各组派个代表来回答这一问题。

(4)(展示贝多芬的肖像图)请个别同学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贝多芬。引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刻画人物形象有几种方法?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去刻画贝多芬的?

(5)(课件展示:刻画人物形象的五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或语段。

教师点名提问,学生找出来后,并让他来谈谈从这一或这些描写中可看看出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

当个别学生说出文中的外貌、语言描写等后,指名两组的学生来分角色朗读该片段,鼓励学生大胆点评。并针对学生的读和评价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读出语气和情感。然后集体来朗读这些片段,进一步体验和感悟人物的情感。

五、概括贝多芬的形象

(1)通过学习后师生一起来概括贝多芬的形象(展示课件)。师问:如果是一个常人遇到这种遭遇会怎样呢?

(2)这是我们所认识的贝多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伟人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展示罗曼罗兰的格言)

六、强人链接

让学生回忆自己看过或听说过与贝多芬有着相似的经历、相同精神的人?(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讨论,讨论后派代表来说。)老师总结并展示一些与贝多芬相似遭遇的名人。接下来结合课文听《命运交响曲》感悟其中的真谛。

七、小节: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贝多芬是个不平凡的人,生活磨难、身体上的缺陷以及他对生活不屈的抗争沉淀在他的外貌形象上,之具有一种超人的气质。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坚强面对挫折,以贝多芬为榜样。

八、作业:

读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本课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材料一:

荆楚在线消息15岁女中学生刘某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经常得到老师表扬,但近来成绩却直线下降。因为考试再次考砸被老师责备了几句,竟喝下农药……

材料二:

清华大学第15食堂的张立勇师傅来自赣南山区。高二时为减轻家庭负担中断学业,外出打工。到清华大学第15食堂当了一名切菜工。97年开始自学英语。经过艰苦努力,首次考托福,得分630,被称为清华的“馒头神”。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解决字词,积累语汇,掌握文学常识了解贝多芬。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音乐欣赏:播放《命运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五部《命运交响曲》。我们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苦闷—绝望—不屈—抗争)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何为的散文,走近贝多芬这位音乐巨人,聆听他内心的倾诉。

二、资料链接

1、贝多芬(1770-1827)德国钢琴家、作曲家,被称为“乐圣”。出身于德国波恩的音乐世家,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后,音乐上取得了更伟大的成就。他一生坎坷,没建立家庭。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他仍创作了大量堪称绝唱的优秀作品,如: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五部(《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鸣曲十部,弥撒曲两部等。

2、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三、朗读课文

1、给下面带点的生字注音 心扉. 门槛. 下颌. 清晰. 重荷. 不堪. 沉郁. 蓬.勃 磐.石 嚣.张 深邃. 踌躇..

2、解释下面词语

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惹人注目:引起人们注意。踌 躇:犹豫。重 荷:过重的负担。深 邃:①深的;幽深。②深奥的。磐 石:厚而大的石头。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四、自主学习

1、课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2、“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贝多芬楼下与“客人”交谈——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3、跳读课文,勾画出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描写表现了贝多芬怎样的个性特征?这样写有何作用?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具有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强无比的意志。

这几段描写抓住了最能反映贝多芬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外貌描写还加

上提示性格特点的语言;进行外貌描写时使用修辞,如比喻、夸张,以其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两处描写,一是远处,一是近处,也就是先概括后具体、逐渐描绘了贝多芬的形象。

作用: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4、理解并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独立而骄傲,沉郁坚决 ;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五、课堂小结

我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我还通过作者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的传神描写,近距离感受到了贝多芬不行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六、课堂练习

多角度解读人物。佣人眼中的贝多芬: 你眼中的贝多芬: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理解贝多芬语言内涵;

2、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3、总结课文,完成练习.一、复习导入

作者眼中的贝多芬。

佣人眼中的贝多芬:性格孤僻,生活俭朴,处境艰难,心地善良,自立自强!你眼中的贝多芬:

二、合作探究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

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人在孤独的时候需要放松,自然中的一切都会激发你的想象。

3、“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是天籁之音,乐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理解。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贝多芬在这里强调“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无人企及的心灵震撼,从而也显示出音乐社会性的特点。

4、“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换气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强烈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这是一个音乐家最大的

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外貌描写:

远处

近处:神情、脸、头发、鼻子、嘴 悲剧,但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

乐”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6、“耳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幸即大幸。如果我们从容面对生活,生活会绽开笑脸。“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是他终生的伴侣。

