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博物馆观后感(共2篇)
可园博物馆观后感 篇1
东莞可园博物馆 -资料
东莞可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台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 年),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 、别墅、庭院、花园、书斋,艺术地 合在一起。在三亩三(2204平方)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树,堂轩院,一并俱全。它雕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
资料
它布局高低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可园创建人张敬修投笔从戎,官至江西按察歙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面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在可园十年创建造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家,并予传授,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今天,可园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不断完善,更加可人。
可园博物馆观后感 篇2
一
文物征集是博物馆根据本馆性质、特点的需要, 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不断补充文物或标本的基本业务工作, 具有长期性、常规性的特点。博物馆建立时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藏品, 博物馆建立之后, 仍然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藏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博物馆业务稳步开展。然而, 现实中的文物征集工作, 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使得此项工作进展不大、效果不显, 甚至停住不前。这
列如左
一禁奎楼上不许闭人睡目并门内外不许堆禾放杂器
一禁庙门外不许綯牛并花子歇宿
一禁不许妇女入庙烧香
一禁不许人求问花会
一禁庙内杂物不许人借
一禁闲人无事不许擅言有分混杂嘈闹
以上有犯者香祝务要声明经众公罚偿香祝徇情一经查
明即与犯者同例
合众共启
二、古建筑
(一) 福寿宫
在棉洋镇绿水村与陆丰县交界处的观音坳上, 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 前为拜厅, 后为神殿, 亭殿相连, 平面呈“凸”字形, 均为石筑。亭用缠龙圆石柱抬梁, 举起方形攒尖顶建筑, 四角翘起, 顶置石葫芦。柱高1.97米, 径0.25米, 亭面宽2.6米, 进深2.6米, 高3.3米。殿用石砖砌墙, 石板盖成硬山顶, 石板上面再加一层流水灰瓦。内设石神坛, 供奉观音神像。神台额阴刻楷书“慈德光照”四字, 台案正面浮雕腾龙图案, 上置石香炉一具。殿面宽1.9米, 进深1.7米, 高3米。另在宫前置石香炉一座, 长0.62米, 宽0.35米, 高0.8米, 上刻活泼小石狮两只。此宫建筑结构独特, 石雕工艺精湛。
(二) 德源宫
在棉洋镇溜沙村燕子岩, 建于清道光三年 (1823) 年。坐东些因素归纳以下。
1. 观念不新。
在文物征集中, 不少同仁对于文物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存在着“唯旧”“唯精”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文物征集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只关注于“旧”与“精”, 只关注古代文物, 忽略近现代文物;只关注精品文物, 忽视一般文物。这种思想有其合理性, 但也存在着系统性、历史性、发展性的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小了我们征集范围, 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本应获得的机会。不可否认, 古代文物、精品文物应当是征集对象, 但是由于这类文物历经时代变迁、大浪淘沙之后, 具有相对缺少性与珍稀性, 难能可贵。同时, 文物是对历史记载, 包涵着历史记忆与传承, 在关注古代文物, 也应关注近现代文物。
2. 渠道不畅。
