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展示会

2024-11-04

四年级科学展示会(精选10篇)

四年级科学展示会 篇1

四年级科学上册《展示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对本学期收集到的有关运动的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爱护自己长期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并很好地保存起来。

2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学习成果。

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能描述海产品的运输过程。

其他目标:

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自定标准,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卡片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

教学难点:

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时1

整理我们的学习资料

1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围绕运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2在学习中我们大家都收集记录了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资料,你们想展示给大家看吗?

3那需要整理我们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定期搜集整理到的学习资料,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方法。

我们经验自己确定资料的分类标准,并给资料编号,便于今后查找。

4个人活动,整理自己的学习资料。给资料分类,可以按单元、课次、不同的运动主体、运动的基本形式等分,也可以按、摘录时间等来分。

5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和同学交流后,针对这个和资料卡片的内容展开互评和自评。

课时2

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1设计布置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板。要求:主题明确、布局合理、资料

丰富、版面美观、浅显易懂等。

2展开评比活动,记录优缺点,以备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3在“科学采蜜集”上记录下本学期主要收获。

4爱护学习成果,长期保存教育。

板书设计:

主要优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好的小组是组

我们小组

四年级科学展示会 篇2

教材部分:

1.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乐园”中《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3.补充部分的两篇文章,均根据百度百科改写而成。

卵石的形成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浑圆状小卵石。河流流经不同的地质构造,山体有不同的岩石,经过冲刷,就会形成不同成分的鹅卵石。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冲刷过程中,受到水的搬运作用和相互磨圆,形成了卵石。再硬的顽石,在河水的冲刷下,也慢慢变得光滑,直到浑然天成,光滑如卵。

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卵石的种类有许多:彩砂石子、太湖石、鹅卵石、千层石等。其颜色丰富:红奶油、青奶油、广红、咖啡、中国啡网、黑底白、螺纹奶油、杭灰、黄洞石、米黄洞石、绿宝、丹东绿、大花绿、米黄玉、黄水晶等。雨山红、汉白玉、墨玉、金香玉等原来是又粗又大的山石,但经过千百万年雨水的冲刷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碰撞,便成了一块块剔透美丽的鹅卵石。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其特点是长于运用文艺笔调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与说明的巧妙有机联合。所以小品文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归纳起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A.描述式。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

B.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C.故事式是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故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因强调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选文缘由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文”。对于本单元的选文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1.尊重教材。当前方兴未艾的群文阅读,就阅读内容的组合方式而言,存在着“重人文主题的整合,轻语文本体的凸显;重课外文本的引入,轻课内文本的统整”的弊端。以人文为主题的群文阅读,偏重于人文视野的拓展,未能深入扎实地提升语文能力;以课外文本为组合方式的群文阅读,未能将文本群与教材有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课内外脱节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群文阅读其阅读内容应该源于教材单元。而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多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其优势毋庸置疑,教学中教师会自觉地将以主题编排的单元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血脉相通的整体。从目标的制订、方式的选择、时间的分配、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然后依据单元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取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缩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重建教材。源于教材单元,但不拘泥于教材。“源于”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组合,而是在适宜切入点处进行群文阅读的内容建构。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对年段目标 、 学年目标 、 本册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有通透了解的基础上,突破教材束缚,根据本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事物的特点把握说明顺序,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 、 文体特点 、 阅读策略 、 表达方式等,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重新组合新的单元阅读材料 。 因而我们又补充了两篇课外的文章: 《 卵石的形成 》 和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如图1所示,本课的教学内容前后有两次重建过程:首先,将教科书中的三篇课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视作一个整体,将它们与同单元“语文乐园”中的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联结,让学生了解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其次,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和补充的短文《卵石的形成》进行对比,了解一般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第三,再将《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三篇文章和补充的《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进行联结,感受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在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备课构想

“群文阅读”从表面看,好像只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组,实则涉及“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两大难题。部分一线教师以为“群文”就是变“单篇”为“多篇”。备课时是整组备,“教”的时候却是分开“教”。因为他们将“群文”简单地理解为“内容的叠加”。其实,把“群文”中的“内容重组”是对教学目标、时间、资源、教与学方式的全面重组。要重新思考“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那么,如何依据文本体式重新选择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核心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这两个核心问题对有效推进群文阅读至关重要。

一、关于“教什么”(“学什么”)

1.单元整组构想。

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

单元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事物要点,了解文章说明顺序和基本说明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学习并运用习得的阅读策略阅读相关的说明文。

单元教学流程及目标分解:我们设计的单元主题框架,分为基础、阅读、写作三个板块(见图2)。

本组“群文阅读”教学共用五课时完成。

“单元导读课”两课时,主要解决课内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字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课文质疑,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精读课”,了解说明顺序、方法和表达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博览课”,主要推荐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章,运用已学的阅读策略进行拓展阅读。关注科学小品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感受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第五课时“练笔课”,尝试仿写,以拟人化的手法、自述式的形式介绍一种物品。

因篇幅限制,以下仅选择“精读课”展开叙述。

2.“精读课”教学构想。

教学内容:

群文组合:《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 说明的顺序与方法 》《 卵石的形成 》《 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 》。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生动有趣地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运用联结策略弄清每篇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2.初步感知科学小品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通过对比的策略,感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3. 产生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兴趣,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感受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见图3。

二、关于“怎么教”(“怎么学”)

1.提供阅读策略:联结、对比。(见图1)

2.提供自主学习时空。阅读的主体是学生,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前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当“教什么”(“学什么”)发生改变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怎么教”(“怎么学”) 的改变,“教什么”往往会落空。群文阅读如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参与,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话,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提供自主学习方式:孩子虽然是天生的学习者,但“课堂”的意义在于,教师能从专业者的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思考折页”。“折页”的意思,不是将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及方式,一股脑儿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一页一页地打开。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

课例呈现

一、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回顾群文主要内容

1.回顾群文(《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奇妙的田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主要内容。

师:上节单元导读课上我们已经交流了预习成果,来,咱们一同回顾这三篇课文分别介绍了什么。

2.学生分别用结构图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3.小结。

师:同学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三篇文章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其实这一类文章就是我们曾学过的说明文。(板书:说明文)

二、阅读群文1,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阅读群文1,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师:既然是说明文就应该关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我们的“语文乐园”中就有一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的小短文,默读思考,看看对你了解这三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方法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出示)

2.明确要求,自主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阅读短文,了解本单元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1)读《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作批注。

(2)独立完成“思考折页1”中的表格。

(3)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内容。

(4)分享员展示小组思考成果。

3.集体交流分享。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

生1:我们小组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因为从我们画的结构图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卵石的排列、色彩、大小及形状等外在现象推断出卵石的方向、地点、所走的路程。

生2:《奇妙的田螺》是以时间为序,因为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

生3:《假如人类也有尾巴》是按照事物的外形、作用及其生理功能的顺序介绍。从我们整理的结构图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从尾巴的外形、作用及其功能来介绍的。

师:(小结)原来我们把握了文章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说明顺序。回顾我们的思考折页,我们发现了:作者依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采用了适当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说明:通过将短文《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和三篇文章联结,帮助学生很快理清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三、对比阅读,初步感知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异同

1. 出示“ 思考折页2”,即《卵石的形成》,对比文本《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比较语言风格的异同。

2.集体交流。

师:对比一下,这篇文章和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哪一篇更有意思,更吸引你?为什么?

