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代诗词

2025-01-11

经典古代诗词(共12篇)

经典古代诗词 篇1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经典诗词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范晔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 飞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 坤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 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 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轲

南北驱驰报主情 ,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经典古代诗词 篇2

然而,经典并不代表传统的全部。因为传统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尤其是在它被人们误读的情况下, 传统非但不会孕育新生,反而会蜕变为对历史的亵渎和对感性生命的压抑与扼杀。一旦陷入这种对传统理解的困境和危机中,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偏激的看法,认为传统是一条死胡同,继而对其全部价值予以否定并弃如敝屣。殊不知传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死物,它是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创造基础上的点滴累积,并在精神上凝汇成一支独具民族气质的长流。深具自身特色的中国绘画,就像书法艺术一样, 它更注重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性和历史延续性。特别是在传统濒临断裂的时代,对经典的重温与摹习则会显得尤其可贵。如果说传统是条长河,经典则是长河中的灯塔,它是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精神的优秀画作,只有浸染其中,才能够真正触摸到传统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从而也让人能更坚实地循着这条河流寻找属于自己的支脉。

故人一为时风禁锢,则极易深陷旁门,偏离正道,妄自称大,菲薄传统,蔑视法度,滑向涂鸦任性的小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此言凡事如不筑根基,则无上升空间, 则无捷径可走。基于“六法”的严密性与专业性, 中国古代(尤是晋唐宋元)的画家,无不以敬业的精神搜妙创真,甚至于九朽一罢的惨淡经营,此皆出于对自然万物的深情与对艺术法度的虔诚所至。因此,在泥沙俱下的当代中国画坛,重倡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回溯与观照不无巨大意义。追摹经典,并不是要重复经典本身,而是通过经典的镜子来观察自身的误区与缺失,从而重新回到正轨上来突破时代的局限。因此我认为,与古为徒并不是仰古人鼻息,而是要“取法乎上”,起点越高,越能超越今人。诚然,在当代也不乏这样的优秀画者。以青年画家沈宁来说,我不否认他是一位极具思想洞察力的画家(这在其写作中也可体现), 并热衷于将绘画作为思想的载体来传达他对生活世界的观感,然我想指出的是:沈宁绘画作品的成立,并非有赖于其所传达的观念深度,归根结底还是基于其出色的型感塑造、笔墨功力与独具情趣的画面情调。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术层面的支撑,单凭那些不难理解的隐喻也未必比他的文字更显高深,更耐人寻味。故而在我看来, 即便是将沈宁的人物画中那些观念性因素去掉,也丝毫不会消弱其画面的艺术含量,甚至于画面意味更纯净, 也更契合画家本人的气质。

1. 李嵩,骷髅幻戏图

2. 董源,龙宿郊民图

也便是说,绘画不是文史哲,完全可以不要去表达什么高深的观念,它终究是一门很单纯的造型艺术,是用有意味的形式来怡情悦性的。绘画作为一种以形传神的艺术,既可以表现真实的自然与生活世界,也可以表达虚幻的梦境,但这些都是要基于造型规律与法度的。以中国画的经典规则“六法”为例,没有一条关乎思想的深度,作为中国画永恒不变的审美法则“气韵生动”,也是其馀五法相互作用的结果。你去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的作品中寻找什么观念,皆是徒然。这并非是说,绘画不可以表达什么思想。有思想总比没思想好。在特定的时代,如“文革”,几乎每个画家每幅画作都要表达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政治意识, 然为思想而思想,反使艺术受缚,使之流于浅薄甚至虚妄。真正有思想深度的画作终究是好,如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它隐含着强烈的对生命轮回的悲剧意识,在沈宁所画的一幅群猫图中,我也能够感受到类似的一种表现手法。然若换成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人表达同样的题材,就不会产生同样的艺术表现力。观念终究是观念,不是绘画的最终诉求,对绘画艺术优劣的判断,最终还是依赖于艺术形式本身的成熟程度。由此我想指出,以中国画的形式来裁套西方当代艺术的某些观念,并非中国画的大道。当下的中国画坛,有很多画家不以中国艺术本源为要务,却视西画之鸡肋如拱璧,盲目跟风, 以浅薄为深奥,以荒诞为正津,终难逃井蛙之见的笑柄。

