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监管保税仓库(共7篇)
海关监管保税仓库 篇1
【法规分类号】307101199766 【标题】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颁布日期】1997.08.01 【实施日期】1997.08.01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综合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第65号
【题注】《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已于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0年9月9日我署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以及根据该办法制定的有关实施细则同时废止。【正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与完善海关对保税区的监管,促进保税区的健康发展,根据海关法和其他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保税区,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三条 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海关依照本办法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实施监管。
保税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以下简称非保税区)之间,应当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隔离设施。
第四条 保税区内仅设置保税区行政管理机构和企业。除安全保卫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在保税区内居住。
第五条 在保税区内设立的企业(以下简称区内企业),应当向海关办理注册手续。
区内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置帐簿、编制报表,凭合法、有效凭证记帐并进行核算,记录有关进出保税区货物和物品的库存、转让、转移、销售、加工、使用和损耗等情况。
第六条 保税区实行海关稽查制度。
区内企业应当与海关实行电子计算机联网,进行电子数据交换。
第七条 海关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人员及区内有关场所,有权依照海关法的规定进行检查、查验。
第八条 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不得进出保税区。
第二章 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
第九条 海关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施简便、有效的监管。
第十条 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由货物的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向海关备案。
第十一条 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除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的外,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第十二条 从境外进入保税区的货物,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基建物资,予以免税;
(二)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生产用燃料,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
(三)保税区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予以免税;
(四)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予以保税。
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范围以外的货物或者物品从境外进入保税区,应当依法纳税。
转口货物和在保税区内储存的货物按照保税货物管理。
第三章 对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
第十三条 从保税区进入非保税区的货物,按照进口货物办理手续;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的货物,按照出口货物办理手续,出口退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海关对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的货物,按照国家有关进出口管理的规定实施监管。
第十四条 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供区内使用的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和物品,使用单位应当向海关提供上述货物或者物品的清单,经海关查验后放行。
前款货物或者物品,已经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的,已纳税款不予退还。
第十五条 保税区的货物需从非保税区口岸进出口或者保税区内的货物运往另一保税区的,应当事先向海关提出书面申请,经海关批准后,按照海关转关运输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对保税区内货物的监管
第十六条 保税区内的货物可以在区内企业之间转让、转移;双方当事人应当就转让、转移事项向海关备案。
第十七条 保税区内的转口货物可以在区内仓库或者区内其他场所进行分级、挑选、刷贴标志、改换包装形式等简单加工。
第十八条 区内企业在保税区内举办境外商品和非保税区商品的展示活动,展示的商品应当接受海关监管。
第五章 对保税区加工贸易货物的管理
第十九条 区内加工企业应当向海关办理所需料、件进出保税区备案手续。
第二十条 区内加工企业生产属于被动配额管理的出口产品,应当事先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区内加工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运往境外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手续;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
区内加工企业将区内加工的制成品、副次品或者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运往非保税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进口报关手续,并依法纳税。
第二十二条 区内加工企业全部用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时,海关按照进口制成品征税。
用含有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时,海关对其制成品按照所含境外运入料、件征税;对所含境外运入料、件的品名、数量、价值申报不实的,海关按照进口制成品征税。
第二十三条
区内加工企业委托非保税区企业或者接受非保税区企业委托进行加工业务,应当事先经海关批准,并符合上列条件:
(一)在区内拥有生产场所,并已经正式开展加工业务;
(二)委托非保税区企业的加工业务,主要工序应当在区内进行;
(三)委托非保税区企业加工业务的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向海关申请展期,展期期限为6个月。在非保税区加工完毕的产品应当运回保税区;需要从非保税区直接出口的,应当向海关办理核销手续;
(四)接受非保税区企业委托加工的,由区内加工企业向海关办理委托加工料、件的备案手续,委托加工的料、件及产品应当与区内企业的料、件及产品分别建立帐册并分别使用。加工完毕的产品应当运回非保税区企业,并由区内加工企业向海关销案。
第二十四条 海关对区内加工企业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
委托非保税区企业进行加工业务的,由非保税区企业向当地海关办理合同登记备案手续,并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
第六章 对进出保税区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监管
第二十五条 运输工具和人员进出保税区,应当经内海关指定的专用通道,并接受海关检查。
第二十六条 进出保税区的运输工具的负责人,应当持保税区主管机关批准的证件连同运输工具的名称、数量、牌照号码及驾驶员姓名等清单,向海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第二十七条 未经海关批准,从保税区到非保税区的运输工具和人员不得运输、携带保税区内的免税货物、物品,保税货物,以及用保税料、件生产的产品。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海关可以取消区内企业在海关的注册资格。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有关备案的具体办法,由海关总署制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
海关监管保税仓库 篇2
(一)我国海关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现状
1、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主要法律、法规和规章。目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立法非常薄弱。在法律层面,《海关法》第34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海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监管”。在规章层面有,1997年6月颁布实施的《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2003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出口加工区监管的暂行办法》、2007年10月施行的《海关保税港区暂行管理办法》等。在地方法规方面有,1997年7月施行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2002年10月施行的《广东省保税管理条例》等等。
2、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运营模式。我国对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沿用的是中央和所在城市政府两级管理体制。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特殊监管区域的行政管理、投资开发和财政,协助海关、边防、商检、外汇等行政管理机构的监管、服务活动,依法行政确保区内的商业秩序。特殊监管区域的运营机构(管委会)应组建承担土地开发、特殊监管区域原有公共设施运营的经济实体,实行商业化运作。
