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上课

2024-09-25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精选6篇)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 篇1

《谏太宗十思疏》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

2、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3、了解本文作为“疏”这种文体,不囿于骈体文形式,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既不失骈文的华美整饬,又自然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预习、整理、翻译、巩固、练习

情感与态度:学习魏征直言敢谏的精神,领会奏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2、领会奏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一、预习要求:

1、疏通全文,给出关键字,请同学预习课文并作整理字词解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2、找出文中中心论点。

3、找出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之处。

二、介绍作家作品文体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下曲阳(今属河北省晋州市)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史有“诤臣”称之。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

1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疏”:疏是一种文体,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王分类陈述自己队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可以叫做“奏章”。

三、导入课文

唐太宗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这句话是他在吊唁大臣时说的,大家知道是哪一个大臣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魏征。唐太宗甚至讲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作为直言敢谏的大臣对唐太宗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四、疏通全文,翻译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五、分析课文

1、请找出全文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文章是怎样展开来论述这个论点的?

第一节: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比喻使抽象的道理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从反面论述,反问修辞,语气婉曲而强劲,柔中含刚,表现出魏..

征敢于直谏的风貌和善于言辞的风采。◆接着又用比喻的方法指出不居安思危不积德义就无法是国家安定,用语步步推进,咄咄逼人。

这一段用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固本

(比喻、对比论证 反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论点)

浚源

第二节: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善始”.....

而不“克终”的事实,提出创业、守业的难易问题。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态度导致守业不易。

◆分析统治者不同时期会有的不同态度及结果。

时期态度结果

创业竭诚以待下吴越为一体

守业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对比论证)

◆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这一段通过对比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法,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告诫太宗,身为国君,得志以后,不能纵情傲物,否则有“覆舟”危险。

第三节: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指出效果。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分为五方面:

做法

生活方面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戒偏颇——明

◆假设如果真能做到“十思”,那么效果是不用劳神苦思就能出现“垂拱而治”的局面。用反问收束,语气强烈,有震动君心的力量。

这一段用层层递进、排比修辞的手法,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

六、写作特点:

1、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递进、反问的方法使说理透彻充分、生动形象、气势一泻千里。

2、骈体文特点,多用排比、对偶等整句,但不囿于形式,敢于用散句表达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切中时弊,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饬,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七、文言练习

一词多义:

善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诚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盖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4)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 古义:今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今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今义: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今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

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塞源而欲流长也

D.善始者实繁/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 篇2

对于这篇形质兼备, 情理并茂, 被后人誉为“千古一谏”的奏章, 没有人怀疑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但从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 对其中“总此十思, 弘兹九德”中“九德”的注解一直存有争议, 主要表现在:“九德”在文中是实指还是虚指?如果是实指, 指的是哪“九德”?

对于第一个问题, 一部分学者, 主要是中学语文教师认为是虚指, 不是实指。其理由是:首先, 从字面上看, “宏兹九德”句中的“兹”, 是“这”的意思。那么, “这”指代什么呢?倘若是指《尚书》中的“九德”, 则“九德”在前文从未出现, 怎么能指代呢?而古文中的“九”字, 在古文中大多理解为虚数, 如同“三、六、九、十二、七十二”等数字, 在古书中常作虚数用, 并非实指, 只泛言其多, 因此“宏兹九德”可理解为扩大这许多美德。其次, 从章法上看, “总此十思, 宏兹九德”是讲完“十思”后的总括之语, 在本文中, “九德”与“十思”作同样的理解似乎更为合适, 即:“总此十思”与“宏兹九德”是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说, 构成对偶, 就像前文的“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是骈文的写法。综上, “宏兹九德”中的“九德”, 课文中的注解 (把“九德”解释为《尚书·皋陶谟》中的“九德”) 并不恰当, “九德”应该是虚指, 要么也就是指上句的十思, 是一种复指[1]。

