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重的哲理故事

2024-11-29

关于尊重的哲理故事(通用11篇)

关于尊重的哲理故事 篇1

“她为什么如此自私,我为什么要忍她?”红红委屈地说。我似乎看到她快要哭出来的脸。

“因为你比她伟大、比她有修养,你有忍她的能力,同时你忍她,也是为了你自己。”我淡淡地说。

“我要怎样做才能获得快乐?”红红追问着。

“给她的错找一个理由吧,并尊重她的个性和习惯。”我温和地说。

电话里传来孩子们在水池里嬉戏的笑声,红红沉思着……

我拿着电话,平静地望着窗外漆黑的天空……

“好好活吧,别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调整一下情绪,换一个角度想想,你其实很幸福!”我说。

“好的,我一定要快乐地活。”红红坚定地说。

挂掉电话,心中有一份牵挂和祝福。“愿我们都好好的活。” 我自言自语。

世界之大,有谁与我们的人生观点一致?有谁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同?不要奢求巧合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你不想为别人改变,别人同样不想为你改变。矛盾一直就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矛盾面前,应保持理智、清醒、心平气和,尽量去包容别人。

要记住,和我们来往的人都是感情丰富的凡人。而凡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毛病。我们还会遇上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我们要有包容的心去原谅和理解别人。用爱心帮助他人改正过错,比责骂、教训更能获得效果,因为爱是一种关怀。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一个坏人变好,也可以让一个犯错的人因感动而改正,并用爱心和忠诚回报你。

在冲突面前,能够容纳别人不同的观点,是一种修养和智慧。这样可以使自已的人格和情绪得到冶练,也可以使我们的视野变得更为深远。

不要因为别人与自己不同就否定别人,有些人喜欢表现自己,有些人喜欢默默无闻;有些人注重物质享受,有些人注重精神享受;有些人喜欢吃菜,有些人喜欢吃肉……不同个性的人构成了丰富的社会,也是人们互相欣赏的来源。如果你能欣赏一个跟你不同的人的优点,那就说明你的心胸广阔,不固守自封,你也会在欣赏中得以提升内涵。

容忍别人,也是尊重别人,而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相互的,夫妻之间互相尊重才能让爱天长地久,朋友间互相尊重才能让友谊长远,上级或是长辈批评中学会尊重,才能让犯错的人心服口服,使其认识错误。

纵观古今,凡成大事者都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同存异。这样的人豁达而不拘小节,做事往大处着眼。与人交往不斤斤计较,不纠缠于琐事。所以有时装装糊涂,也是为人处世的好方法。

当然, 每个人都是有原则的。所以,容忍就只能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我们应尽量容忍和尊重人的本性。

关于尊重的哲理故事 篇2

作弊受罚, 幼小心灵满阴霾

在听讲座之前, 我就读过三毛的故事。但今天再次听到彭所长讲起, 内心还是一阵刺痛……

三毛上初中的时候, 数学成绩不好, 她感到数学老师的眼睛总像小刀似的向她飞来。她只好努力地学数学——拼命地背数学题的结果。之后, 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却怀疑她作弊, 便在办公室现场出题, 并难倒了三毛。后来,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揭露三毛作弊, 还在她的眼眶上画了两个墨水圈, 不许她擦掉, 并让她放学后在操场上跑一圈。这件事深深地伤害了三毛, 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件事发生后, 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 也没有告诉我的父母我在学校受了这样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 我情愿这个老师打我一顿, 但是她给我的却是我这一生从没有受过的屈辱。晚上, 我躺在床上拼命地流泪。这件事的后遗症直到第三天才显现出来。那天早晨我去上学, 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 立刻就昏倒了。接着, 我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障碍, 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到后来, 早上一想到自己是要去上学, 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觉。那是一种心理疾病, 患者的器官全部封闭起来, 不再希望接触外面的世界, 因为只有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安全。”

三毛, 走了48个国家, 写了26部作品, 帮助过无数人树立坚强、豁达的人生信念, 但自己穷尽毕生精力也未能从这个伤害中复原!

大智若愚, 得饶人处且饶人

坐在台下的我, 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 倒流到三毛读初二的时候, 倒流到老师把三毛叫到办公室的那一刻, 在办公室里, 老师微笑着对三毛说:“你的努力和付出我看到了, 但你的方法错了, 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

然而, 再美好的希望也阻挡不了悲剧的发生。深深惋惜之余, 彭所长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教师不是侦探, 学生不是犯罪嫌疑人, 教师用不着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在相当多的时候需要大智若愚, 需要聪明地装糊涂;教师不是警察, 学生不是犯人, 教师用不着使用警察的方式——恫吓、威胁、审问和体罚;教师更不是一条盯着学生错误和问题不放的穷凶极恶的猎狗!

