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音乐赏析论文(通用12篇)
贝多芬音乐赏析论文 篇1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系别: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109811 姓名:苏毅杰 学号:105090840054 指导老师:王侃
贝多芬音乐赏析
【内容摘要】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1770.12.16-1827.3.26).德国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作曲 艺术创造 命运交响曲 【正文】
贝多芬代表作《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 1
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思源,来自于他在波恩生活的年少岁月,选中了席勒1785年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第一乐章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在开头处,两支小调交叠进行,其中一支由乐章发展部的重要角色――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六连音(双三连音)组成,另外一支,则驾驭着主旋律,随着2/4小节的第四音以第八音渐强至第十六音的方式发展,最后三连音汇聚到第十六音,呼应了指定的渐强符号。”在和声上,最先出现的主基调很快转变成基调D小调的起点,与之前的所有交响曲对立的是,贝多芬并未在开篇乐章的任何部位使用反复手法。除了打击乐部分,第九交响曲相比之下没有主旋律上的扩展。虽然被频繁地演奏,然而第二支曲子活泼的急板为什么以诙谐曲为方式仍然没有的答案。1817年,贝多芬将此诙谐曲用作第三支曲子的主旋律。1823年,经过再三考虑,他抽去了这支旋律,于是有了1923年的如歌的柔板呈现出一种介于诙谐曲与急板之间的沉静。前三个乐章插入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卡农曲的方式奏出主题“欢乐”的气氛。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爱格蒙特序曲》;钢琴曲《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大公三重奏》;歌剧《D大调庄严弥撒》等都非常著名。他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喜欢贝多芬,不单单是喜欢他,更是敬佩。喜欢他的作品,更是喜欢和敬佩他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当知道贝多芬先生在失聪后人继续创作,我深深地震撼了!在他潦倒失聪之时,并没有因为这致命的挫折而放弃他毕生追求和挚爱的音乐事业!他愈挫愈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许贝多芬正式上天选中的人,所以他是失聪了,但他还是继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是音乐历史上甚至艺术界历史上的丰碑。【参考文献】
[1] 唯民编.贝多芬论.(译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2] 郑兴三编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3] 孙国忠.走近贝多芬.音乐爱好者杂志社.2004年6月.[4]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团结出版社,2003.
贝多芬音乐赏析论文 篇2
关键词:贝多芬,赏析,风格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是他平生所创作编号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很好的阐释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心中向往的, 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深刻的刻画了在实现法国革命中人们勇敢的战斗精神和对牺牲人们的沉痛哀悼及最后胜利的祥和景象, 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部作品。
一、历史背景
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造就出了该作品的中心思想与本身的内涵, 贝多芬生活的是一个战争的年代, 人们渴望和平, 希望一位英雄能平息当时的战乱, 这一时期新思潮的思想影响了贝多芬的创作。贝多芬本人对莎士比亚,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研究颇深, 对歌德和席勒十分敬仰, 从这些文豪中学习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独立民主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让他的人生价值观念更加的丰富, 当时富于革命精神民主共和观念是他所倡导和信仰的, 他对这部史诗巨作酝酿了四年之久, 作曲时深刻的表现了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拿破仑的崇拜, 而拿破仑作为当时的统治者上台没多久就实行了帝制, 贝多芬在百般恼怒情况下把原先为了歌颂拿破仑的交响曲曲目名称改为了《英雄交响曲》, 随后这部作品在1805年4月7日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 当时的指挥就是贝多芬本人, 就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流传至今, 被人们所熟知和演奏。
二、乐章的结构及其表现
贝多芬对整部交响曲的创作上奠定了自己创作的思维逻辑那就是通过不屈的斗争得到最后的胜利, 以及描写刻画此曲中的英雄性和群众性的风格, 作品的新颖和特色是当时那个时代所难以超越的。整个交响曲乐章分为四部分, 对第一乐章进行分析, 该乐章为降E大调, 四分之三拍, 采用的写作手法是奏鸣曲式, 此曲开始采用快板贯穿其中, 不像其他作品, 没有引子作为开头, 直接直抒曲意, 精致不缺乏巧妙, 变换的风格, 乐曲主题像歌颂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气势磅礴, 非常有韧性和力度的进入。第一乐章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积极发展、为后来的展开部做铺垫, 展开部更像是对前面呈示部的一个很好的阐述, 在其中呈示部主题的广阔展开和插部主题的两次涌现, 乐曲出现也是极其紧凑的, 同时也有新主题登场, 这个新主题, 在弦乐所演奏的连续属九和弦音量逐渐减轻之时, 顺畅地在E小调上出现, 并且与第一主题互相交错, 其后亦于结束部分再次出现。也是此乐章的核心使展开部的长度几手超过了呈示部的一倍, 而取精用宏的尾声, 则成了奏鸣曲式中独当一面的部分。这不仅为海顿和莫扎特所望尘莫及, 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也是罕见的。再现部更是对呈示部具体展现, 再现部分前四小节, 长号吹出第一主题之主和弦音, 与之同时出现的第一小提琴音却是七和弦音, 结果主和弦音跟属和弦互相混合, 展现出雄壮凯旋的景象, 这部作品在当年不论排练或首演, 皆是由贝多芬操刀的。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这一乐章:“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 在这里, 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 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 在铁砧上锤打, 它裂成碎片, 伸张着, 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 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 一波未平, 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 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 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可见这部作品的丰富与创造性。
