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奇妙夜 观后感

2024-11-24

博物馆奇妙夜 观后感(精选6篇)

博物馆奇妙夜 观后感 篇1

《博物馆奇妙夜》观后感

昨天,我看了«博物馆奇妙夜»,这个电影讲了一个很失败的爸爸在博物馆里当夜间保安的故事。

一个叫拉瑞的爸爸,离婚了,也失业了,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在一间历史博物馆里当夜班保安的工作。第一夜上班,他发现一个奇妙的事情,天黑以后,博物馆里所有的展品全部都可以复活,他被吓坏了,霸王龙化石追着他咬,匈奴人要追杀他,猴子向他撒尿还偷走他的钥匙,罗马人向他射箭,牛仔让火车撞他……

第二天一早,气呼呼的拉瑞决定辞职,却在博物馆门口碰到他儿子尼克,儿子很骄傲爸爸的这份工作,这使爸爸想继续在这儿干。他去了图书馆查这些展品的背景资料,在第二夜时他做好准备,有备而来,用展品们的喜好来对付他们,结果他还是被这些展品们戏弄了,还让博物馆一团糟。

第三天一早,经理来了,生气的要开除拉瑞,这一幕被尼克和他的同学撞见了,同学嘲笑尼克“你爸爸真糟糕。”

为了挽回儿子对自己的信心,拉瑞向经理又争取再干一夜。这夜,他带上了儿子,一起来见识博物馆的奇妙。这一晚上,儿子来了,展品却没有复活,原来是以前在这里工作的三个老保安想偷走让展品复活的金牌。拉瑞夺回金牌,启动知复活键以后,老保安又从儿子手中抢走了金牌。拉瑞和尼克团结起这些展品们,大家齐心协力去攻打三个老头,最后把他们治服了,拿回金牌,他们成功了。

这个电影中三个老人结果是坏蛋,让人大吃一惊,真的是“人不可貌相”。而样样失败的拉瑞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展品和经理的尊重,赢得儿子对爸爸的信心。

博物馆奇妙夜 篇2

前两天我去电影院为如今火得不行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贡献票房,入场后发现身边坐的是一家三口,一对很年轻的父母和一个很年幼的女儿。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年轻妈妈每隔一分钟就要给女儿复述一下剧情,影片中出现桃子时,妈妈立刻问女儿:“这是桃子,是不是呀?这是不是桃子呀?”但女儿死活不肯接话。

在这个龙泉水蜜桃正大量上市的季节,我不认为这位目测即将上幼儿园小班的小女孩会不认识桃子,所以这个毫无想象力的问题究竟意义何在?

算了,还是不吐槽了,毕竟今天的主题不是电影院里的亲子教育现场,而是想象力。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想象力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不然也不会有发生在各种公共场合、父母生怕孩子啥也不认识啥想法也没有、强行与之脑波互动的场景了。我一向认为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必须得看得多、听得多,只有所见所闻足够多,才有素材在自己的大脑里攒出一个个奇妙物语。

什么地方能够让人瞬间产生世界真奇妙的想法呢?当然是博物馆!

最近这段时间,自贡的恐龙博物馆正在发起一项夜游博物馆的活动。这个名为“穿越侏罗纪——自贡恐龙博物馆不眠夜”的体验活动发布招募公告之后,报名者众多,有的小朋友还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向馆方提问:“恐龙晚上会打鼾吗?”“恐龙起夜的时候,会不会一不小心踩到帐篷?”馆长万一在微博里调侃:“别担心,我们家恐龙都经过100年调教了!”

夜游博物馆,不得不说这是一项消夏好选择。自贡恐龙博物馆提供的夜游服务除了科普讲座、趣味问答、园区探宝等常规动作外,夜幕降临之后还有夜游龙宫、搭帐篷、看电影《侏罗纪公园》、恐龙意外入侵演习等活动,绝对能让小朋友们在现场玩得不亦乐乎。

别说小朋友了,就连我都很想去看看。想象一下,在午夜的恐龙博物馆里,大大小小的恐龙都动了起来,彼此打着招呼,相互串门。它们行动之间有远古的气息,骨节与骨节摩擦发出“咔啦咔啦”的声响,你躲在帐篷里但并没有感到安全,于是你跑了出来,拿出疯狂的架势,和李氏蜀龙、犍为乐山龙来一次赛跑,在天亮之前一边尖叫一边狂奔,全当是与两位镇馆之宝喜迎8月8日全民健身日。

多完美的一夜啊,想必万馆长一定会引我为知音。毕竟,还有什么事能比一个喜欢搞夜间活动的恐龙博物馆馆长大名叫万一更有想象力呢?