故事唤醒, 春雨润物细无声

是啊, 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更何况成长中的孩子!面对犯错的孩子, 我们要多一点理解, 多一份尊重, 教育他们的时候要多一点宽容, 多一点智慧。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件小事, 也很庆幸自己没有做错。

那天午餐, 吃的是牛奶小馒头, 小李同学坐到我的对面。他落座后拿起馒头就往嘴里送, 可却在瞬间停住了, 原来他的馒头被番茄鸡蛋的汤汁浸湿了。他侧脸看看身边的盘子——那是小吴同学的。小吴把汤喝完了, 还没舍得吃那俩诱人的小馒头就跑过先加汤了。小李同学开心一笑, 快速地把自己的馒头放进小吴的餐盘中, 又顺手把另一个干爽的馒头拿起来放进自己的口里。当他边吃边抬头, 与我的目光撞在一起的时候, 他脸一红, 马上不好意思地低头吃起饭来。这小家伙, 也太不够意思了吧!我想批评他, 但话到嘴边咽了回去。小吴回来了, 丝毫没有发现馒头被掉了包, 他很满足地吃着、品着, 一脸的享受。

吃完了, 小李起身要走, 我叫住他:“慢点, 我们一起走, 好吗?”他点点头。

我拉着他的手跟他走在回班的路上。

“想听个故事吗?”

“想!”

“一个公司的老板要招聘员工, 他看中了一个年轻人, 觉得他的能力和资历都不错, 便想聘用他。一天, 公司要招待客户, 老板把年轻人也叫上, 让他先接受锻炼。晚上, 老板和年轻人先到, 他们就坐在餐桌旁聊了起来。正聊着, 年轻人看到自己面前的汤碗有一个小小的豁口, 便顺手与身边的汤碗交换了一下。没想到, 自己这个小小的动作被老板看到。老板也没说什么, 他只是伸过手去, 把那个有豁口的碗放在了自己面前, 对年轻人说:‘这个碗我来用吧, 我知道它有一个豁口, 用的时候我就会注意, 可别人没有看到, 就可能被划伤。’晚饭如期进行。你猜猜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那个年轻人丢掉了这份工作。”

“你很聪明, 可他为什么会丢了这份工作呢?”

“因为老板觉得他不诚信, 不会替别人着想。”他脱口而出。

“那你能说说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给你听吗?”

他挠了挠头, 红着脸:“知道, 沈老师, 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 请您原谅!”

看着他一脸的诚恳, 我笑了, 拍了拍他的肩膀:“先回班吧, 你还有作业没完成呢!”他冲我顽皮地笑了笑, 开心地跑开了。看着他轻松上楼的身影, 我松了口气, 顿时觉得很舒心。

尊重理解, 智慧换得笑颜开

从这件小事中回过神来, 我细细思考, 脑海中便跳出一句话来:教育需要理解、尊重和智慧。

理解孩子是基础——三毛因数学不好, 而极力要学好数学, 不惜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背题目, 但老师却认为是作弊, 从而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小李同学平时在与同学相处中会有一些自私自利的表现, 我想, 这并不全是他的错。现今, 这样的孩子,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他们生活中时时处处养尊处优, “凡事我为大”已经成为一些孩子的自然意识。所以,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 我一点也不怪他。

尊重孩子是核心——三毛的老师从怀疑作弊到揭露三毛, 让他在全班甚至全校同学面前出丑, 滥用老师的所谓“权力”, 给三毛的精神以致命的一击, 以致她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愈合内心的伤痛。小李同学在换馒头的时候, 担心被别人发现, 担心别人揭穿之后便没有了尊严, 而这一份担心就足以表明他向善的本性。看他脸红低着头吃饭的样子, 我已经从心里原谅了这一幼稚之举。

教育孩子是艺术——三毛的老师如果能够在发现三毛不懂却苦苦记背答案的时候告诉她:你想学好是对的, 但你的方法有问题, 我们一起想办法。我想, 她这样一个有才情的女子, 心中一定会充满阳光, 也一定会把这种阳光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更会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眷恋而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面对小李同学换馒头的这一件小事, 我从始至终没有提及, 仅仅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但我想, 这样的教育绝对比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来得有效。

台湾关于尊重的完美记忆 篇3

盼望了那么久,终于踏实地落在这块热土上,突然间,感觉眼睛不够用,耳朵不够用,好像一切感觉瞬间出现了真空。是啊,我带着那么多愿望而来,要揭开覆盖它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怎能不让人激动?

在台湾旅行,我们时时都能欣赏到它美丽的自然风光,而台湾人对自然、对他人、对传统的尊重,则是那里的人们对上苍的回馈,尤为珍贵。

一、尊重自然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而对自然的尊重最好的体现就是让它做回它自己。在台湾,经常能感受到环境的整洁,能感觉到他们的环保意识无处不在。

不必说,每个景区都游人如织,环境却干净得令人难以置信;不必说,每次住宿的房间都纤尘不染,遇雨,入住酒店,门口会有“请用雨伞套谢谢”的提示,单单那些景区内卫生间的洁净,那些在车上一闪而过的干净的小巷就让我驚讶不已。台湾的卫生间不叫洗手间,也不叫WC,而叫化妆间,富有诗意的名字。化妆间内部十分整洁,没有一点儿异味。一个地方卫生间的状况,足以代表这里的文明程度,在台湾,我们体会到了如厕时被尊重的感觉。台湾人口不多,道路并不十分宽阔,一些小路可能很古旧,可能很残破,但一定很干净,即使是乡间小路也一尘不染,却不让人感到乏味,因为植被丰富,鲜花遍地,绿意盈盈,让人行走两边,如同走在美丽的花园里。在台北,清晨出去散步,看到了一个旧衣回收箱,社会福利团体放置的,专为救助弱势群体。在这个异乡的清晨,有一种温暖袭上心头……