生1:《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更吸引我,因为它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更亲切,更有趣。而《卵石的形成》语言较生硬。

生2:我也喜欢《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因为它语言更易懂,也更生动。

师:你能举一例说明吗?

生2 :能 。 (读文中描写卵石形成的一段说明)

生3:我也喜欢这篇,因为文中采用了讲话的方式,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

师:大家刚才读到的《卵石的形成》是篇一般性的说明文,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三篇是文艺性 说明文 ,又叫科学小品文。(板书: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文笔生动,内容通俗易懂。

四、阅读群文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

1. 默读《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第二次联结三篇主体课文,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

师:打开“思考折页3”,《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篇文章介绍了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读读看,对你了解三篇文章的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有什么帮助呢?独立完成“思考折页3”中的表格。(出示)

2.小组交流。

3.集体分享。

生1: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谈话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其语言风格是真实、丰富、亲切。

生2:我不同意,我们认为《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采用的是自述式,因为我们从短文中读到自述式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来介绍。

师:老师觉得你们谈得都有理,因为你们都能从提供的短文中寻找依据,真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

师:同样是介绍卵石的形成,一般性说明文《卵石的形成》是这样介绍的,咱们再一同读读。

(生读)

师: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具体说说。

生1:《卵石的形成》 运用了许多专 业用语 “ 风化 、坍塌”,专业性很强,我不太懂。而课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卵石的经历。

生2:课文中把卵石比作“像鸡蛋一样滚圆”,说卵石顺水而下的过程好似人“流浪”一样,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卵石的产生、构成,既生动,又通俗易懂。

生3:我觉得 《卵石的形成》虽然不好读懂,专业术语多,但也介绍得很清楚,只是不太适合小孩子阅读。

师:这也就是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的不同。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依据不同的事物特点,采用合适的说明顺序和方法,比一般性说明文表达的形式更多样,语言也更生动有趣。

【教学说明:利用课外文本的联结,帮学生了解这三篇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同时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这里讨论非常激烈,孩子们颇有争议,但也正是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让每个小脑袋都动了起来。】

五、小结本课,布置单元习作

1.回顾“思考折页”,学生自我反思本课的学习。

2.推荐科普网站,鼓励阅读更多的科普文章。

3.布置观察和习作任务。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迎春花也吹起了小喇叭,河里小蝌蚪在找妈妈,同学们也开始养蚕宝宝了。细心观察的同学请做好养蚕宝宝过程的图文记录,一个月后我们将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介绍它们的生长过程。

课例评析

本课提供的核心价值在于:

1.“群文阅读”教学必须辅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

“群文阅读”需要的教学方式是“长文短教”,是“精读博览”,其目的是“轻负高效”。但是,如果“群文阅读”中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介入,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往往所用教学时间不会减少,有时还会增加,甚至出现备课是“整组”,教学是“单篇”的现象。

2. 关注学生 阅读策略 的习得

本课教学中最核心的阅读策略是“联结”和“比较”。教学中出现多次,而且,每一次的联结和比较都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说明文的顺序与方法;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风格;了解科学小品文的表达形式。这些目标的落实符合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体现了“ 精读博览 ”的课程重 建思路。

3.“思考折页 ”———导学案的设计颇具匠心

教师课堂上为什么用的是折页,而不是一张打开的纸?我想,折起来的目的是:每一次打开,都是与一个阶段的自主学习相照应。正如教者所说,每一次打开都是为学生的一次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每一次打开都是一次导学。折页中两次出现了表格,学生通过勾画语句,提炼关键词语,填写表格,在小组讨论中,用不同颜色的笔修正自己的想法,留下思考的痕迹。

4.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体现在:能整体阅读三篇主体文本;能主动将主体文本与其他文本联结;表达时能有理有据;独立学习时能通过圈点勾画,寻找重要信息;小组交流时,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集体交流时,能主动站起来表达、回应、补充、反驳;学习结束,能公正友善地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年级科学展示会 篇3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四年级科学展示会 篇4

主持:江秉霖刘艺

国旗下讲话:高镜涵主题:感恩

一、诗朗诵:学会感恩A江秉霖B郭嘉瑞C王钟瑞D刘敏诗

二、器乐串烧

小提琴:江秉霖章瑞阳《龙的传人》

古筝:杨琪佳刘敏诗《蝶恋花》

吉它:徐婧益陈济朴《同桌的你》

黑管:蒋帅譞《歌唱祖国》

三、歌伴舞

歌:高镜涵——跨世纪的新一代

舞:张叶琪杨琪佳刘艺何祎晗郭嘉瑞崔鑫候欣格

四、炫彩篮球

高镜涵徐溍宇徐智扬江秉霖唐冉

四年级科学试卷 篇5

1、鱼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用()呼吸,靠()游动,用()繁殖后代,终生生活在水中。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动物都是鱼。

2、食物中能给我们身体提供能量的营养成分有()、()、()。

3.经过()和()后的水,还要进行(),这样才能杀死水中的细菌。

4.在短距离赛跑中,()以每小时()千米的优异成绩夺得了世界动物赛跑的冠军。

5.凡是身体表面()、()、()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二、我能选:(每题3分,共15分)

1.会发光的鱼叫()。

A、飞鱼B、鳐鱼C、烛光鱼

2.南极是一个()。

A、大陆B、大洋

3.把()放在火上烧,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气味。

A、淀粉B、脂肪C、蛋白质

4.制作饮料瓶的材料有()。

A、玻璃B、塑料C、纸D、金属

5.猜谜语:“身穿黑缎袍,尾巴象剪刀,冬天向南去,春天回来早。”()。

A兔子B燕子C海鸥

三、我可判:(每题3分,共15分)

1.“阿蒙森-斯科特” 科学考察站是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2.外出考察,一定要注意安全。()

3.饮料瓶分类回收是节约资源的一个好办法。()

4.水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5.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听不到说话的声音。()

四、我会答:(每题10分,共40分)

1.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登上月球需要带些什么?