说起来,夜游博物馆并不是自贡恐龙博物馆的首创。2011年,四川博物院成为国内首家将夜间开放制度化的博物馆,游客可在每月第一个周六的18点30分至20点30分免费进馆参观。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截止2015年6月,成都今年新增民办博物馆17家,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总量达86家,博物馆总数量和民办博物馆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如此之多的博物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想象力的宝库。

我向来喜欢且敬畏博物馆,无论什么风格的博物馆都有一种强大的气场,能让大人小孩全闭嘴。“用心感受”这句话在博物馆里简直就是真理,对谁说都灵。要知道摆在你眼前的是宇宙起源、星球兴衰、物种进化以及上下五千年,这比对着一个桃子强调它是桃子更严肃、更震撼。

《博物馆奇妙夜1》观后感 篇3

《博物馆奇妙夜1》观后感

何雨珩/文

历史是怎样的?在我眼中,历史不过是由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文字组成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虽然谈不上枯燥无味,但我也并不热衷。偶然一次心血来潮,我独自前往电影院,在种类繁多的宣传栏里找到了《博物馆奇妙夜3》的海报,在博物馆的楼梯上,站着历史长河中颇负盛名的人物与传说中的怪物,然而他们不仅仅是雕像和珍贵的收藏品,他们可以像人一样行走交流。

以前也是喜欢经常到博物馆去转转,看这部电影还有几日才上映,我回家后立马搜出《博物馆奇妙夜1》。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绝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藏了各种惊人的东西,有眼神狰狞的史前生物,凶猛的古战士,早已消失的族裔,法老王和他的写字板,还有历史上最传奇的英雄人物,这些都被冻结在一个时刻,不管时间怎样流转,它们都没有改变。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不过,真的是这样吗,它们真的一动不动乖乖摆在那里吗?在《博物馆奇妙夜1》这部电影中,由于法老王的写字板挂在博物馆的墙壁上,当夜幕降临,博物馆闭馆时,也许外面万籁俱寂,而那个神奇的博物馆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世界上总有神奇的事物,而一个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新奇想法的梦想家赖瑞,因为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时常搬家,为了不使儿子尼克失望,赖瑞应聘入一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当夜警。本以为是一份轻松任务,但谁料想,那块神奇的写字板令博物馆的一切都复活了!初来乍到的赖瑞一边祈祷一边发抖地看着那些史前生物和只有故事书里才活蹦乱跳的人物,竟一个一个活起来了,他们包围着他,而所到之处尽是混乱。但也仅仅是晚上而已,若是令这些“展品”在太阳升起之后出了博物馆,他便会化为飞灰。

赖瑞经历过许多次失败,第一日便因为收拾不好残局而企图退缩,但美国总统罗斯福蜡像却鼓舞他拾回了决心。第二日,原本胜券在握的赖瑞又因为一团糟的博物馆而选择了放弃,这次罗斯福蜡像无论如何苦口婆心也不能改变主意,然而当赖瑞看见在阳光下化为飞回的原始人蜡像时,他才重新折返,再度努力。本以为已经完美了,但事与愿违,混乱再度发生,但为了成为一个大胆优秀的老爸,赖瑞正是等这一刻、等重大事情发生,在儿子尼克面前树立形象的机会,现在,终于到来了!

博物馆奇妙夜作文 篇4

一声沉重的叹息打破了寂静,恐惧在脑海中猛地爆炸。在我汗毛皆竖、转身欲逃之时,展柜中有一盏灯突然亮起,映照着一只破旧不堪的步枪。本能地,我似乎觉得这一声叹息是它发出的。

我抬起腿――被灌了铅一般的双腿,缓缓挪到它前面,伸出了颤抖的双手。

“八一式步马枪,由红军战士捐赠”,铭牌上道出了它的身家。

我凝望着它斑驳的枪身和近乎朽烂的枪托,刮痕累累的枪机和枪栓,以及仍然显露着仇恨的、黑洞洞的枪口、幽蓝的刺刀,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被拉回到了这支枪的往事之中。

硝烟中弹片纷飞,不断有穿着灰蓝色军服的战士倒下,又撑着手中的枪爬起来或是就此倒下,那支步枪的枪口喷吐着死亡之火,向侵略者复仇的战火将这片天地映得通红。

我看到的那支枪闪着幽蓝的光芒,仿佛是博物馆中那支枪的青春岁月。它和它的同伴们被握在一双双钢铁一般的手上,被扛在担负着天下兴亡的铁肩上。枪象它的主人一样,枪口永远朝向前方,火焰从未熄灭过,就好像仍然这样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如同它们主人的血肉之躯筑成的钢铁长城,永远巍然屹立。