1. 何家英,山地

2. 沈宁,风云

3. 林风眠,捧莲少女

作家阿城说过一句很有意味的话:艺术家从事的事业,如同盲人摸象,摸到什么是什么。这句话既可以解释, 画家对艺术的认知,各得其感,各自诠释;也可以解释, 艺术是什么?很多人一辈子瞎摸也没走出迷津,悟出道道。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在艺术创作中,绝大多数的画者难脱时流所淹,只有那些极少数深谙历史发展理路并超越时风的人,才会理性地回归到经典中寻找启示, 甚至是乞灵于他山之石来与经典对话,并成为经典的延续者与创造者。

没有比盲者更不幸的人了,也没有比艺术家更具悲剧意识的职业了,画了一辈子的画未知方向所在,如同盲人一辈子不见天日,不知光明为何物也。盲人的梦, 一定是走出黑暗,看到真实的自然。遗憾的是,今天的很多中国画家,现实中明眸善睐,在艺术探索上却背离了中国画的心灵原乡——对自然与真实世界的追慕。前些年,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守住中国画笔墨的底线。然在我看来,这底线,不可一味理解为笔墨,因为笔墨只是相对于文人写意画风一脉的;这底线,也未必一定是滕固所言的“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这是因为,除了以线造型,中国画里还有没骨、泼墨、 米氏云山等技法。由此我想,这底线,固然包涵着对线条、笔墨等技术与法度理解,但若深究之,则须回溯到中国造型艺术的心象家园中去讨论。 那也就是,中国画最擅长运用悟性化的线条与笔墨去提炼万物的形象,并将之统一在一个具有音乐节奏感的画面中,以此来作为对万物神采的摄取与深情写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绘画像中国画这样对自然予以如此细腻的情愫,无论是山水、人物抑或花鸟,中国画家对于物象的把握,皆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念贯穿胸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所谓“澄怀味象”,皆如此也。由此返观当今画坛,一些中国画家舍自然而求观念,远离个人的生活世界,以树立所谓的观念性以遮蔽永恒不变的自然之象, 实为误入歧途矣!昔王观堂云:“一艺之微,风俗之盛衰见焉。今之攻艺术者, 其心偷,其力弱,其气虚憍而不定,其为人也多,而其自为也少。厌常而好奇, 师心而不说学。是故于绘画未窥王恽之藩,而辄效清湘、八大放逸之笔;于书则耻言赵、董,乃舍欧、虞、褚、薛而学北朝碑工鄙别之体。”一味师心而不说学,难免误入野狐禅也!

1. 沈宁,无题

撇开当代艺术中的某些异端不谈, 人类视觉经验中的一切艺术创作,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复古艺术,其所复者,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传统延续, 更是人类怀乡情怀的寄托与慰藉。“复古” 一词,在今人听起来已然成为保守的代名词,但是在历史上,保守与激进实则无所谓分别,皆是借古开今的一种途径, 殊途而同归。这是因为,当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发生困境时,都需要创作者挣脱近古思潮的压抑,而回归到古代经典中去吸收养分,寻找发展新机。如赵孟頫学习晋唐;唐寅仇英学习南宋;董其昌更是究本穷源,以董源为活水,清理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主脉;即便是清初的四王吴恽,也更是在太仓一带掀起一场摹写宋元绘画的集体运动;今人何家英别创现代工笔女性一体,规模法度, 却不逾传统半步,如其形塑之铁线银钩, 傅色之雅丽清秀,皆见古人情韵;江宏伟以宋画为源头,略参西画之光彩,将宋画之审美格调又重新拉回到现代生活中,打破了明清以来工笔花鸟画创作单一的审美模式。

2. 沈宁,春如意册之一

经典古代诗词 篇3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册教材都有几首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意义重大。如何引领小学生在古诗词中自由自在畅游,领略古诗词的瑰丽,值得我们探讨。

