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情景剧

2024-10-02

什么是心理情景剧(共9篇)

什么是心理情景剧 篇1

什么是情景教学,什么是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因其特有的学习气氛,生动的教学情景,成为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兴趣的产生,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而生动感人的情景就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所以情景的暗示激励也成为众多教育者探讨的主题,不断运用图画幻灯、录音、多媒体等教具和手段,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在设疑中运用得当,一定能取得”润抑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用以前我们学习过的各种教学方法时,情景教学运用得恰当会更好的提高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通过用文字、图片、动画,配上声音等,描绘合适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逼真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根据情境的展示形式,可分为:真实再现情境,虚拟情境,物理模型情景,实验情境,协作情境等。

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新教学理念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有利手段。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依据学习内容积极创设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创设实验探究活动情景,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创设实验设计情境,鼓励求异创新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养成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设讨论情境,同学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总结规律,培养合作学习意识等。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现,现在的教材中常用情景进行引入,常常在章节前用“想想做做”来处理。比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想想议议中“硬币„跳高‟ 比赛”,就是通过学生动手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更有兴趣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这种教学中,学生兴趣不是来是老师的强求,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二节核能讲解,新课引入可以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录像进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可以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再引导学生按你的设计进行教学。

如何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方式和情形各不同,但我只是从一些最简单的入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介绍几个常见的地方运用情景创设。

一、课堂教学中新课引入时的创设情景

教学情景创设不仅要完成旧的教学模式中的引入课的任务,更主要的是要调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的。因而教学的技巧就是要巧妙创设情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使学生能长期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对所学的知识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变“难”学为“好”学“想”学。

创设教学情景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要找准最易引起学生好奇,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心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我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景的方法主要有:

1、创设问题的情景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

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老师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如课题:杠杆。

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否者难以引起学生的心趣。

2、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讲压强时,叫两同学上台演示按图钉到木板上的游戏,提供的器材:相同的木板,不同的图钉(一类有钉尖的,另一类去掉钉尖);力气相差不是很大的同学上台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再请所有同学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再由老师讲解,这样就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讲浮力时,先用弹秤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运用实验创设情景应注意,实验应简单精练,直接。有新奇感。实验过繁,反而会使学生不知师所云。

二、科学探究中引入情景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情景找到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验证或发现物理规律。因此,情景的创设在探究实验中特别重要。

1、创设实验情景 激发探究

“学源于思”,常有思考,多提问题,才有探究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新课引入时,用两支不同的大小的(相差不是很大的)试管,大试管装满水,然后将稍小的试管底放入大试管口,并稍压进一些,然后倒转过来,发现小试管不掉下来,反而随着水向下流出时向上升起来。实验中,学生会有很深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空气的温度到底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我们改变教材一举成功的做法,实验时在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便可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时的问题情境,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如何变“看不见”为“可见”?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并组织学生上讲台实际操作,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实验情景的再设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生对自己能控制实验过程的科学经历感到兴奋,在实验中能解决问题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2、创设动画情景 激发探究

利用媒体来创设问题情境。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发展,许多兼具影、像、声、光等功能的教学设备,如实物投影仪、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课件”,熟练操作运用这些电教设备,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景。

3、语言描述,呈现情景 激发探究

通过教师的充满激情和感召力的描述,学生身心投入。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找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并进行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4、利用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

大家知道,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摆放,如何操作,如何记录,如何分析,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这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集中注意使学生在亲身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摩擦力的引入中,让学生将两本书的页面交叉错开放入对方页面中,然后通过提起一本书,就可以将另一本书提起来。这样的情景,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创设的,学生有亲身体会,然后让学生进行提问并猜想,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会很容易投入到教学中。

5、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引发悬念的问题情境

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外的、与学生学习的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展示的现象,与学生的潜概念发生矛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疑惑,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蒸发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请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离嘴约15厘米的地方,张大嘴慢慢地对手掌呵气,学生会感到手掌“暖烘烘”;第二次请学生将手掌摊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嘴留一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会感到“冷飕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在情境的启发下学生会想:同样从自己嘴里吹出的气,理应温度相同,可手掌上为什么两次会有不同的感觉?于是师生围绕解决相应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类似的简易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识相冲突,如“从漏斗口往下吹乒乓球,乒乓球竞吸在漏斗上不往下掉”、“纸锅烧水,纸不会发生燃烧”、“水生火”、“拉两本页码交叠的课本,拉不开课本”等等,通过实验,让学生从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

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引发悬念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知识的意识与习惯。

6、利用真实生活事件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意味着情境创设要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基础,学生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如在“流体速度与压强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以下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1:(游戏)用细线把两个乒乓球吊在空中,相隔3—5厘米,当你对准它们中间吹气,两只乒乓球之间的距离将发生什么变化? 情境2:(游戏)吹纸条,每位同学取一宽2至3cm,长约15cm的纸条,用手握住一端,然后顺着纸条上方吹气,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