我叹息着,眼中闪动着泪光。刹那间,灯光全部亮起,将博物馆照得如同白昼,照亮了展牌上的、仿佛英魂浇筑的金字:

伟大的功绩,不朽的丰碑

我渐渐睁开眼,那支步枪就静静地躺在那儿,好像一切都从未发生一样。

博物馆奇妙夜想象作文 篇5

漆黑的夜空中只有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穿过层层密封的玻璃窗,将月光送到了一个展柜上,银光熠熠分外耀眼。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我轻轻走上前去,往展柜里只是一瞥便觉得再也离不开眼了,这里面展示的正是闻名天下的《快雪时晴帖》,只可惜是千年前的古人摹印本,真迹早已不知去向,据说很可能与唐皇一起沉眠与地下了,想到这里,我闭上眼,深深地沉思起来。

再睁眼时,我站在一片雪地中,白雪洋洋洒洒还在下,但我却一点也感受不到寒意。不远处有一位古装男子,他两鬓微白,脸上带有一些喜色,欣赏着雪景,他的肩上已然有了一层薄薄的积雪。想来我应该是冥冥之中与时代相通,才来到此地吧。我再打量这个人,细看,脸上是七分笑意,三分忧愁,我不禁有些好奇,看着这么美丽的雪景即使心中有再多的忧愁也会化作云烟吧?看着雪景我也不禁出了神,仿佛听见远处悠悠萧声,与这风声落雪为伴,别有一番滋味。

忽然雪停了,从厚厚的云层后面射出了明媚的阳光,这时我听到了一阵脚步声,我回头一看,看他在雪地中蹒跚前行,我赶紧跟上。他走进了屋子,坐在案前熟练地磨墨润笔,气定神闲,在一张纸上不徐不疾留下了墨宝,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原来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个问候信札,他竟是著名的“书圣”王羲之!我差点惊叫起来!近看《快雪时晴帖》忽然想起一句话:“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用来形容此帖真是再好不过。写完,王羲之放下了笔,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和即将化完的薄雪,心情舒畅,好似了却了一件心中大事。

博物馆奇妙夜 篇6

2006年,一部名为《博物馆奇妙夜》的科幻电影上映后风靡全球,片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每天夜幕降临后,博物馆中的各类模型都会活过来,上演一场热闹非凡的真人秀。影片的创造力也激发了观众对晚间博物馆的想象——打着手电,或举着蜡烛,夜游博物馆给人一种完全迥异于白天的感觉:黑暗改变了展品的颜色与质地,安静的气氛充满了神秘,让观众好像与展品更加亲密……如今,这一美好的场景已不再是幻想,而是成为许多中国博物馆吸引人气、扩大影响、丰富市民生活的新举措,成为备受观众欢迎的“奇妙夜生活”方式之一。

今年8月初,首都博物館开放夜场参观。首博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建成也已整十年,尽管这个夜场似乎来得晚了一些,仍应为它欢呼鼓掌,因为此举令城市的夜晚多了些文化气息。

无独有偶。日前,“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在国家博物馆也上演了一次“博物馆奇妙夜”。夜幕降临后,宏伟的国博内依然宾客如云,所有参观者都是为了此次展览上囊括的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等5家世界知名博物馆的10幅国宝级画作,比如毕加索的《读信》和《斗牛士》、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等。

不止外国的艺术珍宝得到这样高规格的礼遇,我国的珍品同样如此——去年,故宫博物院轰动一时的“石渠宝笈特展”,就在武英殿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夜场”活动,邀请书画界、文化界的专家、精英来了一次“夜游故宫”。曾几何时,神秘的故宫之夜,给人静谧、深邃、恐怖之感,但那次书画馆的夜场特展,却留给每一位欣赏者无尽的美好享受与独特体验。而上海博物馆多次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现场,排队进场的观众也延续到了深夜……

从宵禁到夜游

事实上,在我国,已有不少博物馆有过夜间开放。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早在2005年的暑期就开展过“博物馆之夜”活动。国家博物馆、吉林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等也都曾试水夜场,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与不俗的评价。

夜晚在人类生活中占据半边天,也是人们文化休闲的主要时段。人们怎么度过夜晚这段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夜”是禁闭的代名词。我国历代王朝大多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夜聚晓散”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容的。夜幕降临之后,普通百姓不被允许出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美好的田园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呢?直至近代的曙光刺破夜幕,现代娱乐方式在城市逐渐兴起,人们才能在非节庆日子里的夜晚,在公共场所进行文化娱乐活动。