2、如何鉴别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3、按人体消化系统的顺序把各个主要消化器官写下来

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6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彩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科学结论。

学情分析:

虹,就像一架彩桥,时而横架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孩子们熟悉它,喜爱它,当然也愿意研究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

(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

(1)提出问题: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假设:指名猜想。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

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6)出示七色光图,讲解七色光的名称。

(7)小结:阳光照射在水中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出问题: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

(2)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3)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 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4)实施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

①喷 水时,看到什么现象?

②停止喷 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6)讨论:

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3、拓展创新:彩虹一般在天空中出现的实践不太长,这是为什么?

教学反思:

在展示自我的科学课堂中快乐学习 篇7

一、讲学稿摆正了师生的位置, 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

老师由前台退到幕后, 由教变导, 角色的转变是传统教学观和教学模式转变的标志。学生由台下走到台上, 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丰富的内心和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在他们的课堂上得以发散和升华。

无论是新知识点的讲解, 还是对所遇问题的质疑, 抑或是对同学提出问题的回答甚至延伸, 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各个环节无不昭示着这样的一个道理: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知识要由个体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 教师无法将自己的知识转嫁给学生, 只能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点上不断生成新知, 教师是指点迷津的航标, 而不是包揽全部、载着学生前行的舵手。老师只需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扶正方向, 答疑解惑。老师不要单纯追求“张飞”的勇猛与热情, 还要有“孔明”的智慧与谋略。

二、吸引学生, 让成功的快乐为学生张扬的心保驾护航。

如果课堂是一个舞台的话, 老师就应该是台下的导演, 学生应该成为台上的主角。做导演的老师肯定比做演员的老师更轻松, 做演员的学生也肯定比做听众的学生更投入。对于“90后”学生而言, “个性张扬”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最需要的是被人认可, 他们需要走到台前展示自我的风采。当他第一次鼓起勇气走上讲台的时候, 引导台下的学生为他鼓掌助威, 这时他是激动的;当他被台上的“小老师”问得哑口无言的时候, 让他感受到身后团队的力量, 这时他是感动的;当他对自己报以很大的期望却没有给大家一个精彩的阐述的时候, 给予他鼓励的掌声和赞许的目光, 这时他的心里是温暖的;当所有人的在为一个难题而沉默, 他却给出精确的回答的时候, 给他以最高的荣誉, 让他感受到成功背后难以释怀的感动, 这时他是骄傲的……为了下一次的讲课, 他能主动准备很久很久;为了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 他可以废寝忘食。他想展现自我, 就给他一片天空, 给他一个舞台, 当掌声响起的时候, 他会爱上这里的一切。当课堂中的一切都变得伸手可及, 当努力过后感受到荣耀的时候, 他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最原始的欲望, 而令学生期待的课堂又何愁不会高效和精彩呢?

三、环环相扣, 每一环都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讲学稿注重的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前移, 学生自主预习是课堂开始的关键, 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基本保障。为了让学生更加有信心,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课堂, 为了让每一个同学都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每一节课都是以学生的小组讨论开始, 小组成员在对预习成果进行比较全面的沟通和交流的同时, 对自己上台展示自我, 与大家分享成果有了更大的信心。

新课的讲授完全可以让有能力的同学上台代替老师完成, 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这样的实力, 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当一位同学上台为大家讲授某一个知识点时, 老师可以和台下的所有同学一起聆听。走下讲台, 走近台下同学时, 你会发现, 换个角度观察, 这里原来是另一个世界。倾听的人变得多了, 同学们对上课的热情更足了, 大家对课堂期待的目光更多了。台上的小老师完全放开包袱讲, 可以提问, 可以被提问, 一切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度过, 不论是提问者, 还是回答者, 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的身后有他的小组, 他们是一个团队;他们小组的身后还有整个班级, 是对手更是盟友;整个班的背后还有一个老师, 这里是最大的后勤保障。怕什么?还有什么好怕?大胆地讲吧, 大胆地吧, 每一次上台都不再是万般无奈的痛苦, 而是大家你争我抢展示自我的最佳机会。

互动的过程是所有同学思维碰撞、激发火花的过程, 是一个由量变转向质变的飞跃。在这样的课堂里, 知识的传授不再是老师单一的灌输, 而是大家你争我辩的探究。当一个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 每一位同学都会积极思考, 他可以解答, 可以质疑, 还可以延伸, 课堂不是老师的, 也不是某一位同学的, 课堂是大家的, 属于在座的每一个人。这样的课堂永远都不缺举手回答问题的人, 因为每一个站起来的机会都是那么难得, 勇敢地争取, 是为了证明自己。在互动中, 每位学生都在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踊跃展示, 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此时的学习, 不再是负担, 不再是迫不得已, 而是一种竞争, 一种乐趣, 一种收获, 一种享受。学生在愿学、乐学的氛围中, 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尽管在使用讲学稿的课堂中还有一些困惑没有解决, 但是我已经在这样的课堂里感受到学生对我巨大的冲击, 那是他们被压抑的智慧无限迸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在与他们思维交流的过程中, 我同样学到了许多东西, 更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课堂不再沉闷, 老师不再辛苦, 学生不再无聊, 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这样的课堂里, 同学都养成了自主预习、讨论、探究、质疑、争论的好习惯。相信以后在不断地总结和改进中, 学生会更有热情, 在勇敢地自我展示中感受快乐学习的无限美丽。

摘要:在科学课堂上无论是新的知识点的讲解, 还是对所遇问题的质疑, 抑或是对同学提出问题的回答甚至延伸, 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每一个环节无不昭示着这样的一个道理: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科学课堂,讲学稿,展示自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人民教育, 2001-9.