7、“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的精神感召而创作的。

三、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到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以后,与生命顽强的斗争,创造了音乐的辉煌,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他这种精神,做生活的强者。

四、拓展延伸

1、能再举出一些身遭不幸命运打击仍坚强笑对人生,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巨人的例子吗? 张海迪 保尔 柯察金 霍金 爱迪生 桑兰

2、说说你的启示

五、结束语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我们一起感受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不屈的信念,人生道路上难免有凄风苦雨、险滩急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信念做桨、意志做帆。我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完成练习。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6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采访、学生互相之间设疑解疑,仿写,赏析音乐等等,它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2、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3、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法真实,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运用“盲人画家画牛头”的游戏导入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盲人失去视力的痛苦,从而联系课文体会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这时候,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对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伟大”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的。

4、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

欣赏音乐等活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但是正是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效应,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是因为从古至今,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虽然这交响曲欣赏水平要求极高,我也不是想上成专业的音乐鉴赏课,但是我觉得这么好的音乐虽然不能决定和改变什么,但它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怎么能随便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这时,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道理,可真让老师刮目相看”等等。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讨论游戏等活动。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音乐的创作分析 篇7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 沿用了古典时期的和声织体, 结构的完整性, 但他再也不仅仅拘束在渐进的方式下, 开创了丰富的表情特征, 夸大了作品中强弱的对比方式, 充满了英雄的气势, 含有大量的时代气息。他的作品细腻, 诚挚, 流丽也不乏大气磅礴。他的前期作品充满了乐观的精神, 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以及反映了当时德奥传统的优良文化。而他的中年时期, 开始了悲惨的命运,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没落和命运的打击, 使他的心里充满了愤怒, 一切都爆发在中期的作品中。那充满戏剧性的对比, 仿佛怒吼一般的和声形态, 那震撼人心的快速诠释, 都能让我们对他的命运感到惋惜。生命的最后, 他终于平静了, 理解了, 他也只能这样向命运屈服, 他能做的, 就是完成自己的任务—音乐的使命。晚期, 他似乎是在一瞬间顿悟, 不再充满革命的气息, 而是用更细腻的音符, 更多的是通过旋律的优美线条, 去表现个人情感意志的追求。

无论演奏怎样的作品, 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演奏乐曲本身, 更重要的也是最先要做的, 就是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贝多芬的晚年毫无疑问是悲惨的, 他自身受到的打击, 他的火暴的脾气, 都给他的晚年带来了不幸。而他也似乎已经在多年的挣扎中看透了人生。总结了人生的本质使命---对一个目标的不懈追求, 那就是精神的音乐。而研究了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后, 我会发现, 贝多芬并不是一个只重视音乐的人, 他对文学, 戏剧, 对其他的艺术形式都有极大的热爱。这为他的内心世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下面通过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诠释他晚期作品创作特征。

一、“巨人似”奏鸣曲NO.30

奏鸣曲N O.3 0, 是贝多芬晚期作品的代表之一。这首作品流露出了贝多芬深藏在心里的无与伦比的抒情特征。它洋溢着浪漫诗意的味道, 仿佛沐浴着春光, 享受着田园的风光, 是其浪漫风格最好的代表作品。它那轻快的律动节奏, 连绵不断的色彩变化, 都让人感觉到极至的美的体验, 仿佛在刻画心中那天堂般生活的憧憬。体现了贝多芬内心深处极强的诗意天性, 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愤笼罩全曲, 人们常称为是“巨人似的奏鸣曲”。也是他开启浪漫主义先河的最好见证。贝多芬晚年在道德哲学方面达到更深的观念境界——通过沉思冥想, 通过人群的生活来实现善的世界。

这首作品作于1 8 2 0年, 从整个布局来看, 已经完全归类于浪漫主义的音乐特征, 与古典时期包括贝多芬前期的音乐相比较, 明显减去了那些繁重的的因素, 例如严谨的节奏, 规范的音乐结构和创作次序, 充满了理性和哲学的逻辑思维。作品一开始就带给大家一种轻飘的, 悠扬的美感气氛。但它与真正充分发展的浪漫音乐还是有点区别。那就是, 这部作品即便充满了浪漫情绪, 在节奏上可以稍微自由灵活, 但第一个音的重音所体现的结构次序还依然保留着, 没有完全脱离了结构特征, 而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所以, 这是和后来的浪漫主义不同的地方。第一乐章中, 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跑动, 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感, 似乎像流水一样, 飘溢着美好的情景。从整体来看, 写得非常自由, 完美紧凑, 精练的主题和富于诗化的曲调。但从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贝多芬性格的影子。在乐章的后半部分, 左右交替的级进部分, 带来的还是不安的, 惶恐的情绪, 而后马上就卷入了非常安逸宁静的部分。那是贝多芬对自己的一种叹息, 他已经清楚地知道, 岁月已经逝去, 所剩的时间也寥寥无几了, 他的一种悲哀, 仿佛是饱含着泪水, 用最婉转动人的旋律在向我们传达他年岁的老去。最后, 当然, 是悲壮的结束。

