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物馆观后感

2024-10-26

山东省博物馆观后感(精选10篇)

山东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1

山东省博物馆参后感

4月14日我到山东省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此次博物馆之行,让我接受了一次文明的洗礼和知识的厚赠。感受到山东省博物馆的丰富馆藏、齐鲁文化,领略自然风光。这是一所升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始建于1954年8月。省博物馆位于济南高新区,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是一座永久性、标志行、地域性、先进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博物馆,更是山东省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宏伟、典雅的建筑,体现了民族风格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令人神往,让人陶醉。百闻不如一见,这次亲眼目睹,更加深了对历史、地理及人物的理解。

走进院子,博物馆的正门就让人感受到震撼,开阔的视野,和故宫一样的中轴线布局,看着是美轮美奂,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领完票,过了安检门,进入大厅,这个大厅据说可容纳九万人:圆形的青铜色穹顶,金碧辉煌的展厅,无处不体现这泱泱华夏5000年历史的恢弘肃穆。转过一面墙,眼前马上暗了下来,进入了佛教造像艺术馆的区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那些唐、宋、明、清不同时代 的塑像已不能见到强光, 只能在微弱的灯光下观察它们细腻的着色和 流畅的纹路。部分雕像已残缺不全了,但这种残缺之美仍不失风采。上了二楼,来到猿人区,在这里让我仿佛走进了猿人时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排一米多高,形态不一的猿人木雕。有的手托下巴,目视前方,嘴里还叼着一片树叶,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还有的左手拿着泥巴,右手拿着一根骨头,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准备把骨头插入泥巴内,他的身旁站着一个比他高一点的猿人,正在往他头上戴花环,这一举动让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一位科学家正在专心的研制着什么,这个花环一定是一种奖品,一种荣誉!还有的双手抱住脑袋,嘴角往下咧,蹲下来,好像在回忆什么痛苦的事情。

接下来我纵观汉代画像艺术展、山东历史文化展(分史前、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三大部分)、明代鲁王展、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展、考古成果展、山东名人展等。考古成果展展示了山东寿光市双王城遗址古代盐业遗址、高青县陈庄西周城址、沂水县刘家店子春秋贵族墓、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大墓、日照市海曲汉代漆木器和丝织品、汉代考古等重大考古成果,以及这些考古成果取得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并认识山东地区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精美的文物和齐鲁文化的泱泱风采。

馆内藏品丰富,精品荟萃, 收藏有各类历史文物、自然标本, 生动再现了齐鲁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听旁边的人说这个博物馆收藏各类自然标本8000多件,革命文物、历史文物13万件。参观中, 精美的陶瓷珍品, 无暇的翡翠玉石让我慨叹古人的智慧;雄健有力的碑刻文字, 各具特色的绘画书法让我佩服文人的才识;巨大的恐龙化石与丰富的珍稀动物标本让我大饱眼福;还有那明代大型战船不禁让我敬畏古人的勤劳……我最感兴趣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揭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很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当我与它们面对时,跨越千年,穿越时空,細细看着,不由自主感叹感慨: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人类的财富,是兵家商家必读经典。当时的孙武将军真是天才、大智慧家、实战家,佩服、佩服!最后, 我了解了孔子的儒家文化、史前文明, 孔子的展馆更是展现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创始和发展以及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其中蕴藏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次心灵之旅。这次参观令我大开眼界, 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 亲眼目睹了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

此次山东省博物馆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在博物馆看到了先贤的智慧,亲身感受到了其温度,学习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纵横历史的时代特色文化。不仅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也增强了我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艺术的发展史和精神力量的感染更能使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博物馆内的一切一切,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的结晶!

山东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2

山东省博物馆新馆位于济南市燕山立交以东、经十东路以北、毗邻二环东路的近郊区域,建设总投资11.25亿元,占地153 334 m2,建筑面积8万m2。

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地下防水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辅以卷材柔性防水层的全包防水体系,防水等级为1级。本工程共分为3个标段,二标段的底板、侧墙采用双层3 mm厚SAM-93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外防外贴,内防采用≥0.8 mm厚PCC-5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以下简称CCCW);顶板采用双层3 mm厚SAM-93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外防外贴。防水施工面积共约25 000 m2。

2 材料介绍

SAM-93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以下简称自粘防水卷材)是以聚酯纤维无纺布为胎基,掺有增粘材料的聚合物改性沥青为浸涂材料,聚乙烯膜、细砂或隔离膜作为卷材上表面隔离层,附可剥离的涂硅隔离膜或隔离纸作为防粘隔离材料制成的一种增强自粘防水卷材。

该产品执行JC 898—2002《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标准,具有以下特点:(1)冷施工不动用明火,不使用粘结剂,对环境无污染,属于环保型产品;(2)抗拉强度高,并具较大延伸率,对基层伸缩或开裂变形的适应性强;(3)可形成高强度防水层,对压力水抵抗能力强;(4)该卷材采用聚酯纤维毡作胎基,抗疲劳性、抗穿刺、耐腐蚀性好;(5)整体全自粘沥青涂层具有优异的低温柔韧性;(6)粘结性能好,并具有自愈功能。

3 基础底板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3.1 施工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防水加强层处理→弹线→大面积铺贴第1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排气压实(钢辊滚压)→压实搭接缝(辅助热熔),边缘密封→立面卷材收头固定,密封胶封闭→检查验收第1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弹线→铺贴第2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排气压实(钢辊滚压)→压实搭接缝(辅助热熔),边缘密封→立面卷材收头固定,密封胶封闭→防水层验收→成品保护。

3.2 施工要点

卷材长边搭接宽度100 mm,短边搭接宽度100mm,搭接缝密实。上下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且上下两层卷材的接缝应错开,长边错开1/3~1/2幅宽卷材,短边错开至少1.5 m,详见图1。

1)基层清理:将基层上的杂物等清理干净,做到清洁、平整、无明水。

2)对阴阳角、桩头、集水坑等细部作加强处理。

3)弹线:在已清理好的基层表面,按照所选卷材的宽度留出搭接缝尺寸,再将铺贴卷材的基准线弹好,以便按此基准线进行卷材铺贴施工。

4)大面铺设第1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将整卷卷材置于铺贴起始端,对准基层上已弹好的粉线滚展卷材约1 m,与此同时调整好卷材的铺贴方向,边撕去下层表面隔离纸、边进行卷材的铺设。

5)搭接缝处必须采用手持小压辊,密实重叠排压,以保证接缝的密闭防水功能。

6)立面卷材固定处理:采用钉子固定,并在钉子四周涂刷改性沥青涂料进行密封处理。

7)检查验收:铺贴时边铺边检查,搭接缝的检查采用螺丝刀检查接口,发现滚压不实之处及时重新压实,大面粘结不实之处应及时重新压实。现场施工员必须跟班检查,特别要注意平立面交接处、转角处、阴阳角部位的做法是否正确,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8)第1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验收合格后,弹线铺设第2层3 mm自粘防水卷材,操作方法同第1层自粘卷材铺设。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上下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且上下两层卷材的接缝应错开,长边错开1/3~1/2幅宽卷材,短边错开至少1.5 m。

