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绿》读后感

2024-10-1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西湖的绿》读后感(共10篇)

《西湖的绿》读后感 篇1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散文,内容优美,描写生动,非常有感觉,仿佛就像置身于西湖之中。

文中的西湖的“绿”写得好!我们可能以为身边只有树叶的深绿,小草的深绿,可是不然,作者却把西湖的“绿”写得美轮美奂。首先,比喻的手法用得恰到好处。从飞来峰到亭旁,一路的“绿”让人陶醉,尤其是“如飞珠滚玉一般”这个比喻词用得好,这样既写出水珠的饱满,又写出了水流的湍急,仿佛西湖的亭旁的溪水跃然纸上。

随后,作者又写了西湖名胜景观的“绿”,什么“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都写出了绿的各种“姿态”。接着,又详写了苏堤的“绿”,绿萌萌的,可爱的.,莽莽苍苍的,非常美丽。

最后,作者又写了自己在花港观鱼的情景,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一种生机勃勃、跳跃满地的绿。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所有的植物都茁壮的成长,正是因为有了绿色,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丽,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繁荣。再加上作者以拟人的手法,荷叶在裙袂飞扬,翩翩起舞,好像在我眼前,就是那令人流连忘返的西湖!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章描写了西湖“绿”的神奇。本教学设计破常规的抓住景物特点条分缕析的理性剖析为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悟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西湖“绿”的多彩、多姿、多情,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奥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领略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感受“绿”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那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古往今来,多少人赞叹她,歌咏她,为她梳妆,为她打扮。你们瞧,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师谈感受)

在六十年代初,正当新生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北京女作家宗璞又来到了西子湖畔,流连忘返,冲破深厚的西湖文化积淀,另辟蹊径,留下脍炙人口的游记《西湖的绿》。

二、自主阅读,触摸“绿”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三、品味语言,体验“绿”

1、课文着重写了哪几处绿?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自主探究,交流“绿”。

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细细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等会儿在小组上交流。

(友情提示:先告诉大家,你要说的是哪里的绿,然后读一读你认为最能体现“绿”的特点的句子,最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1)、灵隐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从描写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峰下蜿蜒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语言中去体验灵隐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抓住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出她的多姿,读出她的意趣,读出她的坚忍不拔。(3)花港观鱼的“绿”

花港观鱼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这“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

三、体验积累,亲吻“绿”

1、模拟导游。(小组中以导游的身份相互介绍,并学以评价)西湖是这么美,“绿”得如此神奇,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成千上万。你能概括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好吧,心动不如行动,请你们选择一处景点,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韵味的“绿”。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倾心,一饱眼福。

2、摘抄优美文字。

文中有许多描写“绿”准确、生动的词语和句子,请摘抄下来,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奥秘。

四、拓展延伸,融化“绿”

1、找一找其他描写“绿”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绿”。

2、仔细观察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 的“绿”》。

板书设计:

雨中灵隐 多

漫步苏堤

姿 4* 西 湖 的 “绿”

花港观鱼

——生

西湖的绿阅读及答案 篇3

(作者:宗 璞pú)

六月间,我第四次来到西子湖畔……奇怪的很,这次却有着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zhī zhì)子花的甜香。……

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 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铮淙(cóng zōng),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tí dī),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走进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青苔,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绿山水画。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的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奇,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都要裙袂(mèi quē)飞扬,翩然起舞了。

1、划去不正确的读音。(2分)

2、按要求写词语。(1.5分)

写出描写“绿”的成语:表示绿得颜色浓的:

,表示绿得时间长的:

,表示绿得面广的:。

3、仿写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2分)

(1)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写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写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填空。(4.5分)

(1)短文通过描写__、__、__、__、___几处的“绿”,表现西湖的盛景,表达了

(2)在花港观鱼,作者看了一种绿,那是。

5、细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8分)

(1)用“~~~~”画出表现“我”内心感受的两个词语,并说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1+1=2分)

。(2)这一自然段写了西湖怎样的特点?(2分)。

(3)你去过杭州吗?除了杭州西湖,你还知道哪些风景名胜(写两处)?请你写下来。(1分)。

(4)请你仿照作者写西湖“绿”的写法,抓住某一景物的特点,写下来。(3分)。

1、划去(zhī)

(zōng)

(tí)(quē)

2、表示绿得颜色浓的: 苍翠欲滴,表示绿得时间长的: 万古长青,表示绿得面广的:

一碧千里。

3、(1)白露,并不是好节气,没有霜,没有雪,没有春花,也没有夏雨。

(2)云烟缭绕,如白袍玉带般,在这一座青翠的山腰上,显得格外动人。

4、﹙1﹚短文通过描写飞来峰、黄龙洞、屏风山、苏堤、花港观鱼几处的“绿”,表现西湖的盛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或西湖美景)的真挚感情

﹙2﹚在花港观鱼,作者看了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奇,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勃的生机。

5、(1)表现“我”内心感受的两个词语:遍体生凉、心旷神怡。

感受:惬意而又闲适的感受,在美景中间,使人觉得神清气爽、悠然自得。(2)写了西湖灵隐寺绿得发黑、发蓝的景色。

(3)我去过杭州,还知道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

四弟的绿庄园读后感 篇4

《四弟的绿庄园》是一本散文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我”的四弟。

四弟是“我”家的儿子,父母每次让四弟学东西,但是四弟每次学了三四天就不学了,四弟的性格非常刚烈。这个,很让父母头疼。

后来,外祖父来城里,四弟便不顾家人反对要去乡下跟着祖父生活。父母拿他没办法,只好让他去了乡下。

在乡下,四弟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绿庄园。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却非常不错。四弟在绿庄园里种这个种那个,生活得非常自由,毫无拘束。

后来,“我”和父母来乡下来接四弟回到城里,虽然四弟很不情愿但还是回到了城里,舍下了自己最爱的绿庄园,回到父母身边。可是回到城里以后四弟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绿庄园。

一座神秘的绿狗山庄读后感 篇5

遇见了它们的朋友小白,于是回到原来生活的翠湖公园,带着朋友地包天和笑猫去找小白,地包天却离奇失踪,同时它们发现了那里毛骨悚然的秘密。正当它们为无法拯救朋友而沮丧不已时,球球老老鼠通过一瓶红酒拥有了超凡的能力,于是一场惊心动魄地救援行动上演了……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一点:不能将自己的成功与快乐建立在别人或动物的身上,更不能去掠夺他人的财富和自由。世上人有形形色色,所谓的好人、坏人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多一些关爱,少一点伤害,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西湖》读后感 篇6

寒假里,我到新华书店特意买了一本由杭州文化局编写的《西湖民间故事》,它有49个小故事汇集而成,每个故事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风景优美,让我每天都情不自禁地回想每一个故事。

《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它记载了杭州美丽的西湖故事,如有《明珠》、《玉泉》、《白娘子》、《东坡肉》等,对于我这个小吃客来说,我最喜欢的当然是《东坡肉》的故事。“东坡肉”是在苏东坡的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桥,使西湖恢复了容貌,并增加了景点。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肉命名为“东坡肉”。所以此菜流传开来,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传统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现在我们在家里吃红烧肉就会想到杭州名菜东坡肉,味道鲜美极了。苏东坡为我们所做的贡献,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疏通西湖,这么多年下来有这么美丽的西湖,让世界人民赞不绝口,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现在有这么一个优美、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我们要永远记住他和崇拜它,学习他那无微不至的精神。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从现在起,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杭州建设地更加美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西湖七月半读后感 篇7

——西湖七月半读书札记

初识张岱,是因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之中,遇见了这个孤独者,恍若狭长小巷的一道身影,一个在蒙蒙细雨中,手持酒壶低声喃喃的身影,把一切景物都排斥了,独占了我的视野。一个脱俗的世俗人,一个博奥的无知者,一个诙谐的愤恨者,矛盾在他身上融合出了清冽鲜明的惆怅彷徨,冷冷的沁入心脾,沁入魂魄。

西湖七月半,本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山两堤三岛十景到了张岱这里就成了“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殊不知他看的是谁,念的是谁,想做的是谁?

看西湖七月半一文,便想起卞之琳所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刚到西湖的时候定是有些失望,惋惜着那一陌杨柳,一痕长堤,一窗月光,一池碧水,慨叹极好的风景中平白多了几粒灰黑的身影。他坐卧行船中,冷眼旁观岸上“灯火优傒,声光相乱”,无聊中,发现那些无聊之人竟也是一处风景,便颇有些滋味的品头论足一番。

其实,张岱不应该看的,他应是一人独坐,煮一壶兰雪茶,举茗自赏,闲闲观月的空灵之人。其实,他刚到西湖之时就应信步离去,不让这些世俗尘埃沾染一角清傲的衣袍。其实,他不过一脱俗的世俗人。他想要做一个世外之人,清净悠闲的旁观,不愿“同流合污”,却始终免不了近俗,总是被吸引了,忍不住侧头看看,便搅乱了心境。不知他究竟是桥上看风景之人,或是楼上看风景之人?呵呵,若他知道自己也不过是他人眼中的风景,不知会做何感想呢?