首先打破禁忌的就是戏院。据《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记载:“夜戏公然见帝京,争将歌舞绘承平。缘何不许金吾禁,都有章章义务名。”而20世纪30年代的《益世报》等媒体上刊载的戏院广告中,也可以发现当时许多戏院都是白天夜间同时营业。特别是类似于谭鑫培、梅兰芳、余叔岩等名家大师的“压轴”大戏,往往登台之时,已是午夜之际。这时,戏院内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丝毫不因为夜深而增添了观者的困倦;相反,随着子夜的来临,老观众们仿佛有了新的动力、新的精神,喝够了茶,吃足了点心,聚精会神,期待着心中“大老板”的闪亮登台。往往一夜的戏看下来,天已发亮,但观者看戏的情绪、心情却丝毫不受漫漫长夜的影响,反而变得愈发精神起来。

时过境迁,好戏大轴再精彩,也似乎没了通宵的习惯。但随着文化的日趋多元,人们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渴望,反而比以往更加强烈。如果一个城市的夜晚,只有剧院、影院、酒吧、歌厅等消费之地,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他们的幸福体验也将大打折扣。这就对博物馆、图书馆等更具内涵的文化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当代中国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城市居民白天疲于奔波,几乎无暇走进博物馆等文化空间。到了晚上空闲下来,这些文化设施却已与他们一起“下班”了,甚至比他们下班得更加“准时”,怎能不令人望馆兴叹?

于是,夜间开放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应运而生,正逢其时,这也是增加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措施。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非国有博物馆1110家。总体而言,博物馆利用效率不高。反观图书馆,服务潜力就得到了较好的挖掘。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很多图书馆已把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比如首都图书馆部分阅览室开放至晚上7点半,国家图书馆有的阅览室则开放至晚上9点。在上海、杭州等城市,有些图书馆甚至免费开放至凌晨。

当然,博物馆和图书馆性质不同,博物馆一旦夜间开放,安保等问题要复杂得多,任何创新无疑都是一场考验。说到底,评价一座博物馆,不仅要看它拥有什么资源,更要看它用这些资源为公众做了什么。由此看来,我国许多博物馆争相开放夜场,正是大有可为之时。

欧美夜场的惊艳与经验

从免费开放到现代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博物馆,人们还有更多的期待——它能不能延长开放时间?能不能更人性化?优惠观展的范围能不能再扩大一些?让每一个向往它的人都多一点时间、多一些机会去靠近它?

在欧洲,柏林、巴黎、维也纳等城市会定期举办“博物馆之夜”,为公众提供晚间的“艺术狂欢”。柏林的“博物馆之夜”每年举办两次,分别在1月和8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当天,柏林的近百所博物馆、纪念馆会一直开放至次日凌晨2点。

在美国圣迭戈海事博物馆,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全世界最古老的帆船“印度之星”住上一夜,小朋友除了体验扬帆、装货、住船上棚屋,还可以学习依靠天象航行等知识。而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的夜游项目,则是让9~13岁的孩子体验当一回“小间谍”。小朋友们将接受“间谍培训”,学习如何保守机密以及收集情报。夜幕降临时,“小间谍们”还要破解密码,发掘秘密,找出队伍中的“坏人”。

而即使如美国国家档案馆这么庄重的地方,也能安排小朋友在那里度过奇妙的夜晚。要知道,这里可是保存了美国最重要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神圣之地。尽管如此,游客却能够带着睡袋来自由宪章大厅,伴着最庄严伟大的历史文件入眠,还能聆听这些文件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明尼苏达海洋生物水族馆,开一场嗨翻天的睡衣Party又怎么样?躺在海底世界里,看海龟和鲨鱼露出它们胖胖的肚皮,一大群热带鱼在你身边回旋散步,大鱼小鱼互相追逐嬉戏,这样的夜晚,你当然会幸福地吐着泡泡入眠!