对此, 笔者虽然认为课文中的注释不一定恰当, 但仅以上述理由来否认“九德”的课文注释也并不充分, 其对字词的理解更失偏颇。理由如次:首先, 从字词来说, “兹”是多义词, 在文中除了作近指代词“这”外, 还可作“现在、现有”讲 (查《辞海》就知道) , 因此“宏兹九德”可解释为“弘扬现有的 (先古提倡的) 九种品德”。其次, “九德”的“九”不应拆开去理解, “九德”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固定名词, 一如“三纲五常, 四书五经”, 是一个专用名词。作为一国之君, 掌治天下, 不可能不熟读《尚书》《春秋左传》之类的经典, 不懂为君之“德”, 因此, 提到九德, 太宗自然知道, 不需要在文中涉及 (也许对皇帝甚至大臣来说, 典籍中的“九德”本身就是个专用名词, 就如现在所提“三个代表”, 是中国人就知道) ;如果以“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理由来否认“九德”的特指, 更不成立, 因为实际上古人作文更讲究不可“一词一句无来历”;再次, 即就全文内容来说, 《谏太宗十思疏》重在劝谏太宗施政的“行之思”, 而不是灌输太宗提高执政个人素质的“君之德”!纵观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200多宗事项, 几乎囊括唐朝初期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 涉及协调朝政事务、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 而没有一篇是劝君王加强品德修养的 (君德的培养是太师而非大臣) 。因为对国君来说, 臣子的进谏一定只是对国君的“行事” (即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 , 而不可能对“品德”, 否则有可能触“轻君之罪”!因此, 所谓“总此十思, 宏兹九德”中详解“思”而略提“德”, 正是本谏疏的高明之处!魏征不可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教训皇帝的德性, 而只能从安国服民的角度劝阻皇帝逐渐显露的骄奢忘本的奢行!因此, “九德”是实指并不是虚指或复指。

那么, 真正值得质疑的是第二个问题:指哪九德?笔者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引用的是《尚书·皋陶谟》中的“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这“九德”。实际上, 如要“引经据典”, “九德”一词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逸周书·常训》中都有提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的九德是“心能制义曰度, 德正应和曰莫, 照临四方曰明, 勤施无私曰类, 教诲不倦曰长, 赏庆刑威曰君, 慈和遍服曰顺, 择善而従之曰比, 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 作事无悔。”《逸周书·常训》中的“九德”是和“六极、八政”连在在一起提到的, 具体是:“命、丑、福、赏、祸、罚, 六极不嬴, 八政和平。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八政不怩, 九德纯恪。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因此, 在古籍中至少有三种“九德”的表述。从这三个“九德”写作的背景和针对的对象来看, 说的都是君王的为政之道, 驭民之德。教材只用其一, 是学界的定论还是编者的个人观点?不得而知。如果这篇经典美文放在其他文集中, 作这样的注解, 读者可以存疑而不必计较, 因为他代表的可能是选编者个人的观点;但出现在教材特别是中学教材中, 简单地三选一是不妥的, 因为教材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意味着标准意味着权威!虽然教材也可以被质疑被否定, 但窃以为对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来说应该是被质疑被否定的越少越好, 因为中小学教材是对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传输知识播洒真理的工具和载体——少疑为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么三者同列, 主张其一, 要么如果编者觉得没有把握应干脆不作注解 (以免误导) !前者的好处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其文史知识;后者的高明处在于为学生提供了质疑求真的素材和契机, 也为教师的讲学预留了发挥的空间!

其实,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此“小题大做”, 并非因为问题答案多么关键重要, 而是对该问题所涉及的治学态度有必要重视:一方面, 作为拥有大量资源的教材的编者, 对于选入教材的经典名文, 对在理解上类似“九德”这样有争议的问题在注解时, 理应秉持一种严谨的客观的同时又是开放的包容的态度, 要有一种对作品对读者对教学对历史的责任意识, 认真吸取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建议, 力避在注解时因为选编者个人的学术主张而束缚甚至误导广大读者!另一方面,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除了具备上述态度和意识外, 在教学中还应该消除那种人云亦云或盲从于权威的惰性, 勇于并善于表明与权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致力培养学生质疑求真的精神, 同时在备课时要多做点案头工作以尽可能拓展学生视野。就本案例来说, 教师虽能大胆质疑, 但角度和思路欠佳;教材编者无视公众存疑依然固执己见, 态度尤不可取!