二、“追忆”奏鸣曲NO.31

降A大调, 作品N O.3 1, 是一首安静的作品, 是贝多芬自由发挥的一部典范。它从理性的方面, 稳健地流露出贝多芬对自己生活的无奈, 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滋养自己的生活。这部作品没有献给任何人, 是贝多芬晚年痛苦的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忍受着精神上的巨大的痛苦和寂寞, 是古典音乐发挥到顶峰的一部代表作品。充分展现了贝多芬的哀伤绝望以及对贫困的深切的愤慨, 也对现实社会的极大的不满, 以及表现出对从未实现过的美满的家庭幸福生活的无限渴望, 通过对以前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体现, 故人们称之为“追忆”奏鸣曲。第一乐章, 表现的比较欢快, 贝多芬舒展开自己的胸怀, 再也不计较一路走来咆哮的抗争, 也放弃了对命运的不满, 仅仅通过柔和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一直对美好的怀念和向往。第二, 三乐章比较简短, 极为巧妙地诠释了贝多芬内心的微妙情绪的变化, 有激动也有忧郁, 是自由闲散的典型代表, 没有固定的主题特征。不久, 乐曲又转入了沉重的氛围, 在沉重有力的和弦下, 飘向辽阔想象的空间。

三、“幻想”奏鸣曲NO.32

作品N O.3 2, c小调奏鸣曲, 是贝多芬精神道路发展的完结篇, 也是他通往浪漫音乐的最后终点。这首作品最特别的在于曲式上的创新, 突出了展开, 发展的全新特点。作品不按原来循规蹈矩的快-慢-快的三乐章式出现, 而是缩减为两个乐章, 表现出尽一切可能的对比:激情的快板与如歌的柔版, 传统奏鸣曲加入主体性的变奏, 大小调之间的转换等。开始时便直奔主题, 附点以及颤音成为第一乐章鲜明的动机, 英雄性的氛围烘托, 给人们强烈的动力感和振奋。第二乐章, 在一片恬静中无限遐想, 通过变奏的方式, 让主题萦绕, 渐渐丰富, 营造出梦幻仙境般的感受。最后在呼吸般的宁静中结束, 反复对生命的顿悟叹息。正是对生命透彻的思索, 让更多的人们中意欣赏挖掘音乐背后的意义。这使最后这首奏鸣曲成为众人惊叹的作品。显现了他内心的超然世界。有了一种澹泊, 超脱的性质。放弃了尘世间的一切哀怨情愁, 将精神上升到极乐境界。具有深刻的辨证性和抽象性, 他保存了德国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那些最丰富, 对深刻的东西。不愧是其压轴的“永恒艺术”。

通过上述对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所表达的思想境界的粗浅分析, 不难得出, 贝多芬晚年生活孤独却清醒, 看透了生命的实质, 回归自己心灵最深处。我想,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跟他的人生经历也有莫大的关系的。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和巨大的痛苦, 我们才能感受到他作品中那绝顶的戏剧性的冲突变化, 才能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强烈的震撼。只有因为他的一生的漂泊不定的生活, 才能提供给我们他如此众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示, 也只有他这一生对幸福温暖生活的孜孜追求, 才能看到他晚年的精神顿悟。我们热爱他, 更要孜孜不倦做努力, 诠释最好的贝多芬音乐!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4.

[2]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

[3]卡尔.车尔尼.贝多芬全部钢琴作品的正确奏法[M].