在台湾旅游的过程中,经常看到的是在道路一旁的固定车位,排放整齐的汽车、摩托车。台湾骑摩托车的人很多,人人戴头盔。那么多的车却难见尾气和黑烟,原来,为了环保,很多车辆都安装了尾气自动转换设备。据报道,台湾还应用了最新红外线遥测技术,不必将行驶中的车辆拦下来即可检测,检查汽车排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浓度,最快一秒钟就可检验一辆车,对超标车辆要罚款。

在台湾居住区,很少见到垃圾箱。在新城车站,我们看到了一辆音乐车,原来是收垃圾的车,工作人员都是义工。我的心一动:原来收垃圾也可以这样富有情趣,也可以这样诗意浓浓。那些义工年岁都不算小,但他们听着音乐为社会做点什么,心情就像我们看到的他们脸上的笑容一样,灿烂如花。我还注意到,台湾生长中的香蕉都被蕉农用蓝袋包起来,导游介绍,这样可以防紫外线和病虫害,使香蕉更有益于人的健康。在沿途,也经常看到房子顶部或近旁有类似蒸锅的东西,是用来汲水的,这样有利于节约用水。

二、充满人文关怀

如果说保护环境,尊重自然是为子孙后代谋福祉,那么发自内心地为人着想,就是为现代人服务,让人活得更有尊严。

在宾馆,每个房间都有逃生示意图,每层楼都有逃生工具,阳台上有逃生绳索,以备不时之需。台湾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不能在有顶棚的地方吸烟,未满18 岁的未成年人和孕妇被列为禁烟对象。整个台湾看不到香烟广告。吸烟罚款两千到一万台币。如果室内员工不禁止客人吸烟,也要罚款,最多十万台币。禁烟新法对烟品包装亦有规范,外盒印有因吸烟造成的罹病图片,触目惊心。

这里的很多设施都为他人提供了便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规模大小,便利店几乎是清一色的自动门,冷气开放,让人们在烈日炎炎之下,感受到店主的关怀。走进一家小店,看见墙上有这样的话:“这里有录影,请露出微笑啊!”明明是提示顾客这里有监控,却让人看到后,不自觉地微笑了。在日月潭,一棵老树横枝旁逸,容易碰到头,管理者就把易伤人处,用海绵包上,走过去,让人体会到他们细微的呵护。在台北停留的那天,正赶上学生高考,考场外都是发小广告的人,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先鞠躬,再说谢谢,才把广告给你,绝不硬塞。他们的广告占用的是外包装,而里面是给考生提供的几片面巾纸,还赠送一把小扇子。在台湾,很少听到汽车鸣笛,每当有人过马路,不论是汽车司机还是摩托车主都会停下来,微笑着示意行人先走,这种被尊重的礼遇原来以为只有在国外才能享受到,没想到在台湾也如此。

如果不能为他人服务,至少可以做到不影响他人,这是我在台湾的重要感受。

坐在舒适的火车上,虽然整整一车厢人,但我还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宁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每位参观者都发一个临时的耳机,静静地听导游讲解,既清晰又照顾了他人的参观;我时常见到工作人员举着写有“请轻声细语”的牌子,穿梭在人群中,并不说话,而是用牌子提示游人安静。他们完全可以大声制止那些高声说笑的人,但他们却没有那样做,而是用自身的素质为游客做榜样。在101 大厦,每人发一个类似手机的接听器,每走到一个区域,只要按下相应的按钮,里面就会传来优美的音乐和播音员细致的讲解,独特而且人文。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南台湾,有一座墓碑,是给一名小小的邮递员立的。在2009 年8 月8 日,台南受到莫拉克台风的袭击,酿成严重灾情,这位邮递员为了及时把信件传递出去,冒险涉水,被无情的洪水卷走。人们没有忘记这位以身殉职的邮递员,为他立碑纪念。看过很多纪念碑,但还是被这座小小的为普通人而立的纪念碑所感动。

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一直很喜欢读台湾作家的文章,喜欢他们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古典文风,这和他们在台湾所受的传统文化的濡染不无关系。

来到台湾,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这里的传承,可谓古风犹存。他们使用的汉字是原汁原味的竖版繁体字,虽然对于用惯了简体字的我们,不容易辨别一些字,但这些繁体字确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一笔一画,一字一句都充满韵味,回味无穷。

台湾的计量单位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十六进制,半斤是八两,一斤是十六两。台湾人很讲究礼仪,对人有礼貌,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教育方面,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女中,这也是传统遗风。

台湾的城市街道名也多取用其他省市的地名,如广州街、南宁街、昆明街、贵阳街、桂林路、康定路等。此外,街道名中,还可以看到受祖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如台北的忠孝路、仁爱路、信义路等,这是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缩影。地名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从这些流露着先人情怀的旧地名可以看出,台湾民间对旧地名的执著,无疑是中华文化早已在台湾根深蒂固的证明。

关于尊重他人历史故事 篇4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招待印度客人,餐后印度客人把端上来的洗手水喝了,女王面不改色也将其喝了。大臣们见状纷纷效仿,成为美谈。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同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名人尊重老师的故事 篇5