三、此曲的意义
(一) 新颖的创作
1.该作品的创作与当时社会历史, 人们的思想紧密结合, 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性。
2.开辟了以器乐为主流的新的发展方向, 超越了当时流行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
3.创作风格与主题的一致性, 该作品虽然巨大复杂, 但是很清晰的传递给听众, 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都能被该曲的气氛所感染, 战争的场面, 胜利的景象通过音符刻画十分清晰。
总之, 《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所表达的东西是崭新的题材, 该交响曲的构思大胆, 手法的精湛, 曲式结构的缜密在同一时代很难有其他作品与之比拟, 该作品突破了传统交响曲的框架, 作品在演奏中充满了宏大的场面, 而且不像以前作品的机械性, 而是及其灵活的, 整体内容贯穿其中。
(二) 作品对人们的深思
“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 它的诞生确实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作品壮丽中不缺乏朴实和鲜明, 音乐肢体及其丰富但是又能被广大听众所理解, 贝多芬的作品表面是献给英雄人物, 献给革命, 但是通过器乐的美妙结合表现了当时群众的痛苦与忧愁, 欢乐与胜利的喜悦之情, 他的音乐不仅是王公贵族所享受的, 也极大的鼓舞着人民, 表现了对新政权的渴望。《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创作牢固的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 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给后来的欧洲音乐发展重大的影响, 因为以谐虐曲为主的三个乐章是从所未有的。这部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不朽地位, 代表了人类在音乐创作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 而且至今仍是音乐会上最有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贝多芬传,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10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2
[3]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 顾犇译:简明牛津音乐史,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3
《贝多芬传》赏析 篇3
一、高傲诠释生命真谛
贝多芬的一生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没有妻子,也没有后代,在众多的褒贬声中带着深深地遗憾在孤独和困苦中走完了生命旅程。贝多芬是一个创作音符和传播音符的天才,或许他是上帝派来使者,让他用一曲曲优美的音乐陶醉世人,用音乐诉说生活的残酷。贝多芬用一个个拥有力量的音符打击着昏睡的人们,用尽毕生心血将命运的敲门声擂得响彻云霄。也许是上帝嫉妒他,让这个伟大的音乐家童年悲惨、恋爱受挫、甚至双耳失聪。但是,贝多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从未停止与命运做顽强的斗争。即使在他生命结束后的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音符依然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流淌,他似乎在用音乐这个无国界的独特语言告诉世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贝多芬生命的苦难之源——悲惨的童年。童年时,母亲不幸逝世,而父亲则是个酒鬼,生活负担过早落在了贝多芬身上。也许这种人生开端对任何人而言都很不公平,但是却毫不留情的降临在贝多芬身上。因此,贝多芬过早地担负重任,年少时便开始操心经济问题。这种经历在他的心灵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他不与命运妥协的动力和源泉。许多人认为贝多芬是一个高傲的人,而且这种高傲无法被世人理解。可是,人们看到的仅仅是贝多芬外表的高傲,却忽视了他内心的慈悲与善良。贝多芬将生活的理解与苦难融进他的作品当中,让他的作品时而愤怒、时而忧郁、时而呐喊。但是,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年轻人的天真与活力,表现出积极幸福的一面。
二、逆境中爆发创造
贝多芬苦难的接力棒——失败的爱情。毫无疑问,贝多芬对于爱情是忠贞的,但因外界的阻碍,贝多芬最终与幸福擦肩而过。爱情抛弃了贝多芬,让他陷入不修边幅的境地,但沉沦却没有让贝多芬成为一个浪荡子,而是让他在沉沦中成功突围,并将自身的音乐才华完全释放,让他的作品到达音乐的顶峰。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它可让人走进美丽的天堂,也可让人堕入痛苦的地狱,而贝多芬的爱情让他在痛苦的地狱中,独自在音乐殿堂里幸福地歌唱。
贝多芬困难的爆发点——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音乐家而言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他的指挥乱成一团。在浮躁的心理支配下,贝多芬并没有屈服,而是渐渐找到了新的出路,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安慰和新生,创作出《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在人生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是将命运的不幸与生命的坚强融入到创作中,融入幸福的音乐河流中。
三、艺术解读人生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篇4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仅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我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明白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感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忙我们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这些故事经历都让我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我会思考:“这么小就被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欢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17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我该怎样办?”等等。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我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作品,体会深刻。除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思考之外,也有了对人生以及成长的体会和思考。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理解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