对语文教材中古文的注释争议不断, 究其根源来说, 与教材选编者在注释工作中的态度作风有很大关系。本来, 对古文的注释就是中国传统学科训诂学的范畴, 解决的是古文中字音词义的历史流变。现代虽不提倡刻板迂腐的“钻故纸堆”式的方法, 但训诂学注重脉络和谱系的治学态度还是应该传承的。“在古文教学中, 对于一些疑难字词, 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 而是要追根溯源, 充分运用前人的训诂成果, 对这些疑难字词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2], 语文教材的编者更应如此。因为在教师群体中, 因阅历和学术水平的差异, 视作权威的教材在注释方面如果简单粗糙, 极易造成争议。虽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 但教材在这方面应审慎应对:一是对选入教材前学界有异议的, 注释时要注重谱系和脉络的背景介绍;二是对选入出现的争议, 在重印或再版时给予回应;三是古文注释应有预见性, 对容易或可能出现争议的干脆不加注释力避“误判或误导”。合格的语文教材对厘清和抵制那种“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文风以及对规范和深化现代语文学科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否则诸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因错误注解或故意曲解而形成的历史公案将不断重演。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绝大部分都是浓缩在诸如《谏太宗十思疏》等经典名文之中, 客观准确完整地对其注释解读, 是后人能够顺利传承和发扬的关键一环。在这方面, 语文教材及至一切古典文集的编者和广大的语文教师都应持有审慎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责任意识。我想, 拙文的更大意义, 正在于此吧?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 对《谏太宗十思疏》中“九德”注释, 一直备受诟疑。但都止于“九德”的实指或虚指。或许问题本身并不重要, 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识才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在质疑“对九德的存疑”的基础上, 对注释工作中的态度作风和责任意识作了一些倾向性思考, 并认为这是规范语文教材和语文学科建设, 树立良好文风学风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九德”,注释,质疑,思考

参考文献

[1]鞠党生.“宏兹九德”注释商兑[J].现代语文2008, (1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篇3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魏徵先后上书二百多次,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徵病卒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徵殁,吾欠一镜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特别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又下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义巡游怀州、狩于济源。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

疏,作为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行规劝时所写的文章。疏,意思是“分条陈述”。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注音

求术之长(chang) 浚其泉源(jun) 殷忧(yin) 壅蔽(yong bi) 谗邪(chan)

黜恶(chu e) 乐盘游(le) 懈怠(xie dai) 谬赏(miu) 宏兹九德(zi) 垂拱(gang)

2.解词

(1)一般词语

承天景命:大。

殷忧:深切的忧虑。

傲物:自己以外的人。

骨肉:亲人。

貌恭而不心服:貌、心,形用作状,表面上、在内心里;而:表转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欲,动词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思谦冲以自牧:冲,谦虚;牧,约束,修养。

乐盘游:以……为乐。

谗邪:形用作名,谗佞之言,邪恶之人。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能,动用作名,有才能的人。

择善而从之:善,形用作名,好的意见。

信者效其忠:效,献出。

何必劳神苦思:何必,为什么一定;劳,使……劳。

(2)一词多义(解释在括号中)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高)

②孰与君少长(年长)

③尔翁长铨(掌握、担任)

④宁为百夫长(首领)

⑤塞源而欲流长也(长远)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③简能而任之(连词,表承接)

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并列)

⑤貌恭而不心服(连词,表转折)

①可畏惟人(只、只有)

②惟庚寅吾以降(句首语气词)

③惟草木之零落兮(思)

①戒奢以俭(连词,表并列)

②伐根以求木茂(来,连词表目的)

③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用,介词)

⑤思三驱以为度(把……当作,介词)

①承天景命(大)