9)特别注意事项:所有搭接接缝处的卷材聚乙烯(PE)面在粘贴前,必须采用干净的纯棉抹布擦干净。

4 基础侧墙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基础侧墙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同底板自粘防水卷材施工工艺。

5 桩头防水处理方法

5.1 桩头防水施工工序:

钢筋混凝土桩头清除干净→湿润基面→涂刷CCCW→潮湿养护。

5.2 操作要点及技术要求:

用专用毛刷将涂料均匀刷在基层表面,应多遍涂刷,一般涂刷3遍,每遍涂刷都要进行养护。第1遍养护完成,固化并具强度后方可涂刷第2遍。涂料的用量为1.5 kg/m2,涂层厚度>0.8 mm。涂层要均匀,不得有漏涂,一般采用喷雾状水养护,养护时间≥24 h,避免涂层破坏,做法见图2。

6 细部节点防水施工技术

6.1 底板后浇带的防水施工非常关键,在防水施工中应设置必要的防水加强层,做法见图3。

6.2 底板变形缝的防水施工要做重点处理,做法详见图4。

6.3 底板与侧墙交接处应做成均匀一致、平整光滑的圆角,圆弧半径不小于50 mm,并增设500 mm宽的卷材加强层,铺设在卷材防水层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底板之间,做法见图5。

6.4 侧墙与顶板交接处卷材铺设在钢筋混凝土外墙,用聚苯板进行保护,并增设500 mm宽的卷材加强层,做法见图6。

6.5 穿出底板管道防水增设卷材加强层,采用柔性做法见图7。

6.6 电梯井、集水坑防水增设卷材加强层,做法见图8。

7 结语

本工程严格按照“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设计,采用以混凝土结构主体自防水为主,附加柔性卷材为辅的严密的防水措施;所选用的防水材料SAM-930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防水性能优异,完全满足本工程高标准的防水要求,工程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介绍了山东博物馆新馆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方案和选用的主要防水材料,对基础底板、基础侧墙、桩头以及细部节点的防水施工工艺做了详细阐述。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赏析 篇3

甲骨文又称“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书契”,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是纪录商代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自1899年殷墟甲骨被发现与认识至今,世界范围内共收藏甲骨15万片左右。

一、馆藏甲骨的来源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主要来自上虞罗振玉、加拿大人明义士、美国人柏根氏、益都孙文澜等著名收藏家。其流传与入藏事略对研究甲骨学术史有重大意义。

罗振玉(1866—1940年),字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甲骨四堂”之一,在甲骨材料的搜集、著录、流传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罗振玉自1906年搜集甲骨,总数约三万片。他著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续编》五书,著录甲骨5000余片。1928年,罗振玉迁居大连旅顺,建“大云书库”藏古籍文物,1940年他因病去世。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大连后,对旅顺进行了军事管制,苏军征用了罗氏的住宅和藏书楼,致使大多数文物古籍流散民间。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省胶东行政公署赴东北接收敌产,在大连远东炼油厂发现一个电焊封口的大铁箱,险被日本人运走,箱内装有木制小抽屉73个,布制小盒11个,共嵌装甲骨1219片。这批甲骨后被运回山东,先由胶东文管会保管,后移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专家鉴定为罗振玉旧藏。1955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年),1910年接受加拿大长老会海外传教协会的安排,到中国河南“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工作,1914年被派往彰德府(今安阳)宣教,收藏甲骨文逾3万片。著有《殷虚卜辞》《殷虚卜辞后编》(明义士原著,许进雄编辑)、《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甲骨研究初编》等,在甲骨著录、辨伪、缀合、校重、断代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1932年底,明义士到齐鲁大学任教,将收藏的甲骨等部分藏品运到济南齐鲁大学内。1936年,他回国休假,因战争爆发未能再回中国。1951年明义士收藏的8000多片甲骨由齐鲁大学移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于1959年入藏山东博物馆。

孙文澜(?—1935年),字观亭,号木庵,山东益都人(今山东青州)。孙文澜喜好铜器古泉、古印封泥、陶文砖瓦石刻,鉴别亦精。他曾随堂兄孙文楷(1846—1912年)治金石之学,孙文楷金石著述多得其资助。1907年前,曾变卖家财,购得甲骨100片。美籍传教士方法敛从中选摹31片,收入《甲骨卜辞七集》一书。1931年孙文澜结识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二人往来甚密,交情笃厚,孙文澜先生常为省立图书馆鉴定购藏金石文物。孙文澜临终前曾留遗嘱:“所藏金石古陶,尽先由馆选取,馆中不收者,始能出售。”1935年孙文澜去世后,家人为筹备丧资,欲将孙氏生前珍藏的甲骨售于省立图书馆。图书馆报请省府出资,所批款项仅能购买9片。抗日战争期间,这批甲骨及其它珍贵文物、古籍被带到四川躲避战乱。1950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南迁回归文物。1955年,孙文澜旧藏甲骨入藏山东博物馆。

柏根氏,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83年来到中国,1904年任山东潍县广文学校校长。1904至1908年间,与住青州的英国人库寿龄和住潍县的美国人方法敛,同时在潍县收购甲骨并进行研究。后来,柏根氏将收藏的甲骨70余片捐给济南广智院。20世纪30年代,这批甲骨在广智院展出。1936年,明义士曾将这批甲骨进行摹写、释文,编著《柏根氏旧藏殷墟甲骨文字》,著录甲骨74片。新中国成立后,广智院归入山东省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处,后并入山东省博物馆,柏根氏旧藏甲骨同时入藏山东博物馆。

二、甲骨精品赏析

山东博物馆馆藏甲骨均为安阳殷墟早期出土品,甲骨年代涵盖商代晚期二百多年,卜辞分期涵盖一至五期,文字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珍贵史料。

商代契刻甲骨文使用的材料多为龟甲和兽骨,并以龟腹甲和牛胛骨居多,也有少量的龟背甲和牛肋骨。商代先民深信鬼神,凡事必占卜而后行。《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占卜前先对甲骨材料进行整治,并在背面施以钻、凿。占卜时,用火在钻凿处烧灼,骨面受热崩裂,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称为“兆”。《史记·龟策列传》曰:“灼龟观兆。”商王就根据兆纹来预测吉凶。占卜后,将有关卜问事项刻于甲骨之上,就形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完整的卜辞由“前辞(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前辞为干支、贞人(包括商王);命辞为所要卜问之事;占辞预测吉凶及未来发生之事;验辞为占卜后之结果或应验情况。甲骨文既有卜辞,同时也有非占卜刻辞,称为记事刻辞。