“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有: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等等”1“文物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取得文物:购买, 接受捐赠, 依法交换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2, 此见博物馆获取文物的主要途径不外乎上面所述。看上去似乎渠道很多, 来源广泛, 条条大道都可通罗马, 但细究起来, 却是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的感觉。从地域局限性、基本职能、技术力量来看, 考古发掘对一个基层性博物馆、特别是专题性博物馆几乎是不可能。一方面没有考古发掘的资格与项目, 另一方面即使有项目, 发掘出来的文物一般也归属综合性博物馆收藏;调拨、移交, 二十世纪国家、省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曾有过这方面工作, 但也不过是“千年等一回”, 何况所调拨、移交文物未必是本馆所需;交换, 现在也只是成了文件可见的字眼;因此, 剩下渠道不外乎收购、社会调查与捐赠。但在这三个渠道上, 很多博物馆
北向西南, 前亭后殿布局, 亭殿相连, 平面呈长方形。
前亭为悬山顶建筑, 用四条圆石柱础承托的石柱举起石梁, 左右梁上再用砖砌山墙, 顶盖灰板瓦。前柱为圆形, 后柱为八角形。梁架上彩绘花鸟山水。亭面宽2.7米, 进深2.8米, 高3.3米。后殿为石砌山墙, 硬山顶, 亦用灰板瓦覆盖。殿面宽2.3米, 进深2.1米, 高3.1米。内设石神坛一座, 供奉五显大帝, 上置石香炉一只。殿额阴刻楷书“德源宫”三字, 前檐彩绘山水花鸟, 殿堂彩绘腾龙图, 两旁山墙内侧批灰浆, 上面分别写有修宫芳名录和签解。
(三) 喜雨宫
在棉洋镇罗城村天柱山山顶。建与清代。宫为石筑, 平面呈“凸”, 前为拜亭, 后为神殿, 通面宽4.56米, 进深4.8米, 高3.1米, 面积约20平方米。前亭为硬山顶, 屋脊置石葫芦一只, 石鱼二尾, 内用四条梅花石柱举起石梁构架, 墙用石砖错缝砌筑, 地面用石板铺平。神殿内置神坛, 左右各置一条石雕缠龙柱, 坛上置石香炉一只, 中供四海龙王, 左供铁板和尚, 右供谢圣仙娘。此宫右侧有一米的岩石地面, 有一小石臼, 据《长乐县志》载为铁板和尚用过的药臼。相传宋时铁板和尚领兵驻扎天柱山, 劫富济贫, 反抗压迫。朝廷派邹太尉引兵进剿, 铁板和尚用此臼捣制毒药, 通过暗流于毒水嶂流出, 毒死不少来犯之敌。谢圣仙娘为当地明末义军女首领, 英勇善战, 后受伤被俘, 昂首就义。朝廷敕封她为英烈相女, 民众作为神灵祭祀。此宫为民众祈雨之所。1994年9月, 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因为资金不足、工作被动等原因, 也只能在等待中度日;而社会调查、捐赠的渠道也得视乎博物馆工作业务开展情况而定。此见, 渠道是相当的不畅与阻塞。
3. 人才不够。
文物征集是一项专业技术比较很强的工作, 涉及历史学、鉴定学、民族学诸多知识, 需要专业知识支撑, 需要有专门技术人员支持。只有具备专业学识的人才才能做好鉴定, 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在鱼龙混杂的文物市场中获得所需要的文物。但是在基层博物馆特别是次发达地区, 能有几个耐得住寂寞、安心从事博物馆日常工作已实属不易, 专业性人员更是不可祈求。因此, 人才储备不够,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4. 资金不足。
对一个基层博物馆来说, 考古发掘、调拨移交基本很难实现, 因此, 收购成为一个获得文物的主要通道。但是, 这个通道是以当地政府投入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为前提。根据省市各馆情况, 省、市重点博物馆应该说资金不存在问题, 因为有相应省、市财政支持, 几乎可以说只要想征集的, 没有一件文物是因为资金问题而夭折的情况。但这对大多数基层博物馆来说, 这是一个文物征集的致命因素。对省级博物馆或者经济发达市博物馆来说, 全年文物征集经费可能达千万或以上, 并且逐年递增, 但对更多的博物馆来说最多也是仅有几十万, 或者更少, 甚至每年能有专项征集经费就是天大的恩赐了。
5. 范围不广。
这是基层博物馆文物征集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这主要受制于基层博物馆的性质与特点, 受制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传承。作为专题博物馆更是如此。专题性博物馆, 根据其定位、功能, 不可以像综合性博物馆一样有着全范围的收藏定位, 而是有其严格的专题性、限制性。与综合性博物馆比较, 在文物征集范围上明显缩小。例如, “可园博物馆是以东莞可园为依托的专题性博物馆, 其定位为:岭南园林建筑、岭南画派文物收藏、研究与宣教基地;文物的主要征集方向为:张敬修家族、二居、岭南画派及近代东莞书画家的书画作品、文物和相关历史资料;东莞古典园林建筑、东莞古建筑和岭南园林建筑的艺术构件”3, 由此可见收藏范围只限于“可园张氏家族、居巢居廉、岭南画派、莞籍名人的文物资料”与“岭南传统园林与建筑相关的文物资料”, 这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严格的限制, 这大大缩小了范围, 也给文物征集带来了很大限制。
如此可见, 无论是思想意识、征集渠道、人才支持、资金投入、范围限制, 每个因素都制约着文物征集工作。
二
文物征集工作虽然受着很多因素制约,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间的困难是不可克服的、不可逾越的。作为文物征集工作者, 如何打破僵局、取得进展,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工作, 以获得更多适合本馆的文物资料。
1.提高认识, 转化观念