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③良辰美景(景色、景致)

(3)词类活用

①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形用作名,重任)

④居域中之大(形用作名,重大的地位)

⑤德不处其厚(形用作名,深厚的境界)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动用法,使……安)

⑦则思江海下百川(名用作动,居……之下)

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动用法,使……虚)

⑨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用法,使……正;形用作名,邪恶的人)

⑩宏兹几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3.句式特点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

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4.本文中的成语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垂拱而治正本清源善始善终骨肉至亲

心服口服慎终如始赏罚分明人尽其才劳身焦思

(二)整体把握

1.明确主题

太宗贞观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圃。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知晓结构

第一段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第三段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即“十思”。

nlc202309051542

3.把握写法

文章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国家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义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正反两方面阐述道理的方法和比喻、排比及对仗的修辞手法,正反论述,说理透彻,比喻排比,生动有力,化意用典,简洁明白,文章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重点研习

1.第一段前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罔家,必积德义。

2.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明确】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魏徵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要实现这一境界,必须形成何种局面?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根据十思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几戒?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作者的用意是说明为人君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

【课后检测】

1.疏,作为一种文体,是_____________。疏,意思是“_____________”。魏徵,史以“_____________”称之。他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编撰工作。

2.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浚 金壁辉煌 载(zai)舟覆舟 正身以黜(chu)恶

B.谬赏 首曲一指 木之长(zhang)者 浚(jun)其泉源

c.壅蔽 开诚布公 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罢黜 压赴刑场 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3.下列加点的词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C.则纵情以傲物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下列用“/”表示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c.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D.永保/无疆之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德不厚而望罔之治

治:治理得好 B.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深

c.简能而任之 简:简明 D.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一篇文章,纵然开头美妙至极,但如不能善始善终,收尾无力或成败笔,则近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要治理好同家,不仅统治者要事必躬亲,知人善仟,下面的官员还要廉洁能干,同时,再赋予民众以监督官员的权力,这样,统治者就能够垂拱而治。

c.完善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D.中国足坛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从高层到俱乐部、从裁判到运动员涉及面很广,只有司法部门介入才能从根本上正本清源。

7.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呜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nlc202309051542

B.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约束,修养

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效:效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身:使自身端正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使心虚

c.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代下:代替老百姓

D.何必劳神苦思 何必:不必

10.对下列各选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徵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A.①②中的“夫”用法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也相同。

B.①②中的“夫”用法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不同。

c.①②中的“夫”用法不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相同。

D.①②中的“夫”用法不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也不相同。

11.根据解释从文段中找出相对应的名句。

(1)开头做的得好的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 )

(2)老百姓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

12.翻译。

(1)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_____________

(3)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_____________

(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行规劝时所写的文章

分条陈述 诤臣 隋书 群书治要

2.C(A.“壁”应为“碧”;B.“曲”应为“屈”,“长”应读“chang”;D.“压”应为“押”)

3.D(古,“把……当作”;今,“认为”)

4.C(正确的停顿是:则脂者/尺其谋,勇者/竭其力)

5.C(“简”应为“选拔”的意思)

6.A(B.“垂拱而治”,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就能使天下太平,与句中“统治者要事必躬亲”相矛盾;C.“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与语境不符;D.“正本清源”与“从根本上”重复)

7.D(对“三驱”理解不当。“三驱”: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放生,指狩猎有度)

8.D(“效”的意思应为“献出”)

9.C(“代下”应是“代替臣下”)

10.D(①夫,那;②夫,发语词;③而,表并列;④而,表转折)

11.(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2.①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危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 ②如果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这样的世仇,也能团结在一起,如果轻视他人,那么亲骨肉也会变成陌生人。 ③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忧。 ④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篇4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谗.()邪 求木之长.()者 浚.()其泉源

正身黜.()恶 皋陶.()载.()舟覆舟

象箸.()仁者播.()其惠 壅.()蔽 董.()之以严刑

懈怠.()垂拱.()而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B.智者尽其.谋 吾其.