[2]杨启辉.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学习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四年级科学展示会 篇8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有14个封建王朝建都在今天的陕西境内,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间最长的省份,特别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就建都在今天的西安市周围。陕西文明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在20.58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分布着52000多处文物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完全统计),其中,古遗址约占50%以上。以历代都城遗址、帝王陵园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是陕西文化遗产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具有分布广、面积大、等级高的突出特点,具有丰富性、完整性、至高性的独特优势。由于大遗址占地面积大,而且一般部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达的地区,所以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与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大遗址所在区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十分有必要探索和研究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从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受益,使大遗址保护成果惠及社会,惠及民众。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大遗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当地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为此,近年来,陕西省文物局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我省丰富的大遗址资源,在大遗址保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探索早在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建设和开发日益加快。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和西北大学有关专家学者就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的实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指出了大遗址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传统的、单一的、限制性的绝对保护模式与遗址区域内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汉长安城遗址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的解决对策,通过一定范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理论思考和实地调研,我们认识到,必须要探索和研究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当地政府和居民从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受益,把大遗址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大体制中,纳入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层面上来,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大遗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使大遗址保护工作富有生命力,具有号召力,才能使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生共荣。我们认为: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应从单一的限制性保护思维,调整为“四个结合”模式,即:1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中外实践来看,文化遗产保护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提高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品牌效应,从而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优越的文化软环境。文化遗产保护还有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增强综合竞争力,开展旅游,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由此可见,大遗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我们不能人为地割裂两者间的必然联系,而是应当主动地将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发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2、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由于文物保护的法律规定和专业要求,对大遗址区域内的生产建设活动有严格限制,当地群众只能从事传统、低效的农业生产,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群众生活来源单一,生活水平很低;遗址区建设项目受到严格控制,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与遗址周边区域的反差越来越大。正是遗址保护区内外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挫伤了遗址区居民的保护积极性,致使大遗址保护表现出以当地居民的贫困为代价,使保护工作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因此,当前解决众多大遗址所面临的诸多人为因素干扰的途径,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外,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遗址区内群众对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渴望,关注和引导当地居民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战略,将大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实惠,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大遗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大遗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文化演进、历史积淀的物质遗存,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各阶段成果。保护好、管理好大遗址,可以确立一个城市或地域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并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形象和地位,从而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文化软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争取到更多当地城乡建设的资金,投入到以大遗址保护为核心的城市建设中,推动和促进大遗址保护事业发展。因此,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建设结合起来,在城乡建设中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大遗址,彰显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4、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大遗址是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现代地域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营造和谐的地域文化景观是未来地区发展趋势。因此大遗址不应仅仅注重遗址本体的保护,更应该重视大遗址周边环境以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应该重视保护与大遗址有相关联系的空间区域内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将遗址本体的保护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改善相结合,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大遗址保护的实践探索根据大遗址保护“四个结合”的新理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实践探索。在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紧密结合临潼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秦始皇陵园遗址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征用用于遗址保护;通过全面、细致的考古调查、勘探,掌握理解遗址分布情况,根据遗址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科学保护措施;选择文化价值高、观赏性强的遗址进行科学合理展示;拆除遗址内不和谐建筑物和构筑物,整治遗址环境;适当建设安防技防、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提高遗址综合保护水平。同时,在遗址区域以外专门征用900多亩土地,用来建设移民安置

区。安置区统一建设了高标准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大大改善了搬迁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唐大明宫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中,紧密结合西安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西安市北部棚户区改造工程规划,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为带动,以组织大型集团参与土地一级开发为主导,以“整体保护、整体拆迁、整体建设”为保障,以“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探索大遗址带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开辟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与遗址周边城市建设结合起来。2007年,陕西省、西安市政府组织的大明宫遗址区保护展示工程顺利启动,划定19.16平方公里土地作为遗址区的保护建设用地,将大明宫遗址区3.2平方公里内350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迁,并妥善安置了10万多拆迁居民,整体实施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我们在保护好遗址的基础上,还帮助、指导地方政府实施了唐长安城延平门遗址公园、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等文化项目,使这些遗址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同时利用遗址的文化元素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和文化主题公园。既保护了文物遗址,又大大改善了城市社区环境。我们还积极支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参与了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该公司主动要求文物部门对唐长安城西市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在文物部门指导下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遗址保护方案,并出资2.5亿元对遗址进行保护,就地建设了遗址博物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唐长安城西市遗址周围城市空间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区域的文化价值;大大提高了遗址周围城市空间的开发价值,使民营企业的投入回报得到了保障;同时也大大改善了遗址周围城市面貌,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三、大遗址保护新理念运作模式的探索我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遗址保护新理念运作模式的探索。1、认识思路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过程中,我们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作为大遗址保护的出发点,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作为大遗址保护的切入点,把“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作为大遗址保护的效果和目的。我们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实践证明:大遗址保护完全能够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惠及广大民众;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多赢”局面。2、运作模式针对不同的大遗址,我们探索了不同的运作模式:(1)“国家公园模式”: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由国家投入资金用于大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通过国家的初始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解决大遗址保护启动资金不足、基础工作薄弱、保护利用水平低、设施环境差、缺乏投资吸引力的困境。国家资金的投入,可以确保大遗址保护基础工作的大大提升,可以尽快实现大遗址的有效保护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同时可以通过后期的运营收入逐年收回投入资金。(2)“集团运作模式”(唐大明宫模式):以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为代表。所谓“集团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动引入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到大遗址的保护项目中,企业集团在投资对遗址的本体区域实施保护工程和环境优化、美化的同时,政府授予企业集团获得周边一定区域的土地开发权,通过大遗址周边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商业运作,使企业集团获得其应有的利益回报,弥补其对大遗址保护资金的投入。(3)“市民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延平门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基本思路是,政府作为主体投资方,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大遗址保护项目和周边环境的优化美化,并作为城市绿地和市民的休憩场所向公众免费开放。因大遗址本体环境的优化美化所形成的遗址周边文化效应和环境效应,大大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土地附加值。当地政府利用周边区域的土地转让、房地产开发等市场化运作,间接获得因大遗址保护和环境改善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收益回报。同时,也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4)“民营建设模式”(唐西市模式):以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为代表。通过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参与到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保护项目中,鼓励民营企业先期投入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对周边区域进行商业开发,以获得其投资利益回报。3、保护方式对于大遗址保护方式,我们认为应遵循“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原则,改变传统保护方式,采取“从专门的专业保护变为社会参与保护;从单一的行业保护变为各级政府保护;从被动的、限制性保护变为主动的、引导性保护”的新的保护方式。近年来,我们在大遗址保护的理念探索、实践探索、运作模式探索中,注重深入挖掘大遗址潜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大遗址的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经济功能,将其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民众现实和未来生活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使大遗址保护事业逐步成为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陕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力量,成为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提升陕西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目前,在陕西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年级科学作文 篇9

生活处处离不开计量,周六上午我去参加芜湖小记者“行走的课堂”活动。首先是分组,分成两组。一组去标准馆,二组去六楼参观。我是第二组的进了标准馆,我发现里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他让我感到了一种说出的神秘感。其次,我们又去六楼听专家讲解第一个主题是古代人如何量长度的,原来,古代人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是度、拃、跬等作长度单元的,古代的时候没有钟表,人们用一种作“日晷”的东西来测量时间!我还知道了所有用人名为名的计量单位的字母都用大写字母来表示的,比如:电流安(培)的字母就是大写“A”。第二个主题是认识纤维,首先专家教我们认识棉花、蚕丝、尼龙等纤维。之后又教我们分辨棉花和黑心棉。之所以叫黑心棉,是因为是用棉花、废布料,废线头、甚至是用死人身上的衣服作成的。然后我们又去一楼和二楼参观。首先映入眼睛是许多的不认识的机器。我最喜欢的是在显微镜镜头观察叶子、头发、羊毛和涤纶。

这一次活动让我知道了科学的力量是多么强力啊!