华仔表示,自己小时候不是一个好学生,也不大会体谅老师。他在文中第一个感谢“女王的教室香港版”--可立中学的训导主任蔡邓燕华,并指蔡太像日本电视剧《女王的教室》中的魔鬼老师一样可怕。过往华仔曾犯错,被蔡太罚“记大过”及“见家长”,害得他被母亲打了十八下。华仔说今天回想起,“心里的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感激”.而他在签名会时自爆曾被老师误会是黑社会分子,被反黑组警员召见。原来那时华仔与六个男同学一起合称“七剑侠”,专门保护女同学,结果被人误会是坏学生。不过,华仔在文中称,如果没有被蔡太重罚自己,他就够胆继续逃学,无心向学,甚至变成坏学生。

华仔也感谢了当年的地理及话剧老师杜国威(香港知名舞台及电影编剧),“假如没有你,或者我今天不会这么热爱演艺事业。”同时被感谢的还有当年可立中学的班主任Miss Wan以及后来无线训练班的导师。一张新歌《模范生》的e-card也由华仔送给天下师长。据悉,最近刘德华已主动联络以前教过他的老师,令老师很惊讶。

华仔倡导尊师重教的日记发表后,已有歌迷随后留言。有歌迷称,华仔新歌《模范生》写出了老师的辛酸和无奈,也写出他们为教育下一代毫不为己的付出。“我还是比较喜欢以前老师跟学生的那种关系,该罚时罚,该鼓励时鼓励。”也有歌迷参与探讨时下的师生关系。毛泽东向老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 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 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 张夫人和子女。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 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 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德怀穿便服接见老师。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 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 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穿军服才好。”彭总说:“我今天是去见老 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 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 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鲁迅百忙中脱身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 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 1909年,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 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 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 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1 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曾子避席——孔子弟子尊敬老师的故事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 2 都向他学习。普京冒死救恩师

1970年,普京考入彼得格勒大学(即现在的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大三时,他遇到了政治生命中最大的“贵人”——主讲经济学的教授安纳托利•索布恰克,虽然班里学生甚多,教授却偏偏喜欢这位性格桀骜不驯的小个子学生,并经常给普京开小灶,让同学们心生嫉妒。毕业时,普京以一篇《论国际法中的最惠国原则》论文,赢得了索布恰克的赞誉,并让这篇论文得了“优”。

毕业前夕,索布恰克围绕普京以后的打算与他做了一次长谈,教授劝他去做一名律师或者检察官,他却说想加入克格勃。既然如此,教授也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叮嘱他,以后不管在哪里,都不要忘了5年间的师生情谊。普京深情地对教授说:“请老师放心,如果老师有难,即使我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感动得教授泪水涟涟。

普京如愿以偿加入了克格勃,后又在彼得格勒大学工作。其间的1989年,索布恰克也弃教从政,成功竞选圣彼得堡市市长后,将38岁的普京调到身边做市长助理。虽有许多人对普京在克格勃的经历颇有微词,但索布恰克淡然一笑:“他只是我的学生,仅此而已。”在恩师的精心栽培下,普京很快升为第一副市长,并兼任市政府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时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苏联作为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让普京意外的是,叶利钦与索布恰克是政坛上的夙敌,不久恩师遭报复而垮台被监禁。而此时,普京却很受叶利钦赏识,还被总统提升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秘书。该职务在国安会及相关的活动中拥有广泛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总理,总理只管政府,而国安会决策的范围却超过政府。

尽管普京位高权重,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政治上的领路人,多次精密谋划救出恩师,并利用职权从芬兰租了一架飞机,在1997年“国庆节”深夜,将索布恰克营救出境送往法国避难。做完这件事后,他已做好以叛国罪被叶利钦处以极刑的准备。但当他将事情讲给叶利钦后,总统却对他微笑道:“知道我为什么器重你吗?因为你身上有两个优点,一是具备军人的气质与果敢,二是对于自己恩师的态度。我仔细观察过,虽然我和索布恰克政见不合,多次在你面前故意说他的坏话,却从未见你附和过一次,这非常难能可贵和令我尊敬。好了,这件事就当没发生过,以后会有更重要的担子让你挑呢。”也就是从这一刻,叶利钦已在脑海中选定普京就是自己最合适的继任者。

普京冒死营救恩师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他只是淡淡地说:“宁愿因忠诚被绞死,也比背叛偷生好。”2000年1月19日索布恰克去世后,还不是总统的普京,又用飞机接回恩师的遗体,并公开前去吊唁。他的敢作敢为,深深打动了俄罗斯民众和叶利钦,为他顺利登上总统宝座奠定了基础。媒体评论说:先抛开普京在这件事上的政治品格不说,仅从他对恩师的态度上衡量,就足以说明他是个大男人,大丈夫。叶利钦本应对普京公开站在自己政敌一面而将他打入地狱,却由衷对他产生了感动和尊敬,最终将国家最高权力交给了他,这就是心诚、真诚和忠诚产生的力量!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梅兰芳“雪中送炭”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师学画。一次,梅兰芳应邀参加一个宴会,他一到就被大家团团围住,握手寒暄。忽然,梅兰芳一眼看见齐白石先生也在席间,由于他衣着寒酸,被冷落在了一旁。梅兰芳急忙挤出人群,快步走到齐先生面前,一躬到地,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坐在老师下首,问寒问暖,敬菜敬酒,直至席终。齐白石深为感动,送了一幅《雪中送炭图》给梅兰芳,并不无感慨地题诗道:“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张良拜师

高中学会尊重理解父母的故事 篇6

子女该怎样体谅父母呢?且看:那天晚上,突然听到舍友们在谈论家庭纠纷这一沉重话题,我很想听听别人的家庭氛围如何,又是否与我一样曾有过相似的烦恼?…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我们能用于陌生人之间,为何不能用于父母身上呢?