3、我国保税物流体系及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惠政策。目前以国内沿海港口城市为主,已形成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为龙头,保税物流中心(A型,B型)、保税出口加工区为枢纽,公用型和自用型保税仓库及海关监管出口仓库为网点的三个层次八种模式的保税物流体系。
●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
保税港区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乃至港口码头通关的各项政策和功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保税港区拥有港口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交织融合的功能。在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中,是目前我国国情下政策最开放、功能最强大、层次最高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在内陆地区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称为综合保税区,执行与保税港区同等的税收和外汇政策。保税物流园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在保税区规划区域或毗邻保税区的特定港区内,以专门发展国际物流为主的海关监管区。保税物流园区以仓储和国际物流为主,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在国际中转等方面有相当的局限性。
●保税物流中心(A型、B型)和保税区、出口加工区
根据国务院2005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的暂行管理办法》,保税物流中心A型是由一家物流企业经营的既可存放出口货物又可存放进口货物,能将运输仓储、转口、简单加工、配送、检测、信息服务融为一体,可为用户提供辐射国内外多功能、一体化综合服务的保税场所。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由多家物流企业集中布局、由海关封闭监管的区域。是可联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可由多家保税物流资质企业开展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国际中转、简单加工及进出口贸易业务。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货物从国内进出口园区按进出口手续办理,海关依法对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等实行监管,具有“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出口加工区是海关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以内.其功能仅限于产品外销的加工贸易,区内可设置出口加工企业及其相关仓储,运输企业,在出口加工区内可实现进出口货物,商品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
●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库
保税仓库是指经海关批准,专门存放保税货物及其它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的仓库。主要分为三类即:加工贸易备料保税仓库;寄售、维修、免税商品;保税仓库公共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是指经海关批准设立,对已办结海关出口手续的货物进行存储,配送,提供流通加工增值服务的海关专用监管仓库,主要有两类,即出口配送型仓库和国内结转型仓库。
(二)我国保税物流的海关监管模式(以保税物流园区为例)
1、监管办法。海关在园区内派驻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园区的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对进出园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及园区内相关场所实行24小时监管。园区企业在开展业务前需按规定办理海关注册登记手续。在特殊监管区域实行一线放开(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简称“一线”货物)、二线管住(区域与境内区外之间进出的货物,简称“二线”货物)、区内自由的严密监管模式。海关对园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但园区自用的免税进口货物、国际中转货物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货物除外。境外货物到港后,园区企业(或者代理人)可以先凭仓单将后屋直接运至园区,再凭进境货物备案清单向园区主管海关办理申报手续。园区货物运往区外视同进口、区外货物运入园区视同出口,有园区企业或者区外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向园区主管海关办理进口(出口)手续。
2、监管特点。一是封闭化,特殊监管区域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隔离设施,应当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隔离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实行全域闭路电视监控,实现封闭式区域管理。进出特殊监管区域的车辆、货物须接受海关监管,港外车辆在未获得海关批准的情况下不得驶入区内。二是信息化,海关对园区企业实行电子账册监管制度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建立特殊监管区域卡口联网监控系统以及保税监管车辆出入区监控系统。园区行政管理机构或者其经营主体应当在海关指导下通过“电子口岸”建立供海关、园区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计算机公共信息平台。园区企业应当建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海关查阅数据的终端设备,按照海关规定的认证方式和数据标准与海关进行联网。三是集约化,统一机构即设立特殊监管区域海关统一管理海关事务;统一报关即特殊监管区域海关对海关业务实行一站式服务。统一卡口即在特殊监管区域设立一个主卡口,统一管理。统一查验即由特殊监管区域海关负责查验业务。
二、我国海关保税物流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海关保税物流监管的立法层次不高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在法律层次仅有《海关法》第34条规定,这条规定只明确了可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未说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性质、地位等关键性问题。各部门在监管区域管理中认识不统一、政策也一致,造成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实际操作不尽一致等实际问题。
2、缺乏统一的特殊监管区域立法。在操作层面依赖于海关总署的规章,这些规章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别下发,一种类别一个规定,内容雷同,数目众多,一方面不易使相关企业明了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异同,充分享受政策便利,另一方面不利于政府及海关进行实际运作,增加了保税物流监管的运行成本。
(二)我国海关保税物流监管场所分布不尽合理
1、设立初衷与实际需求不尽一致。由于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地方政府运作模式的现状,在此过程中,不排除有些地方将申请海关特殊监管场所作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将其视为政绩或者形象工程,不符合地方经济需求的实际,盲目的申请,不计成本地推动建设,这将背离国家设立海关保税物流监管场所的目的和初衷。
2、资源投入与产出可能存在不合理性。一方面,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需要圈地,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隔离设施、视频监控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从建设到日常维护都需要巨大的人、财、物的投入,一旦设立不当发挥不了实际效能,将造成资金、土地、资源的多重浪费。另一方面,按照我国现有保税物流监管体系,设有越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会有配套的管委会相继成立,甚至形成在同一城市,设立多个特殊监管区域管委会的现象,机构复杂,各自为阵。同时,海关也需设立常驻机构,配备相应的监管资源。从这个角度说,合理的设立监管场所对于节约政府和海关资源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亟待整合
1、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形式都较重叠,体系不够清晰、规范。有些政策的制定是基于不同时期制定规则时的不同考虑,缺乏明确的依据和理论差异,造成政策不统一的情况时有发生。如:进入保税区的区外货物不能退税,境外入区的免、保税货物可在区内流通,只须事后向海关报核,而进入加工区的区外货物可以退税,境外入区的免、保税货物只有经海关批准后才能转移、转让,政策存在不统一,政策执行也较为困难。
2、部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不全,有待整合升级。如保税物流园区存在发挥功能不全面,港、区之间“联而不动,动而不联”等问题;出口加工区功能单一,产业仍以传统加工制造为主,深加工结转政策有待完善等。从目前保税物流的运作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保税物流中转业务属于深加工结转或加工贸易内销等情况,主要包括“保税物流中心一日游”和“国货复进口”两种情况,这些模式使部分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是没有创造任何的社会财富。保税物流的其他功能,如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并没有很好的发挥效应。
(四)我国海关保税监管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1、我国没有设立全国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机构,仅由海关总署承担协调和牵头职能与其实际地位不相匹配。在实际监管中,尤其是内地较小规模的直属海关,海关在保税物流监管区域的常设机构与原属地海关通常是“两套牌子一套人马”,人员通过在原有机构内调剂使用,没有另外的增加,造成事物增加、人员不增加的情况,要履行好监管与服务的双重职能具有较大的压力。