一、精选古诗词

多数教师,让孩子们背诵古诗词,不加选择,而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带有随意性,随意翻阅《唐诗三百首》,找一首孩子们没背过、简单的让孩子们背诵。有时,看到孩子们较乱,随意找个难度较大的古诗词,让其背诵,作为惩罚的手段......这些做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古诗词意境甚远,有的古诗词,孩子们自己不能理解,就是老师讲了,也未必能接受,老师无论怎样描绘古诗词,孩子们对其优美的意境、描绘的美都没法理解。那么,怎样使古诗词有效教学,让孩子们热爱古诗词,又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美,首先选择古诗词是前提。如对于《锄禾》《悯农》《静夜思》等这些音韵美、意境优、语言简短等的古诗词,使小学生们感受四季变换的风景画、理解诗理、感悟诗意。

如对于《悯农》的教学,诗歌难以理解的句子是“丰收之年,农夫还是饿死”。在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孩子们回顾《锄禾》,是李绅写的一首反映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疾苦的诗,《悯农》是李绅继《锄禾》之后的反映百姓疾苦的另一首诗,那么,“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悯农”又是什么意思?这样,从评析《锄禾》而迁移到《悯农》,使小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继而,引导孩子们边看图边读,体现看图和读的有机结合,利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更体现新大纲规定的“在读中整体感知”的要求。此外,在引导学生们读诗时,可以引导他们一行行读,并边读边做动作,如“一粒”“万颗”“无”“饿死”等关键性的词语而做出相应的动作,让孩子们边读边比画动作,说明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是意会的结果。

再如对于《登黄鹤楼》《望庐山瀑布》等的诗词,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只需要让他们理解字面意思就足够了,让他们对诗歌的内涵的理解和讲解,也是对牛弹琴。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采用一句句背诵的方式,使古诗词的教学脱离一定的语境和情境,致使孩子们对诗歌久而生厌。

(一)读做结合法

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般是下载有关的课件,精心准备背景图,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如对于《咏雪》的诗词教学,笔者准备了一个雪叶稀稀落落飘落的情境,然后,让孩子们一起边看图,指着图片上的雪叶而数着“一片”“两片”“三四片”,再引导孩子们思考:雪在飘,可是雪花能1、2、3、4的数,说明雪下得大还是小?那么,接下来“五片六片七八片”数字越来越大,雪花越来越多,说明雪下得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进而再让孩子们读“九片十片千万片”极言雪下得更大。再呈现第四幅图:雪花落进了芦苇里,找不到雪花的情境,于是,“飞进芦花都不见”也顺理成章被直接理解。

孩子们对这首诗歌,从看动漫、观察图片、读诗词、做动作、思考问题、感悟诗歌等,孩子们对这首诗词充分理解。

(二)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

对于《咏鹅》的教学,如果让孩子们直接朗读和背诵也不是难事,但是呈现一群在水里游泳的大白鹅,再以讲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七岁的骆宾王一天看到一群白鹅美丽可爱极了,于是,就用小手指着白鹅作了一首诗——《咏鹅》。再次用课件展示水里的白鹅图片,引导孩子们说出鹅的脖子是什么形状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鹅掌是什么颜色?水波又有什么特点?这样,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和视频,既培养孩子们专注于观察的能力,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巧用游戏法

孩子们喜欢游戏,“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喜欢动,喜欢想象,喜欢扮演各种角色,喜欢表现自己。而枯萎的小学化教学——灌输式教育,只能让孩子们过早地饱尝学习的酸甜苦辣,只能让孩子们对学习更加反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有恐惧感、畏惧感。因此,我们的小学生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把游戏作为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以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欲望。古诗词教学中,如果也能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效果也定会斐然。

如开展“我是小诗人”的比赛活动,每天让1—2个小朋友展示自己背诵的古诗词,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词的大意,也可以让孩子们随口吟诵几句“诗词”,尝尝当诗人的快乐和幸福感。也可以以接诗句的形式开展游戏,利于遗忘的孩子及时复习和巩固,避免学一首忘一首。古诗词的游戏,也可以开展“火眼金睛”的游戏,以填入所缺的词的形式而开展,看看谁记得清、反应快,如( )明月光,疑是( )。( )望明月,( )头( )故乡。通过将诗词中的重要的词语省略掉,让孩子们给补全的方法,既培养孩子们快速反应能力,也促使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反复复习、强化记忆的双重效果。

“民族的才是弥足珍贵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宝库的明珠,是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值得永远历代传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教学古诗词,同仁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与目前深入开展的课改遥相呼应,古诗词的教学也需要创新,通过看一看、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等,通过读写结合、情境的创设、游戏的使用等,古诗词教学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让孩子们感悟古诗词的美,用古诗词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传承几千年积淀的瑰宝,提高文化素养,也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

[2]陈跟娣.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2).