学会尊重理解父母

金银子

(龙城高级中学 高一18班)

那天晚上,突然听到舍友们在谈论家庭纠纷这一沉重的话题,我很想听听别人的家庭氛围如何,又是否与我一样曾有过相似的烦恼?兴趣被短短的几句话提起,也不瞌睡虫了,一下子精神百倍。

单单每个人的几句言语,就有一堆的家庭问题。与父母不和谐仿佛是人生中必经的一个考点,只是每个人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结果却几乎是一致的吧。

临时充当了宿友的心理老师,我枕着开导的话语与温馨的回忆缓缓进入了梦乡。

虽说是开导舍友,但那些话却也是对曾经那个与父母吵架、冷战、闹不和的我说的。那时的我,和她是多么地相似啊!只不过我是与母亲不和,而她是同父亲对着干罢了。

我对她说:“如果你觉得父母的做法让你很反感,你应该和你的父母说,只有直面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理解你的;又或者你应该试着去做父母曾经为你做过的事情,这样你也就能谅解他们了。”

说着这话,我的思绪却飘到了开学前走读的日子。那时候,我家离学校比较近,每天回家我也就体会不到想家的感觉,品尝不到家独特的味道。那时候的我还沉迷于手机,每次母亲辛苦做好了饭,在饭厅喊了好几遍“吃饭了”,我都没分出一点儿心神去应答。没有人动身让母亲气得直跺脚,几次说不再做饭了,我们才慢吞吞地起身……

等到母亲回老家了,只有我和姐姐弟弟在家,姐姐要上班,于是“家庭煮妇”的重担就暂定落在了我的肩上。

第一天晚上,我兴高采烈地煮好了饭菜,喊了人来吃饭,得到的却是毫无反应。那种劳动后的满足感突然烟消云散,唯有心痛和愧疚占据心房,来回徘徊,无法忘却……

父母辛劳,目的在于我们。我们的享受源于父母,我们却把叛逆给于父母。唉,父母衰老了,我们成长了,当父母与我们发生争吵时,我们难道还要理直气壮吗?还能心安理得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我们能用于陌生人之间,用于老师同学之间,为何不能用于父母身上呢?

我想,父母脸上滑落的汗水,是否其实就是他们心中的热泪与期待呢?

唐某人曰:

换了角色,滋味别样;身体力行,体谅无限。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充满爱意,事事顺意?可理智告诉我们,即便是朝夕相处的亲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纠纷或烦恼。怎样面对所谓的不和谐,其实未必重大,却难免复杂。你给舍友临时充当心理老师,而你的智慧恰恰来自曾经的反思和调整。你比别人成熟,这很幸运。

成长何其复杂,出现一堆的家庭问题何其正常。这些问题既考验父母,也考验孩子,“与父母不和谐仿佛是人生中必经的一个考点,只是每个人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结果却几乎是一致的吧。”从不和谐到和谐,这需要共同的爱心与耐心。

孩子与父母吵架、冷战、闹不和,尽管各家情况各异,但幸福总是相似——懂得沟通,学会尊重,各自理解,爱满心间。愿这人间充满理解,福音永存。

10月4日星期三,10:26评阅

关于尊重的哲理故事 篇7

他, 眉清目秀, 给人的印象纯真可爱。这是班上一个长得挺俊的学生给我的最初印象。可随着语文教学的开始, 这种印象完全不复存在。他上课很少关注老师的教学, 常常整节课自顾自地在课桌里玩一些小玩意儿。作业速度极其缓慢, 一节课写不了几个字, 每一次几乎不能完成, 回家作业需要家长全程陪同, 到很晚才能勉强完成, 家长苦不堪言。考试也常常写不完, 也常常不及格。因此, 老师对他的判断是, 这个学生不要好, 学习态度很不端正, 经常对他严厉斥责, 但结果并没有多少变化。

面对这样作业清不了、考试拖后腿的学生, 老师真是伤透了脑筋。因为我们不能抛弃, 也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但老师又不能全程陪同, 怎么办?于是尝试了各种招数。先是和家长联系。情况好转一两天而已, 家长自然知晓学生的情况, 但也没用办法, 他管得了回家作业, 管不了白天学校里的作业。于是又给他配备班级里速度快、学习成绩好、自觉性强、愿意帮助同学的学生来督促。可是这学生不领情, 不服从好同学的帮助, 常常嚷着:要你管?这招也败下阵来。只能老师亲自上, 有时偷偷让他不去上某节美术课留下来补作业, 可一节只能写上一点点;放学后留下来继续补, 直到他的家长来接班。这样勉强坚持了一段时间。可这样大家身心疲惫, 不是长久之计啊!最终, 因为他妈妈的身体健康出了点小问题, 没有精力来管他了, 于是他“一夜又回到了解放前”。