创设情景要注意什么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一位普通教师只能奉送真理,一位优秀教师则教人怎样发现真理。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感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在反思其中的乖谬等。新课程倡导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问题情境设置、激发思维、引发兴趣,是实践课程标准的最佳形式之一,应贯穿于教学始终。

但创设情景时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同时,要考虑到能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一般的做法是:

1、以生活中的事例为主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就要求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猜想,去探究,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会有兴趣去探究,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常见的事例进行创设情景

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了解的,却又无法解答的内容。比如,骑自行车时,骑得快时受到的摩擦力大还是骑得慢时摩擦力大?这样就可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理运动速度是否有关。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情景创设中,大家常用的是人在沙滩上走路时留下的脚印,还有老师创新:让两学生将图钉按在木板上,进行比赛,其中一位学生用的是无钉尖的,另一位学生用的是有钉尖的,从而引起学生的问题和猜想,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后,又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钉图钉的事,学生会有兴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有些老师创设的情景无意义,达不到效果,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些教师却因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所以在创设情景时,要避免下列情况:

1、不要形式化的情景

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只是为了应付,与教学内容无关,或无实质性的联系。这种情景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2、假问题的情景

所谓假问题是指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东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创设的情景,看起来是问题,却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景不公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任何情景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有些情景从认知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性命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量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另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

4、偏离教学的情境

教学情景顾名思义就是指向教学的情景,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景。有些老师创设情景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什么是心理情景剧 篇2

“超价观念”的逻辑和公权力的隐忧

时间:2010年10月16日晚

地点:河北大学校区

一辆黑色轿车在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肇事者李启铭说:“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证实肇事者的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2011年12月5日徐州206国道一辆轿车追尾。满身酒气的轿车车主下车后对着民警大骂:“我爸是丁局长 (当地电业局) ”,“撞了你也是白撞,我家在绿地有五套房,随便卖掉一套六十万,我能弄死你……”众人评说此为“徐州版的‘我爸是李刚’。”

李刚何许人也?公安局长也,丁局长何许人也?国家垄断行业的地方领导也,二者都是权力和公器的执掌者也。

对权力的定义基本有三类: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其学说也主要有:第一,能力说。“权力可被看成一种不顾阻力而实现人们意志的可能性,或者说是一种对别人行为产生预期影响的能力。”第二,强制意志说。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行动中甚至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的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权力是意志自由或个人意志支配的范围。这是注重从心理学意义上对权力的界定,康德、哈特等许多学者持此说。第三,关系说。权力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或其它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

虽然权力定义的表述不同,但是权力内涵的共性表现在:权力关系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但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它是管理和服从关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或影响力,这种力能使受方的意志受到影响,进而服从权力行使方的意志;权力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力在权力受方不服从时表现出来。

名列榜首的“李刚门”类似于2009年杭州飙车案,“富二代”和“官二代”的骄横引爆了民众的激烈情绪,不同的是,“李刚门”公众关注度更高。案件涉及的一些地方政府否认法院判决,凸显了“权大于法”的强悍,使得一些具有官员或官员子女身份的人笃信权力所派生权威的“超价观念”的心理状况。

“超价观念” (over-valued idea) ,在心理学中又称恒定观念、优势观念、超价妄想观念、超限观念等等,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超价观念并不一定就是错误观念,只是某些观念带有明显的错误与荒谬的色彩。

从心理学角度看,超价观念是一类带有强烈情感和动机的、明显影响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信念。首先“超价观念”虽然偏激,但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和社会真实性,即这种信念有相当的事实根据,并不明显歪曲事实本身,推理也大体合乎逻辑,如“富二代”声称可以花钱摆平官司。其次“超价观念”可被同一文化或亚文化的少数成员接受,如“官二代”笃信官场潜规则是“公权私用”。

“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且“超价观念”不会表现出逻辑推理错误。

比如李启铭的逻辑思维就很清晰,即“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包括同一立场和同一时空。“甲等于甲”这个逻辑公式要求思维对象的同一,使用概念的同一,判断的同一,即同一主体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做出同一的判断。

“我爸是李刚”,——李刚是公安局长,公安局长有公权力,公权力是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团体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利,它是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机关具有和行使的强制力量,公权力是一个权力层级体系。公权力可以被李刚私用,李启铭可以逃脱法律制裁。

其实李启铭的“超价观念”的逻辑推理有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即公权力是不可以私用的,这违反了“同一律”中“同一概念”的基本要求。显然他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的事实;许多公权力被滥用以后,迫于公众的压力,上级部门会调查与处理。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垂直领导致使相互利益趋同,体制的原因造成监管不力甚至不管。这种机制在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中表现为纠正错误是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因此可以滥用公权力成为官二代“超价观念”的心理积淀。