古代经典诗词 篇4

1.《三日寻李九庄》

年代: 唐 作者: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2.《潇湘晚景图》

年代: 清 作者: 谭嗣同

袅袅箫声袅袅风,

潇湘水绿楚天空。

向人指点山深处,

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

画中情绪最凄然。

悬知一叶扁舟上,

凉月满湖秋梦圆。

3.《醒世恒言》

年代: 明 作者: 冯梦龙

富贵本无根,

尽从勤里得。

请观懒惰者,

面待饥寒色。

4.《忆游朱坡四韵》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秋草樊川路,斜阳覆盎门。

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

带雨经荷沼,盘烟下竹村。

如今归不得,自戴望天盆。

5.《咏白海棠》

年代: 清 作者: 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

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

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

清砧怨笛送黄昏。

6.《采桑子·宜春苑外楼堪倚》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宜春苑外楼堪倚,

雪意方浓。

雁影冥濛,

正共银屏小景同。

可无人解相思处,

昨夜东风。

梅蕊应红,

知在谁家锦字中。

7.《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纪事书情呈十二韵》

年代: 唐 作者: 窦巩

自见人相爱,如君爱我稀。好闲容问道,攻短每言非。

梦想何曾间,追欢未省违。看花怜后到,避酒许先归。

柳寺春堤远,津桥曙月微。渔翁随去处,禅客共因依。

蓬阁初疑义,霜台晚畏威。学深通古字,心直触危机。

肯滞荆州掾,犹香柏署衣。山连巫峡秀,田傍渚宫肥。

美玉方齐价,迁莺尚怯飞。伫看霄汉上,连步侍彤闱。

8.《送太常李主簿归觐省》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粲粲美仍都,清闲一贵儒。定交分玉剑,发咏写冰壶。

风景随台位,河山入障图。上堂多庆乐,肯念谷中愚。

9.《送客之潞府》

年代: 唐 作者: 韩翃

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鞮。

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10.《思越人·酒醒情怀恶》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酒醒情怀恶,

金缕褪,

玉肌如削。

寒食过却,

海棠零落。

乍倚遍阑干,

烟澹薄,

翠幕帘栊笼画阁。

春睡着,

古代名人经典诗词名言 篇5

0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0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04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05、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0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0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蝶恋花)

0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0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1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1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1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18、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19、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耒·春日)

20、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宋·李清照·渔家傲)

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宋·李清照·声声慢)

24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2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如梦令)

2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27、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28、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

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3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3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3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3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35、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3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3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3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4 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 1、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4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4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44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4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4 6、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4 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题临安邸)

4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

4 9、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宋·徐元杰·湖上)

5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

5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52、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 (宋·黄昇·鹧鸪天)

5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

54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55、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宋·辛弃疾·鹧鸪天)

5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

5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南乡子)

5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

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6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

6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63、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 (元·关汉卿)

6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66、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元·王实甫·西厢记)

6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元·高明·琵琶记)

68、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69、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元·杨显之)

70、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

71、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7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73、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74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明·吴承恩·西游记)

7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元·虞韶)

7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7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

7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明·汤显祖·牡丹亭)

79、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80、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8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8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王冕·墨梅)

8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84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85、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 (清·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86、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清·杨继盛)

8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日知录)

88、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苦深。 (清·顾炎武·海上)

8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90、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清·郑板桥)

9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郑板桥·对联)

92、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清·吴伟业·圆圆曲)

93、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94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清·曹雪芹·红楼梦)

95、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96、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清·曹雪芹·红楼梦)

97、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清·曹雪芹·红楼梦)

98、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曹雪芹·红楼梦)

9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古代名人名言经典诗词 篇6

2.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5.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7.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9.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庄子》)