随着社会发展, 认识的不断提高, 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对文物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这需要文物征集工作者应该随时就势, 改变不适时的认识, 转化自己观念, 以提高征集效率。
(1) 树立系统性、完整性观念。在文物工作中, 很多人不屑近现代文物与一般文物, 存在着“唯旧、唯精”的观念, 认为只有高古、上古或者精品文物才值得津津乐道。“唯旧”是指只征集古代或者说某个历史时期的文物, 其他不是考虑范围。“唯精”是指只征集某类文物中的精品文物如瓷器中的官窑或者元青花。对国家或省级大馆来说, “唯旧、唯精”意识不可否认有着它一定道理, 因为这是建立在馆藏非常丰富、收藏系列非常完善的基础上。但是, 这对绝大多数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来说, 是很不现实的。一个博物馆如果没有殷实馆藏基础, 片面追求“旧”“新”, 片面追求稀少文物如唐三彩、元青花、宣德炉等, 忽视了地方特色文物、近现代文物, 忽略了文物收藏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这会让文物征集路子越走越窄, 难免本末倒置。
系统性、完整性, 是指馆藏文物要有体系, 体系中要有系列, 系列中要有传承、发展, 不能断裂、分割, 反映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文物资料要成套成行, 重要资料完整无缺, 保证文物研究、展示的完整性。这是由于博物馆性质与职能所决定, 也是一个博物馆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文物藏品的系统性、完整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收集、系统积累才能完成。因此, 作为文物征集工作者来说, 必须树立系统性、完整性意识。例如, 可园博物馆在围绕馆藏体系为核心, 开展征集工作时, 时刻关注本馆几个系列如可园张氏家族文物系列、岭南画派系列、彩色玻璃门窗系列等。在可园张氏家族文物系列中, 从纵向来说我们既要征集与园主张敬修相关文物, 也要征集与其父辈、后裔相关的文物资料;从横向来说, 既要征集与园主张敬修相关文物, 也要征集与可园交往的历史名人文物。正是如此, 可园博物馆在文物征集中, 收获甚多, 进一步完善了馆藏体系, 补充了馆藏系列, 丰富了馆藏文物。
(2) 树立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观念。根据其收藏定位、功能与性质, 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收藏重点, 并以之为基础, 逐步形成馆藏体系。当然, 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没有力量,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古今中外的所有文物标本资料进行收集入藏。只有有重点、有选择的开展文物征集工作, 才能将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也只有突出收藏重点, 才会有所突破、有所侧重, 加于长期努力, 坚持不懈, 才能形成收藏体系。当然, 在保证收藏重点同时, 应该兼顾一般文物, 要力所能及得地补充一般性文物, 满足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以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与作用。在可园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中, 我们坚持本馆定位不变, 以“东莞可园张氏家族、岭南画派、岭南传统园林与建筑”相关文物为收藏重点, 但也会关注与三个方向的相关文物如文房四宝、鼓墩等。尽管这些与本馆定位关系不是很密切, 但是在丰富本馆陈列中发挥重要作用。
(3) 要树立质量与数量并行观念。在博物馆文物收藏中, 质量与数量是衡量博物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具备有高质量的文物, 但数量不足, 不能满足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需要;相反, 具有足够数量的文物, 高质量的藏品也无从谈起。因此, 作为获取文物渠道——文物征集, 应牢牢树立质量与数量并行的观念, 既要重视文物藏品的质量, 也要重视文物藏品的数量。只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满足博物馆开展各种业务活动的需要。在文物征集工作中, 一方面必须注重质量, 关注征集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 同时也要注意藏品数量的增长。对此, 可园博物馆在文物征集年度计划中, 根据线索对年度文物征集工作进行了翔实可行的规划, 努力做到质量与数量并行。质量体现在可园张氏家族、岭南画派等书画作品上;数量体现在建筑类文物上, 其种类要广、要博。如瓦当、滴水征集, 我们努力增加各种纹饰、图案以及扩展各个时期的文物标本, 即使是同一个类型、纹饰的, 我们也尽可能采集或征集, 争取获得更多文物藏品资料。