这种心理也辐射到拥有公权力的其他部门,最近广为流传的襄樊和兰州砸军车和广州假军车肇事案都是如此。

二、小悦悦事件——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集体焦虑

时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

地点: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

两岁的悦悦被迎面驶来的面包车撞倒卷到车底。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小型货柜车再次碾压。之后往来的十余个路人均见死不救,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

这件事也是车祸引起的,而且震惊世界——大家都在慨叹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竟然如此无德无良!这些人如此冷漠原因是什么?促使十几个人面对亟需救援幼小生命视若无睹的动机是什么?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机(motivation)在心理学的表述为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有始发机能,指向或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前者就是"需要",即因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动机就是由这些需要构成的。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资本、人力的高流动性,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由传统乡村中的“熟人社会”向具有现代性的“陌生人社会“转变。在这一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带来社会身份、社会空间的极大不确定性,而且带来社会与文化上的阶层流动。从乡村进入城市并进行经营性职业的人都希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动中获得上升的机会。由于市场经济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缺乏政治拓展的资本,大部分人以经济上的获益视为成功的重要标志。

从山东到广东的小悦悦一家也进入了“生人社会”,在广东佛山南海黄岐镇广佛五金城生活的人们从心理上无法融入共同发展的熟人社会,大家没有互助互帮互相关爱的心理动因,或曰诱因。心理学家把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传统道德作为传统社会结构整合的重要价值判断意义已经在这种个体化的潮流中悄然消弭。

“熟人社会”则是埋伏在“陌生人社会”这种差别次序的格局中带来家庭内部温情和外部社会冷漠二元格局的重要因素。

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行为虽是由动机决定的,但并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类似的动机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此外,类似的行为有时也可能原于不同的动机。再则,一种行为的背后可能同时隐藏着不同的动机。

对小悦悦倒地视而不见,见死不救者,他们的行为背后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实践成为漠视生命的心理动因,以至于将这种行为视为自然反应和可以处之坦然的依据。

社会冷漠的表象背后,应当深入开掘如何看待其深层结构性原因。由为搀扶老人被法院判处赔偿的“彭宇案”和后来的几个类似案件,持续产生负面效应,而改革开放以后职业、人口的高流动性,产生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型的心理变化使得人们在心理上出现困惑,传统道德和现实潜规则的冲突放大了这种困惑进而发展成“全民焦虑”。

这个案件带来的恶劣后果至今深刻影响着当前社会安全感和是非判断标准,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包括治理上的混乱和保障上的无助,造就了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反映在个人的心理状态上,就是“集体焦虑感”。《人民日报》使用了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期的说法,全国各地、各阶层、都不同程度感染焦虑情绪,社会心理健康已经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中出现严重危机

在十多人见死不救与拾荒阿姨见义勇为的事情上,舆论更多是道德批判而没有深究制度失灵和政策缺位造成的社会心理失衡。所谓制度失灵并非指制度停止运转,而是指其未向公平正义奋力前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舍此则缺乏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纠错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失效将逐步侵蚀公众对制度的信任,增加社会的风险程度。

三、郭美美炫富引发的心理强震

时间:2011年6月21日

地点:新浪微博上

一个名叫“郭美美B a b y”的人颇受网友关注,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她拥有的豪车有限量版和超级跑车甚至是全球纪念版,价格加起来足有四五千万。随着郭美美一起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不仅是车中极品,而是中国最大的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并由此引发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使得这个国家级慈善组织善款的募集量锐减。

这就是今年最轰动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说到贫富悬殊,有个经济学名词不能不提基尼系数,基尼系数为0.5的时候,即1%的人占有50%的社会财富,低于0.3则属于过分平均,高于0.4是贫富差距过大,超过0.45属于极度不平等。

如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5,一方面是巨量的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财富高度分散于多数人手中。这种两极分化导致的贫富差异,使社会分层十分明显。而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文化、信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诸方面的隔膜。富裕群体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每天过着优越甚至奢华的生活,但并不为非富裕群体的人们所知,因而也不被认为是“炫富”。

只有在某种贫富“交集”的或者接触特殊环境中,富者才因周围贫者的烘托而变得“炫目”,如果贫者不知道富者之富,则必然采用炫的方式显示。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分析了“炫耀性消费”现象,指出一些人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通过夸富式炫耀博得社会艳羡而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声望、荣誉,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这种心理因素的主要原因在于“斗富”,通过这样一些炫耀式消费活动,完成其社会性竞争与比较,这就使得炫耀性消费成为一种难以休止的金钱竞赛,其结果是形成奢侈之风,造成财富的浪费。而在基尼系数超过0.45的情况下,引发的危机不是玛莎拉蒂被撞的车祸,而是炫富造成仇富心理进而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当前正在创造经济奇迹的中国社会乱象频生的背后,是原有社会传统没有得到传承,而新的社会新传统又没能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引起的心理失衡,以及公民意识和道德感薄弱和公民社会建设乏力。