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 篇10

主备人: 教案序号:1 上课日期:

1、指导学生认识一般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组成的。

2、通过综合植物体的构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致地观察植物体的习惯,进行爱护和保护植物的教育。

二、教学准备

1、凤仙花整株植物的图片(课件)

2、常见蔬菜的实物或图片(课件)。

3、常见植物的图片(课件)。

4、小茶壶的实物、小蚂蚁的标本。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出示小茶壶。

师: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二)学习新课

1、凤仙花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1)观察凤仙花(课件展示)。

问:这是一棵凤仙花,就是你们熟悉的指甲草,请你们观察一下,凤仙花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凤仙花的“身体”构造。

边小结,边将凤仙花的根部、茎部一部分一部分地出示,最后组成凤仙花的“身体”。

(2)一般植物的“身体”构造。

课件展示:向日葵、苹果树、辣椒等。

观察:向日葵、苹果树、辣椒等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汇报:请学生分别戴上绘有这几种植物图案的头饰,分“角色”说一说自己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问: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一般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3)认识苔藓、蕨类、藻类植物的身体构造

课件分别呈现三种植物,让学生观察、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小结:苔藓植物只有茎和叶;蕨类植物只有根、茎、叶;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等器官。

(4)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课件呈现)

师: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样,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30多万种。由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多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应该爱护植物。

(三)巩固练习

分析常见能吃的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课件出示)

认一认:这是什么植物?

指一指:我们吃的是哪部分? 说一说:这部分叫什么?(2)扩展知识练习:

桌子、家俱由植物的哪部分制成? 竹竿是用哪部分制成?

这些美丽的画(叶画、豆画)是用植物的哪部分制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观察你周围的植物,找一找它的身体的各部分。(2)观察常吃的食物,有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

教后记:

2、植 物 的 根

主备人: 教案序号:2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表或文字表述观察结果;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有吸水作用的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料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汇报交流:

教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大家观察了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教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请教,同学们观察子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谁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疑问?

组织学生思考,小组内讨论交流。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然后小组为单位汇报。(2)、引导学生观察根。

先介绍材料,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汇报观察结果。

4、自由活动:

教师:植物的根还有其它作用吗? 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5、拓展活动:

教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教后记:

3、《植物的叶》教案

主备人: 教案序号:3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到叶子也是有生命的。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叶子也是有生命的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植物的叶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大树。大家在观察时收集了树叶吗? 生:收集了!

二、主题研究:植物的叶

1、提问:大家收集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

2、学生分组进行统计与分类。

3、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区分“种”的标准。

4、汇报:

说一说如何确定两片叶子是否是一种。区分叶子种类的标准:

1、形状;

2、颜色;

3、气味;

4、其它。

三、强化巩固:观察叶的结构

1、教师提问:这么多的叶,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仔细观察后发言。

3、教师总结并板书。

1、叶柄;

2、叶片;

3、叶脉。

四、总结拓展:

1、学生分组观察一条树枝上叶的状态,找出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

2、学生试着用词语来表述一片叶子一生不同阶段的生长状态。

3、教师总结板书:

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枯叶

4、引导学生将叶子的一生与人的一生作对比,从而引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同时号召大家注意保护植物,收集叶子时只能捡拾落叶,不要采摘树叶。

课后练习:

课外继续收集、观察各种植物的叶

教后记:、植物的茎

主备人: 教案序号:4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教后记:

5、《花和果实》

主备人: 教案序号:5 上课日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和油菜花的果实和种子。(传粉是植物生命延续的第一步,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的特殊性,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植物传粉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从而探究果实的成长过程。)

2.难点:了解花粉是如何在雄蕊和雌蕊之间传播,并使雌蕊内的胚珠受精成长。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 教学活动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设计意图:

激发探究的兴趣,这能较好地调整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并将讨论的焦点引导到花的雄蕊、雌蕊的观察上。

二、观察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

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参考书上提示的探究方法)

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 意图。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

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教后记:

6、秋季星空

主备人: 教案序号:6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四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作出书面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的过程中感知交流与讨论可以产生新想法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认识秋季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秋季的其他星座。

二、教学准备: 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北斗七星、仙后座的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引出课题。

(二)、科学探究

1、学生自主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

2、引导学生认识秋季的代表星座:仙后座和大熊座。

3、指导学生看星空图。

4、让学生提出自己乐于研究的问题。

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开展活动,教师在巡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恰当评价。对一些不太可行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研究,不至于使学生的问题成为空想而不能落实。

5、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学生制定完观察计划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与补充,教师可在此对学生的观察计划进行恰当的评价。

6、制作观星箱:教师先出示制作观星箱的步骤,再选定物体来试用观察。

三、拓展活动:

建议让学生课后至少再制作一个观星箱,分别用来观察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星座,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星空变化的规律。

教后记:

7、冬季的星空

主备人: 教案序号:7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进行中长期科学观察的习惯。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观察、乐探索、愿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活动中的乐趣。

3、知道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学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会查阅资料、科学整理资料。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我们的观察和发现。

1、让学生将在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对星空观察记录的情况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进行交流。

2、让学生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画出秋季和冬季的北半七星的样子。

3、提出研究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从秋到冬,星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二:我们继续来观察、研究星空。

1、引导学生重新确定冬季星空中自己的研究目标,制订自己观察研究重点。

采取小组研究方式相互交流和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以求研究内容和重点更为突出。

2、向学生介绍猎户座。

3、全班讨论:从冬天到春天,北斗星会发生什么变化?冬季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自由活动: 介绍星座知识。

四、拓展活动:

继续利用观星箱观察、记录北斗七星及自己选定的观察目标的变化。教后记:

8、木材

主备人: 教案序号:8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正对探究木头的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更具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试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

2、在探究木头特点的观察试验活动中体验合作,尊重他人的观察试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头彩绘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头是天然材料,了解木头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

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木头、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等。教师准备 多样木头、关于木头应用的课件及资料。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同学们,那么观察过家里有哪些家具?使用什么材料做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活动一:木头有什么特点?