2.群策群力, 扩展渠道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之内, 各个博物馆现行文物征集基本渠道有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等。对于各个渠道现状, 上面已做分析, 此处不再重复。虽然困难不少,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此可以无所作为。对于考古发掘、调拨、移交与交换, 哪怕“千年等一回”, 哪怕荆棘满路, 我们仍应该加倍努力、积极争取;但对于接受捐赠、调查采集与收购这三个渠道, 我们更应该主动出击、主动收获。
(1) 群策群力, 获取线索。文物线索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物征集效果。如何获取足够文物征集线索, 这需要基层博物馆所有工作人员群策群力。我们知道, 基层博物馆没有国家、省级大馆足够工作人员, 更没有细致分工, 各个部门分工不分家, 工作一起承担。文物征集也如此, 应该发挥全馆工作人员积极能动性, 关心文物征集线索, 为文物征集工作小组提供有效的线索。可园博物馆除了文物征集小组各工作人员具体分类负责各门类文物线索之外, 也强调非小组成员保持关注, 并将相关信息汇总于文物征集小组。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文物信息来源。
(2) 与社会热心人士保持紧密联系, 争取更多捐赠。接受捐赠, 是博物馆获得文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也是最直接、最实惠的一个方式。对于绝大多数博物馆来说, 尤其是基层博物馆来说, 文物征集资金不足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因此, 文物捐赠或有偿或无偿, 都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我们知道, 很多收藏家或因对社会认知度、或因对国家文博事业的热爱, 又或对传统文化传承, 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珍藏托付于值得信赖的博物馆, 力求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据此, 我们应该多方式、多层次与关心那些热爱博物馆的社会人士保持紧密联系, 保持良好沟通, 让他们了解博物馆对文物渴求、对他们的尊重、对文物妥善保护等,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让他们感觉到捐赠行为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他们行为的伟大。当然, 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 不应当以谋求别人捐赠为目的, 应该真心与他们交朋友, 多点理解, 多点支持, 更应该尊重他们意愿与行为, 哪怕得不到对方捐赠。可园博物馆历来重视对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 经常举行各种活动, 邀请他们参加, 听取他们声音, 共同推进可园博物馆事业与文物征集工作的发展。如, 年中岁末举办座谈会, 让很多收藏家欢聚一起, 为他们创建一个议事平台, 也让他们为可园博物馆发展、文物征集工作提供建议。又如, 每逢馆内举行大型文化活动如“可园传统文化节”“可园传统文化大讲堂”“上海豫园藏海派书画精品展”等, 都邀请他们参加, 一方面为他们提供文物鉴赏、提高能力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拉近了他们与可园距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 对文物捐赠工作有很大的促进。正是如此, 东莞、广州、中山等地关心、支持可园的收藏者, 给可园博物馆捐赠了很多文物, 进一步丰富了馆藏。
(3) 开展调查活动, 采集更多文物资料。社会调查、民族学调查是博物馆获取文物资料一个重要渠道。每个博物馆都应该根据本馆性质、特点开展调查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采集广泛流散在各地民间和社会团体之中的文物资料。现在, 主动开展调查活动的博物馆不多, 大多数属于被动式, 比如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 或者说将铺开的可移动文物普查等。在这里我们倡导的是一种主动性社会调查。在开展专项调查期间应注意采集适合本馆收藏的文物资料, 在数量上丰富馆藏。在开展调查工作方面, 可园博物馆开展了几次专项调查活动如“可园场景复原”“全市祠堂建筑调查”等。在这些活动中, 我馆获得了一大批古建筑构件与材料, 对于馆藏丰富与科研都有重要意义。
(4) 关注社会, 收购更多文物精品。“收购, 是博物馆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换取私人收藏的或文物商店的文物、标本”4。这是目前博物馆征集文物一个重要的、常规方式。太平盛世兴收藏, 在文物商店、古玩市场等场所周转着很多珍贵的文物。作为博物馆文物工作者,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 关注文物市场信息, 有目标、有重点地到各种文物艺术品市场和文物商店收购本馆所需要的文物资料。这些场所收藏种类多、内容广、价格相对低廉, 这需要征集人员认真、耐心细致地寻找、甄别, 选出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收购, 一直是可园博物馆一个非常重要方式。为了获得更多文物资料, 可园博物馆文物征集小组对市场信息保持高度关注, 一是工作人员加强在网上、报纸、书籍等信息搜集, 一方面加强与社会收藏家、文物商店、古玩市场人员联系, 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同时, 积极出动, 不辞劳苦走南闯北, 跑遍粤西、粤中, 征集了几千件文物。
