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音乐的欣赏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理解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倾听音乐,引入新课
1、激情渲染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2、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3、谈话引入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学习字词,交流资料
1、默读全文,筛出生字,学习并巩固
2、交流有关背景资料 如贝多芬的生平简介、贝多芬名曲创造时间与双耳失聪的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况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
①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②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③概括一下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导人:我们聆听了贝多芬的音乐,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
2、合作探究: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出示贝多芬画像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3、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4、人物速写: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导入: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贝多芬是一位精神英雄
2、合作探究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3、小结: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五、走近音乐,走近大师
1、走近音乐:
再次倾听贝多芬的音乐《英雄》,展开想象,畅谈感受
2、走近大师:
①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②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六、体验反思
1、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
2、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3、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只有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才能战胜他们。
2、拓展延伸:
①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②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章)。
③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音乐史论课程作为独立学院表演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应该怎么构思教学,确立教学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如何构思课堂教学使授课充满生趣,并在课程之间形成较好的衔接关系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
1 课程的目标定位
独立院校表演专业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岗位职业技能训练为手段,构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舞台表演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能在学校、企事业文化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策划和组织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好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开发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等艺术应用性人才。
根据表演专业特有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在课程的目标定位上也要紧扣主题,实现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以达到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的要求。因此,结合表演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中、外音乐史合二为一的课程设计,把原本为分开授课的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课程,集中合并为一门课程,并且突出了该课程中的“名家名作”赏析部分,这样一来,一方面使文科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便于接受该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教学中实现以知识应用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的总体目标。
这种突出“精髓”的音乐史论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对于提高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减轻了教学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同时,音乐史论课程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与品位。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对于表演专业学生艺术道路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 课堂内容的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定位的特点,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删繁就简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外音乐史课程作为一门音乐史论课程,就其总体内容而言,是十分复杂的,课程涉及的方面也是比较多的,设想要将这样原本为两门课程而准备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之内完成,不仅要突出授课核心要点,又要兼顾史论课程的教学原则,突出历史的主线,做到简要而不简单,深入而不累赘,并且考虑要适应表演专业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专业要求,这着实是一件令人费心的事情。
在课堂内容上,兼顾中、西方音乐历史中的精髓部分,提炼历史事件的要点,以点、线、面三位一体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既突出音乐重点,也讲求历史主线的清晰,力求较为全面的涵盖核心的内容,在上下两个学期内完成教学要求。
举例说来,在西方音乐部分的授课中,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授课重点之一。贝多芬在音乐史上被称为“巨人”、“灯塔”式的人物,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清楚的掌握有关于该作曲家的历史背景知识,如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地位、历史贡献等,最重要的当然还有他创作的音乐作品。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很多,涉及的体裁也十分复杂,在教学中要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也要考虑到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要求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学生能接受的音乐体裁为基础,侧重学生艺术实践的要求。
综合以上的因素,选取贝多芬的歌曲(lied)为例,贝多芬歌曲创作贯穿他创作生涯各个时期,具体作品的数量,以作品号为单位,显示共计达到61部。根据贝多芬的个人生平时期的划分,相关作品被归入四个时期:波恩时期(-1792年)共有5部作品,维也纳时期(1793-1802年)共有24部作品,创作成熟时期(1803-1815年)共有23部作品,创作晚期(1816-1827年)共有9部作品。
3 教学中的深入与浅出
关于贝多芬的歌曲(lied)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将采取音乐实例分析和欣赏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