2、海关保税监管的全程信息化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均采用计算机联网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对区内企业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制度,全面掌握企业电子账册的备案、进口、出口、核销的全部过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企业基于在联网费用较高,或者对自身财务、货物进出等事项完全向管理机构公开存有疑虑等原因,海关与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十分有限。
3、“一线放开”管理原则在监管实践中有名无实。(以保税区为例)《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第九条、十条分别规定:“海关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施简便、有效地监管”、“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的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向海关备案”。笔者理解,该文的本意是鉴于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除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外,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且从境外进入保税区的货物,按免税或保税管理,适用备案制,较之报关制高效、便捷,可以降低一线进出境的管理成本。但是,目前对一线货物适用的备案使用的是H2000通关作业系统,备案清单和报关单,除少数栏目不同外,整个报备过程和报关流程一致,形式雷同、法律地位相同,在删改单、查验管理、案件处罚等方面与正常报关没有区别,这意味着经由保税区进口或出口的货物,须经历两次申报、两次放行和一次转关或直通。货物的分类管理也随之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4、海关监管模式没有完全转变。在日常管理上,海关监管没有完全实现由对单单相符的管理办法转变到单货相符的实际监管上来、由对每票货物的监管转变到以企业为单元的监管上来、由海关一家管理转变到相关部门综合管理的模式上来,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监管实现对企业进出口货物的有效监管。
摘要:海关作为国家入境监督管理机构是国际物流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环节,不断完善多元化保税仓储物流监管体系,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保税物流网络。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的有效支撑,发展保税物流己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的亮点和助推器,研究海关保税物流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分析我国海关保税物流监管的现状,寻找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改进方向。
关键词:海关,保税物流监管,现状
参考文献
[1]、赵光华.海关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综述.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03)。
[2]、吕伟红.构建海关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大陆桥视野,2008.(07)
[3]、杨素琳.我国保税监管存在的问题.市场论坛,201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园区的管理办法》2010年5月1日
海关监管保税仓库 篇3
在实际业务中,许多开展加工贸易的经营企业对于如何做好海关报备业务仍有许多困惑,特别是关于成品用料及损耗等的确定相对比较复杂。本文结合山西太原兴华玩具有限公司的一笔保税区的加工贸易业务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开展加工贸易企业做好海关报备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编制企业进口原料与出口成品明细表
山西太原兴华玩具有限公司从韩国购进人造纤维短纤、毛绒玩具填充骨架,钢制件等原材料,加工成毛绒玩具包括小猫、小牛、小熊三种,玩具返销到台湾地区。根据合同,该公司首先要分别与韩方公司确定进口原料及出口产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并根据合同的规定,进行海关报备业务工作。由于山西太原兴华玩具有限公司与外商签订的进出口合同中对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的分类比较细化,因此在向主管海关报备前,企业需要按照海关的归并原则对原料及成品进行商品归并,并且需要编制进口原料与出口成品明细表。
(一)编制企业进口原料明细表
本案例涉及的进口原料虽然有四种商品,其H.S 编码及法定计量单文等申报要素基本相同,所以可以将料将编号为A01、A02、A03的料件合并为人造短纤维,其它原料合并原理相同。也就是将12种原料按照H.S 编码相同合并为四大类,见表1。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只有H.S编码相同、申报计量单位相同、中文商品名称及规范申报要素相同、价格相近的商品可以归并为一项进行申报。如果商品之间不符合以上海关的归并原则要求,则不得进行合并申报,必须单独申报。
由于本案例报备商品企业计量单位和海关要求的申报计量单位(即法定计量单位)不一致,因此需要计算出企业计量单位和法定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也就是每个企业计量单位等于多少法定计量单位的值,简称计量单位关系。
本案例中计量关系单位可以通过天平从称量来确定。以人造纤维短纤1为例,通过称量一捆人造纤维短纤1,可以得知它的重量为1千克,也就是1捆人造纤维短纤1为1千克法定计量单位。据此编制归并后的企业进口原料明细表,见表1。
(二)编制企业出口成品明细表
同进口料件的归并原则一样,对出口成品进行合理归并。但需要注意的是,同进口料件不同的是,进行归并的成品的单耗必须相同或接近。如果单耗相差超过海关规定范围,则不能进行同一产品归并。
因为本案出口合同计量单位同法定计量单位不一致,同理,也需通过天平称量确定不同种类的毛绒玩具的计量单位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归并后的企业出口成品明细表,如表2。
二、确定备案料件与成品的耗损
(一)确定出口成品的损耗率
由企业用料情况可知,加工一只毛绒玩具耗用对应原料人造纤维短纤的量分别为0.1捆、0.12捆、0.14捆;1只毛绒玩具填充骨架1,2只钢制螺杆1,4只钢制螺丝1。
本文以小猫玩具为例,来确定小猫玩具的损耗率。加工一只小猫玩具1需要0.1捆人造纤维短纤1,1只毛绒玩具填充骨架1,2只钢制螺杆1,4只钢制螺丝1。由表3《企业进口原料明细表》可以得知所需原料的计量单位关系,通过如下计算,可以算出一只小猫玩具1的耗用原料重量:1千克×0.1捆+1×0.6千克+2×0.2千克+4×0.02千克=1.18千克。但由表4《企业出口成品明细表》可知小猫玩具1需要的计量单位关系为1.17,由此可以确定小猫玩具1的损耗率为:[(1.18-1.17)÷(1千克×0.1捆)]×100%=10%。小猫玩具2和3的损耗率计算通小猫玩具1的计算方法相同。
同样,经过计算,可得到不同毛绒玩具的损耗率。现仍以小猫玩具1为例,来计算加工1000只小猫玩具1需要每种原料的用量及对应的净耗。
人造纤维短纤1的用量为1千克×0.1捆×1000只=100千克,毛绒玩具填充骨架1的用量为1×0.6千克×1000只=600千克,可以算出其净耗为100千克×(1-10%)÷1170=0.07692。同理,钢制螺杆和螺丝的用量分别为400千克和80千克,其净耗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具体数据件下表3)
经过对各产品的料件损耗进行分析,小猫玩具1、2、3为同种产品,所用进口料件基本相同,损耗基本相近。按照归并规则,可以归将其归并为一个备案项号进行申报。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小牛玩具、小熊玩具与小猫玩具H.S编码相同,但料件损耗相差超出海关规定范围,因此需要分别申报。
这样成品备案时备案商品合并为三种商品小猫玩具、小牛玩具、小狗玩具,其出口数量采用法定计量单位计量分别为3564千克、4684.8千克、5733.6千克,单价均为每只3美元。
(二)确定备案料件与成品的耗损
由于企业进口原料与出口成品进行了归并,因此需要将该类出口成品所耗用的报备原料总净耗量,除以出口成品报备总数量,才能算出该进口原料的海关申报净耗与损耗率。方法如下:
进口原料净耗总量=进口原料总用量-边角料总量
净耗=进口原料净耗总量÷成品总数量
损耗率=(边角料总量÷进口原料总用量)×100%
仍以加工小猫玩具为例,小猫玩具成品出口数量总计为3564千克,按计算公式,可得到该备案成品的备案净耗与损耗。以人造纤维短纤为例,进口原料总用量为360千克,边角料总量为36千克,净耗=(360-36)÷3564=0.0909。同理,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毛绒玩具骨架、钢制螺杆、钢制螺丝的净耗费分别为0.50505、0.3367、0.06734。
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完成其他的成品的备案净耗与损耗,制作企业出口成品完成情况表(见表4)。
(三)汇总备案进口原料
将表4进行汇总后生成可知备案原料人造纤维短纤为1295.96025千克,毛绒玩具填充骨架为6300.02743,钢制螺杆为5400.04088千克,钢制螺丝为1079.98555千克。
三、填制备案申报表格
按照主管海关要求的格式填写“出口制成品及对应料件消耗备案清单”(见表5)、“进口料件申请备案清单”和“出口成品申请备案清单”及其它有关资料。由于“进口料件申请备案清单”和“出口成品申请备案清单”内容和表7对应部分内容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读者可自行按照海关制定的规范表格格式进行填制。
需要注意的是,向主管海关报备时,“出口制成品及对应料件消耗备案清单”“进口料件申请备案清单”和“出口成品申请备案清单”上必须加盖申报单位(即经营单位)的公章,否则,海关不予受理。同时,“出口制成品及对应料件消耗备案清单”、“进口料件申请备案清单”和“出口成品申请备案清单”必须严格按照海关规定的格式填制,申报单位不得随意自行设计表格格式。
可见,只有准确填制相关表格,按照海关规定的归并管理合理进行原料与成品的归并,分析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确定单耗、净耗与损耗率,才能够快速准确完成加工贸易海关合同备案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互联网. 2014报关水平测试业务技能教材第二篇二单元重点知识 [CP/OL].http://club.topsage.com/ thread-3678388-1-1.html.
[2] 互联网. 《进口料件申请备案清单》[CP/OL].http://www.docin.com/p -1011072514.html.