还也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洗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听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闻名)B.善始者实.繁(确实)春华秋实.

(果实)C.震.之以威怒(震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挥舞)D.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水流)流.水不腐(流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伐:残害。C.而况于明哲..乎 明哲:明达的人。D.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流下、流入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者: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下司..之职

下司:下属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必固.其根本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③居域中之大.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择善.

而从之 虚.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魏徵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

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以艰难“殷忧”与“得志乐逸”的对比等。

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

初,伍员(春秋楚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投吴)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随:诸侯国名),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荐:多次。食:侵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指吴国)德(贪心)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

(《左传·申包胥如秦乞师》)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为封.豕长蛇

封:大。B.申包胥如.

秦乞师 如:往、到 C.虐.

始于楚

D.我必复.

楚国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包胥爱国赤诚的一组是(①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②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③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⑤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

A.①④⑥ B.C.②③⑥ D.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员和申包胥虽是朋友,但政治观点不一致。伍员出逃时立誓要颠覆楚国,而申包胥

B.申包胥假托昭王之命到秦国求救,对秦哀公申说吴灭楚之害和秦救楚之利,立于秦庭

C.D.《无衣》选自《诗·秦风》,诗中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诗句。秦哀公赋这首诗,意在答应 1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2)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答案

1、答案:chán zhǎng jùn chù yáo zài zhù bō yōng dǒng dài gǒng

2.A 以:因为,介词。

3.B 提示:B项“春花秋实”中的“实”应是动词,结果实。

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著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4、D 解析:D项“下”是“处于„„之下”的意思。

5、C 解析:A项中“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今义为“基础”。B项中“纵情”文中意为放纵感情(骄傲);今多指“尽情”。C项中“骨肉”古今都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中“耳目”在文中实指耳朵和眼睛,在现代汉语中,则指爪牙、帮凶。6.D “下司”,两个词,下:臣下、下属;司:管理 7.D空”;②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乐”;③⑤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

8.C “以历代帝王为例”错,而且其中的观点并不是作者要陈说的观点。9.D 复:颠覆。10.B 其中“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三句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申包胥的爱国赤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11.C。C项中“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一说有误。文中“秦伯使辞焉”一句则说明申包胥如秦乞师不是一帆风顺的。“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一句的

12.(1)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将考虑一下再告诉您。

(2)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去客馆休息呢?(3)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4)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练习检测 篇5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整理:高三语文组 甘永 2014、9、15

一、文学常识:

魏徵,朝谏议大夫,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卒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说;“夫以铜为镜,可以,以古为镜,可以,以人为镜,可以。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二、字词读音:

殷.忧()壅.蔽()谗邪.()求木之长.(谬.赏()豫.游()黜.恶()浚.其泉源(三、实词整理:

1、指出句中通假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说明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说明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5)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8)君.人者,诚能见可欲(9)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4、解释一词多义: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诚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长 ①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也。/ 10))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5、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将崇极天之峻,.(4)永保无疆之休 .(5)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6)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7)莫不殷忧而道著 ..(8)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9)虽董之以严刑 .(10)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2)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3)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1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15)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16)役聪明之耳目 .

四、虚词整理:

以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之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而①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②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③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④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其①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②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

五、说明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10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六、句子翻译: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6)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7)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8)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七、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谏太宗十思疏》就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十条忠告,至今仍不失为修身处世的金玉良言,请您择取其中的某一点,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八、强化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休闲)B、虽董之以严刑(督责)..C、则思谦冲以自牧(约束)D、役聪明之耳目(劳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必竭诚以待下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C、人君当神器之重 吾恐季孙之忧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3、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两句,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10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10、本文在唐初时期曾起到积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请就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某一思想观点作简要评析。(4分)

/ 10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就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累它的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长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是最为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担当着国家的重任,处在天地间最重要的地位,必定推崇皇权的崇高,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制服欲望,这也就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担着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在深深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来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他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他们,最终大家苟且以求免除罪罚,却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只是民众;(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事。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应该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高在上而且充满危机,就要想到谦虚谨慎来自我约束;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像江海那样居于百川之下;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下一面放生,以此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怕自己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大臣们的意见;担心有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情,(您)就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百官行使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谏太宗十思疏》参考答案:

/ 10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一、文学常识:

魏徵,唐 朝谏议大夫,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卒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二、字词读音:

殷忧(yīn)壅蔽(yōng)谗邪(xié)求木之长(cháng)....谬赏(miù)豫游(yù)黜恶(chù)浚其泉源(jùn)....