四、“渣土车”夺命——权力和资本隐性庇护利益驱动心理

时间:2011年11月17日

地点:甘肃正宁县

事件:该县小博士幼儿园9座校车载64人,逆行后撞上重型卡车,包括司机、老师和孩子共21人死亡。

媒体报道,最近渣土车肇事在西安集中发生,从12月2日起,短短4天,有3起建筑垃圾清运车辆致人死亡事故。今年西安竟然已有51人因渣土车引起的重大交通事故遇难。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表示“深感有愧”。

无论是校车还是渣土车,不管是丢命还是夺命,其中主要原因都是相同的,这就是隐含在各种复杂背景后面的利益驱动。对于渣土车司机来说,他们让庞大的重载车在城区和市郊并不宽畅的街道上狂奔,目的就是为个人获取更大利益。

“渣土车”和超载的校车疯狂夺命,竟然也和享受着权力与资本隐性庇护下的“特权车”一样无所顾忌。

利益驱动已经让这些人心理扭曲,什么叫利益驱动,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利用人趋利避害的生理特性,使用个人利益引导或驱使他去从事不愿或者不能主动从事的工作。人生价值或奋斗目标的实现与个人利益的获取相连,成为很多人铤而走险的心理诱因。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驾驶员杨某原来是个性情温和、开车守规的司机,但是在女儿升学后费用大增的情况下,身兼三职,开车不仅超速而且逆行,最终酿成惨祸。

怎样合理利用利益驱动并限制造福社会的范围内,是公权和私利的博弈。在信奉威权的地区,人们总是怀着极其矛盾的社会心理出现在社会制度面前。他们一方面抱怨制度的不公和缺位,利益驱动的心理又促使他们希望从中得到庇护和获益,通过钻制度空隙获取个体利益。如西安渣土车司机利用道路监控设备不足和交管部门的管理缺位,并和公权力者拉关系权钱交易获取更大的利益,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空间处于政府主导的城市社会与私人经济领域之间,后者是越来越私人化,越来越孤立。公共领域则要为每个个体提供参与理性讨论的机会与资源,分析、争论公共事务。社会建设本质就是基层社会中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的调整。健康的社会建设需要政府要下放手中的权力,实现由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这种社会管理权力的让渡不能以完全的市场化为途径,不能以利益驱动实现个体化价值为理由放弃社会管理。

酒后驾车是什么心理 篇3

受“无酒不成席”的传统酒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交的需要,很多成功人士成为酒后驾车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一般有较长的酒龄,工作压力大、平时应酬多,而酒精饮料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减轻焦虑。长期下去,饮酒使他们获取主观上的力量感,在生理上感觉由酒精引发的温暖感,在心理上体验酒后的强健与优越,在社交上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他们从比较能喝酒到喜欢喝酒,最后可发展到对酒产生依赖性。

长期饮酒可造成人格的改变。饮酒者自我中心感增强,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减低,对家庭和亲属缺少关心照料,对工作疏懒不负责任,玩忽职守。

2,司机有啥反应

酒精是一种麻醉剂、中枢神经抑制剂。一次大量使用,可出现急性神经精神症状,长期饮用可产生酒精依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甚至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饮酒初期,由于抑制控制功能的削弱,多出现情绪兴奋。饮酒者感觉欣快。话多,对熟人感觉更加融洽,对陌生人也无拘无束,表情满意,精力充沛,有幸福感。同时伴有心率加快,面潮红,呼吸急促,此时意识无改变。饮酒超过一定的量,会造成饮酒者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意识混沌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在开车时注意力无法集中,遇到路况复杂和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易酿成车祸。

3,为啥明知危险,还要酒后驾车

嗜酒者的品德标准降低,会漠视法律法规,漠视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不顾及社会公德和社会义务,虽然法律规定不能酒后驾车,某些人仍置若罔闻,存有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使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压力不能合理地释放出来,就会导致情绪障碍。如果没有及时识别自己的情绪障碍,而是借酒消愁,或在偶尔饮酒后感觉情绪障碍有缓解,会强化这种饮酒行为,久而久之形成酒精依赖,客观上增加了酒后驾车的机会。

4,如何戒除酒后驾车恶习

要学会应对生活压力,学会通过聊天、读书、听音乐等适合自己的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找专业人员咨询。