[3]封永梅,邓海涛. 广西“未设关区”民营加工贸易企业报关路径探析 [J]. 柳州师专学报,2014(5):45-47.
[4]吕伟红,李亚萍. 加贸管理新概念[J]. 中国海关,2004(6):4.
[5]李锋. 保税物流通关效率研究[C]. 上海交通大学,2008.
保税料件短少海关处罚典型案例 篇4
“奶酪”究竟去了哪里?(《中国海关》2008 1-2合刊期刊发)
(小意外)M公司在服装制造业界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企业,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设有工厂十三家,每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运动休闲类服装产品上亿美元。新上任的中国区总裁马丁先生满怀激情,决心在自己的任内,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2003年6月,主管海关的四名关员来到该公司在珠三角的一家工厂开展稽查。两个月后,海关和企业双方确认:七本待核销手册项下进口料件的实际库存数量和海关的账面库存数量相比,短少了七十三万美元。据此,海关作出了处理决定:除了依法补征关税一百五十万元人民币,另处以罚款五十万元。事后,马丁以个人电邮形式给各个公司总经理发出警示性提示,提请各公司总经理注意,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马丁的想法也有道理,作为公司的唯一生存依托,满足市场需求是公司至高无上的原则。为此,他把工作重点全部放在质量控制,交货期控制,成本控制三大管理要素上。至于关务方面,他认为只要最终产成品全部出口,没有任何擅自内销,非法牟利行为就足够了。他不希望这次意外的关务事件打乱他的整体部署。
(当头一棍)令马丁大大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年,该公司在长三角的另一家公司又以同样的违规情事被当地海关补征关税八十万,罚款十万,并要求对今后的加工业务进口料件按合同提供全额保证金。
(法律规定)1)《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第十八条第(三)款明确:“经营海关监管货物加工业务,有关货物数量短少不能提供正当理由的”是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处货物价值5%以上30%以下罚款…
2)《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简称113号)第十五条规定:对管理混乱被海关要求整改,在整改期内,海关可以在经营企业提供相当于应缴税款金额的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后予以备案。
(短少的料件哪里去了?)马丁邀请一家咨询服务公司对于被海关处罚的两家工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后发现,这两家工厂的关务管理状况还是属于比较好的,包括对免税进口的机器设备的管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处理,公司对关务单证印章的管理等等都很规范,之所以发生数量不小的料件短少,关键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产品的规格、款式频繁发生变更,而相对应的在海关备案的产品单耗没有相应作出调整,等到产品已经出口,短少的料件自然就再找也不回来了。
不但马丁,所有具有普通智力的人都知道,去一家服装商店买衣服,即使是同一个尺码, 不同的品牌也是大小不一。如果款式变化,譬如在某个部位加个兜,由单领改成翻领等等,实际用料就增加了。单个商品的用料增加一点点无足轻重,但对于大批量生产企业来说,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积累下来,几十万美元的差异也就实在不足为奇了。
(企业立场)马丁认为,既然公司的进口料件实际上已经全部返销出口了,公司并没有任何违反海关规定的主观意图,也没有对国家、对社会造成任何实际损害,海关不但要补税,罚款,还要加收保证金,心里自然有些不服气,也不甘心,决定亲自登门拜访海关。马丁向海关提供了公司整理的有关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工艺变更的详细记录,和产品规格变动相对应的合同价格调整来往文件,实际结汇金额变动等等资料,对料件短少的事实做出了他认为最可靠的解释,请求海关撤销或者至少降低处罚尺度。
(海关反应)海关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马丁提供的资料进行了认真审核并派员到公司对其生产,经营流程以及财务账册进行了仔细考察核查,接受了公司的解释,对其中可以充分确认的短少部分进行了扣减处理,调整了相应的处罚幅度。
(意外收获)马丁去海关的目的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但他还是觉得收获巨大。因为除了通过解释,不但降低了处罚金额,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原先对关务管理工作毫不在意的他明白了一点,如果不能把公司目前存在的关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尽短的时间里有效解决,他的宏伟目标将会成为泡影。
关务风险确实存在,就好像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健壮的人,其实存在着毛病。而自己管理着的这十几家工厂,有些发作了,还有多少实际存在而暂时没有发作的关务风险呢?他决定立即把全国各地的老总们召集到一起,专题研究解决单耗管理问题,并将此作为公司防止今后发生新的关务风险的第一步。可是一想到此事牵涉到公司系统内部的物流部、仓储部、商务部、采购部、系统部、生产部、财务部、测试部。。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套准确的、高度协调的、符合海关要求的单耗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类似的问题从此以后不再发生呢?马丁的脑袋又有些发胀。。
(提示)1)对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单耗管理绝对是防止关务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根本要求就是准确,既不能低报(指向海关申请合同备案提供的产品单耗低于实际数量,造成料件短少,就如M公司所发生的事例),也不能高报(和上述事例正好相反,同样构成违规)。
2)追求单耗的准确性,除了在合同备案时的严格把关外,更重要的还在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工艺变更都必须及时准确反映到海关备案单耗的相应调整上。
3)和主管海关之间实现联网监管以及根据上述要求对公司原有的ERP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将大大提高管理效果。
海关监管保税仓库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现代国际物流的发展,规范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A型)及其进出货物的管理和保税仓储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保税物流中心(A型)(以下简称物流中心),是指经海关批准,由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专门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海关监管场所。
第三条 物流中心按照服务范围分为公用型物流中心和自用型物流中心。
公用型物流中心是指由专门从事仓储物流业务的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向社会提供保税仓储物流综合服务的海关监管场所。
自用型物流中心是指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仅向本企业或者本企业集团内部成员提供保税仓储物流服务的海关监管场所。
第四条 下列货物,经海关批准可以存入物流中心:
(一)国内出口货物;
(二)转口货物和国际中转货物;
(三)外商暂存货物;
(四)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
(五)供应国际航行船舶和航空器的物料、维修用零部件;
(六)供维修外国产品所进口寄售的零配件;
(七)未办结海关手续的一般贸易进口货物;
(八)经海关批准的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海关批准的存储货物范围和商品种类开展保税仓储物流业务。
第二章 物流中心的设立
第五条 物流中心应当设在国际物流需求量较大,交通便利且便于海关监管的地方。
第六条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应当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
(二)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向海关缴纳税款和履行其他法律义务的能力;
(四)具有专门存储货物的营业场所,拥有营业场所的土地使用权。租赁他人土地、场所经营的,租期不得少于3年;
(五)经营特殊许可商品存储的,应当持有规定的特殊经营许可批件;
(六)经营自用型物流中心的企业,年进出口金额(含深加工结转)东部地区不低于2亿美元,中西部地区不低于5000万美元;
(七)具有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管理制度和符合会计法规定的会计制度。
第七条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申请设立物流中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海关对物流中心的监管规划建设要求;
(二)公用型物流中心的仓储面积,东部地区不低于20000平方米,中西部地区不低于5000平方米;
(三)自用型物流中心的仓储面积(含堆场),东部地区不低于4000平方米,中西部地区不低于2000平方米;
(四)建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供海关查阅数据的终端设备,并按照海关规定的认证方式和数据标准,通过“电子口岸”平台与海关联网,以便海关在统一平台上与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实现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