本文选取9片精品甲骨进行释读,其中多片甲骨照片为首次公开。让我们一起品读甲骨,感受商代先民的智慧。

“亚乞以众人”卜甲(见图1),纵6.8厘米,横8.6厘米。骨质为龟腹甲,现残存四条卜辞,较为完整的是右侧的“戊辰卜,□贞:翌辛未,亚乞以众人臿丁麓,呼保我。”武官亚向商王乞求、请战,用众人去攻打丁麓之地,并请命商王命令他保卫我地。这是一条军事卜辞,占卜下一个辛未日,进行这项军事行动是否顺利。商代以干支记日,就是以天干十、地支十二相配,从甲子起,癸亥终,六十日为一循环。卜辞中的“戊辰”是占卜的日期,“辛未”是进行军事行动的日期。商代在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平时是没有常备军设置的,如果有战事发生就临时召集军队。卜辞中所说的“众人”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士兵,在每年的冬季,通过狩猎活动来演习训练军队。

nlc202309091408

“戉允其伐”卜骨(见图2),纵5厘米,横4.8厘米。骨质为牛胛骨,骨顶面为骨臼。正面有兆序“三”,卜兆残。从“戉”和“伐”两字可以确定卜辞的内容是战争方面的,卜辞释文“贞:戉允其伐”,意为卜问将领“戉”果真要率军征伐吗?“戉”字像斧钺之形,卜辞中借用作人名,“戉”是商代武丁时期将领。“伐”字像以戈砍人颈之形,本义是刑罚砍人头,借用作征伐、征战。古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商代,祭祀和军事被视为国家的两件大事。甲骨卜辞中有关军事征伐的内容也特别多。

“妇妌娩嘉”卜骨(见图3),纵7厘米,横6.7厘米。骨质为牛胛骨。有两条卜辞,右侧卜辞是贞卜商王武丁的“妌”分娩是否顺利,卜辞释文“乙巳卜,宾贞:妇妌娩嘉……妇妌……”。甲骨文“娩”字中的“口”表示产妇,下面两个“手”则表示接生的过程,非常形象。这个字就表示孩子未出世前,产妇临盆期分娩的意思。“妇妌”是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死后庙号为“戊”,祖庚、祖甲时期称之为“母戊”。根据卜辞的相关记载,妇妌也写作妇井,是井方之女。井方在今山西一带,在武丁时期是商的友邦。妇妌善于农业种植,尤其擅长种黍,也从事征伐、祭祀、先导、进贡等一系列王室活动。她的地位较高,有可能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的生母。根据花园庄东地卜辞来看,她死于妇好之前。因为她的儿子曾经被立为太子,故成为武丁三配之一,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举世闻名的“后母戊鼎”就是其子为祭祀她而铸。该卜骨左侧卜辞是一条军事卜辞,释文“贞:师不其获羌。”这是卜问商王的军队不会获取羌人吧。甲骨文中有关“获羌”的记载有很多,战争中获取的羌方之人通常都会被作为祭祀时的人牲使用。

“受年”卜骨(见图4),纵9.9厘米,横8.8厘米。骨质为牛胛骨。卜辞内容是商代武丁时期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卜问“奠”这个地方是否年谷丰登。按商代刻辞的文例,自左向右有四条卜辞,第一条:“……不其受年。”第二条:“……我受年。王占曰:受……隹不鲁。”第三条:“……奠受年。”第四条:“……奠不其受年。”甲骨文中的“年”,从人、从禾,象人负禾形。董作宾认为,商代还没有把“年”作纪岁之用,到了周代,才把禾谷成熟一次称一年。“受年”,有年谷丰登之意。“奠”,本象酒樽置于架上以示祭祀,在此借用作地名。“鲁”从鱼、从口,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是美嘉;“不鲁”就是不太好。商王武丁看了卜兆说,奠地收成还行,但不是特别好。在殷商时代,先民们主要依靠农业种植为生,因而农作物收成的丰歉与他们的生存有直接关系,所以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谷丰歉的记载。

“求年于河”卜骨(见图5),纵8.5厘米,横6.2厘米。骨质为牛胛骨。有两条卜辞,记录了殷人为祈求年谷丰登,向河神祭祀,向祖先祭祀的情况。第一条卜辞:“辛酉卜,宾贞:求年于河。”第二条卜辞:“贞:求年于夒九牛。”而在殷人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由上帝鬼神、祖先来主宰的,年谷丰歉和收成多少也得由上帝鬼神、祖先来决定,因此殷人会进行“祈谷”“求年”之祭。卜辞中记录了向河神祭祀,并用九头牛向“夒”祭祀的情况。“夒”字象侧视之猴子形,有学者认为“夒”为商人的先公“帝喾”。有学者认为第一条卜辞中的“河”为“高祖河”,与“夒”同为商人祖先。“求年于河”与“求年于夒”为对贞。

“允雨”卜骨(见图6),纵14.2厘米,横6.6厘米。骨质为牛胛骨。这件牛胛骨正面现存一组涂朱刻辞,“贞今日其雨,王占曰:疑,兹乞雨。之日允雨。三月。”意为商王占卜说,有疑问,但该下雨了,这日果然下雨了。甲骨文中的“雨”字形象生动,像雨滴纷纷下降形。“疑”象人于道路彷徨疑惑之形。雨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干旱少雨和暴雨洪水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甲骨卜辞中有大量有关“雨”“祈雨”“祈祷停雨”的记录。此片甲骨文字镌刻刚劲有力,行款整齐规则,字间距离均等,字画平行对称,字涂朱砂,是典型的第一期甲骨。殷人在部分刻完文字的甲骨上, 还有对文字涂朱、涂墨的习俗。这一习俗在商王武丁时期较为盛行,通常为“大字涂朱,小字涂墨”。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或祭祀仪式有关。

