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工业化发展经验交流

2024-09-14

市统计局工业化发展经验交流(通用8篇)

市统计局工业化发展经验交流 篇1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有利于理清开展思绪,扩展经济总量,提拔综合实力,具体掌握开展内在,有用装备公共资本,进步当局的决议计划程度,具体建立小康社会,加速推进我市现代化建立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开展路途,是党中心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严重决议计划,也是富民强市的第一推进力。在上世纪7、8十年月,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制造业非常兴旺,冶金、电器、机械、化工、纺织、水泥、酿造、烟草、印刷、食物等工业在全省无足轻重,各项首要经济目标名列全省前矛,是上世纪90年月国度公布的第一批“小康城市”。但撤区设市以来,市一下由工业城市酿成了农业大市,工业虽具有必然的根底,但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经济总量小,财产联系关系度低,科技立异才能不强,人力资本优势未获得充沛发扬,城乡二元构造特征分明,财产空无问题凸起,劳动就业和群众致富压力大,gdp构造及不合理,二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中间城区的区域优势未能获得充沛表现,“龙头”位置没有发扬应有效果,错过了工业化开展的大好机遇,严峻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疾速转型开展计谋的施行。因而,在“十二五”时期,我市应容身本身实践,充沛发扬区位、资本、交通、情况日益改善等优势,加速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本耗费低、情况污染少、人力资本优势获得充沛发扬”的新型工业化,顺应新情势,处理当时我市经济社会开展的首要问题和矛盾,完成富民强市,具体建立小康。

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开展,在指点思维上,应以报酬本,科学开展的准则,鼎力施行工业强市计谋,推进财产晋级和构造调整,培养强大支柱财产。在指点根本准则上,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间,以维护情况为前提,当局调控与市场调理相连系。在开展目的上,应起劲完成工业经济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分明进步。为完成上述目的,特建议:

一、培养财产集群

科学规划,完美园区根底设备,完美工业园区“一区二园”治理形式,按专业分工凸起,协作配套严密、规划效应明显、进步工业集中度的要求,科学规划财产结构,进行财产定位。积极指导企业入园,项目向园区集聚,财产向园区集群。重点办妥工业园区,争夺三到五年构成规划。培育开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无污染的都会工业,构成各具特征、优势互补、协调开展的新格式。

二、加强企业中心竞争才能

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撑力度,培育搀扶一批名牌产物。对技能革新项目、效益好、有还贷才能的工业企业所需的活动资金借款优先赐与支撑。树立工业开展指导资金。设立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指导资金,列入财务预算,坚持逐年增进,重点支撑财产集群中心企业、精湛加工项目、新资料新产物研发项目、资本综合应用项目、节能降耗项目。

三、革新和提拔传统财产

打造信息化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推进工业经济增进。树立健全自立立异与协作立异机制,凸起企业在技能立异中的主体位置,鼓舞企业增强与高级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充沛应用高级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效果与人才资本为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效劳。运用以信息技能为中心的高新技能和进步前辈合用技能革新提拔传统财产。积极支撑重点企业加大投入施行技改项目,不时添加综合竞争力。

四、推进资本节省和情况维护

施行可继续开展计谋,推进经济与情况协调开展。优化资本装备,合理开拓和应用资本,指导资本向优势财产、优势企业集中,把资本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鼎力推进节能降耗。凸起抓好重点耗能行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和节能技能革新,指导企业引进、开展进步前辈工艺和技能,裁减污染严峻的掉队工艺和设备。积极探究开展轮回经济,加速推进洁净出产,创立环保榜样企业和洁净出产示范企业。

五、进步招商引天资量

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注重三个环节。

一是引资要引智。在招商的还,注重在招商引资中招才引智,以严重项目引才聚才,依照“不求一切,但求所用”的准则,进一步吸引各地人才,特殊是沿海兴旺地域人才携带高新技能效果、资金和团队来立异创业。

二是招商要选商。招商要依照我市财产偏向的定位,有的放矢,要从企业税负、就业容量、科技含量、环保要求、开展前景等诸多要素去思索,严厉节制新上高耗费、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企业项目。

三是招商要固商。对已签约和入园的项目,要健全跟踪落实机制、强化责任审核,仔细做好协调效劳任务,确保合同项目真正转为开工建立项目,实在进步项目标资金到位率、履约率和开工率,真正做到签约一个,成功一个。

六、进一步优化开展情况

一是优化效劳情况,树立清廉高效的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支撑和公共效劳力度,进步审批效率。

二是要优化法律情况。深化展开“发明不变情况,建立安全”运动,标准对企业的法律行为,严厉查处和曝光乱罚款、乱收费、乱分摊、乱反省的“四乱”案件,减轻企业担负。

三是要优化根底设备情况和市场情况。增强电力、交通、城建等根底设备建立,抓好地盘储藏,包管工业用地,要仔细整理和标准市场经济次序,制止市内企业恶性竞争,树立一致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系统,促进商品和出产要素的优化装备。

四是要优化社会情况。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气,构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合力。进一步完美市级指导定点联络企业准则,协助实时协调停决详细坚苦和问题。各部分要环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改变任务作风,细化任务办法,改良效劳方法,进步效劳质量。

市统计局工业化发展经验交流 篇2

“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回顾

工业总量快速提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截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0亿元, 是2005年的3.6倍。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第10位跃居到2009年的第7位。工业占全市同期生产总值的份额从2005年的47.8%提高到2010年的55.4%。

主导产业发展加快,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 煤电等传统主导产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 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一是全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矿机械化改造。2010年, 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6亿吨, 占全省煤炭产量的21.6%。同时到“十一五”期末, 基本实现了“三个70%”的目标, 即机械化改造率达到70%、回采率达到70%、洗选率达到70%。二是大力发展煤矸石发电、热电联供和风力发电。到2010年底, 全市电力装机容量已达到403.05万千瓦。

工业投入稳步提高, 骨干企业支撑明显

“十一五”期间, 新上各类工业项目近500个, 工业投资总额达337.55亿元, 年平均增长21%。与此同时, 一批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强势企业, 还涌现出了中煤金海洋、国怀精煤、大峪口洗煤厂等大型企业。

新型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以来, 在继续做大做强煤、电支柱产业的同时,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日用陶瓷、乳制品加工能力居全省首位。

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循环经济形成规模

“十一五”以来, 按照集群化、循环化的发展思路, 强力推进园区建设, 先后建成规模较为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园区10个。已初步形成集煤炭生产、发电、冶化、建材于一体的循环产业链。综合利用废弃物已成为循环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低碳发展步伐加快

2005年以来, 全市累计投资52亿元, 新上节能项目210个, 引进、消化、吸收100项节能新技术, 全市关闭装机容量小、能耗高的燃煤电力机组近60万千瓦,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0万吨、电石产能3.5万吨。

“十一五”时期, 朔州市工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单一化程度高, 抗风险能力低。二是资源开发强度较大, 利用水平较低。三是社会资金流出量较大与企业融资能力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发展后劲不足。五是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