(五)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安全隔离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监管、办公设施;
(六)符合国家土地管理、规划、消防、安全、质检、环保等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
第八条 申请设立物流中心的企业应当向直属海关提出书面申请,并递交以下加盖企业印章的材料:
(一)申请书(样式见附件1);
(二)市级(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意见书(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章程复印件;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
(六)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七)开户银行证明复印件;
(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等资信证明文件;
(九)物流中心内部管理制度;
(十)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证明文件及地理位置图、平面规划图;
(十一)报关单位报关注册登记证书复印件。
第九条 设立物流中心的申请由直属海关受理,报海关总署审批。
第十条 企业自海关总署出具批准其筹建物流中心文件之日起1年内向直属海关申请验收,由直属海关会同省级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核验收。
物流中心验收合格后,由海关总署向企业核发《保税物流中心(A型)验收合格证书》(样式见附件2)和《保税物流中心(A型)注册登记证书》(样式见附件3),颁发保税物流中心(A型)标牌(样式见附件4)。
物流中心在验收合格后方可以开展有关业务。
第十一条 获准设立物流中心的企业确有正当理由未按时申请验收的,经直属海关同意可以延期验收,但延期不得超过6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二次延期的,报海关总署批准。
获准设立物流中心的企业无正当理由逾期未申请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视同其撤回设立物流中心的申请。
第三章 物流中心的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 物流中心不得转租、转借他人经营,不得下设分中心。
第十三条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可以开展以下业务:
(一)保税存储进出口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
(二)对所存货物开展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
(三)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
(四)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业务;
(五)经海关批准的其他国际物流业务。
第十四条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在物流中心内不得开展下列业务:
(一)商业零售;
(二)生产和加工制造;
(三)维修、翻新和拆解;
(四)存储国家禁止进出口货物,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或者健康、公共道德或者秩序的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
(五)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不能享受保税政策的货物;
(六)其他与物流中心无关的业务。
第十五条 物流中心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熟悉海关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守海关监管规定。
第四章 海关对物流中心的监管
第十六条 海关采取联网监管、视频监控、实地核查等方式对进出物流中心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等实施动态监管。
第十七条 海关对物流中心实施计算机联网监管。物流中心应当建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与海关联网,形成完整真实的货物进、出、转、存电子数据,保证海关开展对有关业务数据的查询、统计、采集、交换和核查等监管工作。
第十八条 主管海关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物流中心实施远程监管。
第十九条《保税物流中心(A型)注册登记证书》有效期为2年。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应当在《保税物流中心(A型)注册登记证书》每次有效期满30日前向直属海关办理延期审查申请手续。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办理延期审查申请需提交以下加盖企业印章的材料:
(一)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本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复印件;
(二)报关注册登记证书正本;
(三)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贴本通过年检标识的营业执照及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企业进出口业务情况报告书;
(五)海关要求的其他说明材料。
对审查合格的企业准予延期2年。
第二十条 物流中心需变更经营单位名称、地址、仓储面积等事项的,企业申请并由直属海关报海关总署审批。其它变更事项报直属海关备案。
第二十一条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未开展业务的,视同物流中心经营企业撤回物流中心设立申请。由直属海关报海关总署办理注销手续,并收回《保税物流中心(A型)验收合格证书》和《保税物流中心(A型)注册登记证书》。
物流中心经营企业因故终止业务的,由物流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海关总署审批后,办理注销手续并交回《保税物流中心(A型)验收合格证书》和《保税物流中心(A型)注册登记证书》。
第二十二条 物流中心内货物保税存储期限为1年。确有正当理由的,经主管海关同意可以予以延期,除特殊情况外,延期不得超过1年。
第五章 海关对物流中心进出货物的监管
第一节 物流中心与境外间的进出货物
第二十三条 物流中心与境外间进出的货物,应当在物流中心主管海关办理相关手续。物流中心与口岸不在同一主管海关的,经主管海关批准,可以在口岸海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物流中心与境外间进出的货物,除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或者缔结的国际条约及国家另有明确规定的以外,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
第二十五条 从境外进入物流中心内的货物,其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本办法第四条中所列的货物予以保税;
(二)物流中心企业进口自用的办公用品、交通、运输工具、生活消费用品等,以及物流中心开展综合物流服务所需进口的机器、装卸设备、管理设备等,按照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和税收政策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节 物流中心与境内间的进出货物
第二十六条 物流中心内货物跨关区提取,可以在物流中心主管海关办理手续,也可以按照海关其他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七条 企业根据需要经主管海关批准,可以分批进出货物,并按照海关规定办理月度集中报关,但集中报关不得跨办理。
第二十八条 物流中心货物进入境内视同进口,按照货物实际贸易方式和实际状态办理进口报关手续;货物属许可证件管理商品的,企业还应当向海关出具有效的许可证件;实行集中申报的进出口货物,应当适用每次货物进出口时海关接受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汇率。
第二十九条 货物从境内进入物流中心视同出口,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如需缴纳出口关税的,应当按照规定纳税;属许可证件管理商品,还应当向海关出具有效的出口许可证件。
从境内运入物流中心的原进口货物,境内发货人应当向海关办理出口报关手续,经主管海关验放;已经缴纳的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不予退还;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以下情况,海关给予签发用于办理出口退税的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
1、货物从境内进入物流中心已办结报关手续的;
2、转关出口货物,启运地海关在已收到物流中心主管海关确认转关货物进入物流中心的转关回执后;
3、境内运入物流中心供物流中心企业自用的国产的机器设备、装卸设备、管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等。
(二)以下情况,海关不予签发用于办理出口退税的出口货物报关单证明联:
1、境内运入物流中心供物流中心企业自用的生活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
2、境内运入物流中心供物流中心企业自用的进口的机器设备、装卸设备、管理设备、检验检测设备等;
3、物流中心之间,物流中心与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B型)和已实行国内货物入仓环节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口监管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的货物往来。
第三十条 企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税收管理办法办理出口退税手续。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外汇管理办法办理收付汇手续。