对于那些有酒精依赖倾向和已经有酒依赖的人群,应到相关医院进行咨询和治疗。当然,酒精依赖并非单纯的医疗问题,不能指望借助一两种药就成功戒酒,应当调动家庭、亲朋好友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助其戒酒。在充分认识嗜酒危害的基础上,要调动患者本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周围亲友经常给予患者鼓励,监督,反复强化其戒酒决心。耐心协助患者解决好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平时多加强沟通。对饮酒者本人来说,应构筑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家庭支持网络,从家庭和朋友间的交流中,寻求心理帮助,分化心理压力。还要有效合理地宣泄、调节自己的情绪。

酒后驾车是一个社会问题,建议严惩酒后驾车。对劝酒和逼酒者,引起饮酒者造成事故和伤害,如果证据确凿也应严惩。建议在餐饮场所,凡是能够饮酒的公共场所及停车场都应该有“禁止酒后驾车”和“禁止劝酒和逼酒”的警示语。

Q:什么是醉酒状态,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不醉,但实际上精神上已发生变化?

心理老化是什么原因 篇4

有些人身体健康尚可,亦无重大疾病和体衰苍老征象,但是他们自感老态龙钟,体弱气微,精力不支,思维迟钝,老眼昏花,暮气沉沉,自认为成为社会上的“废物”和家庭的累赘。

遇到困难和生活上不遂心的事,就感到无法克服,无能为力,思想负担沉重,沉缅于失败和挫折的情境。生活缺乏兴趣,对人对事淡漠,近乎麻木,空虚无聊。

人际关系疏远,离群索居,自感自己已经风烛残年。这类人常常是与世无争,消极对待人生和世界,处事优柔寡断,自甘沉沦,无所事事,丧失社会责任感。

心理老化缓解方法

延缓心理和社会性衰老最重要的条件是热爱生活,以积极的态度和人生信念安排自己的时间。

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比如进取心、希望、理想等,对老年人防止心理衰老、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一个人有了进取心、理想,并充满希望和奋发向上,就能老而不衰,充满活力。相反,如果没有进取心和理想,并充满失望,就会加速心理衰老。当然,老年人往往会遇到许多不称心的事情,如自己多病、老伴去世、有些事力不从心等。如果老年人一味地把现在与过去年轻时相比,就会越比越悲观,甚至会觉得人生无味。因此,老年人最好正视现实,向往未来,少回顾过去,并可以多看一些喜剧性的节目,多参加一些愉快的聚会,笑口常开,笑脸常驻保持沉静乐观,愉快知足,莫说人非,避免老气横秋。同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和自信心,不断地与自我颓废的心理状态作斗争,应该做到人老心不老,应该积极地追求生活目标,争取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就有精神寄托,可以排除烦恼和孤独,并在晚年激起为社会做一番事业的理想和希望,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精神状态。

多用脑,勤思考:大脑是主宰人体各器官的司令部,大脑的衰老,必然导致各个脏器的衰老,并且大脑对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思维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老年人更要多用脑,勤思考,使脑细胞和组织器官不萎缩。其实,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即使高龄老人,仍能掌握新知识。因为老年人的理解力与判断力不容易降低,容易降低的是记忆、计算能力。当然,在提倡用脑的同时,必须强调要合理地、科学地用脑,而平时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规律,对保护大脑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加主动积极地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气和兴趣,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但是,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体质状况,否则害多益少。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三天把渔,两天晒网是无济于事的。

处理好人际关系: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乃是家庭关系。在家庭中,生活中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感情融洽。老人对子孙既不能过严,也不能溺爱;既要重视他们的智育,又要重视他们德育和美育。老人要以自己良好的世界观、道德情操、生活作风等影响自己的小辈;而小辈则要从老人身上学习优良的传统及可贵的经验,并要充分理解老人的的心理状态,尊重、体贴、爱护和照顾老人,这样才能使老人更好地、兴致勃勃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进而也推迟了老人的心理衰老。

音乐茶座、电视新闻、众多的书报及各种运动等,所有这些,都足以使自己充实,心理自然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5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大学生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智力正常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人格完整

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

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什么是心理情景剧 篇6

记忆表象(memory image)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记忆表象是通过对现实的对象或现象的知觉过程获得的。记忆表象与知觉密切联系,知觉映象愈丰富,记忆表象愈多样;但与知觉映象又有本质的区别,知觉映象是由事物本身直接引起的,而记忆表象往往是由其他的事物,特别是在有关词语的作用下引起的。例如,一个老朋友在远方工作,当收到和阅读他的来信时,就会在头脑中出现老朋友的形象和在一起学习的情景。

表象是记忆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研究的数据推测,在人的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信息量的比例是1∶1000,由此可见,表象的信息量在记忆信息的总量中占了极大的部分。