3.1 结构布局的巧妙性
贝多芬音乐创作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对奏鸣—交响套曲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创新,而在一些小型的作品中,这些新的因素也许没有那么的显眼,但是这种具有浓缩性质的创造足以闪现贝多芬对于结构的构思与把握的非凡艺术。
举例:Op.52.No.7“Marmotte”(《土拨鼠》)这首作品创作时间约在1790-1792年之间,也就是在波恩的时期。它是一首非常符合德奥传统的歌曲。歌曲采用分节歌的结构,旋律与和声自然的融为一体,具有短小却不乏趣味的特点。
乐曲两个乐段在内部形成了具有“拱形式”对称的结构,表现在和声上则形成了“问答”式的属主框架,在两个乐段间又形成了大的对称模式。“尾奏”部分是一个打破对称的契点,为乐曲进行了情绪上的补充。
3.2 音乐材料的关联性
“动机”作为音乐中的特殊“材料”在交响音乐中的运用,是贝多芬作品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他启发了后世许多作曲家的创作。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歌曲(lied)创作中的一些特定“材料”,竟然又在其它作品之间形成了类似“动机”式的发展,为他的其它创作提供了素材,做出了铺垫,形成了某种特殊的“承继”关系。
3.3 伴奏部分的艺术性
(1)造型作用:即以钢琴塑造一些形象,与人声演唱的旋律相配合,使音乐更加生动。
(1)模仿各种声音:如Wo O.129“Der Wachtelschlag”中始终贯穿的动机,就是对“鹌鹑”叫声的模仿。这种贯穿着的“动机”,也巧妙的形成了多段结构之间的联系。如Op.75.No.3“Faust”(歌德《浮士德》中的《跳蚤之歌》)中对跳蚤和笑声的模仿。
(2)对物象的描绘:如op.46“Adelaide”(《阿黛拉依黛》)与WoO.150.“Abendlied unter’m gestirnten Himmel”(《晚歌——在星空下》)等作品中对“满天星斗的描画”,运用了一系列的密集的和弦,在其它作品的相关地方也能找到。
例1:(10~14小节)
Wo O.150
这让人想起了罗曼·罗兰曾对贝多芬钢琴作品中颤音所作出的“漫天星斗”的评价。
(2)桥梁作用:在古典主义时期,有一些歌曲的旋律常不用写出,因为人声与和声常常是不分的,这种作品的声乐性应该是比较弱的;而当要求突出人声时某些作品却又忽略了伴奏,在贝多芬成熟时期的创作中,就如同前面所言的,伴奏的地位被提升,起着的是必不可少的“桥梁”作用。
(3)表情作用:
(1)震音效果:如Wo O 133"In questa tomba oscura"(《置身阴暗的坟墓》)的中部的三十二分音符,营造出了阴暗的效果。
例3:(12~15小节)
(2)强调重音:如Op.52.No.7“Marmotte”(《土拨鼠》)这部作品十分的简洁,但同时具有很强的动力性,这与其中伴奏与人声的“sf”是分不开的,它出现在弱拍上,打破了节奏的强弱规律,让音乐生动且有动力。
3.4 其它细部的独特性
速度变化、力度变化、调性与和声布局等。
在课堂的教学中,让音乐史论课程活跃起来,通过谱例加音像的方式,立体的展示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揭示出作曲家创作的艺术特征。“深入”一类音乐体裁,言明其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浅出”的方式,用谱例、音响等直观的显现音乐作品内在的特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特点,也对艺术实践的具体环节起到良好的辅助和指导作用。
摘要:独立院校表演专业的音乐史论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根据独立院校表演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如何确立正确的课程目标,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处理教学实践中的深入与浅出是重要问题。
关键词:独立院校,表演专业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日]龙本裕造.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两个极端.张新林,译.交响,2003.9.22(3).
[3]吴式凯.和声艺术发展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德]哈里·哥德施密特.德国——它的古典遗产和近代创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组大学;教学反思;《音乐巨人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案两大问题设计突出学生主体性
讨论的第一个中心话题是“课文中的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导学案中分成了三个问题,也分别由三个小组进行展示:一是我眼中的贝多芬,通过对比教学法加深学生印象,并造成一个悬念,吸引学生继续阅读下文。在这一个环节学生讨论激烈,各抒所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二是女佣眼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不难,学生很快能找出相关语句,但是联系其背景进行说明稍有难度;不过在别的小组同学的补充下,这个问题的回答逐渐丰满起来。三是客人眼中的贝多芬,这里重点讲解外貌描写,展示的学生很快找出了相关句子,但是对于人物的描写手法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述,需要教师的点评补充。
第二个话题“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话”,由三个小组展示并进行质疑。学生在合作探究时会出现重复讨论,所以教师要有所敢于,最好在小组讨论时进行有目的地指导,以免造成重复劳动和小组打分时的困难。这道题的设计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对于贝多芬一句话的含义探究,每一个小组都有不同想法,他们在展示、点评、补充时言语激昂,针
锋相对,颇有辩论手的风范。一位学生回答完,接着第二位继续点评或者针对前面同学互相点评,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收获。同时,学生思考角度有限,终究不能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也有一些句子不能理解。比如文末贝多芬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是一个透视贝多芬心灵的窗口,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似懂非懂,然而有学生提出来了,并且在小组之间引起充分的争论,有反驳才能产生真理,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在于此。
二、建议若干小组: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的展示后,才能使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比如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分角色等朗读法。学生自然会逐渐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和内涵美,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导学教学方的意义
小组合作教学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们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体获得充分地发展,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这个案例就本着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小组讨论再展示的方式,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目标,把课堂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得到自我解决,在展示时得到完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做到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地合作、探究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四、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小组的讨论,使文本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本案例两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在困境中如何爆发就生存。此时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绝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他们对“巨人”这个词会有新的体会。
总之,这案例本着新课程新理念的思想,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在讨论、展示中得到了自己的真切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平.对合作学习的观察与再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4).