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能够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当是你自我!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应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那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可是内在包含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那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可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那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赏析 篇5
在听这首交响曲之前,我看了一下创作背景,了解到,贝多芬热爱大自然,这首交响曲是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产生创作的灵感。贝多芬在总谱的扉页注上:“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这给我们感受这部交响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六交响曲》描绘的是一幅对大自然,对农村生活的描写,我怀着一种期待之情,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田园之景。
音乐开头的部分,旋律是那么的轻盈,感觉就像是在深夜里听到的虫鸣,亦或是一阵飘渺的微分迎面袭来,那种温暖和清爽之感游荡在心间。之后的连续三连音就像是虫再叫,虫鸣声此起彼伏,在宁静的夜里缓缓向远处飘荡。在接下来的弦乐和管乐先后奏出,仿佛是在一唱一答,充满了和谐之美,在整个第一乐章中,那描绘的画面有的是在田野上漫步,有的是在溪边听小河的流淌声。就像贝多芬给这第一乐章所起的标题《初到乡村时愉悦的心情》,从这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那愉悦和舒缓的心境。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又出现了三连音,这好像是作者在这悠然自得环境中那份愉悦心情的增强。
音乐巨人贝多芬 篇6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为)
(第二课时)
教者:李丽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3、学习人物的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难点:从描写方法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并能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及精神。
教学方法:整体建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初步的了解了“乐圣“的内心,知道了他的伟大人格及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伴着这《命运交响曲》再次走进贝多芬,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出这一伟人的形象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根据目标出示学习方法的知识树。
四、出示自学指导
五、检查点拔
作者在描写贝多芬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六、合作探究
找到文中的描写语句,说一说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精神?
概括板书:肖像
动作→人物性格、精神
语言
七、拓展:
1、议一议:片段练习
2、找一找:本册书中其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3、动一动:自己选择人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下我们的老师和同学,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Xkb1.com
八、回归系统: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九、作业:
贝多芬与浪漫主义音乐 篇7
一、创作思想方面
在十八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的整个西方严肃音乐领域, 贝多芬以他崇高的信念, 顽强不屈的意志, 充满震撼力的音乐, 傲然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而他独特的思想性格对他一生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贝多芬虽然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 但他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却超乎寻常。当法国“启蒙运动”与德国“狂飙运动”广泛传播之时, 作为进步青年他积极地参与其中, 将“自由, 博爱, 平等”的信念深深印在了心理, 根植在了自己的创作中。或许童年的不幸, 成年的坎坷都让他感受到自由, 平等的珍贵, 并成为他一生的追求。在他的《第九 (合唱) 交响曲》中就将这种信念和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发挥到了极致。而实际上早在1802年, 贝多芬创作《第三交响曲》时就已经将自身的这种自由平等的感受, 提升到了民族独立自由的高度。在他的友人中, 最熟知他的申德勒曾说“他爱共和的原则。他主张无限的自由和民族的独立……他渴望大家协心同力地建立国家的政府……希望波拿巴建立起这个制度, 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或许当时的贝多芬不会想到, 没过多久欧洲社会就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而在这些民族主义作曲家的创作中已经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自由、博爱、平等”的追求和永不动摇的信念。这个较早诞生在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作品中的民族独立意识却真地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民族音乐创作的早期萌芽。
二、审美观方面