什么是心理情景剧 篇7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人生阅历有限, 接触临终患者的几率较低, 以及缺乏心理学方面相关的知识。学生对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理解不深, 掌握不透, 甚至有些学生一笑而过。因此将情景式教学应用于临终患者心理护理的学习中十分有必要。

1 情景式教学的概念

1.1 情景式教学分析

情景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要在一定的情景或文化中发生才有效[2]。什么是情景?情景是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 既包括学生的内部情况, 又包括学生外部情况。什么是情景教学?情景式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前者可借助环境氛围﹑动作表演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所以结合我们所教学生 (中专生) 的具体情况可采用角色扮演这种方式, 再结合学生以往生活经验和在传播媒体上的间接感知来完善角色扮演。

1.2 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强调知识, 单纯讲授。由于我们的学生 (中专生) 年龄小, 活泼好动, 想象力强, 但同时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传统授课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 缺乏想象力, 久而久之, 他们感觉乏味、厌倦, 难以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而这种角色扮演的授课形式让他们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领会知识的速度快, 效率高。

1.3 情景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景教学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景以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所教学生 (中专生) 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运用情景教学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感性经验来体会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外在表现, 加深学生理解, 帮助学生抽象思维以及加强记忆。同时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教学这种特定情景中的人际交往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所以在这种情景式教学 (角色扮演) 中, 每组可由2名学生来完成, 一人扮演患者角色, 一人扮演护士角色。教师作为角色扮演表演后的分析者和评判者。

2 临终患者心理变化

临终患者主要表现为恐惧和遗憾, 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落的恐惧、对分离的恐惧、对死亡时形象的恐惧、对死亡过程的恐惧;为未了的心愿或来不及补救的事而感到遗憾。一般患者可表现为:否认、愤怒、协议、忧郁、接受[1]。

临终患者需要更多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支持, 作为准医护工作者要做到:敏锐的评估, 适当的支持, 满足他们的需要[3]。以尊重生命, 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

2.1 心理变化分析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患者的恐惧表现为: (1) 对不为我们所知的死亡这个生命必须经历阶段的恐惧。他们不知道死亡的滋味, 也不知道人死后会到哪里去? (2) 在患者自己的生命里必然有一些他们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这些人和事也都会随着死亡而消失, 所以他们有种对失落的恐惧。 (3) 对自己非常喜欢的人、爱的人再也不能相见这种分离滋味的恐惧。 (4) 有些人怕自己死亡时面目狰狞, 也害怕死亡的过程痛苦。患者的遗憾表现为:未完成的事业, 未了的心愿, 对自己曾经在以往的工作生活中所犯的过错而没有机会去弥补。

2.2 心理变化特点

否认期:患者从最早的麻木、毫无感觉到不相信、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愤怒期:患者表现生气或愤怒, 以及对医疗制度的不满。

协议期:患者内心期望以其他的事或物来交换这个不幸的事实。

忧郁期:患者确定这已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时, 失落的感觉油然而生。

接受期:患者最终领悟到自怨自怜也是于事无补, 进而摆脱困扰, 转向接受这个事实。

3 情景式教学的应用

3.1 应用

在否认期:患者角色表现得迅速、激烈。典型语言特征为“不, 不可能”, “你们一定搞错了”, “我要到某某医院重新检查”。护士角色表现出“行, 你可以再去查一下。”护士意识到这种否认机制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缓冲剂, 可以缓和沉重的打击,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在愤怒期:患者角色表现为“这不公平!”, “为什么是我!”,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护士角色表现出宽恕和安慰以及耐心的生活照料。允许他们宣泄情感, 对于患者迁怒时, 护士能做到谅解。护士意识到患者的愤怒是一种宣泄方式, 是对事不对人, 并不是刻意和护士本人过不去。护士同时要做到预防意外事件发生。

在协议期:患者角色表现为“请让我好起来, 我一定……”,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会……”。护士角色表现出主动关心, 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 并且协同社会支持系统达成患者的心愿。比如当患者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过错找机会进行弥补时, 护士应想到这时的帮助是解开患者心结, 使其了无遗憾离开人世的惟一途径, 所以很积极地行动起来。

在忧郁期:患者表现为“哎!”并且十分痛苦、消沉、绝望, 暗自流泪。护士表现为轻抚患者肩头, 给予同情和照顾。还要意识到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不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

在接受期:患者表现为“那就算了吧!”“那就是我了。”, 患者显得平静﹑安祥, 不愿与人谈话, 喜欢独处。护士表现为经常陪伴患者, 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当患者要求独处时可根据情况进行满足。

3.2 结果总结

角色扮演结束后, 教师进行总结, 并指出不足的地方。教师帮助学生揣摩临终患者细微的心理变化, 并且指明这五期变化并不一定按照这种特定顺序排列发生, 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让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注意观察患者变化, 进行合理的护理工作。