[4]武晓亮, 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自由美”《齐鲁艺苑》2007年02期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例 篇8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

(二)方法培养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出声读、默读、速读、抓重点段精读等),来感知文意,把握主旨。

2、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

(三)情感体验点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意志,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教学设想

1、重点: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

难点:理解贝多芬的令人较难懂的话的含义。疑点:贝多芬与巴赫的关系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讲读型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很好的读出语气,并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进而理解中心意思,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既要努力深入人物内心,更深刻的理解他,又要臵身事外,理性的加以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媒体平台 课件设计构想:

整堂课的各个环节均以Powerpoint的形式出现,首张幻灯片为黑白色的背景下,一立轴贝多芬头发凌乱的头像,右方为本课题目,画外音为《命运交响曲》。(资料均搜自百度网)

音乐巨人 贝多芬

教学步骤

一、出示学习目标(略)

二、教学流程

1、开门见山,深情导入

直接打出首张幻灯片引出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和现在的学生距离很远,学生们对他远没有对周杰伦、蔡依林的了解深刻,因此尽量多搜集他的资料,做到“用细节来打动人”,让学生们觉得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从而乐于去接近和了解。)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他年轻时患有耳疾,32岁时加重,49岁时完全失去听觉。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闪现过自杀的念头,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遗嘱》,但发自内心的艺术家责任感的呼唤使他醒悟:“不能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个世界。”他决心向厄运挑战,于是,他以水滴石穿的坚强意志,在耳聋条件下,全凭记忆和乐感作曲和演奏,写成了《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一批不朽名作,攀登上音乐的光辉高峰。他弹琴的时候,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他的头发多而黑,好似永远不梳,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然而令人们感动而铭心难忘的还是贝多芬战胜耳聋、成为乐圣的惊人毅力。他的《命运交响曲》使人们在阴霾的日子里,不断地从中获得激励。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情感向一切艰难困厄所射出的最猛烈的炮火,我们在音乐的进行中,甚至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奔跑在这样的炮火之间,跟随着炮火的指引,奋勇向前。

之后教师衔接:一位音乐家竟然是个聋人,他在生活中和创作中究竟会遭遇多么大的困难,大家能想象得出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家何为的脚步一起走近贝多芬,一起去聆听这个高贵而孤独的灵魂的私语吧!

2、课前热身,扫清阅读障碍

默读课文,大家一起来认字,不认识的字可自动写到黑板上,谁认识也可自动去标音,不必举手。教师伺机而动,出示幻灯片检查以下字词。(如有重复当堂删减)

踌躇 磐石 重荷 深邃 喧嚣 下颏

3、合作探究,多向互动

(1)把文章按字数比例分为四部分:(1-6)(7-14)(15-22)(23-27),挑选三位同学,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再次熟悉文本,整体感知。听读之前出示幻灯片,要求思考下面问题: 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从哪几个人的角度塑造了贝多芬的形象?

明确:女佣介绍——客人眼中贝多芬的形象——共进晚餐,倾听贝多芬自述

(2)默读6——9节,大家一起来重点研读,出示幻灯片,思考下面问题:

从哪些词语中你能看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这种肖像描写与以往我们接触过的此种方法有何不同?

明确:陈旧、失效——生活窘迫 悲剧、愁苦——严肃、孤独

无视、紧闭——骄傲、沉郁 坚忍无比、不可逼视——无比的坚强

这种肖像描写不仅刻画了贝多芬的外貌,而且展示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3)大声朗读贝多芬自述部分的语言:11——27节,四人一组小组研读。找出其中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讨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尽量把解决的机会交给学生,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下面出示的探究的结果均为学生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明确:A“老狮子”句 B “一座已倒落的火山”句

C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师生共同探究:因为耳聋,贝多芬与别人交流起来很困难,所以他觉得自己还比不上一棵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耳聋,他远离了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D“永恒”句 E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F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和巴赫学习时的生活。

师生共同探究:此句看起来意思好象是贝多芬小时侯在巴赫的门下亲身学习,可是依文章注释可看出,贝多芬1770年出生时巴赫已经去世20年了,因此此句可理解为他在童年时学习巴赫的音乐。生1询问:为何著名作家何为会出现此种败笔?生2回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最终结果教师答应上网查询贝多芬与巴赫的资料,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4)教师衔接提问,继续互动:

A我们研读6——9节时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孤独、骄傲、坚 强的人,那么从刚才11——27节的学习中大家又发现了他形象中的哪些特点?