二、搜集分析资料

怎么办?再次与家长联系后家长才透露, 这是一个感统失调的学生, 家长也在积极地帮助训练。感统失调, 这是怎样一种情况?这个新名词一下子进入了我的视野, 于是上网查询了相关资料。感统失调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 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严格地讲,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 这类孩子智力正常, 在12岁之前, 通过训练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他们的症状表现为:喜欢捣蛋、恶作剧, 容易与人冲突, 爱打架, 爱发脾气, 动手打人, 对非恶意的身体接触反应激烈;不合群, 自信心不足, 遇到困难容易沮丧, 依赖性强;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不专心, 爱做小动作, 容易违反课堂纪律, 书写速度慢, 字迹不规则。

当看到这里时我很自责, 作为老师, 没有了解情况就对学生妄下结论, 这对他是不公平的, 同时也为自己对这种病症的无知而惭愧。

三、矫正与发展指导

于是, 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对他进行格外关注:

第一, 推崇“差异的平等”, 保护差异。

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观中有一种思想为“差异的平等”。一是同质的平等;二是差异或异质的平等, 就是使用不同标准、要求, 评价不同的对象。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所推崇的就是这种异质的平等观, 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摒弃一切歧视, 反对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 主张接受一切差异, 承认和保护学习者的丰富性、多样性, 大力提倡教育者应把关注的视线投向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特性的受教育者个体。针对他的情况, 适当调整评价标准, 例如, 背书当天完不成可以让他第二天来, 但一定要背出来;别人默写错四个要重新默写, 他可以错五个重默等等。当然告诉他, 下次他要尽量做到和别人一样, 下次要比这次好。因为追求平等是每个人心底里最真实的想法, 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这里平等的是老师的爱和关注, 差异的是老师实现平等的方法。

第二, 运用期望效应, 培养自信。

美国科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得出:教师对学生暗含某种期望的关注, 会使学生受到感染, 得到鼓励, 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当他某一次上课发言准确时 (尤其是他擅长的历史知识) , 我鼓励他, 让他能更集中注意力;当他及时上交简单的作业后, 我就表扬他, 给他加分奖星, 期待他能有更优的表现。捕捉他的闪光点, 培养他的自信心, 用教师的关心和爱心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 对自我行为的严格要求。

第三, 设立可见目标, 获取动力。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研究表明:动力来自于可见的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行目标, 才能切实达成目标。记得上学期期末阶段, 班级开展了玩魔方活动, 这个学生也对魔方着迷, 语文课上也在玩, 我发现后收走他的魔方, 但是在他的耳边告诉他, 等他期末考试考满70分就还给他。因为他的智力正常, 之前考试不及格是因为他写字速度慢, 自控力差, 当然也有长时间不听讲导致不会等因素造成的。当他看到老师为他定的目标不是那么苛刻时, 他笑着说:“如果我考到70分, 你一定要把魔方还给我!”我说:“一言为定!”从那以后, 这个学生还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做小动作时, 老师轻轻敲敲他的桌子, 他立马明白, 要认真听讲, 尽管有时只是短暂的五分钟;趴在桌上, 笔杆不动时, 老师轻轻附在他耳边提醒魔方的事, 他立即像触电一样开始书写, 尽管并不能从一而终地写完。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提醒与督促, 学生期末阶段的表现可谓有了长足的进步, 上课听讲的时间长了, 作业也愿意多写一些了, 除了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期末在江阴市的统一测试中, 他竟然考出了八十几分的成绩。这对于他、家长、老师都是一种欣慰。当拿到老师还给他的魔方和进步奖奖状的那一刻, 他的笑容是那样可爱。

四、结论与思考

这一个案例让我想到了融合教育, 回归主流, 追求平等, 针对不同的特质设计不同的目标, 以合作的方式将特质融合在主流之内的教育理念;想起了后现代主义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海德格尔认为, 关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想起了陶行知爱的教育,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爱要做到心理相容, 用心栽培幼苗, 用情滋润蓓蕾, 用爱等待花开;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爱学生, 爱能把人带向喜悦和愉快”。教师在把爱心献给全体学生的同时, 对学困生更要倾注特别的爱, 爱心能浇灌特别的花, 对于这些特别的花朵, 教师要有一颗容纳、包涵之心,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善待学生的差错, 相信发展的道理。

关于青春的故事 篇8

听Jay的日子,是我疯狂、叛逆的年代,也是我忧郁懵懂的青春。从《范特西》到《魔杰座》,那些抑扬顿挫感伤念旧的音符和我一起看时光在校园里飘荡,流逝。看我的成长,看我的那些关于青春的故事。

沉默的别离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流言蔓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中考那年,Jay唱《东风破》,略带感伤的旋律,刺痛了我懵懵的心。那时候,我有很多朋友,注定要一生辗转在我回忆里的朋友。和我一起抒发人生感慨,一起唱生日快乐歌,一起平静地买同学录,然后调皮地写满悲伤的祝福,而后一起难过地笑着问:“分开怎么办?”再然后,只剩沉默。中考前一天,同桌拿出照相机,记录全班那些熟悉的脸。他喊,抬头,微笑。我也笑,很灿烂。可是,当他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我逃了。躲在桌子底下,我听到“咔嚓”声同时从两个地方响起———教室和我心里。我会永远记住所有。只是,我不要谁记得我。我怕短暂的记忆后,就是遗忘。就这样默默地分别吧,我至爱的“战友”。沉默的别离,为我的青春留下一笔感伤……

