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两首(A、B案)

2024-06-17

4 古诗两首(A、B案)(共7篇)

4 古诗两首(A、B案) 篇1

《儿童诗两首》教案(A、B案)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B案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4《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并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古诗文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课前准备

1.(1)制作相关课件。(2)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和诗歌。(教师)2.(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2)搜集一两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学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引入新课

1.导入: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第4课《古诗两首》。

2.板书课文题目并教学生书写“首”字。(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3)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横画长而且直,上下对正。

设计意图:二年级识字写字仍是教学重点。教学中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发现的平台,给学生发现、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识字写字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相机学字

1.揭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简介诗人,教师补充。3.教学生字“赠”“刘”。(1)“赠”就是“送”的意思。

(2)认识“刘”。班里姓刘的同学教大家认识“刘”字。(3)指导书写“刘”。观察字形,了解“刘”是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右边是“刂”,书写时要长而直。

4.初读古诗《赠刘景文》。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的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后鼻音“擎”“橙”。(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4)学生模仿读,读出韵律、节奏。

设计意图:在这里安排了多种读的方式,有同学交流读,有老师范读,有学生模仿读等,力争让学生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律,在读诗的同时相机学习部分生字,降低了识字难度,为下面更好地学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再读古诗,想象感悟

1.自由读这首古诗,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义、句意。

3.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4.交流,教师点拨。

(1)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理解词义。

(“荷尽”是指荷花凋谢。“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这个水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了,荷叶也没有了,一片枯黄。“菊残”指的是岸上的菊花也开败了。一看就是深秋季节。)(2)指名说说深秋时的感觉。(天气变冷了,花草都枯萎了。)(3)菊花虽然谢了,但是它还是精神抖擞地站在那里。你想对它说什么呢?(4)指名读第一、二句,读出对菊花不畏严寒的赞美之情。(5)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二句。

(6)出示“橙黄橘绿”,学生想象画面,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这个深秋时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树上了。)(7)苏轼看到的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景物?还有什么也成熟了?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8)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图片,加深印象。

(9)指导学生填空。秋天,是一个________的季节,也是一个________的季节。(10)引导理解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①这里的“君”指的是谁?

②苏轼让他一定要记住什么?(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因为这是个收获的季节。)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5.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学古诗最忌讳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尤其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这个环节的设计,采用质疑字词、看图想象、多种形式朗读等方式,在和学生聊话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明白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有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交流诵读。师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四个方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古诗文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进行积累,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五、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枝、记”,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2.引导学生交流: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3.说说记忆这两个字的好方法并组词。4.指导书写。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边观察边交流。

(2)教师范写,学生按笔画顺序书空。强调“枝”的第四笔捺变成点,要写在横中线上,注意避让右边的笔画,横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指导书写“记”的时候强调最后一笔不出头,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3)学生描红、临写一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5.学生认真练写“首、枝、记、刘”。6.搜集关于秋天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何把字写规范、写正确,初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2.指名说一说:《赠刘景文》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秋天?(色彩鲜明、富有生气的秋天。)3.归纳学法。

(1)复习上节课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

(2)教师小结: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古诗《山行》,看看这首诗又会为我们展现一个怎样的秋天。

4.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5.指导释题,介绍作者。(1)用“行”字组词。

(2)说一说“山行”是什么意思。猜一猜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看到的秋景。)(3)教师简介作者杜牧的资料。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并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能够在复习巩固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山行》,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特别提醒:“径、枫”是后鼻音。

2.学生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如“寒山”“生处”“坐”等词。3.指名朗读《山行》,相机正音。4.生齐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5.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6.学生模仿老师朗读古诗。

7.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不读通课文不开讲。对于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古诗,更要注重读。

三、图文结合,感悟诗意

1.过渡:那么,诗人杜牧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呢?边看图,边读诗,边思考。

2.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在诗中找到表示相应景物的词语圈画出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3.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1)教师讲解“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2)看图理解“石径斜”。(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3)指导学习“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杜牧沿着小路向山上走去,他远远地看见了什么?(白云升腾的地方有人家居住。)②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诗,读出诗人看到美景时的愉悦心情。(4)看图思考:为什么诗人走着走着,让马车停下来了?(5)教师指导理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①学生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是怎样的。②课件出示红枫叶照片,说说枫叶的美。

③指名说一说:二月里哪些花是红颜色的?(杜鹃、月季等。)④在诗人眼里,是二月里的鲜花好看还是红得灿烂的霜叶好看呢?为什么?指导理解“红于”。

⑤你是从哪里读出作者十分喜爱这些枫叶的?(都已经是傍晚了,可诗人还流连忘返。)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

设计意图:古诗言简意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古诗不能采用分析加讲解的方式,而要在自然的看图、想象、说话中了解诗歌的内涵。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古诗。交流: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丰厚学生积淀。

五、课堂小结,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于、枫”,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2.生认读生字,说说自己记忆的好方法并组词。3.教师指导书写。

(1)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边观察边交流。

(2)教师范写,学生按笔顺书空。“于”字笔画较少,第二笔是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竖钩居中,并且稍长,整个字要写得舒展。“枫”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右要紧凑,注意第六笔是横斜钩,不要写得太弯。

(3)学生描红、临写一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4)展示有代表性的字,一起评议。4.学生再认真练写。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上。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不仅写出了端正、秀丽的字,还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2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主动积累、运用词语的意识

4、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学习《春晓》。课件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巩固生字:(1)、认读生字卡片。(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4、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2、师生共赏。

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3、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六、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2、练习书写。

七、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 古诗两首(A、B案) 篇4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碟的生动场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是四行诗句,课上容易完成背诵。此外,朗读能赋予教材生命化,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诗句。

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学习《游园不值》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一场春雨过后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古诗中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2.揭示课题:是啊,春天的景色太美了,引得人们常乘着春光到处游览,有一位诗人,他也乘着春光去游园,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生齐读课题。

3.我们课前作了预习,作者是谁呀?(叶绍翁)4.师补充、出示叶绍翁资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解诗题:

师指着板书:咱们来看,诗人叶绍翁在——(游园),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不值”,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相遇)。那“不值”呢?