[2]杨腾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3]提福利,廉梅.关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4(9).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2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3体会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2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学生: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师:准备多媒体,准备音乐文《命运交响曲》。
教学时间:一时
教学基本过程
教学要点:
领会贝多芬不屈不挠地同不幸的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步骤:
“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3学生自由朗读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
教师提问:“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
着重表现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学生默读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触最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理解句子含义,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需要,适时给予点
(1)“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音乐是心灵的颤动,是天籁之音,乐器奏出的是演奏者的心声。美是自然的,自然的美是最高境界。贝多芬在这里强调“我心里发出的”,表明他极度的孤独和内心无人企及
(2)“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
“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6)“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约翰•克利斯朵夫》最
2学生就“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畅谈对贝多
好的肖像描写总是会表现人物的个性。下面我们就来品
学生速读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请几名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经受着
悲剧一般的神情,含蓄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略带灰色深遂的眼,长而笨重的鼻子、略带方形的下颏: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著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意志。
总之,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老师小结:描写人物外貌,要像作者一样,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展现人物的提示:可从理解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知识两方面来谈感受,学了本文,我们了解到,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屈不挠与苦难抗争的一生,是对艺术不懈追求的一生,是对人类杰出贡献的一生。想做第二个贝多芬,很难。但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像贝多芬一样的有追求的人,一个敢与命运抗争的强者。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篇5
1.走进文本,感受贝多芬,体味贝多芬的精神感召力 2.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 教学重点:
感受贝多芬的精神感召力,启迪学生应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来看一下这里出现的文字,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形式来读?我们一起来用你的第一感觉来读一下。生齐读。
师:你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生答,并背诵。
师:这就是贝多芬自己对生活的宣言,音乐家也正是按着他的宣言去生活,去奋斗的,带着战斗的宣言,我们一齐走进音乐家的心灵世界。
二、课文品读
1.化身为文章中的一个人物,以人物的身份向同学介绍贝多芬,搭建巨人和同学之间的心桥。
师:以往我们都站在文章外鉴赏文章,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学习课文,让我们化身为课文中的人物,用人物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巨人”和同学之间搭一座心桥。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重新调整位置,分小组讨论。学生向同学介绍讨论所得。教师准备:
女佣:心地善良、性格孤僻、生活简朴孤独、处境艰难、自立自强
客人:他是一个可敬的人,在诸多的生活重压下能够创造如此奇瑰的音乐;但他又是一个可怜的人,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他有太多的磨难却少了人们的理解,我要把他的真实的好灵魂告诉众人,让大家都能理解我们伟大的音乐家,他不仅仅只有厌世和孤僻。
贝多芬:谁能知道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寂灭的世界里;谁能懂得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缺少温情的世界里。只有音乐一直那么忠实地跟随着我,于是我在音乐里抒发我的孤独和苦闷,抒发我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可谁能读懂我的音乐,谁能?只有音乐才是我永远的知音。2.提问、反思
师:桥梁已经架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了“巨人”,在对话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问,生答,师点拨。教师准备:
“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抓老狮子的毛”——体现贝多芬在严肃的外表下有一颗幽默善良的心灵,使得他能够在被打扰的情况下这样表达他的吃惊。
“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其
一、透露出他对大自然的向往,向往那种纯净和谐的环境,暗示出这个时候的他处境不佳;其
二、同时也透露出他自己对现状的深深地无奈,树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响,而他作为一个人,却跟人世远远的隔离了„„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永恒指的是浸透贝多芬心灵的音乐。可以从创作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从挚爱的角度去理解。“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内希望写出的音乐!”——贝多芬创造的音乐蕴涵着贝多芬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乐队无法很好的解读贝多芬的心灵,因此他们无法完美地表达音乐家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
师:学到这个时候,让我们静静地思考一会,你觉得贝多芬身上最感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生生交流。
师:是的,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在无声的寂灭中创造音乐的辉煌,他能用痛苦谱写“永恒”的快乐,他深深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成了命运的主宰者。正是贝多芬这样的坚韧不屈成就了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永远值得后人缅怀、追忆。3.贝多芬的启示
这个时候,你从贝多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 生答。
师:让我们牢牢记住那成就巨人的原因,也希望我们在座的有一天就会出现巨人。
三、结束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篇6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贝多芬生平。
2.欣赏文中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学习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 3.体会音乐巨人贝多芬刚强勇毅、坚韧不屈的个性;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欣赏贝多芬的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巨人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刚强勇毅的个性特征。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趣味导入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学法指导
讲授指导,交流指导,点拨指导。
一:趣味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问:从音乐中你听出了什么?这首交响曲的作者是谁?——贝多芬。谁来说一说你了解的贝多芬?