“贞旬”卜骨(见图7),纵9.8厘米,横4.6厘米。骨质为牛胛骨。卜辞为贞旬卜辞,于每旬最末一日,贞卜来旬有无灾祸。有两条卜辞。第一条:“癸未王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大吉。在三月,甲申肜上甲。”内容是癸未这天商王卜问下一旬有无灾害,占卜结果为大吉,可以在三月甲申日祭祀祖先“上甲”;第二条:“……王卜,贞:……忧。……在……,曰大……”。内容与第一条类似。“肜”祭,是商王朝“周祭”先公先王的五种祭祀方式之一。“上甲”是商人的先公上甲微。文献记载上甲微的父亲王亥被有易氏的酋长绵臣所杀,上甲微借助河伯的力量,打败有易氏,杀死绵臣,为父报仇。祭祀是甲骨文中所涉及最多的内容。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天命和鬼神,所以与神权密切相关的祭祀活动也是商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月一正曰食麦”刻辞甲骨(见图8),纵12厘米,横7.3厘米。骨质为牛胛骨。因干支表刻辞非卜辞,所以背面无钻凿。刻辞:“月一正曰食麦。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二月父。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刻辞:“月一正曰食麦。”“月一正”是正月,一月之义。“食麦”是殷人正月里的一种仪式,殷人也将“食麦”当作对“一月”的称呼。其后为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即在甲骨上罗列刻写干支纪日组合次序。商代历法,是以干支纪日,以月亮的月相变化纪月,以太阳的周年运动纪年。这篇甲骨刻辞中自第三行起大部分字缺刻横划。董作宾在1930年《商代龟卜之推测》中,根据这件甲骨所刻之字推论:“其笔顺先直而后横,而斜笔而同于直。”认为甲骨契刻一般先通篇先刻竖划,再刻横划。

“工典其萑”卜甲(见图9),纵7厘米,横5.6厘米。骨质为龟腹甲,应为腹甲尾左甲骨版。骨面自右向左有两条卜辞。第一条:“癸未卜,贞:王旬无忧。在五月。”第二条:“癸卯卜,贞:王旬无忧。在六月,乙巳工典其萑。”“典”从册、从双手,字象双手捧册于基上。“工典”在卜辞中意为贡典,就是祭祀时将典册供奉于神祇前,以致其祝告之词。然而典册二字乃竹简编排之形,故商人所贡之典,更可能是写于简册上的祝告文字,而非刻于甲骨。甲骨文字只是对占卜的记录,商代更多的文字应该是书于简册,只是简册不易保存。“萑”字像有毛角的猫头鹰形,在此借用作祭名。

参观山东省博物馆 篇4

山东省博物馆是山东省内最大的博物馆。

进了博物馆,上了二楼,来到九号厅——猿人区,在这里让我仿佛走进了猿人时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排一米多高,形态不一的猿人木雕。有的手托下巴,目视前方,嘴里还叼着一片树叶,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还有的左手拿着泥巴,右手拿着一根骨头,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准备把骨头插入泥巴内,他的身旁站着一个比他高一点的猿人,正在往他头上戴花环,这一举动让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一位科学家正在专心的研制着什么,这个花环一定是一种奖品,一种荣誉!还有的双手抱住脑袋,嘴角往下咧,蹲下来,好像在回忆什么痛苦的事情。还的……

参观完猿人区,就来到孔子区。让我一眼就看到了,一个两米多高的孔子木雕站在大厅中间。据讲说员告诉我,这个孔子像是楷木雕的,楷木也叫孔木,也叫黄连木,是孔林内一种特有的名贵树木,该雕像是选择孔林内的一株巨大的楷树,有山东工艺美术大师,颜景新先生,运用圆雕技法雕刻而成的,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脸,眼神比传统的画像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让我肃然起敬。在孔子像周围,有一个孔子洞,这是孔子以前住过的地方。在洞的旁边一口大锅被两条铁链左右吊在玻璃柜里,是孔子以前做饭用的大锅。

最后我来到了一号大厅,是古代秦汉---明清区。那里摆放着许多美丽的丝绸布锦和名画、乐器……让我说也说不尽,讲也讲不完。

山东博物馆内的一切一切,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的结晶!

记山东博物馆参观之行 篇5

历史知识学习

目录_Toc344244877

前言........................2一、山东博物馆的概况。.............2二、博物馆各展区参观.................21.山东历史文化展................2

2.孔子文化大展...................33.汉画像石艺术展................3

4.佛教造像艺术展................3

5.明代鲁王展................46.馆藏瓷器展................4

7.馆藏书画展...................4

8.考古成果展...................59.话说考古................5

三.参观有感...............5

四.结束语...................6

前言

2012年12月21日星期五,在中国美术史课程老师的安排下,班长带领我们全体同学到山东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此次博物馆之行,全体同学接受了一次文明的洗礼和知识的厚赠。在山东省博物馆里有名家书画,各朝代的额陶器、瓷器、佛像等很多的文物。我们在博物馆里见到的所有文物都是对知识的一种学习,对历史的一次探索,对文明的一点思索。可以说这是一次极大意义的参观之行。

一、山东博物馆的概况。

山东博物馆新馆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建成后在馆舍

面积、展陈环境、自动化管理、文物保护等硬件设施方面都达到了历史

最高水平。

主体建筑设计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理念。以著名的趵突喷涌为形像代表的穹顶设计,独特新颖,寓意山东文化如趵突喷涌

般大发展、大繁荣。建筑外墙采用的是产自山东临沂的超大尺寸的雪花

青石材,看上去更加突出了其雄伟壮观、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的造型特

点。建筑每侧有十八根大立柱,形成十七个空间。并向上延深,环绕成穹。

二、博物馆各展区参观

此次山东博物馆之行,参观了山东历史文化展,孔子文化大展,汉画像石艺术展,佛教造像艺术展,明代鲁王展,馆藏瓷器展,馆藏书画展,考古成果展,话说考古。这次参观使我们学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习俗。

1.山东历史文化展

在该馆,我们看到了山东灿烂的文化的发展,该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史前、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三大部分。我主要参观了史前展厅。

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十分丰富,这一时期的文物展品,从远古蛮荒到定

居农业,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工艺精湛的玉器,从简单的粗制陶器到精美

绝伦的蛋壳黑陶,以各种角度让我们看到当时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和辉煌的史前文明。

尤其是蛋壳黑陶。黑如纯墨,壁如鸡蛋壳薄,几近完美!

在当时那种极其原始的条件下,竟可以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出这样完美的器具,当真要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参观这一展厅。

2.孔子文化大展

孔子一生集古今之大成,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

多年的社会历史进程,并且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影响最深的古代文化之

一。

该展览一共分为四个单元:孔子生平、孔子思想及影响、万世师表、孔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不但有精美的文物、丰富的图片,而且还有复原景观、模型、多媒体等多,多种形式的展览方式使整个展览丰满而生动。

我们在此馆中驻足停留、欣赏沉思,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感受先贤的智慧,切身体会圣人的体温。

3.汉画像石艺术展

我们参观的汉代画像艺术展,尽现了汉代山东人民的绘画艺术。其恢弘大气、深刻细腻、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精神寄托都沉浸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里,展现了斧凿间犹觉汉风扑面,描画中赞叹艺术的生命不息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木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描绘出汉代现实生活、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

看着汉代山东人民的艺术作品,心中充满敬仰之情。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画,既反映了当时山东的生活习俗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山东汉代生活和风土人情最珍贵、最直观的资料。

山东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以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意识成为世界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4.佛教造像艺术展

自从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山东就是佛教活动的重点区域。因此,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也相当繁荣。