不能说的秘密

回忆的画面,在我脸上依旧清晰可见,拼命想挽回的从前,在荡着秋千,梦开始不甜。你说把爱渐渐放下会走更远,又何必改变你错过的时间。

告别了那个夏天,我就看到了雨季的脸。作为那场战争的胜利者,我,在秋季的阳光里潇洒地享受着步入高中的喜悦。在这个盛产花生和茶叶的小县城里,Jay继续着他的大红大紫,校园的广播里日夜不停地唱着他的新歌。

注意隔壁班那个男生,就是在一个播放着《不能说的秘密》的今晚。我从窗户里看到他双手打开着,在走廊护栏与身体间空出一个怀抱的距离,和着广播哼唱。很动情,像王子。留意上他,就在一个个那样的傍晚。少女时期的暗恋就是这样,揪着心,扯着肺,一想到时便连呼吸都疼起来。一次次努力试探着靠近,却因少女的羞涩在最后时刻退缩。于是,我理智地选择了退缩,深秋的夕阳下,他和她,真相配,真美。暗恋的结局就是结束那从未有过的开始。并不是每朵花都会有机会开出最灿烂的模样,若是不得己,会在花蕾时就凋落,那么就放在心底珍惜它吧!时间和阳光,会拭去所有的失落与忧伤。那朵芬芳持久,永开不败的花,注定不会绽放在这单纯的青春。

说好的幸福呢

有些爱真的只给到这,真的痛了,怎么了,你累了。说好的幸福呢,我懂了,不说了,爱淡了,梦远了,我都还记得,你不等了,说好的幸福呢。

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会有很瑰丽的梦想。但,随着时间漫步,梦想也就像幻想一样,渐渐模糊掉了。所以,我们小时候越幸福,成长就变得越来越痛苦。时间走了,远了,人生面临选择。左手握着文,右手抓着理,内心在受苦。兴趣与将来相差多远,梦想与现实就会有多远。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忍。责任逼我乐观地将残忍变成现实。文科,我的人生之路。选择了你,让我放弃了对理科的爱。因为有你的存在,所以对它的爱太痛了。放弃幸福,选择痛苦———只为担负起对人生的责任,却抛弃了我本应张扬的青春。因为是文科生,所以要沉默,要含蓄。因为还有目标,所以要努力,要奋斗。因为选择了痛苦,所以要去追寻另一种叫“不悔”的幸福。因为想幸福,所以现在要感激,感激上帝在这段单薄的青春里,指引我做了一个抉择。感激自己勇于抛弃梦想,选择责任。其实,并不只有梦想的青春才幸福。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初次别离的青春。光阴带来下次暗恋的故事,改变了一颗心,就在那初次等待,初次流泪的青春。现实驱走梦想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学会承担责任的青春。我唱着歌,看着荡漾在我青涩青春里的那些故事。

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專一点红文学社

励志小故事:感谢你对我的尊重 篇9

几个月后,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晚宴上,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可能你已经忘记我了,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你,你就是那个重新给我了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我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告诉我,我也是一个商人为止。”

纽约商人没有想到自己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竟使一个处境困窘的人重新树立了信心,并且通过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于尊重的哲理故事 篇10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些藏在我们语文书日积月累中的古训我们耳熟能详。老师教会我们将心比心,一个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善待他人的人,必定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他人的善待。

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儿子哭个不停,于是,她很生气地停下来,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擦完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当妇女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妇女瞥了老人一眼,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听话,不努力学习,长大后找不到好工作,就会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肮脏的活,被人瞧不起!”老人走过来,说:“这里只有集团职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妇女很自豪地说:“我是集团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完,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建议您重新考虑营销部经理的人选。”那青年恭敬地回答道:“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她很惊讶为什么总监会对那位清洁工如此尊敬,不就是一名清洁工吗?同学们也能猜到,那清洁工不是普通的清洁工,其实他就是集团的总裁!只见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同学们,故事中妈妈的话你熟悉么?故事中的小男孩是你的影子么?是的。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尊重是一门学问,就是将自信、善良和宽厚播种在他人的心中。它或许是你每天早上与老师和同学见面的一抹真诚的微笑或是一句热情的问候,或许是你在课堂上对待同学发言的一次认真的倾听。其实,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一个小小的鼓励,都会使他人感到精神愉悦。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纵观历史长河,古今成大事者,不仅有超世之才,更有尊人之心。孔子尊小童之诚,而择路行之,其学传后世;刘备敬孔明之才,而三顾茅庐。“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在公共场所,低声细语,给他人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是尊重;狭路相逢,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尊重;面对他人过失,回以微笑,这是尊重。尊重生长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也许你无心插之,回望处却是满目青葱,馈赠你以夏日的清凉。尊重是一剂给人温暖的舒心丸,是一种密切关系的黏合剂,是一颗令人奋进的强心剂,是一层加速成长的催化剂。尊重更是一把尺,可以衡量每一位荔园学子的个人素质与修养,更是丈量我们荔园这个大家庭的文明程度。