“十二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新型工业化为方向, 通过循环式发展、链条式延伸、淘汰式优化、园区式集聚、集群式培养、基地式建设六条路径, 采取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引领、大开放引进、新技术支撑、中高端突破五种手段, 进一步提升能源产业, 培育新型产业, 扶持优势产业。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循环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高端化、支撑产业多元化四个目标, 不断实现朔州市工业经济转型跨越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到“十二五”期末,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 年均增长18%。

循环经济目标。到2015年, 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到30%以上, 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 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利用率均达到80%以上, 初步形成资源充分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

技术进步目标。到“十二五”期末, 全市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 区域性、行业性企业技术中心4个。

节能降耗目标。到2015年, 全市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达到国家限定标准, 万元GDP能耗达到省定标准。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发展低碳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 加快转型步伐。力争到2015年, 全市年消化利用工业固废6 083万吨, 年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85.7%。三大固废年综合利用产值达到252亿元。

加快重点基地、集群、园区的培育建设步伐, 推进全市产业规模素质的提升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1、发展三大工业基地:建设乳制品工业基地;建设电力工业基地;建设陶瓷工业基地。2、发展三大产业集群:发展高岭土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新型材料产业集群。3、建设十大工业园区:重点规划建设朔州市粉煤灰综合利用园区等10个工业园区。

加快传统产业上下游之间链条式延伸, 注重培育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 拓展工业转型空间。1、着力打造四条循环产业链:建成煤炭生产—煤炭洗选—原煤和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建成煤炭—煤化工产业链。建成石灰岩—电石—下游产品加工产业链。建成种植—草食畜养殖—农畜产品加工 (小杂粮、肉类、乳品加工) —秸杆、畜禽粪便制作沼气或生物质能发电产业链。2、大力发展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形成200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容量。3、加快装备制造业项目建设, 提升装备产业水平。

2011年工业经济的奋斗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4亿元, 比2010年增长15%。

重点抓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市统计局工业化发展经验交流 篇3

关键词:庆阳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11-04

甘肃省庆阳市自然条件独特,农产品品种繁多,品质优良。作为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之一,庆阳被农业部列入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生带,庆阳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和黄花菜生产基地,是国家特产经济中心确定的全国特产白瓜籽、黄花菜示范基地,是甘肃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是甘肃省商务厅确定的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示范基地。[1]庆阳市政府把农特产业确定为“十一五”及中长期发展的主导产业,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性措施,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程。

一、取得的成就

(一)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整体推进

1.宏观指导。为使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扩大外贸出口,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对外开放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加强外贸出口创汇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1],从宏观上加强指导,成果显著。

2.文化促进。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和一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在文化塔台、经济唱戏的原则指导下庆阳特色农产品撑起了庆阳节会的半边天,极大的提高了庆阳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3.品牌塑造。强化产地特色,塑造产地品牌,使品牌促营销战略的实施成为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如2000年在甘肃省注册了“陇东牌”绿色系列食品商标,什社小米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审定公告,注册商标为“金什社”,“庆针牌”黄花菜、“凤川”白瓜籽,“陇蜜”苹果,“宫河”牌大葱等都已有┥瘫辍

4.优惠政策。市上对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帮助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完成与美国的果汁反倾销调查官方验证,最终胜诉,获得出口美国关税零税率,帮助2户企业在2005年全国甘草及其制品出口配套公开招标中成功中标,帮助有条件的外贸出口企业开展卫生检测体系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

(二)实施项目带动

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求大发展”的原则指导下,职能部门认真选择项目,科学论证项目,大胆营销项目,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公司在庆阳投资建厂,例如:1999年引进美国SCI公司的投资,创办了庆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从而带动了当地白瓜籽、籽仁类农产品的加工出口。2001年,深圳东部开发集团引进瑞典利乐工程公司浓缩苹果清汁全自动生产线在庆阳创办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2005年出口2 150万美元,成为庆阳市惟一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美国特种商品公司投资创办的甘肃泰和食品有限公司,2005年加工出口瓜籽仁、葵仁1 408万美元。香港中骏公司、韩国株式会社玉泉食品公司等在庆阳创办了润玉食品有限公司、润康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这些项目带动、推动了庆阳的农产品加工出口。

(三)培育龙头企业

坚持强龙头、壮基地、建市场、带农户,把农业和工业融为一体,把产加销、贸工农有机结合。在全市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1户,其中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5户,上千万元的企业20户,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8户,初步形成了以兴旺牧业为骨干的肉牛养殖加工、以通达果汁为骨干的苹果加工、以陇源公司为骨干的黄花菜加工、以庆发公司为骨干的白瓜籽外贸出口加工、以新一代公司为骨干的杏产品加工、以飞龙公司为骨干的小杂粮加工、以全聚祥为骨干的菜类加工、以陇源中药材公司为骨干的中药材购销加工、以金地宝公司为骨干的薯类加工、以通达草业为骨干的草产品加工等10大类龙头企业群体,建成了12个年交易额10亿元的专业市场,产业化经营机制基本形成。[2]

(四)推进规模化种植

早在“十五”规划中市上就提出了建设特色小杂粮100万亩,豆类100万亩,洋芋100万亩,优质苹果42万亩,杏园730万亩,晋枣4万亩,核桃、花椒等20万亩,紫花苜蓿120万亩,黄花菜30万亩,白瓜籽10万亩,反季节蔬菜60万亩的规模化种植规划。[3]2005年末在对原有成果进行调研整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实施耕地紫花苜蓿、肉绒羊、肉牛、苹果、黄花菜、白瓜籽和油葵‘六个百万(亩、头)工程”[4]的规模化种(养)植(殖)目标。

(五)制订质量标准

全市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原产地申报工作认真有序,取得了一批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制定了2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标准,建成了2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点。[5]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4个,获得了“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黄花菜之乡”等4个全国性特色产品基地称号。[6]市上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制定的黄花菜生产质量标准已经农业部颁布实施。[7]鼓励出口企业获得符合进口市场要求的有机产品认证和HACCP、IS09000等国际认证,取得卫生注册,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可追溯体系。[8]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机制亟待完善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庆阳享受扶贫开发、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综合开发、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我国出口特色农产品的重点地区,尤其是近几年市上实施了“8811”项目工程,即扶持庆发、通达、陇东等8大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建设苹果、黄牛、黄花菜、白瓜籽、黑山羊、紫花苜蓿等8大出口商品基地;建设1个外贸出口加工贸易区和1个外贸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环境更加优良。但在运行机制上,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如对特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投融资机制发育滞后,特产企业每到收购季节资金普遍告急;全国有名的驿马特产加工出口贸易区发展定位模糊,园区范围模糊,发展规划县上一个,镇上一个,在管理权限上县政府、镇政府、园区管理委员会职责不清,扯皮推委,现在园内企业已经出现了搬迁迹象。