展览有两大主题,一是石雕造像文物,从艺术方面展示山东北朝时期造像的辉煌成就和独树一帜的造像风格。二是佛塔、经幢、造像题铭等其他佛教文物,从宗教信仰方面展示山东佛教的历史沉浮。

这次参观,从佛教造像的逼真生动和佛像衣饰之华丽等方面,都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更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雕塑技艺所折服。同时,也知道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四次灭佛运动。正因为这四次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才使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佛教造像残缺不全。也知道了在这些年爬山过程中多次看到的济南南部山区摩崖石刻佛像极少完

整的真正原因。可以说,这次参观山东博物馆佛教造像艺术展,不仅使自己

了解了山东佛教文化的历史源渊,也解答了好多古代佛教造像、摩崖石刻佛像为何佩饰华丽和为何残缺不全这个问题。对自己来讲,应当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一个不小的收获。

5.明代鲁王展

明代鲁王展厅是山东博物馆独具特色的一个展厅。展厅内国宝级文物琳琅满目。在1970年至1971年,由山东省博物馆主持,对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的九龙山南麓鲁王墓进行过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的九旒冕、牵马木俑等文物还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作过专题介绍。这些文物既反映了那个时代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又是对那个时代鲁王府真实生活的写照。

鲁王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朱檀。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月后被朱元璋封为鲁王。朱檀自幼好诗书礼仪,礼贤下士,博学多识。甚得朱元璋喜爱。可惜的是,这位鲁王喜丹药,十九岁时即因服食丹药中毒伤目而亡,谥号“荒”。在这一展室,让我们亲身领略了明初亲王文物的风采,亲眼目睹了若干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这些文物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可以说是学到了不少知识,大开了眼界。

6.馆藏瓷器展

瓷器的鉴藏是山东博物馆的特色收藏之一。本展览以古代瓷器发展史为

基本线索,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瓷器艺术创作方面做出的巨大成就,向我们做了一概括性介绍。

馆藏瓷器精品展厅是一个非常耐看的展厅。既有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也有宋金时期的定窑钧窑瓷器,还有明清时期色彩艳丽的珍贵官窑瓷器,可谓品类丰富、精品荟萃。这其中唐三彩双鱼瓶、宋哥釉盘、明洪武釉

里红缠枝花卉碗、清乾隆粉彩三孔葫芦瓶、清斗彩竹节贯耳大瓶等都

堪称难得一见的精品。

这里的一件件精品瓷器都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习俗和朝代

特色。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精湛的制瓷工艺。件件展品都是绝美的艺术

品。透过这琳琅满目的展品,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华民族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和中华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参观馆藏瓷器精品展,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

7.馆藏书画展

中国书画世我们的文明瑰宝,是古人的净胜心态的写照。

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灵

魂。从这些展品中,我们不难领略到古代文人高洁的品质。

馆藏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展是两个分别不同的展厅。展出的是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历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之所以分别展出,是因为馆藏精品确实太多。这些藏品,上可追溯到崇尚厚葬的汉代,下迄书画艺术人才辈出的明清时期,或为流传有绪的传世珍品,或为近几十年来征集收藏和田野考古的新发现,百家荟萃、流派纷呈。

这些作品,不仅透射出各个历史时代的浓厚文化信息,而且也

使我们充分领略了历代名家的文化艺术风彩。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有中国人所崇尚的气节。书画中人与

自然的和谐,以一种清新的气息感染了我们,而这种和谐正是我们

当今时代所需要的。

8.考古成果展

考古成果展展示了山东寿光市双王城遗址古代盐业遗址、高青县陈庄西周城址、沂水县刘家店子春秋贵族墓、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大墓、日照市海曲汉代漆木器和丝织品、汉代考古等重大考古成果,以及这些考古成果取得的过程。

让我们感受并认识山东地区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精美的文物和齐鲁文化的泱泱风采。

9.话说考古

话说考古将考古场景以实物模拟再现,并有真人大小逼真的考古队员泥塑,形象地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知识。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于1921年河南仰韶遗址的发掘。1930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山东省章丘市城子崖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考古报告。八十年来,山东地区的考古工作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三.参观有感

在山东博物馆,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先贤的的智慧,瓷器的发展等很多的知识。不仅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更使我们学到了知识,认识到历史。

孔子的展馆更是展现了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创始和发展以及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其中蕴藏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次心灵之旅。

馆藏书画不仅把我们带到了古人所向往的理想精神世界,还使我们感受到古人所拥有的高洁的气节和坚毅的品格。鞭策着我们不断追寻古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去承受那种世人所敬仰的品质。

感受祖先的文化,瞻仰祖先的遗迹,看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亲身感到了古文明的深邃和奇妙,我们深深的以一名华夏子孙而自豪!

四.结束语

此次山东博物馆之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在博物馆看到了先贤的智慧,亲身感受到了其温度;学习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艺术的发展史和精神力量的感染更能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山东潍坊风筝博物馆导游词 篇6

潍坊风筝博物馆座落于潍坊市潍城区白浪河东岸,建于1988年,系全国第一座风筝专业性博物馆。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旅特色,馆顶以龙头蜈蚣为主要装饰物,空中俯瞰,似蛟龙遨游长空。馆内有大小展厅8个。

设有风筝馆,民俗馆,奇石馆,艺术家画廊等展馆。展现了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的“鲁班风筝”至今的古今中外风筝的争奇斗艳,以及风筝对人类科学进步、增进友谊的贡献和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盛况。这里已成为国际风筝协会组织各国风筝爱好者切磋风筝技艺,交流感情,发展友谊的场所。

场馆屋脊设计风格独特,按照龙头蜈蚣风筝的形态,用陶瓷铺成,弧度极为夸张,加上孔雀兰琉璃瓦屋面的映衬,仿佛蛟龙遨游碧空。

山东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7

2015年5月16 - 17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广东宝桑园蚕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丝路荣光织造未来”系列活动在省博物馆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分为“丝路蚕语”、“桑茧爱美丽” 和“丝展霓裳”三大主题区。在“丝路蚕语”展区,我们通过蚕卵、各龄期的蚕宝宝、吐丝结茧的熟蚕、蚕蛹等实物生动地向游客们展示了“蚕的一生”,呆萌可爱的蚕宝宝让小朋友们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要与蚕宝宝来个亲密接触,久久不愿离去。大人们则被图文并茂的展板和精美的丝绸展品所吸引,纷纷赞叹丝绸的无穷魅力。 “桑蚕爱美丽”手工DIY活动也受到大家的喜爱,观众们利用我所蚕育种与蚕病研究室提供的各种颜色的蚕茧,饶有兴致的制作各种手工艺品。16日下午,邓兆萍时尚设计机构还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丝展霓裳”服装秀,向人们呈现了一场科技、 艺术与时尚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活动期间,南方卫视、珠江频道、光明日报、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也纷沓而至,对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