所以,在这里,老师请同学们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校规校纪。这就是对自身品格的尊重,对学校管理的尊重;在课堂上,老师孜孜不倦地传授着知识,而同学们则聚精会神地关注着老师所讲的内容,这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对老师的尊重;在同学发言时,无论他们讲得好与坏、对与错,我们都仔细地聆听着,这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诚然,在现实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如愿。这就要求人人都要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学会尊重、学会宽容、你并能从中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正如这样一句话:“这一朵花上有露珠,而另一朵花上却没有。是因为一朵花打开了花苞并把露珠吸了进去,而另一朵花则关上了自己,于是露珠滑了下来。”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学会把尊重别人放在第一位,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尊重自己。

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篇11

它用一种挥之不去的存在感占据着我的心。是的,它应该被转述给所有人听,去温暖那些原本就温暖的心房,湿润那些容易湿润的眼睛。

故事是一个医生讲给我听的。

医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手术,那天和他聊,讲各自职业的难与辛、乐与荣。我问他:“都说医生见惯了生死,会变得冷漠多一点,心硬多一点,是不是?”

“是的!”他没有回避。

也许是职业病,我有些不依不饶:“那你呢,有没有病人死在手术台上。你能像我处理一篇被打回来的废稿一样,平静地面对一个病人,一个生命在你面前逝去,而不影响到自己的心情?”

他抬了一下头,顿了顿,接着像下了很大决心一样,盯着我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其实——我希望自己能做到像你说的那样,平静地面对病人的逝去,只要我尽力了,治疗没有什么不妥和失误,就不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失败。但是,很难!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已经修炼得差不多了,但是——”

我没有说话,等他后面的话。他停了好长一段时间,接着说道——

但是,有一些病人的离去,会突然让你哭出来。还是举个例子吧:病人是一个年轻的女子,产后大出血。虽然很紧张,但手术很顺利,血止住了,病人的情况也稳定了下来。我长舒一口气,刚摘下口罩,病人也在这个时候醒了过来。我低下头,告诉她没事了。

可是,病人自己轻轻地摇了摇头,用虚弱的声音问我:“大夫,我的孩子好吧?”我那时根本没有见过她的孩子,也根本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但作为医生,我知道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回答。

“孩子没事儿,挺健康!”

“我有了孩子,我的——孩子,孩子没事我就放心了!”

“你也没事儿的!”

“不,大夫,我是护士,我知道我的情况……”

病人是“熊猫血”,因为一时找不到血源,下手术台后10分钟就离开了人世。看着她苍白的遗容,我的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出来。

医生朋友讲到这里,我的眼眶也有点湿润。一个即将离世的人,可能会有很多难舍和挂念的人,也许是爱人,也许是亲朋好友,但只要她做了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挂念的必定是她的孩子。

其实不止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到她离开这世界的那一刻,每时每刻,孩子始终是母亲永远的挂念。

另一个故事是亲历的。

一个周末,随同事去他乡下的老家玩。同事的母亲个头不高,人收拾得清清爽爽,利利落落。从我们一进门,她就一直笑不拢嘴,但没想到,在当晚的闲聊中,我与老人家的几句攀谈却让她掉下泪来。

老人有两个儿子,同事是老大,曾是全县的高考状元,还有个弟弟,留在了农村种地。我问老母亲:“两个儿子,你觉得哪个好?”我原本的意思是两个儿子哪个对你更好一点。老人大部分时间待在农村,同事在城里,照顾双亲要比弟弟少很多,而且进城这么多年,吃的面和油,大部分都是由老家捎进城的。好开玩笑的我,想“挑拨”一下,目的是让老人说说城里孩子的不好。但是,老人显然是理解错了我的意思。

“唉!怎么说呢,现在农村都是机械化,种地也不是太辛苦,一年还能歇个小半年,小儿子经济上也挺好的,反倒是我的老大,我看书是白供了——”老人的眼泪突然就扑簌簌落了下来。

我吓了一跳,以为自己“挑拨”太过了,以为她要说大儿子怎么怎么不孝,慌忙改口:“阿姨,实际上城里的孩子都牵挂乡下的妈,只是工作忙!”

老人继续抹着不停流下的眼泪:“就是忙啊!我去城里呆了一段时间,儿子天天上夜班,白天又要忙这忙那,我娃怎么就那么忙,那么累啊!我看着心疼得不行,直直流了好几天的泪。早知道他这么累,还不如留在农村,在我的身边,我天天看着,不让我的娃受罪!”

我们几个一下子静了下来,眼角也都泛起了潮。同事喃喃地说道:“那几天也是我事情多了点,偶然看她偷偷流泪,还以为是她怪我不好好陪她呢!”

作为报纸编辑,上夜班再正常不过,我们习以为常,有时也并不觉得有多苦有多累,但那天我知道,不管我们多么轻描淡写,总会有人心疼我们。而心疼我们的人,也许是爱人,也许是孩子,但不管我们如何忽略她,也同样心疼我们的,是那个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叫她母亲的人!

上一篇:报废药品管理及销毁办法(制度16)下一篇:四川高考填志愿系统或将强行要求修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