经典古代诗词 篇7

1. 多一点情感,多一点体验

也许很多学生学习诗词歌赋,很多教师教授诗词的原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传统的诗词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被动记忆,毫无疑问他们对诗词的内涵及审美无法深入理解,从而厌倦古诗词,最终既没了成绩,也没了兴趣。此时,就需要小学教师的努力了,在进行诗歌教学期间,教师应多注重诗词中情感的体现,因为古代,诗人经常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提炼,来渗透自己内心的情感。可知,诗歌中,情感它的重心。读懂了情感,就像掌握了船舵一样。中国古代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诗词是古代抒情文学的代表,是想象和情感的产物。我们都知道情感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写一篇文章都是为了抒发情感,其实在诗歌的世界中也是如此,作者将不同的事物连接起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入作者的世界与心境,去理解并体会作者彼时的内心,而后在了解了所有作者的内心世界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有了兴趣,也有了成绩。情是诗歌第一要素,无情则无诗。但是传统的小学诗词教学模式,平淡而死板,这也是诗歌情感被忽略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在教授诗歌的过程中,应该多注意诗歌情感的表达,况且诗歌涉及的情感比较广泛,包括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等等,这也更加需要教师能够将诗歌的情感分享给大家。例如,家喻户晓的诗歌《悯农》,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伯伯的艰辛来抒发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以及对粮食的珍惜之情。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时,应该多加注意将诗中情感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以及勤俭节约之风尚。

2. 多一丝想象,多一点了解

古诗词鉴赏会涉及众多的艺术表现方法,教师出于应付考试的角度,往往将考题中的诗歌鉴赏等同于知识灌输,让学生一味的做题,导致这本该惬意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苦不堪言,甚至使学生表现出冷淡与排斥的态度,所以这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该被抛到九霄云外。而诗歌大多为古代所生,所以学生若想深入理解,需要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及人文背景,且古代诗歌大多会有很多类意象,再加上各种形状,色彩的搭配,想象能力确实是理解好诗歌的一大必备素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先为学生放映一些诗中展现的图片画面,让学生对诗中景物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学生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内容,会提高课堂效率。而教师在讲解山水诗词期间,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以此来引导学生对新诗歌进行想象,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教师可以自己制作ppt,将自由飞翔的白鹭,桃花盛开的江岸,水中肥美的鳜鱼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诗中内容有所了解,并以此激发起学生对诗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能更深入的学习诗歌。

3. 多一些互动,多一些情景

教师一味地讲课而忽略学生,课堂成为了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可能会磨灭学生对语文诗歌的兴趣。在此状况下,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此时我们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互动课堂执行方式有很多种:肢体语言的运用。毋庸置疑,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直接受到它的影响;分组讨论:在小范围内,每个学生的想法得到展现,得到肯定的过程无疑为他们树立了自信。例如,教师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同学们身体及语言的结合。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小学学习的压力,而且可以学到知识,并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情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鉴定情境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其对学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设情境需要我们设计情境,首先我们要有计划、有意识的为不同的诗歌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并且情境教学应注重科学性,即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如此一来,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娱乐,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新技能。如杜牧的《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描绘了一幅安静却十分有韵味的画面,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古琴曲《庭院深深》作为背景音乐,从而让学生将主观的情感与音乐和诗词的双重美感相融合,在节奏和旋律中去感受诗歌的抑扬顿挫,从而激发想象,体会作者真正的情感。

传唱经典诗词 普及少儿国学 篇8

【关键词】经典诗词;音乐创作;国学;少儿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100-01

2009年7月8日,在成都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会,会上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透露:“有关部门准备邀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以契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国家教育部门目前正考虑可能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以经典诗词为歌词,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让中小学生传唱。

一、发扬丰富的中国元素

歌德说:“歌词是诗歌与音乐的产物”。中国元素是传播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涵,其中传统文化中的中国诗词一直以来就是启蒙儿童心智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因素。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深厚的道德情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与中庸之道,人情之美的价值取向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追求。”[1]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少儿的审美观、道德观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些诗词完全可以成为培育中国儿童绝佳的精神食粮,是重要的有着强烈中国元素的文化精髓。