生1:从“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一句我看出贝多芬是一个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的人。

生2:从“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一句我觉得贝多芬是把音乐当作自己的生命对待,即使为音乐献出生命他也会在所不惜。

B以上我们一起总结了贝多芬的形象特征,下面老师想问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从贝多芬身上都学到了什么?或者说他给了你哪些启示?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发表见解,也可以大胆地说说你对这位大音乐家有哪些不赞成的地方。生1:我想我以后也要像他那样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遇到一点困难就知道掉眼泪。

生2:贝多芬乐于为自己喜爱的事业献身,他热爱艺术,对理想不懈的追求。我喜欢画画儿,我也要努力这样做。

生3:我觉得贝多芬有点邋遢,头不梳,脸不洗的,衣服也很脏,他这样子谁会愿意跟他亲近,反正我不喜欢这样的人。生4:我觉得他脾气也不太好,爱噎人,很难跟他沟通。

(明确: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多肯定,鼓励他们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务必把握一个度:肯定贝多芬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意志,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强者。)

4、我们欣赏,延伸佳作

(出示幻灯片,比较阅读史铁生的《随笔十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坚强、勇敢的信念。)

我每每看见放映员摆弄着一盘盘电影胶片,便有一种神秘感,心想,某人的某一段生命就在其中,那些历程,那些焦虑、快乐、痛苦,早都制作好了,只等灯光暗下来放映机转起来,我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我有时想,我的未来可能也已经制作好了,正装在一只铁盒子里,被卷作一盘,上帝正摆弄他,未及放映,随着时光流逝地转星移,我就一步步知道我的命运都是怎么回事了。于是我又想,有一天我死了,我一生的故事业已揭晓,那时我在天堂或在地狱看我自己的影片:哈!这不是我吗?你们看吧,我过了21岁就要一直坐在轮椅上,然后我在一家小作坊干了七年,然后我开始学写作,不信你们等着瞧„„我常想,要是有那样的机会,能够那样地看自己的一生,我将会被自己感动,被我的每一种境遇所陶醉。

——史铁生《随笔十三》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音乐家贝多芬和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人生境遇,其实世上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遭遇不幸而又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勇士,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做生活的强者!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聆听那激动人心的命运的敲门声---播放《命运交响曲》,回味全文,进一步体会音乐家与命运 顽强抗争的意志。

6、布臵作业:写你写我写老师(再次回顾本课教学重点)模仿贝多芬的肖像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或老师的外貌。不要透露所写人的姓名,300字左右,下堂课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为以形传神。

7、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女佣 —— 客人 —— 自述

以形传神 执着坚强

8、课后反思

(1)学生通过探究深入了解了贝多芬这个人物的苦与乐,从他身上体悟到了一个音乐家对艺术的执着,及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力量,受到了宝贵的情感熏陶。

(2)在阅读方法上,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包括朗读、默读、速读、抓重点段精读等),学生准确的把握住了文意,感悟到以形传神的肖像描写的妙处,生成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运用,特别是应适当增加重点研读段的训练。

(3)资料搜集方面可以布臵学有余力且有条件的同学查阅资料或上网搜集,以加大信息量,又可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4)对于本课的疑点问题(贝多芬与巴赫的生卒年),可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学生由此生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其次,教师本身应深入吃透文本,尽量做到比学生早一步发现,以免在课堂上措手不及。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语文教学反思 篇9

早读的时候让学生分组齐读课文,以达到既训练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双重目的。

上课时先让同学们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34班梳理得比较顺利,有两种分法,一种是:

1~5段,女佣接待客人。

6~9段,描写贝多芬的外貌。

10~27段,记叙客人和贝多芬的交谈。

一种是将10~27分为3个部分。

35班的分歧较大,讨论的时间比较长。

第二环节让同学们用句式“我从读出了一个()的贝多芬”说话。

第三环节让同学们完成同步训练。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结构,分析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贝多芬的话的含义。

3、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明标:

1、【资料连接】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巨人。1770年生于波恩,178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先后师从莫扎特、海顿、萨利耶里等人。贝多芬的晚年,双耳失聪,贫困凄凉。这时也正是欧洲封建复辟的黑暗年代。但是,在1824年,他以自己笃信的“自由和进步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目的”,写出了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总结了自己一生创作历程,讴歌了自己所信仰的共和理想。贝多芬是音乐文化史上的伟大的开拓者。他的创作是他所处为那个暴风再时代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承现出了他那巨人般的英雄性格。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气质,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

何为:当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振亚,祖籍浙江定海,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小树与大地》。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2、出示目标:(投影)学生齐读

二、自学互助: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磐石()喧嚣()深邃()重荷()门槛()

2、解词。

重荷: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3、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4、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5、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三、展示点评:

6、“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www.xkb1.com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6、贝多芬为什么经常拒绝客人探访?