正如前面所述, 贝多芬的音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对“全世界人民皆兄弟”这种人类大同的崇高理想的追求。而这在西方音乐史上几乎是空前的, 为此在贝多芬看来, 为了最终获得这种自由与平等, 就要永不服输, 不惧怕困难, 敢于斗争。甚至在他看来每一次的胜利都必须通过斗争而获得。故而贝多芬在看待这一切的人或事时又都或多或少的有了一种悲壮, 有了一种为理想而牺牲的崇高。这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在他的《第五交响曲》中就体现得尤为深刻。当他发现自己的耳疾日益严重, 加上情感上的受挫, 他曾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 并打算自杀时他却感受到了来自生命的七八个人, 以演唱黄梅戏为主, 也有一些早期的流行歌曲和中国民歌。活动团体是自发性的, 把演唱作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为了谋生。这种方式不仅是音乐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媒介, 而且对社会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参考文献:
抗争、煎熬、挣扎……“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生命从此更加的顽强, 他的音乐也迸发出了怒吼。贝多芬的音乐愿意表达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渴望胜利, 更愿意享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更加坚强, 更加崇高。在他创作中的这种对自由和崇高的追求, 像一对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矛盾体, 看似不可融合, 但贝多芬却将他们戏剧性的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在人们的心里恰恰造成了一种悲壮之美, 成就了贝多芬音乐的伟大哲理性艺术。他的哲学内涵在音乐上就表现为尖锐斗争和戏剧, 而音乐的壮丽和宏伟, 带给人们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美的哲理性思考。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同样崇尚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反对封建统治。他们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描绘, 把情感和想象提到了首位。而在艺术创作上的价值, 也在于这种戏剧性的统一, 寻求创作上的平衡, 在这一点上显然是受到了贝多芬的影响。
三、创作技法方面
首先, 音乐语言的挑战性和前卫性。在贝多芬的创作中期就已经体现出了大胆追求音乐结构上的鸿篇巨制, 音响效果上的强烈反差和不协和性。而这些特点与当时的创作极不相同, 甚至与多年以来固定下来的音乐欣赏习惯大相径庭。然而这正是贝多芬表现个人情感的不同之处, 在他深沉而真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慢慢的滋生出了浪漫主义的萌芽, 用最紧张最激烈的音乐来表达情感, 尽管如此却没有失去对音乐结构的理性控制。
第二, 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当贝多芬创作的晚期来临时, 他暂且放下了古典主义时期大型音乐作品的创作。对欧洲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收集、整理这些民间音乐并加以改编和创作。如《致远方的爱人》就是当时重要的声乐作品。而这一做法与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可以说不谋而合。他们都是对民族民间的音乐具有极高的热情, 通过对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创作及重新加工整理, 以期获得更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 新颖的创作技法。贝多芬在调性、和声、节奏方面的创作突破传统, 追求新颖, 具有不同于前人的独特创作技法。他通过运用大小调交替、频繁变换调性、等音转调等技法使音乐更加细腻敏感, 富有浪漫气息。他大胆地进行和声方面的尝试, 创造出不同寻常的音响效果, 以及频繁变换的节奏都具有时代的独创性。体现出贝多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同样也来自于他个性中对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追求。贝多芬正是在这些新颖的技法中寻求着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 而它们恰恰成为了以后浪漫主义创作的特点之一。
贝多芬这一生的创作都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音乐文化遗产,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音乐殿堂。历史让他生在了这个过渡时期, 他名副其实的成为一座桥梁, 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崇高, 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摘要:贝多芬生活的年代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住过渡的时期。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大师, 他成功地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他崇高的信念、坚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都引领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的名字将永远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连接。
关键词:贝多芬,浪漫主义音乐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鑫珊.《贝多芬》[M].上海音乐出版社.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厦门大学出版社.
高校音乐教育之贝多芬作品 篇8
关键词:贝多芬 C小调钢琴鸣奏曲
贝多芬的这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不仅是一首音乐史上少有的杰出作品,从其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中也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也极为贴合贝多芬晚年的心理状态,是其对自身情感充分表达的感性之作。因此,若读者想要充分了解这部作品就需要从多方面角度解读这部作品。
一、作品的体裁特点
《C小调钢琴奏鸣曲》其整部作品一共分为两个章节,这两个章节共同完成贝多芬在其晚年的内心独白。在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使用了打破以往曲目创作常规的序曲模式,并通过两个乐章表达出鲜明的情绪对比,以此达到一定程度的情感冲击力,因此选用奏呜曲式作为其作品表现形式是最为适合的。“奏鸣曲”是一种体现作品矛盾冲突的最佳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作为被广泛使用的变奏曲,则是一种更适合适用于表现音乐节奏和情感逐渐上升的呈现方式,其表现出的音乐气质通常比较统一。而于此相应,贝多芬晚年的人生经历就好像天主教中的十字架一般,其横向部分代表贝多芬当时所处的混乱不堪充满动荡的历史背景,还有它自身晚年不悲惨的境遇——失去爱侣、招人嘲笑、无法与周围人和谐相处,更难以找到一诉自身悲伤的对象。而十字架中的纵向坐标则象征着贝多芬虔诚的信仰,十字架的纵向长度永远比其横向长度更长,而贝多芬所经历的苦难愈多他内心的天主教信仰就会愈发虔诚。而在其长与宽不断延伸的过程中,贝多芬的内心就会变得愈发强大。