二、关注朗朗上口的传唱效果

一直以来,中国的儿童在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下背诵唐诗宋词,这种启蒙有其存在的价值,为日后孩子的成长存储了大量的词汇元素、想象元素和情感元素,但是对于少儿来说因为知识和阅历的关系常常不能深谙其中的道理,结果多数情况下背了之后很快忘记,犹如囫囵吞枣。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记忆在儿童的心口之上,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这就需要传播者开启心智,让艺术和文学有机结合,让这些诗词内容在少儿的传唱中被牢记,对于少儿接受掌握起来就方便容易,使传统诗歌焕发出活力。我们都知道传播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歌曲的特点是朗朗上口,通俗易记,当年妇孺皆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宣传革命军队纪律的内容,就是用谱曲的方式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也把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从部队传到各族人民群众之中,成为几代人的一种道德规范,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更有《苏武牧羊》《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谱成经典歌曲在大众之间广泛传唱,使这些经典得以很好的发扬。

三、尊重认识规律,启发少儿心智

我们知道,在认识规律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自身以及一定的社会条件、物质条件、认识工具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让涉世未深,阅读能力有限的儿童去领会诗词涵义,并以此来启发他的想象力,这对心智还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有很大难度,但是认识规律又告诉我们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事物方面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经过反复多次才能真正认识它。而如果在经典诗词上添加上音乐之美,就会被少儿不断重复传唱,便于少儿在成长中反复回味,就像成年人永远不会忘记儿时的歌曲一样,这些诗词歌曲也会在少儿的记忆中永久留存,这无疑是对古典诗词的一个很好的继承发扬。

同时,在认识规律中,强调“知”、“情”、“意”三类意识要素,情感和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和本能)属于非理性因素,但是这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具有激励和驱动作用。用音乐给诗词谱曲,能够让少儿借助音乐所创造的气氛来理解诗词的内涵,这无疑为理解诗词做了一个非理性因素的铺垫,欢快优美的旋律,记忆着孩子快乐的童年,展示着人生的成长之路,让少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和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结合的美丽,寓教于乐中接受了音乐和诗词的教化,这就是中国音乐和文化在儿童内心的潜移默化。天长日久,传统文化的烙印便在这其中深深植根,发扬光大。

四、优选诗词适合少儿成长

在少儿中普及传统文化,还不能忽略诗词内容的选择,中国古典诗词内涵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谱曲让少年儿童传唱,比如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由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取自李煜《相见欢》由邓丽君演唱的《胭脂泪》这些婉约歌曲更适合成年人传唱。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歌咏山水自然的五言七言,是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因为这些诗词内容短小、直观,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内容简单,情趣盎然,易于理解便于想象;王昌龄的《从军行》书写豪迈人生、展示英雄气概,培养了少儿的爱国情怀;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歌颂人间真情,对少儿的成长有着很好的教化作用,这些适合少儿传唱的诗词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发扬了当今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精神,对少儿思想的引导有着积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音乐主题积极,针对少儿特点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其中感情、语言、动态、情态等的描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是有区别的。少儿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有着特定的认知和引导,消极颓废,萎靡不振,浅唱低吟的方式既不利于少儿心智的开启,也不利于对少儿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一个好的合适的音乐基调对一首歌曲的主题有着重大的关系。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语言和音乐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深入生活,注意观察,了解少儿音乐的发展走向,关注少儿对音乐的取向,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创作,这样才能创作出适合少儿听唱的歌曲。在给少儿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同时还应该注意歌曲音域上不宜过宽,旋律上可以适当用四度、五度、六度、八度的跳进。并且还要注意音区与音域的成功运用,这样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贴近少儿,让此歌曲适合少儿传唱,少儿也乐意传唱。

六、注重地域色彩,丰富词曲创作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音乐的地方元素也是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诗歌也都来自于不同的地域,《诗经》的国风就是典型的例子。古代诗人游历大江南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也常常与当地的风土民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给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谱曲就可以参考一些四川当地的音乐特点,而汉乐府的《江南·江南可采莲》则可参照江南小调,王昌龄的《从军行》更应有塞外的音韵,这种寓多种音乐元素、多种功能、多种文化于一身的诗词歌曲创作,对多种民间文化的融合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当今少儿传承文明的重要起点。