(二)产业基础已经具备,但是产业升级刻不┤莼

以驿马镇加工出口贸易园区为例,2006年6月底,该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81户,其出口量仅白瓜籽一项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70%,形成了全国有名的内陆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区,创造出了内陆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惊人业绩,目前,该镇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已扩展到油葵、黄花、杏胡、杏干、脱水蔬菜等9类32个品种。从区内11个主要加工企业的情况看,2005年这11户企业的加工量达到5.2万吨,出口量达到4.45万吨,产值达到3.86亿元,出口供货和创汇总计达到4 212万美元。但是园区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性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园区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整合不够,闪光点分散

庆阳市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是岐黄故里,中医中药的发源地,“环江翼龙”化石、“黄河古象”化石为世界瞩目,秦直道遗迹尤存,元代香包叹为观止,陕甘宁革命边区的红色景点星罗棋布,但这些文化资源没有很好的和质量甲天下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庆阳市的整体形象,没有改变庆阳市在世人心中贫穷、落后、老区的认识。

(四)资源特色鲜明,但是产业化水平低

(1)生产规模小,农户单干,管理水平低,集中联片开发的很少。(2)品种老化,多年来没有改良,急待在短期内更新换代。(3)在外界知名度与商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和特色经济价值不相符,尤其是“特色”和“优质”这两个特点没有突出出来。(4)商品包装没有创意,产品定价没有策略,一贯采用的做法是看外地,学外地,使庆阳特色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5)精深加工科技含量不够,使得产品上市不能放在应有的档位上。

三、发展新理念

(一)国际化的理念

庆阳特色农产品主要用来出口,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因此产品从种植到消费的各个技术环节和管理环节都要按照国际标准运行。

(二)系统的理念

庆阳市特色产业体系的构建要以产品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企业为载体,以打造品牌为手段,以政府优惠政策为动力,系统化促进产业体系的建立。[9]

(三)跨越的理念

庆阳市特产产业正处在关键的跨越阶段,由单一、分散、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向复合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跨越。

(四)提高开放层次的理念

不要盲目认为产品销往外国,有外商参与的企业就达到了开放的目标,只有熟练驾御国际市场的运行法则,在国际市场的产品销售中始终把握主导地位,才是真正的开放。

(五)深化创新内容的理念

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体系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作为支撑和保证,而最为关键的是发展观念创新。[9]

(六)拓展特色外延的理念

庆阳特色产业的原初优势在于其资源的独特性,然而由于本地生产成本高,生产数量有限,交通不方便等一系列问题,其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庆阳特色产业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等一系列独有资源的拓展是保证其产业特色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四、发展对策

(一)注重研究,组织协调,面向国际市场

建立庆阳市特色产品研究中心,机构可以挂靠在陇东学院(当地唯一的高等学院)或龙头企业,但是经费独立,课题独立,人员和设备可以共享。组织协调性较强的行业协会,及时了解市场信息。以上规模的特产加工出口企业为核心组建甘肃绿色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资源与经营,避免恶性竞争,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二)优化机制,完善政策,扶持特色产业的┓⒄

完善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机构体系,设立市场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等部门进行政策导航,例如:一要把握重大政策扶植机遇,国家对农业的“多予”政策,最大的“予”就是体现在对特色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上,政府要及时争取项目,推介项目,包装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二要把握市场机遇,从农业结构调整增效、国际市场动态、多年来价格低迷和宏观调控力度等多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进行预测和指导。三要把握外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的发展动向,积极应对。

(三)挖掘区域优势,塑造特色品牌

重点宣传、推介、打造庆阳特产知名品牌,完善名牌评价体系和奖励政策,营造“华夏农耕文化之源”,“特产出口创汇基地”这一地域品牌,扩大庆阳特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对现有的重点品种实施商标战略,政府以补贴的形式支持企业提前注册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标[9],或产品已打出国际市场,但是还没有自主品牌的产品。

(四)推进原产地认证与标准化体系建设

加强庆阳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庆阳白瓜籽生产标准》、《庆阳黄花菜生产标准》、《庆阳果品生产标准》等和高于省标标准、地方特色明显、在特色农产品出口方面起领航作用的《分类别庆阳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企业进行ISO9002国际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尽快完成能规模生产、批量经营的农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以及商标注册,精确其外地无法复制的色泽、外形、营养、功效、工艺和水土环境,形成应有的技术壁垒。[9]

(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整合庆阳土地资源,宜林则林、宜特则特、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四大原区、台地栽植苹果,河道、洼地种瓜籽,庄前屋后、零散地块栽黄花菜,北部山区播种苜蓿草、养肉牛肉羊,另外利用土地轮作倒茬的需要规划市场需求旺盛、出口前景广阔、价格高的二级特产种植基地:中南部发展烤烟、大葱、香菇、谷米、豆类、油料,西北部发展药材、荞麦、小杂粮,不拘形式合力开发。

(六)加强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障碍,优化品种,提高产量。以黄花菜为例就面临:(1)抗旱、抗涝技术创新,提高产量;(2)延长花期技术创新,增加采摘量;(3)手工采摘技术创新,减少大量手工劳动者等。白瓜籽纵向加工的技术创新,杏产品防虫、防旱、增加消费品种等的技术创新。

(七)加快产业集群建设

庆阳特色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形成了平行扎堆现象,没有形成垂直分工格局,要形成大规模的稳定的生产基地,对出口的原料型的特色农产品进一步进行深度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庆阳建成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出口产业集群,这是个堡垒问题,需要思想创新、制度创新、还要做艰苦的工作,同时要制定《庆阳特色农产品加工规范》。改变原来我们跟着外商走成外商跟着我们走。

(八)以文化建设促产业发展

把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庆阳市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庆阳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有新旧石器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岐黄故里文化、庆阳香包文化、革命老区文化等特色文化,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珍灿若星辰,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建议把特色文化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系统整合,配套发展,以产业化的形式向世人推出综合套餐。考虑把前季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和后季的“庆阳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结合起来,办成世界知名的产品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的节会。

(九)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庆阳土地广阔,特产品种丰富,质量精优,但是原料产量低,自然灾害多,收成不稳定,加上价格长期背离价值,农民种植特产的积极性并不高,急需要建立庆阳特产基地风险保障基金,保证基地农户的收益。基金可以从省上要一点、市上拿一点、县上出一点、有业务关系的国内外大企业赞助一点、效益好的年份种植户再凑一点的方式,多方筹集,逐步积累,保证歉收年农户有个好收入,原料基地才能稳步扩大。

参考文献:

[1]王义.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M]//建市以来重要文稿选编.第2辑.中共庆阳市委办公室,中共庆阳市委政策研究室, 2006:234-236.

[2] 王义.抓产业促增收 建家园奔小康[J]. 庆阳开发与建设,2005(5): 6.

[3] 庆阳年鉴编委会.庆阳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6.

[4] 特色产业开发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M]//建市以来重要文稿选编.第3辑.中共庆阳市委办公室,中共庆阳市委政策研究室,2006:172.

[5] 张文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柱[J].庆阳开发与建设,2006(3): 20.

[6] 王义. 政府工作报告[J].庆阳开发与建设,2006(1):10.

[7] 刘翀辉,胡步刚.对我市黄花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 庆阳开发与建设,2005(4):52.