贝多芬选择创作这种形式的曲目自然和当时历史背景有关,但是仅仅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一角度来分析其创作还显得过于片面,应该进一步深入其个人当时生活境遇,以及其自身呈现的精神状态,对其内心身处的思想进行挖掘,逐渐发掘贝多芬当时对于作曲体裁选择方面的品味及取向。
使用奏鸣曲这一曲式进行谱曲能够进一步强化乐章中各主题之间的冲突关系,为整首乐曲中的情感表达制造更强的冲击力。而在贝多芬创作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却将乐章两部分主体之间的对比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削弱,选择在乐章中融入逻辑感较为显著的赋格手法来提升其乐曲整体性。贝多芬的这一做法有两层用意,其一是为了使第一部分乐章所表现的音乐形象更具集合感,进而使音乐整体获得更为强劲的爆发力,使其与第二乐章较为恬静的音乐气质形成对比。其二是因为贝多芬希望在创作音乐时能够表达出更加深沉、内敛的情感,而不是通过创作音乐进而粗鲁的宣泄情绪。因此贝多芬在乐章中使用赋格与复调取代激烈的乐章对比来完成情感表达。
一般来讲,传统意义上的奏鸣曲只是一种乐器载体,并不具备任何象征或描绘作用,没有写意性。而这种音乐形式到了贝多芬手中,就显得尤为特别。尤其体现在他晚期的作品中,贝多芬大量使用奏鸣曲作为其作品表达形式,并且颠覆以往奏鸣曲在人们眼中空洞刻板的音乐形象。贝多芬在晚期大量创作奏鸣曲是因为受到19世纪的狂飙运动所影响。而这一作品中贝多芬所要表达严峻的乐曲氛围,以及紊乱的内心状态,使用奏鸣曲是最为贴切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贝多芬创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时,他在乐章开头部门做出“小咏叹调”标记,而第二章中的音乐内容也正是应为贝多芬使用了与第一乐章不同的变奏曲模式,使其中呈现出贯通乐章整体的圣咏式旋律。在第二乐章中,其情感表达无需过多热烈的音乐形态进行对比冲击,表现乐曲整体情感上的矛盾冲突的任务已经在第一乐章中完成。所以在第二乐章创作中,贝多芬使用相对平滑的变奏形式,并且保留其圣咏主题中的部分内容,并通过旋律上的精妙变化完成乐章中的前三个变奏部分。而第二乐章中的第四变奏部分从其形式上来看,依然属于变奏模式,但又与此前三个变奏部分的音乐气质大相径庭。其音响方面,仅保存了圣咏主体中的二部结构和一些基本和声,然后将其中内容进行色彩化改写,并使用鸣响效果完成其意境渲染。这种作曲模式下打造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其音乐气质是通过一种感情的升华和意境的蔓延来进行表达的。在同属自由变奏曲风的第五变奏部分,在其音乐旋律与和声方面依然同整部音乐主体保持高度同步,而在一些结构方面有所改动,但其无论是从情绪表达上还是乐理角度来说,这一节完成了整部乐章的总结工作。
从贝多芬在这一作品的变奏部分的体裁选择中,欣赏者可以看出其对于圣咏旋律的热爱,并能够在一个短小的乐段中,衍生发展出极具个人色彩的旋律结构。这一乐章其基本主体就是宗教色彩十分显著的圣咏旋律,而贝多芬在充分表达自己对圣咏旋律感情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全不脱离主体,贝多芬对天主教的虔诚之深与自身音乐素养之高从中可见一斑。其圣咏主体的整体感情表达较为愉悦,这种宗教式的愉悦体验给被多深整部作品中平添了许多象征希望和心灵慰藉的音乐形态,相信在乐章的创作过程中贝多芬自身千疮百孔的心灵也会得到救赎。
变奏曲这种作曲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乐章主体十分忠诚,其变奏行为最终目的也是通过反复强调主体,或对音乐主体进行多角度描述,深化对主体的理解。因此,变奏曲能够将贝多芬当时对宗教的高度精神依赖,通过作曲完成表达。而贝多芬又能够使用自身独有的作曲技巧,让这一作曲形式更加贴合乐章中的圣咏主题。
从上文中对贝多芬作曲体裁选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在作曲时并非是为了凸显个性或者炫耀其作曲技法而刻意打破常规的作曲形式。相反,其创作出各种前所未有的作曲模式是自身情感诉求与音乐素养相结合的产物。这种作曲技法的使用对贝多芬而言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天赋。比如在其第一乐章,贝多芬所使用的鸣奏曲从规模上来讲,相比之前作品显得比较短小,但其与之后的变奏曲圣咏主体乐章一样,都能够同过看似非常有限的基本素材,进行延伸创作,贝多芬作为一名作曲家表现出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与明朗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贝多芬这方面能够在他创作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英雄”和“命运”中就能够看出其炉火纯青的作曲技术。
音乐巨人贝多芬(推荐)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探究几个难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
(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影视等各种资源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便进一步了解人物。让学生学会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2)通过上网查资料,利用网络课件学习,提高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中疑难问题的探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
(4)通过人物速写练习,学习塑造人物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热爱。
(2)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名人单元)中,学习本课探寻贝多芬的生命足迹,学习他的顽强精神。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刻画人物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教学方法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主动参与型教学模式。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述贝多芬逝世的情形及墓碑,引出贝多芬
2、贝多芬简介
①大家说说你所知道的贝多芬。
②教师出示贝多芬生平及主要作品创作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2)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来访者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来访者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与来访者谈话——贝多芬与来访者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划下文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字句,思考一下: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上一个小标题:一个 样的人。
(导学:我们常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本文在人物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揭示了贝多芬的个性特点和他的精神世界。在交流时要联系具体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的句子作分析。)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五、精读品味,课外延展