4 效果评价

情景式教学应用于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 学生学习兴趣浓, 积极性高, 乐于接受这种有自身参与的学习方法, 课堂气氛活跃, 能做到教学互动。在随机的抽查中, 学生对所教内容记忆深刻, 在紧接着的民意调查中, 学生反响良好。由此可见, 根据具体情况可在医学授课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晓松.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29~333

[2]杨玉芹.学习对象的生态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61 (10) :11~13

性疲劳的心理因素是什么 篇8

不知道为什么,近几个月来在过夫妻生活时我总有力不从心之感。我今年38岁,虽然不算年轻,可是也不到衰老的年纪,而且我自己也觉得不是生理方面的原因。我和妻子的感情一直不错,可是由于我“不佳”的表现,妻子开始怀疑我有外遇。我因此倍感苦恼。我想是不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的缘故,还是一些别的问题?我这究竟是怎么了?难道真是老了吗?

裕民

裕民朋友:

许多夫妻相互猜疑,如果实在找不到“有外心”的证据,只好来一句“年龄不饶人”作罢。也有一些人误以为只有外遇才能使自己重焕青春。其实,抑制性欲望的最主要因素,是长期缓慢积累起来的心理疲劳,它对男性性欲望的摧残更为严重更为持久。

心理疲劳并不是身体劳累,与性生活中活动量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它最主要地来自生活其他方面的受挫感。这里需要注意,受挫感并不是由于所受的挫折太大,而是因为在受到挫折之后自己觉得再也无法可想,因而打击和削弱了自信心。

如果仅仅从生理上看,性欲是必然产生的,只有严重的衰老才能减弱它。但是人有心理,有情绪,因此只有充足的自信心才能保证生理上的性欲顺利地表现出来。受挫感却常常直接地带来烦恼、忧虑、紧张、多疑、恐惧等等不良情绪,就像在过性生活时有很多双含着敌意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任凭你再血气方刚,恐怕半点性欲也不会有。

受挫感有一两回也不算什么,怕就怕在较多的事情上经常地出现而且日积月累。现代社会中觉得活得太累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心理累”不单单会造成阳痿、早泄等性生活障碍,还会让人对一切性活动丝毫不感兴趣,对一切性刺激无动于衷甚至反感倍生。

什么是心理情景剧 篇9

职场宝钗,即以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影射出的职场典范及蕴含的现代职场生存之道。在职场生存规则中,职场人不是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的黛玉性格,而当如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的薛宝钗。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从来不做风头最劲的那个人。既然知道平级之间存在天然的竞争关系,干嘛要当最拽、最拉风的一个?王熙凤倒得宠,走到哪里都闪亮登场,却招人恨,让大家伙儿争风吃醋的矛头都冲来!宝钗经常被贾家领导们赞许,但不是最招眼的一个。她和黛玉、探春、湘云,都是一般地可人疼。她会适时哄最高领导贾母高兴。过生日点吃的,找老年人爱的甜的软的,让她点戏,也揣摩老人心思,点热闹的戏码。但这种事情宝钗做起来自然熨帖,不着痕迹。不像熙凤,每次马屁拍得都山响,确实花样翻新,精彩绝伦,但也张扬得厉害,引人侧目。

从职场角度来说,薛宝钗的法子是善待平级,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建设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多栽花,少种刺。让老板看得见你、欣赏你固然重要,可也要顾虑平级同事们的心情。

■导读

职场新人:不做“黛玉”式职场菜鸟

职场达人“宝钗”的特点

学学宝钗的“为人处事”之道

学学宝钗的“平级同事相处”之道

■职场新人:不做“黛玉”式职场菜鸟

生活在职场,再没有类似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说教,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就像生活在贾府中的林妹妹一样,无奈的是世界并没有抛弃你,却没有人会和你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因而,有些职场新人浑然不知的体现出一些让别人讨厌的毛病,这些毛病,被称作菜鸟的职场“雷区”:

1.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虚心领教,盲目幻想早晚有一天会超越他们每个人,实则技能达不到企业要求。比如,很多毕业生都在学校制作过EXCEL文件,但实际工作中的EXCEL表格非常复杂,新人们仅仅凭借在学校中的所学,常常束手无策。

2.特立独行,不拘小节,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认为他们已经OUT了。对于毕业生来说,求职前应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与要求,确定选择了一家公司,就表示认同公司的规定和企业文化,而一些毕业生并没有做好遵守的心理准备,对于一些企业要求工作时段不穿运动鞋的规章,会表达出“为什么不能穿运动鞋”的想法。

3.自由散漫纪律意识差,总能够为自己的失误找到借口,不喜欢被别人管教和约束,工作没有积极主动性。比如,无法按时打卡,或者经常请假。菜鸟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打卡啊?