事实上,他不会有感想。之前的一切不过是我对一个普通人的猜想罢了,张岱,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从“茶淫谲谑,书轟诗魔”到“山厨常断炊,一日两接淅”的人,何必故作孤高。他怎会被那些故作看月的人吸引,怎会因他们而落入俗事。他看的,不是他们,而是,他自己,张岱。七月半,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对张岱来说,国已破,家已亡,只想对月倾诉,独自缅怀,聊以自慰,却见着了那些“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想起了自己曾经纨绔的模样,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写道“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这天,他便是对往生的忏悔吧,因他看的是自己,念的是自己,才会有如此细致的笔墨,才会有轻灵幽静的萧索。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清梦甚惬的张岱,果然还是雪景中缓步而行的痴人,带着一丝丝愁绪的茶香。

西湖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8

书的第一个故事就讲述了西湖的由来:雪白闪亮的玉龙和色彩绚烂的金凤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发现了一块亮闪闪的石头,都非常喜欢,于是决定合力把它琢磨成一颗珠子。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它俩真的把这块石头琢磨成了一颗滚圆滚圆的珠子。还用露珠和清水喷到珠子上,使它变得明光闪亮。有一天,这颗明珠被王母娘娘看见了,非常喜欢,就派一个天兵趁玉龙你刚和金凤熟睡的时候把它偷走了,并在王母娘娘生日的那天拿出来供大家欣赏,神仙们都纷纷叫好。明珠发出的亮光让正在寻找明珠的玉龙和金凤终于找到它了,并想要回明珠,可是王母娘娘不同意,玉龙和金凤见王母娘娘不讲理,扑过去就抢明珠,在争抢的过程中,明珠“咕噜噜”地从天上滚到了地下,玉龙和金凤一路保护着明珠从天空降落到地面。这颗明珠一落地,就变成了晶莹碧透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变成了玉龙山和凤凰山守护着西湖。

读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原来西湖还有一个这么美丽的传说故事呀,我被玉龙和金凤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也要学习玉龙和金凤保护我们美丽的西湖,让它永远成为一颗闪亮的宝珠。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流传很久的许仙、白娘子和法海和尚之间的故事;飞来峰的来历,还有让人深恶痛绝的秦桧、精忠报国的岳飞等人物。

《西湖的绿》读后感 篇9

24号陈一言

暑假里妈妈推荐我看了《西湖民间故事》这本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西湖山山水水的民间故事。虽然没有漫画书那样五颜六色,但是我一翻开看,就入迷了。

《西湖民间故事》里的“明珠”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他们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雕琢了一颗美丽的明珠。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看见了,想占为己有,就派了天兵天将去抢。在抢夺的过程中,这颗明珠掉入了人间,正好掉在我们杭州,化为美丽的西湖。夫妻俩舍不得离开明珠,他们就一个变成凤凰山,一个变成玉皇山,一直守护着西湖这颗“明珠”。

《西湖》观后感600字 篇10

当初宋朝诗人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对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愤恨之情。今日看了西湖的全景,才感觉他的前一句极其准确。苍翠绵延的山外之山,茫茫四海的楼外之楼,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的西湖,以及湖上长长的苏堤,随处可见的小桥、垂柳、亭台楼阁,可以说,只要踏入这片湖山胜景,便已经来到了天堂。

什么是天堂呢?优美、安宁、愉悦的生活环境也。在元朝的时候,一个人沿丝绸之路来到了杭州,看到了这座繁荣富庶的城市,被它灵山秀水的天堂之美惊呆了!这个人就是来自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马可.波罗。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这座东方水城有一万两千多座桥,是美如仙境的地方。这本书吸引了大批西方商人、使节、传教士来到既是丝绸之府、又是天堂所在的行在(即杭州)。其中著名的人物有传教士卫匡国,他在杭州生活了六年,不畏艰辛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西方科学,他编撰的.《中国新地图集》,是欧洲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地图集,杭州在其中占了很大的篇幅。最后,卫匡国长眠在大方井,永远地留在了天堂。英国还曾派遣外交使团沿京杭大运河来到杭州,看到了当时已趋破败的雷峰塔,据说,那时塔下面的四层还在。在杭州的耶稣弄堂里,美国人司徒雷登出生在此。他在这里生活了50年,说一口地道的杭州话。燕京大学就是他创办的。可以说,司徒雷登对杭州是很有感情的,这里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美国阻挠中国革命胜利的努力彻底失败,司徒雷登不得不黯然离开杭州,回到美国。毛主席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复活节兔子怎么写英语怎么写下一篇:提升经济学教育改革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