[8] 王晓化.提高庆阳市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几点建议[J].庆阳开发与建设,2005(4 ):53.

市建设工业强市交流 篇4

规模工业总产值175.9亿元,增长28.7%;

财政总收入8.89亿元,增长19.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9亿元,增长25.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增长31.3%。

一、坚持工业主导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抓产业,发展集群经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市域经济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行“支柱产业工作法”,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强化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年,四大支柱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1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19亿元,增长26.7%,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5.4%。继酒业产业集群之后,奥美医用纺织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目前,“引项目—兴集群—建基地”的发展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二是抓骨干,做大市场主体。大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酒业等7家优强企业和今贝饮品等25家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行“直通车”服务,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倾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27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7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家。酒业与维维集团成功进行战略合作,酒业集团实现产值41亿元、税收1.92亿元,分别增长32.4%、5.72%。三宁化工步入发展快车道,投资14亿元的“2030”工程建成投产,投资5亿元的68万吨磷复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全面启动,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税收4926.75万元,分别增长42.2%、43.44%。

三是抓创新,争创核心竞争优势。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效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企业提档升级,扩大出口,较好地规避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联合为重点,加快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073.5万元,同比增长16.7%。认真实施《市质量振兴和品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企业争创名牌。坚持内培外引结合,积极培育本地品牌,大力引进知名品牌。酒业被列为国家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奥美医用卫材先后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行业专业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13个,省著名商标9件,注册商标365件。

二、坚持项目带动发展,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抢抓政策机遇争取项目。抢抓国家和省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加强项目评估、论证和编制工作,精心包装策划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年全市申报国债和省专项资金项目160个,已下达投资计划61个,争取国债及省专项资金1.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倍。大江纺织医用纱布设备改造升级工程项目被纳入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计划。亚泰陶瓷扩规技改节能项目被国家发改委立项。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建立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市镇招商力量、信息和资源,实行项目资源共享,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合力。在招商引资中主动作为,把领导力量配置在一线,将财力物力倾斜到一线,构建立体招商格局。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信息、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实行产业配套、强强联合。年,签约项目80个,到位资金37亿元,成功引进宜化60万吨磷酸二铵、星鑫包装、熙玛石英石板材、金润达磷化工、松懿力腾电子等投资过亿元项目20个。总投资15亿元的宜化60万吨磷酸二铵项目是我市有史以来市属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占地400亩,项目建成后可达到120万吨选矿、80万吨硫酸、30万吨磷酸一铵、60万吨磷酸二铵的规模,年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3亿元、税收200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7000万元。

三是扶持企业技改催生项目。将企业扩规项目等同招商项目对待,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企业实施技改,催生一批项目,再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实施扩规改造项目27个,完成投资24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9个。投资3.4亿元的迅达科技二期扩规项目全面竣工,新增年产130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200万台生物质直燃炉和30万台吸油烟机生产能力,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税收3000万元。投资2.75亿元的奥美公司医用再生棉项目正抓紧建设,竣工投产后可新增年产3000万包医用敷料、1.2万吨特种棉纱生产能力,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税收800万元。

三、坚持园区引领发展,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一是突出特色规划园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宜昌市沿江突破战略机遇,集中力量在沿江布局各类特色工业园区,全力打造“一核四极”工业构架,基本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安福寺工业园、姚家港化工园、白洋装备工业园、民营创业园为支撑的生产力布局。发挥经济开发区核心主导功能,努力将其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进一步突出果蔬食品特色,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将安福寺工业园打造成一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努力将姚家港化工园建成宜昌乃至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争取3年内园区产值突破百亿元。积极推动白洋装备工业园建设,努力建成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周边大中城市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园区。科学规划建设民营创业园,在省化铁路、318国道沿线区域,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尽快建成民营经济孵化园。

二是多元投入建设园区。按照统一规划、滚动开发的原则,坚持多渠道筹资,不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同时大力争取银行贷款投入,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融资投入,灵活利用bot、bt等方式进行建设。年筹资5.8亿元,征收土地63宗9467亩,有效解决了“有园无地”的问题。目前,姚家港化工园平整土地1350亩,投资3015万元的晋煤大道正抓紧建设,投资1800万元的工业园沿江大道改造工程进入招标程序。白洋装备工业园完成700亩土地平整任务,善溪冲大道正抓紧建设。安福寺工业园投入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民营创业园初步完成规划,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筹建等工作。

三是创新机制管理园区。将工业园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公共平台和边远镇的发展“飞地”,积极探索园区共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按照“谁引进、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全市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园区、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到园区,全市160家规模工业企业90%以上集中在园区。年,经济开发区新开工项目152个,形成食品酿造、纺织加工两大集群;

安福寺工业园新签约引进企业6家;

姚家港化工园正加速扩张发展,三宁化工扩建、金润达磷化工、元港化工搬迁扩建、宝力星磷酸二铵、宝磷化工等5个项目落户园区。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推进产业融合,实现工农联动发展。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进、培育、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点”向“块”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百亿元县市。酒业、雪花啤酒、奥美卫材、鸿新食品、湘宜水产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奥美公司成为省最大的医用卫材生产龙头企业,年实现产值6.75亿元、税收1786.8万元,分别增长52%、90.22%。全市形成了粮食、棉花、果蔬、水产、油脂五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群,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宜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3家,年加工农产品120万吨,辐射带动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100万亩、果蔬生产基地35万亩、畜特生产基地100万头、水产品基地12万亩。

二是引导错位竞争,推进市镇协调发展。坚持财力下移,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各镇街道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安福寺果蔬、七星台油脂、马家店纺织、董市化工、白洋机械等工业板块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安福寺镇依托丰富的柑桔、黄桃、红薯等资源,引进台湾鸿新、天元食品、韩国中元、上海怡安等果蔬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形成了年加工农产品15万吨的能力,年创汇3700多万美元。各镇街道规模企业发展到11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1.9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企业的73.8%、46.6%。

三是鼓励全民创业,实现内外统筹发展。激发一切创业热情,激活一切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围绕我市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配套生产和投资参股,扩张民营经济总量。主动变农民工返乡之危为全面创业之机,加大资源配置、融资贷款等方面支持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利用拥有的技术、资金和信息自主创业,引领能人回乡、老板回家、企业回迁、资金回流。近年来,全市掀起由小老板、回乡农民投资兴办小果品厂、小加工厂的热潮。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企业933家、注册资本16亿元;

个体工商户9695户、从业人员1.3万人、注册资金1.73亿元,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

五、坚持服务保障发展,创优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着力营造优先优惠的政策环境。加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大力培植a级信用企业,全市62家企业获得a级信用认定。组织开展“银行行长企业行”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6家金融机构与92家企业建立a级信用企业培植关系,发放贷款8.7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清理土地市场等措施,储备工业用地近万亩,确保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积极做好电力、用工协调,优先保证重点骨干企业的生产用电,全市工业用电量达13.6亿度,增长50.7%。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居民就地务工,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洽谈会19场,53家企业与2145名求职人员达成用工协议。