4.心理脆弱受不了批评。工作中,很多新毕业生表现得心灵非常脆弱。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在学校中是老师的宠儿,在家是父母的宝贝,因此有些毕业生比较娇气,也有些懒散。可是进入职场后,工作有时间和质量要求。有些新人自己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可能领导说了一分钟,毕业生便要在卫生间哭上半天。

5.推卸责任,缺乏独立承担能力。对于工作,新人往往想找清闲,同时缺乏独立承担的能力,但是企业恰恰需要员工能够承担一件工作的结果。因此,刚入职的学生对于老板交代的工作只是为了做而做,并不知道老板希望将事情做成什么样。就如同在学校考试一样,只达到60分就满足了。这样容易被别人越落越远。

■职场达人“宝钗”的特点

然而,职场需要的不是“木头人”,不是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的黛玉性格,职场人当如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的薛宝钗,需要做到:

1、不违反劳动纪律。

老员工总是有些福利的,小动作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进度,领导对此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很多新人觉得这不公平,感觉盯在自己身上的眼睛太多了,给同学打个电话,就被人“打小报告”。其实,身为新人,不要攀比这些福利,应做到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早退,工作时不开小差。

2、争做小事印象好。

有些机灵的新人,刚进入公司就争做办公室的事情,以积极的表现引起领导的关注,但过一段时间,新鲜劲儿过去了,往往就懒惰了,没有什么表现了,让人觉得前后不一,反而更容易引起反感。其实,身为新人,应该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而且一定要低调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比如,复印机没纸,悄悄加上,饮水机没水,主动打电话。

3、懂得沟通魅力。

注意称呼,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务,不管对方和你的职位有多少级的差距,称“您”“老师”或“×姐”“×哥”比较适合。不刻意讨好,开玩笑要有“度”,学会友善地尊重别人。工作之外,要懂得和同事分享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或组织周末一起活动等。但是不要随便和谁过于热乎,在没有搞清楚人际关系前,不要轻易加入公司小团体。不谈论别人的是非及私生活,不过多地要求别人。

4、不害怕犯错误。

一定要多向前辈们请教,虽然即便如此也难免会犯错误,但千万不要在接受领导和同事批评的时候,还借口连连。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按照别人的指点,弥补错误的损失,并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5、不计较个人得失。

身在职场,一切为了公司利益出发,尽管拿到的项目可能并不如想象中的满意,或许为了工作不得不舍弃在意的约会,但都不要将自己的损失或付出挂在嘴上、记在心里,须知只有将本职工作做好,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面对困难重重的工作过程、不平衡的金钱回报,不妨试着感激“这是对自己的历练”吧。

■学学宝钗的“为人处事”之道

1、宝姐姐从来不做风头最劲的那个人。既然知道平级之间存在天然的竞争关系,为什么要当最拽、最拉风的一个,王熙凤倒得宠,走到哪里都闪亮登场,可她也招人恨。让大家伙儿争风吃醋的矛头都冲你来不好受。

2、宝钗经常被贾家领导们赞许,但不是最招眼的一个。她和黛玉、探春、湘云,都是一般地可人疼。她会适时哄最高领导贾母高兴。过生日点吃的,找老年人爱的甜的软的,让她点戏,也揣摩老人心思,点热闹的戏码。但这种事情宝钗做起来自然熨帖,不着痕迹。不像熙凤,每次马屁拍得都山响,确实花样翻新,精彩绝伦,但也张扬得厉害,引人侧目。

3、让老板看得见你、欣赏你,固然重要,可也要顾虑平级同事们的心情。小平同志说过,“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只要你在第一集团内,都会有机会。不用非当最拔尖的。

4、平级关系是一种横向关系,组织机构中具有相对等同职权地位的人之间,既没有奖的手段,也没有罚的权限。和平级沟通合作,手里是没什么“牌”的,议价能力比较弱。彼此平级的共事者,没有“应该”和“必须”,只有相互帮忙和愿意帮到什么程度、尽多大力,或者相互推诿和以邻为壑。

■学学宝钗的“平级同事相处”之道

1、平级之中,有几个这种投桃报李的亲厚同事,不说相互有求时好办事,就是工作气氛,都愉快几分,平级同事间,常常倾向于过高估量自己和本部门的价值,而看低平行部门和同事的价值。自己的成功,是才干是辛苦血汗,别人的绩效,是运气是天上掉馅饼唾手可得。对平级同事的难题,作壁上观,甚至抱看笑话的心态,也不少见。企业政治中的所谓“平级内耗”,是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2、确实平级竞争无可避免。但剑拔弩张和你死我活还是可以避免的。宝钗就善于把紧张的竞争关系,化解为良性互动。

上一篇:梦想之取舍-梦想作文下一篇:秋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