2、你还听过他的其他作品么?
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还听过他的《致爱丽丝》,《月光曲》。
你认为这样的作曲家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然而他伟大的成就背后却伴随着悲惨的命运和一个不屈的灵魂。他8岁登台表演,20岁成为钢琴家,28岁患上耳疾,忍受了29年的病痛折磨,50岁是完全失聪。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包括我们刚听的那首《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个音乐家,他敢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于命运抗争融入音乐之中。他在28岁的时候开始听不清楚声音,一直到57岁逝世,其间有二十多年的时光全是处于半失聪的状态,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在这时期完成的。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我们要真正的认识贝多芬不仅仅要熟悉他的音乐,更应该了解他和命运顽强斗争的精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在平常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看看这样的贝多芬是不是和你想像的一样?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
重荷:hè沉重的负担,荷,负担。
深邃:suì深奥。踌躇:chóu chú犹豫。
沉郁:低沉郁闷。锁闭:封锁、闭塞。
2.“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是什么?主要写了几件事情?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写了三件事:“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自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你心弦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句子:
(1)“你们竟敢到兽窝里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第2段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
(3)第22段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教师点拨:
(1)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自喻老狮子,别人感觉他很可怕,难以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令贝多芬吃惊。
(2)一棵树能和大自然交流,能谛听大自然的声音,而他呢?
(3)这一题较有难度,火山——比喻贝多芬,熔岩——创作激情,他虽然耳聋,他仍撑着创作的激情,写出对事业的热爱,与命运斗争的决心。
(4)音乐正是贝多芬生命的象征,正是贝多芬的全部,已在贝多芬心中成为永恒!
三、学习外貌描写:
在学习文章描写手法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描写手法”。
1.什么是描写?描写分为哪几类?
描写,描,描绘;写,摹写;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人物、景物的具体状态。描写是记叙文等文体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快速浏览,找出文中关于贝多芬的描写手法有哪些?——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3.品读外貌:
(1)速读勾划: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外貌描写。请你找出文中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段落和句子,这些句子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是有顺序的:先写身高、两肩,再写衣服、手、头和面部(由整体到局部);写面部先写脸,然后写头发、眼睛、嘴、下颏,(由上到下)。
(2)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对照文字看描写是否形象。
(3)提问:如此传神的外貌描写,体现了贝多芬的什么性格特点?
——表现出贝多芬刚强勇毅、坚韧无比、不屈服,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他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吗?
(1)善于观察;
(2)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
(3)要有一定的描写顺序,如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等;
(4)一定要用描写而不是描述。
注意:成的外貌描写是神形皆备,以形传神的,切忌脸谱化、千人一面。(肖像描写:身材,衣着,细节,外貌)
三、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可以通过外貌细节等方面来体现,文章在描写贝多芬先生的外貌的时候也有相关的性格描写,你能不能找出来?