二是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完善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推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全力为投资者提供代办服务。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建立稳商亲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在谈项目和重点在建项目制度,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台湾松懿电子项目自签约后,短短11天时间里,完成了在的企业注册、厂房租赁等前期工作,28天后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创下了重大项目自签约到生产用时最短的纪录。

市统计局工业化发展经验交流 篇5

工作总结

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纪发„2011‟00号)文件精神,市审计局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开展了以项目建设程序、资金运用为主线,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价款结算审计为载体,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情况及成效

加强审计监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通过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和反馈各项政府调控措施在执行中的偏差和缺陷,为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查处和预防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发挥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一)@@@@@市审计局在政府投资审计中,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建设、施工、监理的责任,堵塞了管理中的许多漏洞,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并得到了有效落实。从20000年至今,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计全覆盖,办法出台之后,建设管理部门普遍增强了责任心,自觉加强了建设工程各环节的控制和管理,工程随意变更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建设单位在申请工程决算前,先组织初审,有些工程的送审价甚至低于合同价,出现了工程造价审减额逐年下降的良好局面,审计风险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审计核减额逐年下降,其中,2010年共审计各类政府投资建设项目000个,审计资金000亿元,为财政节约资金000万元。截止2011年11月共审结各类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00个,审计资金00万元,为财政节约资金00万元。审计核减额逐年下降,有效地防范了政府投资审计风险,成为我市投资审计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二)为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市审计局积极参加对政府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检查,做到了严格履职,为把好政府的钱袋子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三)市审计局在参加市政工程验收监督工作中,从不走过场,认真发表自己的观点,亲自参加工程量的测量,多次改变了不合理的计量方式和方法,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不仅节省了政府投资,还为今后此类工作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依据。

(四)市审计局在投资审计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对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做到及时跟进,积极开展政府项

目的跟踪审计,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执行不严格。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是控制投资规模的关键环节,也是管理好工程项目的基础的前提。审计发现有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为争时间,赶工期,忽视了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程序,缺少《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甚至缺少工程概算。由于项目前期工作没有按照基建程序的要求去做,容易忽视对建设成本控制和经济合理性的考虑,影响了政府投资效益。

(二)多报工程结算价款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明年政府投资审计监督检查的打算

(一)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深入项目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提供资料的承诺制度明确审计权限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坚持对市重点项目实行审计“全覆盖”。

(二)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程序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从立项、征地、招投标、变更签证,到工程价款结算,健全动态监管制度,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跟踪监督检查。

市工业经济发展会议发言 篇6

一、攻坚克难,共渡时艰,工业发展成效明显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以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和“三个一百”为抓手,强势推进软环境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启动“十二五”,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进一步加大了工

业投资强度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寻求国内外优势企业、投资集团以及民营资本参与我市工业建设。5年来,先后引进了南华集团、云矿集团、鸿竣公司、汇华公司、西地公司、昆钢集团、云天化集团、澳华公司、拉法基瑞安公司、世纪金源集团、泛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到我市投资开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打造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强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推动了糖、茶、酒饮料等产业链延伸和扩能升级,蔗糖产量跃居全省第一;电力产业不断做大,地方小水电装机达到了45万千瓦,水电总装机达到750万千瓦,形成了省最大的水电基地;锗、硅、锌、铜、水泥等矿业迅速壮大,原材料工业成长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之一;畜禽加工、浆纸、绿色食品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增长点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非电工业项目255个,累计完成投资76.9亿元,其中:年完成非电工业投资2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38.5%;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1个。

四是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工业发展平台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等模式,不断创新投资方式,对外通过昆交会、泛珠会等各类项目推介会为媒介,认真谋划推介项目,推进招商工作;对内通过强化服务,推进园区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到年,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亿元,入园企业69户,入园企业完成投资26亿元。同时,按照“产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特色化”的目标,积极引导产业基础较好、资源要素相对集中的

县(区)建设特色工业小区,积极推动镇康县矿电工业小区、沧源县勐省工业小区、区博尚高岭土加工小区的规划编修工作,努力促进县域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

六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节能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单位gdp综合能耗在年基础上累计下降13%的硬性目标,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进一步加大对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产能淘汰工作力度,先后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43万吨、铁合金生产能力8600kva,造纸生产能力1万吨;其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改造生产线、改进生产工艺、改善生产管理等措施,使46户工业企业通过了市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三大糖业集团综合利用蔗渣生产纸浆、木糖、活性炭,利用糖蜜生产酒精、药用酵母和麦角固醇,利用酒精废醪液生产液态、固态有机肥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成功实施,其中南华纸业公司9.5万吨蔗渣浆纸项目已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十一五”末,全市gdp能耗累计下降13%,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圆满完成。

二、以“三个一百”为抓手,凝心聚力谋发展,年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范文网】

一是凝心聚力,千方百计推进“三个一百”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个一百”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

实责任、强化措施,千方百计推进“三个一百”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是科技提升,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开展工业领域创新行动为抓手,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澜沧江酒业集团、双江勐库茶叶有限公司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建设,使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户,首次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引导企业以技术中心为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鑫圆锗业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以工艺改进、装备升级、产业链延伸、节能减排为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共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59个,完成技改投资17.8亿元;锗冶炼提取工艺、红外锗单晶、vgf法生产低位错密度太阳能级锗单晶、锗单晶切磨抛晶片加工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取得突破,锗行业迈入全国高端技术行列,高岭土产品应用领域进一步

拓展,莫来石方法、玻纤高岭土制备、高岭土制备4a沸石分子筛、蓝藻清除剂等取得新成果。

四是搭建平台,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服务市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园区的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创新融资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以我省“两强一堡”战略的推进为契机,加快推进边境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目前,、清水河一带100平方公里的边境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产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特色化为目标,积极引导产业基础较好、资源要素相对集中的区博尚特色工业园区、县滇红工业园区等县(区)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

五是强化协调,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要素保障为重点,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进一步强化各项责任目标、生产经营及市场动态监测,加强政策研究,为市委、政府科学调控提供决策依据;认真落实3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21个重点工业项目市级部门挂钩服务机制,跟踪落实各部门服务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协调,多次召开银企协调会,积极推介优质项目、企业,促进银企加深合作;千方百计抓好企业上市培育,推动鑫圆锗业公司成功上市;进一步强化抗旱救灾、汛期水害救援等各项应急预案的落实,指导发电、水务、煤矿企业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加强安全管理,积极争取省统调电网用电指标,加强计划用电、用水管理,加快推进煤炭行业整合及煤矿技改扩建,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六是积极培育,不断增强非公企业活力。认真落实国家、省、市促进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融资、创业、技术、培训、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宽松、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以规模以上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300-500万元的小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企业培育和成长工程,加强引导、扶持、培训,推动企业技术、管理、体制创新,着力发展壮大非公经济规模,增强非公经济活力。

七是强化措施,确保节能降耗目标完成。认真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对县(区)、企业分解节能目标;启动节能调控预案,对高能耗企业实施限电限产,控制工业能耗总量,确保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3%目标任务。抓好项目节能评估审查、重点企业能源审计、能耗对标工作,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管理,积