第三十一条 下列货物从物流中心进入境内时依法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海关代征税:
(一)用于在保修期限内免费维修有关外国产品并符合无代价抵偿货物有关规定的零部件;
(二)用于国际航行船舶和航空器的物料;
(三)国家规定免税的其他货物。
第三十二条 物流中心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A型、B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之间货物的往来,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保税仓储货物在存储期间发生损毁或者灭失的,除不可抗力外,物流中心经营企业应当依法向海关缴纳损毁、灭失货物的税款,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是指对货物进行分级分类、分拆分拣、分装、计量、组合包装、打膜、加刷唛码、刷贴标志、改换包装、拼装等辅助性简单作业的总称。
“国际中转货物”是指由境外启运,经中转港换装国际航线运输工具后,继续运往第三国或者地区指运口岸的货物。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海关总署负责解释。
汇率风险在海关监管中的探析 篇6
一、汇率风险的定义
汇率风险一般指由于汇率的不确定变动给国家、企业或个人带来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在国际贸易实践中, 进出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以及有关费用往往以外币计价, 买卖双方选择国际流通货币如美元、欧元等作为结算货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海关征收税、费应当按人民币计征, 因此, 以外币表示的成交价格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完税价格。在计价货币、结算货币与计税货币不一致的情况下 (有时前两者一致) , 选择何种货币 (币制) 以及适用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将直接影响到完税价格 (计税基础) 的计算结果, 进而影响到海关征税的结果, 由此可能导致的海关税款损失的不确定性, 即本文讨论的存在于海关监管中的汇率风险。
二、WTO估价协定和各国法律规范
(一) WTO关于汇率兑换的规定
1、《WTO估价协定》对于“汇兑”的规定
《WTO估价协定》第九条
(1) 如确定完税价格需要进行货币换算, 则使用的汇率应为有关进口国的主管机关正式公布的汇率, 并且就此类公布的文件所涉期限而言, 汇率应尽可能有效地反映在商业交易中以进口国货币表示的该种货币的现值。
(2) 所使用的汇率应为按各成员规定的在出口或进口时实行的汇率。
2、WTO估价委员会解释性说明
关于第九条的注释:就第九条而言, “进口时间”可包括为申报进口的时间。
(二) 本国海关法律规范
《海关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成交价格不能确定时, 完税价格由海关依法估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海关征收关税、滞纳金等, 应当按人民币计征。进出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以及有关费用以外币计价的, 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计算完税价格;以基准汇率币种以外的外币计价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套算为人民币计算完税价格。使用汇率的日期由海关总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及有关费用以外币计价的, 海关按照该货物适用税率之日所适用的计征汇率折合为人民币计算完税价格。完税价格采用四舍五入法计算至分。海关每月使用的计征汇率为上一个月第三个星期三 (第三个星期三为法定节假日的, 顺延采用第四个星期三)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币对人民币的基准汇率;以基准汇率币种以外的外币计价的, 采用同一时间中国银行公布的现汇买入价和现汇卖出价的中间值 (人民币元后采用四舍五入法保留4位小数) 。如果上述汇率发生重大波动, 海关总署认为必要时, 可另行规定计征汇率, 并对外公布。
(三) 外国海关法律规范
1、欧盟海关法律规范
《海关法实施细则》 (CCIP) 第168至第172条规定了在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时所使用的汇率的标准。相关标准遵循海关法第35条的基本原理, 即所使用的汇率应该:
——有效地反映流通货币在商业贸易中的当前价值
——有成员国有资质的权威部门公布, 且
——在一段固定时限内使用。
2、加拿大海关法律规范
《海关法》第55条:根据《汇率法》确定的有关规定, 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应以加拿大货币计算。
指南和综合信息:
(1) 海关法中, 加拿大边境服务局使用的, 用于确定非加拿大币种的加元价格的汇率, 应是待确定货物直接运至加拿大当日的主要汇率。
(2) 某日的“主要汇率”是指, 对于除加拿大外其他国家的货币而言, 公共安全和应急保障部于单日告知进口口岸的该币种当地兑换汇率。
(3) 由公共安全和应急保障部部长告知加拿大边境服务局的任何货币汇率应根据下列条件确定:
一是由加拿大银行提供给公共安全和应急保障部部长的最近汇率;
二是如果改汇率不包含在 (1) 所述汇率中, 由部长选定的加拿大特许银行提供的最新汇率;
三是如果该汇率不包含在 (1) 和 (2) 所述汇率中, 由《伦敦金融时报刊》载的最新汇率。
3、日本海关法律规范
《关税法》第四条之七价格换算使用的外汇牌价
第一款根据第四条之一至第四条之六的规定计算完税价格的情况下, 外国货币的价格换算为本国货币, 应当按该进口货物的进口申报之日 (海关法第五条第一项中所列货物的完税价格的计算, 按该项所规定的日期) 的外汇牌价计算。
第二款前款的外汇牌价, 由财务部令决定。
三、汇兑实务解析
(一) 合同规定固定汇率
1、进口国货币支付
[情事一]进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上显示以出口国货币计价, 同时又规定使用进口国货币支付, 支付金额按发票金额使用固定汇率换算得出, 固定汇率为1出口国货币=2进口国货币。
本例中, 《WTO估价协定》第九条规定的货币换算不是必须的, 发票金额能被接受。销售合同规定用一定金额的进口国货币支付, 该金额是按发票金额按买卖双方约定的固定汇率确定的。
2、出口国货币支付
[情事二]进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上显示以进口国货币计价, 同时又规定使用出口国货币支付, 支付金额按发票金额使用固定汇率换算得出, 固定汇率为1进口国货币=2出口国货币。
销售合同规定使用出口国货币以某一固定金额支付, 因此发票金额 (以进口国货币计价) 不能被接受, 必须按照《WTO估价协定》第九条规定经过换算。应付出口国货币金额通过发票金额除以2计算得出, 然后根据第九条的规定, 按进口国主管部门公布的适用汇率换算成进口国货币。
3、第三国货币支付
[情事三]进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上显示以出 (进) 口国货币计价, 同时又注明使用某一第三国货币支付, 支付金额按发票金额使用固定汇率换算得出, 固定汇率为1出 (进) 口国货币=6第三国货币。
发票金额不能被接受, 必须按照《WTO估价协定》第九条规定经过换算。应将发票金额按固定汇率 (1出 (进) 口国货币=6第三国货币) 换算成第三国货币的金额, 然后按照第九条的规定, 按进口国主管部门公布的适用汇率换算成本国货币。
(二) 外汇远期合约
[情事四]出口商销售商品分别以出口国货币和进口国货币标价, 若以进口国货币成交, 出口商将面临汇率波动的风险, 为此出口商会购买外汇远期合约锁定汇率, 产生的额外费用将加入以进口国货币标价的成交价格, 由进口商承担。若以出口国货币成交, 汇率风险将转而由进口上承担, 进口商为对冲汇率风险同样需承担额外的费用。
在以进口国货币成交的情况下, 出口商购买外汇远期合约的费用已包含在成交价格中, 构成进口商向卖方的实付或应付金额, 应计入该货物的完税价格中。在以出口国货币成交的情况下, 进口商为应对汇率变动做出的货币对冲安排和发生的费用由其自身承担, 该笔费用并不支付给卖方且不代表卖方利益, 因此不包括在实付或应付价格中。
(三) 集团记账货币
[情事五]进口商的物资采购由所属集团下设的采购中心统一负责, 集团使用美元作为记账货币, 集团内交易均以美元计价和支付。集团采购中心在欧洲供应商处购买配件, 使用欧元进行结算, 再将这些配件以相同数额的美元单价转售给进口商 (集团内公司) , 由于欧元汇率高于美元汇率, 价格出现了倒挂。
跨国集团在内部交易中商定一些特别条件, 从而实现在集团内对利润、价格等的安排, 避免受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本例中, 集团内转售配件的价格由于汇率原因低于原采购价格, 不符合正常贸易的逻辑, 交易双方的特殊关系构成对成交价格的影响, 海关需重新审定完税价格。
(四) 计征标准的币制
1、人民币标准
[情事六]进口商自国外采购棉花, 申报税号52010000, 商业发票上显示以美元标价。关税配额外进口的棉花完税价格≥11.397元/公斤时, 进口暂定税率为0.57元/公斤。
配额以外进口棉花适用滑准税形式暂定税率, 单位完税价格以人民币金额作为计征标准。进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所列美元单价需按照适用汇率换算为人民币单价, 以此确定对应的税率计征税款。
2、其他货币标准
[情事七]进口商自国外采购高清摄像头, 申报税号8525801302, 商业发票上显示以美元标价。进口高清摄像头单位完税价格≤5000美元/台时, 进口最惠国税率为35%。
进口高清摄像头 (税号85211020) 的计征标准以美元作为单位完税价格的货币, 本例中进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也是以美元标价, 因而可以直接用于确定对应的税率计征税款。
如进口商使用美元以外的货币成交, 应先将商业发票显示的其他货币单价换算为美元单价, 以此确定适用的税率, 再计算人民币完税价格确定税款金额。
(五) 保税区仓储货物
[情事八]进口商自保税区进口货物, 商业发票价格以美元计价, 该价格以货物进入保税区的备案价为基础确定。货物进入保税区的备案价为该货物进入保税区时以欧元计价的成交价格按备案日汇率换算的美元价格。货物出区日欧元汇率高于美元汇率, 进口申报价格低于货物进区价格。