7、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8、假如你此时双耳失聪,请描述一下你的心情。

四、反思总结:

五、测试反馈:

忆冼星海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新课标第一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1946年1月5日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2.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好奇”的原因:

“好奇”的内容: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音乐巨人贝多芬 篇11

人们都说:贝多芬这一生是伟大的,但也是充满痛苦的。这个世界不曾给予他什么快乐,但他却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永久的快乐奉献给了全世界。他们说的真的非常对,世界让他最痛苦的是耳聋。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噩梦。听力,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甚至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却失去了听力。让我敬佩的是,贝多芬在耳朵完全听不见的情况下依然不肯放弃。

有一次,贝多芬住宿在一家旅馆,他坐在钢琴边弹奏,他不分昼夜地弹奏着,手弹的又红又肿。如果是常人绝对会去休息了,但这时他一定不会休息,而是端来一盆水,等到手弹钢琴痛得再也忍不住时,他就把手放进水里浸一浸,随手一甩,他一直这样,一直这样……积少成多,水居然渗到下楼,干扰到了别人。那人就来找他评理,看到贝多芬忘情地弹着,这才知道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对他又增崇拜。

贝多芬在死亡来到的前一些日子,他又创作了两部音乐着作。真不愧为“乐圣”。

《音乐巨人贝多芬》习题 篇12

《音乐巨人贝多芬》习题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深邃()重荷()磐石()蹲伏()踌躇()下颏()兽穴()2.选词填空。

客人带着好像()又好像()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敬佩 敬畏 怜惜 怜悯)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了一会儿„„(注视 凝视 凝望 关注)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不可逼视的光;(沉重 凝 重 凝固 凝视)虽然严肃,但脸上()出善良的微笑。(表现 出现 再现 浮现)3.你对课文了解吗?

(1)《音乐巨人贝多芬》写的是________全过程,基本上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写的。(2)本文的主要事件有三件:A. ________;B.贝多芬和“客人”会面;C.________。

议一议

1.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试从文中举例并说说好在哪里。

2.“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读一读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1.解释下边加粗的字和词语。密不通风: 无可比拟:

2.文中加粗的字“好”的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4.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贝多芬 ________。

5.这一段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描写,表现贝多芬________的性格特点。

写一写

模仿文中的肖像描写,进行片断练习。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注意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练一练

1.suì hè pán dūn chóu chú kē xué 2.敬畏 怜惜 凝视 凝重 浮现 3.(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 时间

(2)A.“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C.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议一议

1.好处: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例:他那“十分破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3课

2.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3.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地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读一读 1.略

2.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篇13

1、通过阅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清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走进巨人的心灵世界,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学习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课堂教法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读课文,查资料,听录音,欣赏品味《命运交响曲》;抓住课文中的两大要点加以深挖,突出重点,旁及其余: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意境美)

播放《命运交响曲》。当这首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

让我们打开课本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品读写作美)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介绍本文的思路。

明确:“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本文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情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以谈话的方式让贝多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三、问题研究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3、“你可能想到我──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四、合作探究(赏析人格美、写法美)

请同学们对课本内容进行创编,改写成访谈录的形式,看看女佣、客人、贝多芬自己,这三人眼中的贝多芬各是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丰子恺说贝多芬是:

1、英雄的贝多芬。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

2、狂徒的贝多芬。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

3、苦恼的贝多芬。贝多芬在17的冬日的日记簿上这样记录着:“身体无论怎样弱,我的心一定要征服他。我今年25岁了。我必须尽我所能,成遂一切愿望。”写了这段日记之后,不久就成了剥夺他的后半生幸福的肉体上的大苦痛。

五、课堂小结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我们今天学习了如何抓住特征来描写人物外貌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也学习了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要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去战胜他们。

师生合作明确:

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超越——领悟。

六、延伸拓展(感受生命美)

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 要求学生阅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点拨: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脸谱化”。

实践: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七、作业

1、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等名曲,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选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推荐阅读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

3、课外收集张海迪、霍金等人敢于向命运宣战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

八、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人物形象:独立而骄傲 沉郁而坚强 严肃而善良 热爱自然 献身音乐

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超越——领悟

上一篇:何炅哲理语录下一篇:准大学生迎接开学“第一课”军训准备要做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