四、小试牛刀:
仔细观察下列三幅人物图画,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对图中人物进行外貌描写,50字左右。(学生现场写作练习,教师点评)
五、提问环节:
1.你对这篇文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2.最后,老师提一个问题,看看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掌握情况。
提问:文章标题为什么要叫“音乐巨人贝多芬”?贝多芬是巨人吗?他身高只有158cm呀。
——因为他音乐成就高,而且他面对命运的摧残顽强不屈,坚韧无比,这是精神的巨人。此标题表现了作者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两则材料,根据今天所学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某中学15岁女生一向成绩优秀,后因考试成绩下降,被老师指责几句,就喝下农药自杀。
材料二:
江西赣州人张立勇,现任中国青少年责任与成长大讲堂组委会主席。为减轻家境负担,高二辍学,曾做过建筑工人、搬运工。6月——20xx年10月在清华大学第15食堂从事厨师工作。在清华做厨师期间,坚持自学英语、法律、计算机等课程,先后通过国家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参加托福考试,考出了630分的高分。他曾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建筑工地、劳教所等开展200多场公益演讲活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待,被称为“英雄神厨”。
教师寄语:命运往往垂青那些勇于拼搏,勇于抗争的人。尽管我们的肩膀没有贝多芬那么宽阔,但我们也要像贝多芬那样,用肩膀扛起属于自己的那份使命!作业设计
(1)以《由贝多芬想到的》为题,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随感。(500字左右)
(2)假如你是小记者,请你对文中任意一个人物进行采访,你会问什么问题?他(她)将如何回答?写一篇采访词(500字左右)。(二选一)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手——大而有力——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脸——愁苦和力量的音乐
头发——火一样蓬勃
透出眼睛——深邃凝重不可逼视鼻子——长而笨重嘴——紧闭下颏——方形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利用网络搜集、筛选、整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研析课文,使师生在情感、美感和语感中达到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
2、过程和方法:用《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引入新课;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网上阅读,较深入全面地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师生交流形式多样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的精神,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利用网络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命运交响曲》做背景资料)
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耳畔回响的是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命运交响乐唱响普天下,激励千千万万人。
当这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在想些什么呢?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的音乐神奇,但你可了解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除了它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又是怎样凭借自己的坚毅与命运抗争并走向成功与辉煌的呢?
让我们在激情的旋律中走进贝多芬的世界吧!
1、配乐朗读:《音乐巨人贝多芬》
2、学生简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⑴女佣开门──⑵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⑶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⑷贝多芬下楼来并开始和“客人”谈话──⑸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⑹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⑴“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⑵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除了有超凡的能力之外,,还在于精神和品格上超凡脱俗。
耳聋,对于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于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亡,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1、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言、文段,有表情地朗读,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2、如何理解“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句话?(阅读资料《贝多芬的故事》中的第一章: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⑴)
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3、“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阅读资料《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阅读《贝多芬的故事》中的第一章: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⑴和第三章:《直面命运的挑战》)
《约翰.克利斯朵夫》集中表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在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
四、拓展延伸,发现新知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还有直面苦难命运的勇气和精练美丽的灵魂。
1、朗读: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资料)
(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的掌声的时候,他仍继续作曲,终于创作出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贝多芬这样一位失聪的作曲家,其中艰难不言而喻,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
2、除了贝多芬,你还知道哪些身残志不残的感人故事?如;英国科学家霍金,中国张海迪,盲人海伦等等。
【教师备注】
1、贝多芬这个人物形象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2、贝多芬的肖像描写表现出贝多芬怎样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6、7、8、9段有描写贝多芬外貌的句子)
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的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不幸命运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3、课文难点语句的理解(教师做准备)
⑴ “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这时候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就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⑵ 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需要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来分析。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原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⑶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经倒落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
贝多芬把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
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的决心。
⑷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恒心”为伴”,这里的“永恒”指什么?
“永恒”指作为心灵的载体的音乐艺术。
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耳聋了,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了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了身体和言辞的,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⑸ “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集中表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和人生追求为基本内容,贯穿小说中的是克利斯朵夫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性格与贝多芬相似,罗曼。罗兰完成于此前的《贝多芬传》是最著名的贝多芬传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就是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而创作的。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⑹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篇8
当初,在设计这堂课时,确实煞费了一番苦心。自己感觉其中有几处“别有用心”:
1、《命运》交响曲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给学生营造一种感悟的氛围;《命运》交响曲结尾,再次感悟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命运》交响曲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音乐,通过熟悉的音乐拉近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人的距离,给学生们一种亲切感。另外,此交响曲,有一种扣人心门的感染力,随着强劲的音乐,让学生感慨地进入学习的氛围,更加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目标从繁到简,学生思路清晰。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短短的四十分钟,如何利用才是最有效的?面面俱到反而会导致最终的面面不到,所以简洁、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从看似点滴中收获颇丰。所以,在本课时的设计上我只设定了一个主要目标:全面认识贝多芬。从而促使需要提炼学习的写作方法尽显其中。
3、还课堂于学生,使他们乐在其中。
越俎代庖──是平日授课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在本课时的授课中,我注意避免老师的侃侃而谈,增加学生自己感悟的机会。给学生明确的思路: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与平凡,让他们与课文亲密接触,自感自悟,踊跃交流,在交流中对人物总结升华,全面认识,这样人物的描写方法也就跃然纸上。教师无须多言,学生感悟更深。
4、分层作业,对症下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层次,选择难度不同的作业。这样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音乐巨人贝多芬》语文教案 篇9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
2.查资料,了解贝多芬生平经历,主要故事。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重点与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知识链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8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5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鸣奏曲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称为乐圣。
预习检测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女佣重荷()丧()失深suì()
chóu()躇喧xiāo()níng()重pán()石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喧嚣: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2、认真阅读(朗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2)课文写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中,写了哪几件事?