本次活动是我所进行蚕桑科普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本次活动,激发了小朋友对蚕丝科学的热情,加深了公众对桑蚕、丝绸与丝绸之路发展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传播了丝绸文化,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广东省博物馆藏元青花 篇8

目前,元代玉壶春瓶在社会上较多见,但绘青花人物的元代玉壶春瓶十分罕见。目前还没有发现和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相同的第二件元代青花人物玉壶春瓶。但是仿制这件馆藏品的玉壶春瓶在国内外都已经出现了。有的通过照片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仿我馆199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博物馆陶瓷选》的文物图片,器形很相似,纹饰和图片一模一样,但胎比较白,青花色泽比较艳丽,纹饰比较呆板。最有意思的是,由于图录仅拍摄了器物的一面,看不到背面有二童子随从的图案,仿品上就没有了这两个人物。至于器底,真品的底是有釉的,而且还有不经意的“又”字,但图录上并没有器底的图片,这也是造假者仿制不了的。

元青花折枝花玉壶春瓶,通体施白釉,白中泛鸭蛋青色。底有釉,圈足一周露胎处有较明显的火石红烧制痕迹。颈部绘蕉叶纹,腹部绘折枝花卉一周,上下纹饰以弦纹间隔。青花色泛灰暗,花卉自然、流畅、简练,为国产青料,应是景德镇元代早期的作品。

元青花花卉纹蒜头瓶,底无釉,露胎处留有铁锈斑点痕迹。蒜头部位饰一周双莲瓣纹,颈部饰一周回纹,腹部绘折枝梅花纹,腹下部绘一周勾莲纹。青花色泽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梅花的花瓣色泽较浓艳,为苏尼勃青料重点涂色的部位,其余为淡雅的国产青花料。每层纹饰以淡雅的泛灰色青花间隔。笔者认为其绘制方法为先用国产料绘画,然后在重点部位绘苏尼勃青料,这样更有立体感,同时又突出了进口苏尼勃青料的珍贵。

元青花花卉纹小罐,肩部双弦纹间草纹一周,腹部以弦纹相隔,画两枝相对称的折枝菊花。纹饰虽然简练,但画法讲究,既有铁线勾勒,又有分水渲染等传统国画手法,用笔酣畅有力,干脆利索,保持了元瓷那种粗犷奔放的特点。青花料发色淡雅,明快悦目,含铁量低,是典型的国产青花料。施釉不到底,白釉泛青色,莹润明亮。平底无釉,为火石红色。胎稍粗,刀削痕明显,内壁中间有一接痕,外壁较平整,是景德镇窑的产品。

元青花束莲如意纹匝,内中心绘青花束莲纹,内壁绘一周花卉。外壁绘变体莲瓣纹,瓣内绘如意云纹。青花料色深处有下凹现象,为标准的苏尼勃青料。白釉泛青色,口沿和底无釉,呈火石红色。造型优美,纹饰工细,青花艳丽,为一级文物。匝是西周、春秋时流行的盥洗用具。笔者曾见到过几件现代仿制品,器形和纹饰仿得比较相像,但胎火候过高,底部明显粗糙,纹饰色泽过于鲜艳或深浓,不自然。

元青花菱花口单凤纹碟,花口,平底。内绘青花单凤菊花,内壁绘一周卷草纹,施鸭蛋青色釉。砂底,有密集的铁锈斑点。该器物十分精巧秀美,纹饰流畅自然,是国产料和进口的苏尼勃青料的混合作品,目前还没有发现一样的第二件,为一级文物。笔者见到该器的仿品,造型、青花、纹饰都较差,可以看出仿者本身并没有真正见到器物,只是从图录上看到想当然而已。

博物馆观后感 篇9

在博物馆中我们看了《长征》,《长征》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看完《长征》后,我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艰苦的,但红军在长征精神的支持下、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着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

山东省博物馆观后感 篇10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著作责任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贞元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骈偶之风,提倡散体。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著作自唐季以来历代儒人文士莫不宗之,以为文章之模范,争相拜读,故需求量甚大,以致著作版本非常丰富,后人注释不断。

李汉,字南纪,宗室淮阳王道明之后,元和七年登进士第,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子婿,少师愈为文,长于古学,刚讦亦类愈。韩愈去世后,他为韩愈收拾遗文,编撰成书。(《旧唐书》)

洪兴祖(1090-1155),文学家。“兴祖字庆善。陆游《渭南集》有兴祖手帖跋,称为‘洪成季庆善’,未之详也。丹阳人。政和中登上合第。南渡后召试,授秘书省正字。历官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饶州。后忤秦桧,编管昭州,卒。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樊汝霖,东蜀人,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韩文公志》五卷,金堂樊汝霖泽之撰。汝霖尝为《韩集谱注》四十五卷,又集其碑志、祭文、序谱之属为一编,此是也。《谱注》未之见。汝霖,宣和六年进士,仕至泸帅以卒,玉山汪端明志其墓。”

孙汝听,眉山人,宋高宗绍兴问进士,累官至右奉议郎。撰有《三苏年表》三卷(《直斋书录解题》),还对韩愈文集进行全解,对柳宗元文集进行注释兼音辨。

韩醇,字仲韶,临邛人,韩愈之裔,生活在南宋淳熙年间。“仲韶先注释《韩集》,学者争传其书,而斯文加密,非仲韶发之,孰窥其秘云云。是醇注愈集既就,已先版行,后又注宗元集付刊,悉仿愈集之式,以二书合而并传,故宗元集后有记,而愈集后无记。”(清于敏中、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

祝充,字季宾,一作廷宾,衢州江山县人。绍兴年间以右从政郎充潭州宁乡县丞,进献所著《韩文音义》于朝廷,毛宏为之序。绍兴末,张构刻行其书,并作《后叙》。(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曾广注典籍。朱熹因为在阅读韩愈文集“近世号为佳本”的方崧卿本时有所感:第一,“恨其不尽载诸本同异,而多折衷于三本也”;第二,“韩文印本初未必误,多为校雠者妄改”;第三,因观方崧卿自言“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朱熹认为方崧卿本“则固未尝必以旧本为是,而悉从之也”;第四,“秘阁官书则亦民间所献、掌故令史所抄而一时馆职所校,其所传者,岂真作者之手稿”;第五,“韩子之为文,虽以力去陈言为务,而又必以文从字顺、各识其职为贵”,所以朱熹“姑考诸本之同异而兼存之,以待览者之自择”(《晦庵先生朱文公<韩文考异>序》),著《考异》十卷,在《正集》之外自为一书。