1、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讲: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可以合作共同研究你们感兴趣的问题。

2、制定研究方案。小组分工,合作配合,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研究材料,发记录表格等。

3、各组汇报研究方案

说说要研究的问题,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讲:你们可以按照方案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一边研究,一边做好记录。

4、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请各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小结:木头有哪些特点呢?有沉浮,轻的浮,重的沉;木头上有一圈一圈的年轮;干木头不导电;木头有软、硬程度;木头的花纹也不一样;„„ 活动二:木头是天然材料;木头的用途

木头是天然材料,在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节约木材。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谈谈木头有哪些作用?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代表说说木头的作用。

小结:木头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天然材料,而且在其它地方用途很广。讲:你们知道木头是怎么来得吗?一棵树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长成材。所以我们有珍惜木材。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木材呢?

3、学生讨论、交流上述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4、提出问题:哪些木制品可以选用其他材料来代替? 学生进行讨论。

小结:木材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给社会生活带来繁荣,木材的过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合理使用木材造成的后果是难以弥补的。因此,有些木制品现在已用其他人造材料来代替。自由活动:

1、辩论会分甲、乙两组,就“使用一次性木筷是利是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确“使用一次性木筷”带来的危害。

2、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取对方的长处。

拓展活动:调查:一天中,一个中等大小饭店共用掉多少双一次性木筷子。写出调查报告。

教后记:

9、《纸》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案序号:9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实验的收获。

2、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紧迫感,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3、会观察、描述、记录、比较实验的现象,知道不同种类的纸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同,知道纸的发明史。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纸纸样品(如蜡光纸、餐巾纸、宣纸、复写纸、砂纸)、实验记录表、滴管、烧杯、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礼品,你们想看看吗?从同学们的表情当中,老师就知道你们非常喜欢这些礼品,但你们知道这些礼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2、谈话:谁能说说,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纸做的?

3、谈话:我们身边很多东西都是纸做的,这说明了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就一起走进纸的世界,去了解纸,去研究纸。

二、实验探究

1、谈话:同学们,纸的用途有好多,要想真正的了解纸,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请认真观察纸,你有什么发现吗?

2、谈话: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要想更好的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这些实验呢?

3、讨论完善实验计划

(1)师生交流:如纸的结实程度,可以通过撕各种纸,感觉它们的难易程度来判断。观察纸的毛边可借助放大镜观看。纸的吸水性可以用吸管将水滴到纸

上看出来。纸的透明度,可通过把几种纸分别对着光亮看一看,比较哪种纸的透明度最好。

教师强调一下滴管的使用:先挤压一下它的后面橡胶胶帽,然后把吸口放入水中,松开橡胶胶帽,水就吸上来了。然后轻轻挤压橡胶胶帽就可以把水挤出来。

(2)你们觉得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交流:

谈话:通过比较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对纸有了哪些了解? 同学们讲的真好,相信你们现在对纸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了。

6、了解纸的发明史

谈话: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的老祖先可在很久以前就发明出了纸,关于纸的发明历史,你们了解吗?

谈话: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现在纸的生产过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张最普通的贺卡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

三、拓展延伸

谈话: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却不珍惜纸,将纸张随意乱扔。你们是这样做的吗?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谈话:其实我们的这些废纸是可以进行再生产进行造纸。知道怎么做吗? 总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通过废纸再生产,我们可以节约多少地球上的森林资源啊!

四、小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想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相信同学们对纸的了解一定加深了很多,你们也和纸成了很好的朋友,老师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节约用纸,不乱扔纸张,和纸做永远的好朋友的。课后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教的再生纸的制作方法,自己做一张再生纸,好吗?

教后记:

10.陶瓷

主备人: 教案序号:10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针对研究陶瓷的 特点提出观察试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在探究陶瓷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1、知道陶瓷是人造材料,了解陶瓷的性能及用途。拓展性目标:

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陶瓷的资料、陶瓷物品碎瓷片、木锤、小刀等。教师准备:关于陶瓷的录像片段及陶瓷物品、陶瓷资料。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一起来欣赏陶瓷物品

1、学生说一说自己带来的陶瓷,介绍本物品的特征、来历。

2、将学生自己带来的陶瓷分组摆放在桌子上,进行参观活动。

3、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同学们通过参观、交流认识到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鉴赏价值、艺术价值。活动二:陶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办法来研究。

1、提出问题:陶瓷有哪些特点呢?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设计观察实验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学们设计方案要考虑到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需要的材料。要记录下观察实验中的发现,比比那些同学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

2、学生分组制定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可以补充。

4、学生进行实验。

5、各组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小结:在同学实验中发现陶瓷有很多特点,如,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水、较坚硬,易损坏等。陶瓷是利用天然材料经过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课下同学们继续进行研究陶瓷。活动三:

根据陶瓷特点,说一说怎样利用陶瓷材料?

1、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陶瓷材料?

2、放有关陶瓷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陶瓷在生活中的大量应用。

3、提出设想:根据陶瓷材料的特点,利用陶瓷材料来做那些物品比较合适?

4、学生进行猜想或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四:讲一个陶瓷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了解关于陶瓷的趣事以及陶瓷的发展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科学应为社会服务的信念。自由活动:

1、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也可以选择教科书中提示的集中活动。

2、评价:从:“我的发现、我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对陶瓷的认识”这几方面来评价。拓展活动:

“对陶瓷还项研究哪些?”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瓷的历史。

教后记: 《金属》 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案序号:11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能用正确的实验方法给予验证。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金属共同特点的探究过程,能利用简单的表格整理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人们在认识到金属的共同特点后,就能够更好的利用金属为人们服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教学过程: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除了这些之外,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三种材料的制品呢?”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1、为什么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大量使用这些材料呢?人们大量使用这些材料,一定是它们有某些与其它材料不一样的地方,请你大胆的推测一下,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2、学生发言推测。教师适机引导并记录

3、针对推测记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4、实验研究铜铁铝的共同特点。

实验: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时要求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1、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2、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要求同学们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教后记:

12、玻璃与塑料

主备人 : 教案序号:12 上课日期:

认知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能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拓展性目标: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材料——玻璃与塑料。活动一:

1、列举事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玻璃与塑料

学生结合自己常用的物品说一说:哪些物品是玻璃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2、交流:如果没有玻璃、塑料制品,生活会怎么样?

3、出示 :玻璃、塑料制品,让学生鉴别“哪些是玻璃做的?哪些是塑料做的?” 小结:通过上述活动,使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的用途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玻璃与塑料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观察实验。活动二:

1、猜想

玻璃与塑料可能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有什么不同?

2、交流猜想的结果。

3、进行对比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2)汇报实验方法(3)进行实验活动

整个实验活动老师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及时发现问题,灵活地处理,确保学生观察实验的进行。

4、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再进行对比。

5、学生汇报

通过实验,你发现玻璃与塑料分别有哪些优点与缺点?