三、实词整理:

1、通假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毋,不要 .

2、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木的根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放纵感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把„„当做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使„„虚 ..

3、词类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形作使动,使„„稳固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形作名词,重:重大的责任。大:重大的地位。..(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词作动,居于„„„之下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形作名,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5)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形作使动,使„„端正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形作意动,以„„为乐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形作使动,使„„虚 .(8)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名词作动,统治 .(9)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形作使动,使„„安定 .

4、一词多义: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诚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果真,如果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真诚 .

/ 10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长 ①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长远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高大 .

5、其他重点字词:

(1)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安定 .(2)人君当神器之重 担当,承担,主持 .(3)将崇极天之峻,推崇 .(4)永保无疆之休 美好,福祉 .(5)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胜:制服,克服 .(6)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重大 .(7)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深深的。著名:显著 ..(8)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9)虽董之以严刑 董:监督;督察 .(10)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自我修养 ..(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选择 .(12)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13)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巡游

.(1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管理 .(15)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弘扬 .(16)役聪明之耳目 役:役使,劳损 .

四、虚词整理:

以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以:用,介词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以:因而,就,连词 .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把,介词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以:表修饰连词 .之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之:结构助词,去独,不译。.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之:代词,他们,代指百姓。.而①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却,表转折 .②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而:却,表转折 .③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而:因而,表因果 .④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而:因而,就,连词 .

/ 10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其①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②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其:他们的,代词 .

五、特殊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介词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以(之)为度

六、句子翻译: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的国家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会使骨肉亲属成为陌路之人。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只是民众的力量;(他们就象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事。(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害怕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像江海那样居于百川之下。(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

(5)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心(6)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困难吗?

(7)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在深深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意对待臣民;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情感来傲慢地对待别人。

(8)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安乐时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

七、按课文填空: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10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②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③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④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⑤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八、略

附杭州市2009年期末检测卷: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7—11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保无疆之休(休闲)B、虽董之以严刑(督责)..C、则思谦冲以自牧(约束)D、役聪明之耳目(劳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必竭诚以待下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C、人君当神器之重 吾恐季孙之忧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9、从下面三句话中任选两句,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明智的人呢!②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4分,一句2分。有欠缺酌扣)

/ 10 2014—2015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资料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10、本文在唐初时期曾起到积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请就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某一思想观点作简要评析。(4分)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民本思想;正己安人;用人纳谏;十思。

(4分。思想观点1分,评析3分。要有观点、有材料、有分析,有欠缺酌扣)——示范:魏征在文中提出了统治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累其德义”的观点,以为只有如此,才能国泰民安。‖(观点)我以为这一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无论过去现在,无论国内国外,均能适用。物极必反,泰极否来,自然要居安思危;物有尽而欲无穷,要想可持续发展,自然要戒奢以俭。居上有德,处下怀仁,上行下效,民风致淳,必能国泰而民安。‖(评析)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_1 篇6

学习要点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典型史实:魏征刻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重点句解读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从用词看,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另外,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反馈练习

基础知识

.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长者

浚其泉源

B.虑雍蔽

正身黜恶

c.克终者盖寡

董之以严刑

D.垂拱而治

仁者播其惠

2.下列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句子中划横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划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忧懈怠,;惧谗邪。

②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

,唐太宗封之为

,文集有

。疏,是 的一种专用文体。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划横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0.c

1.c

2.c

3.A

4.A

上一篇:珍惜时间的周记400个字下一篇:奥运英语?举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