1、文中是怎样描写贝多芬的肖像的?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生齐读外貌描写的句子)
2、小结:人物的描写,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放投影)⑴: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⑵:忌“脸谱化”,要反映出人物的内心和思想。
3、五分钟人物肖像速写。
六、延伸拓展
1.感受贝多芬。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复听,再次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精神世界。
2.畅谈贝多芬。贝多芬是音乐上的巨人,更是精神上的巨人,他在音乐上的地位无人能及,他的精神更是榜样,下面请看几位名人对贝多芬的评价。
多媒体展示:
贝多芬的伟大,绝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灵魂的表征,他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丰子恺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师:请同学们也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贝多芬的敬意。(生写好后师指名交流。略。)
七、课堂小结
音乐巨人贝多芬用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为我们做出了杰出的榜样。是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没有失败和挫折,就让我们像贝多芬一样,去坦然面对苦难和失败的挑战,让我们扼住命运的咽喉,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八、布置作业(选做两题)1.把今天所读的文章讲给别人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篇10
(一)导入:音乐激思,遥看大师: 播放贝多芬的作品《命运交响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沉思遐想。追问:听这曲子你想到了什么?(苦闷—-绝望——不甘——抗争„„壮丽宏伟,惊心动魄,充满勇气,激昂)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么?你印象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刚才我们与大师贝多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设计意图:音乐是宇宙通用的语言,通过听,激发学生想象和阅读的兴趣,自然的导入课文,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走近大师
1、作者简介,字词。
2、文字一经人们的组合,就有了思想,有了生命。同学们,用心灵去感受一下这篇文章,你们将会发现有一位巨人正迈着沉重的步伐从中缓缓走出。
听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线索?答:客人访问贝多芬的经过
3、说完线索,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主要写了几件事?答:“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三)提出问题: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带着这个问题,大家快速再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感受的句子,画出来。分组讨论,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把小组讨论的问题和结论,向全班同学汇报。同学们可集思广益,从而较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句子。
(四)整合并解决问题:
教师准备:(1)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2)如何理解“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句话的意思?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到落了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的时候,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3)“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中“永恒”指的是什么?
(“永恒”指的是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4)“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中“心里的音乐”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整句话的理解: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理,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5)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人物描写的句子: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6)这回请学生谈谈: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四)拓展延伸,摹写“小我”
从这篇文章中,你认为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注意那几点? 明确:要通过多种描写刻画人物,外貌描写(与众不同之处,以形传神,忌脸谱化)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
(五)生成创新
1、写作:《猜猜他是谁》为题,写一个人物,重点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该人物独特的个性。其实可以不止是班上的同学,在座各位,包括我们听课的老师,都可以成为我们描写的对象,看同学们能否做到以形传神。
请几位同学来念念他们所作的人物描写。
(设计意图:读书贵在能入能出,借鉴模仿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写能进一步感悟领会本文描写人物的精妙。)
2、再次聆听《命运交响曲》,边听边写《贝多芬,我想对你说》,写出一两句有独特见解的话。相互交流。
名人评语: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死亡,整个世界都死亡了,贝多芬不曾死,他是生活的巨人,音乐的巨人。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内练习册题。
3、将想对贝多芬说的话,写在小练笔上。
分享的话:走进贝多芬,让我想起了傅雷先生翻译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写的,以贝多芬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里的译者献辞。(点)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吧!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罢!