【参考文献】

古代名人名言经典诗词句子 篇9

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6.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杂说·送张琥》)

7.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8.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9.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0.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梅》)

11.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2.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13.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14.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15.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16.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8.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0.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1.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22.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抒怀》)

23.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5.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26.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8.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9.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3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苏麟)

33.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34.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赠刘景文》)

经典古代诗词 篇10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12、知耻近乎勇。——《中庸》

13、好学而不贰。——《左传》

14、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1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20、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21、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22、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3、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2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2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2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0、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语·卷上》

3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3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36、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37、学不可以已。——《荀子》

38、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3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4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4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4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4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47、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50、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5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52、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5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54、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5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5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

6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62、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

63、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6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6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68、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69、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70、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7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7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4、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7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7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古诗词教学还原经典之美初探 篇11

一、还原意境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经典之美,首先体现在它的音韵之美上。这种美绝不是靠老师口头赞叹几句学生就能心领神会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创设富有诗意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生通过富有节奏与韵律的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比如教柳永的《雨霖铃》时,让学生闭目聆听一首哀婉的乐曲,教师轻轻诉说一段失意才子与挚爱之人不得已分离的故事,师生在吟诵中初步感受缠绵悱恻的感情;再如《氓》,首先让学生明确四言诗的基本节拍是二二拍,然后播放录音,通过“读准字音——轻声跟读——教师导读——读出感情——学生齐读”这五种不同的朗读方式,以声入情,因声求义,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古典诗词大多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所以在画面的表现力度上很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运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画面之美、意境之美;我们还可以借助意象组合画面,还原诗词的丰富意境。无论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朦胧的生机,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日广袤的寂寥;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的苍凉开阔,还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的秀雅静谧……这些形象之美无须分析讲解,只要我们闭上眼睛,用心灵的视觉就能感受到那份诗意之美。所以教者应以不多讲解为原则,引领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下的重点注解,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赋予这些凝练的诗句以新的生命,这何尝不是在感知古诗的意境呢?我们在课堂上的这种“舍”,会带给学生更多“得”的惊喜。学生从意境的再现中结合独特的审美感受再造个性审美意识,这种效果远远胜过教师字斟句酌的繁琐讲解。

二、还原情理之美

古典诗词善于言情言志,其情其志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读诗就是品读诗人的心声。所以教师该讲的应该是这个人,是一个有着完整人生经历、带有丰富情感的诗词创作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内心深处,结合诗人的人生轨迹把握诗词的言外之意,触摸诗人的灵魂,体验诗人的情感,点燃学生情感的灵性。如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前,教师可以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结合“乌台诗案”了解诗人流放黄州时的苦闷,又结合《定风波》体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苏轼。所以当诗人被贬密州时,他期望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多么真挚可爱,我们似乎看见两鬓微霜的词人,在跨马弯弓追猎的豪气中依稀流露出少年的激昂壮志。

三、还原炼字运用之美

古典诗词的表达技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任何表达技法都起始于遣词用字即“炼字”。一字用得好,就带动了整首诗的意境,足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感体验,锤炼出千古名句。所以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诗歌中的炼字分析作为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教者要具备挖掘炼字炼句的素养和敏感。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组织学生讨论“穿”、“拍”、“卷”三个动词好在哪里,让学生感受那壮阔恢弘的意境和苏轼豪放旷达的人生情怀;再如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引导学生品味“自”、“空”二字,让学生领悟到它们虽为副词,但运用拟人、反托等手法展现出落寞清冷的环境,关涉着整首诗的境界,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词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将知识和能力作正向迁移,适当延伸课外,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鉴赏能力。例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与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从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诵读《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与《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进行表达技巧方面的对比。经典或经典中的名句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今人相通,穿越时空而余韵无穷,是我们说话写作的好素材,设计相关的运用练习大有裨益。可以就一首诗中的名句画一幅画,写一段鉴赏文字;根据一首诗表演课本剧,或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也可以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让学生体会诗词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艰辛和愉悦,在活动中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涵。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遵从诗词本体之美,挖掘美点,追踪美迹,传递诗词的无限魅力,还原经典之美,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学习过程中领悟中华传统诗词的深邃意蕴,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经典古代诗词 篇12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诵读,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可见新课程理念对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诵读毛泽东诗词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毛泽东思想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诗人贺敬之曾评述 :“毛泽东诗 词以其前 无古人的 崇高优美 的革命感 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 的诗美熔 铸了毛泽 东的思想 和实践、 人格和个性。”毛泽东诗词视点高,气势宏,想象奇,在当代独树一帜,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是适合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文学资源。诵读之,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还可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启迪。