进入保税区的仓储货物暂免纳税, 货物在出保税区入境 (此处为“关境”, 下同) 时办理正式进口手续完税, 本例中同批货物由于备案价与进口申报价使用货币不一致, 导致进出区价格倒挂, 海关需重新审定完税价格。保税区仓储货物出区的完税价格应以从保税区入境的同时或大约同时与该货物相同或者类似货物的入境销售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
四、海关监管现状
在人民币未实现自由兑换前, 进出口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交易货币与海关计税货币的不一致将继续存在, 汇率风险作为海关监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应予以持续关注。一般而言, 进出口商在国际贸易中的商业行为具有连贯性, 对交易货币的选择及相关申报方式的形成一经确定不会轻易改变, 相比单次错报影响更深范围更广, 理应尽早被查发。
然而在现实海关监管中, 汇率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易被及时发现。在海关现场单证审核环节, 由于受时间、人力条件等的限制, 审核多集中在高风险申报要素上, 对报关单和随附单证包括商业发票、合同等的审核多采用“单单相符、单证相符”的方式, 货币问题极易被忽视。海关审价在发现价格低报等问题上具有明显优势, 但因不掌握企业后续的支付情况, 无法判别货币的不一致性。
五、对策与措施
(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完善关税计征标准的制定, 方便企业准确申报;同时定期清理和修订一些“过时”规定, 提高政策的可执行性。
(二) 多渠道加强政策宣传, 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定期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提高企业相关人员对海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有利于从申报源头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 为提高汇率风险的查发率, 一项有效的措施是有针对性地加大风险分析的力度, 通过增设新的风险参数, 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申报信息中存在的疑点, 例如贸易国别为欧洲的货物申报价格以美元计价。
(四) 发挥海关稽查的后续监管优势, 弥补现场监管的不足。由海关稽查人员赴企业查阅财务账册等资料, 与货物申报信息进行比对, 可以有效掌握企业在申报后期发生的异常情况。海关稽查在财务信息审核过程中, 应围绕可能发生的汇兑损益, 重点关注应付账款、财务费用、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涉及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情况时, 还需核查汇兑损益在跨国公司关联企业间分摊的方法和依据。
(五) 适时引入中介机构等社会专业力量, 可以利用专业人才的技能增强海关监管实效, 还有助于解决海关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 这在部分试点单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六) 加强与外汇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 提供信息和平台共享, 实现资金流和货物流的共同监管, 形成合力严厉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
摘要:现阶段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 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交易货币与海关计税货币不一致, 汇率风险作为海关监管中长期存在问题值得关注。本文汇总了现行有关汇兑的WTO规定和各国法律规范, 通过详细的实务解析, 讨论在各种情事下企业适用的申报币制或汇率。最后针对海关在汇率风险实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并提出措施建议。
关键词:汇率风险,海关监管,征税
参考文献
[1]世界海关组织原著, 海关估价技术委员会国际组编译. 海关估价纲要[M].2008:77-78
[2]《海关估价大百科》编委会编.海关估价大百科 (2011 版) [M].771-779
[3]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版
海关监管保税仓库 篇7
物联网指按约定的数据协议,通过各类传感装置采集信息和处理数据,实现物品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化,从而对人和物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化系统。物联网一般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通过射频、视频、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传感器等技术识别、跟踪、采集物品的静态和动态信息;网络层主要利用有线和无线局域网、现场总线、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交换信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应用层主要运用智能计算、云计算、移动计算、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技术处理信息和数据,实现网络智能化。[1]
麻省理工学院Ashton教授于1999年率先提出物联网概念,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将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定位为振兴美国经济和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2];欧盟在“e-Europe”战略的基础上,将物联网及其核心技术纳入第七科技框架计划(2007―2013年)中;日本早在2004年就推出以泛在网为基础的国家信息化战略;韩国于2004年成立“u-Korea”战略规划小组, 2009年10月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随着物联网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升温,我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理念。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物联网技术成为国内普遍关注的热点,并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知识创新能力,有助于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提升综合国力,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物联网技术在国外海关集装箱监管中的应用
为确保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世界海关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5 年6 月,世界海关组织第105/106 次理事会年会通过《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旨在通过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及实施集装箱风险管理,对海关运作模式进行现代化改革,使世界海关最终实现统一标准,以保证贸易安全和物流畅通。
2.1 美国海关
“9€?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海关为提升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性出台多项安全措施,包括集装箱安全倡议、海关贸易伙伴反恐计划、商业营运安全计划、提前通报规则等,并积极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电子标签和集装箱安全设备在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通过掌握集装箱运输状态进行风险分析和处置,确保货物运输安全。2010年,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保税仓库采用有源RFID电子标签追踪公共仓库区和安全区的人员流动。
2.2 欧盟海关
在第七科技框架计划的资助下,欧盟于2008年启动智能集装箱管理和整合平台项目,旨在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公共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保障集装箱运输的安全、高效和透明。智能集装箱管理项目由比利时和希腊海关直接参与,该项目利用开放式交互操作信息平台以及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电子箱封和RFID技术,实现对集装箱运输的不间断监控以及以绿色航线为基础的集装箱通关,并应用于安特卫普―新加坡―宁波航线;整合平台项目由英国和荷兰海关直接参与,该项目利用集装箱安全设备和集装箱信息共享整合平台,实现对集装箱运输状态的全面监测以及相关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并应用于盐田―鹿特丹―费利克斯托航线。
2.3 日本海关
日本政府于2010年启动物联网试验项目,通过对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货物加封RFID电子标签来全程跟踪货物流转情况。试验证明,物联网技术可以在物流运输相关业者之间实现货物动态信息共享,从而使集装箱运输更为高效和安全。
2.4 韩国海关
韩国政府自200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策划智能集装箱项目,目的是通过RFID技术和解决方案来提升韩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贸易运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装有Savi公司生产的智能标签和传感设备的集装箱在运输安全系统的监控下,从釜山港运往美国西海岸和欧洲主要港口。