板书设计:
衣着
整体 形
头发
蓬乱
外貌
头部
眼睛
深邃
局部
嘴
紧闭
神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贝多芬音乐赏析论文 篇11
【关键词】 启蒙思想;贝多芬;音乐创作;影响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努力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快乐或悲伤。特别是那些极具天赋的音乐家们,他们无时无刻都将自身至于音乐的创作意境中,利用独特的感知能力,创造着极具时代特性的艺术作品。贝多芬就是这众多卓越音乐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受到18世纪的中、后期欧洲极具资本主义代表趋向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先河。贝多芬是古典音乐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新思潮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赢得了“乐圣”的称谓。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启蒙思想对其音乐创作的深远影响。
一、启蒙思想的内涵
相关的概念:(1)启蒙:即人的思想解放、觉悟和成熟。启蒙运动是指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进步的思想家提出对封建制度的完全否定,促使人们的思想从崇尚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其运动中心在法国。较为繁盛的思潮中心在德国。贝多芬就出生在德国的波恩,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就频繁的接触到了启蒙运动的思潮,其作品也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影响。(2)启蒙思想:人们在思想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思想主流观点。启蒙思想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他主张人道主义,公开宣传反对封建独裁主义和神权主义,倡导其中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为代表,伏尔泰提出自然权利说,主张“开明专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原则;卢梭提出社会契约制度和人权主义;康德主要提出“人非工具”的理念。他们继续高举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精神旗帜,对传统信仰进行抨击,理性的批判封建君主专政,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于人民,提倡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法制约束治国,反对贵族特权和暴政,真正实现了普通平民也可以与贵族们一起在剧院中欣赏优雅的音乐,都是启蒙运动期间音乐文化领域的典型时尚。在音乐领域中,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海威、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也在启蒙思想的感召下,利用音乐手段,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唤醒人们的思想。
二、启蒙思想在贝多芬作品中的体现
1.启蒙时期的哲学思潮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路德维希·梵·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祖父20岁时来到波恩做了一名乐长,他的父亲是一名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但嗜酒如命,母亲出生卑微,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音乐,在其父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8岁时便开始登台演出。12岁时拜风琴师尼福为师,从此对音乐进行系统的学习。17岁那年,进入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贝多芬非常崇拜当时的哲学大师康德,他曾多次研读康德的《实践理性判断》、《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及《人本学》等哲学论著,并与康德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共鸣,贝多芬把康德视为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导师。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康德认为天体内部存在的引力与斥力之间的矛盾是自然演化的普遍规律。贝多芬也试图用音乐去把握天地人神,创造出合理平衡的世界景像。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性质在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表现的非常充分,震撼人心。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充分诠释了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哲学本质。《第九交响曲》有两个对立的主题旋律,第一主题旋律代表着黑暗与严酷,第二主题旋律则充分体现着从挫折与悲壮中解脱出来追求自由的强烈想往。乐章的结尾则以席勒的《欢乐颂》为脚本,充分展示出了正义终将取得胜利,展现了矛盾解决后的欢乐、美好的画面。
2.启蒙时期的美学观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总是可以感受到其心灵深处对自由美的无限追求。贝多芬这位音乐哲人一生都在创作中追求着灵魂的自由。在他孩童时期虽然受到父亲严苛而又教条的教育,限制了贝多芬音乐才华的自由发挥,但那种不循规蹈矩,叛逆的思想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幼年时期的贝多芬在严苛的父亲的要求下,不得不背上“音乐神童”的头衔,在父亲的安排下像小莫扎特一样到处巡回演出,即便这样也没有阻碍贝多芬对创作自由的向往。青年时期的贝多芬,进入到波恩大学旁听课程,在此期间,涉猎了众多其他领域的科学,包括哲学、文学、美学、科学等。在波恩的大学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贝多芬忙碌的身影。因为贝多芬相信,只有丰富了精神世界,得到了精神的自由,才会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中年时期的贝多芬,由于遭受爱情失败的打击,贝多芬患上了严重的耳疾,28岁那年他的听力开始减弱,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听力好比艺术生命,听不到美妙的声音,对他是无比的折磨与绝望,听力的减弱与失聪极大的打击了贝多芬当时脆弱的心灵,他开始变得越发的抑郁和孤独。甚至于在1802年10月6日,不堪病痛折磨与心灵桎梏双重打击的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在这份遗嘱中,没有对物质的不舍,而充斥最多的是贝多芬对音乐的无比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也正因为这份眷恋,贝多芬最终选择了重生,在其后期通过音乐创造,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在贝多芬之后创作的《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第五交响曲(命运)》中,这份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贝多芬还崇尚自然美,在其音乐作品《第六交响曲(田园)》、《庄严弥撒》、《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月光奏鸣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启蒙时期的文学理想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论及文学思想,在任何历史发展时期对社会、对青年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和举足轻重,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理想也不例外的影响着贝多芬的人生与音乐创作。当时著名文学家歌德和席勒的文学作品对贝多芬创作的影响非常之大。贝多芬根据歌德文学作品《埃格蒙特》创作了《埃格蒙特序曲》,根据席勒的诗歌《欢乐颂》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的结尾乐章。