2.自读全诗

⑴同学们,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自己读读这首诗,再说一说。

⑵出示: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⑶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诗句的停顿。请生读。3.提示难读的字:

⑴这首诗里有三个字老师认为比较难读好,谁能发现?(屐、苔、扉)你们说古代的“屐”和“扉”就是咱们今天的什么呀?(“屐”是鞋子,“扉”是门)

⑵指名读诗。

4.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要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就必须理解诗意。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有哪些方法来帮助理解的?(①借助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句 ④看插图 ⑤互相交流)

下面老师就给你们5分钟时间,用你熟悉的方法来弄清诗意,快快行动起来吧!(小组交流)

三、结合插图,品读、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读懂的句子,教师因势利导。

出示插图和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⑵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⑶重点理解“怜”(爱惜)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带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

⑷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久”的时间、读出爱惜的感觉)⑸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

⑹体会诗人此时心情(失落)(板书:失落)

再读诗的前两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的意思吗?(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⑺正当诗人有点失望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大伙儿一起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关、出”

(“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⑶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读出喜欢)2.展开想象、朗读感悟:

⑴同学们,这一枝探出墙的红杏让诗人想到的其实是(春色满园)⑵你觉得这墙内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交流)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得充满生机;院子里生机盎然:杏树高高的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来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⑶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夸一下春天的美景呢? 3.品味诗句

⑴品味一下,这首诗好在哪儿了?

⑵训练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生机)

⑶激发学生想象,出示:一枝红杏()出墙来?它出墙来()? 学生可填:伸、冒、爬、探

⑷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样春意盎然(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示图、文

⑸从填字中你感受到什么?(春天那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得出: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的。)

4.配乐朗诵、升华情感。

这么有品味的好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里面的味道呢?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配乐齐读。富有情感的背一背。

四、拓展、小结。

1.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肯定又会吟出许多优美的诗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碧玉装成一树高,春眠不觉晓,好雨知时节,万条垂下绿丝绦。处处闻啼鸟。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夜来风雨声,随风潜入夜,二月春风似剪刀。花落知多少。润物细无声。—— 贺知章 —— 孟浩然 —— 杜甫

2.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小:了解了诗人,读懂了诗句,还明白了古诗中蕴含着的哲理。古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只有通过背诵这些如“红杏”般的古诗,在感受古代文化的“满园春色”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也像诗一样的美。作业设计:

1.根据〈游园不值〉编一个故事或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写。2.预习《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怜)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爱)

第 二 课 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解诗题:

看到这个题目,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交流。

宿:过夜、住宿。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3.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①借助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句 ④看插图 ⑤互相交流)今天也用这种方法理解这首诗。范读、配乐齐读

4.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⑴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⑵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⑶思考: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提示:“篱、疏”的写法、发音 2.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出示诗句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疏疏:稀疏。深:深远”

⑶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⑷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⑸指导朗读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走:跑。急走:快跑” ⑶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⑷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指导朗读。4.你喜欢这首诗的那句?为什么?学生交流

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5.再读,读出后两句的喜爱之情。⑴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⑵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补充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朗诵,深化理解。

4.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写下来,要写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5.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黄(绿)(黄)

6.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色彩鲜明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引导练笔

1.读到这首诗,你还想到哪些富有童趣的乡村生活的诗词?能背诵一下吗?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听了这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老师眼前也浮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样子。那我们能不能按《宿新市徐公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一下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枝头(静)春景

儿童、黄蝶、菜花(动)童趣

《丝绸之路》教案(A、B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汲守庆)

B案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2.“丝绸之路”地图。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4 古诗两首(A、B案) 篇6

《17.触摸春天》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A 案

第 一 课 时

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第二课时

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1.同学们已经多次阅读了这篇课文,说一说通过仔细读文,你对盲女孩安静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安静是个怎样的孩子?

2.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深层体会)

品读欣赏,背诵积累

1.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慑服,我们也被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所震撼。请同学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边读边把文中所描绘的情形在眼前浮现出来。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出体会与感受。(教师引导读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还要引导听的`学生进行评议或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部分,为什么这样读)

3.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

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2.全班交流:“我”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请同学们谈一谈对海伦・凯勒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做相应的补充介绍)

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出读后感想。

3.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内蒙古包头市吴秀玲)

B案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天,谁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2.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目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3.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目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出示下面词语,指导学生读正确。

穿梭 悄然 拢住 扑腾 曲线

5.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6.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组同学进行评议。

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细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互相质疑解难。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搜集海伦・凯勒的故事。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4 古诗两首(A、B案) 篇7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5.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6.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A案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教师导入:《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交流体会,延伸课外

学完课文,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内蒙古包头市吴秀玲)

B案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2.板书课题,激发读书兴趣。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3.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语,让我们把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上一篇:毒品预防教育培训心得下一篇:风力发电企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