一、挖掘毛泽东诗词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诵读毛泽东诗词 , 鉴赏诗中的形象、意境 , 领略伟人的胸襟和气魄。毛泽东诗词中的形象多是积极向上的,如《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虽俏丽但不争春,是报春的使者,送来春的讯息,当寒冬逝去,春花烂漫时,梅花则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笑,这一形象是何等坚贞美丽,读之可以感受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培养学生的骨气和人格。又如《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但让人感受到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诗人形象。

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博大,气势恢宏,往往不经意的描写就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显示伟人的胸襟和气魄。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用“千里”、“万里”两个词就描绘出北国万里山河冰封大地、瑞雪纷飞的景象。一个“望”字把雄伟的长城、滔滔的黄河、绵延的山脉、突兀的高原尽收眼底,以如此轻松简洁的笔触展现出如此博大壮美的境界,诵读之,怎能不为诗人的博大胸襟所折服? 又如“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诗句的描写,视点高远,场面阔大,气势磅礴,显示诗人气魄之豪迈。

2.诵读毛泽东诗词 ,体味诗中明丽的景物特点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毛泽东诗词中有许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好一幅生机勃勃,万类活跃的美丽画卷。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由衷关怀。

毛泽东笔下的景物色彩明丽, 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白浪滔天”、“红装素裹”、“万木霜天红烂漫”, 还有“苍山”、“黄花”、“红雨”、“青山”等,使毛泽东诗词的意境新美如画,反复吟诵,激发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3.诵读毛泽东诗词 ,体会丰富的人生哲理 ,收获宝贵的人生启迪。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人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新的总要战胜腐朽的,正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诗词还有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比作“细浪”“泥丸”。《游泳》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困难在诗人的笔下是何等渺小,战胜困难是那样轻而易举,这是怎样的豪壮、乐观?

还有诸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等诗句都蕴含人生哲理。反复诵读,能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地反刍、发酵,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滋养着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诵读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1.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 ,极具浪漫主义特色。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竹齐努力”,作者巧用拟人想象奇特:白云怒不可遏要冲下高山,草木也奋勇杀敌。《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奇想突出,堪比李白的“推倒黄鹤楼、捶碎鹦鹉洲”。《十六字令三首》中“刺破青天鄂为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更是集比喻、夸张、拟人于一体,形象地表现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又如《七律·长征》中,把“五岭”、“乌蒙”当做是“细浪”“泥丸”有意夸张 ,缩小视觉比例 ,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 ,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2.毛泽东诗词经常引用典故 , 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大大拓展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范畴。如:《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诗人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词人对国民党政府已由过去的革命政府变为反动政府的慨叹,表现诗人对大革命前途的忧虑。

毛泽东诗词用典却不显艰深晦涩, 反而使诗歌更显生动形象。如:《七律·答友人》“九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诗人化用古代湘妃滴泪成斑竹的历史传说,展示湘妃和斑竹的形象,描绘出一幅仙女下临人间色彩缤纷的图画。诗句没有因用典而生涩,反而使诗歌画面清新、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毛泽东诗词中还常化用古人诗句赋予新意, 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作用。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是化用唐代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使人能产生联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化用李白诗“欲上青天揽明月”,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境界这样的诗句,学生诵读多了,自然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毛泽东诗词韵律讲究 , 平仄协调 , 节奏感强 , 富有音乐美,读之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七律·长征》为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平平仄仄仄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平。

……

这首诗韵律整齐,对仗工整,平仄相对。“平”声声调悠长,“仄”声声调险仄,读来抑扬顿挫 ,节奏鲜明 ,宛如乐章 ,把汉语声调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上一篇:报社致商界朋友信函下一篇:汽车专业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