4.启蒙时期的音乐先行者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海
顿、莫扎特、贝多芬被称为“维也纳三杰”。贝多芬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在贝多芬12岁时拜师风琴师尼福,从此进行系统化的音乐学习,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尼福在1787年将贝多芬引导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和海顿,学习作曲。起初,莫扎特想看看贝多芬的音乐能力,就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预言日后贝多芬一定会震动全世界。由此可见,贝多芬在音乐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也正是因为贝多芬学习和借鉴了无数音乐前辈们丰富的音乐知识,才成就了其音乐道路上的伟大成就。
三、结语
启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加速器。在西方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思想启蒙。第一次是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强调的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二次是文艺复兴运动,强调的是批判神权统治,倡导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第三次则是启蒙运动,倡导“自由、博爱、平等、民主与科学”。身处启蒙运动时期的贝多芬,音乐创作深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在其音乐作品中充分表现出了博爱、平等、自强不息、崇尚自然、规范道德等等的崇高思想,这些精神必将与我们的时代相结合并被后人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①陈涵.浅谈社会因素对贝多芬创作风格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1(5):87~88
②张睿.论启蒙思想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52
③闵冬梅.启蒙运动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与成就[J].华章.2011(25):79
贝多芬音乐赏析论文 篇12
运用史学思维对贝多芬的爱情进行探询,是电视专题片片叙述手法的一大特点。在片中,编导利用大量史学资料, 对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概况有宏观上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该对贝多芬创作四个阶段进行划分与总结:
第一阶段为贝多芬在波恩时的创作,这一阶段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他学习的过程,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1的巨大影响,但是并没有涉及到任何情感问题,因此本片叙述的重点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他来到了维也纳,音乐史中有明确记载,在维也纳的这段生活,贝多芬和贵族小姐产生了爱情,编导从这一时期开始探询贝多芬爱情的线索,由史料记载得出关于其“不朽的爱人”的疑团。不朽恋人也许是布论塔诺,因为这个女人所存在的时间与地点恰好同贝多芬写信的时期相互吻合。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布论斯维克,证据是两人的情感经历惊人的一致,不论不朽的恋人到底是谁,需要指出的是在维也纳时期,贝多芬本人从情感经历到作品创作,都出现了明显的高潮,这也是本片着重论述该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在这一阶段内,在爱情上贝多芬遭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他本人的关注点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民族解放运动上,因此本集作品没有对此进行特别讲述。
最后一个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危机时期,也就是其晚期。此时,他不仅遭遇了曾经失落的爱情,还有黑暗政治的严重打击,对往昔的回忆成为这为暮年老人的生活重心,纯粹抒情的声乐套曲《致遥远的爱人》成为他最后的主要作品之一,“遥远的爱人”成为他对维也纳时期“不朽爱人”的呼应,因此这部声乐套曲的部分旋律也一直成为贯穿于整个作品的背景声音,与画面构成同步或错位的艺术效果。
二、音乐社会学背景下所体现的纪录片抒情风格
本片的抒情风格集中体现在对贝多芬爱情的渲染上,其探询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自身情感变化的维度、二是史料分析调查以及作品反映、三则不得不涉及到社会环境对音乐家的影响。
在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欧洲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对职业的音乐家,但是却存在着双重矛盾:教堂宫廷控制的乐师们生活有着相对稳定的保障,但是在创作和表演上没有自由,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创作上也必须遵循着一定的和声原则2。民间音乐家则有着相对自由的创作程度与演奏风格,但是生活上毫无保障。在这样双重矛盾的挤压下,贝多芬试图摆脱其尴尬处境:既不想受教堂宫廷以及统治者的控制,也不想为生计奔波,于是他选择了做贵族的家庭音乐教师,也开始了自己爱情悲剧的旅程, 身份地位的悬殊折射在当时的音乐家身上则是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这也成为两人爱情悲剧的源头。贝多芬最终在爱情的曙光刚刚开始时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三、音乐美学中的视听盛宴
在本片中,音乐美学元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贝多芬音乐赏析论文】推荐阅读:
《音乐巨人贝多芬》12-28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09-08
音乐家贝多芬09-01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11-06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时教学设计10-15
七年级《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设计05-17
《划时代音乐大师--贝多芬》教学反思05-25
武汉大学贝多芬音乐欣赏作业集08-28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想 教案教学设计11-11
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