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动力系统技术改造,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圆满完成省下达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16万吨的任务。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墙材革新和“禁实”工作,4户企业通过省级新型墙材企业认定;推广应用节能灯等绿色产品,促进建筑和民用节能。

八是加强监管,推进煤炭行业平稳发展。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深化“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抓好“三个突出”,“三个加强”,全面落实煤炭安全生产的各项举措,突出“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强化落实“两个主体责任”,煤炭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全面落实“兴边富民”、“新三年找矿计划”,切实推动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力度,积极推动与省煤田地质局的合作,签订了《市人民政府与省煤田地质局合作勘探开发煤炭资源框架协议》,合资公司安博矿业公司已完成注册。

九是超前谋划,科学编制工业发展规划。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十一五”工业发展工作,形成了《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调研报告》,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参与我市制定“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现已通过省专家组评审;结合省委、省政府 “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迅速着手研究我市特色边境工业园区的调研、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前沿。

十是强化落实,不断加强机关建设。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突出主旋律,增强凝聚力,提高执行力”的要求,着力抓好组织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重点,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四项制度建设、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

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法制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不断强化制度建设,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

通过工业战线的

过去五年,全市工业发展成效明显,但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量少质弱,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二是工业投入力度仍然不够,重大项目较少,投资结构不优;三是发展方式粗放,工业结构仍然欠优;四是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发展资金不足;五是产业化水平不高,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六是组织工业发展的观念、机制、手段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三、抢抓机遇,合力攻坚,奋力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年工作,对实现“十二五”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年工业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地缘和资源优势,按照“一带、两区、四通道、六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以经济社会发展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为目标,以项目发展为载体,扩大招商引资为切入点,以规模扩展、技术提升、信息自动化推进三轮驱动,着力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年工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工业投资:完成全部工业投资58亿元。

——非公经济:全市中小企业新增848户,达到5126户;就

——节能降耗: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7%。

围绕上述目标,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投资,提升工业经济规模

(二)抓企业,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围绕规模企业销售收入100亿目标,着力抓好50户重点企业的挂钩服务。一是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找准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和工作重点,保障服务工作取得实效。二是要加强与挂钩领导的汇报衔接,争取领导支持,有效集合政策、资金等要素资源,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最大限度发挥产能;各企业要抓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

业发展的机遇,认真谋划自身发展,争取挂钩单位支持,迅速做大做强。三是要指导企业抓好生产经营管理,支持企业拓宽市场,扩大销售,推动一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上台阶目标;对销售收入接近2000万元但未达规的企业,责任单位要与企业认真研究措施,确保在年内达到2000万元以上。四是各企业要抓住“央企、省企、民企入临”的机遇,找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合作的节点,积极谋求与知名企业集团合作,全面提升自身实力。

(三)抓园区,构筑工业发展平台

一是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园区融资、建设模式,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和配套建设水平,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着力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年工业园区投资达到4亿元以上,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二是进一步加强园区招商工作。要优选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企业入园,年新增入园企业10户以上。三是突出抓好边境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要抓住我省“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机遇,按照开拓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要求,抓紧规划好镇康县口岸和孟定清水岸间占地100平方公里的边境特色工业园区。要以最大魄力把最优惠的政策争取下来,把最先进、最便捷的管理模式引进来,着力打造沿边经济带和经济增长极。四是加快县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县(区)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一县一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四)抓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资源特点,结合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认真做好专业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围绕全市“十二五”规划,科学编制好糖、酒及饮料、矿业等规划,推动全市优势产业健康发展;二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从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发展、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入手,巩固发展蔗糖产业、整合提升制茶业、发展壮大酒及饮料行业。三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电矿产业。要把电、矿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资源整合,理顺电力体制,加大矿业开发力度,迅速壮大矿产业。四是着力培育

发展新兴产业。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建基地、引投资、做项目多管齐下,着力发展林化工、绿

色食品加工、畜禽加工、生物制药、烤烟、橡胶等产业。同时,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以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线,找准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对接点,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寻求、引进适宜于我市发展的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通过努力,形成我市优势产业品牌和技术领先、特色产业充满活力、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抓培育,不断壮大非公经济规模

(六)抓提升,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逐步提高技术创新投入比重;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增强自主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品牌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支持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路子,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推进实施科研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名优产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步伐,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生产自动化、管理平台化、营销网络化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注重实效、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力争形成以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为龙头,以依托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和市场建设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有侧重的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自动化程度高,人才队伍强的重点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投入、财政补助的投入机制,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化、信息服务咨询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工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等

环节的应用,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手段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并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内容,通过信息化优化企业管理流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七)抓节能,促进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按照把建设成为滇西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把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创新开发模式,集中集约布局,严把节能环保准入关,努力提高能效,减少污染物排放。要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加大政策扶持,有效利用平台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使循环经济发展渗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要坚持典型带动与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抓好试点,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

(八)抓协调,努力保障工业持续增长

一是要加强协调,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工业用电价格形成与电力保障机制,真正发挥出我市作为“全省最大水电基地”优势,切实解决好工业用电问题。二是要进一步加大煤炭勘探开发工作力度,加快沧源莲花塘煤矿的技改扩建步伐,努力提高煤炭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好煤炭瓶颈。三是要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构建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尽快形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有效降低工业发展成本。

(九)抓机制,推动工业人才集聚

市统计局工业化发展经验交流 篇7

近年来, 庆阳市立足资源优势, 将开发草畜产业作为落实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和牛羊大县建设, 实施“紫花苜蓿、牛、羊、猪、驴”等产业开发, 草畜产业总量持续扩张、质量提高, 产值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2013年底, 全市牛饲养量达到67.2万头, 存栏38.07万头, 出栏29.09万头;羊饲养量达到268.3万只, 存栏177.7万只, 出栏85.6万只;猪饲养量达到110.3万头, 其中能繁母猪达到9.6万头, 每年出栏育肥猪46万头;鸡饲养量达到624.2万只, 存栏371.5万只, 出栏252.7万只;兔的饲养量达到118.41万只, 存栏72.97万只, 出栏45.44万只;商品驴饲养量达到33.1万头。宁县、镇原肉牛饲养量超过10万头, 被列入全省养牛大县。环县肉绒羊饲养量已超过100万只, 环县、华池、庆城被列入全省养羊大县。以早胜牛、陇东黑山羊、环县滩羊、庆阳驴等为主的地方名优品种凸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优势。肉蛋奶总产量达到8.26万t, 增长3.25%, 其中肉类产量6.25万t, 增长4.86%;禽蛋产量0.91万t, 增长2.25%。庆阳市草地资源丰富, 可利用草地面积128.03万hm2, 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留存面积28万hm2, 年生产高品质苜蓿草籽6 725 t。截止2012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 较2006年增长69.1%, 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中获得纯收入308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