3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海关集装箱监管中的应用
我国海关是国内较早实现信息化管理和物联网技术规模化应用的行政执法部门之一。1996年,深圳海关在全国率先采用RFID电子车牌,实现进出境车辆监管自动化。经过逾10年的实践,南京、黄埔、上海、广州、拱北、青岛、厦门、大连、杭州、宁波等海关在卡口监控、转关监管、场地监控、船舶监控和保税设备监管等业务中成功应用RFID、安全智能锁、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卡、车牌号和箱号自动识别、电子地磅、运输工具图像抓拍、GPS、地感线圈、红外感应、船舶自动识别等多种感知技术和设备,能够实时、自动地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进行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在海关集装箱监管业务中取得巨大效益。
3.1 集装箱卡口监控
海关电子卡口(见图1)采用电子车牌、箱号识别、电子地磅等技术,能够自动采集车牌号和箱号等信息,并与海关验放指令进行比对,实现自动核放;此外,电子卡口还能自动形成运抵报告和实货放行信息,并通过网络传送至海关和港区相关系统。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国内海关大部分集装箱卡口。
图1 海关电子卡口
3.2 集装箱转关监管
转关监管车辆加装含有RFID芯片的安全智能锁,电子箱封和电子卡口的自动识别系统能够采集集装箱转关验放信息。启运地海关电子卡口对关锁自动施封,抵运地海关电子卡口自动判别并解封,同时将相关信息传送至海关转关系统。深圳、上海等海关在采用安全智能锁的基础上,结合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技术,在关区内的港口及特殊监管区域间实现全程监管,简化转关手续,提高物流效率。以深圳海关皇岗口岸为例,通过采用公路口岸自动核放系统和RFID技术,集成电子车牌、司机识别卡、电子地磅、电子栏杆、地感线圈、信号灯、声音报警装置、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红外感应装置、防闯关路障等数据采集传感器和末端设备,实现口岸车辆昼夜不间断自动验放(日均验放车辆达4万辆次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口岸拥堵问题,提高了口岸通关效率,并通过风险分析布控和智能布控等手段有效防控风险。转关监管集装箱在途监控系统架构见图2。
图2 转关监管集装箱在途监控系统架构
在海关总署、原铁道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对原欧亚大陆桥进行优化和完善,成功开通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该通道始于重庆团结村,经新疆阿拉山口进入欧洲,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最后到达德国杜伊斯堡,全长,采用电子箱封对集装箱进行全程监管。在此之前,重庆海关也采用电子箱封实现保税港区之间集装箱运输的监管。
3.3 相关标准制定
2006年9月19日,我国海关总署与欧盟委员会税务和海关同盟签署《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联合共识》。作为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的启动文件,《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联合共识》的签署意味着中欧海关将针对海运集装箱运输安全开展合作,在对等互利的基础上交换信息,加强共同风险分析,建立统一的安全标准,逐步探索实现双方海关监管标准的相互认可,从而对经过认证的企业快速放行。
2006年12月12日,海关总署在北京主持召开关于启动智能集装箱研发工作的会议。会议宣布正式启动我国智能集装箱标准制定工作,要求根据“尽量采用世界一流技术并按市场机制运作”的思想,由海关负责推动和协调制定与智能集装箱相衔接的海关技术接口标准,尽快研究并提出符合我国集装箱生产和运输行业特点,具有前瞻性、领先性、国际性的智能集装箱标准。
目前,在海关总署和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推动及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牵头组织下,GB/T 26934―2011《集装箱电子标签技术规范》已经发布,《集装箱安全智能锁通用技术规范》也即将发布。此外,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在组织将《集装箱安全智能锁读写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和《集装箱电子铅封通用技术规范》列入2013年国家标准编制计划中。由我国牵头组织编制的国际标准《集装箱安全智能设备》草案已经完成。至此,以集装箱自动识别、安全监控、状态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海关集装箱监管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初见雏形,为集装箱在途监管和通关便利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4 我国海关集装箱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物联网技术为海关物流监管模式带来新的机遇和突破,其与海关监管业务相结合,能够对运输工具、货物和物品实现“身份证”式管理和精确掌控,提高海关监管效能和通关效率,解决严密监管与高效服务的矛盾。目前,海关金关工程二期项目已通过国家立项审批,海关信息化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更好地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海关监管业务领域的应用,建议按照总体规划、标准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以下工作。
(1)完成顶层设计。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以《海关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针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并以海关金关工程二期项目建设为契机,做好规划执行工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2)建立、完善并落实海关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体系。统一标准是物联网技术获得规模化发展和应用的前提。物联网涉及多种技术和多层级标准,目前我国在国家层面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2012年,海关总署发布《海关物流监控前端集成系统建设》行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接口、卡口建设、油气采集换算系统集成和验收、RFID设备(电子车牌和电子标签)、IC卡设备、安全智能锁及阅读器、前端设备准入、卡口前端工程验收等。目前,《集装箱安全智能锁通用技术规范》已完成立项、评审和定稿工作,正等待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集装箱安全智能锁读写设备通用技术规范》正在制定中。除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外,还要推动标准的贯彻落实,确立标准的检测机制,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从而为标准的贯彻执行提供重要保障。
(3)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支撑平台。物联网技术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是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①对感知设备采集的海量物联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并实现共享交换;②研究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和安全技术,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环境;③整合物联信息与报关单、舱单等单证流信息并提供数据服务,为智慧海关提供核心基础平台。
(4)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第一,推广应用集装箱安全智能锁,并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全方位、封闭式的海关监管货物虚拟电子通道,使各地海关的监管场所、特殊监管区域从逻辑上连成整体,并使海关监管区域向非海关监管场所延伸,实现货物监管自动化,为强化物流监控提供新的视角和发展空间;第二,推动GIS、卡口控制和联网系统、智能视频监控指挥系统的开发应用,综合运用GPS、多媒体图像智能识别、无线传输等技术,实时展现业务现场的动态情况,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情况,确保业务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 吴功宜. 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12.
[2] 陈海滢,刘昭. 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5-37.
【海关监管保税仓库】推荐阅读:
海关监管仓库管理制度01-01
海关监管制度09-15
海关监管问题分析10-29
海关特殊监管区05-17
智慧型海关监管11-15
(海关总署令第1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用于装载海关监管货物的集装箱和集装箱式货车车厢的监管办法11-07
(海关总署令第17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监管场所管理办法》(2008-1-30)06-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 [2009年4月2日]07-15
保税监管区域08-02
海关论文 海关发展史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