王伯大,字幼学,号留耕,福州人。嘉定七年进士。理宗朝官至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朱熹的“《朱文公校定昌黎集》附以《考异》”刊出后,因为文集内容已有所变更,然其“音辩则旧所刊也,初读者未免求之音辩,质诸校本,既字不尽同,且音讹事多缺”,会给观者带来不便,所以王伯大就“悉从校本更定音训”(《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王伯大序),“附所尝记录于逐卷之左”,以给观者提供方便。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

广东省博物馆珍藏有一套《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共20册。存目录一卷,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传一卷,遗文一卷(以下简称广东省博物馆藏本)。

该书黄色封皮,封面题签书“韩昌黎集”,线装。开本高25.6厘米,宽15.5厘米(图一)。翻开书页,可见其为金镶玉装,纸墨清朗,字体秀劲,可称精椠佳刻。开卷首页有“晦庵先生朱文公韩文考异序”;朱文公序后有“宝庆三年季夏既望承议郎特添羌通判南剑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王伯大谨书”序一篇;王伯大序后有“昌黎先生集诸家姓氏”表;表后有“门人李汉编”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序”;李汉序后有书林王宗玉刻书牌记;牌记后有“汪季路书”一篇;之后是“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凡例”;再之后是“李汉编集”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目录”。

卷端第一行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之一”,第二行刻“晦庵朱先生考异”和“留阱王先生音释”(图二);文集自卷二起,每卷首行标题下小字双行刻“考异音释附”5字(卷27例外)。

版框高19.7厘米,宽12.6厘米,半页13行,行23字。版心上下黑口,顺向双黑色鱼尾,每卷卷首鱼尾之间刻花纹(卷25例外),其他页的鱼尾之间则多刻“昌文”加卷数,也有“昌”加卷数,“昌外”加卷数和“昌文传”、“昌遗文”字,下鱼尾与下黑口之间记页数。

一、钤印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共有钤印40多种,200多枚。

“原博”为明吴宽钤印。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人。成化八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任东宫讲官。孝宗即位,迁左庶子,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擢吏部右侍郎,改掌詹事府事。十六年,进礼部尚书。《明史》卷184有传。著作有《家藏集》。

“倪国琏印”和“春及堂倪氏珍藏书画记”为清倪国琏钤印。倪国琏(?-1743),字子珍,号称畴(一作穗畴),仁和人,雍正八年进士,官给事中,著有《春及堂诗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郭松林印”、“臣松林印”和“子美”为清郭松林钤印。郭松林(1833-1880),字子美,湖南湘潭人。曾在曾国荃、李鸿章麾下,转战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攻陷多地,一路迁升。捻军失败,赐黄马褂,予轻车都尉世职,后历任湖北提督、直隶提督。1880年,病死于任所,谥武壮。

nlc202309030426

“郭小石”“小石”(竖椭圆)“小石”(方形)“小石私印”“小石藏书”“郭小石珍藏书画之印”“小石山房”“湘潭郭坚”“坚之铢”“郭文韶印”“岩之草堂”“岩之逸民”“烟翁”“烟翁宝藏”“墨奴”“墨奴藏书”“石隐”“石隐先生”“石隐斋”“湘谭居士”“子美之孙”“郭氏家藏”“邨郭居士”,皆为郭小石钤印。郭小石(1911—1977),本名郭坚,字文韶,号岩之、岩之山人,别署烟翁、墨奴,祖籍湖南湘潭。祖父郭松林,清直隶提督;父郭仁凯;叔父郭葆生,官清广东廉钦兵备道员,民国国民众议院议员,富藏金石书画典籍,与齐白石结为拜把兄弟。“小石”是齐白石为他取的名,郭小石随齐白石学习书画篆刻,还向长沙“雷氏三杰”雷恪、雷悦、雷恺学习书法绘画,向杨钧学习诗文,在书画诗词篆刻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声誉长沙。(李砺《湖湘篆刻》)

“长沙唐氏”和“醉石”,为唐醉石钤印。唐醉石(1886—1969),原名源邺,字李侯、蒲佣,号醉龙、醉农,别署醉石山农,湖南长沙人。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民国时曾任中央印铸局技正,解放后任湖北省文管会主任、东湖印社社长。有《醉石山农印稿》、《唐醉石印存》等著述行世。他精鉴别,博古多识。书工四体,尤擅汉隶,气息高古沉雄,名重一时。篆刻专攻陈曼生,大刀阔斧,得其真谛,风格凝重宽博,苍秀浑厚,千古玺汉印及宋元朱文印也探微入真,俱得其妙。(余正《浙派篆刻》)

“李韵清印”“镇海李韵清印”“李韵清氏鉴藏”“梅簃李韵清氏藏”“梅簃”“李氏梅簃藏”“李氏梅簃收藏经籍金石书画记”“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均为李鸿球钤印。李鸿球,1898年生,字韵清,湖南浏阳人。曾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又创建大中书局任董事长。喜收藏,居欧3年参观公私博物馆70余所,于流失在外之我国文物经目颇多。著作有《海棠书屋力学杂录》《海棠书屋诗存》《天涯浪迹记》《战后日本新教育》《吴佩孚年谱》《董其昌书画年谱》《剑花楼书画录》《剑花楼古钱币》《剑花楼古铜镜》《古钱今话》《古印综述》《中国古兵器》《北邱山周氏墓物记》。(毛炳汉主编《当代湘籍著作家大辞典》)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还有“平生不苟”“邵日昭书画记”“李”“静”“一身是胆”“吏部考功之事关防”等钤印印文。可见此藏本印章种类繁多,印文内容丰富。

二、批校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篇都有批校,分为朱墨两色,以朱色为主。

1、朱批

朱批者以点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韩愈作品的见解,从点评内容看,他对诗词、散文、碑记等文体有深入研究,对四书五经及经典文学作品熟读于心,而且学识广博,敢于不拘一格向韩愈这样的大文豪下笔点评,颇显学术功力及文学根底。

从批校的文字中却未见任何落款或钤印,那么这些朱批到底出于哪一位大家之手呢?

从表一此藏本朱批与朱彝尊点评对比,可见两者大同而小异,因此推断朱批内容是出自朱彝尊之手。

那么它们是否朱彝尊手批呢?经过字迹比对发现,此藏本朱批的字迹(图三)与朱彝尊的字迹不同(图四)。

另外经过仔细检查发现,此藏本通篇的朱批都或多或少地有将一些未干的朱色印在相对另一页页面上的痕迹,可见这些朱批不是原批。因为如果是批校者写上去的,在下笔之前需要时间阅读和思考,行文时需要斟酌,而这时间足以使朱批干透,印到相对着页面上的现象只能是极个别的。过录则不同,过录者只是把文字抄一遍,速度就快多了,朱批印到相对着页面上的几率就明显加大。而此藏本朱色的痕迹印到相对着页面上的频率相当高,可见这些批校是赶时间过录的,非朱彝尊手批。

2、墨批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的墨批数量也不少,自文集卷十一起至卷四十,几乎每卷都有,外集、传及遗文则未见。

从批校的文字中也未见任何落款或钤印,那么这些墨批到底出于哪一位点评者之手呢?