1.1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 全市共有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21个,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个, 市级11个, 2012年畜产品净利润达到6 011万元, 带动农户22 478户, 帮助农牧人均增收280元。其中肉类加工企业8个, 年屠宰加工肉牛能力1万头, 屠宰加工肉羊能力10万只, 屠宰加工肉猪能力30万头, 冷藏库容能力达到5 000 t;草产品加工企业10个, 年加工能力15万t, 总投资8 700万元, 购置大型牧草收割加工机械67台 (套) , 有牧草种子经营门店及企业63户, 外销企业3户, 主要分布在环县的曲子、木钵, 庆城县的驿马、白马;乳品加工企业4个, 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30 t。特别是宁县兴旺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甘肃正行德工贸集团鑫龙肉类加工厂、镇原泰兴畜牧公司、合水古象奶业公司等11家企业评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2 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截止目前, 全市建成规模养殖场 (区) 566个, 累计养殖户6.87万户, 2012年新增规模养殖场88个、新增规模养殖户4 235户。其中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4个, 市级9个。宁县、镇原肉牛饲养量均超过20万头以上, 已进入全省养牛大县行列。环县、华池县、庆城县肉绒羊饲养量超过30万只, 已列入养羊大县行列。有4家养殖场被评为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 9家养殖场被评为市级示范场。

1.3 产业化经营机制初步建立

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目前, 全市已建成畜牧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8个, 覆盖户数7 571户, 养殖品种主要有猪、羊、肉鸡、牛、兔等。其中有14家规模养殖场和合作社被认证为庆阳市无公害畜牧业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拓宽服务渠道, 为广大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农资、资金、销售等方面服务,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初步实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全市各类产业化组织之间基本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庆阳市西峰区春满园农民养殖合作社养猪小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 (场) , 树立了庆阳市畜禽标准化无公害养殖的典型和样板。

1.4 畜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畜牧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4个, 产地规模均在1万头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 总产量2万t左右;产品、产地分布在庆阳市西峰区春满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庆城县驿兴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宁县宏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等7个合作社和庆阳市新绿园种猪场、庆阳沃得利畜牧有限公司等9个养殖场。“早胜牛”“庆阳驴”“环县滩羊”由庆阳市农牧局组织申报, 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早胜牛”“陇东黑山羊”2个农产品证明商标成功注册。通过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 产品质量档次、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1.5 循环经济逐步合理

重点开展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沼气生产技术, 已建成农村村用沼气5 800个。实施秸秆青贮、氨化、微氨等饲草生产和秸秆生产技术。结合本地实际推行“种草—养畜—粪便—有机肥料”“养畜—沼气—苹果”等循环农业模式。全市年处理利用秸秆155.2万t;在畜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 利用畜禽产品加工下脚料等废弃物再生产品, 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降低环境污染, 提高企业效率。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地发展不平衡, 规模化程度低

目前主导产业基地规模还相对较小, 畜禽养殖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和部分农户、企业适度规模养殖为主, 规模养殖比重还不高, 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各县区基地建设参次不齐, 发展不平衡, 致使畜牧产业化结构仍显单一, 这种畜牧产业结构极大地制约了畜牧业的长期发展。

2.2 龙头企业不强, 缺乏竞争力

目前, 全市共有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20个, 无国家级龙头企业, 大多为市级企业, 在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 年销售收入过1 000万元的仅6户, 过亿元的仅1户。对现有的企业, 从整体上来说绝大多数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分布疏散、规模小、效益低、发展缓慢、技术力量薄弱、机制不健全、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各种问题, 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缺乏大型畜禽屠宰、精深加工、冷藏企业。因此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对基地、对农户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2.3 产业链条较短, 带动能力不强

绝大部分畜产品未形成从生产到加工、包装、储运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链条短, 流通脱节, 生产缺乏企业带动, 仅有的加工企业对畜牧业生产的牵引力和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不快, 畜产品加工增值少, 仍是原料外销其他省市, 没有加工增值, 利润流失多, 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2.4 发展机制滞后, 利益联结不紧

畜牧产业化各要素之间的配置不尽合理, “订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作用发挥不充分,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专合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多数专合组织的会员之间只有信息、技术联系的松散联合, 互利互惠的机制没有建立, 没有起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

2.5 发展资金缺乏, 后劲不足

一方面是融资渠道不畅。畜牧业生产季节性明显, 资金需求量大而集中, 金融单位年放贷额不足, 贷款手续繁杂、贷款数额少、期限短、利率高, 难以筹措大量发展资金, 多数养殖户、养殖场缺少资金周转, 难以满足产业化资金需求。一方面是发展项目少, 项目资金短缺。特别是紫花苜蓿、肉牛、肉绒羊等产业开发建设可依托的国家投资项目少, 扶持千家万户养殖、良种引进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资金少, 致使产业规模做不大, 畜禽总量少。因此资金短缺是影响产业做强, 做大的直接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坚持统筹兼顾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 树立工业化发展大畜牧的理念, 全面推行畜牧业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大力提升畜牧业的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安全控制和整体效益水平, 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优化特色、区域、规模三大比重, 推进技术、装备、信息三项进步, 突破加工、流通、机制三个瓶颈, 抓好防疫、质量、环境控制三个关键环节。

3.1 突出重点, 强化优势产业

坚持走“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龙头企业带动、精深加工增值”的路子。一是壮大发展草畜业, 建设优质饲草饲料基地, 不断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二是壮大牛、羊、驴优势产业。通过壮大龙头企业, 新建规模养殖场 (区) , 培育规模养殖村、养殖户, 发展经合组织, 增加畜禽饲养量, 突出优势产业, 培育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等地方名优品种, 全面促进畜牧产业化发展。

3.2 创新机制, 密切企农利益关系

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畜产品产养加销一条龙, 实现各市场主体间的利益一体化。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 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形式, 大力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 委托生产、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畜产品运销经营大户, 建设交易市场, 开展农超对接, 让农民通过稳定的市场销售从种养环节获得稳定收益。

3.3 科技领先,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强技术指导, 完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体系, 健全乡镇农技、兽医、农机站所,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积极推广舍饲圈养、暖棚养畜、秸秆青贮、配合饲料等高效养殖技术;实施技术培训工程。利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等平台, 切实加强畜牧业技术培训, 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管理等综合素质;围绕强优势产业建设, 加快农产品良种培育和品种改良, 提升全市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3.4 强化农业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

在继续落实惠农信贷政策的同时, 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 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龙头企业、养殖场、经济合作社融资提供服务, 拓宽畜牧业融资渠道, 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深入实施畜牧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畜禽养殖和牧草生产机械购置补贴的基础上, 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产业基地规模扩大、龙头企业培育、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 加快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要注重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养殖企业和牛羊肉精深加工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引导鼓励养殖大户、基层畜牧兽医站、批发市场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畜产品展销促销活动, 加快建设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加强优势产区鲜活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和生鲜畜产品配送, 推行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 落实鲜活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降低畜产品流通成本, 实现以销促产。

摘要:庆阳市坚持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 重点实施了百万紫花苜蓿、百万肉牛、百万肉绒羊等工程建设, 目前畜牧业产业化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本文就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做一调查研究和探讨, 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促进产业化良好发展。