6、出示:资料卡,让学生阅读

讨论交流:社会面临着“白色污染”的威胁,应该对材料进行怎样的改进? 小结: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讨论角落,认识到玻璃与塑料的使用给人民及社会带来了方便,但是塑料废弃物品严重污染自然环境,反过来又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使用材料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发明新材料来代替塑料。自由活动:

1、讨论交流: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学生充分进行创新、想象,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想法。

2、评价:根据“对材料的研究、发现的问题、大胆想像”学生进行互评。拓展活动:

调查一次性方便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后记: 蒸发

教学目标主备人: 教案序号:13 上课日期:

1、经历搜集证据的过程;能够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感受蒸发与生活相关的蒸发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同学之间合作的快乐。

3、认识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许多人小时候都喜欢水。你喜欢玩水吗?在玩水用水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适时播放视频资料:阳光下晾晒衣服的情景;夏天,一人刚出泳池,两手抱肩,有点发冷的情景;河底干裂景象。并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水跑到哪里去了?

(这样设计,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为的是让学生明白,研究科学是从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开始的,并把学生引入到对本课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水跑到哪里去了?

谈话:洗过的头发和衣服会干,水跑到哪儿去了?(1)、教师介绍:每组桌上都放有小镜子、玻璃片,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或身体器官,使水很快消失吗?

(2)、学生动手实验。谈话:(3)、学生交流。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有什么发现?能作出解释吗?(4)在小组交流汇报的基础上,自行总结结论:擦到手掌和镜面上的水迹,湿衣服上的水并没有消失,它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关于蒸发的描述,对照自己的结论,修正自己解释。活动二:探究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谈话:蒸发时会伴随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学生阅读教科书对探究活动的描述。(或教师出示相关的内容要求。)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介入指导。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提示他们多做几次实验,并做好记录。使学生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反复验证。

学生整理记录,交流结果。

启发谈话:通过实验,包有棉纱的温度计有什么变化?温度下降,说明了什么?液泡及周围的热量是怎么减少的?

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总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包有棉纱的温度计的液柱会下降,是因为棉纱上的水蒸发引起的,这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活动三:怎样才能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谈话: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我们能不能想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些呢? 分组讨论、猜想加快蒸发的方法。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设想。讨论要点:晴天衣服干得快,提高

温度可能水会蒸发得快些;风吹着衣服干得快,可能加快空气流通会使水蒸发得快些;晒粮时,粮食摊开的面积越大干得越快,也许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等。

谈话:根据猜想,你们打算怎样实验?

学生设计探究计划。教师要对那些想出别具一格办法的同学,给予表扬与鼓励。

谈话: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器材:瓷盘、吹风机,手帕等,请同学们根据设想进行实验,如果你还用什么别的材料,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可以让具有同一设想的同学坐到一起为一组。)在这一活动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小组合作。教师介入指导,提示学生在做对比实验时,当一个变量改变时,其它变量必需保持恒定,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如:探究做加热可以蒸发得快这一实验时,往大小、厚薄相同的两个瓷盘里滴上少许等量的水,一个瓷盘用试管夹夹住在火上加热,另一个瓷盘放在桌上让水在常温下蒸发。加热改变了温度,而瓷盘和水量必需保持恒定。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使水蒸发得更快的呢? 各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表述。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等,都可以使水蒸发得快些。

三、自由活动 制作天气预报器

谈话: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预报。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老师这里有个天气预报器模型,请看屏幕:

1、课件展示天气预报器模型,并说明原理。师:你想制作一个天气预报器来预测天气吗?

2、指导阅读资料卡上的制作方法后,学生动手制作。

3、展示制作成果。

四、拓展活动:调查水的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谈话: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在课下调查: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人们是怎样利用蒸发原理进行生产的。教后记:

14、沸腾

主备人: 教案序号:14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对所观察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给水加热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能分析和解读数据,并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观察实验事实。

3.了解水的沸点。

准备:酒精灯、火柴、温水、计时器、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13组件。

活动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你认为在开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沸腾,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猜想:你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

2、小组讨论,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3、小组汇报设计实验方案。

4、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小组合作):

①小组长分好工:(观察、记录、操作、计时)。②按步骤操作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③不讲与实验无关的话,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④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别碰到酒精灯或水等以免烫伤自己。⑤汇报交流。

5、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并完成讨论问题: ①水为什么翻腾?

②水中的气泡可能是什么物体?从哪来的?

③这些气泡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

6、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沸腾?

7、师出示“沸腾”定义后,请学生齐读加深理解。

8、提问: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还会上升吗?生尽情地回答(板书:液体的沸点)。

三、巩固应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的“沸腾”、“液体的沸点”是什么样子的?)

1、什么是沸腾?

2、什么是液体的沸点?

四、课外拓展

1、查阅资料:

①在高山上和海边烧水,水的沸点是一样的吗?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详见课本p59

2、自制小制作:小小蒸汽动力机 教后记:

16、水的三态变化

主备人: 教案序号:16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水蒸气(气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液体)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

水蒸气(气体)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教后记:

17.小水滴的旅行

主备人: 教案序号:17 上课日期:

活动过程:

活动一:把我们了解的露和霜的资料交流一下。

这一活动是将课前调查和了解的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教科书展现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的场景,引导学生把调查了解的信息资料,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相互分享信息,交换看法,实现资源共享。“霜可能是这样形成的!”一是提示学生根据掌握的证据、过去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露和霜的形成做出预测。二是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教科书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交流,了解彼此搜集的信息资料和想法,让学生能依据现有的证据和经验对露和霜的形成提出预测。

活动二:我们想办法制造露和霜

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图片:一是学生围绕实验材料,:正在设计制造霜的实验方案的情景图;二是学生制造露的实验场景。展示制造露的情景图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验证自己的预测。“我们先制造露”是指学生按照自己的探究方案,自由进行露和霜形成的模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什么材料制造霜呢”包含两层用意:一是提示学生根据猜想设计探究方案,确定人员分工,准备探究工具等;二是提示学生只有选择合适的材料,才能确保实验成功,获得证据。教科书没有过多地呈现制造霜的方法途径.意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设计实验方案,在选择制造霜的方法途径上,给予更大的空间。

教科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探究过程中,一不仅仅是让学生收集数据检验预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解事物的手段。

教科书用“露和霜形成的条件有何不同?”提示学生在整理数据信息时,不但要把露和霜的形成过程进行比较,找出两者在形成过程中的相同点,而且还要把露和霜形成条件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使学生体验到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事物,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教科书最后设计了“实验发现”环节.引导学生在表达交流探究结论的基础土,将结论与预测相比较,找出结论与预则有哪些异同点,从结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第二个研究方案: 活动准备:

提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雾和云形态万千,变化莫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提出课前准备活动的指向:“调查雾和云与我们的关系”,为学生课堂交流做好信息资料的准备。教科书展示了几幅图片,提示学生可以采取留心观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感悟到雾和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活动一:我来介绍雾和云,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调查了解的信息教科书展示了学生自由交流的情景:“机场有大雾,一飞机要停飞”与“雾好大,把头发都打湿了。”提示学生在交流时,要注意对大量的生活经验以及了解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体验到雾和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云的情况,可以预测天气”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资料.获得对雾和云研究意义的认识。教科书这样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交流方式,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并通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在感知雾和云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想办法制造雾

教科书安排了几幅制造雾的实验情景图。首先展示了两种制造雾的实验方案。一是通过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使水沸腾,这时从玻璃管口上方冒出“白气”。“我看到了雾”暗示学生实验成功后的欣喜,体验成功的乐趣。二是在盛有温水的烧杯口上方,放一块冰,冰块周围会有“白气”出现。“用温水更明显”意思是使用温水做这项实验,观察到的“白气”现象更明显。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把热水倒入烧杯里,在水的表面有“白气”出现,随着水温的下降,“白气”逐渐消失。当水温接近室温时,水面上方不能凝结成小水珠,不能产生雾.若在烧杯口上方放一冰块,会产生“白气”。教科书展示这样一个实验场面图,为学生制造雾提供方法导向,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的道理,采取不同的方法制造雾,教科书用“现在我们说说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吧”引导学生表达与交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二是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结果,联系到自然界中水蒸气遇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进而推测自然界低空中的雾和高空中的云的成因。通过表达与交流,使学生对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教科书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课堂探究获得的证据,结合已有的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对自然界中的雾和云作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后记:

18、航海家的发现

主备人: 教案序号:18 上课日期:

一、教学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重点: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麦哲伦的环球航海的经过。

三、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古人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

(二)、猜想假设

1、学生讨论,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圆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师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表面画面,猜想地球的表面及整体状况,认识地球的形状。

2、师提出问题:地球是圆的?圆的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资料讨论回答:地球平均赤道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6.76千米,说明地球不是正圆体,应是椭圆体。

3、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资料交流。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师:这就是最早的“盖天说”。板书:“盖天说”。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思考。师:古代印度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学生根据已有资料讨论,古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山。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

师:出示课件,学生看图,观察想象。

师: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 学生讨论,认识古人的猜想。

4、师: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只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那么历史上人们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学生根据资料,航海家的发现:麦哲伦的环球航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师出示课件(麦哲伦环球航海示意图),让学生说说麦哲伦航海路线,谈一谈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师:麦哲伦从西班牙往西航行,最后到达了原地,如果他往东航行,结果是怎样?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实施探究

师:地球到底是怎样的?你有什么认识?

学生根据已有的 资料,加上自己的猜想,探究地球的形状,分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请几位同学总结对地球的认识: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让学生画出地球的形状,展示给大家看,交流对地球的认识。(四)、拓展创新

收集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实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说说给大家听。

教后记:

19《地球上有什么》

主备人: 教案序号:19 上课日期: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家园》单元的第二课。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学会看地图,了解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为进一步认识地球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地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地球表面分布着海洋与陆地,陆地上分布着山地、湖泊、盆地„„但他们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却是肤浅的、片面的,仅限于有限的见闻,没有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学生识读地图、地球仪能力较弱,一般少有相关经历,而此恰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重要方法,此方面能力在有针对性的探究中,学生易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3.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准备:按类别搜集关于地球概貌的材料

教师准备:要为学生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二)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师:上节课我们在航海家的指引下,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你还想什么呢?

师:看的出大家都非常想进一步了解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家园,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地球上有什么”吧!

师:对于这个话题很大,那让我们先从周围熟悉的事物说起吧。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师:我们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仅仅是地球极小的一部分,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那它的表面有什么?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地球表面上有什么。

师:课外,许多同学还找来了一些有关于它们的资料(指板书),想与大家分享,欢迎!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上面两个交流活动,对地球的表面有什么,已经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师:想必大家对地图都不会陌生,从它这里,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师: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你得仔细看了。

教后记:”

20、地球内部有什么

主备人: 教案序号:20 上课日期: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煮熟的鸡蛋、地球内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生: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知道了地球的表面,我还想知道地球的内部。生:对,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师:地球表面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得见,可是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你们猜一猜?

生:地球内部有煤有石油。生:地球内部有地下水。生:地球内部有岩石。生:地球内部有火山喷发物。师: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呢? 生:是从一些资料上看到的。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能把地球切开,那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获得资料的呢?

生:我知道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生:还可以依靠地震波。生:我听说还有磁力呢。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

师:阅读课本资料卡,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地球内部的? 活动二: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

师:看完刚才的资料,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生:我知道了地壳的厚度不同,海洋处薄,陆地处厚。生:我知道了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地核由很多成分组成。生:我知道了地球的核心处非常热,有4700摄氏度。

师:很好!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研究我们手中的“地球”?怎样研究呢? 小组讨论实验设计 小组交流汇报实验设计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与大家共享? 生:把鸡蛋扒开,一层一层就看到了里面的结构。生:可以边扒边观察。

生:我们认为可以把鸡蛋从中间切开,从侧面看里面的结构,最后再吃掉。师:大家设计的真好。不过,在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不要让刀子伤着手。

师:对,还要注意到小组的分工合作。好,开始吧!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交流

师: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鸡蛋的壳层结构与地球的内部是相同的。

生: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生:而且蛋壳、蛋白、蛋黄厚度不同。自由活动:

师:我们知道了地球的构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呢?想做,该如何去做呢? 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小组汇报交流

师:把你们组的好方案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要先做一个小圆球当地核,再做两个薄饼包在外面。生:厚度不同颜色不同。

师:在制作时,如果同一颜色的橡皮泥不够用,相邻的小组可以调换颜色。好,开始吧!

小组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课后拓展: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变化的。那么,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教后记:

21、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周围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会使用测力的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二、教学过程:

1、活动一:

教师谈话引入,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教师要讲清楚实验的要求,让他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多想几个为什么,使实验更科学、完整、合理,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2、活动二: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交流,而后在班内交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交流、探讨的时间,关注每一位发言的学生。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认识。

3、活动三:

教师: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那测力计是什么样子的?怎样使用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测力计,再汇报交流。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体重力的测量。

4、自由活动:

两个人一组同测一个物体,看测的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出现问题,研究为什么会有偏差。

5、拓展活动: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人们是怎么样利用和克服地球引力的。

上一篇:《外国文学》(全部教案)下一篇:用as造句定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