的确,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奇妙夜”并不算新鲜。这个主意诞生于十几年前的柏林,此后便迅速传遍欧洲。奇怪的是,这个并不复杂的点子使全世界的文化机构恢复了活力,许多艺术爱好者都会在博物馆中从早待到晚,从这个博物馆到那个画廊,在夜色中游走于大街小巷。

目前,欧美的一些博物馆已经把夜場展览变成了常态——卢浮宫博物馆日常开放时间为9点至18点,而每周三、周五则延迟到21点45分;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开放时间延长至20点30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每周五和周六开放时间都延迟至21点。

虽然中国内地博物馆已经开始试水博物馆夜场,但是与欧美博物馆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北京目前博物馆数量超过160家,居世界主要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伦敦,但只有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每个暑假都会开展夜场活动。再如上海,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众多,但每年能举办几次“奇妙夜”活动的,则寥寥无几。而伦敦早在2007年就有12家顶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加“伦敦夜场”活动了,这些文化机构包括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馆、伦敦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国家肖像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等。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值得我国博物馆学习、借鉴。

开放与否,何去何从

“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作为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公益性教育机构,博物馆可谓是人们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之一。

相信不少上班族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去博物馆,却苦于没时间,你下班了,博物馆也闭馆;而周末去的时候,又人满为患,影响了观赏品质。“博物馆能延长开放时间就好了。”不少观众有这样的期待。

博物馆是否应该延时开放?能不能延时开放?支持者反对者皆有。不管怎样,观众需要服务意识更强的博物馆,而博物馆也需要在积极服务大众的同时,找到与观众需求的契合点,实现共赢。

相比国外成熟而先进的经验而言,国内博物馆在博物馆夜场展览方面还处在初期试水阶段。据专家分析,国内博物馆延时开放主要体现在两种情况:一是如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这样重大的博物馆宣传日;二是为了照顾更多观众的观赏要求,对馆内比较重要的展览增设夜场展览。例如2002年,上海博物馆曾因举办“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而通宵开馆。72件中国美术史上的珍贵作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从日出到月升,馆内万人争睹《清明上河图》,让人慨叹恍若“文艺复兴”盛景再现。不过,这样的场景毕竟是凤毛麟角。

对此,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长袁南征认为,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其核心目的就是为民众提供服务。有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展览参观人数往往会比较多,许多参观者都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博物馆方面为了给参观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有利的时间,应该鼓励博物馆增设夜场。但是对于博物馆夜场的常态化方面,袁南征认为,在满足参观者的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博物馆的效率。“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民众对博物馆这种文化消费需求比较高,所以夜场比较频繁。而在中国,民众对博物馆之类的文化消费还不够,所以即便是博物馆夜场常态化后观众人数也不会增加,反而增加了博物馆的负担。像国家博物馆这种国家级大型博物馆比较适合开放夜场。”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教授魏坚同样赞成夜场的常态化,在他看来,这是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夜场常态化缺少参观者的说法,他指出,如果博物馆有好的展览,不愁没观众,“应该让自己的作品更有吸引力,让自己的陈列水平更高,更好地突出自己展览的主题思想”。

事实上,博物馆夜场常态化,仍旧是一个巨大的热议话题。不少专家坚持认为,夜场常态化会给博物馆带来一连串费财费力的困难。以国家博物馆为例,对于一个近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大馆来说,仅安保人员、展厅的工作人员,设备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就需要100人左右。考虑到国博特殊的地理位置、安全、交通等问题,都在考验着国博的公共服务能力。

同时,博物馆管理工作通常具备一定规律性,若夜场常态化,势必打破原有安排,则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将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停车场、安保、内部清洁、水电花销等,几乎每一样都需费财费力……

对于很多博物馆人而言,夜间开放的最大顾虑就是安保。“博物馆最担心的是文物安全,如果夜间开放,展厅和库房里的文物安全会面临很大压力。万一出点什么状况,那就得不偿失了。”南京市博物馆相关人员表示,并不是所有博物馆都适合夜间开放,要依据自身情况来考量是否有必要开放夜游,“相对来说,观众流量较大、馆藏资源较多的博物馆更适合、也更有条件开放夜场,而有些博物馆平时白天的参观人数就不多,再开夜场反而会加重了自身负担”。

在博物馆夜间开放模式需要探索的同时,观众群的成熟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很多市民来说,逛博物馆还没有成为夜生活中的休闲必选项。所以,博物馆夜间开放不必急着先把门打开,应该先着手打造对观众有吸引力的公众服务项目和互动体验活动,精准对接市民的夜生活文化休闲需求。

如果事实证明,公众的确有欣赏需求,那么有条件的博物馆就应该尝试着探索延时服务。但并非代表着所有的博物馆都需要具备这样的功能。“博物馆夜场常态化,并不意味着‘一刀切’。”对此,文博专家、学者潘守永指出,所谓常态化,并不是说要24小时、365天开放,也不是说一定要开放所有展厅。馆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掌控,让有条件的博物馆先行先试。

上一篇:初二地理期中试卷分析报告下一篇: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