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及对策 篇8

丁竹青

(辽宁农业博物馆,沈阳 110161)

摘要:分析辽宁省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根据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验,提出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切实可行措施,为促进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经验

中图分类号:S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84-0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措施。辽宁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发展,经营总量已相当可观。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约5400个,年销售收入近

6000亿元,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中获得收入4300元左右。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应科学总结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提出新的发展对策。

1 辽宁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经验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着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健康成长,发育壮大,提高其对产业链条的牵导力、对农户增收的带动力、对科技创新的承接力、对地区经济的促进力。认定和监测是培育龙头企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辽宁省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的力度逐步加大,工作逐渐规范,同时运用政策扶持、项目对接、培训引导等多种手段实施培育,使大批重点龙头企业成长壮大起来,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经验之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新世纪以来,辽宁先后出台了若干个关于支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这些政策配套性很强,含金量很高,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很大。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省内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政策的跟踪、督察,注重政策的调整完善,使政策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的利器。

经验之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是载体,要像培育龙头企业一样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持续发展的源泉,其包括龙头企业加工项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科技开发项目和流通运营项目等。在重视龙头企业加工项目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原料生产基地的项目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重要项目联合攻关;支持专业批发市场改造软硬件设施;积极开展项目库建设,搞好项目普查、筛选、储备、推介、跟踪;大力开展项目包装、项目对接、项目招商。

经验之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强产业链条的培育。产业链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产业化经营就无从谈起;不发展这个载体,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发展。经过多年发展,辽宁省形成了玉米、稻米、大豆、水果、蔬菜、饲料、生猪、牛羊、肉禽、蛋品、乳品、水产、林特产、种子等14大主导产业链。前有龙头企业带动,后有生产基地为基础,中有中介合作组织做辅翼,14条主要产业链逐渐完整。

经验之五: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放在首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石和核心,是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的保证。辽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抓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强化契约农业的质量管理,努力扩大契约农业的覆盖面和兑现率,大力推进收购保护价。同时,积极引导利润返还,让农户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吸收契约农户入股,将股份农业引入链条经营。运用政策激励、行政引导手段促进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完善。经过多年努力,大致建立起“合同订单型”、“订单+利润返还”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利益联结型式。这些类型不断得到完善、发展和深化,使利益联结的基石更加坚固。

经验之六:发展农业产业化,统筹协调必不可少,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沟通城乡,贯穿一、二、三产业,牵涉农业和非农业等众多部门,搞好统筹协调非常重要。多年来,辽宁围绕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认定、重大政策的出台、重要事项的协调,重视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的机制,发挥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的建设,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扩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参与面、参与度、参与力,开展多方面的统筹、整合、协调,调动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力量致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

2 辽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

从全国看,通过多年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大批以国家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壮大,带农惠农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国务院10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对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优惠程度加强。近年农地流转步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不断涌现。2015年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产业化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位,强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将产业链、价值链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从辽宁省看,大宗农产品连年增长,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沿海经济、中部城市群经济崛起,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进行。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及相关经济体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化组织已积累了相当的技术、资金、管理和人才资源。

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例如资金缺乏、劳动力及其他成本上涨、资源不足、环境约束力加大等。在工作方面,推进产业化经营缺乏得力抓手,缺乏新的“兴奋点”。

3 辽宁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措施

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

nlc202309040107

3.1 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要充分发挥对重点龙头企业监测的动态管理作用,果断淘汰不合格企业,保持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队伍的活力和朝气。加强对省级以下重点龙头企业的指导,建立蓬勃奋发、能充分发挥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国、省、市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队伍。积极引导家族、私营龙头企业开展制度建设,创新和优化龙头企业治理结构,促进家族企业社会化和私营企业股份化,引进和培育职业经理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进行联合、并购、重组和参股,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品牌、打造品牌、保护品牌、整合品牌,建立品牌长效机制,发展名牌产业军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龙头企业集群,打造农产品加工高地、团地、聚集地。

3.2 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

推动包括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体在内的龙头组织强化原料基地建设,集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原料供给的安全化、绿色化、优质化程度,通过培训等手段增强基地农户的素质。完善以龙头组织为核心,一头连基地、另一头连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强龙头组织对产业链的带动能力。针对一些行业龙头带动转化力弱的问题,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开展组织整合和品牌整合、强化龙头和基地对接等措施,增强其带动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将相关产业链条带起来。对加工能力过剩、加工竞争过度、原料供应跟不上的部分行业龙头,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形成做大和弱化、保留和出局的动态机制,促进产业链良性发展。通过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并通过利益连接管道让农民进一步分享加工链条延伸的好处。积极针对产业链条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诊断,做好填平、补齐、完善、调控、培育工作,促进链条发育。引导龙头组织以入股或其他利益组合形式与农户共建规模种养殖基地,适度发展自建型种养殖基地,协调企业和农户在建设原料基地中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积极促进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的农企、农合合作。

3.3 发展中介合作服务组织

贯彻落实《农民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放手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等合作组织。加强配套政策扶持,放宽登记门槛,进行积极引导,促其扩大数量,提高规模水平。制定和推介示范章程,促进中介合作服务组织实现规范化管理。引导建立风险储备资金,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利润返还农户。加快人才培养和资源引进,特别是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进中介合作组织间的沟通和联合,在联合中实现优势互补,在联合中提高中介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3.4 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1) 积极培育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产品流通市场,全力打造规模优势,扩大流通份额,提高流通能力。鼓励引导运销合作组织进行联合与合作,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系列化、集约化。

2)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着力开展硬件设施、管理信息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卫生保洁设施等建设。不断完善大型农产品市场配套功能,切实改善交易条件。

3)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报系统,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平台。

4) 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积极帮助龙头组织、专业大户、一般农户搭建网上交易平台,将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有机结合起来,并重视交易安全度。积极支持龙头组织参与物流业发展,加快现有物流企业改造升级,建立各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形成产、储、运、销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3.5 引导龙头组织节约资源

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种养殖资源约束趋紧,部分龙头企业占用资源过多的现象,加大对龙头企业利用资源的引导、调节力度,培养龙头企业节约土地、节约资源的意识,处理好扶持龙头企业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大力鼓励龙头组织综合、循环、集约、持续利用资源,拓宽延展产业链条。要引导、教育龙头组织牢牢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的关系、法人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公司赚钱和农户受益的关系、老板经营和职工保障的关系、开拓市场和维护质量的关系、追求企业发展和多做公益善事的关系。

3.6 加强农业产业化统筹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业产业化部署,协调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并进行整合推进。进一步完善省内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金融及其他配套政策,调动农口及非农口众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扶持合力。深入推进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组织制度的改革,加强队伍培训。用新思维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适应新趋势,抓好新亮点,开拓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51-353.

[2] 王後文.我国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探讨[J].求索,2011(5):67-69.

[3] 刘长江.辽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6-9.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new situation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Liaoning, suggests feasible measures to speed up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enterprise; medium organization; experience

上一篇:南沙区行政中心建设下一篇:跟单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