3.注重培训, 储备人才
21世纪是人才战略的时代, 是一个靠人才支撑起来的时代。博物馆事业特别是文物征集工作也不例外, 也需要储备人才, 需要人才支持。这与博物馆事业性质、功能以及文物征集工作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 博物馆是一个教化市民、服务市民、提高市民素质的场所, 这需建立在专业人才对馆藏收藏、研究、展示的基础上完成;另一方面, 文物征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市场中, 搜集、挑选、甄别出具有较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文物资料。因此, 人才战略尤显重要。在文物征集人才培训与储备中, 可园博物馆通过组织工作人员特别是文物征集工作小组人员, 通过专家讲座、实物观摩、集中学习、研讨参观等方式, 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际鉴定能力, 并将所学运用于文物征集各个环节如线索分析、文物甄别, 为文物征集把好第一道关卡。
4.因势利导, 争取资金
充足资金是文物征集工作的一个重要保证。作为博物馆工作者, 既要做好本职工作, 也要讲究借用巧劲, 抓住机会, 因势利导, 以争取领导支持, 获得更多文物征集经费。如何做到因势利导?说到底, 就是让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觉得文物征集经费投入是值得的, 是有效果的, 是有作用的。这就需要我们博物馆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做好文物征集工作时, 要适时进行展示, 想办法让领导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看到文物魅力, 多方式、多渠道举行展览、教育活动, 宣传博物馆工作、文物征集成果。例如, 设计一个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与专家交流场合, 借助专家呼吁, 借助专家建议, 博物馆会争取更多支持;又如在举办重要展览活动中, 尽力邀请主要领导参与, 让他亲临其境参观指导, 并适时展示博物馆藏品、表达博物馆需求, 让他们了解博物馆工作、成果以及困难。从而争取地方主管部门、政府主要领导在政策与经济上的支持。
5.深入研究, 拓宽范围
博物馆“应该逐步建立于本馆性质相适应的完整的藏品体系”5。藏品需要积累, 体系需要完善。一个博物馆文物特色、藏品体系的形成, 需要长期收集、系统积累而成。然而, 到一定时间一定程度, 这种收藏与积累也会遇到瓶颈之困, 很难再进一步发展, 很难取得进步。在这个时候, 需要我们对馆藏进行深入了解、研究, 找出新的文物征集点, 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样可以在既有的系列主干中, 不断拓展枝叶, 努力完善这个系列。
例如, 可园博物馆早期主要收藏文物为“东莞可园张氏、居巢居廉、岭南画派”书画文物以及木雕、石雕建筑构件。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经过十几年文物征集之后, 在文物征集过程中就遇到征集瓶颈。一者历经大浪淘沙、时代变迁, 此类现有保存量相对减少;二是各家博物馆乃至社会收藏家相互追逐使得这些文物资源变得更加稀少。特别是“居巢居廉、岭南画派”精品文物, 历来均是省博、岭南美术馆和广州、东莞等地博物馆以及收藏家重点收藏门类。这群雄并起的形势使得此类文物征集工作更显艰难。为此, 可园博物馆文物征集小组对本馆收藏定位、馆藏文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合古玩市场文物现况, 提出了“彩色玻璃门窗”“岭南传统建筑柱础”“与可园张氏家族相关的历史名人”三个收藏系列, 这就拓宽了文物征集范围,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不断丰富馆藏系列, 不断完善馆藏体系。正是如此, 这给可园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短时间内给馆藏增加了近千件文物。
综上所述, 作为取得文物资料的渠道——文物征集工作, 在新时期中困难与希望同在, 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我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群策群力、拓展渠道, 注重培训、储备人才, 因势利导、争取资金以及深入研究、拓宽范围, 一定能获得适合本馆发展的文物, 走出一条合乎实际、适合本馆的文物征集的路子。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1) .140.
[2].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法规文件选编》.科学出版社.8.
[3].《东莞市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1)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