(3)在文中圈画描写贝多芬的精彩语句和你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自主学习:
一、展示“预习1、2”成果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展示“预习3”
(二)本文层次清晰,是按照拜访的先后顺序,从三个角度表现贝多芬这一形象的。请浏览全文,思考,然后具体说说是从哪三个角度表现的?
小组合作探究:
走进贝多芬心灵,感受贝多芬形象。
1.读完全文,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他的什么精神?
2.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课外作业:
P99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方法。
2、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自主学习:
1.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
2.跳读课文,圈画出这些语段(指刻画贝多芬形象的语段),反复诵读,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小组合作:
认真品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分小组讨论,弄懂这些句子的含义,最后和全班同学交流。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
5.“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淌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6.“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课外作业: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夏庄中学:郭春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从乐曲中,你听出了什么?
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音乐巨人贝多芬》(师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片2)
二、自主学习(片3)
1、请大家速读课文,自学文章中的生字词,2、了解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检查学生是识记字词(片4)解决自主学习的第2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同学们归纳贝多芬的性格说得不错。贝多芬之所以是伟大,之所以是巨人,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我国著名文学工艺术翻译家傅雷对他作了高度评价。(出示投影,生齐读傅雷的评价 片5)。
你还知道哪些人身处逆境,却不沉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学生回答)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在困难面前,你是退缩了还是战胜了它?
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也会正确对待厄运,请你说一条关于厄运的名言俗语以共勉。
三、合作探究(片6)
刚才我们已经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文中是怎样描写贝多芬的肖像的?读6—9段勾画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
从课文的描述中,我们已经感知了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师的外貌特征,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片7)1: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
2;忌“脸谱化”,要反映出人物的内心和思想。
四. 拓展延伸
我们现在根据人物描写的原则,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她(他)是谁?(片7)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或老师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大家一起猜。)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音乐巨人贝多芬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生活中的贝多芬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片8)师生齐读:他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是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六、布置作业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一、体会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学习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
二、揣摩语言,深入了解贝多芬精神品质。
三、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
学习文章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说概括的话。
1、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
2、概括说说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
三、仔细研读,说了解的话。
仔细地研读文中关于贝多芬的语句,按要求说话。
1、我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巨人”。课文是这样写的:
“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写出了贝多芬:一心追求艺术,不注重物质生活。
2、我也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常人”。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写出了贝多芬作为常人:别人来采访,并希望了解他时,会感动得流泪。
四、比较阅读,说经验的话。
比较阅读课外关于贝多芬的描写和课文中6-9段,归纳总结外貌描写的经验:以形传神,写出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五、仿写阅读,说评价的话。
仿照范例,给贝多芬的事迹和精神,写一段评价性的话。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教师:适时点拨疑义,并加以提炼补充。
小结:研讨学习的经验: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3.小结要点一。
要求学生:欣赏贝多芬名曲《命运交响曲》,谈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教师小结: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罗曼·罗兰)
师生共同为本文重拟标题,以此将全文思想加以最高程度的提炼,并将板书补充完整。
四、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1.导人:我们已深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仍与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文中如何加以刻画?(出示贝多芬画像)
2.要求学生: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外表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点点俱到,忌“脸谱化”。3.实践: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五、归结全文
1.小组讨论: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选派代表概括小组学习成果。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深切感悟。
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10-15
七年级《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设计05-17
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11-12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案例 新人教12-28
《音乐巨人贝多芬》12-28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11-06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07-15
巨人与孩子教学反思10-25
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通用05-23
《划时代音乐大师--贝多芬》教学反思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