从表二此藏本墨批与方苞点评对比,可见两者也是大同而小异,因此推断墨批内容是出自方苞之手。

那么它们是否方苞手批呢?经过字迹比对发现,此藏本墨批的字迹(图五)与方苞的字迹不同(图六),该本不是方苞的手批本。

三、牌记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有牌记,其内容是:

韩柳二先生文集行世久矣。唐季历代以来,儒人文士莫不宗之。以为文章之模范,序记之矜式,惜乎旧板漫灭,续集遗阙,读者憾焉。本堂广求,访到善本,卷集全备。宗玉喜不自胜,命工鼎新绣梓,以广其传,使四方文学君子得睹二先生之全文,不致湮没,岂不伟欤。幸鉴岁舍戊辰十月吉旦书林王宗玉谨识(图七)。

该牌记存在3个问题:

第一,内容存在今天学界已知的作伪问题,即把原牌记“唐季历宋以来……幸鉴大明正统岁合戊辰十月吉旦书林王宗玉谨识”,改为“唐季历代以来……幸鉴岁舍戊辰十月吉旦书林王宗玉谨识”(李玉娟《<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版本刍议》),将“唐季历宋以来”的“宋”字挖改为“代”字,再在“岁合戊辰”之前挖去“大明正统”4字,这就使该刻本具有赝宋充元或于明代上推一个甲子的可能;

第二,牌记部分的纸与其右边的纸颜色不同,有明显的分界线;

第三,牌记是手抄的,牌记下方书有“小石抄补”4个字,牌记右上方钤有“小石山房”阴文方印一枚,牌记右下方钤有“烟翁”阴文竖长方印一枚,也就是说该牌记为郭小石所抄。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有郭小石钤印不下20多种,可见郭对家藏的此本情有独钟,而且并不知晓所过录的牌记是经过挖改的,所以才认真地将牌记补抄上,还落款并加了钤印。那么此藏本为何版本呢?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版本

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韩愈文集含笺注、考异、文选等各种别称的版本逾30种。其中书名为《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的有以下版本(见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国家名录图录》、《第二批国家珍贵国家名录图录》):

nlc202309030426

1、元至元十八年(1281)日新书堂刻本(图八)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框高19.8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有“至元辛巳日新书堂重刊”牌记。

2、明正统十三年(1448)书林王宗玉刻本(图九)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遗诗一卷传一卷,框高20.2厘米,广12厘米。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

3、明弘治十五年(1502)王氏善敬书堂刻本(图十)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遗文一卷传一卷,框高19.5厘米,广12.8厘米。半页十三行,行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

4、明嘉靖十三年(1534)安正书堂刻本(图十一)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传一卷,框高19厘米,广12.3厘米。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

5、明万历朱崇沐刻本(图十二)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传一卷,框高20.1厘米,广12.6厘米。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

6、重庆图书馆等藏“明刻本”(图十三)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传一卷,框高18.7厘米,广12.5厘米。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

7、安徽省图书馆等藏“明刻本”(图十四)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传一卷,框高22.3厘米,广14厘米。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

从表三可见,与广东省博物馆藏本行款同为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双边,顺向双黑色鱼尾的版本有: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和重庆图书馆等藏“明刻本”。

重庆图书馆等藏“明刻本”(图十三),字体笔画相对比较厚重,起笔比较平和;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图八)、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图九)和广东省博物馆藏本字体更秀丽,版面更清朗。前者与后者明显不一样,肯定不是一个版本。

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与广东省博物馆藏本无论行款、版式、书口、卷端版心刻的花纹、边栏、鱼尾、字体都几乎一模一样,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通过对这三个版本书影的卷端文字进行比对(图十五、十六、十七),发现:

第四行“悉”字,在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中,中间一竖不带钩,而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与广东省博物馆藏本中,中间一竖是带钩的;

第四行“以”字,在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中,中间一点与后面人字的起笔是连笔的,而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与广东省博物馆藏本中,则是不连笔的;

第四行“卷”字,在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中,第一点与旁边的一撇相连,而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和广东省博物馆藏本中,第一点与旁边的一撇是截然分开的;

第五行“云”字,在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中,最后一点与左边一撇是相连的,而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与广东省博物馆藏本中,最后一点与左边一撇是不相连的;

第十三行“正”字,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中,上面一横较短,而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与广东省博物馆藏本中,上面一横较长;

经过以上比较可见,广东省博物馆藏本与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同为一个版本。

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与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虽然难分伯仲,但毕竟不是同一版本,仔细比对,仍能从笔意的断续、笔画的长短等不经意的地方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另外从对比结果来推断,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是以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为底本的影刻本,书林王宗玉在牌记中提及的广求访到的卷集全备的善本就是元至元十八年日新书堂刻本。

结论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曾经明弘治十六年礼部尚书吴宽,清雍正进士、给事中倪国琏,清直隶提督郭松林,齐白石大师在故乡的入室弟子郭小石,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东湖印社首任社长唐醉石,大收藏家李鸿球6位名人收藏,是一部流传有序的古籍。

明正统十三年(1448)书林王宗玉刻本是以元至元十八年(1281)日新书堂刻本为底本的影刻本。广东省博物馆藏本是明正统十三年书林王宗玉刻本。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为朱墨录批本。朱批过录有清代文学家、经学家、目录学家,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稹齐名的朱彝尊(1629-1709)的点评。内容过录相当齐全,不仅过录了已发表的朱彝尊对韩愈诗集的点评,还过录了未发表的朱彝尊对韩愈文集、外集、传、遗文的点评,与朱彝尊已见载的对韩愈诗集的点评相比,既有完全相同的,也有个别字相异的,更有比之丰富、详尽的。

据记载,朱彝尊的批校本中有《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三年卢见曾雅雨堂刻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至今朱彝尊对韩愈作品的批校,仅见有诗集的,而没有全集的批校本。广东省博物馆藏本的发现,又为朱彝尊的批校本增添了一部。

广东省博物馆藏本还用墨批过录有清代文学家、“桐城派”的开山祖师,累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方苞(1668—1749)的点评,其价值又增一筹。

此藏本的朱墨校虽为过录,但朱彝尊和方苞对韩愈文集的手校本尚未见浮出水面,是否存世尚未可知,可见其非常珍贵,它对于学习、欣赏、研究韩愈作品和研究朱彝尊、方苞的学术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对已发表的朱彝尊、方苞对韩愈文集的点评具有校勘价值。

总之,广东省博物馆藏本具有相当高的文物和学术价值。

上一篇:《纸魔方》教学设计下一篇:2022年年计划